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1016A - 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及物品储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及物品储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1016A
CN101441016A CNA2008101763391A CN200810176339A CN101441016A CN 101441016 A CN101441016 A CN 101441016A CN A2008101763391 A CNA2008101763391 A CN A2008101763391A CN 200810176339 A CN200810176339 A CN 200810176339A CN 101441016 A CN101441016 A CN 1014410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rost heater
mentioned
cooler
cooling tube
hea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763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1016B (zh
Inventor
砂畠巧
伊藤和彦
木田真智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026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12792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143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13899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41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1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1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10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及物品储藏装置。本发明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具备:由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冷却管(2)和贯通冷却管(2)的多个翅片(4)构成的冷却器(1);以及以利用对流效应使冷却管(2)内部的制冷剂流动的方式配置的除霜加热器(5)。由此,可提高除霜效率,可大幅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另外,可缩小冷却器和除霜加热器所占的空间。再有,可将除霜加热器的表面温度抑制在可燃性制冷剂的发火温度以下。

Description

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及物品储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设置于冰箱等上的构成冷冻循环的冷却器,特别涉及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及物品储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市场中强烈需求节能冰箱,对带除霜加热器的电力消耗也要进行重新评价。另外,就冷冻循环中的制冷剂而言,为了应对由氟里昂气体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及地球温暖化问题,正推进着从过去使用的氢氟碳化合物(hydrofluorocarbon—HFC)向采用不破坏臭氧层且地球温暖化系数低的异丁烷(R600a)等碳氢化合物制冷剂(以下称为“HC制冷剂”)的转换。
这种HC制冷剂,例如异丁烷由于是可燃性制冷剂,因而,在产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有因火花等而着火并发展成火灾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HC制冷剂的冰箱中,由于有可能因电气零部件及继电器等的接点、除霜加热器的发热等引起着火,因而需考虑各种防爆措施。
以消除这种一直以来有关除霜加热器的节能性及安全性题为目的,在例如日本特开2004—190959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对冷却器和除霜加热器的结构进行改进的冰箱的方案。
图18表示的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的冷却器周围的侧面放大剖视图。图19是该冰箱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部的侧面放大剖视图。
如图18及图19所示,现有的冷却器60以规定的间距将由铝的薄片构成的翅片62重叠嵌入到较长的冷却管61上。然后将冷却管61折弯成蛇形,形成与各储藏室内的背面宽度相对应的一定宽度和翅片的深度尺寸、通过折弯将而成的规定高度尺寸的长方体状。
翅片62仅设置在冷却管61的直管部分。在位于翅片62的两外侧且冷却管61的折弯部分(弯曲部)配置贯穿冷却管61的上下且由厚度较厚的长方形状刚体构成的端板63。使在端板63上开设的嵌入孔(未图示)与弯曲部吻合,并通过从两侧夹持固定冷却管61和翅片62从而形成冷却器60。
端板63进一步从位于最下部的翅片62的最下边缘向下方延伸设置,在延伸设置的两个端板间架设有进行冷却器60除霜的除霜加热器64。除霜加热器64在各端板63上嵌入到在相对的侧边上设置的切口部65中,形成架设在两端板间的结构。
并且,在除霜加热器64和冷却器60的翅片62的最下端部之间设置有加热器罩66。加热器罩66用于保护除霜加热器64的上方部分。再有,加热器罩66用于避免在伴随着除霜动作附着在冷却器60上的霜融解而成为水滴并滴落到构成除霜加热器64的玻璃管67的表面而产生蒸发声音。加热器罩66与除霜加热器64同样,通过从侧面嵌入并保持在形成于端板63上的狭缝状的卡定槽(未图示)中。
此外,加热器罩66在组装上述冷却器60时,可以通过与成形为蛇形的冷却管61和翅片62一起夹在端板63之间并固定,其断面形状形成为人字形,以便承接从翅片62落下来的水并使其易于向下方的排水槽68流动,再在中央的顶部附近的斜面部分上开设有沿冰箱内部宽度方向开口的多个狭缝69。
采用上述结构,当冰箱(冷却器60)进入除霜动作时,由已发热的除霜加热器64产生的暖气(上升气流)和辐射热的加热作用,首先加热加热器罩66,进而,通过狭缝69加热冷却器60。
另外,通过从被上述暖气加热了的加热器罩66的热传导,即使端部63被加热,也能促进除霜。
然而,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冷却器60的结构,虽然对通过向端板63的热传导来降低除霜加热器64的表面温度是有效的,但由于除霜加热器64的热被用于加热器罩66的加热,因而,冷却器60需要加热时间,其结果,使除霜时间加长,存在节能效果不显著的问题。
再有,如图19所示,在除霜时,从冷却器60融解滴落到加热器罩66上的霜块a在进一步融解的过程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等而从加热器罩66的端部回流到内侧,然后,产生水滴b滴下的现象。
这时,水滴b与除霜加热器64接触,或者滴落到除霜加热器64上,在蒸发时发出声音,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另外,致使除霜加热器64的玻璃管67急剧冷却,也有可能对除霜加热器64的长期使用寿命带来影响。因此,要求得到某些改进。
另一方面,现有的冰箱通常是在设于最下部的储藏室的冰箱外侧的后方区域形成机械室,在该机械室内收放冷冻循环的压缩机。但是,若为这种结构,由于形成机械室而减少了最下部的储藏室的收放空间,减少了收放容积。并且,收放空间的空间形状也成为除了机械室的突出部的复杂形状而使其收放性能不良。
相对于此,在例如日本特开2001—99552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下述的冰箱的方案,即:设有以绝热箱体的储藏室内最上部的后背部下降的方式凹入的凹部,在该凹部中收放构成冷冻循环的压缩机等的高压侧构成机器。这种结构的冰箱由于能使冷却器和除霜用加热器的收放空间在进深方向较薄,并将高度方向限制得较低,因而能大大地确保储藏室的收放量。
图20是表示专利文献2记载的冰箱的纵剖视图。
如图20所示,绝热箱体71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形成有冷藏室72、冷冻室73、蔬菜室74。并且,在冷藏室72的前面开口设有冷藏室门75。
另外,考虑到收放性及使用性能,在从绝热箱体71的中央位于下方部的冷冻室73和蔬菜室74设有能简易地取出的抽屉式冷冻室门76和蔬菜室门77。
在冷藏室72的箱内设有多个收放架78,另外,在冷冻室73和蔬菜室74中安装有上面开口形状的收放容器79a、79b。该收放容器79a、79b借助于被前后方向的导轨(未图示)引导的滚子向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
设于绝热箱体71的凹部80是以冷藏室72的最上部的后背部向下的方式使贯穿外箱上面81及外箱背面82的顶面后背部凹下去的地方。凹部80的左右用绝热箱体71的左右壁封闭,而上方和背后敞开。该凹部80的敞开部分用由上板83和与之大致成直角的背板84构成的凹部罩85覆盖。另外,凹部罩85用螺丝等可拆卸地固定在绝热箱体71上。
作为冷冻循环的构成设备的压缩机86和冷凝器87与机械室风扇88一起配置成容纳在凹部80内,并用由上板83和背板84构成的凹部罩85覆盖。
作为冷冻循环的构成设备的冷却器89和除霜加热器(未图示)配置在被冷冻室73的背面所限制的空间内。
然而,即使做成将专利文献1记载的冷却器60搭载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冰箱中的结构,在图18的结构中,由于需要设置端板63,因而,也无法达到缩短冷却器60和除霜加热器64的距离。因此,采用这种结构,存在不适用于容纳在被限高的空间内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除霜加热器的辐射加热作用来积极地加热冷却管,并利用对流效应使制冷剂流动实现除霜效率的提高并能够大幅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的带除霜加然器的冷却器。再有,通过将由冷却器和除霜加热器构成的带除霜加热器冷却器的总高度抑制得较低从而提供一种可实现向被限制的空间进行配置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
另外,提供一种可抑制除霜加热器的表面温度并可适用于具备密封了可燃性制冷剂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物品储藏装置且确保物品储藏装置安全性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
本发明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具有:由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冷却管和贯通冷却管的多个翅片构成的冷却器;以及以利用对流效应使冷却管内部的制冷剂流动的方式配置的除霜加热器的构成。
这样,由于冷却管内部的制冷剂被除霜加热器加热并利用管内对流效应(以下,称为热对流效应(thermo siphon))在冷却管内流动,因而可以提高除霜效率,能够大幅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再有,由于可以缩小冷却器和除霜加热器所占的空间,因而可以更广地确保物品储藏装置内的物品收放容积,可以提高物品的收放性和使用性能。
另外,在使用了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将除霜加热器的表面温度抑制到可燃性制冷剂的点火温度以下,因而能够维持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主视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1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侧视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1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周边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1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周边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2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主视图。
图8是该实施方式3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侧视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3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周边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3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剖视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主视图。
图12是该实施方式4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侧视图。
图13是该实施方式4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周边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冰箱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15是该实施方式5的冰箱的冷却器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冰箱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17是该实施方式6的冰箱的冷却器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18是现有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侧视图。
图19是现有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周边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20是现有的冰箱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中:
1、1a-冷却器,2-冷却管,2a-直管部,2b-弯管部,2c-裸管部,
2d-入口管,2e-出口管,3-蓄热器,4-翅片,5-除霜加热器,
5a-加热线,5b-内侧玻璃,5c-外侧玻璃,5d-盖,5e-配合部,
5f-金属管,5g-绝缘材料,6-传热板,6a、6A-覆盖部,
6b、6B-固定部,6c、6c1、6c2-紧密贴合部,6d-引导部,
6e、6E-贯通部,6f、6g-切口,6H-夹持部,6i-受热部,
6j-金属架,7-热敏电阻,11-主体,12a、12b、12c、12d-门,
13-压缩机,14-冷却室,15、16-管道,17-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再有,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制。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主视图。图2是该实施方式1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侧视图。图3是该实施方式1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周边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1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图4中,冷却器1以冷却管2、蓄热器3及翅片4为主体构成,冷却管2、蓄热器3及翅片4分别用铝材料形成。冷却管2将铝管以曲折状蛇行的方式进行弯曲加工,并贯通着多个翅片4。冷却管2交替地形成笔直的直管部2a和弯曲成180度的弯管部2b,并弯曲加工成曲折状蛇行的蛇形(serpentine)形状。直管部2a贯通着多个翅片4。因此,从位于上部的入口管2d流入的制冷剂在依此通过蛇行流道期间进行了翅片4所相伴的热交换促进作用的热交换后再从出口管2e流出。
在此,位于冷却器1最下部的裸管部2c是不具有翅片4的部分,是在规定区间连续的管表面部分露出的部分。另外,裸管部2c相对冷却管2的全长位于包含大致中间点的部分。换言之,裸管部2c在制冷剂流动的大致中间区间,由往路和归路构成的一对管形成折返管路,通过该裸管部2c后的制冷剂其流向反转地上升。
蓄热器3设置在作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冷却器1的出口管2e上,并配置在冷却器1上部。
另外,如上所述,翅片4贯通冷却管2的直管部2a,并在上下方向相连。这些翅片4和冷却管2的固定在翅片4的贯通状态下,冷却管2通过机械扩管或液压扩管进行紧密贴合固定。
再有,在冷却器1的下方配有除霜加热器5,除霜加热器5配置成通过规定的空间直接加热冷却器1的裸管部2c。由此,可以通过热对流效应使冷却管2内的制冷剂流动。该除霜加热器5是一种双层玻璃管加热器,具有:将金属电阻体形成为线圈状的加热线5a;包覆加热线5a的内侧玻璃管5b;包覆该内侧玻璃管5b的外侧玻璃管5c;以及覆盖两玻璃管5b、5c的两端开口部的盖5d。
另外,在冷却管2的裸管部2c上固定有用与冷却管2相同材料(铝材)形成的传热板6。
传热板6具有位于除霜加热器5的上方并覆盖除霜加热器5的较长的覆盖部6a。另外,传热板6还具有设于覆盖部6a两端的固定部6b。再有,传热板6具有沿覆盖部6a的长度方向设在两侧的紧密贴合部6c。另外,传热板6还具有与紧密贴合部6c连接且前端沿离开除霜加热器5方向延伸的引导部6d。这些部分通过将一块铝板进行压力加工和弯曲加工或挤压成形等加工方法而一体形成。该传热板6根据需要还可以由多个零件形成。
覆盖部6a用于防止除霜时的除霜水降落到除霜加热器5上,并如图3、图4所示,形成为中央向上隆起的人字形。另外,根据需要还可以对其表面进行亲水性加工。而且,沿着与其顶部接触的棱线设有贯通部6e。贯通部6e例如按如下方式形成。首先,在平板状状态的覆盖部6a的中央部分形成切口6f(图4)。然后,在该切口6f的两端(已图示的端部和未图示的靠面前的端部)上形成与切口6f正交的切口6g(图4)。接着,将该覆盖部6a以切口6f为中心弯曲加工成人字形。进而,以切口6g的根部6g1为支点再弯曲一个角度,从而使切口6f的一个前端6f1从上方的投影方向看与切口6f的另一个前端6f2重合。这样一来,在切口6f的两个前端6f1、6f2之间形成贯通部6e。另外,图4表示除霜加热器5的右端部,除霜加热器5从图示的里侧端部延伸到未图示的靠面前一侧的端部。
另外,贯通部6e不一定要连续地设置在覆盖部6a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断续地设置。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例如压力加工等同时进行覆盖部6a的弯曲和加工及贯通部6e的冲切加工来形成。
紧密贴合部6c与裸管部2c的外径一致地进行弯曲,形成与裸管部2c紧密贴合了的面接触。并且,紧密贴合部6c将其弯曲加工方向作为包住裸管部2c的方向。因此,在其安装时,将例如紧密贴合部6c的间隔H(图4)设定为与一对裸管部2c的间隔相等。由此,在冷却器1完成后,利用裸管部2c的少许可挠变形力而使其间隔变窄,用紧密贴合部6c夹住裸管部2c,然后,利用裸管部2c的恢复作用(回弹作用)形成紧密贴合关系。其后,可以利用夹具等使紧密贴合部6c与裸管部2c更牢固地紧密贴合,能够完成传热板6的安装。另外,在形成这种紧密贴合关系的同时,可以将传热板6向裸管部2c更可靠地固定。
而且,由于将紧密贴合部6c连续地形成在覆盖部6a的长度方向上,因而,能较广地确保与裸管部2c紧密贴合的面积,并可形成充分的传热面积。
引导部6d从紧密贴合部6c的弯曲加工方向向相反方向弯曲加工。因此,其前端6d1在从用箭头X所示的侧面观察的投影面上,与除霜加热器5的一部分重合地位置,并向远离除霜加热器5的方向延伸。其结果,引导部6d将从覆盖部6a流下的除霜水远离除霜加热器5地引导,并使其向下方滴下。
如上所述,通过将除霜加热器5的一部分容纳在从箭头X方向所见的引导部6d的投影面内,能缩短上下方向的配置间隔,能将除霜加热器5和传热板6的组装结构做得紧凑。换言之,通过以引导部6d的最下部比除霜加热器5的最上部位于更靠下方的方式配置除霜加热器5或引导部6d,从而能够缩短上下方向的配置间隔。
另外,将传热板6向裸管部2c紧密贴合并固定的方法除了利用上述裸管部2c的可挠变形作用进行之外还有如下的方法。在冷却器1的组装工序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向裸管部2c插入了传热板6的紧密贴合部6c之后,对冷却管2进行机械扩管或液压扩管,将裸管部2c的外径做成传热板6的紧密贴合部6c的内径以上。
这种情况下,同时进行传热板6的向裸管部2c的紧密贴合固定以及冷却管2与翅片4的固定,作业效率更高。
另外,在覆盖部6a两端设置的固定部6b在前端部设有切口6h(图4),通过将盖5d的配合部5e嵌入到该切口6h中,便可以将除霜加热器5夹持并固定在传热板6上。
再有,还有在使紧密贴合部6c向裸管部2c紧密贴合之后,通过铝钎焊紧密贴合部6c而将传热板6固定在冷却器1上的方法。
如图1所示,在蓄热器3上紧密贴合并固定有用于进行除霜控制的构成温度检测单元的热敏电阻7。
如上构成的冷却器1搭载在冷冻机等上并进行冷却运转。而且,除霜运转时,冷却运转被停止,对除霜加热器5通电。由此,冷却管2的裸管部2c用除霜加热器5的辐射热直接加热,同时传热板6被迅速地加热。
其结果,滞留在裸管部2c内部的制冷剂受到由裸管部2c的直接加热和传热板6的加热得到的热,液体成分达到高温的同时被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从下方向上方的热移动。
即,除霜运转可以通过由除霜加热器5进行的裸管部2c的直接加热和通过传热板6的冷却管2的积极加热从而提高冷却管2内的制冷剂的热对流效应。其结果,可以提高除霜效率,可以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因此,在冷却器1的冷却管2内,由于上述的热移动、所谓热对流现象而使温度从下方向上方逐渐上升,附着在翅片4和冷却管2上的霜开始融化。
由此,霜变成水滴或者以块状态落到传热板6的覆盖部6a上,并因覆盖部6a的倾斜而向下方落下。但是,根据条件,也产生一部分一端附着在覆盖部6a上,并在此逐渐变成水滴向下方落下的情况。
尤其是附着在覆盖部6a上的霜块沿着覆盖部6a和紧密贴合部6c的表面慢慢落下,并要向覆盖部6a的内侧回流(回り込む)。但是,由于由引导部6d限制向覆盖部6a内侧的回流,因而可抑制向除霜加热器5的滴下、接触。
再有,附着在传热板6和裸管部2c上的霜也同样融解,变成水而要向下方滴下。尤其是紧密贴合部6c和裸管部2c间隙的霜成为水膜A状态,因其表面张力而附着(图3),并从水膜A成长为水滴B。但是,由于引导部6d的倾斜而向外侧移动,不会滴下到除霜加热器5上便落下。
而且,附着在传热板6和裸管部2c上的霜由于由除霜加热器5迅速地被加热,因而,用较短的时间干燥的结果,增加了上述的滴下动作(限制了向除霜加热器5上的滴下)的可靠性。
因此,由引导部6d进行的除霜水的引导作用的结果,可以防止除霜加热器5(外侧玻璃管5c)的急剧冷却。其结果,可以抑制外侧玻璃管5c的破损,或者产生霜的蒸发声音,进而可以抑制除霜加热器5的热变形等。
另外,这种结构是如上所述利用热对流现象对难以直接受到除霜加热器5的热的冷却管2进行加热的结构。因此,尤其是可以使除霜加热器5的热向霜融解困难的冷却器1的上部有效地移动,可以实现除霜时间的缩短。
再有,在传热板6的覆盖部6a上设有贯通部6e。因此,热气也不会充满在覆盖部6a内,热气从贯通部6e向上方逸出。也可以利用从贯通部6e逸出的热气的上升气流来加热附着在冷却管2上的霜。这样一来,可以促进除霜作用,可以期待除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除霜加热器5除了向用导热好的导体(铝材)形成的传热板6的导热作用而外,还进行向周围的辐射加热。因此,还可以利用该辐射加热作用促进除霜作用,可以实现能进一步缩短除霜时间和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再有,传热板6的紧密贴合部6c连续地形成在覆盖部6a的长度方向上。因此,可以确保向裸管部2c的传热面积,能有效地向裸管部2c传热。因此,在有助于除霜效率的提高的同时,增加了传热板6的向裸管部2c的固定面积,能将传热板6更可靠地固定在冷却管2上。
另外,由于在将传热板6向裸管部2c进行安装的同时,可进行紧密贴合部6c与裸管部2c的紧密贴合,因而,组装作业性良好,能抑制零部件数的增加,并实现结构的简化。
再有,冷却器1做成将传热板6固定在构成冷却器1的冷却管2的裸管部2c上,并将除霜加热器5安装在传热板6上的结构。因此,传热板6具有稳定地确保除霜加热器5和传热板6的距离的功能。与此同时,可以期待作为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品质维持及除霜运转的可靠性提高。
而且,由于除霜加热器5与裸管部2c及传热板6接近,因而可实现将冷却器1和除霜加热器5所占的高度尺寸设定得较短。其结果,作为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可实现小型化,向冷冻机器等的搭载变得容易。
另外,传热板6的材料从导热性、电蚀等的腐蚀方面考虑使用与冷却管2相同的铝材料,但作为种类,其中以使用纯铝类为最佳。另外,也可以使用其它铝合金。再有,在对冷却器1进行涂装等裸管部2c的表面被覆盖的情况下,或者在发生电蚀的影响较小的环境中,也可以使用铝以外的金属和其它的导热性材料。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并且,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周边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2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图6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之点在于:通过由设在传热板6的固定部6B上的圆弧状夹持部6H夹住盖5d的全周来进行除霜加热器5的向传热板6的固定。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更牢固地将除霜加热器5固定在传热板6上。另外,可以将传热板6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做得稍短,可以更紧凑地构成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2,具有如下结构:多条冷却管2在上下方向配置,最下段的冷却管2作为翅片不贯通的裸管部2c,除霜加热器5以加热裸管部2c的方式配置,在除霜加热器5的上方配置了由覆盖除霜加热器5上部的覆盖部6a和与覆盖部6a连续并与裸管部2c紧密贴合的紧密贴合部6c构成的传热板6。
这样一来,除霜加热器5通过传热板6积极地加热冷却管2,并由此而能提高冷却管2内的制冷剂的热对流效应。其结果,能提高除霜效率,能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另外,通过在位于最下段的裸管部2c附近配置除霜加热器5,从而可以压缩由冷却器1和除霜加热器5所占的高度尺寸,能实现缩小由冷却器1和除霜加热器5所占的空间。
并且,紧密贴合部6c以沿着裸管部2c的外周紧密贴合的方式弯曲加工而成。由此,传热板6和冷却管2之间的传热能良好地进行,能使冷却管2内的热对流效应有效地发生作用。另外,由于是由弯曲加工进行的与冷却管2的紧密贴合,因而用这种紧密贴合结构能将传热板6固定在冷却器1上,可实现零部件数的减少并简化结构。
另外,传热板6具有与紧密贴合部6c连续地形成、前端从除霜加热器5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引导部6d。
由此,限制在除霜时从冷却器1滴下的除霜水通过覆盖部6a向除霜加热器5上滴下,并由引导部6d将已滴下到覆盖部6a上的除霜水向规定位置引导并滴下。
因此,抑制除霜水顺着裸管部2c直接滴下到除霜加热器5上,能够将由此引起的蒸发声音和由直接向除霜加热器滴下引起的除霜加热器的热变形等防患于未然。
另外,紧密贴合部6c连续地设置在传热板6的长度方向侧缘上。由此,可以增加由传热板6进行的向冷却管2的传热面积,可以强化冷却管2的热对流效应,可期待除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另外,随着紧密贴合部面积的增加,还可以增加传热板6的向冷却管2的固定面积,可以将传热板6更牢固地固定在冷却管2上。
另外,传热板6具有固定除霜加热器5的固定部6B。由此,能够稳定传热板6和除霜加热器5的距离。因此,可以得到稳定的除霜作用。并且,由于可以不需要用于固定除霜加热器5的其它构成零部件或将其简化,因而,可以提高传热板6的附加价值,可以减少零部件数。
另外,覆盖部6a具有来自除霜加热器5的空气向上方逸出的贯通部6e。由此,就冷却器1的除霜而言,不仅通过借助于传热板6的传热得到的冷却管2的热对流效应进行外,还通过起因于由位于除霜加热器5侧的空气从贯通部6e逸出的上升气流加热来附着在冷却管2上的霜。因此,可以期待除霜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实施方式3)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3。并且,对于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2不同之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传热板不仅具有覆盖部和紧密贴合部,还具有与除霜加热器紧密贴合了的受热部。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主视图。图8是该实施方式3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侧视图。图9是该实施方式3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周边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图1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3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剖视立体图。
图7~图10中,本实施方式的传热板6具有位于除霜加热器5上方并覆盖除霜加热器5的较长的覆盖部6A。另外,传热板6具有设于覆盖部6A的长度方向一侧的紧密贴合部6c1。另外,传热板6具有与紧密贴合部6c1连接并与除霜加热器5的大致整个周面(约3/4)紧密贴合的受热部6i。再有,传热板6具有与受热部6i连接并与紧密贴合部6c1分离地位置的紧密贴合部6c2。这些可以通过将一块铝板进行压力加工和弯曲加工、或者挤压成形等加工方法一体成形。该传热板6也可以根据需要由多个零件形成。
覆盖部6A用于防止除霜时的除霜水降落到除霜加热器5上,虽然做成向一个方向倾斜,但也可以做成中央向上隆起的人字形。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对其表面进行亲水性加工。而且,利用上述的倾斜在与紧密贴合部6c2之间形成空间,并将该空间作为贯通部6E。
再有,受热部6i弯曲加工成与除霜加热器5的外侧玻璃管5c的外径一致。受热部6i的构成为,通过该弯曲加工形成与外侧玻璃管5c紧密贴合的面接触,有效地接受除霜加热器5的热,并将除霜加热器5固定在传热板6上。
另外,紧密贴合部6c1、6c2弯曲加工成与裸管部2c的外径一致,并形成与裸管部2c紧密贴合的面接触。而且,紧密贴合部6c1、6c2将其弯曲加工方向作为抱住裸管部2c的方向。因此,在其安装时,例如将紧密贴合部6c1、6c2的间隔H(图9)设定成与一对裸管部2c的间隔相等。由此,在冷却器1完成后,首先,利用裸管部2c的一些可挠变形力使其间隔变窄,并用紧密贴合部6c1、6c2夹住裸管部2c。然后,可以利用裸管部2c的复原作用(回弹作用)形成紧密贴合关系,再用夹具等进一步使紧密贴合部6c1、6c2与裸管部2c的紧密贴合变得牢固,从而可完成传热板6的安装。另外,可以在形成这种紧密贴合关系的同时,将传热板6向裸管部2c更可靠地进行固定。
而且,紧密贴合部6c1在覆盖部6A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而紧密贴合部6c2与紧密贴合部6c1同样地在受热部6i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上。因此,可较广地确保与裸管部2c的紧密贴合面积,可形成充分的传热面积。
另外,将传热板6向裸管部2c紧密贴合并固定的方法除了利用上述裸管部2c的可挠变形作用来进行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例如在冷却器1的组装工序中,在向裸管部2c插入了传热板6的紧密贴合部6c1、6c2之后,对冷却管2进行机械扩管或液压扩管,将裸管部2c的外径做成传热板6的紧密贴合部6c1、6c2的内径以上。
这种情况下,可同时进行传热板6的向裸管部2c的紧密贴合固定以及冷却管2与翅片4的固定,作业效率更高。
另外,还有在使紧密贴合部6c1、6c2向裸管部2c紧密贴合之后,通过铝钎焊紧密贴合部6c1、6c2从而将传热板6固定在冷却器1上的方法。
如上构成的冷却器1搭载在冷冻机器等上进行冷却运转。而且,除霜运转时,冷却运转停止,对除霜加热器5通电。由此,传热板6的受热部6i被直接加热,使附着在受热部6i上的霜融解。与此同时,通过紧密贴合部6c1、6c2向冷却管2侧进行传热,冷却管2的裸管部2c被迅速地加热。
其结果,滞留在裸管部2c内部的制冷剂受到由裸管部2c的加热得到的热,液体成分进行高温化的同时被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从下方向上方的热移动。
即,除霜加热器5借助于传热板6积极地加热冷却管2,并由此能提高冷却管2内的制冷剂的热对流效应。其结果,可以提高除霜效率,可以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因此,在冷却器1的冷却管2内,由于上述的热移动、所谓热对流现象而使温度从下方向上方逐渐上升,附着在翅片4和冷却管2上的霜开始融化。
由此,霜变成水滴或者以块状态落下到传热板6的覆盖部6A上,并因覆盖部6A的倾斜而向下方落下。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1是利用热对流现象对难以直接受到除霜加热器5的热的冷却管2进行加热的结构。因此,尤其是可使除霜加热器5的热有效地向霜的融解困难的冷却器1的上部移动,可实现除霜时间的缩短。
再有,由于在传热板6的覆盖部6A上设有贯通部6E,因此,热气也不会充满覆盖部6A内,热气可以从贯通部6E向上方逸出,也可以利用该上升气流来加热附着在冷却管2上的霜。这样一来,可以促进除霜作用,可以期待除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传热板6用导热好的导热体(铝材)形成,而且除霜加热器5的一部分从受热部6i露出。因此,除了导热作用外,还可以进行向覆盖部6A的辐射加热,能够加热传热板6。因此,可以利用该辐射加热作用促进除霜作用,可以实现进一步缩短除霜时间和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再有,传热板6的紧密贴合部6c1、6c2在覆盖部6A和受热部6i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因此,可确保向裸管部2c的传热面积,能有效地向裸管部2c传热。因此,在有助于除霜效率的提高的同时,增加了传热板6的向裸管部2c的固定面积,能将传热板6更可靠地固定在冷却管2上。
另外,由于在将传热板6向裸管部2c进行安装的同时,可进行紧密贴合部6c1、6c2与裸管部2c的紧密贴合,因而组装作业性良好,能抑制零部件数的增加,并实现结构的简化。
再有,冷却器1做成将传热板6固定在构成冷却器1的冷却管2的裸管部2c上,并将除霜加热器5安装在传热板6上的结构。因此,传热板6还可以起到稳定地确保除霜加热器5和冷却管2的距离的功能。因此,可期待作为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品质维持及除霜运转的可靠性提高。
而且,可以将冷却器1和除霜加热器5所占的高度尺寸设定得较短。其结果,作为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可实现小型化,并在向冷冻机器等的搭载中成为有效的结构。
另外,传热板6的材料从导热性、电蚀等的腐蚀方面考虑使用与冷却管2相同的铝材料,但最好是在它们中使用纯铝类。另外,也可以使用其它铝合金。再有,在对冷却器1进行涂装等覆盖裸管部2c表面的情况下,或者在发生电蚀的影响较小的环境中,也可以使用铝以外的金属和其它导热性材料。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3,传热板6具有与除霜加热器5的发热面紧密贴合的受热部6i。由此,能将除霜加热器5的热从受热部6i经由传热板6向冷却管2传热,能由除霜加热器5对冷却管2积极地加热。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冷却管2内的制冷剂的热对流效应。其结果,能提高除霜效率,能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另外,通过在位于最下段的裸管部2c附近配置除霜加热器5,从而可以压缩由冷却器1和除霜加热器5所占的高度尺寸。因此,能实现缩小由冷却器1和除霜加热器5所占的空间。
并且,紧密贴合部6c1、6c2以沿着裸管部2c的外周紧密贴合的方式弯曲加工而成。由此,在传热板6和冷却管2之间的传热可良好地进行,能使冷却管2内的热对流效应有效地作用。另外,由于是通过弯曲加工得到的与冷却管2的紧密贴合,因而,用这种紧密贴合结构能将传热板6固定在冷却器1上,能减少零部件数并简化结构。
另外,受热部6i与紧密贴合部6c1、6c2连续地形成。由此,能以损失少的状态将除霜加热器5的热传递给冷却管2,可期待除霜效率的提高。
另外,紧密贴合部6c1、6c2连续地设置在传热板6的长度方向侧缘上。由此,可增加由传热板6进行的向冷却管2的传热面积,可以强化冷却管2的热对流效应,可期待除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另外,伴随着紧密贴合部面积的增加,还可以增加传热板6的向冷却管2的固定面积,可以更牢固地将传热板6固定在冷却管2上。
另外,受热部6i具有将除霜加热器5固定在传热板6的固定功能。由此,可稳定冷却管2和除霜加热器5的距离。因此,可以得到稳定的除霜作用。并且,可以不需要用于固定除霜加热器5的别的构成零部件或将其简化。
另外,覆盖部6A具有来自除霜加热器5的空气向上方逸出的贯通部6E。由此,就除了冷却器1的除霜而言,不仅利用借助于传热板6的传热得到的冷却管2的热对流效应,还利用起因于位于除霜加热器5侧的空气从贯通部6E逸出的上升气流来加热附着在冷却管2上的霜。因此,可以期待除霜效率进一步提高。
(说明实施方式4)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4。并且,对于与实施方式1、2、3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2、3不同之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除霜加热器与冷却器的侧面接触地安装。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主视图。图12是该实施方式4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侧视图。图13是该实施方式4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除霜加热器周边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在图11~图13中,与实施方式1~3相同,冷却管2是将铝管交替地形成直管部2a和弯曲成180度的弯管部2b,并弯曲加工成曲折状蛇行的弯曲形状而成,并贯通着多个翅片4。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未设有如实施方式1~3的裸管部2c。
并且,就冷却器1a而言,冷却管2的直管部2a在大致水平的方向配置。冷却管2加工成弯曲形状,多个直管部2a位于上下方向。在该各直管部2a上与直管部2a正交地将除霜加热器5安装在直管部2a的侧面上。
除霜加热器5是由将金属电阻体形成线圈状的加热线5a、包覆加热线5a的用铝成形的金属管5f和填充在金属管5f内的绝缘材料5g构成的金属管加热器(图13)。
从导热性、电蚀等的腐蚀方面考虑,金属管5f使用与冷却管2同种类的纯铝类材料为最佳,但也可以使用其它铝合金。
另外,在金属管5f上焊接有弯曲成与冷却管2(直管部2a)的外径大致相等的金属架6j。该金属架6j的材质最好与金属管5f相同。另外,最好使金属架6j在冷却管2的外周尽可能长(例如,半周以上)地紧密贴合。
因此,通过将金属架6j紧密贴合地固定在冷却管2的直管部2a上,从而完成除霜加热器5向冷却器1a的安装固定。根据需要,通过在金属架6j紧密贴合在冷却管2上的状态下,使用夹具使金属架6j的开口缩小,可以将除霜加热器5更牢固地固定在冷却管2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除霜加热器5安装在与冷却管2的弯管部2b接近的直管部2a上,因而,处于与翅片4接触或接近的位置。
其结果,除霜加热器5是与冷却器1a(冷却管2)紧密贴合的结构,并成为在冷却器1a的宽度尺寸内配置的结构,作为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成为极紧凑的结构。
再有,金属管5f由于通过金属架6j紧密贴合并固定在直管部2a上,因而,与冷却管2和翅片4同样被冷却。这时,由于金属管5f作为冷却器1a的一部分而使传热外表面面积增加,因而发挥了使冷却器1a的冷却能力增大的作用。
如上那样构成的冷却器1a被搭载在冷冻机器等上进行冷却运转。并且,在除霜运转时,冷却运转停止,对除霜加热器5通电。
其结果,滞留在直管部2a内部的制冷剂受到由直管部2a的加热产生的热,使液体成分进行高温化的同时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从除霜加热器5的安装侧向安装相反方向一侧的热移动和从下方向上方的热移动。
换言之,通过高效地进行直管部2a的加热,可实现冷却管2的管内对流的提高,对于难以除霜的冷却器1a的上部也能高效地进行除霜。由此,能缩短除霜时间,能大幅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因此,在冷却器1a的冷却管2内,利用上述的热移动、所谓热对流效应温度从横向和下方向上方逐渐上升,附着在翅片4和冷却管2上的霜开始融化。由此,霜变成水滴顺着翅片4的表面向下方落下。
另外,由于做成将除霜加热器5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配置,所以附着在金属管5f上的霜(水滴)因自重而向下方引导并滴下。因此,能够将除霜水的蒸发所需要的除霜加热器5的热量限制到最小限度,可将除霜加热器5的热用于冷却器1a的加热,可提高除霜效率。
而且,附着在金属管5f和直管部2a上的霜(水滴)由除霜加热器5迅速地被加热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干燥。其结果,可以将除霜加热器5的大量热用于霜的融解,可缩短除霜时间。
另外,由于是利用如上所述的热对流现象加热冷却管2的结构,因而尤其是可使除霜加热器5的热还向霜的融解困难的冷却器1a的上部有效地移动,可实现除霜时间的缩短。
再有,在除霜运转时,除了对冷却器1a的导热作用外,效果虽少但进行向周围的辐射放热。因此,利用金属管5f的辐射放热作用可促进除霜作用,可期待除霜时间的进一步缩短和除霜时的电力消耗的减少。
虽然融解了的霜和水会与金属管5f接触,但金属管5f的热向冷却管2传递,金属管5f的表面温度降低。因此,即使霜和水附着在金属管5f的表面上,也可以防止因突沸现象等产生异常声音(蒸发声音)。
再有,金属管5f由于用导热好的导体(铝材)形成,因而,在冷却运转时,作为冷却器1a的一部分使传热外表面面积增加,用于冷却器1a的冷却能力的增大。金属管5f由于很少破损,因而,还可以经受住随着异常的结霜产生的压力,可抑制由破损引起的加热线5a的露出。
再有,由于用与冷却管2相同的金属材料成形金属管5f和金属架6j,所以伴随着除霜加热器5的发热和发热停止的热膨胀、热收缩稳定。因此,可以抑制除霜加热器5(金属管5f)和冷却器1a(冷却管2)的接触产生变形。其结果,在长期使用中都能得到稳定的除霜作用。
再有,由于是将除霜加热器5的热直接向低温的直管部2a(冷却管2)导热的结构,因而,可以使除霜加热器5的表面温度在可燃性制冷剂的发火温度以下。因此,即使万一发生在冷却管2内流动的可燃性制冷剂的泄漏的场合,也能抑制可燃性制冷剂的着火,能确保安全性。
另外,由于在将除霜加热器5(金属架6j)向直管部2a安装的同时可得到除霜加热器5向冷却器1a的传热结构(紧密贴合的结构),所以其组装作业性良好,能抑制零部件数的增加而简化结构。
再有,通过采用冷却器1a和除霜加热器5的紧密贴合的结构,可以尽可能抑制冷却器1a和除霜加热器5所占的空间容积。其结果,作为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可实现紧凑化,在向冷冻机器等的搭载中成为有利的结构。
此外,通过在金属管5f的与冷却管2非接触的部分上设置放热用的肋或翅片还可以进一步降低金属管5f的表面温度。
再有,准备发热容量不同的除霜加热器,在例如除霜困难的冷却器1a的上部配置大容量的除霜加热器,在除霜容易的冷却器1a的下部配置小容量的除霜加热器,也可以高效地加热冷却器1a。
如以上的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除霜加热器5与冷却器1a的侧面接触地设置。这样,在除霜时,由除霜加热器5积极地加热冷却管2,可以有效利用冷却管2内的制冷剂的热对流效应,可以提高除霜效率。其结果,可以大幅降低除霜时间和除霜时的电力消耗。另外,由于使除霜加热器5与冷却管2紧密贴合,因而可将冷却管2和除霜加热器5所占的空间容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可做成紧凑的结构。
并且,冷却管2由多个直管部2a和将多个直管部2a呈蛇行状连接的弯管部2b构成,除霜加热器5与多个直管部2a可导热地且以与多个直管部2a正交的方式固定。
由此,可以做成将除霜加热器5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配置。其结果,在除霜运转时,可以使附着在除霜加热器5表面上的除霜水因自重而向下方引导并滴下。因此,能够将除霜水的蒸发所需要的除霜加热器5的热量限制到最小限度,可将除霜加热器5的热用于冷却器1a的加热。因此,能提高除霜效率。
而且,除霜加热器5由加热线5a、包覆加热线5a的金属管5f和填充在金属管5f内的绝缘材料5g构成。由此,可由金属管5f将除霜加热器5的热有效地传递给冷却管2。其结果,可以将除霜加热器5的表面温度抑制得很低,可抑制管裂提高安全性。
另外,在金属管5f的外周面上设有用将除霜加热器5固定在冷却管2上的金属架6j。由此,可以有效地进行除霜加热器5向冷却管2的热传递。
另外,金属管5f和金属架6j用与冷却管2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由此,伴随着除霜加热器5的发热和发热停止的热膨胀、热收缩稳定,可以抑制除霜加热器5的金属管5f和冷却器1a的冷却管2的接触产生变形。其结果,在长期使用中都能得到稳定的除霜作用。
(实施方式5)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5。本实施方式是搭载了实施方式1、2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冰箱。对于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4是切开了搭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冰箱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5是该实施方式5的冷却器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14、图15中,冰箱具有:由绝热箱体构成且在内部设有多个储藏室(未图示)的主体11;与各储藏室对应地设置的门12a、12b、12c、12d;以及冷却储藏室的冷却装置。
冷却装置具有将压缩机13、冷凝器、减压装置(均未图示)和冷却器1连接成环状的冷冻循环,制冷剂使用可燃性制冷剂(例如,异丁烷)。
冷却器1的结构如实施方式1、2所示,并配置在形成于主体11下部的冷却室14内。
另外,在主体11上设有与冷却室14邻接并与各储藏室连通的管道15、16。管道15、16的构成为,利用设于冷却室14中的送风机17将由冷却器1冷却后的冷风如图15的箭头所示在各储藏室中循环。并且,冷气的循环结构由于可以使用众所周知的结构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再有,压缩机13配置在主体11的上方后部,由此主体11做成确保储藏室的储藏有效容积的结构。
下面,对如上构成的冰箱说明其动作。另外,对冷却器1的详细结构使用图1~图6予以说明。
压缩机13运转,随着冷却运转的进行整个冷却器1被冷却。在此,传热板6由于紧密贴合部6c与裸管部2c紧密贴合,因而与冷却管2和翅片4同样地被冷却。这时,传热板6由于作为冷却器1的一部分使传热外表面面积增加,因而起到使冷却器1的冷却能力增大的作用。
再有,当冷却运转继续进行时,冷却器1的冷却管2、裸管部2c及翅片4的表面结霜。
在此,如众所周知以压缩机13的累积运转时间等为标准从冷却运转转换为除霜运转时,则对除霜加热器5(加热线5a)附加规定电压。通过对该除霜加热器5附加规定电压,从而除霜加热器5的内侧玻璃管5b和外侧玻璃管5c的表面温度上升,利用其辐射热加热传热板6和裸管部2c。
其结果,裸管部2c由除霜加热器5的辐射热和来自借助于紧密贴合部6c的传热板6的传热被加热。
尤其是,冷却器1如实施方式1、2中说明地那样,裸管部2c和除霜加热器5的相对距离较短。并且,由来自玻璃管5b、5c上部的辐射热加热裸管部2c。由此,裸管部2c被高效地加热。其结果,附着在裸管部2c表面的霜在短时间内融解。
另外,除霜时已融解的霜会从裸管部2c及翅片4的下方落下。但是,如实施方式1、2中说明地那样,由于利用传热板6的覆盖部6a、紧密贴合部6c和引导部6d抑制了水滴直接滴下到变成高温的外侧玻璃管5c的表面,因而可防止蒸发声音的发生。
再有,裸管部2c被加热后的冷却器1通过从裸管部2c向冷却管2的导热,而进行从下方向上方的加热。其结果,利用如实施方式1、2中说明的热对流作用,冷却器1自下方向上方被加热,整体被有效地除霜。
换言之,通过有效地进行裸管部2c的加热,从而可以实现冷却管2的导热和热对流效应的提高,即使对于难以除霜的冷却器1的上部也能有效地进行除霜。因此,能缩短除霜时间,能大幅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另外,传热板6由于在覆盖部6a上设有贯通部6e,由此,不会使伴随除霜加热器5的辐射热的热气充满由传热板6和除霜加热器5形成的空间内。因此,可以利用从贯通部6e逸出的上升气流将伴随除霜加热器5的辐射热的热气的热传递到冷却器1的翅片4。
此外,在传热板6的覆盖部6a上设置的贯通部6e也可用于冷却时的通风,从而也可抑制阻碍由送风机17进行的冷风循环,可以抑制冷却性能的降低。
再有,冰箱是将除霜加热器5的热向低温的传热板6和裸管部2c传递的结构。因此,可以使除霜加热器5的表面温度在可燃性制冷剂的发火温度以下。而且,将除霜加热器5做成具有内侧玻璃管5b和外侧玻璃管5c的双层管式辐射加热器。这样一来,即使万一发生在冷却管2内流动的可燃性制冷剂泄漏的场合,也能抑制可燃性制冷剂的着火,能确保安全性。
另外,冰箱如实施方式1、2中说明地那样,减少由除霜加热器5和冷却器1所占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高度尺寸。因此,可使冷却室14的容积变小而可增加储藏室的物品容纳容积。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将实施方式1、2所示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用于冰箱中,但即使将实施方式3所示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用于冰箱中,不仅得到从实施方式3所示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能得到的效果,还作为冰箱也能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说明实施方式6)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6。本实施方式是搭载了实施方式4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冰箱。对于与实施方式1~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冰箱的局部剖侧视图。图17是该实施方式6的冰箱的冷却器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冷却器1a的结构如实施方式4所示,配置在形成于主体11的背面下部的冷却室14内。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5相同。
下面,对如上构成的冰箱说明其动作。另外,对冷却器1a的详细结构使用图11~图13予以说明。
压缩机13运转,随着冷却运转的进行,整个冷却器1a被冷却。在此,由于金属管5f通过金属架6j紧密贴合地固定在直管部2a上,所以冷却管2和翅片4同样地被冷却。这时,金属管5f由于作为冷却器1的一部分使传热外表面积增加,所以起到使冷却器1的冷却能力增大的作用。当冷却运转进一步继续进行时,冷却器1的冷却管2、翅片4的表面结霜。
在此,如众所周知以压缩机13的累积运转时间等为标准从冷却运转转换为除霜运转时,则对除霜加热器5(加热线5a)附加规定电压。通过对该除霜加热器5附加规定电压,从而除霜加热器5的表面温度上升,通过金属管5f加热直管部2a。其结果,附着在金属管5f和直管部2a表面上的霜在短时间融解。
换言之,通过有效地进行直管部2a的加热,可实现冷却管2的热对流效应的提高,即使对于难以除霜的冷却器1的上部也能有效地进行除霜。因此,能缩短除霜时间,能大幅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再有,冰箱是将除霜加热器5的热直接向低温的直管部2a(冷却管2)导热的结构。因此,可以如实施方式4中说明地那样使除霜加热器5的表面温度在可燃性制冷剂的发火温度以下。因此,即使万一发生在冷却管2内流动的可燃性制冷剂泄漏的场合,也能抑制可燃性制冷剂的着火,能确保安全性。
另外,冰箱如实施方式4中说明地那样,减少由除霜加热器5和冷却器1所占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高度尺寸。因此,可使冷却室14的容积变小而能增加储藏室的物品容纳容积。
如以上的说明,根据实施方式5、6,具备:具有实施方式1~4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冷冻循环装置;由内部具有冷冻循环装置且一面开口了的绝热箱体构成的主体11;和开闭开口的门12a~12d。
由此,有效利用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1、1a的除霜特性,提高除霜效率,可大幅降低除霜时的电力消耗。
另外,是通过传热板6的紧密贴合部6c、6c1、6c2或受热部6i将除霜加热器5的热向冷却管2传递的结构并加热冷却管2的结构。或者是用除霜加热器5直接加热冷却管2的结构。因此,不必降低除霜加热器5的热容量变可将除霜加热器5的表面温度抑制在可燃性制冷剂的发火温度以下,可维持安全性。
另外,可压缩由冷却器1和除霜加热器5所占的高度尺寸,可缩小由冷却器1和除霜加热器5所占的空间。因此,可更广地确保物品储藏装置内的物品容纳容积,可提高物品的容纳性和使用性能。
另外,可以使除霜加热器5的辐射热在冷却室14的壁面反射并用于冷却器1的加热。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除霜效率,缩短除霜运转的时间,抑制电力消耗。

Claims (17)

1.一种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由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冷却管和贯通上述冷却管的多个翅片构成的冷却器;以及以利用管内对流效应使上述冷却管内部的上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式配置的除霜加热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除霜加热器以通过空间直接加热上述冷却管的方式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多条上述冷却管蛇行且沿上下方向配置,最下段的冷却管作为上述翅片不贯通的裸管部,上述除霜加热器配置成加热上述裸管部,在上述除霜加热器的上方配有由覆盖上述除霜加热器上部的覆盖部和与上述覆盖部连续并与上述裸管部紧密贴合的紧密贴合部构成的传热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紧密贴合部弯曲加工成沿着上述裸管部的外周紧密贴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传热板具有与上述紧密贴合部连续地形成且前端在自上述除霜加热器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引导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紧密贴合部连续地设置在上述传热板的长度方向侧缘上。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传热板具有固定上述除霜加热器的固定部。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覆盖部具有来自上述除霜加热器的空气向上方逸出的贯通部。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传热板具有与上述除霜加热器的发热面紧密贴合的受热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受热部与上述紧密贴合部连续地形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受热部具有将上述除霜加热器固定在上述传热板上的固定功能。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除霜加热器与上述冷却器的侧面接触地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管包括多个直管部和蛇行状地连接上述多个直管部的弯管部,上述除霜加热器与上述多个直管部可导热,且与上述多个直管部正交地被固定。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除霜加热器包括加热线、包覆上述加热线的金属管和充填在上述金属管内的绝缘材料。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金属管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将上述除霜加热器固定在上述冷却管上的金属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管和上述金属架用与上述冷却管相同的金属材料成形。
17.一种物品储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如权利要求1~16任何一项所述的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冷冻循环装置;在内部具有上述冷冻循环装置且由一面开了口的绝热箱体构成的主体;以及开闭上述开口的门。
CN2008101763391A 2007-11-22 2008-11-20 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及物品储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10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02676A JP2009127925A (ja) 2007-11-22 2007-11-22 除霜ヒータ付き冷却器および物品貯蔵装置
JP2007302681 2007-11-22
JP2007-302676 2007-11-22
JP2007302681A JP2009127926A (ja) 2007-11-22 2007-11-22 除霜ヒータ付き冷却器および物品貯蔵装置
JP2007302676 2007-11-22
JP2007-302681 2007-11-22
JP2007-314326 2007-12-05
JP2007314326A JP2009138993A (ja) 2007-12-05 2007-12-05 除霜ヒータ付き冷却器および物品貯蔵装置
JP2007314326 2007-12-0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72402A Division CN101839608B (zh) 2007-11-22 2008-11-20 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及物品储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1016A true CN101441016A (zh) 2009-05-27
CN101441016B CN101441016B (zh) 2012-07-04

Family

ID=40725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633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1016B (zh) 2007-11-22 2008-11-20 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及物品储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27925A (zh)
CN (1) CN10144101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10591A (zh) * 2014-12-15 2017-08-29 Lg 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除霜装置的冰箱
CN110849040A (zh) * 2018-08-20 2020-02-28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的换热器组件及具有该换热器组件的冰箱
WO2020125446A1 (zh) * 2018-12-20 2020-06-25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除霜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26173A (ja) * 2015-07-16 2017-0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冷蔵庫
JP2020133933A (ja) * 2019-02-14 2020-08-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霜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冷蔵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8270A (ja) * 1983-10-03 1985-05-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蔵庫
JP2001099552A (ja) * 1999-09-29 2001-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貯蔵庫
JP2004190959A (ja) * 2002-12-11 2004-07-08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2007155200A (ja) * 2005-12-05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却器およびこの冷却器を備えた冷蔵庫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10591A (zh) * 2014-12-15 2017-08-29 Lg 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除霜装置的冰箱
CN110849040A (zh) * 2018-08-20 2020-02-28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的换热器组件及具有该换热器组件的冰箱
CN110849040B (zh) * 2018-08-20 2021-07-23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的换热器组件及具有该换热器组件的冰箱
WO2020125446A1 (zh) * 2018-12-20 2020-06-25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除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1016B (zh) 2012-07-04
JP2009127925A (ja) 200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18938A (en) Heat exchanger
EP0336751B1 (en) Water heater
CN101441016B (zh) 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及物品储藏装置
NZ532679A (en) Improved water heater
KR101742587B1 (ko) 증발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US11073323B2 (en)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same
CN101158532A (zh) 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和具有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的冰箱
JP2002267331A (ja) 冷蔵庫
JP2009127926A (ja) 除霜ヒータ付き冷却器および物品貯蔵装置
US11313596B2 (en)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same
CN101839608B (zh) 带除霜加热器的冷却器及物品储藏装置
US4527624A (en) Cooling device for refrigerator
JP2020133933A (ja) 除霜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冷蔵庫
KR20170109943A (ko) 증발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US11408663B2 (en)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same
JP4624240B2 (ja)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を備えた冷却貯蔵庫
KR100706726B1 (ko) 냉장고
KR101951207B1 (ko) Pcm 축냉모듈용 제상히터
JP2010025358A (ja) 除霜ヒータ付き冷却器および物品貯蔵装置
JP5020159B2 (ja) 熱交換器、冷蔵庫及び空調装置
JP2008215786A (ja) 除霜ヒータ付き冷却器と除霜ヒータ付き冷却器を備えた冷蔵庫
EP4151933A1 (en) Refrigerator
US11098944B2 (en)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same
WO2023068023A1 (ja) 冷蔵庫
KR100577427B1 (ko) 냉장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