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3074B - 磁共振检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共振检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3074B
CN101573074B CN2007800481033A CN200780048103A CN101573074B CN 101573074 B CN101573074 B CN 101573074B CN 2007800481033 A CN2007800481033 A CN 2007800481033A CN 200780048103 A CN200780048103 A CN 200780048103A CN 101573074 B CN101573074 B CN 1015730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mentioned
sub
coil unit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81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73074A (zh
Inventor
二乃宫笃
笠井嘉
越智久晃
土畑正良
宫元嘉之
永井静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Hitachi Med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Hitachi Med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73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3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73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30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2Excitation or detection systems, e.g.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G01R3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 G01R33/3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comprising surface coils
    • G01R33/34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comprising surface coils comprising arrays of sub-coils, i.e. phased-array coils with flexible receiver chann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 A61B5/05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involving electronic [EMR] or nuclear [NMR] magnetic resonance, e.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70Means for positioning the patient in relation to the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 A61B5/704Tab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2Excitation or detection systems, e.g.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G01R3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 G01R33/34007Manufacture of RF coils, e.g. us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technology; additional hardware for providing mechanical support to the RF coil assembly or to part thereof, e.g. a support for moving the coil assembly relative to the remainder of the MR syste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2Excitation or detection systems, e.g.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G01R3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 G01R33/340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implantable coils or coils being geometrically adaptable to the sample, e.g. flexible coils or coils comprising mutually movable parts

Abstract

提供能够抑制通道数增多、被检查者深部灵敏度高、可高速拍摄全身这样较大区域的任意剖面的垂直磁场型MRI装置。接收线圈单元(500)包括:使其长度方向与检查对象(103)体轴方向一致的床线圈单元(600);可装卸地安装在该床线圈单元(600)上的上部线圈单元(700)。床线圈单元(600)包括:放置检查对象(103)的载置面(601);设置在该载置面(601)下方的多个下部分线圈;上部线圈单元(700)包括与下部分线圈连接的多个上部分线圈。上部分线圈分为覆盖载置面(601)的柔软性内侧支持体(20-1)和覆盖该内侧支持体(20-1)外侧的柔软性外侧支持体(20-2)来设置,上部分线圈和下部分线圈通过将上部线圈单元(700)安装在床线圈单元(600)上来连接,能够形成多种分线圈。

Description

磁共振检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检查装置(MRI装置),特别是涉及垂直磁场型MRI装置及其适用的核磁共振信号检测用的RF接收线圈。
背景技术
MRI是在均匀的静磁场空间里设置检查对象、利用核磁共振使检查对象成像的装置,拍摄范围限定在静磁场空间。近几年开发了由放置有检查对象的工作台(床)的移动来拍摄全身的方法,特别是使用MRI的全身放映的尝试受到关注。
计测如全身这样较大区域时,为了实现在该较大区域里能够维持高灵敏度的接收线圈,同时为了将计测时间控制在被检查者能够承受的时间内,希望能够缩短拍摄时间。在MRI图像诊断中,作为缩短拍摄时间的技术,利用多个RF线圈的灵敏度分布来展开图像折叠的技术(该技术称为平行成像,以下都称为平行成像)开始实用化(非专利文献1)。此方法是使用多个分线圈构成的接收线圈同时进行信号计测,将拍摄时间缩短为分线圈个数分之一。
为了实现平行成像,首先,多个分线圈间互相的电磁耦合必须非常小。如果分线圈间有电磁耦合,线圈间会有噪声干涉,图像的S/N会劣化。其次,多个分线圈的设置必须合适。如果分线圈的设置不合适,图像的S/N会部分劣化。判断分线圈设置是否合适的基准之一,有称为Geometry factor(以下简称为G因素)的基准(计算公式在非专利文献2中记载)。G因素是从拍摄剖面中的各分线圈灵敏度中导出的1.0以上的数值,图像各位置中的S/N与[1/(G因素)]成正比。因此,图像中被检查者存在的部分的G因素最好尽量小。一般,最好是至少比2.0小的值。这样,设计平行成像用的接收线圈时,必须降低用于同时计测的多个分线圈间的电磁耦合,同时需要在整个拍摄剖面中探寻G因素变小的线圈设置。平行成像主要在高磁场的水平磁场机上进行开发,水平磁场机对应的接收线圈有各种提案。
另外,垂直磁场开放MRI装置在磁铁开放性上较好,能够直接接入被检查者,适合介入式MRI。RF线圈生成的RF磁场方向必须与静磁场方向垂直,所以静磁场方向从水平变成垂直后,接收线圈的结构也必须改变。垂直磁场型MRI装置中,静磁场方向为垂直方向,所以,能够使用通常在水平方向上躺着被检查的被检查者外周上设置的圆筒形线圈。设置在被检查者外周的圆筒形线圈与被检查者表面上设置的环形线圈不同,在被检查者深部也有很强的灵敏度。因此,如果是同样的磁场强度,能够使用圆筒形线圈的垂直磁场型MRI与水平磁场型MRI相比,一般被检查者深部的灵敏度高。
与垂直磁场对应的接收线圈的设置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法如下:垂直磁场型MRI用的接收线圈使用设置在被检查者外周的多个圆筒形线圈和表面线圈的组合,由此,在被检查者深部的心脏附近区域里,使用平行成像进行高灵敏度且高速的拍摄。专利文献2中,使用互相垂直的圆筒形线圈和鞍形线圈来提高被检查者深部的灵敏度,在被检查者的3个方向上分别最少相对设置2个分线圈,由此,在3个方向的相位编码方向上形成分线圈的灵敏度轮廓。使用这样设置的接收线圈时,即使在被检查者深部,灵敏度也很高,并且无论在哪个方向选择相位编码方向,都能够进行高速拍摄。
非专利文献1:J.B.Ra,C.Y.Rim:”Fast Imaging Using Subencoding Data Setsfrom Multiple Detectors”,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vol.30,pp.142-145(1993)
非专利文献2:KlaasP.Pruessmann,Markus Weiger,MarkusB.Scheidegger,and PeterBoesiger:”SENSE:Sensitivity Encoding for FastMRI”,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vol.42,pp.952-962(1999).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534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79595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线圈设置,在拍摄全身时,分线圈的设置上有限制。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设置,因结构上的限制,在被检查者体轴方向上排列多个时需要进一步改良。专利文献2的设置中,跨越全身安装后,为了减小相对的分线圈间的电磁耦合,可能需要设置多个辅助线圈。即,用于全身的设置时,可能会导致通道数的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用于垂直磁场型MRI装置的接收线圈,由较少通道数的分线圈来实现被检查者深部灵敏度高、能够高速拍摄全身这样较大区域的任意剖面的接收线圈。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安装性较好的接收线圈。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包括:在垂直方向产生静磁场的静磁场发生构件;对放置在上述静磁场中的检查对象施加高频磁场、倾斜磁场的拍摄构件;接收上述检查对象所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的接收构件;上述接收构件包括由多种分线圈构成的接收线圈单元,上述接收线圈单元包括:使其长度方向与检查对象体轴方向一致的床线圈单元;可装卸地安装在该床线圈单元上的上部线圈单元;上述床线圈单元包括:放置上述检查对象的载置面;设置在该载置面下方的多个下部分线圈;上述上部线圈单元包括与上述下部分线圈连接的多个上部分线圈,上述上部分线圈和下部分线圈通过将上述上部线圈单元安装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来连接,形成上述多种分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MRI装置的大概结构的说明图。
图2模式地表示MRI装置的装置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单元的部件展开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构成图4的接收线圈的第1种线圈及其特性的图。
图6是表示构成图4的接收线圈的第2种线圈及其特性的图。
图7是表示构成图4的接收线圈的第3种线圈的图。
图8是表示第3种线圈的特性的图。
图9是表示构成图4的接收线圈的第4种线圈及其特性的图。
图10是表示构成图4的接收线圈的第5种线圈的图。
图11是表示第1种线圈、第2种线圈及第4种线圈的设置及其特性的图。
图12是表示第1种线圈和第3种线圈的设置的图。
图13是表示第1种线圈及第2种线圈和第3种线圈的电磁特性的图。
图14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用于全身用接收线圈时的设置例的图。
图15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用于全身用接收线圈时的设置例的图。
图16是接收线圈单元的外观图立体图。
图17是床线圈单元的结构图。
图18是上部线圈单元设置状态的外观图。
图19是内侧支持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20是上部线圈单元为扁平状态的外观图。
图21是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线圈的说明图。
图22是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线圈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内侧支持体的自由端部的安装方法的要部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1种线圈与第2种线圈的切换电路的图。
图2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的控制系统的图。
图2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的控制序列的图。
图27是表示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时的G因素的图。
图28是表示使用了比较例1的接收线圈时的G因素例的图。
图29是表示使用了比较例2的接收线圈时的G因素例的图。
图30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线圈单元的外观图。
符号说明
3-1(3-1-1~3-1-7)  第1分线圈(第1种分线圈)
4-1(4-1-1~4-1-7)  第2分线圈(第2种分线圈)
5-1(5-1-1~5-1-7)  第3分线圈(第3种分线圈)
5-4、5-5  交叉点
5-6  供电点
6-1(6-1-1~6-1-6)  第4分线圈(第4种分线圈)
7-1(7-1-1~7-1-6)  第5分线圈(第5种分线圈)
19-3(19-3-1~19-3-8)  切换电路
20-1  内侧支持体
20-2  外侧支持体
50  MRI装置本体
51  上部本体
52  下部本体
53  支柱部
54  台面
60  床部
61  顶板
62  床壳体
101  产生静磁场的磁铁
102  倾斜磁场线圈
103  被检查者(检查对象)
107  照射线圈
116  (116-1~116-n)接收线圈
104  序列发生器
109  计算机
500  接收线圈单元
550  开口部
551、553  面状框体
552  中央栈
510  枕部件
600  床线圈单元
601  设置面
602  空白部分
603  规定间隙
620  下壳
621  上壳
622  消光部
623  缘部
624  安装开口部
625  线圈收纳空间
650  连接受部
651  连接受部的本体
652  法兰部
653  线圈安装受部
700  上部线圈单元
710  连结部
770  连接部
771  连接部的本体
772  线圈突起部
1001  第1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30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磁共振检查装置(以下称为MRI装置)及该MRI装置及其搭载的接收线圈。图1至图29表示第1实施方式,图30表示第2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中,图1是MRI装置的概略图,图2是MRI装置的装置框图,图3至图15是接收线圈的动作原理说明图,图16至图23是接收线圈单元的外观结构图,图24至图26是接收线圈的控制说明图,图27至图29是接收线圈的模拟说明图。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MRI装置的大概结构。图1是表示MRI装置大概结构的说明图。
图1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MRI装置包括:MRI装置本体50,其具有产生箭头z表示的垂直方向z的静磁场的、上下设置的一对磁铁101;床部60,其用于将被检查者(检查对象103)插入该MRI装置本体50的垂直方向z的静磁场内;未图示的电源部和处理图像等的计算机等。
上述MRI装置本体50包括:内置有磁铁101的上部本体51、下部本体52、将上部本体51连接支持到该下部本体52上部的支柱部53。上述上部本体51与下部本体52之间形成用于插入检查对象103的规定大小的空间。并且,下部本体52的上面形成用于插入检查对象103的平坦台面54。
上述床部60包括:放置检查对象103的顶板61;将该顶板61支持在床面上的床壳体62;上述顶板61。上述床壳体62具有未图示的升降功能,在放置检查对象103时降低,放置检查对象103后进行检查时,将顶板61底面上形成的滑动面移动到上述台面54上可滑动的位置上。并且,该床壳体62具有滑动机构部,其将上述顶板61沿其长度方向(沿y1)插入垂直方向Z的静磁场内。
这里,床的移动方向y1与顶板61的长度方向相同,且与该顶板61上放置的检查对象103的体轴方向y相同。即,相对静磁场方向(垂直方向)的z方向,检查对象103的左右方向x和检查对象103的体轴方向y互相垂直。
该实施方式的特征之一在于,上述顶板61上部或者该顶板61上可以设置接收线圈单元500,其在被检查者深部灵敏度高,且能够高速拍摄全身这样较大区域的任意剖面。
该接收线圈单元500包括床线圈单元600和可装卸地安装在该床线圈单元600上的多个上部线圈单元700。上述床线圈单元600具有薄板状外观,其具有长度方向与上述y方向一致的长方形上面形状,其中央设置有放置检查对象103的设置面601,其两侧设置有沿上述y方向形成的多个连接受部650。上述设置面601的下方与两侧的上述连接受部650连通,且排列有x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未图示的线圈。
上述上部线圈单元700包括:设置在两侧的一对连结部710;两端部安装在该一对连结部710上的外侧支持体20-2;一端安装在上述连结部710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的一对内侧支持体20-1。上述连结部710具有棒状外观,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与上述连接受部650连接的多个连接部770。并且,上述内侧支持体20-1和外侧支持体20-2具有其内部排列有线圈的薄板状外观,分别与上述线圈排列对应,形成多个开口部550。
并且上述上部线圈单元700通过上述连接受部650与连接部770的连接,能够与上述床线圈单元600连接,由该连接,能够形成多个线圈群,其包住设置面601上放置的检查对象103的外侧。
本实施方式中,排列在床线圈单元600上的线圈群,沿y方向分割为具有相同线圈排列的多个块。图1的事例中,沿y方向分割为3个块。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上述1个块上能够安装上述1个上部线圈单元700,由这1个块的连接,能够进行这1个块内覆盖的检查对象103的部位的检查。
本实施方式中,准备3个上述上部线圈单元700,将其安装在床线圈单元600上,由此能够在检查对象103的体轴方向y上设置多个线圈群,所以能够检查检查对象103的全身。这些块,例如,伴随着插入垂直方向z的静磁场内,根据需要依次ON、OFF,由此能够检查检查对象103的全身。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另外1个特征为:将包住检查对象103外周的多个线圈群分开排列在上述内侧支持体20-1和外侧支持体20-2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线圈单元500中,为了使被检查者深部灵敏度高、且高速拍摄全身这样较大区域的任意剖面,将5种分线圈分别沿y方向(被检查者的体轴方向)排列多个。
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由设置在检查对象103外周的圆筒形线圈构成的第1种分线圈3-1(参照图5);由在检查对象103外周形成2个电流环的分线圈4-1构成的第2种分线圈4-1(参照图6);由在被检查者103前后(z轴方向)相对设置的形状几乎相同的2个线圈构成的第3种分线圈5-1(参照图7);由在检查对象103表面形成2个电流环的线圈(鞍形线圈)构成的第4种分线圈6-1(参照图9);由在检查对象103表面形成3个电流环的线圈构成的第5种分线圈7-1(参照图10)。
这些线圈群大致分为:检查对象103上侧存在线圈图案(导体)的第1种分线圈3-1、第2种分线圈4-1和第3种分线圈5-1;检查对象103上侧不存在线圈图案(导体)的第4种分线圈6-1和第5种分线圈7-1。本实施方式中,检查对象103上侧存在线圈图案(导体)的上述3种线圈排列在外侧支持体20-2内,检查对象103上侧不存在线圈图案(导体)的上述2种线圈排列在内侧支持体20-1内。当然,上述床线圈单元600的线圈排列,通过安装内侧支持体20-1和外侧支持体20-2,形成完成上述5种分线圈的排列。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检查对象103上部能够开放内侧支持体20-1,同时其外侧能够由拱形的外侧支持体20-2包围。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另外1个特征为:内侧支持体20-1和外侧支持体20-2由柔软性的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710由有硬度的ABS树脂材料形成,内侧支持体20-1和外侧支持体20-2中,线圈由聚氨酯材料包围形成。因此,检查对象103上部分离在两侧的内侧支持体20-1利用其柔软性,紧密地包住检查对象103上部。另外,外侧支持体20-2的两侧保持安装在床线圈单元600上,所以能够以一定强度、拱形地保护内侧支持体20-1的外侧。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内侧支持体20-1和外侧支持体20-2由柔软性的材料形成,由此,从床线圈单元600上取下上部线圈单元700时,能够折恢复为扁平状态。由此,能够将以往形状固定、收纳性较差的接收线圈变成收纳性较好的状态。
这里,如图1所示,上部线圈单元700为扁平状态时,一对内侧支持体20-1的横宽尺寸(x方向的尺寸)比外侧支持体20-2的横宽尺寸(x方向的尺寸)短。由此,上部线圈单元700安装在床线圈单元600上时,能够吸收内侧和外侧直径差,同时能够确保内侧支持体20-1与外侧支持体20-2之间的空间,能够确保使内侧支持体20-1紧贴检查对象103的操作空间,并且,通过使外侧支持体20-2距离检查对象103若干距离来设置,能够覆盖整个检查对象103,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垂直磁场MRI装置中的压迫感。
内侧支持体20-1为柔软性材料,且外侧支持体20-2的内侧确保宽裕的空间,由此,对于有某种程度的尺寸差异的检查对象103,也能够紧贴。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内侧支持体20-1和外侧支持体20-2安装在一对连结部710上,所以,通过将这一对连结部710安装在床线圈单元600的一对连接受部650上,能够进行简单的装卸。而且,这3个部件安装在一对连结部710上,可以作为1个薄部件来处理,且能够以扁平状态处理和收纳。
下面参照图2至图9,更加详细地说明具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线圈单元500的MRI装置。
首先参照图2具体说明MRI装置的装置结构。图2模式地表示MRI装置的装置框图。该MRI装置包括:产生垂直方向静磁场的磁铁101;产生倾斜磁场的倾斜磁场线圈102;照射RF脉冲的照射线圈107;接收检查对象103所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的接收线圈116;序列发生器104、计算机109等。照射线圈107和接收线圈116设置在磁铁101及倾斜磁场发生线圈102内。
倾斜磁场发生线圈102由互相垂直的3轴的倾斜磁场线圈构成。3轴的倾斜磁场线圈分别与倾斜磁场电源105连接。照射线圈107通过RF功率放大器与RF脉冲发生器106连接。序列发生器104向倾斜磁场电源105和RF脉冲发生器106发送命令,分别由倾斜磁场线圈102和照射线圈107来产生倾斜磁场和RF脉冲。RF脉冲发生器106的输出由RF功率放大器115放大,施加到照射线圈107上,由此,通过照射线圈107,RF脉冲被施加到被检查者103上。
被检查者103所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由接收线圈116接收。接收线圈116由多个分线圈116-1~116-n构成。对于接收线圈116,后面将详细说明。由接收线圈116接收的信号由各自的前置放大器117-1~117-n放大到检波所需水平后,由接收器108进行A/D转换(脉冲调制)、检波。作为检波基准的中心频率(磁共振频率)由序列发生器104设置。检波后的信号发送到计算机109,在这里进行脉冲调制处理后,进行图像重建等信号处理。结果显示在显示器110上。
根据需要,还可以将信号和测定条件存储在存储媒体111上。需要调整静磁场均匀度时,使用匀场线圈112。匀场线圈112由多个通道构成,由匀场电源113提供电源。多个通道的各线圈里流动的电流由序列发生器104控制,由匀场线圈112产生修正静磁场不均匀的附加磁场。并且,序列发生器104进行控制,使各装置以编程后的时间、强度来动作。该编程中,特别是记述有RF脉冲的施加、倾斜磁场的施加、核磁共振信号的接收时间、RF脉冲和倾斜磁场的强度的称为拍摄序列。
下面参照图3至图15来说明用于本发明的MRI装置的接收线圈外观的概略结构和动作原理。以下说明中,静磁场方向(垂直方向)为z方向,与之互相垂直的2个方向为x方向、y方向,被检查者103的左右方向为x方向,体轴方向为y方向进行说明。这里,图3是接收线圈单元的部件展开图。
首先,图3中,本实施方式中,沿y方向排列有3个上部线圈单元700a、700b、700c,由此接收线圈单元500能够覆盖检查对象103的全身。这里,内侧支持体20-1的y方向的一端侧从外侧支持部20-2的y方向的端部侧伸出。上部线圈单元700沿y方向排列时,该伸出的部分QQ与同种上部线圈单元700的内侧支持体20-1重合。
上述床线圈单元600沿y方向分为3个块Q1、Q2、Q3,这3个块的线圈排列相同。因此,上部线圈单元700分别与各块连接,由此,能够进行连接后的块的区域的检查。例如,如果是胸附近,就在块Q1上安装上部线圈单元700,如果是腰部附近,就在块Q2上安装上部线圈单元700,如果是脚部附近,就在块Q3上安装上部线圈单元700,这样就能够检查安装后的块的区域。并且,3个块上全部安装上部线圈单元700时,能够检查检查对象103的全身。
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接收线圈单元500上安装枕部件510。也可以在该枕部件510上安装未图示的头部用接收线圈。
下面参照图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线圈的大概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是分别沿y方向(被检查者的体轴方向)排列多个5种分线圈,由整个接收线圈几乎覆盖被检查者的全身。图4表示覆盖全身的整个接收线圈的1个块,(A)为立体图,(B)-(D)分别表示从y方向、z方向和x方向看的图。并且,实际的接收线圈是由电容将线圈导体分割为多处,将线圈的共振频率与核磁共振频率对照后使用,但表示实施方式的图中,适当地省略了电容。
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包括:在被检查者103外周形成电流环的分线圈3-1;在夹着形成分线圈3-1的电流环的面(x-z面)、几乎等距离的2个面内形成电流逆向流动的2个电流环的分线圈4-1;夹着被检查者103上下(背侧和腹侧)设置的分线圈5-1;覆盖被检查者103侧面设置的分线圈6-1-1、6-1-2及分线圈7-1-1、7-1-2。分线圈6-1-1、6-1-2及分线圈7-1-1、7-1-2分别由同种的2个线圈构成接收线圈的1个块。这5种分线圈相对形成分线圈3-1的电流环的面(x-z面),面对称地设置,以图4所示的块为单位,能够在与该面垂直的方向、即y方向上排列多个块。
下面详细说明构成接收线圈的上述5种分线圈的具体结构和这些分线圈之间的关系。
首先,第1种分线圈3-1是图5(A)所示的、设置在被检查者外周的圆筒形线圈。分线圈3-1的y轴方向灵敏度分布301如同图(C)所示,在其电流环存在的面中为最大分布、高灵敏度区域大,所以也叫做大视野用线圈。形成分线圈3-1的电流环的面是设置其它种类分线圈时的基准,所以以下将该面作为y=0的基准面。另外,基准面中的分线圈3-1的电流环的中心为x=0、z=0的原点。图5(A)中表示了1匝圆筒形线圈,匝数也可以是多个。例如可以是图5(B)所示的2匝圆筒形线圈3-2,这时,2匝圆筒形线圈的中央的面为基准面。
第2种分线圈4-1是图6(A)所示的、在被检查者外周形成2个电流环的分线圈4-1。分线圈4-1如图6(B)所示,为下述线圈:相对上述分线圈3-1的基准面对称的2个电流环形成在z-x面内,接线为各电流环中有逆向电流流动。向分线圈4-1供电时,2个电流环中有逆向电流流动,所以各环附近由电流环产生较强磁场,但随着远离环,另外1个电流环产生的磁场导致抵消成分变大,2个环中央磁场为0。即,线圈4-1的y轴上的灵敏度分布401如图6(C)所示,线圈3-1所存在的剖面(基准面)上灵敏度几乎为零,以该剖面为轴,具有左右对称的灵敏度分布。并且向供电点提供1W的功率时,实际产生的磁场分布如下:以y=0为轴,左右具有正负相反的符号,但这里取其绝对值表示灵敏度分布曲线(以下同样定义灵敏度分布曲线)。
通过这样的设置,分线圈4-1和分线圈3-1互相不产生感应电流,所以分线圈3-1与分线圈4-1之间的电磁耦合控制在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因此,分线圈3-1与分线圈4-1所产生的合成灵敏度能够由各自的灵敏度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来计算,合成灵敏度的分布如图6(D)的曲线901所示。这样,将分线圈3-1和分线圈4-1合成后使用时的灵敏度901在整个y轴上高于使用分线圈3-1和分线圈4-1中任一个时的灵敏度。
第3种分线圈5-1具有图7(A)所示的形状。该分线圈5-1为图7(B)所示的线圈:相对被检查者103前后(z轴方向)相对设置的、形状几乎相同的2个线圈5-2和5-3导通(连接)后,有1个供电点5-6。这些线圈5-2和5-3是在y方向上排列2个电流环的形状的线圈,2个电流环之间形成交叉点。2个线圈5-2、5-3中,各电流环的交叉点位于上述分线圈3-1的电流环所存在的面、即基准面内,且2个线圈5-2、5-3相对被检查者103,设置在几乎对称的位置上。
参照图8来说明分线圈5-1所产生的磁场。图8(A)、(B)分别表示线圈5-2和线圈5-3未导通的情况。首先如图8(A)所示,分别从供电点5-7和5-8供电,使线圈5-2和线圈5-3中有不同方向(非对称)的电流流动,即线圈导线中有箭头所示方向的电流流动,这时,线圈5-2中产生的磁场为图中虚线箭头8-1和8-2的方向,线圈5-3中产生的磁场为图中虚线箭头8-3和8-4的方向。这时被检查者所存在的线圈内部都产生负y方向的磁场,互相加强。
与之相对,如图8(B)所示,分别从供电点5-7和5-8供电,使线圈5-2和线圈5-3中有相同方向(对称)的电流流动,即线圈导线上有箭头所示方向的电流流动,这时,线圈5-2中产生的磁场为图中虚线箭头8-5和8-6的方向,线圈5-3中产生的磁场为图中虚线箭头8-7和8-8的方向。这时,被检查者所存在的线圈内部区域中产生y轴上逆向的磁场,z=0中磁场互相抵消,被检查者深部的灵敏度几乎为零。但该磁场的产生的前提是导线中流动的电流相位一致。并且,相对的形状相同的线圈之间可能会产生耦合,导致灵敏度劣化。
第3种分线圈5-1如图8(C)所示,使线圈5-2和线圈5-3导通后作为1个线圈,从1个供电点5-6供电,线圈导线上流动的电流与图8(B)中一样。即,线圈5-2和线圈5-3中有相对z=0的x-y平面位置对称、方向相同的电流流动。这时,线圈5-2与线圈5-3导通,所以有相对上述x-y平面位置对称且同相位的电流流动。其结果,产生的磁场为从图中虚线的箭头8-9到8-12的方向。由被检查者所存在的线圈内部区域中的分布来表示时,如图8(D)的曲线501所示,为z=0的x-y平面中磁场为零、z轴方向非对称的分布。
第4种分线圈6-1是图9(A)所示的、在被检查者表面形成2个电流环的线圈(鞍形线圈)。图9(A)中只表示了1个第4种线圈,如图9(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的1块由设置在y轴方向的2个分线圈6-1-1、6-1-2构成,形成上述第1种分线圈3-1的电流环的面(基准面)位于2个分线圈的大约中央。整个接收线圈的结构为:在y方向连续设置分线圈6-1,覆盖整个被检查者。这时,相邻的2个线圈适度重叠(面积上10%左右)设置。由此除去相邻线圈之间的磁耦合。并且分线圈6-1具有弯曲部,其包围被检查者103的两侧面。图9(C)表示上述结构的分线圈6-1的x轴方向灵敏度分布。如图示,分线圈6-1与分线圈3-1一样,是被检查者深部灵敏度高的灵敏度分布601。因此,分线圈6-1也叫做大视野用线圈。
第5种分线圈7-1是图10(A)所示的、在被检查者表面形成3个电流环的线圈,具有包围被检查者103两侧面的弯曲部。图10(A)中只表示了1个第5种线圈,如图10(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的1块由设置在y轴方向的2个分线圈7-1-1、7-1-2构成。1块中,2个分线圈7-1-1、7-1-2如下述设置:基准面(形成第1种分线圈3-1的电流环的面)位于2个分线圈的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整个接收线圈的结构为:在y方向连续设置分线圈7-1,覆盖整个被检查者。关于第5种分线圈,通过使y方向相邻的2个线圈适度重叠(面积上10%左右),从而除去相邻线圈间的磁耦合。
这样构成的分线圈7-1中,2处交叉点中,交叉的2根导线上有相同方向的电流流动,所以交叉点中的灵敏度最高。并且,各交叉点中的电流方向相反,所以交叉点灵敏度为最大,连接2个交叉点的线的垂直2等分线上灵敏度最小。这样的分线圈7-1的灵敏度分布为图9(C)中曲线701所表示的分布。如图示,使具有3个电流环的线圈7-1中灵敏度最大的2处区域(2个交叉点所存在的区域)与具有2个电流环的分线圈6-1中灵敏度最小的2处区域附近大致一致来设置时,一侧有电流流动时,另一侧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为实际应用上可忽视的程度,分线圈6-1与分线圈7-1之间的电磁耦合控制在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
下面说明上述第1种~第5种分线圈的关系,特别是各分线圈的灵敏度分布方向和电磁耦合。
首先,关于设置在被检查者外周的分线圈3-1和分线圈4-1,线圈间的电磁耦合控制在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并且,关于设置在被检查者表面的被检查者的分线圈6-1和分线圈7-1,由合适的设置使线圈间的电磁耦合控制在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如上述。
下面说明分线圈3-1及分线圈4-1与分线圈6-1和分线圈7-1之间的关系。设置在被检查者外周的分线圈3-1和分线圈4-1中,最大灵敏度方向为y轴方向。设置在被检查者附近的分线圈6-1及分线圈7-1中,最大灵敏度方向为x轴方向。因此,即使如图11(A)所示那样设置分线圈3-1和分线圈6-1,它们电气垂直,电磁耦合控制在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而且,分线圈3-1和分线圈6-1都是被检查者深部中灵敏度高的线圈,所以这样的设置能够期待被检查者深部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分线圈4-1的最大灵敏度方向也是y轴方向。因此,如图11(B)所示,即使将线圈6-1从线圈3-1所存在的位置转换到线圈4-1所存在的位置上、设置为线圈6-1-1和线圈6-1-2,同样不会产生耦合,能够期待被检查者深部的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的效果。
分线圈7-1也是一样,分线圈7-1与分线圈3-1及分线圈4-1电气垂直,与分线圈3-1及分线圈4-1的电磁耦合控制在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因此,即使在y轴方向上连续设置的分线圈6-1-1和分线圈6-1-2及分线圈7-1-1和分线圈7-1-2都在包含分线圈3-1或分线圈4-1的平面附近重叠,电磁耦合也能够控制在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
这样,关于第1种分线圈3-1、第2种分线圈4-1、第4种分线圈6-1、第5种分线圈7-1,互相设置为上述合适的关系且使用重叠的方法,由此能够除去电磁耦合。根据需要,还可以使用公开的去耦方法,例如信号检测使用低输入阻抗的放大、抑制磁耦合的方法等。
另外,利用分线圈3-1和分线圈4-1及分线圈6-1的垂直性,能够提高被检查者深部的灵敏度。图11(C)表示被检查者深部的y轴方向灵敏度分布。曲线301及401分别是分线圈3-1及分线圈4-1的y轴方向灵敏度分布,与图6(C)内的曲线相同。曲线602及603分别是图9(C)的分线圈6-1-1及分线圈6-1-2的y轴方向灵敏度分布。由分线圈3-1和分线圈6-1-1及分线圈6-1-2QD合成、灵敏度提高后的y轴方向灵敏度分布为曲线801,与分线圈4-1的灵敏度合成后的灵敏度分布为曲线902。由此可知,通过使用第1种、第2种、第4种和第5种分线圈,能够大范围地提高y轴方向的灵敏度。
下面说明这些最大灵敏度方向为y轴方向的第1种及第2种分线圈3-1、4-1及最大灵敏度方向为x轴方向的第4种及第5种分线圈6-1、7-1与第3种分线圈5-1之间的关系。图12表示构成接收线圈的1块的分线圈3-1、分线圈5-1及分线圈6-1的设置。
第3种分线圈5-1如前述,是具有2个电流环和1个交叉点的相同形状的线圈5-2、5-3相对垂直于静磁场的面(x-y面)1000对称设置、两线圈导通的线圈,电流环大概位于与面1000平行的面1002、1003(被检查者背面侧和腹侧)上。并且,线圈的交叉点5-4、5-5设置在形成第1种分线圈3-1的电流环的面1001内,即实质上平行于静磁场方向的轴所在的面内。通过这样的结构,分线圈5-1中,相对垂直于静磁场的面(x-y面)1000、通过原点且平行于静磁场的平面(y=0的z-x平面1001或x=0的y-z平面)中的任一个对称的位置上肯定存在逆向流动的电流环,如后述,能够除去与其它分线圈的电磁耦合。另外,在与其它分线圈的组合中,能够改善G因素。
首先,参照图13(A)来说明与第1种分线圈3-1的关系。图13(A)是由上述设置方法来设置第1种分线圈3-1和第3种分线圈5-1时的模式图,一起表示这些分线圈中流动的电流方向。向分线圈3-1供电时,分线圈3-1的电流环上有图中箭头方向的电流流动。由图可知,即使通过分线圈3-1的环附近的分线圈5-1的环中有感应电流流动,分线圈5-1的环中,相对通过原点且垂直于静磁场的平面(z=0的x-y平面)1000或通过原点且平行于静磁场的平面(y=0的z-x平面1001或x=0的y-z平面)对称的位置上肯定存在逆向流动的电流环,结果不会有感应电流流动。相反,向分线圈5-1供电时,分线圈5-1的环中有图中箭头方向的电流流动,但与向分线圈3-1供电时一样,分线圈3-1中没有感应电流流动。
下面参照图13(B)来说明与第2种分线圈4-1的关系。图13(B)是由上述设置方法来设置第2种分线圈4-1和第3种分线圈5-1时的模式图,一起表示这些分线圈中流动的电流方向。向分线圈4-1供电时,分线圈4-1的电流环上有图中箭头方向的电流流动,与图13(A)一样,即使通过分线圈4-1的环附近的分线圈5-1的环中有感应电流流动,分线圈5-1的环中,相对通过原点且垂直于静磁场的平面(z=0的x-y平面)1000或通过原点且平行于静磁场的平面(y=0的z-x平面1001或x=0的y-z平面)对称的位置上肯定存在逆向流动的电流环,结果不会有感应电流流动。并且,向分线圈5-1供电时,分线圈5-1的环中有图中箭头方向的电流流动,但与向分线圈4-1供电时一样,分线圈4-1中没有感应电流流动。
关于最大灵敏度方向为x轴方向的第4种和第5种分线圈6-1和分线圈7-1,同样,耦合能够控制在没有问题的水平上。另外,在y方向上连续设置分线圈5-1时,通过适度重叠(面积上10%左右),能够除去相邻线圈间的电磁耦合。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中,能够抑制5种线圈各自的电磁耦合,所以能够省去用于除去电磁耦合的辅助线圈等,或者减少为最小限度,能够抑制通道数的增大。并且,能够将5种分线圈的组合作为1块,在被检查者的体轴方向上排列多个,能够在被检查者深部灵敏度高地拍摄全身这样的大范围。
并且,各分线圈的灵敏度分布如图6(C)、图8(D)及图9(D)所示,存在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这3个方向上灵敏度分布不同的分线圈的组合,由此,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选择相位编码方向,都能够减小G因素,使用平行成像时也能够得到良好图像。特别是在大视野用线圈的第1种线圈存在的拍摄剖面中,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选择相位编码方向,都能够减小G因素。
关于G因素,如果允许增大通道数,能够得到改善效果,但例如将1块8通道的分线圈构成的接收线圈排列在被检查者体轴方向上来实现全身拍摄用的接收线圈时,增大通道数肯定是不好的。并且,由于制造精度等的限制,难以使交叉点5-4及5-5的位置与大视野用线圈3-1的电流环面1001完全一致,但相对线圈5-1的y轴方向长度,在20%左右误差以内一致较好。因安装上的限制,即使错开线圈5-1的y方向长度的20%左右,也能期待G因素改善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的1块的设置。下面说明在被检查者体轴方向(这时为y方向)上连续设置上述5种分线圈、覆盖全身的接收线圈的结构。图14及图15表示5种分线圈的连续设置例。图14是从z轴方向看的x-y平面图,图15是从x轴方向看的y-z平面图。并且,图14及图15中,为了容易看懂,(A)表示分线圈3-1和4-1的设置方法,(B)表示分线圈5-1的设置方法,(C)表示分线圈6-1的设置方法,(D)表示分线圈7-1的设置方法,各图中,由虚线包围的1块作为共通的块,同一块内,各分线圈相对被检查者103,设置为图4所示的位置关系。
关于y轴方向,如图14及图15的(B)、(C)、(D)所示,分线圈5-1、6-1、7-1的y轴方向长度几乎相同,相邻的分线圈之间互相重叠合适的面积,连续设置。特别是关于分线圈6-1,分线圈3-1及分线圈4-1都实现了被检查者深部灵敏度的提高,所以通过重叠相邻分线圈,在y方向上能够保持较高的灵敏度。并且,(A)所示的分线圈3-1和分线圈4-1中,如果按图中动作,相邻线圈之间互相的电磁耦合非常大,即使使用公开的方法(例如信号检测使用低输入阻抗的放大、抑制电磁耦合的方法)也不能充分抑制磁耦合。所以1个拍摄块上必须分别设置1个分线圈3-1及4-1。2个分线圈3-1,例如分线圈3-1-1和3-1-2组合后,分线圈4-1-1、4-1-2可以共用由分线圈3-1-1和3-1-2夹着的导体部分。此结构的详细说明将与本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的分线圈控制一起后述。
下面参照图16至图23进一步详细说明具有上述接收线圈的全身用接收线圈单元500的外观结构。图16是接收线圈单元的外观图立体图,(A)图是接收线圈单元的外观图,(B)图是内部设置有检查对象的状态下的外观图立体图。图17是床线圈单元的结构图,(A)图是床线圈单元的部件展开图,(B)图是连接受部和连接部的外观图。图18是上部线圈单元的设置状态的外观图。图19是内侧支持体的外观立体图。图20是上部线圈单元为扁平状态时的外观图。图21和图22是安装有大小不同的上部线圈单元时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21是摇动式连接结构的事例,(A)图是标准大小,(B)图是安装有较大的上部线圈单元的状态下的正面图,图21是将连接受部排列为2列的正面图。图23是表示内侧支持体的自由端部的安装方法的要部立体图。
首先,图16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床线圈单元600的长度方向(y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检查对象103的头部所在的空白部分602。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检查腕部以下的全身,所以接收检查的检查对象103将手腕在两侧打开,腕部以下插入上部线圈单元700内。
上述上部线圈单元700在Y方向连续设置时,以规定间隔排列连接受部650,保持上述第1种分线圈和第2种分线圈等为合适间隔。本实施方式中,3个上部线圈单元700(700a、700b、700c)以规定间隙603安装。安装时,从上述内侧支持体20-1的y方向的一端侧伸出的部分QQ与同类上部线圈单元700的内侧支持体20-1重合设置。
图17的(A)图中,本实施方式的床线圈单元600例如包括:上部开放的下壳620;覆盖该下壳620上部的凹状上壳621;设置在该上壳621的凹部中央、构成设置面601的消光部622。从上壳621的两侧(x方向两端)伸出的、较细缘部623上形成安装多个连接受部650的安装开口部624。
上述上壳621和下壳620之间形成与上述缘部623下侧空间连接的线圈收纳空间625,该线圈收纳空间625内设置有线圈,其与设置在上述一对缘部623上的多个连接受部650连通。
图17(B)中,上述连接受部650由箱型本体651和从该本体周围伸出的法兰部652构成。本体651的上面形成多个线圈安装受部653。法兰部652在其长度方向上有螺丝孔,通过该螺丝孔螺止在上述安装开口部624上。螺止时,不是将连接受部650完全固定在安装开口部624上,而是在y方向及x方向上能稍微移动地安装,有晃动。由此,与完全固定连接受部650相比,上部线圈单元700的装卸变容易。
即,本实施方式中,检查对象103在床线圈单元600中仰卧后,在连接了上部线圈单元700一侧的连结部710后,另一侧的连结部710与连接受部650连接。这时,连结部710上,5个连接部770设置为一列,所以,如果成对设置成1列的5个连接受部650毫无自由度地固定后,很难进行位置相配。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5个连接受部650分别松动地安装,所以能够容易进行连接。
另外,在上部线圈单元700的连结部710上设置了多个的连接部770中,在箱形本体771的一面上,在与上述线圈安装受部653卡合的位置上设置有多个线圈突起部772,该线圈突起部772插入线圈安装受部653后卡合,由此,上部线圈单元700的线圈和床线圈单元600的线圈能够连接。并且,上述线圈突起部772的另一端上连接有上部线圈单元700的线圈。
下面参照图18至图20,更加详细地说明上部线圈单元700的外观结构。图18中,形成为棒状的连结部710上面形成凹状安装部711,其插入内侧支持体20-1和外侧支持体20-2后安装,重叠插入2个支持体,使内侧支持体20-1位于该安装部711内侧、外侧支持体20-2位于外侧,然后通过粘合剂和螺丝等安装。另外,形成为上述棒状的连结部710的下面,上述多个连接部77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
图19是外侧支持体20-2和除去连结部710后的内侧支持体20-1的外观立体图。图19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侧支持体20-1在y方向上排列形成2个开口部550a、550b,其周围形成宽度较大的面状框体551,该面状框体551内排列线圈。另外,面状框体551的y方向的一端侧比连结部710的y方向端部P向y方向伸出形成。
图20表示上部线圈单元700为扁平状态时的外观立体图。图20中,外侧支持体20-2具有x方向长度比y方向长度长的长方形薄板状形态。该外侧支持体20-2在y方向上形成多个x方向较长的开口部550,该开口部550的x方向的中央由沿y方向形成的中央栈552,在x方向上被左右分割。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侧支持体20-2具有面状框体553,其形成为格子状,围着中央栈552两侧设置为2列、y方向设置为4列的8个开口部550周围,在该面状框体553上设置线圈。
下面参照图21、图22来说明x方向上大小不同的尺寸的检查对象103所对应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由内侧支持体20-1和外侧支持体20-2之间形成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应宽度较大的检查对象103。但是,对于超过此范围的宽度较大的检查对象103(胖人等),由1个尺寸的接收线圈单元500是很难对应的。不过,具有多个横宽(x方向的宽度)不同的床线圈单元600在经济上和设置地点上都是很困难的。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准备了横宽(x方向的宽度)不同的多个上部线圈单元700,将该多个上部线圈单元700安装在床线圈单元600上,通过在安装方法上下工夫,能够由1个床线圈单元600检查横宽(x方向的宽度)不同的检查对象103。
图21的实施方式表示床线圈单元600的连接受部650可摇动地安装的实施例。图21的(A)图表示标准的上部线圈单元700安装在床线圈单元600上的状态,(B)图表示大一圈的上部线圈单元700a安装在床线圈单元600上的状态。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x方向的两侧端部上的连接部770a可摇动地设置,以下端部的转动轴为中心,其上部向两侧(x方向)打开。因此,安装x方向长度较长的较大上部线圈单元700a后,连接部770a向两侧(x方向)打开,一对连接部770a之间的x方向长度从L1扩大到L2的长度,所以与标准大小的上部线圈单元700相比,其内部能够容纳大一圈的检查对象103。
另外,图22的其它实施方式中,x方向的两侧上分别设置2列连接受部650、650b,内侧的连接受部650上连接标准的上部线圈单元700,外侧的连接受部650b上安装大一圈的上部线圈单元700a。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图21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下面参照图23来说明用于固定内侧支持体20-1的自由端的止具70。图23是内侧支持体的要部立体图。图23中,本实施方式以内侧支持体20-1的中央侧(x方向)的端部为自由端,所以检查对象103的中央部分上打开或关闭后,能够由一对内侧支持体20-1紧贴检查对象103地包住。使用各种止具70可以打开或关闭该内侧支持体20-1的自由端,但该内侧支持体20-1在格子状外侧支持体20-2的内部,所以为了提高使用容易度,需要下一定功夫。
本实施方式中,在内侧支持体20-1的固定端部和自由端部上设置环状止具70,该环状止具通过绳71后,拧紧该绳后,由绳71能够从外侧押紧内侧支持体20-1。内侧支持体20-1的固定端部和自由端部上设置的一对止具70沿y方向适当设置,它们通过绳71来连接,能够使整个内侧支持体20-1紧贴检查对象103包住。
下面参照图24至图26来说明将上述全身用接收线圈应用于全身拍摄时的控制方法。一般在全身拍摄中,将拍摄区域在被检查者体轴方向(垂直磁场MRI中为y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块后进行拍摄。本实施方式的MRI装置中,进行控制,切换全身用接收线圈,只让拍摄块中的分线圈动作。
图24表示具有切换电路的分线圈3-1和分线圈4-1的结构例。图24(A)表示2块分线圈4-1(4-1-1及4-1-2)。包围被检查者103外周的3个电流环中,位于中央的电流环被2个分线圈4-1-1及4-1-2共用。即,图中左侧的电流环和中央电流环构成分线圈4-1-1,右侧电流环和中央电流环构成分线圈4-1-2。供电部20-1、20-2上分别连接未图示的前置放大器,接收到被检查者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后,由前置放大器放大,检波·AD转换后进行信号处理。另外,各电流环及电流环的连接部上连接有与电流环并列的电容19-1(19-1-1~19-1-5),与电感19-2(19-2-1~19-2-5)构成环形电路。电容19-1和电感19-2的值调整为由共振频率使该环形电路共振。另外,各环形电路具有使电流环非动作的切换电路19-3(19-3-1~19-3-5)。
上述结构中,分线圈4-1的切换电路19-3中有直流电流流动时,切换电路为导通状态,环形电路形成共振电路,与电容19-1中插入高电阻元件时等效,分线圈4-1自身没有高频电流流动。即,不接收被检查者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另外,没有直流电流流动的切换电路19-3为开放状态,与分线圈4-1并列连接的电容19-1和电感19-2不形成环形电路,由分线圈4-1和电容19-1形成RF接收线圈。即,接收被检查者所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例如,控制切换电路19-3-1、19-3-2、19-3-4中没有直流电流流动、切换电路19-3-3、19-3-5中有直流电流流动时,分线圈4-1-1作为接收线圈动作,但分线圈4-1-2可以不作为接收线圈动作。即,分线圈4-1-1和4-1-2不产生电磁耦合。
同样,关于图24(B)所示的分线圈3-1,例如进行控制,使切换电路19-3-6中没有直流电流流动、切换电路19-3-7中有直流电流流动时,可以使分线圈3-1-1作为接收线圈动作,分线圈3-1-2不作为接收线圈动作。并且,这里未图示的其它种类的分线圈5-1、6-1、7-1中,各环至少具有1个切换电路19-3和电容19-1、电感19-2,例如RF照射时控制切换电路中有直流电流流动,由RF照射能够防止线圈及接收系统电路的破损,同时防止收发信间耦合。
使用图14、图15所示的全身用接收线圈时,根据检查区域,可以分别使1个分线圈3-1和4-1动作,分别使2个与该区域对应的分线圈5-1、6-1、7-1动作,使总计8个通道的分线圈动作,除此之外的分线圈为非动作状态。
图25表示接收线圈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图中,作为接收线圈,只代表性地表示了分线圈3-1,其它种类的分线圈可以是同样的结构。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选择性地使分线圈与检波电路19-5连接的选择电路19-4;切换发送到每个分线圈中设置的切换电路19-3的控制信号的DC电源切换装置19-6;控制装置19-7。
选择电路19-4连接在与分线圈供电点连接的前置放大器和检波电路19-5之间,控制装置19-7发出与检查区域对应的信号2001后,与之对应,将检查区域中的分线圈选择性地与检波电路19-5连接。在控制装置19-7发出与检查区域对应的控制信号2002后,DC电源切换装置19-6进行控制,与之对应,使非动作状态的分线圈的切换电路19-3中有直流电流流动。控制装置19-7使由选择电路19-4选择动作线圈的控制信号2001和DC电源切换电路19-6的控制信号2002同步后发送。例如,可以在移动的床和工作台上设置位置检测装置,通过控制装置19-7来控制与床和工作台的位置对应的触发信号2003。
在这样的结构中,为动作状态的分线圈接收被检查者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该核磁共振信号由与供电部连接的前置放大器放大后,发送到检波电路19-5。这时,拍摄区域以外的线圈发出的接收波不送到检波电路上。并且,可以由1个检波电路来同时处理多个分线圈发出的接收信号。
接着,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来说明一边移动载有被检查者的工作台一边拍摄时的线圈控制的具体例。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接收线圈的工作台移动拍摄中,根据检查区域,选择性地切换各分线圈的动作状态。图26表示各线圈的动作时序图。图26表示将拍摄区域分为(1)~(7)的7个区域、从(1)到(7)依次切换拍摄区域进行拍摄时的时序图。时序图的开始及结束的时间由触发信号来同步,该触发信号是移动的工作台中的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出虚线所示位置后发出的。
作为一例,下面说明结束拍摄区域(1)的拍摄、经过拍摄区域(2)拍摄拍摄区域(3)的情况。在拍摄拍摄区域(1)时,分线圈3-1-1、4-1-1、5-1-1及5-1-2、6-1-1及6-1-2、7-1-1及7-1-2动作。然后,移动的工作台中的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出拍摄区域(1)与拍摄区域(2)的分界线(图中的虚线z3)后,虚线t3的时刻里,分线圈3-1-1及4-1-1为非动作状态,同时分线圈3-1-2及分线圈4-1-2为动作状态。拍摄区域(2)的拍摄中,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到拍摄区域(2)的正中间附近(图中虚线z4)后,虚线t4的时刻,分线圈5-1-1为非动作状态,同时分线圈5-1-3为动作状态。然后,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到拍摄区域(2)和拍摄区域(3)的分界线(图中虚线z5)后,虚线t5的时刻里,分线圈6-1-1及7-1-1为非动作状态,同时分线圈6-1-3及7-1-3为动作状态。之后,在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到虚线的z坐标的同时,图26所示的时序图的各时刻里,各分线圈切换动作/非动作的状态。并且拍摄区域的分割方法和时间不限于图示例,可以任意设定。
以上,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种~第5种分线圈组合后的全身用接收线圈,说明了构成1块的分线圈的结构、设置、作为全身线圈的结构、控制方法等。但是,本发明的接收线圈的基本特征是:在被检查者外周形成电流环的第1分线圈(分线圈3-1)和具有2个交叉点、该交叉点设置在第1线圈的电流环面(基准面)内、电流流动方向相对垂直于基准面的面对称的第2分线圈(分线圈5-1)的组合,由这些线圈的设置,能够实现抑制电磁耦合和通道数增大的多个线圈的并设和与其它分线圈的组合。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线圈的基础是以规定设置来组合上述第1分线圈和第2分线圈,可以有各种改变,例如可以没有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分线圈4-1、6-1、7-1。同样,也可以是只有1块的结构。另外,在上述设置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检查对象来改变线圈形状。
下面,为了确认上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线圈的效果,用模拟来求出多个分线圈的设置中、将不同方向作为相位编码方向时的G因素,参照图27至图29进行说明。
[实施例]
首先,图27表示模拟后的分线圈的设置图和这时的G因素。图27(A)是从x轴方向看y-z面中的分线圈的设置图,图27(B)是从z轴方向看x-y面中的分线圈的设置图。分线圈3-1及4-1与图4所示的接收线圈中的同一编号的分线圈相同。分线圈6-1-1、6-1-2是将以往的大视野用线圈(这里为鞍形线圈)6-1进行最合适的变形且适度重叠后设置的,分线圈7-1-1、7-1-2是将被检查者左右方向(以下称为RL方向,这里是x方向)具有灵敏度分布的分线圈7-1进行最合适的变形且适度重叠后设置的。并且,分线圈5-1-1及5-1-2是适度重叠2个分线圈5-1,并且如图12(B)所示,分线圈5-1的2个交叉点5-4及5-5设置在与分线圈3-1所存在的剖面(1001)的同一面上。图27(A)、(B)中,1001及1004分别是分线圈3-1及4-1的环形面所存在的平面(z-x平面)。
图27(C)、(D)是分别在剖面1001及1004中、相位编码方向选择为被检查者前后方向(连接背面和腹的方向,以下称为AP方向)(这里为z方向)时的G因素的模拟结果,2维地表示使用非专利文献2所示的公式、从各分线圈的灵敏度分布中求出的各像素中的值。同样,图27(E)、(F)是分别在平面1001及1004中、相位编码方向选择为RL方向时的G因素的模拟结果。如前述,G因素是1以上的值,越接近1的指标值表示理想的分线圈的设置。同图中,G因素越接近1显示为黑色,值越大显示为白色。如图示,本实施例的接收线圈中,G因素在被检查者存在区域(图中虚线)中几乎是表示为黑色,由此可知,为良好的分线圈设置。
[比较例1]
作为比较例1,使用相当于实施例的分线圈5-1-1、5-1-2的分线圈不存在的分线圈组合所构成的接收线圈进行G因素的模拟。图28表示分线圈的设置图和这时的G因素。图28中,(A)表示从x轴方向看y-z面中的分线圈的设置图,(B)表示从z轴方向看x-y面内的分线圈的设置图。分线圈3-1及4-1与图4所示的接收线圈中的同一编号的分线圈相同。分线圈6-2-1、6-2-2、6-3-1、6-3-2是将表面线圈(例如8字形的碟形线圈)进行最合适的变形,分线圈7-2-1、7-2-2、7-3-1、7-3-2是将RL方向上具有灵敏度分布的分线圈7-1进行最合适的变形。这些分线圈通过适度重叠,能够减小电磁耦合。另外,图28(A)、(B)中的虚线1001及1004分别使分线圈3-1及4-1的环形面所存在的平面(z-x平面)。
图28(C)、(D)是分别在剖面1001及1004中、相位编码方向选择为AP方向时的G因素的模拟结果,2维地表示使用非专利文献2所示的公式、从各分线圈的灵敏度分布中求出的各像素中的值。同样,图28(E)、(F)是分别在平面1001及1004中,相位编码方向选择为RL方向时的G因素的模拟结果。由图示结果可知,比较例1的接收线圈中,分线圈3-1和4-1所存在的剖面(即被检查者所存在的区域)中有G因素很差的区域。其原因是,相对设置在相位编码方向上的1组以上的小视野用接收线圈(这时为分线圈6-2、6-3)的灵敏度,圆筒形线圈这样的大视野接收线圈(这时为分线圈3-1、4-1)的灵敏度高,且大视野接收线圈的灵敏度分布为均匀分布。
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相对相位编码方向(这时为z方向)上设置的1组以上的小视野用接收线圈(这时为分线圈6-2、6-3)的灵敏度,为了不使大视野用接收线圈(这时为分线圈3-1、4-1)的灵敏度过高,增大分线圈3-1、4-1的直径,使之小于或等于小视野用接收线圈的灵敏度。但是,这时,被检查者内部的灵敏度也会劣化。另外,对于人体这样椭圆柱的被检查者,为了防止灵敏度劣化,考虑沿着被检查者表面形成大视野分线圈3-1、4-1的环,在拍摄剖面(椭圆形)的长轴方向(这时为x方向)和短轴方向(这时为z方向)分别设置多个合适的小视野表面分线圈,但大视野分线圈的灵敏度轮廓是短轴方向比长轴方向均匀且具有较高值的分布,所以相位编码方向选择为短轴方向后进行高速拍摄时,与相位编码方向选择为长轴方向相比,G因素容易劣化。这样,使用以往的大视野接收线圈和小视野分线圈时,如果保持被检查者深部的高灵敏度,就会存在任意方向上无法高速拍摄的拍摄剖面(大视野用线圈所存在的剖面),但本发明提供的分线圈的设置能够解决这个课题。
[比较例2]
作为比较例2,使用分线圈5-1的设置与实施例不同的接收线圈进行G因素的模拟。比较例2中,分线圈5-1的2个交叉的导线方向平行于包含被检查者体轴(这里是y轴)的平面。图29表示线圈的设置图和这时的G因素。图29(A)为从x轴方向看y-z面中的分线圈的设置图,图29(B)为从z轴方向看x-y面中的分线圈的设置图。分线圈3-1及4-1与图4所示的接收线圈中的同一编号的分线圈相同。
分线圈6-1-1、6-1-2是将以往的大视野用线圈(这里为鞍形线圈)6-1进行最合适的变形且适度重叠后设置的,分线圈7-1-1、7-1-2是将RL方向具有灵敏度分布的分线圈7-1进行最合适的变形且适度重叠后设置的,这是与实施例所使用的同一符号的分线圈相同的。分线圈5-8-1及5-8-2是将图27(A)、(B)所示的2个分线圈5-1-1及5-1-2分别具有的2个交叉导线的方向从与被检查者体轴(这里为y轴)所在平面相交的设置状态变为平行于被检查者体轴(这里为y轴)所在的平面。
分线圈5-8-1及5-8-2因适度重叠,所以电磁耦合十分小。但不会是图12所示的分线圈5-1的2个交叉点5-4及5-5与分线圈3-1所存在的剖面(1001)为同一面的设置。图29(A)、(B)中,1001及1004分别是分线圈3-1及4-1的环状面所存在的平面(z-x平面)。
图29(C)、(D)是分别在剖面1001及1004中、相位编码方向选择为AP方向(这里为z方向)时的G因素的模拟结果,2维地表示使用非专利文献2所示的公式、从各分线圈的灵敏度分布中求出的各像素中的值。由图示结果可知,设置分线圈,将分线圈5-1所具有的2个交叉的导线方向设置为几乎平行于被检查者体轴(这里为y轴)所在平面时,G因素很差。
同样,以图27所示的分线圈的设置图为基础来改变各分线圈的设置方法,同时求出各种设置图案中的G因素,但图12所示的2个交叉点5-4及5-5几乎与大视野线圈3-1的电流环所存在的面1001设置在同一面上时,能够得到G因素最好的结果。因此,这时能够期待S/N最高的图像。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30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线圈单元103的外观结构。图30涉及第2实施方式,(A)为设置好检查对象后的状态的立体图,(B)图为与体轴垂直的面中的剖面图,(C)图为外侧支持体开放后的状态的立体图,(D)图为内侧支持体开放后的状态的外观图。
图中,本实施方式中,支持线圈导体的支持体具有外侧支持体20-2和内侧支持体20-1构成的2重结构。外侧支持体20-2如(C)图所示,可以分割为被检查者的背侧和胸侧,可以从检查对象103单侧的侧部打开。内侧支持体20-1如(D)图所示,可以从检查对象103上侧(人仰卧时为腹侧)向两侧打开。由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安装在被检查者上。
内侧支持体20-1为柔软的板状,例如支持分线圈6-1及7-1。由于分线圈6-1及分线圈7-1中,被检查者的上侧不存在线圈图案(导体),所以不存在线圈图案的部分可以向两侧打开。另外,外侧支持体20-1的关闭的端部上分别设置固定工具20-5较好,由此能够稳定安装在被检查者上。并且,因为是柔软的板状,能够缓和对被检查者103的压迫感。
外侧支持体20-2例如支持分线圈3-1、4-1及5-1。外侧支持体20-2的分割部上设置有连接器20-4和固定器具20-3-1、20-3-2。由此,上下支持体20-2的分割和安装就很容易。并且,图中表示整个支持体20-2打开的状态,但每个块都可以开关。
本实施方式的全身用接收线圈中,内侧支持体20-1为柔软材料,同时外侧支持体20-2距离被检查者若干距离,由此能够覆盖被检查者全体,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垂直磁场MRI装置中的压迫感。并且,内侧支持体20-1为柔软材料,对于尺寸不同的被检查者也能够紧贴。关于外侧支持体20-2,下侧(背侧)部分共用,只有上侧(胸侧、腹侧)部分准备多种不同尺寸,由此能够对应尺寸不同的被检查者(其它实施方式)。
如上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包括:在垂直方向产生静磁场的静磁场发生构件;对放置在上述静磁场中的检查对象施加高频磁场、倾斜磁场的拍摄构件;接收上述检查对象所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的接收构件;上述接收构件包括由多种分线圈构成的接收线圈单元,上述接收线圈单元包括:使其长度方向与检查对象体轴方向一致的床线圈单元;可装卸地安装在该床线圈单元上的上部线圈单元;上述床线圈单元包括:放置上述检查对象的载置面;设置在该载置面下方的多个下部分线圈;上述上部线圈单元包括与上述下部分线圈连接的多个上部分线圈,上述上部分线圈分为覆盖上述载置面的柔软性内侧支持体和覆盖该内侧支持体外侧的柔软性外侧支持体来设置,上述上部分线圈和下部分线圈通过将上述上部线圈单元安装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来连接,形成上述多种分线圈。
这时,上述床线圈单元在上述载置面两侧具有沿上述长度方向形成的多个连接受部,上述上部线圈单元包括:具有能够与上述多个连接受部连接的多个连接部的一对连结部;两端部支持在这一对连结部上的上述外侧支持体;一端安装在上述连结部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的一对内侧支持体;也可以由上述连接受部和上述连接部的连接来形成上述多种分线圈。
这时,排列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的下部分线圈也可以沿上述长度方向分割具有相同排列的多个块,上述上部线圈单元与上述多个块的1个连接,形成包围上述设置面上载置的检查对象外周的独立的多个分线圈。
这时,上述内侧支持体具有上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从上述外侧支持体伸出的伸出部,将多个上述上部线圈单元沿着上述长度方向安装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时,上述伸出部可以与其它上述上部线圈单元的另一端部侧的上述内侧支持体重叠。
这时,上述外侧支持体具有在检查对象上侧存在线圈导体图案的分线圈,上述内侧支持体具有在检查对象上侧不存在线圈图案导体的分线圈。并且,连接受部可以向上述长度方向两侧打开地转动,也可以在上述载置面两侧设置多列沿上述长度方向形成的多个连接受部。
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包括:在垂直方向产生静磁场的静磁场发生构件;对放置在上述静磁场中的检查对象施加高频磁场、倾斜磁场的拍摄构件;接收上述检查对象所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的接收构件;上述接收构件包括由多种分线圈构成的接收线圈单元,上述接收线圈单元包括:使其长度方向与检查对象体轴方向一致的床线圈单元;沿该床线圈单元的长度方向可装卸地安装的多个上部线圈单元;上述床线圈单元包括:设置在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横方向中央的、放置检查对象的设置面;在该设置面横方向两侧沿上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连接受部;与这两侧的连接受部连接且排列在上述横方向上的多个分线圈的一部分;上述上部线圈单元包括:设置在上述横方向两侧的一对连结部;两端部支持在这一对连结部上的外侧支持体;一端安装在上述连结部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的一对内侧支持体;上述连接部具有棒状外观,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与上述连接受部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上述内侧支持体和上述外侧支持体具有其内部排列有部分分线圈的柔软性薄板状外观,同时形成分别与上述分线圈的排列对应的多个开口部,上述上部线圈单元通过上述连接受部和上述连接部的连接与上述床线圈单元连接,由该连接,能够形成包围设置面上载置的检查对象外侧的多个分线圈。
这时,排列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的分线圈的一部分也可以沿上述长度方向分割为具有相同分线圈的一部分的排列的多个块,上述上部线圈单元与上述多个块的1个连接,形成包围上述设置面上载置的检查对象外侧的独立的多个分线圈。
上述外侧支持体具有在检查对象上侧存在线圈导体图案的分线圈,上述内侧支持体具有在检查对象上侧不存在线圈图案导体的分线圈。
并且,上述内侧支持体具有上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从上述外侧支持体伸出的伸出部,将多个上述上部线圈单元沿着上述长度方向安装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时,上述伸出部可以与其它上述上部线圈单元的另一端部侧的上述内侧支持体重叠安装。
并且,上述多个连接受部可以向上述横方向打开地转动,也可以在上述载置面的上述横方向两侧分别设置多列。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G因素良好的、由多个分线圈构成的接收线圈。构成该接收线圈的分线圈的组合不增加通道数就能连接垂直于第1线圈电流环的方向、例如被检查者的体轴方向,能够构成安装性好的全身用接收线圈。并且由于G因素好,能够得到高S/N的图像。特别是在利用分线圈的灵敏度分布来除去图像折叠的时间短缩拍摄方法中,无论在哪个相位编码方向上都能得到良好的图像。

Claims (12)

1.一种磁共振检查装置,具备:在垂直方向产生静磁场的静磁场发生构件;对放置在上述静磁场中的检查对象施加高频磁场、倾斜磁场的拍摄构件;接收上述检查对象所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的接收构件;上述接收构件具备由多种分线圈构成的接收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收线圈单元的构成包括:使其长度方向与检查对象体轴方向一致的床线圈单元;可装卸地安装在该床线圈单元上的上部线圈单元;
上述床线圈单元具备:放置上述检查对象的载置面;设置在该载置面下方的多个下部分线圈;
上述上部线圈单元具备与上述下部分线圈连接的多个上部分线圈,
上述上部分线圈和下部分线圈通过将上述上部线圈单元安装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来连接,并形成上述多种分线圈;
上述上部分线圈分别设置在覆盖上述载置面的具有柔软性的内侧支持体和覆盖该内侧支持体外侧的具有柔软性的外侧支持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床线圈单元在上述载置面两侧具有沿上述长度方向形成的多个连接受部,
上述上部线圈单元的构成包括:具备可与上述多个连接受部连接的多个连接部的一对连结部;两端部被支持在这一对连结部上的上述外侧支持体;一端安装在上述连结部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的一对内侧支持体,
通过上述连接受部与上述连接部的连接,形成上述多种分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排列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的下部分线圈沿上述长度方向被分割为具有相同排列的多个块,
上述上部线圈单元与上述多个块的1个连接,形成将在上述设置面上载置的检查对象的外侧包围的独立的多个分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支持体具备上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从上述外侧支持体伸出的伸出部,
沿上述长度方向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安装多个上述上部线圈单元时,上述伸出部与其它上述上部线圈单元的另一端部侧的上述内侧支持体重叠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支持体具备在检查对象上侧存在线圈导体图案的分线圈,上述内侧支持体具备在检查对象上侧不存在线圈图案导体的分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上述长度方向形成的多个连接受部在上述载置面两侧设置多列。
7.一种磁共振检查装置,具备:在垂直方向产生静磁场的静磁场发生构件;对放置在上述静磁场中的检查对象施加高频磁场、倾斜磁场的拍摄构件;接收上述检查对象所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的接收构件;上述接收构件具备由多种分线圈构成的接收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收线圈单元的构成包括:使其长度方向与检查对象体轴方向一致的床线圈单元;沿该床线圈单元的长度方向可装卸地安装的多个上部线圈单元;
上述床线圈单元具备:设置在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横方向中央的用于放置检查对象的设置面;在该设置面横方向两侧沿上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连接受部;与这两侧的连接受部连接且排列在上述横方向上的多个分线圈的一部分;
上述上部线圈单元的构成包括:设置在上述横方向两侧的一对连结部;两端部被支持在这一对连结部上的外侧支持体;一端安装在上述连结部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的一对内侧支持体;
上述连接部具有棒状外观,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与上述连接受部连接的多个连接部,
上述内侧支持体和上述外侧支持体具有其内部排列分线圈的一部分的具有柔软性的薄板状外观,且形成分别与上述分线圈的排列对应的多个开口部,
上述上部线圈单元通过上述连接受部和上述连接部的连接,能够与上述床线圈单元连接,由该连接,形成将在设置面上载置的检查对象的外侧包围的多个分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排列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的分线圈的一部分沿上述长度方向被分割为具有相同分线圈的一部分排列的多个块,
上述上部线圈单元与上述多个块的1个连接,形成将在上述设置面上载置的检查对象的外侧包围的独立的多个分线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支持体具备在检查对象上侧存在线圈导体图案的分线圈,上述内侧支持体具备在检查对象上侧不存在线圈图案导体的分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支持体具备上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比上述外侧支持体伸出的伸出部,
沿上述长度方向在上述床线圈单元上安装多个上述上部线圈单元时,上述伸出部与其它上述上部线圈单元的另一端部侧的上述内侧支持体重叠安装。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连接受部可转动地安装以向上述横方向打开。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共振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连接受部分别在上述设置面的上述横方向两侧排列设置多个,上述多个分线圈的一部分与上述各列连接受部连接。
CN2007800481033A 2006-12-28 2007-12-26 磁共振检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730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53697A JP5063107B2 (ja) 2006-12-28 2006-12-28 磁気共鳴検査装置
JP353697/2006 2006-12-28
PCT/JP2007/074937 WO2008081808A1 (ja) 2006-12-28 2007-12-26 磁気共鳴検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3074A CN101573074A (zh) 2009-11-04
CN101573074B true CN101573074B (zh) 2011-05-11

Family

ID=39588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810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73074B (zh) 2006-12-28 2007-12-26 磁共振检查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88740B2 (zh)
JP (1) JP5063107B2 (zh)
CN (1) CN101573074B (zh)
WO (1) WO20080818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5383B2 (en) * 2006-03-17 2011-10-11 Hitachi, Lt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RF coil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US7808241B2 (en) 2006-05-09 2010-10-05 Hitachi, Lt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JP5063107B2 (ja) * 2006-12-28 2012-10-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共鳴検査装置
JP5174399B2 (ja) * 2007-08-22 2013-04-03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コ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JP5211403B2 (ja) * 2007-11-29 2013-06-12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コ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JP5060384B2 (ja) * 2008-05-09 2012-10-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場均一度調整用ソフトウェア、磁場均一度調整方法、磁石装置及び磁気共鳴撮像装置
AU2010230843B2 (en) * 2009-03-31 2015-04-30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Coil arrangement
DE102010004515B4 (de) * 2010-01-13 2015-01-0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Wirbelsäulenspulenanordnung (spine coil array) für MRI Anwendungen mit verbesserten Bildgebungsmöglichkeiten für dedizierte Körperregionen
DE102010023844A1 (de) * 2010-06-15 2011-12-1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R HF-Spulen mit modulierbarer Flexibilität
US20120133365A1 (en) 2010-11-26 2012-05-31 Mentis, Llc System of receive coils and pads for use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8890529B2 (en) * 2011-05-31 2014-11-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terconnections in a gradient coil assembly
WO2012174249A2 (en) * 2011-06-14 2012-12-2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nator signal production and measurement
DE102011079575B4 (de) * 2011-07-21 2013-11-0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Bechterew-Adapter für Direkt-Verbindungs- Kopfspule mit einstellbarem Kippwinkel
US9069098B2 (en) * 2011-09-09 2015-06-30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hree or more multiple figure-eight coils for NMR well-logging measurements with azimuthal directional sensitivity
DE102011082778B3 (de) 2011-09-15 2012-11-2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agnetresonanzspule mit überlappenden Spulenelementen, Magnetresonanz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US20130218000A1 (en) * 2012-02-17 2013-08-22 Qfix Systems, Llc MRI Coil For Imaging Of The Breast And Thoracic Area
JP5832627B2 (ja) * 2012-02-22 2015-12-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共鳴撮像装置
CN104380130B (zh) * 2012-06-07 2017-09-22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针对具有竖直主场的mr系统的无创前列腺线圈
DE102012216007A1 (de) * 2012-09-10 2014-03-1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R Patiententisch mit integrierten RF Einrichtungen (RF PA)
WO2015022416A1 (en) * 2013-08-15 2015-02-19 Koninklijke Philips N.V.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without integrated body coil
JP6291328B2 (ja) * 2014-04-09 2018-03-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および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に搭載されるパルスシーケンスの算出方法
JP6153905B2 (ja) * 2014-09-05 2017-06-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高周波コイルおよび磁気共鳴撮像装置
JP6687375B2 (ja) * 2015-11-30 2020-04-22 キヤノン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Rfコイル及び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US10209325B2 (en) * 2016-02-29 2019-02-19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il with adjustable opening
DE102016108601A1 (de) * 2016-05-10 2017-11-16 Axel Muntermann Vorrichtung zur Kernspinresonanztherapie
US10132883B2 (en) * 2016-05-31 2018-11-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Foldable coil array
JP7229245B2 (ja) * 2017-11-27 2023-02-2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 無線コイルのメッシュネットワーク
AU2019256553A1 (en) 2018-04-20 2020-10-22 Hyperfine Operations, Inc. Deployable guard for portabl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vices
TW202015621A (zh) * 2018-07-19 2020-05-01 美商超精細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在磁共振成像中患者定位之方法及設備
CN111537929B (zh) * 2020-04-20 2023-01-24 联影(常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射频线圈组件及磁共振系统
GB2600919A (en) * 2020-11-04 2022-05-18 Tesla Dynamic Coils BV MRI systems and receive coil arrangements
EP4278200A1 (en) * 2021-01-15 2023-11-22 Hyperfine Operations, Inc. Flexible radio frequency coil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11520068B2 (en) * 2021-04-15 2022-12-06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tection coil structure based on interlayer coupling and metal object detection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30022A1 (en) * 2003-06-30 2005-02-10 Robb Fraser J.L. Open peripheral vascular coil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peripheral vascular imaging
CN2766777Y (zh) * 2004-12-24 2006-03-29 上海辰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体/脊柱联合射频线圈装置
WO2006131863A1 (en) * 2005-06-10 2006-12-1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atient support with integrated spine coil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5958U (zh) * 1984-12-30 1986-07-22
JP3996734B2 (ja) 2000-11-20 2007-10-24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コ 核磁気共鳴を用いた検査装置
US6720765B2 (en) * 2001-05-30 2004-04-13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High-resolution high-speed NMR well logging device
JP4443079B2 (ja) 2001-09-13 2010-03-31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コ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及び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用rf受信コイル
WO2006064972A1 (en) * 2004-12-17 2006-06-22 Olympus Corporation Position detection system, guidance system, position detection method, medical device, and medical magnetic-induction and position-detection system
US7808241B2 (en) * 2006-05-09 2010-10-05 Hitachi, Lt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JP5063107B2 (ja) * 2006-12-28 2012-10-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共鳴検査装置
DE102009014903B4 (de) * 2009-03-25 2012-01-1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agnetresonanz-Projektionsangiographie mit kontinuierlicher Tischverschiebung
BRPI1015098A2 (pt) * 2009-04-20 2016-05-03 Tim Medical Holdings Company Ltd arranjo de bobina de cabeça de rf supercondutoras resfriados criogenicamente e sistema de formação de imagem de ressonância magnética (mri) usando o mesmo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30022A1 (en) * 2003-06-30 2005-02-10 Robb Fraser J.L. Open peripheral vascular coil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peripheral vascular imaging
CN2766777Y (zh) * 2004-12-24 2006-03-29 上海辰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体/脊柱联合射频线圈装置
WO2006131863A1 (en) * 2005-06-10 2006-12-1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atient support with integrated spine coi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31970A1 (en) 2011-02-10
JP5063107B2 (ja) 2012-10-31
US8188740B2 (en) 2012-05-29
WO2008081808A1 (ja) 2008-07-10
CN101573074A (zh) 2009-11-04
JP2008161404A (ja) 2008-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3074B (zh) 磁共振检查装置
CN100539942C (zh) 利用磁共振的检查装置及核磁共振信号接收用线圈
JP4745390B2 (ja) 磁気共鳴検査装置
US811654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oi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78602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motion in multi-shot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762292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k-space and hybrid-space based image reconstruction for parallel imaging and artifact correction
US9645207B2 (en) Adjustable MRI head coil apparatus and MRI system
EP1357392B1 (en) Multiple channel, cardiac array for sensitivity encoding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N107110932A (zh) 低场磁共振成像方法和设备
CN109196368A (zh) 可折叠线圈阵列
CN103869269B (zh) 相控阵列rf线圈模块和使用该模块的磁共振成像设备
CN103222868A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以及磁共振成像方法
WO2008026174A2 (en) Multi-channe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CN101862192A (zh) 用于显示测量数据的采集的进展的方法和磁共振设备
JP5174399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US2011014841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coupling mr coils
US5867027A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US2005000711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utomatically maintain loop isolation in position variant mri coils
CN102551720B (zh) 磁共振诊断装置、以及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
US20180199852A1 (en) Mri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a head area of a patient
CN102781317B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及其维护方法
CN108652628A (zh) 用于执行对对象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系统和方法
US2018012039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ne or more subjects
WO1998042256A1 (fr) Dispositif d&#39;inspection a resonance magnetique
Ullmann et al. Relative SENSE (rSENSE) and sensitivity map calculation from k-space reconstruction coefficients (SMACK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edical Corporatio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