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8440B - 信息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息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8440B
CN101458440B CN2008101823918A CN200810182391A CN101458440B CN 101458440 B CN101458440 B CN 101458440B CN 2008101823918 A CN2008101823918 A CN 2008101823918A CN 200810182391 A CN200810182391 A CN 200810182391A CN 101458440 B CN101458440 B CN 1014584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graphic means
rotation
housing
teat
informa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23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8440A (zh
Inventor
金田慎治
中川悠
江头洋幸
白田笃
元木杏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048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5006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filed Critical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458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8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8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8440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信息终端设备,其包括:轴,相对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的主体部旋转自如地支承照相装置;旋转部,其随着照相装置的旋转而旋转;固定部,在轴的轴向邻接旋转部而配置并在照相装置旋转时处于不能旋转的状态;施力部件,其将旋转部或固定部的至少一者向使旋转部和固定部相接的方向施力,在旋转部或固定部之一上设有卡合突部,在旋转部或固定部的另一者上形成可与卡合突部卡合的卡合凹部,在照相装置相对主体部旋转到规定的旋转位置时,卡合突部和卡合凹部卡合。一种信息终端设备,其设有非接触型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照相装置相对主体部的旋转位置,在照相装置旋转到规定旋转位置时,使通过摄像透镜取入的图像反转。

Description

信息终端设备
本申请是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于2004年1月12日提交的名称为“信息终端设备”、申请号为200410002079.8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终端设备。详细地说,该信息终端设备设有照相装置,该照相装置可旋转,可将相对于主体部旋转的照相装置保持在规定的旋转位置,从而可提高使用便利性。还涉及谋求信息终端设备小型化的技术领域,所述信息终端设备中作为检测照相装置的旋转位置的检测装置设有非接触型检测装置,从而可确保向照相装置配线的配线板的足够空间等。
背景技术
移动电话或PDA(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信息终端设备例如有下述结构的设备,通过枢纽部将构成主体部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转动地连结形成折叠自如的结构。这些信息终端设备有的将具有摄像透镜的照相装置可旋转地支承在主体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在这些信息终端设备中,在一侧的壳体上设有显示部,摄影者可通过摄像透镜确认显示部显示的图像并进行摄影。
这种信息终端设备可使用照相装置在需要时对被摄体进行摄影。由于照相装置可旋转,故除处于摄影者视野范围的物体或人物等外还可对摄影者自身进行摄影,可提高方便性。
但是,上述具有可旋转的照相装置的信息终端设备在使用照相装置进行摄影时,必须将照相装置相对于主体部旋转到规定的旋转位置。
而摄影者自身必须一边确认显示部显示的图像一边决定照相装置的旋转位置,很烦琐,使用状况不好。
在将照相装置旋转到规定的旋转位置后,若来自外部的振动等传到照相装置,则有可能使照相装置的旋转位置发生变动,产生图像晃动或焦点模糊等缺陷。
另外,照相装置有对摄影者自身进行摄影的自我摄影模式或对处于摄影者视野范围的物体或人物等进行摄影的对象摄影模式,在照相装置的摄像透镜朝向摄影者一侧时形成自我摄影模式,在摄像透镜朝向摄影者的相反侧时,形成对象摄影模式。在该自我摄影模式和对象摄影模式的切换过程中,随着照相装置的旋转图像反转,显示部对摄影者而言总是显示上下朝向正确的图像。
近年来,移动电话机中上述图像的反转通过操作具有被操作杆的接触型的所谓按钮开关来进行。
按钮开关具有支承于开关壳体的被操作杆,例如配置于构成主体部的上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内部。照相装置设有操作用突部,在照相装置被旋转后,操作用突部操作按钮开关的被操作杆,进行图像的反转。
但是,上述近年来的移动电话机利用操作用突部操作具有被操作杆的按钮开关进行图像的反转,因此,需要被操作杆及操作用突部的足够的可动空间,这会导致大型化。
尤其是在与枢纽部邻接配置照相装置时,需要枢纽机构和照相装置的支承机构,设于主体部内部的机构的构成复杂,故不能确保被操作杆和操作用突部的足够的可动空间,枢纽机构或支承机构和被操作杆或操作用突部有可能产生干扰。
由于需要被操作杆及操作用突部的可动空间,故还有可能不能充分确保用于向照相装置供电的配线板(挠性印刷配线板)的配置空间。
另外,有可能自枢纽部的间隙侵入的尘埃及水分等还有可能对按钮开关的操作带来不良影响,导致检测动作的不良。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863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946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终端设备,克服上述问题点,提高使用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终端设备,克服上述问题点,通过确保用于向照相装置供给电流的配线板的足够空间等实现信息终端设备的小型化。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信息终端设备,其通过枢纽部可转动地连结构成主体部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该枢纽部设有照相装置,其设有:轴,相对主体部旋转自如地支承照相装置;旋转部,其随着照相装置的旋转而旋转;固定部,在轴的轴向邻接旋转部而配置并在照相装置旋转时处于不能旋转的状态;施力部件,其将旋转部或固定部的至少一者向使旋转部和固定部相接的方向施力,在旋转部或固定部之一者上设有卡合突部,在旋转部或固定部的另一者上形成可与卡合突部卡合的卡合凹部,在照相装置相对主体部旋转到规定的旋转位置时,卡合突部和卡合凹部卡合。
因此,在本发明的信息终端设备上,利用卡合突部和卡合凹部的卡合将照相装置保持在规定的旋转位置。
本发明的信息终端设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有非接触型检测装置,其检测照相装置对主体部的旋转位置,在照相装置旋转到规定的旋转位置时,使通过摄像透镜取入的图像反转。
因此,在本发明的信息终端设备中,照相装置的旋转位置利用非接触型检测装置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图43一起显示将本发明应用于移动电话机的实施例,本图是显示开放状态的移动电话机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闭合状态的移动电话机的立体图;
图3是显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转动角度的概略侧面图;
图4是显示移动电话机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显示枢纽机构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6是显示枢纽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8是沿图6的VIII-VIII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9是显示固定部件和旋转部件的关系的放大立体图;
图10和图11一起显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转动被限制时的状态,本图是局部剖显示闭合状态的放大侧面图;
图11是局部剖显示开放状态的放大侧面图;
图12与图13一起显示照相装置的组装步骤,本图是局部剖显示照相装置被滑动前的状态的放大正面图;
图13是局部剖显示照相装置被滑动并组装后的状态的放大正面图;
图14是显示配置了挠性印刷配线板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显示遮蔽模式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显示自我摄影模式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显示对象摄影模式的放大立体图;
图18与图19及图20一起显示照相装置被保持在各旋转位置时的状态,本图是局部剖显示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的放大侧面图;
图19是局部剖显示第二旋转位置的状态的放大侧面图;
图20是局部剖显示第三旋转位置的状态的放大侧面图;
图21与图22一起显示照相装置的旋转被限制时的状态,本图是局部剖显示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的放大侧面图;
图22是局部剖显示第三旋转位置的状态的放大侧面图;
图23与图24~图26一起显示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动作时照相装置的旋转位置,本图是显示遮蔽模式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24是显示自我摄影模式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25是显示照相装置的旋转角度为+90°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26是显示对象摄影模式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27与图28~图30一起显示另外的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动作时照相装置的旋转位置,本图是显示遮蔽模式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28是显示自我摄影模式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29是显示照相装置的旋转角度为+90°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30是显示对象摄影模式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31是显示另外的检测装置的检测动作的流程图;
图32与图33一起显示枢纽机构的变形例1,本图是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33是放大立体图;
图34与图35一起显示枢纽机构的变形例2,本图是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35是放大立体图;
图36与图37及图38一起显示枢纽机构的变形例3,本图是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37是放大立体图;
图38是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39是显示照相装置变形例的放大立体图;
图40与图41~图43一起显示实施例2,本图是枢纽机构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41是放大立体图;
图42与图43一起显示枢纽机构的变形例1,本图是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43是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信息终端设备的实施例。另外,下述实施例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移动电话机的实施例。
实施例1
首先说明实施例1。
移动电话机100具有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该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构成主体部3。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经枢纽部4转动自如地连结,可自如折叠。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可在两者以规定角度打开的开放状态(参照图1)和两者折叠的闭合状态(参照图2)之间转动。
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以闭合状态中两者间的角度θ为0°,则角度θ例如可转动到160°(参照图3),该形成160°角度的状态为开放状态。
另外,在下述说明中涉及方向时,以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打开的开放状态(参照图1)中,自正面看第一壳体1的后述的操作键和第二壳体2的后述的显示部时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来表示。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壳体1形成各部件和各零件收纳或配置在第一罩5的结构。第一罩5由前后结合的前罩5a和后罩5b构成。第一罩5由形成扁平形状的罩主体部6和自该罩主体部6的上端部分别向前方突出的内侧枢纽筒部7、7构成。内侧枢纽筒部7、7形成轴向为左右方向的大致圆筒状,分别设于罩主体部6的靠左端的位置和靠右端的位置。
第一罩5的内部配置有电路衬底8(参照图4),该电路衬底8配置为其主面朝向前后方向。
第一壳体1的前面配置有操作键1a、1a、---,第一壳体1的前面的下端部设有话筒9(参照图1)。在第一壳体1的前面的靠上端的位置配置有旋转式操作键10。通过旋转操作旋转式操作键10,可选择规定的菜单,通过按压操作可执行选择的菜单。通过操作旋转式操作键10可进行例如各种编辑作业、各种信息的输入、后述的照相装置的摄影、由照相装置摄得的图像的显示、图像的删除、图像的发送等各种操作。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壳体2形成各部件和各零件收纳或配置在第二罩11的结构。第二罩11由前后结合的前罩11a和后罩11b构成。第二罩11由形成扁平形状的罩主体部12和自该罩主体部12的下端部分别向大致下方突出的外侧枢纽筒部13、13构成。外侧枢纽筒部13、13形成轴向为左右方向、外面各自闭合的大致圆筒状,分别设于罩主体部6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因此,外侧枢纽筒部13、13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的内侧枢纽筒部7、7的外侧。
第二壳体2的前面设有显示部(液晶显示板)14。显示部14显示电波接收状况、电池余量、通话对方的电话号码、作为电话簿登记的内容(对方电话号码及姓名等)、发送记录、接收记录、用照相装置摄影时的图像、用照相装置摄得的图像、其它各种记录内容等各种信息。
第二壳体2的前面上端部设有扬声器15。
枢纽部4形成在第一壳体1的内侧枢纽筒部7、7内和第二壳体2的外侧枢纽筒部13、13内配置有枢纽机构16的结构。在内侧枢纽筒部7、7之间可回转地支承照相装置17。
照相装置17具有大致形成圆筒状的保护罩18和除局部外由该保护罩18覆盖的后述照相机主体。照相装置17可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转动方向同向旋转。
在保护罩18的周面上设有窗,该周面上除去形成窗的部分外,在左右方向上两端部以外的部分进行了滚花加工,该进行了滚花加工的部分形成旋转操作部18a。
这样,在照相装置17上设有上述进行了滚花加工的旋转操作部18a,因此,可将手放在旋转操作部18a容易地进行照相装置17的旋转操作。
下面就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参照图4~图9)。
第一壳体1的内部配置有支承板19(参照图4~图6)。如图5所示,支承板19由左右方向长的基座部20和自该基座部20的左右两侧缘分别折曲为直角的支承片部21、22及自基座部20的左右两侧缘向左侧或右侧突出的被安装部23、23构成。支承片部21、22的前端部分别形成轴通孔21a、22a。在轴通孔21a、22a上,在180°相对的位置分别形成呈平面状的切面21b、21b、22b、22b。位于左侧的支承片部21的中间部在其左侧面上形成有棘爪凹部21c。
在基座部20形成有被安装孔20a、20a,在被安装部23、23分别形成被安装孔23a、23a。
支承板19由分别插通被安装孔20a、20a、23a、23a的螺栓部件安装在第一罩5的后罩5b上,配置在第一罩5内。在支承板19配置在第一罩5内的状态下,支承片部21、22分别配置在内侧枢纽筒部7、7内。
支承框架24配置在第二壳体2的内部(参照图5及图6)。支承框架24由横长的基部25和设于该基部25上侧的框部26和自基部25向下方突出的支承筒部27、28构成。基部25设有螺栓通孔25a、25a,框部26的上端部也设有一对未图示的螺栓通孔。
支承筒部27、28分别自基部25的左右两端部突出。支承筒部27形成左侧面27a闭塞的大致圆筒状,该左侧面27a上设有通孔27b(参照图7及图8)。支承筒部28大致形成圆筒状。
支承筒部27的右侧缘部在180°相对的位置设有向右方开口的定位切口27c、27c(参照图5)。自支承筒部27的右侧缘,构成圆弧状的止挡突部27d向右方突出,该止挡突部27d形成于未设定位切口27c、27c的部分。
构成圆弧状的止挡突部28a自支承筒部28的左侧缘向左方突出,该止挡突部28a设于与设在支承筒部27的止挡突部27d对应的位置。
支承框架24由安装螺栓分别插通基部25的螺栓通孔25a、25a和框部26的螺栓通孔而安装在第二罩11的后罩11b,配置在第二罩11内。在支承框架24配置于第二罩11内的状态下,支承筒部27、28分别配置于外侧枢纽筒部13、13内。
在支承板19左侧的支承片部21的轴通孔21a插通第一轴29。第一轴29依序自左侧一体形成有长轴部30和凸缘部31及短轴部32,凸缘部31外经大于长轴部30及短轴部32。
在长轴部30的靠左端的位置设有安装槽30a,在长轴部30的右端部,在周面上180°相对的部分分别设有形成平面状的旋转阻止部30b、30b。
在短轴部32形成有在其周面上开口的孔32a。在短轴部32的孔32a插入轴状的限制突部33进行安装,该限制突部33的一端部自短轴部32的周面突出。
第一轴29的长轴部30自右侧插入支承片部21的轴通孔21a,构成凸缘部31与支承片部21的右侧面相接的状态。第一轴29长轴部30的旋转阻止部30b、30b分别与轴通孔21a的切面21b、21b卡合,相对于支承板19不能旋转。
在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的右侧缘部配置有棘爪部件34。棘爪部件34大致形成圆环状,自隔着中心180°相对的位置向放射方向分别突出设有定位突部34a、34a。棘爪部件34的右侧面上设有向右方突出的棘爪突部34b、34b,该棘爪突部34b、34b设于与定位突部34a、34a对应的位置。
棘爪部件34其定位突部34a、34a分别插入支承筒部27的定位切口27c、27c而支承在支承筒部27,相对于该支承筒部27不能旋转。在棘爪部件34的中心孔34c插入第一轴29的长轴部30,棘爪部件34相对于第一轴29不能旋转。
支承筒部27内配置有压缩螺旋弹簧35,该压缩螺旋弹簧35配置在支承筒部27的左侧面27a和棘爪部件34之间(参照图7及图8)。
如上所述,在支承筒部27配置有棘爪部件34和压缩螺旋弹簧35的状态下,第一轴29的长轴部30贯通棘爪部件34的中心孔34c、压缩螺旋弹簧35及支承筒部27的左侧面27a的通孔27b。贯通的长轴部30其前端部自左侧面27a向左侧突出,在安装槽30a安装有止脱环36。因此,压缩螺旋弹簧35与支承筒部27的左侧面27a及棘爪部件34弹性接触,棘爪部件34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5向右方(图7及图8所示的箭头R方向)施力,被按压在支承板19的支承片部21。
在支承板19的右侧的支承片部22的轴通孔22a插通第二轴37。第二轴37依序自左侧一体形成有安装部38和凸缘部39及插入轴部40,凸缘部39外径大于插入轴部40。安装部38横断面形状大致形成半圆形,形成在平面状的面上开口的螺孔38a。在螺孔38a两侧的位置形成有分别沿第二轴37的轴向延伸的滑槽38b、38b。
在插入轴部40的靠右端的位置设有安装槽40a,在插入轴部40的周面上180°相对的部分分别设有形成平面状的倒角部40b、40b。该倒角部40b、40b自插入轴部40的前端至轴向的中间位置形成。
第二轴37的插入轴部40自左侧插入支承片部22的轴通孔22a,构成凸缘部39与支承片部22的左侧面相接的状态。
固定部件41配置在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8内。固定部件41作为在照相装置17旋转时处于不能旋转状态的固定部起作用,分别形成大致圆板状的小径部42和大径部43一体形成。固定部件41上设有贯通小径部42的左侧面和大径部43的右侧面的通孔41a,在小径部42的周面的180°相对的部分分别设有呈平面状的旋转阻止部42a、42a。如图9所示,在大径部43的右侧面周向隔开形成有第一卡合凹部43a、第二卡合凹部43b及第三卡合凹部43c。
固定部件41的小径部42以插入支承板19的支承片部22的轴通孔22a的状态配置于支承筒部28内。固定部件41其小径部42的旋转阻止部42a、42a分别卡合于轴通孔22a的切面22b、22b,相对于支承板19不能旋转。
在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8内固定部件41的右侧配置有旋转部件44。旋转部件44形成圆板状,作为和照相装置17一体旋转的旋转部起作用。在旋转部件44的中心部形成插入孔44a,在该插入孔44a的180°相对的位置分别设有形成平面状的旋转限制部44b、44b。在旋转部件44的左侧面上如图9所示设有向左方突出的卡合突部44c。
在支承筒部28内旋转部件44的右侧配置有施力部件45,该施力部件45使用压缩螺旋弹簧。
在支承筒部28内施力部件45的右侧配置有形成平板状的罩46,在该罩46上形成有被安装孔46a。在该被安装孔46a上180°相对的位置分别设有形成平面状的限制部46b、46b。
如上所述,在固定部件41、旋转部件44、施力部件45及罩46配置于支承筒部28的状态下,第二轴37的插入轴部40依序贯通固定部件41的通孔41a、旋转部件44的插入孔44a、施力部件45及罩46的被安装孔46a。贯通的插入轴部40前端部自罩46向右方突出,止脱环47安装在安装槽40a。因此,施力部件45和旋转部件44及罩46弹性接触,旋转部件44由施力部件45向左方(图7及图8所示的箭头L方向)施力,从而被按压在固定部件41的大径部43。旋转部件44及罩46分别由旋转限制部44b、44b、限制部46b、46b和插入轴部40的倒角部40b、40b卡合,相对于第二轴37不能旋转。
连结上述支承板19的支承片部21、22和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的第一轴29、第二轴37及组装在该第一轴29、第二轴37的各部件构成枢纽机构16。该枢纽机构16除作为支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并使其可转动的机构起作用外,还作为将照相装置17支承为可旋转的照相机支承机构起作用。
下面说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开闭动作。
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开闭时,第一轴29相对于支承板19不能旋转,同时,相对于支承框架24可旋转,因此,第一轴29与支承板19构成一体,相对于支承框架24旋转。而第二轴37相对于支承板19及支承框架24可旋转。
如图10所示,在闭合状态下,棘爪部件34的一侧的棘爪突部34b与支承板19的支承片部21的棘爪凹部21c卡合。此时,支承片部21、22的一侧的端缘形成分别与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的止挡突部27d、28a的一个端缘接近或接触的状态。
自闭合状态打开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时,棘爪部件34相对于支承板19的支承片部21旋转,该棘爪部件34的一侧的棘爪突部34b和支承片部21的棘爪凹部21c的卡合被解除。此时,利用棘爪部件34按压压缩螺旋弹簧35,该压缩螺旋弹簧35被稍微压缩。
当进一步打开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时,在旋转到规定位置时,被压缩的压缩螺旋弹簧35弹性回复。由此,如图11所示,棘爪部件34的另一棘爪突部34b和支承片部21的棘爪凹部21c卡合,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保持在开放状态。此时,支承片部21、22的另一端缘分别与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的止挡突部27d、28a的另一端缘接近或接触,限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向开放方向的进一步转动。
相反,当自开放状态闭合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时,棘爪部件34相对于支承板19的支承片部21旋转,该棘爪部件34的另一棘爪突部34b和支承片部21的棘爪凹部21c的卡合被解除。此时,由棘爪部件34按压压缩螺旋弹簧35,该压缩螺旋弹簧35被稍微压缩。
当进一步闭合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时,在旋转到规定位置时,被压缩的压缩螺旋弹簧35弹性回复。由此,如图10所示,棘爪部件34的一侧的棘爪突部34b和支承片部21的棘爪凹部21c卡合,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被保持在闭合状态。此时,支承片部21、22的一侧的端缘形成分别与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的止挡突部27d、28a接近或接触的状态,限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向闭合方向进一步转动。
下面详细说明上述照相装置17。
如上所述,照相装置17具有保护罩18和除一部分外由该保护罩18覆盖的照相机主体48。照相装置17在支承板19的支承片部21、22和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经第一轴29及第二轴37连结的状态下,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片部21、22之间。
照相机主体48由规定的各部配置在保持壳49内而构成,保持壳49由罩侧壳部49a和基座侧壳部49b结合而成(参照图5及图6)。
罩侧壳部49a一体形成向基座侧壳部49b侧开口的横长的浅箱状基体部50和自该基体部50向左方突出的被支承部51及自基体部50向右方突出的被安装部52。
基体部50形成有透镜配置孔50a。
被支承部51除左端部外的部分形成圆筒状,左端部作为被限制突部51a设置。被限制突部51a形成圆弧状,周向的一端缘构成第一被限制缘51b,周向的另一端缘构成第二被限制缘51c。
被安装部52横断面形状大致形成半圆形,具有贯通平面部和其相反侧的面的螺栓通孔52a。在被安装部52的平面部夹着螺栓通孔52a的两侧的位置设有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滑动突部52b、52b。
基座侧壳部49b构成向罩侧壳部49a侧开口的横长的浅箱状,横向宽度稍小于基体部50,例如由螺旋夹和罩侧壳部49a的基体部50结合。基座侧壳部49b在其左侧面和基体部50的左侧面一致的状态下,与罩侧壳部49a结合。
照相机主体48具有摄像透镜53和规定的光学元件,摄像透镜53配置在罩侧壳部49a的透镜配置孔50a。
照相机主体48除被支承部51和被安装部52外的部分由保护罩18覆盖,被支承部51和被安装部52自保护罩18向左方或右方突出。
照相装置17如下所述组装在第一轴29及第二轴37上(参照图12及图13)。
首先,将被安装部52的滑动突部52b、52b插入分别形成于第二轴37的安装部38的滑槽38b、38b(参照图12)。此时,被支承部51位于第一轴29的紧邻的右侧。
然后,将照相装置17向左方滑动,将第一轴29的短轴部32插入保持壳49的被支承部51(参照图13)。因此,被支承部51作为插入第一轴29的插入筒部起作用。当将短轴部32插入被支承部51时,保持壳49的螺栓通孔52a和第二轴37的螺纹孔38a位置对应。
最后,将安装螺栓54穿通螺栓通孔52a拧入第二轴37的螺纹孔38a。
由于照相装置17安装在第二轴37上,故照相装置17与该第二轴37一体旋转,可相对于第一轴29旋转。在短轴部32插入被支承部51的状态下,安装在该短轴部32的限制突部33与被限制突部51a位置对应。
如上所述,支承板19和支承框架24通过枢纽机构16连结,同时,照相装置17被支承为可旋转,在该状态下,主体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5和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被分别配置(参照图14)。
主体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5一端部与主体用驱动电路的连接器部连接,该主体用驱动电路未图示,设于配置在第一罩5的内部的电路衬底8上。另一端部与配置在第二罩6的显示部14的未图示的连接器部连接。主体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5的中间部配置为:通过第二轴37的安装部38的背面侧,环绕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8并通过基部25的背面侧。
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一端部与设于电路衬底8的未图示的照相机用驱动电路的连接器部连接。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的另一端侧的部分环绕照相装置17的保持壳49的被支承部51、通过被支承部51的背面侧并沿保持壳49的外面配置,另一端部形成分割为二叉状的分割部56a、56a。
分割部56a、56a的前端部与配置在保持壳49内部的元件块48a连接(参照图23)。分割部56a、56a间设有配置在保持壳49内部的衬垫48b。
如上所述,在开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时,主体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5的环绕在第二轴37的部分随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开闭动作变径。
在照相装置17旋转时,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的环绕保持壳49的部分随照相装置17的旋转动作变径。
在照相装置17上,在摄像透镜53的外周整周介由加强框57设有发光部58(参照图16及图17)。发光部58由配置于内侧的发光体58a和配置于外侧的导光体58b构成。发光体58a例如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体58a如上所述在通过按压操作旋转式操作键10进行照相装置17的摄影时,例如根据周围的亮度自动发光。
发光体58a如下倾斜,随着自摄像透镜53向光轴方向远离朝外侧打开。这样向外侧打开而倾斜,使摄像透镜53具有的视场角不会被遮蔽。
移动电话机100中,如上所述,在摄像透镜53外周的整周上设有发光部58,故不存在自发光部58射出的光的偏射,可射出以摄像透镜53的光轴为中心的均匀的光,可摄得良好的图像。
下面说明照相装置17的旋转动作。
照相装置17与第二轴37一体相对于第一轴29旋转,第二轴37可相对于支承板19和支承框架24旋转,故照相装置17相对于支承板19及支承框架24旋转。
照相装置17以第二旋转位置为中间位置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三旋转位置间旋转。第一旋转位置是摄像透镜53被第一壳体1遮蔽的遮蔽模式的位置(参照图15)。第二旋转位置是摄像透镜53朝向摄影者侧的自我摄影模式的位置(参照图16)。第三旋转位置是摄像透镜53朝向摄影者的相反侧的对象摄影模式的位置(参照图17)。
若将摄像透镜53的光轴平行于配置在第一壳体1的第一罩5内部的电路衬底8的主面朝向的方向的位置定为照相装置17的基准位置,则照相装置17自基准位置向正面侧旋转例如137°的位置为第一旋转位置。自基准位置向正面侧旋转例如14°的位置为第二旋转位置。自基准位置向背面侧旋转例如150°的位置为第三旋转位置。因此,照相装置17可在例如287°的范围内旋转。
如图18所示,第一旋转位置由固定部件41的第一卡合凹部43a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卡合形成。此时,如图21所示,形成安装在第一轴29的限制突部33的前端部接近或接触保持壳49的第一被限制缘51b的状态。
限制突部33在照相装置17旋转时,不自保持壳49的被支承部51外面的旋转轨迹向外侧突出。因此,如上所述,在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环绕在限制突部33的状态下,限制突部33不会与环绕的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接触,可将被支承部51外周面侧的空间作为配置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的空间使用。
当将照相装置17自第一旋转位置向第二旋转位置旋转时,相对于固定在支承板19的支承片部22的固定部件41,旋转部件44与第二轴37一起旋转。固定部件41的第一卡合凹部43a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的卡合被解除。由旋转部件44按压施力部件45,该施力部件45被稍微压缩。
而当进一步旋转照相装置17时,在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时,被压缩的施力部件45弹性回复。如图19所示,固定部件41的第二卡合凹部43b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卡合,照相装置17被保持在第二旋转位置。
当将照相装置17自第二旋转位置向第三旋转位置旋转时,旋转部件44相对于固定部件41旋转。固定部件41的第二卡合凹部43b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的卡合被解除。由旋转部件44按压施力部件45,该施力部件45被稍微压缩。
而当进一步旋转照相装置17时,在旋转到第三旋转位置时,被压缩的施力部件45弹性回复。如图20所示,固定部件41的第三卡合凹部43c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卡合,照相装置17被保持在第三旋转位置。此时,形成安装在第一轴29的限制突部33的前端部与保持壳49的第二被限制缘51c接近或接触的状态(参照图22),照相装置17的进一步不必要的旋转被限制。
相反,当将照相装置17自第三旋转位置向第二旋转位置旋转时,旋转部件44相对于固定部件41旋转。固定部件41的第三卡合凹部43c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的卡合被解除。由旋转部件44按压施力部件45,该施力部件45被稍微压缩。
而当进一步旋转照相装置17时,在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时,被压缩的施力部件45弹性回复。如图19所示,固定部件41的第二卡合凹部43b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卡合,照相装置17被保持在第二旋转位置。
当将照相装置17自第二旋转位置向第一旋转位置旋转时,旋转部件44相对于固定部件41旋转。固定部件41的第二卡合凹部43b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的卡合被解除。由旋转部件44按压施力部件45,该施力部件45被稍微压缩。
而当进一步旋转照相装置17时,在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时,被压缩的施力部件45弹性回复。如图18所示,固定部件41的第一卡合凹部43a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卡合,照相装置17被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此时,形成安装在第一轴29的限制突部33的前端部与保持壳49的第一被限制缘51b接近或接触的状态(参照图21),照相装置17的进一步不必要的旋转被限制。
在移动电话机100设有用于检测照相装置17的旋转位置的非接触型检测装置59(参照图4)。检测装置59由磁阻元件60例如MR(Magneto Resistive)元件和磁铁61构成。另外,检测装置59除磁阻元件60和磁铁61这样的磁传感器外,也可以是射出检测光进行检测的光学传感器。
如图4所示磁阻元件60安装在配置于第一罩5内部的电路衬底8的上端部。磁铁61安装在照相装置17的保持壳49的外面。在检测装置59中,磁阻元件60的中心点和磁铁61的中心点与照相装置17的旋转位置无关,与照相装置17的旋转轴正交,总是位于包括摄像透镜53的光轴的面内。因此,不会产生磁阻元件60的中心点和磁铁61的中心点的位置偏移,可防止磁阻元件60的感度的降低。
下面说明照相装置17旋转时检测装置59的检测动作(参照图23~图26)。
如上所述,照相装置17具有位于第一旋转位置的遮蔽模式(参照图15)、位于第二旋转位置的自我摄影模式(参照图16)和位于第三旋转位置的对象摄影模式(参照图17)三种模式。
若将摄像透镜53的光轴平行于电路衬底8的主面朝向的方向的位置定为照相装置17的基准位置(0°)时,则照相装置17自基准位置向正面侧(负侧)旋转137°的位置为第一旋转位置。自基准位置向正面侧旋转14°的位置为第二旋转位置。自基准位置向背面侧(正侧)旋转150°的位置为第三旋转位置。
如图23所示,在遮蔽模式(-137°),利用磁阻元件60和磁铁61的位置关系,根据检测装置59的检测结果,开关A置于断开。开关A是为使由摄像透镜53取入的图像反转而设的开关。
即使照相装置17自位于遮蔽模式的第一旋转位置向正侧旋转,如图24所示形成自我摄影模式(-14°),开关A仍保持断开状态。
当照相装置17进一步向正侧旋转,如图25所示,旋转角度为+90°时,磁阻元件60和磁铁61形成接近的位置关系。根据检测装置59的检测结果,开关A接通。因此,该+90°旋转角度的位置为开关A的切换点。通过将开关A置于接通,通过摄像透镜53取入的图像被反转。
当进一步使照相装置17向正侧旋转时,如图26所示,形成对象摄影模式(+150°),到达第三旋转位置,但该期间由于磁铁61接近磁阻元件60,故开关A保持接通状态。在对象摄影模式下,磁阻元件60和磁铁61最接近。
相反,当照相装置17自处于对象摄影模式的第三旋转位置向负侧旋转时,根据检测装置59的检测结果,在+90°开关A自接通切换为断开,通过摄像透镜53取入的图像反转,返回通常显示。
如上所述,移动电话机100通过检测照相装置17相对于主体部3的旋转位置的非接触型检测装置59进行经由摄像透镜53取入的图像的反转,故不象使用按钮开关时那样需要被操作杆或操作用突部的可动空间。也不必担心枢纽机构16和被操作杆或操作用突部的干扰,这样可实现移动电话机100的小型化。
另外,可确保用于向照相装置17供电的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的足够的配置空间,不会产生被操作杆或操作用突部和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干扰的问题,故可提高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的耐久性。
另外,由于检测装置59是非接触型,故可减少有可能自枢纽部4的间隙侵入的尘埃或水分等的影响,可防止检测动作的不良。
另外,通过使用非接触型的检测装置59,与使用按钮开关等接触型检测装置的情况相比,可提高检测装置59的耐久性。
另外,由于检测装置59由磁阻元件60和磁铁61构成,故结构简单,因此,可简化设于移动电话机100内部的内部结构,提高内部结构的组装作业的操作性。
检测装置59由于磁阻元件60安装在配置于构成主体部3的第一壳体1的内部的电路衬底8上,磁铁61安装在照相装置17,故不需要设置用于向磁阻元件60供电的配线板例如挠性印刷配线板或专用的连接器等部件,可简化内部结构,降低部件个数。
通过将磁阻元件60安装在电路衬底8,将磁铁61安装在照相装置17,就不需要用于向磁阻元件60供电的挠性印刷配线板,故旋转照相装置17时该挠性印刷配线板产生的应力引起的耐久性的降低这一问题也不会产生,可确保检测装置59的良好的检测动作。
另外,在由外部对移动电话机100施加了冲击等时,可旋转的照相装置17比电路衬底8更容易受该冲击等的影响,故通过将磁阻元件60安装在电路衬底8,将磁铁61安装在照相装置17,可防止磁阻元件60的裂纹或破损等缺陷的产生。
并且,通过将磁阻元件60安装在电路衬底8,将磁铁61安装在照相装置17,即使在需要更换照相装置17时,通常也不需要与照相装置17一起更换比磁铁61贵的磁阻元件60。
另外,在上述中,以将磁阻元件60安装在电路衬底8,将磁铁61安装在照相装置17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相反,将磁阻元件60安装在照相装置17,将磁铁61安装在电路衬底8。这种情况下,可用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进行向磁阻元件60的供电。
下面,说明检测装置62和该检测装置62进行的检测动作(参照图27~图30)。
检测装置62也和检测装置59同样是非接触型,由第一磁阻元件63和第二磁阻元件64及磁铁65构成。第一磁阻元件63和第二磁阻元件64例如都使用MR元件。
另外,检测装置62也和检测装置59同样,也可使用射出检测光进行检测的光学传感器。
第一磁阻元件63配置于第一罩5内部配置的电路衬底8的上端部。第二磁阻元件64配置于第一罩5的前罩5a的背面的上端部的倾斜的部分。磁铁65安装在照相装置17的保持壳49的外面。在检测装置62,第一磁阻元件63、第二磁阻元件64的中心点和磁铁65的中心点与照相装置17的旋转位置无关,与照相装置17的旋转轴正交,总是位于包括摄像透镜53的光轴的面内。因此,不会产生第一磁阻元件63、第二磁阻元件64的中心点和磁铁65的中心点的位置偏移,可防止第一磁阻元件63及第二磁阻元件64的感度的降低。
如图27所示,在遮蔽模式(-137°),利用第一磁阻元件63和磁铁65的位置关系,根据检测装置62的检测结果,开关A置于断开。此时第二磁阻元件64和磁铁65处于最接近的位置,利用第二磁阻元件64和磁铁65的位置关系,根据检测装置62的检测结果,开关B接通。
开关B是为将照相装置17切换为可使用状态或不能使用状态而设的开关。在开关B为接通状态时照相装置17处于不能使用状态。在照相装置17处于不能使用状态时,例如向照相装置17的保持壳49内部配置的元件块48a的供电停止或被切断。
即使照相装置17自位于遮蔽模式的第一旋转位置向正侧旋转,如图28所示形成自我摄影模式(-14°),开关A仍保持断开状态。而第二磁阻元件64自磁铁65离开,在自遮蔽模式到达自我摄影模式的中途,根据检测装置62的检测结果,开关B断开。当开关B断开时,向元件块48a的供电重新开始,照相装置17被切换为可使用状态。
当照相装置17进一步向正侧旋转,如图29所示,旋转角度为+90°时,形成第一磁阻元件63和磁铁65接近的位置关系。根据检测装置62的检测结果,开关A接通。通过将开关A置于接通,通过摄像透镜53取入的图像被反转。另外,即使旋转角度为+90°,第二磁阻元件64和磁铁65也处于离开的位置,开关B仍保持断开,照相装置17处于可使用状态。
当进一步使照相装置17向正侧旋转时,如图30所示,形成对象摄影模式(+150°),到达第三旋转位置。该期间由于磁铁65接近第一磁阻元件63,故开关A保持接通状态。在对象摄影模式下,第一磁阻元件63和磁铁65最接近。即使在对象摄影模式下,第二磁阻元件64和磁铁65也处于离开的位置,开关B仍保持断开,照相装置17处于可使用状态。
相反,当照相装置17自处于对象摄影模式的第三旋转位置向负侧旋转时,根据检测装置62的检测结果,在+90°开关A自接通切换为断开,通过摄像透镜53取入的图像反转,返回通常显示。在照相装置17向负侧旋转中,根据检测装置62的检测结果,在自自我摄影模式到达遮蔽模式的中途,开关B自断开切换为接通,照相装置17自可使用状态切换为不能使用状态。
如上所述,在使用检测装置62时,在使用检测装置59的上述效果之外,由于可在照相装置17旋转到规定位置时将照相装置17切换为可使用状态或不能使用状态,故可仅在必要时向照相装置17供电,可降低电力消耗。
由于在自我摄影模式和对象摄影模式之间进行图像的反转,在自我摄影模式和对象摄影模式中,将照相装置17置于可使用状态,同时在遮蔽模式将照相装置17置于不能使用状态,故可在各模式下,将照相装置17设定为摄影者所希望的状态,可提高使用便利度。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将第一磁阻元件63安装在电路衬底8、将第二磁阻元件64安装在第一罩5、将磁铁65安装在照相装置17的例子,但相反也可将第一磁阻元件63和第二磁阻元件64安装在照相装置17的各自不同的位置,将磁铁65安装在电路衬底8。这种情况下,可用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进行向第一磁阻元件63和第二磁阻元件64的供电。
在上述中,说明了由第一磁阻元件63和第二磁阻元件64两个磁阻元件和一个磁铁65构成检测装置62的例子,但是也可以由一个磁阻元件和两个磁铁构成。
下面参照图31所示的流程图说明上述检测装置62的检测动作。
S1开始检测装置62的检测动作,判别开关B的状态。在开关B接通时,进入S2。在开关B断开时,进入S3。
S2照相装置17形成不能使用状态,接着进行S1的开关B的判别。
S3照相装置17形成可使用状态,进入S4。
S4形成经由摄像透镜53取入的图像不反转的通常显示,进入S5。
S5判别开关A的状态。在开关A接通时,进入S6。在开关A断开时,进入S1。接着进行S1的开关B的判别。
S6经由摄像透镜53取入的图像反转,形成反转显示,进入S5。接着进行S5的开关A的判别。
变形例1
下面说明枢纽机构的变形例1(参照图32及图33)。该变形例1的枢纽机构16A与上述枢纽机构16比较区别仅在于,限制照相装置旋转的旋转限制装置不同和将照相装置保持在规定旋转位置的装置不同,故仅详细说明与枢纽机构16不同的部分,其它部分赋予与枢纽机构16的相同部分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支承板19A由左右方向长的基座部20、自该基座部20的左右两侧缘分别折曲成直角的支承片部21A、22A和自基座部20的左右两侧缘折曲成直角的被安装部23、23构成。
在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1A、22A的前端部分别形成轴通孔21d、22c。在轴通孔21d、22c与支承板19的轴通孔21a、22a不同,未形成切面。在支承片部22A的右侧面周向间隔形成第一卡合凹部22d、第二卡合凹部22e及第三卡合凹部22f。在支承片部22A的中间部设有向左侧突出的旋转限制突部22g。支承板19A作为在照相装置17A旋转时处于不能旋转状态的固定部起作用。
在支承板19A的左侧的支承片部21A的轴通孔21d穿通第一轴29A。第一轴29A自左侧依序一体形成长轴部30A、凸缘部31和短轴部32A而构成,凸缘部31外径大于长轴部30A和短轴部32A的外径。在第一轴29A的长轴部30A与第一轴29的长轴部30不同,未形成旋转阻止部30b、30b。在短轴部32A与第一轴29的短轴部32不同,未形成在其周面开口的孔32a。
在支承板19A的右侧的支承片部22A的轴通孔22c穿通第二轴37A。第二轴37A自左侧依序一体形成安装部38、凸缘部39和插入轴部40A而构成,凸缘部39外径大于插入轴部40A的外径。
插入轴部40A的左端部设有直径比其它部分大一圈的嵌合部40c,在该嵌合部40c的外周面在180°相对的部分分别设有形成平面状的切割部40d、40d。
在第二轴37A的嵌合部40c外嵌状安装有止挡部件57。止挡部件57由圆环部57a和自该圆环部57a的外周面沿放射方向突出的止挡部57b构成。在圆环部57a形成有嵌入孔57c,在该嵌入孔57c的180°相对的部分分别形成呈平面状的旋转阻止面57d、57d。第二轴37A的嵌合部40c插入并嵌合在嵌入孔57c,使止挡部件57利用该嵌合部40c的切割部40d、40d相对第二轴37A不能旋转。
第二轴37A在安装了止挡部件57的状态下,构成插入轴部40A自左侧插入支承片部22A的轴通孔22c、止挡部件57与支承片部22A的左侧面接触的状态。
枢纽机构16A与枢纽机构16不同,未设固定部件41。
在旋转部件44、施力部件45及罩46配置在支承筒部28的状态下,第二轴37A的插入轴部40A依序贯通旋转部件44的插入孔44a、施力部件45及罩46的被安装孔46a。贯通后的插入轴部40A前端部自罩46向右侧突出,在安装槽40a安装止脱环47。因此,施力部件45与旋转部件44及罩46弹性接触,旋转部件44由施力部件45向左侧(图33所示的箭头L方向)施力,被按压在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2A。
由连结上述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1A、22A和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的第一轴29A、第二轴37A及组装在该第一轴29A、第二轴37A的各部件构成枢纽机构16A。该枢纽机构16A除作为支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并使其可转动的机构起作用外,也作为支承照相装置17A并使其可转动的照相机支承机构起作用。
使用枢纽机构16A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开闭动作与使用枢纽机构16时的上述情况相同,故省略说明。
另外,在枢纽机构16A中,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1A、22和支承筒部27、28的止挡突部27d、28a作为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呈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时限制两者转动的转动限制装置起作用。
在枢纽机构16A中,棘爪部件34、支承片部21A及将棘爪部件34按压在支承片部21A的压缩螺旋弹簧35作为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保持在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的保持装置起作用。
照相装置17A具有保护罩18和除局部外由该保护罩18覆盖的照相机主体48A。
照相机主体48A在保持壳49A内配置规定的各部,保持壳49A由罩侧壳部49c和基座侧壳部49b结合而构成。
罩侧壳部49c由向基座侧壳部49b侧开口的横长的浅箱状基体部50、自该基体部50向左侧突出的被支承部51A及自基体部50向右侧突出的被安装部52形成一体而构成。
被支承部51A形成圆筒状,与照相装置17的保持壳49的被支承部51不同,未设被限制突部51a。
照相装置17A如下组装在第一轴29A及第二轴37A上。
首先,将被安装部52的滑动突部52b、52b插入分别形成于第二轴37A的安装部38的滑槽38b、38b。此时,被支承部51A位于第一轴29A的紧邻的右侧。
然后,将照相装置17A向左方滑动,将第一轴29A的短轴部32A插入保持壳49A的被支承部51A。当将短轴部32A插入被支承部51A时,保持壳49A的螺栓通孔52a和第二轴37A的螺纹孔38a位置对应。
最后,将穿通螺栓通孔52a的安装螺栓54拧入第二轴37A的螺纹孔38a。
在照相装置17A旋转时,形成于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2A上的第一卡合凹部22d、第二卡合凹部22e或第三卡合凹部22f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卡合,将照相装置17A分别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或第三旋转位置。在照相装置17A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三旋转位置时,形成止挡部件57的止挡部57b与设于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2A上的旋转限制突部22g接近或接触的状态,限制照相装置17A不需要的进一步旋转。因此,止挡部件57和支承板19A的旋转限制突部22g作为限制照相装置17A的旋转的旋转限制装置起作用。
如上所述,在枢纽机构16A中,在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2A形成第一卡合凹部22d、第二卡合凹部22e或第三卡合凹部22f,不需要形成这些卡合凹部的专用部件,可减少部件个数。
在枢纽机构16A中,也与枢纽机构16同样,照相装置17A相对于第二轴37A轴向可滑动,可在与该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拆装,故可不分解枢纽机构16A的各部而仅将照相装置17A自第一轴29A及第二轴37A拆下。
因此,在照相装置17A需要修理等时,只要将照相装置17A自第一轴29A及第二轴37A拆下即可,可提高维护性能。
变形例2
下面说明枢纽机构的变形例2(参照图34及图35)。该变形例2的枢纽机构16B与上述枢纽机构16比较区别仅在于,限制照相装置旋转的旋转限制装置不同、将照相装置保持在规定旋转位置的装置不同以及第一轴和第二轴的形状不同,故仅详细说明与枢纽机构16不同的部分,其它部分赋予与枢纽机构16的相同部分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枢纽机构16B使用和变形例1的枢纽机构16A相同的支承板19A。
在支承板19A的左侧的支承片部21A的轴通孔21d穿通第一轴29B。
第一轴29B自左侧依序一体形成凸缘部31B、长轴部30B和短轴部32B而构成,凸缘部31B外径大于长轴部30B的外径,长轴部30B外径大于短轴部32B的外径。在长轴部30B的靠近短轴部32B的位置形成安装槽30c。在第一轴29B的长轴部30B与第一轴29的长轴部30不同,未形成旋转阻止部30b、30b。在第一轴29B的短轴部32B与第一轴29的短轴部32不同,未形成在其周面开口的孔32a。
在支承板19A的右侧的支承片部22A的轴通孔22c穿通第二轴37B。第二轴37B自左侧依序一体形成安装部38B、凸缘部39B和插入轴部40B而构成,凸缘部39B外径大于安装部38B和插入轴部40B的外径。
安装部38B轴向较短,在周面的180°相对的部分分别形成呈平面状的阻止部38c、38c。
插入轴部40B的左端部设有直径比其它部分大一圈的嵌合部40e,在该嵌合部40e的周面上在180°相对的部分分别设有形成平面状的切割部40f、40f。
在第二轴37B的嵌合部40e外嵌状安装有止挡部件57。止挡部件57利用该嵌合部40e的切割部40f、40f相对第二轴37B不能旋转。
第二轴37B在安装了止挡部件57的状态下,构成插入轴部40B自左侧插入支承片部22A的轴通孔22c、止挡部件57与支承片部22A的左侧面接触的状态。
枢纽机构16B与枢纽机构16不同,未设固定部件41。
在旋转部件44、施力部件45及罩46配置在支承筒部28的状态下,第二轴37B的插入轴部40B依序贯通旋转部件44的插入孔44a、施力部件45及罩46的被安装孔46a。贯通后的插入轴部40B前端部自罩46向右侧突出,在安装槽40a安装止脱环47。因此,施力部件45与旋转部件44及罩46弹性接触,旋转部件44由施力部件45向左侧(图35所示的箭头L方向)施力,被按压在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2A。
由连结上述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1A、22A和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的第一轴29B、第二轴37B及组装在该第一轴29B、第二轴37B的各部件构成枢纽机构16B。该枢纽机构16B除作为支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并使其可转动的机构起作用外,也作为支承照相装置17B并使其可转动的照相机支承机构起作用。
使用枢纽机构16B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开闭动作与使用枢纽机构16时的上述情况相同,故省略说明。
另外,在枢纽机构16B中,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1A、22A和支承筒部27、28的止挡突部27d、28a作为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呈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时限制两者转动的转动限制装置起作用。
在枢纽机构16B中,棘爪部件34、支承片部21C及将棘爪部件34按压在支承片部21C的压缩螺旋弹簧35作为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保持在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的保持装置起作用。
照相装置17B具有保护罩18和除局部外由该保护罩18覆盖的照相机主体48B。
照相机主体48B在保持壳49B内配置规定的各部,保持壳49B由罩侧壳部49d和基座侧壳部49b结合而构成。
罩侧壳部49d由向基座侧壳部49b侧开口的横长的浅箱状基体部50、自该基体部50向左侧突出的被支承部51B及自基体部50向右侧突出的被安装部52B形成一体而构成。
被支承部51B形成圆筒状,与照相装置17的保持壳49的被支承部51不同,未设被限制突部51a。
被安装部52B形成有左右延伸的轴插入孔52c。在该轴插入孔52c上180°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分别呈平面状的旋转阻止切割部52d、52d。
照相装置17B如下组装在第一轴29B及第二轴37B上。
首先,将第一轴部29B以其短轴部32B向右侧突出的状态插入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1A的轴通孔21d,将被安装部52B外嵌状安装在第二轴37B的安装部38B。在被安装部52B安装在安装部38B的状态下,轴插入孔52c的旋转阻止切割部52d、52d和安装部38B的阻止部38c、38c分别卡合,故照相装置17B相对第二轴37B不能旋转。此时被支承部51B位于第一轴29B的紧右侧。
然后,将第一轴29B向右方移动,将短轴部32B插入照相装置17B的被支承部51B。
最后,在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1A的右方,将止脱环36安装在第一罩29B的安装槽30c。
在照相装置17B旋转时,形成于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2A上的第一卡合凹部22d、第二卡合凹部22e或第三卡合凹部22f和旋转部件44的卡合突部44c卡合,将照相装置17B分别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或第三旋转位置。在照相装置17B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三旋转位置时,形成止挡部件57的止挡部57b与设于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2A上的旋转限制突部22g接近或接触的状态,限制照相装置17B不需要的进一步旋转。因此,止挡部件57和支承板19A的旋转限制突部22g作为限制照相装置17B的旋转的旋转限制装置起作用。
如上所述,在枢纽机构16B中,在组装照相装置17B时,不需要螺旋夹的工序,故可提高组装工序的操作性能。
在枢纽机构16B中,与枢纽机构16A同样,在支承板19A的支承片部22A形成第一卡合凹部22d、第二卡合凹部22e及第三卡合凹部22f,不需要形成这些卡合凹部的专用部件,可减少部件个数。
变形例3
下面说明枢纽机构的变形例3(参照图36~图38)。该变形例3的枢纽机构16C与上述枢纽机构16比较区别仅在于,限制照相装置旋转的旋转限制装置不同、将照相装置保持在规定旋转位置的装置不同以及第一轴和第二轴的形状不同,故仅详细说明与枢纽机构16不同的部分,其它部分赋予与枢纽机构16的相同部分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支承板19C由左右方向长的基座部20和自该基座部20的左右两侧缘折曲成直角的支承片部21C、22C以及自该基座部20的左右两侧缘向左方或右方突出的被安装部23、23构成。
支承板19C的支承片部21C、22C的前端部分别形成轴通孔21e、22h。在轴通孔21e、22h与支承板19的轴通孔21a、22a不同,未形成切面。支承片部22A的左侧面周向间隔形成第一卡合凹部22i、第二卡合凹部22j、第三卡合凹部22k。在支承片部22A的中间部设有向左侧突出的旋转限制突部221。支承板19C作为照相装置17B旋转时处于不能旋转状态的固定部起作用。
在支承板19C的左侧的支承片部21C的轴通孔21e穿通与第二枢纽机构16B同样的第一轴29B。
在支承板19C的右侧的支承片部22C的轴通孔22h穿通第二轴37C。第二轴37C自左侧依序一体形成安装部38C、凸缘部39C和插入轴部40C而构成,凸缘部39C外径大于安装部38C和插入轴部40C的外径。
安装部38C轴向较短,在周面的180°相对的部分分别形成呈平面状的阻止部38d、38d。
插入轴部40C的左端部设有直径比其它部分大一圈的嵌合部40g,在该嵌合部40g的周面上在180°相对的部分分别设有形成平面状的切割部40h、40h。
在第二轴37C的嵌合部40g外嵌状安装有止挡部件58。止挡部件58作为和照相装置17B一体旋转的旋转部起作用。止挡部件58由圆环部58a和自该圆环部58a的外周面沿放射方向突出的止挡部58b及自圆环部58a向右侧突出的卡合突部58c构成。在圆环部58a形成有嵌入孔58d,在该嵌入孔58d的180°相对的部分分别形成呈平面状的旋转阻止面58e、58e。
第二轴37C的嵌合部40g插入并嵌合在嵌入孔58d,使止挡部件58利用该嵌合部40g的切割部40h、40h相对第二轴37C不能旋转。
第二轴37C在安装了止挡部件58的状态下,插入轴部40C自左侧插入支承片部22C的轴通孔22h及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8,构成止挡部件58与支承片部22C的左侧面接触的状态。
枢纽机构16C与枢纽机构16不同,未设固定部件41、旋转部44、罩46及止脱环47。
由连结上述支承板19C的支承片部21C、22C和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的第一轴29B、第二轴37C及组装在该第一轴29B、第二轴37B的各部件构成枢纽机构16C。该枢纽机构16C作为支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并使其可转动的机构起作用外,也作为支承照相装置17B并使其可转动的照相机支承机构起作用。
使用枢纽机构16C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开闭动作与使用枢纽机构16时的上述情况相同,故省略说明。
另外,在枢纽机构16C中,支承板19C的支承片部21C、22C和支承筒部27、28的止挡突部27d、28a作为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呈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时限制两者转动的转动限制装置起作用。
在枢纽机构16C中,棘爪部件34、支承片部21C及将棘爪部件34按压在支承片部21C的压缩螺旋弹簧35作为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保持在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的保持装置起作用。
使用枢纽机构16C时,使用和枢纽机构16B同样的照相装置17B。
在配置有施力部件45的状态下,第二轴37C的安装部38C插入照相装置17B的被安装部52B内部(参照图38)。因此,被安装部52B作为内部配置施力部件45的筒部起作用。施力部件45与设在罩侧壳部49d内的支承壁部49e和第二轴37C的安装部38C的前端面弹性接触。第二轴37C及止挡部件58由施力部件45向右侧(图37所示的箭头R方向)施力,使止挡部件58被按压在支承板19C的支承片部22C。
照相装置17B如下组装在第一轴29B及第二轴37C上。
首先,将第一轴部29B以其短轴部32C向右侧突出的状态插入支承板19C的支承片部21C的轴通孔21e,将内部配置有施力部件45的被安装部52B外嵌状安装在第二轴37C的安装部38C。在被安装部52B安装在安装部38C的状态下,轴插入孔52c的旋转阻止切割部52d、52d和安装部38C的阻止部38d、38d分别卡合,故照相装置17B相对第二轴37C不能旋转。此时被支承部51B位于第一轴29B的紧右侧。
然后,将第一轴29B向右方移动,将短轴部32C插入照相装置17B的被支承部51B。
最后,在支承板19C的支承片部21C的右方,将止脱环36安装在第一罩29B的安装槽30c。
在照相装置17B旋转时,形成于支承板19C的支承片部22C上的第一卡合凹部22i、第二卡合凹部22j或第三卡合凹部22k和止挡部件58的卡合突部58c卡合,将照相装置17B分别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或第三旋转位置。在照相装置17B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三旋转位置时,形成止挡部件58的止挡部58b与设于支承板19C的支承片部22C上的旋转限制突部221接近或接触的状态,限制照相装置17B不需要的进一步旋转。因此,止挡部件58和支承板19C的旋转限制突部221作为限制照相装置17B的旋转的旋转限制装置起作用。
如上所述,在枢纽机构16C中,与枢纽机构16B同样,在组装照相装置17B时,不需要螺旋夹的工序,故可提高组装工序的操作性能。
在枢纽机构16C中,与枢纽机构16A及枢纽机构16B同样,在支承板19C的支承片部22C形成第一卡合凹部22i、第二卡合凹部22j或第三卡合凹部22k,不需要形成这些卡合凹部的专用部件,可减少部件个数。
另外,枢纽机构16C由于在止挡部件58设置卡合突部58c,与第一卡合凹部22i、第二卡合凹部22j或第三卡合凹部22k卡合,故不需要设置卡合突部的专用部件,可进一步减少部件个数。
并且,枢纽机构16C由于利用施力部件45的施力将第二轴37C向右方按压,将凸缘部39C经止挡部件58按压在支承板19C的支承片部22C,故不需要用于防止第二轴37C自支承片部22C及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8脱落的止脱环,因此可减少部件个数。
由于施力部件45的一端弹性接触的部分作为支承壁部49e一体形成于照相装置17B的保持壳49B内部,故可进一步减少部件个数。
另外,枢纽机构16C由于将螺旋弹簧即施力部件45配置在照相装置17B的保持壳49B的被安装部52B内,故可将被安装部52B外周侧的空间用作配置主体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5的空间。因此,通过有效活用配置空间实现移动电话机100的小型化。
其它变形例
下面说明照相装置的变形例(参照图39)。该变形例的照相装置17A与上述照相装置17比较,不同点仅在于,旋转操作部的位置及形状不同,故仅详细说明与照相装置17不同的部分,其它部分赋予与照相装置17的同样部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照相装置17A具有形成大致圆筒状的保护罩18A及除局部外由该保护罩18A覆盖的照相机主体48。
在保护罩18A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进行滚花加工,该进行过滚花加工的部分形成旋转操作部18b、18b。旋转操作部18b、18b在保护罩18A的整周上形成。
这样,由于在照相装置17A设有在保护罩18A的整周上形成的旋转操作部18b、18b,故与照相装置17A的旋转位置无关,可将手指置于旋转操作部18b、18b容易地进行照相装置17A的旋转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各部的形状及结构都不过仅是实施本发明时具体化的一例,不能由此限定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实施例2
下面说明实施例2(参照图40~图43)。该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比较不同点在于,枢纽机构及照相装置的结构一部分不同,故仅详细说明与实施例1不同的部分,其它部分赋予与实施例1的相同部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第一壳体1内部配置有支承板59。支承板59由左右方向长的基座部60和自该基座部60的左右两侧缘分别折曲成直角的支承片部61、62及自基座部60的左右两侧缘向左方或右方突出的被安装部63、63构成。支承片部61、62的前端部分别形成轴通孔61a、62a。在位于左侧的支承片部61的中间部的左侧面上形成棘爪凹部61b。
在基座部60的右端部形成安装螺纹孔60a。在被安装部63、63分别形成被安装孔63a、63a。
支承板59利用分别穿通被安装孔63a、63a的螺栓部件安装在第一罩5的后罩5b上,配置在第一罩5内。在支承板59配置在第一罩5内的状态下,支承片部61、62分别配置在内侧枢纽筒部7、7内。
在第二壳体2的内部配置有支承框架24。
第一轴64穿通支承板59左侧的支承片部61的轴通孔61a。第一轴64自左侧依序一体形成长轴部65、凸缘部66及短轴部67而构成。凸缘部66的外径大于长轴部65及短轴部67的外径。
在长轴部65的靠左端的位置形成有安装槽65a。
第一轴64形成长轴部65自右侧插入支承片部61的轴通孔61a,凸缘部66与支承片部61的右侧面接触的状态。
在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的右侧缘部配置棘爪部件34。在支承筒部27内配置压缩螺旋弹簧35。该压缩螺旋弹簧35配置在支承筒部27的左侧面27a和棘爪部件34之间。
如上所述,在棘爪部件34和压缩螺旋弹簧35配置在支承筒部27的状态下,第一轴64的长轴部65贯通棘爪部件34的中心孔34c、压缩螺旋弹簧35及支承筒部27的左侧面27a的通孔27b。贯通的长轴部65其前端部自左侧面27a向左侧突出,止脱环36安装在安装槽65a。因此,压缩螺旋弹簧35与支承筒部27的左侧面27a和棘爪部件34弹性接触。棘爪部件34由压缩螺旋弹簧35向右侧(图41所示的箭头R方向)按压,按压在支承板59的支承片部61。
第二轴68穿通支承板59的右侧的支承片部62的轴通孔62a。第二轴68由位于左侧的凸缘部69和位于其右侧的插入轴部70形成一体而构成。凸缘部69的外径大于插入轴部70的外径。插入轴部70的靠右端的位置形成有安装槽70a。
第二轴68其插入轴部70自左侧插入支承片部62的轴通孔62a,形成凸缘部69与支承片部62的左侧面接触的状态。插入轴部70前端部自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8向右侧突出,止脱环47安装在安装槽70a。
由连结上述支承板59的支承片部61、62和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的第一轴64、第二轴68及组装在该第一轴64、第二轴68的各部件构成枢纽机构16D。该枢纽机构16D作为支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并使其可转动的机构起作用,第一轴64和组装在该第一轴64的各部件还作为支承照相装置71并使其可转动的照相机支承机构起作用。
使用枢纽机构16D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开闭动作与使用枢纽机构16时的上述情况相同,故省略说明。
另外,在枢纽机构16D中,支承板59的支承片部61、62和支承筒部27、28的止挡突部27d、28a作为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呈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时限制两者转动的转动限制装置起作用。
在枢纽机构16D中,棘爪部件34、支承片部61及将棘爪部件34按压在支承片部61的压缩螺旋弹簧35作为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保持在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的保持装置起作用。
照相装置71具有保护罩18和除局部外由该保护罩18覆盖的照相机主体72,在支承板59的支承片部61、62和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经第一轴64及第二轴68连结的状态下,支承在支承片部61、62之间,并可旋转。
照相机主体72在保持壳73内配置规定的各部,保持壳73由罩侧壳部74和基座侧壳部75结合而构成。
罩侧壳部74由向基座侧壳部75侧开口的横长的浅箱状基体部76、自该基体部76向左侧突出的被支承部77形成一体而构成。基体部76形成有透镜配置孔76a。被支承部77形成圆筒状。
基座侧壳部75形成向罩侧壳部74侧开口的横长的浅箱状。
保持壳73的右侧面部作为安装部78形成,在该安装部78的中央部形成配置凹部78a。安装部78的外周缘形成三个螺纹孔78b、78b、78b。
照相机主体72具有摄像透镜53和规定的光学元件,摄像透镜53配置在罩侧壳部74的透镜配置孔76a。
旋转部件79安装在保持壳73的安装部78。旋转部件79大致形成圆板状,作为与照相装置71一体旋转的旋转部起作用。在旋转部件79的中心部形成插入孔79a。在旋转部件79的右侧面设有向右方突出的止挡突片79b。在旋转部件79周向间隔形成有螺栓插入孔79c、79c、79c。
在旋转部件79周向间隔形成各一对:第一卡合凹部79d、79d、第二卡合凹部79e、79e及第三卡合凹部79f、79f。第一卡合凹部79d、79d、第二卡合凹部79e、79e及第三卡合凹部79f、79f分别由隔着插入孔79a形成于相对侧的两个凹部构成。
旋转部件79通过使分别插入螺栓插入孔79c、79c、79c的螺栓80、80、80拧入螺纹孔78b、78b、78b而安装在照相装置71的安装部78。
在照相装置71的右侧配置有板状材料折曲成规定形状而构成的支承部件81。支承部件81由基部82、相对该基部82折曲90°形成的连接部83和与该连接部83连续的支承部84构成。基部82上形成有螺栓通孔82a。在连接部8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分别形成限制用卡合缘83a、83a。在支承部84的中央部形成有支承孔84a,在隔着该支承孔84a的相反侧的端缘分别形成限制凹部84b、84b。
支承部件81通过使插通基部82的螺栓通孔82a的安装用螺栓85与支承板59的安装螺孔60a螺合而安装在支承板59上。
在旋转部件79和支承部件81之间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盘簧86。盘簧86还作为在照相装置71旋转时处于不能旋转状态的固定部起作用。
因此,用作施力部件的盘簧86还作为固定部起作用,故可消减部件个数、实现机构的简化。
盘簧86由形成圆环状的弹簧部87和自该弹簧部87的180°相对侧的两端缘分别向右侧突出的被限制突部88、88形成一体而构成。弹簧部87在连结被限制突部88、88的方向的中央部向左侧鼓出。在弹簧部87的中央部形成有轴通孔87a。在隔着该轴通孔87a相互相对侧的位置设有分别向左侧突出的卡合突部87b、87b。
旋转部件79、盘簧86和支承部件81利用铆接轴89结合。铆接轴89具有位于左侧的突出部89a和位于其右侧的轴部89b。铆接轴89在轴部89b依序插通旋转部件79的插入孔79a、盘簧86的轴通孔87a及支承部件81的支承孔84a的状态下,轴部89b的右端部被铆固,形成铆接部89c。突出部89a配置在照相装置71的保持壳73的配置凹部78a。这样在旋转部件79、盘簧86和支承部件81利用铆接轴89结合的状态下,盘簧86的被限制突部88、88分别与支承部件81的限制凹部84b、84b卡合,盘簧86相对支承部件81不能旋转,照相装置71和旋转部件79相对支承部件81通过铆接轴89而一体旋转。盘簧86与位于其左侧的(图41所示的箭头L方向)的旋转部件79弹性接触。
照相装置71通过使第一轴64的短轴部67插入被支承部77而相对于第一轴64及支承部件81可旋转。
如上所述,支承板59和支承框架24通过枢纽机构16D连结,同时,在照相装置71支承为可旋转的状态下,分别配置主体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5和照相机用挠性印刷配线板56。
下面说明照相装置71的旋转动作。
照相装置71以第二旋转位置为中间位置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三旋转位置之间旋转。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及第三旋转位置是分别与上述照相装置17的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及第三旋转位置相同的位置。
在第一旋转位置,旋转部件79的第一卡合凹部79d、79d和盘簧86的卡合突部87b、87b卡合。此时,形成旋转部件79的止挡突片79b与支承部件81的一个限制用卡合缘83a接近或接触的状态。
当将照相装置71自第一旋转位置向第二旋转位置旋转时,旋转部件79和照相装置71一起相对盘簧86旋转,旋转部件79的第一卡合凹部79d、79d和盘簧86的卡合突部87b、87b的卡合被解除。由旋转部件79按压盘簧86,该盘簧86被稍稍压缩。
进一步旋转照相装置71时,在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时,被压缩的盘簧86弹性回复,旋转部件79的第二卡合凹部79e、79e和盘簧86的卡合突部87b、87b卡合,照相装置71保持在第二旋转位置。
当自第二旋转位置将照相装置71向第三旋转位置旋转时,旋转部件79相对盘簧86旋转,旋转部件79的第二卡合凹部79e、79e和盘簧86的卡合突部87b、87b的卡合被解除。由旋转部件79按压盘簧86,该盘簧86稍稍压缩。
进一步旋转照相装置71时,在旋转到第三旋转位置时,被压缩的盘簧86弹性回复,旋转部件79的第三卡合凹部79f、79f和盘簧86的卡合突部87b、87b卡合,照相装置71保持在第三旋转位置。此时形成旋转部件79的止挡突片79b与支承部件81的另一个限制用卡合缘83a接近或接触的状态,限制照相装置71不必要的进一步旋转。因此,旋转部件79的止挡突片79b与支承部件81作为限制照相装置71的旋转的旋转限制装置起作用。
相反,当自第三旋转位置将照相装置71向第二旋转位置旋转时,旋转部件79相对盘簧86旋转,旋转部件79的第三卡合凹部79f、79f和盘簧86的卡合突部87b、87b的卡合被解除。由旋转部件79按压盘簧86,该盘簧86稍稍压缩。
进一步旋转照相装置71时,在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时,被压缩的盘簧86弹性回复,旋转部件79的第二卡合凹部79e、79e和盘簧86的卡合突部87b、87b卡合,照相装置71保持在第二旋转位置。
当自第二旋转位置将照相装置71向第一旋转位置旋转时,旋转部件79相对盘簧86旋转,旋转部件79的第二卡合凹部79e、79e和盘簧86的卡合突部87b、87b的卡合被解除。由旋转部件79按压盘簧86,该盘簧86稍稍压缩。
进一步旋转照相装置71时,在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时,被压缩的盘簧86弹性回复,旋转部件79的第一卡合凹部79d、79d和盘簧86的卡合突部87b、87b卡合,照相装置71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此时形成旋转部件79的止挡突片79b与支承部件81的一个限制用卡合缘83a接近或接触的状态,限制照相装置71不必要的进一步旋转。
上述实施例2的枢纽机构16D由于照相装置71被第一轴64和支承部件81支承,而不被第二轴68支承,支承照相装置71的照相机支承机构和主体部3的支承机构局部分离,故组装容易,可提高组装作业的作业性。
变形例1
下面说明实施例2的枢纽机构的变形例1(参照图42及图43)。该变形例1的枢纽机构16E与上述枢纽机构16D比较不同点仅在于,限制照相装置旋转的旋转限制装置不同、限制主体部转动的转动限制装置不同及将照相装置保持在规定旋转位置的装置不同。因此,仅详细说明与枢纽机构16D不同的部分,其它部分赋予与枢纽机构16D的相同部分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支承板59E由左右方向长的基座部60E和自该基座部60E的左右两侧缘分别直角折曲的支承片部61、62E以及自基座部60E的左右两侧缘向左侧或右侧突出的被安装部63、63构成。
在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2E的前端部形成轴通孔62b。在该轴通孔62b的180°相对侧的部分分别形成平面状的切面62c、62c。在支承片部62E周向隔离各形成一对第一卡合凹部62d、62d、第二卡合凹部62e、62e及第三卡合凹部62f、62f。第一卡合凹部62d、62d、第二卡合凹部62e、62e及第三卡合凹部62f、62f分别由隔着轴通孔62b形成于相对侧的两个凹部构成。
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2E作为照相装置71E旋转时处于不能旋转的状态的固定部起作用。
在支承片部62E的中间部设有向左侧突出的旋转限制突部62g。支承板59E作为照相装置71E旋转时处于不能旋转的状态的固定部起作用。
支承框架24E由横长的基部25和设于该基部25上侧的框部26及自该基部25向下方突出的支承筒部27、28E构成。
在支承筒部28E呈圆弧状的止挡突部28b自其右侧缘向右方突出。该止挡突部28b设于与支承筒部27所设的止挡突部27d对应的位置。
在支承板59E左侧的支承片部61的轴通孔61a插通第一轴90。第一轴90由位于左侧的凸缘部91和位于其右侧的轴部92形成一体而构成,在该轴部的靠右端的位置形成安装槽92a。
在支承板59E的右侧的支承片部62E的轴通孔62b插通第二轴93。第二轴93依序自左侧一体形成支承轴部94、嵌入部95和插入轴部96而构成。
在支承轴部94形成安装槽94a。嵌入部95外径大于支承轴部94,在180°相对侧的部分分别形成呈平面状的切面部95a、95a。插入轴部96外径大于嵌入部95,在插入轴部96的靠右端的位置安装止挡部件97。
止挡部件97由圆环部97a和自该圆环部97a的外周面沿放射方向突出的止挡部97b构成,相对第二轴93不能旋转。
在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2E的左侧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盘簧86E。盘簧86E也作为照相装置71E旋转时与该照相装置71E一体旋转的旋转部起作用。
因此,由于作为施力部件使用的盘簧86E也作为旋转部起作用,故可实现部件个数的消减及机构的简化。
盘簧86E由呈圆环状的弹簧部87E和自该弹簧部87E的180°相对侧的两端缘分别向左侧突出的被限制突部88E、88E形成一体而构成。弹簧部87E在连结被限制突部88E、88E的方向的中央部向右侧突出。在弹簧部87E,在其中央部形成轴通孔87c。在隔着该轴通孔87c的相互相对侧的位置设有分别向右侧突出的卡合突部87d、87d。
枢纽机构16E未设支承部件81。
照相装置71E具有保护罩18和除局部外由该保护罩18覆盖的照相机主体72E。
照相机主体72E在保持壳73E内配置规定的各部。保持壳73E由罩侧壳部74E和基座侧壳部75结合构成。
罩侧壳部74E由向基座侧壳部75侧开口的横长的浅箱状基体部76和自该基体部76向左侧突出的被支承部77以及设于基体部76的右侧面的安装部78E形成一体而构成。
在安装部78E的中央部设有轴通孔78c。安装部78E在夹着轴通孔78c的相对侧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安装凹部78d、78d。在安装部78E的外周缘设有呈圆弧状的限制突部78e。
在保持壳73E的安装部78E安装有盘簧86E。盘簧86E使被限制突部88E、88E分别卡合在安装凹部78d、78d而安装在安装部78E,相对照相装置71E不能旋转。
第二轴93在安装有止挡部件97的状态下,将插入轴部96自右侧插入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8E。嵌入部95嵌合在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2E的轴通孔62b。支承轴部94插入盘簧86E的轴通孔87c、照相装置71E的轴通孔78c,向左侧突出。止挡部件97形成与支承片部62E的右侧面接触的状态。
通过嵌入部95的切面部95a、95a与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2E的切面62c、62c卡合,第二轴93相对于支承板59E不能旋转。
在插入照相装置71E的轴通孔78c的支承轴部94的安装槽94a,在保持壳73E的内部安装有止脱环98。因此,盘簧86E与位于其右方(图43中箭头R方向)的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2E弹性接触。
连结上述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1、62E和支承框架24的支承筒部27、28E的第一轴90、第二轴93及组装在该第一轴90、第二轴93的各部件构成枢纽机构16E。该枢纽机构16E作为支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并使其可转动的机构起作用,还作为将照相装置71E支承为可旋转的照相机支承机构起作用。
使用枢纽机构16E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开闭动作除两者的转动由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1、安装于第二轴93的止挡部件97和设于支承框架24E的支承筒部27、28E的止挡突部27d、28b限制外,与使用枢纽机构16时相同,故省略其说明。因此,在枢纽机构16E中,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1和支承筒部27、28E的止挡突部27d、28b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为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时作为限制两者转动的旋转限制装置起作用。
在枢纽机构16E中,棘爪部件34、支承片部61及将棘爪部件34按压在支承片部61的压缩螺旋弹簧35作为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保持在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的保持装置起作用。
照相装置71E由于第一轴90的轴部92的右端部插入被支承部77而相对第一轴90及第二轴93可旋转。
在照相装置71E旋转时,形成于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2E上的第一卡合凹部62d、62d、第二卡合凹部62e、62e或第三卡合凹部62f、62f和盘簧86E的卡合突部87d、87d卡合,将照相装置71E分别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或第三旋转位置。在照相装置71E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三旋转位置时,形成设于照相装置71E的安装部78E的限制突部78e与设于支承板59E的支承片部62E上的旋转限制突部62g接近或接触的状态,限制照相装置71E不需要的进一步旋转。因此,保持壳73E的限制突部78e和支承板59E的旋转限制突部62g作为限制照相装置71E的旋转的旋转限制装置起作用。
如上所述,枢纽机构16E一体形成有用于将盘簧86E安装在照相装置71E的安装部78E。支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并使其可转动的第二轴93还支承照相装置71E并使其可旋转,故不需要支承部件81那样支承照相装置的专用部件,可减少部件个数。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的卡合突部或卡合凹部之一可形成于旋转部或固定部。可在卡合突部设于旋转部的同时使卡合凹部设于固定部。也可在卡合突部设于固定部的同时使卡合凹部设于旋转部。
上述各实施例中所示的各部的形状及结构都不过是实施本发明时具化的一例,不能由此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信息终端设备,其通过枢纽部可转动地连结构成主体部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并使该两者折叠自如,且具有摄像透镜,相对主体部可旋转的照相装置邻接枢纽部而设置,其设有:轴,相对上述主体部旋转自如地支承照相装置;旋转部,其随着照相装置的旋转而旋转;固定部,在轴的轴向邻接旋转部而配置并在照相装置旋转时处于不能旋转的状态;施力部件,其将旋转部或固定部的至少一者向使旋转部和固定部相接的方向施力,在旋转部或固定部之一者上设有卡合突部,在旋转部或固定部的另一者上形成可与卡合突部卡合的卡合凹部,在照相装置相对主体部旋转到规定的旋转位置时,卡合突部和卡合凹部卡合,将照相装置保持在该规定的旋转位置。
因此,在旋转照相装置时,不需要摄影者自身一边确认图像一边决定照相装置的旋转位置,可提高信息终端设备的使用便利性。
在将照相装置保持在规定的旋转位置后,可以所希望的摄影角度进行摄影。
由于不会因来自外部的振动等而改变照相装置的旋转位置,故不会产生图像晃动或焦点模糊等缺陷,可确保照相装置的良好摄影状态。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上述施力部件是盘簧,该盘簧用作上述固定部,故可减少部件个数并简化机构。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发明中,上述施力部件是盘簧,该盘簧用作旋转部,故可减少部件个数并简化机构。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发明中,作为上述照相装置的规定的旋转位置设置了摄像透镜被主体部遮蔽的第一旋转位置和摄像透镜朝向摄影者侧的第二旋转位置以及摄像透镜朝向摄影者的相反侧的第三旋转位置,故通过设定第一旋转位置,在不使用照相装置时可遮蔽保护摄像透镜,通过设定第二旋转位置及第三旋转位置,可在使用照相装置时以不同的模式使用,故可提高功能性,从而提高使用便利性。
在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发明中,设有限制上述照相装置旋转的旋转限制装置,故可限制照相装置的不必要的旋转,可提高信息终端设备的使用便利性,同时可防止照相装置的不必要旋转引起的各部件的脱落或破损等缺陷的发生。
在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发明中,设有在上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打开规定角度的开放状态下限制两者的转动的转动限制装置,故可限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不必要的转动,提高信息终端设备的使用便利性,同时,可防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不必要的转动引起的各部件的脱落或破损等缺陷的发生。
在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发明中,设有将上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保持在两者打开规定角度的开放状态及两者折叠的闭合状态的各位置的保持装置,故在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枢纽部为支点开闭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可靠地保持在开放状态或闭合状态,可提高信息终端设备的使用便利性。
在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照相装置具有保持摄像透镜的保持壳,该保持壳大致呈圆筒状,设有插入轴的筒部,上述施力部件使用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配置在保持壳的筒部,故可将筒部的外周侧的空间用作配置挠性印刷配线板的空间,可通过配置空间的有效活用,实现信息终端设备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照相装置具有保持摄像透镜的保持壳,该保持壳设有被安装部,该被安装部相对于轴可在其轴向滑动,可在大致与该轴向正交的方向装拆,故可不分解支承照相装置的机构的各部,可自轴上仅拆下照相装置,在照相装置需要修理等时,仅将照相装置自轴上拆下即可,可提高维护保养性能。
在本发明第十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照相装置具有保持摄像透镜的保持壳,该保持壳设有插入轴的插入筒部,该插入筒部形成切口,设有沿周向间隔设置的一对被限制缘,还设有自轴的外周面突出而不向保持壳的插入筒部的外面侧突出的限制突部,该限制突部在照相装置旋转时,根据其旋转方向可与某一被限制缘卡合,在挠性印刷配线板环绕在限制突部的状态下,限制突部不会与环绕的挠性印刷配线板接触,筒部外周面侧的空间可用作用于配置挠性印刷配线板的空间,可有效利用空间,从而实现信息终端设备的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信息终端设备其通过枢纽部可转动地连结构成主体部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并使该两者折叠自如,且具有摄像透镜,设有相对主体部可旋转的照相装置,其设有非接触型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照相装置相对主体部的旋转位置,在照相装置旋转到规定旋转位置时,使通过摄像透镜取入的图像反转。
因此,不必象使用按钮开关时那样需要被操作杆或操作用突部的可动空间,也不必担心设于枢纽部的机构和被操作杆或操作用突部的干扰,由此可实现信息终端设备的小型化。
另外,可确保用于向照相装置供电的配线板的的配置空间,不会产生与被操作杆或操作用突部干扰等问题,故可提高配线板的耐久性。
由于检测装置为非接触型,故可减少有可能自枢纽部的缝隙侵入的尘埃或水分等的影响,可防止检测动作的不良。
并且,通过使用非接触型的检测装置,与使用按钮开关等接触型检测装置的情况相比,可提高检测装置的耐久性。
在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上述检测装置由磁铁和磁阻元件构成,故检测装置结构简单,可实现设于信息终端设备内部的内部机构的简化,可提高内部机构的组装作业的作业性能。
在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磁铁配置在照相装置上,磁阻元件配置在主体部,故不需要设置用于向磁阻元件供电的配线板例如挠性印刷配线板或专用的连接器等部件,可实现内部结构的简化,减少部件个数。
由于不需要用于向磁阻元件供电的挠性印刷配线板,故不会产生旋转照相装置时应力使该挠性印刷配线板耐久性降低的问题,可确保检测装置的良好检测动作。
在来自外部的冲击等施加在信息终端设备上时,还可防止磁阻元件的裂纹或破损等缺陷的发生。
并且,在需要更换照相装置的情况下,通常也不需要将比磁铁贵的磁阻元件与照相装置一起更换。
在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照相装置由保护罩和配置在该保护罩内的照相机主体构成,在保护罩外面形成进行了滚花加工的旋转操作部,故可用手操作旋转操作部来容易地进行照相装置的旋转操作。
在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中,上述检测装置由一个磁铁和两个磁阻元件或两个磁铁与一个磁阻元件构成,在照相装置旋转到另一规定的旋转位置时,使照相装置形成不能使用状态,故仅在需要时向照相装置供电,可降低电力消耗。
在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照相装置的使用模式设有:摄像透镜朝向摄影者侧的自我摄影模式和摄像透镜朝向摄影者的相反侧的对象摄影模式及摄像透镜由主体部遮蔽的遮蔽模式,在自我摄影模式和对象摄影模式之间进行图像的反转,在自我摄影模式和对象摄影模式中,照相装置形成可使用状态,而在遮蔽模式下使照相装置形成不能使用状态,故可在各模式下将照相装置设定为摄影者所希望的状态,可提高使用便利性。
在本发明第十七方面的发明中,在上述摄像透镜的整个外周上设置照相装置进行摄影时可发光的发光部,故不存在发光部射出的光的篇置,可射出以摄像透镜的光轴为中心的均匀的光,可摄得良好的图像。

Claims (7)

1.一种信息终端设备,其通过枢纽部可转动地连结构成主体部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并使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折叠自如,且具有摄像透镜,设有相对主体部可旋转的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非接触型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照相装置相对主体部的旋转位置,在照相装置旋转到规定旋转位置时,使通过摄像透镜取入的图像反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检测装置由磁铁和磁阻元件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磁铁配置在照相装置上,上述磁阻元件配置在主体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照相装置由保护罩和配置在该保护罩内的照相机主体构成,在保护罩外面形成进行了滚花加工的旋转操作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检测装置由一个磁铁和两个磁阻元件或两个磁铁与一个磁阻元件构成,在照相装置旋转到另一规定的旋转位置时,使照相装置形成不能使用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照相装置的使用模式设有:摄像透镜朝向摄影者侧的自我摄影模式和摄像透镜朝向摄影者的相反侧的对象摄影模式及摄像透镜由主体部遮蔽的遮蔽模式,在自我摄影模式和对象摄影模式之间进行图像的反转,在自我摄影模式和对象摄影模式中,照相装置形成可使用状态,而在遮蔽模式下使照相装置形成不能使用状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摄像透镜的整个外周上设置照相装置进行摄影时可发光的发光部。
CN2008101823918A 2003-01-10 2004-01-12 信息终端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84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04883/03 2003-01-10
JP2003004883A JP3950063B2 (ja) 2003-01-10 2003-01-10 情報端末機器
JP2003004882A JP3950062B2 (ja) 2003-01-10 2003-01-10 情報端末機器
JP004882/03 2003-01-10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020798A Division CN1527567B (zh) 2003-01-10 2004-01-12 信息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8440A CN101458440A (zh) 2009-06-17
CN101458440B true CN101458440B (zh) 2011-04-20

Family

ID=32895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239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8440B (zh) 2003-01-10 2004-01-12 信息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950063B2 (zh)
CN (1) CN1014584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43849A (ko) * 2005-08-16 2008-05-19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회전 유닛을 갖는 휴대용 전자 디바이스
JP2010078770A (ja) * 2008-09-25 2010-04-08 Casio Computer Co Ltd 撮像装置
US9930228B2 (en) * 2016-06-29 2018-03-2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Retractable camera cap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81076Y (zh) * 1999-06-23 2000-05-31 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翻盖手机
WO2001039497A1 (en) * 1999-11-24 2001-05-31 Orang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Limited Mobile communications
CN1344458A (zh) * 1999-03-23 2002-04-10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电话上的结构
WO2002104008A1 (en) * 2001-06-19 2002-12-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provided with turning function-carrying camera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4458A (zh) * 1999-03-23 2002-04-10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电话上的结构
CN2381076Y (zh) * 1999-06-23 2000-05-31 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翻盖手机
WO2001039497A1 (en) * 1999-11-24 2001-05-31 Orang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Limited Mobile communications
WO2002104008A1 (en) * 2001-06-19 2002-12-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provided with turning function-carrying camer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221776A (ja) 2004-08-05
CN101458440A (zh) 2009-06-17
JP3950063B2 (ja) 2007-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98180B (zh) 机身转动式便携终端
CN100496062C (zh) 携带终端装置
EP1469656A2 (en) Mobile phone having a rotational camera lens housing
JP2003298698A (ja) 折り畳み式携帯情報端末
KR20040034346A (ko)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EP3620891B1 (en) Mobile terminal with rotatable camera module
CN101458440B (zh) 信息终端设备
CN1527567B (zh) 信息终端设备
CN101271249B (zh) 水中开关机构
KR100606797B1 (ko) 듀얼 카메라를 갖는 이동통신 단말기
JP2004260631A (ja) 携帯端末装置
JP2004221775A (ja) 情報端末機器
US7155118B2 (en) Portable terminal
EP1843589B1 (en) Camera lens assembly for portable wireless terminals
JP2008141768A (ja) モニタ取付用組立体
EP1293998B1 (en) Open/close detection device for a mobile telephone
KR100536319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카메라 모듈
KR200342944Y1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카메라 장치
KR100545083B1 (ko) 플래시 일체형 카메라모듈을 구비하는 이동통신단말기
KR100468955B1 (ko) 회전식 플래시를 내장한 휴대폰
KR20050056795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카메라 플래쉬 장치
KR100640867B1 (ko) 카메라 렌즈 오염방지장치
KR100620686B1 (ko) 전후방 촬영이 가능한 이동통신단말기용 카메라
KR200353389Y1 (ko) 휴대폰의 폴더부 회전각도 고정장치
KR100654639B1 (ko) 무선 단말기의 카메라 회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