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1669A -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41669A CN101641669A CN200880009738A CN200880009738A CN101641669A CN 101641669 A CN101641669 A CN 101641669A CN 200880009738 A CN200880009738 A CN 200880009738A CN 200880009738 A CN200880009738 A CN 200880009738A CN 101641669 A CN101641669 A CN 1016416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icle
- matrix
- touch panel
- impedance membrane
- conductive adhes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摸面板(X),包括:第一基体(10),其具有第一阻抗膜(12);第二基体(20),其具有第二阻抗膜(22)及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23);导电性粘结部件(30),其用于电连接第一阻抗膜(12)和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23)。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以使第一阻抗膜(12)与第二阻抗膜(22)相对的方式贴合。导电性粘结部件(30)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粒子(31)和与第一粒子(31)相比粒子直径小的第二粒子(32)。第二粒子(32)与第一粒子(31)相比变形率或纵横尺寸比小或者压缩弹性系数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配置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本发明还涉及在显示装置上配置触摸面板而形成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有例如将通过由按压操作产生的阻抗变化来对输入坐标进行检测的触摸面板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中的触摸面板为将由玻璃构成的第二基板与由聚对苯二甲酸乙酯薄膜构成的第一基板对置配置的结构。在第一基板中,在与第二基板的对置面上设置有由ITO(Indium Tin Oxide)构成的第一阻抗膜和相对于该第一阻抗膜电连接的配线电极。在第二基板中,在与第一基板的对置面上设置有由ITO构成的第二阻抗膜和相对于该第二阻抗膜电连接的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而且,第一基板的配线电极与第二基板的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经由导电性粘结部件电连接。该导电性粘结部件包括粘结件及埋设于该粘结件的导电性粒子。该导电性粒子是在塑料粒子的表面镀敷金属(金或镍等)的粒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41231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的触摸面板中,为了使导电性粒子中的接触阻抗更均匀,在形成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隙时作用的压力的作用下挤碎导电性粒子,增大该导电性粒子与配线电极或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的接触面积。因此,有由于导电性粒子的挤碎而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隙中产生不均衡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触摸面板中,在充分确保导电性粒子与配线电极的接触面积的同时减少在基板间的间隙中产生不均衡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触摸面板具有第一基体,其具有第一阻抗膜;第二基体,其具有第二阻抗膜及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导电性粘结部件,其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阻抗膜和所述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以使所述第一阻抗膜与所述第二阻抗膜相对的方式粘合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
所述导电性粘结部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粒子和与该第一粒子相比粒子直径小的第二粒子。
所述第二粒子与所述第一粒子相比变形率(压缩率)或纵横尺寸比小,或者压缩弹性系数大。
所谓变形率(压缩率)是指力作用前后的变形(压缩)的比例。所谓纵横尺寸比是指将粒子的长轴除以该粒子的短轴的值。所谓压缩弹性系数是指所谓10%K值。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的观点,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面板及上述的触摸面板。在所述触摸面板中,所述第一基体或所述第二基体的主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主面对置配置。
在本发明涉及的触摸面板中,在一个例子中导电性粘结部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粒子和与该第一粒子相比变形率(压缩率)及粒子直径小的第二粒子。因此,在该触摸面板中,为了将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之间的间隙设定在规定范围,在使按压力作用于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之间时,通过第二粒子来限制第一粒子的变形。即,在该触摸面板中,由于存在与第一粒子相比变形率(压缩率)小的第二粒子,因此在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之间的间隙中难以产生不均衡。此外,在该触摸面板中,由于第一粒子的粒子直径比第二粒子的粒子直径大,因此,即使通过第二粒子来限制第一粒子的变形,也能够在受该限制之前使第一粒子充分地变形。由于第一粒子是具有导电性的粒子,因此只要能够使第一粒子充分地变形,就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阻抗膜或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与第一粒子的接触面积。在第二粒子的纵横尺寸比与第一粒子相比小时或第二粒子的压缩弹性系数比第一粒子大时,能够同样地得到这样的作用及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由于具有上述的本发明涉及的触摸面板,因此能够享有上述的触摸面板所具有的效果。即,在该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中,在触摸面板中,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粒子(导电性粒子)与基体间配线电极等的接触面积,并减少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之间的间隙的不均衡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在触摸面板的组装状态中,与沿图1的II-II线的剖面相当的剖面图。
图3是在触摸面板的组装状态中,与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相当的剖面图。
图4是在触摸面板的组装状态中,与沿图1的IV-IV线的剖面相当的剖面图。
图5是用于对粘结图1所示的触摸面板的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时的一连串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具有图1所式的触摸面板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表示面板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放大表示图7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X触摸面板
Y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10第一基体
12第一阻抗膜
20第二基体
22第二阻抗膜
23、24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
30导电性粘结部件
31第一粒子
32第二粒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如图1至图4所示,触摸面板X具有第一基体10、第二基体20、导电性粘结部件30。
第一基体10作为整体具有可挠性且俯视形状为大致矩形形状。第一基体10的俯视形状并不局限于大致矩形形状,也可以是其它的形状。第一基体10具有绝缘基板11及第一阻抗膜12。
绝缘基板11起到支承第一阻抗膜12的作用,并具有向与其主面相交的方向(例如AB方向)透光的透光性及电绝缘性。在此,所谓透光性是指具有相对于可见光的透过性。作为绝缘基板11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例如玻璃或透光性塑料等。特别是,从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玻璃作为绝缘基板11的构成材料。当采用玻璃作为绝缘基板11的构成材料时,为了确保足够的形状稳定性及可挠性,绝缘基板11的厚度优选设定为0.1mm以上0.3mm以下。
第一阻抗膜12是有助于与下述的第二基体20的第二阻抗膜22的接触点的电位的检测的部件,并具有向与其主面相交方向透光(例如AB方向)的透光性。第一阻抗膜12通过具有规定电阻抗的导电性材料在绝缘基板11的位于B方向侧的主面的大致整个面上扩展而形成。第一阻抗膜12的阻抗值为例如200Ω/□以上1500Ω/□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高阻抗化的观点出发,第一阻抗膜12的厚度被设定为2.0×10-2μm以下。第一阻抗膜12至少向图中的箭头A方向具有透光性。作为第一抵抗膜12的构成材料,能够列举有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ATO(Antimony trioxide)、氧化锡以及氧化锌等的透光性导电部件。
第二基体20与第一基体10对置配置,且其俯视形状为大致矩形形状。第二基体20的俯视形状并不局限于大致矩形形状,也可以是其它的形状。第二基体20具有绝缘基板21、第二阻抗膜22、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配线电极25、26、绝缘层27、衬垫28。在第二基体20设置有作为与图外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连接的区域的外部导通区域20a。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及配线电极25、26的一端部位于该外部导通区域20a。
绝缘基板21起到支承第二阻抗膜22、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配线电极25、26、绝缘层27、多个衬垫28的作用,并具有向与其主面相交方向(例如AB方向)透光的透光性及电绝缘性。作为绝缘基板21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例如玻璃或透光性塑料等。特别是,从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玻璃作为绝缘基板21的构成材料。当采用玻璃作为绝缘基板21的构成材料时,为了确保足够的形状稳定性,绝缘基板21的厚度优选设定为0.7mm以上。
第二阻抗膜22是有助于与第一基体10的第一阻抗膜12的接触点的电位的检测的部件,并具有向与其主面相交方向(例如AB方向)透光的透光性。第二阻抗膜22由具有规定的电阻抗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在绝缘基板21的位于A方向侧的主面中除周缘部的区域(在俯视图中在第一阻抗膜12的形成区域内)。第二阻抗膜22所要求的透光性及电阻抗值与第一阻抗膜12相同。作为第二阻抗膜22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与第一阻抗膜12相同的材料。
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起到经由下述的导电性粘结部件30对第一阻抗膜12施加电压的作用,并形成在第二阻抗膜22的周围。在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中,一端部位于外部导通区域20a,另一端部位于绝缘基板21中的由下述的导电性粘结部件30形成的粘结区域(图1中用双点划线围起来的区域)的箭头C方向侧的端部区域。在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4中,一端部位于外部导通区域20a,另一端部位于由导电性粘结部件30形成的粘结区域的箭头D方向侧的端部区域。
从触摸面板X的检测精度的观点出发,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的两端间的阻抗值优选设定为第一阻抗膜12的两端间的阻抗值的0.01倍以下。从硬质性及形状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由例如金属薄膜(线宽度:0.5mm以上2mm以下,厚度:0.5μm以上2μm以下)构成。作为金属薄膜列举有铝膜、铝合金膜、铬和铝的层叠膜等。当由ITO形成第一阻抗膜12时,从与ITO的密接性的观点出发,金属薄膜优选铬和铝的层叠膜(将铬配置在ITO与铝之间)。作为金属薄膜的形成法列举有例如溅射法、蒸镀法以及化学气相成长(CVD)法。
如果由金属薄膜形成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则通过用通常的薄膜形成法形成金属薄膜能够实现硬质性的提高及形状的稳定化。因此,在触摸面板X中,能够减少下述的导电性粘结部件30中的第一粒子31及第二粒子32向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陷入(凹部的形成)的程度。因此,在触摸面板X中,能够减少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之间的间隙的不均衡,并且能够防止因在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形成凹部而引起的接触面积的减少。
此外,如果由铝膜、铝合金膜、或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形成金属薄膜,则能够提高薄膜形成的容易性及薄膜加工(图案化等)的容易性,并且能够相对地降低配线阻抗。
配线电极25、26起到对第二阻抗膜22施加电压的作用。在配线电极25中,一端部位于外部导通区域20a,另一端部与第二阻抗膜22的箭头E方向侧的端部连接。在配线电极26中,一端部位于外部导通区域20a,另一端部与第二阻抗膜22的箭头F方向侧的端部连接。
从触摸面板X的检测精度的观点出发,配线电极25、26两端间的阻抗值优选设定为第二阻抗膜22的两端间的阻抗值的0.01倍以下。配线电极25、26与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相同地由金属薄膜(线宽度:0.5mm以上2mm以下,厚度:0.5μm以上2μm以下)构成。作为金属薄膜,列举有与构成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的金属薄膜相同的材料。
绝缘层27起到减少在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或配线电极25、26与第一阻抗膜12之间产生不需要的电接触的作用。绝缘层27形成为,覆盖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中的由导电性粘结部件30形成的粘结区域及位于外部导通区域20a的区域以外的规定区域。而且,绝缘层27形成为,覆盖配线电极25、26中的位于外部导通区域20a的区域以外的规定区域。作为绝缘层27的构成材料,列举有聚酯系树脂等的热硬化性树脂、丙烯系树脂等的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其中特别是,作为绝缘层27的构成材料,从制造过程中的作业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热硬化性树脂。从触摸面板X的平坦性的观点出发,绝缘层27的厚度优选10μm以下。在图1中,从容易观察附图的观点出发,省略绝缘层27。
当使第一阻抗膜12和第二阻抗膜22在规定位置接触(输入信息)时,衬垫28起到在该规定位置以外的区域中对第一阻抗膜12与第二阻抗膜22的不需要的接触进行抑制的作用。衬垫28由多个点状衬垫构成。多个点状衬垫在第二阻抗膜22上配置成以CD方向及EF方向上的大致恒定间隔排列的矩阵状。构成衬垫28的各点状衬垫优选,起到防止第一阻抗膜12与第二阻抗膜22之间的不需要的接触的功能且视觉辨认困难的部件,例如直径在40μm以下、高度在1.0μm以上3.5μm以下的半球状。在CD方向或EF方向上相邻的点状衬垫的间隔距离P例如为2mm以上4mm以下。这样的衬垫28能够通过例如使用丙烯树脂及环氧树脂等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或热硬化性树脂的网板印刷、胶版印刷或光刻法形成。
导电性粘结部件30是起到实现第一阻抗膜12与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24的电导通并粘结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作用的部件。导电性粘结部件30一方面在第一阻抗膜12的周缘部与第一基体10接触,另一方面以包围第二阻抗膜22的方式在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与第二基体20接触。导电性粘结部件30包括第一粒子31、第二粒子32、粘结材料33。
在俯视图(AB方向视图)中,如果在第一阻抗膜12的形成区域内并且以包围第二阻抗膜22的形成区域的方式配置导电性粘结部件30,则能够仅对第一阻抗膜12进行经由导电性粘结部件30的通电,并且能够减少在第一阻抗膜12的形成区域与第二阻抗膜22的形成区域的对置区域中混入异物等。但是,导电性粘结部件30的配置形状并不局限于包围第二阻抗膜22的框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此外,如果将导电性粘结部件30与第一阻抗膜12及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直接接触,则第一阻抗膜12与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之间的间隙甚至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之间的间隙更难以产生不均衡。
第一粒子31是起到电连接第一阻抗膜12与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的作用的部件,且至少一部分埋设在导电性粘结部件30中。从减少给与该第一粒子31接触的第一阻抗膜12或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等造成的破坏的观点出发,第一粒子31的形状为大致球形状。但是,作为第一粒子3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为大致球形状,也可以为例如多面体形状。作为第一粒子31,只要至少在表面具有导电性就可以,可以采用例如由导体材料(例如金或镍)覆盖塑料球等球状绝缘体的表面的部件。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粒子31为如下状态,即,变形(压缩)前的AB方向的粒子直径D11(参照图5A)比变形(压缩)前的AB方向的第二粒子32的粒子直径D21(参照图5A)大,且比第二粒子32更受压缩。第一粒子31的压缩前的粒子直径D11(参照图5A)为例如2μm以上25μm以下,第一粒子31的压缩后的粒子直径D12(参照图5B)为例如1.5μm以上24μm以下。第一粒子31的压缩前的粒子直径D11并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只要在确保相对于第一阻抗膜12或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的足够的接触面积且不使第一粒子31自身过度变形的范围内就可以。
如上所述,第一粒子31与第二粒子32相比为受压缩状态。即,第一粒子31的作为下式1定义的变形率(压缩率)D1及作为下式2定义的纵横尺寸比L1与下述的第二粒子32的变形率(压缩率)D2(参照式3)及纵横尺寸比L2(参照式4)相比大。第一粒子31的变形率(压缩率)D1为例如0.03以上0.3以下,第一粒子31的纵横尺寸比L1为例如1.03以上3以下。
[式1]
D1=(D11-D12)/D11
D1:第一粒子的变形率(压缩率)
D11:压缩前的第一粒子的AB方向的粒子直径
D12:压缩后的第一粒子的AB方向的粒子直径
[式2]
L1=L11/L12
L11=长轴方向的尺寸(图5B中EF方向的尺寸)
L12=短轴方向的尺寸(图5B中AB方向的尺寸)
第二粒子32有助于限定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间隔距离,且至少一部分埋设在导电性粘结部件30中。根据与第一粒子31相同的理由,第二粒子32的形状为大致球形状。但是,作为第二粒子3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大致球形状,也可以为例如多面体形状。作为第二粒子32,从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间隔距离的限定容易性的观点出发,采用硅石球(主要由二氧化硅构成的球状粒子)。但是,作为第二粒子32,也可以采用玻璃纤维等其它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粒子32为如下状态,即,压缩前的粒子直径D21(参照图5A)比压缩前的第一粒子31的粒子直径D11(参照图5A)小,且比第一粒子31受压缩的程度小(几乎未受压缩)。第二粒子32的压缩前后的粒子直径D21、D22(参照图5A)为例如1.5μm以上24μm以下,第二粒子32的压缩前后的粒子直径D21、D22并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只要能够设定在以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间隔距离为目的的范围内就可以。
另外,第二粒子32的作为下式3定义的变形率(压缩率)D2及作为下式4定义的纵横尺寸比L2与第一粒子31的变形率(压缩率)D1(参照上述式1)及纵横尺寸比L1(参照上述式2)相比小。第二粒子32的变形率(压缩率)D2为例如0以上0.01以下,第二粒子32的纵横尺寸比L2为例如1以上1.01以下。
[式3]
D2=(D21-D22)/D21
D2:第二粒子的压缩变形率
D21:压缩前的第二粒子的AB方向的粒子直径
D22:压缩后的第二粒子的AB方向的粒子直径
[式4]
L2=L21/L22
L21=长轴方向的尺寸(图5B中EF方向的尺寸)
L22=短轴方向的尺寸(图5B中AB方向的尺寸)
粘结材料33是有助于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粘合的材料,并混入有第一粒子31及第二粒子32。作为粘结材料33,列举有环氧系树脂等的热硬化树脂、丙烯系树脂等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特别是,作为粘结材料33,从制造过程中的作业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热硬化性树脂。
接下来,对利用导电性粘结部件30进行的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粘结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作为导电性粘结部件30,使用在未硬化状态的粘结材料33中混入第一粒子31及第二粒子32的材料。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粘结材料33采用热硬化性树脂。作为第一粒子31,采用用导体材料覆盖塑料球等绝缘球的表面且能够比较容易变形的材料。作为第二粒子,采用硅石球等这样比较难以变形的材料。即,比较第一粒子31与第二粒子32时,第二粒子32与第一粒子31相比压缩弹性系数大。作为第一粒子31,采用例如压缩弹性系数为300kgf/mm2(约2.9×103MPa)以上600kgf/mm2(约5.9×103MPa)以下的材料。作为第二粒子32,采用例如压缩弹性系数为1500kgf/mm2(约1.5×104MPa)以上25000kgf/mm2(约2.5×105MPa)以下的材料。
在此,第一粒子31及第二粒子32的压缩弹性系数表示所谓10%K值,由下式5定义。
10%K值=(3/21/2)·F·S-3/2·R-1/2
F:微粒子的10%压缩变形的负载值(Kgf)
S:微粒子的10%压缩变形的压缩位移(mm)
R:微粒子的半径(mm)
10%K值的F、S、R能够在室温下使用微小压缩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制[PCT-200型])通过压缩与第一粒子31及第二粒子32相当的微粒子来求出。与第一粒子31及第二粒子32相当的微粒子的压缩在例如金刚石制的直径50μm的圆柱的平滑端面,在压缩速度0.27gf/秒,最大试验加权10gf下进行。
在粘结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时,首先在第二基体20的上表面(基板间连接配线23、24的形成面)中的规定区域印刷(涂敷)导电性粘结部件3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规定区域是以包围第二阻抗膜22的方式存在的区域(双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
接下来,如图5A所示,在使第一基体10与印刷了导电性粘结部件30的第二基体20对位的基础上,经由导电性粘结部件30使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粘合,制作粘合构造体。
接下来,如图5B所示,对所制作的构造体的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加压。本实施方式中的加压在第二粒子32与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双方抵接之前,通过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以增大第一粒子31的变形率(压缩率)D1(参照式1)或纵横尺寸比L1(参照式1)的方式使第一粒子31变形。
接下来,在维持加压状态的同时,将导电性粘结部件30加热到粘结材料33的硬化温度来使粘结材料33硬化。由此,粘结材料33硬化并与第一基体10和第二基体20粘结。
在触摸面板X中,导电性粘结部件30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粒子31和与该第一粒子31相比变形率(压缩率)及粒子直径小的第二粒子32。因此,为了将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之间的间隙设定在规定范围,即使使按压力作用于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之间,也能够通过第二粒子32来限制第一粒子31的变形。即,在触摸面板X中,由于存在比第一粒子31难以变形的第二粒子32,因此在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之间的间隙难以产生不均衡。此外,在触摸面板X中,由于第一粒子31的粒子直径比第二粒子32的粒子直径大,因此即使通过第二粒子32来限制第一粒子31的变形,在受该限制之前也能够使第一粒子31充分地变形,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阻抗膜12或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23与第一粒子31的接触面积。在使第二粒子32的纵横尺寸比L2与第一粒子31的纵横尺寸比L1小时或使第二粒子32的压缩弹性系数比第一粒子31的压缩弹性系数大时也能够同样得到这样的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6至图8说明本发明涉及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
如图6至图8所示,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Y是将触摸面板X和液晶显示装置Z进行层叠而成的装置。
触摸面板X是参照图1至图5说明的部件。因此,在图6中,对与图1至图5相同的元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液晶显示装置Z具有液晶显示面板40、背光50、框体60。
液晶显示面板40具有液晶层41、第一基体42、第二基体43、密封部件44。在该液晶显示面板40中设置有含有用于显示图像的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P。通过将液晶层41夹于第一基体42与第二基体43之间,并由密封部件44密封该液晶层41来限定该显示区域P。
液晶层41是含有液晶的层,所述液晶显示出电、光学、力学或磁的各向异性,并同时具有固体的规则性与液体的流动性。作为这样的液晶,列举有向列液晶、胆留醇型液晶、以及蝶状液晶等。为了将该液晶层41的厚度保持为恒定,也可以在液晶层41夹杂由例如多个粒子状部件构成的衬垫(未图示)。
第一基体42具有透明基板421、遮光膜422、滤色器423、平坦化膜424、透明电极425、取向膜426。
透明基板421是起到支承遮光膜422及滤色器423且密封液晶层41的作用的部件。透明基板421是能够向与其主面相交的方向(例如AB方向)适当地透过光的结构。作为透明基板421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例如玻璃及透光性塑料。
遮光膜422是起到遮蔽光(使光的透过量在规定值以下)的作用的部件,并形成在透明基板421的上表面。遮光膜422为了使光通过而具有贯通膜厚方向(AB方向)的贯通孔422a。作为遮光膜422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例如遮光性高的颜色(例如黑色)的染料或颜料、添加有碳的树脂(例如丙烯系树脂)、Cr。
滤色器423起到在入射到该滤色器423的光中选择性地吸收规定的波长并选择性地仅使规定的波长透过的作用。作为滤色器423,列举有例如用于选择性地使红色可见光的波长透过的红色滤色器(R)、用于选择性地使绿色可见光的波长透过的绿色滤色器(G)、用于选择性地使蓝色可见光的波长透过的蓝色滤色器(B)等。滤色器423例如通过在丙烯系树脂中添加染料或颜料构成。
平坦化膜424起到使因配置滤色器423等而产生的凹凸平坦化的作用。作为平坦化膜424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例如丙烯系树脂等的透明树脂。
透明电极425起到对位于与下述的第二基体43的透明电极432之间的液晶层41的液晶施加规定的电压的作用,并构成为使从一侧入射的光透过另一侧。透明电极425起到传送规定的信号(图像信号)的作用,主要以沿箭头CD方向的方式排列多个。作为透明电极425的构成材料,列举有ITO及氧化锡等的透光性导电部件。
取向膜426起到宏观地使面向随机方向(规则性小)的液晶层41的液晶分子取向为规定方向的作用,并形成在透明电极425上。作为取向膜426的构成材料,列举有聚酰亚胺树脂。
第二基体43具有透明基板431、透明电极432、取向膜433。
透明基板431是支承透明电极432及取向膜433且有助于密封液晶层41的部件。透明基板431是能够向与其主面相交的方向(箭头AB方向)适当地透过光的结构。作为构成透明基板431的材料,列举有与构成绝缘基板42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透明电极432起到对位于与第一基体42的透明电极425之间的液晶层41的液晶施加规定的电压的作用,并构成为使从一侧入射的光透过另一侧。透明电极432起到对信号(扫描信号)进行传送的作用,主要以沿图8中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多个,其中所述信号用于控制对液晶层41的电压施加状态(ON)或电压非施加状态(OFF)。作为透明电极432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与透明电极425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
取向膜433起到宏观地使面向随机方向(规则性小)的液晶层41的液晶分子取向为规定方向的作用,并形成在透明电极432上。作为取向膜433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与取向膜426相同的材料。
密封部件44起到在第一基体42与第二基体43之间密封液晶层42的同时,以以规定间隔相分离的状态将第一基体42与第二基体43进行接合的作用。作为密封部件44,列举有例如绝缘性树脂及密封树脂。
背光50起到从液晶显示面板X的一侧向另一侧照射光的作用,其采用边缘光方式。背光50具有光源51及导光板52。光源51起到向导光板52射出光的作用,并配置在导光板52的侧方。作为光源,列举有例如CFL(Cathode Fluorescent Lamp)、LED(Light Emitting Diode)、卤素灯、氙灯、EL(electro-luminescence)。导光板52起到使来自光源51的光遍及液晶显示面板40的下表面整体并大致均匀地引导光的作用。导光板52通常包括反射膜、扩散膜、增光膜。反射膜(未图示)起到反射光的作用,并设置在背面。扩散膜(未图示)起到为了更均匀的面状发光而使光扩散的作用,并设置在表面。增光膜(未图示)起到使光向大致恒定方向聚光的作用,并设置在表面。作为导光板52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例如丙烯树脂及聚碳酸酯树脂等的透明树脂。作为背光50,并不局限于在导光板52的侧方配置光源51的边缘光方式,也可以采用在液晶显示面板40的背面侧配置光源51的正下方式等其它的方式。
框体60起到容纳液晶显示面板40及背光50的作用,并构成为包括上侧框体61及下侧框体62。作为框体60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例如聚碳酸酯树脂等树脂和不锈钢(SUS)及铝等金属。
接下来,对利用双面带T进行的触摸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固定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作为在触摸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固定方法中使用的固定用部件,并不局限于双面带T,可以采用例如热硬化树脂及紫外线硬化树脂等的粘结部件,也可以采用将触摸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进行物理性固定的固定构造体。
首先,在液晶显示装置Z的上侧框体61的上表面中的规定区域粘贴双面带T的单面。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规定区域是以包围液晶显示装置Z的显示区域P的方式存在的区域R。
接下来,在将触摸面板X与粘贴了双面带T的液晶显示装置Z进行对位的基础上,经由双面带T将触摸面板X的绝缘基板21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上侧框体61贴合。由此进行触摸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固定。
由于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Y具有触摸面板X,因此,能够享有与上述的触摸面板X所具有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即,在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Y中,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粒子31与基体间配线电极23等的接触面积并减少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之间的间隙的不均衡的产生。
在上述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不脱离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触摸面板X中,并不局限于诸如第一粒子31与第一阻抗膜12直接接触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经由与在绝缘基板11上形成的基板间连接配线电极23相同的配线来将第一粒子31与第一阻抗膜12进行电连接。
在触摸面板X中,还可以在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的至少一方配置相位差薄膜。相位差薄膜是用于将因液晶的双折射性(相位的偏离)等而变换为椭圆偏振光状态的直线偏振光从椭圆偏振光状态变换为接近直线偏振光状态的光学补偿用部件。作为相位差薄膜的构成材料,列举有例如聚碳酸酯(PC)、聚乙烯醇(PVA)、聚芳基(PA)、聚砜(Psu)、聚烯(PO)。特别是,作为相位差薄膜的构成材料,根据与液晶的波长分散的匹配性的观点优选PC,根据对圆偏振光板的适应性的观点优选与PC相比光弹性系数小的PO。这样的结构适合于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
在触摸面板X中,还可以在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的至少一方配置偏振光薄膜。偏振光薄膜起到选择性地使规定的振动方向的光透过的作用。作为偏振光薄膜的构成材料,列举有碘系材料等。这样的结构适合于发挥透过偏振光薄膜的光的闸门功能。
在触摸面板X中,还可以在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的至少一方配置实施了遮光(ァンチグレァ)处理或反射防止涂层处理的薄膜。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少外光反射。
也可以将触摸面板X的绝缘基板11、12置换为相位差薄膜、偏振光薄膜、实施了遮光处理或反射防止涂层处理的薄膜。
在触摸面板X中,导电性粘结部件30以包围第二阻抗膜22的整体的方式通过一次涂敷作业来形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导电性粘结部件30也可以作为具有连通孔的部件而形成,其中所述连通孔使位于比导电性粘结部件30靠内方的内部和位于比导电性粘结部件30靠外方的外部连通。这样,在涂敷导电性粘结部件30并粘结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之后,可以经由连通孔向位于比导电性粘结部件30靠内方的内部注入空气等。在注入空气等后,能够使用与导电性粘结部件30相同的材料或非导电性粘结部件(例如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来密封连通孔。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设置绝缘层27的结构中,并没有特别地限定连通孔的形成位置。另一方面,在未设置绝缘层27的结构中,为了抑制不需要的电导通的产生,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导电性粘结部件与各配线的抽出部的相交区域形成连通孔,并使用非导电性粘结部件(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来密封连通孔。
Claims (10)
1.一种触摸面板,
具有:第一基体,其具有第一阻抗膜;第二基体,其具有第二阻抗膜及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导电性粘结部件,其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阻抗膜和所述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
以使所述第一阻抗膜与所述第二阻抗膜相对的方式通过所述导电性粘结部件粘合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其中,
所述导电性粘结部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粒子和与该第一粒子相比变形率小的第二粒子,
所述第一粒子的粒子直径比所述第二粒子的粒子直径大。
2.一种触摸面板,
具有:第一基体,其具有第一阻抗膜;第二基体,其具有第二阻抗膜及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导电性粘结部件,其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阻抗膜和所述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
以使所述第一阻抗膜与所述第二阻抗膜相对的方式通过所述导电性粘结部件粘合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其中,
所述导电性粘结部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粒子和与该第一粒子相比纵横尺寸比小的第二粒子,
所述第一粒子的粒子直径比所述第二粒子的粒子直径大。
3.一种触摸面板,
具有:第一基体,其具有第一阻抗膜;第二基体,其具有第二阻抗膜及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导电性粘结部件,其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阻抗膜和所述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
以使所述第一阻抗膜与所述第二阻抗膜相对的方式通过所述导电性粘结部件粘合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其中,
所述导电性粘结部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粒子和与该第一粒子相比压缩弹性系数大的第二粒子,
所述第一粒子的粒子直径比所述第二粒子的粒子直径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二粒子具有绝缘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导电性粘结部件与所述第一阻抗膜及所述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直接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导电性粘结部件被配置成,俯视时在所述第一阻抗膜的形成区域内且包围所述第二阻抗膜的形成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导电性粘结部件的粘结成分为热硬化性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基体间连接配线电极由金属薄膜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金属薄膜是铝膜、铝合金膜或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
10.一种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具有:
显示面板;
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其所述第一基体或所述第二基体的主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主面对置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80838/2007 | 2007-03-27 | ||
JP2007080838 | 2007-03-27 | ||
PCT/JP2008/055791 WO2008117838A1 (ja) | 2007-03-27 | 2008-03-26 |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41669A true CN101641669A (zh) | 2010-02-03 |
CN101641669B CN101641669B (zh) | 2012-07-18 |
Family
ID=39788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0973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1669B (zh) | 2007-03-27 | 2008-03-26 |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073316A1 (zh) |
EP (1) | EP2131270A4 (zh) |
JP (1) | JP5123931B2 (zh) |
CN (1) | CN101641669B (zh) |
TW (1) | TWI421739B (zh) |
WO (1) | WO2008117838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3704A (zh) * | 2013-08-30 | 2015-03-1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制造触摸面板的方法、触摸面板和电子装置 |
CN105741917A (zh) * | 2016-03-11 | 2016-07-0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导电胶膜及电子设备 |
JP7536163B2 (ja) | 2013-11-27 | 2024-08-19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34921B1 (fr) * | 2008-08-05 | 2010-09-24 | Stantum | Capteur tactile multicontacts a moyens d'espacement de taille et impedance variables |
KR101048980B1 (ko) * | 2009-01-16 | 2011-07-12 |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CN102362245A (zh) | 2009-03-04 | 2012-02-22 | 南东植 | 触摸屏传感器 |
US20110102331A1 (en) * | 2009-10-29 | 2011-05-05 | Qrg Limited | Redundant touchscreen electrodes |
FR2958422B1 (fr) * | 2010-03-31 | 2012-06-08 |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 Interface homme-machine |
JP5216041B2 (ja) * | 2010-04-07 | 2013-06-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透明圧電シートをそれぞれ有するフレーム付透明圧電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電子装置 |
KR101156866B1 (ko) * | 2010-06-09 | 2012-06-20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터치패널 |
TWI402027B (zh) * | 2010-08-20 | 2013-07-11 | Qisda Corp | 觸控式電子裝置 |
KR101224419B1 (ko) * | 2010-10-26 | 2013-01-22 | (주)삼원에스티 | 터치패널센서 |
TW201337705A (zh) * | 2011-10-25 | 2013-09-16 | Unipixel Displays Inc | 偏光膜電阻式觸控螢幕 |
US10012288B2 (en) * | 2012-03-16 | 2018-07-03 | Charles Steahly | Glue-on attachable flywheel weight |
JP2014112356A (ja) * | 2012-10-30 | 2014-06-19 | Panasonic Corp | タッチパネル |
CN107491222A (zh) * | 2017-09-01 | 2017-12-19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 |
CN113054073B (zh) * | 2021-02-25 | 2023-04-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驱动背板及其制作方法、转移方法、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03510B2 (ja) * | 1999-05-25 | 2006-08-0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パネル |
JP2002041231A (ja) * | 2000-05-17 | 2002-02-08 | Hitachi Ltd | 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
KR100813019B1 (ko) * | 2001-10-19 | 2008-03-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표시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US20050219224A1 (en) * | 2004-03-31 | 2005-10-06 | Frank Liebenow | Electronic ink digitizer |
US7252512B2 (en) * | 2004-04-21 | 2007-08-07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Self-alignment magnetic connector reduced in size |
JP2005309152A (ja) * | 2004-04-22 | 2005-11-04 | Seiko Epson Corp |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US20070076021A1 (en) * | 2005-09-30 | 2007-04-05 | Stancik Edward J | Processes for inkjet printing |
WO2007119409A1 (ja) * | 2006-03-31 | 2007-10-25 |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 大型基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
-
2008
- 2008-03-26 JP JP2009506370A patent/JP512393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3-26 US US12/593,051 patent/US2010007331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3-26 WO PCT/JP2008/055791 patent/WO200811783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3-26 CN CN2008800097387A patent/CN10164166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3-26 EP EP08738958.1A patent/EP213127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3-27 TW TW097111082A patent/TWI42173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3704A (zh) * | 2013-08-30 | 2015-03-1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制造触摸面板的方法、触摸面板和电子装置 |
CN104423704B (zh) * | 2013-08-30 | 2019-12-3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制造触摸面板的方法、触摸面板和电子装置 |
JP7536163B2 (ja) | 2013-11-27 | 2024-08-19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 |
CN105741917A (zh) * | 2016-03-11 | 2016-07-0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导电胶膜及电子设备 |
CN105741917B (zh) * | 2016-03-11 | 2019-03-08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导电胶膜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073316A1 (en) | 2010-03-25 |
EP2131270A1 (en) | 2009-12-09 |
JPWO2008117838A1 (ja) | 2010-07-15 |
TWI421739B (zh) | 2014-01-01 |
CN101641669B (zh) | 2012-07-18 |
JP5123931B2 (ja) | 2013-01-23 |
TW200905534A (en) | 2009-02-01 |
WO2008117838A1 (ja) | 2008-10-02 |
EP2131270A4 (en) | 2013-04-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41669B (zh) |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 |
CN101743528B (zh) |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 |
JP5186496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 |
US20110069030A1 (en) |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1910985B (zh) |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 |
JP5123952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 |
WO2012161109A1 (ja) | 液晶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 |
JP5014230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