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4141A - 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34141A CN101434141A CNA2008102032389A CN200810203238A CN101434141A CN 101434141 A CN101434141 A CN 101434141A CN A2008102032389 A CNA2008102032389 A CN A2008102032389A CN 200810203238 A CN200810203238 A CN 200810203238A CN 101434141 A CN101434141 A CN 1014341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plate body
- vacuum
- corner
- tho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吸附件、活动支架及真空滚筒组。吸附件用以吸附矩形板体,矩形板体上具有与矩形板体大小相同的薄膜。活动支架位于薄膜的一侧,具有朝吸附件倾斜的支撑臂,可沿薄膜往返地线性移动。真空滚筒组位于支撑臂的末端,与支撑臂夹有钝角,包括多个并排的滚筒,滚筒具有真空吸孔,并由首位滚筒抵靠薄膜的一转角,与吸附件共同夹合矩形板体,当活动支架带动真空滚筒组自薄膜转角朝其对应角的方向线性移动、滚筒同向地同步转动以及真空吸孔间断地吸引薄膜的同时,薄膜转角被掀起后便沿滚筒的同侧依序脱离矩形板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利用真空吸力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面板生产中进行偏光板的组装时,首先需要将用以保护偏光板表面的离形膜予以剥离,其中传统用以剥离偏光板的离形膜的技术手段,可利用粘着胶带或具粘着材料的滚轮来沾粘离形膜,以便使离形膜于偏光板上剥离。
然而,不论是利用黏着胶带或具黏着材料的黏轮来进行剥离离形膜,黏着胶带或黏轮于长时间使用下势必削减其沾粘的效果,因此,必须花费额外的成本对粘着胶带或上述粘轮进行更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揭露一种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以达到快速地分离薄膜与板体,亦不需使用任何黏着胶带或黏轮等辅助耗材,以节省购买黏着胶带或黏轮所需的成本。
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包括吸附件、活动支架及真空滚筒组。吸附件用以吸附并压迫矩形板体,矩形板体背对吸附件的一面贴覆有与矩形板体形状大小相同的薄膜。活动支架位于吸附件的一侧,具有倾斜地朝吸附件延伸的支撑臂。真空滚筒组倾斜地设于支撑臂朝吸附件延伸的末端,真空滚筒组包括多个并排的滚筒,此些滚筒具有真空吸孔,并由接近支撑臂的首位滚筒抵靠薄膜的转角,与吸附件共同夹合矩形板体的转角,其中当此些滚筒同向地同步转动且间断地真空吸引薄膜并掀起转角时,活动支架带动真空滚筒组自薄膜的转角朝其对应角的方向线性移动,薄膜便沿所有此些滚筒的同侧依序脱离矩形板体。
各滚筒上分别具有多个真空吸孔组,此些真空吸孔组平行该滚筒的轴心线,并列地环绕于滚筒的圆周面,且此些真空吸孔组由多个真空吸孔线性排列而成。
各滚筒还包括活动外筒和固定内筒,活动外筒包括第一信道,第一信道沿活动外筒的轴心线,贯穿活动外筒,此些线性排列的真空吸孔分别排列于活动外筒的外表面并经活动外筒接通第一通道,固定内筒,固定于第一通道中,可供活动外筒独立地对应该固定内筒转动。
固定内筒包括第二信道、第三信道及多个贯穿孔。第二通道纵向贯穿固定内筒的轴心线。第三信道贯穿固定内筒围绕第二信道的侧壁且平行第二信道,并对外接通第一真空产生器。贯穿孔排列于固定内筒的外表面并接通第三信道,贯穿孔的排列方式对应于各真空吸孔组的真空吸孔的排列方式。
各滚筒还包括轴承,轴承包括轴体、二密封体及枢转件,轴体位于第二通道中,其两端伸出该活动外筒外。二密封体分别套设于轴体伸出第二通道的两端,并封闭该第一通道的入口,该其中一密封体具有一通气道,该通气道接通第一真空产生器与第三通道。以及枢转件位于轴体伸出活动外筒外的一端,独立地相对轴体枢转,并连动活动外筒转动。
此支撑臂具有动力转轮,该动力转轮藉由传动带连动该其中一滚筒的枢转件转动。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为一种分离薄膜与板体的方法,包括吸起矩形板体,其中矩形板体被吸附的背面贴覆有形状大小相同于矩形板体的薄膜,使真空滚筒组的首位滚筒抵靠薄膜的转角,其中可真空滚筒组为多个可真空吸引的并排滚筒,以及同时进行(1)使所有滚筒同向地同步转动、(2)使所有滚筒开始间断地提供真空吸引,以及(3)使所有滚筒自此薄膜的转角朝此转角的对应角的方向线性移动,使首位滚筒吸引并掀起矩形板上薄膜的转角后,此些滚筒并带领薄膜沿所有此些滚筒的同侧依序脱离矩形板体。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的吸附件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的活动支架与真空吸孔组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局部俯视图。
图3A为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操作示意图(一)。
图3B为图3A的局部俯视图。
图4A为本发明滚筒于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
图4B为本发明滚筒于一实施例中的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方法于一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6A为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操作示意图(二)。
图6B为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操作示意图(三)。
图6C为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操作示意图(四)。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吸附件 518:第一通道
101:平台 520:固定内筒
102:压迫部 521:第二通道
103:旋转部 522:第三通道
104:真空开孔 523:贯穿孔
105:第二真空产生器 530:轴承
106:第一伸缩支臂 531:轴体
107:第一动力泵 532:密封体
300:活动支架 533:通气道
301:架体 534:枢转件
302:传动电机 535:第一真空产生器
310:支撑臂 536:连动部
311:第二伸缩支臂 540:真空吸孔组
312:第二动力泵 545:真空吸孔
315:另一枢部 550:枢部
321:动力转轮 600:矩形板体
322:传动带 610:薄膜
500:真空滚筒组 620:转角
510:滚筒 710:薄膜收集装置
511:连动齿轮 701:容置空间
512:大齿轮 θ1:钝角
515:活动外筒 θ2、θ3:角度
X:移动方向 5331、5332: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发明的精神,如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在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发明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本发明揭露一种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此装置至少包括吸附件、活动支架及真空滚筒组。吸附件持有板体(例如:偏光板等),真空滚筒组藉其真空吸引的方式同时撕离板体上薄膜,同时薄膜藉由真空滚筒组被活动支架带动,以快速地分离薄膜与板体,又可不需使用黏着胶带或黏轮等辅助耗材,以节省黏着胶带或黏轮所需的材料成本。
请参阅图1至图3B所示,图1为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的吸附件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的活动支架与真空吸孔组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局部俯视图,图3A为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操作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局部俯视图。较佳实施例中,此装置应用于分离矩形板体600及薄膜610,此薄膜610贴覆矩形板体600的一面,与矩形板体600形状、大小实质相同,且矩形板体600与薄膜610均具有4个转角620,各转角620为由任相邻两边所接合,任一转角620及其对应角均为此矩形板体600上的最外端,且此薄膜610于矩形板体600上较佳地由任一转角620处被剥离,也就是说,矩形板体600较佳由薄膜610的一转角620处开始剥离,但不限于此,亦可以由薄膜610的一侧边开始剥离。
请参阅图3A及图3B所示,上述的吸附件100是用以吸附此矩形板体600背对薄膜610的一面。活动支架300位于吸附件100的一侧,靠近此矩形板体600,并可活动地沿X方向线性地往返移动,活动支架300并装设有支撑臂310,此支撑臂310倾斜地朝此吸附件100的方向延伸。真空滚筒组500倾斜地装设于支撑臂310朝此吸附件100延伸的末端,真空滚筒组500被支撑臂310所支撑,与支撑臂310相夹有钝角θ1。真空滚筒组500是由多个并排的滚筒510所组成,且此些滚筒510并配置有多个真空吸孔545(见图2B),可同时朝相同转向同步地转动并兼提供真空吸力,较佳实施例中,此些滚筒510可同步逆时针方向转动,但不限于此,亦可顺时针方向转动。如此,当活动支架300带动真空滚筒组500自薄膜610的转角620朝其对应角的方向移动时,此些滚筒510同向地同步转动且间断地真空吸引薄膜610,使薄膜610渐渐地沿所有滚筒510的同侧依序脱离矩形板体600。
请继续参阅图3A及图3B所示。此实施例中,真空滚筒组500可以枢部550与支撑臂310相枢设,使得真空滚筒组500的所在平面与矩形板体600的延长线较佳可调整至相夹角度θ3为45度。另外,支撑臂310可以另一枢部315与活动支架300相枢设,使得支撑臂310的所在平面与矩形板体600间较佳可调整至相夹角度θ2为0~15度,使得此薄膜610可顺利地脱离矩形板体600。
各滚筒510上分别具有多个真空吸孔组540,此些真空吸孔组540可分别以等距地或不等距的方式,并列地环绕于滚筒510的圆周面,并平行滚筒510的轴心线,且每一真空吸孔组540可由多个真空吸孔545沿线性排列而成。具体而言,请参阅图4A及图4B所示,图4A为本发明滚筒于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图4B为本发明滚筒于一实施例中的分解图。各滚筒510由外而内分别具有活动外筒515、固定内筒520及轴承530。活动外筒515贯穿有第一信道518,第一信道518是沿此活动外筒515的轴心线以贯穿此活动外筒515。上述线性排列的真空吸孔545分别排列于活动外筒515的外表面并贯穿活动外筒515的壁面,经活动外筒515的壁面接通第一通道518。
而固定内筒520是固定不动地位于第一通道518中,不接触活动外筒515的内壁,可供活动外筒515独立地对应固定内筒520转动。固定内筒520还包括第二信道521、第三信道522及多个贯穿孔523。第二通道521是沿此固定内筒520的轴心线,纵向地贯穿固定内筒520的轴心线。复数个第三通道522贯穿于固定内筒520且环绕设置于此第二通道521的侧壁上,且该些第三信道522平行第二信道521。为使图面简洁,在图4B中仅绘示了一个第三通道522以示意。贯穿孔523分别排列于固定内筒520的外表面,并贯穿固定内筒520的壁面,藉此经固定内筒520的壁面接通第三通道522。需要说明的是,贯穿孔523并不贯穿第三信道522,第三信道522与第二信道521并不相通。其中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上述的真空吸孔组540是分别环绕于滚筒510的圆周面,但是各真空吸孔组540中的真空吸孔545的排列方式(包括孔径与间距)均与此些贯穿孔523的排列方式相同,使得活动外筒515对应固定内筒520转动时,此些贯穿孔523可与任一真空吸孔组540的真空吸孔545相互对应、对准并接通。
而轴承530包括轴体531、二密封体532及枢转件534,轴体531位于上述固定内筒520的第二通道521中,轴体531两末端分别经第二信道521、第一信道518而伸出活动外筒515外。各密封体532分别套设于轴体531伸出第二通道521的两端,且于第一通道518中封闭第一通道518两端的入口。此时,为使第三通道522所接通的第一真空产生器535可对真空吸孔545提供真空吸引,其中一密封体532具有通气道533,通气道533的一端口5331对应第三通道522,另一端口5332伸出活动外筒515外并与第一真空产生器535相接通,使得第三通道522可透过通气道533接通此第一真空产生器535。枢转件534位于轴体531伸出活动外筒515外的另一端,独立地相对轴体531枢转,可以连动部536带动活动外筒515转动。
如此,由于固定内筒520于第一通道518中无法随着活动外筒515转动,故,当枢转件534连动活动外筒515转动,而使任一真空吸孔组540的各真空吸孔545对准其对应的贯穿孔523时,活动外筒515的真空吸孔545对准并接通贯穿孔523,并藉由第三通道522、通气道533与第一真空产生器535相接通,以实时提供真空吸力;反之,当枢转件534连动活动外筒515继续转动,而使活动外筒515的任一真空吸孔组540的各真空吸孔545不对准固定内筒520的各贯穿孔523时,活动外筒515将封闭固定内筒520的各贯穿孔523,不提供真空吸力,以便薄膜610可于每次不具真空吸力的期间,渐渐地移至此些滚筒510的同侧上。
另外,为使活动外筒515的真空吸孔545可有效地吸引上述的薄膜610,在此可注意的是,此通气道533的端口5331的口径可以大于真空吸孔545的口径,以保持真空吸孔545的真空吸力。
然而上述滚筒510的结构并非仅限于此,其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需视权利要求而定。
回见图3A所示,至于转动真空滚筒组500的所有滚筒510所需动力可由支撑臂310上的动力转轮321所提供,此动力转轮321是藉由传动带322耦接其中滚筒510的枢转件534(见图4B),其转速例如可为20毫米每秒至50毫米每秒之间,使得此滚筒510可被传动带322连动而高速转动。另外,任一滚筒510均具有大齿轮512(见图2B),大齿轮512连动上述枢转件534,任二大齿轮512间均耦接连动齿轮511。如此,当上述的动力转轮321经传动带322耦接其中一滚筒510的枢转件534时,此滚筒510便经由其连动齿轮511依序带动真空滚筒组500的所有滚筒510同向地同步转动。
此实施例中,回见图1所示,上述吸附件100可包括平台101、压迫部102及旋转部103。此平台101用以直接接触矩形板体600背对薄膜610的一面,其上设有多个真空开孔104,此些真空开孔104分布于平台101矩形板体600背对薄膜610的一面并接通第二真空产生器105,第二真空产生器105便经此些真空开孔104提供真空吸力,以供矩形板体600吸附于平台101上。压迫部102位于平台101的一侧,包括第一伸缩支臂106及第一动力泵107,第一动力泵107连接第一伸缩支臂106,用以提供第一伸缩支臂106伸出后以压迫矩形板体600所需的动力。旋转部103设于平台101上,可带动平台101旋转,进而带动矩形板体600的薄膜610旋转。
此外,回见图2A所示,活动支架300以架体301为主,架体301上接近支撑臂310的位置具有第二伸缩支臂311及第二动力泵312,第二伸缩支臂311用以撑起支撑臂310,使得转动支撑臂310以调整支撑臂310与矩形板体600之间角度θ2(见图3A),第二动力泵312连接第二伸缩支臂311,提供第二伸缩支臂311转动支撑臂310所需的动力。另外,架体301设于可传动电机302上,可传动电机302可线性地往返伸缩,用以带动架体301、支撑臂310及真空滚筒组500沿着薄膜610线性地往返移动,如X方向所示。其中可传动电机302的移动速度较佳为50毫米每秒以上。
如此,本发明依序上述装置,揭露一种分离薄膜610与板体的方法,当矩型板体600要被分离薄膜610时,请同时参阅图5、图6A至图6C所示,图5为此方法于实施例中的流程图,图6A至图6C为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的操作示意图,其步骤为:
步骤(501)吸起背面贴有薄膜610的矩形板体600:
见图1,开启第二真空产生器105,吸附件100朝下吸起矩形板体600,使得矩形板体600背对薄膜610的一面可被吸附于平台101上,使得吸附件100可移动至活动支架300(见图3A)之上;
步骤(502)旋转此板体,使得薄膜610上任一转角620可面对接近支撑臂310的首位滚筒510:
见图3A,启动旋转部103,旋转部103可带动平台101旋转45度,进而带动矩形板体600的薄膜610的一转角620面对接近首位滚筒510的真空吸孔545(见图3B);
步骤(503)使矩形板体600被夹合于首位滚筒510及吸附件100之间;
见图3A,此步骤可由吸附件100带动矩形板体600至首位滚筒510上,或由活动支架300的第二伸缩支臂311撑起支撑臂310,使得首位滚筒510抵靠薄膜610的转角620(见图3B)。当矩形板体600被夹合于首位滚筒510及吸附件100之间时,使压迫部102的第一伸缩支臂106(见图1)伸出并压迫矩形板体600的对应转角620,使得首位滚筒510可更贴合薄膜610的转角620;
步骤(504)同时进行(1)使所有滚筒510同向地同步转动、(2)使所有滚筒510开始间断地提供真空吸引,以及(3)活动支架300使所有滚筒510自此薄膜610的转角620朝此转角620的对应角的方向线性移动:
见图6A至图6C,在活动支架300使所有滚筒510自此薄膜610的转角620朝此转角620的对应角的方向线性移动时,吸附件不动。一旦此薄膜610的转角620被首位滚筒510的真空吸孔545吸引且被掀起后,此些滚动的滚筒510所同步提供的真空吸引便可持续地掀起薄膜610后续的部份,并带领被掀起的薄膜610渐渐地沿所有滚筒510的同侧移动,而依序脱离矩型板体;
步骤(505)停止同向地同步转动所有滚筒510:
见图6C,此步骤中,由于薄膜610已完全脱离矩型板体,因此,使所有滚筒510停止同向地同步转动,使得薄膜610会以吸附的方式被固定其上,不致到处飘散,或需要人工收集;
步骤(506)带动真空滚筒组500至薄膜收集装置710上:
见图6C,启动可传动电机302,使其线性地带动真空滚筒组500至薄膜收集装置710,薄膜收集装置710于此实施例位于真空滚筒组500下方,薄膜收集装置710可为容器,其中具有容置空间701,至少其底面具有可抽真空的装置,以真空吸引已分离的薄膜610;
步骤(507)倾斜真空滚筒组500,同时启动薄膜收集装置710的真空吸引功能(见图6C):
启动薄膜收集装置710的真空吸引装置,并转动、倾斜此真空滚筒组500,使得真空滚筒组500上已分离的薄膜610可落于薄膜收集装置710中;
步骤(508)停止真空滚筒组500真空吸引,并使薄膜610落入薄膜收集装置710中(见图6C)。
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中所揭露的组件结构及其组合,使得薄膜可快速地于板体上分离,不需习知黏着胶带或黏轮等辅助耗材,以节省购买黏着胶带或黏轮所需的成本。
这里本发明的描述和应用是说明性的,并非想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的变形和改变是可能的,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实施例的替换和等效的各种部件是公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以其它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组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进行其它变形和改变。
Claims (14)
1、一种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包括:
吸附件,用以吸附矩形板体并压迫该矩形板体,该矩形板体背对该吸附件的一面贴覆有与该矩形板体形状大小相同的薄膜;
活动支架,位于该吸附件的一侧,具有倾斜地朝该吸附件延伸的支撑臂;以及
真空滚筒组,设于该支撑臂朝该吸附件延伸的末端,该真空滚筒组包括多个并排的滚筒,该些滚筒具有真空吸孔,并由接近该支撑臂的首位滚筒抵靠该薄膜的转角,与该吸附件共同夹合该矩形板体,
其中当该些滚筒同向地同步转动且间断地真空吸引该薄膜并掀起该转角时,该活动支架带动该真空滚筒组自该薄膜的该转角朝其对应角的方向线性移动,该薄膜便沿所有该些滚筒的同侧依序脱离该矩形板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其中每一该些滚筒上分别具有多个真空吸孔组,该些真空吸孔组平行该滚筒的轴心线,环绕于该滚筒的圆周面,且该些真空吸孔组由多个真空吸孔线性排列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其中每一该些滚筒还包括:
活动外筒,包括第一通道,沿该活动外筒的轴心线,贯穿该活动外筒,该些线性排列的真空吸孔分别排列于该活动外筒的外表面并经该活动外筒接通该第一通道;以及
固定内筒,固定于该第一通道中,可供该活动外筒独立地对应该固定内筒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其中该固定内筒包括:
第二通道,纵向贯穿该固定内筒的轴心线;
第三信道,贯穿该固定内筒围绕该第二信道的侧壁且平行该第二信道,并对外接通第一真空产生器;以及
多个贯穿孔,排列于该固定内筒的外表面并贯穿该固定内筒以接通该第三信道,该些贯穿孔的排列方式对应于每一该些真空吸孔组的该些真空吸孔的排列方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其中每一该些滚筒还包括轴承,该轴承包括:
轴体,位于该第二通道中,其两端伸出该活动外筒外;
二密封体,分别套设于该轴体伸出该第二通道的两端,并封闭该第一通道的入口,该其中一密封体具有一通气道,该通气道接通该第一真空产生器与该第三通道;以及
枢转件,位于该轴体伸出该活动外筒外的一端,独立地相对该轴体枢转,并连动该活动外筒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其中该支撑臂具有动力转轮,该动力转轮藉由传动带连动该其中一滚筒的枢转件转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其中该吸附件还包括:
平台,用以接触该矩形板体背对该薄膜的一面;以及
多个真空开孔,分布于该平台面对该薄膜的一面并接通第二真空产生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其中该吸附件还包括:
压迫部,位于该平台的一侧,包括伸缩支臂及动力泵,该伸缩支臂用以压迫该矩形板体,该动力泵连接该伸缩支臂,并提供该伸缩支臂压迫该矩形板体所需的动力。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其中该吸附件还包括:
旋转部,设于该平台上,用以带动该平台旋转。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还包括薄膜收集装置,该薄膜收集装置可真空吸引其中的薄膜。
11、一种分离薄膜与板体的方法,包括:
吸起矩形板体,其中该矩形板体被吸附的背面贴覆有形状大小相同于该矩形板体的薄膜;
使真空滚筒组的首位滚筒抵靠该薄膜的转角,其中该真空滚筒组为多个具有真空吸引的并排滚筒;以及
同时进行(1)使所有该些滚筒同向地同步转动、(2)使所有该些滚筒开始间断地提供真空吸力,以及(3)使所有该些滚筒自该薄膜的该转角朝该转角的对应角的方向线性移动,使该首位滚筒吸引并掀起该矩形板上该薄膜的该转角后,该些滚筒并带领该薄膜沿所有该些滚筒的同侧依序脱离该矩形板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吸起该矩形板体至抵靠该薄膜的该转角的间,还包括:
旋转该矩形板体,并使该薄膜的该转角面对该首位滚筒。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该薄膜完全脱离该矩形板体,并被吸附于所有该些滚筒的同侧时,还包括:
停止同向地同步转动所有该些滚筒;
带动该些滚筒至薄膜收集装置;以及
停止真空吸引,并使该薄膜落入该薄膜收集装置中。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带动该些滚筒至该薄膜收集装置时,还包括:
倾斜该些滚筒;以及
启动该薄膜收集装置内的真空吸引功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2032389A CN101434141B (zh) | 2008-11-24 | 2008-11-24 | 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2032389A CN101434141B (zh) | 2008-11-24 | 2008-11-24 | 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34141A true CN101434141A (zh) | 2009-05-20 |
CN101434141B CN101434141B (zh) | 2011-06-29 |
Family
ID=40708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20323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4141B (zh) | 2008-11-24 | 2008-11-24 | 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434141B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43279A (zh) * | 2009-10-13 | 2011-05-04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方法及装置 |
CN102101373A (zh) * | 2009-12-17 | 2011-06-22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制造平板显示器的装置和方法 |
CN103144409A (zh) * | 2013-03-29 | 2013-06-12 | 苏州启智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离型纸自动剥离装置 |
CN103901652A (zh) * | 2012-12-24 | 2014-07-02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分离装置和利用该装置制造轻薄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 |
WO2017118026A1 (zh) * | 2016-01-05 | 2017-07-1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撕膜装置以及撕膜方法 |
CN107946218A (zh) * | 2017-11-29 | 2018-04-20 | 北京创昱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实现大产能的薄膜分离设备 |
CN109264126A (zh) * | 2018-07-20 | 2019-01-25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料件分离方法及其设备 |
CN109270696A (zh) * | 2018-11-08 | 2019-01-25 |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3d膜的制备方法 |
CN109849493A (zh) * | 2017-11-30 | 2019-06-07 | 景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撕箔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90158A (ja) * | 2006-10-04 | 2008-04-17 | Sharp Corp | シート状光学部材の貼り付け方法およびシート状光学部材の貼り付け装置 |
JP5305604B2 (ja) * | 2007-03-16 | 2013-10-02 | 株式会社東芝 | 粘着フィルムの剥離装置及び液晶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
2008
- 2008-11-24 CN CN2008102032389A patent/CN10143414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43279A (zh) * | 2009-10-13 | 2011-05-04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方法及装置 |
CN102043279B (zh) * | 2009-10-13 | 2013-04-10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方法及装置 |
CN102101373A (zh) * | 2009-12-17 | 2011-06-22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制造平板显示器的装置和方法 |
US20110146894A1 (en) * | 2009-12-17 | 2011-06-23 | Cho Seong-Pil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flat plate display |
CN102101373B (zh) * | 2009-12-17 | 2013-02-20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制造平板显示器的装置和方法 |
US8414725B2 (en) | 2009-12-17 | 2013-04-09 | Lg Display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flat plate display |
US9354460B2 (en) | 2012-12-24 | 2016-05-31 | Lg Display Co., Ltd. | Detachment apparatus having arched drum pad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lightweight, thi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CN103901652A (zh) * | 2012-12-24 | 2014-07-02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分离装置和利用该装置制造轻薄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 |
CN103901652B (zh) * | 2012-12-24 | 2016-12-07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分离装置和利用该装置制造轻薄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 |
US9645419B2 (en) | 2012-12-24 | 2017-05-09 | Lg Display Co., Ltd. | Detachment apparatus having arched drum pad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lightweight, thi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CN103144409A (zh) * | 2013-03-29 | 2013-06-12 | 苏州启智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离型纸自动剥离装置 |
WO2017118026A1 (zh) * | 2016-01-05 | 2017-07-1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撕膜装置以及撕膜方法 |
US10391752B2 (en) | 2016-01-05 | 2019-08-27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Film stripping device and film stripping method |
CN107946218A (zh) * | 2017-11-29 | 2018-04-20 | 北京创昱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实现大产能的薄膜分离设备 |
CN109849493A (zh) * | 2017-11-30 | 2019-06-07 | 景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撕箔机构 |
CN109849493B (zh) * | 2017-11-30 | 2020-11-13 | 景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撕箔机构 |
CN109264126A (zh) * | 2018-07-20 | 2019-01-25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料件分离方法及其设备 |
CN109270696A (zh) * | 2018-11-08 | 2019-01-25 |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3d膜的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34141B (zh) | 2011-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34141B (zh) | 分离薄膜与板体的装置及方法 | |
JP5753611B2 (ja) | 剥離装置及び剥離方法 | |
CN106395485B (zh) | 一种分散型胶纸自动贴合机 | |
JP2002014359A (ja) | 液晶表示曲面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7605896A (zh) | 贴装机构及辅料贴附系统 | |
CN209756076U (zh) | 产品外围贴膜装置 | |
CN110827682A (zh) |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 |
CN106393932A (zh) | 一种方便送料的贴合机 | |
CN209600022U (zh) | 一种贴合装置 | |
CN219881744U (zh) | 一种叠片电池的分离装置 | |
CN105775221B (zh) | 大气贴合装置及该大气贴合装置的贴合方法 | |
CN106466957A (zh) | 一种真空贴合机 | |
CN108145957A (zh) | 一种薄膜的拉伸装置及方法 | |
CN201257792Y (zh) | 贴附装置 | |
CN203884084U (zh) | 补强片吸附机构 | |
CN106564272A (zh) | 一种四工位贴合机 | |
CN109449350B (zh) | 隔膜缓存装置、叠片机以及电芯尾卷方法 | |
CN103929888A (zh) | 补强片吸附机构 | |
CN206501550U (zh) | 一种贴纸剥离装置 | |
CN112596632B (zh) | 一种贴合装置 | |
CN211699559U (zh) | 柔性显示屏曲面贴合用承载膜压紧机构 | |
CN206244162U (zh) | 一种分散型胶纸自动贴合机 | |
JP6528458B2 (ja) | フィルム貼付装置、フィルム貼付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9085709B (zh) | 一种贴附组件及贴附系统 | |
CN108481729B (zh) | 一种手机屏膜片用高效冷压贴合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