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7097A - 一种生物多肽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多肽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7097A
CN101607097A CNA2008101174537A CN200810117453A CN101607097A CN 101607097 A CN101607097 A CN 101607097A CN A2008101174537 A CNA2008101174537 A CN A2008101174537A CN 200810117453 A CN200810117453 A CN 200810117453A CN 101607097 A CN101607097 A CN 1016070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ycine
aspartic acid
arginine
body surface
devic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174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7097B (zh
Inventor
余占江
韩雅玲
邓捷
张正才
邱笑违
陈永强
冉玉凤
张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pu Medic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pu Medic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pu Medic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pu Medic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1174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070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07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7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7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70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生物多肽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该医疗装置为采用静电吸附和/或微孔物理吸附的原理,在其装置本体表面直接涂覆和/或固定生物抗体制备而成。在本发明所述医疗装置的制备过程中,不需在装置本体表面涂覆基质,从而避免了基质带来的炎症等副作用,另外,医疗装置本体表面的生物抗体不仅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并且能够耐受血流以及其他体液长时间的冲刷、保持较稳定的治疗效果与防止再狭窄和晚期血栓的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多肽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降低再狭窄率的生物多肽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1987年,希格沃特(Sigwart)等首次将血管内金属支架用于冠状动脉,为治疗血管堵塞性疾病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然而血管支架内再狭窄一直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主要原因。随着2004年强生Cypher雷帕霉素药物支架和2005年波士顿科学公司的Taxus紫杉醇药物支架的上市,药物洗脱支架将支架内再狭窄率从金属裸支架时代的30%降低到10%以下。因此,药物洗脱支架被认为是继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技术之后、心脏介入治疗领域的第3个里程碑。
在药物洗脱支架应用最初的几年中,一系列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如关于RAVEL、SIRIUS和RESEARCH以及TAXUS I和TAXUS II等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了雷帕霉素和紫杉醇两种细胞分裂抑制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安全性和近、远期疗效。然而随着药物支架研究的深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积累病例的逐步增加,人们对其使用应更趋理性,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清醒的认识。在药物洗脱支架的动物实验中,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3个月药物完全释放后,出现局部纤维蛋白和炎性细胞聚集和内皮修复不完全,此时内膜增殖的程度和金属裸支架相似,即所谓晚期再狭窄。此外,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所携带的药物,雷帕霉素、紫杉醇以及它们的类似物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同时,也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因此延迟了支架表面的内皮化,从而增加了支架血栓的发生。而医学理论认为促进血管内皮的修复,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内膜增生,从而达到降低再狭窄率。更多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药物洗脱支架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率相比金属裸支架有显著升高,研究者们认为这是因为药物洗脱支架延迟了支架表面内皮的修复和聚合物基质的长期存在导致过敏和炎症反应造成。
理想的可植入动物体的医疗装置不但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能促进受伤组织愈合,防止细胞过度增生,加速管腔组织内皮化,防止血栓形成和再狭窄。因此能够促进内皮修复和抑制内膜增殖的不同阶段信号因子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合酶(iNOS,eNOS)、雌激素、17β雌二醇等。这些支架在动物实验阶段大部分都表现了较好的抑制再狭窄和促进内皮修复的结果。其中较为理想的设计理念为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这种支架通过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到血管局部加速支架表面内皮的快速修复,抵抗再狭窄发生的同时降低支架血栓的发生。根据这一理念,奥勃斯医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Orbusneich)设计的Genous支架将内皮祖细胞特异性CD34抗体共价固定在R支架的表面,通过抗原抗体特异结合的理论捕获血液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以加速内皮愈合以及控制中膜和外膜的增殖。阿昔单抗具有抗血小板活性、抑制中心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引起的炎症,并具有αvβ3抗体活性能够特异捕获内皮祖细胞(EPC)等特性,Humed公司利用阿昔单抗这些生物特性,将其涂覆在支架表面加速支架表面内皮化的同时具有抗炎和抗血栓活性。但是这些支架在临床实验阶段并没有表现出动物实验中显示的良好结果,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为了在支架本体固定或者涂覆生物制品,这些支架设置了中间基质层,基质层的生物相容性需要临床的进一步验证。另外,这一层与支架本体的牢固度不是很好,容易在支架预装和撑开过程中与支架本体脱落,从而造成涂在基质层外面的生物制品脱落,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量。
2、这些生物制品虽然能够有效捕获含有特异性标记的细胞,但是这些特异性标记有的并非内皮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特有,如CD34+细胞在体内除了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外,还有可能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其它细胞,因此CD34抗体在发挥修复内皮优势的同时也可能促进了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可能引进了不安全的因素。
从以上分析来看,目前的生物型支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也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1、寻找能够增加特异性捕获内皮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物质,去除不安全因素;2、寻找能够牢固固定生物制品且能与支架本体牢固结合的基质层或者直接在支架本体表面固定生物制品,避免中间基质层引起的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牢固结合生物多肽并降低再狭窄率的医疗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医疗装置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医疗装置,利用静电吸附和/或微孔吸附,在装置本体表面直接涂覆和/或固定生物抗体制备而成。
其中,所述生物多肽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并且通过体外筛选能够特异性捕获内皮祖细胞和内皮细胞,并不影响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上述生物多肽可选自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G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RGDS),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GRGDS),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络氨酸(GRGDSY),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GRGDSPC),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环肽(cyclo-RGDFV),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cyclo-DFK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丙氨酸-丙氨酸环肽(cyclo-RGD-SAA),青霉胺环肽(cyclo-GpenGRGDSPCA)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环肽及其修饰物青霉胺环肽(cyclo-GpenGRGDSPCA),其对整合素α5β1受体与整合素αvβ3相比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所述装置本体为各种支架、移植片固定膜、移植片固定膜移植物、合成的人造血管、心脏瓣膜、血管修补筛、起搏器、起搏器导子、除纤颤器、PFO隔膜封闭装置、血管夹、动脉血管瘤闭锁器、血液透析移植物、血液透析导管、房室吻合分流、大动脉血管瘤移植物装置、静脉瓣、血管接合夹、留置式动脉导管、血管护鞘。
本发明所述医疗装置的制备方法,是利用静电吸附和/或微孔吸附,在装置本体表面直接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制备而成。
其中,所述静电吸附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电化学抛光、阳极极化、腐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微弧氮化方法或其结合,使装置本体表面带正电;
2、利用多数生物多肽在溶液中带负电的特性,通过静电吸附效应在装置本体表面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
所述微孔吸附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激光雕刻、腐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微弧氮化方法或其结合,在装置本体表面制备形成微孔;
2、利用表面的微孔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
所述静电吸附和微孔吸附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激光雕刻、腐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微弧氮化方法或其结合,在装置本体表面制备形成微孔;
2、采用电化学抛光、阳极极化、腐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微弧氮化方法或其结合,使装置本体表面带正电;
3、利用多数生物多肽在溶液中带负电的特性,通过静电吸附效应在装置本体表面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
上述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可采用浸涂、蘸涂、离子溅射、雾化喷涂或静电喷涂的方式进行。
所述的静电喷涂技术,是在装置本体表面喷涂和/或固定生物多肽时,通过外加电场使表面带上更多的正电,生物多肽带上更多的负电,利用静电喷涂工艺增加生物多肽在医疗装置表面涂覆和/或固定的量。
在微孔制备中,可以采用激光雕刻的方法在支架表面制成宽度为0.0001-1mm,深度为0.0001-0.1mm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U形、椭圆形或锥形的孔洞或微盲孔。如采用激光致孔方法在支架外侧制备孔洞,孔洞形状为U形槽。
在微孔制备中,也可以按照专利200710122811.9中提出的工艺步骤,采用腐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微弧氮化方法或这些方法的结合在医疗装置本体表面,如316L不锈钢金属裸支架表面,制备形成多孔表面,表面孔洞大小均一,呈多晶相结构,孔洞的大小为1nm-500μm。
在使装置本体表面带正电荷的制备步骤中,可以采用电化学抛光、腐蚀和阳极氧化方法使表面带上正电荷;为了进一步增加本体表面的正电荷,也可将待处理装置放置在溶液中接在阳极,对其进行阳极极化,使本体表面在溶液中带上较多的正电荷,利用表面正电荷吸附生物多肽。
静电喷涂的方法可采用该领域公知技术,在医疗装置和喷嘴之间设置静电发生器,使从喷嘴中喷出的生物多肽电性更负,从而利用静电吸附的原理在装置本体表面涂覆和/或固定更多的生物多肽。
不同的生物多肽(包括载体治疗基因、生物抗体)在装置本体表面涂覆和/或固定的量要求不同,如果单纯采用微孔物理吸附、静电吸附效应和静电喷涂技术中的一种即可满足,则生物多肽医疗装置的制备只需要采用其中的一种方式,反之,则可同时联合这三种方法,以增加生物多肽在装置表面的涂覆和/或固定量,保证生物多肽医疗装置的有效性。
本发明生物多肽医疗装置的制备方法,优选同时利用装置本体表面微孔和正电性,通过微孔对生物多肽的物理吸附和/或电荷的静电吸附效应在装置本体表面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具体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医疗装置本体表面的预处理:利用超声波对装置本体表面清洗清除杂质。如选用不锈钢裸支架,使用浓度为99.5%的丙酮分析纯溶液,或浓度为75%的医用乙醇溶剂,利用频率为28-100khz超声波清洗支架本体材料,清洗5-15min,去除本体材料表面的杂质,将清洗后的本体材料放置在干燥机中,温度设定在30-40℃,干燥30-60min后取出备用。
2、制备微孔:采用激光雕刻、腐蚀或阳极氧化方法制备。
(1)激光雕刻致孔
激光雕刻致孔采用该领域公知技术,参考专利“激光孔加工方法及装置专利号ZL01121070.2”和“激光加工系统和方法申请号02808891.3”等,在支架表面制备非穿透孔洞,根据需要也可以只在支架的外表面或者内表面制备微盲孔。
(2)腐蚀和阳极氧化致孔
a、采用酸溶液腐蚀致孔方法或者阳极氧化方法在装置本体上直接制备单尺寸的纳米级微孔;
b、先采用酸溶液腐蚀致孔方法在装置本体上直接制备单尺寸的纳米级微孔,再采用阳极氧化或微弧氧化、微弧氮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多尺寸的纳米级复合孔洞。
上述a制备微孔的具体过程为:将装置本体浸泡在0-100℃温度的腐蚀液中,所述腐蚀液优选浓度为1-38%的盐酸,或含有1-38%的盐酸混合1-98%的硫酸成分的盐酸混酸溶液,或浓度为1-30%的氢氟酸,或上述三种酸溶液的任意浓度比例混合后的混酸溶液,腐蚀时间控制在1min-480h后形成单尺寸孔洞。
上述b制备微孔的具体过程为:将装置本体作为阳极与脉冲电源的正极连接,钛、镁、铝、铁、锌、铜、金、银、铂金属及其合金制成的金属片作为阴极与脉冲电源的负极连接,将装置本体与阴极金属片同时置于盐酸溶液中,电解液优选浓度为1-38%的盐酸,或1-98%的硫酸溶液,电流设定为0.01-30A,频率为25-3000赫兹,时间为1-20min,在装置本体表面制备单尺寸或复合结构的孔洞。
3、装置本体表面的后处理:将上述处理好的装置本体材料用浓度为99.5%的丙酮溶液清洗,再经蒸馏水利用频率为28-100khz超声清洗5-15min,最后将清洗后的本体材料放置在干燥机中,温度设定在30-40℃,干燥30-60min后取出备用;用蒸馏水配制浓度为1-38%的盐酸溶液,将本体材料浸泡在配好的溶液中,放置在恒温箱中,温度设定在20℃左右,放置30min-48h取出。
4、涂覆生物多肽:将表面带正电并有微孔的医疗装置浸没在含有生物多肽的溶液中,并将装置本体作为阳极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惰性金属接在电源的负极,通过调节生物多肽缓冲液的pH值使生物多肽在缓冲溶液中带上负电,同时给予装置外加正向电压(0-1000V),从而通过正负电荷相吸的静电吸附效应和装置表面孔洞的物理吸附双重作用固定生物多肽。
本发明所提供的医疗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传统类似医疗装置必须在装置本体表面涂覆一层基质,利用这层基质的共价或者非共价结合生物多肽。本发明摒弃了这一缺点,从而避免了基质可能引起的炎症和副作用。
2、本医疗装置采用了静电吸附和/或微孔物理吸附效应在本体表面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这种方法不仅很好保持了生物多肽在医疗装置本体表面的较强活性,并且具有很高的牢固度,能够耐受血流及其他体液的长时间冲击。
3、本医疗装置表面涂覆和/或固定的生物多肽,能够更加特异性的捕获内皮祖细胞和内皮细胞,并不引起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
附图说明
图1为带有微孔的316L不锈钢支架本体孔径的电镜扫描图。
图2为带有微孔的316L不锈钢支架本体孔深的电镜扫描图。
图3为内侧致孔和内外侧致孔的支架表面U形孔洞的示意图;
其中,A为支架外侧孔洞,B为支架内侧孔洞。
图4为不同支架植入后28天猪冠状动脉组织形态学照片;
其中,上行均为放大40倍,中行和下行均为放大400倍;BMS上、中、下分别为316L金属裸支架切片;RGD上、中、下分别为青霉胺环肽(cyclo-GpenGRGDSPCA)支架切片,DES上、中、下分别为雷帕霉素药物支架切片。
图5为不同支架植入后7天猪冠状动脉内皮化程度扫描电镜照片。
其中,上行均为放大40倍,中行均为放大400倍,下行均为放大3000倍;BMS上、中、下分别为316L金属裸支架切片;RGD上、中、下分别为青霉胺环肽(cyclo-GpenGRGDSPCA)支架切片,DES上、中、下分别为雷帕霉素药物支架切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青霉胺环肽支架的制备
将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经切割、去渣、抛光,放置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中,在频率100khz的超声波清洗10分钟,温度设定在40℃,干燥40分钟后取出。
然后将支架放置在15%的盐酸腐蚀12小时后,将支架本体作为阳极与脉冲电源的正极连接,钛金属片作为阴极与脉冲电源的负极连接,将支架本体与阴极金属片同时置于浓度为15%的盐酸,电流设定为1A,频率为500赫兹,时间为15分钟,在316L金属裸支架本体表面制备孔洞。如图1所示,电镜扫描下,可见金属支架本体表面有明显的微孔。
将上述处理好的支架用浓度为99.5%的丙酮溶液清洗,再经蒸馏水利用频率为100khz超声清洗10min,最后将清洗后的支架放置在干燥机中,温度设定在37℃,干燥30min后取出备用;用蒸馏水配制浓度为15%的盐酸溶液,将支架浸泡在配好的溶液中,放置在恒温箱中,温度设定在20℃左右,放置12h取出。
将青霉胺环肽(cyclo-GpenGRGDSPCA)制备成5mg/ml的磷酸盐缓冲液,然后将上述带有微孔的316L金属裸支架放入配制好的缓冲液中,并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同时采用惰性金属接在电源的负极,给予电压2V,30min后取出,4℃长期保存。
实施例2cyclo-RGD-SAA多肽支架的制备
将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经切割、去渣、抛光,放置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中,在频率100khz的超声波清洗10分钟,温度设定在40℃,干燥40分钟后取出。
按照设定的程序,采用激光进行支架表面打孔,支架外侧表面孔洞宽度为0.0003mm,深度为0.0002mm。
将上述处理好的支架用浓度为99.5%的丙酮溶液清洗,再经蒸馏水利用频率为100khz超声清洗10min,最后将清洗后的支架放置在干燥机中,温度设定在37℃,干燥30min后取出备用;用蒸馏水配制浓度为15%的盐酸溶液,将支架浸泡在配好的溶液中,放置在恒温箱中,温度设定在20℃左右,放置12h取出。
将cyclo-RGD-SAA多肽制备成5mg/ml的磷酸盐缓冲液,然后将上述带有微孔的316L金属裸支架放入配制好的缓冲液中,并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同时采用惰性金属接在电源的负极,给予电压2V,30min后取出,4℃长期保存。
实施例3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络氨酸支架的制备
将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经切割、去渣、抛光,放置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中,在频率100khz的超声波清洗10分钟,温度设定在40℃,干燥40分钟后取出。
将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络氨酸制备成5mg/ml的水溶液,将上述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放在超声喷涂的待喷涂处,并在喷嘴和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设置静电发生器,静电发生器电压为100V,设置喷涂流速1ml/min,每圈喷涂时间1min,共喷涂3圈后,取出4℃长期保存。
实施例4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支架的制备
将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经切割、去渣、抛光,放置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中,在频率100khz的超声波清洗10分钟,温度设定在40℃,干燥40分钟后取出。
将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浸泡在15%的盐酸腐蚀液中,25℃腐蚀时12h后制备微盲孔。
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制备成5mg/ml的磷酸盐缓冲液,然后将上述带有微孔的316L金属裸支架放入配制好的缓冲液中,37℃,12h后取出,4℃长期保存。
实施例5青霉胺环肽支架的制备
将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经切割、去渣、抛光,放置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中,在频率100khz的超声波清洗10分钟,温度设定在40℃,干燥40分钟后取出。
将上述处理好的支架用浓度为99.5%的丙酮溶液清洗,再经蒸馏水利用频率为100khz超声清洗10min,最后将清洗后的支架放置在干燥机中,温度设定在37℃,干燥30min后取出备用;用蒸馏水配制浓度为15%的盐酸溶液,将支架浸泡在配好的溶液中,放置在恒温箱中,温度设定在20℃左右,放置12h取出。
将青霉胺环肽(cyclo-GpenGRGDSPCA)制备成5mg/ml的磷酸盐缓冲液,然后将上述带有微孔的316L金属裸支架放入配制好的缓冲液中,并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同时采用惰性金属接在电源的负极,给予电压2V,30min后取出,4℃长期保存。
实施例6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络氨酸支架的制备
将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经切割、去渣、抛光,放置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中,在频率100khz的超声波清洗10分钟,温度设定在40℃,干燥40分钟后取出。
然后将支架放置在15%的盐酸腐蚀12小时后,将支架本体作为阳极与脉冲电源的正极连接,钛金属片作为阴极与脉冲电源的负极连接,将支架本体与阴极金属片同时置于浓度为15%的盐酸,电流设定为1A,频率为500赫兹,时间为15分钟,在316L金属裸支架本体表面制备孔洞同时使支架表面带上正电荷。
将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络氨酸制备成5mg/ml的水溶液,将上述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放在超声喷涂的待喷涂处,并在喷嘴和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设置静电发生器,静电发生器电压为100V,设置喷涂流速1ml/min,每圈喷涂时间1min,共喷涂3圈后,取出4℃长期保存。
实验例1青霉胺环肽支架植入猪冠状动脉的实验研究
将如实施例1所述制备好的青霉胺环肽支架手术随机植入猪冠状动脉的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并以金属裸支架和雷帕霉素药物支架作为对照。在植入后的7天、14天和28天对各组动物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QCA),并处死相应动物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电镜观察。
QCA和组织形态学结果表明,手术后28天,植入青霉胺环肽支架支架(附图4RGD)的动物管腔丢失和新生内膜面积相比裸支架(附图4BMS)显著减少,其效果与雷帕霉素药物支架(附图4DES)大致相当。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青霉胺环肽支架(附图5RGD)相比药物支架(附图5DES)、裸支架(附图5BMS)内皮化速度更快,植入手术后7天青霉胺环肽支架组动物内皮化即已完全。
通过上述实验证明,生物多肽支架抑制动物冠状动脉再狭窄能力与雷帕霉素药物支架相当,但是其内皮化速度更快,从而能降低支架植入晚期血栓的发生率。

Claims (10)

1、一种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静电吸附和/或微孔吸附,在装置本体表面直接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制备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多肽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多肽选自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络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环肽、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丙氨酸-丙氨酸环肽或青霉胺环肽中的一种或多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为支架、移植片固定膜、移植片固定膜移植物、合成的人造血管、心脏瓣膜、血管修补筛、起搏器、起搏器导子、除纤颤器、PFO隔膜封闭装置、血管夹、动脉血管瘤闭锁器、血液透析移植物、血液透析导管、房室吻合分流、大动脉血管瘤移植物装置、静脉瓣、血管接合夹、留置式动脉导管、血管护鞘。
5、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医疗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静电吸附和/或微孔吸附,在本体表面直接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吸附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电化学抛光、阳极极化、腐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微弧氮化方法或其结合,使装置本体表面带正电;
(2)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吸附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激光雕刻、腐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微弧氮化方法或其结合,在装置本体表面制备形成微孔;
(2)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吸附和微孔吸附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激光雕刻、腐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微弧氮化方法或其结合,在装置本体表面制备形成微孔;
(2)采用电化学抛光、阳极极化、腐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微弧氮化方法或其结合,使装置本体表面带正电;
(3)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
9、如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覆和/或固定生物多肽采用浸涂、蘸涂、离子溅射、雾化喷涂或静电喷涂的方式进行。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为宽0.0001-1mm,深0.0001-0.1mm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U形、椭圆形或锥形的孔洞或微盲孔。
CN200810117453A 2008-07-30 2008-07-30 一种生物多肽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16070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17453A CN101607097B (zh) 2008-07-30 2008-07-30 一种生物多肽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17453A CN101607097B (zh) 2008-07-30 2008-07-30 一种生物多肽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7097A true CN101607097A (zh) 2009-12-23
CN101607097B CN101607097B (zh) 2012-10-03

Family

ID=41481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17453A Active CN101607097B (zh) 2008-07-30 2008-07-30 一种生物多肽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0709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7036A (zh) * 2018-11-26 2019-01-04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钛合金表面陶瓷层接枝水凝胶的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24823A (zh) * 2019-10-28 2021-04-30 华东理工大学 一类多肽聚合物的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98969A2 (en) * 2005-07-01 2008-03-19 Cinvention Ag Medical devices comprising a reticulated composite material
CN201006052Y (zh) * 2006-12-28 2008-01-16 北京乐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生物多肽血管支架
CN100435861C (zh) * 2006-11-27 2008-11-26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载药或载基因支架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7036A (zh) * 2018-11-26 2019-01-04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钛合金表面陶瓷层接枝水凝胶的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24823A (zh) * 2019-10-28 2021-04-30 华东理工大学 一类多肽聚合物的用途
CN112724823B (zh) * 2019-10-28 2022-08-02 华东理工大学 一类多肽聚合物的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7097B (zh) 2012-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1115B (zh) 一种生物活性蛋白或多肽涂层生物支架的制备方法
CN101199873B (zh) 药物洗脱器械用纳米级孔洞药物释放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48916B (zh) 一种携载细胞外基质的医疗器械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61299B (zh) 孔洞及聚合物共载的药物释放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US10729821B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chitosan/heparinized graphene oxide composite multilayer film on surface of medical magnesium alloy
CN104857570A (zh) 一种可降解锌基合金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WO2009049494A1 (fr) Stent artificiel et procédé de préparation dudit stent
WO2009082876A1 (fr) Support à revêtement de magnésium métallique à dégradation contrôlée et son procédé de préparation
CN104888282B (zh) 一种可降解锌基微孔载药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39009A (zh) 可控降解的微弧氧化金属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WO2010081393A1 (zh) 一种储存和释放多种药物的微孔结构药物洗脱器械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13873A (zh) 一种生物多肽药物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83592A (zh) 涂覆有磷酸钙的包括钴铬合金的支架
CN101502696B (zh) 一种携载基因和/或药物的医疗器械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35305A (zh) 一种多孔钛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2014530058A (ja) 介入医療機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1506467A (ja) 装薬式埋め込み医療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準備方法
CN101607097B (zh) 一种生物多肽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01610B (zh) 一种新型生物抗体医疗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202146455U (zh) 一种心血管复合药物支架
Nguyen et al. Evaluating hydrogenated nickel-titanium alloy for orthopedic implant
JP2019529567A (ja) アンレキサノクスの新たな使用
CN101491468B (zh) 一种医疗装置基因涂层的制备方法
CN101209360B (zh) 一种生物支架的制备方法
JP2007515974A (ja) 薬剤溶出医療用器具の調製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医療用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