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6670B - 多天线测定方法及多天线测定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天线测定方法及多天线测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6670B
CN101726670B CN200910205866.5A CN200910205866A CN101726670B CN 101726670 B CN101726670 B CN 101726670B CN 200910205866 A CN200910205866 A CN 200910205866A CN 101726670 B CN101726670 B CN 1017266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posing party
antenna
polarized wave
vertical direction
spaced a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58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6670A (zh
Inventor
冈野由树
栗田大辅
中松慎
冈田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726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6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6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66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4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with feedback of measurements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多天线测定方法及多天线测定系统,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能够利用更简易的结构来考虑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在模拟基站装置(4)中生成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a、b)。将这些信号序列(a,b)作为电波,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发射天线(31、32)的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1)进行发送,对被测定设备(1)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根据该方法,校正十分简易,并能够利用更简易的结构来考虑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

Description

多天线测定方法及多天线测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简易地测定多天线性能的多天线测定方法及多天线测定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通信用天线的性能评价是通过在电波暗室中测定辐射指向性来进行的。参照图23来说明通信用天线的辐射指向性的测定例。
在图23中,以如下方式进行辐射指向性的测定。即,首先,将被测定天线100设置在旋转台2上。接着,从对面天线200作为电波辐射出由外部信号源40提供的电信号。然后,使旋转台2上的被测定天线100旋转。此时,在各个角度,对被测定天线100的接收功率进行测定。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通信用天线的辐射指向性的测定。
另外,对于移动终端而言,作为包含天线在内的无线性能综合评价,规定了以下两种测定方法(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即:利用模拟基站装置在整个空间内测定从实际工作的移动终端辐射出的功率的全空间辐射功率测定、以及在整个空间内测定针对来自各方向的到达波的接收灵敏度的全空间接收灵敏度测定。利用这样的测定系统和测定方法,能够评价天线的功率指向性和移动终端针对整个空间的收发性能。
但是,对于将两个以上天线作为结构要素的用于分集接收或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天线而言,除了各天线的辐射指向性以及针对整个空间的收发性能之外,还需要考虑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因此,在与实际传播环境同样地考虑了到达接收天线的到达波的角度扩展的测定环境中,需要进行天线和移动终端的性能评价。
此外,作为模仿到达波的角度扩展的天线评价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天线评价装置。参照图24对该天线评价装置进行说明。如图24所示,在圆周上配置有多个发射天线102a~102g,利用衰减器控制从这些发射天线102a~102g辐射出的电波的振幅,利用移相器控制所述电波的相位。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由于这些电波的重叠而在圆中心附近形成的多重波环境的性质。此时,通过在圆中心附近配置分集天线等被测定天线110,能够进行考虑了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的性能评价。另外,在图24中,由被测定天线110接收的多重波经由电缆113输入到控制/测定部114内的网络分析仪118中,并显示在网络分析仪118的显示器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2721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CTIA Test Plan for Mobile Station OTA PerformanceRevision 2.2、[online],[平成20年10月9日检索],网址<URL:http://files.ctia.org/pdf/CTIA_TestPlaforMobileStationOTAPerformanceRevision_2_2_1_Final_011008.pdf>
在专利文献1的天线评价装置中,需要进行振幅及相位控制的信号的数量与配置在圆周上的发射天线的总数相同。因此,设置了与发射天线数量相同的衰减器和移相器,并使用这些衰减器和移相器针对每个发射天线进行振幅及相位的控制。因此可以说,专利文献1的天线评价装的校正不够简易。
此外,作为可利用较少的发射天线数量来考虑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的简易的天线测定系统,可以考虑图25所示的结构。在图25中,来自模拟基站装置4的信号经由振幅相位控制装置42从发射天线31和32作为电波而发射。然后,在被测定设备1的附近生成多重波传播环境。另外,例如在“移动电话执行性能试验系统”[online],[平成20年10月10日检索]、网址<URL:http://www.toyo.co.jp/paw/SR5500.html>中,公开了实现这种测定方法的振幅相位控制装置。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复杂的振幅相位控制装置42,并且只能进行接收信号强度发生变动的衰减环境及移动状态下的天线性能评价,无法实现静止状态下的性能评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校正十分简易且能够利用更简易的结构来考虑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的多天线测定方法及多天线测定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天线测定方法,该多天线测定方法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根据该方法,校正十分简易,且能够利用更简易的结构来考虑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
在测定所述接收功率时,可以以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被测定设备。在被测定设备旋转时,能够容易地测定各种角度下的天线特性。
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例如图9中发射天线元件31-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从另一方的位置(例如图9中发射天线元件32-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分别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并且,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例如图9中发射天线元件31-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从另一方的位置(例如图9中发射天线元件32-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分别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根据该方法,能够简易地实现在考虑了天线的偏振波特性的状态下还包含天线相关性在内的多天线测定。
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3中发射天线元件31的位置)以及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3中发射天线元件33的位置),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图13中的信号序列a),并且,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3中发射天线元件34的位置)以及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3中发射天线元件32的位置),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例如图13中的信号序列b)。根据该方法,能够简易地实现同时考虑了水平方向的角度扩展和垂直方向的角度扩展的状态下的多天线测定。
而且,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例如图15中的信号序列a)可以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3-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2-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4-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1-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
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例如图15中的信号序列b)可以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4-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1-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3-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例如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2-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根据该方法,能够简易地实现同时考虑了到达波的偏振波特性、水平面及垂直面内角度扩展的状态下的多天线测定。
此外,可以在所述被测定设备中生成表示接收信号质量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并将生成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发送到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发送侧。根据该方法,由于是经由上行链路来发送接收信号质量信息,因此无需对被测定设备实施用于取得接收信号质量信息的改造,即可对处于工作状态的实际被测定设备进行特性评价。
并且,可以在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发送侧,对所述接收信号质量信息进行解调,根据解调后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来选择最佳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根据该方法,能够更加如实地模拟由具有自适应调制解调功能的实际的基站装置和通信终端进行的通信的通信状态。
此外,可以在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发送侧,改变发送信号强度和发送信号中包含的干扰量中的至少一方。根据该方法,能够更加如实地模拟实际传播环境中终端周边的电波状态。
而且,可以将通过在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位置设置基准天线而测定的结果与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根据该方法,能够对被测定设备的天线部分进行独立的评价。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天线测定系统,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具有发送单元(例如对应于图1中的模拟基站装置4以及发射天线31、32),并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根据该系统,校正十分简易,且能够利用更简易的结构来考虑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天线测定方法,该多天线测定方法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从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分别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并且,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从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分别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天线测定方法,该多天线测定方法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以及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并且,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以及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天线测定方法,该多天线测定方法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天线测定系统,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具有发送单元,并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从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分别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并且,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从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分别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天线测定系统,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具有发送单元,并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以及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并且,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以及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天线测定系统,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具有发送单元,并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
根据本发明,通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来评价考虑了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的多天线性能。此外,不需要衰减改变提供给发射天线的信号。因此,能够更简易地评价静止状态下的多天线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用于实施第1实施方式的多天线测定方法的天线测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被测定设备的外观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设置在图1中的被测定设备上的多天线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表示设置在图1中的被测定设备上的多天线的辐射指向性的图。
图5是表示用于实施第1实施方式的多天线测定方法的天线测定系统的水平结构的图。
图6是例示拉普拉斯分布模型和双波模型的图。
图7是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1示出天线相关性相对于终端设置角度的变动的比较的图。
图8是表示天线相关性取决于终端周边到达波分布以及天线元件间隔的图。
图9是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2的状况的图。
图10是针对第1实施方式结构例2示出天线相关性相对于终端设置角度的变动的比较的图。
图11是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2示出向发射天线输入的信号序列不同时的结构的图。
图12是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2示出向发射天线输入的信号序列的图。
图13是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3的状况的图。
图14是针对第1实施方式结构例3示出向发射天线输入的信号序列的分配的图。
图15是例示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4的状况的图。
图16是针对第1实施方式结构例4示出向发射天线输入的信号序列的分配的图。
图17是例示用于实施第2实施方式的多天线测定方法的天线测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被测定设备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模拟基站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0是表示被测定设备的内部结构的另一例的图。
图21是例示用于实施第3实施方式的多天线测定方法的天线测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图。
图22是例示用于实施第4实施方式的多天线测定方法的天线测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辐射指向性测定的图。
图24是例示现有技术的天线测定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图。
图25是例示可利用较少的发射天线数量来考虑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的简易的天线测定系统的图。
标号说明
1、被测定设备;2、旋转台;3、发射天线;4、模拟基站装置;6、链路天线(link antenna);7、可变衰减器;8、干扰信号发生器;9、连接电缆;10、基准天线;11a、11b、天线;12、接收信号质量信息生成部;13、自适应解调部;14、通信部;15、输入部;16、显示部;17、控制部;31、32、发射天线;31-V、31-H、32-V、32-H、33-V、33-H、34-V、34-H、发射天线元件;40、外部信号源;41、自适应调制部;42、振幅相位控制装置;51、52、分配器;71、可变衰减器;81、干扰信号发生器;a、b、信号序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所参照的各图中,用同一标号来表示与其他图相同的部分。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用于实施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测定方法的天线测定系统的例子的图。
作为本发明的天线测定方法的测定对象的设备、即被测定设备1,是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图2(a)表示被测定设备1的外观结构例。如图2(a)所示,被测定设备1具有两个天线11a、11b,由它们构成多天线。
此外,图2(b)表示被测定设备1的内部结构例。如图2(b)所示,被测定设备1具有:控制天线11a、11b的收发的通信部14;用于输入各种信息的输入部15;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16;以及对各部分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7。
在本例中,如图3所示,天线11a为套筒天线(sleeve antenna),天线11b为缝隙天线(slot antenna)。参照图4对这些天线在水平面(xy平面)内的辐射指向性进行说明。参照图4,作为套筒天线的天线11a的垂直偏振波成分用实线表示。而作为缝隙天线的天线11b的水平偏振波成分用虚线表示。
返回图1,在本例中,将被测定设备1配置在旋转台2上。旋转台2具有预定的旋转轴,可以使搭载物绕旋转轴旋转。在该例中,旋转轴是与地面垂直的方向(z方向)。因此,旋转台2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旋转配置在旋转台2上的被测定设备1。通过使用旋转台2,可以容易地测定各个角度下的天线特性。
在远离被测定设备1的位置上彼此隔开一定距离地配置有两个发射天线31、32。例如,被测定设备1与发射天线31、32之间的距离均为5个波长左右,两个发射天线之间的距离为3个波长左右。此外,发射天线31、32配置成具有与被测定设备1大致相同的高度。
在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中,从基站辐射出的电波因位于终端周边的建筑物或树木等结构物而发生反射/散射/衍射,并伴随空间上的角度扩展而到达终端。对于具有多个天线元件的多天线而言,由各天线元件接收到的信号的相关性会影响最终的接收信号特性,因此为了评价多天线的性能,需要考虑了该角度扩展的测定系统。因此,如图5所示,为了模拟电波以角度扩展的方式到达被测定设备1的环境,使两个发射天线31、32彼此分离地进行配置。
两个发射天线31、32被配置在以被测定设备1为顶角点位置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点的位置上。即,在将被测定设备1配置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点的位置上时,这些发射天线31、32被配置在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点的位置上。另外,在该例中,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度为30度左右。
返回图1,模拟基站装置4生成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a和b,发送到发射天线31、32。这里,所谓两个信号不相关是指两个信号的相关系数十分接近于0。
模拟基站装置4具有与被测定设备1进行规定通信所需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的通信状态相同,被测定设备1与模拟基站装置4经由发射天线31、32以及设置在被测定设备1上的接收天线11a、11b,通过在空间传播的电波信号进行通信。
下面,示出结构例1~结构例2,以说明可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多天线测定方法来考虑天线的空间相关性。
(结构例1)
首先,考虑利用构成任意等腰三角形底角的两个发射天线来模拟具有与其顶角相等的角度扩展的集群(cluster)模型的情况。
在图1中,例如模拟基站装置4生成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并经由连接电缆发送给发射天线31、32。用于实施该状态下的多天线测定方法的天线测定系统与参照图1说明的系统相同。此外,图5表示从上方观察的水平面内的结构。在该状态下,从设置发射天线31、32的两个方向朝被测定设备1发射彼此不相关信号序列a和b,因此其特性可以利用图6(b)所示的双波模型来模型化。这里,参照图5,角度扩展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致。
另外,在实际的多重波传播环境中,可以将任意角度扩展范围内的电波作为基元波的集合即集群来处理。该集群可以利用下述式(1)或图6(a)所示的拉普拉斯分布P来进行模型化。
P = N 0 exp ( - 2 | &phi; - AoA | / AS ) . . . ( 1 )
其中,在上述式(1)中,N0为归一化系数,Φ为从图5中的x轴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角度,AoA为到达角度(Angle of Arrival),AS为角度扩展(Angle Spread)。
这里,双波模型中的角度扩展与拉普拉斯分布模型中的角度扩展相等,并且如图5所示,在从由被测定设备1的接收天线构成的阵列的宽边(broadside)方向(图5中的-y方向)辐射出基于各个模型的电波的状态下,通过数值计算来求出终端设置角度变化时两个接收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相关系数。然后,将这些数值结果与使用多天线测定系统实际测定的结果(图6)进行比较。理解到:当测定结果十分接近于基于表示实际多重波传播环境特性的拉普拉斯分布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或基于近似表现实际多重波传播环境特性的双波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时,或者,当测定结果中的相关系数的变化形态十分接近于分别基于拉普拉斯分布模型和双波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中的相关系数的变化形态时,可以通过图6的状态下的多天线测定方法来考虑天线的空间相关性。
图7表示向被测定设备1辐射出基于拉普拉斯分布模型和双波模型的电波时与被测定设备1具有的两个接收天线所接收的信号的相关系数有关的数值计算结果和测定结果。另外在这里,接收天线采用作为最基本天线的半波偶极子天线,而关于接收天线的元件间隔,采用了0.2波长(图7中的(a))、0.5波长(图7中的(b))、1.0波长(图7中的(c))这三种情况。此外,根据坐标的对称性,将终端设置角度的变更范围设为0度~90度。图7中的虚线表示基于拉普拉斯分布模型的计算结果,实线表示基于双波模型的计算结果,图中的“○”表示测定结果。
参照图7可知,测定结果不取决于接收天线的设置间隔,而是与基于拉普拉斯分布模型和双波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相当一致。此外,相关系数相对于终端设置角度的变化形态也是相当一致,即,0度方向上相关系数变低,90度方向上相关系数变高等。
这里,说明在图1的状态下通过多天线测定方法来考虑天线空间相关性的效果。
在实际的多重波传播环境中,如图1的状态所示,并非只存在电波仅从一个方向到达的情况,还存在电波从多个方向到达的情况。根据情况不同,还存在从终端周边的均匀的方向到达的情况。因此,通过仿真对终端周边到达波分布发生变化时天线相关性的变化进行了评价。
图8表示通过仿真来评价终端周边到达波分布发生变化时天线相关性的变化的结果。在该图中,作为终端周边到达波分布,采用了以下5种方式,即:到达波从均匀的方向到达的均匀分布、从三个不同方向到达的三集群模型、从到达方向间隔180度的两个方向到达的二集群模型(180度间隔)、从到达方向间隔90度的两个方向到达的二集群模型(90度间隔)、以及如图6的状态所示仅从一个方向到达的单集群模型。此外,被测定设备所具有的接收天线的元件间隔d为6种,即:0.1波长(1ambda:λ)、0.2波长、0.3波长、0.4波长、0.5波长以及1.0波长。
参照图8可知,在终端周边到达波分布为均匀分布时,与接收天线的元件间隔无关,相关系数非常低。在为三集群模型时,在所有的元件间隔下相关系数也很低,而在为二集群模型(180度间隔)时,虽然相关系数略有上升,但由于天线相关性为0.5以下因此影响很小。但是,在为二集群模型(90度间隔)和单集群模型的情况下,与其他到达波分布进行比较可知,天线相关性较高,相关性系数根据接收天线的元件间隔而变化。
在元件间隔d为最小的0.1波长的情况下,得到接近于1的高相关系数,在元件间隔d为最大的1波长的情况下,得到0.5以下的低相关系数。该趋势是普遍公知的,因此能够确认,随着接收天线的元件间隔的扩大,相关系数下降。
这里理解到:在二集群模型(90度间隔)和单集群模型中,虽然天线相关性的绝对值存在差异,但是与接收天线的元件间隔有关的相关系数的变化是一致的。即,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接收天线的与天线相关性有关的性能的优劣不取决于终端周边到达波分布。无论在怎样的传播环境中,性能好的天线的相关系数低,性能差的天线的相关系数高。因此,在模拟了单集群模型的图1的状态下实施多天线测定方法,能够评价各种传播环境中接收天线性能的优劣。
如上所述,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1的多天线测定方法,能够简易地实现包含天线相关性在内的多天线测定。
(结构例2)
接下来,分析在考虑了接收天线的偏振波特性的状态下测定多天线性能的情况。为此,在本例中使用两组发射天线,这两组发射天线作为结构要素分别具有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天线元件和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天线元件。即,如图9所示,将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1-V和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1-H设为一组K1,将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2-V和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2-H设为另一组K2。并且,发射天线元件的一组K1中的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1-V与另一组K2中的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2-H,经由分配器51与模拟基站装置4的送出一方的信号序列a的端子连接。此外,发射天线元件的一组K1中的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1-H与另一个组K2中的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2-V,经由另一个分配器52与模拟基站装置4的送出另一方的信号序列b的端子连接。
即,关于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a、b,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中的一个位置(图9中发射天线元件31-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从另一个位置(例如图9中发射天线元件32-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分别送出信号序列a、b中的一方,并且,从两个底角中的一个位置(图9中发射天线元件31-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从另一个位置(例如图9中发射天线元件32-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分别送出信号序列a、b中的另一方。
图10表示在图9的状态下使用多天线测定方法时与被测定设备1具有的两个接收天线所接收的信号的相关系数有关的测定结果。另外在本例中,接收天线采用具有垂直偏振波全向性的套筒天线和具有水平偏振波全向性的缝隙天线,作为最理想的偏振波偶极子天线结构。此外,为了对输入给发射天线的信号序列的组合进行比较,一并显示使用图11的状态的多天线测定系统时的测定结果。
在图11所示的结构中,与图9的结构不同,发射天线元件的一组K1中的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1-V与同一组K1中的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1-H,经由分配器51与模拟基站装置4的送出一方的信号序列a的端子连接。并且,发射天线元件的另一组K2中的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2-H与同一组K2中的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2-V,经由另一分配器52与模拟基站装置4的送出另一方的信号序列b的端子连接。
在图10中,将图9的连接状态设为结构A,将图11的连接状态设为结构B。如图12的表所示,这两个结构的输入到发射天线的信号序列a、b的组合不同。在图12中,偏振波V表示垂直偏振波,偏振波H表示水平偏振波。此外,根据坐标的对称性,将终端设置角度的变更范围设为0度~90度。图10中的“●”为数值计算结果,实线表示基于结构A的测定结果,虚线表示基于结构B的测定结果。
参照图10可知,在数值计算结果中,天线相关性与终端设置角度无关而始终为0。这是因为,采用了由仅接收垂直偏振波的套筒天线和仅接收水平偏振波的缝隙天线构成的偏振波偶极子天线来作为接收天线,显然在该情况下,天线相关系数只能始终为0。
另一方面,在测定结果中,对于结构B的情况,在终端设置角度为0度~60度的范围内,天线相关性低而十分接近于0,而如果终端设置角处于90度附近,则天线相关性高而接近于1,因此计算结果差异很大。但是,对于结构A的情况,虽然在终端设置角度处于90度附近的情况下天线相关性略微上升,但其值在0.5以下,为实际上不会引起问题的范围。
即,理解到:为了在还考虑了接收天线的偏振波特性的状态下准确地测定天线相关性,如图12的表所示,关于输入给发射天线的信号序列的组合,需要向发射天线的一组中的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元件和另一组中的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元件输入一方的信号序列,而向发射天线的一组中的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元件和另一组中的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元件输入另一方的信号序列。
如上所述,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2的多天线测定方法,能够简易地实现在考虑了天线偏振波特性的状态下还包含天线相关性的多天线测定。
(结构例3)
接下来,分析在同时考虑了水平面内的到达波角度扩展和垂直面内的到达波角度扩展的状态下测定多天线性能的情况。为此在本例中,将垂直方向上配置在上方和下方的两个发射天线设为一组,并使用两个这样的组。即,如图13所示,将发射天线元件31和34设为一组K3,将发射天线元件32和33设为另一组K4。并且,发射天线元件的一组K3中的配置在下方的发射天线元件31与另一组K4中的配置在上方的发射天线元件33,经由分配器51与模拟基站装置4的送出一方的信号序列a的端子连接。并且,发射天线元件的一组K3中的配置在上方的发射天线元件34与另一组K4中的配置在下方的发射天线元件32,经由分配器52与模拟基站装置4的送出另一方的信号序列b的端子连接。
图14表示图13的状态下的输入给各发射天线元件31~34的信号序列a、b的分配。
在将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不同位置分别设为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时,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两个发射天线元件33、34配置在上方位置,两个发射天线元件31、32配置在下方位置。另外,下方位置与被测定设备1的垂直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
即,在本例中,从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图13中发射天线元件31的位置)以及与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图13中发射天线元件33的位置),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图13中的信号序列a),并且,从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图13中发射天线元件34的位置)以及与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图13中发射天线元件33的位置),发送这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图13中的信号序列b)。
普遍公知,终端周边的垂直面内到达波分布是这样的分布,即:以从水平面略微偏向仰角方向的方向为中心,具有一定的角度扩展。关于这一点,例如在文献“K.Kalliola et al.、IEEE Trans.VT.、vol.51、no.5、Sept.2002.”中有所记载。
这样,通过将发射天线配置在垂直方向上的两个不同位置处,能够简易地实现同时考虑了水平方向的角度扩展和垂直方向的角度扩展的状态下的多天线测定。由此,能够在更加忠实于实际传播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被测定设备1的性能评价。
如上所述,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3的多天线测定方法,能够简易地实现考虑了到达波的垂直面内角度扩展的状态下的多天线测定。
(结构例4)
接下来,分析在同时考虑了到达波的偏振波特性、水平面内及垂直面内角度扩展的状态下测定多天线性能的情况。为此在本例中,在垂直方向的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分别配置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和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并且另外再配置一个这样的整体。即,如图15所示,将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4-V和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4-H的组K12配置在上方位置,将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1-V和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1-H的组K11配置在下方位置,并且,将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3-V和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3-H的组K13配置在上方位置,将辐射垂直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2-V和辐射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32-H的组K14配置在下方位置。而且,配置在上方位置、下方位置上的分别辐射垂直偏振波和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以及在水平方向上相邻配置的分别辐射垂直偏振波和水平偏振波的发射天线元件,经由分配器51、52与模拟基站装置4的送出两个信号序列a、b的端子连接,以输入彼此不同的信号序列。
即,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图15中的信号序列a)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从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3-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2-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从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4-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1-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这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图15中的信号序列b)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从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4-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1-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从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3-H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图15中发射天线元件32-V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
图16表示图15的状态下的输入给各发射天线元件的信号序列a、b的分配。在图16中,偏振波V表示垂直偏振波,偏振波H表示水平偏振波。
这样,通过将发射天线配置在垂直方向上的两个不同位置处,能够简易地实现同时考虑了水平方向的角度扩展和垂直方向的角度扩展的状态下的多天线测定。由此,能够在更加忠实于实际传播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被测定设备1的性能评价。
如上所述,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4的多天线测定方法,能够简易地实现同时考虑了到达波的偏振波特性、水平面及垂直面内角度扩展的状态下的多天线测定。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对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用于实施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测定方法的天线测定系统的例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如下环境下进行测定:在该环境中,不仅存在从发射天线31、32向被测定设备1发送的下行链路电波,还存在从被测定设备1向模拟基站装置4发送的上行链路电波。
(结构例1)
这里,如图18所示,在被测定设备1内设置有接收信号质量信息生成部12,该接收信号质量信息生成部12生成表示接收信号质量的信息,即,接收信号质量信息。在该接收信号质量信息生成部12中生成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经由上行链路用连接天线6发送到模拟基站装置4。只有这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方面(例如发射天线的配置等方面)均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模拟基站装置4将语音、音乐、字符、图像以及动画等数据转换成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作为下行链路信号从多个发射天线31、32发送出去。当被测定设备1接收到所发送的电波时,被测定设备1内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生成部12生成针对该电波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被测定设备1将生成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经由被测定设备1的上行链路发送给模拟基站装置4。被测定设备1的上行链路是指实际使用被测定设备1时所利用的上行线路。
这里,接收信号质量信息是表示接收信号质量的信息。作为接收信号质量信息,可以使用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的信息,即:接收信号强度(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功率(RSCP:Received Signal Code Power)、信噪比(SNR:Signal to Noise Ratio)、信号干扰功率比(SIR: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信号干扰噪声功率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载波噪声功率比(CNR:Carrier to Noise Ratio)、载波干扰功率比(CIR:Carrier to InterferenceRatio)、载波干扰噪音功率比(CINR:Carrier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Ratio)等。
由于是经由从被测定设备1到模拟基站装置4的上行链路来取得接收信号质量信息,因此无需对被测定设备1实施用于取得接收信号质量信息的改造,即可对处于工作状态的实际被测定设备1进行特性评价。此外,由于是经由从被测定设备1到模拟基站装置4的上行链路来取得接收信号质量信息,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得接收信号质量信息。
这里,在模拟基站装置4所取得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中,反映了与天线特性有关的增益及相关影响。此外,由于使用了实际工作的移动终端,因此在接收信号质量信息中还反映了与被测定设备1的无线部的特性有关的接收灵敏度及信号处理的影响。因此,通过使用该接收信号质量信息,能够在考虑了实际传播环境中到达波的角度扩展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包含天线的移动终端的无线性能综合评价,并且还能够进行基站装置与被测定设备1之间的传输特性的评价。
(结构例2)
如图19所示,模拟基站装置4还可以具有自适应调制部41。该自适应调制部41具有根据被测定设备1中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来选择最佳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功能。在该情况下,如图20所示,需要在被测定设备1中设置与模拟基站装置4的自适应调制部41对应的自适应解调部13。由此,能够更如实地模拟由具有所谓自适应调制解调功能的实际的基站装置和通信终端进行的通信的通信状态。
例如,在从被测定设备1取得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所示的接收信号质量良好的情况下,自适应调制部41采用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并且将编码率设定为较高的值。另一方面,在该信息所示的接收信号质量较差的情况下,自适应调制部41使用多值数小的调制方式,并且将编码率设定为较低的值。另外,为了判断接收信号质量的好坏,模拟基站装置4和被测定设备1还可以具有测定从模拟基站装置4到被测定设备1的路径上的通信速度的通信速度测定单元。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21对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用于实施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测定方法的天线测定系统的例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控制被测定设备1的接收信号的质量,在发射天线31、32与模拟基站装置4之间设有可变衰减器71、72和干扰信号发生器81、82。可变衰减器71、72具有改变从模拟基站装置4输出的信号的强度的功能。此外,干扰信号发生器81、82具有改变从发射天线31、32输出的信号中包含的干扰量的功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些可变衰减器71、72以及干扰信号发生器81、82,可以一边改变从发射天线31、32向被测定设备1发送的信号的强度及干扰量,一边进行多天线特性的测定。
在实际传播环境中,终端是在信号强度从高到低的区域中的各种条件下使用的。而且,是在来自并非通信对象的基站的电波或来自其他终端的电波等干扰量从大到小的区域中的各种条件下使用的。因此,需要针对信号强度和干扰量进行假设出各种条件的多天线测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天线测定方法,针对从发射天线31、32输出的信号,可以使用可变衰减器7来控制信号强度,并且可以使用干扰信号发生器8来控制信号中包含的干扰量。由此,能够更如实地模拟实际传播环境中终端周边的电波状态。另外,不限于对信号强度和干扰量双方都进行控制,也可以对它们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控制。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22,对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图22是表示用于实施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测定方法的天线测定系统的例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通过连接电缆9与被测定设备1连接的基准天线10。
在使用了基准天线10的基准测定时,与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的被测定设备1同样地,将基准天线10配置在以发射天线为底角顶点位置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点的位置处。例如,考虑使用作为最基本的天线的半波偶极点天线,作为该基准测定中使用的基准天线10。
通过进行该基准测定并对基准天线10的增益和连接电缆9的损耗进行校正,能够测定与被测定设备1有关的不包含天线的无线性能。将通过该基准测定得到的结果与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由于使用了相同的被测定设备1,因此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仅在于接收天线的部分。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取出基准天线10与被测定设备1具有的接收天线之间的性能差异。即,通过本实施方式,能够对被测定设备1的天线部分进行独立的评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利用于简易地对多天线性能进行测定的情况。

Claims (11)

1.一种多天线测定方法,该多天线测定方法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
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从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分别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并且,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从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分别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
2.一种多天线测定方法,该多天线测定方法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
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以及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并且,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以及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
3.一种多天线测定方法,该多天线测定方法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
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
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
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天线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测定接收功率时,以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被测定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天线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测定设备中生成表示接收信号质量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并将生成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发送到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发送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天线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发送侧,对所述接收信号质量信息进行解调,根据解调后的接收信号质量信息来选择最佳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天线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发送侧,改变发送信号强度和发送信号中包含的干扰量中的至少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天线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通过在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位置设置基准天线而测定的结果与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9.一种多天线测定系统,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
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具有发送单元,并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从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分别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并且,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从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分别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
10.一种多天线测定系统,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
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具有发送单元,并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以及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并且,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以及与所述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送出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
11.一种多天线测定系统,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将具有至少两个接收天线的被测定设备作为测定对象,其特征在于,
该多天线测定系统具有发送单元,并对所述被测定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测定,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向设置在顶角位置的被测定设备发送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的电波,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一方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
所述两个不同的不相关信号序列中的另一方分别以如下方式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另一方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
从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位置中的一方在所述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一方的位置,作为水平偏振波送出,并从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下方位置中另一方的位置,作为垂直偏振波送出。
CN200910205866.5A 2008-10-20 2009-10-19 多天线测定方法及多天线测定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6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69706 2008-10-20
JP2008269706A JP5612257B2 (ja) 2008-10-20 2008-10-20 マルチアンテナ測定方法、マルチアンテナ測定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6670A CN101726670A (zh) 2010-06-09
CN101726670B true CN101726670B (zh) 2012-08-08

Family

ID=41508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586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6670B (zh) 2008-10-20 2009-10-19 多天线测定方法及多天线测定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71650A1 (zh)
EP (1) EP2178222A1 (zh)
JP (1) JP5612257B2 (zh)
CN (1) CN1017266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6873B (zh) * 2010-01-25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测试系统及天线测试方法
IT1398025B1 (it) * 2010-02-12 2013-02-07 Andrew Ll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communications.
JP5421850B2 (ja) * 2010-05-06 2014-02-1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マルチアンテナ評価用信号送信システム及びマルチアンテナ評価用信号送信方法
CN102269783A (zh) * 2010-06-02 2011-12-0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全电波暗室
US8527229B2 (en) 2010-08-31 2013-09-03 Apple Inc. Test systems with multiple antennas for characterizing over-the-air path loss
US8912963B2 (en) * 2010-10-20 2014-12-16 Apple Inc. System for testing multi-antenna devices using bidirectional faded channels
CN102833768A (zh) * 2012-08-01 2012-12-19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天线空间相关性测量方法和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CN103592478A (zh) * 2012-08-17 2014-02-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辐射信号源
CN105594145B (zh) * 2013-03-26 2018-06-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通道系统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8603905A (zh) * 2016-02-03 2018-09-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波测定装置
US10003417B2 (en) * 2016-03-22 2018-06-19 Octoscope Inc. Controllable multi-user MIMO testbed
CN106656359B (zh) * 2016-12-20 2022-10-28 深圳市通用测试系统有限公司 测量系统
US10333632B2 (en) * 2017-04-03 2019-06-25 Ets-Lindgren,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testing beam forming capabilities of wireless devices
CN108572350B (zh) * 2018-03-12 2020-09-08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一种火星次表层探测天线正交对称布局方法
CN109257762B (zh) * 2018-09-12 2021-06-18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无线信号强度密度聚类分析的配用电终端非法无线通信链路检测方法
US10917140B2 (en) * 2018-10-03 2021-02-09 Nokia Technologies Oy Dynamic signaling of coherence levels
CN109613478A (zh) * 2018-12-13 2019-04-12 成都精位科技有限公司 Uwb定位标签全向性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9581080B (zh) * 2018-12-21 2022-03-25 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用于评估短波天线性能的空中测试设备
CN110346655B (zh) * 2019-07-12 2021-04-23 嘉兴诺艾迪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的极化参数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10611168B (zh) * 2019-09-21 2020-11-20 深圳市锦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5g通信的多天线校准装置
CN111010244B (zh) * 2019-12-17 2021-12-07 北京必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传感器测试系统和方法
DE102020205938B3 (de) * 2020-05-12 2021-06-10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Testanordnung zum Prüfen eines Funkempfängers
CN114079521B (zh) * 2020-08-13 2022-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信道空间相关性验证的装置及方法
CN113009436B (zh) * 2021-02-24 2023-05-0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一种空间角位置参数校准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6838A (zh) * 2004-06-28 2006-01-0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使用多个天线的信号收发机和信号收发方法
CN101097234A (zh) * 2006-06-30 2008-01-02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双测试天线的测试室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17081A (en) * 1955-01-10 1957-12-17 Walter Van B Roberts Tracking system
IL38104A (en) * 1971-02-24 1974-01-14 Hughes Aircraft Co Adaptive power redistribution systems
US4359733A (en) * 1980-09-23 1982-11-16 Neill Gerard K O Satellite-based vehicle position determining system
US4864315A (en) * 1985-11-05 1989-09-05 Itt Avionics Phased array antenna testing arrangement
US5530449A (en) * 1994-11-18 1996-06-25 Hughes Electronics Phased array antenna management system and calibration method
GB2321812B (en) * 1997-02-01 2001-02-21 Ico Services Ltd User terminal pos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employing external signals
JP3645073B2 (ja) * 1997-07-18 2005-05-11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端末機の電磁界環境特性評価システム
US6046697A (en) * 1997-09-05 2000-04-04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Phase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antennas
US5861843A (en) * 1997-12-23 1999-01-19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Phase array calibration orthogonal phase sequence
JP4080596B2 (ja) * 1998-05-27 2008-04-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試験装置
US6252543B1 (en) * 1998-05-28 2001-06-26 Ericsson Inc. Location system combining ranging measurements from GPS and cellular networks
US6031486A (en) * 1998-12-03 2000-02-29 Trw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gration and testing of satellites
JP2000209166A (ja) * 1999-01-13 2000-07-28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無線端末機の電磁界環境特性評価システム
ATE291744T1 (de) * 2001-01-16 2005-04-1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Kammer und verfahren zur bearbeitung elektronischer geräte und deren anwendung
JP3719949B2 (ja) * 2001-04-26 2005-11-24 株式会社光電製作所 アレーアンテナ用フェージング・シミュレータ
JP2002333459A (ja) * 2001-05-08 2002-11-22 Rikogaku Shinkokai 空間フェージング模擬装置
US6570527B1 (en) * 2001-09-28 2003-05-27 Arraycomm, Inc. Calibration of differential frequency-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of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05227213A (ja) * 2004-02-16 2005-08-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ンテナ評価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測定方法
US7199753B2 (en) * 2005-06-16 2007-04-03 Raytheon Company Calibration method for receive only phased array radar antenna
US7277046B2 (en) * 2005-07-08 2007-10-02 Raytheon Company Single transmit multi-receiver modulation radar, multi-modulation receiver and method
JP5062804B2 (ja) * 2006-03-30 2012-10-31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到来波推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US8331869B2 (en) * 2006-07-24 2012-12-11 Ets Lindgren,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ver the air performance testing of wireless devices with multiple antennas
US7925253B2 (en) * 2006-09-08 2011-04-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diated performance of a wireless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6838A (zh) * 2004-06-28 2006-01-0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使用多个天线的信号收发机和信号收发方法
CN101097234A (zh) * 2006-06-30 2008-01-02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双测试天线的测试室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227213A 2005.08.2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96706A (ja) 2010-04-30
CN101726670A (zh) 2010-06-09
US20100171650A1 (en) 2010-07-08
EP2178222A1 (en) 2010-04-21
JP5612257B2 (ja) 2014-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6670B (zh) 多天线测定方法及多天线测定系统
Kildal et al. Correlation and capacity of MIMO systems and mutual coupling, radiation efficiency, and diversity gain of their antennas: simulations and measurements in a reverberation chamber
US841211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mulating a multipath radio frequency environment
US9705190B2 (en) Over-the-air test
CN103856272B (zh) Mimo无线终端的无线性能测试方法
Rosengren et al. Radiation efficiency, correlation, diversity gain and capacity of a six-monopole antenna array for a MIMO system: theory, simulation and measurement in reverberation chamber
JP5358021B2 (ja) オーバーザエアー試験システム
US8793093B2 (en) Tools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over-the-air test systems with channel model emulation capabilities
US833186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ver the air performance testing of wireless devices with multiple antennas
Ding et al. Reputation-based trust model in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
Zhou et 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pattern reconfigurable antennas for MIMO applications
Kyösti et al. MIMO OTA test concept with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verification
CN106788791B (zh) 暗室多波面控制器测试系统、方法及装置
Kafle et al.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capacity measurements for wideband MIMO channels in indoor office environment
Khatun et al.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a plane-wave field synthesis technique for MIMO OTA antenna testing
Jing et al. MIMO OTA test for a mobile st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dbo et al. 60 GHz channel dire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using extreme size virtual antenna array
JP5667742B2 (ja) アンテナ測定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Fan et al. Rician channel modeling for multiprobe anechoic chamber setups
Ying et al. Diversity antenna terminal evaluation
Carlsson et al. About measurements in reverberation chamber and isotropic reference environment
Kildal et al. OTA testing of 3G-5G devices with MIMO: From anechoic chambers to reverberation chambers and… back again?
Orlenius et al. Repeatabl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of MIMO systems in connected reverberation chambers with controlled keyhole effect
JP5342219B2 (ja) アンテナ測定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Zwick et al. A novel antenna concept for double-directional channel measur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8

Termination date: 2014101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