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7149A - 具有杀昆虫和杀螨特性的捕食性螨类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杀昆虫和杀螨特性的捕食性螨类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7149A
CN101637149A CN200910170252A CN200910170252A CN101637149A CN 101637149 A CN101637149 A CN 101637149A CN 200910170252 A CN200910170252 A CN 200910170252A CN 200910170252 A CN200910170252 A CN 200910170252A CN 101637149 A CN101637149 A CN 101637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te
flour
culture medium
culture
pred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0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7149B (zh
Inventor
兰常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17025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371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37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7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7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71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人工培育捕食性螨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的除虫;b.混合种源的制备;c.捕食性螨类的人工大量培养;d.捕食性螨类产品的冷藏。采用根据本发明的混合种源进行大规模的捕食性螨类培养,可以简化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具有杀昆虫和杀螨特性的捕食性螨类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的生物防治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害虫天敌的人工培养。
背景技术
捕食螨是农业上许多害螨、小型昆虫的有效天敌。但在自然界中存在天敌与害虫之间的所谓“跟随现象”,即天敌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总是低于害虫或天敌种群的数量高峰出现的时间总是晚于害虫,因此天敌种群的数量往往是在害虫种群数量很大,并已对作物造成了相当为害后才达到足以控制害虫的水平。因此要充分利用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减少害虫对作物的为害,就需要在害虫种群对作物形成经济为害之前提高天敌种群的数量,这就需要进行天敌的人工大量培养,然后将这些人工培养的天敌释放到生态系统中,以增加该生态系统中的天敌种群的总量,从而对害虫种群形成强大的压力,使害虫种群的数量达不到对作物造成经济为害的水平。
已有多篇文献涉及用粉螨培育捕食螨的生产方法,其中Schliesske(1981年)介绍了以取食麦麸的一种粉螨(Acarus spp.)来饲养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即胡瓜新小绥螨)和另一种钝绥螨Amblyseius mckenziei。Ramakers(1982、1983年)描述了以储藏物螨类(storage mites),例如以小粗足粉螨Acarus farris作为替代猎物在200毫升的玻璃瓶中或20升的大容器(用尼龙封口)中大量饲养一种钝绥螨Amblyseius mckenziei和胡瓜钝绥螨的方法,而小粗足粉螨则以麦麸为食,并描述了用加热法对麦麸中的螨类和昆虫进行消毒以及大量饲养的温度和湿度控制。Hessein(1990年)又再次描述了用小粗足粉螨作为替代猎物来饲养胡瓜钝绥螨和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即巴氏新小绥螨)的方法。Castagnoli(1989年)则介绍了以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作为猎物大量饲养胡瓜钝绥螨。Jie Ji(2007年)描述了在实验室中用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来饲养胡瓜钝绥螨,而以麦皮作为椭圆食粉螨的食物。以上公开的文献表明在胡瓜钝绥螨、巴氏钝绥螨和一种钝绥螨A.mckenziei的人工大量饲养中所使用的替代猎物有一种粉螨(Acarus spp.)、小粗足粉螨、粉尘螨和椭圆食粉螨,而这几种替代猎物在分类学上均属于粉螨总科中的物种,也就是俗称中的粉螨,它们均能以麦皮为食,并且公布了用加热法对麦皮进行除虫。因此用加热法对麦皮(麦糠、麦麸)进行消毒,再用麦皮培育粉螨,然后用粉螨饲养捕食螨的工艺流程早已是公知的内容。
已有多篇专利申请涉及用粉螨培育捕食螨的生产方法,例如中国发明申请200710006820.1、200710008808.4、200710110878.0、200810112455.7等。这些方法通常包括下面的步骤:A、进行粉螨的培养备料及消毒工序;B、进行粉螨培育;C、进行捕食螨制种培育,接下来,进行捕食螨的工厂化批量生产,然后,产品经包装出厂。
现有技术在进行捕食螨工厂化生产时,都是先分别进行粉螨种源和捕食螨种源的制种,再从不同的种源容器中分别取出一定数量的粉螨种源和捕食螨种源,配比后放在多个培养容器中进行规模化培养;或者是先在培养容器中培养粉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捕食螨,然后再培养一定时间而获得大量捕食螨。这些方法工艺繁杂、程序过多,比较费时,首先,其需要将粉螨种源和捕食螨种源分开制备,其次在进行捕食螨的规模化生产时,需要分别检测和接入粉螨种源和捕食螨种源,且需要按事先定好的比例进行配比,生产环节较多。此外现有技术对粉螨培养料是进行高温或药物的“消毒”,而不仅仅是除虫,这会破坏培养介质或粉螨食料中的营养成份以及有益真菌等(如酵母菌),而有时这些真菌对于粉螨是必要的营养来源。
因此,现有技术需要一种简化的方法来提高捕食螨的生产效率和培养介质或粉螨食料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化的工业化培育捕食螨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劳动效率较为低下的缺陷。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的除虫;b混合种源的制备;c捕食螨的人工大量培养;d捕食螨产品的冷藏。
在一种具体操作中,当所述混合种源中捕食螨和粉螨数量的比例为1∶9-1∶11之间时,在单个第二培养容器中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6.5只的捕食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2-1∶14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5.5只的捕食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5-1∶16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4.5只的捕食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7-1∶19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4只的捕食螨。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在人工培养一种害虫天敌时所用的设备和材料除虫的方法。其利用二氧化碳作为除虫介质,即将培养介质、食料(用作一种人工培养的害虫的食料,该人工培养的害虫作为害虫天敌的食物)、培养容器在二氧化碳气氛中处理一定时间。本方法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消毒”工序,因为消毒的含义不仅包含除虫还包括杀菌,而本方法则在除虫的同时刻意保留菌类,尤其是真菌,因为它们是粉螨的营养补充,有时还是必需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饲养捕食螨的除虫方法,其利用二氧化碳作为除虫介质。在一种具体操作中,将培养介质或食料放入敞开的储存容器中,再将该储存容器移入一个密闭的容器或房间中,然后向密闭容器或房间中充入二氧化碳。然后将密封容器和房间密封适宜的时间,密封的时间通常在24小时以上,优选在48小时以上,更优选为72小时左右。充入二氧化碳的方式可以有多种。
在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人工培养捕食螨的培养容器中的湿度控制方法。采用梯度湿度方法控制培养容器内的湿度,具体做法是将水、培养介质、粉螨食料按次序放入所述第一或第二培养容器中,不用均匀混合或搅拌。
采用本发明的混合种源进行大规模的捕食螨培养,可根据混合种源中粉螨和捕食螨的个体数量的实际比例来确定需要接入第二培养容器中的混合种源的量,这个过程只需对混合种源进行1次检测和1次接入操作,而不必象现有技术那样必须对两种(粉螨、捕食螨)种源进行2次检测、1次配比和2次接入操作,大大简化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解释如下,1.“混合种源”应该理解为用于大规模培育捕食螨的种源不是单一物种,而是粉螨、捕食螨以及培养介质、粉螨食料的混合体系。2.“粉螨”:是指由Hugues(1976)定义的螨类,这些螨类大部分均能在贮藏食品及仓库中被发现,一般以食物碎屑、腐败有机物以及霉菌等为食,一般被称为储藏物螨类(storage mites),参考江西大学1984年所编的《中国农业螨类》。3.“捕食螨”:本发明所指捕食螨是捕食性的螨类,主要指分类学意义上的植绥螨科、肉食螨科、长须螨科中的螨类,参考江西大学1984年所编的《中国农业螨类》。4.“除虫”:是指杀灭培养介质和食料中的昆虫和螨类,而尽量保留其中的营养成份和菌类。5.“梯度湿度方法”:是指培养容器中不同层次的培养介质中的相对湿度是不相同的,由底层的高相对湿度向上层逐层递减,形成连续的梯度结构。
除虫
除虫是本领域的必须操作,目的是清除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中其它的昆虫和螨类。先有技术的除虫方法可以用于本发明,例如,将培养料在例如80-120℃的高温下消毒,或者用磷化铝对培养介质或螨虫食料进行熏蒸。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除虫方法,其利用二氧化碳作为除虫介质,即将培养介质、食料、培养容器在二氧化碳气氛中处理一定时间。在一种具体操作中,将培养介质或螨虫食料放入敞开的储存容器中,再将该储存容器移入一个密闭容器或培养房中,然后向密闭容器或房间中充入二氧化碳。然后将密封容器和房间密封适宜的时间,密封的时间通常在24小时以上,优选在48小时以上,更优选为72小时左右。充入二氧化碳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在一种具体方式中,在密闭容器或密闭房间的底部和顶部各有一个可密闭的开口,打开这两个开口,然后在底部的开口通入二氧化碳,根据密闭容器或密闭房间的容积确定通入二氧化碳的合适时间,直至二氧化碳充满整个密闭容器或密闭房间,然后关闭二氧化碳的输送并封闭这两个开口,72小时后打开密闭容器的盖子或密闭房间的密闭门,通气30分钟后盖紧储存容器的盖子,这样能杀死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中所有的昆虫和螨类。
采用二氧化碳除虫具有很好的优势,既能有效杀死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中的昆虫和螨类,又能有效保留培养介质或粉螨食料(例如面粉)的水份、营养成份及其中所含的各种真菌,这些真菌将为粉螨提供额外的营养,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营养是粉螨食料所不能提供的,而且有时则是必需的。同时该方法能避免一些常规方法的弊端,如高温烘干设备在对培养介质或粉螨食料进行烘干时,会使培养介质或粉螨食料中的含水量减少,并破坏其中的部分营养物质;而用磷化铝对培养介质或面粉进行熏蒸时,可能引起操作者的中毒。
适用该除虫方法的害虫天敌的培养包括但不限于螨类,如昆虫中的瓢虫类、蓟马类。本领域人员在获得本披露后,完全可以想到其可以用于其他天敌的培养。
混合种源培养
在培养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将适量的上述除虫后的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放入培养容器中。然后移入一定数量的粉螨和捕食螨,在控制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定时间。温度和湿度的设定有时依粉螨和捕食螨的具体物种作适当变化。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先在第一培养容器(优选150毫升)中加入容器体积三十分之一到七十分之一的水,优选三十分之一,再依次加入上述除虫后的培养介质(加入量为容器体积的三分之二)和粉螨食料(加入量为容器体积的十分之一)。然后分别将由粮仓中分离得到的900只粉螨和50只捕食螨挑入第一培养容器中,盖紧培养容器的盖子,在控制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定时间。温度和湿度的设定有时取决于粉螨和捕食螨的具体物种。优选这样的培养条件:培养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69%,温度控制是人工控制的变温条件,例如,先以30摄氏度培养10天,然后以26摄氏度培养25天,最后以14摄氏度培养15天即可,每天打开培养室的门,通气10分钟左右,每3天缓慢摇动培养容器一次。并且定期进行通气,以促进容器内的气体循环,避免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聚集。制备好的混合种源放入冷藏室进行冷藏。
可以用于本发明的粉螨食料选自含淀粉的物质,如面粉、米粉、玉米粉、麦皮等。可以使用的培养介质可以是蛭石、木屑、竹屑、珍珠岩、碎纸屑、泥碳或其混合物,或它们与麦皮的混合物,或麦皮等。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例中,使用面粉作为粉螨的食料,并用蛭石或木屑作为培养介质,而不是使用粮食加工下脚料或各种秸杆粉碎物。这具有以下优点:由于面粉较粮食下脚料(例如荞麦壳、谷壳、米糠等)或秸杆粉碎物的营养更丰富,因此更容易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粉螨,而以蛭石或木屑作为培养介质,将对捕食螨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好处,因为蛭石和木屑不是来自大田和温室作物,不会带有与大田作物相关的致病菌,当含有这种介质的捕食螨被应用于大田和温室中防治害虫时,不会引入致病菌,而粮食加工下脚料和秸杆粉碎物本身来源于大田或温室作物上,自然带有相关的致病菌,当含有这些下脚料和秸杆粉碎物的捕食螨产品被应用于大田或温室时,可能带来相应的病害风险。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面,采用独特的梯度湿度方法控制培养容器中的湿度,其具体做法是,先在培养容器的底部加水,再依次加入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这与现有技术中把水加在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里有所不同。
采用上述方式引入水,水将被培养介质逐渐向上吸收,使得容器内不同层次的培养介质的含水量不同,底层的含水量较高(可达50%以上),越向高层含水量越低,最顶层培养介质的含水量最低(低于5%),这样可创造出含水量的层次连续分布结构,由于不同层次的培养介质的含水量不同,直接导致不同层次的培养介质之间的空气相对湿度的不同,因此形成相对湿度的层次连续分布结构,同时由于培养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较低(60-69%),而培养容器内底层的相对湿度较大(约为100%),那么培养容器中的湿度将由底层向上层扩散,这样的结构能够同时满足粉螨和捕食螨对湿度的不同的要求,且由于中上层培养介质的湿度较低,不会出现全部培养介质发霉的情况,这能够延长产品的贮藏期。
该方法也适用于其它捕食螨的培养,如贝氏钝绥螨(Amblyseiusbaraki)、尖狭下盾螨(Hypoaspis aculeifrer)、兵下盾螨(Hypoaspismiles)、加州钝绥螨(Amblyseius califormicus)、伪新小绥螨(Neoseiulus fallacis)、温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womersleyi)、长毛新小绥螨(Neoseiulus longispinosus)、西方盲走螨(Typhlodromusoccidentalis)、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
根据本发明的混合种源同时包含粉螨和捕食螨,随时可直接用于捕食螨的人工大量培养,而不必分别制备上述两种螨的种源。根据实际生产计划的要求,确定混合种源的制备数量。
可以利用本发明的混合种源培养的捕食螨包括但不限于胡瓜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和斯氏钝绥螨。
人工大量培养
在培养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将适量的上述除虫后的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放入培养容器中。然后接入适量的由前述操作获得的混合种源,在控制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定时间。温度和湿度的设定有时取决于粉螨和捕食螨的具体物种。
在一种优选操作中,同样采用上述梯度湿度方法控制培养容器中的湿度。
在一种具体是实施方式中,先在第二培养容器(优选1500毫升)中加入容器体积三十分之一到七十分之一的水,优选五十分之一,再依次加入上述除虫后的培养介质(容器体积的三分之二)和粉螨食料(容器体积的三十分之一),然后接入适量的由前述操作获得的混合种源,最后盖紧容器的盖子,在控制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其培养条件与前述混合种源培养的条件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根据混合种源内粉螨和捕食螨的个体数量的比例,确定需要接入的混合种源的量。例如,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9-1∶11之间时,在单个1500ml的容器中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6.5只捕食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2-1∶14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5.5只捕食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5-1∶16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4.5只捕食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7-1∶19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4只捕食螨,如其比例低于1∶9或高于1∶19时,可将它们混合并搅拌均匀后再检测,直至比例达到1∶9-19之间。这种设计具有这样的优势:首先所有的混合种源都能被使用,利用率高;其次,在这个过程中只需对混合种源进行1次检测和1次接入操作,而已有技术由于有粉螨种源和捕食螨种源这两种种源,因而需对两种种源进行2次检测、1次配比和2次接入操作,因此本发明可大为减少操作程序;第三,生产出的产品中捕食螨和粉螨的数量比一般均在1∶9-19之间,因此可直接作为混合种源再次用于大量生产,形成循环工艺,不必再次另外制作混合种源,因此大为缩减了工序,提高的效率。
生产出来的捕食螨连同粉螨、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即可使用包装容器包装成产品,也可再次作为混合种源用于后续的生产。产品和混合种源均需放入冷藏室中进行冷藏。
在包装最终产品时,通常在包装容器或包装袋中也装入适量的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该培养介质通常是麦皮,还可以是蛭石、木屑、竹屑、珍珠岩、碎纸屑、泥碳等,粉螨食料通常是面粉,也可以是米粉、玉米粉等含淀粉的物质。装入培养介质的目的在于减少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螨的粪便、有害气体等)的浓度,加入粉螨食料的目的在于延长产品的贮存期。
培养容器
用于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培养容器的容积为10毫升-30000毫升,最佳为150毫升-1500毫升;容器的形状可以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多面体,最佳为圆柱体;容器具有一个盖子,盖子与容器口紧密接触,在盖子上有一个开口或多个小孔,开口或小孔可以是任意形状或组合,开口的面积或小孔的总面积为盖子表面积的1%-99%,最佳为20%-50%,该开口可用任意透气材料进行封口,最佳材料为300目-600目的防虫网;该开口或小孔也可以不在盖子上,而在容器壁上,最佳位置是在盖子上。所述的产品包装容器的特征与培养容器的特征相同,但开口的位置可以在容器的底部,最佳的容积为50毫升、100毫升、25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选择使用;产品包装容器的材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特殊材料,其中一层为纸质,另一层为塑料膜,两者紧密粘合,并可用热封口设备(如各种颗粒或粉剂包装机)进行封装,进而制成袋状,这种“产品包装容器”可称为“产品包装袋”,产品包装袋的容量可以是10毫升-1000毫升。Schliesske(1981年)和Ramakers(1982、1983年)公布的容器也可用于本发明。
取食习性恢复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对人工培养的捕食螨进行一个取食习性恢复的操作。所谓取食习性恢复,是指用捕食螨在自然环境中的食物来喂饲人工培养的捕食螨,并且维持一段时间,以恢复其自然猎食习性。该操作可以在容器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容器中放入若干植物叶片,将捕食螨和作为其天然食物的害虫引入到叶片上。该操作也可以在室内植物上进行。可以每6-8个月进行一次恢复性培养。每次培养的持续时间通常为数日,通常在3天以上,优选在5-6天左右,例如4、5、6、或7天,或者8-10天。恢复培养后的雌性成螨用于混合种源的培养。
发明人发现,对于长期采用粉螨培养捕食螨的情况,对捕食螨进行取食习性的恢复非常重要。由于粉螨不是捕食螨在自然环境下的食物,捕食螨长期以粉螨为食物后,有可能失去或减弱对自然食物(例如,各种蓟马、叶螨、跗线螨、粉虱等害虫)的捕食能力,那么在应用中就可能影响捕食螨对这些害虫的防治效果,因此捕食螨的取食习性恢复很有必要。表1列出了经过和不经过取食习性恢复的胡瓜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比较,其考察了胡瓜新小绥螨失去对自然猎物捕食能力的个体占总体的比例(%)。
表1.经过和不经过取食习性恢复的胡瓜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比较
  用粉螨饲养的年数   1   2   3   4   5
  未进行取食习性恢复   10.3%   10.9%   11.4%   11.8%   13.9%
  进行取食习性恢复   0.3%   1.4%   2.7%   4.8%   8.5%
表1是采用已用粉螨连续培养了15年的胡瓜新小绥螨做的实验,实验前的检测表明捕食螨种群中有9.9%的个体失去了捕食自然猎物的能力,种群中的一部分未进行取食习性恢复,继续用粉螨作为猎物培养捕食螨,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加长,失去捕食自然猎物的个体逐渐增加;而另一部进行了1次的取食习性恢复,将具备自然捕食能力的个体作为种源,用粉螨作为猎物扩大培养,1年后有0.3%的个体失去捕食自然猎物能力,并逐年增加,5年后达8.5%。
应用
本发明方法所生产的产品可以用于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包括大田作物、温室作物、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等,例如棉花、温室(或大田)蔬菜、柑桔、苹果、花卉、小麦等;可用于防治的目标害虫包括各种蓟马、叶螨、瘿螨、粉螨、跗线螨和粉虱等。
在实际使用时,打开包装容器的盖子或包装袋,然后在作物上选择较平直的叶片,将其中的培养介质(其中包含捕食螨连同粉螨)倒在叶片上。每株作物大约倒上1毫升-100毫升的上述培养介质(实际用量可根据作物的大小、叶片数量以及害虫的种群数量来确定),这些培养介质可均匀分布在每株作物周围的1张-100张叶片上,也可以是在作物的基部,还可以是在作物的第一级分叉上。另一种方法是将包装容器或包装袋内的培养介质连同捕食螨和粉螨一同倒入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再用手或铲子、勺子、瓢等工具轻取适量的培养介质,然后扬上空中,使捕食螨均匀分布在作物上。也可在敞口容器中先加入适量新的麦皮、木屑、蛭石等无毒颗粒或片状物,再加入包装容器或包装袋内的产品,然后轻轻搅拌均匀,使捕食螨在培养介质中的密度下降后再按上述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叶片下垂的作物。也可以打开产品包装容器的盖子(或直接捅破盖子上的开口)或撕开产品包装袋,然后将包装容器或包装袋直接放在作物的基部或挂在作物上。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对本发明的方法做出一个例举性说明。应该理解,尽管在本实例在某些方面是优选的,但是,本发明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披露。
实施例(以胡瓜新小绥螨为例)
在培养容器的底部加入适量的水,水的体积为培养容器容积的三十分之一,然后再放入除虫后的木屑,木屑的体积为培养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二,随后加入除虫后的面粉,面粉体积为培养容器容积的十分之一,然后再用小号毛笔挑入900只椭圆食粉螨和50只胡瓜新小绥螨的雌成螨,盖紧第一培养容器的盖子,并用透明胶封闭盖子与容器之间的缝隙,最后放入控温控湿的培养室中进行培养。所使用的培养容器为一个高为6厘米,直径为4.5厘米的圆筒,盖子中开孔的总面积占盖子总面积的40%。培养条件为:培养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69%,温度控制是人工控制的变温条件,即先以30摄氏度培养10天,然后以26摄氏度培养25天,最后以14摄氏度培养15天即可,每天打开培养室的门,通气10分钟左右,每3天缓慢摇动培养容器一次。根据生产需要准备足够数量的混合种源。
当混合种源准备好后,在培养容器的底部加入适量的水,水的体积为培养容器容积的五十分之一。然后放入除虫后的木屑,木屑的体积为培养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二。随后加入除虫后的面粉备用,面粉体积为培养容器容积的三十分之一。对已制备好的混合种源中的胡瓜新小绥螨和椭圆食粉螨的种群数量进行检测,计算并根据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即胡瓜新小绥螨∶椭圆食粉螨),将特定数量的混合种源接入第二培养容器中,例如: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9-1∶11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6.5只的胡瓜新小绥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2-1∶14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5.5只的胡瓜新小绥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5-1∶16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4.5只的胡瓜新小绥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7-1∶19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4只的胡瓜新小绥螨,如其比例低于1∶9或高于1∶19时,可将它们混合并搅拌均匀后再检测,直至比例达到1∶9-19之间),然后盖上培养容器的盖子并用透明胶封口,以防止螨逃脱,最后将培养容器置于人工控温控湿的培养室内培养。培养条件为:培养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69%,温度控制是人工控制的变温条件,即以30摄氏度培养10天,随后温度降为26摄氏度再培养25天,最后温度降为14摄氏度培养15天即可。每天打开培养室的门,通气30分钟左右,每3天缓慢摇动培养容器一次。生产出来的胡瓜新小绥螨连同椭圆食粉螨,用包装容器包装成产品,放入冷藏室中进行冷藏,冷藏室温度控制在8-10摄氏度。所使用的培养容器为一个高为30厘米,直径为6厘米的圆筒,盖子中开孔的总面积占盖子总面积的40%。
为了进行取食习性恢复,用小号毛笔将人工培养的胡瓜新小绥螨引入有蓟马或叶螨的叶片或植物上,让胡瓜新小绥螨捕食这些害虫,在25摄氏度下培养6天,然后将这些叶片或植物上的胡瓜新小绥螨收集在一个有水隔离的塑料膜上,在生物解剖镜下观察胡瓜新小绥螨,并用小号毛笔挑起体色变为红色或绿色或棕黄色,且体型肥大的胡瓜新小绥螨雌成螨,用于制备混合种源。在胡瓜新小绥螨周年生产过程中,每6个月进行一次胡瓜新小绥螨取食习性的恢复。
本实施例涉及用于人工大量培养胡瓜新小绥螨的混合种源,该混合种源同时包含胡瓜新小绥螨、椭圆食粉螨、培养介质和面粉,可直接用于胡瓜新小绥螨的人工大量培养,因而避免了胡瓜新小绥螨种源和椭圆食粉螨种源的分别制备过程,减少了生产环节,因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是先将水加入容器底部,然后才加入培养介质,且没有进行搅拌,而是依靠培养介质对水的自然吸收,将水逐渐吸引扩散到上中层的培养介质中,那么不同层次的培养介质的含水量是不同的,底层的含水量最高(50%以上),越向高层含水量越低,且含水量是逐渐连续下降的,最顶层培养介质的含水量最低(5%),这样可创造出含水量的层次分布结构,进而由于不同层次培养介质含水量的不同,导致不同层次培养介质间的相对湿度的不同,最底层高达100%,而最高层与容器外空间的相对湿度相同。再配合培养室的中低相对湿度(60-69%),培养容器中的水份将逐渐向培养室内扩散,这样即为好高湿的椭圆食粉螨同时也为好中湿的胡瓜新小绥螨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环境。
以往的材料显示在胡瓜新小绥螨的人工大量培养中,胡瓜新小绥螨和其它粉螨(腐食酷螨、害嗜鳞螨)的投放比例为1∶20-100,而本发明则是根据混合种源中胡瓜新小绥螨和椭圆食粉螨的实际比例,并未对胡瓜新小绥螨和椭圆食粉螨进行配比,而直接接入混合种源,且所有使用的比例均低于资料所显示的1∶20-100。
在本实例中,培养房的相对湿度控制在60-69%,但必须与梯度湿度控制方法同时使用,由于培养室内的空间相对湿度为60-69%,远低于培养容器底部的相对湿度(100%),这样就使得培养容器中的水份逐渐扩散到培养室内,因此培养房较低的相对湿度就象是一台“水泵”,它能将处于培养介质底层的水份逐渐吸收到高层的培养介质中来,同时又保持最上层培养介质较低的含水量,因此在下层培养介质逐渐出现霉菌时,而上层的培养介质不致于发霉,这就能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保持培养介质总体上的新鲜度,这能大大提高将来产品的保质期和质量。这不同于已有技术使用的湿度(70-95%),而且效果要更好些,因为如果培养介质长期保持在相对湿度达80%以上的环境中,很容易发霉。温度控制是人工控制的变温条件,即以30摄氏度培养10天,随后温度降为26摄氏度再培养25天,最后温度降为14摄氏度培养15天。变温饲养胡瓜新小绥螨是为了提高它对温度的适应性,因为这些天敌最终都将被释放到自然界中,如果长期在恒温条件下饲养,它将逐渐失去对温度变化的抵抗力,而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昼夜温差可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Schliesske,J.On the technique for mass-rearing of predatory mites(Acari:Phytoseiidae)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Mededelingenvan de Faculteit Landbouwwetenschappen,Rijksuniversiteit Gent.1981年,46:2,517-522;4fig.;XXXI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Crop Protection.
2.Ramakers,P.M.J.,Lieburg,M.J.-van,Van-Lieburg,M.J.Start ofcommercial produc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Amblyseius mckenzieiSch. & Pr.(Acarina:Phytoseiidae)for the control of Thrips tabaciLind.(Thysanoptera:Thripidae)in glasshouses.Mededelingen vande Faculteit Landbouwwetenschappen,Rijksuniversiteit Gent.1982年,47:2,541-545;XXXIV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opProtection.
3.Ramakers,P.M.J.Mass produ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Amblyseiusmckenziei and A.cucumeris.Bulletin-SROP.1983年,6:3,203-206.
4.Hessein,N.A.,Parrella,M.P.Predatory mites help control thrips onfloriculture crops.California-Agriculture.1990年,44:6,19-21.
5.Castagnoli,M.Biology and prospects for mass rearing ofAmblyseius cucumeris(Oud.)(Acarina:Phytoseiidae)using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Hughes(Acarina:Pyroglyphidae)asprey.Redia.1989年,72:2,389-402.
6.Hughes,A.M.The mites of stored food and houses.1976年,PP.1-400.London.
7.江西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螨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53,256.

Claims (9)

1.用于具有杀昆虫和杀螨特性的捕食性螨类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对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进行除虫;
b.在第一培养容器中制备混合种源,所述混合种源由粉螨、捕食性螨、培养介质以及粉螨食料组成;
c.取出一部分步骤b中获得的混合种源,移入多个第二培养容器中,进行捕食性螨类的大量培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包括定期对捕食螨进行取食习性恢复,将捕食螨用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猎物喂饲一段时间,以恢复其自然猎食习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除虫的方法为将培养介质、粉螨食料、第一或第二培养容器在二氧化碳气氛中处理一定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用的培养介质为蛭石、木屑、竹屑、珍珠岩、碎纸屑、泥碳或其混合物,或它们与麦皮的混合物,或麦皮,粉螨食料则为面粉或麦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捕食螨为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 i或斯氏钝绥螨A mblyseius swirskii。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采用梯度湿度方法控制所述第一或第二培养容器内的湿度,具体做法是先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培养容器中加入水,然后再加入培养介质和粉螨食料,不必搅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c中,根据混合种源中粉螨和捕食螨的个体数量的比例,选择所述混合种源在第二培养容器中的接入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当所述混合种源中捕食螨和粉螨数量的比例为1∶9-1∶11之间时,在单个第二培养容器中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6.5只的捕食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2-1∶14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5.5只的捕食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5-1∶16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4.5只的捕食螨;当两者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17-1∶19之间时,接入混合种源,使每毫升培养介质中含有4只的捕食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b和c中的培养条件为:培养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69%,温度控制是人工控制的变温条件,即先以30摄氏度培养10天,然后以26摄氏度培养25天,最后以14摄氏度培养15天即可,每天打开培养室的门,通气10分钟左右,每3天缓慢摇动培养容器一次。
CN2009101702528A 2009-09-09 2009-09-09 具有杀昆虫和杀螨特性的捕食性螨类的生产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371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702528A CN101637149B (zh) 2009-09-09 2009-09-09 具有杀昆虫和杀螨特性的捕食性螨类的生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702528A CN101637149B (zh) 2009-09-09 2009-09-09 具有杀昆虫和杀螨特性的捕食性螨类的生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7149A true CN101637149A (zh) 2010-02-03
CN101637149B CN101637149B (zh) 2012-07-25

Family

ID=41612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025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37149B (zh) 2009-09-09 2009-09-09 具有杀昆虫和杀螨特性的捕食性螨类的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37149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0881A (zh) * 2013-01-17 2013-07-24 石河子大学 加州新小绥螨规模化人工饲养的方法
CN103651264A (zh) * 2013-11-14 2014-03-26 于丽辰 捕食螨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
CN104585138A (zh) * 2015-01-07 2015-05-06 杨琴 土壤分层饲养蝙蝠蛾幼虫的方法
CN105724321A (zh) * 2016-03-09 2016-07-06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津川钝绥螨的饲养方法及其应用
CN106071076A (zh) * 2016-06-27 2016-11-09 崔玉宝 一种利用粉尘螨饲养普通肉食螨的方法
CN108738950A (zh) * 2018-07-17 2018-11-06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乱跗线螨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9043130A (zh) * 2018-08-31 2018-12-21 西南大学 一种巴氏新小绥螨的液体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71820A (zh) * 2020-07-16 2020-10-16 西南大学 一种提高巴氏新小绥螨高温低湿共胁迫下耐受力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5289B2 (ja) * 1995-12-19 2005-02-02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穀物殺虫貯蔵方法及び穀物貯蔵容器
CN101040612A (zh) * 2007-04-09 2007-09-26 张艳璇 捕食螨的生产方法
CN101268772B (zh) * 2008-05-23 2012-03-21 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捕食螨生产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0881A (zh) * 2013-01-17 2013-07-24 石河子大学 加州新小绥螨规模化人工饲养的方法
CN103651264A (zh) * 2013-11-14 2014-03-26 于丽辰 捕食螨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
CN103651264B (zh) * 2013-11-14 2016-05-25 于丽辰 捕食螨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
CN104585138A (zh) * 2015-01-07 2015-05-06 杨琴 土壤分层饲养蝙蝠蛾幼虫的方法
CN104585138B (zh) * 2015-01-07 2017-01-25 杨琴 土壤分层饲养蝙蝠蛾幼虫的方法
CN105724321A (zh) * 2016-03-09 2016-07-06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津川钝绥螨的饲养方法及其应用
CN106071076A (zh) * 2016-06-27 2016-11-09 崔玉宝 一种利用粉尘螨饲养普通肉食螨的方法
CN108738950A (zh) * 2018-07-17 2018-11-06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乱跗线螨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9043130A (zh) * 2018-08-31 2018-12-21 西南大学 一种巴氏新小绥螨的液体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43130B (zh) * 2018-08-31 2021-07-20 西南大学 一种巴氏新小绥螨的液体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71820A (zh) * 2020-07-16 2020-10-16 西南大学 一种提高巴氏新小绥螨高温低湿共胁迫下耐受力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7149B (zh)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7149B (zh) 具有杀昆虫和杀螨特性的捕食性螨类的生产方法
Sánchez Cultivation of Pleurotus ostreatus and other edible mushrooms
US20110143426A1 (en) Device and process to generate co2 used for indoor crop production and underwater gardening
CN1826861A (zh) 食用菌的高产生产方法
CN101444170A (zh) 一种杏鲍菇的菌株分离方法及其栽培方法
CN102599007A (zh) 鸡枞菌的人工驯化种植方法
CN101773099A (zh) 一种斯氏小盲绥螨的人工饲养生产方法
KR20200076934A (ko) 동충하초의 대량 증식 종균 획득 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대량 배양방법
CN103843583A (zh) 绿色北虫草产业化生产方法
Carrasco et al. Commercia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mushrooms
CN108703010A (zh) 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
BISWAS et al. Mushrooms: A Manual for cultivation
KR100727529B1 (ko) 식용버섯 균사체를 이용한 가축사료 제조방법 및 그 사료
CN102204475A (zh) 一种合生离褶伞圈白蘑js39菌种及其应用
Sharma et al. Technologies developed by ICAR-Directorate of mushroom research for commercial use
Scrase et al. Biology and technology of mushroom culture
Kamalakannan et al. Mushrooms–A hidden treasure
Nikšić et al. Farming of Medicinal Mushrooms
Sahu et al. Screening of suitable grains substrates for Spawn development, growth and yield of Pleurotus eous
Maurya et a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Oyster Mushroom (Pleurotus sp.)
CN106348941A (zh) 一种香菇培养基
Munshi et al. Button mushroom cultivation
CN103814866B (zh) 江原钝绥螨驯化种群的扩增方法及应用
JP2008271957A (ja) ハナビラタケ、及びベータグルカンの生産方法。
Jarial et 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grain substrates for the spawn production of Pleurotus cornucopia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