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3511B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3511B
CN101743511B CN2008800245694A CN200880024569A CN101743511B CN 101743511 B CN101743511 B CN 101743511B CN 2008800245694 A CN2008800245694 A CN 2008800245694A CN 200880024569 A CN200880024569 A CN 200880024569A CN 101743511 B CN101743511 B CN 1017435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 member
terminal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outer ri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45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3511A (zh
Inventor
大桥范之
中岛睦
石黑谦一
安藤晶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435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35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35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35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6Cell terminal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display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密封部件的至少一边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沿着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的密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在便携式电话、游戏机和音频播放器等的显示器中广泛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由矩形的TFT基板和与该TFT基板相对设置的矩形的相对基板,隔着由矩形框状的密封部件密封的液晶层贴合而形成。
在TFT基板和相对基板上,形成有分别相互相对的电极层,这些电极层与在TFT基板的一边侧形成的端子部电连接。作为将该相对基板的电极层(以下,称为相对电极层)连接到端子部的方法,已知有通过分散于密封部件的导电性颗粒和共用转移端子部将相对电极层与端子部连接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
以下,参照图20对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图20是概略性的表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平面图。此外,图20中省略相对基板的图示。
液晶显示装置100,如图20所示,具有由多个像素构成的显示部101。显示部101形成有在TFT基板102、和与TFT基板102相对的相对基板上隔着液晶层分别相互相对的电极层。图20的103表示TFT基板102的电极层。这两个基板的电极层,分别与在TFT基板102的一边侧形成、从相对基板露出到外部的端子部104电连接。
TFT基板102的电极层103与显示部101的外侧配置的源极驱动器部105和栅极驱动器部106连接,通过从这些驱动器部105、106引出的引出配线层(省略图示)与端子部104电连接。在此,所谓外侧是指从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中央向着外缘的方向。驱动器部105、106虽然省略图示,但通过时钟信号配线层等多个(例如,十几根)配线层相互连接。上述引出配线层和时钟信号配线等的配线层形成在TFT基板102的密封部件107的内侧的四角区域。
另一方面,相对基板的电极层(相对电极层)通过矩形的密封部件107所含的导电性颗粒与共用转移端子部108连接,该共用转移端子部108通过配线层(省略图示)与端子部104连接。即,相对电极层通过密封部件107中的导电性颗粒、共用转移端子部108和配线层与端子部104连接。这些密封部件107、共用转移端子部108和配线层,形成在显示部101的外侧。
上述密封部件107从TFT基板102的外缘设置间隔而配置在内侧。上述共用转移端子部108为了通过导电性颗粒与相对电极层连接,以至少一部分与密封部件107接触的方式形成,通常,从抑制相对电极层的电位差分布不均的观点出发,分别配置在密封部件107的四角。由此,液晶显示装置100通过与端子部104连接的两基板的电极层向液晶层施加电压,由此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在显示部101进行期望的显示。
此外,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通常为了提高生产率,已知有将包括配置为矩阵状的多个贴合基板区域的贴合基板母材分割,形成多个贴合基板的方法。
贴合基板母材是指:将包括多个构成TFT基板的区域(以下,称为TFT基板区域)的TFT基板母材,和包括多个构成相对基板的区域(以下,称为相对基板区域)的相对基板母材,以各TFT基板区域和各相对基板区域隔着矩形框状的密封部件相互相对的方式贴合而形成。
上述密封部件以如下方式形成:对TFT基板母材或相对基板母材的一个,利用分配器等以高速且比较细地供给到每个TFT基板区域或相对基板区域,从贴合基板的表面法线方向观察,与共用转移端子部重叠而形成。由此,贴合基板母材具有多个通过密封部件贴合了TFT基板区域和相对基板区域的贴合基板区域。然后,将该贴合基板母材在形成于各贴合基板区域的密封部件之间的间隙上分割,形成多个贴合基板。
专利文献1:特开平5-2494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上所述,在将贴合基板母材在形成于各贴合基板区域的密封部件之间的间隙上分割而形成多个贴合基板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为了从TFT基板102的外缘设置间隔配置密封部件107于内侧,会扩大作为非显示部的边框部109。再者,共用转移端子部108容易露出到密封部件107的外侧的结果,会使得露出的共用转移端子部108收到静电的影响,容易使显示品质降低。
此外,如上所述,利用分配器等高速且比较细地供给密封部件的情况下,密封部件的供给位置很容易从期望的位置偏向密封部件的宽度方向,且密封部件的宽度容易参差不齐。由此,为了使得共用转移端子部以充分的接触面积可靠地与密封部件接触,要形成比较大的共用转移端子部。
但是,在形成比较大的共用转移端子部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会减少密封部件107的内侧的四角用于形成各配线层的TFT基板102的区域。共用转移端子部108会阻碍这些各配线层的形成。特别是,为了在密封部件107的内侧的端子部104侧(图中左下侧)的角部集中形成配线层,必须将各配线层细线化,结果会增大这些各配线层的配线电阻。在各配线层的配线电阻增大的情况下,容易对各像素的写入产生不良影响,显示品质降低。
本发明,鉴于上述诸点而产生,其目的为降低边框部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比例,并且提高显示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该发明中,密封部件的至少一边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并且共用转移端子部沿着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的密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矩形的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矩形的第二基板;在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之间由包含导电性颗粒的矩形框状的密封部件密封的液晶层;在上述第一基板的上述密封部件的外侧形成、用于向上述液晶层施加电压的端子部;在上述第一基板的上述密封部件的内侧的表面形成、并且与上述端子部电连接的第一电极层;与上述端子部电连接、并且与上述导电性颗粒接触的共用转移端子部;和,在上述第二基板形成、与上述第一电极层相对配置、并且通过上述导电性颗粒和上述共用转移端子部与上述端子部电连接的第二电极层,上述第一基板的上述密封部件的内侧的四角的至少一个形成有配线层,上述密封部件的至少一边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的外缘,上述共用转移端子部,沿着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的外缘的上述密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
上述密封部件优选相对于上述端子部侧的一边垂直延伸的两边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的外缘。
上述密封部件优选与上述端子部侧的一边相对的一边、和相对于上述端子部侧的一边垂直延伸的2边,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的外缘。
上述共用转移端子部,优选沿着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的外缘的上述密封部件的整体形成。
上述共用转移端子部,优选沿着除上述密封部件的上述端子部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
-作用-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作用。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密封部件的至少一边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则该密封部件的至少一边的外侧不会形成边框部,因此减少边框部的面积。并且,防止共用转移端子部在密封部件的至少一边的外侧露出,能够抑制共用转移端子部受到来自外部的静电影响。
除此之外,密封部件的至少一边定位于第一基板的外缘,即使密封部件的宽度在各处参差不齐,共用转移端子部也能够可靠地接触到密封部件、接触到导电性颗粒。由此,没有必要形成比较大的共用转移端子部,能够缩小共用转移端子部。
而且,共用转移端子部沿着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的密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因此,配置于密封部件的内侧的四角的共用转移端子部的面积减少,能够确保用于形成配线层的第一基板的区域。由此,没有必要细线化配线层,能够降低配线层的配线电阻,抑制向显示部的各像素的不良写入。其结果,能够降低边框部相对于整个液晶显示装置的比例,且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再者,在密封部件的与端子部侧的一边垂直的两边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的情况下,在这些比密封部件的2边的更外侧的位置不会形成边框部,因此与仅密封部件的一边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减少了边框部的面积,进一步减少边框部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比例。
此外,在密封部件的与端子部侧的一边相对的一边、和与端子部侧的一边垂直的两边,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的情况下,在这些比密封部件的3边更外侧的位置不会形成边框部,与仅密封部件的一边或两边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减少边框部的面积,进一步减少边框部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比例。
在共用转移端子部沿着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的密封部件的整体形成的情况下,与仅沿着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的密封部件的一部分形成共用转移端子部的情况相比较,第二电极层产生的电位差降低。
在共用转移端子部沿着除密封部件的端子部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情况下,在配线层集中形成的端子部侧的密封部件的内侧的角部不会形成共用转移端子部,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这些密封部件的内侧的角部用于形成配线层的第一基板的区域。其结果,能够以充分的宽度形成配线层,进一步降低配线层的配线电阻,提高显示品质。
根据本发明,在密封部件的至少一边的外侧不会形成边框部,因此能够减少边框部的面积。再者,能够防止在密封部件的至少一边的外侧露出共用转移端子部,因此能够抑制共用转移端子部受到来自外部的静电影响。除此以外,共用转移端子部能够可靠地接触密封部件、接触导电性颗粒,因此能够缩小共用转移端子部。而且,通过沿着形成在第一基板的外缘的密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共用转移端子部,能够确保用于形成配线层的第一基板的区域,因此没有必要将配线层细线化,能够降低配线层的配线电阻,抑制向显示部的各像素的不良写入。其结果,能够降低边框部相对于整个液晶显示装置的比例,且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2为概略性的表示图1的II-II线截面的图。
图3为概略性的表示图1的III-III线截面的图。
图4为概略性的表示TFT基板母材的平面图。
图5为概略性的表示相对基板母材的平面图。
图6为概略性的表示贴合基板母材的平面图。
图7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8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9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0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5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1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6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2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7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3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8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4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9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5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10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6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1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7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1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8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1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9为概略性的表示实施方式1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20为概略性的表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标号说明
(S)液晶显示装置
(10)TFT基板(第一基板)
(11)端子部
(15)像素电极层(第一电极层)
(20)共用转移端子部
(30)密封部件
(31)液晶层
(40)相对基板(第二基板)
(44)相对电极层(第二电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1》
图1~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1为概略性的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图2为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共用转移端子部20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3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截面的图。图4~图6为用于说明液晶显示装置S的制造方法的图。此外,图1中省略表示相对基板40的图示。
液晶显示装置S如图1所示,具有:由多个像素(省略图示)构成进行期望的显示的显示部A,该液晶显示装置S中显示部A的外侧的作为非显示部的边框部B。在此,外侧表示从液晶显示装置S的中央向外缘的方向。
如图3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S具备贴合基板35,该贴合基板35包括:作为第一基板的TFT基板10、与TFT基板10相对配置的作为第二基板的相对基板40、在这些TFT基板10和相对基板40之间由矩形框状的密封部件30密封的液晶层31、和形成于TFT基板10的密封部件30的外侧并用于对液晶层31施加电压的端子部11。
上述TFT基板10和上述相对基板40,分别形成为矩形,在液晶层31侧的表面分别形成取向膜21、45。TFT基板10的纵向宽度(图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图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形成的比相对基板40的纵向宽度大,TFT基板10的纵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上边10b,从与TFT基板10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看,与相对基板40的纵方向上边40b重合。此外,上述端子部11,形成于TFT基板10的纵方向下边10a侧,从相对基板40露出到外部。
上述密封部件30,如图1所示,至少一边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在本实施方式1中,密封部件30,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图1的下侧边)30a相对的一边(图1的上侧边)30b,和与该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相对垂直延伸的两边(图1的左右两侧边)30c、30d这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
密封部件30,例如由环氧类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等形成,该密封部件30包含导电性颗粒(省略图示)。导电性颗粒,例如由利用镍、碳、银或金等导电性材料覆盖具有弹性的树脂等构成的球状颗粒的表面等而形成。
此外,液晶显示装置S,如图1和图2所示,具备:在TFT基板10中密封部件30的内侧的表面形成、并且与端子部11电连接的作为第一电极层的像素电极层15;与端子部11电连接、并且与导电性颗粒接触的共用转移端子部20;形成于相对基板40并与像素电极层15相对配置,并且通过导电性颗粒和共用转移端子部20与端子部11电连接的作为第二电极层的相对电极层44。
即,贴合基板35,具有像素电极层15、共用转移端子部20和相对电极层44。TFT基板20,如图2所示,具有例如矩形的无碱玻璃基板等的玻璃基板12,在玻璃基板12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对各像素的液晶层31施加电压进行开关的开关层13。
该开关层13,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形成在与玻璃基板12的表面水平的一个方向延伸的多个源极配线层、和在与玻璃基板12的表面的水平的方向且与各源极配线层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栅极配线层。在每个各源极配线层和各栅极配线层的交叉点,形成有连接这些各源极配线层和各栅极配线层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这些多个TFT配置为矩阵状。
开关层13的一部分,由SiO层等的平坦化层14覆盖,在该平坦化层14的表面形成有像素电极层15。该像素电极层15,在图3中图示为一个层,但实际上,在每个各源极配线层和各栅极配线层的交叉点对应于上述TFT配置为矩阵状,通过在平坦化层14上形成的接触孔(省略图示)分别与对应的开关层13的TFT连接。
再者,如图1和图2所示,该TFT基板10上,在开关层13的外侧形成有源极驱动器部16和栅极驱动器部17等,这些驱动器部16、17的外侧形成有从端子部11延伸的作为配线层的共用配线层18和与该共用配线层18连接的共用转移端子部20。
驱动器部16、17被平坦化层14覆盖,源极驱动器部16与多个源极配线层连接,栅极驱动器部17与多个栅极配线层连接。源极驱动器部16配置于TFT基板10中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10a垂直的一边(图1的左边)10c侧,栅极驱动器部17配置于端子部11侧。
这些驱动器部16、17,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从端子部11延伸的引出配线层连接、通过该引出配线层与端子部11连接,并且通过时钟信号配线层等多个(例如十几个)配线层相互连接。如此,TFT基板10中的密封部件30的内侧的端子部11侧的角部,集中形成上述引出配线层和时钟信号配线层等配线层。
共用配线层18,从抑制液晶显示装置S受到静电影响的观点出发,从TFT基板10的外缘设置间隔形成于内侧、沿着除TFT基板10的端子部11侧的边10a以外的三个边10b、10c、10d形成为大致环状。该共用配线层18一部分被平坦化层14覆盖,在平坦化层14的表面形成共用转移端子部20。
共用转移端子部20,通过形成于平坦化层14的接触孔19,与共用配线层18连接。此外,共用转移端子部20,与共用配线层18相同,从TFT基板10的外缘设置间隔形成于内侧。由此,共用转移端子部20,通过共用配线层18与端子部11连接。
上述共用转移端子部20,如图1所示,沿着形成于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本实施方式1中,共用转移端子部20,仅沿着密封部件30中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b垂直的两边30c、30d的整体形成一对,从与TFT基板10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看,宽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与密封部件30分别重叠,以规定面积接触。共用转移端子部20和密封部件30的接触面积,能够由密封部件30所含的导电性颗粒的材料适宜设定。
在此,图2所示的密封部件30的宽度(以下,称为密封宽度)w1,表示密封部件30以最小的宽度形成的情况下的密封宽度。此外,图2的密封宽度w2,表示密封部件30以最大的宽度形成的情况下的密封宽度。如此,一对共用转移端子部20,与密封部件30中的导电性颗粒分别接触。
另一方面,相对基板40,如图2所示,具有例如矩形的无碱玻璃基板等的玻璃基板41。在相对基板40上形成有与像素电极层15相对配置的、构成各像素的多个彩色滤光片层42。各彩色滤光片层42分别与TFT基板10的像素电极层15相对形成。即,多个彩色滤光片层42配置为矩阵状。此外,相对基板40中的彩色滤光片层42的外侧,和多个彩色滤光片层42的相互之间,形成有黑矩阵层43。此外,在图2中,省略彩色滤光片层42之间的黑矩阵层43的图示。
上述相对电极层44覆盖多个彩色滤光片层42和黑矩阵层43。而且,该相对电极层44的一部分直接与密封部件30接触,与密封部件30中的导电性颗粒接触。即,相对电极层44,通过密封部件30中的导电性颗粒、共用转移端子部20和共用配线层18,与端子部11连接。
再者,液晶显示装置S,在贴合基板35的表面具有偏光板(省略图示)。即,TFT基板10和相对基板40的与液晶层31的相反侧的表面分别叠层有偏光板。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贴合基板35安装有相对于贴合基板35从一个方向侧照射光的背光源单元和液晶驱动用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等。由此,液晶显示装置S通过端子部11由像素电极层15和相对电极层44向液晶层31施加电压,由此在显示部A进行期望的显示。
-制造方法-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S的制造方法,包括贴合基板母材形成工序和分割工序。
上述贴合基板母材形成工序,如图6所示,形成贴合基板35配置成矩阵状且一体形成的贴合基板母材P。在贴合基板母材形成工序中,包括TFT基板母材形成工序、相对基板母材形成工序、和贴合工序。
上述TFT基板母材形成工序,如图4所示,形成TFT基板10配置为矩阵状且一体形成的TFT基板母材50。即,相对于具有多个形成例如矩形等的TFT基板10的区域(以下,称为TFT基板区域)51的大块玻璃基板的一个表面,在每个TFT基板区域51上形成开关层13、共用配线层18、平坦化层14、像素电极层15、共用转移端子部20和端子部11后设置取向膜21,由此分别将各TFT基板区域51形成为TFT基板10的结构,形成TFT基板母材50。此时,共用转移端子部20,以在后面进行的分割工序中不被分割的方式,在预计分割公差(分割线L1的偏离)的位置沿着分割线L1形成。该TFT基板母材50中的各TFT基板区域51,不通过端子部11、在相邻的TFT基板区域51之间不设置间隔而邻接。
在上述相对基板母材形成工序中,如图5所示,形成相对基板40配置为矩阵状一体形成的相对基板母材52。即,相对于具有多个形成例如矩形等的相对基板40的区域(以下,称为相对基板区域)53的大块玻璃基板的一个表面,在每个相对基板区域53上形成彩色滤光片层42、黑矩阵层43和相对电极层44之后设置取向膜45,由此分别将各相对基板区域53形成为相对基板40的结构,形成相对基板母材52。
该相对基板母材52中的多个相对基板区域53,在之后形成贴合基板母材P时,从贴合基板母材P的表面的法线方向看,配置为除了端子部11之外与各TFT基板区域51重叠。即,在相对基板母材52中,在比各相对基板区域53的一边更外侧设置有分别与端子部11相对的区域。
多个相对基板区域53,不隔着分别与端子部11相对的相对母材52的区域、在相邻的相对基板区域53之间不设置间隔而邻接配置为一列。即,相对基板母材52上,多个相对基板区域53设置为在其宽度方向上作为整体的多个长条状。
在接着进行的贴合工序中,通过多个框状的密封部件30贴合TFT基板母材50和相对基板母材52。首先,相对于相对基板母材52,在每个相对基板区域53上由分配器等供给例如环氧类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的未固化的密封部件30。密封部件30以矩形框状供给到各相对基板区域53的外缘部。此时,以使在该相对基板区域53不设置间隔、与邻接的其他的相对基板区域53的密封部件30共有一个边的方式一体供给相对基板区域53的密封部件30。
接着,以规定量向相对基板母材52的各密封部件30的内侧滴下液晶材料。该液晶材料的滴下,例如通过具有滴下液晶材料的功能的滴下装置遍及相对基板母材52的整体移动并滴下液晶材料而进行。该滴下装置,例如具备填充有液晶材料的汽缸、压出汽缸内的液晶材料的活塞、设置在汽缸前端的滴下喷嘴,通过活塞将汽缸内的液晶材料压出,从滴下喷嘴滴下液晶材料。
接着,以各TFT基板区域51和各相对基板区域53分别隔着密封部件30相对的方式,贴合TFT基板母材50和相对基板母材52,形成贴合基板母材P。
首先,使TFT基板母材50和相对基板母材52的设置有取向膜21、45的面相对。接着,通过预先设置在TFT基板母材50和相对基板母材52的对角的用于进行对位的对位标记(省略图示),将两基板母材50、52的位置对齐。即,以相互非接触状态将两基板母材50、52进行粗略的位置对齐后,以两基板母材50、52的相对面几乎接触的状态进行细微的位置对齐,通过多个密封部件30将TFT基板母材50和相对基板母材52贴合。这样的TFT基板母材50和相对基板母材52的贴合,在例如真空室内等的真空环境下进行。
其后,使密封部件30固化。首先,对贴合基板母材P照射紫外线,由此使得密封部件30临时固化。接着,对贴合基板母材P实施加热处理,使密封部件30正式固化。此时,TFT基板区域51和相对基板区域53之间由密封部件30包围的区域为液晶层31。
如图6所示,如此,形成具有多个TFT基板区域51和相对基板区域53通过密封部件30贴合的贴合基板区域55的贴合基板母材P。该贴合基板母材P中的液晶层31不隔着端子部相邻(图6的左右方向相邻)贴合的基板区域55,相互的密封部件30形成为一体。
在接着进行的分割工序中,通过将贴合基板母材P和密封部件30一起分割,形成多个贴合基板35。即,在对密封部件30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进行分割的同时将TFT基板母材50和相对基板母材52分割。
在该分割工序中,通过例如具有旋转刀刃的刀轮或激光等在分割线L1、L2分割贴合基板母材P。此时,在分割线L1,与密封部件30一起分割TFT基板母材50和相对基板母材52两者,在分割线L2,在密封部件30的外侧,仅分割相对基板母材52,除去与端子部11相对的相对基板母材52,露出端子部11。如此,将密封部件30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
其后,相对于各贴合基板35,在TFT基板10和相对基板40的与液晶层12相反侧的表面分别配置偏光板,然后,安装背光源单元和液晶驱动用IC等。如上所述,在密封部件30上,分割在TFT基板母材50和相对基板母材52之间具备多个矩形框状的密封部件30的贴合基板母材P,形成密封部件30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贴合基板35,制造液晶显示装置S。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由于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边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由此,在该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边的外侧不会形成边框部B,因此能够减小边框部B的面积。再者,能够防止在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边的外侧露出共用转移端子部20,因此能够抑制共用转移端子部20受到来自外部的静电影响。
除此之外,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边定位于TFT基板10的外缘,密封部件30一部分形成最小宽度w1,并且其他部分形成最大宽度w2,密封部件30的宽度即使在各处不同,共用转移端子部20也能够可靠接触密封部件30,接触导电性颗粒。由此,没有必要形成比较大的共用转移端子部20,能够缩小共用转移端子部20。
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因此能够减少在密封部件30的内侧的四角配置的共用转移端子部20的面积,能够确保用于形成各配线层的TFT基板10的区域。由此,没有必要细线化各配线层,能够降低各配线层的配线电阻,抑制向显示部A的各像素的不良写入。其结果,能够降低边框部B相对于整个液晶显示装置S的比例,并且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再者,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相对的一边30b、和与该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由此,这些密封部件30的三边30b、30c、30d的更外侧不会形成边框部B,与仅有密封部件30的一边或两边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边框部B的面积,进一步减少边框部B相对于整个液晶显示装置S的比例。
《发明的实施方式2》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此外,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与图1~图6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图7为概略性的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7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密封部件30中的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图7所示,仅密封部件30的相对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延伸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
即,密封部件30,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相对的一边30b从TFT基板10的外缘设置间隔在内侧形成。而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图7的密封部件30的左右两侧边)30c、30d的整体形成。
该液晶显示装置S,通过在分割工序中,将贴合基板母材P在各贴合基板区域55中的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边正交的两边(图6的左右两侧边)上分割并且在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边相对的边(图6的上侧边)更外侧分割,由此而形成。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2,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边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降低边框部B相对于整个液晶显示装置S的比例,并且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再者,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垂直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因此,与密封部件30仅有一边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减少了边框部B的面积,能够进一步减小边框部B相对于整个液晶显示装置S的比例。
《发明的实施方式3》
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图8是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8与图1一样,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的两边30c、30d的整体形成有一对,但是在本实施方式3中,如图8所示,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整体形成。
即,密封部件30,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图1的下侧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此外,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相对的1边30b、和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的两边30c、30d的整体(即,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的整体)形成。
-实施方式3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3,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边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再者,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整体形成,由此,与仅沿着形成在I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的共用转移端子部20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第二电极层44产生的电位差。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品质。
《发明的实施方式4》
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图9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在图9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但在本实施方式4中,如图9所示,仅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
-实施方式4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4,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整体、和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边30a相对的边30b形成,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还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能够降低第二电极层产生的电位差,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品质。
《发明的实施方式5》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图10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在图10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的两边30c、30d的整体形成,但在本实施方式5中,共用转移端子部20,如图10所示,仅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的两边30c、30d的一部分形成。
即,密封部件30,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图10的下侧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而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在仅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的2边30c、30d各形成有一个,沿着除密封部件30的四角的一部分形成。
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一边30c形成的共用转移端子部20,以沿着源极驱动器部16的全长与源极驱动器部16的长度一致的方式形成,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一边30d形成的共用转移端子部20,以与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一边30c的共用转移端子部20相同的长度相互相对的方式形成。
-实施方式5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5,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边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其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再者,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四角之外的一部分形成,因此配线层集中形成的端子部11侧的密封部件30的内侧的角部没有形成共用转移端子部20。由此,能够充分确保这些密封部件30的内侧的角部用于形成各配线层的TFT基板10的区域,其结果,能够以充分的宽度形成各配线层,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品质。
《发明的实施方式6》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图11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11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边缘,但在本实施方式6中,如图11所示,仅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
-实施方式6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6,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边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并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一部分形成,其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除此以外,还能够充分确保与上述实施方式5同样的用于在密封部件30的内侧的角部形成配线层的TFT基板10的区域,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品质。
《发明的实施方式7》
图1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图12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12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共用转移端子部20,在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各形成有一个,但在本发明实施方式7中,如图12所示,共用转移端子部20在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分别形成有多个。
即,密封部件30,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图12的下侧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而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仅形成在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的两边30c、30d。
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一边30c的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源极驱动器部16的液晶显示装置S的纵方向(在图12中为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2个。再者,以与这2个共用转移端子部20相对的方式,其他的两个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一边30d分别形成。这2个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
-实施方式7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7,密封部件30的3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并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其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8》
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图13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13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上述实施方式7中,密封部件30,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除端子部11侧的边30a之外的三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但在本实施方式8中,如图13所示,仅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7同样。
-实施方式8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8,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并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其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9》
图1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图14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14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上述实施方式7中,共用转移端子部20仅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的2边30c、30d形成,但是在本实施方式9中,如图14所示,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的一部分分别形成。
即,密封部件30,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图14的下侧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而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也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相对的一边30b的一部分形成。该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一边30b的两侧(图14的左右两侧)端部的一部分形成有2个。由此,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7相同。
-实施方式9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9,密封部件30的3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其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10》
图1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图15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15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上述实施方式9,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但在本实施方式10中,如图15所示,仅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9相同。
-实施方式10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10,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了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其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11》
图1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图16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16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本实施方式11,如图16所示,在TFT基板10中沿着密封部件30的端子部11的相反侧的角部形成有共用转移端子部20。
密封部件30,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图16的下侧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并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源极驱动器部16的端子部11侧的端部形成,除此之外,在TFT基板10的密封部件30的端子部11侧的相反侧的两角,也沿着密封部件30分别形成为大致“く”字状。
-实施方式11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11,密封部件30的三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并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其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12》
图1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图17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17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上述实施方式11中,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但本实施方式12,如图17所示,仅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1相同。
-实施方式12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12,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并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其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13》
图1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图18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18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上述实施方式5中,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的一部分形成,但本实施方式13中,如图18所示,共用转移端子部20,仅沿着密封部件30的与端子部11侧的一边30a垂直的一边(图18的左边)30c的一部分形成。
-实施方式13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13,密封部件30的3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并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其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14》
图1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图19为概略性的表示液晶显示装置S的平面图。此外,图19中,与图1相同,省略相对基板40的图示。
上述实施方式13中,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30a之外的三个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在本实施方式14中,如图19所示,仅密封部件30的两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3相同。
-实施方式14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14,密封部件30的2边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的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并且共用转移端子部20沿着密封部件30的除端子部11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30的一部分形成,其结果,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4中,密封部件30的2边30c、30d或3边30b、30c、30d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仅密封部件30的一边形成在TFT基板10的外缘也可以,密封部件30的至少一边形成TFF基板10的外缘即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说明,本发明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有用,特别是适用于能够降低边框部相对于整个液晶显示装置的比例,并且能够提高显示品质的情况。

Claims (5)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
贴合基板,该贴合基板具有:矩形的第一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矩形的第二基板、以及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配置的包含导电性颗粒的矩形框状的密封部件;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被封入在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的液晶层;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密封部件的外侧形成、用于向所述液晶层施加电压的端子部;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的表面形成、并且与所述端子部电连接的第一电极层;
与所述端子部电连接、并且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且与所述导电性颗粒接触的共用转移端子部;和,
在所述第二基板形成、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相对配置、并且通过所述导电性颗粒和所述共用转移端子部与所述端子部电连接的第二电极层,
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的四角的至少一个形成有配线层,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将贴合基板母材按构成所述贴合基板的各贴合基板区域进行分割而制造的,其中所述贴合基板母材将所述贴合基板区域呈矩阵状地配置有多个并一体地形成,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的至少一边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外缘,
所述共用转移端子部,以从所述第一基板的外缘向内侧设置有预计了分割所述贴合基板母材时的分割公差的间隔的方式,沿着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外缘的所述密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靠外侧位置的部分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的相对于所述端子部侧的一边垂直延伸的两边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外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的与所述端子部侧的一边相对的一边、和相对于所述端子部侧的一边垂直延伸的2边,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外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用转移端子部,沿着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外缘的所述密封部件的整体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用转移端子部,沿着除所述密封部件的所述端子部侧的角部之外的该密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
CN2008800245694A 2007-08-27 2008-04-04 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35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20049/2007 2007-08-27
JP2007220049 2007-08-27
PCT/JP2008/000883 WO2009028123A1 (ja) 2007-08-27 2008-04-04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3511A CN101743511A (zh) 2010-06-16
CN101743511B true CN101743511B (zh) 2011-12-07

Family

ID=40386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456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3511B (zh) 2007-08-27 2008-04-04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94867B2 (zh)
CN (1) CN101743511B (zh)
WO (1) WO20090281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18138B1 (ko) * 2011-08-26 2018-02-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5038551A (ja) * 2013-08-19 2015-0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0058445B (zh) * 2019-05-28 2020-12-2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母板结构及其切割方法
CN113867054A (zh) * 2021-09-24 2021-12-3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4048A (zh) * 2004-12-23 2006-06-28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9483A (ja) 1992-03-05 1993-09-28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075064A (ja) 1999-09-01 2001-03-23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製造用基板母材と電子機器
JP3494172B2 (ja) * 2000-11-17 2004-02-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4226654A (ja) 2003-01-22 2004-08-12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08129A (ja) 2004-01-20 2005-08-04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098634A (ja) 2004-09-29 2006-04-13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4048A (zh) * 2004-12-23 2006-06-28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2005-208129A 2005.08.0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71919A1 (en) 2010-07-08
CN101743511A (zh) 2010-06-16
US8294867B2 (en) 2012-10-23
WO2009028123A1 (ja) 200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7537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993367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JP552061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195688B1 (ko) 플렉시블 기판 및 전기 회로 구조체
CN207037305U (zh) 电子设备
CN100587569C (zh) 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元件
JP2006259725A (ja) 横電界方式の液晶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50020204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60032393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031033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display device
US20170097539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825924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3217838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65636B (zh) 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JP2018017981A (ja) 電子機器
JP2008139823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80173032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9110340B2 (en)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protrusion electrode parts
CN10174351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2006201344A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039632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40819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1352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50105568A (ko) 표시 장치
US20120113364A1 (en) Display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07

Termination date: 202004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