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8285B -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8285B
CN101588285B CN200910150718.8A CN200910150718A CN101588285B CN 101588285 B CN101588285 B CN 101588285B CN 200910150718 A CN200910150718 A CN 200910150718A CN 101588285 B CN101588285 B CN 1015882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bridge
link
transparent
terminal device
device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07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8285A (zh
Inventor
张恩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5071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882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88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8285A/zh
Priority to PCT/CN2010/074209 priority patent/WO2010149019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82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82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04Coupling between buses
    • G06F13/4027Coupling between buses using bus bri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以“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链路,然后利用该链路实现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传输,由于非透明桥之间采用的是“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因此在链路建立与配置过程中,两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以及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可以减少在链路的建立与配置过程中的资源占用和逻辑开销;而且,该连接方式可以得到现有的PCIE协议的支持,易于用户的理解和实现。

Description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PCIE(PCI-Express)是外设部件外连标准(PCI,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的更高发展,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
PCIE的基本结构包括根联合体(Root Complex)、交换器(Switch)和各种终端设备(Endpoint)。其中,根联合体可以集成在北桥芯片(也称为主桥Host Bridge)中,用于处理器与内存、输入输出(I/O,Input/Output)设备等之间的连接;交换器用来为I/O总线提供输出端,支持在不同终端设备间进行对等通信,交换器包括两个或更多的逻辑PCIE到PCIE的连接桥(PCIE-PCIEBridge,简称P2P),以保持与现有PCI兼容;终端设备是PCIE事务的请求者或完成者,可以是外围设备,如以太网、USB或图形设备等等。
系统在开机上电或复位时,处理器需要执行枚举和配置软件以获悉存在的设备,为了支持枚举和配置软件,PCI定义了这些设备的配置空间寄存器(CSR,Configuration Space Register),其中,类型0 CRS头(简称类型0头)用于连接根联合体和终端设备,类型1 CRS头(即P2P的CSR头,简称类型1头)用于PCIE之间的连接,使用类型1头的桥称为透明桥(即透明P2P桥,简称TB,TransparentBridge),使用透明桥时,处理器可以定义桥另一侧设备的CSR地址,即透明桥一侧的处理器可以对其另一侧的设备进行配置和控制。
若系统中存在多个处理器,则主处理器和备处理器在开机加电或复位时都会尝试枚举整个系统,这必然会引起系统竞争,并最终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为了避开该问题的发生,非透明桥应运而生。
现有的非透明桥(即非透明P2P桥,简称NTB,Non Transparent Bridge)的两侧都呈现类型0头,由于它呈现类型0头,因此对于枚举和配置软件,桥以端点形式出现,也就说,非透明桥用于隔离不同的处理器域,每一个处理器只能访问到非透明桥一侧的终端设备为止,从而消除了可能的多处理器枚举和配置软件竞争的问题。可参见图1,以主从双控的对称系统为例,在主从双控的对称系统中,主控侧和从侧的结构对称,即两边的处理器(主处理器或从属处理器)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根联合体连接,根联合体再通过透明桥与终端设备连接,然后再利用非透明桥将两侧连接起来,其中,非透明桥之间的连接采用的是终端设备对终端设备(Endpoint-Endpoint)的连接方式,该连接方式不为现有PCIE协议所支持,在链路建立与配置过程中,两侧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主控侧先对自身进行相应的配置,然后由主控侧通过PCIE链路向从侧发起请求,在从侧响应请求后,在两侧之间建立链路。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由于两侧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并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因此在链路的建立与配置过程中的资源占用和逻辑开销都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可以减少在链路的建立与配置过程中的资源占用和逻辑开销。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包括:
第一非透明桥在自身的根模块(root)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其中,终端设备接口用于连接终端设备;
第一非透明桥对第一链路进行配置;
第一非透明桥通过配置后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非透明桥进行数据传输。
一种非透明桥,包括:
第一建立单元,用于在自身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其中,终端设备接口用于连接终端设备;
第一配置单元,用于对第一建立单元建立的第一链路进行配置;
第一传输单元,用于通过第一配置单元配置后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非透明桥进行数据传输。
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
第一非透明桥,用于在自身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对第一链路进行配置,通过配置后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非透明桥进行数据传输;其中,终端设备接口用于连接终端设备;
第二非透明桥,用于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一非透明桥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以“根模块-终端设备”(Root-Endpoint)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链路,然后利用该链路实现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传输,由于非透明桥之间采用的是“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因此在链路建立与配置过程中,两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以及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可以减少在链路的建立与配置过程中的资源占用和逻辑开销;而且,该连接方式可以得到现有的PCIE协议的支持,易于用户的理解和实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主从双控的对称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提供的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主从双控的系统(单链路)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主从双控的系统(双链路)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非透明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首先,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以“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链路,然后利用该链路实现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传输,如图2所示,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101、第一非透明桥在自身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其中,终端设备接口用于连接终端设备;
由于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之间是采用“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因此它们之间的链路可以根据现有的PCIE协议进行建立,在对链路进行初始化时,第一非透明桥所在的一侧和第二非透明桥所在的一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即无需通过协商来决定是第一非透明桥所在的一侧作为主控侧,第二非透明桥所在的一侧作为从侧,还是第一非透明桥所在的一侧作为从侧,第二非透明桥所在的一侧作为主控侧,而且,两侧也不需要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后,才向对方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而是由根模块所在的非透明桥直接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给另一条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例如,可以如下:
第一非透明桥通过自身的根模块发送请求给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第二非透明桥接收到该请求后,根据所述请求生成成功响应,并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返回该响应给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第一非透明桥接收到该成功响应后,即可在两侧之间建立第一链路。
102、第一非透明桥对第一链路进行配置,例如,可以依据现有的PCIE协议对第一链路进行配置;
103、第一非透明桥通过配置后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非透明桥进行数据传输。
除了以上所描述的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单条链路,即建立第一链路之外,也可以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多条链路,例如双链路,这样,当其中的一条链路因某些原因无法建立或在数据传输期间断开时,另外一条链路还可以继续完成各种相关的操作。假设该“另外一条链路”命名为第二链路,那么,可以如下:
第一非透明桥在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和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之间建立第二链路,其中,该第二链路的建立可以由第二非透明桥发起,并由第二非透明桥进行配置;在第二链路建立完成并由第二非透明桥进行配置后,第一非透明桥就可以通过该第二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此时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之间具有两条链路,即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系统可以通过这两条链路进行非透明数据的传输,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其中一条链路发生故障,则另外一条链路还可以继续完成各种相关的操作,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当然,与建立第一链路时类似,可以根据现有的PCIE协议在第一非透明桥在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和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之间建立第二链路,在进行链路的初始化操作时,第一非透明桥所在的一侧和第二非透明桥所在的一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也不需要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后,才向对方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而是由根模块所在的非透明桥直接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给另一条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例如,可以如下:
第二非透明桥通过自身的根模块发送请求给第一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第一非透明桥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接收到该请求后,根据所述请求生成成功响应,并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返回该成功响应给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随后即可在两侧之间建立第二链路。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说的链路均指的是PCIE链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所建立起来的非透明桥间的链路与现有的非透明桥之间的链路是一致的,因此在链路建立以后,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传输仍然可以依照现有的PCIE协议来进行;另外,除了上面所描述的在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之间建立单链路(即第一链路)或双链路(即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之外,还可以建立多于两条的链路,其实现方法与前面的描述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以“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链路,然后利用该链路实现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传输,由于非透明桥之间采用的是“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因此在链路建立与配置过程中,两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以及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可以减少在链路的建立与配置过程中的资源占用和逻辑开销;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连接方式可以得到现有的PCIE协议的支持,易于用户的理解和实现。
实施例二、
根据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下面将举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以主从双控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并且,假设主控侧的非透明桥为第一非透明桥,从侧的非透明桥为第二非透明桥。
根据PCIE协议,链路的配置只能由根模块或北桥发起,不支持从下行到上行的请求,而且,终端设备只响应请求地址在地址空间定义中的CRS头类型为类型0头的模块所发送的请求,所以,根模块如果发现其下游设备为终端设备,则以类型0头向下游发送请求。
根据上面所说的PCIE协议的这些规则,为了使得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得到现有的PCIE协议的支持,需要对现有的主从双控系统进行改造,当然,也可以对整个系统重新进行定义。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从双控系统两侧的处理器,即主处理器和从属处理器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根联合体连接,然后两侧各自的根联合体均连接在非透明桥(即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侧,由于两侧的非透明桥均表现为以终端设备接口通过一条链路连接根联合体,因此在系统枚举与设备配置时,两侧的非透明桥均会被各自的根联合体认为是终端设备(或者称为端点设备),致使接收到的关于枚举的消息与请求不会被透传,从而可以实现不同处理器域间的隔离;而在不同处理器域之间,即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之间则采用“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即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侧连接,同时,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与第一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侧连接;其中,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和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之间,以及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和第一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建立、链路配置与数据的传输均可直接的按照现有的PCIE协议的规定来实现。另外,在该方案中,非透明桥(即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中还具有逻辑模块,该逻辑模块主要与非透明桥中的终端设备接口连接,或者与非透明桥中的终端设备接口和根模块连接,主要用来实现地址翻译、ID路由、Interrupt等操作,以及实现主从双控系统中的数据传输。
需说明的是,非透明桥允许两个根联合体或PCIE树通过一个或多个共享地址窗口进行互联,为了便于处理器域之间的相互通信,非透明桥通常也可以包括用来从桥的一侧向另一侧发送中断的门铃寄存器(Doorbell Register),以及两侧都能访问的暂存寄存器(Scratchpad Register)。可参见图3,第一非透明桥中和第二非透明桥之中均可以包括有门铃寄存器和暂存寄存器。
下面将根据图3所提供的主从双控系统的示意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简略说明。
首先,通过第一非透明桥内部对根模块的设置,可使根模块发现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即发现对侧(或者说下游)设备为终端设备,于是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直接以类型0头向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第二非透明桥接收到该请求后,根据该请求生成成功响应,并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返回该成功响应给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第一非透明桥接收到该成功响应后,即可依PCIE的协议的相关规则在两侧之间建立链路,即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
在第一链路建立以后,第一非透明桥需要对第一链路进行配置,比如,可以依据现有的PCIE协议对第一链路进行配置,然后就可以通过该第一链路实现第一非透明桥与第二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的双向传输,即非透明传输。具体的传输信令与现有的PCIE协议的相关规则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主要是从第一非透明桥包括根模块的角度进行描述的,应当理解的是,也可以让第二非透明桥包括根模块,然后建立该根模块与第一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侧之间的链路,实现方式与前面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另外,还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除了适合主从双控系统之外,也同样适用于具有多个(两个以上)处理器的系统,其具体实施可根据处理器的数量进行适当地调整,由于其实施方式与主从双控系统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以“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单链路,然后利用该链路实现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传输,由于非透明桥之间采用的是“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因此在链路建立与配置过程中,两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以及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可以减少在链路的建立与配置过程中的资源占用和逻辑开销;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连接方式可以得到现有的PCIE协议的支持,易于用户的理解和实现。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二中,在两侧的非透明桥之间建立的是一条单链路的“根模块-终端设备”连接,而本实施例则将以在两侧的非透明桥,即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之间建立两条以“根模块-终端设备”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链路为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二类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从双控系统两侧的处理器,即主处理器和从属处理器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根联合体连接,然后两侧各自的根联合体均连接在非透明桥(即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侧,由于两侧的非透明桥均表现为以终端设备接口通过一条链路连接根联合体,因此在系统枚举与设备配置时,两侧的非透明桥均会被各自的根联合体认为是终端设备(或者称为端点设备),致使接收到的关于枚举的消息与请求不会被透传,从而可以实现不同处理器域间的隔离;而在不同处理器域之间,即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之间则采用“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即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侧连接,其中,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和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建立、链路配置与数据的传输均可直接的按照现有的PCIE协议的规定来实现。另外,在该方案中,非透明桥(即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中还具有逻辑模块,该逻辑模块主要与非透明桥中的终端设备接口连接,或者与非透明桥中的终端设备接口和根模块连接,主要用来实现地址翻译、ID路由、Interrupt等操作,以及实现主从双控系统中的数据传输。
需说明的是,非透明桥允许两个根联合体或PCIE树通过一个或多个共享地址窗口进行互联,为了便于处理器域之间的相互通信,非透明桥通常也可以包括用来从桥的一侧向另一侧发送中断的门铃寄存器(Doorbell Register),以及两侧都能访问的暂存寄存器(Scratchpad Register)。可参见图3,第一非透明桥中和第二非透明桥之中均可以包括有门铃寄存器和暂存寄存器。
下面将根据图4所提供的主从双控系统的示意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简略说明。
首先,两侧的非透明桥,即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分别对各自内部的根模块进行设置,通过第一非透明桥对自身内部根模块的设置,可使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发现第二非透明桥的的终端设备接口,同理,通过第二非透明桥对自身内部根模块的设置,可使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发现第一非透明桥的的终端设备接口,也就是说,可以让两侧的透明桥分别发现各自对侧(或者说下游)的设备为终端设备,于是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直接以类型0头向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第二非透明桥接收到该请求后,根据该请求生成成功响应,并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返回该成功响应给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第一非透明桥接收到该成功响应后,即可依PCIE的协议的相关规则在两侧之间建立链路,即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同理,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也可以直接以类型0头向第一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第一非透明桥接收到该请求后,根据该请求生成成功响应,并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返回该成功响应给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第二非透明桥接收到该成功响应后,即可依PCIE的协议的相关规则在两侧之间建立链路,即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二链路。
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建立以后,需要对这两条链路进行配置,具体可以由第一非透明桥对第一链路进行配置,由第二非透明桥对第二链路进行配置,具体配置时可以依据现有的PCIE协议进行配置。
链路配置完毕后,就可以通过这两条链路(即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实现第一非透明桥与第二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的双向传输,即非透明传输。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逻辑同步的设计方法使两条链路实现同步数据传输。当其中的一条链路因某些原因无法建立或在数据传输期间断开,剩余的一条链路还可以继续完成各种相关的操作,当然,此时带宽与实施例二中单链路模式相同。
具体的传输信令与现有的PCIE协议的相关规则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除了适合主从双控系统之外,也同样适用于具有多个(两个以上)处理器的系统,其具体实施可根据处理器的数量进行适当地调整,由于其实施方式与主从双控系统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以“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单链路,然后利用该链路实现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传输,由于非透明桥之间采用的是“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因此在链路建立与配置过程中,两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以及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可以减少在链路的建立与配置过程中的资源占用和逻辑开销;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连接方式可以得到现有的PCIE协议的支持,易于用户的理解和实现。进一步的,与实施例二不同,本实施例采用的连接方式是一种对称的系统结构,两侧在结构上完全相同,因而具有更好的互换性。
实施例四、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上方法,本发明还相应地提供一种非透明桥,如图5所示,该非透明桥400包括第一建立单元401、第一配置单元402和第一传输单元403;为了更好地说明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图5中还给出了另一非透明桥,即第二非透明桥600;
第一建立单元401,用于在自身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600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
第一配置单元402,用于对第一建立单元401建立的第一链路进行配置;
第一传输单元403,用于通过第一配置单元402配置后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非透明桥600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第一建立单元401可以包括请求子单元和第一接收子单元;
请求子单元,用于通过自身的根模块发送关于建立第一链路的请求给第二非透明桥600的终端设备接口;
第一接收子单元,用于通过自身的根模块接收第二非透明桥600的终端设备接口根据所述请求子单元发送的请求返回的成功响应。
除了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根模块-终端设备”连接方式的单链路之外,还可以建立多条“根模块-终端设备”连接方式的链路,比如建立“根模块-终端设备”连接方式的双链路,这样,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其中一条链路发生故障,则另外一条链路还可以继续完成各种相关的操作,从而可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如图5所示,该非透明桥400还可以包括第二建立单元404和第二传输单元405;
第二建立单元404,用于在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和第二非透明桥600的根模块之间建立第二链路,所述第二链路由第二非透明桥600进行配置;
第二传输单元405,用于通过配置后的由第二建立单元404建立的第二链路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第二建立单元404可以包括第二接收子单元和响应子单元;
第二接收子单元,用于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接收第二非透明桥600的根模块发送的关于建立第二链路的请求;
响应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接收子单元接收到请求后,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根据所述请求返回成功响应给第二非透明桥600的根模块。
具体实施时,非透明桥400的实体结构可参见图3或图4,即非透明桥400具体可以包括终端设备接口、逻辑模块和根模块,还可以包括另一个终端设备接口,以便实现与另一条非透明桥之间建立双链路的目的,当然,还可以包括门铃寄存器和暂存寄存器,以上这些模块的具体连接方式和具体实施可参见实施例二和三,再次不再赘述。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除了适合主从双控系统之外,也同样适用于具有多个(两个以上)处理器的系统,其具体实施可根据处理器的数量进行适当地调整,主要是对根联合体的调整,由于其实施方式与主从双控系统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非透明桥400的第一建立单元401和/或第二建立单元404可以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以“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单链路或双链路,然后利用该链路实现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传输,由于非透明桥之间采用的是“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因此在链路建立与配置过程中,两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以及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可以减少在链路的建立与配置过程中的资源占用和逻辑开销;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连接方式可以得到现有的PCIE协议的支持,易于用户的理解和实现。
实施例五、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如图6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非透明桥501和第二非透明桥502;
第一非透明桥501,用于在自身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502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对第一链路进行配置,通过配置后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非透明桥502进行数据传输;
第二非透明桥502,用于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一非透明桥501进行数据传输。
由于第一非透明桥501和第二非透明桥502之间是采用“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因此它们之间的链路可以根据现有的PCIE协议进行建立,在对链路进行初始化时,第一非透明桥501所在的一侧和第二非透明桥502所在的一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即无需通过协商来决定是第一非透明桥501所在的一侧作为主控侧,第二非透明桥502所在的一侧作为从侧,还是第一非透明桥501所在的一侧作为从侧,第二非透明桥502所在的一侧作为主控侧,而且,两侧也不需要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后,才向对方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而是由根模块所在的非透明桥直接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给另一条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因此,如下:
所述第一非透明桥501,还用于通过自身的根模块发送关于建立第一链路的请求给第二非透明桥502的终端设备接口,通过自身的根模块接收第二非透明桥502的终端设备接口返回的成功响应,以便建立第一非透明桥501与第二非透明桥502之间的第一链路;
所述第二非透明桥502,还用于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接收第一非透明桥501的根模块发送的请求,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根据所述请求返回成功响应给第一非透明桥501的根模块。
除了以上所描述的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单条链路,即建立第一链路之外,也可以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多条链路,例如双链路,这样,当其中的一条链路因某些原因无法建立或在数据传输期间断开时,另外一条链路还可以继续完成各种相关的操作。因此,如下:
所述第一非透明桥501,还用于在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和第二非透明桥502的根模块之间建立第二链路,在第二非透明桥502对第二链路进行配置后,通过配置后的第二链路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第二非透明桥502,还用于对第二链路进行配置。
与建立第一链路时类似,可以根据现有的PCIE协议在第一非透明桥501在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和第二非透明桥502的根模块之间建立第二链路,在进行链路的初始化操作时,第一非透明桥501所在的一侧和第二非透明桥502所在的一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也不需要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后,才向对方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而是由根模块所在的非透明桥直接发送关于建立链路的请求给另一条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也就是说:
所述第一非透明桥501,还用于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接收第二非透明桥502的根模块发送的请求,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根据所述请求返回响应给第二非透明桥502的根模块,以便建立第一非透明桥501与第二非透明桥502之间的第二链路;
所述第二非透明桥502,还用于通过自身的根模块发送请求给第一非透明桥501的终端设备接口,通过自身的根模块接收第一非透明桥501的终端设备接口返回的成功响应。
以上通信系统的具体实施例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另外,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除了适合主从双控系统之外,也同样适用于具有多个(两个以上)处理器的系统,其具体实施可根据处理器的数量进行适当地调整,主要是对根联合体的调整,由于其实施方式与主从双控系统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可以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以“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单链路或双链路,然后利用该链路实现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传输,由于非透明桥之间采用的是“根模块-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因此在链路建立与配置过程中,两侧不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主从以及分别对自身进行配置,可以减少在链路的建立与配置过程中的资源占用和逻辑开销;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连接方式可以得到现有的PCIE协议的支持,易于用户的理解和实现。进一步的,还可以通过在非透明桥之间建立多条链路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使得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当其中一条链路发生故障时,另外一条链路还可以继续完成各种相关的操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需说明的是,虽然本发明实施例对现有的非透明桥作了改造,但这仅仅只会对非透明桥之间的链路的建立和配置产生影响,在链路建立以后,对非透明桥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以及对主从双控系统两侧内部的数据传输与处理并没有影响,非透明桥之间,以及主从双控系统两侧内部仍可以依照现有的PCIE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与处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记忆体(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非透明桥在自身的根模块root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
第一非透明桥对第一链路进行配置;
第一非透明桥通过配置后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非透明桥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透明桥在自身的根模块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包括:
第一非透明桥通过自身的根模块发送建立第一链路的请求给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
第一非透明桥通过自身的根模块接收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根据所述请求返回的成功响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非透明桥在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和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之间建立第二链路,所述第二链路由第二非透明桥进行配置;
第一非透明桥通过配置后的第二链路进行数据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透明桥在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和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之间建立第二链路包括:
第一非透明桥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接收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发送的关于建立第二链路的请求;
第一非透明桥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根据所述请求返回成功响应给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
5.一种非透明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建立单元,用于在自身的根模块root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
第一配置单元,用于对第一建立单元建立的第一链路进行配置;
第一传输单元,用于通过第一配置单元配置后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非透明桥进行数据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透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立单元包括:
请求子单元,用于通过自身的根模块发送关于建立第一链路的请求给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
第一接收子单元,用于通过自身的根模块接收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根据所述请求子单元发送的请求返回的成功响应。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非透明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建立单元,用于在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和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之间建立第二链路,所述第二链路由第二非透明桥进行配置;
第二传输单元,用于通过配置后的由第二建立单元建立的第二链路进行数据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透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建立单元包括:
第二接收子单元,用于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接收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发送的关于建立第二链路的请求;
响应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接收子单元接收到请求后,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根据所述请求返回成功响应给第二非透明桥的根模块。
9.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非透明桥和第二非透明桥;
第一非透明桥,用于在自身的根模块root与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之间建立第一链路,对第一链路进行配置,通过配置后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非透明桥进行数据传输;
第二非透明桥,用于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一非透明桥进行数据传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第一非透明桥,用于通过自身的根模块发送关于建立第一链路的配置给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通过自身的根模块接收第二非透明桥的终端设备接口返回的成功响应,以便建立第一非透明桥与第二非透明桥之间的第一链路;
所述第二非透明桥,还用于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接收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发送的请求,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接口根据所述请求返回成功响应给第一非透明桥的根模块。
CN200910150718.8A 2009-06-24 2009-06-24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Active CN1015882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0718.8A CN101588285B (zh) 2009-06-24 2009-06-24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PCT/CN2010/074209 WO2010149019A1 (zh) 2009-06-24 2010-06-22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0718.8A CN101588285B (zh) 2009-06-24 2009-06-24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8285A CN101588285A (zh) 2009-11-25
CN101588285B true CN101588285B (zh) 2011-07-13

Family

ID=41372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0718.8A Active CN101588285B (zh) 2009-06-24 2009-06-24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88285B (zh)
WO (1) WO20101490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8285B (zh) * 2009-06-24 2011-07-13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US8782237B2 (en) * 2010-01-28 2014-07-15 Intel Corporation Audio/video streaming in a topology of devices
US8589613B2 (en) * 2010-06-02 2013-11-19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s of an integrated non-transparent bridge device
CN103605595A (zh) * 2013-12-10 2014-02-26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dos环境的ntb通讯的测试方法
CN104486365B (zh) * 2014-09-28 2018-02-02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双控之间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04572508A (zh) * 2015-01-22 2015-04-29 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PCIE非透明桥的cache镜像方法
CN106293985B (zh) * 2016-08-12 2019-05-10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基于NTB的多控制器之间通信的abort消息的方法
CN106294258A (zh) * 2016-08-17 2017-01-04 天津市英贝特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cpci主从板自适应系统
CN107426050B (zh) * 2017-06-22 2020-06-09 普联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中继传输系统及其构建方法与无线中继设备
CN109117393A (zh) * 2018-08-06 2019-01-01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路ntb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TWI759772B (zh) * 2020-06-19 2022-04-0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周邊組件互連資料傳輸控制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62594B1 (en) * 2004-06-30 2006-06-13 Emc Corporation Root complex connection system
CN101102177B (zh) * 2007-08-20 2010-11-1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主备控制器倒换的实现方法及设备
CN101242371B (zh) * 2008-03-14 2010-11-1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PCIe交换架构路由器堆叠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1588285B (zh) * 2009-06-24 2011-07-13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149019A1 (zh) 2010-12-29
CN101588285A (zh) 2009-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8285B (zh) 一种非透明传输的实现方法、非透明桥和通信系统
KR101720134B1 (ko) 버스 브리지 장치
KR101034494B1 (ko) 개방형 코어 프로토콜을 기반으로 하는 버스 시스템
CN101710314B (zh) 高速外围部件互连交换控制器及其实现方法
US8407367B2 (en) Unified connector architecture
US20150003247A1 (en) Mechanism to control resource utilization with adaptive routing
US2001000115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addition and removal of nodes from a common interconnect
WO2016123885A1 (zh) Cpci总线和isa总线的协议转换器和转换方法
US8725919B1 (en) Device configuration for multiprocessor systems
US11425101B2 (en)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unneling and/or multiplexing via a multi-drop interconnect
CN107622032B (zh) 一种i2c总线的三线扩展方法及电路
JPH10222458A (ja) 接続装置
US8171186B1 (en) On-chip interconnect fabric
CN102207920B (zh) 一种bvci总线到ahb总线的转换桥
US720688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abling communications among devices in a multi-cache line size environment and disabling communications among devices of incompatible cache line sizes
JP2006040276A (ja) 選択的なクロック制御に基づいて消費電力を節減させるバス仲裁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CN219574799U (zh) 一种基于amba总线的多总线桥接器及其片上系统
CN112256615A (zh) Usb转换接口装置
US20140314417A1 (en) Reconfiguration of an optical connection infrastructure
CN101132411A (zh) 桥接口电路
CN114445260A (zh) 基于fpga的分布式gpu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KR101061187B1 (ko) 버스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장치
KR101276837B1 (ko) 서로 다른 동작 주파수로 동작하는 프로세서 시스템 간의 통신을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CN103744817A (zh) 用于Avalon总线向Crossbar总线的通讯转换桥设备及其通讯转换方法
JP2002175265A (ja) 直接メモリ・アクセス・コントローラを有するディジタル信号プロセッサにおける複数の構成素子間での信号群交換装置およ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CHENGDU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611731 Chengdu high tech Zone, Sichuan, West Park, Qingshui River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CHENG DU)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731 Chengdu high tech Zone, Sichuan, West Park, Qingshui River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07

Address after: No. 1899 Xiyuan Avenue, high tech Zone (West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atentee after: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731 Qingshui River District, Chengdu hi tech Zone, Sichu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CHENG DU)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