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6298A -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6298A
CN101636298A CN200880008141A CN200880008141A CN101636298A CN 101636298 A CN101636298 A CN 101636298A CN 200880008141 A CN200880008141 A CN 200880008141A CN 200880008141 A CN200880008141 A CN 200880008141A CN 101636298 A CN101636298 A CN 1016362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gas generator
airbag apparatus
bag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8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6298B (zh
Inventor
奥利弗·格勒克勒
彼得·鲍姆加特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Petri AG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Petri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Petri AG filed Critical Takata Petri AG
Publication of CN101636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6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62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62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1Packaging straps or envelopes for inflatabl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气囊(2),被折叠成气囊包(200);罩(3),可被抽空并且包围气囊包(200);气体发生器(4),用于给气囊(2)充气;接纳部(31),由包围气囊包的罩(3)的一部分形成。该气体发生器(4)以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接纳部中。气囊(2)包括开口(23),接纳部(31)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该开口中或接纳部突出到该开口内。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将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折叠成气囊包并将其包裹在密实热封的、抽空的膜中(真空包装)。这例如在DE 10 2004 056 128A1中进行了描述。
气囊的真空包装的难点在于,用于给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器必须布置在气囊上。为此目的,需要在气囊和膜中存在开口,该开口影响了热封的气囊包的密封性。例如气囊和包围气囊的膜具有开口,气体发生器通过该开口到达气囊中。
气体发生器也能够主要布置在气囊的内部,然而其中,气体发生器的点火线缆必须穿过气囊和膜引导到外部。此外,插入到气囊中的气体发生器通过双头螺栓固定到车辆车身的安装结构,所述双头螺栓例如焊接或利用夹具固定到气体发生器,其中,双头螺栓也必须从气囊和膜中导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将封闭的气囊包与气体发生器连接期间对气囊包的罩的密封性产生尽可能小的影响。
该问题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19和49特征的气囊装置来解决。从属权利要求中提供了本发明的优选的改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具有
-气囊,被折叠成气囊包;
-罩,可被抽空并且包围气囊包;
-气体发生器,用于给气囊充气;
-接纳部,气体发生器以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接纳部中,其中
-该接纳部由包围气囊包的罩的一部分形成,并且
-气囊包括开口,接纳部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该开口中或接纳部突出到该开口内。
在该气囊装置中,气体发生器不直接布置在气囊的开口中,而是布置在由(气密的)罩形成的接纳部中,该罩可被抽空。接纳部例如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气囊的开口中,即开口被接纳部封闭。由此避免为布置气体发生器而在罩中开口;该罩可被抽空,从而气囊能够被真空包装在所述罩中。
例如“开口”能够是(例如管状地形成的)(空间的)接纳结构。这种接纳结构例如能够包括通向气囊的可充气区域的入口。开口也能够是气囊中或气囊材料中的(二维的)凹陷部(孔)。
在本发明的又一改进中,由罩形成的接纳部以如下方式成形,即通过从气体发生器放出的气体的暴露接纳部至少部分地打开气囊的开口。特别地接纳部能够由材料(例如形式为膜的塑料)形成,从气体发生器放出的气体(例如由于所放出热气体的温度作用而)使该材料至少部分地破裂。
此外,接纳部布置在其中的气囊的开口能够具有从气囊突出的区域,并且由罩形成的接纳部延伸到该区域中。从气囊伸出的区域能够形成为例如中空柱形、特别地管状或管筒状。已提到,这仅仅是一个变型;也可能-如上所述-在气囊中(例如在形成气囊腔室的气囊层中)设置例如平坦、孔型的开口,由罩形成的接纳部连同气体发生器一起延伸到该开口中。
所述开口的从气囊伸出的区域例如优选通过夹紧连接件(例如通过夹具)固定到气体发生器。此外,延伸区域能够具有第一部分和相对于第一部分成一定角度延伸的第二部分。因此,气囊的开口能够具有例如中空柱形的插孔,该插孔例如成直角地引导到另一个例如也是中空柱形形成的区域中。然而,存在多种形成开口的从气囊伸出的区域的可能性。延伸区域特别地以如下方式形成,即该延伸区域便于固定由罩形成的接纳部,并且便于将气体发生器固定在接纳部中,其中,气体发生器特别地形成为管状的气体发生器。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罩具有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其中,第一部件基本上气密地连接到第二部件。例如通过焊接或粘接实施这两个部件的结合。
在第一部件中,一方面能够形成有容纳气囊包的气囊包接纳部,并且另一方面能够形成有用于气体发生器的接纳部。尤其是考虑塑料作为用于两个部件的材料,在塑料中通过深拉产生用于形成气囊包接纳部的空腔和用于气体发生器的接纳部。
在本发明的特别优选地实施例中,通过将从空腔分支出的空腔延伸部向内翻转到空腔内,在(第一和/或第二部件的)空腔中形成用于气体发生器的接纳部。
此外,罩优选柔性地形成,并且被抽空,以用于压缩气囊包,从而罩的内部存在低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设有
-气囊,被折叠成气囊包;
-罩,可被抽空并且包围气囊包;
-气体发生器,用于给气囊充气,其中,
-气囊包具有至少一个部分,所述部分沿着气体发生器绕气体发生器的外周边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并且
-罩的区段在气体发生器与绕气体发生器延伸的气囊包的部分之间延续。
例如沿着气体发生器的外周边延伸的气囊包的部分与气体发生器相配合地绕气体发生器放置。“配合”在此意味着该部分与气体发生器的形状一致,但不必与气体发生器相接触。以如下方式进行气体发生器与气囊包的连接,即气囊包的至少一部分绕气体发生器放置。在此,该部分当然不必包围气体发生器的整个外周边,而是也能够仅仅部分地绕气体发生器放置。
根据本发明,罩的区段在气体发生器与绕气体发生器延伸到气囊包的部分之间延续。特别地,罩的这个区段封闭气囊的流入口或多个流入口。区段优选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在点燃气体发生器之后,由于从气体发生器流出的气体的影响,该区段至少部分地打开流入口。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本发明的又一改进中,气体发生器相对于气囊的一个流入口以如下方式布置,即从气体发生器流出的气体能够通过流入口流入到气囊中。气囊包的绕气体发生器延伸的部分优选布置在流入口的区域中。例如气囊包的两个部分在相反的方向上绕气体发生器延伸。
这能够但不必意味着布置在流入口的区域中的部分仅仅是绕气体发生器放置的部分,而是例如也能够设置一个或多个另外的部分,这些部分另外地以相对于流入口间隔的方式绕气体发生器放置。
此外,气囊包能够具有子区域(主要区域),沿着气体发生器的外周边延伸的部分从该子区域起副翼状地延伸。气囊例如以压缩的方式折叠到气囊腔室的区域中,并且绕气体发生器放置的部分从该折叠区域延伸。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气囊装置的又一实施例设置,沿着气体发生器外周边延伸的气囊包的部分包括至少一个气囊层的区段。该部分例如能够包括第一气囊层的区段和第二气囊层的区段。有利的是,第一和第二层在相反的方向上绕气体发生器放置。此外第一和/或第二层能够具有加固层,该加固层同样至少部分地(连同第一和/或第二层一起)绕气体发生器放置。
此外可看到,罩在其两侧上(例如在其两个表面上)包围气囊包的沿着气体发生器延伸的部分。特别地,罩沿着所述部分的第一侧和背离第一侧的第二侧延续,由此,罩例如能够抵靠在第一和第二侧上。在该实施例中,气囊包的部分由罩的区段以如下方式包围,即罩的区段也绕气体发生器放置。绕气体发生器放置气囊包的部分也由罩的区段在其两侧夹层状地围绕,这能够在气囊包与气体发生器之间实现连接,而不需要穿过气密的罩的开口。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设置为,罩至少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部件基本上相互气密地连接。在此,第一部件能够具有容纳气囊包的接纳部和从该接纳部突出的边缘部分。
例如边缘部分能够沿着气囊包的绕气体发生器延伸的部分的第一侧延续。此外,第二部件能够具有对应的部分(例如也是边缘部分),该部分沿着气囊包的绕气体发生器放置的部分的第二侧延伸,其中,第二侧背离第一侧。因此,在该实施例中,绕气体发生器放置的部分的一侧被第一部件的部分覆盖,而第二侧由第二部件的部分覆盖。这些部件各具有一个从绕气体发生器放置(或可放置)的部分伸出的边缘,该两个部件能够在该边缘上相互连接。
此外,绕气体发生器延伸的部分能够被固定到气体发生器。为此目的,例如设置有紧固机构,该紧固机构能够包括例如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以如下方式与布置到气体发生器的保持结构相互作用,即阻止气囊包的沿着气体发生器外周边延伸的部分松开(解开)。保持元件例如能够是柱形的元件(例如线材),该元件布置在气囊包的绕气体发生器延伸的部分的环路中。环路因此能够由气囊的气囊层形成,从而将保持元件缝合到气囊层中。保持元件例如由塑料或金属制成。
与保持元件相互作用的保持结构能够在气体发生器本身处形成或例如在连接到气体发生器的托架处形成。例如能够在一个托架上布置导轨型结构,其中,该结构与纵向的保持元件重叠,该纵向的保持元件形成在绕气体发生器延伸的部分上,并且因此将该部分固定在气体发生器上。
要指出的是,术语“气体发生器”理解为由气体发生器(例如带有烟火单元的腔室)和扩散器组成的装置,该扩散器用于扩散从气体发生器腔室放出的气体流。气体发生器尤其是能够包括带轴向布置的扩散器的管状气体发生器。
在又一变型中,在绕气体发生器放置的部分处形成的安装元件包括开口,布置在气体发生器处(即例如也布置在与气体发生器连接的托架处)的螺栓型安装元件穿过该开口。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设有
-气囊,被折叠成气囊包;
-罩,可被抽空并且包围气囊包;
-托架,将气囊包固定到托架,其中,
-气囊包具有安装结构,并且
-至少一个螺栓型安装结构布置在托架处,该螺栓型安装结构接合在气囊包的安装结构的后面。
安装结构例如能够布置在气囊的气囊层的环路处。特别地,托架能够具有至少一个引导结构,螺栓型安装元件能够在引导结构中被引导,并能够为了固定和松开托架处的气囊包而移位。例如引导结构具有两个彼此相对的导轨型元件。因此,螺栓型安装元件能够具有两个彼此相对的臂部,所述臂部接合到导轨型元件中并且在该导轨型元件中被引导。
在又一变型中,托架具有两个彼此相对的开口,螺栓型安装元件穿过所述开口。在此,螺栓型安装元件例如被设置为纵向、柱形元件的形式,该元件沿着例如同样纵向的保持结构在包气囊上延伸,并且穿过该保持结构,并且因此被固定在托架处。纵向安装元件以如下方式固定在托架处,即其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穿过彼此相对且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开口中的一个。端部优选占据在开口处,从而安装元件不能够从开口滑出。
附图说明
下面基于附图以描述示例的方式来说明本发明。
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气囊装置的第一变型;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气囊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
图3A、3B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用于气囊包的罩的变型;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展开状态中气囊的变型;
图5示出用于气囊包的罩的变型;
图6示出用于气囊包的罩的变型;
图7A至7C示出用于气囊包的罩的第三变型;
图8A、8B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气囊装置的变型;
图9A、9B以横截面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气囊的变型;
图10A至10C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气囊装置的变型;
图11A、11B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气囊装置的又一变型;
图12A至12C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气囊装置的第三变型;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气囊包;
图14A至14H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气囊装置的变型;
图15A、15B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气囊装置的第二变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气囊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气囊装置1具有折叠到气囊包200中的气囊2,由此,气囊由气密的密封罩3围绕。此外,设置有管状气体发生器4,该气体发生器用于给气囊2充气,并且容纳在由罩3的一部分形成的中空柱形接纳部31内。而接纳部31又布置在气囊2的开口23的中空柱形区域32内。
气体发生器4由夹具5连接到中空柱形区域32并且连接到接纳部31。同时,支架6经由夹具5固定到气体发生器。支架6具有双头螺栓7,用于将支架6(并因此将气体发生器4)固定到车身或固定到连接车身的部件。
图2以横截面示出气囊装置的变型,该气囊装置基本上对应于图1的装置。由折叠气囊2形成的气囊包200基本上由已抽空的罩3包围。罩3形成接纳部31,该接纳部31布置在气囊2的开口23的中空柱形区域32中。中空柱形区域32具有端部231,通过该端部能够将接纳部31连同布置在其内的气体发生器一起插入到中空柱形区域32内。中空柱形区域的另一部分22通入到气囊2的腔室中。
接纳部31布置在中空柱形区域32内,并且以如下方式气密地设计,该接纳部31阻塞气囊的开口23,并因此尤其是在给气囊充气之前防止空气流入和减弱罩3中存在的真空。仅通过从气体发生器流向接纳部31的气体的影响,接纳部开通开口23,从而气体能够从气体发生器4流动到气囊内。尤其是(例如由塑性膜制成的)开口由于流入气体的作用而破裂。
管状气体发生器4的纵向轴线沿着中空柱形形成的部分32以及中空柱形形成的接收部31延伸。例如,接收部31和中空柱形部分32相对于气体发生器4以同轴的方式布置。
图3a和3b示出用于(未示出的)气囊包的罩的部件33的不同视图,其中,图3a从斜上方示出部件33,并且图3b从下方示出部件33。部件33由深拉塑性膜制成,在该部件中形成有用于容纳气囊包的第一空腔331和用于容纳(未示出的)气体发生器的接纳部31。接纳部31布置在紧接着空腔331的第二空腔332内。
尤其如图3b中所看到那样,接纳部31基本上管状地形成(通气管状),并且突出到空腔332内。折叠成气囊包的气囊以如下方式布置在空腔331、332内,即管状接纳部31突出到气囊的开口中,其中,气囊的开口被接纳部密封。
部件33具有围绕两个空腔331、332的边缘部分,该边缘部分几乎成直角地从边缘3311伸出,该边缘限制两个空腔331、332共用的侧壁3312。边缘部分333(在插入气囊包之后)与(未示出的)第二部件以气密的方式连接,由此,形成封闭的罩。与第一部件33连接的第二部件优选板状地成形,并且与第一部件33例如(例如通过焊接)牢固结合地连接。
图4以展开的状态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气囊装置的气囊2。气囊2具有两个气囊层,这两个气囊层沿着其外周边250(沿着气囊)通过周向接缝25连接。因此,在气囊层之间形成可充气腔室251。可理解的是,也能够应用多于两个的气囊层。例如两个气囊层中的每一个能够至少部分地设有加固层。
气囊2具有开口23,该开口包括从气囊2伸出的部分27。区域27又具有形式为插孔26的第一部分,该插孔以形式为中空柱形区域32的第二部分中的第一端部和流入开口261中的第二端部终结。中空柱形区域32大致相对于插孔26成一角度延伸。
气囊2能够被折叠成气囊包并且由(基本上气密的)罩包围,该罩可被抽空。中空柱形区域32以如下方式形成,由罩形成的接收部和布置在接收部中的气体发生器能够容纳在该中空柱形区域内。在这种情形下,气囊2的从气体发生器到腔室251的流动入口在触发气体发生器之前被接收部封闭。
图5示出用于生产(气密的)罩的变型,该罩可被抽空,用于封闭气囊包。第一部件33具有空腔部分334,该空腔部分例如由深拉塑性膜制成。空腔部分334包括第一空腔335,空腔延伸部336从该第一空腔延伸。
空腔部分334由侧壁3341限制,基本上平坦的边缘部分3342从该侧壁以倾斜的方式伸出。边缘部分3342也以气密的方式(例如牢固结合)连接到第二部件34,该第二部件也基本上以平面的方式延伸。为了形成用于气体发生器的接纳部,(在两个部件33、34连接之前或之后)将空腔延伸部336(向内翻转地)压入到第一空腔335内。由此在第一空腔内形成接纳部。沿着压入方向延伸的空腔336的长度能够大于第一空腔335在该方向上的尺寸,从而由翻入部形成的接纳部以一部分从第一空腔伸出。例如能够将布置在接纳部中的气体发生器(例如由夹具)固定到伸出的部分。
通过将空腔延伸部336向内翻转到空腔335,形成邻接接纳部的部分331,能够将折叠到气囊包的气囊插入到该接纳部内。由此,能够以如下方式定位气囊包,即通过向内翻转形成的接纳部布置在气囊的开口中,例如突出到开口中。
图6示出用于气囊包的罩3的变型,该罩类似于根据图5的罩。第一部件33与第二部件34连接,其中,在第一部件33内形成空腔335。通过焊接连接部件33、34,其中,焊接接缝35包围空腔335并且同时以紧接着空腔335的部分351限定第一部件33与第二部件34之间的空腔。由焊接接缝35的部分351限定的空腔336对应于图5的空腔延伸部。如根据图5描述那样,例如在将气囊包布置在空腔335内之后或之前,将空腔延伸部336向内翻转到空腔335中,由此,形成用于气体发生器(未示出)的接纳部。
图7a至7c示出又一种用于气囊包的罩的变型。罩3具有第一部件33和第二部件34,这两个部件沿着折叠边36彼此一体地连接。这两个部件33、34分别具有空腔334a、334b,其中,空腔334a、334b各由边缘部分3342a、3342b围绕。边缘部分3342a、3342b通过沿着折叠边36折叠而彼此折叠,并且(例如牢固结合地)相互连接。
由此,形成罩3(见图7b),该罩具有空腔334,该空腔由边缘部分3342(关于空腔334的高度)居中地围绕。空腔334具有类似于图5和图6变型的空腔延伸部336,该空腔延伸部必须向内翻转到空腔部分335,以形成用于气体发生器的接纳部。图7c示出图7b的折叠罩3的侧视图。
图8至11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图8a(示意性地)示出折叠成气囊包200的气囊2,其中,气囊包200应由罩气密地包围。罩由第一部件33组成,该第一部件具有用于容纳气囊包200的接纳部331,由此,接纳部被设计为空腔。此外,罩具有第二部件34,该第二部件在将气囊包200布置在接纳部331内之后气密地连接到第一部件33。
第一部件33具有围绕空腔331的边缘部分333,该边缘部分能够连接到第二部件34的对应设计的边缘部分343。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33、34以及气囊包在一侧也分别具有弯曲的凹陷部337、347或207,这些凹陷部用于接纳(未示出的)管状的气体发生器。
气囊包200具有(立方形示出的)主要部分2090,该主要部分在其纵向侧2071中之一上具有气囊2的(未示出的)流入开口,气体能够通过该流入开口从气体发生器流到气囊内。流入开口由气囊的第一气囊层和第二气囊层界定,其中,气囊层的区段201、202从气囊包200的主要部分2090伸出。
第一部件33的边缘部分333沿着气囊包200的各自第一和第二区段201、202的第一(图8b中的上)侧291在密封的气囊包中延续(对比图8b)。另一方面,第二部件34的边缘部分343沿着边缘部分201、202的第二(下)侧292延续,该第二侧背离第一侧291。因此,气囊包200的区段201、202在第一部件33与第二部件34之间夹层状地延伸。
为了将由罩3围绕的气囊包200固定到气体发生器,由气囊包200的区段201、202和罩3的边缘部分333、334形成的边缘3002围绕管状的气体发生器放置。这基于以下附图更加详细地解释。
图9a和9b以其横截面示意性示出展开的气囊2的变型。根据图9a,气囊2具有两个气囊层2010、2011,这两个气囊层沿着周向接缝25相互连接,从而在这两个气囊层之间限定气囊腔室251。此外,气囊2具有流入开口261,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在触发的情形下)能够通过该流入开口流入气囊腔室251内。气囊层2010、2011的区段201、202从流入开口261伸出,其中,伸出的区段201、202相互不连接,并且因此能够弹开。区段201、202特别地以相反的方向绕气体发生器放置,从而使由气囊折叠的气囊包与气体发生器连接。
在区段201、202的区域中布置有另外的层2031、2032(对比图9b),其中,附加的层2031、2032用作加固层,并且层2031、2032中的每一个与各自区段201、202连接。加固层2031、2032经由接缝251、252与区段201、202连接。
从图9b的横截面可以看出,加固层2031、2032以及区段201、202分别形成环路2040、2041或2015、2025。据此,由加固层2031、2032形成的(内)环路2040、2041分别被由区段201、202形成的(外)环路2015、2025包围。形式为纵向保持元件8的紧固装置分别布置在内环路2040、2041中,其中,保持元件例如能够以线材或圆柱形杆的形式成形。
气囊层2010、2011的部分201、202可选地连同加固层2031、2032一起绕气体发生器放置。保持元件8特别地与形成在气体发生器处的(未示出的)紧固结构相互作用,从而阻碍绕气体发生器放置的部分201、202松开。
在绕管状的气体发生器放置罩之前,在将气囊折叠成气囊包并且以罩的部分的气密罩包围气囊包之后,部分201、202优选在两侧由该罩的部分包围(见图8a和8b)。由此,罩的部分以如下方式靠置在部分201、202的两侧上,即罩的部分连同部分201、202绕气囊环绕。
图10a至10c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气囊装置的又一变型。由罩3环绕的气囊包200(折叠的气囊2)布置到管状的气体发生器4。气囊包200具有两个区段201、202,其中,每个区段沿着外周边绕管状的气体发生器4(分别按管状的气体发生器4的外周边的大约3/4)放置。区段201、202中的每一个表示至少一个气囊层的部分,该气囊层的部分分别由罩3的部分3011或3021在两侧包围,从而(由部分3011、3021的区段形成的)罩3的一区段在气体发生器4与部分201、202之间延续。以如下方式进行双侧包围部分201、202,即区段3011或3021分别与部分201、202的每一侧匹配。这意味着罩3的区段3011、3021绕气囊层的部分201、202延伸,并且位于面向气体发生器4的一侧上以及位于部分201、202的背离气体发生器的一侧上。
因此,区段201、202被罩3的区段3011、3021夹层状地包围。图8a和8b中示出用于这样实施包围部分201、202的替代方式。“被包装的”部分201、202绕气体发生器4放置-如图10b的放大视图中所示。
杆状的保持元件8分别布置在区段201、202的(自由端部上的)边缘部分中,所述保持元件能够与气体发生器的(未示出的)紧固结构相互作用。
图10c示出图10a、10b的管状的气体发生器。管状的气体发生器4在气体流出开口41a的区域中包括气体扩散器410,该气体扩散器用于扩散从气体发生器4流出的气体。根据图10a、10b,气体发生器4连同扩散器410由气囊的区段201、202环绕。
图11a和11b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气囊模块的又一变型。在此,类似于图10a至10c的实施例,气囊包200(折叠的气囊2)以如下方式与(包括扩散器410的)管状的气体发生器连接,即气囊2的副翼状的区段201、202绕管状的气体发生器4或扩散器410的外周边放置。区段201、202中的每一个具有杆状的保持元件8,所述保持元件沿着其(自由的)纵向边布置,并且在绕管状的气体发生器4放置部分201、202之后沿着管状的气体发生器的纵向轴线延伸。
保持元件8通过布置在托架10上的导轨型保持结构102叠置,由此,阻碍绕气体发生器放置的部分201、202松开。也通过两个作为固定装置的夹具5将区段201、202和托架固定到管状的气体发生器。托架10也具有双头螺栓7,经由所述双头螺栓能够将气囊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气囊包)固定到车辆部件。
扩散器410具有流出开口4101,气体发生器的气体通过该开口发出。流出开口4101相对于气囊2的一个流入开口(或多个流入开口)以如下方式布置,即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能够进入到气囊内(进入到气囊的可充气的腔室内)。
图12a至12c涉及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又一变型。气囊2被折叠成气囊包200,该气囊包由罩3气密地包围。气囊包200具有(未折叠的)副翼状的部分201、202,所述副翼状的部分从气囊包200的主要部分2090伸出并延伸。区段201、202表示气囊2的各自气囊层的部分,并且在各自情形下由罩3的区段3011、3021包围。由此,以如下方式进行包围区段201、202-如上所述-即罩区段3011、3021分别在两侧紧贴地围绕气囊包200的区段201、202。
固定开口9布置在区段201、202内(并且因此也布置在罩3的部分3011、3021内)。以如下方式相对于气体发生器4布置气囊包200,即从气体发生器4的流出开口41流出的气体能够通过至少一个(未示出的)流入开口流入到气囊2内。
图12b示出环绕区段201、202怎样绕管状的气体发生器4放置,以使气囊包200与气体发生器4连接。双头螺栓7附接到气体发生器4,其中,区段201、202以如下方式绕气体发生器环绕,即双头螺栓7穿过区段201、202的固定开口9。能够从图12c认识到,区段201、202在绕管状的气体发生器4放置之后由两个夹具5固定到管状的气体发生器4。
图13至15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气囊装置的实施例。图13至15中示出第一实施例。图13示出(通过折叠气囊2得到的)气囊包200,该气囊包由气密罩3包围。气囊包200具有形式为框架400的固定结构。由例如金属或塑料制成的框架400布置在气囊2的边缘部分上,其中,框架400例如布置这该边缘部分的环路中。气囊包200以如下方式成形,即该气囊包具有中心接收部2050,该接收部用于容纳气体发生器、尤其是容纳管状的气体发生器。这在图14a至14e中示出。
管状的气体发生器通过夹具5固定到托架10。气囊包200以如下方式放置在由气体发生器4和托架10组成的装置上,即气体发生器4延伸到气囊包的接收部2050内;见图14b。
托架10具有凹陷部101,该凹陷部保持气囊包200的框架400。此外,托架10包括两个相对的导轨型引导元件102,所述引导元件沿着其纵向方向(并因此在管状的气体发生器4的纵向方向上)延续。
如图14c至14e中所示,两个引导结构102用于在托架10彼此相对的前端处保持各自的螺栓型安装元件103。安装元件103在各自情形下具有两个相对的臂部1031,这两个臂部能够滑动到引导导轨102中,从而锁定元件103能够在引导导轨102内且沿着托架10的纵向方向移动。
U形的锁定元件103以如下方式在托架10内移动,即其臂部1031从气囊包200的框架400的后方接合,并因此将气囊包200固定到托架10。图14d示出装配情况,其中,锁定元件103完全滑动到托架10内。根据图14e,锁定元件103本身通过螺栓状的固定元件104固定到托架10,所述螺栓状的固定元件穿过锁定元件103和托架10中的固定开口。
图14f至14h中示出完全装配好的气囊装置的其他视图。图14g示出装配好的气囊装置的下侧视图。可以看出,将气体发生器4与托架10连接的夹具5在背离气体发生器4的侧面上具有双头螺栓7,所述双头螺栓通过螺母71被固定到托架10。
图15a和15b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气囊装置的又一变型。类似于图14a至14h,气体发生器4布置在气囊包200的接纳部2050内。气体发生器4具有螺纹螺栓7,所述螺纹螺栓穿过保持板(托架)500中的固定开口5001。保持板具有底板5002,两个几乎平行相对的前侧5003从所述底板延伸。
类似于图13,气囊包在一侧具有框架400,该框架在将气囊包200装配到托架500期间设立在底板5002上。托架500的前侧5003具有开口5004,所述开口在各自情形下与金属框架400上方延伸的气囊包200的导槽4001对齐。
如图15b中所示,杆状的固定元件600以如下方式滑动到托架500的第一前侧的开口5004内,即所述杆状的固定元件从气囊包200的框架400的纵向部分后方接合,并且因此,将气囊包200固定到托架500。固定元件600通过气囊包中的导槽4001引导,所述导槽与框架400邻接,并在各自情形下在一定程度上向前移动,直到所述固定元件600穿过与第一前侧相对的第二前侧的开口5004。
附图标记列表
1           气囊装置
2           气囊
22          部分
23          开口
231         端部
2010、2011  气囊层
2031、2032  加固层
200         气囊包
201、202    区段
2015、2025  外环路
2040、2041  内环路
2050        中心接纳部
2071        纵向侧
2090        主要区域
25          周向接缝
250         外周边
251         可充气腔室
26          插孔
261         流入开口
291、292    侧边缘部分
27          区域
3           罩
31          接纳部
32          中空柱形区域
33          第一部件
331         第一空腔
3311        边
3312        侧壁
332         第二空腔
333                边缘部分
334、334a、334b    空腔部分
3341               侧壁
3342               边缘部分
335                第一空腔
336                空腔延伸部
34                 第二部件
343                边缘部分
35                 焊接接缝
351                部分
36                 折叠边
337、347、207      凹陷部
3011、3021         罩的区段
4                  管状的气体发生器
41                 气体流出开口
410                气体扩散器
4101               流出开口
5                  夹具
6                  支架
7                  双头螺栓
71                 螺母
8                  保持元件
400                框架
4001               导槽
10                 托架
101                凹陷部
102                引导结构
103                固定元件
1031               臂部
104                螺栓状固定元件
500     保持板
5001    固定开口
5002    底板
5003    前侧
5004    开口
600     固定元件

Claims (54)

1.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具有
-气囊(2),所述气囊被折叠成气囊包(200);
-罩(3),所述罩能被抽空,并且包围所述气囊包(200);
-气体发生器(4),用于给所述气囊(2)充气;
-接纳部(31),所述接纳部由包围所述气囊包的所述罩(3)的一部分形成,并且所述气体发生器(4)以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接纳部(31)中,由此,
-所述气囊(2)包括开口(23),所述接纳部(31)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开口中或所述接纳部突出到所述开口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罩(3)形成的所述接纳部(31)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气囊(2)的所述开口(23)中,即所述开口(23)被所述接纳部(31)封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罩(3)形成的所述接纳部(31)以如下方式成形,即所述接纳部通过从所述气体发生器(4)放出的气体的暴露而至少部分地打开所述气囊(2)的所述开口(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气体发生器(4)放出的气体至少部分地使所述接纳部(31)破裂。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2)的开口(23)具有从所述气囊(2)伸出的区域(27),由所述罩(3)形成的所述接纳部(31)延伸到所述区域(27)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23)的从所述气囊(2)伸出的所述区域(27)和/或由所述罩(3)形成的所述接纳部(31)至少部分地成形为中空柱体的形式。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气囊(2)伸出的所述区域(27)和/或由所述罩形成的所述接纳部(31)至少部分地成形为管状或筒状。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23)的从所述气囊(2)伸出的所述区域(27)被形成和设置为用于确定由所述罩(3)形成的所述接纳部(31)和所述气体发生器(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气囊(2)伸出的所述区域(27)通过夹紧连接件固定到所述气体发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气囊(2)伸出的所述区域(27)具有第一部分(26)和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成角度地延伸的第二部分(32)。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4)是管状的气体发生器。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3)具有第一部件(33)和第二部件(34),由此,所述第一部件(33)与所述第二部件(34)基本上气密地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33)中形成有容纳所述气囊包的气囊包接纳部(331)和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4)的所述接纳部(31)。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3)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气囊包(200)的空腔(335)。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从空腔(335)分支出的空腔延伸部(336)向内翻转到所述空腔(335)中,在所述空腔(335)中形成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4)的所述接纳部(31)。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3)由塑性材料制成。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3)被柔性地形成。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罩(3)中存在低压,以用于压缩所述气囊包(200)。
19.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具有
-气囊(2),所述气囊被折叠成气囊包(200);
-罩(3),所述罩能被抽空,并且包围所述气囊包(200);
-气体发生器(4),用于给所述气囊(2)充气,由此
-所述气囊包(200)具有至少一个部分(201、202),所述至少一个部分(201、202)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沿着所述气体发生器(4)的外周边的至少一个区段延伸,并且
-所述罩(3)的区段(3011、3021)在所述气体发生器(4)与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之间延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遵循所述气体发生器(4)的形式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3)的所述区段(3011、3021)阻塞所述气囊(2)的流入口(261)。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于从所述气体发生器(4)流出的气体的冲击,所述罩(3)的所述区段(3011、3021)至少部分地开启所述流入口(261)。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4)相对于所述气囊(2)的一个流入口(261)以如下方式布置,即从所述气体发生器(4)流出的气体通过所述流入口(261)流入到所述气囊(2)中。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布置在所述流入口(261)的区域中。
25.根据权利要求19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形成为副翼状。
26.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从所述流入口(261)开始呈副翼状地延伸。
27.根据权利要求19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200)具有子区域(2090),沿着所述气体发生器(4)的外周边延伸的部分(201、202)从所述子区域开始呈副翼状地延伸。
28.根据权利要求19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200)的两个部分(201、202)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在相反的方向上放置。
29.根据权利要求19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部分(201、202)包括至少一个气囊层(2010、2011)的区段。
30.根据权利要求19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包括第一气囊层(2010)的区段和第二气囊层(2011)的区段。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层和/或第二层(201、202)具有加固层(2031、2032),所述加固层(2031、2032)也至少部分地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放置。
32.根据权利要求23和2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口(261)形成在第一气囊层与第二气囊层(2010、2011)之间。
33.根据权利要求19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3)在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的两侧上包围所述部分(201、202)。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3)沿着所述部分(201、202)的第一侧和背离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延续。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3)抵靠在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上。
36.根据权利要求19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3)至少具有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33、34),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33、34)基本上以气密的方式相互连接。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33)具有容纳所述气囊包的接纳部(33)和从所述接纳部(331)突出的边缘部分(333)。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部分(333)沿着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的第一侧(291)延续。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34)具有沿着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放置的部分(201、202)的第二侧(292)延伸的部分(343),由此,所述第二侧背离所述第一侧。
40.根据权利要求19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被固定到所述气体发生器(4)。
41.根据权利要求19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具有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用于将所述部分(201、202)固定到所述气体发生器(4)。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装置包括保持构件(8),所述保持构件(8)以如下方式与布置到所述气体发生器(4)的支撑结构相互作用,即阻碍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部分(201、202)从所述气体发生器(4)松开。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8)布置在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的环路(2015、2025)中。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200)的绕所述气体发生器(4)延伸的所述部分(201、202)具有第一气囊层和第二气囊层(2010、2011),并且所述气囊层(2010、2011)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环路(2015、2025),所述保持构件(8)布置在所述环路(2015、2025)中。
4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装置包括开口(9),布置在所述气体发生器(4)上的紧固装置(7)穿过所述开口(9)。
46.根据权利要求19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4)包括用于扩散气体流的扩散器(410)。
47.根据权利要求19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4)包括管状的气体发生器,由此,所述气囊包(200)的至少一个部分(201、202)在其周向方向上绕所述管状的气体发生器延伸。
48.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具有
-气囊(2),所述气囊被折叠成气囊包(200);
-罩(3),所述罩能被抽空,并且包围所述气囊包(200);
-托架(10、500),所述气囊包(200)被固定到所述托架(10、500),由此
-所述气囊包(200)具有安装结构(400),并且
-至少一个螺栓型安装结构(103、600)布置在所述托架(10、500)处,所述螺栓型安装结构(103、600)接合在所述气囊包(200)的所述安装结构(400)的后面。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400)具有保持元件,所述保持元件布置在所述气囊(2)的环路中。
50.根据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10、500)具有至少一个引导结构(102),所述螺栓型安装元件(103、600)能够在所述引导结构(102)中被引导和移位,以用于在所述托架(10、500)处固定和松开所述气囊包(200)。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102)具有两个彼此相对的导轨型元件。
52.根据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500)具有两个彼此相对的开口(5004),所述螺栓型安装元件(600)穿过所述开口(5004)。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型安装元件(103、600)纵向地或U形地形成。
54.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
CN2008800081410A 2007-03-12 2008-03-11 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及其车辆乘员约束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362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07003906.9 2007-03-12
DE202007003906U DE202007003906U1 (de) 2007-03-12 2007-03-12 Gassackanordnungen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PCT/EP2008/052857 WO2008110549A1 (de) 2007-03-12 2008-03-11 Gassackanordnungen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6298A true CN101636298A (zh) 2010-01-27
CN101636298B CN101636298B (zh) 2012-06-27

Family

ID=38266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814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36298B (zh) 2007-03-12 2008-03-11 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及其车辆乘员约束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246073B2 (zh)
EP (1) EP2134575B1 (zh)
JP (1) JP2010520838A (zh)
CN (1) CN101636298B (zh)
AT (1) ATE555951T1 (zh)
DE (1) DE202007003906U1 (zh)
WO (1) WO20081105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25563B1 (en) * 2007-08-07 2009-12-30 Dalphi Metal Espana, S.A. Airbag module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with a foldable container
DE102008044912B4 (de) 2008-08-29 2012-10-11 Takata-Petri Ag Gassackanordnungen für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e
DE102008048340B3 (de) * 2008-09-22 2010-01-1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orrichtung zum Aufblasen eines wenigstens zweilagigen, zu einem aufblasbaren Gurt gefalteten Gassackes für ein Sicherheitssystem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102008050759B4 (de) * 2008-10-07 2012-04-26 Takata-Petri Ag Airbag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9046841B4 (de) * 2009-11-18 2017-04-27 TAKATA Aktiengesellschaft Airba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8505963B1 (en) * 2012-02-24 2013-08-13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ssemblies with strap clamps
US9789836B2 (en) * 2015-09-01 2017-10-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ing bracket for snap-lock engagement verification
US11214219B2 (en) * 2019-03-27 2022-01-04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67225A (en) 1970-08-31 1973-10-23 B Mazelsky Construction for safety air cushion system comprising dual bags, nozzle, and air aspiration
JP2528207B2 (ja) * 1990-10-05 1996-08-2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エアバッグ装置用袋体の折り畳み状態保持方法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096222A (en) * 1990-12-18 1992-03-1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Vehicle air bag module and method of assembly
DE9101099U1 (zh) * 1991-01-31 1992-06-04 Autoliv-Kolb Gmbh & Co, 8060 Dachau, De
DE19538657A1 (de) * 1995-10-17 1997-04-24 Trw Repa Gmbh Gassack-Seitenaufprall-Schutzeinrichtung
JP3395497B2 (ja) * 1996-01-10 2003-04-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US5632506A (en) 1996-06-14 1997-05-2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US5669627A (en) * 1996-07-25 1997-09-23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Side impact airbag module with extruded cover
DE10114208A1 (de) 2001-03-23 2002-05-08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 Gmbh Gassack-Modul
JP3835264B2 (ja) * 2001-11-22 2006-10-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017942B2 (en) 2002-10-01 2006-03-28 Trw Inc.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with grab handle
JP4364081B2 (ja) * 2004-07-14 2009-11-1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60071456A1 (en) 2004-09-24 2006-04-0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module having a closure device for closing vents in response to full extension of the air bag
DE202005010864U1 (de) 2004-11-15 2005-09-22 Takata-Petri Ag Airbagmodul zum Einbau in ein Kraftfahrzeug
EP1812267B1 (de) 2004-11-15 2009-05-27 Takata-Petri AG Modulbaugruppe für eine airbageinrichtung zum schutz von insassen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102004056128A1 (de) 2004-11-15 2007-01-04 Takata-Petri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ssackpaketes für ein Airbagmodul
JP4146840B2 (ja) * 2005-01-12 2008-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制御装置
DE202005011878U1 (de) 2005-07-21 2005-10-13 Takata-Petri Ag Airbag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654838B2 (ja) 2005-08-25 2011-03-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JP4802659B2 (ja) * 2005-10-28 2011-10-26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JP4753247B2 (ja) * 2005-12-21 2011-08-2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798120B1 (en) * 2005-12-19 2009-01-14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pparatus
DE102006034740B4 (de) 2006-07-24 2010-07-29 Takata-Petri Ag Vorrichtung zur Fixierung eines an einem Halterahmen befestigten Gassacks in einem Gehäuse eines Beifahrerairbagmodu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45004A1 (en) 2010-02-25
US8246073B2 (en) 2012-08-21
CN101636298B (zh) 2012-06-27
JP2010520838A (ja) 2010-06-17
EP2134575A1 (de) 2009-12-23
WO2008110549A1 (de) 2008-09-18
ATE555951T1 (de) 2012-05-15
EP2134575B1 (de) 2012-05-02
DE202007003906U1 (de) 2007-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6298B (zh) 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装置及其车辆乘员约束系统
US7226077B2 (en) Airbag, airbag assembly and airbag device
US6811184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6601871B2 (en) Side gas bag module
CN101563257B (zh) 帘式气囊
US6860506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4493659B2 (ja) エアバッグ
CN107128275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US7984924B2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s seat
CN1446718A (zh) 用于行人等的保护袋装置
CN1159401A (zh) 安装在座位上的侧面碰撞气包
JP2010520838A5 (zh)
CN101421134A (zh) 安全气囊组件
JP2005528267A (ja) エアバッグを固定するための保持要素及び支持要素を備えるエアバッグユニット
RU2523867C2 (ru) Модуль подушк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для системы удержания пассажиров автомобиля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ES2254570T3 (es) Modulo de airbag de acompañante para un automovil.
US7695011B2 (en) Airbag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KR19980070496A (ko) 차량 탑승자 구속 장치용 측면 충돌 가스백 절첩 방법 및 장치,그리고 절첩된 측면 충돌 가스백
JP2003523882A (ja) 少なくとも一のエアバッグ充填用ガス流をガイドするための流れガイド装置
CN101090843B (zh) 用于乘客或膝盖区域的气囊组件
US7966920B2 (en) Airbag deployment and disposal devices and methods
CN101945783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模块
CN100467313C (zh) 用于保护机动车辆乘坐者的气囊设备的模块组件
US5845461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lling and sealing an inflator for an automotive airbag module
US20030047926A1 (en)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the folding of an inflatable airba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7

Termination date: 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