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90214A - 设备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设备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90214A
CN101690214A CN200980000331A CN200980000331A CN101690214A CN 101690214 A CN101690214 A CN 101690214A CN 200980000331 A CN200980000331 A CN 200980000331A CN 200980000331 A CN200980000331 A CN 200980000331A CN 101690214 A CN101690214 A CN 1016902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rce device
cec
processing unit
command cod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000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口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90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902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17/00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003Details of a display terminal, the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trol arrangement of the display terminal and to the interfaces thereto
    • G09G5/006Details of the interface to the display terminal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70/00Aspects of data communication
    • G09G2370/04Exchange of auxiliary data, i.e. other than image data, between monitor and graphics controll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70/00Aspects of data communication
    • G09G2370/12Use of DVI or HDMI protocol in interfaces along the display data pipel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公开了能够提高命令的通信效率的设备控制装置。设备控制装置(1)包括:接收器(11),接收从操作器(3)发送的操作码;以及处理单元(14)。在接收器(11)接收到操作码时,处理单元(14)判断作为对象的源设备(2)对应还是不对应该操作码的传递控制,在判断为不对应时,停止对该源设备(2)发送用于转发操作码的命令。

Description

设备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控制装置,特别涉及如下设备控制装置,即,连接有多个源(source)设备,并利用命令(command)控制所连接的各个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多媒体接口之一,有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在该HDMI,标准化了CEC(Consumer Electronics Control:消费电子控制)。该CEC为总线通信,CEC中定义了各种命令。CEC的命令中,除了以HDMI标准规定的命令以外,还准备了制造商能够独特且自由地编制的命令的区域。利用这样的CEC的命令,设备控制装置(库(sink)设备)分别控制通过HDMI电缆(cable)连接的多个源设备(例如,AV设备)(例如,参见非专利文件1)。
如上所述,源设备的制造商能够独特地定义命令。因此,即使是对应CEC的源设备,也有该源设备无法解析来自所连接的库设备的命令的情况。鉴于上述背景,提出了在互不相同的制造商的源设备和库设备之间,进行制造商的独特的命令的通信的方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7-97095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Version1.3a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CEC不是HDMI的必须的协议,所以存在源设备不对应CEC的情况。另外,也有库设备或源设备安装了制造商独特的CEC命令的情况。由上所述,存在源设备即使接收到CEC命令也不反应,从而库设备无法控制源设备的情况。
另外,CEC的传输速率为400bps的低速,所以无法以CEC命令控制的设备之间的通信成为所连接的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的障碍,导致通信效率的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能够提高CEC命令的通信效率的设备控制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案为设备控制装置,包括:接收器,接收从操作器发送的操作码;判断处理单元,在接收器接收到操作码时,判断作为对象的源设备对应还是不对应该操作码的传递(pass through)控制;以及停止处理单元,在判断处理单元判断源设备不对应该操作码的传递控制时,停止对源设备发送用于转发该操作码的命令。
发明效果
上述设备控制装置,在发现不对应传递控制的源设备的情况下,停止对这样的源设备发送命令,从而能够抑制不必要的CEC命令的发送而提高CEC命令的通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设备控制装置1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连接了源设备2时的设备控制装置1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显示器13上显示的消息M1的图。
图4是表示CEC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中的CEC命令的发送接收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操作器(遥控器)3的操作后的设备控制装置1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中的CEC命令的发送接收的前半部分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中的CEC命令的发送接收的后半部分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操作器(遥控器)3的操作后的设备控制装置1的处理的代替例子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显示器13上显示的消息M1的代替例子的图。
标记说明
1:设备控制装置(库设备)
11:接收器
12:外部I/F
13:显示器
14:处理单元
2:源设备
3:操作器(遥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设备控制装置(库设备)1的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图1中表示至少一台源设备2(图示了三台源设备2A-2C)和操作器3,作为设备控制装置1的外围设备。以下,详细说明设备控制装置1之前,先说明源设备2和操作器3。
各个源设备2分别为能够进行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输出的设备,例如为数字电影摄影机。源设备2分别通过HDMI电缆与设备控制装置1连接,通过该HDMI电缆将影像信号发送到设备控制装置1。
本实施方式中,操作器3为用于用户通过设备控制装置1远程操作各个源设备2的远程控制器(以下简称为“遥控器”),具有分配了各种功能的按钮等。用户操作按钮等时,操作器3产生对被操作的按钮等所分配的操作码,利用所产生的操作码对红外线光信号进行调制之后,向设备控制装置1发送。
接着,说明设备控制装置1。设备控制装置1包括:接收器11、外部I/F 12、显示器13以及处理单元14。
接收器11接收从操作器3发送的红外线光信号,对接收的红外线光信号进行解调,从而获取操作码。所获得的操作码被发送到处理单元14。
外部I/F 12具备多个HDMI的端口,各个端口可以连接一台源设备2。外部I/F 12输入从连接到各个端口的源设备2发送来的影像信号。外部I/F 12从输入影像信号中选择至少一个影像信号,并输出到显示器13。另外,外部I/F 12根据来自处理单元14的设定,选择应输出到显示器13的影像信号。
此外,外部I/F 12还进行如下操作,即,接收从处理单元14发送来的作为控制命令的CEC命令并将其发送到正在输出影像信号的源设备2,以及接收从正在输出影像信号的源设备2发送来的CEC命令并将其发送到处理单元14。
显示器13根据来自外部I/F 12的影像信号显示影像。此外,显示器13根据来自处理单元14的消息信号显示消息。
处理单元14对构成该设备控制装置1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此外,处理单元14进行CEC命令的发送控制。
接下来,首先参照图2,说明设备控制装置1的处理。图2是表示连接了源设备2时的设备控制装置1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中,处理单元14判断外部I/F 12的任意端口是否连接了源设备2(步骤S201)。作为步骤S201中的具体判断方法,有检测HDMI连接器的+5VPower(电源)的方法。具体而言,在源设备2连接到外部I/F 12的端口时,被连接的源设备2将+5V Power提供给设备控制装置1。如果对端口提供了+5V Power,处理单元14在步骤S201中判断为“是”,进入到步骤S202。在未提供+5V Power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4返回到步骤S201,等待源设备2的连接。
在步骤S201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4进行CEC对应/不对应的确认处理(步骤S202)。处理单元14利用对应CEC的设备刚连接之后发送的CEC命令<Report Physical Address>,进行步骤S202的判断。
具体而言,在连接到外部I/F 12的端口的情况下,源设备2获取对各个端口设定的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然后,被连接的源设备2开始进行获取逻辑地址(Logical Address)的处理,并发送用于广播所获取的物理地址的<Report Physical Address>。在步骤S201检测到连接后的预先设定的一定期间内能够从连接源设备2获取与连接端口的物理地址对应的<Report PhysicalAddress>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4判断该连接源设备2为对应CEC的设备。
与此相对,在一定期间内未能从连接源设备2获取与连接端口的物理地址对应的<Report Physical Address>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4判断该连接源设备2为不对应CEC的设备。
基于以上的处理的结果,处理单元14判断连接源设备2是否不对应CEC(步骤S203)。在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4生成将连接源设备2为不对应CEC的设备的事实通知给用户的消息信号,发送到显示器13。在接收到消息信号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显示器13将该内容M1显示一定期间,将连接源设备2不对应CEC的事实通知给用户(步骤S204)。步骤S204结束后,处理单元14结束图2的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步骤S202中的CEC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的具体例子。图4是表示CEC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中的、设备控制装置1与各个源设备2A-2C之间的CEC命令的发送接收的时序图。
图4的例子中,在大致相同的定时进行对源设备2A-2C的CEC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这里,假设只有源设备2A为不对应CEC的设备。在连接到外部I/F 12的端口的情况下,各个源设备2A-2C将+5V Power提供给设备控制装置1(时序S401、S403、S405)。
设备控制装置1中,处理单元14在检测到分别来自源设备2A-2C的+5VPower的定时(时序S402、S404、S406),起动每个端口的定时器(未图示),使它们开始规定时间TA、TB、TC的计时。提供了+5V Power之后,在建立了HDMI的连接的情况下,源设备2中的对应CEC的设备将<Report PhysicalAddress>发送到设备控制装置1(时序S407、S409)。从上可知,由于源设备2B和2C为对应CEC的设备,在图4的例子中,两个源设备2B和2C发送<Report Physical Address>。
在超过规定时间TA、TB、TC之前接收到<Report Physical Address>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4停止对应端口的计时器的计时,并识别出在对应端口连接有对应CEC的设备。
相反,在超过规定时间TA、TB、TC之前不能接收到<Report PhysicalAddress>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4识别出在对应端口连接有不对应CEC的设备。
CEC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到此结束。图4的例子中,源设备2A为不对应CEC设备而未在计时器的规定时间TA以内发送<Report PhysicalAddress>,所以在经过了规定时间TA的时刻,处理单元14判断为源设备2A是不对应CEC设备。
另外,对外部I/F 12的每个端口进行CEC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图4的例子中,在大致相同的定时对所有的源设备2进行了CEC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但是也有对源设备2A-2C单独地进行CEC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的情况。
以上说明的图2的处理结束后,通过用户对操作器3的操作等,处理单元14设定外部I/F 12,以使其将来自至少一台源设备2的影像信号输出到显示器13。由此,显示器13通过外部I/F12接收来自进行了设定的源设备2的影像信号,并根据接收影像信号显示影像。
接下来,参照图5,对通过操作器3远程控制当前正在输出影像信号的源设备(以下称为“对象源设备”)2时的处理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操作器3的操作后的设备控制装置1的处理的流程图。图5中,处理单元14判断是否有操作器3的操作(步骤S501)。具体而言,在没有从接收器11接收到操作码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4在步骤S501中判断为“否”,返回到步骤S501,等待接收操作码。
相反,在从接收器11接收到操作码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4在步骤S501中判断为“是”。在判断为“是”时,处理单元14通过外部I/F 12,将对应于操作码的CEC命令<User Control Pressed>发送到对象源设备2。这里,<UserControl Pressed>用于将操作器3发送来的操作码,从作为库设备的设备控制装置1转发到对象源设备2。
HDMI标准中,在无法受理接收到的CEC命令的处理的情况下,对象源设备2将命令<Feature Abort>发回到设备控制装置1。<Feature Abort>的参数中包含[Feature Opcode],如果无法对应<User Control Pressed>,则对[FeatureOpcode]的值设定<User Control Pressed>的操作码(Opcode)。这里,使用<Feature Abort>作为表示对象源设备2不支持或当前无法执行所要求的CEC命令的响应。
处理单元14通过外部I/F 12接收<Feature Abort>,通过<Feature Abort>的信息能够确认对象源设备2对应还是不对应<User Control Pressed>。处理单元14利用该<Feature Abort>的处理,进行对象源设备2的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步骤S502)。基于该确认处理的结果,处理单元14判断对象源设备2是否为不对应CEC遥控器传递控制(步骤S503)。
具体说明步骤S502和S503的处理。处理单元14将对于发送到对象源设备2的<User Control Pressed>的<Feature Abort>的接收次数进行计数。处理单元14将接收到的<Feature Abort>的接收次数为预先设定的次数的对象源设备2判断为不对应CEC遥控器传递控制的设备,即,在步骤S503中判断为“是”。
在步骤S503中判断为“否”时,处理单元14返回到步骤S501,等待新的遥控器操作。与此相对,在步骤S503中判断为“是”时,首先,处理单元14对于这样的不对应CEC遥控器传递控制的对象源设备2,对于今后的操作码停止发送<User Control Pressed>(步骤S504)。
另外,在步骤S504之后,处理单元14生成将对象源设备2为不对应CEC的设备的事实通知给用户的消息信号,并发送到显示器13。在接收到消息信号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显示器13将该内容M1显示一定期间,将对象源设备2不对应CEC的事实通知给用户(步骤S505)。由此,能够使用户有所意识,以使其不对操作器3重复进行多次相同的操作。另外,此时,用户通过源设备2主体或者源设备2附带的远程控制器进行操作。
另外,虽然图5中未图示,如果外部I/F 12与对象源设备2之间的连接被截断,图5的处理在该时刻结束。
接下来,参照图6和图7说明步骤S502中的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的具体例子。图6和图7是表示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中的、设备控制装置1与对象源设备2之间的CEC命令的发送接收的前半以及后半的时序图。
另外,图6和图7中示出了对象源设备2为源设备2B的情况。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6和图7中,在一次的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中记载了多次的遥控器操作,但是在实际的处理中,每进行一次遥控器操作都退出S502的处理,移动到等待遥控器操作的S501的处理。
首先,在图6中,在通过接收器11从操作器3接收到操作码(时序S601)时,处理单元14将接收的操作码变换为CEC命令,并通过外部I/F 12将<UserControl Pressed>发送到对象源设备2B(时序S602)。
处理单元14具有对应于对象源设备2B的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用的计数器(未图示),在从对象源设备2B接收到对<UserControl Pressed>的<Feature Abort>(时序S603)后,该计数器的值加1(时序S604)。
相反,在没有接收到对<User Control Pressed>的<Feature Abort>的情况下,计数值被重置(图7中的时序S611)。
每次接收到操作码,重复进行上述的一系列动作(图6中的时序S605至图7中的时序S623)。
在计数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值(以下称为“基准值”)时,处理单元14判断对象源设备2B为不对应CEC遥控器传递设备(时序S624)。另外,在图7的例子中,设定基准值为CB=3。
在<User Control Pressed>的参数中,对于来自操作器3的一个操作码准备一个[UI Command]。图6和图7的例子中没有根据操作码的种类设定计数值的基准值,但是也可以考虑如下方法,即,根据操作码的种类(根据[UICommand]的参数)准备计数器,并根据各个操作码的种类进行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步骤S502)。
如上所述的设备控制装置1具有如下功能,即,在利用CEC命令控制源设备2的情况下确认源设备2的应答状况,从而判断该源设备2是不对应CEC的设备还是不受理CEC命令。在通过该功能发现无法利用CEC命令控制的源设备2的情况下,将无法利用CEC命令进行控制的事实通知给用户,进而停止对源机器2发送CEC命令,从而能够抑制发送不必要的CEC命令而提高CEC命令的通信效率。
另外,上述说明中,说明了设备控制装置1从作为操作器3的例示的远程控制器接收操作码,但是也可以从安装在设备控制装置1上的触板(touchpanel)或键盘接收操作码。
另外,上述说明中,有三台源设备2连接到设备控制装置1,但是源设备2的连接数也可以是三台以外。
另外,上述说明中,在CEC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图2的步骤S202)中,在一定期间内没有接收到CEC命令<Report Physical Address>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4判断源设备2为不对应CEC的设备。但是,并不限于此,在一定期间内没有接收到CEC命令<Report Physical Address>的时点,处理单元14也可以为了再次确认,对源设备2至少发送一次CEC命令<Give PhysicalAddress>,进行CEC对应/不对应确认。<Give Physical Address>用于使源设备2送回其物理地址。另外,用于再次确认的CEC命令并不限于<Give PhysicalAddress>,也可以是HDMI标准中有定义且需响应的、强制性(mandatory)的CEC命令。
另外,上述说明中,在处理单元14判断源设备2不对应CEC遥控器传递时,结束了图5的处理。但是,并不限于此,即使在源设备2为对应CEC遥控器传递的设备,根据处理单元14的判断定时,也会有由于某种原因对<User Control Pressed>发回<Feature Abort>的情况。设想到这样的情况,也可以采用图8所述的方法,即,在完成步骤S505的处理而经过一定期间之后,将处理返回到步骤S501。
另外,上述说明中,在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图5的步骤S502)中,通过计数器对<Feature Abort>的接收次数进行了计数。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对作为参数包含在<Feature Abort>中的[Abort Reason]的内容分别进行计数。此外,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用的计数器也可以对未检测到<User Control Pressed>的肯定响应比特(ACK Bit)的次数进行计数。
另外,上述说明中,在源设备2为不对应CEC的设备或者不对应CEC遥控器传递设备的情况下,作为对用户的通知方法,都在显示器13上显示图3所示的消息M1。但是,并不限于此,根据是不对应CEC的设备还是不对应CEC遥控器传递设备,既可以显示不同的消息,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显示方法。
另外,上述说明中,在CEC对应/不对应设备确认处理(图2的步骤S202)或者CEC遥控器传递控制对应/不对应确认处理(图5的步骤S502)之后,在一定期间显示了图3所示的消息M1。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一旦显示了消息M1之后,每当对操作器3进行了相同的操作时立即将消息M1显示一定期间。另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将消息M1总是显示在显示器13的画面的边缘等部分,以免妨碍影像的显示。
另外,上述说明中,通过将消息M1显示在显示器13来通知用户,但是也可以通过蜂鸣声或语音通知等来进行对用户的通知。
2008年5月14日提交的特愿第2008-126770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设备控制装置具有提高CEC命令的通信效率的效果,作为可成为库装置的显示装置等极为有用。

Claims (3)

1、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接收器,接收从操作器发送的操作码;
判断处理单元,在所述接收器接收到操作码时,判断作为对象的源设备对应还是不对应该操作码的传递控制;以及
停止处理单元,在所述判断处理单元判断所述源设备不对应该操作码的传递控制时,停止对所述源设备发送用于转发该操作码的命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控制装置,所述设备控制装置还包括:外部接口,在所述接收器接收到操作码时,将所述命令发送到所述源设备,进而,从所述源设备接收用来表示无法执行所述命令的应答,
在所述外部接口接收到规定次数以上的应答时,所述判断处理单元判断所述源设备不对应该操作码的传递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控制装置,还包括:显示器,在所述判断处理单元判断为所述源设备不对应该操作码的传递控制时,显示用来表示该事实的消息。
CN200980000331A 2008-05-14 2009-05-13 设备控制装置 Pending CN1016902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6770/2008 2008-05-14
JP2008126770A JP2009278310A (ja) 2008-05-14 2008-05-14 機器制御装置
PCT/JP2009/002091 WO2009139158A1 (ja) 2008-05-14 2009-05-13 機器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90214A true CN101690214A (zh) 2010-03-31

Family

ID=41318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000331A Pending CN101690214A (zh) 2008-05-14 2009-05-13 设备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94983A1 (zh)
EP (1) EP2276254A1 (zh)
JP (1) JP2009278310A (zh)
CN (1) CN101690214A (zh)
WO (1) WO20091391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7263A (zh) * 2011-10-07 2013-04-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19556A (ja) * 2010-03-31 2012-01-26 Toshiba Corp 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039062A (ja) * 2010-03-31 2015-02-26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及び制御方法
US9019435B2 (en) * 2011-09-22 2015-04-28 Universal Electronic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controlling device functionality
US9449500B2 (en) 2012-08-08 2016-09-20 Universal Electronic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ed appliance control
US11295603B2 (en) 2011-10-28 2022-04-05 Universal Electronic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ed appliance control
JP6260926B2 (ja) * 2013-06-12 2018-0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の動作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50005899A1 (en) * 2013-06-27 2015-01-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JPWO2014207899A1 (ja) * 2013-06-28 2017-02-23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650816B1 (ja) * 2013-07-17 2015-01-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832966B1 (ko) 2015-11-10 2018-0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7095A (ja) 2005-09-30 2007-04-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v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7300407A (ja) * 2006-04-28 2007-11-15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操作インタフェース方法
JP2007312158A (ja) * 2006-05-19 2007-11-29 Sharp Corp 制御装置
JP4182997B2 (ja) * 2006-08-15 2008-1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送受信装置
JP2008126770A (ja) 2006-11-17 2008-06-05 Big Tool Co Ltd 自動車用窓ガラスの取り外し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7263A (zh) * 2011-10-07 2013-04-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76254A1 (en) 2011-01-19
WO2009139158A1 (ja) 2009-11-19
US20100194983A1 (en) 2010-08-05
JP2009278310A (ja) 2009-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90214A (zh) 设备控制装置
KR101588595B1 (ko) 사물인터넷을 지원하는 통합리모컨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060085579A1 (en) Remote control system, remote control method, remote controll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0205163A (ja) プラント監視制御システム移行装置
JP6151913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8068737B2 (en) Remote control device, apparatus control device, and remote control method
CN102208130A (zh) 通过遥控器进行家电遥控的方法及该遥控器
US20130283209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user interface thereof
WO2017000475A1 (zh) 一种体感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03945235B (zh) 一种数字电视控制方法、机顶盒及系统
KR20090031140A (ko) 상호 통신가능한 영상기기들 및 이 영상기기들을 제어하는방법
US9043178B2 (en) Operating method of sensor node, operating method of data sink in sensor network, and sensor network
CN103561087A (zh) 一种设备互连方法及装置
US9693090B2 (en) Remote control for first and second apparatus
CN104035625A (zh) 一种手持设备与主机之间的通信方法
EP3329689B1 (en) A universal remote control with automatic state synchronization
WO2017181760A1 (zh) 媒体播放的控制方法及媒体源设备、媒体播放设备及系统
US10270867B2 (en) Mobile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multimedia output method using the same
KR101961553B1 (ko) 무선 센서 자동 감지 기반의 홈자동화 제어 시스템
CN111800890A (zh) 一种处理方法及输入设备
JP3214776U (ja) 様々なタイプの無線接続を用いた屋内微気候管理システム、微気候管理設備及び微気候管理方法
WO2015149704A1 (zh) 多输入操作控制方法及装置
KR20100083932A (ko) 영상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1679306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 및 무선 중계기로 구현되는 리모컨 시스템
KR20080073977A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