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6779A - 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6779A
CN101726779A CN200910231737A CN200910231737A CN101726779A CN 101726779 A CN101726779 A CN 101726779A CN 200910231737 A CN200910231737 A CN 200910231737A CN 200910231737 A CN200910231737 A CN 200910231737A CN 101726779 A CN101726779 A CN 101726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ting
photoresist
etching
blazing
ma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31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6779B (zh
Inventor
刘全
吴建宏
汪海宾
胡祖元
陈新荣
李朝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91023173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2677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26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67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67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67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ffracting Gratings Or Hologram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1)在光栅基片上涂布光刻胶;(2)进行第一次干涉光刻,制作符合A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3)对于A光栅区的光栅掩模,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清洗基片;(4)重新涂布光刻胶;(5)将B光栅区进行遮挡,利用已制备完成的A光栅区进行莫尔条纹对准,然后去除遮挡,进行第二次干涉光刻,制作符合B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6)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将B光栅区刻蚀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7)清洗基片,得到全息双闪耀光栅。本发明实现了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能够精确地分别控制两个闪耀角。

Description

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衍射光学元件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栅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而重要的高分辨率的色散光学元件,在现代光学仪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众所周知,单个栅缝衍射主极大方向实际上既是光线的几何光学传播方向,也是整个多缝光栅的零级方向,它集中着光能,而又不能把各种波长分开,而实际应用中则偏重于将尽可能多的光能集中在某一特定的级次上。为此需要将衍射光栅刻制成具有经过计算确定的槽形,使单个栅槽衍射的主极大方向(或光线几何光学传播方向)与整个光栅预定的衍射级次方向一致,这样可使大部分光能量集中在预定的衍射级次上。从这个方向探测时,光谱的强度最大,这种现象称为闪耀(blaze),这种光栅称为闪耀光栅。闪耀使得光栅的衍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闪耀光栅虽然有着很多的优点,但是在宽波段上,如从紫外到红外波段都想获得较高的衍射效率,还是很困难,为此,出现了全息双闪耀光栅产品,以实现宽波段内,均有较高的,均匀的衍射效率。全息双闪耀光栅由于具有宽波段的高效率优势,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有技术中,闪耀光栅的主要制作方法有以下几类:
A.机械刻划
机械刻划是用金刚石刻刀在金、铝等基底材料上刻划出光栅的方法,早期的闪耀光栅大多用该方法制作。然而,机械刻划光栅会产生鬼线,表面粗糙度及面形误差大,严重降低了衍射效率。
B.全息曝光显影
通过全息曝光显影在光刻胶上制作闪耀光栅的方法源于20世纪60-70年代。Sheriden发明了驻波法,通过调整基片与曝光干涉场之间的角度,在光刻胶内形成倾斜的潜像分布,显影后就能得到具有一定倾角的三角形光栅。Schmahl等人提出了Fourier合成法,把三角槽形分解为一系列正弦槽形的叠加,依次采用基波条纹、一次谐波条纹等进行多次曝光,经显影即可获得近似三角形的轮廓。然而,光刻胶闪耀光栅的槽形较差,闪耀角等参数无法精确控制,因此一直没有得到推广。
C.全息离子束刻蚀
离子束刻蚀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微细加工技术,它通过离子束对材料溅射作用达到去除材料和成形的目的,具有分辨率高、定向性好等优点。
全息离子束刻蚀闪耀光栅的一般制作工艺如附图1所示。首先在石英玻璃基底表面涂布光刻胶,经过全息曝光、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基底上形成表面浮雕光刻胶光栅掩模,再以此为光栅掩膜,进行Ar离子束刻蚀。利用掩模对离子束的遮挡效果,使基底的不同位置先后被刻蚀,光刻胶光栅掩模刻尽后就能在基底材料上得到三角形槽形。离子束刻蚀闪耀光栅具有槽形好,闪耀角控制较精确,粗糙度低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D.电子束直写
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二元光学方法,将光栅闪耀面用若干个台阶近似,电子束以台阶宽度为步长进行扫描曝光,根据每个台阶高度选择合适的曝光剂量,显影后即可得到阶梯槽形。显然,台阶划分的越细,就越接近于理想的锯齿形。
然而,由于电子束直写是逐步扫描的,若要制作面积比较大的光栅,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成本,此外由于目前电子束一次直写区域的尺寸通常不过几毫米,大面积加工时存在相邻区域间的接缝误差(Stitching error),其对衍射效率的影响还需要评估。因此该方法适合于为一些小型的原理性实验提供光栅。
当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时,需要在相邻的区域形成两个不同闪耀角的光栅,并且这两个区域的光栅周期必须一致。
在上述方法中,机械刻划法通过变换刻刀、电子束直写法通过控制曝光的剂量,可以相对容易地实现双闪耀光栅结构。然而,正如前面所述,采用机械刻划法制作闪耀光栅时,会产生鬼线,表面粗糙度及面形误差大,而采用电子束直写法,制作时间长,成本高,不适用于大面积加工。而对于全息离子束刻蚀法,由于闪耀角是依赖光栅掩模槽形的,故在实现双闪耀光栅结构时存在较大的困难。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新的制备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以精确地实现闪耀角的控制,提高其衍射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所述全息双闪耀光栅的两个闪耀角分别是A闪耀角和B闪耀角,双闪耀光栅分为两个区,对应A闪耀角的为A光栅区,对应B闪耀角的为B光栅区,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在光栅基片上涂布光刻胶,光刻胶的厚度根据A闪耀角确定;
(2)进行第一次干涉光刻,制作符合A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
(3)遮挡B光栅区,对于A光栅区的光栅掩模,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利用光刻胶光栅掩模对离子束的遮挡效果,使基底材料的不同位置先后被刻蚀,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之后清洗基片,保留下已刻蚀完的闪耀光栅槽形;
此时,由于另一半(B光栅区)的光刻胶光栅掩模没有被刻蚀,故经过清洗,仍然是表面光滑的基片。
(4)在光栅基片上重新涂布光刻胶,光刻胶的厚度根据B闪耀角确定;
(5)将B光栅区进行遮挡,利用已制备完成的A光栅区,采用光学莫尔条纹法进行莫尔条纹对准,使得两次干涉光刻产生的光栅周期相一致,然后去除遮挡,进行第二次干涉光刻,制作符合B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
(6)遮挡A光栅区,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将B光栅区刻蚀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
(7)清洗基片,得到全息双闪耀光栅。
上述技术方案步骤(5)中,莫尔条纹对准的原理是:利用莫尔条纹的性质,即如果两个光栅之一移动,则等差条纹发生移动,当相对移动一个条纹的间距时,等差条纹就移动一个条纹间距。莫尔条纹的疏密(条纹间距d)与两光栅之间的夹角θ相对应,如附图2所示。
利用光学莫尔条纹来实现对准的过程如下:
a.利用A闪耀角闪耀光栅作为参考光栅。
b.到第二次干涉曝光时,先把整块基片装到曝光支架上,把第二次需要曝光部分用黑板进行遮挡,用原两束干涉光对A光栅照明,此时可以观察到参考光栅与记录光场之间形成的莫尔条纹,用CCD接收莫尔条纹的信息,根据零条纹产生时的两种情况,当零条纹最亮时,此时干涉光场是与第一次记录时的干涉光场的位相差为零(即此时干涉光场条纹与第一次干涉条纹重合或平移Λ);当零条纹最暗时,此时干涉光场是与第一次记录时的干涉光场的位相差为π。利用位相控制系统调节干涉光路,控制莫尔条纹的位相,使参考光栅再现的莫尔条纹信息为零条纹最亮。
c.将遮挡B光栅区的黑板撤掉,对B光栅区进行曝光,完成第二次干涉光刻。
在步骤(1)和(4)中光刻胶的厚度是与闪耀角相关的,在制作普通的闪耀光栅时,也需要进行确定。
一般地,闪耀角θs与光刻胶光栅掩模的槽形和离子束入射角有关。这里给出矩形光栅掩模时,闪耀角θs与槽形和离子束入射角的经验公式,θs≈α-3°。
参见附图3所示,由图3中的光栅掩模参数和离子束入射角θ,我们可以得到:
tgα = d Λ - a = tg ( 90 - θ )
可见不同的闪耀角时,要求光刻胶光栅掩模参数也相应不同。当光栅周期Λ和占宽比a/Λ一定时,要获得不同的闪耀角,就需要改变光栅掩模的厚度d。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闪耀角确定光栅掩膜的厚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通过干涉光刻所制作的光栅结构的周期(Λ)为0.45~3微米;占宽比为0.25~0.6。
步骤(5)中通过干涉光刻所制作的光栅结构的周期(Λ)为0.45~3微米;占宽比为0.25~0.6。
步骤(3)和(6)中的Ar离子束扫描刻蚀的工艺参数工为,离子能量380~520eV,离子束流70~110mA,加速电压250~300V,工作压强2.0×10-2Pa,刻蚀角度55°~80°。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采用两次干涉曝光、两次离子束刻蚀法,实现了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干涉光刻的高分辨率和离子束刻蚀的各向异性,相比已有的制作方法,能够精确地分别控制两个闪耀角。
2.本发明利用光学莫尔条纹法进行莫尔条纹对准,保证了两个不同闪耀角的光栅区之间的光栅周期和取向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全息离子束刻蚀制作闪耀光栅的工艺示意图;
图2是莫尔条纹与光栅间夹角关系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光刻胶光栅掩模的槽形和离子束入射角的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光刻胶光栅掩模的槽形和离子束入射角的关系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三中光刻胶光栅掩模的槽形和离子束入射角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制作光栅周期为833纳米,两个闪耀角分别是10°和25°的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采用两次干涉曝光、两次离子束刻蚀法实现,包括以下步骤:(矩形光刻胶光栅掩模)
(1)在石英基片上涂布光刻胶,根据需要制作的双闪耀光栅的要求,即光栅周期(Λ)为833纳米,两个闪耀角分别是10°和25°。根据闪耀角θs与槽形和离子束入射角的经验公式,θs≈α-3°。
采用矩形光刻胶光栅(参见附图3)为例,首先制作10°闪耀角(A闪耀角)光栅,一般地,占宽比f=a/Λ=0.5,由公式 tgα = d Λ - a = tg ( 90 - θ ) , 可得光栅掩模的槽深(d)是96纳米。故这里涂布100纳米厚的光刻胶。
(2)进行第一次干涉光刻,制作符合A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即光栅掩模的周期(Λ)为833纳米;占宽比(f)约为0.5,槽深(d)约为96纳米。
(3)对于整个光栅掩模的一半(A光栅区),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利用光刻胶光栅掩模对离子束的遮挡效果,使基底材料的不同位置先后被刻蚀,以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这里离子束倾斜角θ=90°-α=77°,采用Ar离子束刻蚀,离子能量450eV,离子束流100mA,加速电压260V,工作压强2.0×10-2Pa;刻蚀时间以光刻胶恰好刻完为最佳。之后清洗基片,在A光栅区得到刻蚀完成的10°闪耀角闪耀光栅,基片的另一半(即B光栅区)由于没有被刻蚀,故清洗后依然还是基片。
(4)根据另一个闪耀角(即B闪耀角),依照步骤(1)中的方法,确定25度闪耀角时,光栅掩模的槽深(d)是221纳米。故这里涂布230纳米厚的光刻胶。
(5)将B光栅区进行遮挡,利用已有的A光栅区,进行莫尔条纹对准,使得两次干涉曝光产生的光栅周期相一致,然后去除遮光,进行第二次干涉光刻(A光栅区可以不遮挡),制作符合B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即光栅掩模的周期(Λ)为833纳米;占宽比(f)约为0.5,槽深(d)约为221纳米。
(6)再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将B光栅区刻蚀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这里离子束倾斜角θ=90°-α=62°,采用Ar离子束刻蚀,离子能量450eV,离子束流100mA,加速电压260V,工作压强2.0×10-2Pa;刻蚀时间以光刻胶恰好刻完为最佳。
(7)清洗基片,在B光栅区得到刻蚀完成的25°闪耀角闪耀光栅,A光栅区由于没有被刻蚀,故清洗后依然还是10°闪耀角闪耀光栅,故得到了全息双闪耀光栅。
参见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入射激光被分束镜10分为两束,分别由第一反射镜11和第二反射镜21反射,分别经第一透镜12和第二透镜22在被制作的石英基材13表面形成干涉条纹。石英基材13表面可以划分为A光栅区14和B光栅区15,A光栅区14在干涉光束的照射下形成莫尔条纹16,用于实现石英基材13的定位。其中,第一反射镜11被安装于微位移器件17上,由位相控制系统控制实现对光程差的调节,从而实现A光栅区与B光栅区之间位相差的调节。
本实施例中,利用参考光栅的光学莫尔条纹来实现A光栅区与B光栅区之间的对准过程如下:
a.利用A闪耀角闪耀光栅作为参考光栅。
b.到第二次干涉曝光时,我们先把整块基片装到曝光支架上,把第二次需要曝光部分用黑板进行遮挡,用原两束干涉光对A光栅照明,此时可以观察到参考光栅与记录光场之间形成的莫尔条纹,用CCD接收莫尔条纹的信息,根据零条纹产生时的两种情况,当零条纹最亮时,此时干涉光场是与第一次记录时的干涉光场的位相差为零(即此时干涉光场条纹与第一次干涉条纹重合或平移Λ);当零条纹最暗时,此时干涉光场是与第一次记录时的干涉光场的位相差为π。利用位相控制系统控制莫尔条纹的位相,使参考光栅再现的莫尔条纹信息为零条纹最亮。其中位相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图4中反射镜11的前后位置,实现光程调节,达到位相控制的目的。
c.将遮挡B光栅区的黑板撤掉,对B光栅区进行曝光,完成第二次干涉光刻。
实施例二:制作光栅周期为1000纳米,两个闪耀角分别是10°和25°的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采用两次干涉曝光、两次离子束刻蚀法实现,包括以下步骤:(三角形光刻胶光栅掩模,参见附图5所示)
(1)在石英基片上涂布光刻胶,根据需要制作的双闪耀光栅的要求,即光栅周期(Λ)为1000纳米,两个闪耀角分别是10°和25°。根据闪耀角θs与槽形和离子束入射角的经验公式,θs≈α-3°。
采用三角形光刻胶光栅为例,首先制作10°闪耀角(A闪耀角)光栅,一般的占宽比f=a/Λ=0.5,由公式 tgα = d Λ - a 2 = tg ( 90 - θ ) , 可得光栅掩模的槽深(d)是173纳米。故这里涂布180纳米厚的光刻胶。
(2)进行第一次干涉光刻,制作符合A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即光栅掩模的周期(Λ)为1000纳米;占宽比(f)约为0.5,槽深(d)约为173纳米。
(3)对于整个光栅掩模的一半(A光栅区),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利用光刻胶光栅掩模对离子束的遮挡效果,使基底材料的不同位置先后被刻蚀,以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这里离子束倾斜角θ=90°-α=77°,采用Ar离子束刻蚀,离子能量500eV,离子束流90mA,加速电压260V,工作压强2.0×10-2Pa;刻蚀时间以光刻胶恰好刻完为最佳。之后清洗基片,在A光栅区得到刻蚀完成的10°闪耀角闪耀光栅,基片的另一半(即B光栅区)由于没有被刻蚀,故清洗后依然还是基片。
(4)根据另一个闪耀角(即B闪耀角),依照步骤(1)中的方法,确定25°闪耀角时,光栅掩模的槽深(d)是398纳米。故这里涂布400纳米厚的光刻胶。
(5)将B光栅区进行遮挡,利用已有的A光栅区,进行莫尔条纹对准,使得两次干涉曝光产生的光栅周期相一致,然后去除遮光,进行第二次干涉光刻(A光栅区可以不遮挡),制作符合B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即光栅掩模的周期(Λ)为1000纳米;占宽比(f)约为0.5,槽深(d)约为398纳米。
(6)再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将B光栅区刻蚀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这里离子束倾斜角θ=90°-α=62°,采用Ar离子束刻蚀,离子能量500eV,离子束流90mA,加速电压260V,工作压强2.0×10-2Pa;刻蚀时间以光刻胶恰好刻完为最佳。
(7)清洗基片,在B光栅区得到刻蚀完成的25°闪耀角闪耀光栅,A光栅区由于没有被刻蚀,故清洗后依然还是10°闪耀角闪耀光栅,故得到了全息双闪耀光栅。
参见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入射激光被分束镜10分为两束,分别由第一反射镜11和第二反射镜21反射,分别经第一透镜12和第二透镜22在被制作的石英基材13表面形成干涉条纹。石英基材13表面可以划分为A光栅区14和B光栅区15,A光栅区14在干涉光束的照射下形成莫尔条纹16,用于实现石英基材13的定位。其中,第一反射镜11被安装于微位移器件17上,由位相控制系统控制实现对光程差的调节,从而实现A光栅区与B光栅区之间位相差的调节。
本实施例中,利用参考光栅的光学莫尔条纹来实现A光栅区与B光栅区之间的对准过程如下:
a.利用A闪耀角闪耀光栅作为参考光栅。
b.到第二次干涉曝光时,我们先把整块基片装到曝光支架上,把第二次需要曝光部分用黑板进行遮挡,用原两束干涉光对A光栅照明,此时可以观察到参考光栅与记录光场之间形成的莫尔条纹,用CCD接收莫尔条纹的信息,根据零条纹产生时的两种情况,当零条纹最亮时,此时干涉光场是与第一次记录时的干涉光场的位相差为零(即此时干涉光场条纹与第一次干涉条纹重合或平移Λ);当零条纹最暗时,此时干涉光场是与第一次记录时的干涉光场的位相差为π。利用位相控制系统控制莫尔条纹的位相,使参考光栅再现的莫尔条纹信息为零条纹最亮。其中位相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图4中反射镜11的前后位置,实现光程调节,达到位相控制的目的。
c.将遮挡B光栅区的黑板撤掉,对B光栅区进行曝光,完成第二次干涉光刻。
实施例三:制作光栅周期为1000纳米,两个闪耀角分别是12度和25度的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采用两次干涉曝光、两次离子束刻蚀法实现,包括以下步骤:(正弦形光刻胶光栅掩模,参见附图6所示)
(1)在石英基片上涂布光刻胶,根据需要制作的双闪耀光栅的要求,即光栅周期(Λ)为1000纳米,两个闪耀角分别是12°和25°。根据闪耀角θs与槽形和离子束入射角的经验公式,θs≈α-3°。
采用正弦形光刻胶光栅为例(光栅的轮廓如附图6所示),首先制作12°闪耀角(A闪耀角)光栅,该光栅的占宽比f=a/Λ=0.5,光栅的轮廓可以用方程y=-d×sin(2πx/Λ)来表示,图中所示的切线通过原点,且Λ/2<x0<(3/4)Λ。通过计算可得到 tgα = y 0 x 0 = 1.365 d Λ , 可得光栅掩模的槽深(d)是196纳米。故这里涂布200纳米厚的光刻胶。
(2)进行第一次干涉光刻,制作符合A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即光栅掩模的周期(Λ)为1000纳米;占宽比(f)约为0.5,槽深(d)约为196纳米。
(3)对于整个光栅掩模的一半(A光栅区),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利用光刻胶光栅掩模对离子束的遮挡效果,使基底材料的不同位置先后被刻蚀,以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这里离子束倾斜角θ=90°-α=75°,采用Ar离子束刻蚀,离子能量500eV,离子束流100mA,加速电压280V,工作压强2.0×10-2Pa;刻蚀时间以光刻胶恰好刻完为最佳。之后清洗基片,在A光栅区得到刻蚀完成的12°闪耀角闪耀光栅,基片的另一半(即B光栅区)由于没有被刻蚀,故清洗后依然还是基片。
(4)根据另一个闪耀角(即B闪耀角),依照步骤(1)中的方法,确定25°闪耀角时,光栅掩模的槽深(d)是389纳米。故这里涂布400纳米厚的光刻胶。
(5)将B光栅区进行遮挡,利用已有的A光栅区,进行莫尔条纹对准,使得两次干涉曝光产生的光栅周期相一致,然后去除遮光,进行第二次干涉光刻(A光栅区可以不遮挡),制作符合B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即光栅掩模的周期(Λ)为1000纳米,槽深(d)约为389纳米。
(6)再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将B光栅区刻蚀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这里离子束倾斜角θ=90°-α=62°,采用Ar离子束刻蚀,离子能量500eV,离子束流100mA,加速电压280V,工作压强2.0×10-2Pa;刻蚀时间以光刻胶恰好刻完为最佳。
(7)清洗基片,在B光栅区得到刻蚀完成的25°闪耀角闪耀光栅,A光栅区由于没有被刻蚀,故清洗后依然还是12°闪耀角闪耀光栅,故得到了全息双闪耀光栅。
参见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入射激光被分束镜10分为两束,分别由第一反射镜11和第二反射镜21反射,分别经第一透镜12和第二透镜22在被制作的石英基材13表面形成干涉条纹。石英基材13表面可以划分为A光栅区14和B光栅区15,A光栅区14在干涉光束的照射下形成莫尔条纹16,用于实现石英基材13的定位。其中,第一反射镜11被安装于微位移器件17上,由位相控制系统控制实现对光程差的调节,从而实现A光栅区与B光栅区之间位相差的调节。
本实施例中,利用参考光栅的光学莫尔条纹来实现A光栅区与B光栅区之间的对准过程如下:
a.利用A闪耀角闪耀光栅作为参考光栅。
b.到第二次干涉曝光时,我们先把整块基片装到曝光支架上,把第二次需要曝光部分用黑板进行遮挡,用原两束干涉光对A光栅照明,此时可以观察到参考光栅与记录光场之间形成的莫尔条纹,用CCD接收莫尔条纹的信息,根据零条纹产生时的两种情况,当零条纹最亮时,此时干涉光场是与第一次记录时的干涉光场的位相差为零(即此时干涉光场条纹与第一次干涉条纹重合或平移Λ);当零条纹最暗时,此时干涉光场是与第一次记录时的干涉光场的位相差为π。利用位相控制系统控制莫尔条纹的位相,使参考光栅再现的莫尔条纹信息为零条纹最亮。其中位相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图4中反射镜11的前后位置,实现光程调节,达到位相控制的目的。
c.将遮挡B光栅区的黑板撤掉,对B光栅区进行曝光,完成第二次干涉光刻。

Claims (4)

1.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所述全息双闪耀光栅的两个闪耀角分别是A闪耀角和B闪耀角,双闪耀光栅分为两个区,对应A闪耀角的为A光栅区,对应B闪耀角的为B光栅区,其特征在于,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在光栅基片上涂布光刻胶,光刻胶的厚度根据A闪耀角确定;
(2)进行第一次干涉光刻,制作符合A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
(3)遮挡B光栅区,对于A光栅区的光栅掩模,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利用光刻胶光栅掩模对离子束的遮挡效果,使基底材料的不同位置先后被刻蚀,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之后清洗基片,保留下已刻蚀完的闪耀光栅槽形;
(4)在光栅基片上重新涂布光刻胶,光刻胶的厚度根据B闪耀角确定;
(5)将B光栅区进行遮挡,利用已制备完成的A光栅区,采用光学莫尔条纹法进行莫尔条纹对准,使得两次干涉光刻产生的光栅周期相一致,然后去除遮挡,进行第二次干涉光刻,制作符合B闪耀角要求的光刻胶光栅掩模;
(6)遮挡A光栅区,通过倾斜Ar离子束扫描刻蚀,将B光栅区刻蚀形成三角形的闪耀光栅槽形;
(7)清洗基片,得到全息双闪耀光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通过干涉光刻所制作的光栅结构的周期(Λ)为0.45~3微米;占宽比为0.25~0.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通过干涉光刻所制作的光栅结构的周期(Λ)为0.45~3微米;占宽比为0.25~0.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和(6)中的Ar离子束扫描刻蚀的工艺参数工为,离子能量380~520eV,离子束流70~110mA,加速电压250~300V,工作压强2.0×10-2Pa,刻蚀角度55°~80°。
CN2009102317373A 2009-12-03 2009-12-03 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 Active CN1017267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317373A CN101726779B (zh) 2009-12-03 2009-12-03 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317373A CN101726779B (zh) 2009-12-03 2009-12-03 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6779A true CN101726779A (zh) 2010-06-09
CN101726779B CN101726779B (zh) 2011-10-05

Family

ID=42447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317373A Active CN101726779B (zh) 2009-12-03 2009-12-03 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26779B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3635A (zh) * 2011-10-19 2012-01-18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CN102323633A (zh) * 2011-10-19 2012-01-18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CN102323634A (zh) * 2011-10-19 2012-01-18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CN102466980A (zh) * 2010-11-12 2012-05-23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基于电子束光刻和x射线曝光制作多层膜闪耀光栅的方法
CN102540300A (zh) * 2012-02-16 2012-07-04 苏州大学 一种凸面双闪耀光栅的制备方法
CN102636968A (zh) * 2012-05-08 2012-08-15 上海理工大学 任意槽形光栅结构的全息曝光装置及其曝光方法
CN103185908A (zh) * 2011-12-30 2013-07-03 台湾超微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式绕射光栅、模具及绕射光栅及其模具的制造方法
CN103345121A (zh) * 2013-06-19 2013-10-0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纳米光子结构的多功能薄膜透镜制备及应用
CN103698835A (zh) * 2013-12-17 2014-04-0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采用外差式干涉条纹锁定控制的全息光栅曝光方法
CN107272098A (zh) * 2017-06-02 2017-10-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抑制位相掩模垂直光栅矢量方向次生干扰的近场全息动态曝光方法
US9864113B2 (en) 2011-10-19 2018-01-09 Soochow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olographic blazed grating
CN107870385A (zh) * 2017-12-22 2018-04-03 苏州大学 一种线栅偏振器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系统
CN108761602A (zh) * 2018-05-22 2018-11-06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光栅光刻系统中干涉光路自准直的调节方法
CN108761603A (zh) * 2018-05-22 2018-11-06 苏州大学 一种制作平行等间距条纹全息光栅的光刻系统
US10302486B2 (en) 2016-07-12 2019-05-28 Oto Photonics Inc. Spectrometer modul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0456435A (zh) * 2019-08-23 2019-11-15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全息光栅模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36779A (zh) * 2022-06-22 2022-10-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模具及其制备方法、闪耀光栅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6980A (zh) * 2010-11-12 2012-05-23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基于电子束光刻和x射线曝光制作多层膜闪耀光栅的方法
CN102323634B (zh) * 2011-10-19 2016-06-22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CN102323635A (zh) * 2011-10-19 2012-01-18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US9864113B2 (en) 2011-10-19 2018-01-09 Soochow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olographic blazed grating
WO2013056627A1 (zh) * 2011-10-19 2013-04-25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CN102323634A (zh) * 2011-10-19 2012-01-18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US9075194B2 (en) 2011-10-19 2015-07-07 Soochow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olographic bi-blazed grating
CN102323633A (zh) * 2011-10-19 2012-01-18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US10551531B2 (en) 2011-12-30 2020-02-04 Oto Photonics Inc. Hybrid diffraction grating, mold inser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CN103185908A (zh) * 2011-12-30 2013-07-03 台湾超微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式绕射光栅、模具及绕射光栅及其模具的制造方法
CN102540300A (zh) * 2012-02-16 2012-07-04 苏州大学 一种凸面双闪耀光栅的制备方法
CN102636968A (zh) * 2012-05-08 2012-08-15 上海理工大学 任意槽形光栅结构的全息曝光装置及其曝光方法
CN103345121A (zh) * 2013-06-19 2013-10-0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纳米光子结构的多功能薄膜透镜制备及应用
CN103345121B (zh) * 2013-06-19 2016-06-2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纳米光子结构的多功能薄膜透镜制备及应用
CN103698835B (zh) * 2013-12-17 2015-10-2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采用外差式干涉条纹锁定控制的全息光栅曝光方法
CN103698835A (zh) * 2013-12-17 2014-04-0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采用外差式干涉条纹锁定控制的全息光栅曝光方法
US10302486B2 (en) 2016-07-12 2019-05-28 Oto Photonics Inc. Spectrometer modul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7272098A (zh) * 2017-06-02 2017-10-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抑制位相掩模垂直光栅矢量方向次生干扰的近场全息动态曝光方法
CN107272098B (zh) * 2017-06-02 2020-01-0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抑制垂直光栅矢量方向次生干扰的近场全息动态曝光方法
CN107870385A (zh) * 2017-12-22 2018-04-03 苏州大学 一种线栅偏振器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系统
CN108761603A (zh) * 2018-05-22 2018-11-06 苏州大学 一种制作平行等间距条纹全息光栅的光刻系统
CN108761602A (zh) * 2018-05-22 2018-11-06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光栅光刻系统中干涉光路自准直的调节方法
CN108761603B (zh) * 2018-05-22 2020-06-16 苏州大学 一种制作平行等间距条纹全息光栅的光刻系统
CN108761602B (zh) * 2018-05-22 2020-06-16 苏州大学 一种全息光栅光刻系统中干涉光路自准直的调节方法
CN110456435A (zh) * 2019-08-23 2019-11-15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全息光栅模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56435B (zh) * 2019-08-23 2021-10-01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全息光栅模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36779A (zh) * 2022-06-22 2022-10-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模具及其制备方法、闪耀光栅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6779B (zh) 2011-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6779B (zh) 一种制作全息双闪耀光栅的方法
CN101799569B (zh) 一种制作凸面双闪耀光栅的方法
CN102323634B (zh)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CN102565904B (zh) 利用光栅成像扫描光刻制备大尺寸光栅的方法
CN102360093A (zh) 一种全息闪耀光栅制作方法
GB2509536A (en) Diffraction grating
CN1936710A (zh) 一种对准标记及其制造方法
JPH0469361B2 (zh)
JP7250846B2 (ja) ワイヤグリッド偏光板製造方法
CN102323633A (zh)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JP3626756B2 (ja) リソグラフィにより作られたフレネル表面構造の段つきレンズ及び製造方法
CN103399463A (zh) 投影光刻机照明装置和使用方法
CN102565905A (zh) 凸面双闪耀光栅的制备方法
CN102323635A (zh) 一种全息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CN102540302A (zh) 一种凸面闪耀光栅制作方法
CN101295553B (zh) X射线全息衍射光栅分束器
CN102540300A (zh) 一种凸面双闪耀光栅的制备方法
CN103424795A (zh) 一种反射式分光光栅及干涉光刻系统
JPWO2020153319A1 (ja) 拡散板
CN208399717U (zh) 一种线栅偏振器的制造系统
KR20200041250A (ko) 회절 대물렌즈용 격자 구조
KR20220148321A (ko) 연속 회절 광학 소자를 생성하기 위한 방법, 생성 방법을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연속 회절 광학 소자
CN102540301A (zh) 一种凸面双闪耀光栅的制作方法
JP2982832B2 (ja) ブレーズ反射回折格子製作方法
Fu et al. Uniform Illumination of Concentrated Sunlight in Photovoltaic Solar Modules With Plane-Focusing Fresnel Lens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37 Xiangcheng District Ji Road No. 8

Patentee after: Soochow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215123 Suzhou City, Suzhou Province Industrial Park, No. love road, No. 199

Patentee before: Soochow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