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0242A - 照相机及透镜镜筒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及透镜镜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0242A
CN101470242A CNA2008101844331A CN200810184433A CN101470242A CN 101470242 A CN101470242 A CN 101470242A CN A2008101844331 A CNA2008101844331 A CN A2008101844331A CN 200810184433 A CN200810184433 A CN 200810184433A CN 101470242 A CN101470242 A CN 101470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lens barrel
group
lens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44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70242B (zh
Inventor
森崎一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70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02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702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02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耐冲击性能的照相机和透镜镜筒,在具有透镜镜筒的照相机中,在来自外部的过大冲击施加给透镜镜筒的前面和侧面等时,能够吸收该冲击而抑制外装部件的变形和破损,并且,减小经由这些外装部件传递给内部构成部件的冲击力,抑制冲击力给透镜镜筒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具有透镜镜筒(1)的照相机中,具备:形成透镜镜筒的框部件(20);覆盖框部件的外表面的外装部件(12d);以及配置在框部件和外装部件之间的冲击吸收部件(56)。

Description

照相机及透镜镜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相机及透镜镜筒,具体地讲,涉及由将光学透镜组保持为在光轴方向上进退自如的多个框部件等构成的透镜镜筒、和具有该透镜镜筒的照相机,更加具体地讲,涉及该透镜镜筒和照相机中的耐冲击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照片拍摄功能的照相机通常构成为使用者可以轻松携带着行走,并在需要时取出进行使用。因此,在使用照相机时或者搬运照相机时等,使用者有可能无意识地使该照相机与其他结构物体等碰撞,或由于拿放(handling)失误等而掉落在地面上等。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照相机中,具有以下结构的透镜镜筒的照相机比较普及,即,该透镜镜筒使分别保持多个透镜组的多个透镜框在预定时间沿光轴方向进退预定的移动量。
作为具有这种透镜镜筒的照相机的使用过程中的状态,透镜镜筒从照相机主体部分朝向前方突出的情况比较多。在使这种状态的照相机碰撞到其他结构物体或掉落的情况下,对作为突出部分的透镜镜筒的前面部分和靠近前端的侧面部分施加过大的冲击的可能性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造成使直接遭受该冲击力的部分变形或破损等影响,也有可能对内部结构物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关于吸收瞬间施加给透镜镜筒前面的过大冲击来抑制透镜镜筒的构成部件的变形和破损的结构,以往提出各种方案。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8—110454号公报公开的透镜镜筒中,构成为设置有:支撑部件,其具有能够滑动地嵌合在形成于凸轮筒上的凸轮槽中的凸轮轴;保持该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和冲击吸收部件,其使支撑部件能够移动地嵌合在保持部件上,同时吸收冲击。由此,利用实现透镜间隔的稳定化的弹簧等冲击吸收部件,来吸收施加给透镜镜筒前面的过大的冲击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1045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平8—110454号公报公开的手段中,存在以下问题,即,不能吸收直接施加给设于透镜镜筒前面侧的外表面的构成部件、例如盖部件和装饰板部件等外装部件自身的冲击。
照相机的透镜镜筒中的盖部件和装饰板部件等外装部件的设置目的在于,例如给该照相机的外观赋予特征,或确保外观品位。因此,在这些外装部件变形或破损的情况下,即使是对作为照相机的功能不会产生问题的程度的影响,也存在有损照相机的外观品位等问题。并且,如果施加给透镜镜筒的冲击力过大,则有可能经由这些外装部件对内部的构成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例如,在以往的透镜镜筒中,在筒形状的框部件的前端侧,以覆盖该框部件的前面的外周缘部的方式设置盖部件,这种结构比较普遍。
图5是表示以往的透镜镜筒的包括透镜光轴在内的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表示在框部件120的前端部分安装有盖部件112d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大致圆环状的盖部件112d以覆盖框部件120的外周缘部的方式嵌合在大致筒形状的框部件120的前端部。此时,盖部件112d的内周面与框部件120的外周面以贴紧的状态嵌合。并且,两者之间使用粘接剂等紧固。
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透镜镜筒的外装部件的情况下,当例如来自图5中箭头F1、F2方向的冲击力从透镜镜筒的盖上方施加给前面和侧面时,该冲击首先使盖部件112d自身变形或破损,并经由该盖部件112d传递给与其贴紧的框部件120,有可能导致该框部件120变形或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耐冲击性能的照相机和透镜镜筒,在具有透镜镜筒的照相机中,在来自外部的过大冲击施加给透镜镜筒的前面和侧面等时,能够吸收该冲击而减小经由外装部件传递给内部构成部件的冲击力,抑制冲击力给透镜镜筒带来的不良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照相机的特征在于,在具有透镜镜筒的照相机中,具备:形成上述透镜镜筒的框部件;覆盖上述框部件的外表面的外装部件;以及配置在上述框部件和上述外装部件之间的冲击吸收部件。
本发明涉及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透镜镜筒具备:形成上述透镜镜筒的框部件;覆盖上述框部件的外表面的外装部件;以及配置在上述框部件和上述外装部件之间的冲击吸收部件。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耐冲击性能的照相机和透镜镜筒,在具有透镜镜筒的照相机中,在来自外部的过大冲击施加给透镜镜筒的前面和侧面等时,能够吸收该冲击而减小经由外装部件传递给内部构成部件的冲击力,抑制冲击力给透镜镜筒带来的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中的第一组框的外装部件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4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的第一组框的外装部件的前端部附近的局部剖面(图2中的[IV]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5是以往的透镜镜筒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符号说明
1透镜镜筒;2固定框;3旋转框;3x盖部件;4移动框;5凸轮框;5x盖部件;6直进引导框;7第三组用直进框;9快门框;10第三组框;11第二组框;12第一组框;12c装饰板部件;12d盖部件;12da凹部;12db凸缘部;12dc开口;12dd后端缘部;12e第一阶梯差部;12f第二阶梯差部;12fa阶梯部;12g凹部;13第四组框;15保持板;19卡口板;20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6摄像元件;27透镜挡板;33摄像单元;56冲击吸收部件;112d盖部件;120框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图1~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其中,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1中一并示出配置在该透镜镜筒的后端侧、但实际上配置在照相机内部的摄像单元。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另外,在图2中表示该透镜镜筒在摄影待机状态下被设定为最短焦点位置(广角位置)的状态。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中的第一组框的外装部件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分解立体图。图4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的第一组框的外装部件的前端部附近的局部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另外,图4将图2中的箭头[IV]表示的部位放大并简单图示。另外,在图3、图4中,主要示出第一组框的构成部件中的第一组透镜保持框和外装部件,而省略图示第一组框的其他构成部件。
在以下的说明中,利用符号O表示透镜镜筒中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在沿着该光轴O的方向中,把被摄体侧设为前方,把该透镜镜筒中的各个镜框朝向该前方时的方向设为伸出方向。另一方面,在沿着该光轴O的方向中,把成像侧设为后方,把各个镜框朝向后方时的方向设为缩进方向。该透镜镜筒中的各个部件的旋转方向利用从前方侧观察到的旋转方向表示。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设在照相机上的透镜镜筒,以变焦透镜镜筒为例进行说明,该透镜镜筒构成为在摄影状态和非摄影状态(沉胴状态)之间变位自如,摄影状态是透镜镜筒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突出并能够进行摄影的状态,非摄影状态是该透镜镜筒被收纳在应用该透镜镜筒的照相机(未图示)等的壳体内的状态,并且该透镜镜筒构成为在处于摄影状态时,能够在短焦点位置(广角位置)和长焦点位置(望远位置)之间进行变倍动作(变焦)。
首先,使用图1、图2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的透镜镜筒的简要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由以下部分构成:被固定在照相机主体(未图示)上的固定框2;旋转框3,其由固定框2支撑,在变焦时和沉胴动作时借助作为驱动源的驱动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被驱动着旋转和进退;移动框4,其沿光轴方向进退,相对于旋转框3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的相对进退移动被限制,但能够旋转;凸轮框5,其与旋转框3一体地旋转,相对于旋转框3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进退移动;卡口板(bayonet plate)19,其被固定保持在凸轮框5的后端侧,用于将凸轮框5和后面叙述的直进引导框6卡合接合;直进引导框6,其在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与凸轮框5一起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进退;快门及第三组单元32,在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由旋转框3驱动着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进退,其内部具有快门机构和作为避让透镜框的第三组框10;第二组框11和第一组框12,在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分别由凸轮框5驱动着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进退;作为对焦透镜框的第四组框13,其在对焦时和沉胴动作时被驱动着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进退;摄影光学系统,其由保持在第一组框12上的第一组透镜21(在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2)、保持在第二组框11上的第二组透镜22、保持在第三组框10上的避让透镜即第三组透镜23和保持在第四组框13上的对焦透镜即第四组透镜24构成;以及固定在固定框2的后端的保持板15等。
在透镜镜筒1的后侧装配有摄像单元33。该摄像单元33由传感器基座16、固定设置在该传感器基座16的大致中央部的摄像元件26和光学低通滤波器25等构成。并且,该摄像单元33的传感器基座16通过小螺钉固定在安装有保持板15的固定框2的后端面上,由此,摄像单元33被固定保持在透镜镜筒1的后侧。
固定框2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内周部具有:凸轮槽2a,其是由在相对于光轴O倾斜的方向上形成的倾斜凸轮槽部和在沿着圆周的方向上形成的圆周槽部连接而构成的;和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形成的直进槽2b、2c(符号2c未图示)。
并且,在固定框2的外周部设有变焦单元17和对焦单元18,变焦单元17是用于进行摄影光学系统的变焦动作的单元,由作为变焦驱动源的变焦电动机(未图示)、传递该变焦电动机的驱动力的齿轮列和长齿轮45等构成,对焦单元18是用于进行摄影光学系统的对焦动作的单元,由作为对焦驱动源的对焦电动机、传递对焦电动机的驱动力的齿轮列、进给丝杠(均未图示)和引导轴57(在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2)等构成。
变焦单元17是变焦驱动机构,利用变焦电动机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驱动该透镜镜筒1的摄影光学系统中有助于变焦动作的变焦光学系统(第一组透镜21、第二组透镜22、第三组透镜23),还进行从摄影状态向非摄影状态驱动该透镜镜筒1的沉胴动作。
对焦单元18作为对焦驱动机构发挥作用,利用对焦电动机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驱动该透镜镜筒1的摄影光学系统中有助于对焦动作的对焦光学系统(第四组透镜24)。
另外,长齿轮45沿着与光轴O平行的方向在露出于固定框2的内周部的状态下被支撑为转动自如。并且,如图2所示,引导轴57沿着与光轴O平行的方向,被轴支撑在固定框2的固定部和固定在固定框2上的盖46之间。并且,该引导轴57贯穿于第四组框13(对焦透镜框)的轴孔13a中。由此,该第四组框13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自如。
旋转框3形成为圆筒状,以转动和进退自如的状态嵌入固定框2的内周部。在旋转框3的外周后方部形成有滑动自如地嵌入固定框2的凸轮槽2a中的凸轮从动件3a、和啮合在长齿轮45上的齿轮部3b。
并且,在旋转框3的内周部具有:在相对于光轴O倾斜的方向上形成的第三组用凸轮槽3d;和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形成的凸轮框用直进槽3c。另外,在旋转框3的内周后端部设有突部3e,该突部3e形成为朝向内侧突出。
另外,在旋转框3的前端侧的外周部分和前面侧的外周缘部附近,通过粘接等以覆盖其外表面的方式配设有外装部件即盖部件3x。
如上所述,旋转框3的凸轮从动件3a滑动自如地嵌入固定框2的凸轮槽2a中,齿轮部3b啮合在长齿轮45上。因此,在变焦单元17的变焦电动机被驱动、长齿轮45被驱动旋转时,该驱动力经由齿轮部3b传递给旋转框3,从而使该旋转框3旋转。这样,在旋转框3旋转时,该旋转框3的凸轮从动件3a沿着固定框2的凸轮槽2a的倾斜凸轮槽部移动,由此,该旋转框3一边旋转一边从预定的沉胴位置向前方伸出直到摄影状态中的短焦点位置。进而,在该透镜镜筒1处于摄影状态时,在从短焦点位置到长焦点位置之间的变焦动作过程中,通过凸轮从动件3a和凸轮槽2a的圆周槽部,该旋转框3只在旋转方向被驱动,不会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进退。
移动框4形成为圆筒形状,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入旋转框3的内周部。在该移动框4的后端外周部朝向外方突出设置有引导突起部4a,该引导突起部4a嵌入固定框2的直进槽2b中。由此,该移动框4能够在被固定框2限制旋转的状态下向光轴方向进退移动。
并且,在移动框4上设有: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形成的第三组用直进槽4b;在相对于光轴O倾斜的方向上形成的凸轮框用凸轮槽4c;和形成于外周后方部的有底的圆周槽4e。另外,第三组用直进槽4b和凸轮框用凸轮槽4c均是贯穿内外周而成的槽部。
该移动框4被设置成为在旋转框3的突部3e嵌入圆周槽4e的状态下,嵌入旋转框3的内周部。由此,移动框4以下述方式被卡口接合:相对于旋转框3能够相对旋转,并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一体地进退移动。
另外,在移动框4的内周部形成有直进槽4d,该直进槽4d形成于沿光轴O的方向,供后面叙述的直进引导框6的引导突起部6a嵌入,由此限制该直进引导框6的旋转。
凸轮框5形成为圆筒状,被配置成为嵌入移动框4的内周部。该凸轮框5具有朝向外方突出设置于外周后方部的凸轮从动件41。并且,在凸轮框5的内周部设有在相对于光轴O倾斜的方向上形成的第二组用凸轮槽5a和第一组用凸轮槽5b。
凸轮框5的凸轮从动件41滑动自如地卡合在移动框4的凸轮框用凸轮槽4c中,并且在该卡合状态下贯穿。进而,凸轮从动件41的前端部嵌入并支撑在旋转框3的凸轮框用直进槽3c中。由此,凸轮框5被支撑在能够与旋转框3一起转动、而且能够相对于旋转框3在光轴方向上相对进退的状态。
另外,在凸轮框5的前端侧的外周部分和前面侧的外周缘部附近,通过粘接等以覆盖其外表面的方式设置有外装部件即盖部件5x。
直进引导框6形成为圆筒状,在后端外周部具有嵌入移动框4的直进槽4d中的引导突起部6a。并且,直进引导框6具有:以在沿光轴O的方向贯穿内外周的方式形成的第二组用直进槽6b;在沿光轴O的方向形成于外周面上的有底的第一组用直进槽6c;以及形成于前端侧,驱动挡板驱动杆(未图示)的缺口状凸轮部6e。
并且,直进引导框6被配置成为嵌入在配置于凸轮框5内侧的第一组框12的内周部的状态。此时,直进引导框6的引导突起部6a嵌入移动框4的直进槽4d中。由此,该直进引导框6由移动框4支撑为进退自如,同时被限制旋转。并且,第一组框12的引导突部(未图示)嵌入直进引导框6的第一组用直进槽6c中。由此,该直进引导框6将第一组框12支撑为进退自如,同时限制第一组框12的旋转。直进引导框6相对于凸轮框5旋转自如,而且相对于沿光轴O的方向,与凸轮框5一体地移动。
卡口板19例如通过使薄板状的金属部件形成为大致圆环形状而形成,在其外周缘部,在圆周上以大致相等间隔朝向沿着光轴O的方向(前方、被摄体侧)突出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卡合部19b。并且,在卡口板19的内周缘部,在圆周上以大致相等间隔朝向与光轴O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突部19a。
卡口板19从被摄体侧(前方)嵌合在直进引导框6上,并配设在该直进引导框6的后端缘部。在该情况下,突部19a一边通过直进引导框6的直进槽6c一边嵌入圆周槽6d中。由此,卡口板19与直进引导框6成为一体,在该状态下,卡口板19能够相对于直进引导框6相对旋转。这样,与卡口板19一体化的直进引导框6从该凸轮框5的后方侧(摄像元件侧)插入该凸轮框5的内周侧。
此时,卡口板19的卡合部19b卡合在突部5c上,该突部5c在凸轮框5的后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朝向外方突出。其结果是,凸轮框5和直进引导框6能够相对旋转,并能够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一体地进退。
第二组框11形成为圆筒状,被配置成为嵌入直进引导框6的内周部的状态。在该第二组框11的大致中央部保持着第二组透镜22,在外周部具有向外方突出设置的引导突部11a、和在该引导突部11a上向外方突出设置的凸轮从动件43。
引导突部11a嵌入直进引导框6的第二组用直进槽6b中,凸轮从动件43贯穿插入于第二组用直进槽6b,并能够滑动地嵌入设于其外方的凸轮框5的第二组用凸轮槽5a中。从而由此第二组框11在由直进引导框6限制旋转的状态下,由凸轮框5驱动着进退。
如图2所示,第一组框12由形成为圆筒状的框部件20和保持第一组透镜21的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a(在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2)等构成,以位于直进引导框6的外周侧且嵌入凸轮框5的内周侧的状态配置。并且,在第一组框12中的框部件20的大致中央部保持着保持第一组透镜21的状态的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a。
在第一组框12的前面内侧配置有使第一组透镜21的前面开闭自如的透镜挡板27。在第一组框12的外周后端部设有朝向外方突出的凸轮从动件44。在第一组框12的内周部具有引导突部(未图示),该引导突部形成于沿光轴O的方向,并且朝向内侧突出设置。另外,关于第一组框12的更具体的结构,将在后面使用图3、图4等说明。
上述凸轮从动件44嵌入凸轮框5的第一组用凸轮槽5b中,第一组框12的引导突部(未图示)嵌入直进引导框6的第一组用直进槽6c中。从而由此第一组框12在被直进引导框6限制旋转的状态下,由凸轮框5驱动着进退。
透镜挡板27转动自如地支撑在第一组框12的前端部,由在被弹性施力的状态下转动自如地被支承的挡板驱动杆(未图示)驱动着开闭。该挡板驱动杆在该透镜镜筒1的沉胴动作时由直进引导框6的缺口状凸轮部6e驱动着转动,并与此联动向闭合方向驱动透镜挡板27。
快门及第三组单元32由设于后端侧的第三组用直进框7、设于前端侧的压板部件8、保持快门机构的快门框9、和保持第三组透镜23的避让透镜框即第三组框10等构成。
第三组用直进框7构成为具有:分别设于臂部的各个前端的引导突部7a;和从各个引导突部7a进一步向外方突出设置的凸轮从动件42,所述臂部形成为朝向外方的三个方向延伸。并且,第三组用直进框7形成为具有使第三组框10避让到光路之外所需的充足的避让空间。
第三组用直进框7被设置成为嵌入移动框4内部的状态,引导突部7a嵌入移动框4的第三组用直进槽4b中,凸轮从动件42嵌入旋转框3的第三组用凸轮槽3d中。由此,该第三组用直进框7在由移动框4限制旋转的状态下,由旋转框3驱动着进退。
快门框9构成为具有快门机构(省略具体结构),该快门机构包括开闭中央开口部的快门叶片(未图示)、和驱动该快门叶片转动的快门致动器等。
第三组框10在被装配到快门及第三组单元32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由预定的支撑轴支撑为转动自如,而且被保持成为由第三组用直进框7和压板部件8限制其向沿光轴O的方向的移动的状态。并且,快门框9配置在第三组框10的前侧。
第四组框13是保持第四组透镜24的框部件。在第四组框13的外周设有朝向外方延伸的长臂部13e和短臂部13f。在长臂部13e的前端部附近形成有供上述对焦单元18的引导轴57(参照图2)贯穿插入的轴孔13a。并且,在短臂部13f的前端部附近形成有引导突部13b,该引导突部13b滑动自如地卡合在固定框2的直进槽2c(未图示)中。
该第四组框13插入配置在固定框2内部的后方,相对于固定框2在沿光轴O的方向上进退自如。
即,在引导轴57借助对焦单元18的对焦驱动源(对焦电动机)的驱动力,经由齿轮列、进给丝杠而转动时,第四组框13被驱动着在沿该引导轴57的方向、即沿光轴O的方向进退,在处于摄影状态时被配置在合适的对焦位置,在沉胴动作时被配置在预定的沉胴位置。
并且,在第四组框13的大致中央部贯穿设置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的内侧部分固定保持有第四组透镜24。
保持板15由树脂制或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构成,例如利用小螺钉等固定在装配状态的透镜镜筒1中的固定框2的后端面上。在该保持板15的大致中央部设有开口(未图示)。
在此,同时使用图3、图4进一步具体说明第一组框12的结构。
如上所述,构成第一组框12的构成部件中,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在大致中央部保持第一组透镜21(在图3中未图示),在该第一组透镜21的外周侧的空间中设有各种构成部件。
并且,为了遮蔽这些构成部件从前面侧露出,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前面侧设有由装饰板部件12c和盖部件12d等构成的外装部件。
装饰板部件12c在大致中央部具有大致矩形状的摄影用光束通过窗12ca,利用圆板形状的薄板部件形成,被设置成为覆盖盖部件12d的凸缘部12db的开口12dc。
盖部件12d形成为具有凸缘部12db的环形状,以覆盖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前端部的外周侧的方式从前面侧进行嵌合配置。在该情况下,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如图3、图4所示,形成有两段阶梯差部、即第一阶梯差部12e和第二阶梯差部12f。其中,在前端侧的第一阶梯差部12e上,以沿着整周收纳的方式配设有冲击吸收部件56,该冲击吸收部件56利用具有弹性的部件、例如solvo纤维(ソルボ繊維)和凝胶状薄片部件等形成为圆环形状。
该冲击吸收部件56利用例如具有弹性的粘接剂等粘接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第一阶梯差部12e上。为此,在第一阶梯差部12e上,在其外周面上的圆周上以相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凹部12g。在该凹部12g中涂覆了粘接剂的状态下,使冲击吸收部件56从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前面侧嵌合在第一阶梯差部12e的外周上时,冲击吸收部件56以被收纳在第一阶梯差部12e上的状态被凹部12g的粘接剂粘接,此时,凹部12g发挥粘接剂储存部的作用。
进而,在使冲击吸收部件56嵌合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第一阶梯差部12e上的状态下,以覆盖其外周侧的方式嵌合配置盖部件12d。在该情况下,盖部件12d和冲击吸收部件56之间也利用具有弹性的粘接剂等粘接。为此,在盖部件12d的内周面侧,同样在内周面上以相等间隔形成有与上述凹部12g相同形式的凹部12da。
因此,当将该凹部12da中涂覆了粘接剂的状态的盖部件12d以覆盖嵌合于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第一阶梯差部12e上的冲击吸收部件56的外周侧的方式嵌合配置时,盖部件12d和冲击吸收部件56被凹部12da的粘接剂粘接,此时,凹部12da发挥粘接剂储存部的作用。
这样,盖部件12d隔着冲击吸收部件56被嵌合配置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上。
即,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是形成透镜镜筒1的框部件中的一个。并且,盖部件12d构成覆盖作为框部件的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外表面的外装部件的一部分。而且,冲击吸收部件56配置在作为框部件的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和作为外装部件的盖部件12d之间,更加具体地讲,配置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框部件)的外周面和盖部件12d(外装部件)的内周面之间。
在该情况下,设定成为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和盖部件12d之间产生微小间隙(图4所示的符号D1、D2、D3)。
即,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框部件)的光轴O方向的前端面和盖部件12d(外装部件)的相对于光轴O垂直配置的凸缘部12db的内侧面之间,在光轴O方向上形成空间(间隙D2)。
并且,与此同时,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框部件)的第二阶梯差部12f的阶梯部12fa和与该阶梯部12fa对置的面即盖部件12d(外装部件)的后端缘部12dd之间,在光轴O方向上形成与间隙D2大致相同尺寸的间隙D1。
另外,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第二阶梯差部12f的外周面和盖部件12d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D3。为此,冲击吸收部件56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在使该冲击吸收部件56嵌合在第一阶梯差部12e上的状态下,冲击吸收部件56的厚度略微高于(厚于)第一阶梯差部12e的阶梯尺寸。
以下,说明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中,例如对第一组框12的前端部附近施加了冲击力时的作用。
例如,在从图4中的箭头F2方向对盖部件12d施加了冲击力时,冲击吸收部件56由于设有间隙D3,从而具有能够压缩该间隙D3的量的余地。因此,在该情况时,在来自箭头F2方向的冲击、即来自透镜镜筒侧方的冲击下,冲击吸收部件56压缩,根据盖部件12的变形、即椭圆形的变形,冲击F2以外的圆周上的部位、尤其位于椭圆变形的长轴方向的冲击吸收部件56,被赋予了剪切位移和拉伸位移,另外在受到冲击F2的部位的相反侧的圆周部位,冲击吸收部件56被赋予了由盖部件12的移动引起的拉伸和由变形引起的压缩的合成量的位移,在整个圆周区域中吸收该冲击能量。
另一方面,在从图4中的箭头F1方向对盖部件12d施加了冲击力时,冲击吸收部件56由于设有间隙D1、D2,从而在沿光轴O的方向具有剪切位移该间隙D1、D2的量的余地。因此,在该情况下,来自箭头F1方向的冲击由于冲击吸收部件56的剪切位移而被吸收。
根据以上说明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在形成透镜镜筒1的框部件中的第一组框12的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外周面与覆盖该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前端侧外表面的外装部件中的盖部件12d的内周面之间,配置冲击吸收部件56。并且,在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光轴O方向的前端面与盖部件12d的与光轴O垂直配置的凸缘部12db的内表面之间,在光轴O方向设置空间(间隙D2)。进而,盖部件12d被设置成为使冲击吸收部件56相对于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剪切位移。根据这种结构,在对盖部件12d施加来自前面的冲击时,冲击吸收部件56剪切位移,从而盖部件12d在所设定的空间、即间隙D2的范围内改变位置,由此能够吸收施加的冲击。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冲击造成的作为框部件的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的破损和与此相关联的内部构成部件的破损等。
另外,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冲击吸收部件56的框部件,举例说明了第一组框12的第一组透镜保持框20,但不限于该示例,冲击吸收部件56同样能够适用于具有外装部件(盖部件)的其他框部件即可能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的框部件,即旋转框3和凸轮框5,该情况时,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和应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各种阶段的发明,根据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可以提出各种发明。例如,在即使从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所示的所有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也能够解决在发明要解决的问题部分中叙述的问题,并获得在发明效果部分叙述的效果时,删除了该构成要素后的结构也可以作为发明提出。

Claims (8)

1.一种照相机,该照相机具有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该照相机具备:
形成上述透镜镜筒的框部件;
覆盖上述框部件的外表面的外装部件;以及
配置在上述框部件和上述外装部件之间的冲击吸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框部件的光轴方向的端面和上述外装部件的与光轴垂直的面即内表面之间,在光轴方向上具有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冲击吸收部件配置在上述框部件的外周面与上述外装部件的内周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装部件被配置成为使上述冲击吸收部件相对于上述框部件剪切位移。
5.一种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该透镜镜筒具备:
形成上述透镜镜筒的框部件;
覆盖上述框部件的外表面的外装部件;以及
配置在上述框部件和上述外装部件之间的冲击吸收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框部件的光轴方向的端面和上述外装部件的与光轴垂直的面即内表面之间,在光轴方向上具有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冲击吸收部件配置在上述框部件的外周面与上述外装部件的内周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装部件构成为能够位移,以使上述冲击吸收部件相对于上述框部件剪切位移。
CN2008101844331A 2007-12-27 2008-12-24 照相机及透镜镜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02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7654 2007-12-27
JP2007337654 2007-12-27
JP2007337654A JP2009157245A (ja) 2007-12-27 2007-12-27 カメラ及びレンズ鏡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0242A true CN101470242A (zh) 2009-07-01
CN101470242B CN101470242B (zh) 2012-06-06

Family

ID=40827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443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0242B (zh) 2007-12-27 2008-12-24 照相机及透镜镜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57245A (zh)
CN (1) CN10147024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5850A (zh) * 2018-01-30 2019-08-06 佳能株式会社 镜筒和光学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25741B2 (ja) * 2010-10-2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レンズ鏡胴
JP5594061B2 (ja) * 2010-10-28 2014-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レンズキャップ及びそのレンズキャップを用いたレンズ鏡胴及びそのレンズ鏡胴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5822712B2 (ja) * 2011-12-22 2015-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2013160864A (ja) 2012-02-02 2013-08-19 Panasonic Corp レンズ鏡筒
JP2015083997A (ja) 2012-02-02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15083998A (ja) 2012-02-02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15083999A (ja) 2012-02-02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3114902A1 (ja) 2012-02-02 2013-08-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3114901A1 (ja) 2012-02-02 2013-08-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3114908A1 (ja) 2012-02-02 2013-08-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US10785395B2 (en) 2016-05-16 2020-09-22 Apple Inc. Impact absorber for camera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5850A (zh) * 2018-01-30 2019-08-06 佳能株式会社 镜筒和光学设备
CN110095850B (zh) * 2018-01-30 2021-09-21 佳能株式会社 镜筒和光学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0242B (zh) 2012-06-06
JP2009157245A (ja) 200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0242B (zh) 照相机及透镜镜筒
JP7085742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装置
JP5788203B2 (ja) レンズ鏡筒
CN101449192B (zh) 透镜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EP1596236B1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4939074B2 (ja) 撮像装置
US7808729B2 (en) Driving device
US8064150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JP2008233385A (ja) ぶれ防止装置、レンズ鏡筒および光学機器
US7755855B2 (en) Lens barrel and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7625140B2 (en) Light shielding device of a lens
CN101458387B (zh) 透镜镜筒
US8837061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5515321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撮像装置
US6424807B2 (en) Zoom lens assembling mechanism
JP4504097B2 (ja) カメラのレンズ鏡枠装置
JP2005241842A (ja) レンズ鏡筒
JP5485428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5013719B2 (ja)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550594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00292671A (ja) 光学装置の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8224949A (ja) レンズ鏡胴
JP4415250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726754B2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5259439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06

Termination date: 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