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3012A - 一种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3012A
CN101453012A CNA2007101965774A CN200710196577A CN101453012A CN 101453012 A CN101453012 A CN 101453012A CN A2007101965774 A CNA2007101965774 A CN A2007101965774A CN 200710196577 A CN200710196577 A CN 200710196577A CN 101453012 A CN101453012 A CN 101453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pole
positive
battery
vinylidene fluoride
copoly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965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兆华
吴声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71019657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53012A/zh
Publication of CN101453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30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所述正极包括集流体及负载在集流体上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其中,所述正极材料还含有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以粘合剂与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含量为10-50重量%。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本发明制得的电池具有优良的高倍率放电性能、低温放电性能以及循环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化学电源,主要包括密封在电池壳体内的极芯和非水电解液。其中,极芯包括电池电极及隔膜。电池电极又分为正极和负极。所述正极包括正极集电体及涂覆其上的负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导电剂。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主要为锂钴氧、锂镍氧和锂锰氧等能够释出和嵌入锂离子的锂的复合金属酸化物;所述粘合剂通常可以是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丁苯橡胶;所述导电剂通常可以是碳黑、乙炔黑、炉黑、碳纤维、导电碳黑和导电石墨等。
锂离子电池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活性物质的层间释出,通过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和电解液到达负极片,嵌入具有层状结构的负极活性物质的层间;放电时反之。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电压高、比容量高、无记忆效应、无环境污染,以及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等特点,自其问世以来,已广泛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且作为电源更新换代产品,还将在电动汽车、区域电子综合信息系统、卫星及航天等地面与空间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高倍率放电性能、低温放电性能以及循环性能等方面,还需要通过更深入地研究来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以及低温放电性能差的缺点,提供一种能提高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以及低温放电性能的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正极,该正极包括集流体及负载在集流体上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其中,所述正极材料还含有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以粘合剂与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含量为10-50重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该电池包括极芯和非水电解液,所述极芯和非水电解液密封在电池壳体内,所述极芯包括正极、负极及隔膜,其中,所述正极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
本发明通过在正极材料中添加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能提高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低温放电性能和循环性能。采用本发明的正极的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容量比率可以达到84.2%以上,而现有技术制得的电池仅为79.5%,另外,本发明制得的电池的低温放电容量比率可以达到45.8%以上,而现有技术制得的电池仅为35.6%。此外,本发明制得的正极的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较高,制得的电池的循环性能较好,例如,在电池的容量剩余率降低到80%时,本发明制得的电池的循环次数可达1056次,而现有技术制得的电池的循环次数仅为598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电池正极包括集流体及负载在集流体上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其中,所述正极材料还包括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以粘合剂与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含量为10-50重量%。以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粘合剂与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总量可以是1-15重量%;优选情况下,以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粘合剂与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总量为1-10重量%。
本发明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可以是任意的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00000-700000,更优选为200000-500000。在上述优选情况下,能进一步提高采用了该共聚物的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和低温放电性能。
本发明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可以通过常规的方法制备得到,也可以商购得到。例如,可以使用阿科玛(ARKEMA)公司生产的型号为KYNAR FLEX
Figure A200710196577D0005090713QIETU
、KYNAR FLEX 
Figure A200710196577D0005090734QIETU
、KYNAR POWERFLEX
Figure A200710196577D0005090741QIETU
中的任意一种,上述型号的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均在200000-500000的范围内。
本发明中使用的粘合剂可以是常规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各种粘合剂,所述粘合剂优选为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氯乙烯(PV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丁苯橡胶(SBR)和丁苯橡胶(SBR)胶乳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情况下,所述粘合剂为聚偏二氟乙烯。
优选情况下,本发明所述正极材料还包括导电剂,所述导电剂为碳黑、乙炔黑、炉黑、碳纤维、导电碳黑和导电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以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导电剂的含量为1-15重量%。
本发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可嵌入脱嵌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是以下物质中的一种或者几种:LixMyMn2-yO4,其中,0.9≤x≤1.2,0≤y≤1.0,M为锂、硼、镁、铝、铁、钴、镍、铜、镓、钇、氟、碘、硫元素中的一种;LixNiyCo1-yO2,其中,0.9≤x≤1.1,0≤y≤1.0;LiaNixCoyMnzO2,其中,0≤a≤1.2,x+y+z=1,0≤x≤0.5,0≤y≤0.5,0≤z≤0.5;LiFePO4。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LiFePO4
所述正极集流体可以为锂离子电池中常规的正极集流体,例如,可以是铝箔。
本发明所述正极除了在正极材料中加入了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之外,其它的制备过程均与常规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相同。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粘合剂以及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与溶剂的浆料涂覆和/或填充在所述集电体上,干燥,压模或不压模,即可得到所述正极。
在所述正极浆料中,以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导电剂、粘合剂以及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含量和种类均已在上面叙述,即与它们在正极材料中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另外,所述溶剂可以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DMF)、二乙基甲酰胺(DEF)、二甲基亚砜(DMSO)、四氢呋喃(THF)中的一种或几种;溶剂的用量能够使所述糊状物具有粘性和流动性,能够涂覆到所述集电体上即可。一般来说以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溶剂的含量为30-80重量%,优选为35-60重量%。
所述干燥,压延的方法和条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此外,本发明所述电池正极适合用于液体型锂离子电池,所述液体型指非水电解质溶液型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包括极芯和非水电解液,所述极芯和非水电解液密封在电池壳体内,所述极芯包括正极、负极及隔膜,其中,所述正极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
所述负极的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一般来说,负极包括集电体及涂覆和/或填充于集电体上的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和负极粘合剂。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本领域常规的可嵌入释出锂的负极活性物质,比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石油焦、有机裂解碳、中间相碳微球、碳纤维、锡合金、硅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人工石墨。
所述负极材料还可以包括导电剂,所述负极的导电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负极导电剂,比如碳黑、乙炔黑、炉黑、碳纤维、导电碳黑和导电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以负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导电剂的含量为1-15重量%,优选为2-10重量%。
所述负极粘合剂的种类和含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例如含氟树脂和聚烯烃化合物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丁苯橡胶(SBR)中的一种或几种;一般来说,根据所用粘合剂种类的不同,以负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负极粘合剂的含量为0.01-8重量%,优选为0.02-5重量%。
所述负极的集电体可以为锂离子电池中常规的负极集电体,如冲压金属,金属箔,网状金属,泡沫状金属,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中使用铜箔作为负极集电体。
所述负极的制备方法可以采用常规的制备方法。例如,将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负极粘合剂与溶剂混合,涂覆和/或填充在所述集电体上,干燥,压延或不压延,即可得到所述负极。其中,所述的溶剂可以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DMF)、二乙基甲酰胺(DEF)、二甲基亚砜(DMSO)、四氢呋喃(THF)以及水和醇类中的一种或几种;当所述的负极粘合剂采用优选的负极粘合剂时,所述溶剂优选为水。溶剂的用量能够使所述糊状物具有粘性和流动性,能够涂覆到所述集电体上即可。一般来说,以负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溶剂的用量为100-150%。其中,干燥,压延的方法和条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所述非水电解液为电解质锂盐和非水溶剂的混合溶液,可以使用本领域常规的非水电解液。比如电解质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LiPF6)、高氯酸锂、四氟硼酸锂、六氟砷酸锂、卤化锂、氯铝酸锂及氟烃基磺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机溶剂选用链状酸酯和环状酸酯混合溶液,其中链状酸酯可以为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二丙酯(DPC)以及其它含氟、含硫或含不饱和键的链状有机酯类中的至少一种,环状酸酯可以为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亚乙烯酯(VC)、γ-丁内酯(γ-BL)、磺内酯以及其它含氟、含硫或含不饱和键的环状有机酯类中的至少一种。电解液的注入量一般为1.5-4.9g/Ah,电解液的浓度一般为0.5-2.9摩/升。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除了所述正极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备之外,其它步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一般来说,将所述制备好的正极和负极与隔膜构成一个极芯,将得到的极芯和电解液密封在电池壳中,即可得到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1)正极的制备
将9克聚偏二氟乙烯(阿托菲纳公司,761#PVDF)和1克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阿科玛(ARKEMA)公司,KYNAR FLEX 
Figure A200710196577D0008153217QIETU
2801)溶解在225克N-甲基-2-吡咯烷酮(NMP)溶剂中形成溶液,然后将100克的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15克炭黑(TIMICAL公司商品,商标名为super-p)分散到上述溶液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正极浆料。
将该浆料均匀地涂布在铝箔上,然后150℃下烘干、辊压、裁切制得尺寸为460×46毫米的正极,其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
(2)负极的制备
将100克负极活性成分天然石墨、粘合剂为1克羧甲基纤维素和3克丁苯橡胶的混合物、4克导电剂炭黑加入到120克水中,然后在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
将该浆料均匀地涂布在铜箔上,然后在90℃下烘干、辊压、裁切制得尺寸为455×47毫米的负极,其中含有2.6克活性成分天然石墨。
(3)电池的装配
将上述的正、负极与聚丙烯膜卷绕成一个方型锂离子电池的极芯,随后将LiPF6按1摩尔/升的浓度溶解在EC/DMC=1∶1的混合溶剂中形成非水电解液,将该电解液以3.8g/Ah的量注入电池壳中,密封,制成锂离子电池A1。
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不同的是,在正极的制备中,所述聚偏二氟乙烯的用量为8克,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用量为2克。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A2。
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不同的是,在正极的制备中,所述聚偏二氟乙烯的用量为6克,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用量为4克。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A3。
实施例4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不同的是,在正极的制备中,所述聚偏二氟乙烯的用量为5克,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用量为5克。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A4。
对比例1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不同的是,在正极的制备中,所述聚偏二氟乙烯的用量为10克,没有添加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D1。
对比例2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不同的是,在正极的制备中,没有添加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用量为10克。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D2。
实施例5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不同的是,在正极的制备中,所述聚偏二氟乙烯的用量为12克,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用量为3克。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A5。
实施例6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不同的是,在正极的制备中,所述聚偏二氟乙烯的用量为4克,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用量为1克。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A6。
实施例7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不同的是,在正极的制备中,所述粘合剂为聚四氟乙烯,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为阿科玛(ARKEMA)公司生产的型号为KYNAR FLEX 
Figure A200710196577D0011090851QIETU
的共聚物。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A7。
实施例8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不同的是,在正极的制备中,所述粘合剂为聚四氟乙烯,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为阿科玛(ARKEMA)公司生产的型号为KYNAR POWERFLEX 的共聚物。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FePO4。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A8。
实施例9
本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正极以及锂离子电池A1的性能。
(1)正极压实密度的测定
在将浆料均匀地涂布在铝箔上,然后150℃下烘干、辊压后,测量辊压后正极极片的厚度,由极片长宽及敷料厚度计算敷料的体积,再将敷料量除以该体积计算得到正极的压实密度。
(2)比容量
取上述电池A1共5个,使用BS-9300R锂离子电池性能检测装置进行放电容量测试。测试环境为25℃、相对湿度30%,测定方法如下:
以1C电流充电至3.7V,然后以0.5C电流放电至2.5V,记录所得的5个放电容量值,取平均值作为放电容量。然后将该放电容量除以正极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得到比容量(毫安时/克)。结果如表1所示。
(3)高倍率放电性能
使用BS-9300R锂离子电池性能检测装置对电池A1进行测试,测试环境为25℃、相对湿度30%,测定方法如下:
以1C恒压充电至3.7伏,以1C放电至2.5伏,记录电池的1C放电容量。再以1C恒压充电至3.7伏之后,充电截止电流20毫安。搁置10分钟后,以3C放电至2.5伏,记录电池的3C放电容量。然后根据下式计算高倍率放电容量比率。结果如表1所示。
高倍率放电容量比率=3C放电容量/1C放电容量×100%
(4)低温放电性能
使用BS-9300R锂离子电池性能检测装置对电池A1进行低温放电容量测试。
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30%的环境下,将电池用1C电流充电至3.7伏,然后以1C电流放电至2.5伏,测得常温放电容量。然后,将该电池A1以1C电流充电至3.7伏,在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30%的环境下放置90分钟后以1C电流放电至2.5伏,测得低温放电容量容量比率。
低温放电容量比率=低温放电容量/常温放电容量×100%
(5)循环性能
使用BS-9300R锂离子电池性能检测装置对电池A1进行测试,测试环境为25℃、相对湿度30%,测定方法如下:
以1C恒压充电至3.7伏之后,充电截止电流20毫安。搁置5分钟后,以1C放电至2.5伏,测定得到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重复以1C恒压充电至3.7伏;再以1C放电至2.5伏的充放电过程,记录每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并根据下式计算第n次循环后的容量剩余率。在容量剩余率降到80%时,记录此时的循环次数。结果如表1所示。
容量剩余率=第n次循环后放电容量/初始放电容量×100%
实施例10-16
这些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8制得的电池A2-A8的性能。
按照实施例9的方法对电池A2-A8进行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对比例3-4
这些对比例用于说明本发明对比例1-2制得的电池D1-D2的性能。
按照实施例9的方法对电池D1-D2进行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17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LiCoO2。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CoO2。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A9。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7制得的正极以及锂离子电池A9的性能。
(1)正极压实密度的测定
在将浆料均匀地涂布在铝箔上,然后150℃下烘干、辊压后,测量辊压后正极极片的厚度,由极片长宽及敷料厚度计算敷料的体积,再将敷料量除以该体积计算得到正极的压实密度。
(2)比容量
取上述电池A9共5个,使用BS-9300R二次电池性能检测装置进行放电容量测试。测试环境为25℃、相对湿度30%,测定方法如下:
以1C电流充电至4.2V,然后以0.5C电流放电至3.0V,记录所得的5个放电容量值,取平均值作为放电容量。然后将该放电容量除以正极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得到比容量(毫安时/克)。结果如表1所示。
(3)高倍率放电性能
使用BS-9300R二次电池性能检测装置对电池A9进行测试,测试环境为25℃、相对湿度30%,测定方法如下:
以1C恒压充电至4.2伏,以1C放电至3.0伏,记录电池的1C放电容量。再以1C恒压充电至4.2伏之后,充电截止电流20毫安。搁置10分钟后,以3C放电至3.0伏,记录电池的3C放电容量。然后根据下式计算高倍率放电容量比率。结果如表1所示。
高倍率放电容量比率=3C放电容量/1C放电容量×100%
(4)低温放电性能
使用BS-9300R二次电池性能检测装置对电池A9进行低温放电容量测试。
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30%的环境下,将电池用1C电流充电至4.2伏,然后以1C电流放电至3伏,测得常温放电容量。然后,将该电池A1以1C电流充电至4.2伏,在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30%的环境下放置90分钟后以1C电流放电至3伏,测得低温放电容量容量比率。
低温放电容量比率=低温放电容量/常温放电容量×100%
(5)循环性能
使用BS-9300R二次电池性能检测装置对电池A9进行测试,测试环境为25℃、相对湿度30%,测定方法如下:
以1C恒压充电至4.2伏之后,充电截止电流20毫安。搁置5分钟后,以1C放电至3.0伏,测定得到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重复以1C恒压充电至4.2伏;再以1C放电至3.0伏的充放电过程,记录每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并根据下式计算第n次循环后的容量剩余率。在容量剩余率降到80%时,记录此时的循环次数。结果如表1所示。
容量剩余率=第n次循环后放电容量/初始放电容量×100%
对比例5
按照对比例1的方法制备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LiCoO2。得到的正极中含有7.6克正极活性物质LiCoO2。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D3。
对比例6
按照实施例19的方法对电池D3进行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电池来源 压实密度(g/cm3) 比容量(毫安时/克) 高倍率放电容量比率(%) 低温放电容量比率(%) 循环性能(次)
实施例1 1.97 102.91 84.2 45.8 787
实施例2 2.07 102.89 88.7 48.3 905
实施例3 2.16 102.67 89.1 51.4 1056
实施例4 2.25 103.05 90.8 56.9 952
对比例1 1.88 102.84 79.5 35.6 598
对比例2 1.65 103.19 95.7 70.2 342
实施例5 2.02 102.76 85.0 46.6 899
实施例6 2.03 102.73 85.3 46.2 900
实施例7 1.98 103.14 86.3 47.3 886
实施例8 1.99 103.08 86.9 47.8 887
对比例5 1.85 102.78 78.0 34.5 499
实施例17 1.95 102.90 83.0 44.6 705
从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1-8制得的锂离子电池A1-A8的高倍率放电容量比率均在84.2%以上,而对比例1制得的电池D1仅为79.5%,另外,本发明实施例1-8制得的锂离子电池A1-A8的低温放电容量比率均在45.8%以上,而对比例1制得的电池D1仅为35.6%。对比例2中直接使用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而没有用粘合剂,其高倍率放电性能以及低温放电性能虽然较高,但是其循环性能极差。
实施例17制得的锂离子电池A9使用了LiCo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与使用LiFePO4相比,在电池循环性能上有所降低,因此,本发明优选使用LiFePO4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Claims (7)

1、一种电池正极,该正极包括集流体及负载在集流体上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还含有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以粘合剂与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含量为10-50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其中,以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粘合剂与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总量为1-15重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00-7000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00-500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粘合剂为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丁苯橡胶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正极材料还含有导电剂,所述导电剂为碳黑、乙炔黑、炉黑、碳纤维、导电碳黑和导电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以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导电剂的含量为1-15重量%。
7、一种锂离子电池,该电池包括极芯和非水电解液,所述极芯和非水电解液密封在电池壳体内,所述极芯包括正极、负极及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为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正极。
CNA2007101965774A 2007-11-29 2007-11-29 一种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014530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965774A CN101453012A (zh) 2007-11-29 2007-11-29 一种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965774A CN101453012A (zh) 2007-11-29 2007-11-29 一种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3012A true CN101453012A (zh) 2009-06-10

Family

ID=40735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965774A Pending CN101453012A (zh) 2007-11-29 2007-11-29 一种电池正极以及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5301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2288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WO2020057398A1 (zh) * 2018-09-19 2020-03-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2288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WO2020057398A1 (zh) * 2018-09-19 2020-03-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7197B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含有该材料的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00416893C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及其锂离子电池
CN105390671B (zh)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层
CN103718372B (zh) 非水性电解质及其锂二次电池
CN103597648B (zh) 非水性电解质和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01483256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5098244A (zh) 电解液以及包括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CN103733415A (zh) 非水电解质及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01207190A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及包括该正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9309226A (zh) 电化学储能装置
CN101192682A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54730A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含有该材料的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01615697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00449824C (zh) 电池极片及含有该极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1315975A (zh) 电池正极和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3400993B (zh) 一种电池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971980A (zh) 电池正极及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1212061A (zh) 非水电解液和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1202359B (zh) 一种添加剂组合物以及含该添加剂组合物的电解液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967915B (zh) 电池正极及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0511821C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94453B (zh) 一种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及二次电池
CN103843187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1312243B (zh) 电池正极浆料、使用该正极浆料的正极及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0470884C (zh) 一种电池正极和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