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9241B - 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59241B
CN101659241B CN2009101520271A CN200910152027A CN101659241B CN 101659241 B CN101659241 B CN 101659241B CN 2009101520271 A CN2009101520271 A CN 2009101520271A CN 200910152027 A CN200910152027 A CN 200910152027A CN 101659241 B CN101659241 B CN 1016592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lining board
lateral lining
compartment
vehic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20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59241A (zh
Inventor
小村辉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219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7747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59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9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59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92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车用侧部衬板在座椅可动机构周围弯曲的车用侧部衬板。该车用侧部衬板设置在具有使座椅的一部分可动的可动机构的汽车座椅的侧方,覆盖车身外板,并且该车用侧部衬板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被所述座椅的可动机构从靠车厢外侧一侧支承。

Description

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侧部衬板的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具有如下的一种构造,在汽车后排座椅靠车厢外侧一侧设置有树脂制侧部衬板,该树脂制侧部衬板从车厢内侧覆盖靠车厢外侧一侧的车身部件(例如,参照日本发明专利第3070425号公报)。 
在所述构造中,如果所述座椅为可动式时,则在该座椅的可动机构周围,难以将侧部衬板固定在车身上。因此,在该部分有压力作用时,侧部衬板会向靠车厢外侧一侧弯曲。由此产生的间隙会使异物进入到内部,还使外观变差、刚性感下降等,从而给汽车作为商品的特性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其可控制座椅可动机构周围的侧部衬板的弯曲。 
在所述构造中,处于不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被沿着侧部衬板的外表面配置。这种配置会使所述安全带进入到座椅和侧部衬板之间。该问题特别是在采用可动式座椅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这会给使用安全带时或调整座椅时造成麻烦。 
因此,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其防止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进到座椅和侧部衬板之间。 
为了实现所述第一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手段。 
(1)即,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车用侧部衬板配置在汽车座椅的侧方,用于覆盖车身外板,所述汽车座椅具有使所述座椅的一部分 可动的可动机构,并且,该车用侧部衬板具有被支承部,所述被支承部位于所述汽车座椅的可动机构的固定部的靠汽车内侧一侧,且被所述可动机构的固定部由靠汽车外侧一侧向内支承。 
根据所述的车用侧部衬板的结构,通过在侧部衬板上设有所述被支承部,使得侧部衬板的位于所述可动机构周围的部分不会向靠车厢外侧一侧大幅度变形。因此,所述座椅和侧部衬板间不易产生间隙。因而能防止异物进入该间隙。此外,能保持外观美观,能提高该部分的刚性感,提升车辆作为商品的特性。 
(2)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所述侧部衬板设于汽车座椅的侧方且覆盖车身外板,所述汽车座椅的靠背倾角可调,其中,所述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具有:外侧托架,其安装在车身上,支承座椅骨架并使其可摆动;坐垫,其安装在所述座椅骨架上,所述车用侧部衬板具有插在所述外侧托架和所述座椅骨架之间的被支承部,所述车用侧部衬板具有能容纳摆动轴的缺口部,所述摆动轴以轴的形式支承所述座椅骨架并使所述座椅骨架能摆动,所述被支承部配置在所述缺口部附近,所述坐垫从车前侧覆盖所述缺口部。 
根据所述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除具有同于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外,还能让座椅覆盖住靠背倾角可调机构和所述缺口部。此外,即便侧部衬板的缺口部的周围被座椅向车厢外侧一侧施以推力,所述被支承部也会受到来自靠车厢外侧一侧的支承,因而,所述缺口部的周围不会出现大的弯曲。所以,能抑制在座椅和侧部衬板之间产生间隙。此外,靠背倾角可调机构和缺口部都能被切实地盖住。 
此外,为了实现所述第二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手段。 
(3)即,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作为一种设置所述(1)记载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具有:穿通部,其形成在所述车用侧部衬板的下端部,供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穿通,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能对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客加以限制;被覆盖部,其形成在所述车用侧部衬板的下端部,且被所述座椅覆盖 住;限制部,其形成在所述穿通部与所述被覆盖部之间,对所述安全带从所述插孔向所述被覆盖部的移动加以限制。 
根据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安全带从穿通部向被覆盖部侧的移动受到限制,这能防止该安全带进入到侧部衬板和座椅之间。因此,可以消除使用安全带时或调整座椅时等的麻烦。 
(4)此外,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为,在所述(3)所记载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的基础上,所述座椅具有通过可动机构可动的可动部,所述穿通部被所述座椅的固定部盖住。 
根据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即便在操作座椅的可动部时,也能防止安全带向被覆盖部侧移动。此外,安全带穿通部不受座椅可动状态的影响,并且不会向车厢内侧露出,因此,可很好地保持侧部衬板周围的外观。 
(5)此外,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在所述(3)所记载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的基础上,所述车用侧部衬板具有:座椅侧部衬板,其配置在所述汽车座椅侧方;下侧侧部衬板,其配置在所述座椅侧部衬板的下方,覆盖侧车架的上弯部。所述穿通部配置在所述座椅侧部衬板和下侧侧部衬板间的分型线上,在所述侧车架的位于上弯部后侧的水平部前端设置有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固定器,所述固定器被所述座椅侧部衬板盖住。 
根据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安全带固定器安装在侧车架的位于上弯部后侧的水平部的前端部上,因此,不仅安全带配置在远离座椅的地方,还能将安全带从回缩器拉出的量设定的很小。因此,能减小安全带的拉出阻尼。此外,仅通过侧部衬板就将安全带固定器基本上盖住。因此,能提高维护时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前上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车用后排座椅右侧周围的立体图。 
图2是拆下所述后排座椅的状态下的与图1相当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车厢内侧观察设置在所述后排座椅靠车厢外侧一侧的侧部衬板的侧视图。 
图4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对所述后排座椅靠车厢外侧一侧提供支承的铰接机构周围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从左前上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车用后排座椅右侧周围的立体图。 
图8是拆下所述后排座椅的状态下的与图7相当的立体图。 
图9是从车厢内侧观察设置在所述后排座椅靠车厢外侧一侧的侧部衬板的侧视图。 
图10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对所述后排座椅靠车厢外侧一侧提供支承的铰接机构周围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10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0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在所述侧部衬板的外表面上配置有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6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则与汽车的前后左右等方向相同。 
图1、图2为从车厢内侧(车厢R内侧)观察后排座椅10的右侧时的立体图。图中乘用车具有由板状部件和骨架部件经焊接等接合成一体的承载式构造的车身1。 
车身1的地板部2包括:低位地板2a,其呈大致水平状态,形成后排座椅10的脚部空间;竖壁部2b,其在后排座椅10的下方,从低位地板2a的后缘部起大致呈垂直状地竖起;高位地板2c,其从该竖壁部2b上缘部起大致呈水平状地向后延伸。 
低位地板2a位于后排座椅10的座椅座垫11的大致水平的下表面的下方,且与该下表面间具有间隔。在前后方向上,低位地板2a从座椅座垫11的前侧延伸并进入到座椅座垫11下方的位置。在低位地板2a的沿左右方向的中部,配置有横截面呈梯形且纵长方向在前后方向的地板通道部(floor tunnel)2d。在低位地板2a上的座椅座垫11的下方配置有用于收纳物品的下侧托盘6。 
高位地板2c与座椅座垫11的下表面大致等高。高位地板2c沿前后方向从座椅座垫11的后部的下侧延伸到座椅座垫11的后方。在高位地板2c的后部,形成有位于后排座椅10后方的行李箱T的地板面。该地板面的大致中部形成有用来收纳备胎等的凹部2e。 
如图2所示,在地板部2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前后延伸的侧车架3。侧车架3包括:侧边梁3a,其比后排座椅10靠车厢外侧一侧,构成可被后门4开闭的后门洞5的下缘;上弯部3b,其在该侧边梁3a的后部,向后上方竖起;后车架3c,其在该上弯部3b的后侧且以水平状与之相连。左、右侧车架3间由横梁加以适当连接。 
图2中,附图标记21表示覆盖B柱车厢内侧的B柱衬板,该B柱构成后门洞5前缘部。附图标记22表示从车厢内侧覆盖所述侧边梁3a和上弯部3b的侧边梁衬板。附图标记23表示侧部衬板,该侧部衬板23从车厢内侧覆盖车身侧构件(未图示)的从后门洞5后缘部下部向后延伸规定距离的这段区域,且该车身侧构件形成后门洞5的后缘部下部。附图标记24表示覆盖C柱(未图示)下部车厢内侧的C柱下部衬板,其位于侧部衬板23的上方,该C柱形成后门洞5的后缘部上部。各衬板21~24都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制件。 
后排座椅10的上端部的后侧设置有后行李架7,该后行李架7左右延伸,横跨车身左右所述C柱的末端部之间。后行李架7是大致水平的板状件,在后排座椅10的上端部的后侧,将车厢R和行李箱T隔开。在车身下部两侧,从后排座椅10附近起到行李箱T前部设有向车厢内侧鼓出的后轮罩8。 
如图1所示,后排座椅10具有用于对乘客臀部提供支承的座椅 座垫11和对乘客后背提供支承的座椅靠背12。在座椅靠背12的上端部设置有与之一体的用于对乘客头部提供支承的头枕13。座椅座垫11稍稍向前上倾斜。座椅靠背12以其上部位置靠后的方式倾斜(后倾)。后排座椅10的后部(座椅座垫11的后部)直接支承于高位地板2c的前部。后排座椅10的前部(座椅座垫11的前部)被未图示的支承框支承于低位地板2a的后部。 
此外,座椅座垫11被支承得相对于地板部2固定,与此相反,座椅靠背12被从其下端部的左右两侧及沿左右方向的中部,分别通过铰接机构15、15a以可被翻动的方式支承于地板部2的相应部分上。在座椅靠背12的上部左右两侧设置有未图示的锁止机构。通过使该锁止机构与从车身1起贯穿侧部衬板23向车厢内侧突出的门形锁栓19(参照图2)卡合,能如上所述地将座椅靠背12保持为后倾的竖起状态(可落座状态)。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对未图示的锁止解除机构进行操作,使所述锁止机构和锁栓19的卡合解除,从而使座椅靠背12能向前翻动、放倒,叠在座椅座垫11上,成为使车厢R和行李箱T连通的折叠状态(不可落座状态)。 
如图1、图2所示,后门洞5的后缘部下部比座椅靠背12的前表面稍靠前,从侧面观察,其为与座椅靠背12一样的后倾状态。所述侧部衬板23以填充该后门洞5的后缘部下侧和座椅靠背12的外侧部之间空隙的方式设置。 
侧部衬板23在从侧面观察时与座椅靠背12相同呈后倾状态。侧部衬板23上具有一体的弯曲部25和内侧部26。该弯曲部25从后门洞5的后缘部下部向车厢内侧延伸并向后方弯曲;内侧部26横向较宽,从该弯曲部25的端部向后以直线状延伸。侧部衬板23的上端部伸到所述C柱的末端部附近,该上端部与C柱下部衬板24的下端部抵靠上。另一方面,侧部衬板23的下端部伸到侧车架3的后车架3c的前部附近。弯曲部25的下端部与下边梁衬板22的后部上端部抵靠上。另外,内侧部26的下部向车厢内侧弯曲以避开后轮罩8。 
此外,如图3所示,侧部衬板23的弯曲部25的下端部具有从侧 面观察朝前上倾斜的倾斜部25a。另一方面,侧部衬板23的内侧部26的下端部的前部具有与高位地板2c接近且大致水平的前平坦部26a。此外,内侧部26的下端部的后部具有相对于前平坦部26a稍向上错位的大致水平的后平坦部26b。前后平坦部26a、26b间形成大致竖直的台阶部26c。台阶部26c和后平坦部26b间的角部设有缺口部27,该缺口部27从侧面观察时呈与车身右侧的铰接机构1 5的铰接轴18大致同轴的圆弧状。该缺口部27中能容纳从斜下后方插入其中的所述铰接机构15的铰接轴18周围的部件。另外,图3中附图标记C表示铰接轴线,附图标记19a表示所述锁栓19的通孔。 
在侧部衬板23的弯曲部25上沿着后门洞5后缘部下侧的前缘部的多个部位,被树脂扣件等固定于车身1上。侧部衬板23的内侧部26的上端侧的多个部位,被树脂扣件等固定于车身1上。侧部衬板23的内侧部26的上部的后部及沿上下方向的中部的前部,被树脂扣件等固定于车身1上。侧部衬板23的内侧部26的后平坦部26b的前部,被树脂扣件等固定于车身1上。另外,所述各固定部位在图中以附图标记P表示。 
此外,侧部衬板23的内侧部26的缺口部27周围的部分(以下称为缺口周围部分28)与所述铰接机构15的铰接座16抵接并受其从靠车厢外侧一侧支承。 
如图4所示,铰接机构15具有:固定在车身1上的铰接座16、和通过铰接轴18受铰接座16支承且可相对铰接座16转动的铰接片17。 
铰接座16是钢板冲压成型件,由固定凸缘部16a和竖起部16b一体形成。固定凸缘部16a通过前后一对螺栓紧固在后车架3c的前部,竖起部16b从该固定凸缘16a的靠车厢外侧一侧以从侧面观察呈山形的方式向上方竖起。竖起部16b的上端部形成有从侧面观察呈圆形的铰接轴插孔16c。在固定凸缘部16a和竖起部16b的外缘部,形成有连续的圆形卷边16d。圆形卷边16d向上方或车厢内侧突出,截面形状为半圆状,起加强作用。在固定凸缘部16a及竖起部16b 的前后方向中部适当地形成有同样用于加强的凸状部16e,该凸状部16e这部分向上方或车厢内侧突出与圆形卷边16d相等的距离。 
铰接片17也是钢板冲压成型件,由固定凸缘部17a和竖起部17b一体形成。固定凸缘部17a被上下一对螺栓紧固在配置于座椅靠背12下端部的未图示的座椅骨架上,竖起部17b从该固定凸缘部17a靠车厢外侧一侧起以从侧面观察呈山形的方式向前方竖起。竖起部17b的前端部形成有从侧面观察呈圆形的铰接轴插孔17c。固定凸缘部17a和竖起部17b的外缘部上形成有连续的并向前方或车厢内侧竖起的用于加强的短凸缘17d。在固定凸缘部17a和竖起部17b的上下方向中部适当地形成有同样用于加强的凸状部17e,该凸状部17e向前方或车厢内侧突出与短凸缘17d相等的距离。 
如图5、图6所示,侧部衬板23的缺口部27周围部分及台阶部26c的前部,与位于铰接座16的铰接轴插孔16c外周部分及竖起部16b前缘的圆形卷边16d抵接并受其从靠车厢外侧一侧支承。侧部衬板23的台阶部26c周围部分,与铰接座16的竖起部16b的凸状部16e抵接并受其从靠车厢外侧一侧支承。这些受铰接座16支承的部分相当于所述缺口周围部分28。 
如图4所示,铰接片17的铰接轴插孔17c从车厢内侧与铰接座16的铰接轴插孔16c重叠,并从铰接座16的靠车厢外侧一侧通过沿左右方向的铰接轴18将它们连接,并使铰接片17可相对于铰接座16转动。铰接轴插孔16c的插孔周围向车厢内侧突出。此外,铰接轴插孔17c的插孔周围向车厢外侧一侧突出。由此,铰接座16的竖起部16b和铰接片17的竖起部17b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形成规定大小的间隙。侧部衬板23的缺口周围部分28能插入该间隙内。 
侧部衬板23的内侧部26被处于竖起状态的座椅靠背12的外侧部和座椅座垫11的后部外侧部从车厢内侧推压,并且还被他们大体盖住。基本上只有弯曲部25向车厢内侧露出。此时,内侧部26的下端部的缺口周围部分28也呈被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和座椅靠背12的下端部从车厢内侧推压的状态,且被他们大体盖住。铰接座16 的竖起部16b从靠车厢外侧一侧(侧部衬板23的内侧)与该部分抵接并对其加以支承。由此,能抑制侧部衬板23被后排座椅10作用推力时向车厢外侧一侧的变形。 
如上所说明的,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车用侧部衬板构造是一种设于后排座椅10靠车厢外侧一侧且从车厢内侧覆盖靠车厢外侧一侧的车身部件的侧部衬板23的配置构造,在后排座椅10靠车厢外侧一侧具有使后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为可动结构的铰接机构15,所述侧部衬板23上设有被所述铰接机构15从靠车厢外侧一侧支承的缺口周围部分28。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侧部衬板23上设有所述缺口周围部分28,使得衬板23的位于所述铰接机构15周围的部分不会向靠车厢外侧一侧大幅弯曲。此外,所述后排座椅10和侧部衬板23之间不易产生间隙。因此,能防止在该间隙处进入异物,外观能得到很好地维持,并且,还能增加该部分的刚性感。由此,可以实现车辆商品性的提升。 
此外,在所述侧部衬板构造中,所述铰接机构15具有铰接片17和铰接座16。铰接片17安装在所述后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上。铰接座16在所述后排座椅10的靠车厢外侧一侧,被安装于侧车架3上,用以支承所述铰接片17。所述侧部衬板23上设置有:能容纳所述铰接片17上的铰接轴插孔17c和所述铰接座16的铰接轴插孔16c的缺口部27。此外,还设有能被容纳在所述铰接片17和铰接座16之间的缺口周围部分28。由所述铰接座16从靠车厢外侧一侧支承所述缺口周围部分28。所述缺口周围部分28被所述后排座椅10从车厢内侧盖住。 
根据该结构,能通过后排座椅10盖住铰接机构15和缺口部27。此外,即便在侧部衬板23的缺口周围部分28被后排座椅10向车厢外侧一侧作用推力时,该缺口周围部分28也能受到来自车厢外侧一侧的支承。由此,缺口周围部分28不会出现较大的弯曲,能抑制在后排座椅10和侧部衬板23产生间隙。此外,铰接机构15和缺口部 27被切实地覆盖。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后排座椅10也可以具有使座椅靠背12能前后翻动的靠背倾角可调机构。也可以是能使座椅座垫11向上翻动与座椅靠背12贴合上的能竖起的结构。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型。 
以下,参照图7~图13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则与汽车的前后左右等方向相同。 
图7、图8是从车厢内侧(车厢R′内侧)观察后排座椅110的右侧时的立体图。图中乘用车具有由板状部件和骨架部件经焊接等接合成一体的承载式构造的车身101。 
车身101的地板部102包括:低位地板102a,其呈大致水平状态,形成后排座椅110的脚部空间;竖壁部102b,其在后排座椅110的下方,从低位地板102a的后缘部起大致呈垂直状地竖起;高位地板102c,其从该竖壁部102b上缘部起大致呈水平状地向后延伸。 
低位地板102a位于后排座椅110的座椅座垫111的大致水平的下表面的下方,且与该下表面间具有间隔。在前后方向上,低位地板102a从座椅座垫111的前侧延伸并进入到座椅座垫111下方的位置。在低位地板102a的沿左右方向的中部,配置有横截面呈梯形且纵长方向在前后方向的地板通道部(floor tunnel)102d。在低位地板102a上的座椅座垫111的下方配置有用于收纳物品的下侧托盘106。 
高位地板102c与座椅座垫111的下表面大致等高。高位地板102c沿前后方向从座椅座垫111的后部的下侧延伸到座椅座垫111的后方。在高位地板102c的后部,形成有位于后排座椅110后方的行李箱T′的地板面。该地板面的大致中部形成有用来收纳备胎等的凹部102e。 
如图8所示,在地板部102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前后延伸的侧车架103。侧车架103包括:侧边梁103a,其比后排座椅110靠车厢 外侧一侧,构成可被后门104开闭的后门洞105的下缘;上弯部103b,其在该侧边梁103a的后部,向后上方竖起;后车架103c,其在该上弯部103b的后侧且以水平状与之相连。左、右侧车架103间由横梁加以适当连接。 
图8中,附图标记121表示覆盖B柱车厢内侧的B柱衬板,该B柱构成后门洞105前缘部。附图标记122表示从车厢内侧覆盖所述侧边梁103a和上弯部103b的侧边梁衬板。附图标记123表示侧部衬板,该侧部衬板123从车厢内侧覆盖车身侧构件(未图示)的从后门洞105后缘部下侧向后延伸规定距离的这段区域,且该车身侧构件形成后门洞105的后缘部下部。附图标记124表示覆盖C柱(未图示)下部车厢内侧的C柱下部衬板,其位于侧部衬板123的上方,该C柱形成后门洞105的后缘部上部。各衬板121~124都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制件。 
后排座椅110的上端部的后侧设置有后行李架107,该后行李架107左右延伸,横跨车身左右所述C柱的末端部之间。后行李架107是大致水平的板状件,在后排座椅110的上端部的后侧,将车厢R′和行李箱T′隔开。在车身下部两侧,从后排座椅110附近起到行李箱T′前部设有向车厢内侧鼓出的后轮罩108。 
如图7所示,后排座椅110具有用于对乘客臀部提供支承的座椅座垫111和对乘客后背提供支承的座椅靠背112。在座椅靠背112的上端部设置有与之一体的用于对乘客头部提供支承的头枕113。座椅座垫111稍稍向前上倾斜。座椅靠背112以其上部位置靠后的方式倾斜(后倾)。后排座椅110的后部(座椅座垫111的后部)直接支承于高位地板102c的前部。后排座椅110的前部(座椅座垫111的前部)被未图示的支承框支承于低位地板102a的后部。 
此外,座椅座垫111被支承得相对于地板部102固定,与此相对,座椅靠背112被从其下端部的左右两侧及沿左右方向的中部,分别通过铰接机构115、115a以可被翻动的方式支承于地板部102的相应部分上。在座椅靠背112的上部左右两侧设置有未图示的锁止机 构。通过使该锁止机构与从车身101起贯穿侧部衬板123向车厢内侧突出的门形锁栓119(参照图8)卡合,能如上所述地将后排座椅112保持为后倾的竖起状态(可落座状态)。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对未图示的锁止解除机构进行操作,使所述锁止机构和锁栓119的卡合解除,从而使座椅靠背112能向前翻动、放倒,叠在座椅座垫112,成为使车厢R′和行李箱T′连通的折叠状态(不可落座状态)。 
如图7、图8所示,后门洞105的后缘部下部比座椅靠背112的前表面稍靠前,从侧面观察,其为与座椅靠背112一样的后倾状态。所述侧部衬板123以填充该后门洞105的后缘部下侧和座椅靠背112的外侧部之间空隙的方式设置。 
侧部衬板123在从侧面观察时与座椅靠背112相同呈后倾状态。侧部衬板123上具有一体的弯曲部125和内侧部126。该弯曲部125从后门洞105的后缘部下部向车厢内侧延伸并向后方弯曲;内侧部126横向较宽,从该弯曲部125的端部向后以直线状延伸。侧部衬板123的上端部伸到所述C柱的末端部附近,该上端部与C柱下部衬板124的下端部抵靠上。另一方面,侧部衬板123的下端部伸到侧车架103的后车架103c的前部附近。弯曲部125的下端部与下边梁衬板122的后部上端部抵靠上。另外,内侧部126的下部向车厢内侧弯曲,以避开后轮罩108。 
此外,如图9所示,侧部衬板123的弯曲部125的下端部具有从侧面观察朝前上倾斜的倾斜部125a。另一方面,侧部衬板123的内侧部126的下端部的前部具有与高位地板102c接近且大致水平的前平坦部126a。此外,内侧部126的下端部的后部具有相对于前平坦部126a稍向上错位的大致水平的后平坦部126b。前后平坦部126a、126b间形成大致竖直的台阶部126c。台阶部126c和后平坦部126b间的角部设有缺口部127,该缺口部127从侧面观察时呈与车身右侧的铰接机构115的铰接轴118大致同轴的圆弧状。该缺口部127中能容纳从斜下后方插入其中的所述铰接机构115的铰接轴118周围的部件。另外,图9中附图标记C′表示铰接轴线,附图标记119a 表示所述锁栓119的通孔。 
在侧部衬板123的弯曲部125上沿着后门洞105后缘部下侧的前缘部的多个部位,被树脂扣件等固定于车身101上。侧部衬板123的内侧部126的上端侧的多个部位,被树脂扣件等固定于车身101上。侧部衬板123的内侧部126的上部的后部及沿上下方向的中部的前部,被树脂扣件等固定于车身101上。侧部衬板123的内侧部126的后平坦部126b的前部,被树脂扣件等固定于车身101上。另外,所述各固定部位在图中以附图标记P′表示。 
此外,侧部衬板123的内侧部126的缺口部127周围的部分(以下称为缺口周围部分128)与所述铰接机构115的铰接座116抵接并受其从靠车厢外侧一侧支承。 
如图10所示,铰接机构115具有:固定在车身101上的铰接座116、和通过铰接轴118受铰接座116支承且可相对铰接座116转动的铰接片117。 
铰接座116是钢板冲压成型件,由固定凸缘部116a和竖起部116b一体形成。固定凸缘部116a通过前后一对螺栓紧固在后车架103c的前部,竖起部116b从该固定凸缘116a的靠车厢外侧一侧起以从侧面观察呈山形的方式向上方竖起。竖起部116b的上端部形成有从侧面观察呈圆形的铰接轴插孔116c。固定凸缘部116a和竖起部116b的外缘部,形成有向上方或车厢内侧突出、截面形状为半圆状的用于加强的连续的圆形卷边116d。在固定凸缘部116a及竖起部116b的前后方向中部适当地形成有同样用于加强的连续的凸状部116e,该凸状部116e这部分向上方或车厢内侧突出与圆形卷边116d相等的距离。 
铰接片117也是钢板冲压成型件,由固定凸缘部117a和竖起部117b一体形成。固定凸缘部117a被上下一对螺栓紧固在配置于座椅靠背112下端部的未图示的座椅骨架上,竖起部117b从该固定凸缘部117a靠车厢外侧一侧起以从侧面观察呈山形的方式向前方竖起。竖起部117b的前端部形成有从侧面观察呈圆形的铰接轴插孔117c。 固定凸缘部117a和竖起部117b的外缘部上形成有向前方或车厢内侧竖起的用于加强的连续的短凸缘117d。在固定凸缘部117a和竖起部117b的上下方向中部适当地形成有同样用于加强的凸状部117e,该凸状部117e这部分向前方或车厢内侧突出与短凸缘117d相等的距离。 
如图11、图12所示,侧部衬板123的缺口部127周围部分及台阶部126c的前部,与位于铰接座116的铰接轴插孔116c外周部分及竖起部116b前缘的圆形卷边116d抵接并受其从靠车厢外侧一侧支承。侧部衬板123的台阶部126c周围部分,与铰接座116的竖起部116b的凸状部116e抵接并受其从靠车厢外侧一侧支承。这些受铰接座116支承的部分相当于所述缺口周围部分128。 
如图10所示,铰接片117的铰接轴插孔117c从车厢内侧与铰接座116的铰接轴插孔116c重叠,并从铰接座16的靠车厢外侧一侧通过沿左右方向的铰接轴118将它们连接,并使铰接片117可相对于铰接座116转动。铰接轴插孔116c的插孔周围向车厢内侧突出。此外,铰接轴插孔117c的插孔周围向车厢外侧一侧突出。由此,铰接座116的竖起部116b和铰接片117的竖起部117b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形成规定大小的间隙。侧部衬板123的缺口周围部分128能插入该间隙内。 
侧部衬板123的内侧部126被处于竖起状态的座椅靠背112的外侧部和座椅座垫111的后部外侧部从车厢内侧推压,并且还被他们大体盖住。基本上只有弯曲部125向车厢内侧露出。此时,内侧部126的下端部的缺口周围部分128也呈被座椅坐垫111的后端部和座椅靠背112的下端部从车厢内侧推压的状态,且被他们大体盖住。铰接座116的竖起部116b从靠车厢外侧一侧(侧部衬板123的内侧)与该部分抵接并对其加以支承。由此,能抑制衬板123被后排座椅110作用推力时的向车厢外侧一侧的变形。 
如图13所示,车身101的后部设置有座椅安全带装置131,该座椅安全带装置131用于将左右并排乘坐于后排座椅110上的每位 乘客的身体限制在后排座椅110上。 
座椅安全带装置131是所谓的三点式安全带装置。在后门洞105的后侧、侧部衬板123的内侧,安全带132(webbing)被从安装在车身101上的未图示的回缩器(卷取装置)向上拉出。该安全带132在C柱下部衬板124的内侧穿通安装在车身101上的穿通式固定带袢133,该安全带132向下折叠并从形成于C柱下部衬板124上的安全带插孔124a被向C柱下部衬板124外侧拉出。然后,在侧部衬板123的外侧,朝下操纵该安全带132。该安全带132的顶端部从安全带插孔135插入侧部衬板123内侧,该安全带插孔135形成于侧部衬板123的弯曲部125下端(倾斜部125a)和下边梁衬板122上端间的抵靠部(图中以附图标记L′表示该部位的分型线)的车厢内侧。然后,该安全带132的顶端部,在后排座椅110的靠车厢外侧一侧、侧部衬板123的内侧,抵达安装在后车架103c的前端部的外侧固定器134。 
穿通式固定带袢133和外侧固定器134之间配置有供安全带132穿通的插舌(未图示)。该插舌能与在后排座椅110的左右方向的中部安装在车身101上的插扣(未图示)卡合。由此,安全带132主要限制坐在后排座椅110上的乘客的胸部和腰部。另一方面,座椅安全带装置131未被使用时,安全带132在上下安全带插孔124a、135之间沿着侧部衬板123的弯曲部125的外表面设置。 
侧部衬板123的下端部的所述倾斜部125a和前平坦部126a之间的部分上,形成有比该倾斜部125a及前平坦部126a更向下突出且从侧面观察呈方形的安全带止挡件136。安全带插孔135的位置比该安全带止挡件136更靠靠车厢外侧一侧及前侧。穿过该安全带插孔135的安全带132的靠车厢内侧的缘部与安全带止挡件136的大致竖直的前缘部接触。由此,安全带132的沿着侧部衬板123外表面向车厢内侧及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 
即,在没有安全带止挡件136的情况下,在例如向前放倒座椅靠背112而使侧部衬板123的内侧部126向车厢内侧露出时,安全带 132可能会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地沿侧部衬板123的外表面向车厢内侧及后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座椅靠背112恢复到常规使用位置时,该座椅靠背112的外侧部和侧部衬板123的外表面之间的滑动接触,会将安全带123进一步向后拖拽。于是,在使用该安全带时,需将其从座椅靠背112和侧部衬板123之间拽出来。此外,当被拖拽的安全带123与所述锁栓119接近时,要么会对该锁栓119和座椅靠背112的所述锁止机构的卡合造成阻碍,要么安全带123会被它们咬住。 
但是,通过所述安全带止挡件136,限制安全带132向车厢内侧及后方的移动,从而,即便是在将折叠状态的座椅靠背112复位到竖起状态时,安全带132也不易受座椅靠背112牵扯。因此,可以消除在使用安全带132时或对后排座椅110复位操作时的麻烦。此外,安全带止挡件136和安全带插孔135被座椅座垫111的外侧部从车厢内侧覆盖上。 
如上所说明的,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车用侧部衬板构造是一种设于后排座椅110靠车厢外侧一侧且从车厢内侧覆盖靠车厢外侧一侧的车身部件的侧部衬板123的配置构造,所述侧部衬板123具有:安全带插孔135,其用于插入对坐在所述后排座椅110上的乘客加以限制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31的安全带132;缺口周围部分128,其被所述后排座椅110从车厢内侧覆盖上;安全带止挡件136,其用于限制所述安全带132的从所述安全带插孔135向缺口周围部分128侧的移动。 
根据该结构,安全带132的从安全带插孔135向缺口周围部分128侧的移动受到限制,能防止该安全带132进入到侧部衬板123和后排座椅110之间。因此,能消除使用安全带或操作座椅等时的麻烦。 
此外,所述侧部衬板构造中,所述后排座椅110具有固定在车身101上的座椅座垫111和通过铰接机构115、115a而可被翻动的座椅靠背112,所述安全带插孔135被所述后排座椅110的座椅坐垫111 覆盖上。 
根据该结构,即便在进行后排座椅110的座椅靠背112的操作时,也能防止安全带132向缺口周围部分128侧移动。此外,安全带插孔135不受后排座椅110的可动状态的影响,并且并不向车厢内侧露出,因此,侧部衬板123周围的外观能得到很好的保持。 
此外,所述侧部衬板构造中,具有侧边梁衬板122,该侧边梁衬板122配置于所述侧部衬板123的下方,覆盖车身101的侧车架103的上弯部103b,所述安全带插孔135设置在所述侧部衬板123和侧边梁衬板122间的分型线L′上,在所述侧车架103上,在上弯部103b后侧的大致水平的后车架103c的前端部上安装有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131的外侧固定器134,该外侧固定器134被所述侧部衬板123覆盖上。 
根据该结构,外侧固定器134安装在所述侧车架103的位于上弯部103b后侧的大致水平的后车架103c的前端部上。因此,不仅能将安全带132配置在远离后排座椅110的位置,还能将安全带132从回缩器拉出的量设定的较小。此外,还能减少安全带132拉出的阻尼。此外,由于仅通过侧部衬板123就将外部固定器134完全覆盖住,因此,能提高维护时的便利性。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第2实施方式,例如,后排座椅110也可以具有使座椅靠背112能前后翻动的靠背倾角可调机构。此外,也可以使座椅座垫111向上翻动而竖起与座椅靠背112贴合上。 
此外,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型。 

Claims (5)

1.一种车用侧部衬板,其特征在于,配置在汽车座椅的侧方,用于覆盖车身外板,所述汽车座椅具有使所述座椅的一部分可动的可动机构,
该车用侧部衬板具有被支承部,所述被支承部位于所述汽车座椅的可动机构的固定部的靠汽车内侧一侧,且被所述可动机构的固定部由靠汽车外侧一侧向内支承。
2.一种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所述侧部衬板设于汽车座椅的侧方,用于覆盖车身外板,所述汽车座椅的靠背倾角可调,其特征在于,具有:外侧托架,其安装在车身上,支承座椅骨架并使其可摆动;坐垫,其安装在所述座椅骨架上,
所述车用侧部衬板具有插在所述外侧托架和所述座椅骨架之间的被支承部,
所述车用侧部衬板还具有能容纳摆动轴的缺口部,所述摆动轴以轴的形式支承所述座椅骨架并使所述座椅骨架能摆动,
所述被支承部配置在所述缺口部附近,
所述坐垫从车前侧覆盖所述缺口部。
3.一种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是一种设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穿通部,其形成在所述车用侧部衬板的下端部,供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穿通,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用于对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客加以限制;
被覆盖部,其形成在所述车用侧部衬板的下端部,且被所述座椅盖住;
限制部,其形成在所述穿通部与所述被覆盖部之间,对所述安全带从所述穿通部向所述被覆盖部的移动加以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具有通过可动机构可动的可动部,所述穿通部被所述座椅的固定部盖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侧部衬板具有:座椅侧部衬板,其配置在所述汽车座椅的侧方;下侧侧部衬板,其配置在所述座椅侧部衬板的下方,覆盖所述侧车架的上弯部,
所述穿通部配置在所述座椅侧部衬板和所述下侧侧部衬板间的分型线上,
所述侧车架的位于上弯部后方的水平部前端设置有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固定器,所述固定器被所述座椅侧部衬板盖住。
CN2009101520271A 2008-08-29 2009-07-10 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 Active CN1016592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21904 2008-08-29
JP2008221904A JP4677476B2 (ja) 2008-08-29 2008-08-29 車両用サイドライニングの配設構造
JP2008221905 2008-08-29
JP2008-221904 2008-08-29
JP2008-221905 2008-08-29
JP2008221905A JP4677477B2 (ja) 2008-08-29 2008-08-29 車両用サイドライニングの配設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9241A CN101659241A (zh) 2010-03-03
CN101659241B true CN101659241B (zh) 2012-05-23

Family

ID=41787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20271A Active CN101659241B (zh) 2008-08-29 2009-07-10 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77476B2 (zh)
CN (1) CN1016592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3939B2 (ja) * 2017-09-19 2021-09-08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装部品及び車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1180A (zh) * 2002-11-13 2005-12-21 佛吉亚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机动车辆门
JP2006315509A (ja) * 2005-05-12 2006-11-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配設構造
JP2007126029A (ja) * 2005-11-04 2007-05-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側面衝突用乗員保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9651U (ja) * 1981-10-19 1983-04-2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シ−トベルトのかみ込み防止トリム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1180A (zh) * 2002-11-13 2005-12-21 佛吉亚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机动车辆门
JP2006315509A (ja) * 2005-05-12 2006-11-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配設構造
JP2007126029A (ja) * 2005-11-04 2007-05-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側面衝突用乗員保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9241A (zh) 2010-03-03
JP4677476B2 (ja) 2011-04-27
JP2010052653A (ja) 2010-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19886B2 (en) One-piece seat bottom chassis
US8864174B2 (en) Vehicles having rear seat belt assemblies
CN101624027A (zh) 车辆用的载荷传递体
CN102241241A (zh) 车辆用座椅的滑动装置
CN102059966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US20160090015A1 (en) Seat belt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off-road vehicle
US1161322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1659241B (zh) 车用侧部衬板的设置构造
CN103101454A (zh) 座椅固定装置
CN113246905B (zh) 车辆乘员约束结构
US8573649B2 (en) Passenger automobile without B-column
US9302641B2 (en) Seatback bar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16052827A (ja)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取付構造
US8820842B2 (en) Vehicle seat with a support structure
JP2008105507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816418B2 (ja)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CN106536289B (zh) 包括四人座椅的机动车辆
JP4144263B2 (ja) 車両の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CN106660512B (zh) 包括用于安全带的织带引导件的机动车辆座椅
JP6876160B1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骨格構造
JP367027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51373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レール
JP4019802B2 (ja) 車両の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JP2002264848A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JP6494464B2 (ja) 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