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9292B - 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9292B
CN101609292B CN2009101425101A CN200910142510A CN101609292B CN 101609292 B CN101609292 B CN 101609292B CN 2009101425101 A CN2009101425101 A CN 2009101425101A CN 200910142510 A CN200910142510 A CN 200910142510A CN 101609292 B CN101609292 B CN 1016092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control device
driving control
paper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25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9292A (zh
Inventor
内田武志
土屋清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4251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092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09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9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92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92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具备该记录媒体定位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目的在于减小记录媒体边缘造成的定影装置磨损,避免在定影装置磨损部位出现图像异常。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体为,用纸张检测装置17检测送往定影部110的纸张8的位置,根据该纸张位置,通过移动单元40将纸张8移动到基准位置24,其中,每当输送了一定页数的纸张后,移动单元40驱动定位辊对16将基准位置24稍微移动一定幅度。该基准位置24按照多个不同的移动模式实行移动。

Description

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可用于防止记录媒体边缘造成定影装置损伤而引起的定影不良以及定影装置寿命缩短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并涉及具有该记录媒体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全彩色打印机或专色打印机等多色图像形成装置被采用到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绘图仪等装置之中。而上述彩色打印机通常采用行式打印,即沿着由环状带形成的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设置感光鼓,每个感光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上吸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以形成调色剂像,而后各个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转印带上的方式。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堆置于供纸装置中的纸张被一张一张地输入后,该纸张被送往调色剂像转印位置方向,而后,为了配合调色剂像在转印部位中的位置,通过位于转印部位前方的定位辊对让纸张暂时停止,而后,配合转印带输送调色剂像的时机,驱动定位辊对将纸张送到转印部位。
另外,在先行制像的装置中,为了将送至的纸张与图像的横向打印开始位置对齐,在定位辊前设置移动机构,用于在纸张设置面内将纸张朝垂直于输送方向移动。当纸张与图像的打印开始位置对齐后,通过定位辊对把纸张送往调色剂像的转印部位进行转印。
而后,经转印的纸张被送往定影部,由定影装置进行加压加热。
上述装置虽然保证了纸张输送线一定,但是,在需要对多张相同宽度的纸张进行定影时,在定影装置中的相同位置容易发生纸张边缘引起的磨损,该磨损部位会影响纸张的定影质量,并缩短定影带等定影装置的寿命。
为了延长定影装置的寿命,在现有技术,如专利文献1(JP特开2000-221821号公报)以及专利文献2(JP特开2000-221834号公报)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多个定影装置设计成按输送方向排列,或上下并列,并根据需要交换定影装置后实行定影动作。
另外,在专利文献3(JP特开2006-7224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装置中设置了进入位置变位装置,用于在定影装置之前改变进入定影夹持部的进入位置,使其在垂直于输送方向上发生变位,以减轻记录媒体边缘引起的定影装置磨损。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和2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需要设置多个定影装置,致使装置发生大型化问题。
而对于专利文献3的图像形成装置则存在以下问题,即进入位置变位装置使纸张在输送通道宽度上移动的移动幅度为预定的定值,而且,记录媒体需要通过多个既定部位,因此,当多张记录媒体通过时,定影装置在该多个既定部位受到记录媒体边缘的磨损,从而在该部位上会发生图像异常。
图11是专利文献3所显示的一例进入位置变位装置实行移动的示意图。此例中,在供纸盒至输送带28之间,以中心为基准输送纸张P,起初如图11A,通过同速转动的输送带28A、28B沿输送导件32输送。而后,如图11B所示,带驱动马达68的转动速度V1减速,使得以转动速度V2转动的输送带28B转动得比输送带28A快。这样,如图11C所示,纸张P在图中右侧的输送速度比左侧的输送速度快,从而使得纸张P相对于输送方向发生倾斜,偏向图中的左侧。而后如图11D所示,纸张P左侧端部接触导肋32H并沿着该导肋32H被输送。此时,移动线不一定,随着纸张大小尺寸、种类、纸张厚度等条件变化而变化,定影部的纸张端部Z上会出现多处磨损,成为图像质量发生差别的原因之一,即定影部纸张端部Z的定影不均。图12显示了现有定影装置的磨损状态,其中图12A是显示纸张通过一次所发生的磨损状态的模式图,图12B是纸张通过多次后定影部的磨损状态的模式图。此例中,定影部110中有两处磨损部位111、112。若以此状态进行定影,则会因所述磨损部位111、112发生定影不均,其结果造成图像质量出现偏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减小记录媒体边缘引起定影装置磨损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目的在于防止在该部位发生图像异常。
本发明详细提供如下装置。
(1)一种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包括:阀装置,设置于记录媒体输送通道中位于定影装置的记录媒体输送方向上游一侧,在处于打开位置以及关闭位置时受到驱动,驱动控制装置打开位置为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可以通过该阀装置的位置,驱动控制装置关闭位置为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接触该阀装置而被定位的位置;辊对部件,设置于驱动控制装置阀装置上游一侧,两个受驱动而转动的辊部件在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厚度方向夹持驱动控制装置输送通道上的记录媒体,在处于输送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的接触位置、以及离开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的分离位置受到驱动;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设置于驱动控制装置定影装置与驱动控制装置阀部件之间,用于检测在垂直于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输送方向即记录媒体宽度方向上的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的位置;辊对部件移动装置,根据驱动控制装置检测到的记录媒体在记录媒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来移动驱动控制装置辊对部件,用以在记录媒体宽度方向移动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以及,驱动控制装置,根据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的位置,使驱动控制装置辊对部件移动装置动作,以将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移动到预定的基准位置,其特征在于,驱动控制装置驱动控制装置根据上位装置的指令,周期性地移动驱动控制装置基准位置。
(2)根据(1)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驱动控制装置驱动控制装置每隔预定时间或每当处理了预定页数的记录媒体后移动上述基准位置。
(3)根据(1)或(2)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驱动控制装置驱动控制装置使得驱动控制装置基准位置移动预定幅度,该移动幅度的单位与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的分辨率相同。
(4)根据(3)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驱动控制装置驱动控制装置反复控制驱动控制装置基准位置依次按照多个移动幅度组成的多种移动模式移动。
(5)根据(4)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预先设定了驱动控制装置各种移动模式中的驱动控制装置基准位置的移动位置顺序,驱动控制装置驱动控制装置控制基准位置周期性地从驱动控制装置移动模式中的一个位置移动到下一个位置。
(6)根据(5)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驱动控制装置驱动控制装置按照预定顺序实行驱动控制装置各种移动模式。
(7)根据(6)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在依次实行驱动控制装置多种移动模式时,驱动控制装置基准位置的移动方向随着驱动控制装置移动模式的变化而转向相反方向。
(8)根据(7)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反复实行驱动控制装置多种移动模式。
(9)具备记录媒体定位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中包括:阀装置,设置于记录媒体输送通道中位于定影装置的记录媒体输送方向上游一侧,在处于打开位置以及关闭位置时受到驱动,驱动控制装置打开位置为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可以通过该阀装置的位置,驱动控制装置关闭位置为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接触该阀装置而被定位的位置;辊对部件,设置于驱动控制装置阀装置上游一侧,两个受驱动而转动的辊部件在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厚度方向夹持驱动控制装置输送通道上的记录媒体,在处于输送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的接触位置、以及离开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的分离位置受到驱动;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设置于驱动控制装置定影装置与驱动控制装置阀部件之间,用于检测在垂直于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输送方向即记录媒体宽度方向上的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的位置;辊对部件移动装置,根据驱动控制装置检测到的记录媒体在记录媒体输送方向上的位置,来移动驱动控制装置辊对部件,用以在记录媒体宽度方向移动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以及,驱动控制装置,根据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驱动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的位置,使辊对部件移动装置动作,以将记录媒体移动到预定的基准位置,其特征在于,驱动控制装置根据上位装置的指令,周期性地移动基准位置。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按照本发明形成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可减少记录媒体边缘部引起的定影装置等部件发生部分磨损,进而避免该部位发生图像异常以进行正常的图像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简视图。
图2A、图2B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结构的简视图。
图3A、图3B、图3C是显示移动单元的结构以及动作过程的模式图。
图4A是第一移动模式中的移动方式的模式图。
图4B是表示第一移动模式的磨损状态模式图。
图5A是第二移动模式中的移动方式的模式图。
图5B是表示第二移动模式的磨损状态模式图。
图6A是第三移动模式中的移动方式的模式图。
图6B是表示第三移动模式的磨损状态模式图。
图7A是涉及第一移动模式的移动方式模式图。
图7B是利用图7A所示移动模式时各个移动位置上的打印页数的图。
图8是利用图7A所示移动模式的评价结果图。
图9A是涉及第二移动模式的移动方式模式图。
图9B是利用图9A所示移动模式时各个移动位置上的打印页数的图。
图10A是涉及第三移动模式的移动方式模式图。
图10B是利用图10A所示移动模式时各个移动位置上的打印页数的图。
图11A、图11B、图11C、图11D、图11E是一例专利文献3所述突出位置变位装置进行移动过程的模式图。
图12A是现有定影装置中实行一次输纸后的定影部磨损状态的模式图。
图12B是现有定影装置中实行多次输纸后的定影部磨损状态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的实施例。
以下,首先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例。
图1是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0结构的简视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000为四色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沿转印带移动方向设置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a、1b、1c、1d。
图像形成单元1a由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鼓2a、鼓充电器3a、曝光装置4a、显影器5a、转印器6a、清洁装置7a构成。图像形成单元1b~1d的结构与1a相同。图像形成单元1a~1d用于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例如,1a为黄色,1b为洋红色,1c为青色,1d为黑色。
当接到未图示打印控制装置关于图像形成动作开始的指示信号后,感光鼓2a开始按B方向转动,该转动持续到图像形成动作结束。感光鼓2a开始转动后充电器3a对其施加高电压,使感光鼓2a表面均匀带负电荷。
而后,打印控制装置将转换为点图像的文字数据以及图像数据送往图像形成单元,通过曝光装置4a的接通/切断信号,在感光鼓2a表面形成曝光装置4a发射的激光光束照射的部分和未照射的部分。当感光鼓2a上经曝光装置4A发射的激光光束照射电荷下降的部分到达显影器5a对面位置时,感光鼓2a上电荷下降部分吸引带负电荷的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像。
而后,感光鼓2a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到达一次转印装置的转印器6a,通过转印器6a上所施加的高电压的作用,该调色剂像被转印到按A方向转动的转印带10上。而对于经过了该转印位置后依然留在感光鼓2a上的未转印调色剂,则由清洁装置7a清扫,以备下一次图像形成动作。
图像形成单元1a完成上述一次转印之后,图像形成单元1b随之进行相同的图像形成动作,在感光鼓2b上形成调色剂像,该调色剂像通过转印器6b上施加的高电压作用转印到转印带10上。
此时,在图像形成单元1a上形成而后转印到转印带10上的图像,配合感光鼓2b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在转印带10上的转印时机,到达转印器6b,从而使得图像形成单元1a形成的调色剂像与图像形成单元1b形成的调色剂像在转印带上重迭。
与上述相同,图像形成单元1c、1d形成的调色剂像重迭在转印带10上,由此在转印带10上形成全彩色图像。
在全彩色图像到达二次转印装置即纸张转印器9的同时,从C方向送至的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中未图示供纸部的记录媒体即纸张8到达纸张转印器9,通过该纸张转印器9上所施加的高电压作用,转印带10上的全彩色图像被转印到纸张8上。而后,该纸张8被送到定影装置11,纸张8上的调色剂被融化定影。定影装置11由加热辊11a、加压鼓11b、定影带11c、以及翻转辊11d构成。
另一方面,全彩色图像通过纸张转印器9后,转印带10上未转印残留调色剂由带清洁机构12清扫去除。
下面说明涉及本实施例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
图2A和图2B是记录媒体定位装置200结构的简视图。本实施例中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200由以下部件构成。即,阀部件13,通过接触从C方向送至的记录媒体即纸张8,对纸张前端进行定位;输送辊对15以及定位辊对16,设于阀部件13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以下简单称为“上游”);纸张检测部件17、同步带18、以及输送带19,设于阀部件13下游。
在此,阀部件13和定位辊对16被设置于辊驱动装置的移动单元40中,定位辊对16可以沿垂直于纸张8输送方向的记录媒体宽度方向26移动。
在纸张8可以通过阀部件13的开通位置、以及当纸张8碰到阀部件13而被定位的关闭位置,阀部件13受到驱动。定位辊对16和输送辊对15分别受到未图示驱动装置驱动,可进行转动以及离合(分开和接触或以一定压力相接触)。也就是说,上述两个辊部件被分别设置为可在纸张8的厚度方向夹持处于输送通道上的纸张8,并在处于输送纸张的接触位置以及离开纸张的离开位置时受到驱动。本例中定位辊对16分开时,阀部件13关闭。
纸张检测装置17是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被设置于阀部件13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以下简称“下游”)与转印器9之间。该纸张检测装置17用于检测垂直于纸张输送方向的纸张宽度(记录媒体宽度)方向上的偏离。上述移动单元40对该纸张检测装置17检测到的纸张8偏离进行补偿,受到未图示驱动控制装置驱动后,将纸张8的边缘置于基准位置24。如下述中所述,本例中的基准位置24按照上位装置发送的指示,进行周期性移动,用以防止出现定影装置的部分磨损。
以规定速度V1将来自供纸部输出的纸张8送往输送辊对15等形成的阀部件13。而后,该纸张8的前端接触到阀部件13,并从该接触状态起通过输送辊对15将纸张8的后端送入下游(过剩输送),使纸张8形成弯曲。
通过在接触阀部件13状态下的过剩输送,纸张8前端的倾斜偏离得到补偿。在此状态下关闭输送辊对15并以一定压力接触纸张,在阀部件13的位置上对纸张8前端进行定位。
接着,阀部件13开放离开输送通道,输送辊对15离开后纸张8恢复挺直状态。也就是说,纸张8处于定位辊对16上游时的位置偏离得到了修正。
在此状态下,配合转印带10输送调色剂像的时机,定位辊对16以预定时机,即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像在带转动方向的前端与纸张8在输送方向的前端部预定位置成为一致的时机,沿C方向以规定速度输送纸张8。上述定位辊对16被设于移动单元40中,可在纸张宽度方向移动。
接着说明移动单元40。图3是移动单元的构成以及动作的模式图。移动单元40包括:基板41,其上设置定位辊对16;凸轮42,受未图示驱动装置驱动而转动;弹簧43,将基板41压往凸轮42;凸轮位置检测器44,用于检测凸轮42转动位置;以及,位置检测用板部件45,装在凸轮42上转动,其中形成切口部,以供凸轮位置检测器44进行位置检测。
根据上述纸张检测装置17所测定的纸张边缘位置相对于纸张输送基准位置24的偏离量,凸轮42按图3B中CCW方向或图3C中CW方向转动,使基板41离开H.P位置46,移动到图中的OP一侧或OP相反侧(即相对于记录媒体即纸张的输送方向在记录媒体宽度方向26的操作一侧或操作相反侧)。
本例中,驱动控制装置除了根据纸张检测装置17的信号驱动凸轮32的驱动装置,使移动单元40移动以外,还根据上位装置的移动指示移动定位辊对16,使基准位置24周期性地在记录媒体宽度方向26上移动。而且,控制装置除了将移动指示送往驱动控制装置以外,还输入到曝光装置4a、4b、4c、4d中,曝光装置4a、4b、4c、4d将感光鼓2a、2b、2c、2d上的曝光位置沿记录媒体宽度方向移动,该移动量即为记录媒体的移动量,使记录媒体的打印能够始终与记录媒体的预定基准位置保持一致。
下面说明移动基准位置24的移动模式。
本例中,每经预定输纸页数后移动基准位置24,用以分散定影装置的磨损部位,减小磨损不均给定影带来的影响。本发明可设定各种移动模式,本例中采用下述移动模式。图4~图6用于对移动类行进形说明,其中图4A为移动模式的模式图,图4B为表示磨损状态的模式图。
第一例如图4A所示,按照移动幅度逐渐减少到预定幅度为止的移动模式来移动基准位置24。纸张8边缘通过定影部件100预定区域时,中间部分的通过次数多,而两端的通过次数则逐渐减少,磨损部位101如图4B所示大致呈梯形。因此,在本例中,不但磨损部位101与不发生磨损的部位的分界线变得不明显,梯形磨损部位101短边部分的磨损不显著,而且在斜边与短边之间没有磨损量高低差,从而避免了定影不均的发生。
第二例如图5A所示,按照移动幅度逐渐减少的移动模式来移动基准位置24。纸张8边缘通过定影部件100预定区域时,中间部分的通过次数多,而两端的通过次数则逐渐减少,磨损部位101如图5B所示大致呈三角形。因此,在本例中,虽然磨损部位101与不发生磨损的部位的分界线不明显,但呈三角形的磨损部位102顶点附近部分则因纸张8边缘通过的次数多因而发生较严重的磨损。
第三例如图6A所示,按照相同幅度的移动模式来多次移动基准位置24。此时,纸张8的边缘通过定影部件100的预定区域次数相同,因此磨损部位103如图6B所示大致呈矩形。本例中虽然在整体上抑止了磨损量,但是在磨损部位103与未发生磨损的部位的分界线却上出现了磨损量高低差。
本发明可以根据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和使用条件适当选择用何种移动模式驱动移动单元40。
以下用详细例举移动模式。
首先说明第一移动模式。图7是有关第一例移动模式的图。图7A是移动模式的模式图,图7B是在各个移动位置上的打印页数的模式图。
本例中磨损部位的形状为梯形(参见上述第一例以及图4)。移动模式以基准位置24的中立位置为“0”,其中共具有10组方式(方式1~方式10),基准位置24在正负方向上移动分布,形成方式1~方式10。在此,设负方向为操作一侧,正方向为操作相反一侧。
方式1:位置“-3”到位置“+3”(第1~第7单元)的7点
方式2:位置“+5”到位置“-5”(第8~第18单元)的11点
方式3:位置“-7”到位置“+7”(第9~第33单元)的15点
方式4:位置“+9”到位置“-9”(第34~第52单元)的19点
方式5:位置“-11”到位置“+11”(第53~第75单元)的23点
方式6:位置“+12”到位置“-12”(第76~第100单元)的25点
方式7:位置“-10”到位置“+10”(第101~第121单元)的21点
方式8:位置“+8”到位置“-8”(第122~第138单元)的17点
方式9:位置“-6”到位置“+6”(第139~第151单元)的13点
方式10:位置“+4”到位置“-4”(第152~第160单元)的9点
驱动控制装置依次实行上述方式1~10(单元编号为1~160),当结束了方式10后返回方式1,再次按顺序反复实行方式1~方式10。
根据上述移动模式每打印200页移动位置,共计打印32000页,每种方式上的各个位置(单元)上输纸200页,在位置“-12”到位置“+12”中的各个位置上的停止次数以及打印页数如图4B所示,即:
在位置“-11”以及“+11”上打印400页,
在位置“-10”以及“+10”上打印600页,
在位置“-9”以及“+9”上打印800页,
在位置“-8”以及“+8”上打印1000页,
在位置“-7”以及“+7”上打印1200页,
在位置“-6”以及“+6”上打印1400页,
在位置“-5”以及“+5”上打印1600页,
在位置“-4”以及“+4”上打印1800页,
在位置“-3”以及“+3”上打印2000页。
此外,本例中每经过预定的输纸页数后移动单元(位置),除此之外,也可以按照经过预定的输纸时间来移动位置。
本例中,设邻接点的移动量(移动量最小单位)为0.0847mm。该数值来自纸张检测装置17的分解度300dpi。移动量最小单位虽然越小越好,但是本例中因移动单元40的移动精度在±0.1mm左右,因此,若将移动量设为小于0.0847mm,则从移动精度角度来看规格过小,因而采用了上述数值。换而言之,由于移动单元40的移动量中存在±0.1mm左右的偏差,因此设移动量最小单位为0.0847mm已足够了。
当移动量为0.0847mm时,移动单元40的最大移动量为方式6时的±1.016mm(0.0847mm×12dot)。从防止定影装置磨损的观点出发,该最大移动量越宽越好,但是受机械设计上的约制,最大移动量为±1mm。移动单元40可能移动的值为±5mm,纸张的供纸补偿可保证±4mm,剩下±1mm用于周期性移动。
此外,本例所涉及的移动单元40的最大步骤数为25点(位置-12~位置0~位置+12),在此条件下,综合考虑了输纸总页数(例如32000页)、定影装置的磨损程度、定影不良程度等情况,本例选择磨损部位形状呈梯形且数量为10组的移动模式。当然可以适当更改有关方式数量以及移动模式中的移动值的选择。
进而,本例中优选具有位置信息记录装置,用于保存基准位置24在上述移动模式中的位置、指定移动模式编号的位置信息、以及该位置中打印页数。当驱动电源动切断状态转换为接通状态时,根据上述位置信息决定基准位置。例如,在移动方式3的位置2点处(单元编号为28)电源为切断状态下,当接通电源时,从单元28重新开始移动。这样,即便在电源切断与接通时,也能够持续管理定影装置的磨损量,其结果为大幅度延长了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带的寿命。
本例中利用以下条件进行评价。图8为评价结果图。本例中的条件如下,输纸总页数为9000页,方式数量3,每个单元输纸200页。在此条件下进行输纸,其结果为,获得了良好的图像形成,未发生定影不良。
因此,本例中不但磨损部位与未发生磨损的部位的分界线不明显,而且梯形磨损部位中的短边部分上的磨损不大,斜边与短边之间的未发生明显的磨损量大小差别,防止了定影不均的发生。
接着说明第二移动模式。本例中设磨损部位的形状呈三角形(参见上述第二例以及图5)。图9是有关第二例移动模式的图。图9A是移动模式的模式图,图9B是在各个移动位置上的打印页数的模式图。
本例中的移动模式以基准位置24的中立位置为“0”,其中共具有10组方式(方式1~方式10),基准位置24在正负方向上移动分布,形成下述方式1~方式10。
方式1:位置“0”(第1单元)的1点
方式2:位置“+2”到位置“-2”(第2~第6单元)的5点
方式3:位置“-4”到位置“+4”(第7~第15单元)的9点
方式4:位置“+6”到位置“-6”(第16~第28单元)的13点
方式5:位置“-8”到位置“+8”(第29~第45单元)的17点
方式6:位置“+9”到位置“-9”(第46~第64单元)的19点
方式7:位置“-7”到位置“+7”(第65~第79单元)的15点
方式8:位置“+5”到位置“-5”(第80~第90单元)的11点
方式9:位置“-3”到位置“+3”(第91~第97单元)的7点
方式10:位置“+1”到位置“-1”(第98~第100单元)的3点
驱动控制装置以此实行上述方式1~10(单元编号为1~100),当结束了方式10后返回方式1,再次按顺序反复实行方式1~方式10。
根据上述移动模式每打印320页移动位置,共计打印32000页,每种方式上的各个位置(单元)上输纸320页,在位置“-9”到位置“+9”中的各个位置上的停止次数以及打印页数如图9B所示,即:
在位置“-9”以及“+9”上打印320页,
在位置“-8”以及“+”上打印640页,
在位置“-7”以及“+7”上打印960页,
在位置“-6”以及“+6”上打印1280页,
在位置“-5”以及“+5”上打印1600页,
在位置“-4”以及“+4”上打印1920页,
在位置“-3”以及“+3”上打印2240页,
在位置“-2”以及“+2”上打印2560页,
在位置“0”上打印3200页。
本例可使得磨损部位与未发生磨损的部位的分界线不明显,从而防止了定影不均的发生。
接着说明第三移动模式。本例中设磨损部位的形状呈矩形(参见上述第三例以及图6)。图10是有关第三例移动模式的图。图10A是移动模式的模式图,图10B是在各个移动位置上的打印页数的模式图。
本例中的移动方式以基准位置24的中立位置为“0”,其中共具有10组方式,基准位置24在正负方向上从位置“-12”~位置“0”~位置“+12”移动。
方式1:位置“+12”到位置“-12”(第1~第25单元)的25点
方式2:位置“-12”到位置“+12”(第26~第50单元)的25点
方式3:位置“+12”到位置“-12”(第51~第75单元)的25点
方式4:位置“-12”到位置“+12”(第76~第100单元)的25点
方式5:位置“+12”到位置“-12”(第101~第125单元)的25点
方式6:位置“-12”到位置“+12”(第126~第150单元)的25点
方式7:位置“+12”到位置“-12”(第151~第175单元)的25点
方式8:位置“-12”到位置“+12”(第176~第200单元)的25点
方式9:位置“+12”到位置“-12”(第201~第225单元)的25点
方式10:位置“-12”到位置“+12”(第226~第250单元)的25点
驱动控制装置以此实行上述方式1~10(单元编号为1~250),当结束了方式10后返回方式1,再次按顺序反复实行方式1~方式10。
根据上述移动模式每打印128页移动位置,共计打印32000页,每种方式上的各个位置(单元)上输纸128页,在位置“-12”到位置“+12”中的各个位置上的停止次数以及打印页数如图10B所示,每个位置上共计输纸1280页。
本例在各个位置上分散了输纸页数,从整体上抑止了输纸位置的磨损量,从而防止了定影不均的发生。

Claims (9)

1.一种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包括:
阀装置,设置于记录媒体输送通道中位于定影装置的记录媒体输送方向上游一侧,在处于打开位置以及关闭位置时受到驱动,所述打开位置为所述记录媒体可以通过该阀装置的位置,所述关闭位置为所述记录媒体接触该阀装置而被定位的位置;
辊对部件,设置于所述阀装置上游一侧,两个受驱动而转动的辊部件在所述记录媒体厚度方向夹持所述输送通道上的记录媒体,在处于输送所述记录媒体的接触位置、以及离开所述记录媒体的分离位置受到驱动;
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定影装置与所述阀装置之间,用于检测在垂直于所述记录媒体输送方向即记录媒体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录媒体的位置;
辊对部件移动装置,根据所述检测到的记录媒体在记录媒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来移动所述辊对部件,用以在记录媒体宽度方向移动所述记录媒体;以及,
驱动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所述记录媒体的位置,使所述辊对部件移动装置动作,以将所述记录媒体移动到预定的基准位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装置根据上位装置的指令,周期性地移动所述基准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控制装置每隔预定时间或每当处理了预定页数的记录媒体后移动上述基准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控制装置使得所述基准位置移动预定幅度,该预定幅度的单位与所述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的分辨率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控制装置反复控制所述基准位置依次按照多个移动幅度组成的多种移动模式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预先设定了所述多种移动模式中的所述基准位置的移动位置顺序,所述驱动控制装置控制基准位置周期性地从所述移动模式中的一个位置移动到下一个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控制装置按照预定顺序实行所述多种移动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在依次实行所述多种移动模式时,所述基准位置的移动方向随着所述移动模式的变化而转向相反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媒体定位装置,其中,反复实行所述多种移动模式。
9.具备记录媒体定位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中包括:
阀装置,设置于记录媒体输送通道中位于定影装置的记录媒体输送方向上游一侧,在处于打开位置以及关闭位置时受到驱动,所述打开位置为所述记录媒体可以通过该阀装置的位置,所述关闭位置为所述记录媒体接触该阀装置而被定位的位置;
辊对部件,设置于所述阀装置上游一侧,两个受驱动而转动的辊部件在所述记录媒体厚度方向夹持所述输送通道上的记录媒体,在处于输送所述记录媒体的接触位置、以及离开所述记录媒体的分离位置受到驱动;
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定影装置与所述阀装置之间,用于检测在垂直于所述记录媒体输送方向即记录媒体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录媒体的位置;
辊对部件移动装置,根据所述检测到的记录媒体在记录媒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来移动所述辊对部件,用以在记录媒体宽度方向移动所述记录媒体;以及,
驱动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记录媒体位置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所述记录媒体的位置,使所述辊对部件移动装置动作,以将所述记录媒体移动到预定的基准位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装置根据上位装置的指令,周期性地移动所述基准位置。
CN2009101425101A 2009-06-22 2009-06-22 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6092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425101A CN101609292B (zh) 2009-06-22 2009-06-22 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425101A CN101609292B (zh) 2009-06-22 2009-06-22 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9292A CN101609292A (zh) 2009-12-23
CN101609292B true CN101609292B (zh) 2011-10-26

Family

ID=41483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25101A Active CN101609292B (zh) 2009-06-22 2009-06-22 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092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86235A (ja) * 2010-03-09 2011-09-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57886B2 (ja) * 2017-07-11 2022-04-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0830A (zh) * 2005-03-28 2007-01-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图像转印片材和图像记录介质及其生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0830A (zh) * 2005-03-28 2007-01-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图像转印片材和图像记录介质及其生产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119588A 2006.05.11
JP特开2006-91224A 2006.04.06
JP特开2008-225276A 2008.09.2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9292A (zh) 2009-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94433B2 (en) Recording-medium positio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device
US742425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33544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mage forming
US9027925B2 (en) Methods for feeding media sheets having increased throughput
JP464451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0827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detection feedback to control belt movement
US90813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959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09292B (zh) 记录媒体定位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193548B2 (en) Sheet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tus
JP20102153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98987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51213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74687B2 (en) Belt driv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255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266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3039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07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54303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335055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画像転写点位置決定方法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953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39990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67804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52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63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I01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gazette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JP2008-161243 2008.06.20 JP

False: Without priority

Number: 43

Volume: 27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JP2008-161243 2008.06.20 JP

False: Without priority

Number: 43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7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RIORITY DATA; FROM: NONE PRIORITY TO: JP2008-161243 2008.06.20 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