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4004A -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站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站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4004A
CN101574004A CNA2006800563397A CN200680056339A CN101574004A CN 101574004 A CN101574004 A CN 101574004A CN A2006800563397 A CNA2006800563397 A CN A2006800563397A CN 200680056339 A CN200680056339 A CN 200680056339A CN 101574004 A CN101574004 A CN 1015740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mobile radio
resource
radio station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563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末满大成
铃木邦之
友江直仁
中泽正幸
柏木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74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40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在移动站能同时和多个基站进行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可减少资源的冗余。在移动站(2)能同时和多个基站(11~14)进行通信的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移动站的控制下,对多个基站进行资源管理。例如,移动站(2)对基站(12)根据资源指定信号(RS2)指定资源(10C),移动站(2)对基站(13)根据资源指定信号(RS3)指定资源(10B),移动站(2)对基站(14)根据资源指定信号(RS4)指定资源(10A)。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站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某个移动站(终端)能同时和多个基站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移动站、及基站。
背景技术
作为某一个移动站与多个基站连接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W-CDMA制式中采用的软切换控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如下方式,即在利用软切换控制的现有的移动站和多个基站之间的通信中,在改变通信路径上的成为数据的分支和合成点的中继交换装置(基站控制装置)时,通过改变用于软切换控制的协议的终端点,从而消除冗余的路由路径。该方式是一种即使在移动站跨越从属于不同的基站控制装置的基站的情况下,也不会成为冗余的路由路径的方式。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中披露了如下方式,即在基站中,通过引入混合型的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复请求)协议,从而不将负荷加在基站和移动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资源上。
另外,还存在如下方式,即,决定用于从基站向控制基站的施控基站控制装置发送对调度数据的测定的处理,或者,在服务基站控制装置(与施控基站控制装置中、作为交换机网络的核心网络进行lu连接(由一个基站控制装置、多个基站、和移动站形成的系统和核心网络之间的接口)的能传输数据的装置)中算出与移动站连接的至少一个基站的提供位率,并将其从服务基站控制装置发送到施控基站控制装置。利用上述处理,能使移动通信系统内的施控基站控制装置对具有保证位率的上行链路发送执行拥塞控制,能减小基站和基站控制装置之间接口的负载。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披露了这样的方式。
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进行改变与基站控制装置相当的中继交换装置那样的切换的情况下,改变协议的终端点的方式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利用中继交换装置等上位装置来进行无线通信的资源控制,所以众多的基站在同时和一个移动站通信的状态下,资源控制变得极其复杂,难以将各个基站的局部的信息迅速地通知移动站。另外,还存在如下问题,即,无法使W-CDMA制式和Super3G制式共存那样,无法使不同的制式融合。
利用上位装置对无线通信进行资源控制时,资源控制变得极其复杂,其理由主要如下。
·需要调整各路径(路由)的时间差。
·需要一直将所有路由都用于移动站。
·移动站或基站需要一直将所有路由各自的测定信息通知上位装置。
·上位装置中需要排序、分类。
·多个移动站在同一区域内时,需要耗费终端数×路径数的资源,需要管理测定信息,需要调整各路由的时间差。
又如专利文献2所述,通过将上位装置的功能移至部分基站让其管理,从而由基站对移动站进行大容量的无线通信,该方式也存在如下问题,即无法对移动站的周边区域的每一地点发送本地的信息,与专利文献1相同,无法使不同的通信方式共存。
再如专利文献3所述,基站控制装置通过获悉基站的提供位率,从而进行拥塞控制,这种方式也和专利文献1、2相同,存在如下问题,即,无法将各个基站的局部的信息迅速地通知移动站,或无法对每一地点发送本地的信息,无法使不同的通信方式共存。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5-866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表2005-51095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特开2006-1915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在能同时与多个基站进行通信的系统中,能够减少基站、包括基站控制装置及核心网络在内的基站上位装置的资源的冗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能将各个基站局部的信息迅速地通知移动站,或能对每一个地点发送本地的信息,能使不同的通信方式共存。
再有,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在移动站能同时与多个基站进行通信的系统中,移动站能控制基站的无线资源。
根据以下的详细说明及附图,将会对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形态、及优点等加深理解。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1方面为,一种具有移动站和多个基站的移动通信系统,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在所述移动站的控制下,对所述多个基站进行资源管理。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2方面为,一种具有移动站和多个基站的移动通信系统,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移动站具有:数据存废判定功能,该数据存废判定功能用于在向所述多个基站中的预定基站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判断是否要废弃发送数据;以及基站选择功能,该基站选择功能用于对决定所述多个基站各自通信线路是否良好的通信属性值进行识别,在判断为要废弃所述发送数据时,对除所述预定基站外的所述多个基站中、根据所述通信属性值判断为通信良好的通信良好基站进行选择以作为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地。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3方面为,一种具有移动站和多个基站的移动通信系统,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移动站对决定所述多个基站各自的通信线路是否良好的通信属性值进行识别,所述通信属性值包含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所述移动站根据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进行控制,使所述多个基站中存在于所述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基站优先变成通信状态,使存在于所述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优先变成开放状态。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4方面为,一种具有移动站和多个基站的移动通信系统,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多个基站分别对决定自身的通信线路是否良好的通信属性值进行识别,所述通信属性值包含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所述多个基站分别根据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当处于存在于所述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情况下优先变成通信状态,当处于存在于所述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情况下优先变成开放状态。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5方面为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具有移动站、多个基站、及能与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并连接的上位装置,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所述上位装置对决定所述多个基站各自的通信线路是否良好的通信属性值进行识别,所述通信属性值包含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所述上位装置根据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进行控制,使所述多个基站中存在于所述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基站优先变成通信状态,使存在于所述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优先变成开放状态。
本发明的移动站的第1方面为一种和多个基站一起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站,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具有:资源决定功能,该资源决定功能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基站中至少一个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决定所述至少一个基站的使用资源;以及资源指定功能,该资源指定功能用于根据所述资源决定功能的决定内容,对所述至少一个基站进行资源指定。
本发明的移动站的第2方面为一种和多个基站一起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站,具有:数据分割功能,该数据分割功能用于将发送用数据分割成与多个资源对应的多个分割数据;以及数据发送功能,该数据发送功能用于将所述多个资源无重复地分配给所设定好的所述多个基站,将所述多个分割数据划分成所述多个资源进行发送。
本发明的基站是一种和移动站一起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所述基站能和所述移动站进行通信,所述基站具有:数据存储部,该数据存储部存储收发用的数据;以及资源相关信息发送功能,该资源相关信息发送功能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存储部的存储状态来识别资源相关信息,并向所述移动站发送该资源相关信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中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1方面,可取得如下效果,即,因为在移动站的控制下,对多个基站进行资源管理,所以对整个系统中的多个基站的资源管理变得简单,能消除资源控制的冗余。
此外,通过使移动站进行资源管理,从而能在移动站一侧选择进行通信的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2方面,可取得如下效果,即,移动站具有基站选择功能,该基站选择功能用于选择根据通信属性值判断为通信良好的通信良好基站,以作为用数据存废判定功能判定为废弃的发送数据的发送地,从而即使发生通信对象的基站难以将发送数据发送的状况,仍能通过将该发送数据发送到通信良好基站,从而使发送数据的发送正常完成。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3方面,在根据与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的移动站的控制下,进行控制,使多个基站中,存在于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基站较早地变成通信状态,使存在于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较早地变成开放状态,所以能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处理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4方面,在根据与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的多个基站各自自身的控制下,进行控制,当处于存在于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情况下较早地变成通信状态,当处于存在于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情况下较早地变成开放状态,所以能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处理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5方面,在根据与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的上位装置的控制下,进行控制,使多个基站中,存在于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基站较早地变成通信状态,使存在于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较早地变成开放状态,所以能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处理能力。
除此以外,根据移动通信系统的第3~第5方面,通过使存在于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基站较早地变成通信状态,从而使存在于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基站较早地获得一般具有的基站附近的本地信息,通过这样能获得移动站周围附近区域的每个地点的本地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站的第1方面,可取得如下效果,即,因为在移动站的控制下,至少对一个基站进行资源管理,所以对包括移动站在内的整个移动通信系统中至少一个基站的资源管理变得简单,能消除资源控制的冗余。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站的第2方面,可取得如下效果,即,因为具有数据发送功能,该功能用于无重复地划分成分配给多个基站的多个资源并发送多个分割数据,所以不会产生对多个基站收发同一内容数据的数据重复,能进行容量更大的数据收发。
本发明的基站因为具有向移动站发送资源相关信息的发送资源相关信息的功能,所以能根据来自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对包括基站及移动站在内的整个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进行资源控制。最终,其效果为资源管理变得简单,能消除资源控制的冗余。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1中移动站和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以多载波传输方式进行时,移动站指定的基站的资源的说明图。
图3为表示通报信道的内容的说明图。
图4为表示图3中示出的通报信道中资源使用信息的详细内容的说明图。
图5为表示图3中示出的通报信道中滞留信息的滞留级别的说明图。
图6为表示滞留信息的详细内容的说明图。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11为表示某个基站能将相邻基站的资源信息也通知移动站的通报信道的格式的说明图。
图12为表示采用方法3时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使用状况的说明图。
图13为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中的方法3时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使用状况的说明图。
图14为表示移动站、基站彼此之间距离的推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15为表示电波从基站到移动站的传播延迟时间和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6为表示采用方法5时的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使用状况的说明图。
图17为表示图16中示出的移动站的部分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18为表示副载波束图形的图。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状态的说明图。
图20为表示图19中示出的由移动站进行的下传数据的传输速度决定处理步骤的说明图。
图21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使用状况的说明图。
图22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23为以表格形式表示用于根据资源使用状况和传输路径状态决定传输速度的判断基准的说明图。
图24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的部分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25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使用状况的说明图。
图26为表示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7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28为以表格形式表示根据相关度参数的紧急时基站选择内容的说明图。
图29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正常状态时提高处理能力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30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正常状态时提高处理能力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31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第1系统的基站及基站上位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2为表示图31中的天线部及调制部的详细结构的说明图。
图33为表示图31中的天线部及调制部的详细结构的说明图。
图34为表示分配给移动站8的频带的说明图。
图35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第2系统的基站及移动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6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第1系统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该系统在包括核心网络、基站控制装置等在内的基站上位装置1中具有与多个基站11~14连接的网络结构,移动站(终端)2能同时与基站11~14中多个基站进行通信。
图1中,基站上位装置1与多个基站11~14连接,通过与基站之间收发控制信号,从而控制基站11~14,对所连接的多个基站11~14能同时发送相同的数据。基站11~14具有分别与移动站2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图1中,基站11不处于正在与移动站2进行无线通信的状态,而基站12~14表示正在与移动站2进行无线通信的状态。移动站2能同时与基站11~14进行通信。这样,图1中,作为一个示例,表示移动站2和基站11~14中的基站12~14正处于通信状态的状况。此外,基站上位装置和基站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无线传输,也可以通过有线传输。
在上述构成中,基站11~14能同时处理多个无线资源,图1中用10A~10C表示3个(无线)资源。无线资源例如在OFDM(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方式等那样多载波传输的情况下,可以将资源10A作为某个副载波,将资源10B作为频率不同于资源10A的别的某个副载波,资源10C作为频率不同于资源10A、10B的别的某个副载波。
图1中,移动站2利用资源指定信号RS2对基站12指定资源10C。另外,移动站2利用资源指定信号RS3对基站13指定资源10B。再有,移动站2利用资源指定信号RS4对基站14指定资源10A。
这样,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2同时和基站12~14进行无线通信,通过指定基站12~14各自的无线资源,从而对基站11~14的无线资源管理变得简单,而且由基站上位装置1对基站11~14的无线资源进行的管理也变得简单。这是因为移动站2对基站11~14进行无线资源的指定使得减轻了基站11~14及基站上位装置1的负载。
此外,还能取得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使不同通信方式共存的效果。以下,对此作详细的说明。
上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所披露的系统的内容可以设想为:与一个核心网络连接的多个基站X、Y处于同时和1个移动站(终端)A进行无线通信的状态。
所谓存在不同的通信方式是指,还存在一个不同的核心网络,并存在从属于该网络的基站控制装置、基站Z、W,它们仍与移动站A连接。
关于使其与上述不同的核心网络共存的情况,专利文献1~3中均未作任何披露,由于核心网络仅控制无线资源,无法获悉别的核心网络的无线资源,所以在上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所披露的系统中无法使不同的通信方式共存。
而另一方面,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由于采用移动站控制无线资源的结构,所以能使不同的通信方式共存。即,若移动站能控制无线资源,由于能自行划分资源,因此和从属于不同核心网络的多个基站之间也能进行通信。
这样,即使在多个基站分别为不同的通信方式的情况下,在移动站一侧仍能识别其差异,能够对于各基站改变成方式相符的通信。
再有,移动站2同时与多个基站12~14进行通信,通过进行资源指定,能迅速地对多个基站进行资源控制。
图2为表示移动站2和基站11~14之间的无线通信以多载波传输方式进行时,移动站2指定的基站11~14的资源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移动站2处于与基站12~14通信的状态,图2表示与图1相对应的对基站12~14的资源指定状况。
在图2(a)中,无线资源BS2表示对基站12的无线资源。斜线部分表示移动站2利用资源指定信号RS2指定的资源10C。移动站2仅将基站12的可使用频率f1~fN中、某个时段(图2的无线资源BS2中的两块部分)的、具有f2的中心频率的副载波作为资源10C予以指定。
在图2(b)中,无线资源BS3表示对基站13的无线资源。斜线部分和无线资源BS1一样,表示移动站2利用资源指定信号RS3指定的资源。而且,移动站2仅将基站13的可使用频率f1~fN中、某个时段(图2的无线资源BS3中的4块部分)的、具有f3、f4的中心频率的副载波作为资源10B予以指定。
在图2(C)中,无线资源BS4表示对基站14的无线资源。斜线部分和无线资源BS2、BS3一样,表示移动站2利用资源指定信号RS4指定的资源。移动站2仅将基站14的可使用频率f1~fN中,某个时段(图2的无线资源BS4中的1块部分)的、具有f1的中心频率的副载波作为资源10A予以指定。
多载波传输例如如OFDM那样,在相邻的副载波之间以正交多路复用那样的方式进行的情况下,则如上所述,即使相邻的中心频率(例如f1和f2、f2和f3)同时进行无线通信,仍旧能减少干扰进行通信。
这样,移动站2能高效地利用基站12~14的无线资源。此外,移动站2利用资源指定信号RS2~RS4对基站12~14通知副载波编号(f1,f2,…的1,2)等较少的信息以作为使用的资源信息即可。
由移动站2进行的、基站12~14的资源指定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的方法1~方法5。
方法1:该方法为由基站12~14通知各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据此,移动站2指定各基站12~14的资源。此外,资源相关信息为包括无线资源的拥塞状况等资源使用信息IR、及作为被分配为使用该资源的滞留数据量的滞留数据量等滞留信息ID在内的信息。
方法2:该方法为某个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将预定数量的相邻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移动站,从而移动站指定通知用基站及预定数量的相邻基站的资源。例如,使基站13作为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若将基站12、14的资源相关信息也通知移动站2,则移动站2能从1个基站13获得3个基站12~14的资源相关信息,能对基站12~14进行指定哪个资源比较好的判断来指定资源。
方法3:该方法为使处于和基站11~14等效关系的其它基站起到基站上位装置1的作用。
方法4:该方法为移动站2控制资源使基站的发送功率尽可能地小。
方法5:该方法为移动站2和相互不同的多个基站分别收发不同的数据。
下面,以图1为例对方法1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基站11~14利用通报信道将各基站中的无线资源使用状况、数据的滞留信息作为通报信息(资源相关信息),对位于基站的小区服务区内的所有的移动站以非定向方式发送。无线资源的使用状况表示无线资源的拥塞状况,所谓数据的滞留信息为与从基站上位装置1对基站11~14传输的数据等在各基站11~14内部滞留的数量有关的信息。
图3为表示通报信道上所载的资源相关信息RJ的内容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资源相关信息RJ具有资源使用信息IR和滞留信息ID。
图4为表示资源使用信息IR的具体内容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将资源编号分配给各资源,各资源的资源使用状况在使用资源时为“1”,闲置资源时为“0”,与此用位的表现来表示。作为实际的数据则用16进制数表示,在图4的例子中,资源使用信息IR用16进制数表示为“7D”。
图5为表示滞留信息ID中的滞留级别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滞留信息ID根据滞留信息量[kbyte]分成64级,将以16进制数表示64级的数作为滞留级别载于通报信道上。每个资源都存在级别,从起始资源开始依次将级别信息作为资源相关信息RJ的滞留信息ID进行存储。
图6为表示滞留信息ID的具体内容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滞留信息ID包括资源单位滞留信息ID1、ID2、ID3、…。各IDi(i=1,2,3,…)与资源编号i成对来存储滞留级别。
上述资源相关信息RJ的从基站向移动站的传输若是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制式,则可如以下所述地进行。各基站预先分别对其乘上不同的扩散码,对移动站发送。移动站在接收到通报信道上的资源相关信息RJ后,利用与各基站对应的扩散码,对每个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RJ进行解调。
而另一方面,若是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多址)制式,则各基站分别使资源相关信息RJ载在所分配的时隙上。移动站根据确定好的时隙取得来自各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RJ,识别每个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RJ。
另外,若是OFDM制式,则移动站将具有某中心频率的副载波分配作为用于接收某基站发送的通报信道,以此,取得该基站发送的资源相关信息RJ。对其它基站发送的通报信道分配具有别的中心频率的副载波。
通过这样,移动站能识别多个基站分别发送的资源相关信息是从哪个基站发出的。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此外,基站100分别与图1中的基站11~14相当。
为了实现上述方法1,采用如下结构,即,能在移动站2进行资源控制时发送所需的资源相关信息RJ。
天线部101和移动站2或其它的基站进行收发。调制部102对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调制。信道编码部103将从基站上位装置140通过数据存储部104发送来的数据格式(TrCH:Transport Channel:传输信道)变换成无线发送用数据格式(PhCH:Physical Channel:物理信道)。
直至基站100进行处理以前,数据存储部104暂存自基站上位装置140发送来的数据。资源相对应部105识别资源对应信息RC,该资源对应信息RC用于进行调制部102、信道编码部103、及数据存储部104的3个部之间的资源对应,另外,用于进行解调部109、信道编码部108、及数据存储部107的3个部之间的资源对应。
滞留级别运算部106根据数据存储部104、107中不处理而存储的数据量,计算出滞留级别,根据资源对应信息,取得使滞留级别与每个资源相对应的滞留信息ID,将资源使用信息IR附加于该滞留信息ID以生成资源相关信息RJ。
数据存储部107在进行向基站上位装置传输的处理前暂存上传数据。信道编码部108将无线接收到的数据格式(PhCH)变换成向上位装置传输的数据格式(TrCH)。解调部109对接收到的信道解调。此外,作为基站上位装置140可以考虑基站控制装置或核心网络等。
以下,参照图7对基站100的下传数据发送内容进行说明。基站100从基站上位装置140接收到数据时,存于数据存储部104。从基站上位装置140发送来的数据在基站100和基站上位装置140用IP网连接时可按IP格式传输。而在基站100和基站上位装置140用ATM网连接时可按ATM格式传输。但是,在存储阶段均变换成TrCH的格式。变换的内容省略。
存于数据存储部104的数据中,从先到达并存储的数据开始依次在信道编码部103中进行信道编码处理。数据在信道编码处理中从TrCH变换成PhCH。此后,在调制部102中,PhCH数据根据制式的不同进行QPSK、CDMA、OFDM等调制,上变频成RF信号后再由天线部101向移动站2发送。
利用表格形式等表示应对存于数据存储部106的数据中的哪个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并使其与调制部102的无线资源进行映射的资源相对应信息RC存于资源相对应部105。调制部102、信道编码部103及数据存储部104分别参照存于资源相对应部105的资源对应信息RC,进行各自的处理。
例如,从基站上位装置140发送来的存储数据识别号=3的数据,在调制部102中与无线资源编号=5相对应时,信道编码部103根据资源对应信息RC,根据与存储数据识别号=3有关的信道编码的信息参数进行信道编码处理,对变换后的PhCH数据进行分配给无线资源编号=5的处理。所谓信道编码的信息参数例如为3GPP TS25.212所记载的位数的信息等。在调制部102中,若为OFDM制式,则进行分配给第5副载波那样的处理。
资源相对应部105在由移动站2作资源控制时,从移动站2接收资源分配信息,进行资源相对应,取得资源对应信息RC。另外,在由基站上位装置140作资源控制时,从基站上位装置140用有别于数据的信息接收资源分配信息,进行资源相对应,取得资源对应信息RC。
以下,参照图7说明基站100的上传数据接收处理。天线部101接收到的接收数据经下变频(下变频部在图中未示出)输入到解调部109后,在解调部109中作解调处理。解调后的PhCH数据在信道编码部108作信道译码处理,变换成TrCH数据。变换成TrCH的数据暂存于数据存储部107,先存的数据依次向基站上位装置140传输。
从数据存储部107向基站上位装置140的传输在基站100和基站上位装置140用IP网连接时可按IP格式传输。在基站100和基站上位装置140用ATM网连接时可按ATM格式传输。关于向IP格式、ATM格式的变换这里不再赘述。
在解调部109中解调后的某无线资源的数据根据信道编码部108的信道译码处理,将与分配给哪一存储数据识别号的对应关系有关的数据也作为资源对应信息RC存于资源相对应部105。
数据存储部107、信道编码部108及解调部109分别参照资源相对应部105的资源对应信息RC,进行与下传数据发送处理时的调制部102、信道编码部103和数据存储部104同样的处理。
以下。参照图7说明基站100的滞留级别运算部106中的资源相关信息RJ的生成处理。
滞留级别运算部106分别监视数据存储部104、107,可以知道数据存储部104、107中分别存储着多少数据。但是仅根据来自数据存储部104、107的信息只能知道基站100和基站上位装置140之间的每个资源的数据存储量。因而,从资源相对应部105接收表示数据存储部104、107的存储数据识别号和调制部102、解调部109中处理的无线资源之间的对应信息的资源对应信息RC。
滞留级别运算部106根据数据存储部104、107的存储信息、和来自资源相对应部105的资源对应信息RC,计算出每个无线资源的滞留级别以取得滞留信息ID(参照图6),生成将资源使用信息IR附加于滞留信息后的资源相关信息RJ用的通报信道的格式,存于数据存储部104。
然后,当轮到下传数据处理时,在信道编码部108中进行信道编码,在调制部102中调制,经上变频(上变频部在图中未示出)成为RF信号,由天线部101将资源相关信息RJ载于通报信道向移动站通报。
通过这样,就能利用通报信道将包括规定每个无线资源的滞留级别的滞留信息ID在内的资源相关信息RJ从基站100对移动站2通报。另外,在不是对每个基站100使用通报信道而是将滞留级别附属于数据的情况下,并不将每个无线资源的滞留级别处理成通报信道的格式,而是从滞留级别运算部106,原样地存于数据存储部104,此后,在信道编码部103中,通过使从上位装置传来的数据、和滞留级别信息进行多路复用从而能加以实现。
这样,因为图7示出的基站100具有向移动站发送资源相关信息RJ的资源相关信息发送功能,所以能根据来自基站100的资源相关信息,对实施方式1的整个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进行资源控制。其结果是,取得如下效果,即,资源管理变得简单,能消除资源控制的冗余。
以下,示出移动站从图7示出的基站接收到资源相关信息RJ后、选择基站的无线资源的步骤。
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2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天线部21与基站等外部进行信息收发,下变频部22将天线部21接收到的RF信号下变频成基带。资源使用状况判定部23根据资源相关信息RJ中的资源使用信息IR进行判定。
滞留数据量判定部24分析资源相关信息RJ中的滞留信息ID,判定滞留信息ID中每个资源编号的滞留数据量。资源选择部25选择移动站所要使用的无线资源候补,基站选择部26从上述无线资源候补中选择移动站2最终使用的无线资源及基站。也就是,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2一侧能选择基站。这样,构成部21~26具有根据资源相关信息RJ决定使用资源的资源决定功能。
放大器变频部27将与移动站2对基站进行的资源指定信息有关的数据从基带信号上变频成RF信号。解调部28将接收到的信道解调。调制部29对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调制。这样,构成部27~29便构成对基站指定由上述资源决定功能决定的使用资源的资源指定功能。
此外,天线部21的分支数不限于“1”。再有,天线部21的分支数例如为“2”时,图8示出的结构就变成以下所述的那样。下变频部22和放大器变频部27就变成与分支数一致的两个。在解调部28中将多路分支各自的接收信息汇总,或者仅使用接收灵敏度良好的支路的接收信息,或者利用加权进行合成。资源使用状况判定部23、滞留数据量判定部24、基站选择部26及基站选择部26均和图8一样可各用1个单元来实现。然后,调制部29中或者选择支路,或者附带权重向放大器变频部27发送。
移动站2当在天线部21接收到通报信道上的资源相关信息RJ时,便在下变频部22中作下变频,变换成基带信号。变换后的数据在解调部28中解调,在资源使用状况判定部23中判定资源相关信息RJ中的资源使用信息IR的内容。在用每个基站不同的通报信道从多个基站接收时,若为CDMA制式,则由于是通过乘上不同的扩散码来进行多路复用,所以能够使用与基站对应的扩散码来识别来自各基站的通报信道。若为OFDM制式,则只要对每个基站分配不同的副信道,便能识别来自各基站的通报信道。若为TDMA制式,则由于移动站将基站固有的时隙作为已知信息进行处理,所以能识别哪个时隙是来自哪个基站的通报信道。通过这样,解调部28在识别基站的基础上对通报信道上的资源相关信息RJ进行解调。
移动站2在资源使用状况判定部23中根据资源使用信息IR取得与空闲资源、正使用资源有关的信息。此后,资源相关信息RJ被发送到滞留数据量判定部24,由此,进行与资源相关信息RJ中滞留信息ID有关的分析。移动站2在滞留数据量判定部24中,通过判定每个资源编号的滞留级别,从而能识别滞留数据量大约为多少kbyte(参照图5的对应关系)。
资源选择部25利用在资源使用状况判定部23、滞留数据量判定部24中判定的结果,选择要使用的无线资源候补。将由滞留数据量判定部24判定为滞留数据量最大的资源作为基准,选择处于和该最大滞留数据的资源编号接近的位置的、滞留数据量比较小的资源中的某几个作为无线资源候补。
例如,在图4中的资源编号4的资源的滞留级别(参照图5)为最大的情况下,选择处于和资源编号4等距离的、资源空闲的资源即资源编号1及编号7的资源作为无线资源。
此后,在基站选择部26中,从由资源选择部25所选出的无线资源候补中,选择处于和判定为滞留数据量大的资源相同基站的资源作为最终决定资源,从基站11~14中选择该最终决定资源被分配到的基站作为选择基站。
例如,在资源编号1~4分配给基站12,资源编号5~8分配给基站13时,如上所述,考虑图4中的资源编号4的资源的滞留级别(参照图5)为最大,选择资源编号1及编号7的资源作为无线资源候补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处于和最大滞留资源(资源编号4)相同的基站12的资源编号1的资源作为最终决定的资源,选择具有最终决定的资源(资源编号1)的基站12作为选择基站。
这样,可取得如下效果,即,资源选择部25及基站选择部26能根据含有资源使用信息IR及滞留信息ID的资源相关信息RJ,进行选择合适的无线资源的资源管理。
然后,在调制部29中将载有从移动站2通知上述选择基站的与资源选择有关的信息的上传数据变换成选择基站固有的格式或制式。例如,若为CDMA制式,则可分配选择基站固有的扩散码编号,或者,若为TDMA制式,则可将上述上传数据分配给选择基站固有的时隙。
另外,若为在作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后、进行高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那样的单载波FDMA制式,则在DFT的阶段,在各个基站中分配给不同的频带,或者,若为OFDM制式,则对各基站分配不同的副载波,根据上述前提,通过变换成选择基站固有的格式或制式来进行。
调制部29将经调制部29处理后的基带的上传数据进行上变频作为RF信号,由天线部21发送该RF信号。
这样,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2通过选择基站11~14中的无线资源,能对基站11~14进行资源管理。
利用上述方法1由移动站2指定基站11~14的资源,通过这样,可取得如下效果,即,基站11~14能以简单的结构,消除资源控制的冗余。以下,对此作详细的说明。
现有技术中,基站在对来自移动站的数据进行解调及消息生成处理、或解调、信道译码(译码)及上位层帧格式化处理后,向上位装置传输数据。
而另一方面,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在将来自移动站的数据解调(SIR推定(根据SIR推定值(信号功率/干扰功率)的处理))后送回移动站,通过这样,具有如下特点,即,不进行上述消息处理或信道译码处理等,在完成解调的阶段立即将信息反馈给移动站即可。
这样,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通过几乎原封不动地将来自移动站(终端)的信息返送给移动站,从而不需要信道编码(或消息生成),能消除资源控制的冗余。
另外,由于实施方式1中由移动站2指定资源,因此可取得如下效果,即,能迅速地使用最适合移动站2的位置的资源。
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效果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能够利用来自移动站2的资源指定信号RS2~RS4控制基站12~14的资源。其结果是,由于不需要利用基站上位装置1作资源控制,所以在将基站11~14之间连接的状态下,可不借助于基站上位装置1,而仅靠基站11~14与移动站2通信。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效果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在最接近移动站2的基站为基站12时,在基站12的资源没有足够空闲的情况下,也可控制成利用相邻的基站13的资源,与移动站2之间进行通信。
以下,以图11为例对方法2作具体说明。图11为表示某个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也能将相邻基站的资源信息通知移动站的通报信道的格式的说明图。
如图11所示,载在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的通报信道上的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MRJ具有多个基站资源使用信息MIR及多个基站滞留信息MID。
多个基站资源使用信息MIR具有基站资源使用信息MIR1、MIR2、MIR3、…,各基站资源使用信息MIRi(i=1,2,3,…)具有基站编号i、和与相应于基站编号i的基站对应的资源使用信息。
多个基站滞留信息MID具有基站滞留信息MID1、MID2、MID3、…,各基站滞留信息MIDi具有:基站编号i、和与相应于基站编号i的基站对应的滞留信息。
这样,在方法2中,可使用由多个基站资源使用信息MIR和多个基站滞留信息MID组成的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MRJ,多个基站资源使用信息MIR和多个基站滞留信息MID具有和方法1中说明过的图3的资源使用信息IR及滞留信息ID同样的关系。
关于由移动站2对基站资源的选择,也和方法1中利用图8的说明同样地进行
因此,在移动站2只和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及与其相邻的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那样的系统的情况下,可以从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的通报信道接收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MRJ。因此,在图8中用设在资源使用状况判定部23的前级的解调部28进行的解调处理中,无需为了识别基站进行根据CDMA制式等将多路复用后的状态的信道分离的处理。
基站间数据的交接可采用如下方法,即,或者定期地在基站之间收发资源使用状况、滞留信息等信息,或者某个基站在有来自移动站的请求时,该基站收集自身周围的基站的信息,或者使得能将基站之间进行无线连接,准备无线基站之间的特殊信道进行收发。另外,也可使得基站上位装置收集移动站周围的所有基站的信息,或者使得与移动站之间使用无线资源最频繁的进行通信的基站收集周围所有基站的信息。
如上所述,采用方法2的移动通信系统除了采用方法1时的效果外,还可取得以下的效果。
移动站3可从较少的通报信道获得和自身进行无线通信连接的多个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在图1示出的结构中,例如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为基站13,而相邻的基站为基站12、14,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3和基站12、14通信,获得基站12~14的资源相关信息,通过这样能获得基站12~14用的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MRJ。
方法1中,每个基站存在通报信道,移动站必须通过进行CDMA制式等的多路复用来识别该通报信道是从哪个基站发出的。
而另一方面,方法2中,由于能够利用从来自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的通报信道而得到的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MRJ,来识别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所以与方法1那样多个基站分别发送资源相关信息RJ时的情形相比,取得的效果是能减少多路复用的数量。
再有,若是移动站2只和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及与该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相邻的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则可取得如下效果,即,通过只从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接收1个通报信道上的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MRJ,移动站便能够获得进行无线通信的所有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此外,还能取得使移动站的装置结构简化的效果。
以下,以图12及图13为例对方法3进行具体的说明。图12及图13为表示采用方法3时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状况的说明图。图12中示出移动站2将资源指定信号RS2~RS4提供给基站12~15的状况,图13中示出将基站12~14的基站资源使用信息MIR2~MIR4及基站滞留信息MID2~MID4传输给基站15、并从基站15将具有多个基站资源使用信息MIR及多个基站滞留信息MID的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MRJ传输给移动站2的状况。
如图12、图13所示,示出与基站11~14连接的基站15不是基站上位装置(参照图1等),而是基站15时的情形。在图12、图13中,与基站15相邻的基站是基站11~14。
和方法2一样,在将相邻的基站11~14的资源使用信息IR及滞留信息ID通知移动站2时,基站15除了自身的资源使用信息外,还将基站11~14的资源信息载于相同的通报信道中发送到移动站2。上述通报信道由方法2的说明中示出的图11表示的数据格式构成,包括基站11~15各自的资源使用信息、滞留信息。
但滞留信息ID的内容如方法1或方法2那样,不是依据从基站上位装置1对基站11~15发送的数据的信息,而是如图13所示,依据从基站15对基站11~14分别发送的下传数据DD2~DD4的信息。
另外,由于基站15自身能和移动站2进行无线通信,所以能进行以下那样的通信。移动站2与基站15及基站12~14进行无线通信。基站15在和移动站2之间的无线通信中,在数据处理负载变大的情况下,基站15使用通报信道对移动站2传达尽管资源使用信息有资源空闲,但是仍作为资源正被使用。另外,将资源转给其它的基站例如基站13,使得处理负载不超过阈值。这一点可以设定成:若设有阈值,则自动地转移资源。在转移前,基站15改变通报信道的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MRJ内的基站13用的滞留信息,使得基站13的空闲资源的滞留数据量级别提高。
其结果是,移动站2对基站15不进行新的资源分配,而对基站13的资源进行资源分配。通过这样,能进行基站的处理负载调整也包括在内的资源控制。
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通过采用方法3,可取得下述的效果。
基站15使基站11~14从属于下位,下位的基站11~14和基站15能进行数据交换。基站15能收集基站11~14内的信息。该基站15自身与移动站2通信,通过这样能进行将基站15和基站11~14间的传输路径也考虑到的最佳数据传输。
基站15能收集基站15与基站11间,基站15与基站12间,基站15与基站13间,基站15与基站14间的传输延迟信息等,在基站15与基站13间传输延迟较小的情况下,通过使由基站13、基站15、及移动站2构成的路径优先,从而可取得如下效果,即,作为一个系统能够将传输延迟抑制得较小。
另一方面,当基站15与基站14间的延迟较大时,基站15不向基站14传输数据(若为上传则不经由基站14进行从移动站2到基站15的通信),通过尽量将资源分配给基站15与移动站2之间(从基站15直接到移动站2的路径)从而能将传输延迟抑制得较小。
基站15与基站11~14之间,分别用IP网络连接时,由于波动起伏变大,所以必须注意到这种传输延迟,在采用方法3的情况下,因为能够进行考虑到上述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所以可取得如下效果,即能将传输延迟抑制得较小。
另外,可取得如下效果,即,能将基站11~14作为基站15的协处理器那样的辅助基站来使用。即,在通常只用基站15和移动站2进行通信,而只用基站15时负载变大的情况下,通过也使用基站11~14,从而能减轻基站15的负载。
方法4例如作为在图1示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移动站2对基站12~14等指定资源的又一种方法,是一种移动站2对基站12~14进行资源指定、以使基站12~14的发送功率最小的方法。
以下,以图1为例具体说明方法4。
移动站2从通信状态的基站12~14接受基站12~14发送给移动站2的与发送功率有关的信息的通知,根据与上述发送功率有关的信息,减少分配给发送功率最大的基站14的资源数,增加分配给发送功率最小的基站(例如基站13)的资源数,通过这样,能使基站12~14发送给移动站2的发送功率总和最小。
移动站2获悉基站12~14各自发送功率的方法有:基站12~14用和方法1等中使用的通报信道那样的数据信道不同的公用信道通知移动站2的方法。另外,也有以下的方法,即将基站发送时的发送功率作为信息载于从基站12~14发送给移动站2的数据中,在移动站2中测定接收到的功率,测定无线传输的功率损耗(传输损耗)。传输损耗解释如下,例如在基站12~14发送下传数据时以-10dBm的功率发送,通过将该信息载于数据来通知移动站2。移动站2在接收到时测量接收功率,若为-70dBm的功率,则传输损耗为60dB。
再有,作为移动站2获悉基站12~14的发送功率的方法,除了直接通知发送功率值,或测量接收功率外,此外利用若各基站12~14和移动站2之间距离较近则发送功率变小的现象、使发送功率成为最小的方法。基站2和各移动站12~14间的距离根据传输的来到时间的延迟量来测定。通过对下传数据进行路径检测,根据该路径的延迟时间推定各基站12~14与移动站2间的距离。以下详细说明推定方法。
图14为表示移动站2、和各基站12~14之间距离的推定方法的说明图。如图14所示,设移动站2能分别同时与3个基站12~14连接。移动站2根据路径延迟的信息,从移动站2和基站12~14间电波的传播距离中传播距离最短的基站开始依次追加资源。
通报信道可为方法1~方法3中任何一种格式,移动站2以将资源分配给空闲资源时的优先级,使基站的发送功率变得最小。例如若为W-CDMA制式,则传输延迟的信息以码片速率3.84MHZ的2~4倍过采样的7~15MHZ左右的分辨率便可知该传播距离。移动通信中由于直接波很少来到,所以移动站可将来自基站的来到路径中、功率最大的路径的检测位置的、延迟较小的基站视作为传播距离较短的基站。
图15为表示从基站12~14向移动站2传输的电波来到的传播延迟时间ΔT2~ΔT4和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如该图(a)~(c)所示,直至检测出基站12~14各自的发送功率的峰值PX2~PX4之前经过的传播延迟时间ΔT2~ΔT4具有ΔT2(图15(c))<ΔT3(图15(b))<ΔT4(图15(a))的关系。因而移动站2和基站12~14间的距离ds2~ds4如图14所示,可以推定为满足ds2<ds3<ds4的关系。
移动站2根据用上述推定方法识别出的移动站2和基站12~14间的ds2~ds4,对基站12~14追加分配资源。在推定为传播距离最短的基站上无空闲资源时,可用追加方式将资源分配给推定为传播距离次短的基站。在图14示出的例子中,若基站12的资源没有空闲,就将资源分配给基站13。
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通过采用方法4,可取得如下效果,即能够降低移动通信系统运营成本。但是,为了维持移动站同时和多个基站进行通信,移动站和能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站之间的无线资源最少存在1个资源。其理由如下所述。
在进行控制以使发送功率变得最小时,可以考虑让所有的资源集中在位于离移动站最近的位置的、线路品质良好的基站,但这样的话,当移动站移动,与原来线路品质良好的基站的通信由于线路变差,切换成和其它基站通信,而进行这样的动作时,就必须进行控制,使其与完全未连接的基站进行连接。
因此,如上所述,移动站和能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站之间的无线资源最少存在1个资源,通过维持1个移动站同时和多个基站连接的状态,从而在和某基站间的线路瞬间断开时,能立即进行使其它已连接的基站的资源数增加的控制,保证其灵活性。另外,控制的转移变得容易。又通过经常识别多个基站各自的QoS(品质信息),从而能迅速地进行使其它基站的资源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处理。
这样,在采用方法4时,需要预先将为使发送功率最小而使用最大数量的资源的基站以外的能进行连接的基站的资源连接一个资源以上。
在处理能力优先的情况中,也可进行使功率成为参照的控制。为提高处理能力而所需的参数为方法1中阐述过的资源使用状况、数据滞留信息等,例如,通过使数据滞留量不增大优先于使功率最小,移动站便能够进行控制使得处理能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不变,其中尽量使基站的下传发送功率为最小。另外,应用上述方法4,也能使移动站向基站的发送功率为最小,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以下,以图16为例具体说明方法5。图16为表示采用方法5时的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状况的说明图。
方法1是,移动站有选择地控制多个基站的无线资源,与此不同的是,方法5着眼于移动站对多个基站的每一基站发送不同的数据。
图16表示在移动站4能同时和多个基站31~34进行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4与基站31~34的每一基站收发数据。基站上位装置3与基站31~34连接,与基站间的连接可以为无线连接,也可以为有线连接。基站31~34和移动站4可利用无线传输进行通信。
以下,说明采用方法5的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图16中,移动站4同时和基站32、33进行通信。此时,移动站4和基站32、33分别收发不同的数据。即移动站4对基站32发送数据dataB,而对基站33发送和数据dataB不同的数据dataA。
图17为表示移动站4部分内部结构的说明图。与图8示出的调制部29内的结构相当。以下参照图17,说明作为一种收发不同数据的方法,在从移动站4向基站32、33发送数据时,移动站4利用OFDM制式,进行无线传输的情况。
在图16示出的结构中,基站31~34有公用的副载波SC0~SC8。
而且,如图17所示,副载波SC0~SC8为最终由资源选择部25及基站选择部26决定的使用无线资源。另外,副载波SC0~SC2及副载波SC3~SC4分别作为基站33及基站32用的资源由基站选择部26最终决定。此外,在图17中,表示副载波SC5~SC8作为给其它基站的数据dataC而被分配的状态。
在图17示出的结构中,串行/并行变换部41接收发送用数据D0、D1、…D8、…,以副载波SC0~SC8为单位进行串行/并行变换,得到发送用数据D0~D8。IFFT部42根据基站选择部26的选择内容进行高速傅里叶逆变换,将数据D0~D8分配给副载波SC0~SC8。
这样,发送用数据分割成与多个副载波SC0~SC8对应的发送用数据D0~D8,再有,数据dataA变成数据D0~D2,数据dataB作为数据D3、D4分配成向基站33及基站32发送用。
然后,在并行/串行变换部43中进行并行/串行变换后,从天线部44(与图8的天线部21相当)发送出去。如上所述,串行/并行变换部41具有数据分割功能,IFFT部42、并行/串行变换部43、及天线部44具有将多个分割数据分到多个资源并发送的数据发送功能。
如图17所示,通过将副载波SC0~SC2用于数据dataA(D0~D2)的传输,从而能将数据dataA向基站33发送。而且通过将数据dataA传输中未使用的副载波SC3~SC4用于数据dataB(D3、D4)的传输,从而能将数据dataB向基站32发送。
其结果是,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通过采用方法5,能向不同的基站33及32发送互不相同的数据data及数据dataB。
另一方面,在从各基站32、33向移动站4发送时,基站32。33为单载波传输的情况下,基站32、33向移动站4发送各自的数据,移动站4利用OFDM制式等的多载波传输,可以用副载波SC0~SC2接收来自基站32的发送数据,用副载波SC3~SC4接收来自基站33的发送数据。
图18为表示副载波束图形的曲线图。如该图所示,移动站4将副载波SC0~SC2用于接收来自基站32的数据,将副载波SC3~SC4用于接收来自基站33的数据,通过这样,基站32、33能分别独立地进行接收。
其结果是,与移动站2和基站32、33之间收发相同数据时的情形相比,能传输更多的数据量。
另外,也可将某一数据串分割成多个数据,将其分别发送给不同的基站。
例如,在只有移动站4和基站32的传输路径变差,不能正常地进行数据通信,且移动站4接受到来自基站32的再次发送请求的情况下,移动站4还可不向基站32,而是经由基站33发送要向基站32发送的数据。由于要向基站33发送的数据已发送成功,所以不必将数据串全部再次发送,只要将分割后的一半的数据串再次发送便可,所以可取得的效果是,能以无线方式高速地再次发送数据。
<实施方式2>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状态的说明图。该图示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6能同时和多个基站51~53进行无线通信。
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使用占用通报信道的通报信息,根据移动站的请求,返回包括资源相关信息RJ在内的响应。也就是,对于一移动站请求资源状况等(资源请求),作为响应,基站对该一移动站返回资源状况等资源相关信息(资源回答)。这样,各基站以有资源请求的移动站为单位进行资源回答。
图19示出的例子中,假设基站51~53欲对移动站6分别发送下传数据DD1~DD3。
图20为表示由移动站6进行的下传数据DD1~DD3的传输速度决定处理步骤的说明图。以下,参照该图对传输速度决定处理内容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T1中,移动站6对决定要进行通信的3个基站51~53按照基站51~53各自的最大传输速度(200kbps)的数据量请求下传数据。例如,在移动站6请求各基站51~53进行多载波传输时,在步骤ST1中,可对各基站51~53请求分配最多(假定10个)的副载波,以实现最大传输速度。
然后,在步骤ST2中,响应步骤ST1的请求,分别从各基站51~53向移动站6通知资源相关信息。此外,资源相关信息为包括(1)资源拥塞状况等的资源资源使用信息、(2)传输路径状态(传输失真程度)、(3)基站和移动站间的距离、及(4)滞留信息等的信息。
此后,在步骤ST3中,移动站6根据由基站51~53通知的资源相关信息,使各基站51~53的传输速度变化,使其与步骤ST1时的不同,进行最终决定。
例如,设想如下情况,即,移动站6在步骤ST1中请求分配10个副载波时,将移动站6的传输速度的比率(数据量比)决定成为(基站51)∶(基站52)∶(基站53)=3∶2∶5。
这时,移动站6分别将分配给基站51的副载波数更新为“3”,将分配给基站52的副载波数更新为“2”,将分配给基站53的副载波数更新为“5”。其结果是,请求60,40,100(kbps)的传输速度,以作为各基站51~53的下传数据DD1~DD3的最终请求传输速度。
又若基站51~53为单载波传输,则可通过使用适当的调制,或者经DFT处理后,用IFFT那样的方式,增减DFT的采样点数从而改变传输速度。此外,本例中,对基站51~53向移动站6发送下传数据进行了说明,至于从移动站6向基站51~53的上传发送,也和上述一样。
以下,具体说明实施方式2的传输速度决定处理步骤。此外,本实施方式2中,可考虑不仅可为移动站6主导的无线资源控制,也可为网络一侧主导的无线资源控制。即,也能将由移动站6进行的控制原封不动地在与基站上位装置1(参照图1)相当的上位装置上进行。首先,对移动站主导的无线资源控制进行说明。
图21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状况的说明图。在图21中,移动站6欲和多个基站51~53以最大传输速度连接。若从基站51~53的角度来看,就变成从移动站6通知以最大传输速度进行发送的请求(参照图20的步骤ST1)。
对此,基站51~53分别向移动站6通知包括无线资源的使用状况、滞留信息在内的资源相关信息(参照图20的步骤ST2)。使用用于和移动站6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资源来通知上述资源相关信息。
最初(图20的步骤ST1阶段)移动站6对基站51~53请求最大的下传传输速度,从而取得基站51~53各自最大资源数量的无线资源的预约。此后,当从预约好的无线资源中只使用所需的资源时,因为能自由地选择最合适的资源,所以与从空闲资源中突然要确保最终传输速度的资源的情况相比,具有能简单地进行资源控制的优点。
移动站6从各基站51~53接收包括各自的资源使用状况、滞留数据量在内的资源相关信息时,将使基站51~53发送的下传数据的传输速度值更改后的最终传输速度请求RD1~RD3发送到基站51~53(参照图20的步骤ST3)。
作为对移动站6接收以上述资源使用状况、滞留数据量为主的资源相关信息的代替,各基站51~53也可测定向移动站6发送的下传数据的传输路径的失真程度,并向移动站6通知以测得的失真程度为主的资源相关信息,移动站6根据测得的失真程度来决定下传数据的传输速度。另外,移动站6也可利用资源使用状况、滞留数据量的信息、以及传输路径失真程度的测量结果来决定下传数据的传输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如下优点,即,由于最初基站51~53分别确保了最大的资源,因此可从基站51~53分别向移动站6通知最大资源数量的传输路径的失真程度测定结果(从移动站6到基站51~53的上传传输路径失真结果,由基站51~53测定),而由移动站6进行识别。
图22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6内部结构的方框图。如该图所示,移动站6具有天线部61、下变频部62、资源使用状况判定部63、传输路径状态判定部64、数据量划分部65、放大器变频部66、解调部67、及调制部68。
天线部61简化成1个支路,但也可为多个支路。下变频部62将天线部61接收到的RF信号变换成基带信号。
资源使用状况判定部63判定来自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等中包含的基站的无线资源使用状况。传输路径状态判定部64判定来自为与移动站进行新的无线通信而使用的各基站的无线资源的数据的传输路径状态。
数据量划分部65决定来自基站的下传数据传输速度的大小。由数据量划分部65进行的数据量划分,在移动站6对多个基站分割相同的数据后发送,或者从基站对移动站分割相同的数据后发送的情况下,其意义为该数据量的比率。
另外,在移动站6对多个基站收发每个基站不同的数据的情况下,数据量划分部65就简单地只决定每个基站的传输速度的大小。
放大器变频部66将基带信号变换成RF信号,解调部67将接收到的信道解调。调制部68对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调制。
这种结构的移动站6对各基站51~53分别通知下传数据的传输速度请求(最初传输速度请求)。这时,由于移动站5还是处于对各基站51~53的资源使用状况、滞留数据量、传输路径状态等一无所知的状态,所以数据量划分部65对各基站51~53进行最大传输速度请求(图20的步骤ST1阶段)。
对此,基站51~53分别利用空闲的资源,将以自身的资源使用状况、及滞留数据量为主的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移动站6(图20的步骤ST2阶段)。这时使用的可以是最小传输速度的数据信道,也可以使用通知资源使用状况和滞留数据量用的特别的信道。
当移动站6从各基站51~53接收到以资源使用状况、及滞留数据量为主的资源相关信息时,将在天线部61中接收到的RF信号在下变频部62变换成基带信号,在解调部67中对资源相关信息的内容解调,再在资源使用状况判定部63中判定资源使用状况。
作为一种资源相关信息内的资源使用状况的信息格式,可使用和图3~图5中说明过的资源相关信息RJ同样的格式。来自各基站51~53的下传数据DD1~DD3在解调过程中可测定信号传输路径失真的程度。失真程度可以用移动站6、基站51~53均获悉的已知的信号串来进行测定。对于已知的信号串,求出相位和振幅偏移了多少,可以将偏移的大小作为失真程度进行测定。此外,也可计算出SIR,来代替传输路径状态的判定。这也可利用已知信号串来计算出。
图23为以表格形式表示根据资源使用状况和传输路径状态(失真程度)来决定传输速度用的判断基准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移动站6根据正在通信的资源状况、和由资源编号规定的每个资源的传输路径状态,决定每个基站51~53的传输速度。
此外,在图23中,示出基站51使用资源编号0~3的资源,基站52使用资源编号4~7的资源,基站53使用资源编号8~11的资源时的情形。移动站6的传输路径状态判定部64根据各基站51~53的资源空闲状态、传输路径状况,最终地决定各基站51~53的传输速度。
图23示出的例子中,由于基站53有两个空闲资源(资源编号8,10),且其它两个资源(资源编号9,11)的传输路径状况良好,所以将基站53的传输速度定为100kbps。由于基站51有1个空闲资源(资源编号3),而其它3个资源(资源编号0~3)的传输路径状况为较差的状况,所以将基站51的传输速度定为60kbps。由于基站52有1个空闲资源(资源编号6),而其它3个资源(资源编号4,5,7)的传输路径状况接近最差的状况,所以将基站52的传输速度定为40kbps。
此外,图23示出的传输路径状况,可以用以下方法替代,即,将SIR推定值的大小根据级别分阶段,将SIR大的用于判断为传输路径状况良好,而将SIR小的用于判断为传输路径状况恶劣。
图24为表示基站51(52、53)的部分内部结构的说明图。该图相当于调制部的结构。以下参照图24,说明在基站51中,根据来自移动站6的控制,使下传数据的传输速度增加或减少的方法。
在从基站51向移动站6发送下传数据的传输方法为OFDM制式的情况下,如图24所示,基站51具有与资源编号0~3的资源对应的副载波SC0~SC8。
在利用所有副载波SC0~SC8的传输速度为200kbps时,例如由串行/并行变换部45接受的发送数据D0、D1、…、D9、…中,只对通过由IFFT部46进行高速傅里叶变换而得到的载波SC1、SC3、SC5、SC7载放发送数据D1~D4,而不对副载波SC0、SC2、SC4、SC6、SC8载放发送数据。这样,通过减少从并行/串行变换部47向天线部48传输的单位时间里的数据量,从而能将传输速度减小到图23示出的60kbps左右。
这样,通过利用IFFT部46使副载波SC0~SC8中、承载发送数据的副载波数量变化,从而能增大或减小传输速度。
再回到图22,若在传输路径状态判定部64中,如上所述地判定传输路径状况时,则数据量由数据量划分部65如上所述地决定,经调制部68调制,在放大器变频部66中变换成RF信号,从天线部61发送到基站。
这样,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在移动站6的控制下,对各基站最初以最大的传输速度发出发送请求,此后减小传输速度,请求最终的传输速度。即,移动站6在最初确保最大的资源,其中为了容易进行控制而根据最终决定传输速度(最终决定资源),进行控制使资源减少,因此取得的效果是资源控制容易进行。此外,在用同样的方法从移动站6向各基站51~53上传发送时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以下,说明网络一侧主导的无线资源控制。图25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状况的说明图。
如图25所示,假设对于基站51~53连接同一个基站上位装置5,可进行网络控制。基站51~53在和移动站6进行数据通信前,从移动站6接收数据通信用公用信道(例如,若是W-CDMA制式,则如3GPP那样,为随机访问信道)。在这种随机访问信道中包括从移动站6下传发送数据的传输速度的信息,通常为最大值。
基站51~53当从移动站6接收该信息时,对基站上位装置1通知来自移动站6的请求。另外,在此以前,基站上位装置1识别包括各基站51~53的资源使用状况在内的资源相关信息。基站上位装置1对各基站51~53根据包括无线资源的使用状况在内的资源相关信息,决定对移动站6的下传数据的传输速度。此外,基站51~53在3GPP中对向移动站6的下传数据DD1~DD3插入时隙格式、TFCI(TransportFormat Combination Indicator:传输格式组合指示),从而能够将决定好的基站51~53的传输速度通知移动站。
传输速度的大小若为OFDM制式,则参照图24如上述所说明的那样,可通过选择要使用的副载波来调整。若为W-CDMA制式,则可通过进行能以低扩散率发送的信道编码来调整。至于信道编码,例如,若为W-CDMA制式,则可采用按照3GPP TS25.212规定的信道编码。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主要阐述下传发送,但对于上传发送当然能进行同样的控制。
这样,在移动站6同时和多个基站51~53进行通信的状态下,能提高基站上位装置1的无线资源控制的处理能力。对此将在之后详细叙述。
在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基站上位装置经由多个基站想要以尽可能大的传输速度与某一移动站通信的情况下,识别资源的使用状况,进行控制使得和多个基站之间的各个传输速度变化(无线资源控制),所述多个基站和该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
其结果是,通过对使传输速度变化的基准使用资源的使用状况,从而简化资源控制,因此可提高基站上位装置1的无线资源控制的处理能力。
<实施方式3>
图2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图26(a)表示正常状态下的情况,图26(b)表示部分线路不稳定状态下的情况。
如图26所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和图1示出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该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包括基站71~74、以及和所有基站71~74连接的基站上位装置7在内的网络,移动站8能同时和多个基站71~74进行通信。
在图26中,移动站(终端)8同时和所有基站71~74进行通信。而且,与图16示出的结构相同,移动站8和各基站71~74收发不同的数据。例如,移动站8对基站71发送数据dataD,对基站72发送与数据dataD不同的数据dataB。再有,移动站8对基站73发送不同于数据dataD及数据dataB的数据dataA。并且,移动站8对基站74发送不同于数据dataD、数据dataB、及数据dataA的数据dataC。
在图26(a)示出的正常状态下,移动站8和基站71~74间的线路品质全都良好且稳定。与此不同的是,在图26(b)示出的部分线路不稳定的状态下,示出如下状态,即,虽然移动站8和基站71、72、74的线路品质良好,但移动站8和基站73的线路品质不好,变得不稳定。
图27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8内部结构的方框图。如该图所示,移动站8包括数据存废判定部80、天线部81、下变频部82、资源使用状况判定部83、滞留数据量判定部84、资源选择部86、放大器变频部87、解调部88、及调制部89。
数据存废判定部80判定将无线线路品质变得不稳定的数据废弃还是使其继续存在。此外,关于数据存废判定部80的详细动作将在之后叙述。另外,由于上述构成部81~89与图8示出的移动站2的构成部21~29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以下,参照图27说明在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判定线路品质为不稳定的方法。此外,本实施方式3主要对上传数据收发进行说明。
图27示出的结构和实施方式1中说明过的进行资源选择的功能块(参照图8)相同。若由移动站8控制实施方式3的功能,则如上所述,图27的功能块存在于移动站8内。
又若由基站71~74或基站上位装置7等的网络一侧控制实施方式3的功能,则图27示出的结构的功能块存在于基站71~74或基站上位装置7。
在图27中,数据存废判定部80根据废弃数据之前的时限信息等和当前的测定值的比较进行数据存废的判定。时限信息包括发送废弃时间(discard time)、或数据所允许的延迟信息,除时限信息外须确保的频带的属性信息(=发送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和接收QoS)、或移动站最大中间处理备份容量(=移动站备份容量)也包括在由数据存废判定部管理的时限信息等中。
当前的测定值包括:接收数据后到目前为止经过的时间;或每隔单位时间的平均数据传输率;或者根据ARQ、从未回应ACK的最早的数据开始其后进行发送而回应ACK的数据量(=移动站中间备份容量)。上述时限信息或属性信息在设定信道时通知要通信的基站。通过这些比较,在为数据存废判定用的阈值以上时,数据存废判定部80判定为要废弃发送数据的紧急模式。
这样,数据存废判定部80在向多个基站中预定的基站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判断是否要废弃发送数据。因此,在图26(b)示出的使用状况时,在和(预定的基站)的通信状态不良,而变成上述数据存废判定用的阈值以上时,判断废弃向基站73的发送数据,判定为紧急模式。在紧急模式时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以下的动作。
在图26(b)示出的部分线路不稳定的状态时,在数据存废判定部80判定为紧急模式时,在移动站8无论怎样都必须将数据dataA发送完的情况下,移动站8对之前未曾发送过数据dataA的基站71、72、74分散发送数据dataA,使数据dataA迅速地发送给基站71、72、74。
当基站71、72、74接收到分散的数据dataA时,可通过在基站71、72、74间进行通信以合并数据dataA,或在基站上位装置7中汇集从基站71、72、74接收到的分散的数据dataA并进行重排,从而将分散的数据dataA汇集。另外,也可在基站71、72、74间进行通信依次地重排数据dataA之后,向基站上位装置7发送,从而将分散的数据dataA汇集。
另外,还可根据紧急程度,控制为了发送数据dataA而改变的周围基站数量。这一点可实现如下,即,使数据存废判定部80还具有判断紧急程度的功能,并且使基站选择部86具有选择发送数据dataA的基站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基站选择部86具有将哪个基站在紧急方式时容易发送数据dataA的情况量化后的“相关度(通信属性值)”的参数。表示相关度的参数(相关度参数(通信属性值用参数))包括(A)线路品质、(B)基站间距离信息/移动站位置信息、(C)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D)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
图28为表示以表格形式表示根据相关度参数的紧急时基站选择内容的说明图。如图28所示,示出如下情况,即,移动站8指定相关度,并进行控制使得在紧急时决定和哪个基站作数据dataA的通信。
如该图所示,作为相关度参数,(A)线路品质、(B)基站间距离信息、(C)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及(D)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均分成0~63级别,(A)线路品质表示该数值越大线路品质越好。(B)基站间距离信息表示该数值越大移动站和基站间的距离越大。(C)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表示移动站移动的速度,该数值越大速度越快。对于每个基站该数值均不同,这是因为从各个基站的角度来看,移动速度都不一样。基站和移动站间的距离越大,与距离较小时相比,移动速度越小。(D)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是将移动站正在接近的或正在远离各基站的状态量化后的值,数值越大表示移动站正接近该基站。各个级别的数值可按照根据3GPP等规定的软切换中所使用的参数的求法同样地求出。
根据这些相关度参数可,每个基站71~74求出其属性值。属性值(E)可根据(A)-(B)+(C)+(D)的计算式求出。设对于属性值(E)的阈值为60,超过该值的基站71、72成为在基站73紧急时选择进行数据dataA的通信的基站。
另外,根据(A)线路品质,可决定数据dataA的通信改变时各基站的传输速度。若设在(A)线路品质为50以上63以下时,为64kbps的传输速度,在(A)线路品质为32以上49以下时,为32kbps的传输速度,则移动站8在紧急时可改变成以传输速度64kbps向基站71发送。另一方面,移动站8在紧急时可改变成以传输速度32kbps向基站72发送。对于上传数据的通信进行了说明,但对于下传数据的通信,也可同样地进行控制。
另外,在移动站8作为主体,改变紧急时的数据通信内容,以代替基站71~74作为主体,改变紧急时的数据通信内容的情况下,各基站71~74分别测定图28示出的相关度参数并保持,在紧急时,移动站8向自认为紧急时选择的基站发送数据dataA。关于下传数据也能同样地进行控制。
这样,在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移动站8和基站71~74的任一条线路中品质恶化而变成不稳定的线路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移动站8控制基站71~74的无线资源,从而可取得如下效果,即,可提高能不中断数据通信来完成发送的频度,并能提高实际的处理能力。
即,若利用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则可取得如下效果,即,移动站2利用基站选择部86选择根据通信属性值(E)判断为通信良好的通信良好基站以作为由数据存废判定部80判断为废弃的发送数据的发送地,从而即便发生通信对象的基站难以发送发送数据的状况,仍能通过将该发送数据向通信良好基站发送,从而可使发送数据的发送正常地完成。
此外,实施方式3中,对从移动站8向基站71~74发送上传数据时的情形进行了叙述,但相反地,对于从基站向移动站发送下传数据时的情形,也能和上述同样地进行控制,此时的效果也一样。
此时,在移动站8为主体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不经由基站上位装置7,便能进行高速的控制。
另外,利用根据上述相关度参数(线路品质、基站间距离信息、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来选择基站的方法,除了可在线路紧急时,使该线路数据的收发完成之外,在非线路紧急时也能使处理能力提高。
图29及图30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正常状态时提高处理能力的方法的说明图。图29示意地表示从地面的正上方看到的4个基站71~74与移动站8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状态。移动站8在基站71~74中3个基站71~73的小区区域CA1~CA3内,能同时和基站71~73进行通信。图29表示移动站8处于静止状态时的情形。图29示出的状态的情况中,移动站8和基站71、移动站8和基站72、移动站8和基站73可以分别收发不同的数据,也可以收发相同的数据。
在移动站8对基站71~74中的相关度参数进行一并管理时,移动站8从基站71或基站73等也得到基站74的相关度参数并进行管理。在移动站8静止时,各基站71~74能通信的区域即小区区域CA1~CA4的小区半径为一定值,小区区域CA1~CA4呈圆形。
如图30所示,在该状态下,移动站8朝基站74的方向移动时,移动站8参照上述相关度参数中、基站74中的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及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的内容,对基站71(或基站72、73)给出小区区域CA4的变形指示,使移动站8包含在基站74的小区区域CA4内。基站74根据通过和移动站8成为通信状态的其它基站71(或基站72、73)所得到的来自移动站8的指示,对移动站8通过进行波束形成,从而使小区区域CA4变形,如图30所示,使移动站8进入小区区域CA4内。
即,移动站74中的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及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的参数值越大,则移动站8指示基站74使波束(小区区域CA4的形状)越向移动站8自身。
另一方面,基站72由于自己的相关度参数中的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及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的值同时变小,所以移动站8指示基站72使得不朝向波束。对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及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进行相加或相乘,作为一个值进行识别。另外,也可以对上述两个信息分别乘以不同的加权系数后再相加。
移动站8当和基站74的相关度参数中的线路品质的数值超过由时限信息等决定的某阈值时,便进行控制以确保基站74的无线资源。另外,移动站8当和基站72的线路品质的数值低于某阈值时,便进行控制,切断基站72的无线资源。为了尽快收发完欲切断的基站72的数据,移动站也使用基站71、73的资源,尽快收发和基站73之间的数据。此外,所谓朝向波束是指基站生成使基站的多根天线具有指向性,并在朝移动站的方向上形成发送功率较强的波束图形。所谓不朝向波束是指在朝移动站的方向上形成发送功率较弱的波束图形。可以使零位(日文:ヌル)朝向移动站。
以下,对“零位”进行说明。当进行利用多个支路的阵列天线的波束成形时,形成存在主瓣和侧瓣的波束图形。该主瓣和侧瓣之间、其它侧瓣彼此之间变成如波束的波谷之间那样的凹陷状态,成为波束不能抵达的区域。该区域称为“零位”。此外,所谓使波束朝向,表示控制主瓣使其朝向移动站。
在不是移动站8,而是基站上位装置7等网络一侧管理上述相关度参数的情况下,网络一侧就从和移动站8连接的基站71~73,监视表示移动站和各基站的属性的相关度参数(线路品质、基站间距离信息、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移动站移动信息)。移动站8从图29的位置向基站74开始移动时,基站上位装置7(网络一侧)根据相关度参数的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等数值对此进行识别。根据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的值、和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的值,基站上位装置7(网络一侧)使构成基站74的小区的波束朝向移动站8。为了得到根据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值、和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对基站74进行波束控制用数值,可以将根据两个信息而得到的数值相加、相乘、也可以对各信息乘以加权系数后相加。
通过这样,根据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及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所得的值越大,使基站74的波束朝向移动站的程度越强。当移动站8和基站74的相关度参数中的线路品质参数值超过某阈值时,基站上位装置7对基站74进行资源控制使其与移动站8通信。然后,移动站8和基站74之间开始通信。
另一方面,由于移动站8和基站72间的相关度参数中、从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及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得到的基站72的波束控制用的值变小,所以使来自基站72的波束朝向移动站8的程度减弱。当移动站8和基站72间的相关度参数中的线路品质低于某阈值时,基站上位装置7对基站72进行资源控制使得切断和移动站8的通信。为了尽快收发完欲切断的基站72的数据,基站上位装置7要对基站71、73尽快收发和移动站8与基站72正在通信中的数据相同的数据。
这样,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8根据相关度参数中的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及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分别优先较早地进行以下处理,即,确保和存在于移动目的地的基站间的无线资源使其为通信状态,以及使和处于远离方向上的基站间的无线资源解放使其为开放状态。因此,在移动站能同时和多个基站进行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能实现处理能力的提高。另外,能进一步减小存在于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的功耗。
另外,如图9所示,可考虑如下系统,即,基站11~14(与基站71~74相当)分别与本地服务器91~94连接。能向移动站8发送来自各本地服务器91~94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位于移动站8移动方向的基站能很快与移动站8连接,所以可取得如下效果,即,使用移动站8的用户能更早地获悉移动目的地的信息,能适时地取得用户想要知道的信息。即,能较早地获得移动目的地的基站一般所具有的基站附近的本地的(每一个地点的)信息。
图31为表示图29及图30示出的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在正常状态时用于实现处理能力提高方法的第1系统的基站及基站上位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31示出的结构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根据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和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等图28示出的相关度参数,在基站上位装置的控制下,能改变基站的小区结构的基站和基站上位装置的结构。
在图31中示出对一个基站上位装置150连接两个基站111、112的结构。
基站111、112分别具有天线部121、调制部122、解调部123、及加权系数设定部125。天线部121和移动站8、或其它基站进行信息收发。调制部122对要发送的数据进行调制。解调部123对接收到的信道进行解调。
加权系数设定部125进行加权系数设定处理,该加权系数用于使调制部122或解调部123利用信号处理将波束图形变形。
另一方面,基站控制装置或相当于核心网络的基站上位装置150其内部具有参数信息存储部154。参数信息存储部154存储着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等图28示出的相关度参数。
以下,利用图29~图31,说明位于移动站的移动方向的前方的、存在于移动站8接近方向上的基站为了让移动站较早进入小区区域内而使小区结构变形的波束图形变形的动作。
以下所述的说明中,假定图31示出的基站111和图29、图30示出的基站72相当,基站112和图29、图30示出的基站74相当。
在基站111、112中,由天线部121接收到的来自移动站8的上传数据在解调部123中解调。此时根据如图15的路径检测的检测位置的信息等,测量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或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等成为图28示出的相关度参数的根据的信息,通过将相关度参数通知基站上位装置150,从而将各基站的相关度参数存于基站上位装置150内的参数信息存储部154中。即,在参数信息存储部154内收集如图28示出的相关度参数。
基站上位装置150根据存于参数信息存储部154的相关度参数中的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识别出移动站8远离基站111,并朝着基站112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基站上位装置150对于基站111,将指示给予基站111的加权系数设定部125,该指示用于设定使波束图形形成为使移动站8不进入小区区域的形状的加权系数,并对基站112的加权系数设定部125给出指示,该指示用于设定使波束图形形成为使移动站进入小区区域的形状的加权系数。
其结果是,基站112(图29、30中的基站74)中能接收之前一直未能接收到的来自移动站8的数据,另外,基站112能发送之前一直未能发送到移动站8的数据。
图32为表示天线部121及调制部122的详细情况的说明图。图33为表示天线部121及解调部123的详细情况的说明图。这些图中示出天线部121、调制部122及解调部133中的、利用根据加权系数设定部125设定的加权系数的信号处理来改变波束图形的结构。
如图32所示,天线部121由天线支路121a~121d构成,在调制部122内与天线支路121a~121d对应设置乘法运算部126a~126d,乘法运算部126a~126d利用各加权系数设定部125设定的加权系数进行乘法运算处理。在乘法运算部126a~126b中所设的加权系数的大小和处理对象的信号振幅大小、相位旋转量正相关。因此,与设定相对较大的加权系数的乘法运算部(126a~126d)对应的天线支路(121a~121d)的发送能力提高。
如图33所示,在解调部123内与天线支路121a~121d对应设置乘法运算部127a~127d,乘法运算部127a~127d分别利用加权系数设定部125设定的加权系数进行乘法运算处理。通过在加法运算部128中对乘法运算部127a~127d的乘法运算结果相加,从而得到解调信号。乘法运算部127a~127b中所设的加权系数的大小和信号振幅大小、相位旋转量正相关。因此,与设定相对较大的加权系数的乘法运算部(126a~126d)对应的天线支路(121a~121d)的发送能力提高。
这样,通过适当设定与天线支路121a~121d相对应的调制部122内的乘法运算部126a~126d、解调部123内的乘法运算部127a~127d的加权系数以改变波束图形,从而能使如图29、图30示出的小区区域变形。
图34为表示分配给移动站8的频带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利用OFDM可以对接近的移动站分配较宽的频带(接近移动站分配AC1),对远离的移动站分配较窄的频带(接近移动站分配AC2)。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11、112的结构成为,加权系数设定部125变成副载波分配部,并进行控制使得对接近的移动站分配较多的副载波。通过这样,可取得如下效果,即,和接近的移动站的通信稳定,切换也容易进行,和远离的移动站的通信变得更不稳定,线路容易切断。
先,移动站接近的基站和该移动站间的切换可以根据高速调度(提高切换处理的优先级的调度)来进行,而和远离的基站的切换可以根据低速粗糙的调度(降低切换处理的优先级、无实时性的调度)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能廉价地构成基站。
这样,利用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第2系统,根据与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在基站上位装置150的控制下,进行控制,使多个基站中,存在于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基站较早地处于通信状态,而使存在于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较早地处于开放状态,所以能力图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处理能力。另外,能进一步减少存在于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的功耗。
图35为表示图29及图30示出的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正常状态时用于实现处理能力提高方法的第2系统的基站及移动站的构成方框图。
图35示出的结构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根据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和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等图28示出的相关度参数,在移动站的控制下,能改变基站的小区结构的基站和移动站的结构。
图35中示出一个移动站130和两个基站113、114组成的结构。
基站113、114分别具有天线部121、调制部122、解调部129及加权系数设定部125。天线部121和移动站130进行信息收发。调制部122对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调制。解调部129对接收到的信道进行解调。在解调内容为来自移动站130的加权指示的情况下,将该指示内容给予加权系数设定部125。
加权系数设定部125进行加权系数设定处理,该加权系数用于使调制部122或解调部129利用信号处理将波束图形变形。
另一方面,移动站130的内部具有存储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等相关度参数的参数信息存储部134。存于参数信息存储部134的相关度参数在调制部132中调制后从天线部131向基站113、基站114发送。另外,在天线部131中接收与来自基站113、1114的相关度参数有关的信息,在解调部133中解调后存于参数信息存储部134内。
以下利用图29、图30及图35说明位于移动站130移动方向的前方的、存在于移动站130接近方向上的基站为了让移动站较早地进入小区区域,而使小区结构变形的波束图形变形的动作。
以下所述的说明中,假设图35示出的基站113与图29、图30示出的基站72相当,基站114与图29、图30示出的基站74相当,移动站130与移动站8相当。
在移动站130中,当接收到来自基站113的数据时,在天线部131中接收,进行下变频,在解调部133中解调。此时,根据图15示出的路径检测的检测位置的信息等测量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将这些信息作为相关度参数存于参数信息存储部154。
根据参数信息存储部154的相关度参数,移动站130识别出从基站113向基站114的方向移动。移动站130经由调制部132、天线部131向基站113的加权系数设定部125发送指示设定加权系数的信号,以改变波束图形,使移动站130尽快脱离基站113的小区区域。
另一方面,移动站130经由调制部132、天线部1131向基站114的加权系数设定部125发送指示设定加权系数的信号,以改变波束图形,使移动站130尽快进入小区区域。此外,该发送内容能通过处于和移动站130通信状态的基站113向基站113传输。
其结果是,基站114能接收之前一直未能接收到的来自移动站130来的数据,另外,基站114能发送之前一直未能发送到移动站130的数据。
这样,利用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第2系统,根据与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在移动站130的控制下,进行控制,使多个基站中、存在于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基站较早地处于通信状态,使存在于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较早地处于开放状态,所以能力图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处理能力。另外,能进一步减少存在于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的功耗。
此外,根据来自加权系数设定部125的控制,利用信号处理改变波束图形的调制部122及天线部121的结构和图32示出的结构相同。根据来自加权系数设定部125的控制,利用信号处理改变波束图形的解调部129及天线部121的结构和图33示出的结构(只是在将解调部123置换成解调部129这一点上不同)相同。
此外,如图34所示,对于利用OFDM,而接近的移动站也可分配较多个频带。此时基站113、114的结构就变成,加权系数设定部125成为副载波分配部,并进行控制使得对接近的移动站分配较多个副载波。通过这样,其效果为,和接近的移动站的通信稳定,切换也容易进行,和远离的基站的通信变得更不稳定,线路容易切断。
另外,移动站接近的基站和该移动站间的切换可以根据高速调度来进行,而和远离的基站的切换可以根据低速粗糙的调度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能廉价地构成基站。
图36为表示图29及图30示出的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正常状态时用于实现处理能力提高方法的第3系统的基站的结构方框图。
图36示出的结构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根据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等图28示出的相关度参数,在基站自身的控制下,能改变基站的小区结构的基站的结构。
基站115具有天线部121、调制部122、解调部123、参数信息存储部124、及加权系数设定部125。天线部121和移动站进行信息收发。调制部122对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调制。解调部123对接收到的信道进行解调。
基站115的内部具有存储移动速度信息及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等相关度参数的参数信息存储部124。
加权系数设定部根据存于参数信息存储部124内的相关度参数,进行加权系数设定处理,该加权系数用于使调制部122或解调部123利用信号处理将波束图形变形。
以下利用图29、图30及图36说明,位于移动站移动方向的前方的、存在于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基站为了让移动站较早进入小区区域,使小区结构变形的波束图形变形的动作。
以下所述的说明中,假设图36示出的基站115与图29、图30示出的基站74相当。
天线部121接收到的来自移动站8的上传数据在解调部123中解调。此时,识别出路径检测的检测位置的信息等成为图28示出的相关度参数的根据的信息,存于内部的参数信息存储部124。
在参数信息存储部124中收集与基站115自身有关的、如图28所示的相关度参数。在参数信息存储部124中,若根据移动站移动速度信息、和移动站移动方向信息,识别出移动站朝向基站115的方向时,则指示设定加权系数,以使移动站8充分进入小区区域,形成能稳定地通信的形状(为便于说明,图36中用从参数信息存储部124向加权系数设定部125的箭头表示进行该指示)。通过这样,虽然移动站8和基站115通信的线路品质在之前一直不良,但现在能以良好的品质进行通信。
在基站115自身指示加权系数设定部125的设定内容的第3系统中,即使和移动站8之间的通信线路品质事先已恶化,但至少必须处于相关度参数仍能识别的水平。
与此不同的是,在基站上位装置150或移动站130指示改变加权系数设定部125的设定内容的第1及第2系统结构(参照图31及图35)中,即使在移动站8从小区区域内脱离的情况下,仍能进行改变波束的控制。
这样,利用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第3系统,根据与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在基站115自身的控制下,进行控制,当处于存在于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情况下,较早地变成通信状态,而当处于存在于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情况下,较早地变成开放状态,所以能力图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处理能力。能进一步减少存在于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的功耗。
此外,根据来自加权系数设定部125的控制,利用信号处理改变波束图形的调制部122及天线部121的结构和图32示出的结构相同。另外,根据来自加权系数设定部125的控制,利用信号处理改变波束图形的解调部123及天线部121的结构和图33示出的结构相同。
此外,如图34所示,对于利用OFDM,而接近的移动站也可分配较多个频带。此时的基站113、114的结构变成,加权系数设定部125成为副载波分配部,并进行控制使得对接近的移动站分配较多个副载波。通过这样,其效果为,和接近的移动站的通信稳定,切换也容易进行,和远离的基站的通信变得更不稳定,线路容易切断。
另外,移动站接近的基站和该移动站间的切换可以根据高速调度来进行,而和远离的基站的切换可以根据低速粗糙的调度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能廉价地构成基站。
虽然对本发明详细地作了说明,但上述的说明在所有的方面均是示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能够设想未举例示出的无数个变形例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移动站、和多个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
在所述移动站的控制下,对所述多个基站进行资源管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基站分别具有将各自的资源相关信息通知所述移动站的功能,所述资源相关信息包括资源的使用信息及滞留信息,
所述移动站根据所述多个基站的所述资源相关信息,对所述多个基站进行资源管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的所述资源管理包括:
(a)对所述多个基站分别请求最大资源环境的步骤;以及
(b)根据所述多个基站各自的所述资源相关信息、对所述多个基站进行最终决定资源的指示的步骤。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基站中的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能与除所述多个基站中的所述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外的预定数量的基站进行资源相关信息的通信,所述资源相关信息包括资源的使用信息及滞留信息,
所述资源相关信息通知用基站具有将至少包括所述预定数量的基站的所述资源相关信息在内的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一并通知所述移动站的功能,
所述移动站根据所述多个基站资源相关信息至少对所述预定数量的基站进行资源管理。
5.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移动站、和多个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移动站具有:
数据存废判定功能,该数据存废判定功能用于在向所述多个基站中的预定基站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判断是否要废弃发送数据;以及
基站选择功能,该基站选择功能用于对决定所述多个基站各自的通信线路是否良好的通信属性值进行识别,在判断为要废弃所述发送数据时,对除所述预定基站外的所述多个基站中、根据所述通信属性值判断为通信良好的通信良好基站进行选择以作为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地。
6.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移动站、和多个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移动站对决定所述多个基站各自的通信线路是否良好的通信属性值进行识别,所述通信属性值包含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
所述移动站根据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进行控制,使所述多个基站中、存在于所述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基站优先变成通信状态,使存在于所述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优先变成开放状态。
7.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移动站、和多个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多个基站分别对决定自身的通信线路是否良好的通信属性值进行识别,所述通信属性值包含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
所述多个基站分别根据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当处于存在于所述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情况下优先变成通信状态,当处于存在于所述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情况下优先变成开放状态。
8.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移动站、多个基站、和能与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并连接的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上位装置对决定所述多个基站各自的通信线路是否良好的通信属性值进行识别,所述通信属性值包含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
所述上位装置根据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有关的信息进行控制,使所述多个基站中存在于所述移动站接近方向上的非通信状态的基站优先变成通信状态,使存在于所述移动站远离方向上的通信状态的基站优先变成开放状态。
9.一种移动站,和多个基站一起构成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能同时和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移动站具有:
资源决定功能,该资源决定功能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基站中至少一个基站的资源相关信息,决定所述至少一个基站中的使用资源;以及
资源指定功能,该资源指定功能用于根据所述资源决定功能的决定内容,对所述至少一个基站进行资源指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基站包括所述多个基站,
所述资源指定功能包括同时对所述多个基站进行资源指定的功能。
11.一种移动站,和多个基站一起构成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数据分割功能,该数据分割功能用于将发送用数据分割成与多个资源对应的多个分割数据;以及
数据发送功能,该数据发送功能用于将所述多个资源无重复地分配给所设定好的所述多个基站,将所述多个分割数据划分成所述多个资源进行发送。
12.一种基站,和移动站一起构成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能和所述移动站进行通信,
所述基站具有:
数据存储部,该数据存储部存储收发用的数据;以及
资源相关信息发送功能,该资源相关信息发送功能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存储部的存储状态来识别资源相关信息,并向所述移动站发送该资源相关信息。
CNA2006800563397A 2006-11-10 2006-11-10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站及基站 Pending CN1015740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6/322500 WO2008056426A1 (en) 2006-11-10 2006-11-10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4004A true CN101574004A (zh) 2009-11-04

Family

ID=39364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563397A Pending CN101574004A (zh) 2006-11-10 2006-11-10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站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74114B2 (zh)
EP (1) EP2088790B1 (zh)
JP (1) JP4795439B2 (zh)
CN (1) CN101574004A (zh)
WO (1) WO200805642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4475A (zh) * 2010-06-08 2013-02-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以及终端装置
CN106358245A (zh) * 2016-11-07 2017-01-25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边缘计算应用负荷分担的方法和控制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95439B2 (ja) * 2006-11-10 2011-10-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及び基地局群
US8406726B2 (en) * 2007-03-07 2013-03-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obile station supporting the same
US8274957B2 (en) 2007-07-20 2012-09-25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ally setting up and tearing down connections in mesh networks
KR20100063789A (ko) * 2007-10-31 2010-06-11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이동국, 및 기지국 설치방법
JP2009182780A (ja) * 2008-01-31 2009-08-13 Nec Corp 再送プロセスのデータ処理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装置
US8223622B2 (en) * 2008-05-19 2012-07-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obile WiMAX three-way downlink concurrent processing and three-way handover
US8891350B2 (en) * 2008-07-07 2014-11-18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ata transmission over guard sub-carriers in multi-carrier OFDM systems
JP5202194B2 (ja) * 2008-09-03 2013-06-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通信品質管理装置ならびに無線基地局
JP5186355B2 (ja) * 2008-12-25 2013-04-17 株式会社Kddi研究所 通信特性測定装置及び無線端末
EP2380387B1 (en) * 2009-01-14 2017-07-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according to power restrictions
US9036518B2 (en) 2009-03-17 2015-05-19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JP5182220B2 (ja) * 2009-05-21 2013-04-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制御方法
JP5310505B2 (ja) * 2009-11-25 2013-10-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および移動通信端末
EP2549802A4 (en) * 2010-03-17 2017-06-21 Fujitsu Limited Mobile station,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654769B2 (ja) * 2010-04-23 2015-01-1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9577807B2 (en) 2010-05-18 2017-02-21 Kyocera Corporation Control data transmission over a data channel by a controlling base station
KR102039343B1 (ko) * 2013-03-26 2019-11-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mcs 레벨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US20150089382A1 (en) * 2013-09-26 2015-03-26 Wu-chi Feng Application context migration framework and protocol
US9918251B2 (en) * 2013-12-31 2018-03-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dynamically splitting bearers between various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RATs)
US9699784B2 (en) 2014-06-13 2017-07-04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wireless circuitry and multiple base stations
CN106537965B (zh) * 2014-07-11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节点、设备、方法和可读介质
CN105934971B (zh) * 2014-12-19 2019-09-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各种接入技术(rat)之间动态地分割承载的技术
WO2017032430A1 (en) * 2015-08-24 2017-03-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cheduling in high speed scenario
JP6677500B2 (ja) * 2015-12-16 2020-04-08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移動局及び測位システム
KR20170114431A (ko) * 2016-04-04 2017-10-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통신 다중화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6893631B2 (ja) * 2016-10-25 2021-06-23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無線装置
US11477832B2 (en) 2020-06-11 2022-10-18 T-Mobile Usa, Inc. Battery management using selective EN-DC enablement
US11096096B1 (en) * 2020-09-14 2021-08-17 T-Mobile Usa, Inc. Dual connectivity control based on downlink data at a 5G base station
US11290914B1 (en) 2020-09-14 2022-03-29 T-Mobile Usa, Inc. Dual connectivity control based on downlink data at a 4G base st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9186A1 (en) * 2000-09-20 2003-07-24 Hironobu Igarashi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4015959A2 (en) * 2002-08-08 2004-02-19 Tait Electronics Limite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2006174039A (ja) * 2004-12-15 2006-06-29 Nec Corp 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そのレート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1419A (ja) * 1996-12-27 1998-07-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局装置
JPH10336098A (ja) 1997-06-04 1998-12-18 N T T Ido Tsushinmo Kk 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
FI106901B (fi) 1999-02-23 2001-04-30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y pakettidatan siirron hallitsemiseksi solukkojärjestelmässä
WO2000076251A1 (en) 1999-06-09 2000-12-14 Cisco System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soft handof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JP2002027519A (ja) * 2000-06-30 2002-01-25 Toshiba Corp 移動通信端末とその接続先基地局選択方法及び接続先基地局選択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記憶媒体
US20050039101A1 (en) 2001-11-28 2005-02-17 Johan Torsner Method and system of retransmission
US6957068B2 (en) * 2002-05-13 2005-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bscriber station with dynamic multi-mode service acquisition capability
US7065367B2 (en) * 2002-07-11 2006-06-20 Oliver Michaelis Interface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7389111B2 (en) * 2003-06-25 2008-06-17 Arraycomm, Llc Adaptive determination of hysteresis for facilitating base station selection, including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153394B2 (ja) 2003-09-10 2008-09-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プロトコル終端方法、制御信号終端サーバ装置及び移動通信ネットワーク
US7957352B2 (en) * 2003-10-02 2011-06-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system handoff betw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of different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JP4310173B2 (ja) 2003-11-21 2009-08-05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端末およびその通信方法
JP4288144B2 (ja) 2003-11-28 2009-07-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基地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276677B2 (ja) 2004-06-14 2009-06-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2006191533A (ja) 2004-12-09 2006-07-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端末装置、制御局及び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方法
JP2006191551A (ja) 2004-12-10 2006-07-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差動伝送路の輻射ノイズ抑制回路
ES2309876T3 (es) 2004-12-15 2008-12-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Apoyo del trafico de tasa de bits garantizada para transmisiones del enlace ascendente.
JP2006287331A (ja) * 2005-03-31 2006-10-19 Fujitsu Ltd 輻輳制御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および輻輳制御ネットワーク中継方法
CN100385982C (zh) 2005-07-22 2008-04-30 杭州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双模通信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0481977C (zh) 2006-02-07 2009-04-22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模多待移动通信终端短信息主界面系统的实现方法
JP4795439B2 (ja) * 2006-11-10 2011-10-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及び基地局群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9186A1 (en) * 2000-09-20 2003-07-24 Hironobu Igarashi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4015959A2 (en) * 2002-08-08 2004-02-19 Tait Electronics Limite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2006174039A (ja) * 2004-12-15 2006-06-29 Nec Corp 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そのレート制御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4475A (zh) * 2010-06-08 2013-02-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以及终端装置
CN106358245A (zh) * 2016-11-07 2017-01-25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边缘计算应用负荷分担的方法和控制器
CN106358245B (zh) * 2016-11-07 2019-12-27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边缘计算应用负荷分担的方法和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8056426A1 (ja) 2010-02-25
JP4795439B2 (ja) 2011-10-19
WO2008056426A1 (en) 2008-05-15
EP2088790B1 (en) 2014-10-22
EP2088790A1 (en) 2009-08-12
US20100003990A1 (en) 2010-01-07
EP2088790A4 (en) 2012-11-21
US8874114B2 (en) 2014-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4004A (zh)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站及基站
CN101218770B (zh) 无线资源分配方法、通信装置
CN101902817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上行无线资源调度方法与装置
KR101566958B1 (ko) Ofdm-mimo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시스템 효율성을 개선하는 스트림 기준 레이트 제어(psrc)
CN102480316B (zh) 分布天线系统、分布天线切换方法、基站装置及天线切换装置
CN101843131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资源调节
JP4230577B2 (ja) 相互送信順序生成方法、送信電力選択方法およびそ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無線システムおよび基地局コントローラ
CN101589642B (zh)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CN105191228A (zh) 用于业务感知媒体接入选择的系统和方法
CN101273554A (zh) 通信终端装置、通信控制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1099311A (zh) 无线通信系统
CN109151844B (zh) 一种终端之间通信的方法、终端和系统
CN103298118B (zh) 一种时频资源的指示及确认方法和装置
US9867195B2 (en) Methods and network nodes for performing a joint reception in a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130244682A1 (en) Dynamic 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 cell cluster
CN110139376A (zh) 载波集合的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03987086B (zh) 无线终端接入点的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CN102932797A (zh) Srs与pucch的协调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3975620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用户终端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1296476B (zh) 无线资源分配装置及方法
CN110192416A (zh) 一种用于覆盖增强的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KR20140075958A (ko) 채널 정보 제공 방법과 채널정보제공 데이터베이스 서버 및 채널 정보 제공 시스템
CN105874858A (zh) 多收发机配置方法、多收发机的信道复用方法及装置
CN104080093B (zh) 一种频谱感知及动态信道绑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838714A (zh) 基站及用户调度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