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4832B - 光学头移送装置、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会聚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光学头移送装置、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会聚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4832B
CN101454832B CN2007800199460A CN200780019946A CN101454832B CN 101454832 B CN101454832 B CN 101454832B CN 2007800199460 A CN2007800199460 A CN 2007800199460A CN 200780019946 A CN200780019946 A CN 200780019946A CN 101454832 B CN101454832 B CN 1014548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tical head
movable part
unit
carry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199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4832A (zh
Inventor
山田真一
石桥弘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54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4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48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48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29Methods and circuits to control the velocity of the head as it traverses the track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5Methods for initialising servos, start-up sequence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头移送装置、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会聚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在向光盘的径向移送光学头的情况下,在最初移送时,以加速度大的速度分布图移送,在由对聚焦控制系统的异常进行检测的异常检测电路检测出异常的情况下,以加速度小的速度分布图再次移送,从而防止在向光盘的径向移送光学头时透镜致动器的可动部与固定部冲突,防止装置的起动时间增大、从光盘的数据读出速度降低等。

Description

光学头移送装置、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会聚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从光盘再现信息,或者向光盘记录信息的光盘装置中向光盘的径向移送再现或记录信息的光学头的光学头移送装置、以及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数字多用途盘(DVD)可以以高密度盘(CD)的大约6倍的记录密度记录数字信息,所以被公知为可以记录大容量的数据的光盘。近年来,伴随在光盘上应记录的信息量的增大,要求进一步大容量的光盘。为了使光盘大容量化,需要通过减小在向光盘记录信息时、以及在再现记录在光盘中的信息时对光盘照射的光所形成的光点,而提高信息的记录密度。通过将光源的激光设为短波长,并且增大会聚透镜的数值孔径(NA),可以减小光点。在DVD中,使用波长660nm的光源和数值孔径(NA)0.6的会聚透镜。例如,通过使用波长405nm的蓝色激光器和NA 0.85的会聚透镜,实现当前的DVD的记录密度的5倍的记录密度。
然而,在使用根据蓝色激光器的短波长的激光来实现高密度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如果具备与既存的光盘的互换功能,则进一步提高作为装置的有用性,可以提高价格性能比。在该情况下,难以将会聚透镜的数值孔径提高至0.85,并且难以将动作距离延长为如DVD或CD用的会聚透镜那样,所以在可以实现高密度的记录再现的互换型光盘装置中,提出了使用独立具备用于对CD或DVD进行记录再现的至少一个会聚透镜、和具有比其高的数值孔径的高密度记录用的会聚透镜的光学头的光盘装置。
接下来,对动作距离进行说明。对于光学头,在会聚透镜与光盘之间,需要用于容许光盘的面振的动作距离(working distance,WD),该动作距离是根据光盘的厚度、会聚透镜的数值孔径等决定的。
然而,作为在可动部搭载有多个会聚透镜的会聚透镜致动器的以往技术,有以下那样的装置。为了应对关于光盘厚度不同的第一光盘、第二光盘的动作距离的相异,改变透镜致动器的可动部中设置的第一会聚透镜与第二会聚透镜的聚焦方向上的位置。在此,例如,如图21所示,第一光盘与第一会聚透镜10之间的WD比第二光盘与第二会聚透镜22之间的WD短,并且第二光盘被装填于光学头移送装置。在该情况下,在使用第二会聚透镜22进行聚焦控制的动作时,有时第一会聚透镜10与光盘冲突。因此,难以使第一会聚透镜10与第二会聚透镜22的聚焦方向上的位置之差与动作距离之差相等。
另外,第一会聚透镜10、第二会聚透镜22、以及透镜支架350为可动的部分,其构成可动部2。
因此,如图22所示,构成为使第一会聚透镜10与第二会聚透镜22的聚焦方向上的位置之差比动作距离之差短,进行聚焦控制的动作的状态下的可动部的位置(记述成中立位置)离基准位置分别不同。即,构成为第一光盘中的可动部2的中立位置(记述成第一中立位置)与第二光盘中的可动部2的中立位置(记述成第二中立位置)不同。
但是,如果设为这样的结构,则连接聚焦控制状态下的可动部2与固定部的导线向聚焦方向倾斜。因此,如果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光学头,则可动部2易于起伏(rolling)。另外,由导线保持的可动部2由于惯性力而倾向于停留在其位置,所以以透镜致动器的固有共振频率沿着光盘的径向摇摆。
另外,由于可动部2沿着光盘的径向变位而在导线等中产生扭曲,而有时可动部2在绕光盘的切线方向的旋转方向上倾斜。因此,由于可动部的倾斜、起伏、固有共振频率下的摇摆,可动部2较大地变位,而有时与固定部冲突。如果可动部2与固定部冲突,则由于该冲击,聚焦控制系统成为异常状态。
另外,由于制作透镜致动器时的导线的安装位置偏离等,可动部2的位置有时沿着光盘的径向偏离。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动部2从可动范围的中心偏离。另外,根据光盘装置的设置方向,可动部2由于自重而沿着光盘的径向偏离,可动部2从可动范围的中心偏离。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动范围的一方变窄,所以可动部2易于与固定部冲突。
如果聚焦控制系统成为异常状态,则需要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重新起动等,导致装置的起动时间的增大、从光盘的数据读出速度降低等。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叙述了为了将会聚透镜的数值孔径提高至0.85,并且将动作距离延长至DVD、CD用的会聚透镜而使用独立具备用于对CD或DVD进行记录再现的至少一个会聚透镜、和具有比其高的数值孔径的高密度记录用的会聚透镜的光学头的光盘装置,但还提出了使用通过将动作距离缩短成小于DVD、CD用的会聚透镜而用一个会聚透镜应对CD、DVD以及高密度记录用光盘的记录再现的光学头的光盘装置。
使用图23对该光盘装置中使用的光学头进行说明。
图23(a)示出装填了高密度记录用光盘500时的光学头540、光盘500、盘电动机4、转台(turntable)510。光学头540包括光源501、502、光学元件503、504、507、中继透镜505、耦合透镜506、1/4波片8、会聚透镜508、聚焦用线圈533、透镜支架534、光检测器511。
在光盘500中,从光入射面至信息面509的光透射层的厚度大约为0.1mm。光盘500被安装于在电动机4上安装的转台510。
从半导体激光器等光源502发生的波长405nm的光束入射到光学元件504。光学元件504针对405nm的光束作为偏振分束器发挥作用而反射光束。通过了光学元件504的光束经由中继透镜505入射到光学元件503。光学元件503被设计成反射405nm的光束,光束经由耦合透镜506、1/4波片8、光学元件507、以及会聚透镜508照射到光盘500的信息面509。
来自光盘500的信息面509的反射光经由会聚透镜508、光学元件507、1/4波片8、耦合透镜506入射到光学元件503。光学元件503被设计成反射405nm的光束,光束经由中继透镜505入射到光学元件504。光学元件504针对405nm的光束作为偏振分束器而发挥作用,使光束透射。透射了光学元件504的405nm的光束入射到光检测器511。
透镜致动器532包括:具有聚焦用线圈533的透镜支架534;以及具有永久磁铁的固定部(未图示)。在透镜支架534上,安装有一个会聚透镜508。透镜支架534、会聚透镜508、聚焦用线圈533成为可动部。透镜致动器532通过利用与流过聚焦用线圈533的电流对应地产生的电磁力,改变会聚透镜508相对固定部的永久磁铁的相对位置,而使光束的焦点沿着聚焦方向(在图中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透镜致动器532通过利用与流过透镜支架534的跟踪用线圈(未图示)的电流对应地产生的电磁力,改变会聚透镜508相对固定部的永久磁铁的相对位置,而使光束沿着光盘500的半径方向、即横切轨道的方向移动。
光学元件507成为使用了电介体多层膜的滤波器。在此,使用图24,对光学元件507进行说明。
光学元件507由针对所入射的光束的波长的透射率特性不同的四个区域550、551、552、553构成。区域550、551、552用同心圆区分。区域550为使405nm、650nm、780nm的光束透射的区域。区域551为使405nm以及650nm的光束透射,而阻止780nm的光束的区域。区域552为使405nm的光束透射,而阻止650nm以及780nm的光束的区域。区域553为阻止所有波长的光束的区域。
因此,利用该区域550~553限制对会聚透镜508入射的光束的束径。即,405nm的光束径比650nm的光束径大,780nm的光束径比650nm的束径小。在装填了高密度记录用光盘500的情况下,利用405nm的光源502和光学元件507来实现数值孔径0.85。
图23(b)示出装填了CD 520的情况。在光盘520中从光入射面至信息面521的光透射层的厚度大约为1.2mm。光盘520被安装于在电动机4上安装的转台510。从半导体激光器等光源501发生的波长780nm的光束入射到光学元件503。光学元件503针对780nm的光束作为偏振分束器而发挥作用,使光束透射。透射了光学元件503的光束经由耦合透镜506、1/4波片8、光学元件507、以及会聚透镜508照射到光盘520的信息面521。
在装填了CD 520的情况下,利用780nm的光源501和光学元件507来实现数值孔径0.45。
来自光盘520的信息面521的反射光经由会聚透镜508、光学元件507、1/4波片8、耦合透镜506入射到光学元件503。光学元件503针对780nm的光束作为偏振分束器发挥作用,反射光束。由光学元件503反射的光束经由中继透镜505入射到光学元件504。光学元件504被设计成使780nm的光束透射。透射了光学元件504的780nm的光束入射到光检测器511。
高密度记录用光盘500的从光入射面至信息面509的光透射层的厚度约为0.1mm,CD 520的从光入射面至信息面521的光透射层的厚度约为1.2mm。另外,转台510的位置被固定。因此,会聚透镜508在高密度记录用光盘500的情况下成为位置531,在CD 520的情况下成为位置530。即,会聚透镜508与高密度记录用光盘500的情况相比,在CD 520的情况下向光盘的光入射面靠近距离L。在图23中,向图的上方向变位。如果将光透射层的折射率设为1.5,则距离L大约成为0.7mm左右。
另外,在装填了DVD的情况下,从光源501发射波长650nm的光束。另外,光源501具备780nm和650nm这二个光源。光束的透射、反射与波长780nm相同。在装填了DVD的情况下,利用650nm的光源501和光学元件507来实现数值孔径0.6。会聚透镜508的位置成为高密度记录用光盘500时的位置与CD时的位置的中间。
如上所述,与独立具备用于对CD或DVD进行记录再现的至少一个会聚透镜、和具有比其高的数值孔径的高密度记录用的会聚透镜的光学头同样地,连接具备聚焦控制状态下的会聚透镜508的可动部与固定部的导线向聚焦方向倾斜。因此,发生与上述的独立具备用于对CD或DVD进行记录再现的至少一个会聚透镜、和具有比其高的数值孔径的高密度记录用的会聚透镜的光学头同样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21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3-521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头移送装置、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会聚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可以防止在向光盘的径向移送光学头时透镜致动器的可动部与固定部冲突,而防止装置的起动时间增大、从光盘的数据读出速度降低等。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
另外,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变位量控制单元,对上述可动部在光盘的径向上的变位量进行检测,降低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在使上述变位量控制单元动作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变位量控制单元,对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进行检测,降低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与使上述变位量控制单元动作的状态相比,在非动作状态下,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7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中,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上述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以及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上述集成电路具备: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以及驱动单元,驱动上述移送单元,在利用上述驱动单元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上述驱动单元,以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8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中,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上述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变位量控制单元,对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进行检测,降低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上述集成电路:具备驱动上述移送单元的驱动单元,控制上述驱动单元,以在上述变位量控制单元动作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9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中,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上述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变位量控制单元,对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进行检测,降低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上述集成电路:具备驱动上述移送单元的驱动单元,控制上述驱动单元,以便与使上述变位量控制单元动作的状态相比,在非动作状态下,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
另外,本发明的第13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变位量控制单元,对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进行检测,降低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在利用上述变位量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成为零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第14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在使上述聚焦控制单元成为非动作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第18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变位量控制单元,对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进行检测,降低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以及聚焦控制状态调整单元,根据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来调整由上述聚焦控制单元进行的控制,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根据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来调整由上述聚焦控制单元进行的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2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中,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上述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变位量控制单元,对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进行检测,降低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上述集成电路:具备驱动上述移送单元的驱动单元,控制上述驱动单元,以在利用上述变位量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成为零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3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中,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上述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上述集成电路:具备驱动上述移送单元的驱动单元,控制上述驱动单元,以便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使上述聚焦控制单元成为非动作的状态而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4方面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中,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移送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上述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变位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变位量控制单元,对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进行检测,降低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上述集成电路具备:聚焦控制状态调整单元,根据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来调整由上述聚焦控制单元进行的控制;以及驱动单元,驱动上述移送单元,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根据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来调整由聚焦控制单元进行的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第30方面的会聚透镜驱动装置具备于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上,该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可动部;以及多个棒状弹性支撑部件,沿着上述会聚透镜的光轴方向以及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能够自由移动地支撑上述可动部,上述棒状弹性支撑部件沿着光盘的切线方向延伸,一端被固定在固定部上,另一端被连结在上述可动部上,其剖面为以上述光轴方向为长轴的椭圆。
另外,本发明的第33方面的会聚透镜驱动装置具备于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上,该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可动部;棒状弹性支撑部件,沿着光盘的切线方向延伸,一端被固定在固定部上,另一端被分别连结在上述可动部上,沿着上述会聚透镜的光轴方向以及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能够自由移动地支撑上述可动部;以及聚焦用驱动单元,包括安装在上述可动部的上述切线方向上的两侧面上的多个聚焦用线圈、和在与上述多个聚焦用线圈对置的位置上固定在上述固定部上的多个磁铁组,并沿着上述光轴方向驱动上述可动部,与连结了上述棒状弹性支撑部件的固定部侧的磁铁的与上述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相比,上述棒状弹性支撑部件的另一端侧的磁铁的与上述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大。
另外,本发明的第35方面的会聚透镜驱动装置具备于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上,该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可动部;棒状弹性支撑部件,沿着光盘的切线方向延伸,一端被固定在固定部上,另一端被分别连结在上述可动部上,且沿着上述会聚透镜的光轴方向以及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能够自由移动地支撑上述可动部;以及聚焦驱动单元,包括安装在上述可动部的上述切线方向上的两侧面上的多个聚焦用线圈、和在与上述多个聚焦用线圈对置的位置上固定在上述固定部上的多个磁铁组,并沿着上述光轴方向驱动上述可动部,以如下方式构成磁路:在上述可动部沿着与上述光轴正交的方向变位从而上述聚焦用线圈位于上述磁铁的外周部的情况下电磁力增大。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39方面的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中,该会聚透镜驱动装置具备于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的光学头上,该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上述会聚透镜驱动装置具备:上述可动部;棒状弹性支撑部件,沿着光盘的切线方向延伸,一端被连结在固定部上,另一端被分别连结在上述可动部上,沿着上述会聚透镜的光轴方向以及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能够自由移动地支撑上述可动部;以及聚焦用驱动单元,包括安装在上述可动部的上述切线方向上的两侧面上的多个聚焦用线圈、和在与上述多个聚焦用线圈对置的位置上固定在上述固定部上的多个磁铁组,并沿着上述光轴方向驱动上述可动部,上述多个聚焦用线圈包括沿着上述切线方向分割的第一聚焦用线圈组和第二聚焦用线圈组,上述集成电路通过根据上述可动部的与上述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变位量,调整对上述第一聚焦用线圈组和上述第二聚焦用线圈组供给的各自的电流值,从而沿着作为绕上述切线方向的旋转方向的倾斜方向驱动上述可动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为在驱动上述移送单元时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从而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而移送光学头,所以得到可以减小可动部的变位量,而可靠地移送光学头这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为在使上述变位量控制单元动作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从而减小可动部的变位量,所以得到可以在短时间内移送光学头这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为与使上述变位量控制单元动作的状态相比在非动作状态下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从而变位量控制单元在非动作状态下,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而移送光学头,所以得到可以减小可动部的变位量而可靠地移送光学头这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为在利用上述变位量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成为零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从而可以使可动部的初始位置处于可动范围的中心位置,所以可以防止可动部变位而与固定部冲突,可以可靠地移送光学头。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为在驱动上述移送单元时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将上述聚焦控制单元设为非动作的状态而驱动移送单元,从而可以可靠地移送光学头。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为在驱动上述移送单元时根据上述可动部的变位量来调整利用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控制,从而聚焦控制系统稳定,从而即使可动部变位而与固定部冲突,聚焦控制系统也不会成为异常,而可以可靠地移送光学头。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上述棒状弹性支撑部件沿着光盘的切线方向延伸,一端被连结到固定部,另一端被分别连结到上述可动部,将上述棒状弹性支撑部件的剖面设为以上述光轴方向为长轴的椭圆,从而可以降低移送光学头时的可动部的倾斜,所以可以防止可动部变位而与固定部冲突,可以可靠地移送光学头。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与连结了上述棒状弹性支撑部件的固定部侧的磁铁的与上述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宽度相比,增大上述棒状弹性支撑部件的另一端侧的磁铁的上述宽度,从而可以降低移送光学头时的可动部的倾斜,所以可以防止可动部变位而与固定部冲突,可以可靠地移送光学头。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以在上述可动部沿着与上述光轴正交的方向变位从而上述聚焦用线圈位于上述磁铁的外周部的情况下电磁力变大的方式构成磁路,可以降低移送光学头时的可动部的倾斜,可以防止可动部变位而与固定部冲突,可以可靠地移送光学头。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为根据上述可动部的与上述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变位量,调整对上述第一聚焦线圈组和上述第二聚焦线圈组供给的各自的电流值,而沿着作为绕上述切线方向的旋转方向的倾斜方向驱动上述可动部,从而可以降低移送光学头时的可动部的倾斜,所以可以防止可动部变位而与固定部冲突,可以可靠地移送光学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透镜致动器的可动部的图。
图3的(a)是示出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具备的第一速度分布图的图,(b)是示出第一速度分布图的加速度的图,(c)是示出第二速度分布图的图,(d)是示出第二速度分布图的加速度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其他例子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透镜移位信号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聚焦错误信号的图。
图11是示出针对透镜移位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偏移的图。
图12是示出增益表、偏移表的表。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4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透镜致动器的结构图。
图15是从旁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透镜致动器的结构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透镜致动器的可动部的倾斜的图。
图17的(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针对透镜移位信号的可动部的倾斜的图,(b)是用于说明倾斜偏移设定电路的图。
图18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透镜致动器的结构图。
图19是从旁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透镜致动器的结构图。
图20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透镜致动器的结构图。
图21是示出以往装置中的光盘与会聚透镜的关系的图。
图22是示出以往装置中的光盘与会聚透镜的关系的图。
图23是示出以往装置中的光学头的图。
图24是示出以往装置中的光学头的光学元件的图。
(标号说明)
2  可动部
3  光盘
4  盘电动机
5  光源
6  耦合透镜
7  偏振分束器
8  1/4波片
9  光学头
10 会聚透镜
11 透镜致动器
12 光检测器
13 移送电动机
14 聚焦用线圈
16 聚焦错误生成电路
17 A/D变换器
18  相位补偿电路
19  D/A变换器
20  功率放大电路
22  会聚透镜
24  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
25  D/A变换器
26  功率放大电路
27  A/D变换器
50  亮水平检测电路
52  A/D变换器
53  减法电路
54  相位补偿电路
55  D/A变换器
56  功率放大电路
57  亮水平检测电路
58  A/D变换器
59  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
60  跟踪用线圈
70  减法电路
71  乘法电路
72  偏移表
73  增益表
152 加法电路
153 减法电路
154 倾斜偏移设定电路
155 透镜致动器
80  磁轭
81  第一磁铁
82  第一聚焦用线圈
83  第二聚焦用线圈
84  导线
87  端子板
88  第二磁铁
89  磁轭
90  固定部
250 第一磁铁
251 磁轭
252 导线
260 第一磁铁
261 第二磁铁
100 光盘/光学头模块
200 聚焦控制模块
300 异常检测模块
400 移送系统驱动模块
500 变位量控制模块
600 聚焦控制状态调整模块
800 倾斜偏移调整模块
1000、2000a、2000b、3000、4000 光学头移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头移送装置以及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光学头移送装置1000的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1的光学头移送装置1000可以将其结构要素分成四个模块。即,用于向光盘照射光束以及用于接收来自光盘的光的光盘/光学头模块100;用于实现聚焦控制的聚焦控制模块200;用于检测聚焦控制系统的异常的聚焦异常检测模块300;以及用于控制移送光学头的移送电动机的移送系统驱动模块400。
以下,针对各模块100、200、300、400的每一个,对其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光盘/光学头模块100
光盘/光学头模块100包括: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3;用于使光盘3旋转的例如由主轴电动机构成的盘电动机4;用于向光盘3照射光束的光学头9;以及作为用于移动光学头9的移送单元的一个例子的移送电动机13。在光盘3中,相对该光盘中心以同心圆状或螺旋状地形成有多个轨道。光学头9具备:半导体激光器等光源5;依次入射从光源5发生的光束的耦合透镜6、偏振分束器7、1/4波片8、第一、第二会聚透镜10、22;透镜致动器11;以及入射来自光盘3的光束的光检测器12。光学头9并非一定必需具有上述结构要素,其仅示出一个例子的结构。
透镜致动器11例如包括:具有聚焦用线圈14的透镜支架350;以及具有永久磁铁的固定部(未图示)。如图2所示,在透镜致动器11的透镜支架350上,安装有二个会聚透镜10、22。
图2示出在图1中从上方观察光学头的情况。第一会聚透镜10是在装填有第一光盘的情况下使用的会聚透镜。第二会聚透镜22是在装填有第二光盘的情况下使用的会聚透镜。
第一、第二会聚透镜10、22、透镜支架350以及聚焦用线圈14、跟踪用线圈构成可动部2。
返回到图1,光源5、耦合透镜6、偏振分束器7、1/4波片8、会聚透镜10、光检测器12是在装填有第一光盘的情况下使用的光学系统,另外具备在装填有第二光盘的情况下使用的同样的光学系统(未图示)。
接下来,对第一光盘用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
光检测器12具有被分割成多个的受光区域,接收来自光盘的反射光。
对这样的结构的光盘/光学头模块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光盘3通过盘电动机4以规定的转速(旋转速度)旋转。从光源5发生的光束通过耦合透镜6成为平行光后,依次通过偏振分束器7、以及1/4波片8,通过第一会聚透镜10会聚照射到光盘3上。该第一会聚透镜10构成向光盘3会聚光束的会聚单元的一个例子。
对光盘3照射的光束的反射光依次通过第一会聚透镜10、以及1/4波片8,通过偏振分束器7反射之后,照射到光检测器12上。光检测器12的受光区域分别将照射光变换成电信号后,输出到聚焦控制模块200、以及聚焦异常检测模块300。
光束针对光盘3的照射位置可以利用移送电动机13、以及透镜致动器11来调整。移送电动机13沿着光盘3的半径方向移动光学头9整体。透镜致动器11利用与流过可动部2的跟踪用线圈(未图示)的电流对应地产生的电磁力,改变相对固定部的永久磁铁的相对位置,从而沿着光盘3的半径方向、即横切轨道的方向移动光束。
以下,将可动部2的沿着光盘3的半径方向的变位记述成透镜移位。另外,将光盘3的半径方向记述成跟踪方向。
移送电动机13是在沿着光盘半径方向移送光学头9整体的情况下使用的,透镜致动器11用于对每一个轨道的光束的移动。透镜致动器11构成移动作为会聚光束的会聚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会聚透镜10,而向规定的轨道移动光束的移动单元,但该移动单元不限于透镜致动器11。
另外,透镜致动器11利用与流过可动部2的聚焦用线圈14的电流对应地产生的电磁力,改变相对固定部的永久磁铁的相对位置,从而沿着聚焦方向(在图中上下方向)移动光束的焦点。
·聚焦控制模块200
在用于聚焦控制的电路中,包括聚焦错误生成电路16(记述成FE生成电路)、A/D变换器17、相位补偿电路18、D/A变换器19、功率放大电路20。
作为聚焦错误生成电路16的输出的聚焦错误信号通过A/D变换器17从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后,输入到相位补偿电路18。在该相位补偿电路18中,确保聚焦控制系统的控制稳定性,在此省略其详细内容。相位补偿电路18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D/A变换器19。D/A变换器19将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D/A变换器19的输出经由功率放大电路20发送到透镜致动器11的聚焦用线圈14。
如上所述,透镜致动器11沿着聚焦方向移动第一会聚透镜10,进行控制以使光盘的信息面上的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另外,通过停止D/A变换器19的动作,聚焦控制系统成为非动作状态。在将聚焦控制系统设为动作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会聚透镜10缓慢地靠近光盘3,在聚焦错误信号进入到可以检测的范围的状态下,使D/A变换器19动作而进行。
·异常检测模块300
异常检测模块300包括反射光量检测电路21、A/D变换器27、比较电路23。异常检测模块300可以构成根据对光盘3照射的光束的反射光,检测聚焦控制系统(聚焦控制模块200)的异常的异常检测单元。
反射光量检测电路21对光检测器12的输出信号进行加法运算,而检测来自光盘3的反射光量。反射光量检测电路21的输出经由A/D变换器27送到比较电路23。比较电路23如果反射光量的水平低于规定的水平,则设为聚焦控制系统为异常状态而停止D/A变换器19的动作。因此,聚焦控制系统成为非动作状态。
接下来,对聚焦控制系统的异常状态进行说明。如果向光学头移送装置施加冲击等而使光盘3的信息面与光束的焦点较大地偏离,则对光检测器12入射的来自光盘3的反射光量变小。因此,可以利用反射光量检测电路21检测聚焦控制系统的异常状态。
另外,在这样的状态下,焦点从可以检测聚焦错误信号的范围脱离,而无法检测聚焦错误,所以聚焦控制系统不成为正常的状态。在成为这样的状态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将聚焦控制系统临时设为非动作状态而将第一会聚透镜10缓慢地靠近光盘3,在进入到可以检测聚焦错误信号的范围的状态下,使D/A变换器19动作。
·移送系统驱动模块400
移送系统驱动模块400包括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24、D/A变换器25、功率放大电路26。移送系统驱动模块400可以构成用于对作为沿着光盘3的径向移送光学头9的移送单元的移送电动机13进行驱动的移送系统驱动单元。
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24控制向移送电动机13的输出水平,以使利用移送电动机13沿着光盘3的径向移送的光学头部9的速度成为规定的速度分布图(profile)。作为该速度分布图,具有2种速度分布图。
图3示出速度分布图。图3(a)示出第一速度分布图,图3(b)示出第一速度分布图中的加速度。图3(c)示出第二速度分布图,图3(d)示出第二速度分布图中的加速度。与图3(b)的加速度相比,图3(d)的加速度变小。
在加速度大的情况下,由于起伏、固有共振频率下的摇摆,可动部2沿着光盘3的径向较大地变位。但是,在移送规定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移送。
另外,即使在以同一加速度移送的情况下,可动部2的变位量根据透镜致动器11各自的特性偏差而不同。因此,在制造出多个光学头移送装置的情况下,即使以大的加速度移送的情况下,有时变位量也小。如果在该情况下一样地减小加速度,则在所有装置中移送时间增大。
因此,如图4的流程图所示,在最初移送的情况下,以图3(a)的第一速度分布图移送,在检测出聚焦控制系统的异常的情况下,以图3(c)的加速度低的第二速度分布图再次移送。由此,无需增大所有装置中的移送时间,并且可以可靠地移送。以下对图4的流程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4中,开始移送动作(步骤S401),使用移送系统驱动模块400的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24选择第一分布图(步骤S402),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24经由功率放大电路26向光盘/光学头模块100的移送电动机13按照第一速度分布图输出移送驱动值(步骤S403)。接下来,利用聚焦异常检测模块300的比较电路23,使用由反射光量检测电路21检测出的反射光量来检测是否存在聚焦控制系统的异常(步骤S404)。在检测出聚焦控制系统的异常的情况下(在步骤S404中“是”),从比较电路23向D/A变换器19输出D/A变换器动作指示信号,使聚焦控制系统临时成为非动作(步骤S405)。此时,从D/A变换器19向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24输出聚焦控制系统状态通知信号,临时停止移送动作。接下来,从比较电路23向D/A变换器19输出D/A变换器动作指示信号,使聚焦控制系统再次动作(步骤S406)。此时,从D/A变换器19向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24输出聚焦控制系统状态通知信号。使用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24选择第二速度分布图(步骤S407),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24经由功率放大电路26向移送电动机13按照第二速度分布图输出移送驱动值(步骤S408),进行移送动作,之后完成移送动作(步骤S409)。
另外,在未检测出聚焦控制系统的异常的情况下(在步骤S404中“否”),直接按照第一速度分布图输出移送驱动值,进行移动动作,之后完成移动动作(步骤S409)。
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第一速度分布图移送,在检测出聚焦控制系统的异常的情况下,以加速度低的第二速度分布图再次移送,但也可以在检测出聚焦控制系统的异常的情况下,将聚焦控制系统设为非动作状态而移送。另外在该情况下,聚焦控制系统为非动作状态,所以也可以使用功率放大电路20驱动透镜致动器11,以使可动部2远离光盘3,以避免可动部2的第一会聚透镜10与光盘3冲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移送具备多个会聚透镜的光学头9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1也可以适用于使用在背景技术中说明的图23所示的具备一个会聚透镜的光学头540的情况,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在该情况下,图1的功率放大电路20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23的聚焦用线圈533。另外,图23的光检测器511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1的FE生成电路16、反射光量检测电路21。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具备:对光学头移送装置的聚焦控制模块200的异常进行检测的异常检测单元;以及驱动移送电动机13的驱动单元,在利用上述驱动单元驱动上述移送电动机13时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模块200的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上述驱动单元以降低上述移送电动机13的加速度。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其他例子,也可以具备驱动移送电动机13的驱动单元,在驱动上述移送电动机13时由聚焦异常检测模块300检测出聚焦控制模块200的异常的情况下,控制上述驱动单元,以将上述聚焦控制模块200设为非动作的状态而驱动上述移送电动机13。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1的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聚焦控制模块200,使可动部2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透镜致动器11,使上述可动部2变位,以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移送电动机13,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透镜致动器11;以及聚焦异常检测模块200,检测上述聚焦控制模块200的异常,在驱动上述移送电动机13时由上述聚焦异常检测模块300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模块200的异常的情况下,降低上述移送电动机13的加速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如下的效果:降低上述移送电动机13的加速度而移送光学头,可以减小可动部2的变位量,而可靠地向正确的目的位置移送光学头。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5(a),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2000a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2具备对可动部2的光盘3的径向的变位量进行检测,降低可动部2的变位量的变位量控制系统,变位量控制系统在动作状态下,与非动作状态相比增大移送系统的加速度。于是,为了实现这一点,设置有变位量控制模块500。另外,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的功能的一部分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图5(a)中,其他结构与图1相同。
以下,对变位量控制模块500进行说明。
在用于进行该变位量控制的变位量控制模块500中,包括亮水平检测电路50、57、A/D变换器52、58、减法电路53、相位补偿电路54、D/A变换器55、功率放大电路56。
向亮水平检测电路50、57,分别发送光检测器12的受光面上的在轨道方向上被分割为2个的受光信号。
另外,对光检测器12的受光面上的在轨道方向上被分割为2个的受光信号进行减法运算而得到的信号成为利用推挽法的跟踪错误信号。
亮水平检测电路50、57对输入信号高的一侧的水平(受光量大的一侧的水平)进行检测并输出。
亮水平检测电路50、57的输出经由A/D变换器52、58送到减法电路53。
减法电路53的输出如图6所示表示第一会聚透镜10从中立位置的偏离、即光盘3的径向的变位量。将该信号记述成透镜移位信号。
作为减法电路53的输出的透镜移位信号被输入到相位补偿电路54。
在该相位补偿电路54中,确保变位量控制系统(变位量控制模块500)的控制稳定性。
相位补偿电路54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D/A变换器55。D/A变换器55将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D/A变换器55的输出经由功率放大器56送到透镜致动器11的跟踪用线圈60。
如上所述,透镜致动器11控制第一会聚透镜10以使光盘3的径向的变位成为零。另外,通过停止D/A变换器55的动作,变位量控制系统成为非动作状态。
即,如果变位量控制系统为动作状态,则即使以大的加速度移送光学头9,也可以减小会聚透镜10的变位量,可动部2不会与固定部冲突而使聚焦控制系统成为异常。
接下来,对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进行说明。
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控制向移送电动机13的输出水平,以使利用移送电动机13沿着光盘3的径向移送的光学头9的速度成为规定的速度分布图。作为速度分布图,具有上述的图3所示的2种速度分布图。
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利用D/A变换器55的动作状态来检测变位量控制系统是否为动作状态,如图7的流程图所示,如果变位量控制系统为动作状态,则以图3(a)的加速度大的第一速度分布图移送,如果为非动作状态,则以图3(c)的加速度小的第二速度分布图移送。由此,可动部2不会与固定部冲突而使聚焦控制系统成为异常。以下对图7的流程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2000a的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7中,开始移送动作(步骤S701),利用变位量控制模块500的D/A变换器55的动作状态,检测变位量控制系统是否为动作状态(步骤S702)。在变位量控制系统为动作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702中“是”),从D/A变换器55向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输出变位量控制系统状态通知信号,选择第一分布图(步骤S703)。在变位量控制系统为非动作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702中“否”),从D/A变换器55向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输出变位量控制系统状态通知信号,选择第二分布图(步骤S704)。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经由功率放大电路26向移送电动机13按照第一或第二分布图输出移送驱动值(步骤S705),进行移送动作,之后完成移送动作(步骤S706)。
在本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2000a中,根据变位量控制系统是否为动作状态来改变速度分布图,但也可以例如在5(b)所示的光学头移送装置2000b中,如图8的流程图所示,在以加速度大的第一速度分布图移送的情况下,事先将变位量控制系统设为动作状态。在此,光学头移送装置2000b从D/A变换器55向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输出变位量控制系统状态通知信号,从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向D/A变换器55输出动作状态指示信号。此外,其他结构与图5(a)相同,省略其说明。以下对图8的流程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2000b的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8中,开始移送动作(步骤S801),利用变位量控制模块500的D/A变换器55的动作状态,检测变位量控制系统是否为动作状态(步骤S802)。在变位量控制系统为动作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802中“是”),从D/A变换器55向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输出变位量控制系统状态通知信号,选择第一速度分布图(步骤S803)。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经由功率放大电路26向移送电动机13按照第一速度分布图输出移送驱动值(步骤S805),进行移送动作,之后完成移送动作(步骤S806)。另外,在变位量控制系统为非动作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802中“否”),从D/A变换器55向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输出变位量控制系统状态通知信号,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向D/A变换器55输出动作状态指示信号,将变位量控制系统设为动作状态(步骤S804)。然后,选择第一速度分布图(步骤S803),移送电动机控制电路59经由功率放大电路26向移送电动机13按照第一速度分布图输出移送驱动值(步骤S805),之后完成移送动作(步骤S80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使用来自光盘3的反射光量的亮水平之差来检测第一会聚透镜10的变位量,但不限于该方法。
例如,也可以根据差动推挽(Differential Push-Pull)法中的将主推挽信号与子推挽信号相加而得到的信号,进行检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根据变位量控制系统是否为动作状态而改变速度分布图,但也可以在移送之前使变位量控制系统动作,而在控制系统整定(设定)之后保持了功率放大电路56的输出信号水平的状态下进行光学头的移送。通过在移送之前使变位量控制系统动作,而在控制系统整定之后保持功率放大电路56的输出信号水平,从而改善由于在制作透镜致动器11时产生的可动部2的跟踪方向上的位置偏离、根据光盘装置的设置方向的可动部2的跟踪方向上的自重下垂导致的可动范围的一方变窄的状态。因此,在移送中的可动部的摇摆小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可动部2与固定部冲突。另外,在移送中相位补偿电路54等模块停止动作,所以可以降低装置的功耗。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对移送具备多个会聚透镜的光学头9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2也可以适用于使用在背景技术中说明的图23所示的具备一个会聚透镜的光学头540的情况,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在该情况下,图5的功率放大电路20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23的聚焦用线圈533。图5的功率放大电路56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23的跟踪用线圈(未图示)。另外,图23的光检测器511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5的FE生成电路16、亮水平检测电路50、57。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具备驱动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移送电动机13的驱动单元,控制上述驱动单元,以便与使变位量控制模块500动作的状态相比在非动作状态下降低上述移送电动机13的加速度。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其他例子,也可以具备驱动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移送电动机13的驱动单元,控制上述驱动单元,以便在利用变位量控制模块500使可动部2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设为零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电动机13。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2的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对可动部2的光盘3的径向的变位量进行检测,并降低可动部2的变位量的变位量控制模块500,变位量控制模块500在动作状态下,与非动作状态相比增大移送系统的加速度,所以得到如下的效果:变位量控制模块500在非动作状态下,降低移送电动机13的加速度而移送光学头,可以减小可动部2的变位量,而可靠地向正确的目的位置移送光学头。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光学头移送装置300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3中,具备根据可动部2的跟踪方向的变位量,调整聚焦控制系统的控制状态的聚焦控制状态调整系统,利用可动部2的跟踪方向的变位来校正所变动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偏移。
本实施方式3为了实现该目的,设置有聚焦控制状态调整模块600。在图9中,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图5(a)相同。
聚焦控制状态调整模块600包括减法电路70、乘法电路71、偏移表72、增益表73。
减法电路70从A/D变换器17的输出信号减去偏移表72的输出信号后输出。
乘法电路71将减法电路70的输出信号与增益表73的输出信号相乘后输出。
向偏移表72、增益表73输入作为减法电路53的输出的透镜移位信号,偏移表72、增益表73分别输出对由于透镜移位而变动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偏移进行校正的信号。
因此,利用偏移表72、以及减法电路70调整聚焦控制系统的目标位置。
此外,利用增益表73、以及乘法电路71调整环路增益。
首先,使用图10、图11对可动部2的变位与聚焦错误信号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聚焦错误信号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0的纵轴表示聚焦错误信号,设为作为图9的A/D变换器17的输出的模拟数字变换后的信号。
图10的横轴表示利用第一会聚透镜10会聚而照射到光盘3上的光束的焦点位置与光盘3的信息面的偏离。
在此,如图10所示,将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记述成AMP,将偏移记述成OFS。如图10所示,如果光束的焦点位置与光盘3的信息面的偏离大于某一定值,则不能检测聚焦错误。
图11是示出可动部2向跟踪方向的变位、即透镜移位信号与聚焦错误信号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a)的纵轴表示作为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的AMP,横轴表示作为减法电路53的输出的透镜移位信号。
另外,如上所述,透镜移位信号是表示可动部2的光盘3的径向、即跟踪方向的变位量的信号。如图11(a)所示,如果可动部2的跟踪方向的动作变大,则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变小,无法检测聚焦错误。
图11(b)的纵轴表示作为聚焦错误信号的偏移的OFS。横轴与图11(a)同样地表示作为减法电路53的输出的透镜移位信号。如图11(b)所示,如果可动部2的跟踪方向的动作变大,则聚焦错误信号的偏移变大,无法实现聚焦。
这样,由于可动部2进行透镜移位,光束的一部分被第一会聚透镜10等截断,所以光并未全部通过透镜而扩散,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偏移变动。
图12(a)示出增益表的一个例子。
该增益表是根据图11(a)所示的透镜移位信号与聚焦错误信号的关系而制成的。
增益表具有与透镜移位信号对应的输出值,输出值成为将作为透镜移位信号为零时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的APM 0除以各透镜移位信号下的AMP而得到的值。
例如,在透镜移位信号为LS 1的情况下,输出值成为除以作为LS 1下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的AMP1而算出的AMP 0/AMP 1。
图12(b)示出偏移表的一个例子。
该偏移表是根据图11(b)所示的透镜移位信号与聚焦错误信号的关系而制成的。
偏移表具有与透镜移位信号对应的输出值,输出值成为各透镜移位信号下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偏移值。
例如,在透镜移位信号为LS 1的情况下,输出值成为作为LS 1下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偏移的OFS 1。
利用聚焦控制状态调整模块600,即使由于可动部2的透镜移位,光束的一部分被会聚透镜10等截断,所以光并未全部通过透镜,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偏移变动,也得到可动部2的透镜移位为零时的聚焦错误信号,所以没有可动部2的跟踪方向的动作而使聚焦成为恒定,聚焦控制系统稳定。
即,即使在移送时可动部2与固定部冲突,聚焦控制系统也不易成为异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对移送具备多个会聚透镜的光学头9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3也可以适用于使用在背景技术中说明的图23所示的具备一个会聚透镜的光学头540的情况,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在该情况下,图9的功率放大电路20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23的聚焦用线圈533。图9的功率放大电路56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23的跟踪用线圈(未图示)。另外,图23的光检测器511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9的FE生成电路16、亮水平检测电路50、57。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具备:根据可动部2的光盘的径向的变位量来调整利用聚焦控制模块200的控制的聚焦控制状态调整单元;以及驱动移送电动机13的驱动单元,在驱动上述移送电动机13时根据上述可动部2的变位量来调整利用聚焦控制模块200的控制。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3的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根据可动部2的跟踪方向的变位量来调整聚焦控制模块200的控制状态的聚焦控制状态调整模块600,利用可动部2的跟踪方向的变位,对所变动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偏移进行校正,所以得到如下的效果:聚焦控制系统稳定,从而即使可动部变位而与固定部冲突,聚焦控制系统也不会变成异常,可以可靠地移送光学头。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光学头移送装置400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4中,具备根据透镜移位信号对可动部2在绕光盘的切线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倾斜进行调整的倾斜调整系统,对由于可动部2的透镜移位产生的可动部2的倾斜进行校正。
本实施方式4为了实现该目的,设置有倾斜偏移调整模块800。
在该倾斜偏移调整模块800中,透镜致动器155是构成为可以调整可动部2的倾斜的透镜致动器。
第一、第二功率放大电路150、151与透镜致动器155的第一聚焦用线圈、以及第二聚焦用线圈分别连接。另外,聚焦用线圈14被分为第一聚焦用线圈14a、以及第二聚焦用线圈14b。在图13中,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图5(a)相同。
倾斜偏移调整模块800包括加法电路152、减法电路153、倾斜偏移设定电路154。
加法电路152对A/D变换器17的输出信号加上倾斜偏移设定电路154的输出信号后输出。
减法电路153从A/D变换器17的输出信号减去倾斜偏移设定电路154的输出信号后输出。
在倾斜偏移设定电路154的输出值为零的情况下,是通常的聚焦控制动作的状态。
在此,在倾斜偏移设定电路154的输出值为正的情况下,第一功率放大电路150的输出值增大,相反第二功率放大电路151的输出值减少。因此,可动部2的聚焦方向的位置未变化,可动部2倾斜。
倾斜偏移设定电路154根据作为减法电路53的输出信号的透镜移位信号,输出规定的值。
如果透镜致动器155的可动部2沿着跟踪方向较大地变位,则可动部2倾斜。因此,倾斜偏移设定电路154在透镜移位信号超过规定值时,输出用于校正上述倾斜的设定值。
图14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透镜致动器155的结构。是从光盘一侧观察的图。
图14的上下方向为光盘的轨道的切线方向。以下,记述成方向Y。因此,图14的左右方向为跟踪方向。以下,记述成方向T。相对图14垂直的方向为聚焦方向。
在透镜支架350上,搭载有第一会聚透镜10和第二会聚透镜22。在可动部2中的方向Y的二个侧面,安装有第一线圈82和第二线圈83,在方向T的二个侧面,安装有端子板87。另外,端子板87由多个端子板87a~87f构成,导线84由多个导线84a~84f构成。
因此,第一、第二会聚透镜10、22、第一聚焦用线圈82、第二聚焦用线圈83、端子板87构成可动部2。
第一聚焦用线圈82和第二聚焦用线圈83分别是绕与方向Y平行的轴将导电性线材设为螺旋状而得到的线圈。
第一聚焦用线圈82的两端子、以及第二聚焦用线圈83的两端子分别独立地通过多个端子板87a、87b、87c、87d以及多个导线84a、84b、84c、84d,与第一、第二功率放大电路150、151分别连接。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跟踪用线圈也同样地,两端子通过端子板87e、87f、以及多个导线84e、84f,与功率放大电路56分别连接。
另外,第一聚焦用线圈82包括串联连接的线圈82a与82b。同样地,第二聚焦用线圈83包括串联连接的线圈83a与83b。
第一、第二磁铁81、88在将方向T的一个线设为边界的二个区域中,被异极磁化。
图15是从方向Y观察第一磁铁81、第一聚焦用线圈82a、以及第二聚焦用线圈83a的图。虚线为被异极磁化的边界。
第一磁铁81在第一聚焦用线圈82a、以及第二聚焦用线圈83a的中心线a与磁极的边界线一致的位置,与第一聚焦用线圈82a、以及第二聚焦用线圈83a对置配置,并被固定于磁轭80。
同样地,第二磁铁88在第一聚焦用线圈82b、以及第二聚焦用线圈83b的中心线b与磁极的边界线一致的位置,与第一聚焦用线圈82b、以及第二聚焦用线圈83b对置配置,并被固定于磁轭89。
多个导线84由铍铜、磷青铜等弹性金属材料构成,使用线材或棒材。
另外,导线84的支撑中心被设定成与可动部2的重心大致一致。
导线84与可动部2的端子板87连结,另一端与固定部90连结。
另外,具有用于沿着跟踪方向驱动可动部2的线圈、磁铁,但未图示。
通过利用第一、第二功率放大电路150、151向第一聚焦用线圈82、以及第二聚焦用线圈83流过电流,线圈产生聚焦方向的电磁力,可动部2沿着聚焦方向变位。
另外,如果改变流过第一聚焦用线圈82和第二聚焦用线圈83的电流,则第一聚焦用线圈82和第二聚焦用线圈83中分别产生的电磁力不同,所以可动部2倾斜。
在沿着光盘3的径向移送光学头156时,如果可动部2沿着作为跟踪方向的图14的右向较大地变位,则第一聚焦用线圈82向第一磁铁81、以及第二磁铁88的磁通密度降低的区域移动。
在该状态下,第一聚焦用线圈82中产生的电磁力降低,所以可动部2的右侧变低。即,可动部2向光盘3的径向倾斜。
另外,第一会聚透镜10的聚焦方向的中立位置为从基准位置向光盘靠近的方向。基准位置设为电流不流过聚焦用线圈的状态下的位置。
即,可动部2处于从基准位置靠近光盘3的状态,所以导线84的与可动部2的连结部和与固定部的连结部相比,更靠近光盘3。
在该状态下,如果在第一聚焦用线圈82中产生的电磁力变弱,则导线84的与可动部2的连结部倾向于远离光盘3。
因此,如图16(b)所示,可动部2倾斜成使配置有第一聚焦用线圈82的一侧变低。另外,图16(a)示出可动部2未沿着跟踪方向变位的情况、即可动部2未倾斜的情况。
图17(a)示出透镜移位信号和可动部2的倾斜的一个例子。
倾斜偏移设定电路154根据透镜移位信号输出图17(b)所示的值,以校正图17(a)所示的可动部2的倾斜。例如,如图17(a)所示可动部2向跟踪方向变位,在可动部2向右侧倾斜时,如图17(b)所示,倾斜偏移设定电路154输出将可动部2向左侧倾斜的值,校正可动部2的倾斜。
因此,在沿着光盘3的径向移送光学头156时,即使可动部2沿着作为跟踪方向的图14的右向较大地变位,可动部2也不会倾斜,在移送时可动部2不会与固定部冲突而使聚焦控制系统成为异常。
在本实施方式4中对移送具备多个会聚透镜的光学头9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4也可以适用于使用在背景技术中说明的图23所示的具备一个会聚透镜的光学头540的情况,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在该情况下,图13的第一、第二功率放大电路150、151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23的聚焦用线圈533。另外,如图15中说明所示,聚焦用线圈533被分为第一聚焦用线圈、以及第二聚焦用线圈。
图13的功率放大电路56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23的跟踪用线圈(未图示)。
另外,图23的光检测器511的输出信号被送到图9的FE生成电路16、亮水平检测电路50、57。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透镜致动器的集成电路通过根据可动部2的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变位量,调整对第一聚焦用线圈14a和第二聚焦用线圈14b供给的各自的电流值,沿着作为绕切线方向的旋转方向的倾斜方向驱动上述可动部2。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4的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根据透镜移位信号对可动部2在绕光盘的切线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倾斜进行调整的倾斜调整模块800,对由于可动部2的透镜移位产生的可动部2的倾斜进行校正,所以可以降低移送了光学头时的可动部的倾斜,所以得到可以防止可动部变位而与固定部冲突,可以可靠地移送光学头这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光学头移送装置中的透镜致动器的结构的图,是从光盘一侧观察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5中,相对上述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图14所示的透镜致动器155,第一磁铁250与第二磁铁88的宽度相比更宽。
同样地,磁轭251的宽度也变宽。另外,导线252如图19所示,将其剖面设为以聚焦方向为长轴的椭圆。其他结构与图14中的结构相同。
如上述实施方式4的说明,在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光学头的情况下,如果可动部2沿着跟踪方向较大地变位,则可动部2倾斜。
但是,第一磁铁250由于与第二磁铁88的宽度相比更宽,所以第一聚焦用线圈82a中产生的电磁力不会降低。因此,移送光学头时的可动部2的倾斜被降低。另外,第二磁铁88的宽度由于导线252而被限制,所以无法增大宽度。
另外,作为棒状弹性支撑部件的导线252的剖面成为以聚焦方向为长轴的椭圆,所以即使可动部2沿着跟踪方向变位也不易产生可动部2的倾斜。因此,可动部2不会倾斜。
因此,在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光学头时,即使可动部2沿着作为跟踪方向的图18的右向较大地变位,可动部2也不会倾斜,在移送时可动部2不会与固定部冲突而使聚焦控制系统成为异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增大了不会由于导线252而宽度被限制的一侧的第一磁铁250的宽度,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如用图20的虚线包围的区域所示改变第一磁铁260以及第二磁铁261的形状而改变磁铁与聚焦用线圈的空隙。
另外,如果可动部2沿着作为跟踪方向的图20的右向较大地变位,则第一聚焦用线圈82在第一磁铁260、以及第二磁铁261的凸部附近变位。在该位置,磁铁与线圈的空隙变窄,所以电磁力不会降低。
另外,即使构成为代替减小磁铁与线圈的空隙,而使磁铁的外周部处的磁化比内周部强,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对具备多个会聚透镜的光学头9中使用的透镜致动器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5也可以适用于在背景技术中说明的图23所示的光学头540中使用的具备一个会聚透镜的透镜致动器,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5的光学头移送装置,在透镜致动器中,相对上述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图14所示的透镜致动器155,使第一磁铁250比第二磁铁88的宽度宽,并且同样地将磁轭251的宽度也加宽,并且,对于导线252如图19所示将其剖面设为以聚焦方向为长轴的椭圆,所以可以降低移送光学头时的可动部的倾斜,由此得到可以防止可动部变位而与固定部冲突,而可靠地移送光学头这样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光学头移送装置、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会聚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具有防止透镜致动器的可动部与固定部冲突,而可以可靠地移送光学头这样的效果,作为在从光盘再现信息,或者向光盘记录信息的光盘装置中向光盘的径向移送再现或记录信息的光学头的光学头移送装置、以及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等是有用的。

Claims (9)

1.一种光学头移送装置,包括光学头,并移送该光学头,该光学头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
变位单元,该变位单元包含于上述光学头,并且包括上述可动部,通过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
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
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以及
移送系统驱动单元,用于对上述移送单元进行驱动,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
2.一种光学头移送装置,包括光学头,并移送该光学头,该光学头根据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切换从波长不同的多个光源发射的光束并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一个会聚透镜照射到光盘的信息面上,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
变位单元,该变位单元包含于上述光学头,并且包括上述可动部,通过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
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
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以及
移送系统驱动单元,用于对上述移送单元进行驱动,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
3.一种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光学头移送装置包括光学头,并移送该光学头,该光学头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
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
变位单元,该变位单元包含于上述光学头,并且包括上述可动部,通过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以及
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
上述集成电路具备:
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以及
驱动单元,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在由上述驱动单元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上述驱动单元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
4.一种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光学头移送装置包括光学头,并移送该光学头,该光学头根据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切换从波长不同的多个光源发射的光束并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一个会聚透镜照射到光盘的信息面上,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
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
变位单元,该变位单元包含于上述光学头,并且包括上述可动部,通过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以及
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
上述集成电路具备:
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以及
驱动单元,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在由上述驱动单元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上述驱动单元降低上述移送单元的加速度。
5.一种光学头移送装置,包括光学头,并移送该光学头,该光学头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
变位单元,该变位单元包含于上述光学头,并且包括上述可动部,通过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
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
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以及
移送系统驱动单元,用于对上述移送单元进行驱动,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在使上述聚焦控制单元成为非动作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6.一种光学头移送装置,包括光学头,并移送该光学头,该光学头根据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切换从波长不同的多个光源发射的光束并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一个会聚透镜照射到光盘的信息面上,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
变位单元,该变位单元包含于上述光学头,并且包括上述可动部,通过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
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
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以及
移送系统驱动单元,用于对上述移送单元进行驱动,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在使上述聚焦控制单元成为非动作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学头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使上述可动部成为远离光盘的状态,来驱动移送单元。
8.一种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光学头移送装置包括光学头,并移送该光学头,该光学头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多个会聚透镜中的、与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对应的规定的会聚透镜向光盘的信息面上照射光束,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
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
变位单元,该变位单元包含于上述光学头,并且包括上述可动部,通过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
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
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
上述集成电路具备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用于驱动上述移送单元,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使上述聚焦控制单元成为非动作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9.一种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光学头移送装置包括光学头,并移送该光学头,该光学头根据光盘的光透射层厚度切换从波长不同的多个光源发射的光束并经由在可动部中保持的一个会聚透镜照射到光盘的信息面上,该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头移送装置具备:
聚焦控制单元,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以使光束的会聚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
变位单元,该变位单元包含于上述光学头,并且包括上述可动部,通过使上述可动部变位,使上述光束横切形成在信息面上的轨道;
移送单元,沿着光盘的径向移送上述变位单元;以及
异常检测单元,检测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
上述集成电路具备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用于驱动上述移送单元,在驱动了上述移送单元时,在由上述异常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聚焦控制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使上述聚焦控制单元成为非动作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移送单元。
CN2007800199460A 2006-05-30 2007-05-25 光学头移送装置、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会聚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48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9182/2006 2006-05-30
JP2006149182 2006-05-30
PCT/JP2007/060693 WO2007139012A1 (ja) 2006-05-30 2007-05-25 光ヘッド移送装置、光ヘッド移送装置の集積回路、集束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集束レンズ駆動装置の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4832A CN101454832A (zh) 2009-06-10
CN101454832B true CN101454832B (zh) 2011-10-05

Family

ID=38778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994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4832B (zh) 2006-05-30 2007-05-25 光学头移送装置、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会聚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190449A1 (zh)
JP (1) JP4738482B2 (zh)
CN (1) CN101454832B (zh)
WO (1) WO20071390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09208B2 (en) 2011-05-27 2016-11-29 Rohm Co., Ltd. Load driv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US9336812B1 (en) * 2015-01-09 2016-05-10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daptive control of tracking servo system of optical heads in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7386A (zh) * 2003-12-10 2005-06-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学头装置、光学头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4089B2 (ja) * 1983-03-30 1990-08-01 Hitachi Seisakusho Kk Mokuhyotoratsukuichikensakusochi
JPH0294123A (ja) * 1988-09-30 1990-04-04 Nec Corp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JPH0536099A (ja) * 1991-07-26 1993-02-12 Canon Inc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H05135381A (ja) * 1991-11-12 1993-06-01 Fuji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イスク制御装置
JPH05258314A (ja) * 1992-03-13 1993-10-08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におけるトラック検索装置
JPH0628683A (ja) * 1992-07-10 1994-0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記憶装置
JPH06286833A (ja) * 1993-03-31 1994-10-11 Toray Ind Inc チェーン
US5303080A (en) * 1993-04-01 1994-04-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Beam scanning system including actively-controlled optical head
JPH07176066A (ja) * 1993-12-16 1995-07-14 Kenwood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US6141305A (en) * 1997-09-25 2000-10-31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disk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tracking servo apparatus and method
US6278669B1 (en) * 1998-03-04 2001-08-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mpany, Ltd. Objective lens driving apparatus
JP4124899B2 (ja) * 1998-03-04 2008-07-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2183982A (ja) * 2000-12-11 2002-06-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アクセス制御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AU2003201904A1 (en) * 2002-01-10 2003-07-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JP2004071129A (ja) * 2002-08-05 2004-03-04 Masayuki Ito 光ピックアップ用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7386A (zh) * 2003-12-10 2005-06-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学头装置、光学头的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83982A 2002.06.2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38482B2 (ja) 2011-08-03
WO2007139012A1 (ja) 2007-12-06
CN101454832A (zh) 2009-06-10
JPWO2007139012A1 (ja) 2009-10-08
US20090190449A1 (en) 2009-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5790B (zh) 光拾取器装置和具有它的光盘装置
CN101494064B (zh) 光拾取器装置及光盘装置
CN101853674A (zh) 光拾取器装置和具有它的光盘装置
KR100497687B1 (ko) 광픽업장치및광디스크기록및/또는재생장치
CN101461001A (zh) 优化聚焦串扰消除
CN101454832B (zh) 光学头移送装置、光学头移送装置的集成电路、会聚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会聚透镜驱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CN100489973C (zh) 光学拾取装置
CN100397509C (zh)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EP1148483B1 (en) Optical-component-integrated optical pickup
CN1321411C (zh) 磁路和使用磁路的光拾取致动器及光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101640047B (zh) 光拾取器装置、光盘装置和衍射光栅
CN100505053C (zh) 衍射光栅和光拾取器装置
CN101501767B (zh) 光学信息记录再生装置、光学信息记录再生方法以及控制电路
CN1670840B (zh) 光盘装置的聚焦跳动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JP2004185789A (ja)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0412959C (zh) 信息记录装置及方法、信息再现装置及方法
CN100593815C (zh) 光盘设备和物镜类型的辨别方法
CN101681642B (zh) 光学头装置以及光盘装置
CN103329202A (zh) 光拾取装置及光盘装置
JP2005235349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2270470B (zh) 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
US20040120231A1 (en) Actuator and optical pickup using the same
JP2009289362A (ja) 対物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2385881A (zh) 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
CN102737663A (zh) 循迹控制装置和循迹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05

Termination date: 201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