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3656A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3656A
CN101603656A CNA2009101464568A CN200910146456A CN101603656A CN 101603656 A CN101603656 A CN 101603656A CN A2009101464568 A CNA2009101464568 A CN A2009101464568A CN 200910146456 A CN200910146456 A CN 200910146456A CN 101603656 A CN101603656 A CN 101603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criminal
lamp
led11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464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3656B (zh
Inventor
高砂昌子
户田雅宏
山田裕一
根津宪二
小野桂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510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1765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03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3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3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36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F21S8/08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with a standard
    • F21S8/085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with a standard of high-built type, e.g. street light
    • F21S8/086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with a standard of high-built type, e.g. street light with lighting device attached sideways of the standard, e.g. for roads and highw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31/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not provided for in codes F21W2102/00-F21W2121/00
    • F21W2131/10Outdoor ligh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简化发光元件的排列、实现广范围的照明、而且能减小眩目感的照明装置。光源模块12包括:模块基板11a;发光元件11,直线状地安装在所述模块基板11a上;以及反射构件14,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配置着所述发光元件11的长孔14b、以及从该长孔14b的两侧的边缘向与所述长孔14b相对向的开口扩开的反射面14a,所述反射构件14具有与该反射面14a连续地形成且将长度方向的上端封闭的反射壁部14c,并且将下端开放。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要在道路、公园等室外用作路灯、防犯灯、庭院灯、及投光器等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该种照明装置安装在设置于道路的人行道侧的支柱等的高处,将荧光灯(lamp)或高强度放电(High Intensity Discharge)灯作为光源来对路面进行照明。但是,近年来,从节能化或免维护等的观点考虑,正在研究将发光二极管(diode)用作室外照明装置的光源。
对于进行室外照明的防犯灯而言,必须以适当的亮度来对路面进行照明,需要具有适合防盗照明的推荐照度(recommended illuminance)。也就是说,需要以水平面照度(平均值)为3勒克斯(lux)、铅垂面照度(最小值)为0.5勒克斯的方式来对防犯灯进行设置,以达到能看到行人的举动及姿势等的照明效果。同时,需要尽可能地借由扩大防犯灯的设置间隔来降低设置成本,要求经济地获得广范围的配光。
因此,已提出专利文献1所示的使用着白色发光二极管的室外照明器具。在该室外照明器具中,安装着多个白色发光二极管的多个平面印刷基板是以白色发光二极管指向下表面侧、而且指向其他方向的方式而装配多个成多角形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00102号公报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示,为了利用如发光二极管那样的发光部较小的光源,来获得如防犯灯那样对道路进行照明的配光,必须排列地使用大量的发光二极管,因而会产生成本方面的问题,并且构造变得复杂,组装作业也变得烦杂。
因此,对于此种将发光二极管等的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防犯灯等的照明装置而言,重要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即使简化发光元件的排列,仍能对道路进行广范围照明的照明装置。
另外,发光二极管虽小,但发光强度高。因此,如专利文献1那样为了向多个方向照明而使用了大量的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装置的亮度高,且容易让人感到刺眼(glare)。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照明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照明装置,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简化发光元件的排列,能进行广范围照明,而且能减小眩目感的照明装置。
第1发明的光源模块(module)的特征在于其包括:模块基板;发光元件,直线状地安装在所述模块基板上;以及反射构件,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配置着所述发光元件的长孔、以及从所述长孔的两侧的边缘向与所述长孔相对向的开口扩开的反射面,所述反射构件具有与所述反射面连续地形成且将长度方向的上端封闭的反射壁部,并且将下端开放。
在第1发明中,光源模块的发光元件优选发光二极管(LED)或半导体激光等将半导体作为发光源的发光元件,当所述发光元件为LED时,可较佳地使用例如表面贴装器件(Surface Mounted Devices,SMD)型的LED。可任意地选定构成发光元件列的发光元件的个数、以及光源模块的个数。构成发光元件列的多个发光元件优选具有相同功能及性能,但也可由功能、性能不同的发光元件所构成。
反射壁部可以是平坦面,也可以是由向发光元件列的上端靠近的曲面等所构成的凸面,或者也可以是相反地由远离发光元件列的上端的曲面等所构成的凹面。
在形成反射构件的合成树脂等的成形体的表面上覆盖铝或银等的金属制光反射膜,借此,可使反射面和反射壁部成为镜面。
第2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器具本体;一对安装部,配设在所述器具本体上,且彼此的背面倾斜地相对向;以及多个如第1发明所述的光源模块,在与所述发光元件的队列正交的方向上,并排设置于所述各个安装部,且设置成靠近反射壁部的已开放的下端。
第2发明的照明装置可较好地用作道路、公园等中的进行照明的防犯灯等的室外照明装置,也可用作设置在如下的场所中的室内用照明器具,该场所是指在室内的走廊或通道等的长度方向(道路等的延伸方向)上需要规定的亮度的场所。
当将第2发明中的照明装置例如用于防犯灯时,优选从器具本体的两侧向斜下方射出光,以沿着道路的长度方向而获得广范围的配光。
在第2发明中,反射壁部将从发光元件向上方放射出的光向下方反射,因此,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不会向照明装置的上方漏出而被浪费。借此,可实现能够确保照明装置的大致正下方的亮度的照明,并且可减小因光向照明装置的上方漏出而产生的光污染(light pollution)。
在第2发明中,器具本体优选由例如铝压铸件(aluminium die cast)等构成的金属、或不透光的合成树脂等构成,从而将光阻断,但也可在不会形成光障碍的范围内允许有少许的漏光。
根据第2发明,以所述反射壁部位于上侧,所述反射构件的已开放的下端相互靠近的方式,倾斜地设置第1发明的光源模块,并且将该光源模块分别并排设置在与发光元件的队列正交的方向上,因此,可简化发光元件的排列。而且,各光源模块包括具有反射面的反射构件,可借由该反射构件来对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而进行照明,因此,可借由分别并排设置在与发光元件的队列正交的方向上的光源模块来进行广范围的照明。而且,组合到反射构件上的发光元件的队列配设在设置于反射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长孔内,因此,发光元件列会分别映入到收容着发光元件列的反射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位,借此,尽管发光元件较小且亮度高,但照明装置在视觉上的光源的大小会因映入到反射面上的发光元件列的像而变大。因此,可减小由多个光源模块构成的光源产生的眩目感。
第3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构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在所述反射构件的宽度内向上方及下方突出,用以配设到所述器具本体上。
在第3发明中,在沿着与发光元件的队列正交的方向而彼此邻接的光源模块之间,并未设置着用以将光源模块固定的固定部,因此,可使邻接的光源模块彼此相互靠近地配设。借此,可促进照明装置的紧凑化(compact),并且由多个光源模块构成、且沿着与发光元件的队列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光源在视觉上的大小,在邻接的光源模块之间连成一体而无中断。换而言之,所述光源在视觉上容易被认作仿佛是沿着器具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个光源。
根据第2发明或第3发明,第4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块包括模块基板,该模块基板具有嵌合部且被所述器具本体的安装部和所述反射构件的背面夹住并固定,所述反射构件包括:嵌合凸部,嵌合于所述嵌合部来将所述模块基板定位;以及扣合爪,扣合于所述模块基板的周缘来将所述模块基板保持于所述反射构件的背面。
在第4发明中,可利用嵌合部与嵌合凸部的嵌合来将模块基板定位于反射构件,因此,可将发光元件的队列相对于反射构件的反射面而组合到适当的位置上。而且,使扣合爪扣合于模块基板的周缘,从而可在将模块基板保持在反射构件的背面的状态下,将光源模块组装到照明装置中。另外,发光元件并不被反射构件覆盖,而是配置在该反射构件的长孔内,因此,例如,当发光元件如LED等那样随着发热而发光时,反射构件不会妨碍发光元件的散热。因此,能抑制发光元件的温度上升,不会使发光性能等下降。特别是在照明装置不具有覆盖光源模块的外罩的构成中,发光元件所散发出的热不易滞留在反射面的内侧等,因此,可进一步抑制发光元件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第4发明中,可由金属或合成树脂来形成安装部,但当发光元件为LED时,优选由铝压铸件等金属制成的所述安装部,以可导热的方式将LED配设在该安装部上,借此来促进LED的散热。
安装部的截面可大致呈V字形,且可将多个光源模块分别配置在彼此的背部相对向的V字的一对两边部上,但安装部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V字形,也可为U字形。总之,可以采用以来自多个光源模块的光的照射方向大致对称的方式而配置的所有的安装部。
根据第4发明,第5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覆盖所述安装部及多个光源模块且支撑于所述器具本体的透光性的外罩,该外罩包括:第1透光部,配设成与由所述光源模块的反射面所反射的光的出射方向大致正交;以及第2透光部,配设成与由所述反射壁部向下方反射的光的出射方向大致正交。
在第5发明中,所谓与光的出射方向大致正交,可以是指几何学上严格地正交而不会在透光部中引起光的反射的方向,也可以是指在透光部中几乎不会引起光的反射的范围内,与正交偏离少许角度而配设。
在第5发明中,外罩可由透明的丙烯酸树脂(acryl resin)或聚碳酸酯树脂(polycarbonate resin)等的透明合成树脂、或者透明的玻璃等的具有透光性的材料而形成,但也可由乳白色等的扩散透光性材料来构成。另外,外罩也可不具有对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功能,并且,该外罩也可形成为至少一部分具有发挥所述配光控制功能的构成。
在第5发明中,经光源模块的反射面反射等而入射到第1透光部的光,穿过从侧方与该反射面相对向的外罩的第1透光部。此时,第1透光部与要穿过它的光的出射方向大致正交,因此,入射到第1透光部的光不易被第1透光部反射而容易穿过第1透光部。同样地,经上侧反射构件反射等而入射到第2透光部的光,穿过从下方与该反射壁部相对向的外罩的第2透光部。此时,第2透光部与要穿过它的光的出射方向大致正交,因此,入射到第2透光部的光不易被第2透光部反射而容易穿过第2透光部。借此,透光性外罩中的光的损耗(loss)变少,随之,能够高效地照射出光。
根据第5发明,第6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以所述光源模块的排列方向的铅垂线为基准的沿着所述光源模块的排列方向的配光特性是,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在0°~±50°的范围内时为全光束,且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0°~±20°时,光束分配率为50%~60%,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为±20°~±50°时,光束分配率为40%~50%。
在第6发明中,在最靠近照明装置的被照射面即装置正下方,能照射高光度的点射光(spot light)。借此,可高效地提高装置正下方的水平面照度。这样,能够明亮地对装置正下方进行照明,随之,可减少光源的刺眼感,因此,例如当用作防犯灯时,可减小作为眩目感指标的GR值。
根据第6发明,第7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以所述光源模块的排列方向的铅垂线为基准的沿着与所述光源模块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配光特性是,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0°~±20°时,光束分配率为10%~20%,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20°~±50°时,光束分配率为35%~45%,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50°~±90°时,光束分配率为35%~45%,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为±90°~180°时,光束分配率不足5%。
在第7发明中,将光分配到装置的两侧斜下方,借此,例如可沿着道路的延伸方向来对该道路进行广范围的照明,并且,因将光分配到装置正下方,所以可提高水平面照度。因此,与第6发明中的光的配光特性相配合,能够明亮地对装置正下方进行照明,且能减小光源的刺眼感,因此,例如当用作防犯灯时,可使作为眩目感指标的GR值例如小于等于50。而且,由于分配到装置的上侧的光不足5%,因此可抑制光污染。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发明的光源模块,发光元件的队列配设在设置于反射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长孔内,因此,发光元件的队列映入到收容着发光元件的队列的反射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位,借此,视觉上的光源的大小因映入到反射面上的发光元件列的像而变大,能减小光源模块的眩目感。
根据第2发明,不仅能确保照明装置的正下方的亮度,而且还能减少因光向照明装置的上方漏出而引起的光污染。
根据第3发明,在第2发明中,可进一步促进照明装置的紧凑化,并且也可容易地将由多个光源模块构成的光源视作在与器具本体的发光元件列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一个光源。
根据第4发明,在第2发明或者第3发明中,更可在将模块基板保持在反射构件的背面,将发光元件的队列相对于反射构件的反射面而组合到适当的位置的状态下,将光源模块组装到照明装置中,并且能使发光元件的热容易散发,从而可抑制该发光元件的温度上升。
根据第5发明,在第4发明中,更可使覆盖安装部及多个光源模块且由器具本体所支撑的透光性外罩中的光的损耗减少,从而高效地照射出光。
根据第6发明,在第5发明中,更能明亮地对装置正下方进行照明,因此能减小光源的刺眼感。
根据第7发明,在第6发明中,更能对装置两侧进行广范围的照明,并且能明亮地对装置正下方进行照明,因此能减小光源的刺眼感,而且还能抑制因光向装置的上侧漏出而引起的光污染。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在限光体已分离的状态下来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将限光体的一部分切去来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主视图。
图3A是将限光体的一部分切去来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侧视图。
图3B是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支撑构件的侧视图。
图4是将限光体的一部分切去,并沿着图3A的A-A剖面线来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5A是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光源体的主视图。
图5B是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光源体的俯视图。
图5C是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光源体与棱镜的关系的侧截面示意图。
图6A是表示将所述照明装置设置在道路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B是示意地表示点灯时的配光状态的示意图。
图7A是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与图3A相当的图。
图7B是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与图5C相当的图。
图7C是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第3变形例的与图5C相当的图。
图8A是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与图3A相当的图。
图8B是表示所述照明装置的第5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中的照明装置右侧用防犯灯R的与图4相当的图。
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中的照明装置左侧用防犯灯L的与图5A至图5C相当的图。
图10A是示意地表示将所述照明装置设置在直线道路上的配光状态示意图。
图10B是示意地表示将所述照明装置设置在伴有弯道的道路上的配光状态示意图。
图10C是示意地表示将所述照明装置设置在拐角处的配光状态示意图。
图10E是示意地表示将所述照明装置设置在道路尽头的配光状态示意图。
图10D是示意地表示将所述照明装置设置在拐角处的常规的配光状态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立体图。
图13是将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一部分切去而进行表示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截面示意图。
图15A是表示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各光源体的排列状况的侧视图,图15B是从斜上侧观察该光源体的排列状况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各光源体的排列状况的侧视图。
图17A是从斜下侧观察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光源体而表示的立体图,图17B是表示该光源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18A是表示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光源体的主视图,图18B是表示该光源体的侧视图,图18C是表示该光源体的仰视图,图18D是表示该光源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19A是分解地表示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光源体的立体图,图19B是从与图19A不同的方向观察并分解地表示该光源体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配光特性的示意图。
图21A、图21B是为了与第3实施形态的防犯灯的配光特性进行比较而表示光源分别不同的常规的防犯灯的配光特性的示意图。
10:     防犯灯(照明装置)
10′:   常规的防犯灯
11:     LED(发光元件)
11a:    模块基板
12:     光源体(光源模块)
13:     限光体(外罩)
13′:   限光体
13a:    开口部
13b:    棱镜
13c:    侧面
13d:    前端面
13e:    底部
13f:    第一透光部
13g:    第二透光部
14:     反射体(反射构件)
14a:       反射面
14b:       长孔
14c:       反射壁部(上侧反射构件)
14d、14e:  固定部
14f:       嵌合凸部
14g:       扣合爪
15:        照明器具本体
16:        支撑构件
17:        安装板
17b:       棱部
17c:       边部(安装部)
17d:       辅助反射体(上侧反射构件)
19:        安装带
20:        点灯装置
21:        嵌合部
22:        爪托槽
25:        螺钉
30:        外罩构件
30a:       覆盖点灯装置20的部分
30b:       开口部
40:        侧板
A:         道路
D:         水平线
E:         开口幅度
E1、E2:    尺寸
F:         安装间隔
G:         焦点
H1:        高度
I:         (LED列间的)相互间隔
J:         铅垂线
K1、K2:    范围
L:         左侧用防犯灯
L1:        照明器具本体15的长度
o-o:       光轴
P:         支柱
Q1、R1:    两点链线
R:      右侧用防犯灯
S:      宽度
θ1:    张角
θ2:    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8A、图8B所示,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防犯灯的第1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符号10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照明装置即防犯灯。该防犯灯10包括:多个光源模块例如光源体12,具有多个发光元件11及反射构件例如反射体14;透光性的外罩例如限光体13,使来自发光元件11的光透过;支撑各光源体12的安装板17;支撑限光体13及安装板17的器具本体15;以及支撑器具本体15的支撑构件16。
发光元件11是由半导体发光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以下称作“LED”)构成的,准备具有相同性能的多个LED11。本实施形态中,各LED11是由高亮度、高输出的表面贴装器件(SMD)型的LED所构成,该SMD型的LED是借由蓝色LED芯片和被该蓝色LED芯片激发的黄色荧光体来发出白色光。这些LED11的光轴o-o在与安装LED11的模块基板11a的安装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图5A、图5B、图5C)。
模块基板11a是由呈细长矩形的电路基板所构成。在该模块基板11a上安装着多个LED11,在本实施形态中,沿着模块基板11a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即,沿着光源体12的中心线x-x,大致呈直线状地安装着24个LED11。因此,各LED11排列成大致直线状的队列。借由所述多个LED11和模块基板11a来构成线模块。准备多根该线模块,在本实施形态中,准备10根该线模块。
将反射体14与各线模块组合而构成光源体12。也就是说,如图5A至图5C所示,反射体14是由不锈钢(stainless steel)或者铝制的板材所形成,且具有截面大致呈U字形的导水槽状的反射面14a。该反射体14的延伸方向的上下两端是开放的。所述构成的线模块是以中心线x-x沿着反射体14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y-y的方式,位于并被支撑在反射体14的内侧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详细来说是导水槽的底部。利用螺钉等的固定构件来将各线模块的上下的端部安装在反射体14的内表面。借此,反射体14的反射面14a左右对称地位于大致呈线状的线模块的两侧,从各LED11向两侧放射的照射光被朝向LED的光轴o-o反射。准备多个具有反射体14的光源体12,在本实施形态中,准备10个所述光源体12。各反射体14是将凹陷的内表面加工成镜面而构成的。
器具本体15是由铝压铸件而制成,且是由一面、具体地说是下表面形成开口部15a的大致呈船底形状的箱体而构成。在该器具本体15内收容且支撑着安装板17,该安装板17上朝着开口部15a而安装着所述反射体14。也就是说,在器具本体15的一个空间部,图2中是右方的较大的空间部内,支撑着安装板17,该安装板17位于器具本体15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z-z上、且由不锈钢或者铝制板材构成、截面大致呈V字形。安装板17是将其棱部17b朝向下方而固定在器具本体15上。
安装板17包括用以配置多个光源体12的一对安装部,即,包括彼此的背部相对向的一对V字形的两边部17c、17c。安装板17是以两边部17c、17c左右对称地朝器具本体15的底部逐渐展开并倾斜的方式,固定在船底形状的底部(图4)。当将器具本体15设置在支柱P(图6A及图6B)等上时,所述状态是V字形的两边部17c、17c左右对称地朝上方逐渐展开并倾斜,V字形的两边部17c、17c的板面左右对称地朝向斜下方。另外,对安装板17的表面实施镜面加工,使该薄面具有反射体的功能。
在固定在器具本体15上的安装板17上,配置并支撑着10个光源体12。也就是说,相对于彼此的背部相对向的V字形的一对边部17c、17c,各光源体12以大致相等的间隔排列在与LED11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换而言之,所述各光源体12排列在与光源体12的中心线x-x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具体来说,如图3A所示,所述各光源体12排列在安装板17的长度方向上。
详细来说,10个光源体12中的每5个设置在安装板17的V字形的左右两边部17c、17c上,且以各自相距大致相等的间隔的方式,沿着器具本体15的长度方向而受到固定。例如,利用点焊(spot welding)等的方法来将反射体14的底面部固定到安装板17上,借此来实施所述固定。这样,将10个光源体12中的每5个分成一组,且使照射方向大致左右对称,如图3A所示,从侧方观察器具本体15时,反射体14所构成的导水槽及发光元件11所形成的队列是沿纵向而配设。因此,发光元件11所形成的队列在与反射体12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图中,17d表示用作上侧反射构件的辅助反射体,该辅助反射体是使安装板17的V字形的两边部17c、17c的开放端部向上方延长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弯曲而一体地形成。该辅助反射体17d位于覆盖器具本体15的底面的位置,且配设成与光源体12的上侧相对向。借此,使从各LED11向器具本体15的底面侧(上侧)射出的光,朝器具本体15的开口部15a侧反射,即,朝下方反射。另外,对辅助反射体17d的表面实施镜面加工。
限光体13对从安装在光源体12上的各LED11发出的光进行控制,该限光体13是由透明的丙烯酸树脂等的合成树脂所构成,且是由在一个面上形成着开口部13a的截面大致呈V字形的箱体所构成,以构成将所述器具本体15的开口部15a加以覆盖的外罩构件。
限光体13的内表面上一体地形成着棱镜(prism)13b。棱镜13b的棱线在与光源体12的各LED11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连续,换而言之,棱镜13b的棱线在与光源体12的中心线x-x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连续(图3A)。当将作为外罩构件的限光体13罩住器具本体15,且将器具本体15设置在支柱P等上时,所述棱线位于大致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上。
棱镜13b是使指向性比较强的LED11的光折射而获得作为目的的广范围的配光的棱镜,棱镜的顶角约形成为90°,该棱镜13b形成在沿着限光体1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面13c、13c和前端面13d上,而且,在截面形状中,棱镜连续地形成在两侧面13c、13c和底部13e上,以规定的间隔而形成着多条棱线(或者槽)(图4)。
使开口部13a与器具本体15的开口部15a相吻合,覆盖支撑在器具本体15内的光源体12和收容在器具本体15的左方的狭小空间部内的点灯装置20(图1、图2及图3A、图3B),且利用螺钉等以可装卸的方式来安装该限光体13。借此,限光体13利用截面大致呈V字形的两侧面13c、13c,在与由大致呈V字形的安装板17所支撑的各5个光源体12大致平行的状态下,来覆盖所述各5个光源体12,而且,以棱镜13b的棱线位于与LED11的排列方向(光源体12的中心线x-x)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方式,来覆盖所述各5个光源体12(图3A)。另外,器具本体15的开口部15a和限光体13的开口部13a是隔着由硅树脂等所形成的垫片(packing)(未图示)而嵌合,以保持防水性。可将限光体13上的螺钉卸下来对光源体12及点灯装置20等进行检查、修理等。
在图3B及图6A中,符号16表示由安装配件构成的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16安装在器具本体15的一侧,即,安装在点灯装置20侧。利用该支撑构件16及与该支撑构件16组合的安装带(mount band)19,来将所述构成的防犯灯10支撑并固定在支柱P等上。
在本实施形态中,以如下的方式来设定防犯灯10的尺寸等。图3A所示的器具本体15的长度尺寸L1约为380mm,包括限光体13的高度尺寸H1约为200mm,图4所示的宽度尺寸S约为170mm。
其次,如图6A、图6B所示,将以所述方式构成的防犯灯10安装在设置于道路A的人行道侧的支柱P上并进行使用,对防犯灯10在此情况下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A、图6B所示,借由支撑构件16来将器具本体15安装到支柱P的约4.5m的高度。此时,将器具本体15的中心线z-z设置成大致为水平,以限光体13的棱镜13b的棱线大致沿着道路的横切方向的方式来支撑所述器具本体15。借此,由安装板17的大致呈V字形的两边部17c、17c所支撑的每侧各5个的各光源体12左右对称地朝向斜下方。
如果在以所述方式设置的状态下,将各光源体12的LED11点亮,那么从各LED11放射出的沿着光轴o-o的照射光会因限光体13的棱镜13b而折射,左右的照射方向上的光会沿着各光轴方向而大致左右对称地射向斜下方。同时,不沿着LED11的光轴的从两侧放射出的光在反射体14的两侧的反射面14a上,被反射向光轴方向,经棱镜13b折射之后,沿着光轴方向左右对称地射向斜下方(图5B)。借此,光从器具本体15的两侧面均匀地射向支柱P的左右(图6A中是射向附图的近前侧与内侧),从而沿着道路A的延伸方向而将人行道侧及车行道侧的路面照亮,以此进行照明。
而且,在不沿着LED11的光轴的光中,射向下方的光经限光体13的底面的棱镜13B折射而射向下方。射向上方的光被辅助反射体17d向下方反射,并与射向下方的光一同经限光体13的底面的棱镜13b折射而射向下方,从而将位于所设置的支柱P的大致正下方的下方区域的路面照亮(图5C)。根据所述支柱P的大致正下方的照明,光因棱镜13b而扩散,可利用柔和的光来将支柱P的下方区域照亮,并且可使人在抬头观察防犯灯10时不会感到刺眼。
而且,组装在反射体14中的LED11的队列是配设在反射体14所具有的导水槽状的反射面14a的内侧,且配设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因此,LED11的队列映入到收容着LED11的队列的反射面14a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位。借此,尽管各个LED11较小且亮度高,但防犯灯10在视觉上的光源大小会因映入到反射面14a上的LED11队列的像而变大。也就是说,观察到配置着比实际用作光源的LED11的数量多的光源,因此,可观察到较大的使用中的光源。因此,可减小由多个光源体12构成的光源的眩目感。
在此情况下,各LED11与它们所映入的反射体14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位之间的距离相等,因此,反射面14a对于排成队列的各个LED11的反射控制是相同的。因此,能够进行覆盖广范围的照明,也就是说,可利用反射面14a来使光扩散到道路的整个横向范围,并在道路的延伸方向上一直到达远处,从而可对道路的规定长度的范围进行照明。
根据所述作用,如图6B所示意地表示的配光状态那样,防犯灯10的照明能够实现广范围的配光,即,从支柱P的下方区域沿着人行道侧及车行道侧的道路A的延伸方向进行照射。
以上,根据本实施形态,多个LED11构成为沿着光源体12的中心线x-x而大致直线状地排列形成且被安装的线模块,因此,构造得到简化且组装作业也变得简单。同时,指向性比较强的LED11的照射光,经过棱线在与LED11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连续形成的棱镜13b后产生折射,从而可获得广范围的配光,因此,无须如先前那样使用多个昂贵的LED,便可获得广范围的配光。借此,也能解决成本方面的问题。
另外,光源体12是由线模块而构成,因此,可根据需要以选择适当数量的光源体12,来进行配光特性适合于防犯灯10的设置场所的照明。例如,当在仅需单侧照明的道路尽头,省略左右对称地设置的光源体中的单侧的光源体,或者将其设为不点灯状态,从而可阻止光射向无需照明的方向,以免对附近住宅或农田里的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可提供适用于各种设置场所的通用性良好的防犯灯。另外,也可在点灯装置20内设置调光控制装置,以此来对多个光源体12进行适当选择而使其点灯或者灭灯,而与道路周边的建筑物或环境等设置场所的状况相应地进行防犯照明。
光源体12的LED11构成为将由蓝色LED芯片及由该蓝色LED芯片激发的黄色荧光体而发出白色光的高亮度、高输出的多个表面贴装器件型LED排列在模块基板11a上而成的具有通用性的线模块,此时可获得能由棱镜来控制照射光的配光,因此,无须如专利文献1所述对各个炮弹形的LED的配光进行控制,所以在成本方面有利。
因光源体12中安装了反射体14,因此,可使从各LED11漏到侧方的光向光轴方向反射,从而可有效活用这些光,从而可进行配光更广范围的照明。进而,添设辅助反射体17d,使支撑光源体12的安装板17发挥反射体的功能,因此,从LED11漏射的光受到该安装板17的反射,而减少了浪费的光,从而得到更有效的活用。
而且,因将半导体发光元件即LED11用作光源,因此使用寿命变长,无须承担灯泡更换等的维护费,可长期使用。同时,利用LED11和棱镜13b的组合,能以广范围的配光来进行照明,且可扩大防犯灯10的设置间隔,从而能以低成本来获得广范围的照明。
而且,因将LED11用作光源,因此,无需常规的荧光灯或HID灯的点灯装置中的较重的稳定器(stabilizer)等构件,因此可使防犯灯10整体变得较小且较轻,当将防犯灯10设置在支柱P等高处时的施工性也变得容易,且能够切实地设置。
多个光源体12分别配置在大致呈V字形的安装板17的各自的背部相对向的V字形的一对边部17c、17c,因此,可切实地进行配光控制,以使各LED11的照射光的照射方向大致对称。
多个光源体12,由大致呈V字形的安装板17支撑,且一并收容在器具本体15内的一方的较大空间部内,而器具本体15内的另一方的狭小空间部内收容点灯装置20,因此,能提供一种零件配置也得到简化的易组装的防犯灯。
以上,本实施形态中,限光体13的棱镜13b的顶角约形成为90°,但根据棱镜13b与光源体12的位置关系,可选择适当的顶角角度等,以获得更接近预期值的广范围的配光。而且,棱镜13b是形成在限光体13的长度方向上的整个面上,但也可如图7A所示,仅形成在与光源体12对应的部分。此时,未形成棱镜的部分则成为透明状态、或者经光扩散处理的半透明状态。
另外,从截面形状看,棱镜13b是连续形成的,但也可如图7B所示,与光源体12对应的部分由透明体构成,而仅在下方及上端部分形成棱镜13b。这样,与光源体12对应的侧面部分成为透明的,因此使得指向性较强的LED11的光从透明部分直接射出,而到达更远处。另外,在有支柱P的防犯灯的正下方的下方部分,光经过棱镜13b产生扩散后变得柔和,从而可以柔和的光来照射支柱P的下方区域,而且,可抑制人仰视防犯灯10时产生的刺眼感。另外,利用上端部分的棱镜13b,可选择适当的顶角角度等进行设定,从而阻止光从器具本体15向上方照射。这样,不会对附近住宅或农田里的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也可如图7C所示,当防犯灯10的下方区域的照度不足时,不形成下方的棱镜而成为透明或者半透明状态,来照亮防犯灯10的下方区域的路面。
也可使安装在光源体12上的反射体14的配置角度可变,从而可调整配光。而且,也可如图8A所示,安装着反射体14的光源体12可相对于安装板17旋转,角度、也就是说呈线状排列的LED11的排列方向与棱镜13b的棱线所成的角度可变,从而可进一步调整配光。利用所述反射体14及光源体12的调整功能,可获得例如适合于弯曲道路、或拐角的配光。
反射体14是由安装板17及辅助反射体17d经镜面加工而构成,但当这些构件是由不锈钢或铝等构成时,也可不特意进行镜面加工。反射体14也可由聚对苯二甲基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phthalate,PBT)等的白色合成树脂构成。而且,也可由所述金属或合成树脂上经镜面或者半镜面加工等而形成。
反射体14对应于所有光源体12而设,但也可为了获得预期的配光而仅与一部分光源体相对应地设置。反射体14可与器具本体15或者支撑光源体12的构件等形成为一体,或者也可单独形成。而且,多个反射体14是由相同材料构成且具有相同的反射性能,但也可由其他材料构成,而且,各自的反射性能可互不相同或者一部分的反射性能互不相同。另外,各个反射体14可形成为一体,也可单独地与各个光源体分别对应地形成。
收容在器具本体15内的点灯装置20,也可不设在器具本体15内。器具本体15与作为外罩构件的限光体13之间是利用螺钉来固定的,但也可对器具本体15和限光体13的一端边缘部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进行轴支,且可将此轴作为支点而开闭。虽限光体13具有器具本体15的外罩构件的功能,但如图8B所示,外罩构件30是由框状构件构成的,该框状构件包括覆盖点灯装置20的部分30a和与光源体12相对向的开口部30b,且有限光体13′嵌在该框状构件的开口部30b中,限光体13仅具有专门控制光的功能。
发光元件是由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LED11构成,除此以外,也可由冷阴极灯(cold cathode lamp)、卤素灯(halogen lamp)、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元件等构成。
利用支撑构件16来支撑防犯灯10,使得限光体13的棱镜13b大致沿着道路的横切方向,但棱镜无须在几何学上严格地位于道路横切方向,可根据设置现场的状况,而支撑在与道路横切方向偏离少许角度的位置上。
第1实施形态中,构成的是室外用防犯灯,但也可构成研究设施、图书馆或美术馆等的走廊中使用的,沿着走廊的延伸方向进行照明的室内用照明器具。当构成室内用照明器具时,也可省略用于防水的垫片。
第1实施形态中的防犯灯10包括:多个光源体12,沿着与该发光元件11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而配设,且有多个发光元件11大致呈线状排列在所述光源体12上;限光体13,以棱线在与该光源体12的发光元件11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为连续的方式形成着棱镜13b,对发光元件11的照射光进行配光控制;以及器具本体15,支撑光源体12和限光体13。因此,利用如上所述沿着与该发光元件11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而配设、且有多个发光元件11大致呈线状排列形成在其上的多个光源体12,可简化发光元件11的排列,而且,利用以使棱线在与光源体12的发光元件11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连续的方式而形成棱镜13b、对发光元件11的照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限光体13,可进行广范围的照明。
另外,第1实施形态中的防犯灯10中,多个光源体12以照射方向大致对称的方式,而分别配置在各自的背部相对向的一对边部(安装部)15c、15c上。这样,可切实地对发光元件11的照射光进行配光控制,从而进行广范围的照明。
防犯灯等的照明装置中,为了能扩大设置间隔来进行照明,以达到节能或节省施工步骤的目的,要求配光沿着道路方向在长度方向上扩大。然而,当如上所述在长度方向上扩大照射距离时,若将照明装置设置在例如拐角、弯曲道路等处,那么单侧的照射光较充分,而产生漏光,可能会对附近住宅或农田里的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第2实施形态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拐角、弯曲道路等高效地进行照明,且能将漏光达到最小限度的照明装置。
以下,参照图9A、图9B以及图10A至图10E,对此照明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图9A、图9B以及图10A至图10E中,对于与第1实施形态中的图1、图2、图3A、图3B、图4、图5A至图5C、图6A、图6B、图7A至图7C以及图8A、图8B中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关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1实施形态中的防犯灯10,第2实施形态中的照明装置即防犯灯中,以器具本体的中心线z-z为分别而划分成两部分,从而形成右侧用防犯灯R和左侧用防犯灯L。这样,右侧用防犯灯R中,器具本体15内组装着5个光源体12和限光体13,此5个光源体12支撑在安装板17的右侧,此限光体13中以棱线沿着与此光源体的各LED11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以连续的方式而形成着棱镜13b。同样,左侧用防犯灯L中,器具本体15内组装着5个光源体12和限光体13,此5个光源体12支撑在安装板17的左侧,此限光体13中以棱线沿着与此光源体的各LED11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以连续的方式而形成着棱镜13b。
另外,在成为左右分割面的器具本体的侧面上,利用铝压铸件(die cast)而分别一体形成侧板40、40,且在此侧板40、40与作为外罩构件的限光体13之间设置垫片(packing),从而具有防水功能。
以所述方式构成的右侧用防犯灯R,当将支撑在一侧的各光源体12的LED11点亮时,与第1实施形态中相同,从各LED11射出的光受到限光体13的棱镜13b的控制,而向器具本体15的单面、图9A中为右侧射出。而且,左侧用防犯灯L中,与第1实施形态中相同,从各LED11射出的光受到限光体13的棱镜13b的控制,而向器具本体15的单面、图9B中为左侧射出。另外,支撑构件16可相对于支柱P而旋转,从而可将器具本体15设置在任意方向。
以所述方式构成的右侧用防犯灯R和左侧用防犯灯L以如下方式设置在各种道路上。也就是说,如图10A所示,在直线状的道路A上,在1根支柱P上设置右侧用防犯灯R和左侧用防犯灯L共计2台防犯灯时,以设在其分割面上的侧板40相对向的方式,换而言之是以限光体13面向左右延伸的道路的方式,来设置支柱P。这样,与第1实施形态中相同,设置成限光体13的棱镜13b的棱线大致沿着道路的横切方向,且如图10A中示意地表示的配光状态所示,防犯灯的照明能够实现广范围配光,即,从支柱P的下方区域沿着左右的人行道侧及车行道侧的道路A的延伸方向进行照射。此时,为了使光不会泄漏到道路以外的区域,而利用棱镜13b来控制来自各LED11的光。
如图10B所示,在弯曲道路A上,在1根支柱P上设置右侧用防犯灯R和左侧用防犯灯L这两台防犯灯,右侧用防犯灯R为了能沿着右侧弯曲路面照射,而以规定的角度朝向右侧而设置在支柱P上。左侧用防犯灯L为了能沿着左侧弯曲路面照射,而以规定的角度朝向左侧而设置在支柱P上。这样,利用右侧用防犯灯R,能够以从支柱P的下方区域沿着向右侧弯曲的人行道侧及车行道侧的道路A的延伸方向进行照射的广范围配光而进行照明。而且,利用左侧用防犯灯L,能够以从支柱P的下方区域沿着向左侧弯曲的人行道侧及车行道侧的道路A的延伸方向进行照射的广范围配光而进行照明。这样,如图10B中示意地表示的配光状态所示,利用左右的防犯灯R、L,能够以沿着曲线的广范围配光来进行照明。同时,不会产生如图10B中的虚线所示的漏光,从而不会给附近住宅或农田里的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在拐角的道路A上,如图10C所示,在1根支柱P上设置右侧用防犯灯R和左侧用防犯灯L这两台防犯灯时,为了能沿着弯曲的道路进行照射,而相隔约90°进行配置。也就是说,右侧用防犯灯R为了能沿着向右弯曲的路面进行照射,而朝向右侧设置在支柱P上。左侧用防犯灯L为了能沿着向左弯曲的路面进行照射,而朝向左侧设置在支柱P。这样,利用右侧用防犯灯R,能够以从支柱P的下方区域沿着向右侧弯曲的人行道侧及车行道侧的道路A的延伸方向而进行照射的广范围配光来进行照明。而且,利用左侧用防犯灯L,能够以从支柱P的下方区域沿着向左侧弯曲的人行道侧及车行道侧的道路A的延伸方向而进行照射的广范围配光来进行照明。这样,如图10C中示意地表示的配光状态所示,利用左右的防犯灯R、L,能够以沿着拐角道路A进行照射的广范围配光而进行照明。同时,不会产生图10D中的虚线所示的常规的设置形态下会产生的漏光,从而不会对拐角处的住宅或农田里的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图中10′表示常规的防犯灯。
其次,在处于尽头的道路A上,如图10E所示,设置一台左侧用防犯灯L,使设在其分割面上的侧板40朝向路的尽头,换而言之是使限光体13朝向延伸的道路A而设置在支柱P上。这样,与第1实施形态中相同,设置成限光体13的棱镜13b的棱线大致沿着道路横切方向,如图10E中示意地表示的配光状态所示,能够以从支柱P的下方区域沿着人行道侧及车行道侧的道路A的延伸方向进行照射的广范围配光而进行照明。同时,不会产生虚线所示的漏光,从而不会对道路尽头那一侧的住宅或农田里的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与图10E相反,当在道路尽头的左侧设置支柱且安装防犯灯时,使用一台右侧用防犯灯R,使其限光体13朝向延伸的道路A而设置在支柱P上,这样,可获得与图10E相同的作用效果。
以上,根据第2实施形态,可提供一种能对拐角、弯曲、尽头等的道路A高效地进行照明、且可使漏光达到最小限度、而且适合于各种设置场所的条件的通用性良好的作为照明装置的防犯灯。
而且,根据第2实施形态中的防犯灯,可仅在一侧进行配光,因此,可减少光源体12的LED11的数量,从而可降低价格,反射体14或限光体13等光学系统都减半,从而可使器具变得较小且较轻,而且对支柱的设置作业也变得简单。
第2实施形态中,使用棱镜作为限光体,但也可使用凸透镜(converginglens)等透镜体。此时,作为光学系统零件,可由光源体及透镜体,或者光源体、反射体及透镜体构成。
另外,第2实施形态中的其他结构、作业、作用效果、变形例等都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
参照图11至图14、图15A、图15B、图16、图17A、图17B、图18A至图18D、图19A、图19B以及图20,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另外,图11至图14、图15A、图15B、图16、图17A、图17B、图18A至图18D、图19A、图19B中,对于与第1实施形态中的图1、图2、图3A、图3B、图4、图5A至图5C、图6A、图6B、图7A至图7C以及图8A、图8B中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关的详细说明。
第3实施形态中,作为照明装置的防犯灯10中所具有的器具本体15,是由金属例如铝压铸件而制成,利用螺钉(screw cramp)等而固定在此器具本体15的内表面上的安装板17也是由金属制成,优选由导热性良好的金属例如铝制成。安装板17包括边部17c、17c和棱部17b,且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呈V字状,此边部17c、17c构成各自的背面相对向的一对安装部,此棱部17b与所述边部17c、17c连接成一体。另外,棱部17b可呈尖形,也可不呈尖形。第3实施形态中的安装板17也可不具有相当于第1实施形态中所述的上侧反射体的结构。
如图14所示,与穿过棱部17b的铅垂线C正交的水平线D、和两边部17c、17c所成的张角θ1为30°~60°。利用此张角θ1,在光源体12已点灯的状态下,可拉长防犯灯10的两侧斜下方的照射距离。也就是说,可使防犯灯10沿着需要照明的道路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对例如17.5m的范围照射光。
沿安装板17的长度方向并排安装在两边部17c、17c的表面上的多个光源体(光源模块)12,如图18A至图18D及图19A、图19B所示,包括:反射体(反射构件)14、与此反射体14的背面相重叠的模块基板11a、以及安装在此模块基板上的多个LED(发光元件)11。
作为反射体14,可例如在PBT或ABS等合成树脂的成形体的表面上蒸镀(vapor deposition)铝(也可为银)而形成。另外,蒸镀仅针对图18B~图18D中的尺寸E1所示的范围,反射体14的安装侧的部位即尺寸E2的范围内不进行蒸镀。反射体14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水槽状的反射面14a。此反射面14a利用所蒸镀的铝而成为镜面。
反射体14的开口幅度E(参照图17A、图17B)为20mm~50mm。利用此开口幅度E,可使光源体12甚至防犯灯10小型化,而且能使从光源体12射出的光的宽度不会过窄,从而对预期的照射范围进行照射。具体地说,就道路照明而言,可对出射光进行控制,使其能对道路的整个宽度范围进行照明。
如图17B及图19B所示,反射体14的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中央部设有长孔14b。长孔14b沿着反射体14的长度方向延伸,由此长孔14b将反射面14a在反射体14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分成两部分。
第3实施形态中的反射体14中,一体形成着构成上侧反射构件的反射壁部14c。如图17A及图18D所示,反射壁部14c将反射体14的上端部封闭,且从反射面14a的上端起呈直角弯曲而连续形成。反射壁部14c的下表面是平坦的,且通过蒸镀的铝而成为镜面。另外,此蒸镀的范围处于所述尺寸E1的范围内。
反射体14的下端部无相当于反射壁部14c的结构,因此,如图17A及图19A、图19B所示,反射体14的下端是开放的。因此,如图18A所示,从正面观察反射体14时,长孔14b的3方被包围。也就是说,长孔14b的左右两侧被反射面14a包围,而长孔14b的上方被反射壁部14c包围。
反射体14具有从其上端向上方一体突出的上侧固定部14d、和从其下端向上方一体突出的下侧固定部14e。如图18A、图18D所示,上下固定部14d、14e的中央部形成着供螺钉等固定零件穿过的通孔。
如图19B所示,在反射体14的背面、例如固定部14d、14e的中央部背面分别一体地突设着嵌合凸部14f,所述通孔形成在此嵌合凸部14f上。而且,在反射体14的背面,在嵌合凸部14f以外的位置上,突设着与此反射体14成一体的例如一对扣合爪14g。这些扣合爪14g能以其根部为支点而产生弹性变形。
模块基板11a是由大小与反射体14的背面大致相等的电绝缘板、布线图案(wiring pattern)、以及作为散热器(heat spreader)的铜箔构成。为了将LED11串联,而将布线图案设在电绝缘板的表面上。铜箔以与布线图案电绝缘的状态而连续地跨设在电绝缘板的表里两面上。
如图19A、图19B所示,在模块基板11a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央分别设着嵌合部21。这一对嵌合部21,对应于嵌合凸部14f的形状,而由例如模块基板11a的长度方向上的这一端开放的U字形的槽构成。另外,当嵌合凸部14f的形状为圆形时,嵌合部21也可由圆形的孔等形成。
进而,如图19A、图19B所示,模块基板11a的两侧边缘的中央部背面分别设着爪托槽22。另外,也可省略以所述方式设置在嵌合部21以外的位置上的爪托槽22。但是,在将所述扣合爪14g的扣合部位设为在模块基板11a的侧边缘处开放的爪托槽22的构成中,扣合爪14g不会突出在反射体14的宽度方向上。这样,如下文所述,可并排设置反射体14,且能使邻接的反射体14之间不会产生太大间隙,而紧密地配置多个反射体14,甚至能促进防犯灯10的小型化,因此较好。
将模块基板11a的嵌合部21分别嵌合在反射体14的嵌合凸部14f内,并且将反射体14的扣合爪14g分别扣合于爪托部22,借此,如图17A、图17B及图18A至图18D所示,将所述模块基板11a安装并保持为如下的状态,即,定位并积层在反射体14的背面上的状态。这样,当将光源体12安装到安装板17上时,无需分别安装模块基板11a和反射体14,而可将模块基板11a和反射体14作为组件(assembly)而安装。
如图17B等所示,LED11与所述布线图案电连接而安装在模块基板11a的表面(安装面)上。具体地说,如以图18A、图18D为代表的图所示,LED11具有分别向反方向突出的阳极(电极)11c和阴极(电极)11d,通过焊接而将这些电极安装在所述布线图案上。此时,LED11安装成,阳极11c和阴极11d排列在模块基板11a的长度方向、换而言之是各LED11所组成的直线状的列的延伸方向上。而且,也可设置散热构件(未图示),来使各LED11的模块基板11a侧和阳极11c热连接从而进行散热。此时,阳极11c侧的温度比阴极11d的温度容易上升,因此,通过使阳极11c和阴极11d相对向地配置,可使模块基板11a实现均热化,抑制各LED11的温度的不均。
各LED11的安装间隔F为5mm~20mm。通过如上所述使LED11的安装间隔F大于等于5mm,可抑制射向LED11所组成的列的延伸方向的光被邻接的LED11遮住而导致光的出射效率下降。而且,通过将LED11的安装间隔F设成小于等于20mm,不仅能抑制各个LED11分别被看成一个光点,而且能使光源看上去较大从而减少眩目感。
通过如上所述对安装着多个LED11的模块基板11a和反射体14进行组装,各LED11面向反射体14的内侧、且从正面观察反射体14时其配置在所述长孔14b内。也就是说,成列的多个LED11,以映入到反射体14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位、也就是说反射面14a的左右两侧的方式,而配设在反射面14a的内侧且位于宽度方向中央部。
换而言之,反射体14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位是以多个LED11所组成的列为中心而左右对称地设置的。因此,各LED11与它们所映入的反射体14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位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反射面14a对于排成列的各LED11的反射的控制是相同的,因此,可将光扩散到道路的整个横向范围,且沿着道路的延伸方向对规定长度范围进行照明。相反,排成列的各LED11与反射壁部14c之间的距离各不相同,反射壁部14c的反射面主要使来自与其最近的位置上的LED11的光向下方反射。
而且,如图18C所示,LED11的光出射正面(图18C中为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并不位于反射体14的反射面14a的焦点G,而使设在相对于此焦点G偏向背面方向(图18C中为下方)2mm(将此称作-2mm)的范围K1内,或者,设在相对于焦点G偏向正面方向(图18C中为上方)2mm(将此称作+2mm)的范围K2内。这样,可防止来自各LED11的光成为平行光而射出,且可使出射光扩散而高效地照射在路面等上。
而且,因各LED11是以模块基板11a保持在反射体14上的状态下而配置在长孔14b内,所以,当从正面观察光源体12时,这些LED11的阳极11c及阴极11d并不被反射体14覆盖,而是处于露出在反射体14的内侧的状态。这样,在LED11点灯的状态下,传递给配设在最靠近此LED11的发热部的金属制的阳极11c、阴极11d、以及焊料的LED11的热,不会受到反射体14的阻挡而可释放到空气中。所述热的释放,尤其是在后述的未使用限光体(外罩)13时得到促进。而且,随着这样的散热,能抑制各LED11的温度上升,从而抑制了发光效率及使用寿命的下降。
而且,各LED11是排成直线状的列,它们与长孔14b的两侧边缘之间形成狭缝状的间隙。因此,经过所述狭缝状间隙的空气流,能抑制热停留在各LED11的周围,从而促进这些LED11散热,因此,各LED11之间不会产生温度差。所述热的释放,尤其是在后述的未使用限光体(外罩)13时得到促进。而且,随着这样的散热,能够抑制各LED11的光束的发光色产生不均。
另外,第3实施形态中,为了促进LED11的散热,而使阳极11c和阴极11d及它们的焊接部分露出在限光体13的内侧,但也可不使用这样的方式,而是由反射体14来覆盖阳极11c与阴极11d中的一方及其焊接部分。此时,也能随着提高LED11的散热性,而抑制发光性能的下降。也就是说,通过使阳极11c与阴极11d中至少有一方露出在限光体13的内侧,而不仅通过模块基板11a进行后述散热,而且也可向限光体13的内侧散热。因此,能抑制发光性能的下降,从而形成高性能的防犯灯10。
各光源体12,沿着安装板17的两边部17c的长度方向而排列且固定在两边部17c的表面上。所述固定,是利用固定零件,例如是穿过光源体12的上下固定部14d、14e的通孔而拧入至边部17c的螺钉25(图14参照)而实现的。利用螺钉25的紧固,来使模块基板11a由反射体14和安装板17夹着且固定,从而以能导热的方式贴紧反射体14的背面和边部17c的表面。因此,当将防犯灯10点亮时,LED11所放出的大多数的热,会经过模块基板11a而传递给安装板17,再从此安装板17传递给器具本体15,最后从器具本体15的表面释放到大气中。在这样的LED11的散热过程中,如上所述,模块基板11a上设着铜箔作为散热器,因此,可从模块基板11a经过此铜箔而向安装板17高效地散热。另外,模块基板11a上的铜箔和反射体14的蒸镀层之间并不是连续的。
图15A、图15B、图16中表示各光源体12并排配置的状态。各光源体12具有的多个LED11所组成的列的延伸方向,与各光源体12的排列方向正交。例如,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各光源体12是横向排列的,相反,各光源体12的LED11列是纵向排列的。
而且,如图16所示,固定在安装板17上的各光源体12的LED列间的相互间隔I是30mm~70mm。通过设置这样的间隔,并排设置的光源体12的LED列不易被视作独立的列,视觉上,各光源体12容易被视作沿器具本体15的长度方向的一个光源。这样的光源体12的并排设置可通过如下方式而实现:如上所述在光源体12的上下方设置固定部14d、14e,而使排列方向上邻接的光源体12间的相互间隔最小,从而获得所述的相互间隔I。
如上所述对固定着多个光源体12的安装板17进行支撑的器具本体15,如图11所示,利用支撑构件16和安装带19,而固定支撑在以规定间隔设立在道路上的支柱P的上部。此时,如图15A所示,相对于支柱P的轴线、也就是说铅垂线J,器具本体15以越靠近道路中央部侧越高的方式而倾斜向上地倾斜固定。此倾斜角θ2为10°~40°。通过设置这样的倾斜角θ2,可使光照射到道路的横向的中央部,从而可提高照射面的照度。而且,通过设置以上的倾斜角θ2,在设着防犯灯10的状态下,从侧方观察器具本体15时,各LED列是以上侧更靠近铅垂线J的方式而倾斜排列的,同样,构成反射体14的导水槽状的反射面14a也是以上侧更靠近铅垂线J的方式倾斜配设的。
而且,作为外罩的限光体13,由器具本体15支撑,且覆盖各光源体12和安装板17等。限光体13是由透明的丙烯酸树脂等透光性合成树脂形成的,为了不能从外部透视到其内部,而对其表面进行磨砂加工。如图12至图14所示,限光体13具有一对第1透光部13f和一对第2透光部13g。第1透光部13f与安装板17的倾斜的两边部17c大致平行,这样,使得此第1透光部13f与由反射体14的反射面14a所反射的光的出射方向正交。第2透光部13g,从第1透光部13f的下边缘斜向上弯曲,且与反射壁部14c相对向地设在其下方。这样,使此第2透光部13g与由反射壁部14c朝向下方反射的光的出射方向正交。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限光体13,具有以下优点。即,由各光源体12的反射面14a所反射的光和从各LED11射出且直接入射到第1透光部13f的光,可穿过从侧方而与此反射面14a相对向的限光体13的第1透光部13f。此时,第1透光部13f与要穿过它的光(图14中以箭头N表示)的出射方向正交,因此,入射到第1透光部13f的光难以被第1透光部13f反射,而容易穿过第1透光部13f。同样,由反射壁部14c反射的光及主要从位于最下方的LED11射出且直接入射到第2透光部13g的光,可穿过从下方与此反射壁部14c相对向的限光体13的第2透光部13g。此时,第2透光部13g与要穿过它的光(图14中以箭头M表示)的出射方向正交,因此,入射到第2透光部13g的光难以被第2透光部13g反射,而容易穿过第2透光部13g。因此,限光体13上的光损耗减少,随之,可高效地照射光。
根据以所述方式构成的防犯灯10,多个LED11沿着具有导水槽状的反射面14a的反射体14的延伸方向而排列成列,而且,将具有所述LED11的列的多个光源体12并排设在器具本体15的长度方向上,因此可简化LED11的排列。而且,各光源体12具有反射体14,且此反射体14具有由镜面构成的导水槽状的反射面14a,利用所述反射体14可对LED11发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从而进行照明,因此,可利用并排设在器具本体15的长度方向上的光源体12来实现广范围的照明。
而且,组合在反射体14上的LED11的列,配设在反射体14所具有的导水槽状的反射面14a的内侧、且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因此,此LED11列会分别映入收容着LED11的列的反射面14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位。这样,各个LED11原本较小且为高亮度,但因映入到反射面14a上而形成LED11列的像,从而使防犯灯10的视觉上的光源变大。也就是说,视觉上,所配置的光源要比实际用作光源的LED11的数量多,因此,使得使用的光源变大。因此,可减少由多个光源体12构成的光源产生的眩目感。
此时,各LED11与它们所映入的反射体14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位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反射面14a对于排成列的各LED11的反射的控制是相同的。因此,可实现广范围的照明,也就是说,图14中箭头N所表示的光经过反射面14a而扩散到道路的整个横向范围,且沿着道路的延伸方向一直到达远处,从而对道路进行规定长度范围的照明。
另外,可使用透镜来对防犯灯的配光进行控制,但此时,光源的亮度较高,容易产生眩目感,因此不理想。不仅如此,当需要大光量时,须相应地设置大量的LED,从而,对来自这些LED的出射光进行控制的透镜必然会变大,因此在成本方面不利。而且,当使用多个较小的透镜来控制配光时,不仅是组装上比较复杂,而且通过多个透镜的光会使得光源看上去是各自独立的,因此,会看到多个高亮度的LED,具有强烈的颗粒感,眩目感较强,因此不理想。但是,第3实施形态中的防犯灯中,是使用如上所述利用反射而使视觉上的光源变大的光源体12来进行配光控制的,因此不会出现以上的不良现象。
另外,下端开放的反射体14上,设着上侧开口被封闭的反射壁部14c,因此,利用此反射壁部14c的下表面的反射面,主要将从位于最上方LED11射向上方的光朝下方反射,而使LED11射出的光不会穿过防犯灯10的上方而造成损耗。这样,可减少因防犯灯10向上方漏光而产生的光污染,而且,利用图14中箭头M所表示的光进行照明时,可确保防犯灯10的大致正下方的亮度。
图20中表示以所述方式构成的防犯灯10的配光特性。图20中虚线所示的Q,表示以经过安装板17的棱部17b的铅垂线为基准的、器具本体15的长度方向(是指以光源模块12的排列方向上的铅垂线为基准的、所述光源模块12的排列方向)上的配光特性。此配光特性Q是沿防犯灯10的长度方向(图12中以两点链线Q1表示)所测定出的配光特性,图20中0°表示防犯灯10的正下方的亮度,将此时的亮度作为基准值100。以所述方式构成的防犯灯10具有如下的配光特性: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在0°~±50°的范围内时为全光束量,而且,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0°~±20°时,光束分配率为50%~60%,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为±20°~±50°时,光束分配率为40%~50%。
根据所述配光特性可知,在最靠近防犯灯10的被照射面即防犯灯的正下方,可照射出高光度的点射光。这样,可高效地提高防犯灯正下方的水平面照度。这样,能以高亮度来对防犯灯正下方进行照明,随之,可减少光源的刺眼感,因此,当用作防犯灯时,可降低作为眩目感指标的GR值。
另外,图20中实线所示的R,表示以经过安装板17的棱部17b的铅垂线为基准的、与器具本体15的长度方向(是指以光源模块12的排列方向上的铅垂线为基准的、所述光源模块12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配光特性。此配光特性R是沿图12中的两点链线R1而测定出的配光特性。以所述方式构成的防犯灯10具有如下的配光特性: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0°~±20°时,光束分配率为10%~20%,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20°~±50°时,光束分配率为35%~45%,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50°~±90°时,光束分配率为35%~45%,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为±90°~180°时,光束分配率不足5%。
根据所述配光特性可知,通过将光分配到防犯灯10的左右两侧的斜下方,可对例如道路而沿着其延伸方向进行广范围的照明,而且,通过将光分配到防犯灯10的正下方,可提高水平面照度。因此,与图20中Q所示的配光特性相配合,能以高亮度来对防犯灯10正下方进行照明,且可减少光源的刺眼感。这样,当用作防犯灯10时,可降低作为眩目感指标的GR值,例如使GR值达到50以下。而且,根据图20中Q所示的配光特性可知,防犯灯10上侧的光束分配率不足5%,因此,能抑制防犯灯10上侧的光污染。
另外,图21A、图21B中为了进行比较而表示公知的防犯灯的配光特性,这些图中,虚线及实线所示的内容与图20相同,而且同样将防犯灯正下方的亮度作为基准值100。而且,图21A中表示使用荧光灯作为光源的防犯灯的配光特性,图21B中表示使用水银灯作为光源的防犯灯的配光特性。这些配光特性与第3实施形态中的配光特性完全不同,两种情况下的最高亮度都较低,而且,图21A所示的防犯灯难以沿道路的延伸方向照到充分远的范围,而图21B所示的防犯灯则是正下方难以获得充足的亮度。
以上,已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各实施形态,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7)

1.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模块基板;
发光元件,直线状地安装在所述模块基板上;以及
反射构件,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配置着所述发光元件的长孔、以及从所述长孔的两侧的边缘向与所述长孔相对向的开口扩开的反射面,所述反射构件具有与所述反射面连续地形成且将长度方向的上端封闭的反射壁部,并且将下端开放。
2.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器具本体;
一对安装部,配设在所述器具本体上,且彼此的背面倾斜地相对向;以及
多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在与所述发光元件的队列正交的方向上,并排设置于所述各个安装部,且设置成靠近反射壁部的已开放的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构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在所述反射构件的宽度内向上方及下方突出,用以配设到所述器具本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模块包括模块基板,该模块基板具有嵌合部且被所述器具本体的安装部和所述反射构件的背面夹住并固定,所述反射构件包括:嵌合凸部,嵌合于所述嵌合部来将所述模块基板定位;以及扣合爪,扣合于所述模块基板的周缘来将所述模块基板保持于所述反射构件的背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覆盖所述安装部及所述多个光源模块且支撑于所述器具本体的透光性的外罩,该外罩包括:第1透光部,配设成与由所述光源模块的反射面所反射的光的出射方向正交;以及第2透光部,配设成与由所述反射壁部向下方反射的光的出射方向正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光源模块的排列方向的铅垂线为基准的沿着所述光源模块的排列方向的配光特性是,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在0°~±50°的范围内时为全光束,且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0°~±20°时,光束分配率为50%~60%,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为±20°~±50°时,光束分配率为40%~5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光源模块的排列方向的铅垂线为基准的沿着与所述光源模块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配光特性是,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0°~±20°时,光束分配率为10%~20%,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20°~±50°时,光束分配率为35%~45%,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不足±50°~±90°时,光束分配率为35%~45%,当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为±90°~180°时,光束分配率不足5%。
CN2009101464568A 2008-06-09 2009-06-04 照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6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1098 2008-06-09
JP2008151098A JP5217655B2 (ja) 2007-11-30 2008-06-09 照明装置
JP2008-151098 2008-06-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3656A true CN101603656A (zh) 2009-12-16
CN101603656B CN101603656B (zh) 2012-09-19

Family

ID=41540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645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656B (zh) 2008-06-09 2009-06-04 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03656B (zh)
TW (1) TWI386598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5394A (zh) * 2010-06-22 2010-10-20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格栅灯
CN102207271A (zh) * 2010-03-29 2011-10-05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光学单元以及照明装置
CN103097811A (zh) * 2010-04-16 2013-05-08 萨诺维亚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固态室外高架灯具组件
CN103946628A (zh) * 2011-11-22 2014-07-23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照明设备和包括照明设备的道路照明灯具
US8814396B2 (en) 2010-03-29 2014-08-26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ighting apparatus
CN106476967A (zh) * 2015-08-28 2017-03-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107366861A (zh) * 2011-05-13 2017-11-21 通用电气照明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56826B1 (ko) 2010-09-06 2017-07-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학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광원 모듈과 가로등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41284B2 (en) * 2002-02-21 2003-11-04 Whelen Engineering Company, Inc. LED light assembly
TWI255319B (en) * 2005-02-22 2006-05-21 Haoli Prec Ind Co Ltd A spotlight device used in a LED jacklight
CN2842187Y (zh) * 2005-07-12 2006-11-29 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 投射式led车灯
TWM307091U (en) * 2006-09-08 2007-03-01 Augux Co Ltd LED lighting device
CN200993327Y (zh) * 2006-12-19 2007-12-19 张志刚 警用led反光灯
TWM320032U (en) * 2007-03-01 2007-10-01 Prolight Opto Technology Corp Streetlamp with oval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0487301C (zh) * 2007-05-23 2009-05-13 宁波燎原灯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路灯灯头
CN100507357C (zh) * 2007-07-20 2009-07-01 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Led路灯
CN101101096A (zh) * 2007-07-27 2008-01-09 江苏伯乐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槽形反光罩及其在led路灯中的应用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7271A (zh) * 2010-03-29 2011-10-05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光学单元以及照明装置
US8511862B2 (en) 2010-03-29 2013-08-20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oration Optical unit and lighting apparatus
CN103471002A (zh) * 2010-03-29 2013-12-25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US8814396B2 (en) 2010-03-29 2014-08-26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ighting apparatus
US9353927B2 (en) 2010-03-29 2016-05-31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ighting apparatus
CN103097811A (zh) * 2010-04-16 2013-05-08 萨诺维亚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固态室外高架灯具组件
CN101865394A (zh) * 2010-06-22 2010-10-20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格栅灯
CN107366861A (zh) * 2011-05-13 2017-11-21 通用电气照明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照明装置
CN103946628A (zh) * 2011-11-22 2014-07-23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照明设备和包括照明设备的道路照明灯具
CN103946628B (zh) * 2011-11-22 2016-05-11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照明设备和包括照明设备的道路照明灯具
CN106476967A (zh) * 2015-08-28 2017-03-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106476967B (zh) * 2015-08-28 2020-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86598B (zh) 2013-02-21
CN101603656B (zh) 2012-09-19
TW200951369A (en) 2009-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18859B2 (ja) 照明装置
CN101603656B (zh) 照明装置
RU2513865C2 (ru) Блок освещения и фонарь для освещения дороги и/или улицы
US8104929B2 (en) Outdoor lighting fixture using LEDs
KR101310746B1 (ko) 차량용 등구
US7866862B2 (en) Vehicular lamp
JP5257609B2 (ja) 光学モジュール及び照明用灯具
EP3212463B1 (en) A lamp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N101799142A (zh) 车辆用灯具
US6648490B2 (en) Reflector lighting fixture, especially for in-the-floor, in-the-wall or in-the-ceiling lighting
KR101161851B1 (ko) 엘이디 조명장치
KR20150027521A (ko) 천장형 엘이디 조명등
RU2438067C2 (ru) Фара головная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на светодиодах
CN203215409U (zh) 发光单元及照明器具
JP5676822B2 (ja) 街路灯用照明装置
JP5887910B2 (ja) 灯具
JP5636790B2 (ja) 照明装置
JP5591971B1 (ja) Led照明装置
KR101049834B1 (ko) 눈부심 방지 및 배광조절이 용이한 엘이디조명기구 및 엘이디조명기구를 가지는 엘이디가로등
JP2018186007A (ja) 照明装置
EP3772609A1 (en) Reflector system for reducing the unified glare rating from luminaires with led technology
JP6553668B2 (ja) 照明装置、リフレクタ、およびリフレクタセット
JP2021168252A (ja) 照明装置
CN110832246A (zh) 用于灯具的光源
JP3165850U (ja) 上下傾きled照明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9

Termination date: 201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