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1720B - 磁共振诊断装置、以及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磁共振诊断装置、以及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1720B
CN102551720B CN201110378964.6A CN201110378964A CN102551720B CN 102551720 B CN102551720 B CN 102551720B CN 201110378964 A CN201110378964 A CN 201110378964A CN 102551720 B CN102551720 B CN 1025517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magnetic resonance
challengeable
applies
data col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789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1720A (zh
Inventor
篠田健辅
若井智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51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17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17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17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44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G01R33/48NMR imaging systems
    • G01R33/483NMR imaging systems with selection of signals or spectra from particular regions of the volume, e.g. in vivo spectroscopy
    • G01R33/4838NMR imaging systems with selection of signals or spectra from particular regions of the volume, e.g. in vivo spectroscopy using spatially selective suppression or saturation of MR sig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44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G01R33/48NMR imaging systems
    • G01R33/483NMR imaging systems with selection of signals or spectra from particular regions of the volume, e.g. in vivo spectroscopy
    • G01R33/485NMR imaging systems with selection of signals or spectra from particular regions of the volume, e.g. in vivo spectroscopy based on chemical shift information [CSI] or spectroscopic imaging, e.g. to acqui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metaboli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44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G01R33/48NMR imaging systems
    • G01R33/54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e.g. using pulse sequences ; Generation or control of pulse sequences; Operator console
    • G01R33/543Control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MR system, e.g. setting of acquisition parameters prior to or during MR data acquisition, dynamic shimming, use of one or more scout images for scan plane prescrip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44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G01R33/48NMR imaging systems
    • G01R33/54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e.g. using pulse sequences ; Generation or control of pulse sequences; Operator console
    • G01R33/56Image enhancement or correction, e.g. subtraction or averaging techniques, e.g. improvement of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resolution
    • G01R33/565Correction of image distortions, e.g. due to magnetic field inhomogeneities
    • G01R33/56527Correction of image distortions, e.g. due to magnetic field inhomogeneities due to chemical shift effec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44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G01R33/48NMR imaging systems
    • G01R33/54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e.g. using pulse sequences ; Generation or control of pulse sequences; Operator console
    • G01R33/56Image enhancement or correction, e.g. subtraction or averaging techniques, e.g. improvement of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resolution
    • G01R33/565Correction of image distortions, e.g. due to magnetic field inhomogeneities
    • G01R33/56536Correction of image distortions, e.g. due to magnetic field inhomogeneities due to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44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G01R33/48NMR imaging systems
    • G01R33/54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e.g. using pulse sequences ; Generation or control of pulse sequences; Operator console
    • G01R33/56Image enhancement or correction, e.g. subtraction or averaging techniques, e.g. improvement of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resolution
    • G01R33/565Correction of image distortions, e.g. due to magnetic field inhomogeneities
    • G01R33/56563Correction of image distortions, e.g. due to magnetic field inhomogeneities caused by a distortion of the main magnetic field B0, e.g.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magnitude or spatial inhomogeneity of B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磁共振诊断装置、以及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磁共振诊断装置、以及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磁共振诊断装置具备施加区域计算部和数据生成部。施加区域计算部根据在预脉冲的施加之前通过磁共振成像生成的包括被检体的关心区域的图像数据,自动计算预脉冲的施加区域。数据生成部在根据由施加区域计算部自动计算出的施加区域施加了预脉冲之后,从包含关心区域的数据收集区域接收磁共振信号,根据磁共振信号生成表示关心区域中的每个代谢物质的浓度分布的光谱数据。

Description

磁共振诊断装置、以及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264195(申请日2010年11月26日)、以及日本特愿2011-238914(申请日2011年10月31日)为基于巴黎公约的优先权的基础,从这些申请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这些申请,包括这些申请的所有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磁共振诊断装置、以及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
背景技术
MRI是通过拉莫尔频率的RF脉冲磁性地激励设置于静磁场中的被检体的原子核自旋,根据伴随该激励而产生的MR信号重构图像的摄像法。另外,上述MRI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的意思,RF脉冲是高频脉冲(radio frequency pulse,射频脉冲)的意思,MR信号是核磁共振信号(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signal,核磁共振信号)的意思。
在MRI中,即使胆碱、肌酸、NAA(N-acetylaspartate,N-乙酰)、脂肪等代谢物质的浓度分布中的强度比由于肿瘤、出血等而变化,也得不到肿瘤、出血等信息。
另一方面,作为根据光谱视觉地捕捉在MRI的图像中得不到的代谢物质的种类以及浓度分布的技术,已知磁共振光谱法(MRS: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磁共振光谱法,参照例如日本的日本特开2009-279432号公报)。MRS是指,根据由于各种分子的化学结合的差异引起的磁共振频率的差异(化学位移),分离每个分子的信号的方法。
作为MRS中的伪像的主要原因,可以例举水、脂肪的信号的混入以及静磁场的不均匀性。具体而言,例如,在关心区域是脑实质部的情况下,在脑脊髓液等水分多的部位的附近、鼻腔、耳道、骨腔等包含空气的部位的附近,与脑实质部相比磁化率不同,所以静磁场变得不均匀。如果静磁场变得不均匀,则代谢物质的峰值的半值宽度变宽,化学位移相互接近的多个代谢物质的峰值不能分离、混入来自数据收集区域外的不需要信号。
另外,代谢物质的信号微弱,所以如果水、脂肪的强的MR信号混入,则化学位移难以检测接近水、脂肪的代谢物的峰值。
因此,已知为了抑制来自成为MRS的伪像的原因的部位的MR信号,在MRS的数据收集前施加预饱和脉冲的技术。预饱和脉冲是指,使施加区域的MR信号空间选择性地饱和的预脉冲。
发明内容
在上述以往技术中,除了MRS中的MR信号的收集区域的设定以外,操作者还设定抑制包含空气、水、脂肪的部位的信号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因此,期望在MRS的执行时,通过使预脉冲的施加区域、MR信号的收集区域等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比以往更容易,从而减轻操作者在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中所需的工作的技术。
本发明希望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MRS的执行时,通过使预脉冲的施加区域、MR信号的收集区域等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比以往更容易,从而减轻操作者在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中所需的工作的技术。
以下,针对各方式的每一个,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取的方式的几个例子。
(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磁共振诊断装置能够执行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被检体的图像数据的生成、和磁共振光谱法,具备施加区域计算部和数据生成部。施加区域计算部根据在施加预脉冲之前通过磁共振成像生成的包括被检体的关心区域的图像数据,自动计算预脉冲的施加区域。数据生成部在根据由施加区域计算部自动计算出的施加区域施加了预脉冲之后,从包含关心区域的数据收集区域接收磁共振信号,根据磁共振信号生成表示关心区域中的每个代谢物质的浓度分布的光谱数据。
(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磁共振诊断装置具备提取部、显示部、输入部、输入限制部、以及数据生成部。提取部从通过磁共振成像生成的包括被检体的关心区域的图像数据中,作为应回避的区域提取特定组织的区域。显示部显示应回避的区域。输入部接收设定数据收集区域的范围的输入。输入限制部在设定了作为扩展了数据收集区域的外缘的框的判定框之后,以使判定框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方式限制针对输入部的输入、或者在判定框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情况下通知重叠了的意思。数据生成部在根据针对输入部的输入而决定了数据收集区域的范围之后,从数据收集区域接收磁共振信号,并根据磁共振信号生成表示数据收集区域中的每个代谢物质的浓度分布的光谱数据。
(3)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具有以下的步骤。一个是根据在施加预脉冲之前通过磁共振成像生成的包括被检体的关心区域的图像数据,自动计算空间选择性的预脉冲的施加区域的步骤。一个是在根据自动计算出的施加区域施加了预脉冲之后,从包含关心区域的数据收集区域接收磁共振信号,并根据磁共振信号生成表示关心区域中的每个代谢物质的浓度分布的光谱数据的步骤。
根据上述(1)或者(2)的结构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在MRS的执行时,能够使预脉冲的施加区域、MR信号的收集区域等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比以往更容易,所以能够减轻操作者在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中所需的工作。
在上述(3)的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中,在MRS的执行时,能够使预脉冲的施加区域、MR信号的收集区域等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比以往更容易,所以能够减轻操作者在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中所需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计算机58的功能框图。
图3是以头部为对象的MRS用的定位图像的示意图的一个例子,是大致轴向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示出将应回避的区域的外侧边界线以及内侧边界线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进而设定了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第1例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将外侧边界线以及内侧边界线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进而设定了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第2例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将在第2例中自动计算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将外侧边界线以及内侧边界线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进而设定了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第3例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将在第3例中自动计算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将外侧边界线以及内侧边界线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进而设定了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第4例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将在第4例中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过程中计算的多个直线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图11是将在第4例中自动计算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将外侧边界线以及内侧边界线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进而设定了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第5例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将在第5例中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过程中计算的多个直线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图14是将在第5例中自动计算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各模式中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方法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剖面稍微倾斜的2个相互平行的剖面A、B中,应回避的区域和目标判定区域的重叠方式不同的例子的矢状剖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剖面A的剖面示意图。
图20是图18的剖面B的剖面示意图。
图21是图18的剖面A、剖面B的示意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在通过图19的交点P31的矢状剖面Sag1中,外切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与剖面A的交点的切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3是示出在通过图19的基准点W1的矢状剖面Sag2中,外切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与剖面A的交点的切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4是示出在通过图19的基准点W2的矢状剖面Sag3中,外切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与剖面A的交点的切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5是示出在通过图19的交点P32的矢状剖面Sag4中,外切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与剖面A的交点的切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6是示出通过图19的交点P31的矢状剖面Sag1中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剖面示意图。
图27是示出图18的剖面A中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剖面示意图。
图2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在第4实施方式中,从轴向剖面稍微倾斜了的剖面C、D、E的位置关系的头部的矢状剖面示意图。
图30是示出图29的剖面C的摄像图像中的“应回避的区域”的扩大的剖面示意图。
图31是示出图29的剖面D的摄像图像中的“应回避的区域”的扩大的剖面示意图。
图32是示出图29的剖面E的摄像图像中的“应回避的区域”的扩大的剖面示意图。
图33是示出图30~图32所示的各剖面C、D、E的“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的说明图。
图3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35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中的数据收集区域的设定的支持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36是第5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37(A)是示出在选择显示的一个定位图像上显示了数据收集区域的初始设定范围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示出通过条件设定部限制了输入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8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数据收集区域的设定的支持方法的第1示意说明图。
图39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数据收集区域的设定的支持方法的第2示意说明图。
图40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要素附加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涉及以头部为对象的MRS的数据收集时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自动设定。首先,从装置结构开始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整体结构的框图。另外,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硬件的结构在后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共通的。
如图1所示,磁共振诊断装置20具备:形成静磁场的筒状的静磁场用磁铁22、在静磁场用磁铁22的内侧同轴地设置的筒状的匀场线圈24、倾斜磁场线圈26、RF线圈28、控制系统30以及承载被检体Q的床32。
此处作为一个例子,如以下那样定义装置坐标系的相互正交的X轴、Y轴、Z轴。首先,将静磁场用磁铁22以及匀场线圈24配置成它们的轴方向与铅直方向正交,将静磁场用磁铁22以及匀场线圈24的轴方向设成Z轴方向。另外,将铅直方向设成Y轴方向,将床32配置成其顶板的载置用的面的法线方向成为Y轴方向。
控制系统30具备:静磁场电源40、匀场线圈电源42、倾斜磁场电源44、RF发送器46、RF接收器48、序列控制器56以及计算机58。
倾斜磁场电源44由X轴倾斜磁场电源44x、Y轴倾斜磁场电源44y以及Z轴倾斜磁场电源44z构成。另外,计算机58由运算装置60、输入装置62、显示装置64以及存储装置66构成。
静磁场用磁铁22与静磁场电源40连接,通过从静磁场电源40供给的电流在摄像空间中形成静磁场。
上述摄像空间是指,例如,设置被检体Q并施加静磁场的架子内的空间的意思。架子是指以包括静磁场磁铁22、匀场线圈24、倾斜磁场线圈26、RF线圈28的方式,例如圆筒状地形成的构造体。以使载置了被检体Q的床32能够在架子内移动的方式构成架子以及床32。另外,在图1中由于变得繁杂,所以图示了架子内的静磁场磁铁22等构成要素,未图示架子自身。
摄像区域是指例如作为在生成“一个图像”或者“1组图像”中使用的MR信号的收集范围,且被设定为摄像空间的一部分的区域的意思。此处的“一个图像”以及“一组图像”既可以是二维图像也可以是三维图像。
匀场线圈24与匀场线圈电源42连接,通过从匀场线圈电源42供给的电流,对该静磁场进行均匀化。静磁场用磁铁22由超导线圈构成的情况较多,一般,在励磁时连接到静磁场电源40而被供给电流,但一旦被励磁之后就成为非连接状态。另外,也可以不设置静磁场电源40,而用永久磁铁构成静磁场用磁铁22。
倾斜磁场线圈26具有X轴倾斜磁场线圈26x、Y轴倾斜磁场线圈26y、以及Z轴倾斜磁场线圈26z,在静磁场用磁铁22的内侧筒状地形成。X轴倾斜磁场线圈26x、Y轴倾斜磁场线圈26y、Z轴倾斜磁场线圈26z分别与X轴倾斜磁场电源44x、Y轴倾斜磁场电源44y、Z轴倾斜磁场电源44z连接。
通过从X轴倾斜磁场电源44x、Y轴倾斜磁场电源44y、Z轴倾斜磁场电源44z分别供给到X轴倾斜磁场线圈26x、Y轴倾斜磁场线圈26y、Z轴倾斜磁场线圈26z的电流,在摄像区域中分别形成X轴方向的倾斜磁场Gx、Y轴方向的倾斜磁场Gy、Z轴方向的倾斜磁场Gz。
即,能够合成装置坐标系的3轴方向的倾斜磁场Gx、Gy、Gz,任意地设定作为理论轴的切片选择方向倾斜磁场Gss、相位编码方向倾斜磁场Gpe以及读出方向(频率编码方向)倾斜磁场Gro的各方向。切片方向、相位编码方向以及读出方向的各倾斜磁场重叠于静磁场。
RF发送器46根据从序列控制器56输入的控制信息,生成用于引起核磁共振的拉莫尔频率的RF脉冲(RF电流脉冲),并将其发送到发送用的RF线圈28。在RF线圈28中,有内置于架子中的发送接收RF脉冲用的全身用线圈(WBC:whole body coil)、在床32或者被检体Q的附近设置的接收RF脉冲用的局部线圈等。
发送用的RF线圈28从RF发送器46接收RF脉冲并发送到被检体Q。接收用的RF线圈28接收通过RF脉冲激励被检体Q的内部的原子核自旋而产生的MR信号(高频信号),由RF接收器48检测该MR信号。
RF接收器48在对所检测出的MR信号实施了前置放大、中频变换、相位检波、低频放大、滤波等各种信号处理之后,实施A/D(analogto digital,模拟数字变换)变换,从而生成数字化后的复数数据即元数据(raw data)。RF接收器48将所生成的MR信号的元数据输入到序列控制器56
运算装置60进行磁共振诊断装置20整体的系统控制,使用后述图2对其进行说明。
序列控制器56按照运算装置60的指令,存储用于驱动倾斜磁场电源44、RF发送器46以及RF接收器48的必要的控制信息。此处的控制信息是指例如记述了应对倾斜磁场电源44施加的脉冲电流的强度、施加时间、施加定时等动作控制信息的序列信息。
序列控制器56按照所存储的规定的序列驱动倾斜磁场电源44、RF发送器46以及RF接收器48,从而产生X轴倾斜磁场Gx、Y轴倾斜磁场Gy、Z轴倾斜磁场Gz以及RF脉冲。另外,序列控制器56接收从RF接收器48输入的MR信号的元数据(raw data),并将其输入到运算装置60。
图2是示出图1的计算机58的详细内容、特别是运算装置60的详细内容的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运算装置60具备MPU(MicroProcessor Unit,微处理单元)80、条件存储部82、条件设定部84、显示控制部88、图像重构部90、图像处理部92以及系统总线94。
MPU80在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定位图像的摄像动作、MRS的数据收集动作以及之后的信号处理中,经由系统总线94进行磁共振诊断装置20整体的系统控制。另外,MPU80对通过数据收集得到的MR信号实施傅立叶变换等处理,生成磁共振光谱数据。
输入装置62对操作者提供设定MRS的数据收集条件、定位图像的摄像条件的功能。另外,输入装置62在决定了MRS的数据收集条件之后,对MPU80输入由操作者输入的定位图像的摄像开始或者摄像中断等控制指示。
条件存储部82存储MRS的数据收集条件、定位图像的摄像条件等条件。
条件设定部84经由系统总线94从条件存储部82取得过去的MRS中的数据收集条件,经由输入装置62接收操作者的数据收集条件的输入设定。另外,条件设定部84将通过操作者的输入而变更了的数据收集条件存储到条件存储部82。
另外,条件设定部84经由系统总线94从条件存储部82取得过去的图像处理条件,经由输入装置62接收操作者的图像处理条件的设定。进而,条件设定部84将通过操作者的输入所设定的图像处理条件存储到条件存储部82。
图像重构部90对从序列控制器56输入的MR信号的元数据实施公知的二维傅立叶变换等处理,生成被检体Q的各切片的MR图像的图像数据。图像重构部90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输入到图像处理部92。
图像处理部92按照条件存储部82中存储的图像处理条件,对所输入的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66。
此处,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特征,可以举出至少以下的2点。
第1,条件设定部84根据通过例如定位图像的摄像而得到的图像数据等,进行提取脏器、脊柱等被检体Q体内的“特定的组织区域”的“组织区域提取处理”。
第2,条件设定部84根据通过组织区域提取处理得到的头表、眼球、颚的组织区域、水区域、脂肪区域等“特定的组织区域”的边界线信息和数据收集条件,自动地计算空间选择性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每当操作者在例如定位图像上通过输入来更新成为MRS的对象的数据收集区域的条件时,由条件设定部84计算该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条件设定部84将其计算结果输入并保存到条件存储部82。通过后述的图3及之后的图,说明组织区域提取处理以及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方法。
存储装置66将通过图像重构部90生成之后通过图像处理部92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和用于拍摄其MR图像的数据收集条件以及患者信息关联起来存储。另外,存储装置66按照MPU80的指令,对图像处理部92、显示控制部88发送图像数据。
显示控制部88使显示装置64显示条件存储部82中保存的数据收集条件以及图像处理条件,并且作为MR图像使显示装置64显示存储装置66中保存的图像数据。另外,在条件存储部82中存储的数据收集条件或者图像处理条件中发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显示控制部88使显示装置64显示最新的数据收集条件以及图像处理条件。
图3是以头部为对象的MRS用的定位图像的示意图的一个例子,是大致轴向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条件设定部84对这样的定位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上述组织区域提取处理。具体而言,条件设定部84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例如基于中值滤波、收缩处理的噪声去除处理,对去除噪声后的图像数据实施阈值处理,从而取得提取了空气的部分和被检体部分(在该例子中为头部)的掩模图像。
一般,因为MR图像中的空气、骨骼的区域几乎不包含水,所以氢原子少,所以拍摄为低信号区域(作为MR图像变黑),所以能够与邻接的其他组织的区域识别。因此,在头表面的边界线提取中,对图像数据实施阈值处理,将与图像周边的低信号部分(黑的区域)连结的部分视为空气区域,进行使用了微分滤波器的边缘提取处理,从而能够取得头皮的边界线信息。
另外,虽然在图3的剖面中没有显示,但例如能够通过根据包括头盖骨的形状、大小等的标准的人体的骨骼模型与摄像图像的模板匹配这样的以往技术的图像处理,进行眼睛、颚等区域的边界线提取。
通过以上那样的图像处理,可以将头部的轮廓(外缘)的骨骼区域、和其外侧以及内侧的脂肪区域提取为上述“特定的组织区域”的一个例子。在图3中,环状的涂抹黑的区域是通过上述图像处理提取的头部的骨骼区域100(头盖骨)。与骨骼区域100的内侧邻接的环状的白的区域是同样地提取的脂肪区域102,与骨骼区域100的外侧邻接的环状的白的区域也是脂肪区域104。
此处,在脂肪区域102、104中MR信号的强度变强,所以优选在MRS的数据收集中回避。即,脂肪区域104的更外侧的环状的单点划线是后述“应回避的区域”的外侧边界线110,脂肪区域102的更内侧的环状的虚线是“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112。由此,条件设定部84计算(提取)出“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112和外侧边界线110。
图4是示出将“应回避的区域”的外侧边界线110以及内侧边界线112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进而设定了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第1例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第1例中,如图4所示,MRS的数据收集区域118a与外侧边界线110、内侧边界线112的哪一个都不重叠,设定于头部的大致中央。
另外,数据收集区域既可以是单体素,也可以是多体素。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使数据收集区域118a的外缘扩展了一定的间隔即余量M的区域挖出了该数据收集区域118a的区域定义为“目标判定区域120a”。目标判定区域120a是从所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a收集MR信号的情况下,是否受到成为周围的伪像的主要原因的区域的影响的判定基准区域。
此处作为一个例子,为简化说明,作为成为周围的伪像的主要原因的区域,仅考虑上述外侧边界线110与内侧边界线112之间的区域,以下,将该区域简记为“应回避的区域”。
由此,在图4所示的第1例中,目标判定区域120a不与“应回避的区域”重叠,所以条件设定部84判定为不需要施加预饱和脉冲。
即,如果功能性地言及上述余量M的值,则将“应回避的区域”的外缘与“应回避的区域”的强的MR信号的影响波及的范围的外缘之间的平均的间隔设为余量即可。如果这样设定余量M,则在目标判定区域120a与“应回避的区域”重叠了的情况下,通过如以下的各例那样使用预饱和脉冲,能够降低“应回避的区域”对数据收集区域造成的影响。
图5是示出将外侧边界线110以及内侧边界线112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进而设定了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第2例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将在第2例中自动计算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在第2例中,数据收集区域118b不与“应回避的区域”重叠,但目标判定区域120b与“应回避的区域”重叠一个部位。因此,条件设定部84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在该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以完全包含目标判定区域120b和“应回避的区域”重叠的区域即重复区域S1(参照后述图6)的方式,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因此,条件设定部84将目标判定区域120b的外缘与内侧边界线112的2处的交点分别设成交点P1、P2。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计算通过交点P1、P2的直线L1。对于直线L1的长度将后述。图5示出这种状态。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在定位图像上,以使以直线L1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1满足以下的2个条件的方式,计算区域R1。
第1,该长方形中的与直线L1对向的一边比外侧边界线110还在外侧(与被检体内部相反一侧)。
第2,使直线L1的长度(参照图5)比在定位图像上映射的“应回避的区域”的最大宽度MAX(参照图6)长(例如设成上述最大宽度MAX的1.2倍左右)。
即,在沿着直线L1的方向上,并且以使其宽度W1(参照图6)超过外侧边界线110的方式,自动计算施加预饱和脉冲的区域R1。由此,对重复区域S1的周边的“应回避的区域”也施加预饱和脉冲,可靠地降低成为伪像的主要原因的区域的影响。
另外,条件设定部84以三维地成为例如长方体状的区域的方式,即以使区域R1成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整体的横剖面之一的方式,自动计算该施加区域。这一点对于后述其他例子也是同样的。
图7是示出将外侧边界线110以及内侧边界线112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进而设定了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第3例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将在第3例中自动计算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在第3例中,数据收集区域118c不与“应回避的区域”重叠,但目标判定区域120c与“应回避的区域”在2个部位重叠。因此,条件设定部84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在该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以完全包含目标判定区域120c和“应回避的区域”的重复区域S2、S3(参照图8)的方式,与第2例同样地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具体而言,条件设定部84从图7的上侧依次将目标判定区域120c的外缘和内侧边界线112的4处的交点分别设成交点P3、P4、P5、P6。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计算通过交点P3、P4的直线L2、和通过交点P5、P6的直线L3。对于直线L2、L3的长度,与第2例同样地,设为比例如“应回避的区域”的最大宽度MAX更长(例如设成最大宽度MAX的1.2倍左右)。这一点对于后述其他例子的直线L4~L6、L11~L18等也是同样的。图7示出这种状态。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在定位图像上,与上述同样地以使以直线L2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2满足以下的条件的方式进行计算。即,使该长方形中的与直线L2对向的一边比外侧边界线110还在外侧(与被检体内部相对的一侧)(参照图8)。
条件设定部84同样地还在定位图像上计算以直线L3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3。由此,在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中完全包含目标判定区域120c和“应回避的区域”的重复区域S2、S3。
然后,条件设定部84以三维地成为例如长方体状的区域的方式,以使区域R2成为施加区域整体的横剖面的之一的方式,自动计算第1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另外,条件设定部84同样地以使区域R3成为施加区域整体的横剖面之一的方式,自动计算第2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这些第1、第2预饱和脉冲例如在各自定时施加。即,在区域R2、R3重叠的区域中施加2次预饱和脉冲。但是,即使对同一区域施加了2次以上预饱和脉冲,在使施加区域的原子核自旋磁性地饱和这样的效果面中也没有问题。这一点对于后述其他例也是同样的。
图9是示出将外侧边界线110以及内侧边界线112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进而设定了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第4例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将在第4例中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过程中计算出的多条直线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图11是将在第4例中自动计算出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第4例示出数据收集区域118d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情况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方法。此处,将数据收集区域118d和“应回避的区域”的重复区域设成S4、将目标判定区域120d和“应回避的区域”的重复区域设成S5(参照图9)。在这种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以完全包含重复区域S4、S5的方式,与上述同样地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具体而言,条件设定部84将目标判定区域120d的外缘和内侧边界线112的4处的交点从图9的上侧依次分别设成交点P7、P8、P9、P10。交点P8、P9还是数据收集区域118d的外缘和内侧边界线112的交点。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按照上述同样的长度计算通过交点P7、P8的直线L4、通过交点P8、P9的直线L5以及通过交点P9、P10的直线L6。图10示出这种状态。
另外,对于直线L4~L6的长度,只要通过对重复区域S4、S5的周边的“应回避的区域”也施加预饱和脉冲,而充分地得到可靠地抑制伪像的影响的效果即可,也可以相互不同。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在定位图像上,以使长方形中的与直线L4对向的一边比外侧边界线110还在外侧的方式,计算以直线L4为一边的该长方形的区域R4。其计算方法与上述相同。
同样地,条件设定部84在定位图像上还计算以直线L5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5、和以直线L6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6。图11示出该状态。
然后,条件设定部84以三维地成为例如长方体状的区域的方式,以使区域R4、R5、R6分别成为施加区域整体的横剖面之一的方式,自动计算3个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由此,数据收集区域118d或者目标判定区域120d、和“应回避的区域”的重复区域S4、S5被完全包含于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图12是示出将外侧边界线110以及内侧边界线112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进而设定了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第5例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将在第5例中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过程中计算出的多条直线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图14是将在第5例中自动计算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重叠显示于上述定位图像上的示意图。
第5例示出数据收集区域118e在多个部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情况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方法。在该情况下,仅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以及施加次数增加,步骤与上述相同。
具体而言,将数据收集区域118e和内侧边界线112的交点圆周状依次设成P11、P12、P13、P14、P15、P16、P17、P18(参照图12)。此处不考虑目标判定区域120e和内侧边界线112的交点。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将通过交点P11、P12的直线设成L11、将通过交点P12、P13的直线设成L12、将通过交点P13、P14的直线设成L13、将通过交点P14、P15的直线设成L14、将通过交点P15、P16的直线设成L15、将通过交点P16、P17的直线设成L16、将通过交点P17、P18的直线设成L17、将通过交点P18、P11的直线设成L18(参照图13)。这8个直线L11~L18的长度与上述相同。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在定位图像上,以使长方形中的与直线L11对向的一边比外侧边界线110还在外侧的方式,计算以直线L11为一边的该长方形的区域R11。其计算方法与上述相同。
条件设定部84与上述同样地计算以直线L12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12、以直线L13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13、以直线L14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14、以直线L15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15、以直线L16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16、以直线L17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17、以直线L18为一边的长方形的区域R18。
然后,条件设定部84以三维地成为例如长方体状的区域的方式,以使区域R11~R18分别成为施加区域整体的横剖面之一的方式,自动计算8个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由此,数据收集区域118e或者目标判定区域120e、和“应回避的区域”的重复区域被完全包含于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如以上的5个例子那样,条件设定部84根据定位图像的图像数据、数据收集区域的位置以及“应回避的区域”的位置,自动判定是否应施加预饱和脉冲。在判定为应施加的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自动计算与数据收集区域的位置和“应回避的区域”的位置对应的数量的预饱和脉冲的各施加区域。
将如以上的5个例子那样自动计算出的预饱和脉冲施加区域作为MRS的数据收集条件保存于条件存储部82,并显示于显示装置64。操作者能够根据需要,变更所显示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设定。
图1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以下,一边适当地参照上述各图一边按照图15所示的步骤编号,来说明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
[步骤S1]磁共振诊断装置20根据经由输入装置62由操作者输入的与MRS的数据收集条件相关的信息进行初始设定。另外,经由输入装置62指定摄像部位。摄像部位是指例如将胸部、腰部等被检体Q的哪个部分图像化为摄像区域的意思。此处,作为一个例子,指定头部的MRS检查。
条件设定部84将头部MRS作为数据收集条件保存于条件存储部82。条件设定部84从条件存储部82取得过去设定的头部MRS的数据收集条件,并且从输入装置62取得由操作者输入的条件。
由于指定了头部MRS检查,所以条件设定部84作为定位图像的摄像条件而设定从患者坐标系中的轴向剖面稍微倾斜的剖面的摄像条件。
另外,此处作为一个例子,如以下那样定义上述患者坐标系的X轴、Y轴、Z轴。即,将被检体Q的左右方向设成X轴方向、将以腹侧为前、以脊背侧为后的被检体Q的前后方向设成Y轴方向。另外,将大致在脊柱延伸方向上以头为上、以脚为下的被检体Q的上下方向设成Z轴方向。
另外,将患者坐标系的X-Y平面设成轴向面、将患者坐标系的X-Z平面设成冠状面、将患者坐标系的Y-Z平面设成矢状面。在被检体Q将从其头向脚的体轴方向沿着装置坐标系的Z轴方向躺到床32上的姿势下的摄像中,患者坐标系的轴向面与装置坐标系的X-Y平面相符。
另外,条件设定部84为了拍摄适合于组织区域的提取的图像,设定脂肪强调图像以及水强调图像的摄像条件。条件设定部84从条件存储部82取得同一摄像条件,经由显示控制部88在显示装置64中显示该摄像条件。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装置62变更所显示的摄像条件。之后,进入到步骤S2。
另外,在该例子中抑制脂肪区域的MR信号,所以将多个定位图像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例如Dixon法等序列,如上所述地拍摄为脂肪强调图像即可。相比于根据较弱地描绘应抑制的脂肪区域的图像提取脂肪区域,根据脂肪强调图像提取了脂肪区域的一方的提取的精度提高。通过将这样正确地提取的脂肪区域包含于“应回避的区域”,并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有效地抑制伪像。这一点对于后述第2~第5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步骤S2]拍摄用于MRS的数据收集区域的定位的多个定位图像。具体而言,通过由静磁场电源40励磁的静磁场用磁铁22在摄像空间中形成静磁场,从匀场线圈电源42对匀场线圈24供给电流,静磁场被均匀化。如果输入了摄像开始指示,则MPU80将包括脉冲序列的摄像条件输入到序列控制器56。
序列控制器56按照该脉冲序列驱动倾斜磁场电源44、RF发送器46以及RF接收器48,从而在摄像区域中形成倾斜磁场,并且从RF线圈28产生RF信号。
因此,由RF线圈28接收通过被检体Q内的核磁共振产生的MR信号,由RF接收器48检测。RF接收器48在对所检测出的MR信号实施了规定的信号处理之后,对其进行A/D变换,从而生成数字化后的MR信号即元数据。RF接收器48将元数据输入到序列控制器56。序列控制器56将元数据输入到图像重构部90,图像重构部90在内部的存储器中将元数据配置以及记录为k空间数据。
图像重构部90通过对k空间数据实施二维傅立叶变换等重构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96通过对所重构的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生成二维的显示用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96将该显示用图像数据保存到存储装置66。之后,进入到步骤S3。
[步骤S3]条件设定部84通过对定位图像的图像数据实施上述的组织区域提取处理,提取头表面以及“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以及外侧边界线)。对于该提取方法,如使用图3等所述的那样。条件设定部84存储头表面以及“应回避的区域”的边界线信息。之后,进入到步骤S4。
[步骤S4]MPU80从在步骤S2中摄像的定位图像中选择适合于定位的图像。此处的适合于定位的图像是指例如在图像中以最大面积反映病变部位的定位图像。例如,通过与预先保存于存储装置66中的正常的被检体的头部的轴向剖面像进行模式匹配等,将与正常的被检体的差分大的图像设成为反映出了病变部位的定位图像即可。
MPU80控制显示控制部88,将所选择出的定位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64上。此时,例如如图4的剖面示意图那样,在所选择出的定位图像上,“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112以及外侧边界线110分别以不同的彩色可识别地重叠显示。
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装置62变更内侧边界线112与外侧边界线110之间的区域即“应回避的区域”的显示颜色、透明度。另外,操作者还能够经由输入装置62切换“应回避的区域”的显示或者非显示。进而,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装置62重新选择数据收集区域的定位中使用的图像。
之后,操作者在选择以及显示的定位图像上设定数据收集区域。另外,对于数据收集区域,既可以是单体素,也可以是多体素。之后,进入到步骤S5。
[步骤S5]条件设定部84根据所选择出的定位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在该图像上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图4~图14中的118a~118e),设定上述的目标判定区域(图4~图14中的120a~120e)。条件设定部84判定在步骤S3中提取的“应回避的区域”上是否重叠有目标判定区域,将判定结果传达到MPU80。
在“应回避的区域”上重叠目标判定区域的情况下,MPU80使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处理转移到步骤S7,否则,MPU80使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处理转移到步骤S6。
[步骤S6]在到达步骤S6的情况下,因为目标判定区域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所以推测为数据收集区域不受到来自“应回避的区域”的伪像的影响。因此,MPU80将不施加预饱和脉冲的序列作为MRS用脉冲序列而输入到序列控制器56。
根据脉冲序列的启动,从倾斜磁场电源44对倾斜磁场线圈26发送脉冲电流。由此,对摄像区域施加切片选择方向倾斜磁场Gss、相位编码方向倾斜磁场Gpe。在该期间,在适宜的定时通过所施加的来自RF发送器46的RF电流脉冲,从RF线圈28产生RF脉冲,通过倾斜磁场线圈26的施加磁场对所选择出的数据收集区域的原子核自旋磁性地进行激励。
由RF线圈28再次接收伴随该激励而产生的MR信号。所接收到的MR信号经由RF接收器48发送到序列控制器56。序列控制器56将所发送的MR信号输入到MPU80。之后,进入到步骤S11。
[步骤S7]条件设定部84根据所选择出的定位图像的图像数据、在该图像上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在步骤S3中提取的“应回避的区域”,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对于该计算方法,如使用图5~图14所述的那样。
条件设定部84将所计算出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输入到显示控制部88,显示控制部88在定位图像上重叠显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另外,在定位图像上,数据收集区域、和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以及外侧边界线也例如通过各个彩色可识别地显示。之后,进入到步骤S8。
[步骤S8]操作者能够观察在定位图像上与数据收集区域一起重叠显示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能够变更数据收集区域的位置、朝向、大小。
在操作者经由输入装置62变更了数据收集区域的情况下,回到步骤S5,在没有变更数据收集区域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9。
即,每当操作者变更数据收集区域的位置、朝向、大小时,根据新的数据收集区域,判定是否应施加预饱和脉冲(步骤S5),新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步骤S7)。
[步骤S9]操作者能够在观察在定位图像上与数据收集区域一起重叠显示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并变更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位置、朝向、范围。在操作者经由输入装置62变更了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情况下,MPU80最终将变更后的区域决定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在操作者不变更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情况下,MPU80最终将条件设定部84自动计算出的区域决定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存储到条件存储部82。之后,进入到步骤S10。
[步骤S10]MPU80将施加在步骤S9中决定的预饱和脉冲的序列作为MRS用脉冲序列输入到序列控制器56。
然后,在预饱和脉冲的施加之后,与步骤S6同样地对数据收集区域的原子核自旋磁性地进行激励,伴随该激励而产生的MR信号被输入到MPU80。之后,进入到步骤S11。
[步骤S11]MPU80通过对在步骤S6或者步骤S10中输入的MR信号实施傅立叶变换等处理,生成表示数据收集区域中的每个代谢物质的浓度分布的磁共振光谱数据。
以上是第1实施方式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说明。
由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自动计算用于降低MRS中的伪像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因此,能够减轻与预饱和脉冲的设定条件相关的工作。其结果,能够提高MRS检查的吞吐率。
进而,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操作者使用定位图像设定数据收集区域时,在定位图像上可识别地重叠显示“应回避的区域”(参照步骤S4)。因此,操作者通过离开“应回避的区域”地设定数据收集区域,能够有意识地回避“应回避的区域”的强的MR信号的影响。
另外,也可以不提供操作者可以变更自动计算出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余地,而以对条件设定部84自动计算出的施加区域施加预饱和脉冲的方式自动决定(对于后述各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实现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的最佳化。首先,如果仅考虑以下的2点,则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优选少的一方。
第1,如果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多,则SAR(Specific AbsorptionRatio:比吸收率)变高,所以在后续的序列的条件程序中,有可能无法继续执行摄像。另外,SAR是指每1kg生物体组织吸收的RF脉冲的能量。
第2,在大量施加了空间选择性的预饱和脉冲的情况下,用于水抑制的预饱和脉冲的效果有可能降低。其原因为,在施加了用于抑制来自水的MR信号的频率选择性的预饱和脉冲之后,施加空间选择性的预饱和脉冲的情况较多。
但是,例如如上述图14那样因为数据收集区域和“应回避的区域”重叠的部分较多而施加8次预饱和脉冲的情况下,如果大幅减少预饱和脉冲的数量,则有可能无法充分降低伪像的影响。
此处,在不考虑“应回避的区域”的存在的情况下,为了从数据收集区域更正确地取得磁共振光谱数据,优选不对数据收集区域施加预饱和脉冲。因此,虽然是数据收集区域内并且是“应回避的区域”的范围外,但施加预饱和脉冲的区域(以下,称为“牺牲区域”)的面积优选小的一方。
鉴于以上的点,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设定SAR优先模式、伪像抑制优先模式、操作者选择模式这3个模式,从而实现与数据收集条件对应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的最佳化。
图16是示出在数据收集区域和“应回避的区域”重叠的情况下,上述各模式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方法的示意图。
图16(A)对应于SAR优先模式,图16(C)对应于伪像抑制优先模式,图16(B)示出两者的中间的例子。
在图16(A)、(B)、(C)中,数据收集区域118f、目标判定区域120f、“应回避的区域”的外侧边界线110以及内侧边界线112是共通的。在各图中,将目标判定区域120f和内侧边界线112的交点从图的上方依次设成P21、P22、P23、P24。P22、P23也是数据收集区域118f和内侧边界线112的交点。
在SAR优先模式下,以使SAR不变大的方式使预饱和脉冲的数量的减少优先。在图16(A)的SAR优先模式的例子中,仅自动计算一个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具体而言,在交点P21~P24内,计算通过图的最上侧的交点P21、和最下侧的交点P24的直线L21。以使该直线L21成为长方形的一边的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计算长方形状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三维地成为例如长方体状的施加区域)。
在图16(A)中牺牲区域S21(图中的斜线区域)是“应回避的区域”的范围外,但是施加预饱和脉冲的数据收集区域118f内的区域。
在伪像抑制优先模式下,使伪像的抑制成为最优先。在图16(C)的伪像抑制优先模式的例子中,自动计算3个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具体而言,计算通过交点P21、P22的直线L24,以使直线L24成为外缘的方式,与上述同样地计算第1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另外,计算通过交点P22、P23的直线L25,以使直线L25成为外缘的方式,与上述同样地计算第2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另外,计算通过交点P23、P24的直线L26,以使直线L26成为外缘的方式,与上述同样地计算第3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图16(C)中的牺牲区域S23(图中的斜线区域)是“应回避的区域”的范围外,但是施加预饱和脉冲的数据收集区域118f内的区域。
图16(B)是上述SAR优先模式和伪像抑制优先模式的中间的计算方法,施加2个预饱和脉冲。
在该例子中,计算通过交点P21、P23的直线L22,以使直线L22成为外缘的方式,与上述同样地计算第1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另外,计算通过交点P22、P24的直线L23,以使直线L23成为外缘的方式,与上述同样地计算第2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在该情况下,图16(B)中的牺牲区域S22(图中的斜线区域)是“应回避的区域”的范围外,但是施加预饱和脉冲的数据收集区域118f内的区域。
由此牺牲区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成为牺牲区域S23、S22、S21。即,在伪像抑制优先模式下,向数据收集区域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面积为最小,能够正确地取得磁共振光谱数据,另一方面,预饱和脉冲的施加个数变多,SAR会增加。在SAR优先模式下与其相反。
在操作者选择模式下,显示伪像抑制优先模式下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和SAR优先模式下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操作者能够从输入装置62输入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
在上述例子中,例如,在操作者将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选择为2的情况下,成为图16(B)所示那样的显示状态。
即,数据收集区域、“应回避的区域”、成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外缘的直线L22、L23以及牺牲区域S22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
在以上的图16的例子中,示出了数据收集区域在一个位置重叠在“应回避的区域”的情况。对于如图12~图14所示的第5例那样数据收集区域118e在多个位置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手法,计算SAR优先模式、伪像抑制优先模式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对于虽然数据收集区域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但目标判定区域在多个位置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而产生牺牲区域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图1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以下,按照图17所示的步骤编号,说明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
[步骤S21~S23]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S3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之后,进入到步骤S24。
[步骤S24]MPU80从在步骤S22中摄像的定位图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4同样地选择适合于定位的图像,之后将所选择出的定位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64上。
另外,操作者还能够经由输入装置62重新选择数据收集区域的定位中使用的图像。之后,操作者在选择以及显示出的定位图像上设定数据收集区域。
另外,操作者经由输入装置62选择操作者选择模式、伪像抑制优先模式、SAR优先模式中的某一个作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方法的输入信息。在什么也没有输入的情况下,自动选择例如伪像抑制优先模式。之后,进入到步骤S25。
[步骤S25、S26]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5、S6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步骤S25中在目标判定区域没有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6,在两者重叠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7。
[步骤S27]作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方法,MPU80判定是否设定为操作者选择模式。在设定为操作者选择模式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8,否则,进入到步骤S29。
[步骤S28]条件设定部84对于在伪像抑制优先模式或者SAR优先模式下分别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情况,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条件设定部84控制显示控制部88,将所计算出的2个施加数分别显示于显示装置64上。
操作者经由输入装置62,选择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在什么也没有输入的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将伪像抑制优先模式下的施加数、和SAR优先模式下的施加数的中间值(如果成为小数则例如四舍五入而设成自然数)选择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之后,进入到步骤S29。
[步骤S29]条件设定部84按照所设定的计算模式,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即,在设定为伪像抑制优先模式的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使牺牲区域的面积为最小的方式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参照图16(C))。
在设定为SAR优先模式的情况,条件设定部84以使预饱和脉冲的施加个数成为最小的方式,计算该施加区域(参照图16(A))。
在设定为操作者选择模式的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以成为在步骤S28中设定的预饱和脉冲的个数的方式,计算该施加区域。
条件设定部84将自动计算出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输入到显示控制部88,显示控制部88在定位图像上重叠显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另外,在定位图像上,数据收集区域和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以及外侧边界线也例如通过各个彩色可识别地显示。之后,进入到步骤S30。
[步骤S30]操作者能够观察在定位图像上与数据收集区域一起重叠显示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能够变更预饱和脉冲的计算方法的模式。由此,操作者能够变更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施加个数。
在变更了预饱和脉冲的计算方法的模式的情况下,回到步骤S27,否则,进入到步骤S31。
[步骤S31~S33]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9~S11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以上是第2实施方式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说明。
由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进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关于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方法,能够选择3个模式中的某一个。由此,能够根据SAR的大小、伪像的抑制等优先事项,使预饱和脉冲的施加数以及牺牲区域的面积最佳化。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预饱和脉冲施加区域的自动计算中反映操作者也有可能未参照的多个剖面。
图18是示出在从轴向剖面稍微倾斜的2个相互平行的头部的剖面A和剖面B中,“应回避的区域”和目标判定区域的重叠方式不同的例子的矢状剖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剖面A的剖面示意图。
图20是图18的剖面B的剖面示意图。
图21是斜视地捕捉到图18的剖面A、剖面B的示意图。
如图18、图20、图21所示,在剖面B中,目标判定区域120g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112b。另一方面,如图18、图19、图21所示,在剖面A中,目标判定区域120g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112b。
因此,为了抑制伪像,期望施加预饱和脉冲。即,期望防止操作者在数据收集区域118g的定位时,仅参照剖面B,因为目标判定区域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所以也可以不施加预饱和脉冲这样的不正确的判断。
以下,在图18~图21的例子中具体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方法。如图19所示,条件设定部84在剖面A中,将目标判定区域120g和内侧边界线112b的2个交点分别设成P31、P32。另外,在该例子中,数据收集区域118g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计算通过交点P31、P32的直线L31,作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外缘。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在矢状剖面中,针对内侧边界线112b的交点P31、P32之间的部分,计算从外侧边界线110b侧外切的切线的平均的斜率。此处,作为一个例子,在包括交点P31、P32的4点分别计算切线,对这4个切线的斜率进行平均。
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条件设定部84将对直线L31上的交点P31、P32之间的部分进行3等分的点分别设成基准点W1、基准点W2。
图22是示出在通过图19的交点P31的矢状剖面Sag1中,外切于内侧边界线112b和剖面A的交点的切线TAN1的剖面示意图。在图22的情况下,内侧边界线112b和剖面A的交点为交点P31。
图23是示出在通过图19的基准点W1的矢状剖面Sag2中,外切于内侧边界线112b和剖面A的交点P33的切线TAN2的剖面示意图。
图24是示出在通过图19的基准点W2的矢状剖面Sag3中,外切于内侧边界线112b和剖面A的交点P34的切线TAN3的剖面示意图。
图25是示出在通过图19的交点P32的矢状剖面Sag4中,外切于内侧边界线上112b和剖面A的交点外切的切线TAN4的剖面示意图。在图25的情况下,内侧边界线112b和剖面A的交点为交点P32。
条件设定部84分别计算图22~图25所示的4个切线TAN1~TAN4的位置以及斜率。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在具有切线TAN1~TAN4的平均的斜率并且通过交点P31的矢状剖面Sag1中,计算在交点P31重叠的直线TANave。
另外,作为此处一个例子,设直线TANave位于与交点P31重叠的位置,但只要与矢状剖面平行并且是相同的斜率,则可以设为在交点P31-P32之间的其他矢状剖面上重叠于内侧边界线112b的位置。
图26是示出通过内侧边界线和剖面A的交点P31的矢状剖面Sag1中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矢状剖面示意图。
如图26所示,将3条虚线的直线和1条实线的直线TANave所示的长方形的区域计算为长方体状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R31(的一个横剖面)。例如,以使其6个外缘面内的相互对向的2个面与矢状剖面平行的方式,长方体状地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R31。
图27是示出从轴向剖面稍微倾斜的剖面A(参照图18)中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R31(的一横剖面)的剖面示意图。在图27中施加区域R31是3条虚线的直线和1条实线的直线31所示的区域。即,在该剖面中,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R31成为以通过交点P31、P32的直线L31为一边的长方形状。
由此,根据切线计算施加区域的外缘,从而能够在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R31内尽可能多地包含“应回避的区域”。
图2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以下,按照图28所示的步骤编号,说明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
[步骤S41]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同样地,进行初始设定以及摄像部位的指定。此处也作为一个例子,设为指定头部的MRS检查。之后,进入到步骤S42。
[步骤S42]MPU80以得到例如由相互平行并且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例如20个)切片的图像数据构成的体数据的方式,设定定位图像的摄像条件。此处作为一个例子,设体数据的各切片是如上述的剖面A、B那样(参照图18)从轴向面稍微倾斜的剖面。
然后,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2同样地拍摄定位图像,其显示用图像数据保存于存储装置66。之后,进入到步骤S43。
[步骤S43]条件设定部84与上述同样地,从各定位图像的图像数据中提取头表面以及“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以及外侧边界线),存储头表面以及“应回避的区域”的边界线信息。之后,进入到步骤S44。
[步骤S44]MPU80从在步骤S42中摄像的定位图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4同样地选择适合于定位的图像。
MPU80控制显示控制部88,将所选择出的定位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64上。此时,例如如图19、图20的剖面示意图那样,在所选择出的定位图像上,“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112b以及外侧边界线110b分别以不同的彩色可识别地重叠显示。
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装置62变更内侧边界线112b和外侧边界线110b之间的区域即“应回避的区域”的显示颜色、透明度。另外,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装置62切换“应回避的区域”的显示或者非显示。进而,操作者还能够经由输入装置62重新选择数据收集区域的定位中使用的图像。
之后,操作者在选择以及显示出的定位图像上设定数据收集区域。此处作为一个例子,设为以跨越在步骤S2中摄像的定位图像内的2个以上的程度,三维地设定具有厚度的数据收集区域118g。之后,进入到步骤S45。
[步骤S45]条件设定部84三维地计算目标判定区域120g,作为从使所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g的外缘扩展了余量M的区域中刨除了数据收集区域118g的区域。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从所有定位图像中选择目标判定区域120g涉及的图像。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针对目标判定区域120g涉及的定位图像,分别判定目标判定区域是否重叠于在步骤S43中提取的“应回避的区域”上,将判定结果传达到MPU80。另外,如果存在目标判定区域120g重叠于内侧边界线112b的定位图像,则条件设定部84存储其是哪个图像数据。
在只要存在一个目标判定区域120g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剖面(定位图像)的情况下,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47,在其以外的情况下,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46。
[步骤S46]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6同样地,不施加预饱和脉冲而进行MRS的数据收集。之后,进入到步骤S51。
[步骤S47]条件设定部84通过使用图18~图27说明的上述步骤,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即,条件设定部84在目标判定区域120g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剖面A和内侧边界线112b之间的矢状剖面上的交点处,计算针对内侧边界线112b的切线。条件设定部84以使对该切线进行平均而得到的直线成为外缘的方式,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另外,在存在多个目标判定区域120g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剖面(定位图像)的情况下,例如,针对各个剖面的每一个与上述同样地分别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即可。在该情况下,施加多个预饱和脉冲。
条件设定部84将所计算出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输入到显示控制部88,显示控制部88在定位图像上重叠显示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另外,条件设定部84将所计算出的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输入并保存到条件存储部82。
另外,在定位图像上,数据收集区域、和“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以及外侧边界线也例如通过各个彩色可识别地显示。之后,进入到步骤S48。
[步骤S48~S51]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8~S11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上是第3实施方式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说明。
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进而在第3实施方式中,根据多个剖面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因此,可以防止尽管有目标判定区域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剖面,但却在两者不重叠的剖面中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g,从而不正确地判断为不需要施加预饱和脉冲的情况。
(第4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即使不参照其他剖面,仅通过在一个定位图像上以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的方式设定数据收集区域,就能设定成数据收集区域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
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数据收集区域的决定前,将在多个相互平行的剖面之间重合了“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合成区域)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
图29是示出从轴向剖面稍微倾斜的剖面C、D、E的位置关系的头部的矢状剖面的示意图。以面积相互相同的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且相互平行、并使外缘(轮廓)对齐的方式,将各剖面C、D、E拍摄为一个体数据。图中的单点划线是“应回避的区域”的外侧边界线130,图中的虚线是“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132。另外,图中的双点划线的直线表示各剖面C、D、E的图像的外缘140。
图中的由外侧边界线130和内侧边界线132夹着的“应回避的区域”主要是与头盖骨邻接的脂肪区域(MR信号强度强的区域),但作为“应回避的区域”的一部分,由内侧边界线132还提取鼻腔的空气的区域。在剖面C中,包含作为“应回避的区域”的鼻腔的空气的区域。
图30~图32分别表示图29的剖面C、D、E的摄像图像中的“应回避的区域”的扩大的剖面示意图。
在剖面C中,为了区分符号,如图30所示将“应回避的区域”的外侧边界线设成130c、将内侧边界线设成132c。同样地,在剖面D中,如图31所示将“应回避的区域”的外侧边界线设成130d、将内侧边界线设成132d。同样地,在剖面E中,如图32所示将“应回避的区域”的外侧边界线设成130e、将内侧边界线设成132e。
另外,在图30~图32中,长方形的框表示图像的外缘140。从图29~图32可知,越是头顶侧(剖面E的一方),“应回避的区域”的扩大越小。
图33是示出图30~图32所示的各剖面C、D、E的“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的说明图。图33(A)是示出通过使各剖面C、D、E的图像的外缘对齐,将外侧边界线130c、130d、130e、和内侧边界线132c、132d、132e重叠显示于一个图像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3(B)是在图33(A)中,用斜线表示进入到外侧边界线130c、130d、130e、和内侧边界线132c、132d、132e之间的最大的区域的图。即,图33(B)的斜线区域是“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将其内侧边界线设成132s、将其外侧边界线设成130s。
在第4实施方式中,将图33(B)所示的“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如图33(B)所示,操作者能够一边观察该合计区域,一边通过拖拽操作等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h的范围。
此时,期望例如通过不同颜色的彩色可识别地还重叠显示相对数据收集区域118h的目标判定区域120h的外缘的框。其目的在于,操作者以使目标判定区域120h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的方式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h,从而能够选择不需要预饱和脉冲的设定(参照后述步骤S65)。
图3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以下,按照图34所示的步骤编号,说明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
[步骤S61~S63]与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S41~S43分别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之后,进入到步骤S64。
[步骤S64]条件设定部84计算为了定位图像用而在步骤S62中摄像的图像的体数据的各剖面的“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在“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的计算方法中,例如如图33那样使图像的外缘的框在各剖面像间对齐等使基准线或者多个基准点在各剖面像间对齐即可。
另外,MPU80从在步骤S62中摄像的定位图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4同样地选择适合于定位的图像。
接下来,MPU80控制显示控制部88,将所选择出的定位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64上。此时,如图33(B)那样,在所选择出的定位图像上,“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通过例如不同的彩色等可识别地重叠显示。之后,进入到步骤S65。
[步骤S65]操作者在所显示的定位图像上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h。此处作为一个例子,在操作者通过输入装置62的鼠标的光标操作等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h的位置、范围时,相对数据收集区域118h的目标判定区域120h的框也可识别地重叠显示(参照图33(B))。之后,进入到步骤S66。
[步骤S66~S72]与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S45~S51(参照图28)分别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以上是第4实施方式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说明。
由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进而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有厚度)数据收集区域118h的决定前,将在多个剖面间重合了“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图33(B)、步骤S64)。
因此,操作者在所显示的一个定位图像上仅通过以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的方式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h,就能设定成数据收集区域118h不重叠于各剖面的“应回避的区域”。此时,操作者无需参照其他剖面。
另外,操作者如果在所选择的一个定位图像上,以使目标判定区域120h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的方式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h,则还能选择不需要施加预饱和脉冲的情况(步骤S65)。
(第5实施方式)
在第5实施方式中,支持由操作者进行的数据收集区域设定,从而也可以不施加预饱和脉冲。即,在磁共振诊断装置20被设定为“输入限制模式”的情况下,以使目标判定区域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方式,限制由操作者进行的数据收集区域的设定输入。
图35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中的数据收集区域的设定的支持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5(A)示出将在第4实施方式的图33(B)中说明的“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重叠显示于用于设定数据收集区域的范围的定位图像上的状态。
如图35(A)所示,在初始状态下,设数据收集区域118i为其目标判定区域120i充分远离“应回避的区域”的位置以及大小自动显示。
操作者在图35(A)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经由输入装置62的利用鼠标的拖拽操作、键盘输入,使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位置上下左右移动。同样地,操作者能够使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尺寸放大或者缩小。
然后,条件设定部84以使目标判定区域120i和“应回避的区域”不重叠的方式,以使例如两者的间隔成为一个像素以上的方式,经由输入装置62限制操作者的输入。
图35(B)示出通过由操作者进行的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移动操作,目标判定区域120i和“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132s之间的间隔成为一个像素的状态。
在图35(B)的状态下,以无法使数据收集区域118i向图的上方或者右方移动、并且以也无法进行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尺寸的放大操作的方式,通过条件设定部84限制操作者的输入。
图36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以下,按照图36所示的步骤编号,说明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
[步骤S81]与第4实施方式的步骤S61以及S62同样地,在进行了初始设定以及摄像部位的指定之后,以成为体数据的方式拍摄多个定位图像。另外,在上述初始设定时,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装置62将磁共振诊断装置20设定为“输入限制模式”。之后,进入到步骤S82。
[步骤S82]与第4实施方式的步骤S63以及S64同样地,条件设定部84在各定位图像的图像数据中,提取“应回避的区域”,计算其合计区域。然后,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4同样地在选择了一个定位图像之后,在该定位图像上重叠显示“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之后,进入到步骤S83。
[步骤S83]在磁共振诊断装置20被设定为“输入限制模式”的情况下,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84,否则,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87。
[步骤S84]在显示装置64中,显示重叠显示了“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的定位图像。条件设定部84以使目标判定区域120i和“应回避的区域”不重叠的方式,以使例如两者的间隔成为一个像素以上的方式,经由输入装置62限制操作者的输入。对于该方法,如使用图35所述的那样。在该状态下,操作者能够输入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范围。之后,进入到步骤S85。
[步骤S85]在通过操作者针对输入装置62的输入解除了“输入限制模式”的情况下,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87,否则,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86。
[步骤S86]磁共振诊断装置20被设定为“输入限制模式”,所以以使目标判定区域120i和“应回避的区域”不重叠的方式,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i。条件设定部84将所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范围输入并存储到条件存储部82。
之后,磁共振诊断装置20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6同样地,执行不施加预饱和脉冲,而从所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i收集MR信号的序列。之后,进入到步骤S91。
[步骤S87]在到达该步骤S87的情况下,“输入限制模式”被解除。因此,不需要使目标判定区域120i和“应回避的区域”不重叠的输入限制,经由输入装置62对条件设定部84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范围。条件设定部84将所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范围输入并存储到条件存储部82。之后,进入到步骤S88。
[步骤S88]条件设定部84根据所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范围(位置以及尺寸),决定目标判定区域120i的范围。
条件设定部84与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S45同样地,判定在体数据中的某一个剖面中目标判定区域120i是否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在存在两者重叠的剖面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89,否则,进入到步骤S86。
[步骤S89]与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S47同样地,条件设定部84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该施加区域被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之后,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9同样地,最终决定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条件设定部84将所决定的施加区域输入并存储于条件存储部82。之后,进入到步骤S90。
[步骤S90]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同样地,执行施加预饱和脉冲,并且从所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i收集MR信号的序列。之后,进入到步骤S91。
[步骤S91]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1同样地,根据在步骤S86或者S90中收集到的MR信号,生成磁共振光谱数据。
以上是第5实施方式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说明。
由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输入限制模式”下,以使目标判定区域120i不重叠于多个剖面的“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的方式,限制由操作者进行的数据收集区域的输入设定。因此,如果操作者选择“输入限制模式”,则数据收集区域118i从“应回避的区域”离开规定的余量,因为能够回避“应回避的区域”的影响,所以不需要施加预饱和脉冲。
在该情况下,也不需要设定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能够进一步减轻操作者在数据收集条件设定中所需的工作。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了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检查的吞吐率。
另外,操作者根据需要解除“输入限制模式”,从而还能够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地,根据“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以使目标判定区域120i不重叠于多个剖面的“应回避的区域”的合计区域的方式限制输入的例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图37所示,以使目标判定区域120i不重叠于为了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范围的设定而显示的一个定位图像的“应回避的区域”的方式,限制输入。
图37(A)是示出在为了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设定而选择显示的一个定位图像上,显示了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初始设定范围的状态的示意图。之后,如果通过经由输入装置62的操作而数据收集区域118i和“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112的间隔成为一个像素,则与图35(B)同样地通过条件设定部84限制输入。图37(B)示出其状态。
另外,也可以代替如上所述以使目标判定区域120i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方式限制输入,而在“应回避的区域”上重叠了目标判定区域120i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设为通过警告显示等通知重叠了的意思的结构(参照以下的图38~图40)。
图38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数据收集区域的设定的支持方法的第1示意的说明图。
图39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数据收集区域的设定的支持方法的第2示意的说明图。
图38(A)与第4实施方式的图29所示的矢状剖面示意图相同。在该变形例中,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体数据拍摄多个定位图像,针对各定位图像提取“应回避的区域”。
然后,在为了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设定而例如选择了图38(A)的剖面C的情况下,在剖面C的定位图像上,重叠显示剖面C的“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132c以及外侧边界线130c。在该状态下,操作者能够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j。图38(B)示出该状态。
然后,假设为如图38(B)所示,在目标判定区域120j不重叠于内侧边界线132c的位置,操作者设定了数据收集区域118j。在该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判定在体数据的其他定位图像中,目标判定区域120j是否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
在重叠的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在重叠的剖面的图像数据中包括警告,将其输入到显示控制部88,并显示于显示装置64。图38(C)示出该状态。在该例子中,在剖面E中目标判定区域120j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
因此,条件设定部84使重叠了“应回避的区域”、目标判定区域120j、数据收集区域118j以及警告的剖面E的定位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64。此处的警告例如是操作者在当前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的范围中,通过文字信息通知目标判定区域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意思。
在上述警告后,条件设定部84例如通过所有摄像剖面,以满足使目标判定区域120j和“应回避的区域”之间的间隔的最小部分成为一个像素的条件的方式,自动计算数据收集区域118j。
条件设定部84在自动计算时,例如通过上下左右等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位置变更,自动计算满足上述条件的范围。
在仅通过位置移动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通过缩小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尺寸,自动计算满足上述条件的范围。在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缩小时,例如,能够预先设定为在缩小前后使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三维的形状相似,或者使数据收集区域118j成为长方体状。
条件设定部84将在目标判定区域120j和“应回避的区域”的间隔成为最小(在该例子中为一个像素)的剖面上重叠了自动计算出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图像数据输入到显示控制部88,并将其显示于显示装置64。图39(A)示出该状态的一个例子,此处作为一个例子,在剖面E中将目标判定区域120j和“应回避的区域”的间隔的最小部分设为一个像素。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将在当初为了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设定用而选择显示的剖面的定位图像(在该例子中剖面C)上重叠了自动计算出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图像数据输入到显示控制部88,并将其显示于显示装置64。图39(B)示出该状态。
此时,也可以如图39(B)所示,重叠显示相对操作者当初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自动计算出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位置上如何移动、尺寸上是否缩小的信息。
图40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以下,按照图40所示的步骤编号,说明磁共振诊断装置20的动作。
[步骤S101]与第4实施方式的步骤S61~S63(参照图34)同样地,在进行了初始设定以及摄像部位的指定之后,以成为体数据的方式拍摄多个定位图像。之后,在各定位图像的图像数据中提取“应回避的区域”。另外,在上述初始设定时,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装置62将磁共振诊断装置20设定为“输入限制模式”。之后,进入到步骤S102。
[步骤S102]MPU80从在步骤S101中摄像的多个定位图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4同样地选择适合于定位的图像。接下来,MPU80控制显示控制部88,将所选择出的定位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64上。
此时,在定位图像上,与上述同样地“应回避的区域”的内侧边界线以及外侧边界线通过分别不同的彩色可识别地重叠显示。之后,操作者在所显示的定位图像上设定有厚度的数据收集区域。之后,进入到步骤S103。
[步骤S103]与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S45(参照图28)同样地,条件设定部84三维地计算目标判定区域120j,针对各定位图像,判定目标判定区域是否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条件设定部84将判定结果传达到MPU80。
在只要存在哪怕一个目标判定区域120j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剖面(定位图像)的情况下,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104,否则,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107。
[步骤S104]在磁共振诊断装置20被设定为“输入限制模式”的情况下,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105,否则,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107。
[步骤S105]条件设定部84在使用图38、图39说明的步骤中,将警告与“应回避的区域”和目标判定区域120j重叠的剖面的定位图像一起显示于显示装置64(参照图38(C))。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通过所有摄像剖面,以满足使目标判定区域120j和“应回避的区域”的间隔的最小部分成为例如一个像素的条件的方式,自动计算数据收集区域118j。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将在目标判定区域120j和“应回避的区域”的间隔成为最小的剖面上重叠了自动计算出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64(参照图39(A))。
接下来,条件设定部84将在当初为了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设定而选择显示的剖面的定位图像上重叠了自动计算出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64(参照图39(B))。
此时,重叠显示相对操作者当初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自动计算出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位置上如何移动、尺寸是否被缩小的信息。之后,进入到步骤S106。
[步骤S106]在通过操作者对输入装置62的输入而解除了“输入限制模式”的情况下,MPU80使处理返回步骤S102,否则,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107。
[步骤S107]在通过针对输入装置62的操作者的输入而最终决定了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范围的情况下,条件设定部84将所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I的范围输入并存储到条件存储部82。在该情况下,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108。
在没有通过设定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范围的再输入等决定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范围的情况下,MPU80使处理返回步骤S102。
[步骤S108]与上述步骤S103同样地,条件设定部84针对各定位图像,再判定目标判定区域是否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
在只要存在哪怕一个目标判定区域120j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剖面(定位图像)的情况下,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109,否则,MPU8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110。
[步骤S109]与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S47(参照图28)同样地,条件设定部84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将该施加区域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之后,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9同样地,最终决定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条件设定部84将所决定的施加区域输入并存储到条件存储部82。
之后,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同样地,施加预饱和脉冲,并且执行从在步骤S107中最终决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中收集MR信号的序列。之后,进入到步骤S111。
[步骤S110]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6同样地,不施加预饱和脉冲,而执行从在步骤S107中最终决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收集MR信号的序列。之后,进入到步骤S111。
[步骤S111]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1同样地,根据在步骤S109或者S110中收集到的MR信号,生成磁共振光谱数据。
以上是与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关的动作说明。
由此,在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也得到与在图35、图36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在该变形例中,操作者如果预先选择“输入限制模式”,则即使在自己设定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范围中受到“应回避的区域”的影响的情况下,也可以通知该意思。
进而,在“输入限制模式”下,以使目标判定区域120j不重叠于体数据中的任何剖面的“应回避的区域”的方式,条件设定部84自动计算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范围。因此,操作者只要选择自动计算出的数据收集区域118j的范围,就不会受到“应回避的区域”的影响,而不需要施加预饱和脉冲。即,能够进一步减轻操作者在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中所需的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查的吞吐率。
根据以上详述的第1~第5的各实施方式,在执行MRS时,能够使预脉冲的施加区域、MR信号的收集区域等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比以往更容易,所以能够减轻操作者在数据收集条件的设定中所需的工作。
(实施方式的补充事项)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预脉冲的例子叙述了使用预饱和脉冲的例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应用用于抑制实质脏器的信号的MTC脉冲(magnetizationtransfer contrast pulse,磁化传递对比脉冲)等其他预脉冲。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在头部MRS检查中自动计算预脉冲的施加区域的例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自动计算上述的预脉冲的施加区域的方法还可以应用于腹部、胸部等其他部位的MRS检查。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在MRS中选择性地提取MR信号的区域说明为数据收集区域118a~118j,但也可以将数据收集区域作为关心区域。在将数据收集区域设定为单体素的情况下,数据收集区域118a大致与例如关心区域相符。在将数据收集区域设定为多体素的情况下,数据收集区域118a例如以包含关心区域的方式设定成比关心区域宽。另外,作为关心区域,例如相当于病变部位等。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与被检体的骨骼邻接并且在图像数据内与邻接区域相比MR信号的强度更强地表现的区域的例子,叙述了将脂肪区域设成“应回避的区域”的例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也可以将鼻腔、口中等由于被检体内的空隙而在定位图像的图像数据内与邻接区域相比MR信号的强度更弱地表现的区域提取为“应回避的区域”。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在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计算中,使用定位图像的例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也可以将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之前进行的通过其他磁共振成像的序列得到的图像用于施加区域的计算。
[6]作为磁共振诊断装置20,叙述了在包括静磁场磁铁22、匀场线圈24、倾斜磁场线圈单元26、RF线圈28的架子之外存在RF接收器48的例子(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也可以是RF接收器48包含于架子内的方式。
具体而言例如,将与RF接收器48相当的电子电路底座配设于架子内。另外,也可以通过该电子电路底座内的前置放大器对通过接收用RF线圈从电磁波变换为模拟的电信号的MR信号进行放大,并作为数字信号输出到架子外、输入到序列控制器56。在输出到架子外时,如果使用例如光通信缆作为光数字信号发送,则减轻了外部噪声的影响,所以是优选的。
[7]说明权利要求的用语和实施方式的对应关系。另外,以下所示的对应关系是为了参考而示出的一个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
自动计算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的条件设定部84的功能是权利要求记载的施加区域计算部的一个例子。
静磁场用磁铁22、匀场线圈24、倾斜磁场线圈26、RF线圈28、控制系统30的整体(参照图1)通过伴随静磁场、倾斜磁场以及RF脉冲的施加的序列从被检体Q接收MR信号的结构、以及根据MR信号生成磁共振光谱数据的MPU80的功能是权利要求记载的数据生成部的一个例子。
将“应回避的区域”以及预饱和脉冲的施加区域重叠显示于定位图像上的显示控制部88以及显示装置64的功能是权利要求记载的显示部的一个例子。
目标判定区域的外缘是权利要求记载的判定框的一个例子。
提取“应回避的区域”的条件设定部84的功能是权利要求记载的提取部的一个例子。
接收以显示于显示装置64的定位图像为基准来设定数据收集区域的范围的输入的输入装置62的功能是权利要求记载的输入部的一个例子。
接收决定数据收集区域的范围的输入的输入装置62的功能是权利要求记载的输入部的一个例子。
在第2实施方式的步骤S24中,选择伪像抑制优先模式的输入、或者选择SAR优先模式的输入是权利要求记载的“设为限制预脉冲的施加数或者无限制的输入信息”的一个例子。
在第5实施方式中,以使目标判定区域不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方式,限制经由输入装置62的数据收集区域的设定输入的条件设定部84的功能是权利要求记载的输入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在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目标判定区域重叠于“应回避的区域”的情况下显示警告的条件设定部84的功能是权利要求记载的输入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8]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其变形同样地包含于发明的范围、要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磁共振诊断装置,能够执行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被检体的图像数据的生成和磁共振光谱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施加区域计算部,根据从在施加预脉冲之前通过磁共振成像生成的包括所述被检体的关心区域的图像数据中提取出的特定的组织区域的位置,自动计算空间选择性的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以及
数据生成部,在根据由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自动计算出的施加区域施加了所述预脉冲之后,从包含所述关心区域的数据收集区域接收磁共振信号,根据所述磁共振信号生成表示所述关心区域中的每个代谢物质的浓度分布的光谱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显示部,在决定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之前,显示由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自动计算出的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以及
输入部,在所述显示部显示了自动计算出的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之后,接收决定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的输入,
所述数据生成部对通过针对所述输入部的输入而决定的施加区域,施加所述预脉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生成部对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自动计算出的施加区域施加所述预脉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根据所述关心区域自动计算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根据所述关心区域的位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判定是否施加所述预脉冲,在判定为施加的情况下自动计算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自动计算与所述关心区域的位置以及所述特定的组织区域的位置对应的数量的所述预脉冲的各施加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显示部,在决定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之前,显示由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自动计算出的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将与所述被检体的骨骼邻近并且在所述图像数据内与邻接区域相比更强地表现所述磁共振信号的区域、或者由于所述被检体内的空隙而在所述图像数据内与邻接区域相比更弱地表现所述磁共振信号的区域提取为应回避的区域,
所述显示部与所自动计算出的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一起显示所述应回避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将与所述被检体的骨骼邻近并且在所述图像数据内与邻接区域相比更强地表现所述磁共振信号的区域、或者由于所述被检体内的空隙而在所述图像数据内与邻接区域相比更弱地表现所述磁共振信号的区域提取为应回避的区域,设定扩展了所述数据收集区域的外缘的判定框,在所述判定框与所述应回避的区域相交的情况下自动计算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判定框与所述应回避的区域相交的情况下,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计算所述应回避的区域的外缘和所述判定框的多个交点的位置,以沿着连结所述交点彼此的至少1条直线的方式,自动计算与各个所述直线对应的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作为所述关心区域而设定了所述被检体的头部的情况下,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将与所述被检体的头盖骨邻接并且在所述图像数据中与邻接区域相比更强地表现所述磁共振信号的区域提取为所述应回避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数据收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于所述应回避的区域的情况下,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根据将所述预脉冲的施加数设为限制或者无限制的输入信息,自动计算与所述输入信息对应的数量的所述预脉冲的各施加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
针对在施加所述预脉冲之前通过磁共振成像生成的包括所述关心区域的多个剖面的所述图像数据分别提取所述应回避的区域并且设定所述判定框,
判定是否在所述多个剖面的所述图像数据的至少1个中所述应回避的区域的外缘和所述判定框相交,
在所述判定的结果是肯定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应回避的区域的外缘和所述判定框的多个交点的位置自动计算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
将判定为所述应回避的区域的外缘和所述判定框相交的剖面中的两者的交点的位置计算为基准点,
在与判定为相交的所述剖面正交并且包括所述基准点的剖面中,计算与所述应回避的区域的外缘在所述基准点的位置相接的切线,
根据所述切线自动计算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显示部,显示用于设定所述数据收集区域的范围的定位图像;以及
输入部,接收以所述定位图像为基准而设定所述数据收集区域的范围的输入,
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从与包括所述关心区域的多个剖面分别对应的多个所述图像数据中,将与所述被检体的骨骼邻近并且与邻接区域相比更强地表现所述磁共振信号的区域、或者由于所述被检体内的空隙而与邻接区域相比更弱地表现所述磁共振信号的区域分别提取为应回避的区域,之后,计算在所述多个剖面之间将所述应回避的区域合起来的合计区域,
所述显示部将所述多个剖面中的某1个的剖面像作为所述定位图像,并且在所述定位图像上重叠显示所述合计区域,
所述数据生成部从基于针对所述输入部的输入的范围的所述数据收集区域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加区域计算部根据包括所述关心区域的脂肪强调图像的所述图像数据,自动计算与所述关心区域的位置对应的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
17.一种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提取部,从通过磁共振成像生成的包括被检体的关心区域的图像数据中,将特定组织的区域提取为应回避的区域;
显示部,显示所述应回避的区域;
输入部,接收设定数据收集区域的范围的输入;
输入限制部,在设定了作为扩展了所述数据收集区域的外缘的框的判定框之后,以使所述判定框不重叠于所述应回避的区域的方式限制针对所述输入部的输入、或者在所述判定框重叠于所述应回避的区域的情况下通知重叠了的意思;以及
数据生成部,在根据针对所述输入部的输入而决定了所述数据收集区域的范围之后,从所述数据收集区域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根据所述磁共振信号生成表示所述数据收集区域中的每个代谢物质的浓度分布的光谱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磁共振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部将在所述图像数据内与邻接区域相比更强地表现磁共振信号的区域、或者由于所述被检体内的空隙而与邻接区域相比更弱地表现所述磁共振信号的区域提取为所述应回避的区域,
所述显示部将包括所述关心区域的所述图像数据显示为图像,并且在该显示图像上重叠显示所述应回避的区域。
19.一种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根据从在施加预脉冲之前通过磁共振成像生成的包括被检体的关心区域的图像数据中提取出的特定的组织区域的位置,自动计算空间选择性的所述预脉冲的施加区域的步骤;以及
在根据自动计算出的施加区域施加了所述预脉冲之后,从包含所述关心区域的数据收集区域接收磁共振信号,根据所述磁共振信号生成表示所述关心区域中的每个代谢物质的浓度分布的光谱数据的步骤。
CN201110378964.6A 2010-11-26 2011-11-25 磁共振诊断装置、以及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 Active CN1025517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4195 2010-11-26
JP2010-264195 2010-11-26
JP2011238914A JP5971677B2 (ja) 2010-11-26 2011-10-31 磁気共鳴診断装置、および、磁気共鳴スペクトロスコピーのデータ収集方法
JP2011-238914 2011-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1720A CN102551720A (zh) 2012-07-11
CN102551720B true CN102551720B (zh) 2014-11-12

Family

ID=46126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78964.6A Active CN102551720B (zh) 2010-11-26 2011-11-25 磁共振诊断装置、以及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90521B2 (zh)
JP (1) JP5971677B2 (zh)
CN (1) CN1025517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1371B2 (ja) * 2012-08-01 2016-10-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JP6176822B2 (ja) * 2013-02-08 2017-08-09 東芝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WO2019067905A1 (en) * 2017-09-28 2019-04-04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MAGNETIC RESONANCE COILS FOR SIMULTANEOUS B0 IMAGING AND HOMOGENIZATION
EP3588120B1 (en) * 2018-06-26 2021-02-24 Bruker BioSpin GmbH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signal detection in nmr spectroscopy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08392A1 (de) * 1989-03-15 1990-09-20 Bruker Medizintech Verfahren zur lokalisierten magnetischen resonanz-spektroskopie (losy) und zur schichtselektiven anregung von transversalmagnetisierungen (slise)
US5468467A (en) * 1993-04-23 1995-11-21 Bracco International B.V. Methods for the in vivo measuremen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non-imaging nmr-detectable xenobiotic compounds
US5800354A (en) * 1994-11-23 1998-09-01 U.S. Phillips Corporation Method of and device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P2796530B2 (ja) * 1996-11-15 1998-09-10 技術研究組合医療福祉機器研究所 磁気共鳴装置
JP3588690B2 (ja) * 1997-08-25 2004-11-17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コ 磁気共鳴装置
US6721589B1 (en) * 1999-11-30 2004-04-1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api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tagging for studying material deformation and strain
US6700374B1 (en) * 2000-03-29 2004-03-0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PI calibration method to minimize ghosting in reconstructed images
US7081750B1 (en) * 2000-05-11 2006-07-25 Fonar Corporation Dynamic real-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equence designer
JP4537542B2 (ja) * 2000-06-30 2010-09-01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共鳴診断装置
US7200430B2 (en) * 2001-03-29 2007-04-03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calized two-dimensional shift correlated MR spectroscopy of human brain
US7190992B2 (en) * 2002-01-18 2007-03-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ing technique of positioning multi-slabs to be imaged
EP1743188A1 (en) * 2004-04-28 2007-01-1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ntinuous moving-table mri involving contrast manipulation and/or update of scanning parameters
WO2006023581A2 (en) * 2004-08-17 2006-03-02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Quantitative single image-based magnetization transfer weighted imaging using an inter-subject normalization reference within the image
US7064545B2 (en) * 2004-08-30 2006-06-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background suppression in MR imaging using spin locking
US7941204B1 (en) * 2004-11-16 2011-05-10 Yi Wa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ncepts
CN100589756C (zh) * 2005-04-28 2010-02-17 株式会社日立医药 磁共振摄影装置
US7250762B2 (en) * 2005-07-07 2007-07-3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of MR imaging with reduced FSE cusp artifacts
US7689263B1 (en) * 2005-09-15 2010-03-3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free-breathing MR images using navigator echo with saturation RF pulse
CN101512371B (zh) * 2006-08-30 2012-09-05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多通道磁共振成像和波谱分析
US7777488B2 (en) * 2007-07-12 2010-08-17 Vanderbilt University Methods for arbitrary shape selective excitation summed spectroscopy and applications of same
WO2009066285A2 (en) * 2007-11-19 2009-05-28 Dekel Shlomi A dynami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presenting a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 navigated from within
US8253415B2 (en) * 2008-03-10 2012-08-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
US8077955B2 (en) * 2009-03-19 2011-12-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1 mapping in MRI system using k-space spatial frequency domain filtering
US8502538B2 (en) * 2009-03-19 2013-08-0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1 and/or B0 mapping in MRI system using k-space spatial frequency domain filtering with complex pixel by pixel off-resonance phase in the B0 map
JP4862069B2 (ja) 2009-07-30 2012-01-25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共鳴診断装置
JP2011143236A (ja) 2009-12-14 2011-07-28 Toshiba Corp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および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方法
US8611624B2 (en) * 2012-03-19 2013-12-17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Method for adipose tissue quantification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1720A (zh) 2012-07-11
US8890521B2 (en) 2014-11-18
US20120133360A1 (en) 2012-05-31
JP2012125554A (ja) 2012-07-05
JP5971677B2 (ja) 2016-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9619B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
CN102551718B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
CN102385044B (zh) 磁共振成象装置及磁共振成象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
CN103222868B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以及磁共振成像方法
CN102525467B (zh)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方法和磁共振成像装置
CN104095634B (zh) 用于产生图像数据的方法
Elmaoğlu et al. MRI handbook: MR physics, patient positioning, and protocols
JP5667066B2 (ja) Mrスキャンの自動シーケンシャルプランニング
CN101273277B (zh) 用于采集磁共振成像(mri)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CN103099617B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
CN100380404C (zh) 使用三维感兴趣区域来处理图像的方法与装置
CN103764024B (zh) 医用图像摄影装置
CN104379057B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
CN101305909B (zh) 磁共振成象装置及其磁共振成象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
CN104101849B (zh) 磁共振系统控制序列的确定
CN102125432B (zh) 医疗图像诊断装置和医疗图像显示装置
CN103654781B (zh) 借助激励检查对象进行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和磁共振设备
CN102551720B (zh) 磁共振诊断装置、以及磁共振光谱法的数据收集方法
CN105167773A (zh) 用于磁共振成像的方法
CN103622695A (zh) 磁共振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2090890A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和磁共振成像方法
JP6542022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CN108898135A (zh) 一种大脑边缘系统图谱构建方法
CN105848578A (zh) 磁共振成像设备和方法
CN106456046A (zh) 经改进的多时相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14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Patentee after: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