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7455B - 链条的接头组 - Google Patents

链条的接头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37455B
CN101737455B CN2008102173298A CN200810217329A CN101737455B CN 101737455 B CN101737455 B CN 101737455B CN 2008102173298 A CN2008102173298 A CN 2008102173298A CN 200810217329 A CN200810217329 A CN 200810217329A CN 101737455 B CN101737455 B CN 1017374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positioning
tab
connects
assembly de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73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37455A (zh
Inventor
吴瑞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OHUI GUIMENG TRANSMISSION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OHUI GUIMENG TRANSMISSION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OHUI GUIMENG TRANSMISSION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OHUI GUIMENG TRANSMISSION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21732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374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37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7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37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7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包含:二内外间隔的接头片,以及两支左右间隔并串接该等接头片的接轴。该等接头片皆具有一扣孔,所述二个接头片的扣孔设计不相同。该等接轴皆具有一与扣孔组装的扣合部。本发明主要特征在于,藉由二个接头片的扣孔不相同,当其中一接轴之扣合部与其中一接头片于预先组装后,此接轴与接头片成为不可拆卸之组合结构,使用者自行组装时,只需组装另一接头片与另一接轴即可,而且该接头片与接轴可拆卸。由于组装与拆卸动作皆只需要对一个接头片与一个接轴进行,因此本发明具有组装与拆卸方便、省时及增加安全性之优点。

Description

链条的接头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接头组,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将链条串接成环圈状的链条的接头组。
背景技术
参阅图1、2,为一种已知链条,该链条包含数组串接单元1,以及一个将链条之两相反末端上的二个串接单元1串接结合的接头组2,所述串接单元1皆包括二平行间隔之内链片11,以及二个各别位于该等内链片11外侧的外链片12。而该接头组2包含:两片内外间隔之接头片21及两接轴22。每片接头片21都具有一个圆形的固定孔211,以及一个与固定孔211间隔的扣孔212,所述扣孔212具有一个大孔部213,以及一个连接该大孔部213的小孔部214。而该等接轴22都具有一个结合在其中一个接头片21之固定孔211上的固定部221,以及一个通过串接单元1而朝另一接头片21之扣孔212伸入的扣合部222。
该接头组2组装时,必需使二个接轴22之固定部221预先与每一接头片21之固定孔211结合,再将二个接轴22之扣合部222同时穿过串接单元1而朝另一接头片21之大孔部213伸入,最后将该等接头片21沿其长度方向相对移位,使接轴22的扣合部222卡掣在扣孔212的小孔部214,如此就完成组装。要拆卸该接头组2时,依上述组装步骤反顺序施行。
由上述说明可知,以往接头组2之二个接头片21的扣孔212长度、结构设计皆相同,限制其组装方式一定要同时将二接轴22之扣合部222伸入扣孔212中,再利用接头片21之移位来扣合接轴22。而拆卸该接头组2时,二个接头片21与二支接轴22皆会同时解除扣合关系,因此每次组装该接头组2都要同时对二接头片21与二接轴22进行动作,导致组装程序复杂且费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组装方便省时的链条的接头组。
于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包含:内外间隔之一第一接头片与一第二接头片,以及两支左右间隔并串接该等第一、二接头片的接轴,所述接轴皆具有一固定部、一与该固定部间隔之扣合部,以及一连接在固定部与扣合部间且径向内凹的颈部。
该第一接头片包括:内外间隔之一第一内侧面与一第一外侧面、一贯穿第一内、外侧面并供其中一接轴之固定部组装的第一穿孔、一第一环绕面,以及一第一突缘。该第一环绕面贯穿该等第一内、外侧面而界定出一个与另一接轴之扣合部组装的第一扣孔。该第一环绕面具有一个邻近第一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一中心点的第一安装部,以及一远离第一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二中心点的第一定位部。该第一突缘自第一定位部朝该第二中心点突出,并供接轴之扣合部抵坐。
该第二接头片包括:内外间隔之一第二内侧面与一第二外侧面、一贯穿第二内、外侧面并供其中一接轴之固定部组装的第二穿孔、一第二环绕面,及一第二突缘。该第二环绕面贯穿该等第二内、外侧面并界定出一个与另一接轴之扣合部组装的第二扣孔。该第二环绕面具有一个邻近第二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三中心点的第二安装部、一远离第二穿孔并围绕一个第四中心点的第二定位部,以及二个彼此间隔并各别连接同侧之第二安装部与第二定位部的加长部。
定义一条通过第三、四中心点之连心直线,以及一个位在该连心直线上并介于第三、四中心点之间的移动终点,所述第四中心点与该移动终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中心点之间的距离。该第二突缘自第二定位部朝该第二扣孔突出,并供接轴之扣合部抵坐。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已知链条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该链条之局部组合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与二串接单元的分解剖视图;
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之一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之一第二接头片的俯视图;
图7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组装过程中的俯视图;
图8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与二串接单元的组合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10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11是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13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14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15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俯视图;
图17是该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九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该第九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俯视图;
图20是该第九较佳实施例与二串接单元的分解剖视图;
图21是该第九较佳实施例与该等串接单元的组合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十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俯视图;
图23是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局部俯视图;及
图24是该第十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二接头片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之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十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3、4、5,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用来连结两个分别位于链条两末端的串接单元3,使链条形成环圈状。所述串接单元3皆包括二平行间隔之内链片31,而该链条的接头组包含:内外平行间隔之一第一接头片4与一第二接头片5,以及两支左右间隔并串接该等第一、二接头片4、5以及相邻之串接单元3的接轴6,所述接轴6皆具有一长柱状的固定部61、一与该固定部61间隔之扣合部62,以及一连接在固定部61与扣合部62间且径向内凹的颈部63。所述扣合部62之直径为1,颈部63之直径为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2。
本实施例之第一接头片4包含:一个邻近第二接头片5的第一内侧面41、一与该第一内侧面41间隔之第一外侧面42、一贯穿该等第一内、外侧面41、42并界定出一第一扣孔40的第一环绕面43,以及一与第一环绕面43间隔并贯穿第一内、外侧面41、42的圆形第一穿孔44。
该第一环绕面43具有一个邻近第一穿孔44并围绕一个第一中心点A的第一安装部431,以及一远离第一穿孔44并围绕一个第二中心点B的第一定位部432,该第一定位部432具有二个分别衔接第一安装部431之两端的第一定位端433,且该等第一定位端433之间的距离d1小于扣合部62的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1。而该第一扣孔40具有一由第一安装部431界定出的第一孔部401,以及一由第一定位部432界定出的第二孔部402,第一孔部401的直径大于扣合部62的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1。前述第一、二中心点A、B分别为第一、二孔部401、402的圆心,而且第一、二中心点A、B之间的距离为a1。
又本实施例之第一接头片4更包含:一围绕该第二中心点B并由第一定位部432朝中央突出的第一突缘45,该第一突缘45的厚度小于第一内、外侧面41、42的距离,其是延伸于该等第一定位端433间,并具有上下平行间隔之一第一延伸面451与一第一抵靠面452,及一沿着第二中心点B环绕并连接在第一延伸面451与第一抵靠面452周缘的第一内周面453。前述第一延伸面451与第一内侧面41平齐设置。该第一抵靠面452衔接在两个第一定位端433之间,而且第一抵靠面452之高度位置介于第一内、外侧面41、42之间。该第一内周面453具有二个位于末端的第一限位端454,该等第一限位端454之间的距离d2大于或等于颈部63之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2。
参阅图3、4、6,本实施例之第二接头片5包含:一个邻近第一接头片4的第二内侧面51、一与该第二内侧面51间隔之第二外侧面52、一贯穿该等第二内、外侧面51、52并界定出一第二扣孔50的第二环绕面53,以及一与第二环绕面53间隔并贯穿第二内、外侧面51、52的圆形第二穿孔54。
该第二环绕面53具有一个邻近第二穿孔54并围绕一个第三中心点C的第二安装部531、一远离第二穿孔54并围绕一个第四中心点D的第二定位部532,以及二个彼此平行间隔并各别连接同侧之第二安装部531与第二定位部532的加长部533,所述加长部533是自第二安装部531末端朝第二定位部532平直延伸连接。而该第二扣孔50具有一由第二安装部531界定出的第三孔部501、一由第二定位部532界定出的第四孔部502,以及一个连接于第三、四孔部501、502间的延伸孔部503,前述第三、四中心点C、D分别为第三、四孔部的圆心。
定义一条通过第三、四中心点C、D之连心直线L,以及一个位在该连心直线L上并介于第三、四中心点C、D之间的移动终点E,所述第四中心点D与该移动终点E的距离为a2,且a2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中心点A、B之间的距离a1。
又本实施例之第二接头片5更包含:一自第二环绕面53朝该第二扣孔50突出的第二突缘55,该第二突缘55之延伸范围涵盖整个第二定位部532、第二加长部533以及第二安装部531之末端。该第二突缘55具有上下平行间隔之一第二延伸面551与一第二抵靠面552,及一连接在第二延伸面551与第二抵靠面552周缘的第二内周面553。前述第二延伸面551与第二内侧面51平齐设置,该第二抵靠面552之高度位置位于该等第二内、外侧面51、52之间。第二内周面553具有二个间隔的第二限位端554,该等第二限位端554之间的距离d3小于颈部63之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2,而且第二限位端554的位置落于移动终点E及第三中心点C之间。
参阅图3、6、7,本发明组装时,先将二接轴6之固定部61末端各别铆合于第一、二接头片4、5之第一、二穿孔44、54,接着使第一、二接头片4、5之长度方向沿不同方向延伸,使左侧接轴6对应第二扣孔50,右侧接轴6与第一扣孔40错开。再将左侧接轴6穿过串接单元3后,使其扣合部62对应第三孔部501伸入,并使扣合部62底缘高于第二突缘55之第二抵靠面552而朝第四孔部502推入,此时该左侧接轴6可以于第四孔部502及延伸孔部503间左右滑移,而且其滑移的最大距离(以接轴6之圆心的移动距离来计算)即为该第四中心点D与移动终点E之距离a2,因为当接轴6往右移动至移动终点E时,接轴6之颈部63受到该等第二限位端554的限位挡止。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组装步骤可预先组装完成,而且上述组装结构为不可拆卸,本发明需要由使用者自行组装的部分如下。
参阅图4、7、8,组装右侧接轴6时,需使该左侧接轴6移动至最右端,亦即使接轴6圆心约略对齐该移动终点E,再将第一、二接头片4、5相对转动而使其延伸的长度方向相同,再将该右侧接轴6对应第一扣孔40之第一孔部401伸入,再将第一、二接头片4、5彼此朝反向拉动以相对位移,即可带动该等接轴6之扣合部62各别朝第二、四孔部402、502移动并定位。
参阅图4、5、8,由于第一接头片4之第一定位端433之间的距离d1比接轴6之扣合部62的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1小,所以第一定位端433会将组装后之右侧接轴6的扣合部62卡抵定位住,使右侧接轴6不易向左滑回该第一安装部431。而第二接头片5之第二限位端554的距离d3小于接轴4颈部63之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2,因此第二接头片5可以将左侧接轴6限定于第四孔部502及延伸孔部503之范围内,可避免左侧接轴6朝该第二安装部531滑动。上述第一、二接头片4、5之设计,都可以达到固定接轴6之功效,接轴6组装后就不易相对该等接头片4、5滑移或脱落,可以提高使用安全性。
本发明拆卸时,只需将第一、二接头片4、5相互靠近,使右侧接轴6之扣合部62脱离第一定位端433之扣合,再将第一、二接头片4、5依图8箭头方向相对拉动,使左侧接轴6之圆心向右移动至移动终点E,右侧接轴6之扣合部62向左回到第一孔部401并退出第一孔部401,再将第二接头片5与该右侧接轴6相对第一接头片4转动一角度值,即可使右侧接轴6脱离该第一扣孔40。而左侧接轴6仍保持同时与第一、二接头片4、5结合的状态。
综上所述,由于第二扣孔50之结构与第一扣孔40不同,使左侧接轴6可以事先与第二扣孔50结合,结合后该左侧接轴6仍可相对该第二接头片5左右移动,将本发明运用于自行车链条时,由于左侧接轴6事先与第一、二接头片4、5结合而不会脱落,所以使用者只需组装该右侧接轴6即可,同样地,拆卸时只需要解除右侧接轴6与第一接头片4的扣合关系。亦即本发明无论是组装与拆卸都只需要对右侧接轴6与第一接头片4施行,不需同时对两个接头片4、5与二接轴6施行,本发明组装与拆卸皆相当方便、步骤简单且省时,改善习知接头组的组装程序复杂之缺失,也增加安全性。
参阅图9,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二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图5)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一突缘45的第一内周面453与第一安装部431的两端为平顺斜向地直线连接。而该等第一定位端433之间的距离d1同样小于接轴6之扣合部62的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1。因此本实施例同样藉由第一定位端433之设计来防止接轴6脱落,而且该第一内周面453越往右越斜向束缩的设计方式,使颈部63往第一定位部432移入时,具有导引作用。
参阅图10、11,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三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图5)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一接头片4更包含二个间隔凹设的第一桥接凹部46。该等第一桥接凹部46皆包括一桥接面461,以及一连接在桥接面461底端的滑面462。所述桥接面461是自第一外侧面42朝该第一内侧面41方向延伸,且该等桥接面461是中央往外弧弯地连接第一安装部431与第一定位部432,并且皆具有一落在第一安装部431上的第一端463,以及一落在第一定位部432上的第二端464。该滑面462平行第一外侧面42,而且其高度位于第一外侧面42及第一突缘45之第一抵靠面452间。
藉由第一桥接凹部46之设计,接轴6之扣合部62在往第二孔部402移动时,由于桥接面461向外弧曲而可容许扣合部62通过,所以扣合部62底缘只要高于该滑面462即可顺利移动,扣合部62底缘不需比该第一外侧面42突出,因此接轴6在组装时突出的长度不需太多,使接轴6之长度设计可以缩短,进而可以应用于较高阶之链条,以供多段变速,例如十段变速。
参阅图12,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四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图5)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接头片4的第一限位端454之间的距离d2小于颈部63之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2,故接轴6组装之后,其颈部63受到第一限位端454卡抵定位,此定位挡止结构使颈部63不易朝该第一安装部431方向移动,进而避免接轴6脱落,提高使用安全性。
参阅图13,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五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图10)大致相同,而且同样设有第一桥接凹部46,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一接头片4之该等第一限位端454之间的距离d2小于颈部63之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2,本实施例之第一桥接凹部46可以达到缩短接轴6长度之功效,而第一限位端454可以防止接轴6脱落。
参阅图14,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六较佳实施例与该第四较佳实施例(图12)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一环绕面43之第一安装部431与第一定位部432是平直地衔接,该第一安装部431之二个第一定位端433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扣合部62的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1。
参阅图15,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七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图6)大致相同,其第二接头片5的第四中心点D与该移动终点E的距离a2亦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中心点A、B之间的距离a1(a1请参考图5)。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接头片5的第二定位部532弧弯地连接该等加长部533,第二安装部531亦弧弯地连接加长部533,所述加长部533具有二个彼此间隔并连接该等第二安装部531的颈部限位端534,颈部限位端534之间的距离d4小于颈部63之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2,因此该等颈部限位端534用于固定颈部63,以防止接轴6脱落。本实施例之第二突缘55仅自第二定位部532突伸出,该第二定位部532具有二个间隔并与第二突缘55末端及加长部533连接的第二定位端535,该等第二定位端535之间的距离d5小于扣合部62的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1。第二定位端535用于固定扣合部62,亦具有防止接轴6脱落之效果。
参阅图16、17,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八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七较佳实施例(图15)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接头片5更包括二个间隔的第二桥接凹部56。第二桥接凹部56是由外朝内逐渐地往下倾斜连接第二安装部531、第二定位部532与加长部533,亦即第二桥接凹部56为外高内低的斜面设计。当接轴6由第三孔部501往第四孔部502移动时,扣合部62底缘只要高于该第二桥接凹部56斜向的表面即可顺利移动,扣合部62底缘不需比该第二外侧面52突出,因此接轴6在组装时突出的长度不需太多,故接轴6之长度设计可以缩短。
参阅图18、19、20,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九较佳实施例亦包含:内外平行间隔之一第一接头片4与一第二接头片5,以及左右间隔的一第一接轴6’与一第二接轴7。
该第一接轴6’之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之接轴相同,亦包括一第一固定部61’、一与该第一固定部61’间隔之第一扣合部62’,以及一径向内凹的颈部63’。所述第一扣合部62’之直径为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1,颈部63’之直径为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2。该第二接轴7则作变化设计,并包括一长柱状的第二固定部71、一连接在该第二固定部71一端缘且径向扩大的第二扣合部72,以及一个自第二固定部71表面环绕突出并邻近该第二扣合部72的突挡环73。所述第二扣合部72之直径为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3,第二固定部71之直径为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4,突挡环73之直径为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5。
本实施例之第一接头片4的结构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说明。该第二接头片5之第二环绕面53省略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之加长部533(加长部533可参考图6),故本实施例之第二环绕面53仅具有一个围绕一第三中心点C的第二安装部531,以及一个连接该第二安装部531并围绕一第四中心点D的第二定位部532,所述第二安装部531平直地连接该第二定位部532,该第二定位部532具有二个彼此间隔而连接该第二安装部531的第二定位端535,该等第二定位端535之间的距离d5大于或等于第二扣合部72的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3。而该第二扣孔50只具有一由第二安装部531界定出的第三孔部501,以及一由第二定位部532界定出的第四孔部502。所述第三、四中心点C、D的距离为a3,且a3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中心点A、B之间的距离a1(a1可参考图5)。
本实施例之第二突缘55是自整个第二环绕面53朝该第二扣孔50环绕突出,第二突缘55之设计使该等第三孔部501与第四孔部502之大小相同。第二突缘55具有上下平行间隔之一第二延伸面551与一第二抵靠面552,以及一个环绕该第二扣孔50的第二内周面553,该第二内周面553具有二个内外平行间隔的第一周段555,以及二个左右间隔并弧弯连接该等第一周段555的第二周段556。该等第一周段555间的距离为d6,且d6大于或等于第二固定部71之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4,d6小于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5。虽然本实施例之第二突缘55是从整个第二环绕面53突出,但实施时不限于上述型态,第二突缘55也可以仅自第二环绕面53的局部表面突出,因为只要该第二突缘55可以供该第二接轴7之第二扣合部72左右移动地抵靠即可,而且第二突缘55之设计使第二扣合部72无法由下往上进入该第二扣孔50,该第二扣合部72必需由上往下才能进入第二扣合孔50。
本实施例组装时,该第一接轴6’之第一固定部61’预先结合于第二接头片5之第二穿孔54,而该第二接轴7是由第二接头片5方向朝该第一接头片4穿入,使第二固定部71端缘固定地结合于第一穿孔44,其第二扣合部72则抵坐在第二突缘55的第二抵靠面552,突挡环73位于第二内侧面51下方,由于第一周段555间的距离d6大于或等于第二接轴7之第二固定部71之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4,所以第二接轴7可以相对该第二接头片5而在第三、四中心点C、D间移动,而且第一、二接头片4、5如图18可朝不同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上的组装步骤须预先组装完成,而且因为突挡环73之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5大于第一周段555间的距离d6,该突挡环73的扩大设计具有挡止功能,使第二接轴7与第二接头片5组装后,就不能相对第二接头片5向上移动脱离,上述组装结构为不可拆卸,本实施例需要由使用者自行组装的部分如下。
参阅图19、20、21,组装第一接轴6’时,需使该第二接轴7移动至第二扣孔50的最右端,亦即使第二接轴7圆心约略对齐该第三中心点C,再将第一、二接头片4、5相对转动而使第一、二接头片4、5之延伸长度方向相同,该第一接轴6’就可以对应第一扣孔40伸入。最后利用二接头片4、5之相对位移来带动该等接轴6’、7移动,使其第一、二扣合部62’、72各别定位于第一、二扣孔40、50中。组装后,该第二接头片7的突挡环73位于第二接头片5与串接单元3之内链片31间的空隙,藉由突挡环73位于此空隙,可以避免空隙存在于第二接头片5与内链片31间而造成的震动,进而降低碰撞与碰撞噪音。
综上所述,藉由第二接头片5与第二接轴7之不同设计,第二接轴7与第二扣孔组装50后,第二接轴7仍可以在第三、四中心点C、D之间移动,以利于后续组装第一接轴6’与第一接头片4。因此本实施例组装时,同样只需要对该第一接轴6’与第一接头片4施行,因而达到组装方便、省时之目的。
参阅图22,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十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九较佳实施例(图19)之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接头片5的第二安装部531与第二定位部532之末端皆为向内侧弧弯而连接,该第二定位部532之该等第二定位端535之间的距离d5小于第二扣合部72的直径
Figure 2008102173298100002G2008102173298D0005171106QIETU
3,因此第二接轴7于第二扣孔50中左右移动时,第二扣合部72底缘需要比该第二外侧面52突出才能越过该等第二定位端535。而第二接轴7组装后,最后位于第二定位部532时,其第二扣合部72受到该等第二定位端535定位。本实施例之其它组装方式与达成功效与该第九较佳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说明。
参阅图23、24,本发明链条的接头组之第十一较佳实施例与该第十较佳实施例(图22)之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接头片5更包括二个间隔并连接于第二安装部531与第二定位部532间的第二桥接凹部56。该等第二桥接凹部56皆包括一个直向延伸的桥接侧面561,以及一水平连接在桥接侧面561底端的凹底面562。所述桥接侧面561是由第二外侧面52朝第二内侧面51方向延伸,所述凹底面562的高度是位于第二外侧面52与第二突缘55的第二抵靠面552之间。
藉由第二桥接凹部56之设计,使第二接轴7之第二扣合部72由第三孔部501往第四孔部502移动时,第二扣合部72底缘只要高于该凹底面562即可顺利移动,第二扣合部72底缘不需比该第二外侧面52突出,因此本实施例亦可以作接轴缩短设计。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之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包含:内外间隔之一第一接头片与一第二接头片,以及两支左右间隔并串接该第一、二接头片的接轴,所述接轴皆具有一固定部、一与该固定部间隔之扣合部,以及一连接在固定部与扣合部间且径向内凹的颈部;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头片包括:
内外间隔之一第一内侧面与一第一外侧面;
一第一穿孔,贯穿第一内、外侧面并供其中一接轴之固定部组装;
一第一环绕面,贯穿该第一内、外侧面而界定出一个与另一接轴之扣合部组装的第一扣孔,该第一环绕面具有一个邻近第一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一中心点的第一安装部,以及一远离第一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二中心点的第一定位部;及
一第一突缘,自第一定位部朝该第二中心点突出,并供接轴之扣合部抵坐;
该第二接头片包括:
内外间隔之一第二内侧面与一第二外侧面;
一第二穿孔,贯穿第二内、外侧面并供其中一接轴之固定部组装;
一第二环绕面,贯穿该第二内、外侧面并界定出一个与另一接轴之扣合部组装的第二扣孔,该第二环绕面具有一个邻近第二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三中心点的第二安装部、一远离第二穿孔并围绕一个第四中心点的第二定位部,以及二个彼此间隔并分别连接同侧之第二安装部 与第二定位部的加长部,定义一条通过第三、四中心点之连心直线,以及一个位于该连心直线上并介于第三、四中心点之间的移动终点,所述第四中心点与该移动终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及
一第二突缘,自第二定位部朝该第二扣孔突出,并供接轴之扣合部抵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头片之第一定位部具有二个分别衔接第一安装部之两端的第一定位端,该第一定位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接轴之扣合部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头片更包括二个间隔并连接第一安装部与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桥接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桥接凹部皆包括一桥接面,以及一连接在桥接面之一端的滑面,所述桥接面是自第一外侧面朝该第一内侧面方向延伸并连接于第一安装部与第一定位部间,该滑面位于第一外侧面及第一突缘的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缘具有一与第一内侧面平齐连接的第一延伸面、一与第一延伸面平行间隔的第一抵靠面,及一沿着第二中心点环绕并连接在第一延伸面与第一抵靠面周缘的第一内周面,该第一内周面具有二个间隔的第一限位端,该第一限位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接轴之颈部之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绕面之第一安装部与第一定位部是平直地衔接,该第一定位部具有二个分别衔接第一安装部之两端的第一定位端,该第一定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接轴之扣合部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绕面之第一定位部具有二个分别衔接第一安装部之两端的第一定位端,该第一定位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接轴之扣合部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头片的加长部是自第二安装部末端朝第二定位部平直延伸连接,该第二突缘具有一与第二内侧面平齐连接的第二延伸面、一与第二延伸面间隔且高度位置位于该第二内、外侧面之间的第二抵靠面,及一连接在第二延伸面与第二抵靠面周缘的第二内周面,该第二内周面具有二个间隔的第二限位端,该第二限位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接轴之颈部之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头片的第二定位部弧弯地连接加长部,该加长部具有二个彼此间隔并连接该第二安装部的颈部限位端,颈部限位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接轴之颈部之直径,该第二定位部具有二个间隔并与第二突缘末端及加长部连接的第二定位端,该第二定位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接轴之扣合部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接头片更包括二个间隔的第二桥接凹部,所述第二桥接凹部是由外朝内逐渐地往下倾斜而连接第二安装部、第二定位部与加长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缘具有一与第一内侧面平齐连接的第一延伸面、一与第一延伸面平行间隔的第一抵靠面,及一沿着第二中心点环绕并连接在第一延伸面与第一抵靠面周缘的第一内周面,该第一内周面与第一安装部的两端为平顺斜向地直线连接。 
12.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包含:内外间隔之一第一接头片与一第二接头片,以及左右间隔并串接该第一、二接头片的一第一接轴与一第二接轴;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轴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与该第一固定部间隔之第一扣合部,以及一连接在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扣合部间且径向内凹的颈部,该第二接轴包括一第二固定部,以及一连接在该第二固定部的一端且径向扩大的第二扣合部;
该第一接头片包括:
内外间隔之一第一内侧面与一第一外侧面;
一第一穿孔,贯穿第一内、外侧面并供第二接轴之第二固定部组装;
一第一环绕面,贯穿该第一内、外侧面而界定出一个供第一接轴之第一扣合部组装的第一扣孔,该第一环绕面具有一个邻近第一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一中心点的第一安装部,以及一远离第一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二中心点的第一定位部;及
一第一突缘,自第一定位部朝该第二中心点突出,并供第一接轴之第一扣合部抵坐;
该第二接头片包括:
内外间隔之一第二内侧面与一第二外侧面;
一第二穿孔,贯穿第二内、外侧面并供第一接轴之第一固定部组装;
一第二环绕面,贯穿该第二内、外侧面并界定出一个与第二接轴之第二扣合部组装的第二扣孔,该第二环绕面具有一个邻近第二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三中心点的第二安装部,以及一远离第二穿孔并围绕一 个第四中心点的第二定位部,第三、四中心点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及
一第二突缘,自第二安装部及第二定位部朝该第二扣孔突出并供第二接轴之第二扣合部抵坐,第二突缘具有二个间隔的第一周段,该第一周段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固定部之直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定位部具有二个彼此间隔而连接该第二安装部的第二定位端,该第二定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接轴之第二扣合部的直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第二安装部与第二定位部为平直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定位部具有二个彼此间隔而连接该第二安装部的第二定位端,该第二定位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接轴之第二扣合部的直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第二安装部与第二定位部之末端皆为向内侧弧弯而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缘具有一与第二内侧面平齐连接的第二延伸面,以及一与第二延伸面间隔且高度位于该第二内、外侧面之间的第二抵靠面,该第二接头片更包括二个间隔并连接于第二安装部与第二定位部间的第二桥接凹部,该第二桥接凹部皆包括一个由第二外侧面朝第二内侧面方向延伸的桥接侧面,以及一连接在桥接侧面之一端且高度位置介于第二外侧面与第二突缘之第二抵靠面之间的凹底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接轴更包括一个自第二固定部表面环绕突出并邻近该第二扣合部的突挡 环,该突挡环之直径大于第一周段间的距离。 
CN2008102173298A 2008-11-10 2008-11-10 链条的接头组 Active CN1017374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173298A CN101737455B (zh) 2008-11-10 2008-11-10 链条的接头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173298A CN101737455B (zh) 2008-11-10 2008-11-10 链条的接头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7455A CN101737455A (zh) 2010-06-16
CN101737455B true CN101737455B (zh) 2012-05-30

Family

ID=42461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73298A Active CN101737455B (zh) 2008-11-10 2008-11-10 链条的接头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374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2348A (zh) * 2014-12-24 2016-07-20 超汇桂盟传动(苏州)有限公司 链条的串接单元及链条的串接单元组
CN105987127A (zh) * 2015-02-14 2016-10-05 超汇桂盟传动(苏州)有限公司 链条的串接单元
TWI753930B (zh) * 2016-08-01 2022-02-01 德商矢倫德國股份有限公司 鏈條封閉鏈結
CN107906167A (zh) * 2017-12-22 2018-04-13 化州市新海水产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7455A (zh) 201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37455B (zh) 链条的接头组
TWI537501B (zh) 鏈環
CN106005228B (zh) 自行车链轮以及自行车曲柄组件
CN104163227B (zh) 自行车用链轮以及自行车用曲柄组装体
US20090243250A1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N102381425B (zh) 自行车曲柄组件
US8967687B2 (en) Bumpe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JP4954283B2 (ja) 航空機胴体の組立構造
RU2008124155A (ru) Ступица задней опоры турбины низкого давления, содержащая ребра жесткости,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ые для пере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напряжений
JP2008031990A (ja) エンジンケーシング、シェルケーシングおよび軽量支持構造体
ATE448036T1 (de) In form eines wellrohrs ausgebildetes deformierbares element einer lenkspinde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BRPI1101624B8 (pt) Chassi de motocicleta e método de fabricação de chassi de motocicleta
ITTO20010806A1 (it) Ruota a raggi per bicicletta e procedimento per la sua fabbricazione.
US11414157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WO2003002437A8 (en) Accumulator for elongated products, such as tubes and the like
CN109383703A (zh) 自行车链条
CN105793117B (zh) 防钻入保护装置的结构
JP2010089576A (ja) 車体メンバ構造
ITTO20000955A1 (it) Mozzo ruota di bicicletta.
TW200505700A (en) A spoked wheel for a bicycle
JP2012144338A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02703108U (zh) 一种自行车轮圈辐条组结构
CN105980215A (zh) 防钻入保护装置的结构
JP5669022B2 (ja) 気液接触用充填物とその充填物を充填したガス洗浄塔
US20150008723A1 (en) Ring for a wheel and wheel having such a r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