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6237A - 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6237A
CN101526237A CN200910038529A CN200910038529A CN101526237A CN 101526237 A CN101526237 A CN 101526237A CN 200910038529 A CN200910038529 A CN 200910038529A CN 200910038529 A CN200910038529 A CN 200910038529A CN 101526237 A CN101526237 A CN 101526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wall portion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heating device
soleno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38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社本
刘翔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Fushibao Electrical Equipment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Fushibao Electrical Equipment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Fushibao Electrical Equipment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Fushibao Electrical Equipment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385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26237A/zh
Publication of CN101526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62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包括呈凹弧形的面板及设置在面板外侧的电磁线圈;面板包括底壁部和环绕所述底壁部而形成凹弧形面板的侧壁部;底壁部中心设置通气孔和温度传感器,在面板的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锅具定位凸台。沿面板的外侧壁面均匀设置三条以上的径向凸筋,电磁线圈紧贴固连在所述径向凸筋顶部;对应底壁部设置第一电磁线圈,对应侧壁部设置第二电磁线圈,第二线圈呈弧形并与侧壁部的外侧壁面适配。在面板的内侧并位于底壁部与侧壁部的结合部位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在底凹槽中设置一个以上的贯通面板的通气孔。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优点,可以广泛应用在使用电磁线圈加热的电器具中,特别是炒菜用的电磁炉产品中。

Description

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加热器具,特别涉及电磁加热器具用的具有弧形面板的面板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电磁加热器具的弧形面板结构,比较典型是1999年11月10日公开,名称为“特适于炒菜锅的电磁炉线圈”的ZL98241610.5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公开了在电磁炉内部设有可供通过电流的线圈,并于该线圈上方设有弧形陶瓷面板,而可于该面板上方承放弧形锅具;其特征是该线圈是配合锅具弧形而由内向外延伸成一凹弧面,使该线圈在各部分均与上方陶瓷面板及弧形锅具保持同等间距。本实用新型的该线圈能以全面性配合弧形锅具的结构,使锅具更均匀发热加温,而可于电磁炉上使用炒菜锅烹调食物。
在实际使用时,炒菜时锅具温度一般至少达到250度以上,这样炒菜的效果比较好。该温度范围远远高于煮饭、煲汤时约80~120度左右的工作温度。通过对上述技术方案予以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方案并未考虑炒菜锅具的高温对弧形陶瓷面板的热影响及面板本身的散热问题,也未考虑对上部锅具的温度控制问题,导致利用该技术制造的电磁炉不仅不能连续性工作比较长的时间,而且锅具受热面积太小,炒菜的口味效果很差,对锅具内的被烹调的物体也无法实施有效控制而发生烧焦问题;其次不得不使用价格昂贵的耐高温面板如微晶板,但目前国内并未有效解决呈凹弧形的微晶板的制造问题,不仅供应量极少而且全部依赖进口;如果使用陶瓷材质的凹形面板,由于陶瓷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小,高温容易破裂。因此上述技术发明公开后,至今未能有效地应用。
发明内容
我们知道炒菜和蒸煮菜是两个不同的工艺,对加热器具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温度控制不同,炒菜需要的高温度及锅具受热温度的均匀性是必须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为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包括呈凹弧形的面板及设置在所述面板外侧的且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设置通气孔,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面板的内侧。
所述面板呈凹弧形,主要是承载锅具的部件,因此可以与呈凹弧形的锅具配合而用于传统的炒菜、煮饭、煲汤等活动。反过来,与呈凹弧形的所述面板配合使用的锅具的外侧壁面也最好具有与所述面板内侧壁形状基本一致的形状,进而使所述锅具与所述面板之间不仅配合间隙均匀而贴合恰当,电磁热转换效能比较高。当然这里所述面板与所述锅具的形状基本一致,仅仅指所述锅具的外侧壁面与所述面板的内侧壁形状基本一致,所述锅具外表面至少可以不用设置与所述面板的内侧壁表面一样的槽、孔或凸台。
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是指基本接近所述面板的底部的区域;由于所述面板上需要设置流通冷却空气的通气孔,其中在当所述面板整体呈顺次平滑的凹弧形时,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主要是指环绕并基本接近所述通气孔的部位;当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呈平底形或小凹弧形时,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主要是指平底形或小凹弧形的部位。
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设置通气孔,从而使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面板的内侧,进而在实际炒菜时使位于所述面板与所述锅具之间间隙内的热空气能够自然地顺利向上排出。即:可以防止所述面板与所述锅具之间间隙成为相对封闭的热空气死角,从而大大减少高温锅具向所述面板直接或间接传导的热量。其次也可以通过不断流动的冷却气体对所述面板散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中心位置,所述通气孔内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之间具有可以让冷却气体流通的间隙通道。这样的结构,将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孔与所述通气孔合二为一,既可以是在所述温度传感器上直接设置可以流通冷却空气的通气孔,或者是将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之间设置可以流通冷却空气的间隙通道等,皆是等同的方案。其次,在将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之间设置可以流通冷却空气的间隙通道,又可以使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之间不会大面积的直接接触,减少两者之间的温度传导而使温度感应出现不必要的误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非中心位置,而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中心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安装孔;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孔内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该技术方案主要是在能够实现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面板的内侧的功能时,将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孔与所述通气孔分开设置,从而使产品的加工难度降低,产品的实质性结构还显得简单。当然在这种结构方式下并不排斥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孔与所述温度传感器之间存在的安装间隙也仍然可以流通部分冷空气。
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从而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感应位于所述面板上面的所述锅具的温度,该温度信号被所述温度传感器转换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并传输给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再通过该控制系统对电磁线圈或冷却风扇等电器件予以控制。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头部最好高于所述面板的内侧壁面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基本贴在所述锅具的底部,使感应到的锅具体温度比较准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面板的内侧壁面上对称设置有锅具定位凸台。所述锅具定位凸台高于所述面板的内侧壁表面,从而使所述锅具与所述面板之间不仅具有间隙空间,而且使所述锅具与所述面板之间通过以点定面的原理实现定位又不存在大面积接触,使两者之间的直接热传导大大减少。其中所述锅具定位凸台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半圆形、矩形等,所述锅具定位凸台的顶端高出所述面板的内侧壁表面1~5MM左右比较佳。其次如果所述锅具定位凸台反过来设置在所述锅具的外侧壁面上而不是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内侧壁面上,也可以实现定位与隔离作用,皆是等同的技术方案,但该方案导致所述锅具是生铁制造需要抛光打磨时,其外侧壁面不容易抛光打磨加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面板包括底壁部和环绕所述底壁部而形成凹弧形面板的侧壁部;其中所述底壁部形成所述面板的所述底部区域,所述底壁部呈平底形或小凹弧形。
所述面板的底壁部呈平底形,是指所述底壁部基本呈平板状,所述面板的侧壁部呈凹弧形并以平滑的过渡方式与呈平板状的所述底壁部过渡连接。所述面板的底壁部呈小凹弧形,是指所述底壁部的凹形弧的直径比所述侧壁部的弧形直径大,所述面板的侧壁部以平滑的过渡方式与所述底壁部过渡连接。其次所述小凹弧形,不仅可以是所述底部区域稍微向下逐步凹陷的结构,也包括稍微向上逐步凸出形的结构,还可以凹凸结合的波浪性结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底壁部的内侧壁面上或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壁面上对称设置有锅具定位凸台。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底壁部的内侧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底凹槽设置在所述底壁部与所述侧壁部的接合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底凹槽部位。所述底凹槽的横截面可以呈半圆形、半椭圆形或矩形等,主要用于汇集向所述面板内侧可能滴落的水、油等杂物。而如果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底凹槽部位,所述通气孔不仅可以将收集在所述底凹槽中的水、油等杂物予以自动泄露到所述面板外侧的收集装置中,而且还可以让位于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进入到所述面板内侧,使炒菜时锅具底部的热空气能够随时排出,防止所述面板与所述锅具之间借助于热空气形成大量的热交换。其次从形成空气对流的功能分析,所述通气孔还可以设置在所述侧壁部下部的基本靠近所述底壁部的部位,皆是等同的实施方案;如果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侧壁部而又距离所述底壁部越远,空气对流的效果及相应的冷却效果会明显降低。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径向侧壁凹槽,其中所述径向侧壁凹槽呈螺旋形并向外延伸到所述侧壁部的顶部。所述径向侧壁凹槽是指凹槽沿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壁的径向方向设置和分布,即从所述内侧壁的底部向顶部延伸分布。这样所述径向侧壁凹槽可以加大从所述锅具底部空气流动的通道;其中所述径向侧壁凹槽呈螺旋形分布,可以促使所述锅具底部的气流沿螺旋性凹槽形成一定的旋转,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径向侧壁凹槽与所述底凹槽连通。这样可以进一步快速地引导气流从所述锅具底部向上流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沿所述面板的外侧壁面均匀设置三条以上的径向凸筋,所述电磁线圈紧贴固连在所述径向凸筋顶部;所述径向凸筋的高度为1~2MM。当然所述径向凸筋也可以仅仅分布在与所述电磁线圈的安装位置对应的部位,而不必环绕整个所述面板的外侧壁面。这样所述电磁线圈不仅能够基本贴近所述面板的外侧壁,使电磁热转换效能高,但又与所述面板之间具有一定的散热间隙,同时也使所述面板与所述电磁线圈之间不会发生大量的直接热量传导。当然所述电磁线圈还必须借助于其它辅助设施才能紧贴固连在所述径向凸筋上,但这些固定方案有很多种,如采用辅助支架用螺钉固定在所述面板上的方案等。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电磁线圈包括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对应所述底壁部设置第一电磁线圈;对应所述侧壁部设置呈桶形的第二电磁线圈,所述第二电磁线圈适配地环绕在所述侧壁部的外侧。将所述电磁线圈分为两个线圈,不仅对它们可以实施分开控制,使加热控制灵活;而且,将第一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底壁部的下部并与所述底壁部的形状适配,这样所述第一电磁线圈能够与所述底壁部紧贴固连并对位于所述底壁部上面的锅具部位在通电后通过所产生的磁场予以加热;其次在移开锅具后又能将其它加热水壶、汤锅等放置其上烧水、煲汤。又由于环绕所述侧壁部设置第二电磁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呈桶形并与所述侧壁部的外侧壁适配,这样在炒菜时可以对锅具的侧部予以加热,使整个锅具受热均匀。其次将所述电磁线圈分为两个线圈,又可以使电磁线圈能够分开制造,特别是可以单独制造第二电磁线圈,使呈桶形的第二电磁线圈的线程、高度大为缩短,提高制造电磁线圈的成品率,减少电磁线圈在安装、使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破裂、松懈等问题,又可以将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安装高度提高,即可以加大所述面板和锅具的受热面积弧度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面板仅仅具有非常浅的弧度数的缺陷。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面板的外侧并环绕所述第二电磁线圈设置有第二通风通道;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侧壁部结合连接形成第二通风容腔,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容纳在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第二通风容腔内;在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前端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二进风机,后端封闭或开放均可。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降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工作发热温度,提高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工作稳定和安全性。其次还可以是,将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后端封闭而使第二通风容腔制做为相对封闭的容腔,在所述第二通风通道所衔接的所述面板部位设置多个面板侧壁孔,从第二进风机吹入的气流透过所述第二电磁线圈与所述面板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面板侧壁孔进而进入到所述面板的内侧;这样不仅可以使交换了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热量的空气直接通过所述面板侧壁孔排出,而且该被排出的气体又可以驱使所述面板与所述锅具之间的热空气快速排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面板的外侧并环绕所述通气孔设置有第一通风通道;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面板外侧壁结合连接形成通风容腔;在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一端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一进风机;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另一端封闭。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从所述面板的外侧将冷空气强制输入到所述面板的内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面板是耐温透磁的塑料制造。作为面板材料,一般还可以使用微晶玻璃、陶瓷板等,但由于本发明采用上述降温措施,就可以采用耐高温塑料,可以进一步减低价格成本,制造过程也相对简单,重量也轻。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第二通风容腔制做为相对封闭的容腔,与所述第二通风通道所衔接的所述面板部位设置2个以上的板侧壁孔;从所述第二进风机吹入的气流透过所述第二电磁线圈与所述面板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面板侧壁孔进而进入到所述面板的内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电磁线圈的线圈匝之间留有一定的散热间隙。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上述设计方案,使本发明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设置通气孔,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面板的内侧,促使所述面板内侧的热空气流动散热,从而使所述面板的工作温度大大降低。
2.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从而通过该温度传感器感应位于所述面板上面的所述锅具的温度,实现对锅具工作温度的有效控制。
3.沿所述面板的外侧壁面对称设置径向凸筋。这样所述电磁线圈不仅能够基本贴近所述面板的外侧壁,使电磁热转换效能高,但又与所述面板之间具有一定的散热间隙,同时也使所述面板与所述电磁线圈之间不会发生大量的直接热量传导。
4.对应所述底壁部设置第一电磁线圈;对应所述侧壁部设置第二电磁线圈。不仅对它们可以实施独立制造和分开控制,使加热控制灵活;又由于环绕所述侧壁部设置第二电磁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呈弧形并与所述侧壁部的外侧壁适配,这样在炒菜时可以对锅具的侧部予以加热,是整个锅具受热均匀。特别是可以单独制造第二电磁线圈,使呈桶形的第二电磁线圈的线程、高度大为缩短,提高制造电磁线圈的成品率,减少电磁线圈在安装、使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破裂、松懈等问题,又可以根据炒菜所需的火力及火力分布特点需求,设计适用的线圈本身的高度和第二电磁线圈距离所述面板的底部的高度,将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安装高度提高,大大提高所述面板上面的所述锅具侧部的受热高度,即可以加大所述锅具的受热面积弧度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面板和锅具仅仅具有非常浅的弧度数的缺陷。
5.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部位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在所述底凹槽中设置一个以上的贯通所述面板的通气孔。不仅通过所述底凹槽可以汇集滴落在所述面板内侧的水、油杂物,在所述底凹槽中的杂物可以自动泄露到所述面板外侧的收集装置中,而且还可以通过通气孔让位于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进入到所述面板内侧,使炒菜时锅具底部的热空气能够随时排出,防止所述面板与所述锅具之间借助于热空气形成大量的热交换。
6.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径向侧壁凹槽。这样所述径向侧壁凹槽可以加大从所述锅具底部空气流动的通道,也加大所述面板的散热面积。
7.所述径向侧壁凹槽与所述底凹槽连通。这样可以进一步快速地引导气流从所述锅具底部向上流通。
8.所述面板的内侧壁表面对称设置锅具定位凸台,其中所述锅具定位凸台高出所述面板的内侧壁表面1~5MM;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将所述锅具与所述面板的内侧面予以分隔,也容易将所述的锅具在弧形面板内定位,减少所述面板与所述锅具之间的直接热传导。
9.环绕所述第二电磁线圈设置有第二通风通道,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降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工作发热温度,提高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工作稳定和安全性。
10.在所述面板的外侧并环绕所述通气孔设置有第一通风通道。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从所述面板的外侧将冷空气强制输入到所述面板的内侧。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优点,可以广泛应用在使用电磁线圈加热的电器具中,特别是炒菜用的电磁炉产品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方案实施例一产品的所述锅具的剖视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方案实施例一产品的所述面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所述面板的俯视图;
图6是图2中所述面板的仰视图(不包含位于所述面板外侧的电磁线圈、风道等部件);
图7是应用本发明方案实施例二产品的所述锅具的剖视图;
图8是应用本发明方案实施例二产品的所述面板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二中所述底壁部的等同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的电磁加热器具,包括面板1,支承所述面板1的壳体5,其中所述面板1是耐温透磁的塑料制造。所述壳体5中容纳有控制系统、风机等部件;所述壳体5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5a,在所述进风口5a部位还可以设置强制进风的风机(图中未画出)。所述面板1呈凹弧形,所述面板1包括基本呈平板状的底壁部1a和环绕所述底壁部1a而形成凹弧形面板的侧壁部1b,其中所述底壁部1a构成所述面板1的底部区域;所述底壁部1a的中心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安装孔10,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孔10内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4。从而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4感应位于所述面板1上面或者说内侧的所述锅具6的温度,该温度信号被所述温度传感器4转换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并传输给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再通过该控制系统对电磁线圈或冷却风扇等电器件予以控制。所述温度传感器4具有可以上下自由伸缩的弹性的头部,其头部的自由高度高于所述底壁部1a的内侧壁平面并且高于所述第一锅具定位凸台15,从而当将所述锅具6放置在所述面板1内侧时,所述温度传感器4可以基本贴在所述锅具6的底部,使感应所述锅具6的温度比较准确。
所述面板1呈凹弧形并承载所述锅具6,因此可以与呈凹弧形的锅具配合而用于传统的炒菜。反过来,如图1所示,与呈凹弧形的所述面板1配合使用的锅具6的外侧壁形状也具有与所述面板1的内侧壁形状基本一致,即包含有侧壁6b和平底形的底壁6a,进而使所述锅具6与所述面板1之间不仅配合间隙均匀而贴合恰当,电磁热转换效能比较高。
如图2和图3所示,对应所述侧壁部1b设置呈桶形的第二电磁线圈2b,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适配地环绕在所述侧壁部1b的外侧。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采用辅助支架和螺钉固定在所述面板1上。如图6所示,沿所述面板1的侧壁部1b的外侧壁面均匀设置6条侧壁径向凸筋8,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紧贴固连在所述侧壁径向凸筋8的顶部,所述侧壁径向凸筋8的高度为1.5MM;其中所述侧壁径向凸筋8的高度范围基本与所述第二线圈2b的高度一致。这样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能够与所述侧壁部1b之间具有散热和隔热的间隙。
如图2和图4所示,对应所述底壁部1a设置呈平板状的第一电磁线圈2a,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采用辅助支架和螺钉固定在所述面板1上。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设置为平板状,即设置为具有同心圆的平板状线圈并设置在所述底壁部1a的下部;如图6所示,沿所述面板1的所述底壁部1a的外侧壁面均匀设置6条底壁径向凸筋9,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紧贴固连在所述底壁径向凸筋9的顶部,所述底壁径向凸筋9的高度为1.5MM。这样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能够与所述底壁部1a之间具有散热和隔热的间隙,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紧贴固连在所述底壁部1a的外侧壁上,并对位于所述底壁部1a上面的锅具6的平底部6a直接予以加热,其次在移开锅具后又能将具有平底的其它加热水壶、汤锅等放置其上烧水、煲汤。其次为了使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具有比较好的散热效果,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的线圈匝之间最好留有一定的散热间隙。其次为了配合在所述底壁部1a的中心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安装孔10及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4,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的中心也最好预留相应的安装孔。
环绕所述侧壁部1b设置有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所述第二线圈2b呈桶形并与所述侧壁部1b的外侧壁面适配,这样在炒菜时可以对锅具6的侧部予以加热,使整个锅具6受热均匀。其次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的线圈匝之间最好留有一定的散热间隙。
在所述面板1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一电磁线圈2a和第二电磁线圈2b;将电磁线圈分为第一电磁线圈2a和第二电磁线圈2b两个线圈,不仅对它们可以实施分开控制,使加热控制灵活,并且易于分开加工、装配和使用,其次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与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分开制造和装配,可以根据炒菜所需的火力及火力分布特点需求,设计适用的第二电磁线圈2b本身的高度和第二电磁线圈2b距离所述面板1的底部的高度,可以大大提高所述面板1上面的(内侧的)所述锅具6侧壁6b的受热高度。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根据本方案制造的炉具,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距离所述面板1的底部的安装高度可以达到8CM,远远高于现有技术仅仅最多只能达到约4CM的弧高高度。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所述底壁部1a的内侧并位于所述底壁部1a与所述侧壁部1b的结合部位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12,在所述底凹槽12中设置8个贯通所述底壁部1a的通气孔13。所述底凹槽12主要用于汇集向所述面板1的内侧可能滴落的水、油等杂物。而所述通气孔13不仅可以将收集在所述底凹槽12中的杂物予以自动泄露到所述面板1外侧的收集装置中(图中未画出),而且还可以让位于所述面板1外侧的冷却气体进入到所述面板1的内侧,使炒菜时锅具6的底部的热空气能够随时排出,防止所述面板1与所述锅具6之间借助于热空气形成大量的直接热交换。其次,所述底凹槽12的环槽可以是连续性的槽,也可以是断续性的槽。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所述面板1的外侧并环绕所述通气孔13设置有第一通风通道3;所述第一通风通道3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面板1外侧壁结合连接而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通风容腔3a;在所述第一通风通道3的一端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一进风机(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一通风通道3的另一端封闭。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将从所述壳体5的进风口5a进入的冷空气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容腔3a及所述通气孔13强制输入到所述面板1的内侧。当然如果电磁加热器具的功率比较小,所述锅具6的工作温度并不高的情况下,例如工作温度远远低于所述面板1的最大耐温度数,可以不用设置所述第一通风通道3及相应的第一进风机,而采取空气自然对流的方式从所述壳体5的进风口5a向所述面板1内输送冷空气。其次所述第一通风容腔3a还可以用于收纳从所述通气孔13滴漏入的水或油,汇集在所述第一通风容腔3a内的水或油污物可以自然风干,也可以当第一进风机工作时被吹干,还可以通过专门的管道将这些汇集的污物排出到电磁加热器具的外部。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所述侧壁部1b的内侧壁上设置有4个的径向侧壁凹槽14,其中所述径向侧壁凹槽14呈螺旋形沿所述侧壁部1b的内侧壁从底部向顶部延伸分布。这样所述径向侧壁凹槽14可以从所述锅具6的底部加大空气流动的通道,可以促使所述锅具6底部的气流沿螺旋性凹槽形成一定的旋转,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5所示,所述径向侧壁凹槽14与所述底凹槽12连通。这样可以进一步快速地引导气流从所述侧壁部1b的底部向上流出。
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底壁部1a的内侧壁表面对称设置3个等高的第一锅具定位凸台15,其中所述第一锅具定位凸台15高出所述底壁部1a的内侧壁表面2~4MM。其次,在所述侧壁部1b的内侧壁表面对称设置4个等高的第二锅具定位凸台16,其中所述第二锅具定位凸台16高出所述侧壁部1b的内侧壁表面2~4MM,所述第一锅具定位凸台15和所述第二锅具定位凸台16是平顶的山形形状或者说是横截面呈梯形形状。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将所述锅具6与所述面板1的内侧面予以分隔,也容易将所述锅具6在所述面板1内定位,减少所述面板1与所述锅具6之间的直接热传导。
如图2所示,环绕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设置有第二通风通道7;所述第二通风通道7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侧壁部1b结合连接而形成第二通风容腔7a,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容纳在所述第二通风容腔7a内;在所述第二通风通道7的一端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二进风机(图中未画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在启动第二进风机后降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的工作发热温度,提高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的工作稳定和安全性。
实施例二
如图7、图8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面板1呈凹弧形,所述面板1包括基本呈小凹弧形的底壁部1a和环绕所述底壁部1a而形成凹弧形面板的侧壁部1b;其中所述小凹弧形的底壁部1a是向下逐步(逐渐)凹陷形的形状,所述底壁部1a的中心位置基本上处于所述底壁部1a的最低点,所述底壁部1a的凹弧直径R1大于所述侧壁部1b的凹弧直径R2。
如图9所示,作为所述底壁部1a的一种等同实施结构,其中所述小凹弧形的底壁部1a是向上逐步(逐渐)凸出形的形状,所述底壁部1a的中心位置基本上处于所述底壁部1a的最高点,如此所述底壁部1a与所述侧壁部1b之间结合部位C自然形成具有实施例一中的所述底凹槽12基本功能相同的槽。当然在该等同实施方案中,与该结构配合的所述锅具6的底部形状也应当作出适配性调整。
所述底壁部1a的中心位置设置所述通气孔13,所述通气孔13内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4,所述温度传感器4与所述通气孔13之间具有间隙通道,所述温度传感器4通过固定支架41定位在所述通气孔13中。从而所述面板1外侧的冷空气可以通过该间隙通道进入所述面板1的内侧。当然在所述底壁部1a的中心位置设置具有多重功能的所述通气孔13的情况下(所述通气孔13同时具有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4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孔的功能),在所述底壁部1a的其他部分也还可以增加设置另外的所述通气孔13(图中未画出),从而进一步加大冷却风量。
如图7所示,与呈凹弧形的所述面板1配合使用的锅具6的外侧壁形状也具有与所述面板1的内侧壁形状基本一致,即包含有侧壁6b和小凹弧形的底壁6a,进而使所述锅具6与所述面板1之间不仅配合间隙均匀而贴合恰当,电磁热转换效能比较高。
如图8所示,对应所述底壁部1a设置呈凹弧状的第一电磁线圈2a。环绕所述底壁部1a中心位置的所述通气孔13,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12。所述底凹槽12中不再设置所述通气孔13。这样当所述底凹槽12收集水或油后对之予以直接收纳而不再漏入到其它地方。使用者可以在炒菜结束后直接对之予以擦拭去除。
如图8所示,冷空气直接通过所述底壁部1a中心位置设置的所述通气孔13或其他部位设置的所述通气孔13进入到所述面板1的内侧。
如图8所示,环绕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设置有第二通风通道7;其中所述第二通风通道7的第二通风容腔7a制做为相对封闭的容腔,与所述第二通风通道7所衔接的所述面板1部位设置6个面板侧壁孔11a。从第二进风机吹入的气流透过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与所述面板1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面板侧壁孔11a进而进入到所述面板1的内侧。

Claims (20)

1.一种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包括呈凹弧形的面板及设置在所述面板外侧的且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设置通气孔,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面板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中心位置,所述通气孔内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之间具有可以让冷却气体流通的间隙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非中心位置;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中心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安装孔;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孔内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的内侧壁面上对称设置有锅具定位凸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包括底壁部和环绕所述底壁部而形成凹弧形面板的侧壁部;其中所述底壁部形成所述面板的所述底部区域,所述底壁部呈平底形或小凹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壁部的内侧壁面上或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壁面上对称设置有锅具定位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壁部的内侧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凹槽设置在所述底壁部与所述侧壁部的接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径向侧壁凹槽并向外延伸到所述侧壁部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径向侧壁凹槽并向外延伸到所述侧壁部的顶部,所述径向侧壁凹槽与所述底凹槽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侧壁凹槽呈螺旋形并向外延伸到所述侧壁部的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三条以上的径向凸筋,所述电磁线圈紧贴固连在所述径向凸筋的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凸筋的高度为1~2MM。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包括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对应所述底壁部设置第一电磁线圈,所述第一电磁线圈适配地设置在所述底壁部的外侧;对应所述侧壁部设置呈桶形的第二电磁线圈,所述第二电磁线圈适配地环绕在所述侧壁部的外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的外侧并环绕所述通气孔设置有第一通风通道;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面板外侧壁结合连接形成第一通风容腔;在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一端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一进风机,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另一端封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的外侧并环绕所述第二电磁线圈设置有第二通风通道;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侧壁部结合连接形成第二通风容腔,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容纳在所述第二通风容腔内;在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一端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二进风机。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是耐温透磁的塑料制造。
1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呈凹弧形的锅具;所述锅具的形状基本与所述面板的内侧壁适配。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第二通风容腔为相对封闭的容腔,与所述第二通风通道所衔接的所述面板部位设置2个以上的板侧壁孔;从所述第二进风机吹入的气流透过所述第二电磁线圈与所述面板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面板侧壁孔进而进入到所述面板的内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的线圈匝之间留有一定的散热间隙。
CN200910038529A 2009-04-10 2009-04-10 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 Pending CN1015262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38529A CN101526237A (zh) 2009-04-10 2009-04-10 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38529A CN101526237A (zh) 2009-04-10 2009-04-10 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6237A true CN101526237A (zh) 2009-09-09

Family

ID=41094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38529A Pending CN101526237A (zh) 2009-04-10 2009-04-10 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26237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9015A (zh) * 2012-03-09 2012-07-18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锅具立体加热的智能炒菜灶
CN104886720A (zh) * 2015-04-23 2015-09-09 合肥顺昌电磁感应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感应式炒货加热装置
CN105852630A (zh) * 2016-06-04 2016-08-17 田茂林 一种能够加热的炒锅
CN106211403A (zh) * 2016-08-05 2016-12-07 中山市通威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3d立体加热线圈盘
CN107559895A (zh) * 2017-08-16 2018-01-09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凹盘电磁炉
CN109730541A (zh) * 2018-12-28 2019-05-10 合肥道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烹饪装置的加热系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9015A (zh) * 2012-03-09 2012-07-18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锅具立体加热的智能炒菜灶
CN104886720A (zh) * 2015-04-23 2015-09-09 合肥顺昌电磁感应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感应式炒货加热装置
CN105852630A (zh) * 2016-06-04 2016-08-17 田茂林 一种能够加热的炒锅
CN106211403A (zh) * 2016-08-05 2016-12-07 中山市通威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3d立体加热线圈盘
CN107559895A (zh) * 2017-08-16 2018-01-09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凹盘电磁炉
CN109730541A (zh) * 2018-12-28 2019-05-10 合肥道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烹饪装置的加热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5669B (zh) 一种电磁电压力锅
CN101526237A (zh) 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
CN102755117B (zh) 热源上置式电烤炉
CN208509307U (zh) 电加热装置
CN205825143U (zh) 微波炉的底座和微波炉
CN204757046U (zh) 一种电磁灶及其散热结构
CN203436163U (zh) 一种电磁电压力锅
CN103277818A (zh) 一种薄型电磁炉
CN205693917U (zh) 电磁炉
CN210951418U (zh) 电磁炉
CN205666983U (zh) 电磁炉及线圈盘
CN201310957Y (zh) 高效节能电热炉
CN202505002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式电热锅
CN203539092U (zh) 一种电磁电压力锅的发热盘
CN203024199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CN205306719U (zh) 一种安装及拆卸方便的电磁加热电饭煲
CN206018745U (zh) 电磁炉
CN207279715U (zh) 电磁炉
CN207751027U (zh) 一种凸面加热的电炉
CN206560273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9720477U (zh) 空气炸篮和空气炸锅
CN110345522B (zh) 一种可调拆装型高效节能电炉
CN215723406U (zh) 超薄电陶炉
CN217540829U (zh) 烹饪器具
CN213244873U (zh) 一种新型电热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909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