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2935A - 抗眩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抗眩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2935A
CN101672935A CN200810215622A CN200810215622A CN101672935A CN 101672935 A CN101672935 A CN 101672935A CN 200810215622 A CN200810215622 A CN 200810215622A CN 200810215622 A CN200810215622 A CN 200810215622A CN 101672935 A CN101672935 A CN 1016729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particle
resin layer
resistance film
ho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5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2935B (zh
Inventor
陈铭慧
翁畅健
陈庆松
林士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Q Mat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xon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xon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Daxon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081021562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729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72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2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2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29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眩薄膜,包括透光性树脂层、多个透光性实心粒子与多个透光性中空粒子。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均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中,且中空粒子部分外露于透光性树脂层的表面外。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的折射率均与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其中,通过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两种不同粒子的混合设置,可使得抗眩薄膜同时具有抗眩光、高对比与高清晰度等特性。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备抗眩薄膜的方法。

Description

抗眩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眩薄膜及其制备方法,特别设计一种运用于高精细(high fine)显示装置表面的抗眩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已知抗眩薄膜的制备方法是先将折射率相当的透明树脂16与透明粒子14相互混合,接着将混合好的透明树脂16与透明粒子14涂布于基材10上,经过固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抗眩薄膜12。抗眩薄膜12的粒子部分外露于表面造成表面的凹凸起伏,导致光线18产生表面散射与折射,来达到抗眩的效果。如日本特开平第6-18706号公报中所披露的,将二氧化硅粒子(silica particles)混掺在树脂内并一起涂布于透明基材表面,使得表面具有凹凸起伏,利用高低起伏的表面将光线扩散而达到抗眩效果。但该方法仅有外部光线的扩散,针对材料内部光线扩散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又发展出利用两种大小不同且折射率不同的粒子,按照不同的比例制作成同时具有内部扩散与外部扩散的抗眩薄膜。例如大日本印刷公司的美国专利第6,217,176 B1号中所披露的,将两种不同折射率的透明粒子混掺于树脂中。其中,两种不同的透明粒子彼此间的折射率系数与树脂的折射率系数差约在0.03至0.2之间,且两种透明粒子的粒径分布约在1至5微米(μm)之间。
虽然已知抗眩薄膜可降低因光线所产生的刺眼与眩光等缺点,但是已知抗眩薄膜的雾度值(haze)、光泽度(gloss)与清晰度(clarity)等光学性质仍存在许多限制,因此,如何提升抗眩薄膜的光学效果仍为目前的一大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抗眩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使抗眩薄膜同时具备抗眩光、高对比与高清晰度等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眩薄膜,包括透光性树脂层、多个透光性实心粒子与多个透光性中空粒子。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均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中,且中空粒子部分外露于透光性树脂层的表面外。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的折射率均与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其中,通过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的混合设置,使得抗眩薄膜的总雾度值(total haze)介于3%至2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实心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空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设置于高精细显示装置中。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透光性树脂层包括聚酯树脂、聚醚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胺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环缩醛树脂、聚硫醇聚烯树脂、聚丁二烯树脂,或前述材料的混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空粒子包括压克力(亚克力,acrylic)系、聚苯乙烯、压克力与聚苯乙烯的共聚物、聚碳酸酯,或前述材料的混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实心粒子包括核状部份与包覆所述核状部份的壳状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实心粒子包括压克力系、聚苯乙烯、压克力与聚碳酸酯的共聚物、前述材料的共聚物、前述材料的衍生物、前述材料的混合物,或无机氧化物。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实心粒子的折射率与中空粒子的折射率小于1.65且大于透光性树脂层的折射率,而透光性树脂层的折射率大于1.45。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中空粒子的空心率介于20%至9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中空粒子的外径对透光性树脂层的厚度之比在0.15至1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实心粒子的粒径对所述透光性树脂层的厚度之比在0.15至1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的对比值介于800至500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的清晰度介于100至300之间。
并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抗眩薄膜的制作方法。首先提供树脂涂液。然后,在树脂涂液中加入多个实心粒子与多个中空粒子以形成抗眩涂液,其中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均具有透光性。接着,将抗眩涂液涂布在透明基材上,再对抗眩涂液进行固化工艺,使树脂涂液固化为透光性树脂层,以形成抗眩薄膜。其中,抗眩薄膜的总雾度值介于3%至2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制作抗眩薄膜的方法,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固化工艺之后,实心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制作抗眩薄膜的方法,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固化工艺之后,中空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制作抗眩薄膜的方法,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设置于高精细显示装置中。
根据本发明的制作抗眩薄膜的方法,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材包含有三醋酸纤维素。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抗眩薄膜,包括透光性树脂层;多个实心粒子,该实心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中,且实心粒子与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以及多个中空粒子,该中空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中,部分外露于透光性树脂层的表面外,且中空粒子与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其中通过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的混合设置,使得抗眩薄膜的60°光泽度介于40%至9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实心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空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设置于高精细显示装置中。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实心粒子的折射率与中空粒子的折射率小于1.65且大于透光性树脂层的折射率,而透光性树脂层的折射率大于1.45。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中空粒子的空心率介于20%至9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中空粒子的外径与透光性树脂层的厚度之比在0.15至1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实心粒子的粒径与透光性树脂层的厚度之比在0.15至1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的对比值介于800至500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的清晰度介于100至300之间。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抗眩薄膜,包括透光性树脂层;多个实心粒子,该实心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中,且该实心粒子与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以及多个中空粒子,该中空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中,部分外露于透光性树脂层的表面外,且该中空粒子与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其中通过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的混合设置,使得抗眩薄膜的外部雾度值介于0至6%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实心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空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设置于高精细显示装置中。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实心粒子的折射率与中空粒子的折射率小于1.65且大于透光性树脂层的折射率,而透光性树脂层的折射率大于1.45。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中空粒子的空心率介于20%至9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中空粒子的外径与透光性树脂层的厚度之比在0.15至1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实心粒子的粒径与透光性树脂层的厚度之比在0.15至1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的对比值介于800至500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的清晰度介于100至300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抗眩薄膜,包括透光性树脂层;多个实心粒子,该实心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中,且实心粒子与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以及多个中空粒子,该中空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中,部分外露于透光性树脂层的表面外,且中空粒子与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其中通过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的混合设置,使得抗眩薄膜的清晰度大于150。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实心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空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设置于高精细显示装置中。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实心粒子的折射率与中空粒子的折射率小于1.65且大于透光性树脂层的折射率,而透光性树脂层的折射率大于1.45。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中空粒子的空心率介于20%至9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中空粒子的外径与透光性树脂层的厚度之比在0.15至1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实心粒子的粒径与透光性树脂层的厚度之比在0.15至1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抗眩薄膜的对比值介于800至5000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同时将实心粒子与中空粒子掺杂于透明树脂中,并利用微粒结构变化与折射率差异造成光线的散射、绕射、折射与反射等光学效果,使光学薄膜同时具有抗眩光,高对比与高清晰度等特性。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别列举优选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然而如下的优选实施方式与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的抗眩薄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抗眩薄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抗眩薄膜中光线行进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抗眩薄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与图6示出了本发明制作抗眩薄膜的方法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及比较例所得的结果的测试数据表。
图8为本发明测量抗眩薄膜的对比值的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抗眩薄膜20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抗眩薄膜20覆盖于基材22表面,包括经固化的透光性树脂层24、多个透光性的实心粒子26与多个透光性的中空粒子28。
基材22可以包含高透明性的有机材料,例如:TAC、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二乙炔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butyrate)、聚醚砜、聚丙烯酸系树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酯、聚碳酸酯聚砜、聚醚、聚甲基戊酰、聚醚酮、聚甲基丙烯腈等材料,可以为薄膜形式,例如厚度为25μm至300μm的薄膜。
透光性树脂层24的厚度约可介于2μm至20μm之间,可为一般的硬涂(hard coating)层,例如紫外线(UV light)可固化的透明树脂,其成分优选具有丙烯酸酯系官能基。例如:具有丙烯酸酯系官能基的较低分子量的聚酯树脂、聚醚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胺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环缩醛树脂、聚硫醇聚烯(polythiol-polyene)树脂、聚丁二烯树脂等等。
实心粒子26可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24中,其粒径约介于1μm至10μm之间,且实心粒子26的粒径与透光性树脂层24的厚度之比约介于0.15至1之间,但并不限于此。相对于整个抗眩薄膜20而言,实心粒子26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约可介于0.1%至5%之间,优选介于0.5%至1%之间。在优选的情况下,实心粒子26的分布较中空粒子28的分布更接近基材22,以提供内部光线扩散的界面。实心粒子26的材料可包括压克力系、聚苯乙烯、压克力与聚碳酸酯的共聚物、上述材料的共聚物、上述材料的衍生物、上述材料的混合物,或无机氧化物。
中空粒子28包括中空部分28a及壳体28b,可分布于透光性树脂层24中,并且部分外露于透光性树脂层24的表面外,以提供优选的外部光线扩散界面。其中,中空粒子28的外径约介于1μm至10μm之间,而其内径约介于0.5μm至8μm之间。各中空粒子28的空心率(hollow ratio)约介于20%至90%之间。相对于整个抗眩薄膜20而言,中空粒子28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约介于0.1%至5%之间,优选约为2%左右,但并不限于此。中空粒子28的外径对透光性树脂层24的厚度之比约介于0.15至1之间。
中空粒子28表面可以是平滑、粗糙、或是多孔质。如果是多孔质的球体,使其比表面积至少大于100g/m2以上,可更加有利于分散在透明树脂层24中。壳体28b的材料可为压克力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压克力与聚苯乙烯的共聚物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与无机硅氧化物等。中空粒子28的中空部分28a(或称为中空粒子的中心)可为空气或其它气体、或真空。
在本发明中,实心粒子26的折射率可大于透光性树脂层24的折射率,且可以大于或等于中空粒子28的折射率,以在界面造成折射,促进光线的扩散效果。举例来说,实心粒子26的折射率与中空粒子28的折射率可小于1.65且大于透光性树脂层24的折射率,而透光性树脂层24的折射率可大于1.45,例如实心粒子26的折射率与中空粒子28的折射率约介于1.55至1.59之间,而透光性树脂层24的折射率约为1.51。在优选的情况下,实心粒子26的折射率可大于中空粒子28的折射率。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抗眩薄膜20中光线行进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由于中空粒子28为中空结构,所以中空粒子28的比重较低而容易漂浮于透光性树脂层24表面。当光线入射抗眩薄膜20时,裸露于透光性树脂层24表面的部分中空粒子28可以使光线产生散射、绕射与多重反射等光学现象而造成外部光线扩散的效果。实心粒子26的比重比中空粒子28大,因此实心粒子26大部分悬浮或沉降于透光性树脂层24内,再加上实心粒子26的折射率大于固化后的透光性树脂层24,所以能使通过抗眩薄膜20的光线有效地在透光性树脂层24内部产生多次折射与反射而达到内部的光扩散效果。光线30及32分别由基材22射入透光性树脂层24,光线30遇到中空粒子28,经过中空粒子28的壳体28b的折射、中空部分28a的多次反射、再经过一次壳体28b的折射,最后散射至外部环境。光线32遇到实心粒子26,在各实心粒子26处约可产生两次折射,再散射进入外部环境。光线31由外部环境射入中空粒子28,在中空粒子28与外部环境的界面及中空粒子28内部的界面产生不同角度的反射与折射。因此,本发明的抗眩薄膜20可同时提供外部光线与内部光线扩散的功能达到抗眩、提高对比与清晰度等效果,且仅需微量添加即可达到良好的抗眩效果。
在其它实施例中,各实心粒子还可为复合结构。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抗眩薄膜21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组件或部位沿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如图4所示,抗眩薄膜21覆盖于基材22表面,包括经固化的透光性树脂层24、多个透光性的实心粒子27与多个透光性的中空粒子28。实心粒子27包含核状部份(core part)27a与包覆核状部份27a的壳状部分(shell part)27b。核状部份27a的直径约介于0.5μm至8μm之间,但并不限于此,而此时实心粒子27的外径约可介于1μm至10μm之间。核状部份27a与壳状部分27b的材料可包括压克力系、聚苯乙烯、压克力与聚碳酸酯的共聚物、上述材料的共聚物、上述材料的衍生物、上述材料的混合物,或无机氧化物。在优选情况下,核状部份27a与壳状部分27b彼此可包含不同材料,使得核状部份27a的折射率小于壳状部分27b的折射率。甚至,实心粒子27的核状部份27a可能由气体所构成。
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可应用于计算机、电视、汽车用仪器等各种显示装置表面,尤其适用于高精细显示装置,但不限于此。对于一般抗眩薄膜而言,可能的雾度值范围约介于3至90之间。本发明实心粒子26与中空粒子28的含量可根据其材料种类、性质、粒径、内外径、以及所要获得的雾度值而调整。此外,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可以直接为固化膜的状态而贴合于基材上,例如显示装置的偏光片上,以达到抗眩效果;或可利用涂敷的方式,以预先制得的抗眩涂液,涂敷于基材上,经过固化而形成本发明的抗眩薄膜,以达到抗眩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作抗眩薄膜的方法,以制备前述抗眩薄膜20结构。图5与图6示出了本发明制作抗眩薄膜20的方法示意图。如图5所示,首先提供树脂涂液34,可选择性地在树脂涂液34中加入溶剂36来调整树脂涂液34的树脂含量或黏度等特性,例如使得未固化前的树脂涂液34固体含量等于或低于65%。然后,在树脂涂液34中加入多个实心粒子26与多个中空粒子28,搅拌分散于上述树脂涂液34中,即得到抗眩涂液38,其中实心粒子26与中空粒子28均具有透光性。所使用的溶剂36优选具有挥发性,在涂敷涂液及固化过程中,可通过挥发而移除。其可为例如甲基乙基酮(methyl ethyl ketone,MEK)、甲苯(toluene)或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
接着,如图6所示,将抗眩涂液38涂布在基材22上,由于中空粒子28的密度小于树脂涂液34的密度,因而当将抗眩涂液38涂布在基材22上时,中空粒子28会上浮而部分外露于树脂涂液34的表面。再对抗眩涂液38进行固化工艺,使树脂涂液34固化为透光性树脂层,以形成抗眩薄膜20。其中,固化工艺包括烘烤步骤与照光步骤。烘烤步骤先将涂布有抗眩涂液38的基材22置于烘箱中干燥,然后照光步骤再利用紫外光照射抗眩涂液38,以使树脂涂液34固化,即制得本发明的抗眩薄膜20。如果要制备抗眩薄膜21,只需将实心粒子26替换为实心粒子27即可。
以下,特别列举多个具体实施例以说明本发明的抗眩薄膜的结构与制作方法,并与比较例进行比较。
实施例一
将100重量份的紫外光硬化树脂U4690-MP(商品名,立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原固含量约65%),用MEK溶剂稀释成固含量约50%的树脂涂液,并加入2重量份的聚苯乙烯中空粒子(例如日本合成橡胶公司制造的SX8782(P),其平均粒径约1μm)与1重量份由压克力-聚苯乙烯共聚物所形成的实心粒子(例如日本合成橡胶公司制造的SX8706(P),其平均粒径约3.5μm),搅拌分散于上述树脂中,即得到抗眩涂液。将该抗眩涂液涂布在厚度80μm的TAC透明基材(日本富士写真公司制造)上。然后置于80℃循环烘箱中干燥约1分钟,然后通过能量约为540mJ/cm2的紫外线照射后,即制得本发明的抗眩薄膜。
实施例二
将100重量份的紫外光硬化树脂U4690-MP用MEK溶剂稀释成固含量约50%的树脂涂液,并加入2重量份的聚苯乙烯中空粒子(例如日本合成橡胶公司制造的SX8782(P),其平均粒径约1μm)与0.5重量份的聚苯乙烯实心粒子(例如日本积水公司(Sekisui)制造的XX-03GL,其平均粒径约3.5μm),搅拌分散于上述树脂中,即得到抗眩涂液。将抗眩涂液涂布在厚度80μm的TAC透明基材(例如日本富士写真公司制造的TAC透明基材)上,并置于80℃循环烘箱中干燥约1分钟,然后通过能量约为540mJ/cm2的紫外线照射后,即制得本发明的抗眩薄膜。
比较例一
将100重量份的紫外光硬化树脂U4690-MP用MEK溶剂稀释成固含量约50%的涂液,并加入3重量份聚苯乙烯中空粒子(例如日本合成橡胶公司制造的SX8782(P),其平均粒径约1μm)分散于上述树脂中。将抗眩涂液涂布在厚度80μm的TAC透明基材(日本富士写真公司制造)上,并置于80℃循环烘箱中干燥约1分钟,然后通过剂量约为540mJ/cm2的紫外光照射,即制得抗眩薄膜。
比较例二
将100重量份的紫外光硬化树脂U4690-MP用MEK溶剂稀释成固含量约65%的涂液,并加入3重量份由压克力-聚苯乙烯共聚物所形成的实心粒子(例如日本合成橡胶公司制造的SX8706(P),其平均粒径约3.5μm)分散于上述树脂中。将抗眩涂液涂布在厚度80μm的TAC透明基材(日本富士写真公司制造)上,并置于80℃循环烘箱中干燥约1分钟,然后通过剂量约为540mJ/cm2的紫外光照射,即制得抗眩薄膜。
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比较例一与比较例二的抗眩薄膜的测试结果列于图7所示的数据表中,其中总雾度值(total haze)、内部雾度值(inner haze)与穿透度(transmittance)是通过日本工业标准的测量规范JIS K 7361方法所测,光泽度(gloss)是通过日本工业标准的测量规范JIS Z 8741方法所测,清晰度(clarity)是通过日本工业标准的测量规范JIS K 7105所测。此外,对比值(C/R value)的测量则可采用如下方法:如图8所示,先将要测量的抗眩薄膜20平贴于偏光片42上,接着将具有抗眩薄膜20的偏光片42贴合于显示面板44。这里所采用的显示面板44的分辨率为1366×768,像素间距0.511毫米(millimeter),显示面板对比值1500,而显示面板44后方具有背光模块46。然后,以三爱立信仪器技术有限公司(ELDIM)生产的光学仪48(型号EZcontrast XL88W)对各抗眩薄膜20进行测量。由图7数据表中显示的结果可知,以中空粒子与实心粒子搭配所制备的抗眩薄膜(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在雾度值、对比值与清晰度等性质表现比单独以中空粒子(比较例一)或单独以实心粒子(比较例二)制备的抗眩薄膜表现较为优异。
根据反复制备与测试结果可知,本发明的抗眩薄膜的总雾度值可介于3%至25%之间,对比值可介于800至5000之间,60°光泽度可介于40%至90%之间,外部雾度值可介于0至6%之间,优选介于4.5至5.5%之间,而清晰度可介于100至300之间,优选大于150。其中,当本发明的抗眩薄膜的清晰度大于150时,其规格可以适用于高精细显示装置,例如当本发明的抗眩薄膜应用为偏光板的表面处理层时,可制作出具有抗眩效果的高精细偏光板。
由于本发明抗眩薄膜的中空粒子可加强外部扩散的效果,且同时实心粒子可加强内部扩散的效果,因此抗眩薄膜不仅可提供适当的雾度值,且可以提供优异的对比值与清晰度。这样,本发明的抗眩薄膜不但可以提供足够的抗眩功能,且可以同时确保具有该抗眩薄膜的显示装置能够维持良好的对比值与清晰度,为观看者提供最佳的显示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有依照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做的等同替代与修饰,均应归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基材            12    光学薄膜
14    透明粒子        16    透明树脂
18    光线            20    抗眩薄膜
21    抗眩薄膜        22    基材
24    透光性树脂层    26    实心粒子
27    实心粒子        27a   核状部份
27b   壳状部分        28    中空粒子
28a   中空部分        28b   壳体
30    光线            31    光线
32    光线            34    树脂涂液
36    溶剂            38    抗眩涂液
42    偏光片          44    显示面板
46    背光模          48    光学仪。

Claims (10)

1.一种抗眩薄膜,包括:
透光性树脂层;
多个实心粒子,所述实心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中,且所述实心粒子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以及
多个中空粒子,所述中空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中,部分外露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的表面外,且所述中空粒子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其中通过所述实心粒子与所述中空粒子的混合设置,使得所述抗眩薄膜的总雾度值介于3%至2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薄膜,其中所述实心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薄膜,其中所述中空粒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介于0.1%至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薄膜,其中所述抗眩薄膜设置于高精细显示装置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薄膜,其中所述透光性树脂层包括聚酯树脂、聚醚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胺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环缩醛树脂、聚硫醇聚烯树脂、聚丁二烯树脂,或前述材料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薄膜,其中所述中空粒子包括压克力系、聚苯乙烯、压克力与聚苯乙烯的共聚物、聚碳酸酯,或前述材料的混合物。
7.一种制作抗眩薄膜的方法,包括:
提供树脂涂液;
在所述树脂涂液中加入多个实心粒子与多个中空粒子以形成抗眩涂液,其中所述实心粒子与所述中空粒子均具有透光性;
将所述抗眩涂液涂布在透明基材上;
对所述抗眩涂液进行固化工艺,使所述树脂涂液固化为透光性树脂层,以形成所述抗眩薄膜,其中所述抗眩薄膜的总雾度值介于3%至25%之间。
8.一种抗眩薄膜,包括:
透光性树脂层;
多个实心粒子,所述实心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中,且所述实心粒子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以及
多个中空粒子,所述中空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中,部分外露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的表面外,且所述中空粒子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其中通过所述实心粒子与所述中空粒子的混合设置,使得所述抗眩薄膜的60°光泽度介于40%至90%之间。
9.一种抗眩薄膜,包括:
透光性树脂层;
多个实心粒子,所述实心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中,且所述实心粒子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以及
多个中空粒子,所述中空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中,部分外露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的表面外,且所述中空粒子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其中通过所述实心粒子与所述中空粒子的混合设置,使得所述抗眩薄膜的外部雾度值介于0至6%之间。
10.一种抗眩薄膜,包括:
透光性树脂层;
多个实心粒子,所述实心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中,且所述实心粒子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以及
多个中空粒子,所述中空粒子具有透光性,分布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中,部分外露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的表面外,且所述中空粒子与所述透光性树脂层折射率不相同,其中通过所述实心粒子与所述中空粒子的混合设置,使得所述抗眩薄膜的清晰度大于150。
CN2008102156220A 2008-09-08 2008-09-08 抗眩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016729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156220A CN101672935B (zh) 2008-09-08 2008-09-08 抗眩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156220A CN101672935B (zh) 2008-09-08 2008-09-08 抗眩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2935A true CN101672935A (zh) 2010-03-17
CN101672935B CN101672935B (zh) 2012-05-30

Family

ID=42020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56220A Active CN101672935B (zh) 2008-09-08 2008-09-08 抗眩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72935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5165A (zh) * 2010-08-19 2012-03-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及其制作方法、使用该防眩膜的偏光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03064138A (zh) * 2012-12-28 2013-04-24 深圳大学 一种光扩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04466A (zh) * 2014-05-23 2014-08-27 东莞轩朗实业有限公司 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17228A (zh) * 2014-12-29 2015-05-1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增透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205269A1 (zh) * 2018-04-28 2019-10-3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减反膜、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32686A (zh) * 2016-07-14 2019-12-31 株式会社Lg化学 防反射膜
CN111100333A (zh) * 2019-12-24 2020-05-05 上海师范大学 中空PMMA@SiO2光扩散剂、PC光扩散板及制备方法
CN111580191A (zh) * 2020-05-09 2020-08-25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表面处理方法、抗眩光涂层及显示装置
CN114624951A (zh) * 2022-03-10 2022-06-14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及其制作方法
CN115050262A (zh) * 2022-01-07 2022-09-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23155242A1 (zh) * 2022-02-16 2023-08-24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5165A (zh) * 2010-08-19 2012-03-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及其制作方法、使用该防眩膜的偏光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03064138A (zh) * 2012-12-28 2013-04-24 深圳大学 一种光扩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04466A (zh) * 2014-05-23 2014-08-27 东莞轩朗实业有限公司 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04466B (zh) * 2014-05-23 2016-04-27 东莞轩朗实业有限公司 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17228A (zh) * 2014-12-29 2015-05-1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增透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32686A (zh) * 2016-07-14 2019-12-31 株式会社Lg化学 防反射膜
CN110632686B (zh) * 2016-07-14 2021-10-29 株式会社Lg化学 防反射膜
WO2019205269A1 (zh) * 2018-04-28 2019-10-3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减反膜、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00333B (zh) * 2019-12-24 2022-01-14 上海师范大学 中空PMMA@SiO2光扩散剂、PC光扩散板及制备方法
CN111100333A (zh) * 2019-12-24 2020-05-05 上海师范大学 中空PMMA@SiO2光扩散剂、PC光扩散板及制备方法
CN111580191A (zh) * 2020-05-09 2020-08-25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表面处理方法、抗眩光涂层及显示装置
WO2021227162A1 (zh) * 2020-05-09 2021-11-18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表面处理方法、抗眩光涂层及显示装置
US11867996B2 (en) 2020-05-09 2024-01-09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Surface finishing method, anti-glare coating,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same
CN115050262A (zh) * 2022-01-07 2022-09-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23155242A1 (zh) * 2022-02-16 2023-08-24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24951A (zh) * 2022-03-10 2022-06-14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2935B (zh) 2012-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2935B (zh) 抗眩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US7857468B2 (en) Antiglare film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US6852376B2 (en) Antiglare film
CN101341427B (zh)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CN103620449B (zh)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0554344C (zh) 一种抗紫外线涂料组合物及抗紫外线薄膜
CN102576101B (zh) 空隙化扩散体
CN101324677A (zh) 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
CN101903809A (zh) 光控膜
US7776389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CN101572038B (zh) 平板显示器及平板显示器用防眩薄膜
CN101545994A (zh) 方向性扩散薄膜、偏振片、液晶显示装置及方向性扩散薄膜的制造方法
US20090128915A1 (en) Antiglare film and coating composition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1910878B (zh) 光学片
CN103308959A (zh) 光学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2640020A (zh) 光学层积体及光学层积体的制造方法
CN103052898A (zh) 包括哑光表面层的多层膜和制品
KR20160146838A (ko) 광학 제품용 텍스쳐화된 코팅
JP7402609B2 (ja) 低スパークルマットコート及び製造方法
CN101910877B (zh) 光学片
CN103105636B (zh) 用于制造高亮度光学板的方法
JP2007316644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素子におけるその使用
CN100353187C (zh) 防眩薄膜
CN112646501A (zh) 一种高透过率防眩防爆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87138A (zh) 具有全光透过性和良好的光扩散性的光电扩散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000000 Taoyuan Coun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after: BenQ Materials Corp.

Address before: 000000 Taoyuan Coun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before: Dax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DAX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TO: BENQ MATERIALS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