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0061B - 盘把持装置及盘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把持装置及盘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0061B
CN101740061B CN2009102228280A CN200910222828A CN101740061B CN 101740061 B CN101740061 B CN 101740061B CN 2009102228280 A CN2009102228280 A CN 2009102228280A CN 200910222828 A CN200910222828 A CN 200910222828A CN 101740061 B CN101740061 B CN 1017400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h
mentioned
bar
hole
di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228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0061A (zh
Inventor
井上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a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a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ac Corp filed Critical Tea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40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0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0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00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38Visual features other than those contained in record tracks or represented by sprocket holes the visual signals being auxiliary signals
    • G11B23/40Identifying or analogous means applied to or incorporated in the record carrier and not intended for visual display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laying-back of the record carrier, e.g. label, leader, photograph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8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consecutive-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1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consecutive-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horizontal transfer to the turntable from a stack arranged with a vertical axis

Landscapes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把持装置及盘处理装置,可以防止盘因冲击等倾斜而从盘把持杆离开。在盘把持臂(40)上安装有第1~第3把持杆(61~63)。在各把持杆(61、62)上形成有用于插入到盘(D)的盘孔(Dh)中的插通部(75)。在插通部(75)的前端形成有与盘孔(Dh)的边缘的下表面抵接而把持盘(D)的勾挂部(76)。第3把持杆(63)形成有插通部(79),而没有形成勾挂部(76)。各把持杆(61~63)在把持盘(D)的把持位置和解放把持的解放位置之间旋转。在盘把持臂(40)上安装有防倾斜部件(110)。防倾斜部件(110)的压片(110a)与盘(D)的外周部抵接而防止盘(D)的倾斜。从而在盘传送过程中即使施加了冲击,也不会出现盘(D)倾斜而从第3把持杆(63)离开的情况。

Description

盘把持装置及盘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盘(disc)把持装置及盘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包括在盘中写入数据的数据写入部和在盘的标签面上打印表示记录数据的文字或图像的标签打印机的自动数据写入及标签印刷处理装置(以下称为盘处理装置)。在该盘处理装置中设置有堆积有未处理的盘的未处理盘用堆料机,利用盘把持臂逐张取出,并进行向数据写入部的传送、从数据写入部向标签打印机的传送、从标签打印机向已处理盘用堆料机的传送。
在盘把持臂上安装有用于把持盘的盘把持杆,与位于盘的中央的盘孔卡合来把持盘。为了使该盘把持杆逐个准确地把持盘,一直以来对其进行了各种研究。
在专利文献1中,设置插入到盘的盘孔中并与盘孔的壁面抵接的3个盘把持杆,这3个盘把持杆中,2个盘把持杆的与盘孔的壁面抵接的抵接面比盘的厚度长,剩余的1个盘把持杆的抵接面比盘的厚度短。从而不会同时把持2个盘。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7-31092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盘把持杆推压盘孔的壁面来把持盘,此外并没有支撑盘的部件,因此在施加较强的冲击时,盘会从盘把持杆(特别是抵接面比盘的厚度短的盘把持杆)离开,盘倾斜,甚至导致盘落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切实地防止盘的把持被解放的盘把持装置及盘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盘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盘把持单元,能够在把持位置和解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把持位置上该盘把持单元与盘孔的多个位置卡合而把持盘,在所述解放位置上该盘把持单元在上述盘孔内向内侧移动而从上述盘孔离开;驱动单元,在上述盘把持单元出入上述盘孔时,使上述盘把持单元移动到上述解放位置,在进行上述盘的把持时,使上述盘把持单元移动到上述把持位置;以及压片,在上述盘的传送过程中按压上述盘的上表面的外周部,以防止上述盘倾斜而从上述盘把持单元离开。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盘把持单元包括:第1及第2盘把持杆,其具备插入到上述盘孔中的插通部和与上述盘孔的边缘卡合的勾挂部;以及第3盘把持杆,其具有插入到上述盘孔中并推压上述盘孔的插通部,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隔开适当的间隔进行配置,上述压片使得上述盘孔不会从上述第3盘把持杆离开。
此外优选的是,设置安装有上述盘把持单元、上述驱动单元及上述压片的盘把持臂,使上述盘把持臂升降及旋转,以从堆积有上述盘的盘收纳部逐张地取出上述盘。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具有能够旋转地安装在上述盘把持臂上的杆部,在上述杆部的一端一体地形成有上述插通部。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驱动单元包括:旋转板,与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的上述杆部的另一端连接;和螺线管,与上述旋转板连接,在断开时经由上述旋转板使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移动到上述把持位置,在接通时使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移动到上述解放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盘把持单元,能够在把持位置和解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把持位置上该盘把持单元与盘孔的多个位置卡合而把持盘,在所述解放位置上该盘把持单元在上述盘孔内向内侧移动而从上述盘孔离开;驱动单元,在上述盘把持单元出入上述盘孔时,使上述盘把持单元移动到上述解放位置,在进行上述盘的把持时,使上述盘把持单元移动到上述把持位置;压片,在上述盘的传送过程中按压上述盘的上表面的外周部,以防止上述盘倾斜而从上述盘把持单元离开;盘把持臂,安装有上述盘把持单元、上述驱动单元及上述压片;未处理盘收纳部,堆积有未处理的盘;盘处理部,对上述未处理的盘执行数据写入处理和标签印刷处理的至少一个;已处理盘收纳部,收纳已处理的盘;以及盘把持臂移动单元,升降及旋转上述盘把持臂,将从上述未处理盘收纳部取出的上述未处理的盘传送到上述盘处理部,并将从上述盘处理部排出的上述已处理的盘传送到上述已处理盘收纳部。
若在盘的传送过程中对盘施加冲击等,则在盘孔的卡合位置的一部分产生脱离而导致盘倾斜,结果导致剩余的卡合位置也脱离,但在本发明中,压片与盘上表面的外周部抵接,可以防止因冲击等造成盘的倾斜,因此不会出现盘从盘把持单元离开而落下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盘处理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2是表示打开了盘处理装置的上板及下板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3是盘处理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盘处理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5是表示盘把持臂位于堆料机位置的状态的盘传送部、分拣器单元和第3堆料机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盘把持臂位于托盘/弹射器位置的状态的盘传送部、盘托和第3堆料机的透视图。
图7是盘传送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表示盘把持臂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9是盘把持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表示盘解放状态的盘把持臂的正视图。
图11(A)是表示盘把持状态的第1~第3盘把持杆、旋转板和螺线管的俯视图,图11(B)是表示盘解放状态的第1~第3盘把持杆、旋转板和螺线管的俯视图。
图12(A)是表示盘把持前的盘把持臂的正视图,图12(B)是表示盘把持后的盘把持臂的正视图。
图13是从下侧观察盘把持状态的第1~第3盘把持杆和夹持器的透视图。
图14是从下侧观察盘解放状态的第1~第3盘把持杆和夹持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盘(disc)处理装置10包括从侧面看为L字形状的箱形的装置主体11、和在该装置主体11的凹陷部分的上面放置并安装的标签打印机12。标签打印机12可以从装置主体11拆下,此时成为省略了标签印刷功能的数据写入用的盘处理装置。
装置主体11包括:框架15(参照图2)、覆盖框架15的外壳16、以及覆盖外壳16的前面的上板17及下板18。如图2所示,上板17经由铰接部19开闭自如地安装在框架15上,覆盖外壳16的前面的大致上半部分。下板18通过由卡合爪形成的卡合单元而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框架15上,覆盖外壳16的前面的大致下半部分。
如图2及图3所示,在装置主体11内设置有数据写入部20、盘传送部23、分拣器单元25、及控制上述各部的控制器27(参照图4)。此外在外壳16的背面形成有用于使标签打印机12的盘托(盘的托盘)12a出入的托盘开口部24。
标签打印机12由公知的热转印方式打印机等构成,设置于前面的盘托12a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在开放位置(弹出位置)的盘托12a上放置盘(disc)D后,盘托12a自动地向纳入位置移动。在该纳入位置处,在盘D的标签面上进行文字、插图、LOGO标志等的标签印刷。标签印刷结束后,在控制器27的控制下盘托12a向开放位置移动。
数据写入部20由向盘D的记录面照射激光而写入数据的公知的第1~第3盘装置21a~21c构成。各盘装置21a~21c中,盘托22a~22c在纳入位置和开放位置之间沿水平方向移动。在开放位置的盘托22a~22c上载置未处理的盘D后,盘托22a~22c自动地移动到纳入位置。在该纳入位置上在盘D中写入数据。数据写入结束后,在控制器27的控制下盘托22a~22c移动到开放位置。
与标签打印机12对1张盘的印刷处理时间相比,各盘装置21a~21c的数据写入处理时间一般较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1台标签打印机12,与之相对配置有3台盘装置21a~21c。
标签打印机12及各盘装置21a~21c的各盘托12a、22a~22c被设置在开放位置时,放置在盘托12a、22a~22c上的盘D的中心在同一垂线上。
如图1所示,在上板17上设置有使操作面板部30(参照图2)露出的开口17a、以及透明窗17b、17c。如图2所示,在框架15上安装有前板14。在前板14上形成有第1开口14a~第4开口14d。第1开口14a形成在与上板17的开口17a对应的位置,在该第1开口14a中安装有操作面板部30。另外,在装置主体11的后部配置有未图示的连接器部,该连接器部例如用于从个人计算机(PC)向控制器27传输写入用数据、标签印刷用数据,可以连接LAN电缆及其他各种电缆。此外,在操作面板部30上配置有电源开关、电源灯及其他开关类等,可以进行各种操作。进而,在操作面板部30上配置有用于显示盘处理装置10的处理状态的显示器。
前板14的第2及第3开口14b、14c形成在与透明窗17b、17c对应的位置。在该第2及第3开口14b、14c处,用于收纳未处理的盘D的第1及第2盘收纳部33、34在竖直方向上排列而配置成二段。前板14的第4开口14d用于维护。
第1盘收纳部33由与框架15一体设置的收纳室36以及相对于该收纳室36插入抽离的第1堆料机37构成。第1堆料机37是上面开放的圆筒状的容器,一体设置有在相对于收纳室36出入时使用的把手37a。在该第1堆料机37中例如重叠收纳50张未处理的盘D。第2盘收纳部34也与第1盘收纳部33同样,由收纳室38和第2堆料机39构成。在第1及第2堆料机37、39的后部形成有盘把持用开口。
如图1所示,在下板18上形成有第1~第3开口18a~18c。第1开口18a形成在下板18的右侧部分。如图2所示,在与该第1开口18a对应的位置上在框架15内配置有第3盘收纳部45。第3盘收纳部45由收纳室46和插入该收纳室46内的第3堆料机47构成。
如图5所示,在第3堆料机47中堆积收纳已处理的盘D。第3堆料机47由底板47a、前板47b及堆积引导棒47c构成。在底板47a的大致中央部与底板47a垂直地安装堆积引导棒47c。在将盘D插到该堆积引导棒47c上的状态下进行重叠,例如可以收纳100张左右。底板47a及前板47b由透明的塑料构成,可以从外部看到堆积的盘D。前板47b构成为在将第3堆料机47插入到收纳室46内时覆盖第1开口18a。在前板47b上设置有把手47d。
如图1所示,第2开口18b形成在第1开口18a的左侧。如图2所示,在与第2开口18b对应的位置在框架15中安装有收纳已处理的盘D的分拣器单元25,各分拣器托盘28从第2开口18b露出。如图3所示,分拣器单元25由分拣器主体51以及向该分拣器主体51排出已处理的盘D的可动弹射器52构成。在第2开口18b处安装有双开门的开闭盖18d,可以在使用时打开而从分拣器托盘28取出盘D。
如图2所示,在与第3开口18c对应的位置在框架15上安装有盘处理装置10的控制器用的记录/重放装置26,可以使托盘26a从第3开口18c出入。
如图5~图7所示,盘传送部23包括:用于把持盘D的盘把持臂(以下简称为把持臂)40;使该把持臂40升降的把持臂升降部56;以及使把持臂升降部56在图5所示的状态和图6所示的状态之间旋转的旋转部57。
如图7所示,把持臂40包括:截面U字形状的臂主体58;覆盖该臂主体58的上面的盖子59;和设置在臂主体58的前端部的盘把持机构60。
如图8~图10所示,盘把持机构60包括:用于把持盘D的第1~第3盘把持杆(以下简称为把持杆)61~63;将上述各把持杆61~63可旋转地支撑的支撑板64;使各把持杆61~63旋转的旋转板65;以及按压该旋转板65的压板66。第1、第2把持杆61、62为同一形状。
在各把持杆61~63中设置有从杆部61a~63a的上面及下面突出的轴部61b~63b。轴部61b~63b插入到臂主体58中形成的安装孔71a~71c以及支撑板64上形成的安装孔72a~72c中,各把持杆61~63以轴部61b~63b为中心旋转。
第1、第2把持杆61、62,在杆部61a、62a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与旋转板65连接的切口74,在另一端形成有用于插入到盘D的盘孔Dh中的插通部75。在插通部75的前端形成有与盘孔Dh的边缘的下表面抵接以把持盘D的勾挂部76。第1、第2把持杆61、62在以下两个位置之间旋转:将勾挂部76挂在盘孔Dh的边缘的下表面而把持盘D的把持位置(参照图11(A)及图13);和使勾挂部76向盘孔Dh的内侧退避而解放盘D的把持的解放位置(参照图11(B)及图14)。
第3把持杆63在杆部63a的一端形成用于与旋转板65连接的切口78,在另一端形成插通到盘D的盘孔Dh中而推压盘孔Dh的壁面Df的插通部79。第3把持杆63没有设置勾挂部,其在插通部79推压壁面Df的把持位置(参照图13)和解放把持的解放位置(参照图14)之间旋转。另外,符号58a是插通部75及插通部79插通的插通孔。
在旋转板65上设置有:用于插入轴部61b~63b的长孔状的插入孔81a~81c;用于插入支撑板64上设置的轴销80的轴孔82;以及用于插入到切口74、78中的连杆销83a~83c。旋转板65以轴销80为中心旋转。
在臂主体58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支撑板64的安装凸台85a~85c。该安装凸台85a~85c插通到支撑板64上形成的安装孔73a~73c中。
在安装凸台85a~85c上形成有分别与3个螺钉89a~89c螺合的螺孔86a~86c。在压板66上设置有用于使螺钉89a~89c通过的螺钉插通孔87a~87c、以及用于插入支撑板64的轴销80的安装孔88。
在臂主体58的下面安装有与盘D的上面抵接的盘紧固件90,在该盘紧固件90和勾挂部76之间夹住盘D。在该盘紧固件90上设置有:插通到形成于臂主体58上的安装孔91a~91c中的卡合爪92a~92c;以及在盘解放时与壁面Df抵接而使盘D从第1、第2把持杆61、62的勾挂部76离开的制动器93。另外也可以设置多个制动器93。
在臂主体58上安装有用于使旋转板65旋转的螺线管95。该螺线管95由螺线管主体96和可移动地插入到螺线管主体96中的可动铁心97构成。在可动铁心97的前端形成的孔中插通旋转板65上设置的连接销65a。
可动铁心97插通到螺旋弹簧98中,并由弹簧挡片99挡住螺旋弹簧98的前端。可动铁心97由螺旋弹簧98向从螺线管主体96突出的方向施力,螺线管95通电(ON)时,抵抗螺旋弹簧98而进入螺线管主体96内。
在臂主体58上设置有盘把持传感器101。该盘把持传感器101由盘检测杆102、通过其移位而接通断开的光电传感器(光遮断器)103和螺旋弹簧104构成。
盘检测杆102插通到形成于臂主体58上的插通孔58b中,设置有从臂主体58的下面突出的检测端部102a,该检测端部102a检测盘D的上表面。此外,盘检测杆102经由托架106及安装销107而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臂主体58上。螺旋弹簧104的一端挂在盘检测杆102上,另一端挂在托架106上。该螺旋弹簧104对盘检测杆102施力,以使检测端部102a向下方突出。光电传感器103安装在托架106上。
在臂主体58的下表面上安装有防倾斜部件110,其与盘D的外周端抵接,在由第1~第3把持杆61~63把持盘D时防止盘D的倾斜。该防倾斜部件110配置在第1把持杆61的后方。防倾斜部件110的与盘D抵接的压片110a随着朝向前端而向上侧倾斜。在防倾斜部件110上设置有用于插通螺钉111的螺钉插通孔110b和定位突起110c。在臂主体58上设置有用于与通过螺钉插通孔110b的螺钉111螺合的螺孔112以及用于插入定位突起110c的定位孔113。
如图7所示,把持臂升降部56包括框架121、引导棒122、环形带123、带驱动用的脉冲马达(升降马达)124。框架121及引导棒122配置在竖直方向上。框架121及引导棒122的上端安装在上板129上。在该上板129设置轴部129a,轴部129a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框架15上。
在框架121的下端部旋转自如地安装有第1滑轮125a。升降马达124安装在框架121的上端部,在其驱动轴上旋转自如地安装有第2滑轮125b。环形带123悬挂在各滑轮125a、125b上。把持臂40通过引导套筒126及2个引导辊127而升降自如地安装在引导棒122及框架121上。环形带123在升降马达124的作用下正反地旋转。把持臂40固定在环形带123上,例如通过升降马达124正转,把持臂40上升,通过升降马达124反转,把持臂40下降。
在把持臂升降部56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把持臂40的升降位置的升降初始位置传感器56a(参照图4)。以来自该升降初始位置传感器56a的初始位置为基准,控制升降马达124的脉冲数,把持臂40停止在任意的升降位置上。
旋转部57使把持臂40及把持臂升降部56以上板129的轴部129a为中心例如在90度的范围内旋转,该旋转部57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框架15的下部的旋转基座131、和使该旋转基座131旋转的脉冲马达(旋转马达)132。在旋转基座131上安装有框架121及引导棒122的下端。
在旋转部57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旋转基座131的初始位置的旋转初始位置传感器57a(参照图4)。以来自该旋转初始位置传感器57a的初始位置为基准,控制旋转马达132的脉冲数,将把持臂40的第1~第3把持杆61~63的中心选择性地设置在:经过各堆料机37、39、47的中心的堆料机位置(参照图5);或经过放置在开放位置的各盘托12a、22a~22c的中心和可动弹射器52的上表面的托盘/弹射器位置(参照图6)。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分拣器主体51由弯曲形成为コ字形的分拣器框架135以及5张板状的分拣器托盘28构成。各分拣器托盘28排列配置成以随着朝向前面侧而向下侧方向倾斜的状态在竖直方向上重叠。各分拣器托盘28以形成于后端部的安装轴136为中心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分拣器框架135上。在分拣器托盘28上形成有用于防止盘D滑落的引导肋28a。
在最下层的分拣器托盘28的下方并在分拣器主体51的下部设置有固定分拣器托盘138。在该固定分拣器托盘138上排出印刷或写入失败的不良的盘D。
可动弹射器52配置在分拣器主体51的后部,被安装成沿着一对引导棒141升降自如。在可动弹射器52的两侧形成有用于防止盘D滑落的引导肋52a。
如图4所示,可动弹射器52在弹射器升降部53的作用下升降。该弹射器升降部53包括:脉冲马达(弹射器用马达)54;具有将该弹射器用马达54的驱动传递到可动弹射器52的带及滑轮等的传递机构55;以及弹射器用传感器53a,用于检测可动弹射器52位于使盘D落到固定分拣器托盘138上的初始位置(图3的实线位置)。以来自弹射器用传感器53a的初始位置为基准,控制弹射器用马达54的脉冲数,使可动弹射器52停止在任意的升降位置。
接下来对上述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盘处理装置10与PC连接,并基于PC中安装的软件而指示数据写入及标签印刷。控制器27根据PC的指示顺序地控制各部。另外,也可以不使用这种外部PC,而在控制器27内安装上述同样的软件。
首先在第1盘收纳部33中放置未处理的盘D,并使盘处理装置10的电源成为接通状态。把持臂40位于可以从第1堆料机37取出盘D的堆料机位置(参照图5)。若从PC指示了数据写入及标签印刷,则在接通了螺线管95后,把持臂40下降。螺线管95接通时,可动铁心97抵抗螺旋弹簧98而在进入螺线管主体96的方向上移动,从图11(A)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图11(B)所示的状态。通过该可动铁心97的移动,旋转板65在A方向上旋转。通过该旋转板65的旋转,第1~第3把持杆61~63从把持位置旋转到解放位置。
如图12(A)所示,把持臂40下降后,第1~第3把持杆61~63插通到盘D的盘孔Dh中,并且旋转成使得盘检测杆102的检测端部102a与盘D的上表面抵接,盘检测杆102向上方提起。该旋转由光电传感器103检测后,盘把持信号被传输到控制器27。控制器27根据盘把持信号的输入而断开螺线管95。
如图12(B)及图13所示,螺线管95断开后,第1~第3把持杆61~63从解放位置旋转到把持位置,第1、第2把持杆61、62中,勾挂部76挂在盘孔Dh的边缘的下表面,并且插通部75与壁面Df抵接。此外,第3把持杆63的插通部79推压壁面Df。盘D由第1~第3把持杆61~63把持,并且夹持在盘紧固件90和勾挂部76之间。勾挂部76挂着第1张盘D的下表面时,第3把持杆63不会进入第2张盘D的盘孔Dh,此外由于勾挂部76按压第2张盘D的壁面Df,因此不会出现2张盘D与勾挂部76卡合的情况。
把持了盘D的状态的把持臂40向上方移动后,旋转到托盘/弹射器位置(参照图6)。把持臂40向上方移动时,把持的第1张盘D从位于其下侧的第2张盘D离开。
与第3把持杆63相反侧的外周部,与防倾斜部件110的压片110a抵接,因此在上述分离盘D时、或在盘传送中对盘处理装置10施加冲击时,不会出现盘D倾斜而从第3把持杆63脱离的情况。此外,压片110a仅与盘D的外周部抵接,因此不会对盘D的上表面(标签面)造成损伤。另外,也可以是压片110a在盘D稍倾斜时挡住盘D而将其保持在不会从第3把持杆63离开的倾斜度内。
把持臂40在旋转到托盘/弹射器位置后,下降到第1盘装置21a的盘托22a的稍上方的盘解放位置。把持臂40下降到盘解放位置后,螺线管95接通预定时间。螺线管95接通后,第1~第3把持杆61~63从把持位置向解放位置旋转。从而盘D的把持得到解放,盘D从把持臂40脱离而落到盘托22a上。
如图14所示,第1、第2把持杆61、62从把持位置朝向解放位置旋转时,仍挂在勾挂部76上的盘D一起移动,但此时盘孔Dh的壁面Df与盘紧固件90的制动器93抵接,从而盘D的移动停止,勾挂部76从盘D的下表面切实地脱离,因此不会出现盘D在倾斜的状态下解放及下落的情况。
从把持臂40落下的未处理的盘D载置到盘托22a上后,盘托22a移动到纳入位置,而在第1盘装置21内在盘D中写入数据。通过反复同样的处理,在各盘装置21b、21c中分别放置未处理的盘D而写入数据。
数据写入结束后,根据控制器27的指示,盘托22a移动到开放位置。此外,控制器27进行指示,以使把持臂40移动到第1盘装置21a的位置,并把持盘托22a上载置的数据写入完毕的盘D。把持了数据写入完毕的盘D的把持臂40移动到标签打印机12的位置,并使盘D落下以放置到处于开放位置的盘托12a上。放置有盘D的盘托12a纳入到标签打印机12内后,进行标签印刷。标签印刷结束后,控制器27进行指示,以使盘托12a移动到开放位置,并且使得把持臂40把持打印完毕的盘D。
在将已处理的盘D堆积在第3堆料机47中时,把持臂40上升及旋转到第3堆料机47的稍上方的位置。并且,如上所述已处理的盘D的把持被解放后,已处理的盘D从把持臂40落下,堆积在第3堆料机47中。
在将已处理的盘D收纳到分拣器托盘28上时,可动弹射器52例如上升到最上层的分拣器托盘28的稍上方的位置,并且把持臂40下降到可动弹射器52的稍上方。然后解放已处理的盘D的把持。从而已处理的盘D从把持臂40落下,经由可动弹射器52引导到最上层的分拣器托盘28上。已处理的盘D的把持得到解放后,把持臂40上升到升降初始位置,可动弹射器52下降到初始位置。之后通过反复进行同样的处理而将已处理的盘D依次排出到各分拣器托盘28上。
另外,在产生数据写入不良或印刷不良时,将该不良的盘D排出到最下层的固定分拣器托盘138,而与已处理的盘D隔开。
此外,也可以使第1、第2把持杆由弹性部件构成,通过其变形而形成勾挂部以把持盘。
可以将防倾斜部件安装在与直径8cm的盘的外周部抵接的位置和与直6径12cm的盘的外周部抵接的位置这两个位置上,也可以根据由盘处理装置处理的盘的种类而安装在其中一个位置上。

Claims (6)

1.一种盘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盘把持单元,包括第1~第3盘把持杆,其中,第1及第2盘把持杆具备插入到盘孔中的插通部和与上述盘孔的边缘卡合的勾挂部,第3盘把持杆具有插入到上述盘孔中并推压上述盘孔的插通部,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能够在与上述盘孔的多个位置卡合而把持盘的把持位置和在上述盘孔内向内侧移动而从上述盘孔离开的解放位置之间移动;
驱动单元,在上述盘把持单元出入上述盘孔时,使上述盘把持单元移动到上述解放位置,在进行上述盘的把持时,使上述盘把持单元移动到上述把持位置;以及
压片,在上述盘的传送过程中按压上述盘的上表面的外周部,以防止上述盘倾斜而从上述盘把持单元离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隔开适当的间隔进行配置,
上述压片使得上述盘孔不会从上述第3盘把持杆离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安装有上述盘把持单元、上述驱动单元及上述压片的盘把持臂,使上述盘把持臂升降及旋转,以从堆积有上述盘的盘收纳部逐张地取出上述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具有能够旋转地安装在上述盘把持臂上的杆部,在上述杆部的一端一体地形成有上述插通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单元包括:旋转板,与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的上述杆部的另一端连接;和螺线管,与上述旋转板连接,在断开时经由上述旋转板使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移动到上述把持位置,在接通时使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移动到上述解放位置。
6.一种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盘把持单元,包括第1~第3盘把持杆,其中,第1及第2盘把持杆具备插入到盘孔中的插通部和与上述盘孔的边缘卡合的勾挂部,第3盘把持杆具有插入到上述盘孔中并推压上述盘孔的插通部,上述第1~第3盘把持杆能够在与上述盘孔的多个位置卡合而把持盘的把持位置和在上述盘孔内向内侧移动而从上述盘孔离开的解放位置之间移动;
驱动单元,在上述盘把持单元出入上述盘孔时,使上述盘把持单元移动到上述解放位置,在进行上述盘的把持时,使上述盘把持单元移动到上述把持位置;
压片,在上述盘的传送过程中按压上述盘的上表面的外周部,以防止上述盘倾斜而从上述盘把持单元离开;
盘把持臂,安装有上述盘把持单元、上述驱动单元及上述压片;
未处理盘收纳部,堆积有未处理的盘;
盘处理部,对上述未处理的盘执行数据写入处理和标签印刷处理的至少一个;
已处理盘收纳部,收纳已处理的盘;以及
盘把持臂移动单元,升降及旋转上述盘把持臂,将从上述未处理盘收纳部取出的上述未处理的盘传送到上述盘处理部,并将从上述盘处理部排出的上述已处理的盘传送到上述已处理盘收纳部。
CN2009102228280A 2008-11-19 2009-11-19 盘把持装置及盘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00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95707 2008-11-19
JP2008295707A JP5196164B2 (ja) 2008-11-19 2008-11-19 ディスク把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0061A CN101740061A (zh) 2010-06-16
CN101740061B true CN101740061B (zh) 2012-05-02

Family

ID=42173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282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0061B (zh) 2008-11-19 2009-11-19 盘把持装置及盘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13179B2 (zh)
JP (1) JP5196164B2 (zh)
CN (1) CN1017400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3145523A1 (ja) 2012-03-28 2015-1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
JP5927537B2 (ja) 2012-06-04 2016-06-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5967582B2 (ja) * 2012-06-04 2016-08-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7409043B2 (ja) * 2019-11-25 2024-0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処理装置、メディア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1977361A (zh) * 2020-07-08 2020-11-24 北京英特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螺帽丝杆式自动智能机械手臂光盘抓取装置
CN113696214B (zh) * 2021-10-27 2022-02-18 北京英特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盘打印刻录机的光盘抓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4638A (en) * 1994-11-22 1996-12-17 Exclusive Design Company Guided disk handling system
JP2001126369A (ja) * 1999-10-27 2001-05-11 Sony Precision Technology Inc ディスクダビング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装置
US7650612B2 (en) * 2005-12-22 2010-01-19 Datatronics Technology, Inc. Transportation arm device for carrying discs
JP4232115B2 (ja) * 2006-03-01 2009-03-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保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記録再生機器
JP2007310920A (ja) 2006-05-16 2007-11-29 Seiko Epson Corp ディスクのグリッピング機構
JP4997823B2 (ja) 2006-05-16 2012-08-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のグリッピング機構
US7487517B2 (en) 2006-06-19 2009-02-03 Acard Technology Corp. Optical disc access control and storage apparatus
JP5130756B2 (ja) * 2007-03-16 2013-0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処理装置及びメディア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375426B2 (ja) * 2007-04-05 2009-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メディア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13179B2 (en) 2013-04-02
CN101740061A (zh) 2010-06-16
US20100125862A1 (en) 2010-05-20
JP5196164B2 (ja) 2013-05-15
JP2010123185A (ja) 2010-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0061B (zh) 盘把持装置及盘处理装置
CN104226392B (zh) 试管夹,试管贴签单元及包含其在内的试管预备装置
CN101740062B (zh) 盘把持装置及盘处理装置
US9449639B2 (en) Medium transporting unit and medium processing apparatus
EP1909476B1 (en) Media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it
US20090179375A1 (en) Sheet accumul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same
EP1642737A2 (en) Returner incorpotated in automatic feeder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or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WO2007084948A1 (en) Printer
KR20130040154A (ko) 이미징 기기용의 탠덤 매체 시트 공급 장치
KR100532112B1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급지카세트
JP2012198981A (ja) メディア処理装置及びメディア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1080759A (ja) 記録装置
CN106132717A (zh)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CN101740058B (zh) 盘分拣器及盘处理装置
US7857574B2 (en) Media processor
EP2629296A1 (en) Media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5130756B2 (ja) メディア処理装置及びメディア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811229B2 (ja) 用紙供給装置および用紙束プリンタ
JP5193528B2 (ja) メディア処理装置及びメディア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4002831A (ja) ディスク把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US20080256565A1 (en) Disc transport and method of disc removal
JP5187516B2 (ja) ディスク収納量検出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JP5196165B2 (ja) ディスクソータ及び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JPH072673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給紙装置
KR100333605B1 (ko) 디스크 드라이버의 디스크 이송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2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