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2848A - 电气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电气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2848A
CN101542848A CNA2007800434189A CN200780043418A CN101542848A CN 101542848 A CN101542848 A CN 101542848A CN A2007800434189 A CNA2007800434189 A CN A2007800434189A CN 200780043418 A CN200780043418 A CN 200780043418A CN 101542848 A CN101542848 A CN 1015428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entioned
housing
board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434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五十岚勋
渡边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Publication of CN101542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28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8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连接器组装体,不特别地费功夫和费成本,能够避免触头的变形,并可靠地连接触头彼此。通过随动板(40、41)与插座壳体(21)的引导面(23b)搭接,修正插头连接器(30)的触头(32)的对于形成在插座壳体(21)上的凹部(23)的位置。由此,将插头连接器(30)侧的触头(32)对于插座连接器(20)侧的触头(22)引导至正确位置,使触头(22)和触头(32)电气连接。这里,随动板(40、41)最好成为与板部(35)在同一面内的板状。并且,触头(32)的触点部(37、38)、随动板(40、41)最好设置为分别位于不同高度上。

Description

电气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地连接印刷配线板和电线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特别地涉及使用矛形件(ランス)将触头安装在壳体上的类型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在对于连接器的壳体安装触头的方式中,除了压入、塑模之外,还有在触头及壳体的一方形成矛形件(突起)、并与形成在触头及壳体的另一方上的阶梯部卡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例如,在将矛形件形成在触头侧时,将触头插入形成在壳体上的槽或狭缝中,在矛形件越过形成在壳体侧的阶梯部时,矛形件和阶梯部卡合,由此触头不会从壳体脱落而被保持。
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使矛形件和阶梯部可靠地卡合,如图7所示,使从壳体3的阶梯部4到槽或狭缝5的顶端部5a的长度L2比从矛形件1的顶端到触头2的顶端部2a的长度L1大,有时需要形成从将触头2插入壳体3中时矛形件1和阶梯部4卡合的位置触头2能够进一步向插入方向里侧移动的量的间隙。这是为了应对触头2或壳体3的尺寸具有容许范围内的误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43079号公报
由于上述间隙的存在,触头2在壳体3内,产生沿着触头2的插入方向的晃动(ガタ)。这样的晃动在连接器的连接时成为问题。
例如,在产生晃动而触头2从正确的位置偏离时,有时和与该触头2嵌合侧的触头干涉。
若不管这样触头彼此干涉,而强行将连接器嵌入,则有时触头变形或破损,且即使是不对嵌合产生障碍的程度的变形,电气连接状态也变得不稳定。
为了容易地进行凸侧壳体和凹侧壳体的嵌合,多是将凸侧壳体的顶端部、形成在凹侧壳体上的凹部的周缘部形成为倒角了的锥状,将双方的壳体彼此向正确位置上引导。但是,即使这样进行了壳体彼此的定位,若触头由于晃动而成为相对于壳体移动的状态,则不能避免触头彼此的干涉问题。
在这样的晃动成为问题的情况下,最好借助压入、由树脂等进行的塑模,将触头固定在壳体上。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将触头设置在壳体上后,进行压入或塑模,所以很费工夫,且需要用于进行压入或塑模的夹具或装置等,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这样的技术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连接器组装体,不特别地费功夫和费成本,能够避免触头的变形,并可靠地连接触头彼此。
以该目的为基础的本发明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是电气地连接印刷配线板和电线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壳体,固定在印刷配线板上;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嵌合;第一触头,保持在第一壳体上,与印刷配线板电气地连接;以及第二触头,以会产生向着与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晃动的状态保持在第二壳体上,与第一触头及电线连接。并且,为了使第二触头和第一触头电气连接、且使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嵌合,与第二触头中的与进行第一触头及第二触头的电气接触的部分不同的位置上形成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使第二壳体及第二触头与第一壳体及第一触头接近时修正会产生晃动的方向中的第二触头相对于第一触头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第二触头在晃动的范围内位置偏离时,也能够借助引导部,修正会产生晃动的方向中的第二触头相对于第一触头的位置。其结果,在使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电气连接时,能够防止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冲突而变形。
这里,将第二触头沿与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第二壳体中,形成在第二触头及第二壳体的一方上的矛形件与形成在第二触头及第二壳体的另一方上的阶梯部卡合,从而将第二触头保持在第二壳体中。在这样的第二触头的保持构造中,为了可靠地进行矛形件和阶梯部的卡合,在第二触头和第二壳体之间确保间隙时,第二触头以会产生向着与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晃动的状态,保持在第二壳体中。
最好是引导部沿着形成在第一壳体上的滑动面滑动,来修正第二触头相对于第一触头的位置。也考虑通过将引导部与第一触头搭接,来进行第二触头的位置修正,但这里引导部与第一触头搭接时,容易导致第一触头的变形。通过使引导部不与第一触头而与第一壳体的滑动面搭接而滑动,能够避免第一触头的变形。
并且,最好在使第二壳体及第二触头与第一壳体及第一触头接近时,比起第二触头中的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与第一触头接触,引导部先与滑动面搭接。由此,在第二触头中的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与第一触头接触的时刻,借助引导部第二触头的位置已经被修正,能够顺利地将第二触头与第一触头电气连接。
引导部是什么样的形状都可以,最好是板状。此时,最好将引导部的端面与滑动面搭接。引导部其端面与滑动面搭接时,从滑动面侧向引导部施力的反力成为板状的引导部的面内方向的力。由此,引导部能够相对于从滑动面侧施力的反力发挥高的刚性,因此,引导部不易变形,能够提高第二触头的耐久性。
这里,也可以是通过第一触头从两侧夹入第二触头而夹紧而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电气连接的结构。此时,第一触头中的第二触头的夹紧方向与第二触头的会产生晃动的方向一致时,本发明是有效的。即,在由于晃动而第二触头的位置产生偏离时,第二触头沿第一触头中的夹紧方向位置偏离,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干涉而成为产生变形的原因。这种情况下,若使用本发明,则能借助上述引导部修正第二触头向着会产生晃动的方向、即第一触头中的夹紧方向的位置偏离,能够避免由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的干涉导致的变形。
与第二触头连接的电线能够在与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在这样的连接形态的情况下,使用矛形件使第二触头保持在第二壳体上时,第二触头以会产生向着与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晃动的状态保持在第二壳体中。
这里,第二触头最好具备:筒部,保持电线的端部;保持部,保持在第二壳体上;板部,从保持部向上述嵌合方向侧延伸;以及触点部,形成在板部的两侧端而进行与第一触头的电气接触,引导部与板部连续,并比板部的两侧端的触点部向上述嵌合方向侧突出形成。
本发明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是电气地连接印刷配线板和电线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壳体,固定在印刷配线板上;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嵌合;第一触头,保持在第一壳体上,与印刷配线板电气地连接;以及第二触头,保持在第二壳体上,与第一触头及电线连接,第二触头能够具备:筒部,保持电线的端部;保持部,保持在第二壳体上;板部,从保持部向第一壳体侧延伸;触点部,形成在板部的两侧端,进行与第一触头的电气接触;以及引导部,以与板部连续、并比板部的两侧端的触点部还向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分别形成。并且,为了使第二触头和第一触头电气连接、且使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嵌合,在使第二壳体及第二触头与第一壳体及第一触头接近时,引导部通过在形成在第一壳体上的滑动面上滑动,修正第二触头相对于第一触头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第二触头位置偏离时,也能够借助引导部,修正第二触头的位置。其结果,在使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电气连接时,能够防止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冲突而变形。
此时,比触点部向上述嵌合方向侧突出地设置引导部,因此,在使第二壳体及第二触头与第一壳体及第一触头接近时,比起第二触头中的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与第一触头接触,引导部先与滑动面搭接,修正第二触头相对于第一触头的位置。由此,在第二触头中的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与第一触头接触的时刻,借助引导部,第二触头的位置被修正,因此能够顺利地将第二触头与第一触头电气连接。
这里,与板部的两侧端的触点部连续而分别形成的引导部能够形成为高度不同。通过在板部的两侧端将引导部形成为高度不同,对于滑动面,引导部与每个侧面依次搭接,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第二触头的位置修正。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第二触头在会相对于第二壳体产生晃动的状态下被保持的构造,也能够借助引导部修正在会产生晃动的方向中的第二触头对于第一触头的位置。其结果,在使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电气连接时,能够防止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冲突而变形,能够顺利地使第一触头与第二触头电气连接。
由此,第二触头能够成为不用压入、由树脂等进行的塑模、而使用矛形件保持在第二壳体上的构造,也不需要多余的工夫、夹具、装置,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进行向着第二壳体的安装,因此也能够低成本地进行其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结构的图,是示出将插头连接器对于插座连接器连接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插座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4是示出插头连接器侧的触头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使插头连接器对于插座连接器嵌合的过程的图,是示出随动板仿效形成在插座壳体上的引导面来修正其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使插头连接器对于插座连接器嵌合的过程的图,(a)是示出与图5连续的状态,(b)是示出嵌合结束后的状态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使用矛形件的触头的对壳体的安装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电气连接器组装体)
11印刷配线板
20插座连接器
21插座壳体(第一壳体)
22触头(第一触头)
22a、22b触头柱
23凹部
23b引导面(滑动面)
24固定槽
25固定凹部
30插头连接器
31插头壳体(第二壳体)
32触头(第二触头)
34筒部
35板部(保持部)
36肋部(保持部)
36c矛形件
37、38触点部(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
37a、38a顶端部
39a桥板
40、41随动板(引导部)
40a、41a侧端面(端面)
100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结构的图,是示出将插头连接器对于插座连接器连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插座壳体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图4是示出插头连接器侧的触头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使插头连接器对于插座连接器嵌合的过程的图,是示出随动板仿效形成在插座壳体上的引导面来修正其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使插头连接器对于插座连接器嵌合的过程的图,(a)是示出与图5连续的状态,(b)是示出嵌合结束后的状态的图。
如图1所示,连接器(电气连接器组装体)10包括固定在印刷配线板11侧的插座连接器20、及能够与该插座连接器20结合的插头连接器30。这里,以下将插座连接器20的印刷配线板11侧作为下方、将插头连接器30侧作为上方进行说明。
插座连接器20包括树脂制的插座壳体(第一壳体)21、和由铜类材料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触头(第一触头)22。
如图2所示,插座壳体21借助设置在其外周面上的栓钉21a而固定在印刷配线板11上。在插座壳体21的上表面侧,形成有用于插入插头连接器30的凹部23。对于该插座壳体21,以相互隔开间隔地配列的状态安装有多个触头22。因此,如图1所示,在插座壳体21上,在下表面侧形成有用于固定触头22的固定槽24及固定凹部25。并且,以从插座壳体21的下表面侧向凹部23内贯通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插通至凹部23的插通孔26。并且,在凹部23的内壁面上,在各自的触头22的位置上形成有收容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的槽23a。
在凹部23的内壁面中,相互邻接的槽23a、23a之间,其上部成为与凹部23的相对置侧的内壁面的间隔从上方向下方逐渐变小的引导面(滑动面)23b。
触头22是通过冲压加工(stamping)由铜合金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薄板而形成的。
该触头22成为以隔开预先设定的间隔而相对置的一对触头柱22a、22b从基部22c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大致U字状。并且,在基部22c的一端侧,形成有与插座壳体21的下表面大致同一高度或比插座壳体2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连接部22d,使得在触头22安装在插座壳体21中的状态下,触头22和印刷配线板11的导电图形(未图示)电气连接。并且,在基部22c上,在相互对置的触头柱22a、22b的外侧,形成有插入至插座壳体21的固定凹部25中的突起22e、22f。
通过将基部22c压入插座壳体21的下表面的固定槽24中,而将触头22固定在插座壳体21中,在该状态下,突起22e、22f插入至插座壳体21的固定凹部25中。在插座壳体21的固定凹部25、和触头22的突起22e、22f上,分别形成有凹部25a、凸部22g,将突起22e、22f插入至插座壳体21的固定凹部25中时,凹部25a和凸部22g相互卡合。
在如上所述地将触头22安装座插座壳体21中的状态下,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在凹部23内向上方突出。此时,触头柱22a、22b位于形成在凹部23的内壁面上的槽23a内。
插头连接器30包括嵌合在插座壳体21中的树脂制的插头壳体(第二壳体)31、和由铜合金等导电性材料所形成的触头(第二触头)32。这里,插头连接器30成为截面为L字状,并配置端部与连接器32连接的电线100,使得其在与插头壳体31相对于插座壳体21的嵌合方向(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1、图3所示,在插头壳体31上形成有保持触头32的腔33。该腔33形成为,从电线100侧沿与插头壳体31相对于插座壳体21的嵌合方向(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触头32。
对于插头壳体31,隔开间隔地配列设置有多个触头32,使得与插座连接器20的触头22相对应。如图4所示,触头32具有将筒部34和板部(保持部)35配置为大致L字状的形状,所述筒部34包括压装在电线100端部的线筒34a、和压装在电线100的覆盖层上的绝缘筒34b,所述板部(保持部)35与筒部34连续,与筒部34垂直并向下方延伸。
在板部35的上端部,形成有与板部35垂直地弯曲形成的肋部(保持部)36。在插头壳体31的腔33中形成有与肋部36对应的凹部33a、狭缝33b。借助这些凹部33a、狭缝33b,能够用肋部36的顶端部和筒部34侧的后端部来限制触头32的向上下方向(与插座连接器20接近/离开的方向)的移动。
在触头32的肋部36上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矛形件36c。另一方面,插头壳体31的腔33在凹部33a、狭缝33b之间向上方开口,由此与狭缝33b邻接而形成有阶梯部33c。在将触头32插入至插头壳体31的腔33中时,矛形件36c与该阶梯部33c卡合,限制向着从腔33拉拔的方向的触头32的移动。并且,借助肋部36和凹部33a的干涉,限制触头32的向着腔33的插入方向的移动。
这里,如图1所示,为了使矛形件36c和阶梯部33c可靠地卡合,需要使从插头壳体31的阶梯部33c到凹部33a的顶端部的长度L2比从矛形件36c到触头32的肋部36的顶端部36a的长度L1大。由此,形成有在将触头32插入插头壳体31中时比起矛形件36c和阶梯部33c卡合的位置、触头32能够进一步向插入方向里侧移动的间隙。即使在触头32和插头壳体31的尺寸具有容许范围内的误差时,更详细地,在从矛形件36c到触头32的肋部36的顶端部36a的长度L1在容许范围内变大时,也使矛形件36c可靠地与阶梯部33c卡合。
如图4所示,在板部35的下部,形成有与板部35大致垂直地弯曲形成的触点部(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37、38。在将触头32插入至插头壳体31的腔33中时,这些触点部37、38形成在比插头壳体31向下方突出的部分上。即,腔33收容板部35的部分形成为狭缝状,由此,限制触头32向横方向(触头所配列的方向)动作。
触点部37、38形成为高度不同,使得其顶端部37a、38a的位置(距插头壳体31的对于插座壳体21的嵌合面的距离)相互不同。并且,触点部37、38的顶端部37a、38a向内侧弯曲形成。
如图1所示,为了保持如上所述地从插头壳体31向下方突出地设置的触头32的顶端部,在插头壳体31上设置有桥板39a。如图3所示,借助配置在相互邻接的各触头32之间的支持板39b,该桥板39a与插头壳体31连结。通过保持在该桥板39a上,能够防止触头32的顶端部侧向横方向(板部35的厚度方向)弯曲。并且,借助这些桥板39a及支持板39b,在插头壳体31的对于插座壳体21的嵌合面侧,形成有与插座壳体21的凹部23对应的凸部39。
在板部35的下端部,与板部35在同一面内连续地,形成有比触点部37、38的顶端部37a、38a还向下方突出的随动板(引导部)40、41。这里,如上所述的触点部37、38形成为其顶端部37a、38a的位置(距插头壳体31的距离)相互不同。由此,随动板40、41也形成为高度不同,使得其下端部的位置距插头壳体31对于插座壳体21的嵌合面的距离相互不同。这些随动板40、41形成为,其侧端面(端面)40a、41a在板部35的宽度方向中与触点部37、38大致成为相同位置。
如图1所示,这样的插头连接器30,凸部39插入在形成在插座壳体21上的凹部23中。于是,插头连接器30侧的触头32的触点部37、38与形成在插座壳体21的凹部23内的槽23a相对置,触头32的板部35与凹部23的内壁面中相互相邻的槽23a、23a之间、即形成有引导面23b的位置相对置。
并且,如图5所示,在将插头连接器30的凸部39进一步压入至凹部23中时,在插头连接器30的触头32向触点部38侧偏离时,首先,位于触点部38的顶端部38a的下方的随动板41与形成在插座壳体21的凹部23的内壁面上的引导面23b搭接。通过随动板41与引导面23b搭接,触头32向触点部37侧移动。相反地,在插头连接器30的触头32对于插头壳体31向触点部37侧偏离时,通过随动板40与引导面23b搭接,触头32向触点部38侧移动。
如图6(a)所示,能够这样修正插头连接器30的触头32对于形成在插座壳体21上的凹部23的位置,因此,能够将插头连接器30侧的触头32相对于插座连接器20侧的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之间,引导至正确的位置。由此,如图6(b)所示,若将插头连接器30进一步压入,则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和触头32的触点部37、38不冲突而顺利地滑动并接触,能够实现电气的连接。在该状态下,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从两侧弹性地夹入触头32的触点部37、38。借助该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夹入触头32的方向与触头32中产生晃动的方向一致。
将插头壳体31完全地压入插座壳体21的凹部23中时,插座壳体21和插头壳体31相互卡合,防止插头连接器30的脱落,能够可靠地维持卡合状态。作为使插座壳体21和插头壳体31相互卡合的构造,使用哪种结构都可以,例如,可以采用使形成在插座壳体21上的突起28和形成在插头壳体31上的卡合爪31a相互卡合的结构。
插头连接器30的触头32不是触点部37、38、而是随动板40、41与插座壳体21的引导面23b搭接而进行位置修正。不是通过触点部37、38和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搭接而进行位置修正。因此,能够防止触点部37、38或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变形。
这样,即使是对于插头壳体31产生触头32的晃动的构造,触点部37、38和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也不冲突,能够将触头32引导至正确的位置,能够防止触点部37、38或触头柱22a、22b变形。在这样的结构中,触头32不用压入、由树脂等进行的塑模,而成为使用了矛形件36c的安装构造,因此也不需要多余的工夫、夹具、装置,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安装在插头壳体31上,能够低成本地进行其制造。
并且,随动板40、41是与板部35位于同一面内的板状,用其侧端面40a、41a与插座壳体21的引导面23b搭接时的外力向随动板40、41的面内方向作用,因此随动板40、41能够发挥高的刚性,在位置修正时也不易变形。
并且,触头32的触点部37、38其顶端部37a、38a相互位于上下位置,因此,能够与触头22的触头柱22a、22b不同时地、依次接触而实现电气连接。由此,即使用手压入插头连接器30时,首先得到触点部37与触头柱22a接触的触感,之后得到触点部38与触头柱22b接触的触感,能够得到两个阶段的接触感。并且,在将插头连接器30压入插座连接器20中时,受到触头32的插入阻力,但如上所述,借助随动板40、41,将触头32对于插座连接器20侧的触头22修正为正确的位置,而且,由于将随动板40和41、触点部37的顶端部37a和触头38的顶端部38a配置为高度不同,因此它们在两侧不同时与插座壳体21的引导面23b或触头22接触,而且上方侧的随动板40或触点部37的顶端部37a与引导面23b和触头22接触时,下端侧的随动板41或触点部38的顶端部38a已经在引导面23b和触头22上滑动并引导,因此嵌合所需要的力的峰值不集中,能够减少插入阻力。即,能够容易地将插头连接器30压入至插座连接器20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插座壳体21作为具有凹部23的凹壳体,将插头壳体31作为凸壳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替换凸/凹的结构。同样地,将插座连接器20的触头22作为凹触头,将插头连接器30的触头33作为凸触头,但关于此,也可以是替换凸型部件/凹型部件的结构。此时,在插座连接器20、插头连接器30中,也可以是使凹壳体和凸触头、或凸壳体和凹触头组合的结构。
除此以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可以取舍选择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举例的结构,和适当变更为其他的结构。

Claims (10)

1.一种电气连接器组装体,是电气地连接印刷配线板和电线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壳体,固定在上述印刷配线板上;
第二壳体,与上述第一壳体嵌合;
第一触头,保持在上述第一壳体上,与上述印刷配线板电气地连接;
第二触头,以会产生向着与上述第二壳体和上述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晃动的状态,保持在上述第二壳体上,与上述第一触头及上述电线连接,
为了使上述第二触头和上述第一触头电气连接、且使上述第二壳体和上述第一壳体嵌合,与上述第二触头中的与进行上述第一触头及上述第二触头的电气接触的部分不同的位置上形成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使上述第二壳体及上述第二触头与上述第一壳体及上述第一触头接近时修正上述会产生晃动的方向中的上述第二触头相对于上述第一触头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二触头向与上述第二壳体和上述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上述第二壳体中,形成在上述第二触头及上述第二壳体的一方上的矛形件与形成在上述第二触头及上述第二壳体的另一方上的阶梯部卡合,从而将上述第二触头保持在上述第二壳体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引导部沿着形成在上述第一壳体上的滑动面滑动,来修正上述第二触头相对于上述第一触头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在使上述第二壳体及上述第二触头与上述第一壳体及上述第一触头接近时,比起上述第二触头中的上述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与上述第一触头接触,上述引导部先与上述滑动面搭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部是板状,上述引导部的端面与上述滑动面搭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第一触头从两侧夹入上述第二触头而夹紧,上述第一触头和上述第二触头电气连接,
上述第一触头中的上述第二触头的夹紧方向与上述会产生晃动的方向一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与上述第二触头连接的上述电线在与上述第二壳体和上述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触头具备:
筒部,保持上述电线的端部;
保持部,保持在上述第二壳体上;
板部,从上述保持部向上述嵌合方向侧延伸;
触点部,形成在上述板部的两侧端,进行与上述第一触头的电气接触,
上述引导部与上述板部连续,并比上述板部的两侧端的上述触点部向上述嵌合方向侧突出形成。
9.一种电气连接器组装体,是电气地连接印刷配线板和电线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壳体,固定在上述印刷配线板上;
第二壳体,与上述第一壳体嵌合;
第一触头,保持在上述第一壳体上,与上述印刷配线板电气地连接;
第二触头,保持在上述第二壳体上,与上述第一触头及上述电线连接,
上述第二触头具备:
筒部,保持上述电线的端部;
保持部,保持在上述第二壳体上;
板部,从上述保持部向上述第一壳体侧延伸;
触点部,形成在上述板部的两侧端,进行与上述第一触头的电气接触;
引导部,以与上述板部连续、并比上述板部的两侧端的上述触点部向上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分别形成,
为了使上述第二触头和上述第一触头电气连接、且使上述第二壳体和上述第一壳体嵌合,在使上述第二壳体及上述第二触头与上述第一壳体及上述第一触头接近时,上述引导部在形成在上述第一壳体上的滑动面上滑动,从而修正上述第二触头相对于上述第一触头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与上述板部的两侧端的上述触点部连续而分别形成的上述引导部形成为高度不同。
CNA2007800434189A 2006-11-22 2007-11-16 电气连接器组装体 Pending CN1015428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5104A JP2008130409A (ja) 2006-11-22 2006-11-22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315104/2006 2006-11-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2848A true CN101542848A (zh) 2009-09-23

Family

ID=39429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434189A Pending CN101542848A (zh) 2006-11-22 2007-11-16 电气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130409A (zh)
CN (1) CN101542848A (zh)
WO (1) WO20080627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21071A (zh) * 2012-09-05 2015-04-1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7514B2 (ja) * 1994-04-08 2002-06-04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905518B2 (ja) * 2004-01-23 2007-04-18 ケル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21071A (zh) * 2012-09-05 2015-04-1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US9362649B2 (en) 2012-09-05 2016-06-07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Electric connector
CN104521071B (zh) * 2012-09-05 2016-08-3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30409A (ja) 2008-06-05
WO2008062732A1 (fr) 2008-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12074B2 (en) Memory card adaptor
CN100541939C (zh) 插座型连接器和插头型连接器
CN201430244Y (zh) 电连接器
CN101145641B (zh) 配线基板收纳结构
JP3200315U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080296133A1 (en) Connector
KR20180053233A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070202729A1 (en) Floating connector
US20090029592A1 (en) Connector
JP4525699B2 (ja) 基板間接続コネクタ
CN105406254A (zh) 电连接器
CN101316017A (zh) 连接器
CN102646884A (zh) 电连接器
CN107910676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2623841A (zh) 浮动型连接器
CN102318453A (zh) 带有电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用外壳及具有该外壳的电子单元
CN109004410A (zh) 可动连接器
JP6817477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KR100629745B1 (ko) 오차 흡수 커넥터
EP1487066B1 (en) Floating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for
CN103219604A (zh) 带遮护板的电连接器
CN102938524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7204544A (zh) 卡缘连接器
CN101542848A (zh) 电气连接器组装体
CN104425951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