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4571B - 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4571B
CN101794571B CN 201010000614 CN201010000614A CN101794571B CN 101794571 B CN101794571 B CN 101794571B CN 201010000614 CN201010000614 CN 201010000614 CN 201010000614 A CN201010000614 A CN 201010000614A CN 101794571 B CN101794571 B CN 1017945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bar
movable link
force
pe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00061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4571A (zh
Inventor
西乡公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94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45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4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45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其能够实现与声学钢琴(三角钢琴)的踏板相同的外观。在该踏板装置中,杆(40)由杆支承部(41)支承。通过与杆(40)联动而进行位移的第一摇动构件(52),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向杆(40)施力。第一摇动构件(52)被支承在基座构件(51)的下侧。基座构件(51)被安装在电子乐器(10)的搁板(39)上。基座构件(51)被安装在搁板(39)的状态下,第一摇动构件(52)位于搁板(39)的下方。

Description

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乐音的发生方式的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中,已知有一种能获得近似声学钢琴踏板的操作感的踏板装置。例如,在以下的专利文件1中,具备:通过踩下操作而摇动的杆;用于向杆施力的并列设置的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当杆的踩下操作较轻时则仅由第一弹簧向杆施力,而当杆被踩下至规定量以上时,则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都向杆施力。因此,演奏者能够获得从踩下的中途起踏板变重的操作感。通过这种方式,模拟了声学钢琴中的制音踏板的操作感。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4-3340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概要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踏板装置中,没有考虑到向电子乐器组装以及安装时的外观。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该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向电子乐器的组装性较为良好,并且能够实现与声学钢琴(三角钢琴)的踏板装置相同的外观。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是,提供一种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其具备:杆40,其由固定支承构件FR支承,并通过演奏者的踩下操作而摇动;基座构件51,其被安装在电子乐器的搁板39上;第一可动构件52,其以可位移的方式被基座构件51支承,并以与杆40的摇动联动的方式进行位 移;施力机构53、54、55、56,其被组装在基座构件51上,用于向第一可动构件52施加抵抗演奏者对杆40的踩下操作的施力。第一可动构件52被设置在基座构件51的下侧,当将基座构件51安装在电子乐器的搁板39上时,第一可动构件52位于电子乐器的搁板39的下方。 
根据以上方式构成的本发明,如果在将第一可动构件52以及施力机构53、54、55、56安装在基座构件51之后,再将基座构件51安装在搁板39上,则能够容易地将踏板装置安装在电子乐器上。而且,由于将以与杆40的摇动联动的方式进行位移的第一可动构件52设置在电子乐器的搁板39的下方,因此能够获得与声学钢琴(三角钢琴)的踏板装置相同的外观。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机构具有:第二可动构件53,其以可位移的方式被基座构件51支承,并且以与杆40的摇动联动的方式进行位移;第一弹簧55,其被设置在第一可动构件52和第二可动构件53之间,在杆40的踩下操作时对第二可动构件53施加朝向上方的力;第二弹簧56,其被设置在第二可动构件55和固定支承构件FR之间,用于对第二可动构件53施加朝向下方的力。第二可动构件53被设置在基座构件51的上侧,当将基座构件51安装在电子乐器的搁板39上时,第二可动构件53进入到电子乐器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可动构件在演奏者对杆的踩下操作量达到了规定的踩下操作量时,通过与第一可动构件的协同作用,从而可以减少相对于演奏者对杆的踩下操作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当杆40的踩下量较小时,经由第一弹簧55并通过杆40从而对第二可动构件53施加朝向上方的力,在达到一种合力时,第二可动构件53将会静止在规定位置上,所述合力由通过第二弹簧56的弹簧力而对第二可动构件53施加的朝向下方的力、第二可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以及第二可动构件53的静止摩擦力所组成。因此,在这种状态下,由第一弹簧55所产生的弹簧力将会被施加在杆40上。而且,当杆40的踩下量进一步增加,经由第一弹簧55并通过杆40从而对第二可动构件53施加的朝向上方的力,达到一种合力以上时,第二可动构件53将开始向上方位移,所述合力由通过第二弹簧56的弹簧力而对第二可动构件53施加的朝向下方的力、第二可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以及第二可动构件53的静止摩擦力所组成。该第二可动构件53开始位移时的杆40的踩下量,对应于所述规定的踩下操作量。 
当从该状态下进一步增加杆40的踩下量时,第二可动构件53向上方位移的同时,第二弹簧56开始发挥作用。在这种状态下,可以视为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被串联结合,该串联弹簧的弹簧常数要小于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因此,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由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组成的串联弹簧产生的弹簧力将被施加在杆40上。其结果为,能够根据杆40的踩下量,而使杆40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从较大的变化率向较小的变化率发生变化。 
在这里使用图12,对相对于声学钢琴的杆踩下量的杆反作用力的特性进行说明。在图12中,图示了在声学钢琴的制音踏板踩下的压下行程中踏板杆的反作用力特性。声学钢琴制音踏板的杆和制音器通过几个连接部而被连接在一起。在这些连接部上设有间隙。因此,当制音踏板的踩下较浅,处于图12中的A0范围内时,其动作不会被传递到制音器上,并且踏板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较小。当制音踏板的位移量增加,并进入到图12中的A1范围内时,由于踩下的力经由连接部而传递到制音器,以及来自连接部整体所具有的弹性元件的反作用力的增加、和开始部分地从弦举起的制音器的重量以及摩擦,因而导致踏板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增大。当杆的位移量进一步增加,并进入到图12中的A2范围内时,制音器与弦完全分离,来自连接部整体所具有的弹性元件的反作用力将不再增加。因此,踏板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变小。另外,通常将从区域A1的后半程起越过区域A1、A2之间的边界并进入到区域A2的区域(图示的AH区域),称为半踏板区域。而且,在该区域AH中,高级演奏者通过使制音踏板的踩下深度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能够使所产生的乐音的音色、音响等发生微妙的变化。而且,由于在声学钢琴的柔音踏板中,杆也通过几个连接部而被连接在打弦机构上,因此与制音踏板相同,杆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也会分阶段地发生变化。另外,当根据机型和厂商,而出现踏板、连接部、制音器、打弦机构等的结构不同时,在图12中的A1、AH以及A2的各个范围的宽度也不同。而且,有时也会出现如图12中的虚线所示的在区域A0、A1之间,踏板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没有差异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这种声学钢琴的杆的反作用力,从而在第一可动构件52之外又设置了第二可动构件53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可动构件53也被安装在基座构件51上,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踏板装置安装在电子乐器上。而且,当将基座构件51安装在电子乐器的搁板39上时,第二可动构件53进入到电子乐器的内部,第一可动构件52位于搁板39的下表面的下方。由此,能够抑制用于产生杆反作用力的构件52、53、55、56从搁板39的下表面突出的量,并能够从外观上模拟声学钢琴(三角钢琴)的踏板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还具备第三弹簧54,其被设置在第一可动构件52和固定支承构件FR之间,用于始终对杆40施加抵抗杆40的踩下操作的方向上的施力。在这种情况下,可将结构设定为,在杆40没有被踩下操作的状态下,第一弹簧55的两端,与第一可动构件52和第二可动构件53抵接。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杆40没有被踩下操作的状态下,第一弹簧55的一端,从第一可动构件52或者第二可动构件53中分离。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当杆40的踩下量较小时,经由第一弹簧55并通过杆40而对第二可动构件53施加朝向上方的力,在达到一种合力时,第二可动构件53将会静止在规定位置上,所述合力由通过第二弹簧56的弹簧力而对第二可动构件53施加的朝向下方的力、第二可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以及第二可动构件53的静止摩擦力所组成。因此,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第一弹簧55和第三弹簧54而产生的弹簧力将会并列地施加在杆40上。而且,当杆40的踩下量进一步增加,且经由第一弹簧55并通过杆40而对第二可动构件53施加的朝向上方的力,达到一种合力以上时,第二可动构件53将开始向上方位移,所述合力由通过第二弹簧56的弹簧力而对第二可动构件53施加的朝向下方的力、第二可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以及第二可动构件53的静止摩擦力所组成。该第二可动构件53开始位移时的杆40的踩下量对应于所述规定的踩下操作量。 
当从该状态下进一步增加杆40的踩下量时,第二可动构件53向上方位移的同时,第二弹簧56开始发挥作用。在这种状态下,可以视为串联结合了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该串联弹簧的弹簧常数小于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因此,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第三弹簧54产生的弹簧力、以及通过由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组成的串联弹簧产生的弹簧力,将会被并列地施加在杆40上。其结果为,根据杆40的踩下量,能够使杆40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从较大的变化率变成较小的变化率。 
并且,在杆40没有被踩下操作的状态下,第一弹簧55的一端从第一可动构件52或者第二可动构件53中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当杆40的踩下量较小时,第一弹簧55的两端没有抵接在第一可动构件52和第二可动构件53上, 因此仅有由第三弹簧54产生的弹簧力被施加在杆40上。其结果为,能够根据杆40的踩下量,使杆40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阶段性地进行增减,即开始时较小、接着变大,再进一步变为中等程度。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基座构件51具有:安装部51a,其与电子乐器抵接;第一支承部51b,用于支承第一可动构件52;第二支承部51d,用于支承第二可动构件53,并且安装部51a、第一支承部51b以及第二支承部51d形成为一体。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由于能够削减元件的件数,并能够削减组装工序中的工作量,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将用于检测第一可动构件52的位移的检测器66设置在基座构件51上。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能够缩短用于从检测器66向电子乐器发送检测数据的配线,从而使电子乐器的组装变得容易。而且,在将踏板装置安装在电子乐器之前,能够利用单个踏板装置,对检测器66以及用于产生反作用力的构件52、53、54、55、56的动作进行确认。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还设置有第一抵接构件51b、59、70以及第二抵接构件51f,所述第一抵接构件与第一可动构件52抵接,并用于产生沿抑制第一可动构件52位移的方向上的第一摩擦力;所述第二抵接构件与第二可动构件53抵接,并用于产生沿抑制第二可动构件53位移的方向上的第二摩擦力。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能够在第一和第二可动构件52、53上,产生沿抑制第一和第二可动构件52、53位移的方向上的摩擦力。因此,能够使演奏者对杆40的踩下量与杆40的反作用力的关系,具有与图13所示声学钢琴的踏板相同的滞后。 
下面对该声学钢琴的杆反作用力的滞后进行说明。声学钢琴的制音踏板的杆,通过多个可动元件、缓冲材料、弹簧以及轴而被连接在制音器上。由此,如图13中的实线所示,因踏板装置整体所具有的粘性和摩擦,将导致在相对于杆踩下量的杆的反作用力上产生滞后。即、与踩下的压下行程相比,在返回行程中演奏者会感觉到踏板较轻。而且,在声学钢琴的柔音踏板中,由于杆也通过多个可动元件、缓冲材料、弹簧以及轴而被连接在键盘的打弦机构上,所以如图13中的虚线所示,因踏板装置整体所具有的粘性和摩擦, 将导致在相对于杆踩下量的杆的反作用力上产生滞后。并且,柔音踏板的滞后宽度(踩下的压下行程和返回行程中的杆反作用力的差值)比制音踏板更大。尤其是,如图13所示,在杆的踩下量位于A2区域时,其差值较大。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的电子乐器的主视图。图2为,表示图1的电子乐器的整体结构的框图。图3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的侧视图。图3B为,图3A的反作用力产生机构的俯视图。图3C为,图3A的反作用力产生机构的后视图。图3D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导杆的安装部的放大图。图4A为,表示相对于图3A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施力的变化特性的特性图。图4B为,表示相对于图3A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第一弹簧的施力变化特性的特性图。图4C为,表示相对于图3A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第二弹簧的施力变化特性的特性图。图5A为,表示相对于图3A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第一摩擦力的变化特性的特性概念图。图5B为,表示相对于图3A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第二摩擦力的变化特性的特性概念图。图6为,表示相对于图3A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杆反作用力的变化特性的特性概念图。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的侧视图。图8A为,表示相对于图7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的施力变化特性的特性图。图8B为,表示相对于图7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第一弹簧的施力变化特性的特性图。图8C为,表示相对于图7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第二弹簧的施力变化特性的特性图。 图9A为,表示相对于图7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第一摩擦力的变化特性的特性概念图。图9B为,表示相对于图7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第二摩擦力的变化特性的特性概念图。图10为,表示相对于图7中踏板装置的杆位移量的、杆反作用力的变化特性的特性概念图。图11为,表示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用于在驱动杆产生摩擦力的抵接构件的图。图12为,表示相对于声学钢琴的杆位移量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的变化特性的特性图。图13为,表示相对于声学钢琴的杆位移量的、反作用力的滞后特性的特性图。符号说明12、12A:踏板装置15:声源电路16:电脑部40:杆43:下限挡块44:上限挡块51:基座构件52:第一摇动构件53:第二摇动构件54: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5:第一弹簧56:第二弹簧59、60:摩擦产生构件66:位移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a.整体结构 在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踏板装置进行说明之前,先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踏板装置的电子乐器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应用了本发明的踏板装置的电子乐器10整体的主视图。图2为,表示电子乐器10的结构的框图。电子乐器10具备:键盘11、踏板装置12、多个面板操作元件13、显示器14、声源电路15、电脑部16、时钟电路17以及外部存储装置18。 
键盘11由演奏者的手进行操作,其用于分别指定所产生乐音的音高。键盘11的操作,由被连接在总线21上的检测电路22进行检测,并将表示操作内容的数据(例如音调数据、接通数据、切断数据等),通过总线21而发送至电脑部16中。踏板装置12由演奏者的脚进行操作,其用于控制电子乐器10的乐音产生方式。在以下所述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踏板装置12为制音踏板12a或者柔音踏板12b,所述制音踏板12a用于通过演奏者用脚进行的踩下操作,而对所产生的乐音赋予制音效果;所述柔音踏板12b用于通过演奏者用脚进行的踩下操作而使所产生的乐音的音色和音量发生变化。踏板装置12的操作以如后文详述的方式,由被连接在总线21上的检测电路23进行检测,并将表示操作内容的数据通过总线21发送至电脑部16中。多个面板操作元件13为,用于设定电子乐器的动作的元件。面板操作元件13的操作,由被连接在总线21上的检测电路24进行检测,并将表示操作内容的数据通过总线21发送至电脑部16中。显示器14由液晶显示器、CRT等所构成,用于在画面上显示文字、数字、图形等。显示器14由被连接在总线21上的显示电路25所控制,通过经由总线21而被发送至显示电路25的用于显示的指示信号和数据,从而指定显示内容。 
声源电路15被连接在总线21上,根据从电脑部16经由总线21而发送的乐音控制数据(音调数据、接通数据、切断数据、音色控制数据、音量控制数据等),来生成数字乐音信号,并将所生成的数字乐音信号发送至效果电路26中。效果电路26被连接在总线21上,其根据从电脑部16经由总线21而发送的效果控制数据,从而对所发送的数字乐音信号赋予效果并发送至音响系统27中。利用声源电路15或效果电路26而对数字乐音信号赋予所述的制音和柔音效果。音响系统27由D/A变换器、放大器、扬声器等组成,其将所述被发送的赋予了效果的数字乐音信号变换成模拟乐音信号,并且播放与相同模拟乐音信号相对应的乐音。 
电脑部16由被连接在总线21上的CPU16a、RAM16b、ROM16c、以及被连接在CPU16a上的计时器16d所组成,电脑部16通过程序的执行来控制电子乐器10的动作。时钟电路17用于连续地计测日期和时间。外部存储装置18包括:安装在电子乐器10上的硬盘和闪存及可与电子乐器10连接的光盘等各种存储媒体;以及与上述各种存储媒体相对应的驱动装置,外部存储装置18能够对大量的数据和程序进行存储和读取。 
电子乐器10还具备:网络用接口电路28以及MIDI接口电路29。网络用接口电路28通过通信网络NW而将电子乐器10与服务器装置30以可交换信息的方式连接在一起。MIDI接口电路29将电子乐器10以可交换信息的方式而连接在其他的电子乐器或者定序器等外部MIDI机器31上。 
b.第一实施方式然后,对本发明的踏板装置12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3A为,从高音部一侧观察踏板装置12时的图。图3A图示了将踏板装置12安装在电子乐器的搁板39上时的状态。杆40为长条状的板状构件,其前部(在图3A中为左侧)为宽度较宽的踩下部。杆40的中间部由设置在框架FR上的杆支承部41支承,且以旋转中心42为中心,杆40的前端部可以沿上下方向摇动。在杆40的中间部下方处,由橡胶、毛毡等缓冲材料所构成的长条状的下限挡块43沿横向延伸设置并固定在框架FR上。该下限挡块43限制杆40的前部向下方的位移。另外,框架FR是指,用于支承踏板装置12的各种元件的结构体以及踏板装置12的外壳本身。而且,在杆40的后部下方处,与下限挡块43相同的上限挡块44被固定在框架FR上,该上限挡块44限制杆40的前部向上方的位移。 
驱动杆45的下端进入杆40的旋转中心42的后方且在杆40的后部上表面上设置的凹部40a中,并与凹部40a的底面抵接。驱动杆45为长条状的构件,并延伸设置在杆40的后部上方处。驱动杆45通过未图示的导向构件,而被设定为仅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 
在杆40的后部上方处,设置有用于产生抵抗杆操作的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产生机构50。如图3A至图3C所示,反作用力产生机构50由基座构件51、第一摇动构件52、第二摇动构件53、用于稳定杆40的反作用力的弹簧54、以及用于改变弹簧常数的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所构成。另外,由 第一摇动构件52和驱动杆45构成本发明的传动构件,由第二摇动构件53构成本发明的可动构件。 
基座构件51具有:对第一摇动构件52和第二摇动构件53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51b以及第二支承部51d。而且,基座构件51还具有安装部51a,其用于将反作用力产生机构50安装在电子乐器10的搁板39上。另外,安装部51a、第一支承部51b以及第二支承部51d被一体设置。 
第一摇动构件5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板状构件。第一摇动构件52的后部,由设置在基座构件51后部的下表面一侧上的第一支承部51b进行支承,且以旋转中心51c为中心,第一摇动构件52的前端部可沿上下方向摇动。第一支承部51b是从安装部51a后部的左右端起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垂直板,第一摇动构件52被夹持在左右的第一支承部51b之间并被其支承。在各垂直板内侧的表面固定有人造皮革、毛毡等的摩擦产生构件59,摩擦产生构件59与第一摇动构件52的侧面抵接。另外,由基座构件51的第一支承部51b以及摩擦产生构件59构成本发明的第一抵接构件。 
通过基座构件51,来限制第一摇动构件52的前端部朝向上方的位移。在第一摇动构件52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摇动构件上限挡块57。第一摇动构件上限挡块57由橡胶、毛毡等缓冲材料所构成,用于缓和第一摇动构件52与基座构件51碰撞时的冲击声音。而且,在基座构件51的下表面一侧上,设置有第一摇动构件下限挡块58。第一摇动构件下限挡块58,是从基座构件51的下表面起朝下方延伸设置的棒状的构件,其中间部沿水平方向弯曲。在杆40没有被踩下操作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摇动构件52前部的下表面与第一摇动构件下限挡块58的抵接,从而限制第一摇动构件52向下方的位移。此时,第一摇动构件52的上表面与电子乐器的搁板39的下表面平行。而且,驱动杆45的上端,进入到设在第一摇动构件52的下表面上的凹部52a内,并抵接于其上底面。 
在基座构件51的上表面一侧上,设置有第二摇动构件53。第二摇动构件53是在与第一摇动构件52相同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板状构件,第二摇动构件53的后部,由设置在基座构件51的上表面一侧上的第二支承部51d进行支承,且以旋转中心51e为中心,第二摇动构件53的前端部可沿上下方向摇动。第二支承部51d是从安装部51a后部的左右端起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垂直板,第二摇动构件53被夹持在左右的第二支承部51d之间并被其支承。 
而且,在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中间部上,缠绕并固定有人造皮革、毛毡等的摩擦产生构件60。摩擦产生构件60被包括在第二摇动构件53中。在安装部51a的中间部的上表面一侧上,设置有与摩擦产生构件60抵接从而产生摩擦的抵接部51f。抵接部51f,由从安装部51a的左右端起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垂直板51f1、51f2组成,第二摇动构件53被夹持在左右的垂直板51f1、51f2之间,摩擦产生构件60与垂直板51f1、51f2抵接。垂直板51f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垂直板51f1。另外,由基座构件51的抵接部51f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二抵接构件。 
在垂直板51f1、51f2上分别与各自的上端部对置的位置处设有孔。并且,设有从垂直板51f1起穿过该孔而朝向垂直板51f2的螺栓61,螺栓61被拧入设置在垂直板51f2的外侧的螺母62中。通过拧紧螺栓61,使垂直板51f1、51f2变形,从而能够对垂直板51f1、51f2的间隔进行调节。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调节第二摇动构件53上所产生的摩擦力。另外,由垂直板51f1、51f2、螺栓61和螺母62构成本发明的摩擦力调节机构。 
而且,通过基座构件51,来限制第二摇动构件53的前端部向下方的位移。在基座构件51前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摇动构件下限挡块63。第二摇动构件下限挡块63也由橡胶、毛毡等缓冲材料所构成,并用于防止第二摇动构件53与基座构件51碰撞时所产生的冲击声音。而且,基座构件51具有顶板部51h,其从垂直板51f2前部的上端起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通过基座构件51的顶板部51h,来限制第二摇动构件53的前端部向上方的位移。在顶板部51h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摇动构件上限挡块64。第二摇动构件上限挡块64也由橡胶、毛毡等缓冲材料所构成,并用于缓和第二摇动构件53与顶板部51h的下表面碰撞时所产生的冲击声音。 
在第一摇动构件52前部的上表面一侧上设置有凹部52b,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的下端进入到凹部52b中并被固定且支承在其底面上。另外,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为压缩弹簧。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经由驱动杆45,从而对杆40的前端部施加朝向上方的力。而且,在第一摇动构件52中间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凹部52c,第一弹簧55的下端进入到凹部52c中并被固定支承在其底面上。在安装部51a的中间部上,设有从上表面朝向下表面的贯通孔51g,第一弹簧55从贯通孔51g中穿过,其上端与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下表面抵接。另外,第一弹簧55也是压缩弹簧。 
在第二摇动构件53前部的上表面一侧上设置有凹部53a,第二弹簧56的下端进入到凹部53a中并被固定支承在其底面上。第二弹簧56的上端,被固定在基座构件51的顶板部51h的下表面上。另外,第二弹簧56是压缩弹簧。由第二摇动构件53、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第一弹簧55以及第二弹簧56构成了本发明的施力机构。如果对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第一弹簧55、以及第二弹簧56的弹簧常数进行比较,则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的弹簧常数最大。与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和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相比,第二弹簧56的弹簧常数非常小。另外,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第一弹簧55、以及第二弹簧56的弹簧常数的大小关系并不仅限于本实施方式,可以根据作为目标的杆40的反作用力特性而进行改变。例如,在图12的A1区域和A2区域中反作用力的变化率的差值较小时,也可以将第二弹簧56的弹簧常数设定为大于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三弹簧,用于改变弹簧常数的第一和第二弹簧55、56分别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弹簧。 
在基座构件51的下表面一侧上,安装有作为本发明的检测器的位移量传感器66,所述位移量传感器66用于检测第一摇动构件52的位移量。该位移量传感器66通过以电子方式或光学方式(例如通过激光的反射)对到第一摇动构件52的上表面为止的距离进行检测,从而检测出杆40的位移量。另外,也可以使用以机械或电子方式(例如通过可变电阻)对第一摇动构件52的上下位移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来代替该位移量传感器66。 
在电子乐器10的搁板39上,设有从上表面贯通到下表面的贯通孔67。在基座构件51上安装了第一摇动构件52、第二摇动构件53、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第一弹簧55以及第二弹簧56之后,而使第二摇动构件53进入到贯通孔67中。并且,将基座构件51的安装部51a的上表面与搁板39的下表面抵接,利用螺栓68,将基座构件51固定在搁板39的下表面上。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反作用力产生机构50的长度方向与杆40的长度方向设定为相同。但是,反作用力产生机构50的朝向并不仅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配置成,反作用力产生机构50的长度方向与杆40的长度方向互相垂直。 
然后,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踏板装置12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没有对杆40进行踩下操作的状态下,通过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的施力以及第 一摇动构件52的自身重力,从而向下方对第一摇动构件52进行施力。通过这种方式,经由驱动杆45而使得杆40的后部被朝向下方施力。因此,杆40的后部下表面与上限挡块44抵接,从而使杆40静止并成为图3A中的状态。此时,第一弹簧55成为自然状态下的长度,其对杆40的施力为0。而且,此时,通过第二弹簧56的施力以及第二摇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使第二摇动构件53与第二摇动构件下限挡块63抵接。并且此时,也可以使第一弹簧55稍微被压缩,从而经由驱动杆45而对杆40施力,但是在该情况下也需要将第一弹簧55的施力设为,小于由第二弹簧56的施力、第二摇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以及第二摇动构件53的静止摩擦力所组成的合力,并且使第二摇动构件53与第二摇动构件下限挡块63抵接。 
当演奏者踩下杆40以抵抗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的施力、第一摇动构件52的自身重力、以及第一摇动构件52的静止摩擦力所组成的合力时,杆40将以旋转中心42为中心,沿图3A中的逆时针方向开始旋转,从而使杆40的后部向上方位移。由此,驱动杆45使第一摇动构件52的前端部向上方位移。因此,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被压缩,并且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所产生的对杆40的施力增加(图4A的A1)。此时,当第一弹簧55的施力小于由第二弹簧56的施力、第二摇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以及第二摇动构件53的静止摩擦力所组成的合力时,第二摇动构件53就保持与第二摇动构件下限挡块63的抵接。因此,第一弹簧55也开始被压缩,从而使第一弹簧55的施力增加(图4B的A1)。而且,在第一摇动构件52上,将产生沿着抑制摇动的方向上的第一摩擦力(图5A的A1)。该第一摩擦力的方向为,抵抗杆40的踩下操作的方向。无论杆40的踩下量的大小如何,第一摩擦力的大小都是一定的。因此,在该操作范围内,杆40的反作用力,是通过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第一弹簧55以及第一摩擦力而产生的(图6的A1)。反作用力的变化是通过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以及第一弹簧55而产生的。 
而且,当第一弹簧55的施力,超过由第二弹簧56的施力、第二摇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以及第二摇动构件53的静止摩擦力所组成的合力时,第二摇动构件53将向上方移动。如上所述,由于与第一弹簧55相比,第二弹簧56的弹簧常数非常小,因此当杆40的位移量增加时,第二弹簧56将被压缩而使第二弹簧56的施力增加,但第一弹簧55几乎没有进一步被压缩,第一 弹簧55的施力也几乎没有增加(图4B的A2以及图4C的A2)。并且,在第一摇动构件52和第二摇动构件53上分别产生抑制各自的摇动的第一摩擦力和第二摩擦力(图5A以及图5B的A2)。该第一摩擦力和第二摩擦力的方向为,抵抗杆40的踩下操作的方向。无论杆40的踩下量的大小如何,第一摩擦力和第二摩擦力的大小都是一定的。第二摩擦力要大于第一摩擦力。因此,在该操作范围内,杆40的反作用力,是通过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第一弹簧55、第二弹簧56、第一摩擦力以及第二摩擦力而产生的。另外,第二摩擦力的大小可通过所述的调节机构而进行调节。例如,如果通过拧紧螺栓60,从而使垂直板51f1、51f2之间的间隔减小,则如图5B中的虚线所示,能够增大第二摩擦力。但是,应将第二摩擦力的大小调节为,由第二摩擦力和第二弹簧56的施力所组成的合力不会超过第一弹簧55的施力。而且,在该操作范围内,如果严格地说,反作用力的变化是通过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第一弹簧55以及第二弹簧56而产生的。但是,由于与第一弹簧55相比第二弹簧56的弹簧常数非常小,因此第一弹簧55几乎没有被压缩从而其施力几乎没有增加。因此,可以视为反作用力的变化是通过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以及第二弹簧56而产生的(图6的A2)。 
而且,杆40的中间部下表面与下限挡块43抵接,从而限制杆40的前部向下方的位移。当解除杆40的操作时,通过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第一弹簧55以及第二弹簧56的施力,从而以与所述踩下的压下行程相反的顺序进行动作。即、杆40以旋转中心42为中心,沿图3A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杆40的后部下表面与上限挡块44抵接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图3A)。此时,在各操作范围内的第一摩擦力和第二摩擦力的方向为,对杆40的踩下进行助力的方向。因此,能够使杆40踩下的返回行程的反作用力小于压下行程。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也考虑了第一摇动构件52和第二摇动构件53的质量,但如果用树脂等较轻的材料来构成第一摇动构件52和第二摇动构件53,则可以忽视它们的质量。 
而且,检测电路23通过位移量传感器66来检测第一摇动构件52的位移量。并且,电子乐器10根据第一摇动构件52的位移量的信息,从而对所产生的乐音赋予制音效果或柔音效果,并且对所产生的乐音的音色、音响(音响效果)等乐音要素进行控制。尤其是,在将本发明应用于制音踏板12a的情况下,在与所述图12的半踏板区域AH相对应的图6的区域AH中,声源 电路15以及效果电路26,可以根据由位移量传感器66检测出的位移量,而使所产生的乐音的音色、音响(音响效果)等乐音要素由于演奏者的踏板操作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踏板装置12,由于能够在基座构件51上安装第一摇动构件52、第二摇动构件53、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第一弹簧55以及第二弹簧56之后,再将基座构件51安装在电子乐器10上,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踏板装置安装在电子乐器10上。而且,由于在基座构件51的上表面一侧设置了第二摇动构件53,在基座构件51的下表面一侧设置了第一摇动构件52,因此当在电子乐器10上安装了反作用力产生机构50时,第二摇动构件53将会进入到电子乐器10的内部,而第一摇动构件52位于电子乐器10的外侧。因而,能够抑制反作用力产生机构50从搁板39的下表面突出的量,从外观上也能够模拟声学钢琴(三角钢琴)。 
而且,将安装部51a、第一支承部51b以及第二支承部51d一体设置。因而,由于能够削减元件的件数,并能够削减安装工序中的工作量,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在基座构件51的下表面一侧设置有位移量传感器66,以检测第一摇动构件52的位移量。由此,能够缩短用于将位移量传感器66的检测数据发送到电子乐器10中的配线,从而使电子乐器10的组装变得容易。而且,在将踏板装置12安装在电子乐器10上之前,能够利用单个踏板装置12,对反作用力产生机构50的动作进行确认。 
此外,可以实现如图12的A0区域用虚线所示、A1至A3区域用实线所示的、从声学钢琴踏板的踩下开始到结束为止的杆位移量与演奏者受到来自踏板的反作用力的关系相似的特性(图6)。即、在相当于图12中的A0以及A1的操作范围内(图6的A1),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和第一弹簧55产生的对杆40的施力将会发生变化,在相当于图12中的A2的操作范围内(图6的A2),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产生的施力、以及由第二弹簧56产生的施力也会发生变化。由于与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相比,第二弹簧56的弹簧常数非常小,因此与相当于图12中的A1的操作范围(图6的A1)相比,能够减小相当于图12中的A2范围的操作范围内(图6的A2)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而且,即使与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相比,第二弹簧56的弹簧常数不是非常小、或者比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更大,在 相当于图12中的A2范围的操作范围内(图6的A2),也会由于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被串联连接,因而使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的合成弹簧的弹簧常数,比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更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所述操作范围(图6的A2)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小于相当于图12的A1范围的操作范围(图6的A1)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 
而且,由于设置了第一支承部51b和抵接部51f,其分别与第一摇动构件52和第二摇动构件53抵接并分别产生沿着抑制摇动的方向上的摩擦力,因此如图6所示,能够使杆40踩下的返回行程中的反作用力小于压下行程。即、在杆40踩下的压下行程和返回行程中,能够使杆40的反作用力具有如图13所示的与声学钢琴相同的滞后特性。 
另外,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踏板装置12中,能够调节垂直板51f1、51f2的间隔从而改变在第二摇动构件53上所产生的摩擦力。通过这种方式,如图6中的虚线所示,能够仅仅改变图6的A2操作范围内的滞后宽度,并且能够以相同的结构,来实现如图13所示的声学钢琴的制音踏板和柔音踏板的反作用力特性的差异。 
另外,图12中的A3范围表示,在声学钢琴中,杆以及联杆机构与各挡块构件抵接,通过稍微压缩这些挡块构件从而产生的杆位移量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在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12中,该范围就相当于杆40的前部下表面与下限挡块43抵接的状态。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12,具有声学钢琴踏板的反作用力特性,并能够实现在图12的区域A0、A1之间反作用力的变化率没有差异时的反作用力特性。 
而且可以认为,在大幅度地踩下杆40之后急剧减少踩下量的情况下、以及使杆40的踩下量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作用于第二摇动构件53的惯性力和弹簧力的协同作用,将使第二摇动构件53暂时产生振动。并且还可以认为,第二摇动构件53与第二摇动构件53下限挡块63碰撞,也将使第二摇动构件53产生振动。尤其是在图6的AH区域附近使杆40的踩下量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若其频率接近于第一弹簧55或第二弹簧56的固有振动数,则第二摇动构件53的振幅将变大,第二摇动构件53与第二摇动构件53下限挡块63会产生周期性的碰撞。该振动经由第一弹簧55而传递到杆40,对演奏者来说成为不自然的反作用力。但是,在以上所构成的踏板装置12中,由于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的两种弹簧力,对第二摇动构件 53向相反的方向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抑制或者迅速收敛所述振动。并且,由于使作用于杆40的弹簧力,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产生的弹簧力、以及由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产生的弹簧力分担,因此由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产生的弹簧力较小,从而能够减少经由第一弹簧55而传递到杆40的不自然的反作用力。而且,抵接部51f在第二摇动构件53上产生沿抑制或者迅速收敛所述振动的方向上的摩擦力。因此,能够减少因所述振动而导致的不自然的杆的反作用力。其结果为,能够稳定杆40的反作用力。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也考虑了第二摇动构件53的质量,但如果用树脂等较轻的材料来构成第二摇动构件53,则可以忽视第二摇动构件53的质量。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认为,还可忽视作用于第二摇动构件53的惯性力,因此能够防止所述不自然的反作用力的产生,从而能够使踏板装置12轻量化。 
另外,还可以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以图3D所示的方式,再设置导杆CS。导杆CS具有圆柱状的头部CSa,从头部CSa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设置有螺栓部CSb,所述螺栓部CSb比头部CSa的直径稍小。在第一摇动构件52的上表面设有螺栓孔,通过将螺栓部CSb拧入该螺栓孔中从而安装导杆CS。将导杆CS的外径设为小于第一弹簧55的内径,并使第一弹簧55的中心轴和导杆CS的中心轴一致。即、导杆CS被配置在第一弹簧55的内侧。而且,在没有进行杆40的踩下操作的状态下,头部CSa的上端与第二摇动构件53分离,并与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下表面对置。另外,当杆40被踩下,并且由第二弹簧56的施力和第二摇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所组成的合力,变为与第一弹簧55的施力相同时,则将导杆CS的长度调节为,使导杆CS与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下表面抵接。 
在采用了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当第二摇动构件53离开第二摇动构件下限挡块63并朝上方位移时,第二摇动构件53将被导杆CS支承,从而使第一弹簧55不会被更大程度地压缩。因此,第二摇动构件53能够稳定地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使杆40的反作用力稳定。 
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导杆CS的长度调节为,在杆40被踩下,并且第一弹簧55的施力超过第二摇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之前,使导杆CS与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下表面抵接。 
另外,虽然在上述变形例中,将导杆CS配置在第一弹簧55的内侧,但是,只要导杆CS的上端位于与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下表面对置的位置上,将导杆CS配置在任何地方均可。而且,也可以将导杆CS安装在第二摇动构件53一侧,并使导杆CS的头部CSa与杆40的上表面对置。 
c.第二实施方式然后,对本发明的踏板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7为,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12A的侧视图。虽然本实施方式与图3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为几乎相同的结构,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杆40没有被踩下操作的状态下,第一弹簧55的上端与第二摇动构件53分离。 
下面,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踏板装置12A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没有对杆40进行踩下操作的状态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成为图7所示的状态。当演奏者抵抗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的弹簧力、第一摇动构件52的自身重力和第一摇动构件52的静止摩擦力所组成的合力而踩下杆40时,杆40将以旋转中心42为中心,沿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开始旋转,从而使杆40的后部朝上方位移。通过这种方式,由驱动杆45使第一摇动构件52的前端部向上方位移。因此,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被压缩,从而使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对杆40的施力增加(图8A的A0)。此时,第一弹簧55的上端与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下表面分离。而且,在第一摇动构件52上,将产生沿着抑制摇动的方向上的第一摩擦力(图9A的A0)。该第一摩擦力的方向为,抵抗杆40的踩下操作的方向。无论杆40的踩下量的大小如何,第一摩擦力的大小都是一定的。因此,在该操作范围内,杆40的反作用力,是通过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以及第一摩擦力而产生的(图10的A0)。而且,反作用力的变化是通过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而产生的。 
当进一步踩下杆40而使位移量增加时,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对杆40的施力将进一步增加(图8A的A1)。另一方面,第一弹簧55的上端与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下表面抵接。在第一弹簧55的上端与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下表面抵接之后,在杆40的踩下量进一步增加时的踏板装置12A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12A中,可以实现如图12中的实线所示的、从声学钢琴踏板的踩下开始到结束为止的杆位移量与演奏者受到来自踏板的反作用力的关系相似的特性(图10)。即、在相当于图12 中的A0的操作范围内(图10的A0),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对杆40的施力将会发生变化,在相当于图12中的A1的操作范围内(图10的A1),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以及第一弹簧55对杆40的施力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与相当于图12中的A0的操作范围(图10的A0)相比,能够增大相当于图12中的A1范围的操作范围内(图10的A1)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而且,在相当于图12中的A2的操作范围内(图10的A2),由用于稳定反作用力的弹簧54产生的施力、以及由第二弹簧56产生的施力将会发生变化。由于与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相比,第二弹簧56的弹簧常数非常小,因此与相当于图12中的A1的操作范围(图10的A1)相比,能够减小相当于图12中的A2范围的操作范围内(图10的A2)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而且,即使与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相比,第二弹簧56的弹簧常数不是非常小、或者比第一弹簧55的弹簧常数更大,在相当于图12中的A2范围的操作范围内(图10的A2),也会由于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被串联连接,而使得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的合成弹簧的弹簧力,比第一弹簧55的弹簧力更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所述操作范围(图10的A2)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小于相当于图12中的A1范围的操作范围(图10的A1)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杆40踩下的压下行程和返回行程中,能够使杆40的反作用力具有滞后特性。而且,也能够改变在第二摇动构件53上产生的摩擦力。通过这种方式,如图10中的虚线所示,能够只改变图10中的A2操作范围内的滞后宽度,并且能够以相同的结构,来实现如图13所示的声学钢琴的制音踏板和柔音踏板的反作用力特性的差异。 
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认为,在大幅度地踩下杆40之后急剧减少踩下量的情况下、以及使杆40的踩下量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作用于第二摇动构件53的惯性力和弹簧力的协同作用,将使第二摇动构件53暂时产生振动。并且也可以认为,第二摇动构件53与第二摇动构件下限挡块63碰撞,将使第二摇动构件53产生振动。该振动经由第一弹簧55而被传递到杆40,从而对于演奏者来说成为不自然的反作用力。但是,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踏板装置12中,由于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的弹簧力沿相反的方向对第二摇动构件53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抑制或者迅速收敛所述振动。并且,由于使作用于杆40的弹簧力,由用于稳定 反作用力的弹簧54所产生的弹簧力、以及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所产生的弹簧力分担,因此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所产生的弹簧力较小,从而能够减少经由第一弹簧55而传递到杆40的不自然的反作用力。而且,抵接部51f在第二摇动构件53上产生沿着抑制或者迅速收敛所述振动的方向上的摩擦力。其结果为,能够稳定杆40的反作用力。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也考虑了第二摇动构件53的质量,但如果用树脂等较轻的材料来构成第二摇动构件53,则可以忽视第二摇动构件53的质量。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认为可忽视作用于第二摇动构件53的惯性力,因此能够防止所述不自然的反作用力的产生,并能够使踏板装置12轻量化。 
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位移量传感器66也被设置在基座构件51的下表面一侧,用以检测第一摇动构件52的位移量。由此,能够缩短用于将位移量传感器66的检测数据发送到电子乐器10中的配线,从而使电子乐器10的组装变得容易。而且,在将踏板装置12安装在电子乐器10之前,能够利用单个踏板装置12,对反作用力产生机构50的动作进行确认。 
另外,也可以在第二摇动构件53和杆40之间,设置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的导杆CS。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能够稳定杆40的反作用力。并且,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一弹簧55的施力超过由第二弹簧56的施力和第二摇动构件53的自身重力所组成的合力之前,使导杆CS与第二摇动构件53抵接。 
而且,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杆40没有被踩下操作的状态下,第一弹簧55的下端进入到设置在第一摇动构件52上的凹部52c中并被凹部52c固定,第一弹簧55的上端与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下表面分离。也可以采用以下的配置方式来代替上述方式,即、在第二摇动构件53的下表面上设置凹部,使第一弹簧55的上端进入到该凹部中并被该凹部固定,第一弹簧55的下端与第一摇动构件52的上表面分离。 
另外,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是将第一支承部51b抵接在第一摇动构件52上,从而产生沿着抑制第一摇动构件52摇动的方向上的摩擦力。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代替上述方式或者与上述方式并用,即如图11所示,设置与驱动杆45抵接的抵接构件70,从而产生沿着抑制驱动杆45的上下方向位移的方向上的摩擦力。 
而且,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承部51b上固定了人造皮革、毛毡等摩擦产生构件59。但是,也可以采用将摩擦产生构件59固定在第一摇动构件52上的方式来代替上述方式。此外,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摇动构件53上固定了人造皮革、毛毡等摩擦产生构件60。但是,也可以采用将摩擦产生构件60固定在抵接部51f上的方式来代替上述方式。 
另外,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将踏板装置12、12A应用在电子乐器的制音踏板以及柔音踏板上。但是,所述踏板装置12、12A也可以应用在电子乐器的持音踏板上。 

Claims (6)

1.一种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杆,其被固定支承构件支承,并通过演奏者的踩下操作而进行摇动;
基座构件,其被安装在所述电子乐器的搁板上;
第一可动构件,其以可位移的方式被所述基座构件支承,并且以与所述杆的摇动联动的方式进行位移;
施力机构,其被组装在所述基座构件上,用于向所述第一可动构件施加抵抗演奏者对所述杆的踩下操作的施力,
所述第一可动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基座构件的下侧,当将所述基座构件安装在所述电子乐器的搁板上时,所述第一可动构件位于所述电子乐器的搁板的下方,
所述施力机构具有:
第二可动构件,其以可位移的方式被所述基座构件支承,并且以与所述杆的摇动联动的方式进行位移;
第一弹簧,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可动构件和所述第二可动构件之间,在所述杆的踩下操作时对所述第二可动构件施加朝向上方的力;
第二弹簧,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可动构件和所述固定支承构件之间,对所述第二可动构件施加朝向下方的力,
所述第二可动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基座构件的上侧,当将所述基座构件安装在所述电子乐器的搁板上时,所述第二可动构件进入到所述电子乐器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可动构件在演奏者对杆的踩下操作量达到了规定的踩下操作量时,通过与所述第一可动构件的协同作用,从而减少相对于演奏者对杆的踩下操作的反作用力的变化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三弹簧,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可动构件和所述固定支承构件之间,并始终对所述杆施加抵抗所述杆的踩下操作的方向上的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构件具有:
安装部,其与所述电子乐器抵接;
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一可动构件;
第二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二可动构件,
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一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承部形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座构件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可动构件的位移的检测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
第一抵接构件,其与所述第一可动构件抵接,用于产生沿着抑制所述第一可动构件的位移的方向上的第一摩擦力;
第二抵接构件,其与所述第二可动构件抵接,用于产生沿着抑制所述第二可动构件的位移的方向上的第二摩擦力。
CN 201010000614 2009-01-13 2010-01-12 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 Active CN1017945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4398A JP5338323B2 (ja) 2009-01-13 2009-01-13 電子楽器のペダル装置
JP2009-004398 2009-0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4571A CN101794571A (zh) 2010-08-04
CN101794571B true CN101794571B (zh) 2013-01-02

Family

ID=42580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000614 Active CN101794571B (zh) 2009-01-13 2010-01-12 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38323B2 (zh)
CN (1) CN1017945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8568B2 (ja) * 2011-03-02 2016-01-06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打楽器用のペダル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43A (zh) * 1995-01-31 1998-02-04 埃里克德鲁朗 钢琴等乐器的发音方法及其装置
CN1374638A (zh) * 2001-02-21 2002-10-16 雅马哈株式会社 具有高度可控制踏板的键盘乐器
CN1503218A (zh) * 2002-11-22 2004-06-09 ������������ʽ���� 具有踏板机构的键盘乐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83233Y2 (ja) * 1991-10-24 1998-10-22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楽器のペダル装置
JP4029513B2 (ja) * 1999-02-25 2008-01-09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ペダル装置
JP2004334008A (ja) * 2003-05-09 2004-11-25 Yamaha Corp 電子鍵盤楽器のペダル装置
JP2006143131A (ja) * 2004-11-24 2006-06-08 Mikuni Corp 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43A (zh) * 1995-01-31 1998-02-04 埃里克德鲁朗 钢琴等乐器的发音方法及其装置
CN1374638A (zh) * 2001-02-21 2002-10-16 雅马哈株式会社 具有高度可控制踏板的键盘乐器
CN1503218A (zh) * 2002-11-22 2004-06-09 ������������ʽ���� 具有踏板机构的键盘乐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334008A 2004.11.2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38323B2 (ja) 2013-11-13
JP2010164611A (ja) 2010-07-29
CN101794571A (zh) 201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41672B2 (en) Pedal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CN101777344B (zh) 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
CN101546550B (zh) 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
KR101486119B1 (ko) 음향 효과 부여 장치 및 어쿠스틱 피아노
JP5257084B2 (ja) 電子楽器のペダル装置
CN101483037B (zh) 键盘乐器和并入其中的动作单元
EP2757554B1 (en)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
CN100378799C (zh) 键盘结构
CN103943100A (zh) 音板声学换能器
JP2016183987A (ja) 発音装置および鍵盤楽器
CN101794571B (zh) 电子乐器的踏板装置
CN100385500C (zh) 立式键盘乐器
JP5257085B2 (ja) 電子楽器のペダル装置
JP2018072532A (ja) 鍵盤装置
CN103310774B (zh) 用于电子乐器的键盘设备
CN1132142C (zh) 由含粉末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制音器以及配有其的键盘乐器
CN103854640A (zh) 基于响板振动的波形记录和重现
CN106373543A (zh) 支撑组件和键盘设备
US10796672B2 (en) Keyboard apparatus
CN103854641A (zh) 基于响板振动的波形记录和重现
US3296917A (en) Practical small piano
JP2016206222A (ja) 鍵盤楽器
JP5857564B2 (ja) 音響効果付与装置およびピアノ
JP2013061538A (ja) 音響効果付与装置およびピアノ
WO2017163961A1 (ja) 鍵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