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2928A -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服务接入点的改变 - Google Patents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服务接入点的改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2928A
CN101682928A CN200880013290A CN200880013290A CN101682928A CN 101682928 A CN101682928 A CN 101682928A CN 200880013290 A CN200880013290 A CN 200880013290A CN 200880013290 A CN200880013290 A CN 200880013290A CN 101682928 A CN101682928 A CN 1016829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entity
communication entity
route
ser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3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丁娜功西素帕普
F·乌卢皮纳尔
P·A·阿加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riority to CN20101050930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516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82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29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wireless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4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for recovering from a failure of a protocol instance or entity, e.g. service redundancy protocols, protocol state redundancy or protocol service re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在移动台通过多个基站接入主网络的通信系统中,移动台可自由地选择任何基站作为前向链路(FL)服务站。此外,移动台也可自由地选择另一个或同一个基站作为反向链路(RL)服务站。移动台在其存储器中存储相应于多个基站的多条路线,每条路线专门被分配到特定的基站。在一个基站作为FL或RL服务站切换到另一个基站期间,交换的数据包在所涉及的基站的相应路线中被处理。

Description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服务接入点的改变
本专利申请要求分别于2007年4月25日和2007年6月1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913,911和60/943,434的优先权,且所有申请已转让给本申请的受让人,并通过引用被明确地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通信,更具体而言,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服务接入点的切换。
背景技术
在电信特别是无线通信中,通信环境不是静态的,而更确切地是动态的。在移动通信设置中,通常称为移动台的一些移动通信实体可在不同的通信条件下在不同的时刻移动到不同的位置。
在无线网络中,移动台经由常称为基站的某些基础设施通信实体来接入到主网络。将数据从基站流到移动台所经过的通信连接称为前向链路(FL)。同样,将数据从移动台流到基站所经过的的通信连接称为反向链路(RL)。FL和RL两者的通信条件不是总是一样的。例如,移动台可与具有高度拥挤的RL业务但相对畅通的FL流的服务基站进行通信。对于移动台而言,存在来自于其它基站的可用的更好的RL的情况下,停留在某基站以进行FL和RL,可能不是通信资源的最佳利用。
此外,对于移动台从一个基站变化到另一基站以接入主网络的情况,无论是FL变化还是RL变化,在变化期间或者变化之后所交换的数据包保持不变是优选的。对于时间敏感的数据包(例如在IP语音(VoIP)呼叫中交换的数据包)尤其是这样。与弹性或尽力而为的数据包不同,在传输期间错误的或丢失的时间敏感数据包不总是被重发。因此,在改变基站期间,时间敏感数据包的破坏可能会影响服务质量。
因此,存在对自由地选择用于FL和RL的分配的任何服务通信实体的移动台的需要,以便自适应地和有效地利用可用通信资源,而在切换期间维持数据完整性。
发明内容
在移动台通过多个基站接入主网络的通信系统中,移动台可自由地选择任何基站作为前向链路(FL)服务站。此外,移动台还可自由地选择另一个或同一基站作为反向链路(RL)服务站。移动台在其存储器中存储了对应于多个基站的多条路线(route),将每条路线专用地分配给特定的基站。在从作为FL服务站或RL服务站的一个基站切换到另一个基站期间,在所涉及基站的相应的路线中处理交换的数据包。此外,还依靠这些路线来处理部分地传输的数据包,从而允许切换过程期间数据的透明且无缝的转换。
结合附图根据下文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这些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布置的各种通信实体的关系的简化示意图;
图2是呼叫流程图,其示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操作的前向链路服务站切换期间,不同通信实体之间的消息和数据流;
图3示意性示出IP数据包流的图示,其中不同的通信实体负责不同IP数据包的隧道传送(tunneling);
图4是呼叫流程图,其示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操作的反向链路服务站切换期间,不同通信实体之间的消息和数据流;
图5是呼叫流程图,其示出在前向链路服务站被错误地分配但使用调整进行校正的切换期间,不同通信实体之间的消息和数据流;以及
图6是用于执行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切换过程的装置的硬件实现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了下列描述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进行和使用本发明。为了解释说明的目的,在下列描述中阐述了细节。应意识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发明可在没有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它实例中,没有详细阐述公知的结构和过程,以避免使本发明的描述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不清楚。因此,本发明不旨在局限于所示实施方式,而应给予与本文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相一致的最宽范围。
此外,在下列描述中,为了简明和清楚起见,使用由电信工业协会(TIA)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下公布的与超移动宽带(UMB)技术相关联的术语。应强调,本发明也适用于其它技术,例如与码分多址(CDMA)、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有关的技术和相关标准。与不同技术相关联的术语可以改变。例如,根据所考虑的技术,移动台有时可称作移动终端、用户设备、用户单元等,仅举几例。同样,基站有时可称作接入点、节点B等。在此应注意,在可适用时,将不同的术语应用于不同的技术。
现在参考图1,其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来布置的各种通信实体的关系。
在图1中,总通信系统总体上由附图标记30表示。在通信系统30中,存在连接到多个演进基站(eBS)的接入网关(AGW)32,其中三个演进基站示出为eBS 34、eBS 36和eBS 38。eBS 34、eBS 36和eBS 38可以安装在同一个接入网(AN)中或不同的AN中。在该实例中,eBS 34、36和38分别是AN 40、42和44的的一部分。AN 40、42和44中的每个AN可包括一个或多个eBS和其它实体。为了清楚和简明起见,在图1中仅为每个AN示出一个eBS。因此,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eBS 34在覆盖区域46内向用户提供无线接入。同样,eBS 36和38分别在覆盖区域48和50内提供无线接入。
AGW 32具有到骨干网52的连接,例如骨干网52可以是互联网。可选地,作为另一实例,骨干网52可以是封闭网络中的内联网。
假定存在部署在系统30内的接入终端(AT)54。用户(未示出)操作的AT 54能够在多个无线网络中移动,多个无线网络包括AN 40、AN 42和AN 44。AT 54可经由系统30中的各种通信实体接入骨干网38。
假定AT 54最初与eBS 34进行通信。AT 54首先需要建立与eBS 34的前向链路(FL),以便来自骨干网52的数据可经由AGW 32和eBS 34流到AT 54,如图1中附图标记56表示的逻辑数据路径所示。因为AT 54从eBS34直接接收FL数据包,eBS 34也称为AT 54的前向链路服务eBS(FLSE)。
以类似的方式,AT 54还需要建立与eBS 34的反向链路(RL),以便来自AT 54的数据可经由eBS 34和AGW 32流到骨干网52,如图1中逻辑数据路径58所示。因为AT 54将RL数据包直接发送到eBS 34,eBS 34也称为AT 54的反向链路服务eBS(RLSE)。
如图1所示,AT 54分别经由作为FL和RL的逻辑数据路径56和58与eBS 34交换数据。在该实例中,eBS 34承担作为AT 54的FLSE和RLSE的双重任务。
此外,在该实例中,eBS 34还用作AT 54的数据附加点(DAP)。当eBS34成为AT 54的FLSE时,它可开始DAP分配过程。为了实现这个目的,eBS 34将注册请求消息发送到AGW 32。其后,AGW 32根据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公布的代理移动IP(PMIP)协议下阐述的过程来执行与eBS34的绑定更新。本质上,DAP 34实现AT 54的数据锚固功能。作为结果,除了承担作为AT 54的FLSE和RLSE的任务以外,在该情况下,eBS 34还为AT 54用作DAP。换句话说,在该实例中,eBS 34担任作为AT 54的FLSE、RLSE和DAP的三重任务。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系统30中的通信实体(例如eBS 54)不需要同时承担任何AT(例如AT 54)的如前所述的所有三个任务。
现在返回来参考图1。假定AT 54移到eBS 36提供的覆盖区域48。使用来自eBS 36的较接近和较强的信号,AT 54决定将FLSE和RLSE都从eBS 34切换到eBS 36。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切换过程。
假定切换是成功的。在切换之后,对于FL,来自骨干网52的数据包以图1所示的逻辑数据路径60指示的列举顺序经由AGW 32、eBS 34和eBS 36流到AT 54。同样,对于RL,来自AT 54的数据包以图1所示的逻辑数据路径62指示的列举顺序经由eBS 36、eBS 34和AGW 32流到骨干网52。在这种情况下,eBS 36承担作为AT 54的FLSE和RLSE的双重任务。然而,eBS 34仍然充当AT 54的DAP。
尽管AT 34远离eBS 34服务的覆盖区域46进行漫游,eBS 34仍然是AT 54的DAP。原因在于:在无线设置中,根据AT 54的移动性,eBS 34可能再次成为AT 54的FLSE和RLSE。例如,AT 54可以处在eBS 34和eBS36分别提供的覆盖区域46和48的边界上。这样,AT 54可能仅临时地与eBS 36进行通信。然而,如果AT 54和eBS 36之间的通信不是暂时的,则通过曲折的逻辑数据路径60和62来路由数据包可能不是通信资源的有效使用,至少从回程利用的观点看是这样。此外,还影响数据包等待时间。DAP切换的标准可以是AT 54已经在eBS 36所提供的覆盖区域48中停留得足够长,等等。在出版物3GPP2A.S0020中可以找到DAP切换的基本过程,3GPP2A.S0020是由电信工业协会(TIA)组织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公布的。假定在这种情况下,尚未符合用于DAP改变的一个或多个标准,则eBS 34仍然作为AT 54的DAP。
现在继续参考图1。假定AT 54继续漫游到其它覆盖区。在某个时间点,AT 54到达eBS 38提供的覆盖区域50。还假定,由于某些原因,AT 54感测到来自于eBS 38的比较强的FL但比较弱的RL。RL相关频带的过多的频率干扰可以引起这种被称为“链路失衡”的情况。例如,与基站进行活动通信的AT(未示出)过多可以引起这种干扰。FL业务可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原因在于eBS使用不同的频带且在地理上更远地分开。作为另一实例,假定eBS 54由于来自其它AT(未示出)的RL连接而过载,但其FL业务仍然相对空闲。在这种情况下,AT 54可决定将FLSE从eBS 36切换到eBS 38,但维持eBS 36作为AT 54的RLSE。
如前文所述,对于RL,来自AT 54的数据包经由逻辑数据路径62流到骨干网52。然而,对于FL,来自骨干网52的数据包以图1所示的数据路径64指示的列举顺序经由AGW 32、eBS 34和eBS 36流到AT 54。在这种情况下,三个不同的通信实体承担三个不同的任务。具体地,对于AT 54,eBS 34充当DAP;eBS 36用作RLSE;而eBS 38承担FLSE的任务。
针对无线通信中的可靠性,且进一步为了通信资源的有效使用,优选地,AT 54可自由地选择特定的通信实体来执行特定的任务。在下文进一步描述了处理前述需要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AT 54在其存储器中具有路线集(RS)41。RS 41包括:具有连接到AT 54的空中接口路线的一组通信实体(例如eBS 36和eBS 38)的信息,由此RS 41中的每个实体可以与AT 54隧道传送(tunnel)链路层数据包和互联网协议(IP)数据包,反之亦然。此外,每当eBS加入或离开RS时,AT 54更新RS 41。
特定通信实体在RS 41中具有连接AT 54的特定路线。例如,如图所示,AT 54在RS 41中具有为eBS 34保留的路线34R。类似地,AT 54在RS 41中具有为eBS 36保留的路线36R。AT 54在RS 41中具有为eBS 38保留的路线38R。
路线本质上是AT和AT在通信会话中进行通信的通信实体所专用的一组协议和参数。此类协议和参数包括,诸如:头部压缩协议和配置、无线链路协议(RLP)配置和序列号、加密算法和协定的安全密钥等。
在AT 54的RS 41中,每个路线34R、36R和38R不需要包括同样的协议和配置。替代地,路线34R、36R和38R可在逻辑上彼此分离。也就是说,路线34R、36R和38R独立地用于处理隧道传送到相应的通信实体34、36和38的数据包以及从通信实体34、36和38隧道传送得到的数据包。作为例子,在图1中,当AT 54依赖于eBS 38作为FLSE时,路线38R储存协议和参数,其包括与逻辑数据路径64的无线链路部分相关联的数据包序列号,逻辑数据路径64的无线链路部分是eBS 38将数据发送到AT 54的FL的无线链路部分。
如上文所述,路线(诸如:路线34R、36R和38R)可储存在AT 54的存储器中。此外,与特定的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每个单独的路线可储存在该通信实体中。例如,路线38R储存在eBS 38中,如图1所示。下文将进一步描述在本方面的用于AT 54和包括承载路线的存储器电路的其它通信实体的硬件实现。
针对改变接入点,AT 54需要与相关实体交换不同的消息。为了说明的目的,图2示出在将eBS 38设立为经由图1所示逻辑数据路径64的FLSE的过程中,AT 54与其它通信实体的呼叫流程。
现在结合图1参考图2。为了解释方便起见,将eBS 38称为目标FLSE。同样,将eBS 36称为源FLSE。在这种情况下,eBS 34充当DAP。
AT 54最初依赖于eBS 36作为FLSE。因此,AT 54经由源FLSE(在这种情况下源FLSE是eBS 36)从DAP(在这种情况下DAP是eBS 34)接收互联网协议(IP)数据包,该过程分别图2的逻辑数据路径66和68所示。
如上文所述,假定AT 54移动到更接近于覆盖区域50附近,并检测到来自于eBS 38的强FL信号。AT 54决定选择eBS 38作为目标FLSE。也就是说,AT 54确定将FLSE从eBS 36切换到eBS 38。用于此类切换的标准可基于一组通信条件,例如与eBS 38之间的较好链路条件、eBS 36和eBS38的负载的比较、eBS 36和eBS 38的使用持续时间等。
AT 54通过向eBS 38发送消息或物理层信号(例如信道质量指示符(CQI))来将eBS 38选择为目标FLSE,如图2的消息路径70所示。
接收到消息后,目标FLSE 38通知AT 54的RS中的所有其它eBS,告知eBS 38承担作为AT 54的FLSE的任务。可同时或连续地将目标FLSE 38发出的通知发送到其它实体。例如,对源FLSE 36的通知是以经由图2所示的消息路径72的IPT(IP隧道)-通知消息的形式进行的。源FLSE 36通过经由图2所示的消息路径74向目标FLSE 38发送IPT-通知Ack消息来确认对IPT-通知消息的接收。
作为另一实例,目标FLSE 38还经由图2所示的消息路径76向DAP 34发送IPT-通知消息。同样地,DAP 34通过经由图2所示的消息路径78向源FLSE 38发送IPT-通知Ack消息来确认对IPT-通知消息的接收。
对于源FLSE 36,接收到IPT-通知消息之后,即,接收到经由消息路径72发送的消息后,源FLSE 36需要将接收到的IP数据包从DAP 34转移或隧道传送到目标FLSE 38,而不是到AT 54。
根据该实施方式,源FLSE 36不需要将IP数据包帧所限定的分立的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目标FLSE 38。相反,源FLSE 36可以将部分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目标FLSE 38。更具体而言,现在参考图3,其示意性示出IP数据包随时间而流到源FLSE 36的图示。图3示出的是5个IP数据包,即,IP数据包#1-#5,由5个IP数据包帧来示出。假定在时刻ta,源FLSE 36经由消息路径72(图2)接收IPT-通知消息。对于在时刻ta之前接收到的完整IP数据包#1和#2,源FLSE 36将这些IP数据包与目标为AT 54的链路层头部一起打包,并且向AT 54发送这些IP数据包。存在相位差异地,源FLSE 36经由链路层隧道通过逻辑数据路径60(图1)的无线电链路部分向AT 54发送IP数据包#1-2。
对于AT 54,如上文所述,它具有保留用于对从eBS 36接收的链路层隧道数据包进行处理的路线,具体地是路线36R(图1)。
针对图3中附图标记51标识的、在时刻ta之前由源FLSE 36接收的IP数据包#3的部分,源FLSE 36以与完整IP数据包#1和#2的方式类似的方式向AT 54发送部分IP数据包#351。也就是说,源FLSE 36对该部分IP数据包#351进行划分,并将所划分的部分调整到链路层帧中,用于通过图1所示的逻辑数据路径60(在图2中,它由逻辑数据路径68表示)的无线电链路部分传输到AT 54。再次,AT 54以与完整IP数据包#1和#2的方式类似的方式接收并处理部分IP数据包#351。
针对附图标记55标识的、在时刻ta之后由源FLSE 36接收的IP数据包#3的部分,源FLSE 36使用源FLSE 36中的路线36R对该部分数据包55进行处理(例如,加密和/或添加RLP头部),并接着通过图1中的逻辑数据路径80(在图2中,它由逻辑数据路径82表示)的回程部分将该部分IP数据包#355发送到目标FLSE 38。
在接收到部分IP数据包#355之后,目标FLSE 38使用目标FLSE 38中的路线38R对部分数据包55(例如,包括由路线36R添加的RLP头部)进行进一步处理,并接着经由图1中逻辑数据路径80(在图2中,它由逻辑数据路径84表示)的无线电链路部分将该部分IP数据包#355发送到AT54。
对于所述部分IP数据包#355,AT 54首先使用AT 54中的路线38R对部分数据包55进行处理。其后,AT 54使用AT 54中的路线36R对部分数据包55进行处理。换句话说,AT 54经由目标FLSE 38从源FLSE 36接收经隧道传送的部分IP数据包#355,就如同AT 54在逻辑上从源FLSE 36接收部分数据包55一样。因此,使用在时刻ta之前和之后接收、在路线36R中处理的部分IP数据包#351和部分IP数据包#355,整个IP数据包#3的重建是可行的。允许以上述方式来合并部分数据包,相应得到的利益在于:由于只传输每个数据包段一次,故可更有效地使用空中资源。此外,可实现具有按顺序的数据包传送的无缝切换。
应注意,虽然如上文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将部分数据包进行合并和处理,如果需要,可以类似地合并和处理完整的数据包。
可选地,为了额外的可靠性的目的,源FLSE 36可经由逻辑路径60和80(图1)两者来发送IP数据包#3。AT 54中的路线36R可以接收IP数据包#3的特定部分的重复副本。然而,AT 54可通过RLP中的重复检测机制来丢弃重复的部分,这在本领域是公知的。
如果源FLSE 36中存在任何剩余的IP数据包,则源FLSE 36向目标FLSE 38发送剩余的数据包,目标FLSE 38又使用目标FLSE 38中的路线38R来处理数据包,并接着经由图1示出的逻辑数据路径80(在图2中,上述逻辑数据路径分别由附图标记86和88表示)向AT 54发送经处理的数据包。当接收到该数据包时,AT 54使用储存在AT 54中的路线38R来处理数据包。
至于DAP 34,假定在时刻tb(图3),DAP 34经由消息路径76(图2)接收IPT-通知消息。对于在时刻tb之前接收的完整的IP数据包#1-#3,DAP34将IP数据包#1-#3隧道传送到源FLSE 36,其又以与上述类似的方法处理接收到的IP数据包。然而,对于IP数据包#4而言,DAP 34将整个数据包隧道传送到源FLSE 36,这是由于DAP 34知晓源FLSE 36将正确地处理任何部分地接收的IP数据包。也就是说,对于IP数据包#1-#4,DAP 34通过图1所示的逻辑数据路径60(在图2中,上述逻辑数据路径分别由附图标记68和66表示)经由源FLSE 36向AT 54发送数据包。
对于在时刻tb之后接收的任何IP数据包,例如图3所示的IP数据包#5,DAP 34将数据包隧道传送到目标FLSE 38,其又如前所述通过图1所示的逻辑数据路径64(在图2中,所述逻辑数据路径分别由附图标记90和92表示)来处理数据包。接收到数据包后,AT 54也如前所述地在路线38R(图1)中处理数据包。
现在结合图3参考图2。更简要地说,对于源FLSE 36而言,将时刻ta之前从DAP 34接收的完整或部分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AT 54,如图1中逻辑数据路径60所示。然而,对于源FLSE 36,将时刻ta之后从DAP 34接收的完整或部分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目标FLSE 38,如图1中逻辑数据路径80的回程部分所示。在其后,目标FLSE 38将接收到的部分和完整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AT 54,分别如图1中的逻辑数据路径80和64的无线电链路部分所示。
同样,对于DAP 34,将时刻tb之前或期间接收到的完整IP数据包发送到源FLSE 36,如图1中逻辑数据路径60的回程部分所示。然而,将时刻tb之后接收到的完整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目标FLSE 38,如图1中逻辑数据路径64的回程部分所示。然后,目标FLSE 38将接收到的完整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AT 54,如图1中逻辑数据路径64的无线电链路部分所示。
接下来是对源FLSE 36的通知,即,它不再是服务FLSE。为了实现此目的,DAP 34通过图2所示的消息路径94向源FLSE 36发送IPT-通知消息,以告知FLSE 36撤销作为AT 54的服务FLSE的工作。
源FLSE 36经由图2所示的消息路径96以IPT-通知Ack消息进行响应。
经由路径94和96来交换消息而进行的上述通知在下文中称为“否定通知”。否定通知用作正确分配了FLSE或RLSE的额外的安全措施。如果存在不一致,可以设置校正机制以进行调整,这一点将在下文进一步解释。
上文描述的是AT 54选择eBS 38作为服务FLSE的情况。假定AT 54确定RL条件对当前的服务RLSE更有利(当前的服务RLSE在该情况下是eBS 36),且看起来将服务FLSE从eBS 36切换到eBS 38没有太多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AT 54可以发起将RLSE从eBS 36到eBS 38的切换。
在特定方面,RLSE的切换不同于FLSE的相应切换。在FLSE切换期间,或对于FL数据流总体而言,由于AT可与任何通信实体任意进行通信,所以需要DAP作为数据锚固实体以将正确的FL数据流引导到AT 54最终决定进行通信的通信实体。然而,在相应的RLSE切换期间,或对于RL数据流总体而言,可能不存在DAP用来作为数据锚固实体的任何需要。原因在于:从AT接收RL数据流的任何通信实体可将接收数据直接发送到AGW。事实上,该方法是优选的,因为它进一步简化了回程利用。
作为例子,现在返回参考图1。如上文所述,在分别通过逻辑数据路径60和64从源eBS 36到目标eBS 38的FLSE切换期间,需要充当锚固实体的DAP,在这种情况下DAP是eBS 34。原因在于:在切换完成之前,可能还没有确定AT 54最终将选择哪个eBS作为目标FLSE。DAP 34的功能是:在切换期间和切换之后将AT 54的FL数据业务正确地引导到选定的目标FLSE。还需要提到,为了便于FLSE切换,包括AT 54、AGW 32、eBS34、36和38的所有的通信实体都需要跟踪它们中间的哪个实体是AT 54的当前FLSE。
至于RLSE切换,假定AT 54决定将RL数据流从源eBS 36切换到目标eBS 38。AT 54可以已选择将RL从逻辑数据路径62切换到逻辑数据路径83,如图1所示。具体地,经由逻辑数据路径83对RL数据流的发送依赖于作为DAP的eBS 34。然而,在该实例中,为更有效地利用通信资源,AT 54经由作为备选的逻辑数据路径85通过目标eBS 38将RL数据包直接发送到AGW 32,如图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诸如eBS 34、36和38的一些通信实体不需要跟踪哪个实体是AT 54的当前RLSE。原因在于:在通信系统30内,RL数据包的目的地是AGW 32,而AGW 32是确定的。也就是说,RL数据包的目的地不是不确定的目标。
从源eBS 36到目标eBS 38的切换的过程实质上类似于对如前文所述的针对FLSE对应物所描述的切换,但存在如上强调的不同。此外,AT 54通过向目标RLSE 38发送消息或图4所示消息路径97标识的物理层信号(导频质量指示符(PQI))来请求RLSE改变。为了简洁和清楚起见,不再进一步详细阐述RLSE切换过程。替代地,图4示出从逻辑数据路径62到逻辑数据路径85(图1)的、从源eBS 36到目标eBS 38进行的RLSE切换。
在上述FLSE和RLSE切换过程期间,由于不断变化的通信条件,消息信号不是总是准时到达。因此,可能错误地分配所需的FLSE或RLSE。图5示出错误的FLSE分配的实例。在该实施方式中,制定补救过程来校正错误的分配。
现在参考图5。假定AT 54最初将eBS 34指定为DAP,而将eBS 36指定为FLSE。因此,DAP 34将IP数据包转发到eBS 36,其又分别经由图5所示的数据路径100和102将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AT 54.
假定AT 54确定与eBS 38存在更好的FL。权衡各种预定的通信条件,AT 54确定将FLSE从eBS 36改变到eBS 38。AT 54经由图5所示的消息路径104向eBS 38发送请求消息。
经由消息路径104接收到消息后,eBS 38通知AT 54的RS中的所有eBS,告知由eBS 38用于AT 54的FLSE的任务,其通过经由图5所示的消息路径106向eBS 36发送的IPT-通知消息来代表。eBS 36经由消息路径108以IPT-通知Ack消息来进行响应。
理想地,eBS 38应无延迟地向DAP 34发送类似的通知消息,即,经由图5所示的消息路径120发送的消息。然而,在该实例中,假定这种消息的可用性被延迟,其或者eBS 38不适时地进行发送或者由DAP 34延迟接收。延迟的原因可以由eBS 38或DAP 34的电路引起。延迟也可由BS 38和DAP 34之间的不利通信条件引起。
在任何情况下,在对于应该经由消息路径120及时地进行发送的IPT-通知消息进行发送之前,在该实例中,eBS 38通过经由图5所示的消息路径110发送请求消息而再次选择eBS 36作为FLSE。
再次,eBS 36通知AT 54的RS中的所有eBS,告知eBS 36用于作为AT 54的FLSE,其通过经由图5的消息路径112发送到eBS 38的IPT-通知消息来表示。eBS 38经由消息路径114以IPT-通知Ack消息来进行响应。
假定在该实例中,eBS 36分别经由图5所示的消息路径116和118及时将IPT-通知消息发送到DAP 34并从DAP 34及时地接收IPT-通知Ack消息。如上文所述,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DAP 34也随后进行否定通知,作为用于不作为FLSE的其它eBS的额外的安全措施。
然而,假定在此时间点,应在早已到达的经由消息路径120的IPT-通知消息到达并由DAP 34接收。DAP 34以图5中消息路径122所指示的IPT-通知Ack消息来进行响应。然而,作为对期望FLSE 36经由消息路径116早些时候发送的IPT-通知消息的接收而随之发送的否定通知也由DAP 34发送到其它eBS。例如,这种否定通知经由消息路径124发送到eBS 38,如图5所示。在这里,eBS 38应探测不一致性,原因在于:在早些时候它向AT 54的RS中的其它实体发送了eBS 38承担作为FLSE的任务的通知。然而,经由消息路径124接收的消息通知eBS 38不一致的地位,即,eBS 38不是AT 54的FLSE。该事件可触发用于进一步查询和最后校正的操作。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下所述,首先由作为期望FLSE的eBS 36进行补救操作。
继续参考图5。作为经由消息路径120对IPT-通知消息进行接收而进行的操作,DAP 34还将否定通知消息发送到AT 54的RS中的eBS 38之外其它实体,通知它们不是AT 54的FLSE。这种消息之一是经由消息路径128发送到eBS 36的消息,如图6所示。如图5所示,eBS 36经由消息路径130使用IPT-通知Ack消息进行响应。
在这里,eBS 36也应探测不一致性,原因在于:它在早些时候将eBS 36承担作为FLSE的任务的通知消息发送到AT 54的RS中的其它实体。然而,经由消息路径128接收的消息通知eBS 36不一致的地位,即,eBS 36不是AT 54的FLSE。该事件将eBS 36置于进行校正措施的操作。例如,在该实施方式中,eBS 36可主动发起重新启动图2中所示和所述的转换过程132。
图6示出用于执行上述切换过程的装置的硬件实现的部分。电路装置由附图标记290表示,并可在AT或任何通信实体(例如eBS或AGW)中实现。
装置290包括将多个电路链接在一起的中央数据总线292。电路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或控制器294、接收电路296、发射电路298和存储单元300。
如果装置290是无线设备的部分,则接收和发射电路296和298可连接到RF(射频)电路,但在附图中未示出。在将信号发送到数据总线292之前,接收电路296处理并缓存信号。另一方面,在从设备290发送数据之前,发射电路298处理并缓存来自数据总线292的信号。CPU/控制器294执行数据总线292的数据管理功能以及常规数据处理功能,包括执行存储单元300的指令内容。
取代图6所示的独立地布置的做法,可选地,发射电路298和接收电路296可以是CPU/控制器294的部分。
存储单元300包括总体上由附图标记302表示的一组模块和/或指令。在该实施方式中,模块/指令包括FLSE切换功能308和RLSE切换功能310等等。切换功能308和310包括用于执行如图1-图5所示和所述的过程步骤的计算机指令或代码。可在切换功能308和310中选择性地实现专用于一实体的特定指令。例如,如果装置290是AT等的部分,则可以将用于执行图1-图5所示和所述的过程步骤的指令以及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和所述的与AT有关的消息的准备和处理的指令编码在切换功能308和310中。类似地,如果装置290是通信实体(例如eBS)的部分,则可以将该通信实体特有的过程步骤和消息准备编码在切换功能308和310中。
此外,诸如图1所示和所述的路线34R、36R和38R的多条路线也可包括在存储单元300中。将图6中路线总体地由附图标记398表示。作为可选方案,路线398可储存在除单元300之外的一个或多个其它存储单元中。以类似于上述设置的方式,在实现中可以将选择性的路线设置用于特定的实体。例如,虽然AT需要将所有路线(例如图1所示和所述的对AT 54的34R、36R和38R)包括在其RS中,但是例如对于eBS 36,仅需要将路线36R安装在存储单元300中。
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储单元300是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电路。示例性功能(例如切换功能308和310)是软件例程、模块和/或数据集。存储单元300可连接到另一存储器电路(未示出),所述另一存储器电路也可以是易失性或非易失性类型。作为可选方案,存储单元300可由其它类型的电路制成,诸如:E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编程只读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ASIC(专用集成电路)、磁盘、光盘和本领域公知的其它介质。
还应注意到,所述的创造性过程还可以编码为本领域已知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承载的计算机可读指令。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指代参与向任何处理器提供指令以用于执行的任何介质,所述处理器例如附图6中所示和所述的CPU/控制器294。这种介质可以是存储类型的,并可采取如上述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的形式,例如,针对图6中存储单元300的描述中所述的。这种介质还可以是传输类型的介质,并可包括同轴电缆、铜线、光缆、以及能够承载能携带机器或计算机可读的信号的声波、电磁波或光波的的空中接口。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与装置290分离的计算机产品的部分。
最后,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其它改变。除了上文描述的以外,结合实施方式描述的任何其它逻辑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以实现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组合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文可在形式和细节上进行所述的和其它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

Claims (40)

1、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提供对一组通信条件的评估;
根据所述评估将前向通信链路分配到第一通信实体;以及
根据所述评估将反向通信链路分配到第二通信实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提供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的通信和与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的通信的第一路线和第二路线;以及
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所述第二路线,而不管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中的哪个指定为服务通信实体。
3、一种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终端可操作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接入终端中提供多条路线;
将所述路线中用于与第一通信实体的通信的一条路线分配为第一路线;
将所述路线中用于与第二通信实体的通信的另一条路线分配为第二路线;以及
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所述第二路线,而不管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中的哪个指定为服务通信实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以及
在使用所述第一路线来处理部分IP(互联网协议)数据包之前,使用所述第二路线来处理所述数据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选择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作为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以及
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所述第二路线,而不管所述服务通信实体是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还是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路线中包括与所述接入终端和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之间的第一通信会话相关联的参数;以及在所述第二路线中包括与所述接入终端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之间的第二通信会话相关联的参数。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最初选择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
然后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其中,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错误地指定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以及
根据最初由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第二通信实体中的一个发起的补救操作来重新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
9、一种由可操作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实体进行的方法,包括:
为所述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终端充当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两者;
从另一通信实体接收将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通信实体中的一个通信实体切换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的通知;
继续为所述接入终端充当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通信实体中的另一个通信实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知是用以将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切换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的请求,所述方法还包括:
维持用于处理与所述接入终端的IP(互联网协议)数据包的路线;
将完整的IP数据包发送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以及
使用所述路线经由所述另一通信实体将部分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所述接入终端。
11、一种用于通信的装置,包括:
用于提供对一组通信条件的评估的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评估将前向通信链路分配到第一通信实体的模块;以及
用于根据所述评估将反向通信链路分配到第二通信实体的模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用于提供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的通信和与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的通信的第一路线和第二路线的模块;以及
用于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第二路线,而不管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中的哪个指定为服务通信实体的模块。
13、一种可操作在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终端,包括:
用于在所述接入终端中提供多条路线的模块;
用于将所述路线中用于与第一通信实体的通信的一条路线分配为第一路线的模块;
用于将所述路线中用于与第二通信实体的通信的另一条路线分配为第二路线的模块;以及
用于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所述第二路线,而不管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中的哪个指定为服务通信实体的模块。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入终端,还包括:
用于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的模块;以及
用于在使用所述第一路线来处理部分IP(互联网协议)数据包之前使用所述第二路线来处理所述数据包的模块。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入终端,还包括:
用于选择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作为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的模块;以及
用于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的模块。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入终端,还包括:用于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所述第二路线,而不管所述服务通信实体是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还是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的模块。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入终端,还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线路中包括与所述接入终端和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之间的第一通信会话相关联的参数的模块;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二线路中包括与所述接入终端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之间的第二通信会话相关联的参数的模块。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入终端,还包括:
用于最初选择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的模块;
用于在以后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的模块,其中,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错误地指定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以及
用于重新选择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的模块。
19、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可操作的通信实体,包括:
用于为所述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终端充当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两者的模块;
用于从另一通信实体接收将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通信实体中的一个通信实体切换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的通知的模块;
用于继续为所述接入终端充当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通信实体中的另一个通信实体的模块。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实体,其中,所述通知是用以将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切换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的请求,所述通信实体还包括:
用于维持用于处理与所述接入终端的IP(互联网协议)数据包的路线的模块;
用于将完整的IP数据包发送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的模块;以及
用于使用所述路线经由所述另一通信实体将部分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所述接入终端的模块。
21、一种用于通信的装置,包括:
处理器;以及
电路,其耦合到所述处理器,配置为:提供对一组通信条件的评估,根据所述评估将前向通信链路分配到第一通信实体;以及根据所述评估将反向通信链路分配到第二通信实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电路耦合到所述处理器,配置为:提供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的通信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的通信的第一路线和第二路线,以及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所述第二路线,而不管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中的哪个指定为服务通信实体。
23、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可操作的接入终端,包括:
处理器;以及
电路,其耦合到所述处理器,配置为:在所述接入终端中提供多条路线,将所述路线中用于与第一通信实体的通信的一条路线分配为第一路线;将所述路线中用于与第二通信实体的通信的另一条路线分配为第二路线;以及,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所述第二路线,而不管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中的哪个指定为服务通信实体。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接入终端,其中,所述电路耦合到所述处理器,还配置为: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以及,在使用所述第一路线来处理部分IP(互联网协议)数据包之前,使用所述第二路线来处理所述数据包。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接入终端,其中,所述电路耦合到所述处理器,还配置为:选择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作为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并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接入终端,其中,所述电路耦合到所述处理器,还配置为: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所述第二路线,而不管所述服务通信实体是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还是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接入终端,其中,所述电路耦合到所述处理器,还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路线中包括与所述接入终端和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之间的第一通信会话相关联的参数,以及,在所述第二路线中包括与所述接入终端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之间的第二通信会话相关联的参数。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接入终端,其中,所述电路耦合到所述处理器,还配置为:最初选择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然后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以及,如果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错误地指定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则重新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
29、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可操作的通信实体,包括:
处理器;以及
电路,其耦合到所述处理器,配置为:为所述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终端充当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两者,从另一通信实体接收将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通信实体中的一个通信实体切换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的通知,继续为所述接入终端充当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通信实体中的另一个通信实体。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实体,其中,所述通知是用以将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切换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的请求,其中,所述处理器耦合到所述电路,所述电路还配置为:维持用于处理与所述接入终端的IP(互联网协议)数据包的路线,将完整的IP数据包发送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以及,使用所述路线经由所述另一通信实体将部分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所述接入终端。
31、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计算机产品,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物理地实现的计算机可读代码,所述代码用于:
提供对一组通信条件的评估;
根据所述评估将前向通信链路分配到第一通信实体;以及
根据所述评估将反向通信链路分配到第二通信实体。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计算机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下列操作的计算机可读代码:
提供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的通信和与第二通信实体的通信的第一路线和第二路线;以及
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第二路线,而不管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第二通信实体中的哪个指定为服务通信实体。
33、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计算机产品,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物理地实现的计算机可读代码,所述代码用于:
在所述接入终端中提供多条路线;
将所述路线中用于与第一通信实体的通信的一条路线分配为第一路线;
将所述路线中用于与第二通信实体的通信的另一条路线分配为第二路线;以及
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所述第二路线,而不管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第二通信实体中的哪个指定为服务通信实体。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计算机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下列操作的计算机可读代码:
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以及
在使用所述第一路线来处理部分IP(互联网协议)数据包之前,使用所述第二路线来处理所述数据包。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计算机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下列操作的计算机可读代码:
选择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作为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以及
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
36、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计算机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维持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相关联的所述第一路线和所述第二路线,而不管所述服务通信实体是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还是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的计算机可读代码。
37、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计算机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路线中包括与所述接入终端和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之间的第一通信会话相关联的参数,以及在所述第二路线中包括与所述接入终端和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之间的第二通信会话相关联的参数的计算机可读代码。
38、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计算机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下列操作的计算机可读代码:
最初选择所述第一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
然后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其中,将所述第一通信实体错误地指定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以及
根据最初由所述第一通信实体和第二通信实体中的一个发起的补救操作来重新选择所述第二通信实体作为所述服务通信实体。
39、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计算机产品,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物理地实现的计算机可读代码,所述代码用于:
为所述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终端充当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服务通信实体两者;
从另一通信实体接收将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通信实体中的一个通信实体切换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的通知;
继续为所述接入终端充当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和反向链路通信实体中的另一个通信实体。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知是用以将所述前向链路通信实体切换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的请求,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下列操作的计算机可读代码:
维持用于处理与所述接入终端的IP(互联网协议)数据包的路线;
将完整的IP数据包发送到所述另一通信实体;以及
使用所述路线经由所述另一通信实体将部分IP数据包隧道传送到所述接入终端。
CN200880013290A 2007-04-25 2008-04-25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服务接入点的改变 Pending CN1016829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09303.8A CN101951647B (zh) 2007-04-25 2008-04-25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服务接入点的改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91391107P 2007-04-25 2007-04-25
US60/913,911 2007-04-25
US94343407P 2007-06-12 2007-06-12
US60/943,434 2007-06-12
US12/109,043 2008-04-24
US12/109,043 US8768357B2 (en) 2007-04-25 2008-04-24 Changes of forward-link and reverse-link serving access points
PCT/US2008/061624 WO2008134546A2 (en) 2007-04-25 2008-04-25 Changes of forward-link and reverse-link serving access points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9303.8A Division CN101951647B (zh) 2007-04-25 2008-04-25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服务接入点的改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2928A true CN101682928A (zh) 2010-03-24

Family

ID=398875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3290A Pending CN101682928A (zh) 2007-04-25 2008-04-25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服务接入点的改变
CN20101050930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1647B (zh) 2007-04-25 2008-04-25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服务接入点的改变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930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1647B (zh) 2007-04-25 2008-04-25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服务接入点的改变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2) US8768357B2 (zh)
EP (1) EP2149277A2 (zh)
JP (3) JP2010525762A (zh)
KR (1) KR101160653B1 (zh)
CN (2) CN101682928A (zh)
AU (1) AU2008245586B2 (zh)
BR (1) BRPI0810546A2 (zh)
CA (1) CA2683138A1 (zh)
IL (1) IL201412A0 (zh)
MX (1) MX2009011377A (zh)
MY (3) MY167343A (zh)
RU (1) RU2466513C2 (zh)
TW (1) TW200910992A (zh)
WO (1) WO200813454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0074159A1 (ja) * 2008-12-25 2012-06-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中継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807620B2 (en) * 2010-07-19 2017-10-31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heterogenous networks
US11057924B2 (en) 2011-04-30 2021-07-06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upling uplink and downlink cell selection
WO2020087432A1 (en) * 2018-11-01 2020-05-07 Apple Inc. Conditional handovers and cell re-selections along known rout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1260B2 (ja) 1987-12-29 1996-10-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法
FI101763B (fi) 1995-12-01 1998-08-14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Siirrettävän tiedon koostumuksen säilyttäminen tukiaseman vaihdon yhte ydessä
US6055427A (en) 1996-07-18 2000-04-25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Hard handoff and a radio system
JP3019061B2 (ja) * 1997-06-27 2000-03-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無線回線制御方法
US6353602B1 (en) * 1998-08-07 2002-03-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CDMA base station assisted soft handoff
JP3046295B1 (ja) 1999-03-17 2000-05-29 株式会社ワイ・アール・ピー移動通信基盤技術研究所 Cdma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JP4231593B2 (ja) * 1999-07-21 2009-03-04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通信方法
US20040125795A1 (en) * 2000-02-18 2004-07-01 Corson Mathew S Telecommunications routing
JP2001339752A (ja) 2000-05-30 2001-12-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外部エージェントおよびスムーズハンドオフ方法
JP4053227B2 (ja) 2000-10-18 2008-0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ハンドオフ方法およびエージェント装置
US7079511B2 (en) 2000-12-06 2006-07-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of a wireless packet data services connection
SE0100475D0 (sv) 2001-02-09 2001-02-0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system of retransmission
FI113140B (fi) 2001-05-25 2004-02-27 Nokia Corp Kanavanvaihto solukkojärjestelmässä
US20030081582A1 (en) * 2001-10-25 2003-05-01 Nikhil Jain Aggregating multip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for high data rate transfers
US7340253B2 (en) * 2002-06-10 2008-03-0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IP-based distribute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CDMA networks
EP2496016A2 (en) 2002-09-24 2012-09-05 Fujitsu Limited Packet transferring/transmitting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5012718A (ja) 2003-06-23 2005-01-13 Hitachi Ltd 移動体ip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
US7542476B2 (en) * 2003-08-29 2009-06-02 Flash Networks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ipulating IP packets i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JP2005217626A (ja) 2004-01-28 2005-08-11 Kddi Corp 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を介するパケットデータ交換ノード、端末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US20070171875A1 (en) * 2004-02-25 2007-07-26 Yukinori Sud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AU2005241836B2 (en) 2004-05-07 2008-09-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fast handover in a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369573B2 (en) 2004-05-13 2008-05-0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Independent mode selection for forward and reverse links
CN1947377A (zh) 2004-05-13 2007-04-11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前向及逆向链接的独立模式选择
US7643451B2 (en) * 2004-10-15 2010-01-0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ending a mobile unit data path between access points
KR100582731B1 (ko) 2005-03-03 2006-05-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모바일 IPv6 망에서 이동 호스트를 이용한 트래픽 교환방법
US7983674B2 (en) 2005-06-16 2011-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rving base station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70110015A1 (en) * 2005-10-19 2007-05-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lect diversity for radio communications
TW200738026A (en) * 2006-03-09 2007-10-0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between two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JP2007329606A (ja) * 2006-06-07 2007-12-20 Hitachi Ltd 中継装置
KR101090189B1 (ko) 2006-09-06 2011-12-06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네트워크 베이스 ip 모빌리티 프로토콜을 이용한 통신 시스템, 제어 장치, 루터 및 그의 통신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466513C2 (ru) 2012-11-10
MY167343A (en) 2018-08-16
US20080268851A1 (en) 2008-10-30
US20140307712A1 (en) 2014-10-16
WO2008134546A3 (en) 2009-02-19
AU2008245586A1 (en) 2008-11-06
KR20100003362A (ko) 2010-01-08
EP2149277A2 (en) 2010-02-03
JP6092179B2 (ja) 2017-03-08
IL201412A0 (en) 2010-05-31
WO2008134546A2 (en) 2008-11-06
BRPI0810546A2 (pt) 2014-10-21
CN101951647A (zh) 2011-01-19
AU2008245586B2 (en) 2011-11-17
RU2009143538A (ru) 2011-05-27
MX2009011377A (es) 2009-11-09
TW200910992A (en) 2009-03-01
KR101160653B1 (ko) 2012-06-28
CN101951647B (zh) 2016-03-23
JP5710549B2 (ja) 2015-04-30
JP2012199958A (ja) 2012-10-18
MY151886A (en) 2014-07-14
CA2683138A1 (en) 2008-11-06
JP2010525762A (ja) 2010-07-22
US8768357B2 (en) 2014-07-01
MY167342A (en) 2018-08-16
JP2015092678A (ja) 2015-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02462A (zh) 用户设备、节点以及在其中执行的方法
JP2003179958A (ja) 高速セルサイト選択のためのアップリンクダウンリンクダイバシティ
AU2018427836B2 (en) Method for submitting data in sequence,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JPWO2020032129A1 (ja) 中継装置
CN11500476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JP2004260262A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網間インタフェース装置
CN101204103A (zh) 减少无线连通性改变期间的延迟的方法和设备
CN112566150A (zh) 切换的方法及设备
CN112105092B (zh) 双连接重建立中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JP6092179B2 (ja) 順方向リンク及び逆方向リンクのサービング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の変更
CN116325849A (zh) 通信控制方法
CN106788921B (zh) 多cpe冗余链路系统及方法
US1145202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by means of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CN116671149A (zh) 通信控制方法
US20240022965A1 (en) Traffic transmission schem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240031880A1 (e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donor mig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EP4319462A1 (en) Optimizing relay reselection of sidelink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source user equipment and a target user equipment
WO2024031267A1 (en) Techniques for sidelink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23013604A1 (ja) 通信制御方法
CN108307504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KR20080011003A (ko) 이동 아이피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프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