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1169B - 可再充电电池 - Google Patents

可再充电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71169B
CN101771169B CN2009102588604A CN200910258860A CN101771169B CN 101771169 B CN101771169 B CN 101771169B CN 2009102588604 A CN2009102588604 A CN 2009102588604A CN 200910258860 A CN200910258860 A CN 200910258860A CN 101771169 B CN101771169 B CN 1017711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hargeable battery
electrode assemblie
electrode
assembli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588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71169A (zh
Inventor
李东炫
全相垠
桥本达也
刘锡润
李致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ert Bosch GmbH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bert Bosch GmbH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ert Bosch GmbH,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bert Bosch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17711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11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711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11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63Cells or batteries with horizontal or inclin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6Lead-acid accumulators
    • H01M10/12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125Cells or batterie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7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可再充电电池。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被一起卷绕的正电极、负电极和该正电极与该负电极之间的隔板,以及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内表面以及具有凹进部分的外表面。

Description

可再充电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再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与不能被重复充电的一次电池不同,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重复充电和放电。构成一个单电池的低容量可再充电电池被用于诸如手机、膝上型计算机或者可携式摄像机之类的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在电池组类型中构成彼此连接的多个单电池的大容量可再充电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对混合电车中的发动机等进行驱动的电源。
可再充电电池可被制造为各种形状。示例性形状可包括圆柱形、方形等。
用于对需要大功率的电车中的发动机等进行驱动的彼此串联连接的可再充电电池可以构成大容量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壳体和盖组件,在电极组件中放置有正电极和负电极,隔板插入正电极与负电极之间,壳体具有可以在其中合并电极组件的空间,盖组件用于密封壳体。
正电极和负电极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条(stripe)形。没有被涂覆活性材料的非涂覆部分形成在正电极和负电极的一个纵向末端处。
在圆柱形可再充电电池的情况下,电极组件基本具有圆柱形,其以螺旋形缠绕在圆柱形芯体的周围,隔板插入正电极与负电极之间。在某些情况下,正电极非涂覆部分和负电极非涂覆部分被布置为面对不同的方向。
负电极集流板被附到负电极非涂覆部分,而正电极集流板被附到正电极非涂覆部分。负电极集流板电连接至壳体,而正电极集流板电连接至盖组件,以将电流引到外面。
随着可再充电电池被重复充电和放电,电极组件被重复膨胀和收缩。结果,电极组件与壳体之间以及电极组件与芯体之间的应力增大。由于壳体与电极组件之间提供有空间,因此即使产生应力,应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吸收,但是由于电极组件与芯体之间的空间狭小,因而会产生相当大的应力。当然,当电极组件被过分膨胀时,电极组件与壳体之间的应力也会逐渐增大。
当应力集中于电极组件时,电极组件被加压,保持在电极组件中的电解液就会移到电极组件的外面。因此,充电效率和热辐射效率被降低,并且可再充电电池的输出也被减小。在评估高输出可再充电电池的寿命和性能时,这些问题会成为致命的缺陷。
进一步地,电车(EV)或混合电车(HEV)中所使用的可再充电电池执行快速充电和放电操作。即使在执行快速充电和放电操作时可再充电电池的输出也不会下降就很重要。然而,当快速执行充电和放电操作时,如上所述,电极组件被更快速地膨胀,使得输出大大降低。出现这个问题是由于电极组件与芯体之间的应力增加。应力被集中的部分的寿命降低,从而缩短了可再充电电池的寿命。进一步地,在应力无法得到减轻时,隔板被加压,使得隔板无法正常地输送离子。结果,可再充电电池的输出降低。
在背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以包含并不构成本国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即使在电极组件被膨胀时也能够最小化作用于电极组件上的应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正电极与负电极之间的被一起卷绕的隔板,以及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内表面以及具有凹进部分的外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表面具有面对第一方向的凸起部分,并且所述凹进部分面对与所述第一方向基本相对的第二方向。进一步地,所述电极组件可以被折叠,并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各自包括涂覆有活性材料的涂覆部分和没有涂覆活性材料的非涂覆部分,其中所述正电极的非涂覆部分在第三方向上从所述正电极的涂覆部分延伸;并且其中所述负电极的非涂覆部分在与所述第三方向基本相对的第四方向止从所述负电极的涂覆部分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延伸到由所述凹进部分限定的空间中的第一末端以及面对所述第一末端的第二末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杆与所述凹进部分接触。所述壳体可以具有圆柱形或方形,并且所述外表面可以具有第一部分和在界面处彼此接触的第二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C形或螺旋形。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由所述凹进部分的表面限定出第一扩展空间,并且由所述内表面限定出第二扩展空间,并且所述内表面可以处于拉伸状态。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长可以大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表面被折叠,并且接触其本身。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末端可以与所述扩展空间相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截面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横向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截面图。
图5A是由相关技术中的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术(CT)拍摄的圆柱形电池的照片,图5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由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术(CT)拍摄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照片,并且图5C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由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术(CT)拍摄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照片。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以及相关技术的圆柱形电池的功率百分比依赖于吞吐容量的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以及相关技术的圆柱形电池的容量百分比依赖于吞吐容量的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
图9是沿图8的线IX-IX截取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透视图。
所选择的附图标记的描述
100:可再充电电池     110:电极组件
112:正电极           113:负电极
114:隔板             115:外表面
115a:第一扩展空间    116:内表面
116a:第二扩展空间    117:凹进部分
118:凸起部分         119:末端
120:壳体             130:支撑杆
140:盖组件           214:弯曲部分
215a:面对的部分      230:界面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发明,附图中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在都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附图和说明书被视为本质上是示例性而不是限制性的。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整个申请文件中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截面透视图。
参见图1,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包括电极组件110和壳体120,在电极组件110中放置有正电极112和负电极113,隔板插入在正电极112与负电极113之间,壳体120具有形成在其一端的开口,用于容纳电极组件110和电解液。另外,用于密封壳体120的盖组件140通过衬垫144被安装在壳体120的开口处。
更具体地说,壳体120由诸如铝、铝合金或镍板不锈钢之类的导电金属制成。
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壳体120具有圆柱形,该圆柱形具有放置电极组件110的内部空间。通过将盖组件140装配在壳体120上并将盖组件140夹到壳体120,来将盖组件140固定到壳体120。在该过程中,突缘部分123和卡圈部分125形成在壳体120中。
正电极112、隔板114和负电极113被堆叠,并且以涡流的形状被卷绕,以形成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10,在以下会更详细地描述电极组件110。没有正活性材料的正电极非涂覆部分112a形成在正电极112的上端,并且与正电极集流板160电连接。进一步地,没有负活性材料的负电极非涂覆部分113a形成在负电极113的下端,并且与负电极集流板170电连接。
负电极113具有这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负活性材料被涂到由铜或铝制成的集流体上。正电极112具有这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正活性材料被涂到由铝制成的集流体上。
负活性材料可以由碳基活性材料、硅基活性材料或钛基活性材料构成。正活性材料可以由碳基活性材料、镍基活性材料、锰基活性材料、钴基活性材料、三元基活性材料或橄榄石基活性材料构成。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正电极集流板160安装在上部分处,而负电极集流板170安装在下部分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正电极集流板160可以安装在下部分处,而负电极集流板170可以安装在上部分处。
盖组件140包括上盖143和通气板142,突出的外部端子143b和排气孔143a形成于上盖143中,通气板142安装在上盖143之下,并且具有在预定压力条件下破裂以排出气体的槽口142b。通气板142用于在预定的压力条件下中断电极组件110与上盖143之间的电连接。
正温度系数元件141安装在上盖143与通气板142之间。正温度系数元件141是在预定的温度下电阻接近于无穷大的器件,并且用于在可再充电电流100处于预定温度或更高温度下时中断充电电流和放电电流的流动。
向下突出的凸起部分142a形成在通气板142的中心处,并且次板147通过焊接被附到凸起部分142a的底部。
下盖146安装在通气板142与次板147之间。下盖146具有圆盘形状,并且包括可以在其中装配凸起部分142a的孔,该孔形成在下盖146的中心处。绝缘板145安装在下盖146与通气板142之间,以使下盖146与通气板142彼此绝缘。在其中装配凸起部分142a的孔也形成在绝缘板145的中心处。因此,通气板142的凸起部分142a可以通过该孔容易地与次板147联结。
次板147被焊接到凸起部分142a和下盖146中的每一个上。下盖146通过引线部件132与电极组件110电连接。
在电极组件110中汇集的电流通过顺序穿过引线部件132、下盖146和次板147而被传输到通气板142。通气板142通过与上盖143的联结而将电流传输到上盖143的外部端子143b。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横向截面图。
参见图2和图3,电极组件110被以如上所述的方式卷绕,并且被卷绕的电极组件110包括在最外面的部分处形成的外表面115和在最里面的部分处形成的内表面116。
电极组件110首先由卷线筒等卷绕。在卷线筒从电极组件110的内部取出之后,电极组件110被压平。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110具有较大的外圆周和较薄的厚度。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10的外圆周长度大于壳体120的外圆周长度。
电极组件110基本上被弯成C形,并被插入到壳体120中。因此,被弯曲且被凹进的凹进部分117由电极组件110的外表面115形成,被卷曲且凸出的凸起部分118由面对与凹进部分117相对的方向的外表面115形成。由凹进部分117形成了外表面115彼此面对的部分。第一扩展空间115a(图3)形成在外表面彼此面对的部分之间。
支撑电极组件110的支撑杆130(图3)插入到第一扩展空间115a中。支撑杆130支撑电极组件110,并将电极组件110压向壳体120,从而使电极组件110保持弯曲形状。支撑杆具有圆柱形,并且具有在纵向上穿过支撑杆130的内部中空部分135。
进一步地,内表面116也与外表面类似地弯曲。内表面116的彼此面对的部分在凸出部分处彼此接触。内表面116在电极组件110的末端119处彼此隔开,从而形成第二扩展空间116a。
电极组件110的末端119被定义为电极组件110被卷绕并被压平时形成的圆周的边缘以及与该边缘相邻的部分。在末端119处,内表面以接近180度被折叠。在电极组件110被压平之后,两个末端119均被插入到壳体120中并且彼此面对。因此,位于末端119之间的中心部分被弯曲,以形成凹进部分117,并且末端119被彼此隔开,以形成第一扩展空间115a的入口。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末端119彼此隔开,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末端119可以彼此接触。
第一扩展空间115a由外表面115形成于电极组件110的中心处,并且第二扩展空间116a由内表面116与末端119相邻形成。因此,当电极组件110膨胀时,扩展空间115a和116a可以容纳膨胀的电极组件110,从而防止或减小电极组件110中的应力。
在通常的圆柱形电池中,外表面具有与壳体的内表面基本相同的圆形,因此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经常被凸起,并且不具有凹进部分。
然而,如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极组件110的圆周被卷绕为大于壳体120的圆周,然后被压平。之后,当通过弯曲电极组件110的圆周而将电极组件110的圆周插入壳体120中时,在电极组件110与壳体120之间以及在电极组件110之间形成扩展空间115a和116a,从而即使在电极组件膨胀时也可以防止或减小集中于电极组件110上的应力。相应地,可以防止或减小可再充电电池100的输出的下降,并且可以通过防止或减小下降来延长可再充电电池的寿命。
进一步地,电极组件110的厚度小于已知电极组件的厚度,从而使内表面116与外表面115之间的距离减小。结果,从电极组件110内部产生的热量可以被容易地传输出去,从而改善了可再充电电池100的热辐射效率。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截面图。
参见图4,除电极组件210的形状之外,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200具有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不再对相同的部分进行重复的描述。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极组件210被弯曲。电极组件210包括形成在电极组件210最外面的部分处的外表面215和形成在电极组件210最里面的部分处的内表面216。
因此,被卷曲且下陷的凹进部分217由电极组件210的外表面215形成,并且被卷曲且被凸出的凸起部分218由面对与凹进部分217相对的方向的外表面215形成。
电极组件210被卷绕并压平为板状。结果,两个末端212和213被形成在电极组件210的圆周表面上。当电极组件210被插入壳体220中时,凹进部分217形成在第一末端212与第二末端213之间,并且第二末端213与凹进部分217相邻,如图4所示。
构成凹进部分217的外表面215与构成第二末端213的外表面215彼此面对。折叠的弯曲部分214形成在第二末端213与凹进部分217之间,从而使第二末端213被插入凹进部分217中,以与凹进部分217相邻。
电极组件210的外表面215在形成凹进部分217的部分处被弯曲一次,并且在弯曲部分214处被再弯曲一次,从而使外表面以螺旋形卷曲。因此,电极组件210在面对与凹进部分217相对的方向的外表面215上具有第一凸起部分218,并且在面对与弯曲部分214相对的方向的外表面上具有第二凸起部分219。
将第二凸起部分219和第二末端213连接的外表面215与将第一末端212和凹进部分217连接的外表面215相接触,以构成界面部分230。在电极组件210的情况下,电极组件210的外表面具有彼此面对的相对部分215a。
内表面216被彼此隔开的第二扩展空间216a与电极组件210的末端212、213相邻形成。另外,外表面215在弯曲部分214中被彼此隔开,使得在外表面215之间形成第三扩展空间214a。进一步地,第二凸起部分219与壳体220的内表面隔开,从而在第二凸起部分219与壳体22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四扩展空间219a。
如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当卷绕的电极组件210的外表面215被两次弯曲时,可以增加电极组件210在壳体220中的占有率,因此可以提高单位体积的输出。进一步地,通过形成第二扩展空间216a和第三扩展空间214a,可以防止大的应力作用于膨胀的电极组件210,从而防止可再充电电池200的劣化或可再充电电池200的寿命缩短。
进一步地,通过形成第四扩展空间219a,在电极组件210膨胀时,第二末端213可以移向或移到第四扩展空间219a中,从而防止应力由于电极组件210的加压而增加。
即使电极组件210的外表面215在界面表面230上彼此接触,在电极组件210膨胀时,电极组件210也可以进一步弯曲并移向第三扩展空间214a。因此,可以防止应力增加。
图5A是由相关技术中的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术(CT)拍摄的圆柱形电池的照片,图5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由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术(CT)拍摄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照片,并且图5C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由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术(CT)拍摄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照片。
如图5A所示,在已知圆柱形电池的结构的情况下,电极组件在壳体中的占有率很高,但是在电极组件内和电极组件周围的空间不足,使得在电极组件膨胀时,大应力作用于电极组件。
然而,如图5B和5C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在电极组件之间形成较大的扩展空间,以容纳膨胀的电极组件,使得可以最小化作用于膨胀的电极组件上的应力。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以及相关技术的圆柱形电池的功率百分比依赖于吞吐容量的图。吞吐容量是指累积充电容量和放电容量。图6示出随着充电和放电被重复,电极组件的劣化导致输出下降的程度。
如图6中所示,作为比较例的图5A的已知圆柱形电池的输出在2.4kAh的吞吐容量处下降到接近40%。这意味着电极组件被膨胀,从而使电极组件中的电解液被挤出,并且电极组件被劣化,从而快速退化。输出被过度降低,因此比较已没有意义,并且输出性能被降低到低于需要的状况,从而使比较例的实验停止于2.4kAh处。
与此相反,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输出在14.4kAh的吞吐容量处下降大约15%。因此,可再充电电池以正常状态操作。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在7.2kAh的吞吐容量处维持80%或更多的输出,但是可再充电电池的输出在14.4kAh的吞吐容量处下降到大约50%。然而,与已知的可再充电电池相比,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也显著地减缓了输出的下降速度。
在该实验中,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显示出最佳性能,并显示出比目标值好的性能。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以及相关技术的圆柱形电池的容量百分比依赖于吞吐容量的图。图7示出随着充电和放电被重复,电极组件的劣化导致容量下降的程度。
容量在图6的实验中测得。作为已知比较示例的已知圆柱形电池的容量在2.4hAh的吞吐容量处快速下降到90%。甚至在2.4kAh时测量比较性示例的原因在于电池的容量下降水平被降低到低于需要的状况。
与此相反,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在14.4kAh的吞吐容量处维持90%或更多的容量,并且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在14.4kAh的吞吐容量处维持80%或更多的容量。
如图5和图6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可以通过较已知的可再充电电池相比防止劣化来防止容量和输出的下降。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9是沿图8的线IX-IX截取的截面图。
参见图8和图9,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300包括与插入到正电极311与负电极312之间作为绝缘板的隔板313一起卷绕的电极组件310(图10),合并有电极组件310的壳体340,与电极组件310电连接的正端子321和负端子322,以及与壳体340的开口接合的盖板350。
正电极311和负电极312包括涂覆部分以及非涂覆部分311a和312a,在涂覆部分处,由薄金属片形成的集流体被涂覆有活性材料,在非涂覆部分311a和312a处,集流体没有(即,未被涂覆)活性材料。非涂覆部分311a和312a形成在正电极311和负电极312的长边方向上的正电极311和负电极312的侧端处。另外,正电极311和负电极312与插入正电极311和负电极312之间作为绝缘板的隔板313一起被卷绕。
正端子321通过引线部件328电连接至电极组件310的正电极非涂覆部分311a,负端子322通过引线部件328电连接至负电极非涂覆部分312a。用于将引线部件328与盖板350彼此绝缘的绝缘部件326被安装在引线部件328与盖板350之间。
盖板350由薄板形成。电解液被注入其中的电解液入口形成在盖板350中,并且密封盖358被安装在电解液入口中。进一步地,具有依赖于内部设置压力而裂开的凹槽的通风部分359被安装在盖板350中。
上衬垫325与下衬垫327插入盖板350与端子321和322之间,以将盖板350与端子321和322彼此绝缘。
下衬垫327装配在端子孔中,并且上衬垫325安装在盖板350上。用于吸收紧固力的垫圈324被安装在上衬垫325上。用于从上部支撑端子321和322的螺母323被安装在正端子321和负端子322中。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透视图。
参见图10,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极组件被卷绕,并且被压平。被压过的电极组件310在其圆周的中心处被对半折叠。折叠轴的方向基本平行于在非涂覆部分311a与312a的对应部分之间延伸的线的方向。
当电极组件310被卷绕时,电极组件310包括位于最外面部分处的外表面315和位于最里面的部分处的内表面316。进一步地,当电极组件310被折叠并且被压平时,电极组件310基本具有板的形状,并且电极组件310在其圆周方向上具有两个末端319。电极组件310被折叠,使得两个末端319彼此相邻地堆叠。凹进部分314被形成在折叠部分处电极组件310的外表面315之间。进一步地,与电极组件310的外表面315接触的界面部分317被形成在末端319之间。
这样,当电极组件310被折叠时,由弯曲部分在内表面316上产生张力,并且内表面316被拉到基本平行于电极组件310的外表面315。
在已知的可再充电电池中,内表面不会被折叠,而是与本示例性实施例不同被形成为直线。由于在内部与外部之间没有压力差,并且没有支持内表面的结构,因此内表面会起皱。当内表面起皱时,正电极和负电极与隔板之间的间隙不均匀,使得电池中的离子非均匀地移动。
具体来说,在已知的方形电池中,用于支撑电极组件的芯体没有被安装在电极组件的中心处。当不安装芯体时,可以防止压力集中于电极组件上,但是界面仍然是如上所述不均匀。
然而,如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当电极组件310被折叠并且被弯曲时,电极组件310的内表面316变形,从而防止内表面316起皱,进而提高了可再充电电池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如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当电极组件310被卷绕为相对较大时,电极组件310相对较薄,并且内表面316与外表面315之间的距离减小,使得可以减小内表面316与外表面315之间的温度偏差。在对可再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期间,从可再充电电池的内部产生的热量可以容易地散到外面,以防止在高温时发生异常反应。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300可以容易地将内部热量散发到外部,从而改善了可再充电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尽管已经结合目前所认为的实际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相反,本发明意在覆盖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Claims (17)

1.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包括被一起卷绕的正电极、负电极和该正电极与该负电极之间的隔板;以及
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
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具有凹进部分,
由所述凹进部分的表面限定出第一扩展空间,并且其中由所述内表面限定出第二扩展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外表面具有面对第一方向的凸起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凹进部分面对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二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件被折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正电极包括被涂覆有活性材料的第一涂覆部分,以及没有活性材料并在第三方向上从所述第一涂覆部分延伸的第一非涂覆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负电极包括被涂覆有活性材料的第二涂覆部分和没有活性材料并在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对的第四方向上从所述第二涂覆部分延伸的第二非涂覆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延伸到由所述凹进部分限定的空间中的第一末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第一末端和面对所述第一末端的第二末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接触所述凹进部分的支撑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圆柱形,并且其中所述内表面被折叠。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外表面具有在一界面处彼此接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C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外表面具有螺旋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大于所述壳体的外圆周长度的外圆周长度。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外表面被折叠,使得所述外表面的第一段与所述外表面的第二段相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壳体具有方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内表面处于拉伸状态。
16.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包括被一起卷绕的正电极、负电极和该正电极与该负电极之间的隔板;以及
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扩展空间被限定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与所述扩展空间相邻的第一末端。
CN2009102588604A 2008-12-30 2009-12-29 可再充电电池 Active CN1017711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80137228A KR100995076B1 (ko) 2008-12-30 2008-12-30 이차 전지
KR10-2008-0137228 2008-12-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1169A CN101771169A (zh) 2010-07-07
CN101771169B true CN101771169B (zh) 2013-11-06

Family

ID=41563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588604A Active CN101771169B (zh) 2008-12-30 2009-12-29 可再充电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60810B2 (zh)
EP (1) EP2204871B1 (zh)
JP (1) JP5186647B2 (zh)
KR (1) KR100995076B1 (zh)
CN (1) CN1017711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95076B1 (ko) 2008-12-30 2010-11-18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DE102010064301A1 (de) * 2010-12-29 2012-07-05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iezelle
KR102043835B1 (ko) * 2013-01-10 2019-11-13 웅진코웨이 주식회사 탈이온 방식의 수처리 장치를 위한 전극 모듈과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7126400A (ja) * 2014-06-05 2017-07-20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
CN106558735B (zh) * 2015-09-30 2020-03-27 英属开曼群岛商辉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空锂电池
TWI649913B (zh) 2015-09-30 2019-02-01 輝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空鋰電池
CN109716574B (zh) * 2016-07-29 2022-01-1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44169A1 (en) * 2000-11-21 2002-09-25 Sony Corporation Polymer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CN1547782A (zh) * 2001-08-24 2004-11-17 �ʼҷ����ֵ��ӹɷ����޹�˾ 制造锂电池的方法、锂电池和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81367A (en) * 1961-05-10 1963-03-12 Sonotone Corp Electrode assembly for sealed rechargeable alkaline battery cells
GB1533116A (en) * 1975-02-21 1978-11-22 Chloride Group Ltd Electric batteries
US5958088A (en) * 1998-03-04 1999-09-28 Duracell, Inc. Prismatic cell construction
DE10112162B4 (de) 2001-03-14 2005-07-14 Robert Bosch Gmbh Wiederaufladbare Batterie
JP3556636B2 (ja) * 2001-11-26 2004-08-18 株式会社東芝 平板状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57471A (ja) * 2002-02-28 2003-09-12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718312B2 (en) * 2002-05-27 2010-05-18 Gs Yuasa Corporation Battery
KR100570625B1 (ko) * 2004-07-28 2006-04-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0859996B1 (ko) 2006-05-15 2008-09-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중 권취형 전극조립체
US20080076020A1 (en) * 2006-09-22 2008-03-27 Wu Donald P H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a Core Assembly of a Secondary Lithium Battery
US20080081250A1 (en) * 2006-09-29 2008-04-03 John Miller Radii modulated annular electrode core apparatus and article of manufacture
KR100995076B1 (ko) 2008-12-30 2010-11-18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44169A1 (en) * 2000-11-21 2002-09-25 Sony Corporation Polymer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CN1547782A (zh) * 2001-08-24 2004-11-17 �ʼҷ����ֵ��ӹɷ����޹�˾ 制造锂电池的方法、锂电池和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57503A (ja) 2010-07-15
EP2204871B1 (en) 2013-04-03
KR100995076B1 (ko) 2010-11-18
JP5186647B2 (ja) 2013-04-17
CN101771169A (zh) 2010-07-07
US8460810B2 (en) 2013-06-11
EP2204871A1 (en) 2010-07-07
US20100167113A1 (en) 2010-07-01
KR20100078854A (ko) 2010-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1169B (zh) 可再充电电池
JP5457331B2 (ja) 電極組立体およびこれを含む二次電池
EP2680361B1 (en) Jelly roll-type electrode assembly with active material pattern-coated thereon, an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same
CN100364150C (zh) 二次电池
CN102163737B (zh) 可再充电电池
EP2696429B1 (en) Compressible core for a wound electrode assembly
US8679673B2 (en) Cap assembly, can, and secondary battery employing the same
US9997747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upper insulator member
US20150037637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JP2005332820A (ja) 電極組立体を有する二次電池
US9252404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KR20040088500A (ko) 전지 및 이것에 이용하는 나선형 전극군의 제조 방법
EP3780134A1 (en) Cylindrical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multilayer-structured battery cas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5203729B2 (ja) 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30307798A1 (en) Battery
US20230318151A1 (en) Battery
EP2509133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1093401B1 (ko) 캡 업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원통형 이차전지
EP3675203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KR100971744B1 (ko) 이차 전지
KR100599748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차 전지의 캡 조립체 및 이에 사용되는안전밸브 설치 방법
KR20080025435A (ko) 젤리-롤형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CN114270588A (zh) 二次电池
KR101065422B1 (ko) 이차 전지
US20190207197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ode tab having thickness difference,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MSUNG SDI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B LIMOTIV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125

Owner name: BOSCH GMBH ROBERT

Effective date: 2013012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125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after: Samsung SDI Co., Ltd.

Applicant after: Robert Bosch GmbH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before: SB LiMotiv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