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0895B - 物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了该驱动装置的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了该驱动装置的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30895B
CN101430895B CN2008101751464A CN200810175146A CN101430895B CN 101430895 B CN101430895 B CN 101430895B CN 2008101751464 A CN2008101751464 A CN 2008101751464A CN 200810175146 A CN200810175146 A CN 200810175146A CN 101430895 B CN101430895 B CN 1014308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racking coils
object lens
tracking
coi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51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30895A (zh
Inventor
越智学
木村胜彦
山田总一郎
伊东彻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30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08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308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08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25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s for lens positioning
    • G11B7/0935Details of the moving par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25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s for lens positioning
    • G11B7/0933Details of stationary part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物镜的倾斜小的物镜驱动装置,在沿着聚焦方向和循迹方向驱动在作为信息的记录媒体的光盘的记录面上汇聚光的物镜的物镜驱动装置中,在保持上述物镜的透镜架的磁铁相对的侧面上,将4个循迹线圈配置成一列。另外,在沿着聚焦方向和循迹方向驱动在作为信息的记录媒体的光盘的记录面上汇聚光的物镜的物镜驱动装置中,在夹着将上述物镜的2个面上配置有磁铁,在保持上述物镜的透镜架的上述磁铁相对的2个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分别将4个循迹线圈配置成一列,由此达到上述目的。

Description

物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了该驱动装置的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再生在光盘的记录面上记录的信息或者进行信息记录的光盘装置中使用的物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以在盘形的信息记录媒体中记录信息或者再生所记录的信息的光盘装置中,为了跟踪光盘上的轨道以正确地记录或者再生信息,搭载有沿着聚焦方向和循迹方向驱动物镜的物镜驱动装置。
一般的物镜驱动装置包括:磁轭和永久磁铁组成的磁路、安装了物镜的可动单元、保持该可动单元的固定单元、相对于固定单元弹性地支撑可动单元的支撑构件。在可动单元中,安装聚焦线圈和循迹线圈,如果在聚焦线圈中流过电流,则由来自安装到磁轭上的永久磁铁的磁通的作用产生的电磁力,沿着聚焦方向驱动可动单元。同样,如果在循迹线圈中流过电流,则由来自安装到磁轭上的永久磁铁的磁通的作用产生的电磁力,沿着循迹方向驱动可动单元。
作用在线圈中的磁通密度在永久磁铁的中央部分中几乎相同,但是在永久磁铁的周围逐渐减小。如果可动单元动作,线圈配置在这种磁通密度不均匀的区域中,则在线圈中发生的电磁力的大小产生变化,对可动单元的重心产生转矩。
使用表示以往的物镜驱动装置的循迹线圈737r、737l和永久磁铁736c的模式图的图10来说明该原理。
图10是示出在以往的物镜驱动装置中,当可动单元沿着z方向动作时在循迹线圈中发生的力和由该力产生的绕x轴的力矩的侧视图。
如图10所示,在可动单元沿着z方向仅动作了Δz的状态下,如果在循迹线圈737r和737l中流过电流,则循迹线圈737r、737l的上边位置和下边位置中的磁通密度发生不平衡,在循迹线圈737l和循迹线圈737r中分别残留在z方向的朝下的电磁力(Ftl3-Ftl2)和在z方向的朝上的电磁力(Ftr3-Ftr2)。其结果,对可动单元作用绕x轴的转矩M。
该转矩成为使物镜倾斜的原因。因为如果物镜倾斜则发生像差,使记录品质或者再生信号恶化,所以需要抑制物镜的倾斜。
对于这种物镜倾斜的问题,已知有设定磁铁(以下,称为永久磁铁)的形状使得作用在循迹线圈以及/或者聚焦线圈上的由使物镜倾斜的电磁力产生的力矩实质上互相抵消的物镜驱动装置(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例子)。由此,由在循迹线圈中发生的电磁力产生的绕可动单元的重心的转矩与由在聚焦线圈中发生的电磁力产生的绕可动单元的重心的转矩相互抵消,能够防止物镜的倾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01687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1~图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以往技术为了抑制物镜的倾斜,利用由在循迹线圈中发生的电磁力产生的绕可动单元的重心的转矩和在聚焦线圈中发生的电磁力这双方,因此在可动单元仅沿着循迹方向和聚焦方向中的某一个方向动作的情况下,有可能不能抵消使物镜倾斜的转矩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物镜的倾斜小的物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在沿着聚焦方向和循迹方向驱动用以使光汇聚到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光盘的记录面上的物镜的物镜驱动装置中,通过在保持上述物镜的透镜架的与磁铁相对的侧面上将4个循迹线圈配置成一列,由此实现上述目的。
另外,在沿着聚焦方向和循迹方向驱动用以使光汇聚到作为信息的记录媒体的光盘的记录面上的物镜的物镜驱动装置中,其中在夹着上述物镜的2个面上配置有磁铁,通过在保持上述物镜的透镜架的与上述磁铁相对的2个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分别将4个循迹线圈配置成一列而实现上述目的。
另外,通过在与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外侧边相比靠内、与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内侧边相比靠外的位置上,各配置1个同一特性的上述磁铁而实现上述目的。
另外,通过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相等,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少而实现上述目的。
另外,通过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以及匝数相等,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和与其相对的磁铁的距离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和与其相对的磁铁的距离长而实现上述目的。
另外,通过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位于上述聚焦方向的线圈线的长度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上述聚焦方向的线圈线的长度长,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少而实现上述目的。
另外,通过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分为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和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对于上述物镜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这2个组,将上述2个组的循迹线圈并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以及匝数相等,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线圈线直径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线直径小而实现上述目的。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由于在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中发生的转矩与在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中发生的转矩相互反向,因此在4个循迹线圈整体中作用的转矩减小。从而,能够提供物镜的倾斜小的物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物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物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物镜驱动装置的可动单元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中,当可动单元沿着y方向动作时在循迹线圈中发生的力以及由该力产生的绕z轴的转矩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中,当可动单元沿着z方向动作时在循迹线圈中发生的力和由该力产生的绕x轴的力矩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物镜驱动装置的可动单元和永久磁铁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物镜驱动装置的可动单元的侧视图。
图8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的光学头的立体图。
图9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的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以往的物镜驱动装置中,当可动单元沿着z方向动作时在循迹线圈中发生的力以及由该力产生的绕x轴的力矩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盘装置
2:顶盖
3:前端板
4:盘托架
5:主轴电机
6:单元机构
7:光学头
8:下盖板
9:电路基板
10:底盖
71:半导体激光器
72:光检测器
73:物镜驱动装置
74:柔性印刷基板
731:物镜
732:透镜架
733:固定单元
734:支撑构件
735:磁轭
736、736c:永久磁铁
737a~737h:循迹线圈
738:聚焦线圈
Ft1~Ft20:在循迹线圈中发生的电磁力
Ft1x~Ft8x:在循迹线圈中发生的电磁力Ft1~Ft8的x方向分量
Ft1y~Ft8y:在循迹线圈中发生的电磁力Ft1~Ft8的y方向分量
Ftl1~Ftl3:在以往的物镜驱动装置的循迹线圈737l中发生的电磁力
Ftr1~Ftr3:在以往的物镜驱动装置的循迹线圈737r中发生的电磁力
Δy:可动单元从中立状态向y方向的动作量
Δz:可动单元从中立状态向z方向的动作量
g:内侧的循迹线圈的中心和与其相对的永久磁铁的距离
G:外侧的循迹线圈的中心和与其相对的永久磁铁的距离
h:内侧的循迹线圈的z方向的长度
H:外侧的循迹线圈的z方向的长度
Do:y-z平面中的从在外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与z轴平行的直线为止的距离
Di:在y-z平面中的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与z轴平行的直线为止的距离
Mo: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发生的绕x轴的转矩
Mi: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中发生的绕x轴的转矩
M:在以往的物镜驱动装置的循迹线圈737l、737r中发生的绕x轴的转矩
C:可动单元的重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73的立体图。
图1中,x轴方向示出作为未图示的光盘的切线方向的抖动方向,y轴方向示出作为光盘的半径方向的循迹方向,z轴方向示出作为物镜731的光轴方向的聚焦方向。另外,将物镜731接近未图示的光盘的方向定义为上,远离光盘的方向定义为下。
物镜驱动装置73由安装了物镜731的可动单元、保持该可动单元的固定单元733、相对于固定单元733弹性地支撑可动单元的支撑构件734、由磁轭735和永久磁铁736组成的磁路构成。线状的支撑构件734的一端被固定在固定单元733的端面附近,另一端用焊锡等被固定在透镜架732的两端。物镜731被安装在透镜架732的上面。另外,在透镜架732上,以物镜731为中间,安装有循迹线圈737a~737h(其中,图1中,由于737e~737h位于看不见的位置,因此没有标出)和聚焦线圈738。
这里,物镜731、透镜架732、循迹线圈737a~737h以及聚焦线圈738构成可动单元。即,可动单元相对于固定单元733移动。使用图2和图3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具体结构。
图2是构成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物镜驱动装置73的可动单元和永久磁铁736的俯视图。
图3是构成同样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物镜驱动装置73的可动单元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的第1个特征是,如图2所示,在透镜架732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2个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分别将4个循迹线圈配置成一列。本实施例的第2特征是,在各侧面中,与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或者737e、737h的外侧边相比靠内、与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或者737f、737g的内侧边相比靠外的位置上,各设置1个单极而且同一特性的永久磁铁736,总计配置4个。
在图中,所有永久磁铁736的N极与线圈相对,但由于根据在线圈中流过的电流的朝向能够操作驱动力的方向,因此也可以使所有磁铁的S极与线圈相对。而且,本实施例的第3特征是,如图3所示,在各侧面中,将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相等,并使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匝数比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匝数少。
使用图4和图5说明通过这样构成物镜驱动装置73来抑制物镜731的倾斜的结构。
图4(a)图示了本实施例的物镜驱动装置73的可动单元从中立状态向y方向只动作了Δy的状态下的循迹线圈周边的磁场的朝向,以及在该状态下当驱动了循迹线圈时、在与循迹线圈的z轴平行的边中产生的电磁力Ft1~Ft8。图4(b)仅图示了在与图4(a)中示出的循迹线圈的z轴平行的边中产生的循迹方向的电磁力中y方向的分量,图4(c)仅图示了在与图4(a)中示出的循迹线圈的z轴平行的边中产生的循迹方向的电磁力中x方向的分量。
如图4(a)所示,如果使物镜731沿着y方向仅动作△y,则与循迹线圈的z轴平行的边被配置到从永久磁铁736的中心偏移的位置。在从永久磁铁736的中心偏移的位置上,磁场的朝向也不再相对于x轴垂直,而是具有某个角度的倾斜。在该状态下,当在循迹线圈中流过电流时,在与循迹线圈的z轴平行的边中发生的电磁力Ft1~Ft8除了y方向的分量以外还具有x方向的分量。
其中,图4(b)示出的y方向的电磁力Ft1y、Ft8y是用于沿着循迹方向驱动可动单元的驱动力。对于该y方向的电磁力Ft1y~Ft8y而言,由于将循迹线圈737a~737d和循迹线圈737e~737h配置在相对于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且与y轴平行的轴线而对称的位置上,因此由在循迹线圈737a~737d中发生的y方向的电磁力Ft1y~Ft4y产生的转矩与由在循迹线圈737e~737h中发生的y方向的电磁力Ft5y~Ft8y产生的转矩相平衡,几乎不发生使可动单元旋转的力矩。
同样,对于图4(c)示出的x方向的电磁力Ft1x~Ft8x而言,由于也将循迹线圈737a、737b、737e、737f和循迹线圈737c、737d、737g、737h配置成相对于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且与x轴平行的轴线而对称的位置,因此由在循迹线圈737a、737b、737e、737f中发生的x方向的电磁力Ft1x、Ft2x、Ft5x、Ft6x产生的转矩与由在循迹线圈737c、737d、737g、737h中发生的x方向的电磁力Ft3x、Ft4x、Ft7x、Ft8x产生的转矩相平衡,几乎不发生使可动单元旋转的力矩。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的第1和第2特征,即使在物镜动作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减少伴随向循迹方向的驱动力而在循迹线圈中产生的转矩,因此能够减小物镜的倾斜。
图5图示了如下内容:由本实施例的物镜驱动装置73的永久磁铁736产生的x方向的磁通密度的分布状态,在可动单元从中立状态沿着z方向仅动作了Δz的状态下,当驱动了循迹线圈时,在与循迹线圈的z轴平行的边中产生的循迹方向上的电磁力Ft9、Ft20、Ft14、Ft17、与其相伴随地在与循迹线圈的y轴平行的边中产生的聚焦方向上的电磁力Ft10、Ft11、Ft13、Ft12、Ft16、Ft15、Ft19、Ft18以及由该电磁力产生的绕x轴的转矩Mo、Mi。
特别是,图5(a)仅图示了在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在与远离物镜731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z轴平行的边中产生的循迹方向上的电磁力Ft9、Ft20、与其相伴随地在与循迹线圈的y轴平行的边中产生的聚焦方向上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以及由该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产生的绕x轴的转矩Mo,图5(b)仅图示了在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在与接近物镜731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z轴平行的边中产生的循迹方向上的电磁力Ft14、Ft17、与其相伴随地在与循迹线圈的y轴平行的边中产生的聚焦方向上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以及由该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产生的绕x轴的转矩Mi。
如图示那样,在物镜731沿着z方向仅动作了△z的状态下,如果在循迹线圈中流过电流,则在循迹线圈中,在与其z轴平行的边中发生y方向上的电磁力Ft9、Ft20、Ft14、Ft17,同时,与其相伴随地在与循迹线圈的x轴平行的边中也发生沿着作为聚焦方向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3、Ft12、Ft16、Ft15、Ft19、Ft18。
这里,在处于磁通密度B中的长度为L的线圈中流过电流I时发生的电磁力F用下式示出:
F=B·I·L              ......(公式1)
首先,对于y方向的电磁力Ft9、Ft20、Ft14、Ft17叙述其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串联连接,因此在线圈中流过的电流相等。另外,由于永久磁铁736的特性相同,因此在各循迹线圈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z轴平行的边的位置处的磁通密度也相等。这种情况下,在循迹线圈737a~737d中的每一个中发生的y方向的电磁力按照公式1,由各循迹线圈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z轴平行的边的长度总和来决定。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就各循迹线圈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z轴平行的边的长度总和而言,由于使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相等,使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远离物镜731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匝数比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接近物镜731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匝数少,因此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b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z轴平行的边的长度总和也比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z轴平行的边的长度总和短。其结果,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发生的电磁力Ft9、Ft20比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中发生的电磁力Ft14、Ft17小。该y方向的电磁力是用于沿着循迹方向驱动可动单元的电磁力,由于该力的作用点在y-z平面中几乎位于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且与y轴平行的直线上,因此几乎不发生使可动单元旋转的力矩。接着,关于z方向的电磁力叙述其影响。
永久磁铁736形成的x方向的磁通密度如图5(a)、(b)各自右侧示出的曲线那样,在永久磁铁736的中央部分中几乎相同,但是由于在永久磁铁736的成为上下端部的周边部分中逐渐减小,因此在与各循迹线圈的x轴平行的上边的位置与下边的位置处的磁通密度产生不平衡。从而,在循迹线圈737a~737d的每一个中发生的z轴方向的电磁力在如本实施例这样在线圈中流过的电流相等的情况下,按照公式1,由各循迹线圈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x轴平行的各边中的长度总和及其位置处的磁通密度来决定。作为其结果,在外侧的循迹线圈737a中,在补偿z方向的朝下方向上作用(Ft10-Ft11)的电磁力,在外侧的循迹线圈737d中,在补偿z方向的朝上方向上作用(Ft12-Ft13)的电磁力。同样,在内侧的循迹线圈737b中,在补偿z方向的朝上方向上作用(Ft15-Ft16)的电磁力,在内侧的循迹线圈737c中,在补偿z方向的朝下方向上作用(Ft18-Ft19)的电磁力。
通过在该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对可动单元作用绕x轴的转矩。然而,由于由在外侧的循迹线圈737a、737d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产生的转矩Mo与由在内侧的循迹线圈737b、737c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产生的转矩Mi朝向相反,因此为了减小作用在循迹线圈737a~737d上使可动单元倾斜的转矩,可以使转矩Mo与Mi的大小相等。
这里,转矩的大小用电磁力和y-z平面中从该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且与z轴平行的直线为止的距离的积来表示。对于该y-z平面中的从该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与z轴平行的直线为止的距离而言,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一方的距离是Do,其比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相应距离Di大。
从而,使远离可动单元的重心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比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小,并使在外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的大小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的大小之比等于y-z平面中的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与z轴平行的直线为止的距离Di与y-z平面中的从在外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与z轴平行的直线为止的距离Do之比便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相等,使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匝数比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匝数少,而使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y轴平行的边的长度总和比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y轴平行的边的长度总和小。
其结果,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也比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小。由此,能够使在外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的大小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的(Ft15-Ft16)、(Ft18-Ft19)的大小之比等于y-z平面中的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与z轴平行的直线为止的距离Di与在y-z平面中的从在外侧的循迹线圈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与z轴平行的直线为止的距离Do之比,能够使由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产生的转矩Mo与由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产生的转矩Mi的大小相等。
从而,转矩Mo与Mi的大小几乎相等,而且由于朝向相反而相互抵消,因此作用在循迹线圈737a~737d上的使可动单元倾斜的转矩减小。
对于在透镜架732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相反一侧的侧面上安装的循迹线圈737e~737h也同样可以得到该效果。如上所述,即使在物镜动作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物镜731的倾斜。
[实施例2]
图6是构成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物镜驱动装置73的可动单元和永久磁铁736的俯视图。
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作为第3特征,将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相等,使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远离物镜731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匝数比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接近物镜731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匝数少,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特征是,将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和匝数相等,使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远离物镜731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和与其相对的永久磁铁736的距离G比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接近物镜731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和与其相对的永久磁铁736的距离g大。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由于成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证明。
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x轴平行的边的位置处的磁通密度比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y轴平行的边的位置处磁通密度小。
根据上述公式1,如本实施例这样,在流过4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电流以及4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z轴平行的边的长度总和相等的情况下,在循迹线圈737a~737d的每一个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由在各循迹线圈737a~737d中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与y轴平行的边的部分中的磁通密度来决定。因而,能够使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比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小。
由此,能够使在外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的大小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的大小之比等于y-z平面中的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与z轴平行的直线为止的距离Di与y-z平面中的从在外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与z轴平行的直线为止的距离Do之比,能够使由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产生的转矩Mo与由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产生的转矩Mi的大小相等。
从而,与实施例1相同,由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产生的转矩Mo与由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产生的转矩Mi的大小几乎相同,而且由于朝向相反而相互抵消,因此作用在循迹线圈737a~737d上的使可动单元倾斜的转矩减小。与实施例1相同,即使对于在透镜架732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相反一侧的侧面上安装的循迹线圈737e~737h也可以得到该效果。由此,即使在物镜动作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物镜731的倾斜。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1中,作为第3特征,将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相等,使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远离物镜731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匝数比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接近物镜731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匝数少,而在本实施例中,其特征是,将4个循迹线圈分为外侧2个和内侧2个,将上述外侧和内侧的成对的循迹线圈并联连接,使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以及匝数相等,使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远离物镜731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线圈线的直径比4个循迹线圈737b~737d中接近物镜731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线圈线的直径细。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由于成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证明。
通过做成这种结构,能够使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流过的电流比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中流过的电流小。
根据上述公式1,在特性相同的永久磁铁736产生的与循迹线圈的x轴平行的上边和下边中的磁通密度在内侧和外侧的上边和下边的每一个中相等,且4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平行于x轴的边的长度总和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在循迹线圈737a~737d的每一个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根据在各循迹线圈737a~737d中流过的电流来决定,因此能够使由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比由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小。
由此,能够使在外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的大小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的大小之比等于y-z平面中的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平行于z轴的直线为止的距离Di与y-z平面中的从在外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平行于z轴的直线为止的距离Do之比,能够使由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产生的转矩Mo与由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产生的转矩Mi的大小相等。
从而,与实施例1相同,由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产生的转矩Mo与由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d产生的转矩Mi的大小几乎相同,而且由于朝向相反而相互抵消,因此作用在循迹线圈737a~737d的使可动单元倾斜的转矩减小。与实施例1相同,即使对于在透镜架732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相反一侧的侧面上安装的循迹线圈737e~737h也可以得到该效果。由此,即使在物镜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物镜731的倾斜。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中,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与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形状、位置或者物理特性中仅有一个特性不同,但例如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将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远离物镜731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匝数比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接近物镜731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匝数少,而且,使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远离物镜731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平行于z轴且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边的长度比4个循迹线圈737a~737d中接近物镜731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平行于z轴且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边的长度长。
这种情况下也与实施例1相同,除了使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匝数比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匝数少以外,通过使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平行于z轴且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边的长度H比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的平行于z轴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边的长度h长,使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的平行于y轴且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边远离永久磁铁736的中心部分,配置在图7中右侧所示的x方向磁通密度小的位置,能够使由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比由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小。
由此,能够使在外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0-Ft11)、(Ft12-Ft13)的大小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Ft15-Ft16)、(Ft18-Ft19)的大小之比等于y-z平面中的从在内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平行于z轴的直线为止的距离Di与y-z平面中的从在外侧的循迹线圈中发生的z方向的电磁力的作用点到通过可动单元的重心并且平行于z轴的直线为止的距离Do之比,能够使由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产生的转矩Mo与由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c产生的转矩Mi的大小相等。
从而,由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a、737d产生的转矩Mo与由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737b、737d产生的转矩Mi的大小几乎相同,而且由于朝向相反而相互抵消,因此作用在循迹线圈737a~737d的要使可动单元倾斜的转矩减小。与实施例1相同,即使对于在透镜架732的与永久磁铁736相对的相反一侧的侧面上安装的循迹线圈737e~737h也可以得到该效果。由此,即使在物镜动作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物镜731的倾斜。
[实施例5]
图8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73的光学头7的立体图。
图8中,光学头7是用于在盘上记录信息或者再生信息的装置,主要包括物镜驱动装置73、光学系统以及柔性印刷基板74这3个部件。光学系统包括出射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71、将来自半导体激光器的光分开或者汇聚到盘上的未图示的透镜或者反射器、接受来自盘的反射光的光检测器72等。柔性印刷基板74通过电路基板9和多个布线图形将物镜驱动装置73和光学系统等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适用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73,能够抑制伴随物镜731的倾斜而发生的光学像差,提高光学头7的光学特性。
[实施例6]
图9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73的盘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中,盘装置1主要包括底盖10、用于将作为信息的记录媒体的盘送入到装置内或者送出到装置外的盘托架4、搭载有进行在盘装置内搭载的电子部件的驱动控制以及信号处理的半导体器件的电路基板9等。在底盖10的上面和前面分别设置顶盖2、前端板3,用以覆盖底盖10的上述上面以及前面。
在上述盘托架4中,安装有单元化了的机构部(以下,称为单元机构)6,其下面用下盖板8覆盖。在单元机构6中,搭载有用于使盘旋转的主轴电机5、光学头7、使光学头7沿着未图示的引导轴在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的光学头传送机构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在盘装置1中搭载适用了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73的光学头7,不需要用于修正物镜731的倾斜的多余的电力,因此可以谋求省电。另外,通过提高光学头7的光学特性,能够提高对光盘的信息记录或者盘信息的再生动作的可靠性。

Claims (12)

1.一种物镜驱动装置,该物镜驱动装置沿着聚焦方向和循迹方向驱动用以使光汇聚到作为信息的记录媒体的光盘的记录面上的物镜,其特征在于,
在保持上述物镜的透镜架的与磁铁相对的侧面上,将4个循迹线圈配置成一列,
在与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外侧边相比靠内、与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内侧边相比靠外的位置上,各配置1个同一特性的上述磁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相等,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以及匝数相等,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和与其相对的磁铁的距离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和与其相对的磁铁的距离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位于上述聚焦方向的线圈线的长度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上述聚焦方向的线圈线的长度长,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分为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和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对于上述物镜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这2个组,将上述2个组的循迹线圈并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以及匝数相等,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线圈线直径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线直径小。
6.一种物镜驱动装置,该物镜驱动装置沿着聚焦方向和循迹方向驱动用以使光汇聚到作为信息的记录媒体的光盘的记录面上的物镜,其中,在夹着上述物镜的2个面上配置有磁铁,其特征在于,
在保持上述物镜的透镜架的与上述磁铁相对的2个侧面中的每一个面上,分别将4个循迹线圈配置成一列,
在与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外侧边相比靠内、与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内侧边相比靠外的位置上,各配置1个同一特性的上述磁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相等,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以及匝数相等,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和与其相对的磁铁的距离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和与其相对的磁铁的距离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串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位于上述聚焦方向的线圈线的长度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上述聚焦方向的线圈线的长度长,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匝数少。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4个循迹线圈分为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和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对于上述物镜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这2个组,将上述2个组的循迹线圈并联连接,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的每一圈的线圈线的长度以及匝数相等,使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远离上述物镜的处在外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线圈线直径比上述4个循迹线圈中接近上述物镜的处在内侧的2个循迹线圈的线直径小。
11.一种光学头,其特征在于,
使用了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
12.一种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了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头。
CN2008101751464A 2007-11-07 2008-10-30 物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了该驱动装置的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08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89128 2007-11-07
JP2007289128 2007-11-07
JP2007289128A JP4759554B2 (ja) 2007-11-07 2007-11-07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0895A CN101430895A (zh) 2009-05-13
CN101430895B true CN101430895B (zh) 2011-02-02

Family

ID=40587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514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0895B (zh) 2007-11-07 2008-10-30 物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了该驱动装置的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59774B2 (zh)
JP (1) JP4759554B2 (zh)
CN (1) CN1014308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75318B1 (ko) * 2011-11-08 2013-06-17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광 픽업의 렌즈 구동 유닛 및 이를 적용하는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JP2015088202A (ja) * 2013-10-30 2015-05-07 株式会社日立エルジーデータストレージ 光ピックアップ
CN115542631A (zh) 2018-05-23 2022-12-3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像头模块和光学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9634A (zh) * 2002-06-04 2005-08-2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光盘系统的3d致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5265A (ja) * 1997-12-17 1999-07-09 Sharp Corp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1101687A (ja) 1999-10-01 2001-04-13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1273656A (ja) * 2000-03-29 2001-10-05 Tdk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JP4533325B2 (ja) * 2006-02-15 2010-09-01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9634A (zh) * 2002-06-04 2005-08-2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光盘系统的3d致动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115358A 2007.05.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0895A (zh) 2009-05-13
US7859774B2 (en) 2010-12-28
US20090116129A1 (en) 2009-05-07
JP2009116958A (ja) 2009-05-28
JP4759554B2 (ja) 201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42495A1 (en) Pickup for accessing moving storage media and drive having the pickup
US7697381B2 (en) Object lens drive unit
JP3930526B2 (ja) ピボットヒンジとハルバッハ配列磁石を備える超小型の光/磁気ヘッド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791914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アクチュエータの3軸駆動装置
CN101430895B (zh) 物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了该驱动装置的盘装置
JP200813022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217025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1676759B (zh) 物镜驱动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盘装置
US7352663B2 (en) High-sensitivity pickup actuator for disc drive
CN100552776C (zh) 薄膜磁头
CN1851813B (zh) 光拾取器
CN101281756B (zh) 用于访问可移动存储介质的拾取器及具有其的驱动器
JP4223018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アクチュエータ
JPH11312327A (ja)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1013578B (zh) 光拾取器
TW200415606A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device
CN101231374B (zh) 物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它的盘装置
JP200709517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4404824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0601457B1 (ko) 액츄에이터 장치
KR100806062B1 (ko) 광픽업 장치 및 상기 광픽업 장치를 채용한 광기록/재생시스템
KR20100068865A (ko) 광픽업용 액츄에이터 및 광 기록/재생 장치
KR20040016674A (ko) 광픽업 액츄에이터
KR100354063B1 (ko) 픽업액츄에이터
CN115719597A (zh) 光学头力矩器、光学头、光学读写系统及数据读写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ITACHI AUDIO-VISUAL MEDIA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HITACHI MEDIUM ELECTRONIC CO.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wate County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udio-visual Media Co., Ltd.

Address before: Iwate County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edium Electronic Co.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2

Termination date: 201410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