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2764B - 隔热箱体 - Google Patents

隔热箱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2764B
CN101532764B CN2009100079864A CN200910007986A CN101532764B CN 101532764 B CN101532764 B CN 101532764B CN 2009100079864 A CN2009100079864 A CN 2009100079864A CN 200910007986 A CN200910007986 A CN 200910007986A CN 101532764 B CN101532764 B CN 1015327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flange
limit
connecting hole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79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2764A (zh
Inventor
驹泽恒史
宫武俊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32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2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2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27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高一种隔热箱体,在构成内箱时不需要螺钉等安装件,能够使隔热材料均匀地散布在内箱和外箱之间。在本发明的隔热箱体(2)中,构成内箱(24)的侧面板材(第一板材)(31)具有在本体(31A)的后缘部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凸缘31B以及从本体(31A)横跨到凸缘(31B)而穿透设置的卡合孔31C,并且,背面板材(第二板材)(32)具有位于侧缘部且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卡合边(32D),背面板材(32)的卡合边(32D)从侧面板材(31)的凸缘(31B)立起的方向插入并卡合在卡合孔(31C)的本体(31A)侧的部分,在该状态下背面板材(32)相对侧面板材(31)自由转动。

Description

隔热箱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箱体,其在低温陈列柜、冷藏室等的外箱和内箱之间发泡填充隔热材料而构成。 
背景技术
目前,这种低温陈列柜等的隔热箱体,例如,如专利文件1中所示,以现场发泡方式在钢板制的外面部件(外箱)和内面部件(内箱)之间填充发泡聚氨酯等隔热材料而构成。 
在把多个钢板(板材)接合而形成这种隔热箱体的外箱或内箱时,以前采用如图21所示的螺钉固定进行接合。即,在图21中,附图标记101是构成现有隔热壁102的外面部件,103是内面部件。 
外面部件101将钢板制的板材106、107接合而形成,在一个板材106的端部形成有向内侧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凸缘108,并且,在另一个板材107的端部同样形成有向内侧弯曲成大致直角后进而折返成直角的凸缘109。 
然后,将各凸缘108、109相互紧贴,并从凸缘109侧利用螺钉111进行固定,从而接合板材106、107。之所以这样形成凸缘108、109并固定,是因为考虑到外面部件101的外观而隐藏螺钉111。另外,内面部件103也是将钢板制的板材112、113接合而形成的,此时,该内面部件103构成为在重叠各板材112、113端部的状态下,从外侧用螺钉111进行固定。 
两面部件101、103相互相距间隔而设置在未图示的夹具内,在该状态下将隔热材料原液注入在两面部件101、103之间并发泡。 
然而,在该结构中,由于采用螺钉固定来接合内外面部件103、101,因此存在组装作业效率低,并且部件数量增加、成本高涨等问题。而且,由于两板材112、113之间以及螺钉固定部分的密封性差、隔热材料泄露,因此需要涂敷大量的密封剂。特别是,在内面部件103产生结露时,存在露水浸入到螺钉固定部分的间隙而生锈的问题。 
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采用了如图22所示的结构。即,在图22中所示的结构中,内面部件115通过接合钢板制板材116、117而构成,并且,外面部件18通过接合钢板制板材119、120而构成。 
附图标记121、122为将相互接合的一板材119、116端部向成为隔热材料侧的方向弯曲而形成的被嵌合边、123、124为将该被嵌合边121、122的前端部折返而形成的折返部、125、126为将另一板材120、117端部向成为隔热材料侧的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嵌合边,通过将这些嵌合边125、126插入并嵌合在被嵌合边121、122以及折返部123、124之间,紧密连接这些板材,并构成为使两板材大致共面。 
专利文件1:(日本)特公平6-27613号公报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由于形成有向成为隔热材料侧的方向突出的被嵌合边、嵌合边及折返部,因此,在内面部件和外面部件之间填充并发泡隔热材料时,根据隔热材料原液的填充位置的不同而存在该嵌合边等阻碍隔热材料均匀地散布的问题。由此,导致产生隔热箱体整体的隔热性能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而提出的,其提供一种在构成内箱时可以不需要螺钉等安装件,并且,在内箱和外箱之间能够使隔热材料均匀地散布的隔热箱体。 
本发明的隔热箱体,在矩形内箱和外箱之间发泡填充隔热材料而构成,其特征在于,内箱至少具有构成一面的第一板材以及与该第一板材相邻并构成该内箱的其他面的第二板材,第一板材具有在本体的缘部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凸缘以及从本体横跨到凸缘而穿透设置的卡合孔,并且第二板材具有位于缘部且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卡合边,第二板材的卡合边从第一板材的凸缘立起的方向插入并卡合在卡合孔的本体侧的部分,在该状态下第二板材相对第一板材自由转动。 
第二方面发明的隔热箱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内箱的相邻的三面通过卡合孔和卡合边的卡合而分别连接。 
根据本发明,在矩形内箱和外箱之间发泡填充隔热材料而构成的隔热箱体中,由于内箱至少具有构成一面的第一板材以及与该第一板材相邻并构成 该内箱的其他面的第二板材,第一板材具有在本体的缘部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凸缘以及从本体横跨到凸缘而穿透设置的卡合孔,并且第二板材具有位于缘部且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卡合边,第二板材的卡合边从第一板材的凸缘立起的方向插入并卡合在卡合孔的本体侧的部分,在该状态下第二板材相对第一板材自由转动,因此,在组装该内箱时,从第一板材的凸缘立起的方向,在第一板材的缘部形成为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凸缘的卡合孔中插入第二板材的缘部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卡合边,在该状态下,通过将第二板材相对第一板材转动约90°,使两板材以交叉成大致直角的状态进行卡合。 
由此,在两板材交叉成大致直角的状态下,形成在第一板材缘部的凸缘与第二板材的缘部外面(隔热材料侧)抵接,形成在第二板材缘部的卡合边与第一板材的缘部外面抵接。因此,在卡合边不向内箱的内侧(隔热箱体的内面)露出且卡合部不向各板材的外面突出的情况下,能够构成内箱。 
因而,在构成内箱时可以不需要螺钉等安装件,并且,在不受该螺钉等的突出部影响的情况下,能够在该内箱和外箱之间均匀地散布隔热材料。由此,能够谋求提高隔热箱体的隔热性能。另外,由于卡合边和凸缘位于内箱的外面且与其他板材重叠,因此,防止隔热材料的发泡泄露的胶带粘贴也变得容易。由此,能够谋求提高组装作业性。 
特别是,在两板材被卡合的状态下,由于不存在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因此,在进行组装作业时,不需考虑载置面,能够谋求提高组装作业性。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在上述发明中,由于内箱的相邻的至少三面由第一板材或第二板材构成,因此,各板材能够相互支承并保持卡合状态,从而能够谋求提高组装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低温陈列柜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低温陈列柜的纵剖侧视图; 
图3是内箱的后方立体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侧面板材(从正面看时的右侧面)的平面图; 
图6是图5的右侧视图; 
图7是图5的下部放大图; 
图8是图5的顶面图; 
图9是侧面板材的上部放大展开图; 
图10是背面板材的平面图; 
图11是图10的左侧视图; 
图12是图10的上部转角部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0的顶面图; 
图14是顶面板材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安装状态的从上方看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安装状态的从下方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卡合状态的从上方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卡合状态的从下方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转动第一板材的状态的从上方看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转动第一板材的状态的从下方看的立体图; 
图21是现有的隔热箱体的放大剖面图; 
图22是现有的隔热箱体的放大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低温陈列柜 
2隔热箱体 
6储藏室 
8管道 
23外箱 
24内箱 
26隔热材料 
30顶面板材 
30A本体 
30B凸缘 
30C卡合孔 
30D卡合边 
31侧面板材 
31A本体 
31B凸缘 
31C卡合孔 
31D、31E卡合边 
32背面板材 
32A本体 
32B凸缘 
32D卡合边 
32F连结边 
33底面板材 
33B凸缘 
33C卡合孔 
33D卡合边 
41凹部 
42、43引导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述。图1是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低温陈列柜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陈列柜1的纵剖侧视图。 
本实施例的低温陈列柜1是设置在餐饮店、超市、便利店等店铺而用于冷藏饮料等商品并陈列的陈列柜,其本体由前面开口的隔热箱体2构成,在该隔热箱体2内形成有储藏室6。另外,在储藏室6内相距规定间隔而上下架设有多层架子7...。 
在隔热箱体2的前面开口设有玻璃门3,通过该玻璃门3开闭自如地关闭储藏室6的开口。而且,在隔热箱体2的下方形成有机械室10。在该机械室10内设有冷却装置的构成冷却循环的压缩机11和冷凝器12等。另外,附图标记3A是用于开闭玻璃门3的把手,17是排水盘。而且,在隔热箱体2的前部内侧即储藏室6的开口缘部,横跨上下而配设有用于照明储藏室6内的未图示的照明装置。 
另一方面,在储藏室6的背部,与隔热箱体2的背壁2A相距规定间隔地在其内侧设有隔板5,在该隔板5和隔热箱体2之间,形成有横跨上下的管道8。而且,在该隔板5的下部前方,与隔热箱体2的底壁2C相距间隔地安装有台面板(デツクパン)4,在该台面板4和隔热箱体2之间,横跨 前后而形成有与所述管道8连通的下管道8A。在该下管道8A的前端形成有冷气排出口16。 
而且,在隔热箱体2的顶壁2B下侧,与该顶壁2B相距规定间隔地在其内侧设有隔板9,在该隔板9和隔热箱体2之间,横跨前后而形成有与所述管道8连通的上管道8B。在该管道8B的前端形成有冷气吸入口15。 
在该上管道8B、管道8、下管道8A的一连串的管道内,纵向设置有与所述压缩机11一并构成冷却装置的冷却器13,并且配设有冷气循环用送风机14。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构成冷却装置的送风机11、冷气循环用送风机14运转,储藏室6内被冷却到规定的冷藏温度。 
接着,说明上述隔热箱体2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隔热箱体2构成为具有:前面开口的矩形钢板制外箱23、在该外箱23内相距间隔地组装且前面开口的不锈钢等钢板制的矩形内箱24以及在这些外箱23和内箱24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以现场发泡方式填充的发泡聚氨酯隔热材料26等。 
在此,参照图3和图4说明内箱24的结构。图3是内箱24的后方立体图,图4是图3的分解立体图。内箱24将构成上面的顶面板材30、分别构成两侧面的侧面板材31、31、构成背面的背面板材32以及构成底面的底面板材33组合而构成。各板材30、31、32、33如上所述由不锈钢等钢板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厚度为0.5mm左右的板材。 
首先,参照图5至图9说明侧面板材31。图5是侧面板材31(从正面看时的右侧面)的平面图,图6是图5的右侧视图,图7是图5的下部放大图,图8是图5的顶面图,图9是侧面板材31的上部放大展开图。 
在侧面板材31的本体31A的后缘部,横跨上下而形成有向内侧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凸缘31B,并且,横跨该凸缘31B和侧面板材31的本体31A,相距规定间隔地穿透设置有多个卡合孔31C。 
在本实施例中,将与该侧面板材31卡合的背面板材32的板厚设为0.5mm左右,为了使形成在该背面板材32的卡合边32D能够插入到该卡合孔31C内,将卡合孔31C的大小设为相比该板厚而足够大的1.5mm左右。此时,横跨本体31A和凸缘31B而穿透设置卡合孔31C,以便在组装的状态下使卡合边32D(连结边32F)位于卡合孔31C的本体31A侧的部分。 
在侧面板材31的本体31A的前部,横跨上下而弯曲形成有储藏室6侧 开口的、截面为大致“コ”字形的凹部41(图8)。在该凹部41内,横跨上下而收纳有构成如上所述的照明装置的荧光灯等。 
在侧面板材31的本体31A的上缘部,如图9的放大展开图所示,相距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卡合边31D。如图8的顶面图所示,这些卡合边31D朝向外侧(即外箱23侧)弯曲成大致直角。另外,在该卡合边31D和本体31A之间,为了能够容易地弯曲形成卡合边31D而形成有引导孔42。 
同样地,在侧面板材31的本体31A的下缘部,相距规定间隔地也形成有多个卡合边31E。在本实施例中,在上缘部形成有三个卡合边31D,与此相对,在下缘部形成有两个卡合边31E。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3说明背面板材32。图10是背面板材32的平面图,图11是图10的左侧视图,图12是图10的上部转角部的放大图,图13是图10的顶面图。 
在背面板材32的本体32A的两侧缘部,相距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卡合边32D。如图12的放大图所示,这些卡合边32D位于本体32A的侧缘部端面的稍微外侧,例如与该背面板材32卡合的侧面板材31的板厚0.5mm左右,并且向前方弯曲成大致直角。由此,在本体32A和从其侧缘部弯曲形成的卡合边32D之间形成连结边32F。各卡合边32D设置为,在被卡合的侧面板材31的后缘部,与横跨本体31A和凸缘31B形成的各卡合孔31C对应而能够相互卡合。 
在背面板材32的本体32A的上下缘部,横跨前后而形成有向内侧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凸缘32B,并且,横跨该凸缘32B和背面板材32的本体32A且相距规定间隔地穿透设置有多个卡合孔32C。 
在本实施例中,将与该背面板材32卡合的顶面板材30(底面板材33)的板厚设为0.5mm左右,为了使形成在顶面板材30的卡合边30D能够插入到该卡合孔32C内,将卡合孔32C设为相比该板厚而足够大的1.5mm左右。此时,横跨本体32A和凸缘32B穿透设置卡合孔32C,以便在组装的状态下使卡合边30D位于卡合孔32C的本体32A侧的部分。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本体32A的上缘部穿透设置有两个卡合孔32C,与此相对,在下缘部穿透设置有三个卡合孔32C。 
接着,参照图14说明顶面板材30。图14表示顶面板材30的平面图。顶面板材30的本体30A的前侧缘部,与形成在被卡合的两侧面板材31前部 的凹部41的形状对应地向外侧突出而形成。 
另外,在顶面板材30的本体30A的两侧缘部,包含上述突出形成的部分且横跨前后而形成有向下方(储藏室6侧)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凸缘30B,横跨该凸缘30B和顶面板材30的本体30A且相距规定间隔地穿透设置有多个卡合孔30C。在本实施例中,将与该顶面板材30卡合的侧面板材31的板厚设为0.5mm左右,将该卡合孔30C的大小设为相比该板厚而足够大的1.5mm左右。 
在顶面板材30的本体30A的后缘部,相距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卡合边30D。这些卡合边30D在进行组装作业时向储藏室6侧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在该卡合边30D和本体30A之间,为了能够容易地弯曲形成卡合边30D而形成有引导孔43。 
另外,形成内箱24底面的底面板材33的结构也与该顶面板材30的结构大致相同,在两侧缘部弯曲形成有未图示的凸缘,在该凸缘上形成有卡合孔33C,并且,在后缘部形成有多个(在此为三个)向储藏室6侧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卡合边33D。其中,在该底面板材33形成有用于连通机械室10内和管道8内的连通孔44等。 
根据该结构,参照图15至图20说明内箱24的组装步骤。首先,在对因侧面板材31的凹部41等凹凸形状而影响组装的侧面板材31和顶面板材30进行组装之前,组装不受影响的背面板材32和侧面板材31。在此,将侧面板材31设为形成有凸缘31B和卡合孔31C的第一板材,将背面板材32设为形成有卡合边32D的第二板材。 
第二板材即背面板材32将成为储藏室6侧的面作为上侧而放倒,在该状态下,形成在侧缘部的卡合边32D朝上方立起。如图15和图16所示,相对该背面板材32,以使形成在后缘部的凸缘31B朝下的方式重叠一第一板材即侧面板材31。此时,如图17和图18所示,背面板材32的卡合边32D位于侧面板材31的凸缘31B的内侧,从凸缘31B立起的方向插入到横跨凸缘31B和本体31A而形成的卡合孔31C内。 
在该状态下,以各卡合边32D和卡合孔31C的卡合位置为中心,即背面板材32的侧缘部和侧面板材31的后缘部为中心,使侧面板材31转动并立起。此时,背面板材32的卡合边32D在侧面板材31的卡合孔31C内转动,以收纳在卡合孔31C的本体31A侧的状态且与侧面板材31的后缘部外 面(外箱23侧)抵接的状态被插入并卡合。另外,形成在侧面板材31后缘部的凸缘31B以与背面板材32的侧缘部外面(外箱23侧)抵接的状态被支撑(图20)。因而,通过使侧面板材31的前端部转动例如比90°更大的角度,即使将手从该侧面板材31离开,该侧面板材31也能够稳定地支承在背面板材32。 
然后,与上述同样地,在背面板材32的其他侧缘部安装侧面板材31。 
接着,在利用背面板材32及两侧面板材31、31形成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状态下,先安装底面板材33,然后安装顶面板材30。在此,说明安装顶面板材30的方法。 
首先,在背面板材32安装顶面板材30。即,在横跨形成于背面板材32上端部的凸缘32B和本体32A而形成的卡合孔32C内,插入形成于顶面板材30的后缘部的卡合边30D。此时,从凸缘32B的储藏室6侧向卡合孔32C内插入卡合边30D。 
在该状态下,以各卡合边32D和卡合孔32C的卡合位置为中心,即背面板材32的上缘部和顶面板材30的后缘部为中心,使顶面板材30转动并立起。此时,形成在背面板材32的上缘部的凸缘32B以与顶面板材30的后缘部外面(外箱23侧)抵接的状态被支撑。因而,通过使顶面板材30的前端部转动例如比90°更大的角度,即使将手从该顶面板材30离开,该顶面板材30也能够稳定地支承在背面板材32。 
接着,如上所述,将凹部41的凹凸形状对组装产生影响的顶面板材30及底面板材33与各侧面板材31卡合。在此,将顶面板材30(底面板材33)设为形成有凸缘30B(33B)和卡合孔30C(33C)的第一板材,将侧面板材31设为形成有卡合边31D的第二板材。 
首先,使卡合在背面板材32的侧面板材31的前端部暂时向储藏室6侧转动,使该侧面板材31的上缘部和下缘部位于顶面板材30和底面板材33的侧缘部的更内侧。 
之后,从形成在顶面板材30和底面板材33的侧缘部的凸缘30B的储藏室6侧,将形成在侧面板材31的上缘部的卡合边31D插入并卡合在横跨顶面板材30的凸缘30B和本体30A而形成的卡合孔30C内,同样地,将形成在侧面板材31的下缘部的卡合边31E插入并卡合在横跨底面板材33的凸缘33B和其本体而形成的卡合孔内。在进行一侧面板材31与顶面板材30及 底面板材33的卡合之后,同样地,使其与另一侧面板材31也卡合。 
然后,将形成在顶面板材30和底面板材33的后缘部的卡合边30D、33D沿着引导孔43弯曲,使该卡合边与背面板材32的外面一致。 
由此,在内箱24中,侧面板材31和背面板材32之间的关系为,在构成第一板材的侧面板材31和构成第二板材的背面板材32交叉成大致直角的状态下能够卡合,并且,侧面板材31和顶面板材30(底面板材33)之间的关系为,在构成第一板材的顶面板材30(底面板材33)和构成第二板材的侧面板材31交叉成大致直角的状态下能够卡合。 
因此,在各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卡合关系中,形成在第一板材的缘部的凸缘31B、30B(33B)能够与第二板材的缘部外面(隔热材料26侧)抵接,形成在第二板材的缘部的卡合边32D能够与第一板材的缘部外面抵接。另外,也可以使形成在顶面板材30或底面板材33的卡合边31D、31E沿着引导孔42弯曲,使该卡合边与侧面板材31的外面一致。 
因而,由于卡合边或板材的凸缘等的端面不向内箱24的内侧(隔热箱体2的内面)露出,因此,能够提高从储藏室6侧看的外观。而且,由于卡合边或凸缘位于内箱的外面且与另一板材重合,因此,卡合部不向各板材的外面(隔热材料26侧)突出而能够构成内箱24。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防止隔热材料26的发泡泄露的胶带粘贴作业,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而且,由于卡合部等不向外面突出,因此,在进行组装作业时无需考虑载置面,能够谋求提高组装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内箱24的相邻的至少三面即背面板材32、侧面板材31、顶面板材30,或者背面板材32、侧面板材31、底面板材33分别由形成有凸缘和卡合孔的第一板材或形成有卡合边的第二板材构成,并且相互卡合,因此,各板材能够相互支承而保持卡合状态。 
由此,无需用螺钉进行固定,能够将内箱24的作为箱体的形变或倾斜限于最小限定,因此,也能够谋求提高组装作业性。 
另外,由于构成内箱24的背面板材32、侧面板材31、顶面板材30、底面板材33在至少一边上,即背面板材32在上下缘部、侧面板材31在后缘部、顶面板材30和底面板材33在两侧缘部弯曲形成有凸缘,因此,能够抑制板材自身的变形,能够确保作为板材的强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前部形成凹部41的情况下,在组装侧面 板材31和背面板材32之后,组装实施了凹凸形状处理的顶面板材30和底面板材33,因此,能够抑制在进行组装作业时因该凹凸形状而损伤各板材的储藏室6侧的面的不良情况。 
如上所述构成的内箱24与外箱23一并相互相距间隔地设置在未图示的夹具内,在该状态下注入发泡聚氨酯隔热材料的原液并使其发泡而构成隔热箱体2。 
此时,由于内箱24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内箱24和外箱23之间不会突出螺钉等的突出部。因此,不受突出部的影响而能够使隔热材料26均匀地散布在该内箱24和外箱23之间。由此,能够谋求提高隔热箱体2的隔热性能。 

Claims (2)

1.一种隔热箱体,其在矩形内箱和外箱之间发泡填充隔热材料而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箱至少具有构成一面的第一板材以及与该第一板材相邻并构成该内箱的其他面的第二板材,
所述第一板材具有在本体的缘部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凸缘和从所述本体横跨到凸缘而穿透设置的卡合孔,并且
所述第二板材具有位于缘部且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卡合边,
所述第二板材的卡合边从所述第一板材的凸缘立起的方向插入并卡合在所述卡合孔的所述本体侧的部分,在该状态下所述第二板材相对所述第一板材自由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箱的相邻的三面能够通过卡合孔和卡合边的卡合而分别连接。
CN2009100079864A 2008-03-13 2009-03-06 隔热箱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27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63985A JP2009222241A (ja) 2008-03-13 2008-03-13 断熱箱体
JP063985/08 2008-03-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2764A CN101532764A (zh) 2009-09-16
CN101532764B true CN101532764B (zh) 2011-03-09

Family

ID=41103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798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2764B (zh) 2008-03-13 2009-03-06 隔热箱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222241A (zh)
CN (1) CN1015327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9609B (zh) * 2010-05-27 2012-01-04 合肥美的荣事达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箱壳及具有其的冰箱
CN106949701B (zh) * 2017-04-14 2019-09-27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的箱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CN116438417A (zh) * 2020-12-15 2023-07-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275U (ja) * 1983-06-24 1985-01-17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板状部材の仮止め構造
JPS6011476U (ja) * 1983-07-01 1985-01-25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板状部材の仮止め構造
JPH029351Y2 (zh) * 1985-05-13 1990-03-07
JP2006182386A (ja) * 2004-12-27 2006-07-13 Rengo Co Ltd 花卉梱包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22241A (ja) 2009-10-01
CN101532764A (zh) 200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04853B2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oor thereof
US4006947A (en) Liner and insulation structure f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7413328B2 (ja) 冷蔵商品陳列システム
CN102037300B (zh) 制冷装置
CN100565056C (zh) 用于制冷装置的内胆
RU2010152655A (ru) Холоди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10337774B2 (en) Refrigeration appliance with an internal evaporator
JP6373655B2 (ja) 冷蔵庫
CN102037301A (zh) 制冷装置
CN101566416A (zh) 无支架快速拼装式冷藏柜
CN101532764B (zh) 隔热箱体
CN102066858A (zh) 制冷装置
KR930008029B1 (ko) 단열상자와 그 제조방법
CN102037298A (zh) 制冷装置
CN102478341A (zh) 冰箱中横梁的固定结构、冰箱及其制造方法
US10436502B2 (en) Door shelf for a refrigeration device, refrigeration device having a door shelf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door shelf
JP3759552B2 (ja) オープン形低温ショーケース
JP3411182B2 (ja) 貯蔵庫
JP6794507B2 (ja) 冷蔵庫
CN102037295A (zh) 制冷装置
CN220607934U (zh) 展示柜
JP4598171B2 (ja) 棚柱付き冷蔵ショーケース
WO2023181433A1 (ja) 貯蔵庫
CN220655235U (zh) 展示柜
JP7280740B2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09

Termination date: 201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