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0463B - 同步发电机以及同步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同步发电机以及同步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0463B
CN101640463B CN2009101601512A CN200910160151A CN101640463B CN 101640463 B CN101640463 B CN 101640463B CN 2009101601512 A CN2009101601512 A CN 2009101601512A CN 200910160151 A CN200910160151 A CN 200910160151A CN 101640463 B CN101640463 B CN 1016404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nchronous generator
rotor
stator
poles
arm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01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0463A (zh
Inventor
泽畠公则
西滨和雄
三上浩幸
藤垣哲朗
饭塚元信
水谷修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Industrial Product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40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0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0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04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1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6Ro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2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7/00Asynchronous induction motors; Asynchronous induction generators
    • H02K17/42Asynchronous induction gene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减小电枢电流波形的失真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以及风力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系统。所述同步发电机具有:在多个转子槽中容纳励磁线圈的转子、和在多个定子槽中容纳电枢线圈的定子,其中,每两极的定子槽数和转子槽数的差为±9以上。

Description

同步发电机以及同步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步发电机以及风力同步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在风力发电系统中使用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必须使发电机比以往更轻。这是由于,在建设风车时通过起重机将发电机悬吊到机舱,但在大型风车中机舱的高度达到100m以上,由发电机的重量也决定了风车支柱的强度和粗细,因此与其它发电系统相比,在风力发电系统中更加重视发电机的轻量化。
存在为了将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小型化而减小定子和转子间的空隙、即间隙(gap)长度的方法。当减小间隙长度时,间隙的磁阻减小,因此可以减小流过励磁线圈(磁场线圈)的励磁电流。由此,可以减小励磁线圈的截面积,将发电机小型、轻量化。
但是,当减小间隙长度时,定子以及转子槽(slot)所引起的间隙磁阻的空间变化增大,电枢电流波形的失真增大。
作为改善电枢电流波形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定子和转子的槽数以及线圈间距最佳化来改善波形的技术。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通过使与槽高次谐波对应的线圈系数达到最小的方式选定线圈间距来改善波形的技术。
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使每两极的定子槽数和转子槽数的差为±6,改善电枢电流波形的失真的技术。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使定子线圈为分数圈来进行输出电压波形的滤波(平滑),但有时,在使定子为分数圈的情况下的电枢电流波形的失真改善效果较小。
另外,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构造与现有的线圈型感应电机大致相同,但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都沿用了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感应电机设计中的推荐值。因此,每两极的定子槽数和转子槽数的差在±6以下。但是,发明人发现,电枢电流波形中的高次谐波成分的影响随着槽数差增大而减小。因此认为当定子槽数和转子槽数的差在±6以下时,无法充分减小电枢电流波形中的高次谐波成分的影响。即,认为无法充分地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3-2706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平7-159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05-30427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電気学会通信教育会:変压器·誘導機交流整流子機、電気学会p.112(1967)。
【非专利文献2】野中作太郎:応用電気工学全書1電気機器(I)、森北出版p.227(197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减小电枢电流波形的失真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以及风力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步发电机,其具有:在多个转子槽中容纳励磁线圈的转子、和在多个定子槽中容纳电枢线圈的定子,该同步发电机的特征在于,每两极的定子槽数和转子槽数的差值在±9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主要部分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当定子以及转子的每相每极槽数NPP在3~7的范围内时,每两极的定子槽数和转子槽数的差值的图。
图3是表示(定子短节距绕组(short pitch winding)系数
Figure G2009101601512D00021
)/(高次谐波次数kB)、与高次谐波次数kB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定子槽数N1和转子槽数N2的差值、与高次谐波成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通过实际检测而确认了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成为±12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电枢的电枢线圈间距与定子的极间距的比值、和高次谐波电流含有率之间关系的结果的图。
图6是表示每极每相定子槽数NPP在3以上7以下、极数在12以下、定子槽数在144以下的电枢线圈间距的值以及、电枢线圈间距与极间距的比值的图。
图7是表示转子槽开口宽度s与间隙长度g的比值和磁通脉动率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子槽的形状的图。
图9是表示在圆周方向上对称的形状的转子半闭槽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圆周方向上对称的形状的转子开放槽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使用了磁性楔的定子以及转子槽的形状的图。
图12是第5实施方式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13是第6实施方式的风力交流励磁同步发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14是表示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极数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的图。
符号说明
10:定子;11:定子铁心;12:定子槽;13:电枢线圈;131:电枢底线圈;132:电枢上线圈;133:电枢线圈端部;14:定子楔;15:磁性楔;20:转子;21:转子铁心;22:转子槽;23:励磁线圈;24:转子楔;25:轴;30: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1:电枢侧端子;32:励磁侧端子;33:电力系统;40:动力源;41:风车;42:增速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关于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考虑每两极的定子槽数和转子槽数的差值,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图1中表示本发明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主要部分的一例。图1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具有定子10、转子20、电枢线圈13和旋转轴25。
电枢线圈13具有电枢底线圈131、电枢上线圈132和电枢线圈端部133。电枢底线圈131以及电枢上线圈132通过电枢线圈端部133相连。
定子10,在定子铁心11上设置的定子槽12中容纳了通过定子楔14固定的电枢底线圈131和电枢上线圈132。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逆时针方向从#1到#90容纳了电枢底线圈131和电枢上线圈132。
转子20,在转子铁心21上设置的转子槽22中容纳了通过转子楔24固定的励磁线圈23,并且在转子铁心21中容纳了轴25。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逆时针方向从#1’到#54’容纳了励磁线圈23。
在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中,对轴25提供旋转力来使转子20旋转,并且在励磁线圈23中流过励磁电流,由此在电枢线圈13中流过电枢电流来进行发电。发电频率根据转子20的旋转速度而变化,并且也根据在励磁线圈23中流过的励磁电流的频率而变化。在通过风力发电用的风车那样的旋转速度始终变化的动力使转子20旋转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控制励磁线圈23中流过的励磁电流的频率,将发电频率保持一定。
(在三相旋转电机中)
接着,对三相旋转电机的设计进行说明。在三相旋转电机的设计中,非专利文献2中推荐将定子以及转子的每相每极槽数NPP设定在
【数学式1】
3≤NPP≤7…(1)
的范围内。
图2中表示当定子以及转子的每相每极槽数NPP在式(1)所推荐的范围内时,每两极的定子槽数N1和转子槽数N2的差(以下,称为“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的值。由图2可知,在式(1)中推荐的范围内考虑的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的最大值达到±24。
(关于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
接着,具体说明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
在感应电机的设计中,在非专利文献1中推荐将定子全部槽数n1以及转子全部槽数n2设定在
【数学式2】
0.80n1≤n2≤1.25n1…(2)
的范围内。
在此,当求取在(式2)的范围内考虑的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时,成为±6以下。一般,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其构造与线圈型感应电机大致相同,因此采用该推荐值来进行设计。
即,在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设计中,一般根据式(2)的推荐值,将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设计在±6以下。
(表示在电枢线圈中流过的电枢电流的公式的推导)
接着,推导表示在电枢线圈13中流过的电枢电流I的公式。在此,简化相位的考虑方法来推导表示电枢电流I的数学式。首先,将在电枢线圈中流过的电枢电流I的发电频率成分导致的磁动势(magnetomotive force)AT设为
【数学式3】
Figure G2009101601512D00051
在此,x被固定在定子坐标系中,假定两极的量与2π对应。另外,ω0是与同步速度相当的角频率,t是时刻,k是磁动势次数,fwk是k次高次谐波的定子线圈系数。
并且,将定子线圈系数fwk设为:
【数学式4】
fwk=fpk×fdk…(4)
【数学式5】
fpk=sin(pkπ/2)…(5)
【数学式6】
fdk=sin(kπ/2q)/(n×sin(kπ/2Nsppq))…(6)。
在此,fpk是定子短节距绕组系数,fdk是定子分布绕组系数,p是电枢线圈间距与极间距的比,q是定子相数,Nspp是定子每极每相槽数。
接着,考虑各个转子以及定子槽引起的磁阻的空间的变化,假定作为磁阻分布的倒数的磁导(permeance)的空间分布P为:
【数学式7】
P∝(1+K1cosN1x)×(1+K2cos N2(x-(1-s)ω0t))…(7)。
在此,K1是定子槽导致的磁导脉动系数,K2是转子槽导致的磁导脉动系数,s是转差率(slip)。磁通密度B成为磁动势AT和磁导P的积,设为
【数学式8】
B∝AT×P…(8)。
并且,对磁通密度B进行空间积分,而且考虑定子短节距绕组系数,将与电枢线圈13互连(interlinkage)的磁通Φ假定为
【数学式9】
Φ ∝ B × f pk B / k B . . . ( 9 ) .
在此,kB是磁通密度B的空间高次谐波次数,
Figure G2009101601512D00062
是kB次高次谐波的定子线圈系数。
接着,对该磁通Φ进行时间微分,将电枢线圈13中感应的感应电压E设为
【数学式10】
E ∝ ( B × f pk B / k B ) × v B . . . ( 10 ) .
在此,vB是磁通密度B的时间高次谐波次数。
并且,假定电枢电流I为(感应电压E)/(电抗),另外假定电抗与时间高次谐波次数vB成比例,将电枢电流I设为
【数学式11】
I ∝ ( ( B × f pk B / k B ) × v B ) / v B = AT × P × f pk B / k B . . . ( 11 ) .
在此,在图3中表示(定子短节距绕组系数
Figure G2009101601512D00065
)/(高次谐波次数kB)与高次谐波次数kB的关系。在式(11)中,电枢电流I与(定子短节距绕组系数
Figure G2009101601512D00066
)/(高次谐波次数kB)的值成比例,因此在图3中,考虑到当(定子短节距绕组系数
Figure G2009101601512D00067
)/(高次谐波次数kB)的值较大时,电枢电流I增大。
接下来,根据图3所示的关系,考虑高次谐波次数kB为1时产生的电枢电流I增大到可以忽略kB不为1时产生的成分的程度,以下,考察高次谐波次数kB成为1时的电枢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
以下所述的、关注与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相关的高次谐波成分的、数学式的推导,通过发明人的研究变得明了。
首先,将式(3)、式(7)代入式(11),仅考虑与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相关的高次谐波成分时,N1>N2时的式(11)可以整理成
【数学式12】
I∝(fw(N1-N2|-1)K1K2fp1/(|N1-N2|-1)/4)
                    ×cos(x-(1+N2(1-s))ω0t)
+(fw(|N1-N2|+1)K1K2fp1/(|N1-N2|+1)/4)
                   ×cos(x-(1+N2(1-s))ω0t)…(12)。
另一方面,N1<N2时的式(11)可以整理成
【数学式13】
I∝(fw(|N1-N2|-1)K1K2fp1/(|N1-N2|-1)/4)
                   ×cos(x-(1-N2(1-s))ω0t)
+(fw(|N1-N2|+1)K1K2fp1/(N1-N2|+1)/4)
                   ×cos(x-(1-N2(1-s))ω0t)…(13)。
由式(12)以及式(13)可知,由于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所导致的高次谐波成分,发生输出电流的脉动。
在此,图4(a)表示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和根据式(12)以及式(13)的第1项而发生的高次谐波成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另外,图4(b)表示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和根据式(12)以及式(13)的第2项而发生的高次谐波成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图4的横轴表示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图4的纵轴表示高次谐波成分的大小。此外,高次谐波成分的大小,将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为±6时设为100%,针对各个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表示了高次谐波成分的大小。
由图4(a)可知,当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大于±6时,根据式(12)以及式(13)的第1项而发生的高次谐波成分,成为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为±6时的30%以下。另外,由图4(b)可知,当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大于±6时,根据式(12)以及式(13)的第2项而发生的高次谐波成分,成为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为±6时的30%以下。
因此,为了改善电枢电流波形的失真,可以说需要在式(2)中推荐的范围外、即,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大于±6地来选择槽数。
在此,在式(1)所示的范围内考察应该选择的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时,由图2可知,应该选择的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的最小值成为±9。另外,应该选择的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的最大值成为±24。
(关于定子每相每极槽数和转子每相每极槽数的组合)
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考察以下情况下的定子每相每极槽数和转子每相每极槽数的组合中的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
组合1: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的情况(实施对策1)
组合2: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的情况(实施对策2)
组合3: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的情况(实施对策3)
组合4: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的情况(实施对策4)
(实施对策1)
在实施对策1中,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
在这种情况下,在图2中可知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12、±18、±24。
当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12、±18、±24时,由图4可知,产生的高次谐波电流成为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为±6时的高次谐波电流的30%以下,因此可知,在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的情况下,电枢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减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此外,在三相旋转电机中,当每相每极槽数NPP成为整数时,该旋转电机的三相线圈成为整数圈。在实施对策1那样同时将定子、转子每相每极槽数NPP设为整数时,线圈的缠绕操作最简单,因此可以实现成本降低。
(实施例1:实施对策1中的定子以及转子的槽数的具体例)
在实施对策1中,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具体而言,将图1所示那样的交流励磁发电机的定子槽数设为90,将转子槽数设为54,将极数设为6,将相数设为3。此时,定子每相每极槽数为5,转子每相每极槽数为3。另外,每两极的定子槽数N1为30,转子槽数N2为18,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12。在这种情况下,由图4可知,电枢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减小,可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实施对策2)
在实施对策2中,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
在这种情况下,在图2中可知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9、±15、±21。
当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9、±15、±21时,由图4可知,产生的高次谐波电流成为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为±6时的高次谐波电流的30%以下,因此可知即使在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的情况下,电枢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也减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此外,在三相旋转电机中,当每相每极槽数NPP不是整数时,该旋转电机的三相线圈成为分数圈。
(实施对策3)
在实施对策3中,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
在这种情况下,在图2中可知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9、±15、±21。
当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9、±15、±21时,从图4可知,产生的高次谐波电流成为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为±6时的高次谐波电流的30%以下,因此可知,即使在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并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的情况下,电枢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也减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另外,当将转子的每极每相槽数设为分数时,由于定子的每相每极槽数是整数,因此在定子中,不以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的次数产生高次谐波线圈系数,由于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而产生的高次谐波电流成为0。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中产生的高次谐波,可以进一步将电枢电流波形滤波。
(实施例2:实施对策3中的定子及转子的槽数的具体例子(其一))
在实施对策3中,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整数,并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具体而言,将定子槽数设为108,将转子槽数设为81,将极数设为6,将相数设为3。此时,定子每相每极槽数为6,转子每相每极槽数为4.5。另外,每两极的定子槽数N1为36,转子槽数N2为27,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为9。在这种情况下,从图4可知电枢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减小,可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实施例3:实施对策3中的定子及转子的槽数的具体例(其二))
另外,在实施对策3中,具体而言,将定子槽数设为72,将转子槽数设为54,将极数设为4,将相数设为3。此时,定子每相每极槽数为6,转子每相每极槽数为4.5。另外,每两极的定子槽数N1为36,转子槽数N2为27,N1和N2的差值为9。在这种情况下,从图4可知电枢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实施对策4)
在实施对策4中,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
在这种情况下,从图2可知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12、±18。
当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12、±18时,由图4可知,产生的高次谐波电流成为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为±6时的高次谐波电流的30%以下,因此可知,即使在将定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并将转子每相每极槽数设为分数的情况下,电枢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也减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关于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即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在±9以上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中,通过将线圈间距与极间距的比值设为以下所述的范围内,进一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首先,在图5中表示,通过实际测量而确认在定子三相短路时,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12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电枢线圈间距与定子的极间距的比值和高次谐波含有率的关系的结果。从图5可知,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12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电枢电流中的高次谐波含有率,在电枢线圈间距与定子的极间距的比值为80%的情况下达到最小。另外可知,在电枢线圈间距与定子的极间距的比值为86.7%的情况下,成为仅次于成为80%的情况下的第二小的结果。
由此可知,在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12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中,通过使电枢线圈间距与定子的极间距的比值成为80%,可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的交流例磁同步发电机中,如图1所示,通过电枢线圈端部133而连接的电枢底线圈131和电枢上线圈132的间距全部成为定子的12槽大小。在这种情况下,以定子的15槽大小成为1个极,电枢机子线圈间距与定子的极间距的比值成为12/15、即80%。
在图1所示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例子中,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为±12,在图5中可知,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成为±12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电枢电流中的高次谐波电流含有率,在使定子线圈间距与极间距的比值为80%的情况下达到最小,在实施例4中可知,可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滤波。
另外,在图6中表示,每极每相定子槽数NPP在3以上7以下,极数在12以下,定子槽数在144以下的电枢线圈间距的值、以及电枢线圈间距与极间距的比值。
在槽数或极数与图1所示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极的例子(实施例4)不同时,当设为图6中记载的电枢线圈间距的值、以及电枢线圈间距与极间距的比值时,可以实现高次谐波电流的减小。
在图6中,例如在电枢上线圈132的#1和电枢底线圈131的#13通过电枢线圈端部133相连的情况下,将电枢线圈间距表示为“(1)---(13)”。
在成为图6中记载的电枢线圈间距时,电枢线圈间距与极间距对应的比值在从77.8%到88.9%的范围内。
此外,在图6中仅记载了每极每相定子槽数NPP在3以上7以下、极数在12以下、定子槽数在144以下,但即使在图6的范围以外,通过使电枢线圈间距与极间距的比值在77.8%到88.9%的范围内,也可以改善电枢电流波形。
另外,同样地,关于励磁线圈间距与转子的极间距的比值,通过成为77.8%到88.9%的范围内,也可以实现高次谐波的减小。
(关于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即,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在±9以上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中,通过减小转子槽的开口宽度s与间隙长度g的比值,使磁通脉动率减小,进一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改善。
首先,在图7中表示磁通脉动率和、转子槽开口宽度s与间隙长度g的比值的关系。从图7可知,通过减小转子槽开口宽度s与间隙长度g的比值,磁通脉动率减小,该磁通脉动率与式(12)、式(13)中的K2成比例,因此可知,当减小转子槽的开口宽度s与间隙长度g的比值时,磁通脉动率减小,可以改善电枢电流波形。
但是,如图9那样,使槽的形状成为在圆周方向上对称的、减小了槽开口宽度s的半闭槽形状时,从槽开口部缠绕励磁线圈23时间隙变窄,无法进行缠绕。
另外,在为了减小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体积而减小了间隙长度g的、图10那样的现有的开放槽形状的情况下,(转子槽开口宽度s)/(间隙长度g)成为6.8左右,磁通脉动率由图7可知成为0.36。
(实施例5)
在实施例5中,在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中如图8那样使转子槽的形状在圆周方向上成为非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减小槽开口宽度s,也可以充分确保缠绕励磁线圈23的间隙。
实施例5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成为了图8那样的半闭槽形状,因此(转子槽开口宽度s)/(间隙长度g)成为开放槽形状的一半程度的3.4左右,磁通脉动率由图7可知成为约0.25。
因此,通过如实施例5那样使转子槽在圆周方向上成为非对称的半闭槽形状,与图10所示的现有的槽形状的情况相比,可以将电枢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降低约30%。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2实施方式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中,通过减小转子槽的开口宽度s与间隙长度g的比值,也可以使磁通脉动率减小,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改善。
(关于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4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即,每两极的N1和N2的差值在±9以上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中,通过在定子槽12以及转子槽22的开口部的上部使用磁性楔15,进一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改善。
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定子槽12以及转子槽22的开口部的上部使用了磁性楔15。通过在定子槽12以及转子槽22的开口部使用磁性楔15,在定子槽12以及转子槽22的开口部感应磁通,因此抑制了磁通的脉动,可以改善电枢电流波形。另外,可以抑制铜损耗或铁损耗、杂散负载损耗,因此可以提高电枢电流波形的改善效率。而且,由于抑制了磁通的脉动,因此可以抑制振动和噪音。
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第2以及第3实施方式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中,通过在定子槽12以及转子槽22的开口部的上部使用磁性楔15,也可以进行电枢电流波形的改善。
(关于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5实施方式。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系统具有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0和动力源40。
本实施方式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是第1~第4实施方式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具有电枢侧端子31和励磁侧端子32。在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励磁侧端子32上连接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0的输出侧。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电枢侧端子31和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0的输入侧,与电力系统33相连。
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通过动力源40的动力使转子20旋转,并且从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0经由励磁侧端子32流过励磁电流,由此可以从电枢侧端子31向电力系统33供给电力。
用于经由励磁侧端子32向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流过励磁电流的电力,是从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电枢侧端子31输出的电力的2、3成,因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励磁侧端子32上连接了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0的输出侧,与连接在电枢侧端子31上相比,可以减小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0的容量(耐电压性),可以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是第1~第4实施方式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因此从电枢侧端子31输出的电流波形失真得到改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电枢侧端子31和电力系统33之间不需要设置变换器。
不在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电枢侧端子31和电力系统33之间设置变换器的情况下,来自电枢侧端子31的电流直接流入电力系统33,从电枢端子31输出的电流的波形需要成为不会对电力系统33造成不良影响的波形。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电枢端子31输出的电流的波形失真得到了改善,因此成为了不会对电力系统33造成不良影响的波形。
因此,在这一点上,在将电枢侧端子31和电力系统33直接连接,向电力系统33直接进行电力供给的本实施方式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系统中,使用第1~第4实施方式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也是特别有效的。
此外,在与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具有同样构造的旋转电机中,具有线圈型感应电动机。但是,在电动机的情况下,作为从电力系统33被供给电力的一侧,由于不对电力系统33供给电力,因此即使不进行电流波形的改善也几乎不对电力系统33造成不良影响。
(关于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6实施方式。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风力交流励磁同步发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风力交流励磁同步发电系统具有: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0和动力源40。
第6实施方式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是第1~第4实施方式中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具有电枢侧端子31、励磁侧端子32。在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励磁侧端子32上连接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0的输出侧。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电枢侧端子31和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0的输入侧与电力系统33相连。
第6实施方式中的动力源40具有风车41和增速机42,增速机42被设置在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和风车41之间。成为通过增速机42增大风车41的旋转速度的结构。
在此,图14中表示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极数和体积的大小的关系。图14的横轴表示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极数,图14的纵轴表示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体积的大小。在此,通过将极数设为6时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体积的大小来将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体积的大小标准化。
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极数越小旋转速度越高,因此当减小极数时,从图14可知可以减小体积、可以降低成本。
但是,当极数为2时,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和增速机42的噪音增大,出于对环境的考虑,难以在风力发电机中使用。因此,通过使极数为4以及6,可以成为最佳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的体积的大小,可以进一步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系统中,作为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而采用第1~第4实施方式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由此,即使减小定子10和转子20间的间隙长度,也可以减小高次谐波对电枢电流波形的影响,因此可以更进一步减小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体积。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减小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体积,将大型风车的机舱设置到高处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系统中,根据风车41的旋转的变化,调整在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励磁侧端子32上连接的可变频率交流励磁装置30的电压及频率,保持转子20的旋转,由此可以供给与电力系统33直接连接的稳定的电力。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减小电枢电流波形的失真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以及风力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系统。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减小电枢电流波形的失真,即使缩小定子10和转子20间的间隙长度,也可以减小高次谐波对电枢电流波形的影响,因此可以减小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体积。由此,将大型风车的机舱设置到高处可以变得容易。
而且,根据本发明,通过减小电枢电流波形的失真,可以把从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1的电枢侧端子31输出的电流直接供给电力系统33,而且可以供给对电力系统33没有不良影响的波形的电枢电流。

Claims (14)

1.一种同步发电机,具有在多个转子槽中容纳励磁线圈的转子、和在多个定子槽中容纳电枢线圈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每两极的定子槽数和转子槽数的差在±9以上,
每两极的定子槽数和转子槽数的差在±24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是通过励磁装置对所述励磁线圈进行励磁、在所述电枢线圈中产生电力的交流励磁同步发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的每极每相的槽数为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电枢线圈间距与所述定子的极间距的比值为77.8~88.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励磁线圈间距与所述转子的极间距的比值为77.8~88.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定子的每极每相的槽数为整数,使所述转子的每极每相的槽数为分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定子的每极每相的槽数为分数,使所述转子的每极每相的槽数为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定子的每两极的槽数为30,使所述转子的每两极的槽数为18。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定子的每两极的槽数为36,使所述转子的每两极的槽数为27。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同步发电机的极数为4~6。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的槽形状在圆周方向上不对称。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的槽的开口部的上部使用磁性楔。
13.一种同步发电系统,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发电机、和使所述转子旋转的动力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源具有风车,而且在所述同步发电机和所述风车之间具有增速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所述励磁线圈进行励磁的励磁装置,
所述励磁装置可以任意地设定电压和频率。
CN2009101601512A 2008-07-29 2009-07-28 同步发电机以及同步发电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04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95093 2008-07-29
JP2008195093A JP4792066B2 (ja) 2008-07-29 2008-07-29 交流励磁同期発電機及び交流励磁同期発電システム
JP2008-195093 2008-07-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0463A CN101640463A (zh) 2010-02-03
CN101640463B true CN101640463B (zh) 2012-03-21

Family

ID=41429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015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0463B (zh) 2008-07-29 2009-07-28 同步发电机以及同步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546991B2 (zh)
EP (1) EP2149964B1 (zh)
JP (1) JP4792066B2 (zh)
CN (1) CN101640463B (zh)
DK (1) DK2149964T3 (zh)
ES (1) ES2537330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16559B2 (en) * 2008-10-23 2014-08-26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Squirrel cage induction motor and squirrel cage induction motor driving system
US8732206B2 (en) * 2009-10-29 2014-05-20 Cleversafe, Inc. Distributed storage timestamped revisions
CN102412638B (zh) * 2011-11-11 2014-04-02 泉州市艺达车用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交流发电机的定子及其绕线方法
CN104600938B (zh) 2013-12-25 2016-03-09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永磁电机
JP6522312B2 (ja) * 2014-10-20 2019-05-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転電機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る回転電機駆動システムおよび鉄道車両
CN104361227B (zh) * 2014-11-06 2017-07-14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铁心背部支持筋感应电压计算方法
DE102016203568A1 (de) 2016-03-04 2017-09-07 Robert Bosch Gmbh Asynchronmaschine
DE102016114569A1 (de) * 2016-08-05 2018-02-08 Volabo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US10673311B2 (en) * 2017-08-22 2020-06-02 Abb Schweiz Ag Electric motor with low torque ripple
CN107359761B (zh) * 2017-08-28 2023-05-26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单相感应电机和压缩机
JP7048344B2 (ja) * 2018-02-19 2022-04-05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22055717A (ja) * 2020-09-29 2022-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2022055714A (ja) * 2020-09-29 2022-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2022055707A (ja) * 2020-09-29 2022-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US11894724B2 (en) 2020-10-29 2024-02-06 Generac Power Systems, Inc. Alternator with rotor lamination stack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2331A (en) * 1989-07-13 1990-10-09 Servo-Tek Products Company, Inc. Rotatable control signal generator
CN2072294U (zh) * 1990-04-13 1991-02-27 内蒙古包头市永磁电机研究所 永磁同步发电机
CN2323505Y (zh) * 1998-02-18 1999-06-09 柳州市方圆电器实业总公司 中频矩形波交流同步发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6179A (en) * 1983-05-19 1986-01-28 Display Components, Inc. Core element for electrodynamic rotary machine
JP2954261B2 (ja) * 1990-03-19 1999-09-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交流励磁形可変速発電機
JPH0715901A (ja) * 1993-06-29 1995-01-17 Toshiba Corp 交流励磁同期発電機
US5483111A (en) * 1994-03-23 1996-01-09 Power Superconductor Applications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imination of the exit-edge effect in high speed linear induction machines for maglev propulsion systems
US5590003A (en) * 1995-03-08 1996-12-31 Seagate Technology, Inc. Hydrodynamic spindle motor having distributed windings
DE69627956T2 (de) * 1995-10-25 2004-04-08 Sawafuji Electric Co., Ltd. Kleiner Generator
US5654602A (en) * 1996-05-13 1997-08-05 Willyoung; David M. Generator winding
JP2002165428A (ja) * 2000-11-20 2002-06-07 Toshiba Transport Eng Inc 同期型回転機及び永久磁石型リラクタンスモータ
SE523478C2 (sv) * 2003-04-14 2004-04-20 Swedish Seabased Energy Ab vågkraftaggegat innefattande en elektrisk linjärgenerator försedd med elektromekaniskt dämpningsorgan
JP2005304271A (ja) * 2004-04-16 2005-10-27 Hitachi Ltd 同期発電機及び風力発電システム
JP2007143323A (ja) * 2005-11-21 2007-06-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交流励磁形発電機
WO2007140466A2 (en) 2006-05-31 2007-12-06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Power conditioning architecture for a wind turbin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2331A (en) * 1989-07-13 1990-10-09 Servo-Tek Products Company, Inc. Rotatable control signal generator
CN2072294U (zh) * 1990-04-13 1991-02-27 内蒙古包头市永磁电机研究所 永磁同步发电机
CN2323505Y (zh) * 1998-02-18 1999-06-09 柳州市方圆电器实业总公司 中频矩形波交流同步发电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9-233743A 1997.09.0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K2149964T3 (en) 2015-08-10
ES2537330T3 (es) 2015-06-05
EP2149964B1 (en) 2015-05-06
JP2010035336A (ja) 2010-02-12
CN101640463A (zh) 2010-02-03
EP2149964A3 (en) 2011-06-29
US20100026008A1 (en) 2010-02-04
JP4792066B2 (ja) 2011-10-12
US8546991B2 (en) 2013-10-01
EP2149964A2 (en) 2010-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0463B (zh) 同步发电机以及同步发电系统
Boldea Variable speed generators
Severson et al. Dual-purpose no-voltage winding design for the bearingless AC homopolar and consequent pole motors
EP1703623A2 (en) An electrical rotation machine and a wind turbine system
EP2833519B1 (en) A stator winding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Chan et al. Performance of a three-phase AC generator with inset NdFeB permanent-magnet rotor
Zhang et al. A brushless doubly fed generator based on permanent magnet field modulation
Boldea The Electric Generators Handbook-2 Volume Set
CN101969257A (zh) 齿谐波励磁的混合励磁永磁电机
JPH0865976A (ja) ブラシレス自励三相同期発電機
Gundogdu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fractional slot concentrated winding technique to large salient-pole synchronous generators & development with permanent magnets
RU2437202C1 (ru) Магнит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бесконтактная машина с аксиальным возбуждением
Gündoğdu et 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al analysis of salient pole and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s designed for wind turbines
RU2437201C1 (ru) Бесконтактна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с аксиальным возбуждением
RU2390086C1 (ru) Бесконтактная редукторна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с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ым возбуждением
JP2005304271A (ja) 同期発電機及び風力発電システム
Kamper et al. Comparison of air-cored and iron-cored non-overlap winding radial flux permanent magnet direct drive wind generators
Kinnunen Direct-on-line axial flux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static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Yusuf et al. A design of coreless permanent magnet axial flux generator for low speed wind turbine
Madescu et al. Low speed PM generator for direct-drive wind applications
Olano et 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n outer-rotor PM synchronous generator for small wind turbines; comparing real results with those of FE model
Ivanov et al. Electrical generators driven by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RU2437200C1 (ru) Бесконтактная редукторная машина с аксиальным возбуждением
Buksnaitis Research of electromagnetic parameters of single-layer three-phase and six-phase chain windings
Wang et al. Research on new hybrid excitation PM synchronous generators with tooth harmonic excit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Industrial Machi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