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3191B - 面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面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3191B
CN101493191B CN200810185247XA CN200810185247A CN101493191B CN 101493191 B CN101493191 B CN 101493191B CN 200810185247X A CN200810185247X A CN 200810185247XA CN 200810185247 A CN200810185247 A CN 200810185247A CN 101493191 B CN101493191 B CN 1014931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colourity
emitting component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52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3191A (zh
Inventor
川崎修
森本泰司
渡边昌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93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31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3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31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9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lor mixing, e.g. whi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面光源,按照色度对发光元件进行分组,在相对于目标色度逆向且相同程度地偏离的两个色度组中选出发光元件,将不同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在纵向及横向上交替地配置而形成。另外,将所属色度组不同的两个发光元件配置成发光元件对,使得构成上述发光元件对的发光元件之间的间隔(d2)比上述发光元件对之间的间隔(d1)较小。一种显示装置,使用该面光源。

Description

面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光源和使用了该面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其中,该面光源可用于显示、照明、显示器等且使用了LED。
背景技术
随着LED技术的急速发展,特别是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即蓝色LED(发光二极管)技术的急速发展,组合了蓝色LED和荧光体(比如黄色荧光体)而形成的白色LED(以下为“发光元件”)已被实用化。白色LED的发光效率(电光转化率)高于白炽灯,且被期待在将来成为超越荧光灯发光效率的节能光源。
通过在基板上安装多个发光元件来形成面光源,该面光源可用作为照明光源或液晶显示装置等非发光型显示装置的背光灯。在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7-227389号公报,公开日:2007年9月6日)中,揭示了一种将配置有蓝色、绿色、红色LED的背光灯安装在液晶显示面板背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像这样使用3色LED的方法有利于扩大液晶显示装置的色再现性区域,然而为了在液晶显示面板中能较好地对3色进行混色,则需使背光灯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分开距离。与之相比,通过将由蓝色LED和荧光体构成的白色LED作为背光灯时,即使缩小背光灯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也能够实现良好的混色。如此得到的薄型显示装置可适用于壁挂式显示器或便携式显示器等。然而,将背光灯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缩小时,将出现由于发光元件自身制造不均匀缺陷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色度的面内分布将被识别出来。
在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7-80530号公报,公开日:2007年3月29日)中,揭示了一种与作为目标的白色色度坐标e基本一致的、且使用了白色LED的照明器具。在专利文献2的LED照明器具中,比如组合两个白色LED组,即,色度坐标(x,y)的x及y分别大于e的白色LED组和色度坐标(x,y)的x及y分别小于e的白色LED组,由此,使得其混色成为接近e的色度。
然而,即使在专利文献2的LED照明器具中,也存在以下需解决的课题。
即,第1课题:在发光元件二维配置所形成的面光源中需充分抑制色不均匀缺陷和亮度不均匀缺陷。
第2课题:在将发光元件二维配置所形成的面光源用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等的背光灯时,需在背光灯附近所配置的显示面板上充分抑制发光元件的色不均匀缺陷和亮度不均匀缺陷。换而言之,需实现可缩小背光灯和显示装置之间距离的薄型显示装置。
第3课题:需提供关于发光元件组合的制造方法,以适用于制造降低了面内分布后的面光源。
第4课题:需对具有已降低面内分布后的面光源的显示装置,提供适合的显示方法。
第5课题:需提高面光源中的发光元件的利用率(成品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地抑制色不均匀缺陷及亮度不均匀缺陷的面光源、以及即使缩小背光灯和显示面板之间的间隔也可抑制色不均匀缺陷及亮度不均匀缺陷的薄型显示装置。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面光源为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的面光源,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元件通过组合半导体发光元件和荧光体而成,并发出一次光与二次光的合成光,其中,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出上述一次光,上述荧光体吸收上述一次光并发出波长要长于上述一次光的二次光;在上述面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配置的上述发光元件属于第1色度组或第2色度组,其中,属于第1色度组的上述发光元件发出第1色度的上述合成光,属于第2色度组的上述发光元件发出第2色度的上述合成光;属于上述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的色度与目标色度间的色度差和属于上述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的色度与目标色度间的色度差相对于目标色度逆向且相同程度地偏离;在上述区域,属于上述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和属于上述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分别在纵向及横向上交替配置。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面光源为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的面光源,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元件通过组合半导体发光元件和荧光体而成,并发出一次光与二次光的合成光,其中,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出上述一次光,上述荧光体吸收上述一次光并发出波长要长于上述一次光的二次光;在上述面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配置的上述发光元件属于第1色度组或第2色度组,其中,属于第1色度组的上述发光元件发出第1色度的上述合成光,属于第2色度组的上述发光元件发出第2色度的上述合成光;属于上述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的色度与目标色度间的色度差和属于上述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的色度与目标色度间的色度差相对于目标色度逆向且相同程度地偏离;在上述区域,属于上述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和属于上述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配置成发光元件对,并且,构成上述发光元件对的发光元件之间的间隔小于上述发光元件对之间的间隔的0.5倍。
另外,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和通过分别驱动多个无源像素来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面光源来照明。
另外,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面光源的制造方法具有:准备多个发光元件的步骤;通过红色、绿色、蓝色的滤波器对上述发光元件的发光进行测量的步骤;对于每一个发光强度组,根据与目标发光强度间的强度差,将上述发光元件划分为红色、绿色、蓝色的发光强度组的步骤;以及在纵向及横向上交替地配置由上述发光强度组中的两个发光强度组中选出的上述发光元件,使得上述两个发光强度组各自包括的上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强度与目标发光强度之间的强度差相对于目标发光强度逆向且相同程度地偏离的步骤。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在以下的描述中会变得十分明了。此外,以下参照附图来明确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发光元件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发光元件的光谱分布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发光元件的总体的色度分布的色度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面光源结构的顶面图以及使用了该面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发光元件的色度和光强度关系的示例图。
图6是表示在发光元件A上的点P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计算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面状配置规则1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面状配置规则2的说明图。
图9是实施方式1中的背光灯装置的顶面图。
图10表示面状配置规则1中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
图11表示面状配置规则3中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面光源的顶面图及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利用的发光元件结构的顶面图及剖面图。
图14是表示可用于实施方式2的发光元件结构的顶面图及剖面图。
图15是表示可用于实施方式2的发光元件结构的顶面图及剖面图。
图16表示面状配置规则4(d2/d1=0.4)中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
图17表示面状配置规则4(d2/d1=0.3)中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
图18表示面状配置规则4(d2/d1=0.2)中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
图19表示面状配置规则4(d2/d1=0.1)中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
图20表示面状配置规则5中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
图21是用以说明实施方式3中的显示装置的色度调整的色度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显示装置的动作框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发光元件的总体的色度分布的色度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发光元件的色度分组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发光元件的组合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实施例1及实施例4中的面光源的顶面示意图。
图27是表示由实施例1中的发光元件对303所发出的光的光谱图。
图28是表示由实施例1中的发光元件对304所发出的光的光谱图。
图29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面光源所发出的光的光谱图。
图30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面光源所发出的光的光谱图。
图31是实施例2的面光源的顶面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3的面光源的顶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按照预定的面状配置规则配置发光元件以抑制色度不均匀缺陷及亮度不均匀缺陷的面光源以及使用了该面光源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发光元件)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0的剖面图。在发光元件10中,半导体发光元件1贴装于具有凹部的框体4上,且被树脂3密封,其中,该凹部具有反射面7。在树脂3中预先分散有荧光体2。发光元件10被设计为:从半导体发光元件1发出的一次光通过树脂3时,一部分的一次光激励荧光体2并被转换成二次光,混合了一次光和二次光的出射光大致成为白色光。
半导体发光元件1是具有导电性基板的GaN类半导体发光元件,其中,导电性基板的底面上形成有底面电极,与底面相反的面上形成有上部电极。半导体发光元件1的出射光为蓝色光,在457nm具有峰值波长。
框体4是通过在尼龙类材料上嵌入一对引导框架5而形成的。各引导框架5的一端从框体4的凹部底面露出,且两者相互间隔地配置。另外,各引导框架5的另一端以预定的长度被切断后,沿框体4的外壁被弯折以作为外部端子。
在框体4的凹部底面,半导体发光元件1通过导电性焊材被贴装于的其一引导框架5的端部上,并被固定在预定位置。半导体发光元件1的上部电极和另一引导框架5的端部通过引线6进行引线键合,半导体发光元件1和引导框架5电连接。
为了高效率地引出出射光,优选反射膜7为含有银或铝的金属膜。
作为荧光体2,采用了绿色荧光体2a和红色荧光体2b混合物,其中,绿色荧光体2a(例如,Eu激活的β-SiAlON(赛隆))发出绿色(发光峰值波长为大于等于500nm小于等于550nm)的二次光,红色荧光体2b(例如CaAlSiN3:Eu)发出红色(发光峰值波长大于等于600nm小于等于780nm)的二次光。如此,可以得到演色性(显色性)良好的3波长式的发光元件。另外,关于荧光体2,也可以使用能发出黄色(发光峰值波长为560nm附近)的二次光的黄色荧光体(例如,Ce:YAG、BOSE(Ba、Sr、O、Eu)、Eu激活的α-SiAlON等)。此时,通过合成蓝色的一次光和黄色的二次光,可得到所谓的准白色型发光元件。此外,黄色荧光体除黄色以外还含有绿色成分和红色成分。
由于要求树脂3对短波长的一次光具有高耐久性,所以,优选使用硅树脂。
为抑制荧光体2的下沉,可将二氧化硅粉末等的下沉抑制材料8混入树脂3中。这样,即使树脂3硬化的时间出现偏差也可抑制由荧光体2下沉所带来的影响。优选保持荧光体2a、2b在树脂3中呈均一分散的状态。通过混入下沉抑制材料8,可抑制因荧光体2a、2b的偏差所引起的制造偏差或出射光的色不均匀缺陷。
图2(a)是表示3波长式的发光元件的光谱分布的图,图中表示有蓝色光、绿色光及红色光的峰值分布。图2(b)是表示准白色型发光元件的光谱分布的图,图中表示有蓝色光及黄色光的峰值分布。
图3表示同一模制批次生产的发光元件的总体的色度分布的色度图。同一模制批次生产的发光元件的色度在色度图上呈一维的分布。出现此类色度偏差的要因之一是由于荧光体2a、2b浓度的偏差。其荧光体2a、2b浓度较高的发光元件的色度(x,y)接近于荧光体2a、2b所具有的色度,而其荧光体2a、2b浓度较低的发光元件的色度(x,y)则接近于半导体发光元件1所具有的色度。另外,荧光体下沉的偏差也会产生类似于因荧光体的浓度依存性所导致的色度偏差的现象。下沉抑制材料8可抑制下沉所导致的色度偏差。
此外,在图3中虽然使用了2a、2b两种荧光体,但其色度分布表示还是为一维分布。这是由于两种荧光体的浓度发生同样变化的缘故。
测量色度及轴上光强度(亮度),选择其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光元件作为发光元件10。图5是表示发光元件的色度和光强度关系的示例的图。如图5所示,色度x越大则光强度越高。因此,较之于在色度x的全区域内将容许光强度范围设为一定,优选设定使得与色度x(或色温度)的增大对应地移动容许光强度范围。即,优选如图5中的平行四边形所示地设定容许光强度范围。其后,把各发光元件的色度分成如图3所示的“2”、“3、”、“4”、“5”、“6”、“7”、“8”的7个色度组。
(面光源)
图4(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面光源60的结构的顶面图。在面光源60中,安装基板61的表面上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10A、10B。关于发光元件10A及10B的详细情况,将在以下面状配置规则的说明中进行详述。发光元件10A及10B在横向上以距离c1交替地配置,同时在纵向上以距离c0交替地配置。在安装基板61上的除发光元件10A、10B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贴装有反射膜62。另外,在安装基板61的4个角上配置有用以支撑扩散板71及液晶显示面板72(后述)的脚柱63。
图4(b)是使用了面光源60的液晶显示装置70的剖面图。所设置的扩散板71与面光源60之间保持距离t,同时,在扩散板71的正上方设置有液晶显示面板72,从而,整体上构成了液晶显示装置70。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面光源60还可用作为液晶显示装置以外的无源型显示装置(具有通过驱动多个无源像素来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该多个无源像素自身不发光,用以调制背光灯的光)的背光灯。
(面状配置规则)
为降低面光源的色不均匀缺陷,发明人使用图3所示的色度分组的发光元件来对以下的面状配置规则进行了分析考察,并对色不均匀缺陷的面内分布进行了评价。
图6(a)是表示通过合成具有色度y+Δy的发光元件A与具有色度y-Δy的发光元件B时,在点P所显现的色度(将色度y替换成色度x或色温度T也为同样)的说明图。其中,设发光元件A及发光元件B的全光束相同,并忽视色度y+Δy和色度y-Δy的视感度的差,且将点P的、发光元件A及发光元件B的与亮度有关的传达函数分别设为fA、fB。如图6(a)所示,点P的色度不均匀缺陷为F·Δy,其中F=(fA-fB)/(fA+fB),因此,F倍地缩小发光元件的色度不均匀缺陷。此原理在发光元件为多个时也相同。以下,F作为“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
图6(b)表示了在发光元件A的传达函数f为0.5,邻接于发光元件A的4个发光元件N、S、E、W的各传达函数f为0.125的情况下进行计算的方法,图6(c)表示了在发光元件A的传达函数f为0.6,邻接于发光元件A的4个发光元件N、S、E、W的各传达函数f为0.1的情况下进行计算的方法。与图6(b)相比,图6(c)中的各发光元件与点P的距离较近。
图7(a)表示面状配置规则1的一个示例。图7(a)为分别在纵向/横向上交替且以相同间隔地配置发光元件10A和发光元件10B所得到的面光源的示意图,其中,发光元件10A属于第1色度组“7”(色度y+Δy)的发光元件,发光元件10B属于第2色度组“3”(色度y-Δy)的发光元件。
对色度组“7”赋予数值1,对色度组“3”赋予数值-1。图7(b)是通过图6(b)所示的方法计算出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面内分布(%表示)。由此可得知:除了面光源周边部分的发光元件之外的各发光元件上方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为0%,几乎没有产生色不均匀缺陷。同样地,将利用图6(c)的方法所计算出的结果表示在图7(c)中。此时,除了面光源周边部分的发光元件之外的各发光元件上方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为20%或-20%,且此时的发光元件色度偏差((x-0.2Δx、y-0.2Δy)至(x+0.2Δx、y+0.2Δy))为原来的发光元件色度偏差((x-Δx、y-Δy)至(x+Δx、y+Δy))的20%。
图8(a)表示了面状配置规则2的一个示例。图8(a)为分别在纵向/横向上交替且以相同间隔地配置第1色度组“7”(数值1)、第2色度组“3”(数值-1)、第3色度组“6”(数值0.5)、第4色度组“4”(数值-0.5)的发光元件而形成的面光源的示意图。通过图6(b)所示的方法对这种情况的面内偏差所得到的评价结果表示在图8(b)中。此时,除了面光源周边部分的发光元件之外的各发光元件上方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为6.25%或-6.25%。另外,使用图6(c)的方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表示在图8(c)中。此时,可得到在各发光元件上方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为极大值的25%或极小值的-25%。
在此,需注意以下一点。即,在面状配置规则2中,尽管混和使用了色度不均匀缺陷比面状配置规则1中所使用的色度组“3”、“7”小的色度组“4”、“6”,但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结果却比面状配置规则1略差。
根据以上分析考察可知:从具有色度差的色度组中选出发光元件,并将该发光元件在纵向/横向上排列以降低色度不均匀缺陷时,优选从具有同等程度的色度差的2个色度组中选出发光元件来构成面光源。由此,将属于各色度组的发光元件进行组合,并将其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装置(面光源)时,优选如图9所示的背光灯装置(面光源)。图9为背光灯装置的顶面图,以纵9、横16地进行分割,各区域中使用了多个发光元件(如1、4、9、16或25个)。在图9的各区域内所记载的数值表示该区域中所利用的发光元件的色度组。例如8-2表示该区域由色度差较大的色度组“8”和色度组“2”的发光元件所构成,例如5-5表示该区域由无色度差的色度组“5”和色度组“5”的发光元件所构成。特别是在接近被人注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中心附近的区域中(不含角落区域),以无色度差的色度组5-5的组合构成第2区域,在接近周边的区域(含角落区域)中,以色度差较大的色度组8-2的组合构成第1区域,还优选从中心附近区域向周边区域,依次以色度差小于8-2组合的6-4、7-3的组合来构成第3区域,从而能够有效地使用具有色度不均匀缺陷的发光元件,并可实现其色不均匀缺陷不易被察觉的良好的面光源,以及使用了该面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
图10表示根据面状配置规则1,将色度不均匀缺陷数值1的发光元件10A和色度不均匀缺陷数值-1的发光元件10B进行纵向/横向交替地配置时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其中,设各发光元件的发光分布角度依存性为朗伯分布(出射光与法线的夹角角度为θ,发光强度的角度依存性为cosθ),设c0=c1=0.7、t=0.84(t/c0=1.2),在配置有4行4列共16个发光元件的情况下求出中央部分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
发光元件10B正上方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为-7.8%、发光元件10A正上方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为7.8%,在结果上色度不均匀缺陷得到了大幅降低。
图11表示在面状配置规则3中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在面状配置规则3中,发光元件在横向上的间隔设为c1=0.5、在纵向上的间隔设为c0=1,并设t=0.84,在配置有4行8列共32个发光元件的情况下,求出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在图中表示了其中的一部分)。由此,发光元件的面密度与面状配置规则1中的发光元件的面密度大致相同。
此时,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最大/最小范围可归纳为以下,即,
面状配置规则1:最大/最小范围为±7.8%(图10);
面状配置规则3:最大/最小范围为±4.1%(图11)。
如此可知:较之于具有相同的发光元件面密度的面状配置规则1(长方形交替配置),通过面状配置规则3(c1<c0的长方形交替配置),可降低色不均匀缺陷。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根据面状配置规则1、2或3,在横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属于各色度组的发光元件以形成面光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面状配置规则4或5来降低色度的面内不均匀缺陷,其中,在面状配置规则4或5中,属于不同色度组的发光元件成对地相邻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面光源80的液晶表示装置90。
图12(a)和(b)表示显示装置的结构的顶面图和剖面图。显示装置90具有面光源80、与面光源80以间隔t设置的扩散板91、以及设置于扩散板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92。面光源80对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进行照射。在安装基板81的四角设有用于支撑扩散板91和液晶显示面板92的脚柱83(详见后述)。
(发光元件)
图13(a)和(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发光元件20的结构的顶面图及剖面图。发光元件20具有半导体发光元件1和在表面上形成有电极图案的基板21。半导体发光元件1被贴装在电极图案上,并通过树脂23被密封,其中,该树脂中分散有绿色荧光体2a、红色荧光体2b。发光元件20的封装的外形轮廓为长方体形状。
发光元件20的光谱分布依存于光的出射角度。发光元件的封装形状被认为是造成光谱分布的一要因。在用于密封半导体发光元件1的树脂23中的荧光体2分布均匀的条件下,若通过树脂23的光路长度较短时一次光的比率较高,若通过树脂23的光路长度较长时二次光的比率较高。从半导体发光元件1向图的斜方向出射且从树脂23表面出射的出射光中,由于一次光的光路长度较长,所以,相对于一次光,二次光所占的比率变高。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20中,由于半导体发光元件1所发出的光从树脂23的侧面出射,因此,降低了由于出射角的不同所引起的光路长度变化,光谱分布相对于出射角度的依存性也得以降低。
发光元件30在结构上可进一步抑制因出射角度的不同所引起的光谱分布变动。图14(a)和(b)表示发光元件30的顶面图和剖面图。发光元件30具有半导体发光元件1和在表面上形成有电极图案的基板31,该半导体发光元件1贴装在电极图案上,并通过树脂33被封装,其中,树脂33中分散有绿色荧光体2a、红色荧光体2b。发光元件30的封装的外形轮廓为锥台形。例如优选树脂33的斜面33a的倾角为60度。根据该形状,从半导体发光元件1斜向出射的一部分一次光穿过斜面33a,因此,可减小因出射角的不同所引起的光路长度差,从而能抑制出射光的色不均匀缺陷。另外,封装的形状可通过模制或切割等方法来形成。
图15为表示发光元件40的结构的顶面图和剖面图。发光元件40的封装外形轮廓为半球状。根据该形状,在将半导体发光元件1作为点光源时,由于半导体发光元件1被均一厚度的树脂43所覆盖,所以,一次光在树脂43中的光路长度固定,从而,能抑制出射光的色不均匀缺陷。另外,封装的形状可通过模制等方法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用发光元件10、20、30、40中的任意一种。另外,在所述的发光元件10、20、30、40中,也可将半导体发光元件1替换为在表面上具有一对电极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并通过两根导线进行引线键合。另外,还可使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相对框体4或基板21、31、41一侧,利用具有导电性的焊材以倒装芯片安装的方式来安装半导体发光元件。
(相邻发光元件对的配置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距离d2相邻地配置属于不同色度组的发光元件20A和20B,并使两者形成为发光元件对。其相邻发光元件对之间在横方向上的间隔为d1,在纵方向上的间隔为d0,如此构成面光源(以下称为“发光元件对相邻配置”)。以下对发光元件对相邻配置的色度分布的平均化效果进行了模拟试验。
图16至图19表示在面状配置规则4中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在面状配置规则4中,在横向上相邻地排列由发光元件20A和20B所组成的发光元件对,同时,在纵向上排列有呈逆向配置的发光元件20A和20B的发光元件对。在模拟试验中,假设发光元件20A、20B的发光强度的角度依存性为朗伯分布,在d0=d1=1,且发光元件对为4行4列的条件下求出了距离t=0.84时的面内分布(在图中,仅表示了面内分布的一部分,即第2行至第4行与第2列至第4列所形成的部分)。此时,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内平均存在2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的面内密度与图10和图11所示的模拟试验中的面内密度相同。
将构成发光元件对的发光元件20A和20B之间的间隔d2作为参数,在图16中,d2=0.4d1;在图17中,d2=0.3d1;在图18中,d2=0.2d1;在图19中,d2=0.1d1。设发光元件20A为数值1、发光元件20B为数值-1时,求取了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
作为参考,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最大/最小范围可归纳于以下,即,
在c1=0.5c0时,最大/最小范围为±4.1%(如图11所示);
在d2=0.4d1时,最大/最小范围为±3.7%(如图16所示);
在d2=0.3d1时,最大/最小范围为±3.3%(如图17所示);
在d2=0.2d1时,最大/最小范围为±2.3%(如图18所示);
在d2=0.1d1时,最大/最小范围为±1.3%(如图19所示)。
由上述可知:在d2小于等于0.4d1时,与发光元件20A和20B呈非相邻配置状态的面状配置规则3相比,效果得到了改善。在d2小于等于0.3d1时,可得知发光元件20A、20B正上方的点并不是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分布中的最大点。另外,d2/d1的值越小,对色度不均匀缺陷的改善效果就越好。而另一方面,在发光元件的面内安装密度相同且距离t相等的条件下,d2/d1的值越小时,亮度(光强度)分布将会出现稍微增大的倾向。因此,对色度不均匀缺陷值和亮度不均匀缺陷值进行综合性考虑,将其设定为最不易被人感知的值即可。另外,能够在发光元件相互不重叠的范围内缩小d2,换而言之,可将d2减小至与发光元件宽度相同的程度。
在上述模拟试验中,图中所示的发光元件20A和20B在相邻行上为相反的配对。另外,还可以使发光元件20A和20B的配置在每行中均为相同配对。特别是在d2/d1的值较小时,其效果与上述模拟试验的结果大致相同。
图20表示在面状配置规则5中的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二维模拟试验结果。在面状配置规则5中,对用于计算的d2=0.1d1的4行发光元件中,第1行和第3行相对于第2行进行错位,使得相邻行的发光元件对构成等腰三角形。其中,第1、3行上的发光元件对的排列方式和第2、4行上的发光元件对的排列方式相同,如图中所示,左为发光元件20B,右为发光元件20A。
此时,色度不均匀缺陷参数的最大/最小范围如下,即,
在d2=0.1d1时,最大/最小范围为±1.3%(如图20所示)。
所得到的结果与基于图19所示的面状配置规则所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为等腰三角形,也可以在正三角形的顶点上配置发光元件对。
因此,使用该面状配置规则5形成的面光源适用作为液晶显示装置90的背光灯,可降低色不均匀缺陷。
另外,作为实际的数值,优选的是,将距离t设为大于等于0.5cm小于等于3cm,例如,在设为1.85cm时,根据此数值将发光元件对与发光元件对之间的距离d1设为t的0.5倍至2倍左右。基于朗伯分布使发光元件的发光特性进行变化,使得在横向上增加出射光,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小距离t,从而能适用于薄型显示装置。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使用了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使用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和显示方法。其中,该显示方法为,在面光源的色度与目标色度不同时,即,面光源的色度与液晶显示装置的白色色度不同时,对液晶显示装置实施了校正的显示方法。
(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色度失调校正)
图21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的色度调整的色度图。在图21中绘制有目标色度W和两个液晶显示装置90的样本在白色显示时的色度WA、WB,其中所述两个样本即为液晶显示装置A、B。由于在液晶显示装置A、B中,各面光源中的发光元件的模制批次不同等的原因,导致所使用的发光元件的色度分布出现不同,因此,色度WA、WB与目标色度W不一致。
然而,通过与液晶显示装置90对应地设置校正装置93a时,可通过校正达到目标色度W。例如,可进行以下失调校正使得绿色光的透过率降低,这样,液晶显示装置A的WA通过校正后达到W;也可进行以下失调校正以提高绿色光的透过率,这样,液晶显示装置B的WB通过校正后达到W。如此,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不同液晶显示装置的色度偏差进行校正。
图22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动作框图。液晶显示面板92具有液晶单元92a和滤波器92b,面光源80从液晶单元92a的背面对液晶显示面板92进行照射。可根据来自驱动电路93的信号来控制液晶单元92a的透过率。液晶单元92a具有多个电极,与电极对应的位置上的液晶单元92a和滤波器92b构成像素,当在所期望的电极间施加电压时,液晶单元92a作为光透过率的开关闸来对所相应的像素实施开/关。液晶单元92a与具有色度校正部93a的驱动电路93连接,基于由驱动电路93发来的信号形成图像,同时,能够通过变换与任意颜色对应的像素的时间平均透过率(开/关时间比)来实施色度的校正。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发光元件的总体的色度分布中出现二维偏差时不同色度的发光元件的组合。
图23是表示发光元件的总体的色度分布的色度图。在图23中,分别出现两个呈线状分布的色度分布群,其中,该线状分布向右上方倾斜。其原因之一被推测为,例如在制成发光元件时,使用了多批次的半导体发光元件1或荧光体2a、2b。
从表示上述色度分布的发光元件总体中抽出多个发光元件10,并比较发光元件的色调时,例如比较图23(b)所示M1和M2的色调时,虽然色温相同,但由于色度图上的坐标不同,所以看上去的色调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在组合发光元件时使其色度能相互互补。
以下说明发光元件的组合方法。关于分别构成色度分布群1、群2的发光元件,选择其发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对于所选择的发光元件,从低色温向高色温进行排序,沿黑体辐射轨迹并以色温6200K、7200K为界线,在色度分布群1中依次划分成色温组L1、M1、H1,在色度分布群2中依次划分成色温组L2、M2、H2。其中,色温组是沿黑体辐射轨迹上的色温来区分的色度组。
使用实施方式1和2中所述的面状配置规则1至5中的任意一规则,并使用发光元件的组合L1H2、M1M2、H1L2中的任意一组合来形成面光源。如此,面光源的色度可大致达到目标色度。
另外,本发明并只不限定于两个色度分布群,即使3个或3个以上的色度分布群,也可以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来形成可抑制色度分布的面光源。另外,除了分成3组色温组以外,色温组还可分成例如4组、5组、6组、7组等。
(实施方式5)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发光元件的色度(x、y)对各发光元件进行了色度的分组。然而,当把发光元件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来使用时,观测者是介于液晶显示面板上的滤波器来观测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整体上色度相同,通过滤波器的光的色度也会出现差异。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按以下形式对各发光元件的各色发光强度进行分组(色度组的一种)。
通过滤波器R、滤波器G、滤波器B对各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进行测量,测量其光强度。将测量器的灵敏度调至人的视感度(Si发光二极管上装有视感度校正滤波器)。在此,滤波器R、滤波器G、滤波器B的特性分别和搭载于液晶显示面板上的红、绿、蓝的滤色器的特性相同。
根据透过滤波器R的光强度,将各发光元件分成发光强度组R3、R4、R5、R6、R7和等级外发光强度组。根据介于滤波器G所测量的数据,将各发光元件分成发光强度组G3、G4、G5、G6、G7和等级外发光强度组。根据介于滤波器B所测量的数据,将各发光元件分成发光强度组B3、B4、B5、B6、B7和等级外发光强度组。其中,具有平均发光强度的发光元件属于发光强度组R5G5B5。在图24中,表示了各颜色的发光强度组。根据上述,除等级外发光强度组的发光元件以外的发光元件将属于5的3次方=125组颜色的发光强度组中的某一组。
图25为发光元件组合的说明图,图25(a)为组合了R7G7B3和R3G3B7的一个示例,图25(b)为组合了R7G7B4和R3G3B6的一个示例。在相关关系上,当荧光体浓度较高时,R和G的强度受联动而增高,B的强度受联动而降低。由此,有很多发光元件属于这类发光强度组。在进行组合时,使得两发光元件的发光强度组数值(“R7”的7等)的平均值为5。
图25(c)表示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的平衡被破坏时的组合示例。此时,在进行组合时,也使得两发光元件的发光强度组数值的平均值为5。
在上述说明中,进行了发光强度的分组,但也可不进行发光强度的分组,而根据R、G、B本身发光强度的测量数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差,选择具有与目标值之间的差相同且处于相反方向的R、G、B数值的发光元件来进行组合。
如上所述,以本说明书中所述的任意一个面状配置规则来配置两个发光元件,能实现可抑制色度平面分布的发光元件。
(实施方式6)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照明用面光源成品率的提高。
排列多个发光元件,制造具有某一色温的面光源,例如制造色温为6500K±200K的面光源时,需要使用色温为6500K±200K的发光元件。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即使想要制造6500K的发光元件,在发光元件中也会产生色温的生产偏差。因此,要求以发光元件的色温6500K为中心,将生产偏差控制在6500K±200K范围之内。特别是在制造白色照明模块(照明用面光源)时,由于是使用数百个发光元件,所以,发光元件容易受生产偏差的影响。
发明人经详细分析考察后发现: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光波长偏差、荧光体的发光波长偏差、树脂量偏差、荧光体配量比偏差、制造时间偏差等,所以,难以将发光元件的生产偏差控制在色温6500K±200K之内。由于上述状况,色温6500K±200K范围之外的发光元件就成为色温不良品,因此,实际上无法以高成品率来制造面光源。另外,越缩小所需面光源色温度的范围,例如越缩小6500K±XK中的X,成品率就越低。
(实施例1)
关于发光元件302,使用了分散在发光元件10的树脂3中的黄色荧光体2,该黄色荧光体含有2(Sr0.93Ba0.05Eu0.02)O·SiO2。
图26表示面光源300的顶面示意图。根据面状配置规则1,在长方形的玻璃环氧基板301上排列15行×22个的发光元件302。此时,面光源300通过发光元件对(例如,图26中的303、304)的组合所构成,其中,上述发光元件对由任意两个相邻发光元件所形成。
设定面光源300的目标色温为6500K,容许色温范围为6200K至7200K。通过调整面光源300的发光元件302中的荧光体的分散量,使得发光色的色温为6500K,然而在生产上却出现了色温偏差。对此,将以面状配置规则1所配置的发光元件302按照色温Tc分成3个色温组(沿黑体辐射轨迹上的色温所区分的色度组)。在发光色的色温大于等于6200K且小于7200K的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1,在发光色的色温大于等于7200K的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2,在发光色的色温小于6200K的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3。在构成发光元件对时,必须使用两个同属于色温组1中的发光元件,或者使用两个分别属于色温组2的发光元件和属于色温组3的发光元件。
具体而言,使用属于色温组2中的一个发光元件和属于色温组3中的一个发光元件来组成发光元件对303。图27表示各发光元件的发光光谱。图27中的光谱1为属于色温组3中的发光元件的光谱,其色温为5525K。图27中的光谱2为属于色温组2中的发光元件的光谱,其色温为8383K。仅点亮发光元件对303中的两发光元件,并对其发光光谱进行测量,其测量结果为图27中的光谱3所示,色温为6452K。由此可知:其结果正好是对发光元件对的两发光元件的光谱实施平均化后得到的光谱、色温。
使用属于色温组1中的两个发光元件来组成发光元件对304。图28表示各发光元件的发光光谱。图28中的光谱4、5分别为两发光元件的光谱,其色温分别为6251K、6880K。仅点亮发光元件对304中的两个发光元件,并对其发光光谱进行测量。其测量结果为图28中的光谱6所示,色温为6524K。
如上所述地制造得到面光源300,对整个面光源300实施点亮并对发光光谱进行测量,其测量结果如图29所示,色温为6392K,虽略偏离面光源的目标色温,但在容许色温范围内。
如此,即使发光元件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色温偏离,也可以通过本发明的配置方法来制造面光源从而对色温进行平均化,因此可制造具有目标色温的面光源。在实施例1中,使用色温为5000K至9000K的发光元件,可使发光元件的使用成品率为99%。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对于发光元件,全部使用了属于色温组1的发光元件,且不对发光元件进行区分,单纯地进行了阵列排列。另外,除上述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
如此制造得到比较例1中的面光源300,对整个面光源300实施点亮并对发光光谱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如图30所示。色温为6414K。虽略偏离面光源的目标色温,但在容许色温范围内。在比较例1中,由于仅使用了6200K至7200K的发光元件,所以,发光元件的成品率为85%。
(实施例2)
关于发光元件502,使用了分散在发光元件10的树脂3中的绿色荧光体2a、红色荧光体2b。绿色荧光体2a含有(Ca0.9Mg0.1)3(Sc0.90Ce0.10)2(SiO4)3,红色荧光体2b含有(Ca0.98Eu0.02)AlSiN3。将该些绿色荧光体2a和红色荧光体2b混合后分散在硅树脂3中并使其成型,形成了波长变换部。如此,制成了实施例2的面光源500。
图31为面光源500的顶面示意图。根据面状配置规则1,在条形的玻璃环氧基板501上排列有75个×4行的发光元件502。此时,面光源500由发光元件对(例如,图31中的503、504)的组合所构成,其中,上述发光元件对由任意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所形成。
设定面光源500的目标色温为5000K,容许色温范围为4700K至5300K。此时,根据面状配置规则1所配置的发光元件502按照色温Tc被分成3组。在发光色的色温大于等于4700K小于5300K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1,在发光色的色温大于等于5300K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2,在发光色的色温小于4700K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3。在构成发光元件对时,必须使用两个同属于色温组1中的发光元件,或者使用两个分别属于色温组2的发光元件和属于色温组3的发光元件。
具体而言,使用属于色温组2中的一个发光元件和属于色温组3中的一个发光元件来组成发光元件对503。使用色温组1中的两个发光元件来组成发光元件对504。
(比较例2)
与实施例2相同地制成发光元件、面光源。与实施例2同样地,在条形的玻璃环氧基板501上单纯地以阵列状排列75个×4行的发光元件。在此,由于面光源的目标色温为5000K,其容许色温范围为4700K至5300K,所以,全部使用了色温组1中的发光元件。
(实施例3)
关于发光元件602,使用了分散在发光元件10的树脂3中的绿色荧光体2a、红色荧光体2b。绿色荧光体2a含有2(Ba0.65Sr0.33Eu0.02)O·SiO2,红色荧光体2b含有(Ca0.98Eu0.02)AlSiN3。将该些绿色荧光体2a和红色荧光体2b混合后分散在硅树脂3中并使其成型,形成波长变换部。如此,制成了实施例3的面光源600。
图32为面光源600的顶面示意图。根据面状配置规则1,在圆形的玻璃环氧基板601上排列280个发光元件602。面光源600由发光元件对(例如,图32中的603、604)的组合所构成,其中,上述发光元件对是由任意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所形成。
设定面光源600的目标色温为2500K,容许色温范围为2300K至2700K。此时,根据面状配置规则1所配置的发光元件602按照色温Tc被分成3组。在发光色的色温大于等于2300K小于2700K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1,在发光色的色温大于等于2700K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2,在发光色的色温小于2300K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3。
在构成发光元件对时,必须使用两个同属于色温组1中的发光元件,或者使用两个分别属于色温组2的发光元件和属于色温组3的发光元件。
具体而言,分别使用属于色温组2中的一个发光元件和属于色温组3中的一个发光元件来形成发光元件对603。使用色温组1中的两个发光元件来形成发光元件对604。
(比较例3)
与实施例3相同地制成发光元件、面光源。与实施例3同样地,在圆形的玻璃环氧基板601上单纯地呈阵列状排列280个发光元件。在此,由于面光源的目标色温为2500K,其容许色温范围为2300K至2700K,所以,全部使用了属于色温组1中的发光元件。
(实施例4)
关于发光元件302,使用了分散在发光元件10的树脂3中的绿色荧光体2a、红色荧光体2b。绿色荧光体2a含有(Ca0.9Mg0.1)3(Sc0.90Ce0.10)2(SiO4)3,红色荧光体2b含有(Ca0.98Eu0.02)AlSiN3。将该些绿色荧光体2a和红色荧光体2b混合后分散在硅树脂3中并使其成型,形成波长变换部。如此,制成了实施例4的面光源。
与实施例1相同地,根据面状配置规则1在长方形的玻璃环氧基板301上排列22个×15行的发光元件302(参照图26)。另外,此时,上述面光源由发光元件对(例如,图26中的303、304)的组合所构成,其中,该发光元件对由任意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所形成。
设定面光源的目标色温为3000K,容许色温范围为2500K至3600K。此时,根据面状配置规则1所配置的发光元件302按照色温Tc被分成3组。在发光色的色温大于等于2800K小于3200K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1,在发光色的色温大于等于3200K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2,在发光色的色温小于2800K范围内的发光元件属于色温组3。
在构成发光元件对时,必须使用两个同属于色温组1中的发光元件,或者使用两个分别属于色温组2的发光元件和属于色温组3的发光元件。
具体而言,使用属于色温组2中的一个发光元件和属于色温组3中的一个发光元件来形成发光元件对303。使用色温组1中的两个发光元件来形成发光元件对304。
(比较例4)
与实施例4相同地制成发光元件、面光源。与实施例4同样地,在长方形的玻璃环氧基板301上单纯地以矩阵状排列22个×15行的发光元件。在此,由于面光源的目标色温为3000K,其容许色温范围为2800K至3200K,所以,全部使用了色温组1中的发光元件。
对实施例1至4、比较例1至4的各面光源的特性进行评价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发光元件B的主要 荧光体   所用发光元件的色 阵列个数   发光装置色温   光束[lm]   平均演色指数(Ra)   发光元件的成
  波长   温度范围   品率
  实施例1   457nm   黄:2(Sr0.92Ba0.06Eu0.02)O·SiO2   5000K至9000K   长方形300个20×15   6392K   2026   74   99%
  比较例1   457nm   黄:2(Sr0.92Ba0.06Eu0.02)O·SiO2   6200K至7200K   长方形300个20×15   6414K   2031   72   85%
  实施例2 457nm   红:(Ca0.98Eu0.02)AlSiN3绿:(Ca0.9Mg0.1)3(Sc0.90Ce0.10)2(SiO4)3   4200K至6000K   条形300个4×75 5035K 1522 92 99%
  比较例2   457nm   红:(Ca0.98Eu0.02)AlSiN3绿:(Ca0.9Mg0.1)3(Sc0.90Ce0.10)2(SiO4)3   4700K至5300K   条形300个4×75   5082K   1513   91   83%
  实施例3 457nm   红:(Ca0.98Eu0.02)AlSiN3绿:2(Ba0.65Sr0.33Eu0.02)O·SiO2   2000K至3000K 圆形300个 2493K 1311 72 99%
  比较例3 457nm   红:(Ca0.98Eu0.02)AlSiN3绿:2(Ba0.65Sr0.33Eu0.02)O·SiO2   2300K至2700K 圆形300个 2470K 1340 70 82%
  实施例4   457nm   红:(Ca0.98Eu0.02)AlSiN3绿:(Ca0.9Mg0.1)3(Sc0.90Ce0.10)2(SiO4)3   2500K至3600K   长方形300个20×15   3092K   1198   90   99%
  比较例4   457nm   红:(Ca0.98Eu0.02)AlSiN3绿:(Ca0.9Mg0.1)3(Sc0.90Ce0.10)2(SiO4)3   2800K至3200K   长方形300个20×15   2984K   1180   89   81%
其中,在顺向电流(IF)为20mA的条件下,点亮面光源并通过将面光源的白色光转换为光电流来计算出了亮度。另外,在顺向电流(IF)为20mA的条件下,点亮面光源,并通过大冢电子制造的MCPD-2000,对面光源的白色光进行测试,从而计算出了Tc、平均演色指数(Ra)。
从表1中可得知:与比较例相比,各实施例中的面光源的发光元件没有出现色温偏差,且其光束、演色性也没有明显地下降。这样,能够扩大发光元件的色度范围,所以能明显地提高制品的成品率。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仅仅是揭示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的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示例,不应对本发明进行狭义的解释,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之。

Claims (15)

1.一种显示装置,设置有面光源和显示面板,上述面光源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上述显示面板从上述面光源中的上述发光元件的搭载面离开预定的距离,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元件通过组合半导体发光元件和荧光体而成,并发出一次光与二次光的合成光,其中,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出上述一次光,上述荧光体吸收上述一次光并发出波长要长于上述一次光的二次光;
上述多个发光元件通过上述合成光的色度偏差而具有色度分布;
上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按照上述色度分布而属于第1色度组或第2色度组,其中,属于第1色度组的上述发光元件发出第1色度的上述合成光,属于第2色度组的上述发光元件发出第2色度的上述合成光;
上述第1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间的色度差和上述第2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间的色度差相对于目标色度逆向且相同程度地偏离;
属于上述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和属于上述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分别在纵向及横向交替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元件的横向间隔小于上述发光元件的纵向间隔。
3.一种面光源,将两个发光元件配置成发光元件对,将该发光元件对连续配置多个而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元件通过组合半导体发光元件和荧光体而成,并发出一次光与二次光的合成光,其中,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出上述一次光,上述荧光体吸收上述一次光并发出波长要长于上述一次光的二次光;
上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属于第1色度组或第2色度组,其中,属于第1色度组的上述发光元件发出第1色度的上述合成光,属于第2色度组的上述发光元件发出第2色度的上述合成光;
上述第1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间的色度差和上述第2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间的色度差相对于目标色度逆向且相同程度地偏离;
上述发光元件对由属于上述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和属于上述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构成,并且,构成上述发光元件对的发光元件之间的间隔小于上述发光元件对之间的间隔的0.5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光源,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发光元件对的发光元件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上述发光元件对之间的间隔的0.3倍。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面光源,其特征在于:
横向配置上述发光元件对;
在横向排列配置的上述发光元件对中,其中一个发光元件对的属于上述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和相邻的另一个发光元件对的属于上述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相互接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光源,其特征在于:
纵向及横向配置上述发光元件对;
在横向排列配置的上述发光元件对中,其中一个发光元件对的属于上述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和相邻的另一个发光元件对的属于上述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相互接近;
在纵向排列配置的上述发光元件对中,其中一个发光元件对的属于上述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和相邻的另一个发光元件对的属于上述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相互对置。
7.一种形成有多个区域的面光源,其中,上述各区域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该面光源的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元件通过组合半导体发光元件和荧光体而成,并发出一次光和二次光的合成光,其中,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出上述一次光,上述荧光体吸收上述一次光并发出波长要长于上述一次光的二次光;
上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根据上述合成光的色度的分布而属于3个以上的色度组中的任意一者;
具有第1区域和第2区域,在上述第1区域中,属于选自上述3个以上色度组中的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和属于选自上述3个以上色度组中的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分别在纵向及横向上交替地配置;在上述第2区域中,配置有不属于上述第1色度组和第2色度组而属于代表色度为(x、y)的第3色度组的上述发光元件;
上述第1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间的色度差和上述第2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间的色度差相对于目标色度逆向且相同程度地偏离。
8.一种形成有多个区域的面光源,其中,上述各区域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该面光源的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元件通过组合半导体发光元件和荧光体而成,并发出一次光和二次光的合成光,其中,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出上述一次光,上述荧光体吸收上述一次光并发出波长要长于上述一次光的二次光;
上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根据上述合成光的色度的分布而属于4个以上的色度组中的任意一者;
具有第1区域和第2区域,在上述第1区域中,属于选自上述4个以上色度组中的第1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和属于选自上述4个以上色度组中的第2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分别在纵向及横向上交替地配置;在上述第2区域中,属于选自上述4个以上色度组中的第3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和属于选自上述4个以上色度组中的第4色度组的发光元件分别在纵向及横向上交替地配置;
上述第1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间的色度差和上述第2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间的色度差相对于目标色度逆向且相同程度地偏离;
上述第3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间的色度差和上述第4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间的色度差相对于目标色度逆向且相同程度地偏离;
上述第1、第2、第3、第4色度组的代表色度在色度坐标上一维地排列;
上述面光源至少具有接近周边部分的上述第1区域和接近中心部分的上述第2区域;
上述第1区域中的上述第1色度组的色度与上述第2色度组的色度之间的色度差(2Δx、2Δy)大于上述第2区域中的上述发光元件的色度差(2Δx’、2Δy’)。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光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区域和上述第2区域之间具有第3区域;
在上述第3区域中,配置有多个属于两个色度组的上述发光元件;
在上述第3区域中配置的上述两个色度组之间的色度差小于构成上述第1区域的发光元件所属的上述第1色度组与上述第2色度组之间的色度差且大于构成上述第2区域的发光元件所属的色度组的色度差。
10.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其特征在于:
上述荧光体包括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其中,上述绿色荧光体具有绿色光波长的发光峰值,上述红色荧光体具有红色光波长的发光峰值。
11.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其特征在于:
上述色度组是根据黑体辐射轨迹上的色温进行划分的色温组。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3、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以及通过分别驱动多个无源像素来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面板,
其中,上述显示面板通过上述面光源实现照明。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用于驱动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色度校正部;
在驱动上述液晶显示面板时,上述色度校正部对上述显示装置的设定色度和上述面光源的发光色度之间的偏差进行校正。
15.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多个发光元件的步骤;
对上述发光元件的色度和亮度进行评价的步骤;
在上述发光元件中选出具有预定亮度的发光元件的步骤;
根据所选出的发光元件的色度与目标色度间的色度差将所选出的发光元件划分为多个色度组的步骤;以及
在纵向及横向上交替地配置由上述多个色度组中的两个色度组选出的上述发光元件的步骤,其中,上述两个色度组的代表色度(x+Δx、y+Δy)、(x-Δx、y-Δy)与目标色度(x、y)之间的色度差相对于目标色度逆向且相同程度地偏离。
CN200810185247XA 2007-12-27 2008-12-24 面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31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8331 2007-12-27
JP2007338331A JP5000479B2 (ja) 2007-12-27 2007-12-27 面光源、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338331 2007-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3191A CN101493191A (zh) 2009-07-29
CN101493191B true CN101493191B (zh) 2012-03-21

Family

ID=40798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524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3191B (zh) 2007-12-27 2008-12-24 面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965351B2 (zh)
JP (1) JP5000479B2 (zh)
CN (1) CN1014931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69592B1 (ko) * 2008-07-09 2013-06-0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모듈의 엘이디 백라이트 구성방법
US20120320277A1 (en) * 2009-12-16 2012-12-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30038798A1 (en) * 2009-12-16 2013-02-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WO2011102185A1 (ja) * 2010-02-17 2011-08-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源ユニット、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30135536A1 (en) * 2010-08-09 2013-05-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JP2012064925A (ja) * 2010-08-18 2012-03-29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Led発光装置及びled発光装置を備えたインジケータ
CN101936478B (zh) * 2010-09-24 2012-01-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Led点光源装置
CN101943343B (zh) * 2010-09-24 2012-07-1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双色混光led点光源装置
CN101943344B (zh) * 2010-09-24 2012-08-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三色混光led点光源装置
WO2012098932A1 (ja) 2011-01-18 2012-07-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5373859B2 (ja) * 2011-07-05 2013-12-18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102883496A (zh) * 2011-07-14 2013-01-16 陈家德 两阶式发光二极管安全监控照明装置
WO2013114642A1 (ja) * 2012-01-31 2013-08-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Led分類方法、led分類装置、led分類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EP2639491A1 (en) 2012-03-12 2013-09-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Luminaire Using Same
US8801259B2 (en) * 2012-03-30 2014-08-12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 bar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JP2014168051A (ja) * 2013-01-29 2014-09-11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発光デバイス及び発光デバイスにおける温度補償方法
US10359158B2 (en) * 2015-09-30 2019-07-23 Current Lighting Solutions, Llc Lighting sel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9936558B1 (en) 2016-09-15 2018-04-03 GE Lighting Solutions, LLC Lighting sel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KR102484442B1 (ko) * 2016-12-08 2023-01-02 한화정밀기계 주식회사 부품 실장기
US11054695B2 (en) * 2018-07-11 2021-07-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hip-mounted boar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hip-mounted board
JP7022284B2 (ja) * 2019-06-17 2022-02-1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8164A (ja) 1989-10-02 1991-05-20 Ricoh Co Ltd サーマルヘッド駆動装置
JPH03118164U (zh) * 1990-03-19 1991-12-05
JP3118164B2 (ja) 1995-06-09 2000-12-18 オリエンタル酵母工業株式会社 新規酵母及び当該酵母を利用するパン類の製造法
JP3530442B2 (ja) * 1999-12-24 2004-05-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の色度調整方法
JP2001155524A (ja) * 1999-11-26 2001-06-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面光源装置
JP2002109936A (ja) * 2000-09-28 2002-04-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3005179A (ja) * 2001-06-22 2003-01-08 Advanced Display Inc 液晶表示装置
JP4039551B2 (ja) * 2002-01-29 2008-01-30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蛍光体色度補正板
JP4073250B2 (ja) * 2002-05-21 2008-04-09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5107434A (ja) * 2003-10-02 2005-04-21 Inami Co Ltd 発光表示装置
JP4461782B2 (ja) * 2003-11-21 2010-05-12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JP4628770B2 (ja) * 2004-02-09 2011-02-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照明装置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JP4534513B2 (ja) 2004-02-17 2010-09-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3921545B2 (ja) * 2004-03-12 2007-05-30 独立行政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機構 蛍光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060087866A1 (en) * 2004-10-22 2006-04-27 Ng Kee Y LED backlight
JP4104013B2 (ja) * 2005-03-18 2008-06-1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発光デバイス及び照明装置
JP4848654B2 (ja) * 2005-03-25 2011-12-2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70006453A (ko) * 2005-07-08 2007-0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발생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KR100780198B1 (ko) * 2005-07-11 2007-11-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색 얼룩 특성이 개선된 led 면 광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lcd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07059146A (ja) * 2005-08-23 2007-03-08 Omron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80530A (ja) 2005-09-09 2007-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ed照明器具
JP4684073B2 (ja) * 2005-10-11 2011-05-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Led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157831A (ja) * 2005-12-01 2007-06-21 Sharp Corp 発光装置
US20070200121A1 (en) 2006-02-24 2007-08-30 Lumileds Lighting U.S., Llc Multi-colored LED array with improved color uniformity
JP2007287422A (ja) * 2006-04-14 2007-11-01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バックライトの調整方法
US7891854B2 (en) * 2006-05-26 2011-02-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ckligh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4805026B2 (ja) * 2006-05-29 2011-11-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857945B2 (ja) * 2006-06-21 2012-01-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組立体
KR101284044B1 (ko) * 2006-08-07 2013-07-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US20090267879A1 (en) * 2006-10-27 2009-10-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8140704A (ja) * 2006-12-04 2008-06-19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Ledバックライト
TWI338957B (en) * 2007-03-23 2011-03-1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open-loop contro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90051642A1 (en) * 2007-08-23 2009-02-26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acklight assembly,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system having the same thereof
JP4395801B2 (ja) * 2007-11-13 2010-0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組立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00479B2 (ja) 2012-08-15
CN101493191A (zh) 2009-07-29
US20090168406A1 (en) 2009-07-02
US7965351B2 (en) 2011-06-21
US8358388B2 (en) 2013-01-22
US20110205465A1 (en) 2011-08-25
JP2009158417A (ja) 200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3191B (zh) 面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8957435B2 (en) Lighting device
EP2460193B1 (en) Solid state lighting devices including light mixtures
CN105006473B (zh) 发光装置
CN102458019B (zh) 光色调制方法及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
CN103133920B (zh) 具有良好的光输出均匀性的低成本led照明装置
KR20080054391A (ko) 발광 그룹으로 배치된 반도체 광원을 구비한 배면광 장치및 발광 장치
KR20110026490A (ko) 광혼합재를 포함하는 고상 조명 디바이스
TW200949373A (en) Illuminant system using high color temperature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US20120081033A1 (en)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
CN204361094U (zh) 发光装置
JP2015053524A (ja) 発光装置
CN101294664A (zh) 高色温发光二极管光源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09450A (zh) 一种可调光cob光源模组
CN103904073A (zh) Led和oled集成照明模块
CN202126810U (zh) 一种新型户外三合一led全彩显示屏
CN104183586A (zh) 一种垂直结构发光二级管显示阵列
CN212031900U (zh) 一种led光源模块
KR20170139364A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CN102569593A (zh) 发光二极管
CN112951871B (zh) 一种基于量子点的MicroLED彩膜基板
CN220692054U (zh) Led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
CN102916114A (zh) 发光二极管
WO2013164737A1 (en) Pixelated single phosphor leds for white light generation
CN217719595U (zh) 发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1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