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1802A - 抗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抗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1802A
CN101581802A CNA2009100051303A CN200910005130A CN101581802A CN 101581802 A CN101581802 A CN 101581802A CN A2009100051303 A CNA2009100051303 A CN A2009100051303A CN 200910005130 A CN200910005130 A CN 200910005130A CN 101581802 A CN101581802 A CN 1015818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zzle film
micron
film according
resin bed
pel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51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1802B (zh
Inventor
王丽菁
陈世明
黄佳祺
陈致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to CN20091000513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818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81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1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1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1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抗眩膜,包括:一基材;一树脂层,设置于基材上;多个微米聚集团粒,均匀散布于树脂层的内部及表面,其中微米聚集团粒的尺寸为0.1~3微米,是由多个含硅纳米粒子聚集所形成,散布于树脂层的表面的这些微米聚集团粒使该树脂层具有一凹凸表面;其中树脂层与微米聚集团粒的重量比为1∶0.1~0.7。本发明更提供上述抗眩膜的制造方法。

Description

抗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抗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面板的尺寸越来越大,针对液晶面板产品发展需求,光学膜必须进行技术提升,即朝向高对比、广视角、高辉度、薄型化、大型化、高精细及附加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发展。多功能性表面处理的光学膜可改善显示器屏幕所呈现的画面品质或达到防刮等的效果,并依特性的不同可分为抗眩膜(Anti-glare)、硬度增强膜(Hard-coating)、抗静电膜(Anti-Static)及抗反射膜(Anti-reflection)等,这些光学膜的应用都是为了提高面板的分辨率、对比与亮度。一般显示器的使用环境大都有外界光源,会产生反射效果而有眩光等现象,而降低视觉感官的观赏效果。因此在光学膜表面通常会需要一些附加功能的表面处理,如抗眩及抗反射,以减低反射光线对人眼观看显示器的负作用影响,降低外界杂乱光造成的反射光,是明亮环境下高对比化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控制外界杂乱的反射光,可在光学膜上进行可使反射光扩散的反强光(Anti-Glare)处理,或进行可削减反射光的强度的反反射光(Anti-Reflection)处理,此为非常有效的方式。若没有经过任何表面处理的情况之下,使用显示器时外界光线约会有4~5%的反射。当使用者在观看屏幕时会因为这些反射而造成眩光,使得观赏者会产生刺眼的感觉而降低屏幕的显示品质。抗眩膜的抗眩原理主要可利用抗眩膜对光线所造成的内部扩散或外部扩散,也或是将上述两种扩散原理结合的技术。内部扩散是利用抗眩膜中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多种材料,其折射率差异、含量比例及大小型态的状况来控制光散射的程度。外部扩散则以表面凹凸形状、尺寸来控制光散射的程度。因此,一般可在光学膜的表层上形成粗糙的表面,其为可对光线造成外部扩散的结构,使得原本会直接反射至人眼的光线分散开来进而达到抗眩的效果。另外可在光学膜的内部形成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材料所构成的结构,其为可对穿透至光学膜内部的光线造成内部扩散的结构,使得原本会直接反射至人眼的光线分散开来进而达到抗眩的效果。
已知制造抗眩膜的方法包括添加不同微米粒径大小的粒子至树脂系统中,虽然粒子初步可分散于树脂系统中,但静置不久后塑料粒子即会沉淀而发生分层现象,因而造成涂布干燥后的涂膜品质有均匀性不佳的问题,大为影响制备过程的良率。譬如美国专利申请案公开号2004053043描述将粒径分布在2~5微米与0.5~1.2微米的微粒子,添加至树脂层中所形成的抗眩膜。美国专利申请案公开号2006092495描述的抗眩膜,是利用含有粒径分布在2~8微米的微粒子的高分子化合物溶液所形成。
因此有需要提供一种抗眩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种具有造成光线内部扩散及外部扩散的结构的抗眩膜,且可兼具抗刮耐磨的特性。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此抗眩膜包括:一基材;一树脂层,设置于基材上;多个微米聚集团粒,散布于树脂层的内部及表面,其中上述微米聚集团粒的尺寸为0.1~3微米,是由多个含硅纳米粒子聚集所形成,散布于该树脂层的表面的这些微米聚集团粒使树脂层具有一凹凸表面;其中树脂层与上述微米聚集团粒的重量比为1∶0.1~0.7。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就是提供一种抗眩膜的制造方法,其镀膜液中的微米聚集团粒是稳定地均匀散布于其中,不会发生沉淀或分层现象,避免所形成抗眩膜有均匀性不佳的问题。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此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a)提供一混合溶液,混合溶液包含树脂及多个粒径为5~80纳米的含硅纳米粒子;(b)搅拌该混合溶液,使这些含硅纳米粒子聚集成多个微米聚集团粒,且这些微米聚集团粒均匀散布于该混合溶液中,以形成一固含量为20~60%的镀膜液,其中含硅纳米粒子约占总固含量重量的10~50%;(c)将镀膜液涂布于一基材上;(d)将涂布于该基材上的镀膜液进行干燥,使这些微米聚集团粒产生相分离,以形成一具有凹凸表面的树脂层;以及(e)将树脂层进行硬化。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抗眩膜具有可造成穿透光线内部扩散的结构以及可造成照射光线外部扩散的结构,从而使抗眩膜具有抗眩光的效果;本发明的抗眩膜具有高硬度及耐刮耐磨的特性。本发明的抗眩膜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镀膜液中的微米聚集团粒是稳定地均匀散布于其中,即使静置一段时间也不会发生沉淀或分层现象,能够避免所形成抗眩膜的品质有均匀性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抗眩膜截断面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为根据图1所绘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抗眩膜截断面的示意图;
图3至图7显示以光学显微镜观察本发明实施例所制备得的抗眩膜的影像;
图8显示本发明实施例与已知比较例中,混合溶液刚被搅拌完已形成镀膜液的照片;
图9显示本发明实施例与已知比较例中,混合溶液被搅拌形成镀膜液,静待18小时之后的照片;
其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抗眩膜;              2~基材;        3~树脂层;
4~未聚集的纳米粒子;    5~微米聚集团粒中的纳米粒子;
6~微米聚集团粒;        7~抗眩层;      8~凹凸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抗眩膜包含散布于树脂层内部及表面的多个微米聚集团粒,及散布于树脂层内部的未聚集的纳米粒子。微米聚集团粒中的任一个是由多个聚集的纳米粒子聚集所形成。聚集的纳米粒子或未聚集的纳米粒子是粒径为5~80纳米的含硅材料。散布于树脂层的表面的微米聚集团粒造成抗眩层具有一凹凸表面。由于微米聚集团粒的折射率不同于该树脂层的折射率,因此所形成的抗眩膜具有可造成穿透光线内部扩散的结构。由于所形成的抗眩层具有一凹凸表面,因此抗眩膜具有可造成照射光线外部扩散的结构。上述结构使抗眩膜具有抗眩光的效果。另外,散布于树脂层中的含硅材料的聚集的纳米粒子或未聚集的纳米粒子其硬度大,因此能够造成抗眩膜具有高硬度及耐刮耐磨的特性。另外在抗眩膜的制造过程中,所使用镀膜液中的微米聚集团粒是稳定地均匀散布于其中,即使静置一段时间也不会发生沉淀或分层现象,能够避免所形成抗眩膜的品质有均匀性不佳的问题。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抗眩膜截断面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照片。图2为根据图1所绘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抗眩膜截断面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本发明的抗眩膜1包含一基材2及设置于基材2上的抗眩层7。抗眩层7包含树脂层3、多个微米聚集团粒6以及多个未聚集的纳米粒子4。微米聚集团粒6均匀散布于树脂层3的内部及表面。微米聚集团粒6中的任一个是由多个纳米粒子5聚集所形成。散布于树脂层3的表面的微米聚集团粒6会造成抗眩层7具有一凹凸表面8。未聚集的纳米粒子4散布于树脂层3的内部。抗眩层7具有两种微结构相,包括不连续相与连续相,其中不连续相主要为纳米粒子所聚集而成的微米聚集团粒6,而连续相主要为树脂层3及未聚集的纳米粒子4所组成,其中树脂层3与微米聚集团粒6的重量比为1∶0.1~0.7,较佳1∶0.4~0.6。微米聚集团粒6中的纳米粒子5或未聚集的纳米粒子4可为粒径5~80纳米的含硅材料。
根据本发明,抗眩膜1所使用的基材2可以是塑料基材或玻璃基材。塑料基材包含三醋酸纤维素膜(Triacetyl Cellulose Film,TA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或包含环烯烃共聚物(cyclo-olefincopolymer,COC)的日本合成橡胶公司(JSR)的ARTON或日本Zeon公司的ZEONOR。树脂层3可由光固化树脂组成。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树脂层3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微米聚集团粒6中的纳米粒子5或未聚集的纳米粒子4可包含二氧化硅、沸石、前述两者的组合、或是其它含硅材料。抗眩膜1中的微米聚集团粒6可包含约1微米的一次聚集团粒及/或呈树枝状结构的二次聚集团粒,因此微米聚集团粒6的尺寸约为0.1~3微米。抗眩层7的厚度是介于约1~10微米之间。
由于聚集的纳米粒子为包含二氧化硅或沸石的含硅材料,因此微米聚集团粒6的折射率不同于树脂层3的折射率,造成所形成的抗眩膜1具有可造成穿透光线内部扩散的结构。由于散布于树脂层3的表面的微米聚集团粒6会造成抗眩层7具有一凹凸表面8,因此所形成的抗眩膜1具有可造成照射光线外部扩散的结构。本发明的抗眩膜1具有上述可造成入射光线外部扩散及内部扩散的结构,因此具有优异的抗眩光效果。另外,散布于树脂层3中的聚集的纳米粒子5或未聚集的纳米粒子4为包含二氧化硅或沸石的含硅材料,其硬度大,因此能够造成抗眩膜1具有高硬度及耐刮耐磨的特性。
本发明的方法,首先制备树脂溶液或沸石溶液。树脂溶液的成分主要包括:光引发剂、高分子单体(或寡聚物、预聚合物)、含硅材料纳米粒子、溶剂等。应注意的是,上述成份可以是单一种类或是数种以上的组合,例如,可使用两种以上的光引发剂、或两种以上的高分子单体。除此之外,树脂溶液中也可包括其它常用的添加剂,例如平坦剂、界面活性剂、架桥剂等。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树脂溶液包含Chivacure 173及Chivacure 184的紫外线引发剂、含有六个压克力官能基的寡聚物(例如脂肪族聚氨酯六丙烯酸酯(Aliphatic urethanehexa-acrylate Oligomer))的Doublemer 87A、含有二个压克力官能基(例如脂肪族聚氨酯二丙烯酸酯(Aliphatic urethane Oligomer))的寡聚物的Doublemer 570、具有三官能基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rimethylol propane triacrylate,TMPTA)单体、平坦剂9011(上述化学药品都由DBC公司制造)与MEK-ST溶胶(含30wt%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粒径约5~80纳米)的甲基乙基酮(methyl-ethyl ketone,MEK)溶胶,由Nissan公司制造)。将上述化学药品混和后以磁石搅拌,混合分散为一均相的透明树脂溶液,此树脂溶液的折射率约为1.5~1.51。
沸石溶液的制备方法包含首先制备一可产生沸石纳米粒子的溶液。可产生沸石纳米粒子的溶液包含硅源(silica source)、水及沸石结构导引分子(structure-directing agent,SDA)。硅源可以是如选自包含正硅酸的C1-C2烷基酯(C1-C2 alkyl orthosilicate)。沸石结构导引分子可选自包括季铵碱(quaternaryammonium hydroxide)及其盐类的族群。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前述硅源可以是正硅酸乙酯(tetra ethyl orthosilicate),沸石结构导引分子可以是四丙基氢氧化铵(tetrapropylammonium hydroxide)。
在可产生沸石纳米粒子的溶液配制完成后,可先对可产生沸石纳米粒子的溶液于温度为60~100℃的环境下,加热3~5小时以进行加热浓缩的步骤,将其中氧化硅的含量提高到20~40wt%间。然后再于温度为60~100℃的环境下,加热20~48小时以进行加热稳定的步骤。沸石溶液可经由上述步骤制备得。沸石溶液为透明溶液,其沸石的含量在25~40wt%之间。沸石溶液的折射率约为1.4。在实验中,若对可产生沸石纳米粒子的溶液进行加热稳定的步骤,所制备得的沸石溶液中的纳米粒子(粒径约5~80纳米)的尺寸变化稳定,且分散于沸石溶液中,因此沸石溶液不会有沉降分离的现象。然而,若未对可产生沸石纳米粒子的溶液进行加热稳定的步骤,所制备得的沸石溶液中的粒子其尺寸变化不稳定,容易造成预期制备的纳米尺寸的粒子由于过度成长而变成具有微米尺寸的粒子,因此沸石溶液会有粒子沉降分离的现象,且沸石溶液的浊度会上升。
接着制备一混合溶液。混合溶液可以由树脂溶液与沸石溶液混合而得,或是由树脂溶液、沸石溶液及溶剂混合而得。在上述中,沸石溶液可以其它含硅纳米粒子溶液或溶胶取代,例如二氧化硅溶胶。溶剂可以是异丙醇(IPA)、异丁醇(IBA)或其它适合的溶剂。这里所指的溶剂可以包含树脂溶液、沸石溶液,或其它反应溶液中所含有的溶剂。可使用一种或多种溶剂制备混合溶液。混合上述溶液时,因含硅纳米粒子溶液与树脂溶液二者的极性差异甚大而产生不兼容的相分离现象,经由快速搅拌上述混合溶液,使混合溶液中的含硅材料纳米粒子聚集成微米聚集团粒,且微米聚集团粒可散布于混合溶液中,以形成一镀膜液。镀膜液的固含量例如约20~60%,较佳约25-55%,其中含硅纳米粒子约占总固含量重量的10~50%,较佳约30~40%。在一实施例中,快速搅拌的转速约在3500~5000之间,搅拌时间约持续5~40分钟,较佳约10~30分钟。由于不同种类的溶剂,其与含硅材料纳米粒子及树脂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兼容性,因此所选择使用的溶剂种类或其配方比例,将会影响在搅拌混合溶液以形成镀膜液的过程中,含硅材料纳米粒子聚集成微米聚集团粒的聚集程度,以及微米聚集团粒分布在镀膜液中的情况。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镀膜液中由含硅材料纳米粒子聚集而成的微米聚集团粒,是稳定散布于其中,即使经过长时间的静置,微米聚集团粒也不会有沉降而造成镀膜液有固液相分离的问题。
将镀膜液涂布于一基材上。可以线棒式涂布、刮刀式涂布、挤压式涂布、凹面式涂布或滚筒式涂布等涂布法进行涂布。接着对涂布于基材上的镀膜液进行干燥,使微米聚集团粒产生相分离,以形成一具有凹凸表面的抗眩层。在干燥过程中,由于镀膜液中不同种类的溶剂其挥发速率不同,因此所选择使用的溶剂种类或其配方比例,可控制微米聚集团粒再聚集的情况,并使微米聚集团粒之间产生相分离。微米聚集团粒是散布于抗眩层的内部及表面,其中分布于抗眩层的表面的微米聚集团粒可使抗眩层具有凹凸表面。接着对抗眩层进行硬化。
本发明实施例的抗眩层的雾度测试(以Nippon Denshoku-300A仪器测量)结果约为15~50(目前市面上抗眩层的雾度范围约为10~50),光全穿过率约为89%~93%(目前市面上抗眩层的光全穿过率范围约为89%~92%),清晰度的测试(以Suga公司的ICM-1T TM式写像性测定器测量)结果约为20~55(目前市面上抗眩层的清晰度范围约为20~70),光泽度的测试(以BYKGardner Micro TRI Gloss仪器量测)结果约为27~50(目前市面上抗眩层的光泽度范围约为18~55),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抗眩层能够符合目前市面上产品的规格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的抗眩层中的微米聚集团粒的折射率不同于树脂层的折射率,两者折射率的差值介于约0.01~0.15之间。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下:
【制备例1:树脂溶液】
树脂溶液的成分包含2.34克Chivacure 173及1.56克Chivacure 184的紫外线引发剂、7.5克Doublemer 87A(含有六个压克力官能基的寡聚物:Aliphaticurethane hexa-acrylate Oligomer)、5克Doublemer 570(含有二个压克力官能基的寡聚物:Aliphatic urethane Oligomer)、18.7克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单体(trimethylol propane triacrylate,TMPTA)单体、0.63克平坦剂9011(上述化学药品都由DBC公司制造)与62克MEK-ST溶胶(含30wt%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粒径约5~80纳米)的甲基乙基酮溶胶,由Nissan公司制造)。将上述化学药品混和后以磁石搅拌,混合分散为一均相的透明树脂溶液。
【制备例2:沸石溶液】
取7.08克40%浓度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Tetra-n-propylammoniumhydroxide,由Alfa Aesar制造)加入11.58克四乙氧基硅烷(Tetraethoxysilane,由Fluka制造)及79.8毫升的去离子水。于室温下搅拌反应45分钟得一澄清液。再于温度为80℃的环境下,进行真空浓缩的步骤调至二氧化硅含量约32wt%后,经过摄氏80度下加热30小时,即完成沸石溶液。沸石溶液中含3.34克沸石、4.4克水。
【实施例1】
取0.10克【制备例2】的沸石溶液(其中含0.034g纳米沸石粒子(粒径约50纳米)与0.042g水),及6克【制备例1】的树脂溶液(其中含1.35g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树脂溶液中及2.55g的可紫外线硬化树脂与2.1g甲基乙基酮(MEK))。混合上述两者溶液时,因纳米沸石粒子溶液与可紫外线硬化树脂溶液二者的极性差异甚大而产生不兼容的相分离现象,经由转速4000rpm快速搅拌20分钟以产生微米聚集团粒。接着加入1.85克的异丙醇(IPA),搅拌5分钟后制成镀膜液,此时固体含量约为49.5wt%,其中纳米微粒重量占总固含量重量的35.2%。准备干净的三醋酸纤维素(TAC)光学膜作为基材,以线棒涂布方式将镀膜液涂布在三醋酸纤维素光学膜上。涂布于基材上的镀膜液其为厚度约3微米的透明膜。在室温下待镀膜液的溶剂挥发干燥后即成雾状的抗眩膜。接着对干燥后的抗眩膜以紫外(UV)光进行交联硬化。以UV光进行硬化制程的参数条件为:速率8m/min(能量约0.9J/cm2)。图3显示以光学显微镜(OM)观察所制备得的抗眩膜的影像。抗眩膜其测试结果分别列示于表1至表3。
【实施例2】
取0.18克【制备例2】的沸石溶液(其中含0.061g纳米沸石粒子(粒径约50纳米)与0.077g水),及6克【制备例1】的树脂溶液(其中含1.35g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树脂溶液中及2.55g的可紫外线硬化树脂与2.1g甲基乙基酮(MEK)),及6.3克的异丙醇(IPA)。混合上述三者溶液时,因纳米沸石粒子溶液与可紫外线硬化树脂溶液二者的极性差异甚大而产生不兼容的相分离现象,经由转速4000rpm快速搅拌15分钟以产生含有微米聚集团粒的镀膜液,其固体含量约为31.7wt%,其中纳米微粒重量占总固含量重量的35.62%。准备干净的三醋酸纤维素(TAC)光学膜作为基材,以线棒涂布方式将镀膜液涂布在三醋酸纤维素光学膜上。涂布于基材上的镀膜液其为厚度约3微米的透明膜。在室温下待镀膜液的溶剂挥发干燥后即成雾状的抗眩膜。接着对干燥后的抗眩膜以紫外(UV)光进行交联硬化。以UV光进行硬化制备工艺的参数条件为:速率8m/min(能量约0.9J/cm2)。图4显示以光学显微镜(OM)观察所制备得的抗眩膜的影像。抗眩膜其测试结果分别列示于表1至表3。
【实施例3】
取0.22克【制备例2】的沸石溶液(其中含0.075g纳米沸石粒子(粒径约50纳米)与0.094g水),及6克【制备例1】的树脂溶液(其中含1.35g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树脂溶液中及2.55g的可紫外线硬化树脂与2.1g甲基乙基酮(MEK)),及2.1克的异丁醇(IBA)。混合上述三者溶液时,因纳米沸石粒子溶液与可紫外线硬化树脂溶液二者的极性差异甚大而产生不兼容的相分离现象,经由转速3800rpm快速搅拌22分钟以产生含有微米聚集团粒的镀膜液,其固体含量约为47.8wt%,其中纳米微粒重量占总固含量重量的35.5%。准备干净的三醋酸纤维素(TAC)光学膜作为基材,以线棒涂布方式将镀膜液涂布在三醋酸纤维素光学膜上。涂布于基材上的镀膜液其为厚度约3微米的透明膜。在室温下待镀膜液的溶剂挥发干燥后即成雾状的抗眩膜。接着对干燥后的抗眩膜以紫外(UV)光进行交联硬化。以UV光进行硬化制备工艺的参数条件为:速率8m/min(能量约0.9J/cm2)。图5显示以光学显微镜(OM)观察所制备得的抗眩膜的影像。抗眩膜其测试结果分别列示于表1至表3。
【实施例4】
取0.25克【制备例2】的沸石溶液(其中含0.085g纳米沸石粒子(粒径约50纳米)与0.107g水),及6克【制备例1】的树脂溶液(其中含1.35g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树脂溶液中及2.55g的可紫外线硬化树脂与2.1g甲基乙基酮(MEK)),及6.3克的异丁醇(IBA)。混合上述三者溶液时,因纳米沸石粒子溶液与可紫外线硬化树脂溶液二者的极性差异甚大而产生不兼容的相分离现象,经由转速3800rpm快速搅拌15分钟以产生含有微米聚集团粒的镀膜液,其固体含量约为31.8wt%,其中纳米微粒重量占总固含量重量的36%。准备干净的三醋酸纤维素(TAC)光学膜作为基材,以线棒涂布方式将镀膜液涂布在三醋酸纤维素光学膜上。涂布于基材上的镀膜液其为厚度约3微米的透明膜。在室温下待镀膜液的溶剂挥发干燥后即成雾状的抗眩膜。接着对干燥后的抗眩膜以紫外(UV)光进行交联硬化。以UV光进行硬化制备工艺的参数条件为:速率8m/min(能量约0.9J/cm2)。图6显示以光学显微镜(OM)观察所制备得的抗眩膜的影像。抗眩膜其测试结果分别列示于表1至表3。
【实施例5】
将5.77克的IPA及2.70克的IBA加入0.76克含30wt%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粒径约5~80纳米)的IPA溶胶IPA-ST(由Nissan公司制造)中。另外取6克【制备例1】的树脂溶液(其中含1.35g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树脂溶液中(粒径约5~80纳米)、2.55g的紫外线硬化树脂与2.1g MEK),再加入0.70克的甲基异丁基酮(MIBK;Methyl Isobutyl Ketone)。混合上述两者溶液后,IPA溶胶中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与树脂溶液中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因极性相近互相碰撞后较易聚集,经由转速4000rpm快速搅拌12分钟以产生含有微米聚集团粒的镀膜液,其固体含量约为25.9wt%,其中纳米微粒重量占总固含量重量的38.2%。准备干净的三醋酸纤维素(TAC)光学膜作为基材,以线棒涂布方式将镀膜液涂布在三醋酸纤维素光学膜上。涂布于基材上的镀膜液其为厚度约3微米的透明膜。在室温下待镀膜液的溶剂挥发干燥后即成雾状的抗眩膜。接着对干燥后的抗眩膜以紫外(UV)光进行交联硬化。以UV光进行硬化制备工艺的参数条件为:速率8m/min(能量约0.9J/cm2)。图7显示以光学显微镜(OM)观察所制备得的抗眩膜的影像。抗眩膜测试结果分别列示于表1至表3。
【比较例(对照组)1】
将0.1克含有粒径约为3.5微米的PS(聚苯乙烯)粒子的XS-350H、0.15克含有粒径约为5微米的PS粒子的XS-500及0.35克含有粒径约为10微米的PMMA粒子的MS-1000(以上化学药品是由Soken公司制造),加入12.3克的树脂溶液中(其中含2.75g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树脂溶液中(粒径约5~80纳米)、5.25g的紫外线硬化树脂与4.31g MEK)后,转速6000rpm快速搅拌15分钟均匀分散所添加粒子以制成镀膜液,其固体含量约为66.7wt%。准备干净的三醋酸纤维素(TAC)光学膜作为基材,以线棒涂布方式将镀膜液涂布在三醋酸纤维素光学膜上。涂布于基材上的镀膜液其为厚度约6微米的透明膜。在室温下待镀膜液的溶剂挥发干燥后即成雾状的抗眩膜。接着对干燥后的抗眩膜以紫外(UV)光进行交联硬化。以UV光进行硬化制备工艺的参数条件为:速率8m/min(能量约0.9J/cm2)。
【比较例(对照组)2】
将0.3克含有粒径约为5微米的PS粒子的XS-500,及0.3克含有粒径约为10微米PMMA粒子的MS-1000(以上化学药品是由Soken公司制造),加入11.5克的树脂溶液中(其中含2.58g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粒径约5~80纳米)、4.90g的紫外线硬化树脂与4.03g MEK)后,转速6000rpm快速搅拌15分钟均匀分散所添加粒子以制成镀膜液,其固体含量约为66.8wt%。准备干净的三醋酸纤维素(TAC)光学膜作为基材,以线棒涂布方式将镀膜液涂布在三醋酸纤维素光学膜上。涂布于基材上的镀膜液其为厚度约7微米的透明膜。在室温下待镀膜液的溶剂挥发干燥后即成雾状的抗眩膜。接着对干燥后的抗眩膜以紫外(UV)光进行交联硬化。以UV光进行硬化制备工艺的参数条件为:速率8m/min(能量约0.9J/cm2)。
图8显示本发明实施例4A、比较例1B及比较例2C中,混合溶液刚被搅拌完已形成镀膜液的照片。图9显示实施例4A、比较例1B及比较例2C中,混合溶液被搅拌形成镀膜液,静待18小时之后的照片。由图8及图9的结果得知,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能使微米聚集团粒稳定均匀散布于镀膜液中。以已知方法所制备得的镀膜液中,微米粒子会由于镀膜液被静置的时间久,而发生沉降并导致镀膜液有相分离的问题。因此本发明能够提供较已知技艺更稳定的制备方法。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特点是针对制作具有能对光线造成内部扩散及外部扩散的结构的抗眩膜,且抗眩膜同时具有抗眩光、高硬度及耐刮耐磨的特性。
而且,于本发明的抗眩膜制作方法中,所制备得的镀膜液中的微米聚集团粒是稳定地均匀散布于其中,即使静置一段时间也不会发生沉淀或分层现象,能够避免所形成抗眩膜的品质有均匀性不佳的问题。
虽然本发明已以数个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任意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表1抗眩膜其雾度的测试结果
  雾度   光全穿过率(%)
 实施例1   22.82   90.12
 实施例2   23.93   89.64
 实施例3   34.25   91.28
 实施例4   27.32   89.44
 实施例5   32.93   90.00
表2抗眩膜其透射影像清晰度的测试结果
  清晰度
  实施例1   42.4
  实施例2   36.6
  实施例3   54.5
  实施例4   22.2
  实施例5   31.3
表3抗眩膜其以60度测试角度的光泽度结果
  光泽度值(GU)
  实施例1   47.0
  实施例2   27.7
  实施例3   30.8
  实施例4   42.3
  实施例5   27.3

Claims (15)

1.一种抗眩膜,包括:
一基材;
一树脂层,设置于该基材上;
多个微米聚集团粒,散布于所述树脂层的内部及表面,其中上述微米聚集团粒的尺寸为0.1~3微米,是由多个含硅纳米粒子聚集所形成,散布于所述树脂层的表面的所述微米聚集团粒使所述树脂层具有一凹凸表面;
其中所述树脂层与上述微米聚集团粒的重量比为1∶0.1~0.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膜,其中所述含硅纳米粒子的粒径为5~80纳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膜,更包括多个未聚集的含硅纳米粒子,散布于所述树脂层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膜,其中所述基材为塑料基材或玻璃基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膜,其中所述含硅纳米粒子的材料为二氧化硅、沸石、或前述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膜,其中所述微米聚集团粒为不连续相,所述树脂层为连续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膜,其中所述微米聚集团粒的折射率不同于所述树脂层的折射率,两者折射率差介于0.01~0.1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膜,其中所述树脂层的厚度是介于1~10微米。
9.一种抗眩膜的制造方法,包括:
(a)提供一混合溶液,所述混合溶液包含树脂及多个粒径为5~80纳米的含硅纳米粒子;
(b)搅拌所述混合溶液,使所述含硅纳米粒子聚集成多个微米聚集团粒,且所述微米聚集团粒散布于所述混合溶液中,以形成一固含量为20~60%的镀膜液,其中含硅纳米粒子占总固含量重量的10~50%;
(c)将所述镀膜液涂布于一基材上;
(d)将涂布于所述基材上的所述镀膜液进行干燥,使所述微米聚集团粒产生相分离,以形成一具有凹凸表面的树脂层;以及
(e)将所述树脂层进行硬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眩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含硅纳米粒子为二氧化硅、沸石、或前述的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眩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微米聚集团粒的尺寸为0.1~3微米。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眩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树脂包含光固化树脂。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眩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步骤(b)是以3500~5000rpm的转速搅拌所述混合溶液。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眩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步骤(b)的搅拌时间持续5~40分钟。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眩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最佳含硅纳米粒子占总固含量重量的30~40%。
CN2009100051303A 2008-05-16 2009-02-02 抗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5818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051303A CN101581802B (zh) 2008-05-16 2009-02-02 抗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94778.8 2008-05-16
CN200810094778 2008-05-16
CN2009100051303A CN101581802B (zh) 2008-05-16 2009-02-02 抗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1802A true CN101581802A (zh) 2009-11-18
CN101581802B CN101581802B (zh) 2011-04-13

Family

ID=41364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51303A Active CN101581802B (zh) 2008-05-16 2009-02-02 抗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8180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4498A (zh) * 2011-07-12 2013-05-22 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胶带用雾面隔离纸的制备方法
CN103147357A (zh) * 2011-07-12 2013-06-12 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雾面隔离纸的制备方法
CN103270433A (zh) * 2010-12-20 2013-08-28 3M创新有限公司 涂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玻璃样聚合物抗反射膜、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膜的吸光装置
CN109456625A (zh) * 2018-11-15 2019-03-12 江苏赫尔斯镀膜技术有限公司 光固化减反射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吸热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89337A (en) * 1988-09-09 1993-02-23 Hitachi, Ltd. Ultrafine particles for use in a cathode ray tube or an image display face plate
JP4082965B2 (ja) * 2002-08-28 2008-04-3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70433A (zh) * 2010-12-20 2013-08-28 3M创新有限公司 涂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玻璃样聚合物抗反射膜、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膜的吸光装置
CN103270433B (zh) * 2010-12-20 2016-06-08 3M创新有限公司 涂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玻璃样聚合物抗反射膜、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膜的吸光装置
CN103114498A (zh) * 2011-07-12 2013-05-22 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胶带用雾面隔离纸的制备方法
CN103147357A (zh) * 2011-07-12 2013-06-12 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雾面隔离纸的制备方法
CN103114498B (zh) * 2011-07-12 2015-03-04 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胶带用雾面隔离纸的制备方法
CN109456625A (zh) * 2018-11-15 2019-03-12 江苏赫尔斯镀膜技术有限公司 光固化减反射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吸热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1802B (zh) 2011-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4985B (zh) 抗眩膜及其製造方法
CN102472842B (zh) 光学层积体、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4115039B (zh) 防眩硬涂膜
TWI386448B (zh) 光散射組成物
CN1308705C (zh) 防眩硬涂膜
WO2017026823A1 (ko) 광경화성 코팅 조성물, 저굴절층 및 반사 방지 필름
TW200848835A (en) Scratch-resistant optical film having organic particles with highly uniform particle size
JP6986339B2 (ja) 反射防止膜形成用組成物、反射防止膜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US20090123698A1 (en) Optical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N1610844A (zh) 色效应组合物
JP2009020288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CN101738650A (zh) 光学片材和光学片材的制造方法
CN101581802B (zh) 抗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291134A (zh) 透明薄片或薄膜
CN108713035B (zh) 中空颗粒及其用途
JP5231004B2 (ja) 粒子、および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10128855A (zh) 一种含有二氧化硅空心粒子防反射涂料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WO2006065660A2 (en) Metal-containing compositions
TWI738382B (zh) 防眩膜及具有此防眩膜之偏光板
CN101910877B (zh) 光学片
US20070285788A1 (en) Anti-Glar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KR101285465B1 (ko)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형성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JP2014211513A (ja) 光学積層体
KR100989076B1 (ko) 가교제가 함유된 구형 실리카 비드 광확산제 및 그것의제조방법
JP2012057177A (ja) 光拡散媒体用有機粒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