CN101796583A - 光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光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6583A
CN101796583A CN200880105642.0A CN200880105642A CN101796583A CN 101796583 A CN101796583 A CN 101796583A CN 200880105642 A CN200880105642 A CN 200880105642A CN 101796583 A CN101796583 A CN 1017965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cording layer
recording
information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56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谷守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96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65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记录介质,其可顺利地实现记录容量的增大和在再现时的互换性。具备由根据BD标准的格式所形成的BD层(12)、由根据HD标准的格式所形成的HD层(14)、在BD层(12)和HD层(14)之间所配置的透光性的中间基板(13)。在BD层(12)的BCA和系统引入中记录了有关另外存在HD层(14)、及在BD层(12)和HD层(14)中哪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另外,在HD层(14)记录了有关另外存在BD层(12)、及在BD层(12)和HD层(14)中哪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

Description

光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使用激光而可记录信息的光记录介质,尤其是在通过将多个记录层在层叠方向配置而使记录介质的容量增加时所适用的光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除CD(Compact Disc)及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外,HD DVD(High Definition DVD)及蓝光光盘等高容量光盘也被商品化。在这种状况下考虑到用户的方便性,提案有在1张光盘中按标准不同的多种格式记录有存储信息的再现专用混合光盘。根据该光盘,即使在用户仅保有按照仅一种标准的影音播放器时,若该光盘中包含有按照该影音播放器的格式的存储信息,也能够从该光盘中再现存储信息。
该情况下,各自的存储信息按照对应的标准为闭状态。即,在记录有按照DVD和HD DVD的两种标准的存储信息时,在DVD影音播放器中只能再现依据DVD标准的存储信息,而依据HD DVD标准的存储信息被忽视。另外,在HD DVD影音播放器中,也只再现依据HD DVD标准的存储信息即可。
这点在依据HD DVD标准的记录层和依据蓝光标准的记录层于一张光盘内层叠配置的情况也(专利文献1)同样。但是,该情况下,在两种标准间物镜的数值孔径不相同,且从激光的入射面至各记录层的距离在标准上不相同,因此,在各记录层之间夹设厚度0.5mm左右的中间基板。因此,在一层的记录层得以再现时的来自另一层记录层的影响(所谓层间串扰的影响)变小,能够将各记录层顺利地再现。
专利文献1:日本特2006-164366号公报
若采用可对上述光盘进行记录的结构,通过与该光盘的各记录层所适用的标准的任一个均对应的记录装置,则可以对全部的记录层进行记录,可以显著提高记录容量。但是,这时,记录装置在对一记录层进行存取时,必须能够识别另一记录层存在。若不能识别另一记录层的存在,则进行忽视了另一记录层的记录动作,不能有效地利用记录容量的情况会产生。
另外,即使能够识别另一记录层的存在,由各自的记录装置简单地进行记录时,对各记录层的记录顺序也变得各式各样,记录状态不同的已记录光盘(也称记录结束光盘)就会出现。在这种状况下,在影音播放器侧无法顺利地进行再现,例如,在另外的记录层所记录的信息在影音播放器中被忽视等不良现象会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发明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记录介质,其能够顺利地实现记录容量的增大和在再现时的互换性。
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具备:第一记录层,其按照第一格式形成;第二记录层,其按照第二格式形成;透光性的中间基板,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记录层之间。在此,在所述第一记录层记录有与除第一记录层外所述第二记录层存在、及所述第一及第二记录层中哪层优选进行记录相关的第一信息。另外,在所述第二记录层记录有与除第二记录层外所述第一记录层存在、及所述第一及第二记录层中哪层优先进行记录相关的第二信息。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及第二记录层记录有表示另一记录层存在的情况,因此利用记录装置可以顺利地识别另一记录层的存在。另外,在第一及第二记录层记录了有关在哪层记录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因此记录装置根据该信息进行记录,从而能够使对各记录层的记录顺序标准化。由此,能够将已记录光记录介质作为记录顺序标准化的光记录介质。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记录层记录有表示另一记录层存在的信息,因此,在再现装置中也能够顺利地识别另一记录层的存在。另外,在第一及第二记录层记录了有关在哪层记录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因此,利用再现装置能够识别记录层的使用顺序,可以实现顺利的再现动作。
在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中,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具备通过在所述激光的扫描方向间歇地使层结构消失而记录有信息的烧录区域。这时,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分别被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层的所述烧录区域、及所述第二记录层的所述烧录区域。
另外,所述第一记录层的烧录区域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烧录区域可以配置在从所述激光的入射方向看互不重叠的位置,只要这样配置各记录层的烧刻区域,就可以提高记录在烧刻区域的信息的再现精度,能够适宜地再现第一及第二信息。
在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中,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具备由在所述激光的扫描方向排列的凹坑列记录信息的预刻凹坑区域。这时,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分别被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层的所述预刻凹坑区域、及所述第二记录层的所述预刻凹坑区域。
在此,只要在除烧录区域外还在预刻凹坑区域也记录第一及第二信息,则即使记录装置或再现装置是不对烧录区域进行再现地对预刻凹坑区域进行再现的装置,也能够对第一及第二信息顺利地再现。
在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中,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分别具有两层以上的记录层。这样,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由于分别配置两层以上,因此,可以飞跃地提高光记录介质的容量。
另外,在配置多个记录层时,由于激光产生的像差的影响,需要在所限制的距离范围中配置全部的记录层。但是,这时,使记录层的数量增加时,与此相应使记录层间的间隔减少,所谓层间串扰的影响增大。因此,对于记录层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由此限制记录容量。
与之相对,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之间配置有中间基板,而使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在空间上分离,因此配置多层各记录层时的串扰的影响只对第一记录层或只对第二记录层进行考虑就足够了。由此,在所述像差的限制范围内能够使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多数化,可以高效地实现光记录介质的高容量化。
例如,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配置数的限度分别是各四层,在本发明中,在一个光记录介质中就可以包含合计八层的记录层。与之相对,在仅将第一记录层或仅将第二记录层进行多层层叠时,在一个光记录介质中只可以包含仅合计四层记录层。这样,根据本发明可以飞跃地提高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
在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中,所述第一记录层,管理该第一记录层的区域和进行记录的区域双方按照第一标准的格式形成;所述第二记录层,管理该第二记录层的区域和进行记录的区域双方按照与所述第一标准不同的第二标准的格式形成。这时,在管理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区域记录有所述第一信息,在管理所述第二记录层的区域记录有所述第二信息。
在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中,所述第一记录层,管理该第一记录层的区域和进行记录的区域双方按照第一标准的格式形成;所述第二记录层,管理该第二记录层的区域按照与所述第一标准不同的第二标准的格式形成,并且,进行记录的区域按照所述第1标准的格式形成。这时,在管理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区域记录有所述第一信息,在管理所述第二记录层的区域记录有所述第二信息。
该情况下,也和所述同样,在第一及第二记录层记录有表示存在其他记录层的信息,所以可以顺利地识别另外的记录层的存在。另外,因在第一及第二记录层记录了有关在哪层记录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所以按照该信息进行记录,从而可以使对各记录层的记录顺序标准化。
将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作为光盘的情况下,例如以依据HD DVD标准的格式可以形成第一记录层整体,以依据蓝光标准的格式可以形成第二记录层。另外,分别以依据HD DVD标准和蓝光标准的格式可以形成管理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各记录层的区域(烧录区域及预刻凹坑区域等),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进行记录的区域(数据区域)例如能够以依据HD DVD标准的通用的格式形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顺利地实现记录容量的增大和在再现时的互换性。
本发明的效果乃至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会更明确。但是,以下的实施方式严格地说是实施本发明时的一个示例,丝毫不会将本发明限制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混合光盘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混合光盘的区域格式的图;
图3是表示HD和BD区域格式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混合光盘的生成工序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混合光盘的生成工序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混合光盘的区域格式的变更例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混合光盘的结构变更例的图,
其中,图面全部用于说明,不限定该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将本发明适用于一次写入多次数读出的混合光盘,该混合光盘是层叠配置有依据HDDVD标准(以下,称为“HD”标准)的多个记录层和依据蓝光标准(以下,称为“BD”标准)的多个记录层而成的光盘。
图1表示实施方式的混合光盘的结构。同图(a)表示局部切口成扇形状的混合光盘10的大致轮廓的图,同图(b)是示意性表示同图(a)的A部分的剖面结构的图。
如同图(b)所示,混合光盘10其结构为,在保护层11之上按顺序配置BD层12、中间基板13、HD层14、基板15。
保护层11是用于保护BD层12的层,由透光性的片状膜或UV树脂构成。BD层12由具有依据BD标准的格式的层结构的四个记录层构成。中间基板13由包含聚碳酸酯、聚烯烃或聚乳酸等自然分解性树脂的透光性树脂构成。HD层14由具有依据HD标准的格式的层结构的四个记录层构成。基板15由可以保持光盘强度的材料构成,例如,除和中间基板13同样的材料(聚碳酸酯、聚烯烃等)以外,还可以用纸等不透光性材料生成。
就BD层12而言,通过层叠有电介质膜12a、记录膜12b、半透射膜12c而被形成,由此构成一个分层(layer)。在此,电介质层12a由ZnS-SiO等透光性电介质构成,另外,记录膜12b由Te-O-Pd、Te-O-Pt等构成。在半透射膜12c上使用有具有2~10%程度的反射率的材料,例如,Ag合金及AlN等。在分层间配置有由紫外线硬化树脂构成的层。
构成半透射膜12c的材料也可以在BD层12全部的分层中是相同的,但考虑到记录再现时的热扩散,也可以仅距激光入射侧最近的分层(分层7)的半透射膜12c由AlN构成,而其它的分层(分层4、5、6)的半透射膜12c由Ag合金构成。
就中间基板13而言,其与半透射膜12c和电介质膜12a之间所存在的中间层有所不同,在通常的拾波器中具有由同一物镜不能再现(超过驱动范围)的厚度(例如300μm),具有能够支承BD层12程度的硬度。即,通过该中间层13,BD层12和HD层13被明确地分离。
在此,从保护层11的激光入射面至BD层12的各分层的距离是:在BD标准下由数值孔径(NA=0.85)的物镜可进行适当记录/再现的距离。另外,从保护层11的激光入射面至HD层14的各分层的距离是:在HD标准下由数值孔径(NA=0.65)的物镜可进行适当记录/再现的距离。
在HD层14中配置有:由记录膜14a和半透射膜14b层叠构成的三个分层、由记录膜14a和反射膜14c层叠构成的一个分层。记录膜14a通过由偶氮系化合物或花青系化合物构成的有机色素材料而成。半透射膜14b使用具有2~10%程度的反射率的材料例如Ag合金及AlN等。反射膜14c适用除Ag、Al、Pt以外、包含它们的合金等相对于波长400nm附近的光的反射率高的材料。分层间配置有由紫外线硬化树脂构成的层。
构成半透射膜14b的材料也可以在HD层14的全部的分层中是相同的,但考虑记录再现时的热扩散,也可以仅距激光入射侧最接近的分层(分层0)的半透射膜14b由AlN构成,其它的层(层1、2)的半透射膜14b由Ag合金构成。
如图1(b)所示的,在混合光盘10的各分层中槽间平坦区和沟槽以螺旋状形成。另外,在光盘内周部配置有将凹坑列以螺旋状排列的凹坑区域。另外,在凹坑区域内周侧配置有在光盘圆周方向间歇地使分层消失的烧录区域(BCA)。
另外,在作为BD层12的记录膜12b和HD层14的记录膜14a的材料使用上述材料的情况下,HD层14成为记录部分的反射率比未记录部分的反射率高的所谓Low-to-High型记录层,另外,BD层12成为记录部分的反射率比未记录部分的反射率低的所谓High-to-Low型记录层。
通常,Low-to-High型记录层具有可以廉价地生成的这类优点,但由于使用有机色素材料,因此具有因感光易而使记录膜的特性劣化这类特征。另一方面,High-to-Low型记录层不易产生由感光造成的记录膜劣化,但由于在记录膜生成时使用真空装置及高价的材料,因此具有生成有关的成本上升这类特征。
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在远离激光的入射面的位置具有Low-to-High型HD层14,距激光的入射面近的位置具有High-to-Low型BD层12,因此,如下所述,HD层14中的由感光造成的劣化被抑制。
即,由于在比HD层14更靠近激光入射侧具有在未记录的状态有高的反射率的High-to-Low型BD层12,因此,相对于HD层14的来自外部的入射光被BD层12遮盖,不易到达HD层14。由此,HD层14的由感光造成的劣化被抑制。
另外,在这样构成混合光盘10时,优选对里侧的HD层14以优先于面前的BD层12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在对HD层14的记录时,由于面前的BD层12是未记录状态,因此,不会在用于记录的激光上重叠基于面前的BD层12的记录标记的噪声,可以适当地进行对HD层14的记录。
另外,在Low-to-High型记录层中通常大多使用如一次照射记录功率的激光时感光特性大幅度降低的材料。因此,感光对HD层14的影响特别是在对HD层14全记录区域的记录完成为止的期间成为问题。因此,这样,只要对HD层14优先地进行记录,则至少HD层14的感光特性高的未记录区域残留的期间可以将BD层12设为未记录作状态,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由感光造成的HD层14的劣化。
另外,在此,BD层12由High-to-Low型构成,但也可以BD层12和HD层14两方由Low-to-High型构成。该情况下,和上述相比可以廉价地生成混合光盘10,相反,上述的由感光造成的影响成为问题。
该情况下,和上述不同,优选从面前的BD层12优先地进行记录。
其理由之一是因为面前的BD层12一侧易曝晒于来自外部的光中,处于易感光的状态。另外,如上述,在Low-to-High型记录层中可使用如一次照射记录功率激光时感光特性大幅度降低的材料,但该情况下,对BD层12的记录完成后,在对里侧的HD层14进行记录时,记录功率的激光即使透射过位于面前的已记录的BD层12,由于该BD层的感光特性因已经记录而降低,所以该已记录的BD层12这样即使记录激光透射也不会感光。根据该理由也优选从位于面前的BD层12优先地进行记录。另外,在面前的BD层12进行记录时,记录区域的反射率上升,所以,光不易到达里侧的HD层14,由此,里侧的HD层14的由感光造成的劣化被抑制。根据这点也优选从位于面前的BD层12优先地进行记录。
另外,也可以BD层12和HD层14两方由High-to-Low型构成。该情况下,和上述相比,混合光盘10的生成成本增加,但由感光造成的影响被消除。该情况下,无论从哪层记录层进行记录,在记录特性上也不那样变化。
图2是表示混合光盘10的区域格式的图。另外,图1(b)的层结构是数据区域的层结构。
如图所示,在BD层12和HD层14的内周部配置有在光盘圆周方向间歇地使分层消失的烧录(burst cutting)区域(BCA)。在此,BD层12的BCA被配置在分层L4,另外,HD层14的BCA被配置在分层L3。因此,在分层L4,在BCA使介电质膜12a、记录膜12b、半透射膜12c在光盘圆周方向间歇地消失,另外,在分层L3,在BCA使记录膜14a、反射膜14c在光盘圆周方向间歇地消失。分层的消失例如通过由高功率激光对构成分层的膜结构进行烧录来进行。
在BD层12的BCA,根据分层的消失方式记录有BD层12依据的标准书的Book版本等信息。同样,在HD层14的BCA上根据分层的消失方式记录有HD层14依据的标准书的Book版本等信息。用读取用的激光将BCA在光盘圆周方向进行扫描时,其反射光由BCA进行调制。该调制如后述由拾波器读取,而使在BCA记录的信息再现。
另外,在HD标准和BD标准中分别如图3(a)(b)所示,BCA的配置位置从激光的入射方向看相互重叠。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分层L3的BCA和分层L4的BCA配置在从激光入射方向看互不重叠的位置。即,这些BCA配置在光盘径方向错开的位置。
该理由之一在于,再现时两个BCA之间产生串扰而使BCA所保持的信息不能适当地读取得以回避。另外,其它理由在于,在生成一BCA后而生成另一BCA时,高功率的激光照射在生成完的BCA,不会带来恶影响。
在BCA的光盘外周侧配置有系统引入区域。BD层12的系统引入区域被配置在分层L4,HD层14的系统引入区域配置在分层L0。在各自的系统引入区域,凹坑列以螺旋状排列,由该凹坑列记录有规定的信息。
即,在BD层12的系统引入中,除在BD层12的BCA所记录的信息(依据的标准书的Book版本等)外,还记录有BD层12的各分层的记录条件及各分层的记录开始地址、光盘制造商的信息、媒体的系列序号等。同样地,在HD层14的系统引入中,除在HD层14的BCA所记录的信息(依据的标准书的Book版本等)外,还记录有HD层14的各分层的记录条件及各分层的记录开始地址、光盘制造商的信息、媒体的系列序号等。
在BD层12的数据区域,以分层L4、L5、L6、L7的顺序进行记录。即,从分层L4的内周部向外周部进行记录,当分层L4的数据区域完全用于记录时,从分层L5的外周部向内周部进行记录。同样地,在分层L6从内周部向外周部进行记录,在分层L7从外周部向内周部进行记录。在分层L4的内周部确保用于记录管理记录信息的管理信息的管理区域。另外,当记录进行至分层L7的最内周部时,确保结束(close)区域,结束信息被记录。
在HD层14的数据区域,以分层L0、L1、L2、L3的顺序进行记录。即,从分层L0的内周部向外周部进行记录,当分层L0的数据区域完全用于记录时,从分层L1的外周部向内周部进行记录。同样地,在分层L2从内周部向外周部进行记录,在分层L3从外周部向内周部进行记录。在分层L0的内周部确保用于记录管理记录信息的管理信息的管理区域。另外,当记录进行至层L3的最内周部时,确保结束区域,结束信息被记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BD层12的BCA和系统引入区域记录有有关另外存在HD层14、及对BD层12和HD层14的哪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另外,在HD层14的BCA和系统引入区域也记录有有关另外存在BD层12、及BD层12和HD层14的哪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信息具有在BCA和系统引入区域所记录的Book版本信息而被保持。
即,在一张光盘中存在BD层12和HD层14、且在HD层14优先进行记录时,将BD层12和HD层14的Book版本两方视作“Ver.XXX”(例如,“Ver,100”),另外,在一张光盘中存在BD层12和HD层14、且在BD层12优先进行记录时,将BD层12和HD层14的Book版本两方视作“Ver.YYY”(例如,“Ver,200”),在此,对于“Ver.XXX”和“Ver.YYY”中使用:在HD标准和BD标准的各自中,具有该结构乃至记录层的优先顺序的混合光盘10所对应的标准书的号码(Book号码)。
例如,如上所述,在BD层12为High-to-Low型、且HD层14为Low-to-High型时,为了抑制HD层14的由感光造成的劣化,优选优先在里侧的HD层14进行记录。该情况下,在BD层12和HD层14的BCA和系统引入区域所记录的Book版本信息同时作为“Ver.XXX”。由此,记录装置或再现装置即使从BD层12的BCA读出,也识别出记录开始的优先顺序处于HD层14。
另外,如上所述,BD层12和HD层14两方都是Low-to-High型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地抑制各层的由感光造成的劣化,优选在面前侧的BD层12优先进行记录。该情况下,在BD层12和HD层14的BCA和系统引入区域所记录的Book版本信息同时作为“Ver.YYY”。由此,即使记录装置或再现装置从HD层14BCA的读出,也识别出记录开始的优先顺序处于BD层12。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BD层12和HD层14分别记录有表示在该光盘中包含BD层12和HD层14的信息,因此,利用记录装置顺利地识别出BD层12和HD层14的存在。另外,由于在BD层12和HD层14上记录了有关在哪层记录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因此,记录装置根据该信息进行记录,从而可以使对BD层12和HD层14的记录顺序标准化。因此,可以将已记录的混合光盘10的BD层12和HD层14的记录顺序标准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BD层12和HD层14分别记录有表示在该光盘包含有BD层12和HD层14的信息,因此,在再现装置中也能够顺利地识别BD层12和HD层14的存在。另外,由于在BD层12和HD层14上记录了有关在哪层记录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因此,利用再现装置能够识别记录层的优先顺序,顺利地实现再现动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除BCA外也在系统引入区域记录了有关在该光盘中包含有BD层12和HD层14、及在BD层12和HD层14中哪层记录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因此,在没有适当地进行BCA的读取时及是记录装置或再现装置没有读取BCA而只读取系统引入区域类型时,也可以顺利地取得该信息。
对BD层12和HD层14的记录/再现用激光的照射使用具有不同数值孔径的两种物镜进行。即,在记录/再现装置中配置有BD用物镜和HD用物镜,在BD层12使用BD用物镜进行激光照射,在HD层14使用HD物镜进行激光照射。
最后,对本实施方式的混合光盘10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该混合光盘10例如利用具有上述层结构的HD和BD贴合在一起而生成。其中,HD例如利用如图4所示的工序生成。另外,图4是示意地表示HD的生成工序的图。
首先,准备母盘,其具有用于向基板15转印的磁道结构。使用该母盘进行注射模塑成形(参照图4(a)),生成在单面转印有磁道结构的基板15(参照图4(b))。另外,在基板15的磁道结构转印面上利用蒸镀形成反射膜14c,并且,在其上利用旋转镀膜形成记录膜14a(参照图4(c))。由此,在基板15上生成HD层14的第一分层(分层L3)。
接着,在第一分层上利用旋转镀膜等将紫外线硬化树脂进行涂布(参照图4(d)),在具有在其上应转印的磁道结构的母盘被挤压的状态下,照射紫外线(参照图4(e))。由此,紫外线硬化树脂硬化,其后,通过将母盘从紫外线硬化树脂上剥离,在表面转印有磁道结构(参照图4(f))。在其上利用蒸镀形成有半透射膜14b,另外,在其上利用旋转镀膜形成有记录膜14b(参照图4(g))。由此,生成HD层14的第二分层(分层L2)
下面,反复进行和第二分层的生成工序相同的工序,生成HD层14的第三分层和第四分层(分层L1、L0)(参照图(h))。
之后,在该第四分层上利用旋转镀膜等涂布紫外线硬化树脂后,照射紫外线,生成中间基板13的一部分(HD侧)(图4(i))。由此,构成混合光盘10的两层光盘中HD侧得以生成。
构成混合光盘10的两层光盘中BD侧例如利用图5的工序生成。另外,图5是示意地表示BD生成工序的图。
首先,准备母盘,其具有用于对保护层11转印的磁道结构。使用该母盘进行注射模塑成形(参照图5(a)),生成在单面转印有磁道结构的保护层11(参照图5(b))。另外,在保护层11的磁道结构转印面上利用蒸镀形成有电介质膜12a、记录膜12b和半透射膜12c(参照图5(c))。由此,在保护层11上生成BD层12的第一分层(分层L7)。
接着,在第一分层上利用旋转镀膜涂布紫外线硬化树脂(参照图5(d)),在具有在其上应转印的磁道结构的母盘被挤压的状态下,照射紫外线(参照图5(e))。由此,紫外线硬化树脂硬化,其后通过将母盘从紫外线硬化树脂剥离,从而在表面转印有磁道结构(参照图5(f))。其上,利用蒸镀按顺序形成电介质膜12a、记录膜12b和半透射膜12c(对照图5(g))。由此,生成BD层12的第二分层(分层L6)。
下面,反复进行和第二分层的生成工序相同的工序,生成BD层12的第三和第四分层(分层L5、L4)(参照图5(g))。其后,在最后的分层上涂布紫外线硬化树脂,对它照射紫外线生成中间基板13的一部(BD侧)(参照图5(i))。由此,构成混合光盘10的两层光盘中的BD侧得以生成。
将这样生成的BD和HD按照使各自的中间基板13相对的方式贴合在一起,生成具有图1的层结构的混合光盘10。另外,BCA的形成在使BD和HD贴合之前进行。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丝毫没有将本发明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有别于上述的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Book版本信息设定在记录中的BD层12和HD层14的优先顺序,但不限于此,利用其它信息也可以设定优先顺序。例如,对用于识别BCA开始位置的BCA代码提供特别的代码,也可以将该代码分别记录在BD层12和HD层14。例如,该代码是AAA,则在记录中HD层14优先,是BBB则在记录中BD层12优先。或也可以在BCA内的预定区域包含表示优先顺序的信息。例如,在HD层14的BCA中包含“1”,在BD层12的BCA中包含“2”,在记录、再现中也可以优先在BCA中包含“1”的HD层14进行。另外,与此相同,也可以在系统引入的预定区域包含表示优先顺序的信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BD层12的BCA和HD层14的BCA在径向的相互错开的位置配置,但,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这些BCA配置在径向重叠的位置。但是,这样以来,如上述,再现时两个BCA间生成串扰,恐怕不能适当地读取保持在BCA中的信息。另外,生成一BCA后,在生成另一BCA时,高功率的激光向生成完成的BCA照射恐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这种不良现象,如上述实施方式,优选将BD层12的BCA和HD层14的BCA配置在径向的相互错开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公开了使激光从单面侧入射进行记录及再现的光盘,但如图7(b),可以制作使激光从两面侧入射进行记录及再现的光盘。该光盘例如,将上述实施方式的两混合光盘10(光盘1、光盘2)按照基板15相对的方式由粘接层16贴合在一起而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BD层12和HD层14的分层数分别制作为各四个,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BD层12和HD层14上各配置一层分层,另外,也可以使在BD层12和HD层14上配置的分层数互不相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BD层12和HD层14上通常是分别利用按照BD标准的数据格式和按照HD标准的数据格式进行记录,例如,在BD层12上也可以利用按照HD标准的数据格式进行记录等,也可以在HD层14与BD层12相同利用数据格式进行记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在BD层12和HD层14两方存在BCA的构成例,但在BD层12和HD层14双方的系统引入中记录有表示BD层12和HD层14两方存在、及在哪层记录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时,也可以省略任一侧的BCA。该情况下,由于可以减少BCA的生成,因此可以抑制光盘制造成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将利用按照BD标准的格式形成的记录层和将利用按照HD标准的格式形成的记录层经由中间基板、配置在光盘厚度方向的结构,但适用的格式不限于这些,例如,也可以制作为将利用按照BD标准的格式形成的记录层和利用按照DVD标准的格式形成的记录层经由中间基板配置。
另外,以夹持中间基板13的方式所配置的两记录层(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仅与BCA和系统引入对应的区域利用按照互不相同的标准(例如,BD标准和HD标准)的格式形成,这两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也可以利用按照相同的标准(例如HD标准)的格式形成。即,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仅管理各记录层的区域(BCA及系统引入)依据互不相同的标准形成,这些两层记录层中实际上进行记录的区域也可以利用依据轨道间距及轨道形状、数值孔径等相同标准(例如HD标准)的共用的格式形成。由此,可以使向数据区域的记录、再现时的系统通用,可以提供廉价的系统。
该情况下,也和上述相同,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BCA和系统引入双方或任一方包含有表示另外记录层存在及在哪层记录层优先进行记录的信息。并且,根据BCA或系统引入所包含的信息,由记录装置或再现装置识别这样夹持中间基板13两记录层(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存在、及在这两层记录层中哪层优先进行记录。另外,该情况下,也如图2所示,优选将第一记录层的BCA的配置位置和第二记录层的BCA的配置位置设为在光盘径向错开。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记录层,其按照第一格式形成;
第二记录层,其按照第二格式形成;
透光性的中间基板,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记录层之间,
有关除第一记录层外还存在所述第二记录层、及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记录层中哪层优先进行记录的第一信息,被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层,
有关除第二记录层外还存在所述第一记录层、及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记录层中哪层优先进行记录的第二信息,被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具备:通过在所述激光的扫描方向间歇地使层结构消失而记录有信息的烧录区域,
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分别被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层的所述烧录区域、及所述第二记录层的所述烧录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记录层的烧录区域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烧录区域配置在从所述激光的入射方向看互不重叠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具备由在所述激光的扫描方向排列的凹坑列记录有信息的预刻凹坑区域,
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分别被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层的所述预刻凹坑区域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所述预刻凹坑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分别具有两层以上的记录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管理该第一记录层的区域和进行记录的区域双方按照第一标准的格式形成,
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管理该第二记录层的区域和进行记录的区域双方按照与所述第一标准不同的第二标准的格式形成,
在管理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区域记录有所述第一信息,
在管理所述第二记录层的区域记录有所述第二信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记录层中,管理该第一记录层的区域和进行记录的区域双方按照第一标准的格式形成,
所述第二记录层中,管理该第二记录层的区域按照与所述第一标准不同的第二标准的格式形成,并且,进行记录的区域按照所述第1标准的格式形成,
在管理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区域记录有所述第一信息,
在管理所述第二记录层的区域记录有所述第二信息。
CN200880105642.0A 2007-09-05 2008-08-26 光记录介质 Pending CN1017965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0610 2007-09-05
JP2007-230610 2007-09-05
PCT/JP2008/065146 WO2009031429A1 (ja) 2007-09-05 2008-08-26 光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6583A true CN101796583A (zh) 2010-08-04

Family

ID=40428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5642.0A Pending CN101796583A (zh) 2007-09-05 2008-08-26 光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96583A (zh)
WO (1) WO20090314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3336A (ja) * 1981-11-10 1983-05-19 Teac Co ディスク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KR970003054A (ko) * 1995-06-29 1997-01-28 구자홍 콤팩트 디스크의 기록 밀도 판별 방법
DE69841531D1 (de) * 1997-06-16 2010-04-15 Thomson Consumer Electronics Kennzeichnung von programminformation eines aufzeichnungsmediums
JP2000293947A (ja) * 1999-04-08 2000-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方法
JP2002015460A (ja) * 2000-06-30 2002-01-18 Taiyo Yuden Co Ltd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4101666B2 (ja) * 2002-01-22 2008-06-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記録装置、再生装置、記録方法、再生方法
JP2004247024A (ja) * 2002-12-20 2004-09-0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光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記録再生方法
JP2004362636A (ja) * 2003-06-02 2004-12-24 Toshiba Corp 情報記録媒体ならびに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31429A1 (ja) 2009-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11120617A (ja) 光記録媒体
US20080186825A1 (en)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JP2007323773A (ja) 光ディスク、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およ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JPH1092013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KR20040094897A (ko) 이중층 광 데이터 저장매체
US20080107010A1 (en) High Density, Hybrid Optical Disc
WO2006062036A1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媒体、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学的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US20070275205A1 (en) Recordable multilayer optical disk, recording method, reproduc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5018859A (ja) 両面光ディ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466078C (zh) 光盘和光盘设备
CN101796583A (zh) 光记录介质
JP2006236509A (ja)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60032992A (ko) 다층 광 데이터 저장매체와 이 매체의 용도
RU2353982C2 (ru)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ый флуоресцентно-отражательный оптический носитель информаци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считывания
WO2007037070A1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KR20060128025A (ko) 광학주사장치 및 방법
JP4192929B2 (ja) 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2006302478A (ja) 光ディスク
JPH0991752A (ja) 多層光ディスク
JP2008010079A (ja) 追記型多層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再生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KR100708104B1 (ko) 고밀도 광디스크
KR20010010565A (ko) 2층 광디스크
JP5034051B2 (ja) 光記録媒体
KR100619001B1 (ko) 고밀도 광디스크
KR100694080B1 (ko) 하이브리드 디스크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