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3132A -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53132A CN101653132A CN200910165907A CN200910165907A CN101653132A CN 101653132 A CN101653132 A CN 101653132A CN 200910165907 A CN200910165907 A CN 200910165907A CN 200910165907 A CN200910165907 A CN 200910165907A CN 101653132 A CN101653132 A CN 1016531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azinam
- rhzomorph
-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 active ingredient
- middle l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由氟啶胺和中生菌素组成。两有效成分能够协同增效,减少施药量,降低抗性风险,适用于防治瓜果、蔬菜上的多种病害,尤其适合于防治瓜果、蔬菜上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复合型病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含有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用药策略的不合理,田间病害如黄瓜角斑病、根腐病、青枯病等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发生越来越重,常用药剂已难以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氟啶胺是新创制的2,6-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为广谱保护性杀菌剂,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对链格孢属、葡萄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引起的土传和气传病害均非常有效,具体病害如黄瓜灰霉病、腐烂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根腐病,番茄晚疫病,苹果黑星病、叶斑病,梨黑斑病、锈病,水稻纹枯病,葡萄灰霉病、霜霉病,柑橘疮痂病,马铃薯晚疫病,草坪斑点病等。
但是氟啶胺单独使用成本较高,长期单一连续使用,会有很大的抗性风险。
因此,开发含氟啶胺的增效组合物具有重要意义。增效组合物一方面可以提高效果,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抗性产生和延缓抗性的产生速度,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更有利于病害的综合治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兼治作物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且抗性风险低、药效好的杀菌组合物。
申请人通过大量的筛选试验和联合作用的定量分析,意外的发现氟啶胺和中生菌素在一定比例范围内混配,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中生菌素是一种生物源N-糖苷类抗生素杀菌剂,具有触杀、渗透作用,能杀死细菌和真菌,抑制细菌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菌体死亡;阻碍真菌孢子萌发并能直接杀死孢子,引起菌丝细胞内原生质凝聚,改变丝状菌丝的形态。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是有效成分为氟啶胺和中生菌素,氟啶胺与中生菌素的质量比为1∶1~50∶1,优选比例为2∶1~35∶1。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总百分含量为3%~80%,其余为辅助成分且包括至少一种表面活性剂。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溶剂、分散剂、乳化剂、稳定剂、防冻剂、湿润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本发明所描述的产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黄瓜、西瓜、南瓜、甜瓜、甜菜、豆角、辣椒、茄子、葡萄、柑橘、桃树等瓜果、蔬菜上的多种病害,尤其适用于防治蔬菜和瓜果上的角斑病、软腐病、青枯病、根腐病、立枯病、枯萎病。
本发明的组合物也可以和其它组分的药剂混合使用,如除草剂、杀虫剂、杀线虫剂、生长调节剂、植物营养素或土壤调节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具有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2.扩大了杀菌谱:氟啶胺只能防治真菌引起的病害,中生菌素是优良的细菌杀菌剂、对真菌病害效果一般,二者混用可防治细菌和真菌混合发生的田间病害;3.氟啶胺与中生菌素是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它们之间混配,抗性风险降低;4.由于药效提升,田间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减少,降低了使用成本;5.氟啶胺同生物源杀菌剂中生菌素混配,毒性降低,减少了残留和环境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将不同的农药有效成分组合进行复配,是目前解决农药单剂应用过程中抗性和成本问题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的农药有效成分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还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性治理的重要手段。
本发明组合物以氟啶胺和中生菌素为有效成分,两者杀菌机理不相同,它们之间组合对豆角立枯病菌、番茄猝倒病菌等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相加(详见生物测定实例1、2)。
生物测定实例1:氟啶胺与中生菌素复配对豆角立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豆角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药剂参见表1,取5ml药液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PDA培养基,45-50℃)的锥形瓶中,摇匀后,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2ml,每个处理4个重复,水平静置,冷却后即成平板,以等量无菌水与培养基混合为对照。用直径5mm打孔器从培养2d的供试菌边缘切取菌饼,用挑针将带有菌丝的一面接到带毒培养基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4±1℃的恒温无菌培养箱中黑暗培养,2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菌丝生长抑制率。
用Finney机率值法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EC50(mg/L)。
依据孙沛云提出的方法计算出各药剂的毒力指数及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即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评价标准:共毒系数(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表1的结果表明,氟啶胺与中生菌素的配比在1∶1~50∶1之间时,对豆角立枯病的共毒系数在200以上,尤其是配比在2∶1~35∶1之间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400以上,通过混配可以达到提高药剂活性的效果。
表1氟啶胺·中生菌素复配对豆角立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 有效成分含量配比 | EC50(mg/L) | 共毒系数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50∶1 | 0.98 | 245.6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45∶1 | 0.45 | 289.6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40∶1 | 0.39 | 244.3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35∶1 | 0.33 | 412.6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30∶1 | 0.39 | 429.1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25∶1 | 0.23 | 407.6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20∶1 | 0.22 | 515.5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15∶1 | 0.23 | 414.9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10∶1 | 0.21 | 421.5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5∶1 | 0.19 | 431.2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2∶1 | 0.16 | 439.8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1∶1 | 0.26 | 237.2 |
氟啶胺 | -- | 0.98 | -- |
中生菌素 | -- | 0.45 | -- |
生物测定实例2:氟啶胺与中生菌素复配对番茄猝倒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实验对象:番茄猝倒病菌(Phythium aphnidermatum)
试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同生物测定实例1
从表2可以看出,氟啶胺与中生菌素在配比为1∶1~50∶1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200以上,对番茄猝倒病具有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2∶1~35∶1之间的共毒系数在400以上,增效作用更加显著。详见表2
表2氟啶胺·中生菌素复配对番茄猝倒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 有效成分含量配比 | EC50(mg/L) | 共毒系数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50∶1 | 0.39 | 270.7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45∶1 | 0.35 | 301.5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40∶1 | 0.28 | 376.7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35∶1 | 0.20 | 527.0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30∶1 | 0.19 | 554.2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25∶1 | 0.20 | 525.9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20∶1 | 0.21 | 499.9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15∶1 | 0.25 | 418.6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10∶1 | 0.23 | 452.5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5∶1 | 0.21 | 488.1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2∶1 | 0.19 | 522.3 |
氟啶胺∶中生菌素 | 1∶1 | 0.43 | 223.6 |
氟啶胺 | -- | 1.06 | -- |
中生菌素 | -- | 0.88 | -- |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以下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3%氟啶胺·中生菌素悬浮剂
氟啶胺 2%
中生菌素 1%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 10%
黄原胶(增稠剂) 2%
膨润土(增稠剂) 1%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 3%
丙三醇(抗冻剂) 5%
水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或高速剪切后得到3%氟啶胺·中生菌素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番茄猝倒病。3%氟啶胺·中生菌素悬浮剂按有效成分30克/公顷加水稀释灌根,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4.1%和92.4%。50%氟啶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200克/公顷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50克/公顷,加水稀释灌根,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5.5%、78.2%和52.5%、64.4%。氟啶胺与中生菌素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番茄猝倒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2:51%氟啶胺·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氟啶胺 50%
中生菌素 1%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 2%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5%
白碳黑(填料) 10%
高岭土(填料)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51%氟啶胺·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辣椒疫病。51%氟啶胺·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30g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3.6%和94.7%。50%氟啶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200克/每公顷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5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8%、66.3%和88.3%、81.2%。氟啶胺与中生菌素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3:36%氟啶胺·中生菌素乳油
氟啶胺 35%
中生菌素 1%
N-甲基吡咯烷酮(助溶剂) 10%
农乳1601#(乳化剂) 5%
农乳500#(乳化剂) 5%
二甲苯(溶剂)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乳化剂和溶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制得36%氟啶胺·中生菌素乳油。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豆角立枯病。36%氟啶胺·中生菌素乳油按有效成分20克/公顷加水稀释灌根,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5.1%和92.6%。50%氟啶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200克/公顷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50g克/公顷,加水稀释灌根,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7%、85.5%和67.3%、60.7%。氟啶胺与中生菌素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豆角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4:4%氟啶胺·中生菌素水乳剂
氟啶胺 2%
中生菌素 2%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 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分散剂) 5%
农乳600#(乳化剂) 5%
水 补足至100%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4%氟啶胺·中生菌素水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真菌、细菌复合型角斑病。4%氟啶胺·中生菌素水乳剂按有效成分25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2.1%和94.3%。50%氟啶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200克/公顷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5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4.6%、52.7%和78.5%、75.8%。氟啶胺与中生菌素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黄瓜真菌、细菌复合型角斑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5:15%氟啶胺·中生菌素微乳剂
氟啶胺 12%
中生菌素 3%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 10%
异丙醇(溶剂) 15%
农乳500#(乳化剂) 5%
农乳1601#(乳化剂) 5%
水 补足至100%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15%氟啶胺·中生菌素微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辣椒青枯病。15%氟啶胺·中生菌素微乳剂按有效成分25克/公顷加水稀释灌根,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3.5%和95.2%。20%氟啶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200克/公顷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按50g有效成分/公顷,加水稀释灌根,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5%、69.2%和78.3%、70.8%。氟啶胺·中生菌素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辣椒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6:80%氟啶胺·中生菌素水分散粒剂
氟啶胺 78%
中生菌素 2%
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 5%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7%
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 2%
硫酸铵(崩解剂) 5%
轻质碳酸钙(填料)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80%氟啶胺·中生菌素水分散性粒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三七真菌、细菌复合型根腐病。80%氟啶胺·中生菌素水分散性粒剂按有效成分30克/公顷加水稀释灌根,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2.4%和94.6%。50%氟啶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200克/公顷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50克/公顷,加水稀释灌根,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0.8%、58.8%和74.8%、74.9%。氟啶胺与中生菌素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三七真菌、细菌复合型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明显减少。
Claims (6)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氟啶胺和中生菌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啶胺和中生菌素的质量比为1∶1~5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啶胺和中生菌素的优选质量比为2∶1~35∶1。
4、权利要求1所述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有效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3%~80%。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剂型为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在防治蔬菜、瓜果的角斑病、软腐病、青枯病、根腐病、立枯病、枯萎病上的应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165907 CN101653132B (zh) | 2009-08-12 | 2009-08-12 |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165907 CN101653132B (zh) | 2009-08-12 | 2009-08-12 |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53132A true CN101653132A (zh) | 2010-02-24 |
CN101653132B CN101653132B (zh) | 2013-01-02 |
Family
ID=41707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165907 Active CN101653132B (zh) | 2009-08-12 | 2009-08-12 |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53132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46791A3 (en) * | 2009-06-17 | 2011-06-30 |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 Control agent for soft rot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CN102369940A (zh) * | 2011-10-31 | 2012-03-14 | 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 | 一种含氟吡菌胺与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 |
WO2012011287A3 (en) * | 2010-07-23 | 2012-04-12 |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 Control agent for soft rot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CN113767920A (zh) * | 2021-01-11 | 2021-12-10 |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 一种纳米硫复配药剂及其应用 |
CN113767921A (zh) * | 2021-01-11 | 2021-12-10 |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 用于防治青枯病的杀菌组合物、杀菌剂及应用 |
-
2009
- 2009-08-12 CN CN 200910165907 patent/CN101653132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46791A3 (en) * | 2009-06-17 | 2011-06-30 |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 Control agent for soft rot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JP2012530684A (ja) * | 2009-06-17 | 2012-12-06 | 石原産業株式会社 | 軟腐病の防除剤及び防除方法 |
KR101528963B1 (ko) * | 2009-06-17 | 2015-06-15 | 이시하라 산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 무름병의 방제제 및 방제방법 |
WO2012011287A3 (en) * | 2010-07-23 | 2012-04-12 |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 Control agent for soft rot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AU2011280762B2 (en) * | 2010-07-23 | 2014-04-24 |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 Control agent for soft rot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CN102369940A (zh) * | 2011-10-31 | 2012-03-14 | 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 | 一种含氟吡菌胺与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 |
CN113767920A (zh) * | 2021-01-11 | 2021-12-10 |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 一种纳米硫复配药剂及其应用 |
CN113767921A (zh) * | 2021-01-11 | 2021-12-10 |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 用于防治青枯病的杀菌组合物、杀菌剂及应用 |
CN113767922A (zh) * | 2021-01-11 | 2021-12-10 |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 一种用于防治青枯病的杀菌组合物、杀菌剂及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53132B (zh) | 2013-0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42126B (zh) | 一种含有咯菌腈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 |
CN102172240A (zh) | 一种含有噻霉酮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90483B (zh) | 一种含有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396970A (zh) | 一种含噻唑锌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 |
CN101653132B (zh) |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3947658B (zh) | 一种含有噻呋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3749452B (zh) | 一种拌种剂 | |
CN101653121B (zh) |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2388887B (zh) | 一种含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32373A (zh) | 一种嘧菌酯复配杀菌组合物 | |
CN102835403B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 |
CN101669485A (zh) | 一种含有咯菌腈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 |
CN101632371A (zh) | 一种杀菌复配组合物 | |
CN103704220B (zh) | 一种含有吡噻菌胺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 |
CN105052950A (zh) | 一种含有四霉素与乙蒜素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705326A (zh) | 一种含有中生菌素和琥胶肥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42129A (zh) | 杀菌组合物 | |
CN101755836B (zh) | 一种以氟啶胺为主要成分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53140B (zh) |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 |
CN101564041B (zh) | 一种咪鲜胺和嘧霉胺复配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5325417A (zh) | 含有双炔酰菌胺和春雷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42109A (zh) | 一种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17658A (zh) | 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 | |
CN103960261A (zh) | 杀菌组合物 | |
CN101647453B (zh) | 一种含有醚菌酯的增效组合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