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1172A - 基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基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1172A
CN101601172A CNA2007800510322A CN200780051032A CN101601172A CN 101601172 A CN101601172 A CN 101601172A CN A2007800510322 A CNA2007800510322 A CN A2007800510322A CN 200780051032 A CN200780051032 A CN 200780051032A CN 101601172 A CN101601172 A CN 1016011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ubstrate
reception cavity
connec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510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足立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1601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11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4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a single cantilevered bea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8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3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by stamped-out resilient tongue snapping behind shoulder in base or cas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板连接器,采用了多个导电端子,每个导电端子被保持在基板的一个单一的端子接收腔内。连接器的这些端子为钩形,具有分叉形式的保持部和与所述保持部间隔开的两个自由端,所述分叉具有一个中央狭槽,所述两个自由端从它们的接收腔伸出来以接触相对电路板上的接触焊盘。这些保持部接合接收腔中形成的支座,以将端子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但同时允许端子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能移动。

Description

基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基板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改进了的接触力特性的基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使用大量端子的传统的扁平连接器被用于连接半导体装置和电路板或用来将两个基板彼此连接。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08-222335中示出了一个例子。图13是传统连接器的横截面视图。
在图13中,连接器壳体801具有带开口804的上壳体803和带孔806的下壳体805。连接器端子810设置有基部811、接触臂813和接触部812,该基部811安装于孔806内,接触臂813从基部811弯折并向上延伸,接触部812从基部811的下端向下伸出。当端子810从上方插入孔806内时,翼815的下端从端子810旁边伸出,并抵靠孔806一侧上的槽807的底表面808,该底表面808限制了端子810的向下移动。孔806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被上壳体803所覆盖,以便限制端子810向上的运动。因此,端子810避免了从孔806松脱并被壳体801牢牢地固定。
此外,端子接触部812向下伸出于下壳体805的下表面,并开始与形成于基板820的上表面上的导电焊盘821接触。形成于半导体装置830的下表面上的焊球831被保持与端子810的接触片813的末端部814相接触。这就经由端子810在导电焊盘821和焊球831之间提供了电连续性。
在这种类型的连接器中,端子810的上下移动受限,并且当下壳体805的下表面和基板82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变化时,这一间隔变化只能在端子801的接触部812和末端部814所允许的塑性变形范围内被吸收。当发生的变化超越了弹性变形的范围时,端子810就不可能平稳地上下移动,也不再保持与导电焊盘821的接触。半导体装置830或基板820可包括越来越多的端子,并在其尺寸上变大,因此,焊球831(或导电焊盘821)在垂直位置上的变化可能增加,从而妨碍了可靠的接触。另外,由半导体装置830或基板820施加的垂直力并不能被端子810所吸收,端子810可最终变弯曲,导致其断裂。因而端子变得不能稳定住力,由此接触点812和末端部814分别接触导电焊盘821和焊球831,不能保持可靠的连接。还有,由于上下壳体803、805连接在一起形成壳体801,该组装过程变得复杂,导致成本的增加。而且,端子810不能从壳体801中移除,从而已损坏的端子810不能用新的端子来置换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可靠的基板连接器来解决传统基板连接器所遇到的上述问题,其中端子上设置有凹部,该凹部与端子接收腔内的凸起部接合,该端子接收腔形成为穿透板状壳体,使得端子被固定于接收腔内,并被允许在其内垂直和横向移动,从而吸收连接器和基板之间形成的间隔上的变化,同时保持与基板的可靠电接触,通过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并允许方便置换端子。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发明提供一种基板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端子,其中,壳体的一个表面与第一基板相对,第一基板上设置有第一接触焊盘,而壳体的另一个表面与第二基板相对,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接触焊盘,并且所述端子在第一基板的第一接触焊盘和第二基板的第二接触焊盘之间提供连接,并且所述壳体具有容纳端子的接收腔,其中每个端子设置有分叉的安装部。端子具有形成于其外边缘上的凹部或凹槽,并且端子接收腔包括从其内侧表面向内突出的凸起部,该凸起部与上述凹部接合以固定端子,从而端子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和安装部的宽度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基板连接器,其中端子包括第一弯折部、本体部、倾斜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到安装部邻近第一基板的一端上,本体部的一端邻近第一基板并连接到第一弯折部,倾斜部连接到本体部邻近第二基板的一端上,并在与第一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倾斜,第二弯折部连接到倾斜部靠近第二基板的一端上,并在与第一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弯折。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基板连接器具有的端子在其第一弯折部接触第一接触焊盘,并且在其第二弯折部接触第二接触焊盘,同时端子可被弹性地变形,从而吸收第一和第二接触焊盘之间距离上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在基板连接器中,即使当端子的位置最靠近第二基板时,至少第一弯折部的一部分从壳体的一个表面伸出,并且即使当端子的位置最靠近第一基板时,至少第二弯折部的一部分从壳体的另一表面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基板连接器,安装部具有从其外边缘向外突出的上凸起部和下凸起部以形成所述凹部,其中,在被插入较阔的宽部时,更靠近第一基板的下凸起部的下侧接触一凸起部,由此引起端子的分叉的部分被弹性变形并向内倾斜。
根据本发明,端子设置成用于与基板连接器一起使用,该基板连接器在上下文中称作板状壳体,其一个表面与第一基板的支撑第一接触焊盘的表面相对,其另一个表面与第二基板的支撑第二接触焊盘的表面相对,并且,在壳体内形成有端子接收腔。端子设置有带两个臂的分叉的安装部,每个臂在其外边缘上形成有凹部,其中所述接收腔设置有较阔的宽部,该较阔的宽部比安装部宽,并且,安装部被容置于接收腔的较阔的宽部内,端子的凹部与从接收腔的较阔的宽部的内表面上向内突出的凸起部或凸耳接合,从而所述端子在壳体内垂直和水平地移动。
根据本发明,形成于端子上的凹部与形成于壳体接收腔中的凸起部接合,从而允许端子被固定,使得端子在接收腔内垂直和横向地移动。因此,基板连接器和基板之间间隔上的变化被适当地吸收了,同时维持了与基板的接触,通过简化结构而降低了成本,并且允许根据需要来置换端子从而加强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结合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为图1中连接器的重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3为图2的透视图,示出了连接器被连接到第一基板的状态;
图4为图3连接器的透视图,示出了连接器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基板;
图5为图4组件的分解图;
图6为示出了用在图1连接器中的端子的透视图;
图7为图1连接器的第一横截面视图,示出了容置于其端子接收腔中的端子;
图8为部分横截面透视图,示出了图1组件的壳体;
图9a-9c是第二横截面视图,示出了容置于所述接收腔中的端子,其中,图9a中端子处于壳体中最低位置处,图9b为处于壳体中的中间状态,图9c中端子处于壳体中最高位置处;
图10a-10c是取自一端的第三横截面视图,示出了处于端子接收腔中的端子,其中,图10a中端子处于壳体中最低位置处,图10b为处于壳体中的中间状态,图10c中端子处于壳体中最高位置处;
图11为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基板的横截面视图;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的透视图;以及
图13为传统连接器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标号1表示作为基板连接器使用的连接器。连接器1具有矩形壳体11。壳体11以这样的方式用在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之间,使得壳体的一个表面与第一基板111的一个表面相对(图3),在该第一基板111上设置有第一接触焊盘113,同时壳体的另一个表面与第二基板121的一个表面相对,在该第二基板121上设置有第二接触焊盘123(图4)。这样,壳体11在第一基板111的第一接触焊盘113和第二基板121的第二接触焊盘123之间提供了连续性。
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例如是电路板,诸如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的印刷电路板。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也可以包括半导体装置,诸如IC或LSI,或任何类型的电子设备,只要它在其一个表面上含有接触焊盘(或电极)就行。在附图中,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是分别含有平坦的第一接触焊盘113和第二接触焊盘123的电路板。第一接触焊盘113和第二接触焊盘123的形状可以采用任何形状,诸如焊盘、焊球或者立方体,本实施方式中所讨论的形状采用了具有平坦表面的焊盘。
壳体11由绝缘材料整体形成,并包括多个端子接收腔12,这些接收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上穿透壳体,也就是说,它们优选延伸穿过前表面和后表面。在图示的例子中,这些接收腔12仅在壳体11的一部分区域上设置,但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任何随意的区域上,也可以密集地设置在壳体11的整个表面区域范围内。
这些接收腔12的每一个都容置有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端子51。每个端子51的一部分从壳体11的前、后表面伸出。在图示的例子中,虽然仅在一些接收腔12中容置有端子51,然而可以在任意数量的接收腔中容置有这些端子,例如,在所有的接收腔中。
接收腔12和端子51设置成与第一基板111上的第一接触焊盘113和第二基板121上的第二接触焊盘123的布图相配准。在附图中,接收腔12和连接端子51设置成相对壳体11的一侧以45度角形成斜排,并且以Z字形(或者交错)式样设置。利用这样的一种布置,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布置大量的端子51,并且可以以很小的间距密集地布置这些端子51。例如,在壳体11的表面面积为大约1600mm2的情况下,可以以格子状式样布置大约1600个端子51。
壳体11具有多个安装孔17,每个安装孔17内插入紧固件131,紧固件131用于将壳体11固定于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之间。在壳体11的相对于第二基板121的表面上形成有围绕相应安装孔17的环形凸起17a,这些环形凸起分别在四个角上形成。环形凸起17a形成为由壳体11的表面朝向第二基板121突出。这些环形凸起17a的上端面抵接第二基板121并起到垫圈(spacer)的作用,用于在壳体11和第二基板121之间保持想要的间隔,从而避免使紧固件131过紧。上述环形凸起17a也可以形成为围绕除了四个角上的安装孔外的其他安装孔17。
从壳体11的下表面朝向第一基板111凸伸出多个第一导柱16。从壳体11的上表面朝向第二基板121凸伸出多个第二导柱18。第一导柱16和第二导柱18的末端分别与形成于第一基板111上的第一导孔114和形成于第二基板121上的第二导孔124相接合,并且第一导柱16和第二导柱18起到将壳体11相对第一和第二基板111、121定位的作用。这一定位允许安装在壳体11上的每个端子51与第一基板111的每个第一接触焊盘113和第二基板121的每个第二接触焊盘123相配准。在两组位置上形成第一和第二导柱16a、18a,在一组位置上这些导柱16a、18a经由壳体11形成在彼此相同的位置上,而在另一组位置上这些导柱经由壳体11形成在互不相同的位置上(innon-mutually different positions)。依靠这些位置之间的不同,上述导柱可以起到定位键的作用来指示连接器1正确的连接方向。
如图5所示,形成了四个第一导柱16和四个第二导柱18。三对第一导柱16a和第二导柱18a形成在相同的位置上,而单一的一对第一导柱16b和第二导柱18b形成在不相对的不同的位置上。
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的每一个都具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12和第二安装孔122,这些安装孔延伸穿过各自的基板111和121。在连接器壳体11从其两侧被第一和第二基板111、121夹紧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导柱16、18被接合并适配到第一和第二导孔114、124中。壳体11的每个安装孔17、每个第一安装孔112和每个第二安装孔122彼此进行对准。因而可以穿过这些对准的安装孔17、第一安装孔112和第二安装孔122插入紧固件131。因此,通过将螺母132拧紧到紧固件131上,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被紧固到一起,壳体11从其两侧被夹紧。
这允许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通过夹紧在中间的连接器1而被连接。在图4中,连接器1设置在下方并被第二基板121所隐藏,因此是不可见的。
如图6最好的显示,端子51通过弯折一较长的金属件由整体形成的单一件构成,并具有基本为勺子或钩子的形状。端子51包括本体部52、第一弯折部53、垂直安装部54、倾斜部57和第二弯折部58,其中,本体部52垂直伸展,第一弯折部53连接到本体部52的底端上并以几乎180度的角度弯折,垂直安装部54连接到第一弯折部53的一端上(与本体部52相对),倾斜部57连接到本体部52的顶端上并以相反于第一弯折部53的弯折方向的方向倾斜,第二弯折部58连接到倾斜部57的顶端上,其自由端朝向下并以相反于第一弯折部53的弯折方向的方向弯折。第一弯折部53用作第一端子触点,其与第一基板111的第一接触焊盘113形成接触,而第二弯折部58用作第二端子触点,其与第二基板121的第二接触焊盘123形成接触。第一和第二端子触点具有弯曲表面,如附图所示,所述弯曲表面朝向相反的方向。
安装部54通过垂直延伸的狭槽54a分为两部分形成,从而端子具有音叉形状。因此,安装部54具有两个自由臂,每个臂具有上、下凸起部55a、55b,它们被示出为凸起、卡头或者凸耳。这些凸起55a、55b在它们之间形成凹部或凹槽56。上凸起部55a和下凸起部55b将总地被称作端子凸起部55。
上述接收腔安装部54的宽度大于端子本体部52、第一弯折部53、倾斜部57以及第二弯折部58的宽度。下凸起部55b的下侧表面是渐缩表面54b,其朝向最底端在宽度上逐渐变窄。通过使用渐缩表面54b,可以容易地将端子51插入到壳体的接收腔12内。
如图8所示,每个接收腔12包括倾斜表面13,该倾斜表面形成于靠近与第二基板121相对的壳体表面的前表面的一部分上。倾斜表面13倾斜成与端子51的倾斜部57相对应,并且如图7和图9所示,倾斜表面13与容置于接收腔12内的连接端子51的倾斜部57对置。如图10最好的显示,接收腔12包括较阔的宽部14和窄部19,它们在壳体11中垂直延伸,窄部19的宽度形成得窄于较阔的宽部14的宽度。较阔的宽部14形成在与端子51的安装部54相对应的区域上,并且其宽度大于安装部54的宽度,从而容置该安装部54。窄部19的宽度大于第一弯折部53和本体部52的宽度,从而容置端子51的第一弯折部53和本体部52。与本体部52相对的窄部19的侧壁形成为与倾斜表面13连续,并用作限制连接端子51弹性变形范围的壁。
在较阔的宽部14的两侧,相对的两内侧表面上分别形成各自的凸起部或凸耳(或凸起)15,它们向接收腔的内部凸起。当将端子51插入接收腔12内时,这些凸耳15与端子51的安装部54的凹部(凹槽)56接合,并防止端子51从接收腔12移动出。这些凸起优选如图所示为具有四个边的方形或矩形。接收腔凸起部15在垂直方向(或长度)上的尺寸小于端子凹部56的垂直尺寸。因此,端子51被保持以在接收腔12中一预定范围内垂直移动。在第一和第二基板的变化(variations)、扭曲(distortion)或波状起伏(undulation)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凸起部15的垂直尺寸或增加连接端子51的凹部56的垂直尺寸,从而改变它们的尺寸,可以较容易地增加端子51垂直移动的预定范围“t”。优选地,凹部56(凹槽)的长度大于接收腔凸起15的长度。
如图9(c)和10(c)所示,壳体11的较阔的宽部14的上表面是开口的。因而,即使在端子51处于壳体11中的最高位置处时,也可以使连接端子51的上凸起部55a的上端定位于壳体11的所述表面的上方,或者相反地,定位于壳体11的所述表面的下方。以这种方式,上凸起部55a的上端并没有受到壳体11的控制,从而可以容易地设置一个较宽的预定范围“t”。
上述预定范围“t”的设定是基于凸起部15的垂直尺寸和凹部56的垂直尺寸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从每个凹部56的垂直尺寸中减去每个凸起部15的垂直尺寸而获得的数值来给出该预定范围“t”。例如,该范围“t”在这一实施方式中设定成大约100微米。
如图9(a)和图10(a)所示,在端子51相对壳体11处于最低位置处,即最靠近第一基板111时,上凸起部55a的下端邻接凸起部15的上端,这限制了端子51任何进一步向下的运动。如图9(c)和图10(c)所示,在端子51相对壳体11处于最高位置处,即最靠近第二基板121时,下凸起部55b的上端邻接凸起部15的下端,这限制了端子51任何进一步向上的运动。
即使在端子51处于壳体11中的最高位置处时,第一弯折部53的下端位于壳体11的后表面的下方,即位于与第一基板111相对的表面的下方。在端子51相对壳体11处于最低位置处时,第二弯折部58的上端位于壳体11的前表面的上方,即,位于与第二基板121相对的表面的上方。第一弯折部53的下端被置于从壳体11的后表面伸出大约50微米的位置上。
端子51在接收腔12中是自由垂直移动的,并因而以浮动状态保持在接受腔内。在当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与它们之间的连接器1相连接时,壳体11和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之间的间隔并非不变的情况下,端子51的第一弯折部53和第二弯折部58能够与相应的第一接触焊盘113和第二接触焊盘123维持接触。即使在壳体11、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受到扭曲或翘曲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进行电连接。
当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紧固在一起,并且壳体11被夹紧在两者中间时,每个连接端子51由于其弹簧特性而弹性变形。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弯折部53、58与第一和第二接触焊盘113、123进行接触,并从上方和下方受压。本体部52、第一弯折部53、倾斜部57和第二弯折部58由此被弹性变形。另外,如图11最好的显示,倾斜部57进一步倾斜,同时第二弯折部58受到变形,从而靠近壳体11的表面。
由于壳体接收腔12在它们邻近上述表面的一部分处具有形成于其上的倾斜表面13,本体部52或倾斜部57不会与接收腔12的靠近上述表面的端部形成干涉,但会弹性变形。倾斜部57以相反于第一弯折部53弯折方向的方向倾斜,并且朝向末端远离安装部54移动。换句话说,倾斜部57相对壳体11的表面形成锐角,并且具有逐渐加宽的形状。因而,端子本体部52或倾斜部57会进行更加弹性的变形。
当端子51变形时,端子51的每个上凸起部55a和下凸起部55b的侧表面被压抵到靠近倾斜表面13的接收腔的较阔的宽部14的侧表面上。在这种状态中,可以使每个端子51在接收腔12中的位置稳定化。而且,当端子51的倾斜部57移动时,变形应力集中在安装部54上。该安装部54在上凸起部55a的侧表面上的两个部分和下凸起部55b的侧表面上的两个部分(总共四个部分)与壳体11接合。这阻止了通过应力引起的安装部54的可能的变形,由此平稳地使端子51变形。
以这种方式,端子51弹性并柔性地变形。即使在壳体11和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之间的间隔并非不变时,连接端子51的第一弯折部53和第二弯折部58能够与第一接触焊盘113和第二接触焊盘123保持接触。因而,即使在壳体11、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被扭曲或翘曲的情况下,也可以电连接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并没有经受来自连接端子51的强反作用力,从而可以防止它们受到损害。
而且,通过端子51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使第一弯折部53和第二弯折部58用力朝向第一接触焊盘113和第二接触焊盘123,这确保了与上述第一和第二接触焊盘113和123的接触。
倾斜部57倾度上的变化促成第二弯折部58在平行于壳体11的方向上移动,并摩擦第二接触焊盘123的表面。这产生了擦拭效应以去除任何附着于第二弯折部58和第二接触焊盘123表面上的外来物质,这些外来物质会阻碍导电性。这确保了在第二弯折部58和第二接触焊盘123之间可靠的电连续性。
此外,端子51包括倾斜部57并因而能够吸收在以垂直方向及倾斜方向连接到第二基板121时产生的接触压力。端子51在垂直方向上并不变弯曲,因而可以防止受到损坏。
在接收腔12的较阔的宽部14任一侧的内表面和容纳于接收腔12中的端子51的安装部54的任一侧的上凸起部55a或下凸起部55b之间存在不会阻止端子51垂直移动的较小的间隙。在较阔的宽部14的任一侧上的凸起部15和安装部54的任一侧上的凹部56之间也存在不会阻止端子51垂直移动的较小的间隙。因而,端子51被固定在接收腔12内,同时允许安装部54在间隙范围内横向或水平地移动。上凸起部55a和下凸起部55b可以相对彼此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以允许端子51倾斜。这样,端子51以这样的状态保持在接收腔12内,即不仅允许垂直和水平的移动而且允许倾斜。在壳体11、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扭曲或翘曲的情况下,连接器仍然可靠地在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之间提供电连接。
为了安装,每个端子51被从上方放低,第一弯折部53朝向下以将连接端子51插入接收腔12中。在这一过程中,安装部54的下凸起部55b邻接较阔的宽部14的任一侧上的凸起部15。下凸起部55b的下侧表面为渐缩表面54b,即朝向最底端变得更窄。安装部54横向分叉的部分被弹性变形并向内倾斜,这允许下凸起部55b平稳地经过两侧上的凸起部15。因此,可以容易地将端子51插入接收腔12中,以使端子51容置于其内。通过将端子51容置于每个接收腔12中,可以获得基板连接器1,基板连接器1的端子51如图1所示安装在壳体11上。利用操作者的手动操作或使用工具,通过弹性变形安装部54横向分叉的部分从而使其向内倾斜,可以容易地将每个端子51从相应的端子容置凹部12中移除。因而,如果受到损坏或污染,端子51可以被容易地取下。因此,可以使用备用端子有选择地单独置换单个端子51。
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通过连接器1彼此连接,且连接器1被连接到第一基板111的表面上,如图3所示该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接触焊盘113。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导柱16a、16b从壳体11的后表面上凸伸出,并且适配到形成于第一基板111上的第一导孔114。这确定了壳体11和第一基板111的位置,并使得每个端子51的第一弯折部53接触相应的第一接触焊盘113。在这个阶段,响应由第一基板111的扭曲或波状起伏引起的每个第一接触焊盘113在垂直位置上的变化,端子51布置在最低的位置上或该最低位置上方的一个位置上。
随后,连接器1被连接到第二基板121的表面上,在该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接触焊盘123。第二导柱18从壳体11的表面凸伸出,并适配到第二基板121的第二导孔124中。壳体11相对第二基板121的定位获得了,该定位促使每个端子51的第二弯折部58接触相应的第二接触焊盘123的表面。从壳体11的表面突出的环形凸起17a的上端面邻接第二基板121,从而在壳体11和第二基板121之间保持间隔。
最后,将紧固件131插入安装孔17、第一安装孔112和第二安装孔122中,并将螺母132拧紧到紧固件131上,以将第一和第二基板111、121紧固在一起。在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被逐渐固定在一起的情况下,每个端子51的第一弯折部53被第一基板111的第一接触焊盘113提起,同时端子51的第二弯折部58和倾斜部57通过第二基板121的第二接触焊盘123而倾斜并向下变形。在这个过程中,应力沿着倾斜部57的倾斜方向施加到端子51上,从而安装部54的上凸起部55a和下凸起部55b的侧表面被靠近所述窄部的较阔的宽部14的侧表面挤压。连接器1的壳体11包括在壳体11内沿厚度方向的并容置端子51的接收腔12。端子51包括安装部54,该安装部54通过一垂直狭槽54a分为两部分,并且包括形成于其外边缘上的凹部56。接收腔12提供有较阔的宽部14,其宽度大于安装部54的宽度以容纳该安装部54。从该较阔的宽部14的内侧表面向内突出的凸起部15与凹部56接合以固定端子51,从而允许端子51垂直和水平移动。
即使壳体11、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被扭曲或翘曲,也可以适当地吸收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21和壳体11之间间隔上的变化,从而在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之间保持接触。也可以简化连接器1的结构,从而降低成本。
端子51包括第一弯折部53、本体部52、倾斜部57和第二弯折部58,该第一弯折部53连接到安装部54的靠近第一基板111的一端,本体部52靠近第一基板111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弯折部53,倾斜部57连接到本体部52靠近第二基板121的一端,并且沿着与第一弯折部53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第二弯折部58连接到倾斜部57靠近第二基板121的一端上,并且沿着与第一弯折部53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端子51的第一弯折部53接触第一接触焊盘113,而第二弯折部58接触第二接触焊盘123,使得端子51弹性变形并吸收第一和第二接触焊盘113、123之间距离上的任意变化。
这样,端子51被弹性和柔性地变形。即使在壳体11和第一或第二基板111、121之间的间隔变化时,每个端子51的第一和第二弯折部53、58能够与相应的第一和第二接触焊盘113、123相接触。因而,即使在壳体11、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被扭曲或翘曲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连接第一和第二基板111、121。通过端子51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使得第一和第二弯折部53、58用力朝向第一和第二接触焊盘113、123,这确保了与第一和第二接触焊盘113、123的接触。倾斜部57倾度的改变产生擦拭效应,以移除附着于第二弯折部58和第二接触焊盘123的表面上的妨碍电连续性的任何外来物质。这确保了第二弯折部58和第二接触焊盘123之间的连续性。
图1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的透视图。如图12所示,在端子51的第一弯折部53的下端以及第二弯折部58的上端形成有凸起59。凸起59与第一和第二接触焊盘113、123进行接触,从而单元面积上的接触压力更高,这进一步确保了第一弯折部53和第二弯折部58分别与第一、第二接触焊盘113、123之间的电连接。其他构造和操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了相应的描述。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基于本发明的要旨以各种方式进行变化和改进,而且这些变化和改进方案不应当被排除在如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之外。

Claims (16)

1.用于内插件(interposer)的端子,包括:
细长的端子本体,其为钩形,所述端子本体具有第一和第二自由端,第一自由端朝向端子本体弯折以形成与所述端子本体间隔开的端子保持部;
所述端子保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自由端形成两个自由臂的纵向狭槽,每个所述自由臂包括一对间隔开的凸起以在它们之间形成纵向凹槽,用来接合形成于内插件中的端子接收腔的侧面;以及
侧接于所述保持部的第一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紧接所述弯折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二自由端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长度小于所述狭槽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沿着所述自由臂纵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部具有弯曲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以相反的方向弯曲。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自由臂的每个自由臂上的所述两个凸起的至少一个凸起是具有四个边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进一步包括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保持部和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二自由端间隔开。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部的每个包括由其向外延伸的凸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部的弯曲表面上。
11.用于将两个基板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包括:
绝缘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设置于其中的多个端子接收腔,每个端子接收腔完全延伸穿过所述壳体,每个所述端子接收腔包含具有第一宽度的基部和相对的第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包括具有第二宽度的扩大部,该第二宽度大于第一宽度,所述扩大部包括一对相对的端子接合凸起,这些凸起向侧面延伸进入所述端子接收腔内;以及
多个导电端子,单一的端子被容置于单一的端子接收腔中,每个端子具有第一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端子朝向自己部分弯折以形成钩形结构,所述端子的第一自由端形成端子保持部,而所述端子的第二自由端形成所述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端子上紧接所述端子朝向自己弯折的位置上;
所述端子保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自由端上的纵向狭槽,所述狭槽形成两个自由臂,每个所述自由臂包括一对间隔开的凸起以在它们之间形成凹槽,所述端子自由臂的凹槽接合所述接收腔的端子接合凸起,所述端子自由臂的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接收腔的端子接合凸起的长度,从而所述端子在所述接收腔内的运动受限,并且
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端子的第二自由端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接收腔包括与所述端子的第二自由端相对的倾斜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端子包括设置在所述端子的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之间的倾斜部。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第一和第二接触部包括弯曲表面,这些弯曲表面以相反的方向朝向。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弯曲表面都包括凸起。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每个都包括与所述接收腔的倾斜部相对的倾斜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通过所述端子上的第二弯折与所述端子的第一自由端分开。
CNA2007800510322A 2006-12-27 2007-12-20 基板连接器 Pending CN1016011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51911A JP4694466B2 (ja) 2006-12-27 2006-12-27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351911/2006 2006-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1172A true CN101601172A (zh) 2009-12-09

Family

ID=3933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510322A Pending CN101601172A (zh) 2006-12-27 2007-12-20 基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235730B2 (zh)
JP (1) JP4694466B2 (zh)
KR (1) KR20090107042A (zh)
CN (1) CN101601172A (zh)
WO (1) WO200808538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2774A (zh) * 2012-12-28 2013-04-0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星箭分离连接器
CN112290334A (zh) * 2019-07-23 2021-01-2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内插器
CN112655118A (zh) * 2018-08-29 2021-04-13 阿维科斯公司 接触件支架
TWI795593B (zh) * 2018-12-03 2023-03-11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於連接基板用連接器之端子、連接器及連接器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83284B2 (ja) * 2011-01-14 2015-03-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端子
US8672688B2 (en) * 2012-01-17 2014-03-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and grid array interposer with compressible conductors
WO2018223145A2 (en) * 2017-06-02 2018-12-06 Atc Technologies, Llc Devices, methods, and systems with dynamic spectrum sharing
KR102500480B1 (ko) * 2017-12-22 2023-0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접촉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
CN211605463U (zh) * 2020-01-07 2020-09-2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2922B2 (ja) 1995-09-04 2000-07-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284342B2 (ja) * 1998-04-17 2002-05-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0058163A (ja) * 1998-07-31 2000-02-2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ための接触子
US6296495B1 (en) * 1999-11-05 2001-10-02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Land grid package connector
JP2003303633A (ja) * 2002-04-09 2003-10-24 Japan Electronic Materials Corp 基板間接続装置
US6821163B2 (en) * 2003-02-25 2004-11-23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s with reliable retention protrusions
TW570346U (en) * 2003-03-12 2004-0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TW566694U (en) * 2003-03-21 2003-1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tact
TW579104U (en) * 2003-04-09 2004-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570414U (en) * 2003-05-23 2004-0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tact
US6921270B2 (en) * 2003-06-11 2005-07-26 Cinch Connector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914192B2 (en) * 2003-08-25 2005-07-05 Ted Ju Adapter-connector and conductor set
TWI282645B (en) * 2004-04-16 2007-06-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tact
JP4240401B2 (ja) * 2004-08-18 2009-03-18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377789B1 (en) * 2007-01-10 2008-05-27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520752B2 (en) * 2007-08-31 2009-04-2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tact for land grid array socket assembly
CN201178168Y (zh) * 2007-11-26 2009-01-0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2774A (zh) * 2012-12-28 2013-04-0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星箭分离连接器
CN103022774B (zh) * 2012-12-28 2015-01-2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星箭分离连接器
CN112655118A (zh) * 2018-08-29 2021-04-13 阿维科斯公司 接触件支架
CN112655118B (zh) * 2018-08-29 2022-03-04 阿维科斯公司 电弹簧接触件、电弹簧接触条和电气设备
TWI795593B (zh) * 2018-12-03 2023-03-11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於連接基板用連接器之端子、連接器及連接器製造方法
CN112290334A (zh) * 2019-07-23 2021-01-2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内插器
CN112290334B (zh) * 2019-07-23 2024-03-08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内插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107042A (ko) 2009-10-12
US8235730B2 (en) 2012-08-07
WO2008085389A1 (en) 2008-07-17
US20100173506A1 (en) 2010-07-08
US20120276790A1 (en) 2012-11-01
JP2008166032A (ja) 2008-07-17
JP4694466B2 (ja) 2011-06-08
US8460011B2 (en) 2013-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1172A (zh) 基板连接器
US882119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726448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561819B1 (en) Terminals of socket connector
JP2006049298A (ja) Lgaパッケージ用コネクタ
US847517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apable of interconnecting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different conductive leads arrangements
JP200525967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190334273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KR20060126356A (ko) 엘아이에프소켓 커넥터
US7367814B2 (en)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13032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for either BGA or LGA package
JP4143647B2 (ja) 導電性端子及び導電性端子を使用した電気コネクタ
US1080463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03994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US7629534B2 (en) Contact member, connecting method of the contact member, and socket
US7445463B2 (en) Land grid array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167265B2 (ja) 導電性端子及び導電性端子を使用した電気コネクタ
JP2009503784A (ja) 基板界面における電気コネクタの圧力逃げ
US781967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s with improved wiping capability
CN111029819B (zh) 电连接器
US1083344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ligned contacting points between CPU and PCB
US20110053426A1 (en) Lower profile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socket using the same
CN110416789A (zh) 电连接器
CN210723469U (zh) 电连接器
TWI766451B (zh) 端子及插座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