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0940B - 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0940B
CN101500940B CN2007800302777A CN200780030277A CN101500940B CN 101500940 B CN101500940 B CN 101500940B CN 2007800302777 A CN2007800302777 A CN 2007800302777A CN 200780030277 A CN200780030277 A CN 200780030277A CN 101500940 B CN101500940 B CN 1015009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monoxide
reformed gas
heat transfer
reduces
next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02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0940A (zh
Inventor
向井裕二
前西晃
鹈饲邦弘
中村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00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0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0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09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00Hydrogen;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hydrogen; Separation of hydrogen from mixtures containing it; Purification of hydrogen
    • C01B3/02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 C01B3/32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gaseous or liquid organic compounds with gasifying agents, e.g. water, carbon dioxide, air
    • C01B3/34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gaseous or liquid organic compounds with gasifying agents, e.g. water, carbon dioxide, air by reaction of hydrocarbons with gasifying agents
    • C01B3/38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gaseous or liquid organic compounds with gasifying agents, e.g. water, carbon dioxide, air by reaction of hydrocarbons with gasifying agents using catalysts
    • C01B3/384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gaseous or liquid organic compounds with gasifying agents, e.g. water, carbon dioxide, air by reaction of hydrocarbons with gasifying agents using catalysts the catalyst being continuously externally he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8/00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 B01J8/02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 B01J8/04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the fluid passing successively through two or more beds
    • B01J8/0446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the fluid passing successively through two or more beds the flow within the beds being predominantly vertical
    • B01J8/0461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the fluid passing successively through two or more beds the flow within the beds being predominantly vertical in two or more cylindrical annular shaped beds
    • B01J8/0465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the fluid passing successively through two or more beds the flow within the beds being predominantly vertical in two or more cylindrical annular shaped beds the beds being concen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8/00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 B01J8/02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 B01J8/04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the fluid passing successively through two or more beds
    • B01J8/0446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the fluid passing successively through two or more beds the flow within the beds being predominantly vertical
    • B01J8/0461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the fluid passing successively through two or more beds the flow within the beds being predominantly vertical in two or more cylindrical annular shaped beds
    • B01J8/0469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the fluid passing successively through two or more beds the flow within the beds being predominantly vertical in two or more cylindrical annular shaped beds the beds being superimposed one above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8/00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 B01J8/02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 B01J8/04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such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particles, e.g. in fixed beds the fluid passing successively through two or more beds
    • B01J8/0496Heating or cooling the rea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612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from carbon-containing material
    • H01M8/0625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from carbon-containing material in a modular combined reactor/fuel cell structure
    • H01M8/0631Reactor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reactor/fuel ce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08/00Processe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solid particles; Reactors therefor
    • B01J2208/00008Controlling the process
    • B01J2208/00017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 B01J2208/00477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thermal insulation means
    • B01J2208/00495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thermal insulation means us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r refract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08/00Processe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solid particles; Reactors therefor
    • B01J2208/00008Controlling the process
    • B01J2208/00017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 B01J2208/00504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means of a burn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2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205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reforming step
    • C01B2203/0227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reforming step containing a catalytic reforming step
    • C01B2203/0233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reforming step containing a catalytic reforming step the reforming step being a steam reforming ste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purification step for the hydrogen or the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65Composition of the impurity
    • C01B2203/047Composition of the impurity the impurity being carbon monox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6Integration with other chemical processes
    • C01B2203/066Integration with other chemical processes with fuel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8Methods of heating or cooling
    • C01B2203/0805Methods of heating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811Methods of heating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by combustion of fu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8Methods of heating or cooling
    • C01B2203/0805Methods of heating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811Methods of heating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by combustion of fuel
    • C01B2203/0822Methods of heating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by combustion of fuel the fuel containing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8Methods of heating or cooling
    • C01B2203/0805Methods of heating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811Methods of heating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by combustion of fuel
    • C01B2203/0827Methods of heating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by combustion of fuel at least part of the fuel being a recycle strea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uel Cell (AREA)
  • Hydrogen, Water And Hydri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燃烧气体通道(5),传输来自于燃烧器的燃烧气体;预热蒸发器(6),被供给原料气体和水,由从燃烧气体通道以及一氧化碳减少器(10)通过隔壁进行传导的热使水蒸发并且加热原料气体;重整器(7),利用重整催化剂(8)和从燃烧气体通道通过隔壁而传导的热,使由预热蒸发器供给的原料气体和水蒸汽生成重整气体;一氧化碳减少器(10),由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去除从重整器供给的重整气体中的一氧化碳;筒状的筒体(3),用隔壁(1)、(2)、(30)、(47)划定其内部空间,在其内部形成有燃烧气体通道、预热蒸发器、重整器、以及一氧化碳减少器,该筒体的两端被封闭。在预热蒸发器和一氧化碳减少器之间形成有传热缓冲部(11),其由划定预热蒸发器的隔壁(30)和划定一氧化碳减少部的隔壁(47)以互相具有间隔并相对的方式配置而构成。

Description

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系统,其具备:以城市燃气或者LPG等的碳氢化合物系燃料为原料气体来制造富氢重整气体的氢生成装置、以及使用由氢生成装置所制造的氢来进行发电的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制造富氢重整气体的氢生成装置和使用由氢生成装置所制造的氢来进行发电的燃料电池。 
另外,氢生成装置具备:重整器,其以城市燃气或者LPG等的碳氢化合物系燃料为原料气体,通过使原料气体和水发生水蒸汽重整反应从而生成含有氢、甲烷、一氧化碳(10%程度)、二氧化碳以及水蒸汽的重整气体;一氧化碳去除部,从重整气体中去除对于燃料电池具有中毒作用的一氧化碳。在此,当作为燃料电池而使用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时,有必要去除包含于重整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从而使其浓度降低至10ppm程度,所以,一氧化碳减少器一般被构成为两阶段,即,具备通过转化催化剂的CO转化反应而去除一氧化碳直至其浓度达到0.5%程度的转化器、以及通过选择氧化催化剂的选择氧化反应进一步去除一氧化碳从而将CO浓度降低至10ppm以下的程度的选择氧化器。 
作为氢生成装置,从小型化、高效率化以及提高启动性的观点出发,一直以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装置,在小型高效率的氢生成装置中,为了提高热回收率,使发生放热反应的CO转化反应部或者选择氧化反应部的热与水进行热交换。 
图7是表示日本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氢生成装置的一个例子,它由以同心状进行配置的多个圆形筒体构成,并在中心部设有喷烧器20。另外,将充填了重整催化剂的重整器8配置于多个圆形筒体的内侧,将充填了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日本专利文献1中的CO转化催化剂)的一氧化碳减少器(日本专利文献1中的转化器)10配置于多个圆形 筒体的外侧。于是,从原料气体供给口21供给原料气体,其通过通道22被送往重整器8;从水供给口23供给水,其从通道24a,24b通过通道22被送往重整器8。在此,通道22以连接于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外周的方式配置,被送往通道22的原料气体和水被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反应热而加热,作为原料气体和水蒸汽的混合气体而被导入到重整器8。重整器8被喷烧器20而加热,并由重整催化剂的作用使原料气体和水蒸汽发生水蒸汽重整反应,从而生成富氢重整气体。由重整器8所生成的重整气体通过通道25被送往一氧化碳减少器10,由CO转化催化剂的作用而发生CO转化反应,从而除去重整气体中的一氧化碳。除去一氧化碳的重整气体从取出口26取出。 
在此,在作为转化器而形成的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中,入口温度成为280℃程度、出口温度成为200℃程度的温度梯度比较适合于CO转化反应。因此,在图7的构成中,将绝热材料27设置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内周,并且该绝热材料27的厚度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入口侧较薄、而在出口侧较厚,通过以如此形式来配设厚度梯度,由喷烧器20进行的加热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入口侧就容易传导,而在出口处就难以传导。其结果,能够将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设定成上述的温度,从而就能够在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恰当地设定温度梯度。 
日本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3-3212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如上所述,在图7所表示的氢生成装置中,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外周设置有用于回收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中的放热反应的热的通道22,加热通过该通道22的水并使之蒸发。为此,在进行该热交换的时候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外周部被水冷却,一氧化碳减少器10成为外周部的温度较低而内周部的温度较高的状态,从而有在厚度方向(直径方向)上产生较大温度分布的忧虑。 
于是,就会出现以下所述的问题:当以上述形式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温度分布在垂直于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的方向上较大,那么虽然从反应速度以及反应平衡的观点出发优选在转化器中出口温度如上所述呈200℃程度,但是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出口的厚度方向上恐怕就会产生低于200℃的部分,从而在该低于200℃的部分就会存在对去除一氧化碳的反应不作贡献的催化剂,存在由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不能充分去除一氧化碳之虑。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的不足之处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在筒状的一氧化碳减少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并能够稳定地减少重整气体中的一氧化碳的氢生成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燃料电池系统。 
化反应而去除一氧化碳。 
划定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隔离壁47的纵壁47a以与划定预热蒸发器6的隔离筒30的小径部30a之间具有一定的小小的间隔并以相对的形式形成,该隔离筒30的小径部30a和隔离壁47的纵壁47a以及这些之间的空间(以下称之为“传热缓冲空间”)48构成了预热蒸发器6与一氧化碳减少器10之间的传热缓冲部11。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传热缓冲空间48的下端连通于重整器8与外筒2之间的空间即圆筒形状的重整气体流通路径40。 
另外,筒体3的外筒2是其外周以及下面被绝热层13覆盖的形式形成。另外,内筒1、外筒2、筒体3、隔离筒30以及隔离壁47由金属、陶瓷等的具有耐热性以及强度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都由金属(比如不锈钢)构成。 
在以如上所述的形式所形成的氢生成装置中,燃烧器4燃烧从原料气体供给部31通过原料气体供给管33b而供给的城市燃气或者 [0012]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那么通过从一氧化碳减少器将热传导到预热蒸发器,从而能够对在一氧化碳减少器中的放热反应的热作为在预热蒸发器中加热原料气体和水的热来进行回收,并且,由在一氧化碳减少器和预热蒸发器之间的传热缓冲部,通过这个热传导来减缓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预热蒸发器侧的部分的冷却,从而能够使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预热蒸发器侧的部分和相反侧的部分的温度差不至于变大,并能够缩小在一氧化碳减少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在所述传热缓冲部上,所述互相相对的隔壁之间的空间(以下称之为传热缓冲空间)可以形成于,除了与从所述重整器至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通道或者从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流出的重整气体的通道相连通的部分之外而密闭的空间内。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那么通过将传热缓冲空间形成为重整气体可能流入的空间,从流入传热缓冲空间的重整气体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热传导便成为了可能,并能够在氢生成装置启动的时候以流入到传热缓冲空间的重整气体来加热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预热蒸发器侧的部分,从而在氢生成装置启动的时候能够缩短使一氧化碳减少器升温至规定温度的时间,同时也能够缩短氧生成装置的启动时间。 
在所述传热缓冲部中,在所述互相相对的隔壁之间可以充填传热性部件。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以依据传热性部件的传热效果就能够促进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预热蒸发器侧的部分被冷却的程度。另外,因为在传热缓冲部的互相相对的隔壁之间不流入重整气体,所以能够高效率地实行清洗工作。 
所述传热缓冲部可以被形成为,使得从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到所述预热蒸发器所传导的热量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大于下游侧。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在一氧化碳减少器的上游侧的部分就能够将反应热充分地回收到预热蒸发器的水中,与此同时,在一氧化碳减少器的下游侧的部分能够一边降低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一边控制其不过度地冷却至规定温度以下。 
在所述传热缓冲部中,所述互相相对的隔壁的间隔可以被形成为,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比下游侧狭窄。 
可以以围绕所述筒体的方式来设置绝热层。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那么就能够通过绝热层的绝热作用来进一步降低在一氧化碳减少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也可以是: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与从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流出的重整气体的通道相连通,与划定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隔壁的划定所述预热蒸发部的隔壁相对的部分由金属构成,并且其延长部分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上游侧连接于划定所述预热蒸发部的隔壁。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高放热量的一氧化碳减少器的上游部较大地被预热蒸发部冷却,在低放热量的一氧化碳减少器的下游部通过传热缓冲部11而限制由预热蒸发部的冷却,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在一氧化碳减少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所述延长部分与划定所述预热蒸发部的隔壁的连接部可以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气体流动方向上处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最上游端和最下游端之间,并可以位于根据所述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的填充量而设定的部位。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可根据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的填充量以及种类来能够有效地实行一氧化碳减少器的上游部的冷却和下游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的降低。 
所述延长部分与划定所述预热蒸发部的隔壁的连接部可以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气体流动方向上位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最上游端和从该最上游端离开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长度的大约1/4部位之间。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就能够有效地实行一氧化碳减少器的上游部的冷却和在下游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的降低。 
在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中可以设有传热缓冲部隔壁,使得从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流出的重整气体在沿着划定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隔壁在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内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之后,沿着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隔壁在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内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流动。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来自于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在传热缓冲空间中沿着划定预热蒸发器的隔壁流动,从而一边降低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一边通过在预热蒸发器中流动的水从重整气体回收热,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热。 
也可以是:在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中流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的方向从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改变成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位置,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上处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最上游端和最下游端之间,并位于根据所述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的填充量而设定的部位。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可根据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的填充量以及种类来能够有效地实行一氧化碳减少器的上游部的冷却和在下游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的降低,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热。 
也可以是:在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中流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的方向从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改变成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位置,在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气体流动方向上位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最上游端和从该最上游端离开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长度的大约1/4的部位之间。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就能够有效地实行一氧化碳减少器的上游部的冷却和在下游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的降低,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热。 
在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中,在所述重整气体沿着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隔壁流动的通道上可以设有传热性部件。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回收来自于从一氧化碳减少器流出的重整气体的热,同时也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热。 
所述传热性部件可以是以氧化铝或者金属为主要成分的粒子。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实行与来自于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热交换。 
在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中,在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隔壁上可以形成有散热片状突起,所述重整气体沿着所述隔壁流动。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实行与来自于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热交换。 
可以形成有将空气供给至流入到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通道的空气供给路径,并且所述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可以是选择氧化催化剂。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实行在选择氧化催化剂的上游部的温度上升的抑制和在选择氧化催化剂的下游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的减少,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实行对来自于流出的重整气体的热回收。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燃料电池系统具备权利要求1至15的任何 一项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以及使用从所述氢生成装置供给的重整气体和含有氧的氧化剂气体来进行发电的燃料电池。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能够以如上述的形式稳定地去除从氢生成装置所供给的重整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所以就不会担心由中毒而引起的劣化,从而就能够持久并稳定地以燃料电池来实行发电。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它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参照附图由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给出详细说明。 
如果由本发明,由一氧化碳减少器和预热蒸发器之间的传热缓冲部就能够减少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预热蒸发器侧的部分被冷却,就能够使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预热蒸发器侧的部分和相反侧的部分之间的温度差不至于变大,就能够减小在一氧化碳减少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也就能够稳定地减少重整气体中的一氧化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预测一氧化碳减少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的模拟结果的图表。 
图7是表示现有例子的概略截面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内筒                2.外筒 
3.筒体                4.燃烧器 
5.燃烧气体通道        6.预热蒸发器 
7.重整催化剂          8.重整器 
9.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  10.一氧化碳减少器 
11.传热缓冲部         12.传热性部件 
13.绝热层             14.燃料电池 
30.隔离筒             30a.小径部 
30b.大径部            31.原料气体供给部 
32.水供给部           33a,33b.原料气体供给管 
34.流出口             36.流入口 
37.流出口             38.重整气体供给管 
40.重整气体流通路径   41.重整气体返送管 
43.连通口             44.盖板 
46.突出部             47.隔离壁 
47a.纵壁              47b.横壁 
48.传热缓冲空间       49.重整气体通道 
50.接合部             51.传热缓冲部隔壁 
52.传热散热片         53.空气供给部 
54.选择氧化催化剂     55.空气供给路径 
57.高传热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另外,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装置的框体的筒体3是通过将圆筒形的内筒(隔壁)1和外筒(隔壁)2以轴方向为纵向配置成同心2层筒状而形成。该筒体3的上下端是闭塞的。由燃烧炉(burner)构成的燃烧器4被设置于内筒1的内周的中央部,在燃烧器4和内筒1之间沿着内筒1的内周形成有燃烧气体通道5。该燃烧气体通道5通过没有图示的出口与外部(大气)相连通。 
在内筒1和外筒2之间,以同心状包围内筒1的外周的形式设置有圆筒状的隔离筒(隔壁)30,隔离筒30被形成为,其上部是直径小的小径部30a、其下部是直径大的大径部30b。在隔离筒30的小径部30a和内筒1之间所形成的圆筒形状的空间构成预热蒸发器6,并将原料气体供给部31和水供给器32连接于预热蒸发器6的上端。在此,原料气体供给部31由原料气体供给管33a而连接于预热蒸发器6,但是也可以由原料气体供给管33b而连接于燃烧器4。 
另外,在隔离筒30的大径部30b利内筒1之间所形成的圆筒形状的空间和充填于该空间的重整催化剂7构成了重整器8,将流出口34进行开口并设置于划定重整器8的下端部的外周的隔离筒30的大径部30b。 
另外,以包围预热蒸发器6的形式在外筒2的上部的内周形成圆筒形状的一氧化碳减少器10。具体而言,在筒体3的内部形成了,由从该筒体3的上壁沿着外筒2的上部朝下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纵壁47a以及从该纵壁47a的下端以到达外筒2的形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延伸的圆环状的横壁47b构成的隔离壁(隔壁)47,并且,由以该隔离壁47和筒体3的上壁以及外筒2的上部进行区划的空间、以及填充于该空间的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构成了一氧化碳减少器10。在划定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下端的隔离壁47的横壁47b上进行开口并设置流入口36,同时,将流出口37设置于划定上端的筒体3的上壁。该流出口37由重整气体供给管38而连接于燃料电池14。在此,一氧化碳减少器10被构成成为,作为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而使用CO转化催化剂并通过CO转化反应而去除一氧化碳的转化器,但是也可以是在该转化器的后段附加选择氧化器的构成,该选择氧化器作为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而使用CO选择氧化催化剂并通过CO选择氧化反应而去除一氧化碳。
划定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隔离壁47的纵壁47a以与划定预热蒸发器6的隔离筒30的小径部30a之间具有一定的小小的间隔并以相对的形式形成,该隔离筒30的小径部30a和隔离壁47的纵壁47a以及这些之间的空间(以下称之为“传热缓冲空间”)48构成了预热蒸发器6与一氧化碳减少器10之间的传热缓冲部11。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传热缓冲空间48的下端连通于重整器8与外筒2之间的空间即圆筒形状的重整气体流通路径40。 
另外,筒体3的外筒2是其外周以及下面被绝热层13覆盖的形式形成。另外,内筒1、外筒2、筒体3、隔离筒30以及隔离壁47由金属、陶瓷等的具有耐热性以及强度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都由金属(比如不锈钢)构成。 
在以如上所述的形式所形成的氢生成装置中,燃烧器4燃烧从原料气体供给部31通过原料气体供给管33b而供给的城市燃气或者LPG等的碳氢化合物系燃料,从而产生燃烧气体,该燃烧气体经由燃烧气体通道5而流过内筒1的内周之后被排出。 
然后,从水供给器32所供给的水和从原料气体供给部31通过原料气体供给管33a而所供给的城市燃气或者LPG等的碳氢化合物系的原料气体首先进入到预热蒸发器6。预热蒸发器6被在燃烧气体通道5中流动的燃烧气体隔着内筒1而加热,另外,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中的CO转化反应以及CO选择氧化反应的反应热通过传热缓冲部11进行传导,从而也会被来自于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传热而加热。因此,原料气体和水在通过预热蒸发器6的时候被加热,原料气体与水发生蒸发而成的水蒸汽进行混合而成为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流入重整器8中,原料气体和水蒸汽由重整催化剂7的催化作用而发生水蒸汽重整反应,从而生成富含氢的重整气体。因为水蒸汽重整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通过以在燃烧气体通道5中流动的燃烧气体进行加热,就能够将重整器8的重整反应的温度维持在600~700℃的温度。 
在重整器8中生成的重整气体从重整器8的下端部的流出口34流出至重整气体流通路径40,并在重整气体流通路径40内上升的时候与重整器8进行热交换,从而其温度被下降至280℃的程度。 
接着,重整气体从下端部的流入口36流入到一氧化碳减少器10内,由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所起到的催化作用,重整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成为二氧化碳,并被除去。在此,当一氧化碳减少器10被构成为由CO转化反应而去除一氧化碳的转化器时,从反应速度以及反应平衡的观点出发,优选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中在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上形成有温度梯度,从而使流入口36的温度成为280℃的程度并且使流出口37的温度成为200℃的程度。另外,一氧化碳减少器10沿着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与预热蒸发器6相对,并且与在预热蒸发器6中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但是,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靠近流出口37的一侧,因为是相对于预热蒸发器6的水流方向的上游侧,所以热交换量会变得较大。因此,以280℃程度的温度从流入口36流入到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中的重整气体的CO转化反应热通过与预热蒸发器6的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在流出口37其温度下降至200℃的程度,从而能够以上游侧温度较高而下右侧温度较低的形式设定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当一氧化碳减少器10是将由CO选择氧化反应去除一氧化碳的选择氧化器设置于重整器的后段的形式的情况下也是相同的,通过在选择氧化器中流动的重整气体与在预热蒸发器6中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从而抑制CO选择氧化反应的放热,能够将温度设定为选择氧化器所要求的150℃程度的温度。 
在此,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和预热蒸发器6之间设有由隔离筒30的小径部30a和隔离壁47的纵壁47a也就是2个隔壁以及这2隔壁之间的空间48构成的传热缓冲部11,如现有技术所示,一氧化碳减少器10和预热蒸发器6不是仅仅通过1个隔壁来连接的。为此,面向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预热蒸发器6的一侧的温度能够被控制成,不会由于与水的热交换而被过度地冷却并且其温度不至于过度下降,能够防止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预热蒸发器6的一侧的温度与相反侧的温度之差变大,从而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厚度方向(与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筒体3的直径方向)上就不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分布,继 而就能够减少温度分布。另外,预热蒸发器6被在燃烧气体通道5中流动的燃烧气体经由内筒1而加热,由此,即使来自于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传热量被抑制,也能确保用于蒸发水所需的充分的热量。 
于是,能够缩小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并且能够以上述的形式恰当地设定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重整气体流动方向上的温度梯度,所以就能够稳定而高效率地去除重整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比如,在由转化器和选择氧化器形成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时候,用转化器能够将包含于由重整器8所生成的重整气体中的10%程度的CO浓度降低至0.5%的程度,接着用选择氧化器能够再将CO浓度降低至10ppm的程度。 
以如上所述的形式,由一氧化碳减少器10去除一氧化碳的富氢重整气体从流出口37通过重整气体供给管38而被供给给燃料电池14,从而使用重整气体中的氢和空气等的含有氧的氧化气体进行发电。在燃料电池14和原料气体供给管33b之间连接有重整气体返送管41,在燃料电池14中没有被消耗的重整气体从重整气体返送管41通过原料气体供给管33b而被供给给燃烧器4。 
在本发明的氢生成装置中,以如上所述形式,能够稳定地送出去除了一氧化碳的重整气体,所以就不必担心由一氧化碳使燃料电池14的催化剂中毒并引起劣化,从而就能够用燃料电池14来实行长期而稳定的发电。 
在此,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传热缓冲空间48的下端连通于重整气体流通路径40,并且传热缓冲空间48是筒体3内的空间。因此,在重整器8中所生成的重整气体能够从重整气体流通路径40流入到传热缓冲部11内。在重整气体中含有水蒸汽,但是当该水蒸汽冷凝时,冷凝水从传热缓冲空间48向重整气体流通路径40流出,由此,冷凝水不会滞留于传热缓冲空间48内。为此,在启动氢生成装置的时候,就不会有由于滞留在传热缓冲空间48内的冷凝水的影响而使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升温困难以及启动性变差等的不良现象的出现,从而能够稳定地启动氢生成装置。 
另外,因为以包围筒体3的形式设置绝热层13从而对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外侧实施了绝热措施,由此,就能够减少来自于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外周部的放热,也就能够进一步缩小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另外,因为能够减少从一氧化碳减少器10向外部放出的热量,所以还能够提高将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反应热回收至预热蒸发器6的热回收效率。
[模拟] 
图6(a)是表示在图1的氢生成装置中,有关以在预热蒸发器6和一氧化碳减少器10之间不设置传热缓冲部11、并使预热蒸发器6和一氧化碳减少器10直接接触的形式构成的模型(比较例)的二元热流体反应模拟的结果。把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高度调整成100mm,将流入到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流入气体温度调节成250℃,并假定由水蒸汽来冷却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内侧,从而实施了模拟。由图6(a)表示了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厚度方向上的内侧、中央以及外侧的温度。以由图6(a)的模拟结果所表示的形式,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内侧被过度冷却,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较大,以至于可以预测到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最大为65℃的程度。 
另外,图6(b)是表示把在预热蒸发器6和一氧化碳减少器10之间设置传热缓冲部11的图1的氢生成装置作为模型的二元热流体反应模拟的结果。把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高度调整成100mm,把传热缓冲部11的高度也同样地调整成100mm,将流入到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流入气体温度调节成250℃,把流入气体的流量设定为相当于发电1kW时的流量,并假定由水蒸汽来冷却传热缓冲部11的内侧,从而实施了模拟。由图6(b)表示了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厚度方向上的内侧、中央以及外侧的温度。以由图6(b)的模拟结果所表示的形式,通过在预热蒸发器6和一氧化碳减少器10之间设置传热缓冲部11,从而抑制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与水蒸汽的热交换,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内侧的温度在气体流动方向的全区域中上升,使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缩小,以至于成为在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改善到最大为40℃。 
(实施方式2)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传热缓冲空间48的下端用盖板44堵塞、并使其不连通于重整气体流通路径40,同时,在划定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内周的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上部设置连通口43,并以使传热缓冲空间48和一氧化碳减少器10连通的形式进行设置。至于其他的构成与图1所表示的相同。 
在该构造中,因为由连通口43使传热缓冲空间48和一氧化碳减少器10连通,所以在传热缓冲空间48中滞留由一氧化碳减少器10去除了一氧化碳的低CO浓度的重整气体。滞留于传热缓冲空间48的重整气体与预热蒸发器6的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其温度被降低了,但是在上述图1的实施方式中,因为从重整器8出来的CO浓度较高的重整气体滞留于传热缓冲空间48,所以当该温度被降低了的重整气体流入到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中时,就会使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反应受到不良的影响。另外,在这个图2的实施方式中,因为较低CO浓度的重整气体滞留于传热缓冲空间48,所以即使该温度被降低了的重整气体流入到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中也不会给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反应带来不良影响,由此,与图1的实施方式的内容相比,能够更加稳定地实行一氧化碳的去除。 
(实施方式3)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传热缓冲空间48的下端用盖板44堵塞、并使其不连通于重整气体流通路径40,同时,在划定传热缓冲空间48的上端的筒体3的上壁进行开口从而连通于筒体3的外部。因此,传热缓冲空间48与筒体3的内部是相隔离的。另外,将传热性部件12填充于传热缓冲空间48。传热性部件12比如是由经过适当选择的具有良好热传导率的金属所构成。至于其他的构成都和图1所表示的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筒状的传热性部件12插入到传热缓冲空间48内,并以脱卸自如的方式安装该传热性部件12,但是当然不会限定于此方式。以如此的形式通过将传热性部件12填充于传热缓冲空间48, 从而由传热性部件12所起到的传热作用就能够促进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预热蒸发器6侧的部分被冷却的程度。另外,通过改变作为传热性部件12的热传导率有所不相同的材料或者通过改变传热性部件12的配置,调整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流入温度或者流出温度等,从而使恰当地设定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就变得容易。还有,在图1或者图2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可以以将传热性部件12填充到传热缓冲空间48中的形式来进行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传热性部件12填充到传热缓冲空间48,在传热缓冲空间48中不流入重整气体,所以重整气体就不会滞留在传热缓冲空间48内。因此,在启动氢生成装置之前实行用清洗气体(purge gas)置换筒体3的内筒1与外筒2之间的气体的清洗工作时,因为在传热缓冲空间48中没有滞留重整气体的部分,所以就能够高效率地实行消洗工作,特别是在使用城市燃气或者LPG等作为清洗气体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清洗气体的使用量,从而能够减少能源的损耗。 
(实施方式4)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下部向里面突出,从而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下部的内周的全周设置突出部46,使得传热缓冲空间48的宽度(厚度)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下部为小、上部为大。换言之,传热缓冲部11中的隔离壁47的纵壁47a与隔离筒30的小径部30a之间的间隔,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下部为小、上部为大。其他的构成与图1所表示的相同。 
在该构造中,一氧化碳减少器10和预热蒸发器6之间的热交换量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重整气体流动的上游侧为较大、在下游侧为较小,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上游侧部分将反应热充分地回收于预热蒸发器6的水中,并且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下游侧部分一边降低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一边就能够以不至于过度冷却到规定温度以下的形式进行控制。 
(实施方式5)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是,在实施方式4中使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内周下部的突出部46夹持隔离筒30而邻接于预热蒸发器6,并在其之间中不形成传热缓冲部11。具体而言,隔离壁47的纵壁47a是以从筒体3的上壁在下方延伸至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全高度(全长)的一半程度的位置并从那里向里面以水平方向延伸并被连接于隔离筒30的形式加以形成的[以该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以下称之为“水平延伸部分”)就是在权利要求中所称的(纵壁47a的)延长部分]。符号50表示纵壁47a的水平延伸部分和隔离筒30的连接部。在如此的构造中,因为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上游侧部分只通过隔离筒30与预热蒸发器6进行热交换,所以能够防止在该部分上的过热,与此同时也就能够提高给预热蒸发器6的水的热回收效率。当作为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转化催化剂而使用铜·锌类催化剂的时候,如果过热到300℃以上会产生催化剂的热劣化而使催化剂性能受到不良影响,但是由以如此的形式相当于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高温部位的上游侧的部分以通过1个隔壁(隔离筒30)而与预热蒸发器6进行热交换的形式进行构成,从而能够防止像这样的过热并能够维持转化催化剂的耐久性。另外,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下游侧部分通过传热缓冲部11来限制热交换量,由此,一边降低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一边就能够以不至于过度冷却到规定温度以下的形式进行控制。 
(实施方式6)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5(图5)进行了变形的最佳方式。具体而言,隔离壁47的纵壁47a由金属(比如不锈钢)构成。另外,隔离壁47的纵壁47a形成为带有凸缘的圆筒状,其上端与筒体3的上壁之间具有规定间隔,从其位置向下方延伸其位置与隔离壁47的横壁47b的距离的四分之三程度的距离,并从那里向里面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从而连接于隔离筒30[该水平延伸部分就是在权利要求中所称的(纵壁47a的)延长部分]。于是,由该筒体3、隔离壁47的纵壁47a、隔离筒30以及隔离壁47的横壁47b所划定的空间,和填充于该空间中的一氧化碳除去催化剂9构成了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上端与隔离壁47的上端相一致。这样,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内周下部的突出部46夹持隔离筒30而邻接于预热蒸发器6,并且在这些之间中不形成传热缓冲部11。于是,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和筒体3的上壁之间形成了从一氧化碳减少器10流出的重整气体的通道49,从而将传热缓冲空间48连通于该重整气体的通道49。还有,重整气体的通道49连通于设在筒体3的上壁的流出口37。然后,划定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上端不连接于其周围的氢生成装置的金属构造体(筒体3以及外筒2等),也没有任何接触。另外,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水平延伸部分和隔离筒30的连接部50位于,从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上游部中的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最上游端到该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长度的四分之一的部位的位置。还有,该连接部50并不只限于此,比如也可以位于从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上游部中的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最上游端至该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长度的四分之一的部位之间。
通过如此的构成,与实施方式5相同,因为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内周下部的突出部46是隔着1个隔壁(隔离壁47)而邻接于预热蒸发器6,所以不用通过传热缓冲部11而能够把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上游部所产生的反应热与预热蒸发器6进行热交换,从而就能够防止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过度升温。另外,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下游侧,包围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隔离壁47的纵壁47a既不连接也不接触于预热蒸发器6等的其周围的金属构造体,所以就能够抑制来自于凭靠通过纵壁47a的热传导的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放热。其结果,就能够减小在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下游部中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内周部和外周部的温度差)。 
另外,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上游部所发生的转化反应或者选择氧化反应的大约8成以上是在从其上游端到四分之一以内的部分上发生,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上游部上的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最上游端到该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长度的四分之一的位置为止的部分因为是通过1个隔壁(隔离壁47)而邻接于预 热蒸发器6,所以就变成了在大量发生反应热的部分上热交换量就比较多而在发生少量反应热的部分上热交换量就少的构成。其结果,就能够有效地发挥传热缓冲部11的热交换抑制功能。 
还有,在实施方式5中,可以以本实施方式(包含下述注释)的形式来设置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水平延伸部分和隔离筒39的连接部50的位置。 
<注释> 
关于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水平延伸部分和隔离筒39的连接部50的位置注释以下几点。 
在图8的构成中,设想特定的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并且根据该设想的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特定了其最适合的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水平延伸部分和隔离筒39的连接部50的位置。但是,该连接部50优选位于,在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最上游端和最下游端之间,并根据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填充量设定的部位。这是因为,通常来说,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填充量是根据在氢生成装置中所产生的重整气体的量或者根据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一氧化碳去除特性(初期特性或者寿命特性)所决定的。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的话,相对于一氧化碳减少器10中的催化剂的充填长度的催化剂的反应(比如,对于转化催化剂而言是转化反应,对于选择氧化催化剂而言是氧化反应)率是由所充填的催化剂基本上唯一地决定的。比如,转化催化剂的填充量在比较少的情况下,与转化催化剂的填充量为较多的情况相比,出口的一氧化碳浓度就会增加。但是,在相同催化剂的充填长度的部位上采集重整气体试样的时候,其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浓度成为大致一定的值,在相同催化剂的充填长度的部位由转化反应或者选择氧化反应所产生的放热量大致一定。另外,如果催化剂有所不同且其反应性也有所不同,那么相对于催化剂的充填长度的反应率也会不同。因此,决定通过1个隔壁(隔离筒30)使一氧化碳减少器10和预热蒸发器6进行热交换的面积的、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水平延伸部分与隔离筒30的连接部50优选设置于根据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填充量进行设定的部位。还有,根据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的填充量,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最上游端与最下游端之间的长度有所不同,所以在将最上游端与最下游端之间的长度作为基准的时候,设置该连接部50的位置的位置关系是相对变化的。
(实施方式7)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实施方式6的构成(包含注释)中从筒体3的上壁延伸至下方的形式将圆筒状的通道隔壁(以下称之为“传热缓冲部隔壁”)51形成于传热缓冲空间48。传热缓冲部隔壁51是以在其下端和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水平延伸部分之间具有间隔的形式来加以构成的。另外,重整气体的流出口37是以在筒体3的上壁上位于隔离筒30的上端和传热缓冲部隔壁51的上端之间的形式来加以形成的。由此,在传热缓冲空间48中形成了如下的重整气体的通道,即,从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流出的重整气体,在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内面以与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内的流动方向相对的形式进行流动,之后,其方向翻转,一边邻接于预热蒸发器6一边在与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内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流动。另外,在该传热缓冲空间48内的通道的邻接于预热蒸发器10的部分中,充填高传热性部件57。该高传热性部件57由以氧化铝或者金属为主要成分的粒子(比如粒径为φ1.0mm~φ3.0mm的粒子)构成。 
如果有如此的构成,那么从一氧化碳减少器10流出的重整气体在沿着隔离壁47的纵壁47a进行流动之后,邻接于预热蒸发器6进行流动,所以,当重整气体与预热蒸发器6进行热交换并被预热蒸发器6回收热之后,作为低温化了的重整气体被排出至氢生成装置外。因此,就能够极力减少由于重整气体的向氢生成装置外排出而被携带出的热量,从而就能够实现热利用率高的氢生成装置。 
另外,因为在传热缓冲空间48内的通道的邻接于预热蒸发器6的部分上填充有高传热性部件57,所以能够促进来自于重整气体的传热并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 
另外,也可以缩小传热缓冲空间48内的通道的邻接于预热蒸发器6的部分的宽度,并以此取代在传热缓冲空间48内的通道的邻接于预热蒸发器6的部分上充填高传热性部件57的构成,由此来增大重整气体的流速从而提高热交换性能。 
(实施方式8)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实施方式7的构造中的在传热缓冲空间48内的通道的邻接于预热蒸发器6的部分上设置的高传热性部件57,换之以设置金属制的传热散热片52。传热散热片52设置于隔离筒30的介于传热缓冲空间48的通道和预热蒸发器6之间的部分的表面。如果有如此的构成,那么就能够扩大划定预热蒸发器6的隔离筒30的表面的传热面积,其结果,就能够在几乎不提高通道压力损失的前提下提高热交换性能。 
(实施方式9)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的截面图。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把将空气供给给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空气供给部53设置于实施方式7(图9)的构成中,并由选择氧化催化剂54构成一氧化碳减少器10的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9。具体而言,重整气体流通路径40的下游端开口,以贯通筒体3、绝热层13以及外壁并延伸至外部的形式形成空气供给路径55,并将空气供给部53连接于该空气供给路径55的上游端。 
如果由如此的构成,那么从空气供给部53将空气供给至流入到选择氧化催化剂54的重整气体中,从而使重整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被供给给选择氧化催化剂54。在选择氧化催化剂54上混合气体中的CO选择性地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减少了CO。此时,选择氧化催化剂54的上游部虽然发生由氧化反应引起的放热,但是选择氧化催化剂54的上游部因为隔着1个隔壁(隔离筒30)与预热蒸发器6相邻接从而被充分热交换,所以能够防止选择氧化催化剂54的过度升温。另外,选择氧化催化剂54的下游部与预热蒸发器6之间形成有传 热缓冲部11,并且围绕选择氧化催化剂的隔离壁47的纵壁47a的上端部因为既没有连接于也没有接触于预热蒸发器6,所以也就不会放出选择氧化催化剂54的下游部的热,从而就能够将在选择氧化催化剂54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控制在较小值。再有,重整气体通过传热缓冲部11的传热缓冲部隔壁51与预热蒸发器6之间,因此能够回收重整气体中的热。因此,从上游到下游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能够将选择氧化催化剂54调整到恰当的温度状态,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催化剂性能。于是,就能够进一步实现热利用效率高的氢生成装置。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由上述说明即可清楚知晓本发明的诸多改良或者其他的实施方式。因此,上述说明应该只解释为是例示,其目的在于向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可以实质性地变更其构造以及/或者功能的细节。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氢生成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燃料电池系统能够减小在筒状的一氧化碳减少器的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作为能够稳定地减少重整气体中的一氧化碳的氢生成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燃料电池系统等是有用的。 

Claims (17)

1.一种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燃烧气体通道,输送由燃烧器产生的燃烧气体;
预热蒸发器,被供给原料气体和水,由从所述燃烧气体通道以及一氧化碳减少器通过隔壁进行传导的热使所述水蒸发并且加热所述原料气体;
重整器,其具有重整催化剂,利用所述重整催化剂和从所述燃烧气体通道通过所述隔壁而进行传导的热,使由所述预热蒸发器供给的原料气体和水蒸汽发生水蒸汽重整反应,并生成含有氢的重整气体;
一氧化碳减少器,具有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由所述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的作用去除从所述重整器供给的重整气体中的一氧化碳;
筒状的筒体,用所述隔壁划定其内部空间,在其内部形成有所述燃烧气体通道、所述预热蒸发器、所述重整器、以及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该筒体的两端被封闭,
在所述预热蒸发器和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之间形成有传热缓冲部,其由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所述隔壁和划定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所述隔壁以互相具有间隔并相对的方式配置而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热缓冲部上,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所述隔壁和划定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所述隔壁之间的空间为传热缓冲空间,该传热缓冲空间形成于,除了与从所述重整器至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通道或者从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流出的重整气体的通道相连通的部分之外而密闭的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热缓冲部中,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所述隔壁和划定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所述隔壁之间的空间为传热缓冲空间,该传热缓冲空间中填充有传热性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缓冲部被形成为,使得从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到所述预热蒸发器所传导的热量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大于下游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热缓冲部中,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所述隔壁和划定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所述隔壁的间隔被形成为,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比下游侧狭窄。
6.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围绕所述筒体的方式设有绝热层。
7.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与从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流出的重整气体的通道相连通,与划定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隔壁的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隔壁相对的部分由金属构成,并且其延长部分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上游侧连接于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隔壁。
8.如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分和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隔壁的连接部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上处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最上游端和最下游端之间,并位于根据所述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的填充量而设定的部位。
9.如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分与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隔壁的连接部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上位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最上游端和从该最上游端离开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长度的1/4的部位之间。
10.如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中设有传热缓冲部隔壁,使得从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流出的重整气体在沿着划定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隔壁在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内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动之后,沿着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隔壁在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内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流动。
11.如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中流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从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改变成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位置,在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上处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最上游端和最下游端之间,并位于根据所述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的填充量而设定的部位。
12.如权利要求10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中流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从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改变成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位置,在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气体流动方向上位于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最上游端和从该最上游端离开该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长度的1/4的部位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0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中,在所述重整气体沿着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隔壁流动的通道上设有传热性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性部件是以氧化铝或者金属为主要成分的粒子。
15.如权利要求10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热缓冲空间中,在划定所述预热蒸发器的隔壁上形成有散热片状突起,所述重整气体沿着所述隔壁流动。
16.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将空气供给至流入到所述一氧化碳减少器的重整气体的通道的空气供给路径,并且所述一氧化碳去除催化剂是选择氧化催化剂。
17.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1至16的任何一项所记载的氢生成装置,以及
使用从所述氢生成装置供给的重整气体和含有氧的氧化剂气体来进行发电的燃料电池。
CN2007800302777A 2006-09-05 2007-09-03 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 Active CN1015009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40645 2006-09-05
JP240645/2006 2006-09-05
PCT/JP2007/067118 WO2008029755A1 (fr) 2006-09-05 2007-09-03 Appareil générateur d'hydrogène et système de pile à combustib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0940A CN101500940A (zh) 2009-08-05
CN101500940B true CN101500940B (zh) 2012-11-21

Family

ID=39157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02777A Active CN101500940B (zh) 2006-09-05 2007-09-03 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57668B2 (zh)
EP (1) EP2085354B1 (zh)
CN (1) CN101500940B (zh)
WO (1) WO20080297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7706B2 (ja) * 2008-09-08 2013-07-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改質装置
JP5600460B2 (ja) * 2010-03-30 2014-10-01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水素製造装置及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5610812B2 (ja) 2010-03-30 2014-10-22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水素製造装置及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A3137624C (en) * 2012-03-08 2023-06-20 Helbio Societe Anonyme Hydrogen And Energy Production Systems Catalytically heated fuel processor with replaceable structured supports bearing catalyst for fuel cell
JP5813616B2 (ja) * 2012-11-07 2015-1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813617B2 (ja) * 2012-11-07 2015-1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860382B2 (ja) * 2012-11-07 2016-0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40182601A1 (en) * 2012-12-27 2014-07-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iltering face-piece respirator having rounded perimeter
US20160051398A1 (en) * 2014-08-25 2016-02-25 Airway Technologies, Llc Oral appliance
US9843062B2 (en) 2016-03-23 2017-12-12 Energyield Llc Vortex tube reformer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separation, and integrated use
US9840413B2 (en) 2015-05-18 2017-12-12 Energyield Llc Integrated reformer and syngas separator
MX2019005429A (es) 2016-11-09 2019-07-10 8 Rivers Capital Llc Sistemas y metodos para la produccion de energia con produccion integrada de hidrogeno.
JP7126469B2 (ja) * 2019-03-26 2022-08-26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改質炉
KR20220020842A (ko) 2019-06-13 2022-02-21 8 리버스 캐피탈, 엘엘씨 추가 생성물들의 공동 발생을 구비하는 동력 생산
CN111994870B (zh) * 2020-10-28 2021-01-08 江苏铧德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气回流型重整制氢装置
US11814288B2 (en) 2021-11-18 2023-11-14 8 Rivers Capital, Llc Oxy-fuel heated hydrogen production process
GB202202363D0 (en) * 2022-02-22 2022-04-06 Johnson Matthey Davy Technologies Ltd Reactor
WO2023221070A1 (zh) * 2022-05-20 2023-11-23 大连大学 一种自脱除co的甲醇制氢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0303A (zh) * 2001-12-25 2003-07-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氢生成装置和包括它的燃料电池系统
CN1716667A (zh) * 2004-06-29 2006-01-04 三星Sdi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5301A (ja) 1995-02-21 1996-09-03 Toyota Motor Corp メタノール改質装置
CA2259386C (en) * 1996-06-28 2002-06-2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Modification apparatus
CA2357960C (en) * 2000-10-10 2007-01-30 Tokyo Gas Co., Ltd. Single-pipe cylinder type reformer
JP3808743B2 (ja) * 2000-10-10 2006-08-16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単管円筒式改質器
US7182921B2 (en) * 2001-06-04 2007-02-27 Tokyo Gas Co., Ltd. Cylindrical steam reforming unit
AU2003213342A1 (en) * 2002-03-15 2003-09-2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Reform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on thereof
JP2003321206A (ja) * 2002-05-08 2003-11-11 Tokyo Gas Co Ltd 単管円筒式改質器
JP2004149402A (ja) * 2002-10-10 2004-05-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水素生成器とそれを備える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DE602004028555D1 (de) * 2003-07-29 2010-09-23 Panasonic Corp Wasserstoffgenerator und Brennstoffzellenstromversorgungssystem
US7465326B2 (en) * 2003-12-09 2008-12-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Hydrogen generating apparatus
JP4762496B2 (ja) 2004-01-06 2011-08-31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触媒反応装置
WO2005077822A1 (ja) * 2004-02-12 2005-08-25 Ishikawajima-Harim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燃料改質装置及び該燃料改質装置の起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0303A (zh) * 2001-12-25 2003-07-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氢生成装置和包括它的燃料电池系统
CN1716667A (zh) * 2004-06-29 2006-01-04 三星Sdi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87705A 2002.07.05
JP特开2003-321206A 2003.11.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29755A1 (fr) 2008-03-13
US8257668B2 (en) 2012-09-04
EP2085354A1 (en) 2009-08-05
EP2085354B1 (en) 2019-02-20
US20100015480A1 (en) 2010-01-21
CN101500940A (zh) 2009-08-05
EP2085354A4 (en) 201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0940B (zh) 氢生成装置以及燃料电池系统
JP4541646B2 (ja) コンパクトな蒸気リフォーマー
EP0575883B1 (en) Fuel re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ing fuel cells
JP5129452B2 (ja) 燃料電池発電システム
CN1914118B (zh) 改性器
KR101133477B1 (ko) 개질 장치 및 그 운전 방법
EP0661768A1 (en) Method of heat transfer in reformer
WO1998000361A1 (fr) Appareil de modification
WO2000063114A1 (fr) Reformeur cylindrique monotube et procede pour faire fonctionner ledit reformeur
US7803202B2 (en) Reformer unit for generating hydrogen from a starting material comprising a hydrocarbon-water mixture
JPWO2002025762A1 (ja)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の燃料改質装置
JP2005340075A (ja) 燃料電池の稼動停止方法
RU2008102378A (ru) Компактный риформинг-реактор
JP2001155756A (ja) 燃料電池用水蒸気改質反応器
KR20180044059A (ko) 연료 개질 장치
JP4870499B2 (ja) 水素製造装置及び燃料電池発電装置
TW200837007A (en) Reformer, reforming unit and fuel cell system
WO2005077821A1 (ja) 選択酸化反応装置
WO2005077820A1 (ja) 燃料改質装置
JP2004323353A (ja) 単管円筒式改質器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KR20190018164A (ko) 잠수함용의 소형 메탄올 개질기
JP2003321206A (ja) 単管円筒式改質器
JP5428531B2 (ja) 水素製造装置
KR20160045738A (ko) 탄화수소 및 알코올 개질 시스템용 다관식 개질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탄화수소 및 알코올 개질 시스템, 및 관련 방법
JP4671632B2 (ja) 自己酸化内部加熱型改質装置及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