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0855A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0855A
CN101790855A CN200880104737A CN200880104737A CN101790855A CN 101790855 A CN101790855 A CN 101790855A CN 200880104737 A CN200880104737 A CN 200880104737A CN 200880104737 A CN200880104737 A CN 200880104737A CN 101790855 A CN101790855 A CN 101790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s
signal
assembled unit
antenna
recei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4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草野吉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90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8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48Joint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012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operating in the time doma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48Joint weighting
    • H04B7/0854Joint weighting using error minimizing algorithms, e.g. 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 [MMSE], "cross-correlation" or matrix i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48Joint weighting
    • H04B7/0857Joint weighting using maximum ratio combining techniques, e.g. signal-to- interference ratio [SIR], received signal strenght indication [R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另一种具有多个天线11-1至11-M的无线通信设备,用于对所述多个天线11-1至11-M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集组合并通过根据无线电条件切换调制方案来执行通信,该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一组合单元(23,24),用于基于第一算法对天线11-1至11-M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第二组合单元(21-1至21-M,22,23),用于基于与第一算法不同的第二算法对天线11-1至11-M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以及控制单元15,用于根据调制方案来选择第一组合单元(23,24)和第二组合单元(21-1至21-M,22,23)中的任何一个,并控制所选的组合单元对天线11-1至11-M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因此,可以在利用自适应调制方案来执行无线通信的过程中,减小由具有延迟的到达波引起的多路衰减的影响,并甚至在接收天线的数据少时在不同调制方案下维持恒定的稳定接收条件。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接收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07年8月29日提交的编号为2007-223182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公开一并在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接收方法,能够对接收信号进行分集组合并使用多个天线通过根据无线电条件切换调制方案来执行通信。
背景技术
已知作为一种移动无线通信系统,采用自适应调制方案的系统使用多个天线来提高接收增益以提高基站或移动终端处的接收性能,以及根据无线电条件来切换调制方案以有效地提高通信速度。在包括多级调制方案和编码调制方案在内的多个调制方案当中,该系统在无线电条件良好时采用诸如QAM(正交幅度调制)之类的多级调制方案,在无线电条件差时采用诸如QPSK(正交相移键控)之类的相移调制方案。
这里,认为衰减是导致接收性能变差的原因。衰减是一种现象,在该现象中,由于站之间存在的建筑物、车辆和树等的反射、折射和散射造成从基站或移动终端发送的无线电信号通过许多路径而到达,并呈现为多路信号。当出现这种多路衰减时,接收功率在接收天线端波动。因此,在接收侧准备多个天线以提高接收功率,从而减小由多路衰减而造成的影响。
图7是示出了现有无线通信设备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配置的功能框图,减小由这种多路衰减造成的影响以提高接收增益。无线通信设备具有多个天线101-1至101-M。天线101-1至101-M接收到的到达信号由相应的接收单元102-1至102-M来进行接收处理和A/D转换。组合单元103对来自这些接收单元102-1至102-M的输出信号进行分集组合,使得组合后的接收功率最大,此后由均衡器104对该组合信号进行均衡,然后由解码单元105对该信号进行纠错和解码。
这里,已知作为在组合电路103处将多个接收信号进行组合的方法的示例,使用一种在接收信号中插入已知信息信号的方法来针对每个天线使用MMSE(最小均方误差)来计算天线权重(在所述天线权重下接收到的已知信息信号的相位误差最小),以及基于所计算的天线权重,对来自接收单元的接收信号的相位进行校正并对接收信号进行组合以获得具有足够高的SNR(信噪比)的组合接收信号(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在图7所示的现有无线通信设备中,组合电路103在对来自接收单元的接收信号进行组合之前,首先执行第一均衡,以校正每个接收信号的相位,然后均衡器104基于已知的信息信号的幅度对组合接收信号执行第二均衡。此外,解码电路105使用由均衡器104在组合接收信号的第二均衡中产生的可靠性信息(组合后的功率)来对组合接收信号执行纠错并解码该接收信号,然后输出结果。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用这种可靠性信息的纠错方法。
此外,已知作为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组合(例如,MRC(最大比例组合))的另一方法,其中,使用插入接收信号中的已知信息信号来校正由天线接收的信号的相位,根据相应的相位校正后的接收信号的电平来对接收信号进行加权和组合,使得组合后的接收功率变大。
专利文献1:JP 2003-501971T
专利文献2:WO 2004/08218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以上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利用MMSE对接收信号进行组合的方法,在混频了由于多路而具有延迟的到达波并且叠加了相对于主信号具有时间差的干扰波时,将干扰波抑制到安全的SNR。因此,当超出MMSE的去除干扰波的能力而混频了具有延迟的许多到达波时,不能确保SNR,从而接收符号的弥散增大。因此,当对组合接收信号执行纠错时,纠错发生的可能性非常高。当接收天线的数目少时,由这种具有延迟的到达波引起的多路衰减的影响尤其显著。
因此,对于由于其结构原因而很难提供许多天线的接收设备,尤其在无线电条件良好时应用诸如QAM之类的多级调制方案的情况下,由于接收符号弥散的增大而导致的影响使得无法适当地执行校正,从而引起不建立通信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利用MRC对接收信号进行组合的方法中,根据每个相位校正后的接收信号的电平来对每个信号进行加权,使得组合后的接收功率变大。因此,具体地,在无线电条件差时应用诸如QPSK之类的相移调制方案的情况下,噪声增大并且无法确保充分的SNR。
因此,从上述问题的角度来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接收方法,能够在通过采用自适应调制方案来执行无线通信中减小由具有延迟的到达波导致的多路衰减的影响,使得甚至在接收天线的数目少时在不同调制方案下维持恒定的稳定接收条件。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所述设备具有多个天线,用于对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集组合,以及通过根据无线电条件切换调制方案来执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
第一组合单元,用于基于第一算法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
第二组合单元,用于基于与所述第一算法不同的第二算法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调制方案来选择第一组合单元和第二组合单元中的任一个组合单元,以及控制所选的组合单元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无线通信设备中,
第一组合单元采用相移调制方案,以及
第二组合单元采用正交幅度调制方案,其中
相移调制方案使用最小均方误差方法对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和组合,以及
正交幅度调制方案基于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来计算组合权重比,以及基于所计算的组合权重比来对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和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无线通信设备中,
基于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的天线组合幅度以及每个天线的接收功率的幅度,针对每个天线计算所述组合权重比作为天线可靠性比,分别基于相应的天线可靠性比来对相应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并组合这些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无线通信设备中,要由第一组合单元和第二组合单元组合的、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是正交频分复用接收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无线通信设备中,
要由第一组合单元和第二组合单元组合的、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是正交品分复用接收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的无线通信设备中,
要由第一组合单元和第二组合单元组合的、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是正交品分复用接收信号。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集组合的无线接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调制方案,基于第一算法或第二算法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其中,所述第二算法与所述第一算法不同。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根据自适应调制系统的调制方案,基于不同算法对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这使得可以通过适于所述调制方案的所述算法来对它们进行组合。因此,可以减小由到达波引起的多路衰减的影响,从而甚至在接收天线的数目少时在不同调制方案下维持恒定的稳定接收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配置的功能框图;
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接收操作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示出了在调制方案是QAM时图1所示的组合单元的配置的功能框图;
图4是例证了OFDM方案下导频布置以说明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示例操作的图;
图5是示出了在调制方案是QPSK时图1所示的组合单元的配置的功能框图;
图6是通过比较示出了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设备使用不同组合方法而产生的组合接收信号的FER特性的仿真结果的图;以及
图7是示出了现有无线通信设备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配置的功能框图。
参考符号
11-1至11-M 天线
12-1至12-M 接收单元
13         组合单元
14         解码单元
15         控制单元
21-1至21-M 均衡器
22         组合权重产生电路
23         组合电路
24         均衡器
26-1至26-M 开关
27-1至27-M 开关
28    ON/OFF开关
29    开关
30    开关
31    ON/OFF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市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配置的功能框图。该无线通信设备具有多个天线11-1至11-M、用于对天线11-1至11-M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的接收单元12-1至12-M、用于对来自接收单元12-1至12-M的输出进行分集组合的组合单元13、用于对组合接收信号进行解码的解码单元14、以及用于对组合单元13所进行的组合处理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15。
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采用自适应调制方案,在所示自适应调制方案下,通过根据无线电条件切换调制方案,来执行通信,控制单元15控制组合单元13根据调制方案通过不同算法来对来自接收单元12-1至12-M的输出进行组合。具体地,当使用诸如QPSK之类的相移调制方案时,根据作为第一算法的、图7所示的已知MMSE来执行组合,当使用诸如QAM之类的多级调制方案时,根据除了MMSE以外的第二算法来执行组合。
这里,作为第二算法,可以采用上述已知的MRC。然而,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中,基于以分别与天线11-1至11-M相对应的接收单元12-1至12-M的接收功率为依据的天线组合幅度,以及基于与每个天线相对应的接收单元的接收功率的幅度,来计算每个天线的天线可靠性比。然后,基于相应的天线可靠性比对分别于天线相对应的接收单元的接收信号进行加权并组合,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
因此,为组合单元13提供了分别与接收单元12-1至12-M相对应的均衡器21-1至21-M、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组合电路23、以及均衡器24。还为组合单元13提供了用于对均衡器21-1至21-M进行旁路的输入侧开关26-1至26-M以及输出侧开关27-1至27-M、将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的天线可靠性比输出线与组合电路23相连/断开的ON/OFF开关28、用于对均衡器24进行旁路的输入侧开关29和输出侧开关30、以及将均衡器24的可靠性信息输出线与解码单元14相连/断开的ON/OFF开关31。
此外,当当前应用的调制方案是QAM时,控制单元15控制开关26-1至26-M以及开关27-1至27-M,使得将来自接收单元12-1至12-M的输出经由相应的均衡器21-1至21-M提供给组合电路23,控制单元15还控制开关29和开关30,使得通过对均衡器24进行旁路来将来自组合电路23的输出提供给解码单元14。此外,控制单元15接通ON/OFF开关28,使得将天线可靠性比从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提供给组合电路23,并断开ON/OFF开关31,以阻止从均衡器24至解码单元14的可靠性信息输出线。因此,组合电路23基于天线可靠性比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
另一方面,当调制方案是QPSK时,控制单元15控制开关26-1至26-M和开关27-1至27-M,使得通过对均衡器21-1至21-M进行旁路将来自接收单元12-1至12-M的输出直接提供给组合电路23,并断开ON/OFF开关28,以阻止从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到组合电路23的天线可靠性比输出线。此外,控制单元15控制开关29和30,使得经由均衡器24将来自组合电路23的输出提供给解码单元14,并且控制单元15接通ON/OFF开关31,使得将可靠性信息从均衡器24提供给解码单元14。因此,组合电路23基于MMSE产生组合接收信号。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所进行的接收操作的示意性流程图。在无线通信设备中,未示出的内置式无线协议控制单元确定当前应用的调制方案(步骤S1)并向控制单元15提供类型信息。控制单元15判定所确定的调制方案是否是QAM(步骤S2),并控制组合单元13,使得在所确定的调制方案是QAM时基于天线可靠性比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步骤S3),或使得在所确定的调制方案是QPSK时基于MMSE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步骤S4)。此后,解码单元在步骤S3或步骤S4对组合接收信号执行解码处理,以对组合接收信号进行纠错和解码(步骤S5)。每当无线协议控制单元确定了调制方案时,重复上述处理。
接下来,将描述在调制方案是QAM时基于天线可靠性比的组合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15如图3所示来配置组合单元13。然后,在无线通信设备中,天线11-1至11-M接收到的到达信号由相应的接收单元12-1至12-M分别地进行接收处理和A/D转换,在组合单元13中将来自所示接收单元12-1至12-M的输出信号分别提供给相应的均衡器21-1至21-M。
这里,关于天线11-1至11-M接收到的到达信号,这些到达信号的幅度和幅度由于无线电空间中多路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中,将来自接收单元12-1至12-M的输出分别提供给相应的均衡器21-1至21-M,从而使用诸如训练序列或插入到达信号中的导频符号等已知信号针对每个接收路径来独立地对到达信号的幅度和相位的变化进行信道估计和均衡补偿,以便针对每个天线产生可靠性信息(接收功率)以及在针对每个天线进行均衡补偿之后产生接收信号。
均衡器21-1至21-M向权重产生电路22提供每个天线的所产生的可靠性信息,以及在均衡补偿之后向组合电路23提供接收信号。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基于每个天线的输入可靠性信息来计算天线组合幅度。接下来,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基于所计算的天线组合幅度以及针对每个天线的可靠性信息来计算针对每个天线的天线可靠性比,并向组合电路23提供针对每个天线的所计算的可靠性比作为组合权重比。
组合电路23基于来自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的各个天线的天线可靠性比(组合权重比),在均衡补偿之后对来自均衡器21-1至21-M的接收信号进行加权,并对这些信号进行组合,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接下来,组合电路23通过对均衡器24进行旁路来向解码单元14提供组合接收信号。解码单元14对于从组合电路23提供的组合接收信号进行纠错和解码,并输出结果。
将参考使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方案作为通信方法来执行多载波调制系统的无线通信的示例,来更详细的描述多级调制情况下的组合处理。
图4是例证了在OFDM方案中的导频布置的图示。该示例示出了以下情况:在该情况下,关于在频率轴(f)的方向上具有14个符号(即,14个子载波)并且在时间轴(t)的方向上具有4个符号的14×4个符号,分别在具有子载波索引1、13的OFDM符号索引2、4下以及在具有子载波索引5、9的OFDM符号索引1、3下分派导频。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中,首先在均衡器21-1至21-M处估计导频的信道特性。此后,将该信道特性内插在时间轴方向上的数据符号中,使用内插的信道特性以及频率轴方向上导频的信道特性,将该信道特性内插在频率轴方向上的数据符号中。
因此,均衡器21-1至21-M首先提取导频并使用以下表达式(1)来估计(计算)所提取的导频的传输信道特性。
H f , t ( a ) = C f , t ( a ) A f , t ( a ) - - - ( 1 )
(0<a<NA)
f:存在导频的子载波索引
t:存在导频的OFDM符号索引
a:天线索引
NA:天线的数目
使用以下表达式(2)来计算上述等式(1)中的频率响应信息Cf,t(a)和Af,t(a)。
C f , t ( a ) = x f , t ( a ) r * f , t A f , t ( a ) = x f , t ( a ) x * f , t ( a ) - - - ( 2 )
xf,t:天线a中在(f,t)处的复输入信号。
rf,t:在(f,t)处的参考信号
*:复共轭
在如上所述估计了各个导频的信道特性之后,均衡器21-1至21-M通过以下表达式(3),使用时间轴方向上的导频的顺序信道特性,来对时间轴方向上的数据符号的信道特性执行线性内插。
Hd f , m ( a ) = ( 1 - m N T ) H f , t - 1 ( a ) + m N T H f , t ( a ) - - - ( 3 )
(t-1<m<t)
NT:相邻导频之间的OFDM符号间隔
此后,均衡器21-1至21-M通过以下表达式(4),使用在时间轴方向上估计的导频的信道特性以及在数据符号中内插的信道特性,来对频率轴方向上的数据符号的信道特性执行线性内插。
频率上升线性内插
Hd n , t ( a ) = ( 1 - n N F ) H f - 1 , t ( a ) + n N F H f , t ( a ) - - - ( 4 )
(f-1<n<f)
NF:相邻导频之间的子载波间隔。
在如上所述估计了各个数据符号的信道特性之后,均衡器21-1至21-M通过以下表达式(5),使用所估计的结果来对数据符号的接收信号执行信道均衡,并将结果提供给组合电路23。
yf,t(a)=xf,t(a)·H* f,t(a)……(5)
此外,均衡器21-1至21-M使用以下表达式(6)针对相应天线的每个符号来计算接收功率作为可靠性信息,并将结果提供给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
Env f , t ( a ) = HI f , t 2 ( a ) + HQ f , t 2 ( a ) - - - ( 6 )
HIf,t(a):在天线a的(f,t)处的信道特性的I分量
HQf,t(a):在天线a的(f,t)处的信道特性的Q分量
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使用以下表达式(7),基于来自均衡器21-1至21-M的针对每个天线的可靠性信息(接收功率),来计算天线组合幅度。基于所计算的天线组合幅度和每个天线的接收功率的幅度,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使用以下表达式(8)计算针对每个天线的天线可靠性比作为组合权重比,并在此后将针对每个天线的所计算的天线可靠性比提供给组合电路23。
TotalAmp = Σ a = 0 N A Env f , t ( a ) - - - ( 7 )
RateEnv f , t ( a ) = 1 TotalAmp · Env f , t ( a ) - - - ( 8 )
组合电路23通过以下表达式(9),使用上述表达式(8)所示的、来自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的相应天线的天线可靠性比,在上述表达式(5)所示的均衡补偿之后对来自均衡器21-1至21-M的接收信号进行加权,并对这些接收信号进行分集组合,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接下来,组合电路23将所产生的组合接收信号提供给解码单元14。解码单元14对从组合电路23提供的所述组合接收信号进行纠错并解码。
y f , t = Σ a = 0 N A x f , t ( a ) · H * f , t ( a ) · RateEnv f , t ( a ) - - - ( 9 )
接下来,将描述在调制方案是QPSK时通过MMSE来进行的组合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15如图5所示来配置组合单元13。在无线通信设备中,采用与针对图7所描述的相同的方式,天线11-1至11-M接收到的到达信号由相应的接收单元12-1至12-M来进行接收处理和A/D转换。将来自接收单元12-1至12-M的输出信号输入至组合电路23。组合电路23使用诸如训练序列或插入到达信号中的导频符号等已知信号来对来自接收单元12-1至12-M的信号输入执行校正相位的第一均衡,并基于MMSSE对这些信号进行分集组合,使得组合后的接收功率最大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
此后,组合单元13利用均衡器24来基于已知信号的幅度对组合接收信号执行第二均衡,并将该组合接收信号提供给解码单元14。解码单元14使用可靠性信息(组合的功率)对组合接收信号执行纠错并输出解码结果,其中所述可靠性信息是由均衡器24在对组合接收信号的第二均衡处理中产生的。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合单元包括组合电路23和均衡器24,第二组合单元包括均衡器21-1至21-M、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和组合电路23。
图6示出了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产生组合接收信号并对该信号执行解码处理时的帧差错(FER)特性的仿真结果。图6(a)示出了在基于天线可靠性比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时的仿真结果,图6(b)示出了在基于MMSE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的仿真结果。仿真条件是,接收天线的数目是二,且由ITU-R M,1225定义的Vehicular-A用作延迟模型。该延迟模型的延迟时间是大约2.4μsec。
此外,车辆速度是120(km/h)。OFDM方案用作通信方案,仿真调整方案QPSK、16QAM和64QAM的FER特性。将QPSK、16QAM和64QAM的编码速率分别设置为1/2、3/4和5/6。
从图6可以看出,当执行16QAM/64QAM的多级调制时,FER特性的劣化是显著的,并且即使在图6(b)所示的MMSE的情况下增大了输入CINR(载波与干扰加噪声比)值时FER值也不减小,使得无法获得使得可以实现稳定接收条件的不大于10-2的FER值。另一方面,在图6(a)所示的天线可靠性比的情况下,当输入CINR对于16QAM是大约20dB而对于64QAM是大约30dB时,可以分别获得不大于10-2的FER值,使得可以维持稳定的接收条件。
此外,关于QPSK的情况,与图6(a)所示的天线可靠性比的情况相比,在图6(b)所示的MMSE情况下,FER值可以在输入CINR值增大时减小得更多。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中,当调制方案是QAM时,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基于与多个天线11-1至11-M中的每个天线相对应的接收功率(即,包络信息),以及基于所计算的针对每个天线的可靠性比,来计算针对每个天线的天线可靠性比作为组合权重比,组合电路23对天线11-1至11-M接收到的相应信号进行加权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分集组合。因此,可以减小由到达波引起的多路衰减的影响,并甚至在接收天线的数目少时维持稳定的接收条件。
此外,当调制方案是QPSK时,基于MMSE对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和分集组合。从而,MMSE引起的噪声消除效应使得可以得到恒定的SNR值并维持稳定的接收条件。即,尽管在无线电条件差时应用了QPSK并从而无法预期高的SNR值,然而需要确保最小信号质量并维持恒定的通信条件级别。在这样的调制方案下,在应用MMSE时可以预期噪声消除效应,从而可以得到恒定的SNR值。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在通过采用自适应调制方案执行无线通信中减小由具有延迟的到达波引起的多路衰减的影响,并甚至在接收天线的数目少时在不同调制方案下维持恒定的稳定接收条件。
应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许多变体和修改。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QAM基于天线可靠性比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的情况下,组合权重产生电路22所计算的天线组合幅度用于在解码单元14处判定符号位置以执行解码处理。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解码处理的衰减耐久性。此外,在QPSK基于MMSE来产生组合接收信号的情况下,例如计算天线组合幅度并将其提供给解码单元14,从而解码单元14可以对来自均衡器24的可靠性进行校正并执行解码处理。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改进解码处理的衰减耐久性。
此外,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组合的第一算法不限于MMSE,可以应用其他已知的算法。类似地,第二算法也不限于对天线可靠性比进行计算以组合信号的上述方法,也可以应用其他的已知算法;例如可以应用已知的MRC来组合这些信号。此外,应用第一算法的调制方案不限于QPSK,该调制方案可以是诸如BPSK或其他等另一相移调制方案、频移调制方案、或幅度移位调制方案。类似地,应用该第二算法的调制方案不限于QAM,该调制方案可以是另一已知的解码调制方案。此外,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多载波调制方案(如,OFDM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集组合的多种无线通信设备。

Claims (7)

1.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具有多个天线,用于对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集组合以及通过根据无线电条件切换调制方案来执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
第一组合单元,用于基于第一算法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
第二组合单元,用于基于与所述第一算法不同的第二算法来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调制方案来选择第一组合单元和第二组合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组合单元,以及控制所选的组合单元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组合单元采用相移调制方案,以及
所述第二组合单元采用正交幅度调制方案,其中
所述相移调制方案使用最小均方误差方法对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和组合,以及
所述正交幅度调制方案基于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来计算组合权重比,以及基于所计算的组合权重比对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和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基于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的天线组合幅度以及每个天线的接收功率的幅度来针对每个天线计算所述组合权重比作为天线可靠性比,分别基于相应的天线可靠性比来对各个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加权并对所述信号进行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要由所述第一组合单元和所述第二组合单元组合的、由所述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是正交频分复用的接收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要由所述第一组合单元和所述第二组合单元组合的、由所述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是正交频分复用的接收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要由所述第一组合单元和所述第二组合单元组合的、由所述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是正交频分复用的接收信号。
7.一种对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分集组合的无线接收方法,包括:
根据调制方案,基于第一算法或第二算法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功率进行组合,其中所述第二算法与所述第一算法不同。
CN200880104737A 2007-08-29 2008-08-28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接收方法 Pending CN1017908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23182 2007-08-29
JP2007223182A JP2009060176A (ja) 2007-08-29 2007-08-29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方法
PCT/JP2008/065397 WO2009028603A1 (ja) 2007-08-29 2008-08-28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0855A true CN101790855A (zh) 2010-07-28

Family

ID=40387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4737A Pending CN101790855A (zh) 2007-08-29 2008-08-28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15121A1 (zh)
EP (1) EP2187536A4 (zh)
JP (1) JP2009060176A (zh)
CN (1) CN101790855A (zh)
WO (1) WO20090286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72422B2 (en) * 2011-07-24 2015-10-27 Ethertronic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enhanced isolation provision and optimized impedance matching
US9231536B2 (en) 2011-07-24 2016-01-05 Ethertronics, Inc. Multi-mode multi-band self-realigning power amplifi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3674B2 (ja) * 1989-05-19 1994-11-16 郵政省通信総合研究所長 多値直交振幅変調のための空間ダイバーシチ受信方式
US6141567A (en) 1999-06-07 2000-10-31 Arraycomm,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eamforming in a changing-interference environment
US6678508B1 (en) * 2000-02-07 2004-01-13 Ericsson Inc. Power conservation metho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two receivers
JP3768439B2 (ja) * 2001-12-04 2006-04-19 日本放送協会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
CN1762118A (zh) 2003-03-14 2006-04-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装置及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方法
JP4146765B2 (ja) * 2003-06-12 2008-09-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JP4536435B2 (ja) * 2003-06-30 2010-09-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US8306574B2 (en) * 2003-10-29 2012-11-06 Robert Warner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 adap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optimized for economic benefit
JP4381901B2 (ja) * 2004-06-18 2009-12-09 学校法人東京理科大学 通信路推定及びデータ検出方法
JP2006140927A (ja) * 2004-11-15 2006-06-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無線装置、送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送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070009069A1 (en) * 2005-07-06 2007-01-11 Ning Kong Method operable to determine a signal to noise ratio gap between selection combining and maximal ratio combining for an arbitrary number of diversity branches
JP2007158515A (ja) * 2005-12-01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87536A1 (en) 2010-05-19
WO2009028603A1 (ja) 2009-03-05
EP2187536A4 (en) 2012-09-05
US20100215121A1 (en) 2010-08-26
JP2009060176A (ja) 2009-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24687B (zh) 用于pucch的空间代码传送分集的方法和系统
US9992792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cheduling a virtual MIMO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KR100971694B1 (ko) 멀티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의 송수신 방법 및수신기
JP4197482B2 (ja) 基地局の送信方法、基地局の送信装置及び通信端末
CN101019354B (zh) 用于无线局域网的对发射的多天线处理
US8229016B2 (en) MIMO receiver and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880486B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training frames in mimo system and mimo system
KR20060104561A (ko) 광대역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안테나 선택 다이버시티 장치및 방법
US20110261898A1 (e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ofdm systems
EP2461508A1 (en) Wireless relay device and wireless relay method
US828032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and beamforming simultaneousl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30137926A1 (en) STFBC coding/de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an OFDM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36370A (zh)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接收方法
WO2007111198A1 (ja) 送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US868767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790856A (zh)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接收方法
KR100933147B1 (ko) 적응 안테나 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CN101790855A (zh)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接收方法
CN1327730C (zh) 无线通信设备和方法
CN101719816A (zh) 实现自适应mimo-scfde系统低反馈速率的方法
CN109964415A (zh)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接收装置以及接收方法
KR101232132B1 (ko)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접속 시스템을 위한 안테나 다이버시티 획득 장치 및 방법
JP2009004892A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方法
JP4672047B2 (ja) 通信端末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端末
Daud et al. Single carrier adaptive array for STBC transmission over cognitive radio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