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1565A - 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1565A
CN101421565A CNA2007800130520A CN200780013052A CN101421565A CN 101421565 A CN101421565 A CN 101421565A CN A2007800130520 A CNA2007800130520 A CN A2007800130520A CN 200780013052 A CN200780013052 A CN 200780013052A CN 101421565 A CN101421565 A CN 101421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mpressor
housing
decompressor
sepa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130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1565B (zh
Inventor
鉾谷克己
冈本昌和
熊倉英二
冈本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21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15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1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15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turbines, e.g. gas turbines
    • F25B11/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turbines, e.g. gas turbines as expa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using expa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25B2341/0016Ejectors for creating an oil re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3Oil lev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or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在空调机(10)的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压缩机(20)和膨胀机(30)。在压缩机(20)中冷冻机油从贮油腔(27)供向压缩机构(21);在膨胀机(30)中冷冻机油从贮油腔(37)供向膨胀机构(31)。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各自的内部空间通过均压管(41)相互连通。在将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连接起来的油流通管(42)上设有油量调节阀(52)。根据油面检测器(51)的输出信号操作油量调节阀(52)。若打开油量调节阀52,则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和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相互连通,冷冻机油通过油流通路径(42)移动。

Description

冷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润滑油供给冷冻装置中的压缩机、膨胀机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到目前为止,让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的冷冻装置已为人所知,该冷冻装置被广泛地用在空调机等中。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和使制冷剂膨胀的用于回收动力的膨胀机的冷冻装置。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的冷冻装置中,膨胀机通过一根轴与压缩机相联结,在膨胀机中得到的动力用于驱动压缩机。而且,在该专利文献1的图6所示的冷冻装置中,压缩机上联结有电动机,膨胀机上联结有发电机。该冷冻装置中的压缩机由电动机驱动而压缩制冷剂,另一方面,发电机由膨胀机驱动而发电。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膨胀机和压缩机由一根轴联结的流体机械。在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流体机械中,在一个壳体内装入了作为压缩机的压缩机构、作为膨胀机的膨胀机构、以及联结二者的轴。在该流体机械中,在轴的内部形成有供油通路,贮存在壳体底部的润滑油通过供油通路供给压缩机构、膨胀机构。
[0004]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所谓的密闭型压缩机。在该密闭型压缩机中,压缩机构和电动机装在一个壳体内。在该密闭型压缩机中,在压缩机构的驱动轴上形成有供油通路,贮存在壳体底部的润滑油通过供油通路供给压缩机构。也有可能在该专利文献1的图6所示的冷冻装置中利用这种密闭型压缩机。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0—2410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5—29963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5—0028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如上所述,已知:作为设置在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其构造是将压缩机构装入壳体内,将贮存在壳体内的润滑油供向压缩机构。而且,能够想到使膨胀机也成为这样的一种构造,即,将膨胀机构装入壳体内,将贮存在壳体内的润滑油供向膨胀机构。
[0006]在该专利文献1的图6所示那样的冷冻装置中,将分别具有壳体的压缩机和膨胀机设在制冷剂回路中,在压缩机中,利用其壳体内的润滑油对压缩机构进行润滑,在膨胀机中利用其壳体内的润滑油对膨胀机构进行润滑,这是能够想到的。但是,在这样的构造的冷冻装置中,因为润滑油偏多地存在于压缩机和膨胀机中之一方,而有可能发生烧伤等不良现象。
[0007]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压缩机的运转过程中,供向压缩机构的润滑油有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中喷出;在膨胀机的运转过程中,供向膨胀机构的润滑油有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从膨胀机中流出。也就是说,在包括压缩机和膨胀机这两种机械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从压缩机的壳体中流出的润滑油和从膨胀机的壳体中流出的润滑油与制冷剂一起进行循环。于是,若能够将相当于来自压缩机的流出量的润滑油送回压缩机的壳体内,将相当于来自膨胀机的流出量的润滑油送回膨胀机的壳体内,就能够确保压缩机和膨胀机这两种机械在其壳体内的润滑油的量。
[0008]然而,正确地设定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润滑油中返回到压缩机和返回到膨胀机的润滑油的比例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也就是说,让相当于来自压缩机的流出量的润滑油返回压缩机中,让相当于来自膨胀机的流出量的润滑油返回膨胀机中,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让冷冻装置运转的那段时间内,润滑油偏多地存在于压缩机和膨胀机中之一方,二者中壳体内的润滑油的量变少的一者中,就有可能因为润滑不良而出现烧伤等不良现象。
[0009]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分别具备壳体的压缩机和膨胀机设在制冷剂回路中的冷冻装置中,确保其可靠性。
用以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0]第一方面的发明以冷冻装置为对象,包括压缩机20和膨胀机30连接起来构成的制冷剂回路11,让制冷剂在该制冷剂回路11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在所述压缩机20中设有:将制冷剂吸入后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21、内装有该压缩机构21的压缩机壳体24以及将润滑油从该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供向所述压缩机构21的供油机构22。在所述膨胀机30中设有:使已流入的制冷剂膨胀而产生动力的膨胀机构31、内装有该膨胀机构31的膨胀机壳体34以及将润滑油从该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供向所述膨胀机构31的供油机构32。该冷冻装置包括:均压通路40,为使所述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的压力和所述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的压力相等,而将该压缩机壳体24和该膨胀机壳体34连接起来,与油流通路径42,为使润滑油在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和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之间移动,而将该压缩机壳体24和该膨胀机壳体34连接起来。
[0011]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11中,制冷剂一边重复地依序进行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各个过程一边进行循环。在压缩机20的运转过程中,供油机构22将润滑油从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供向压缩机构21,已供向压缩机构21的润滑油有一部分与在压缩机构2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喷出。在膨胀机30的运转过程中,供油机构32将润滑油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供给膨胀机构31,已供向膨胀机构31的润滑油有一部分与在膨胀机构31中膨胀的制冷剂一起被从膨胀机30送出。从压缩机20、膨胀机30流出的润滑油与制冷剂一起在制冷剂回路11内循环,返回压缩机20或者膨胀机30。
[0012]在该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和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通过油流通路径42相互连通。压缩机壳体24与膨胀机壳体34通过均压通路40连接在一起。就是在压缩机20和膨胀机30的运转过程中,压缩机壳体24的内压也大致和膨胀机壳体34的内压相等。因此,即使例如润滑油的返回量偏多地存在于压缩机20中,压缩机壳体24中的润滑油的贮存量过剩,压缩机壳体24内的过多的润滑油也会通过油流通路径42朝着膨胀机壳体34内流入。
[0013]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包括用以调节所述油流通路径42中的润滑油的流通状态的调节机构50。
[0014]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油流通路径42中流动的润滑油的流通状态由调节机构50调节。也就是说,通过油流通路径42在压缩机壳体24与膨胀机壳体34之间移动的润滑油的流通状态由调节机构50调节。
[0015]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调节机构50包括油面检测器51和控制阀52,该油面检测器51对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或者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进行检测,该控制阀52设在所述油流通路径42中,且开度根据所述油面检测器51的输出信号受到控制。
[0016]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调节机构50包括油面检测器51和控制阀52。压缩机壳体24中的润滑油的贮存量与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高度有关;膨胀机壳体34中的润滑油的贮存量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有关。若能够得到与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和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中任一方的油面位置有关的信息,就能够根据该信息做出在压缩机20和膨胀机30中是否出现了润滑油的过不足现象的判断。于是,在该发明中,利用油面检测器51检测出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和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中任一方的油面位置,再根据油面检测器51的输出信号控制控制阀52的开度,由此来控制流通路径42中的润滑油的流量。
[0017]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60和回油通路61,该分油器60布置在所述压缩机20的喷出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61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60供向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
[0018]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11内与制冷剂一起流动的润滑油,在设在压缩机20下游的分油器60中与制冷剂分离。在分油器60中已与制冷剂分离的润滑油通过回油通路61被送向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压缩机壳体24内的润滑油有一部分通过油流通路径42被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也就是说,从膨胀机30、压缩机20流出,在制冷剂回路11中流动的润滑油先暂时被送回压缩机壳体24内,再被从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分配给膨胀机30。
[0019]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60和回油通路62,该分油器60布置在所述压缩机20的喷出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62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60供向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
[0020]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11内与制冷剂一起流动的润滑油,在设在压缩机20下游的分油器60中与制冷剂分离。在分油器60中已与制冷剂分离的润滑油通过回油通路62被送向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膨胀机壳体34内的润滑油有一部分通过油流通路径42被供向压缩机壳体24内。也就是说,从膨胀机30、压缩机20流出,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的润滑油先暂时被送回膨胀机壳体34内,再被从膨胀机壳体34的贮油腔37分配给压缩机20。
[0021]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70和回油通路71,该分油器70布置在所述膨胀机30的流出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71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70供向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
[0022]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11内与制冷剂一起流动的润滑油,在设在膨胀机30下游的分油器70中与制冷剂分离。在分油器70中已与制冷剂分离的润滑油通过回油通路71被送向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压缩机壳体24内的润滑油有一部分通过油流通路径42被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也就是说,从膨胀机30、压缩机20流出,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的润滑油先暂时被送回压缩机壳体24内,再被从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分配给膨胀机30。
[0023]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压缩机构21,将已从所述压缩机壳体24的外部直接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后,再朝着该压缩机壳体24内喷出。
[0024]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压缩机构21将从压缩机20流入的制冷剂直接吸入。压缩机构21对已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后,再朝着压缩机壳体24内喷出。也就是说,在压缩机构21中已被压缩的制冷剂先暂时朝着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喷出,之后再被朝着压缩机壳体24的外部送出去。压缩机壳体24的内压和从压缩机构21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大约相等。而且,因为膨胀机壳体34通过均压通路40与压缩机壳体24连接,所以膨胀机壳体34的内压与从压缩机构21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大致相等。
[0025]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60和回油通路62,该分油器60布置在所述压缩机20的喷出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62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60供向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将所述压缩机20和所述分油器60连接起来的管道和所述回油通路62构成所述均压通路40。
[0026]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11内与制冷剂一起流动的润滑油,在设在压缩机20下游的分油器60中与制冷剂分离。在分油器60中已与制冷剂分离的润滑油通过回油通路62被送向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膨胀机壳体34内的润滑油有一部分通过油流通路径42被供向压缩机壳体24内。也就是说,从膨胀机30、压缩机20流出,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的润滑油先暂时被送回膨胀机壳体34内,再被从膨胀机壳体34的贮油腔37分配给压缩机20。
[0027]在该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通过管道与分油器60连通,分油器60通过回油通路71与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连通。也就是说,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和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通过将压缩机20和分油器60连接起来的管道与回油通路71而连通。于是,将该发明定为一种回油通路71、将压缩机20与分油器60连接起来的管道兼作均压通路40用的结构。
[0028]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压缩机构21,将已从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后,再朝着该压缩机壳体24的外部直接喷出。
[0029]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朝着压缩机20流来的制冷剂先暂时流入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之后被吸入压缩机构21。压缩机构21对已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后,再直接朝着压缩机壳体24的外部喷出。压缩机壳体24的内压大致与压缩机构21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相等。而且,因为膨胀机壳体34统购均压通路40与压缩机壳体24连接起来,所以膨胀机壳体34内的内压也大致与压缩机构21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相等。
[0030]第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在,在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75和回油通路76,该分油器75布置在所述压缩机20的吸入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76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75供向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
[0031]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11内与制冷剂一起流动的润滑油,在设在压缩机20上游的分油器75中与制冷剂分离。在分油器75中已与制冷剂分离的润滑油通过回油通路76被送向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压缩机壳体24内的润滑油有一部分通过油流通路径42被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也就是说,从膨胀机30、压缩机20流出,在制冷剂回路11中流动的润滑油先暂时被送回压缩机壳体24内,再被从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分配给膨胀机30。
[0032]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75和回油通路77,该分油器75布置在所述压缩机20的吸入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77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75供向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
[0033]在制冷剂回路11内与制冷剂一起流动的润滑油,在设在压缩机20上游的分油器75中与制冷剂分离。在分油器75中已与制冷剂分离的润滑油通过回油通路77被送向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膨胀机壳体34内的润滑油有一部分通过油流通路径42被供向压缩机壳体24内。也就是说,从膨胀机30、压缩机20流出,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的润滑油先暂时被送回膨胀机壳体34内,再被从膨胀机壳体34的贮油腔37分配给压缩机20。
[0034]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将所述分油器75和所述压缩机20连接起来的管道和所述回油通路77构成所述均压通路40。
[0035]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通过管道与分油器75连通,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也通过回油通路77与分油器75连通。也就是说,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和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通过将分油器75和压缩机20连接起来的管道与回油通路77连通。于是,将该发明定为一种回油通路77、将分油器75和压缩机20连接起来的管道兼作均压通路40用的结构。
[0036]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70和回油通路72,该分油器70布置在所述膨胀机30的流出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72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70供向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
[0037]在十三方面的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11内与制冷剂一起流动的润滑油,在设在膨胀机30下游的分油器70中与制冷剂分离。在分油器70中已与制冷剂分离的润滑油通过回油通路72被送向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膨胀机壳体34内的润滑油有一部分通过油流通路径42被供向压缩机壳体24内。也就是说,从膨胀机30、压缩机20流出,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的润滑油先暂时被送回膨胀机壳体34内,再被从膨胀机壳体34的贮油腔37分配给压缩机20。
发明的效果
[0038]在本发明中,由均压通路41和油流通路径42将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连接起来。因此,即使在冷冻装置10的运转过程中出现了润滑油偏多地存在于压缩机20和膨胀机30中之一方的状态,也能够通过油流通路径42将润滑油从压缩机20和膨胀机30中润滑油过剩的一方供向润滑油不足的一方中。结果是,能够充分地确保在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各个壳体中的润滑油的贮存量,从而能够可靠地对压缩机构21、膨胀机构31进行润滑。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压缩机20、膨胀机30由于润滑不良而被损伤,从而能够确保冷冻装置10的可靠性。
[0039]在所述第二和第三方面的发明中,通过油流通路径42在压缩机壳体24与膨胀机壳体34之间移动的润滑油的流通状态由调节机构50调节。因此,能够进一步正确地控制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各个壳体中的润滑油的贮存量,从而能够使冷冻装置10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0040]在所述第四、第五以及第八方面的发明中,由设在压缩机20下游的分油器60将润滑油聚集起来。因此,能够使在制冷剂回路11中从分油器60到膨胀机30的流入侧的部分流动的润滑油的量减少。在制冷剂回路11中从分油器60到膨胀机30的部分设置有放热用热交换器。因此,根据这些本发明,能够抑制润滑油妨碍放热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放热,从而能够使该热交换器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0041]特别是,所述第八方面的发明定为一种将压缩机20与分油器60连接起来的管道和回油通路71兼作均压通路40用的结构。因此,仅仅为了形成均压通路40的部件就不用了,从而能够使冷冻装置10的结构更加简单。
[0042]在所述第六与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由设在膨胀机30下游的分油器70将润滑油聚集起来。因此,能够使在制冷剂回路11中从分油器70到压缩机20的流入侧的部分流动的润滑油的量减少。在制冷剂回路11中从分油器70到压缩机20的部分设置有吸热用热交换器。因此,根据这些本发明,能够抑制润滑油妨碍吸热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吸热,从而能够使该热交换器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0043]在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膨胀机壳体34通过均压通路40与由被吸入压缩机构21以前的制冷剂充满的压缩机壳体24连通。这里,因为在制冷剂回路11中在膨胀机30的下游设置了吸热用热交换器,所以为确保制冷剂在该热交换器中的吸热量,优选尽量地使从膨胀机30流出的制冷剂的焓低一些。另一方面,被吸入压缩机构21以前的制冷剂的温度不那么高。在该发明中,因为膨胀机壳体34与由被吸入压缩机构21以前的制冷剂充满的压缩机壳体24连通,所以膨胀机壳体34内的温度也不会那么高。因此,能够抑制侵入在膨胀机构31中膨胀的制冷剂的热量,从而能够将从膨胀机30流出的制冷剂的焓控制得低一些。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充分地确保制冷剂在吸热用热交换器中的吸热量。
[0044]在所述第十和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由设在压缩机20上游的分油器75将润滑油聚集起来。因此,能够使与制冷剂一起被吸入压缩机构21的润滑油的量减少。因为压缩机构21在第一吸入步骤中能够吸入的流体的体积已经决定好,所以若能够使与制冷剂一起被吸入压缩机构21的润滑油的量减少,就能够使被吸入压缩机构21的制冷剂的量增加,其增加量与润滑油的减少量相当。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压缩机20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0045]所述第十二方面的发明,定为一种将分油器75和压缩机20连接起来的管道和回油通路77兼作均压通路40用的结构。因此,仅仅为了形成均压通路40的部件就不用了,从而能够使冷冻装置10的结构更加简单。
附图的简单说明
[0046]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回路的构成和制冷运转过程中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回路的构成和制暖运转过程中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回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8是显示第三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是显示第四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回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显示第五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2是显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3是显示第六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4是显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5是显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6是显示第七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7是显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8是显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9是显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0是显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中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1是显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中膨胀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符号的说明
[0047]10      空调机(冷冻装置)
      11      制冷剂回路
      20      压缩机
      21      压缩机构
      22      驱动轴(供油机构)
      24      压缩机壳体
      27      贮油腔
      30      膨胀机
      31      膨胀机构
      32      输出轴(供油机构)
      34      膨胀机壳体
       37          贮油腔
       40          均压通路
       42          油流通管(油流通路径)
       50          调节机构
       51          油面传感器(油面检测器)
       52          油量调节阀(控制阀)
       60          分油器
       61          回油管(回油通路)
       62          回油管(回油通路)
       70          分油器
       71          回油管(回油通路)
       72          回油管(回油通路)
       75          分油器
       76          回油管(回油通路)
       77          回油管(回油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49](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是由本发明所涉及的冷冻装置构成的空调机10。
[0050]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具备制冷剂回路11。在制冷剂回路11中,压缩机20、膨胀机30、室外热交换器14、室内热交换器15、第1四通换向阀12以及第2四通换向阀13连接起来。该制冷剂回路11中充填有二氧化碳CO2作制冷剂。压缩机20和膨胀机30大致布置在同一个高度。
[0051]对制冷剂回路11的构成进行说明。压缩机20的喷出管26连接在第1四通换向阀12的第一通口上,吸入管25连接在第1四通换向阀12的第二通口上。膨胀机30的流出管36连接在第2四通换向阀13的第一通口上,流入管35连接在第2四通换向阀13的第二通口上。室外热交换器14的一端连接在第1四通换向阀12的第三通口上,另一端连接在第2四通换向阀13的第四通口上。室内热交换器15的一端连接在第2四通换向阀13的第三通口上,另一端连接在第1四通换向阀12的第四通口上。
[0052]室外热交换器14是让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15是让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所构成的第1四通换向阀12和第2四通换向阀13分别在第一通口和第三通口相通且第二通口和第四通口相通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第一通口和第四通口相通且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相通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053]也如图3所示,压缩机20是所谓的高压拱顶式全密闭型压缩机。该压缩机20具有形成为纵高的圆筒形状的压缩机壳体24。压缩机构21、电动机23以及驱动轴22装在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压缩机构21构成所谓的旋转式容积型流体机械。电动机23布置在压缩机壳体24内压缩机构21的上方。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势布置好驱动轴22,将压缩机构21和电动机23联结在一起。
[0054]吸入管25和喷出管26设在压缩机壳体24上。吸入管25穿过压缩机壳体24的躯体部的下端附近,其终端直接联结在压缩机构21上。喷出管26穿过压缩机壳体24的顶部,其始端朝着压缩机壳体24内电动机23上侧的空间开放。压缩机构21对从吸入管25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它喷到压缩机壳体24内。
[0055]作为润滑油的冷冻机油贮存在压缩机壳体24的底部。也就是说,在压缩机壳体24内形成有贮油腔27。
[0056]驱动轴22构成将冷冻机油从贮油腔27供向压缩机构21的供油机构。虽然未示,在驱动轴22内部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供油通路。该供油通路朝着驱动轴22的下端开放,同时构成所谓的离心泵。驱动轴22的下端部成为浸渍在贮油腔27中的状态。驱动轴22一旋转,冷冻机油就会在离心泵的作用下被从贮油腔27吸入供油通路。被吸入供油通路的冷冻机油被供向压缩机构21,用以润滑压缩机构21。
[0057]膨胀机30具有形成为纵高的圆筒形状的膨胀机壳体34。膨胀机构31、发电机33以及输出轴32装在膨胀机壳体34内部。膨胀机构31构成所谓的旋转式容积型流体机械。发电机33布置在膨胀机壳体34内膨胀机构31的下方。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势布置好输出轴32,将膨胀机构31和发电机33联结在一起。
[0058]流入管35和流出管36设在膨胀机壳体34上。流入管35和流出管36都穿过膨胀机壳体34的躯干部的上端附近。流入管35的终端直接联结在膨胀机构31上;流出管36的始端直接联结在膨胀机构31上。膨胀机构31使通过流入管35流入的制冷剂膨胀,并将膨胀后的制冷剂送出给流出管36。也就是说,通过膨胀机30的制冷剂仅通过膨胀机构31,却不流向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
[0059]作为润滑油的冷冻机油贮存在膨胀机壳体34的底部。也就是说,在膨胀机壳体34内形成有贮油腔37。
[0060]输出轴32构成将冷冻机油从贮油腔37供向膨胀机构31的供油机构。虽然未示,在输出轴32内部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供油通路。该供油通路朝着输出轴32的下端开放,同时构成所谓的离心泵。输出轴32的下端部成为浸渍在贮油腔37中的状态。输出轴32一旋转,冷冻机油就会在离心泵的作用下被从贮油腔37吸入供油通路。被吸入供油通路的冷冻机油被供向膨胀机构31,用以润滑膨胀机构31。
[0061]在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之间设有均压管41。该均压管41构成均压通路40。均压管41的一端朝着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电动机23的上侧开放,均压管41的另一端朝着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膨胀机构31和发电机33之间开放。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和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通过均压管41相互连通。
[0062]油流通管42设在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之间。该油流通管42构成油流通路径。油流通管42的一端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侧面的下部,油流通管42的一端在比驱动轴22的下端高出一规定值的位置上朝着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开放。在正常的运转状态下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位于油流通管42的一端之上。另一方面,油流通管42的另一端连接在膨胀机壳体34侧面的下部,油流通管42的另一端在比输出轴32的下端高出一规定值的位置上朝着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开放。在正常的运转状态下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于油流通管42的另一端之上。
[0063]油量调节阀52设在油流通管42上。油量调节阀52是根据来自外部的信号开、关的电磁阀。油面传感器51装在膨胀机壳体34内部。油面传感器51对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进行检测,构成油面检测器。冷冻装置中设有控制器53。该控制器53构成根据油面传感器51的输出信号控制油量调节阀52的控制机构。
[0064]在该实施方式中,用以调节冷冻机油在油流通管42中的流通状态的调节机构50由油量调节阀52、油面传感器51以及控制器53构成。油量调节阀52构成根据油面传感器51的输出而被操作的控制阀。
[0065]—运转动作—
对上述空调机10的动作进行说明。这里,说明空调机10进行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时的动作,接着再说明调节压缩机20和膨胀机30的油量的动作。
[0066](制冷运转)
在进行制冷运转时,第1四通换向阀12和第2四通换向阀13被设定为图1所示的状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1中循环而进行蒸气压缩冷冻循环。在该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的冷冻循环,其高压被设定在比制冷剂即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还高的值上。
[0067]在压缩机20中,压缩机构21由电动机23驱动旋转,压缩机构21对从吸入管25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后喷向压缩机壳体24内。压缩机壳体24内的高压制冷剂通过喷出管26从压缩机20喷出。从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被送给室外热交换器14,朝着室外空气放热。已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放热的高压制冷剂流入膨胀机30。
[0068]在膨胀机30中,已通过流入管35流入膨胀机构31的高压制冷剂膨胀,发电机33由此被驱动旋转。在发电机33中产生的电力供向压缩机20的电动机23。已在膨胀机构31中膨胀的制冷剂通过流出管36从膨胀机30送出来。从膨胀机30送出的制冷剂被送向室内热交换器15。在室内热交换器15中,已流入的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蒸发,室内空气被冷却。从室内热交换器15出来的低压制冷剂流入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
[0069](制暖运转)
在进行制暖运转时,第1四通换向阀12和第2四通换向阀13被设定为图2所示的状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1中循环而进行蒸气压缩冷冻循环。与进行制冷运转时一样,在该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的冷冻循环,其高压被设定在比制冷剂即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还高的值上。
[0070]在压缩机20中,压缩机构21由电动机23驱动旋转,压缩机构21对从吸入管25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后,喷向压缩机壳体24内。压缩机壳体24内的高压制冷剂通过喷出管26从压缩机20喷出。从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被送给室内热交换器15。在室内热交换器15中,已流入的制冷剂朝着室内空气放热,室内空气被加热。已在室内热交换器15中放热的高压制冷剂流入膨胀机30。
[0071]在膨胀机30中,已通过流入管35流入膨胀机构31的高压制冷剂膨胀,发电机33由此被驱动旋转。在发电机33中产生的电力供向压缩机20的电动机23。已在膨胀机构31中膨胀的制冷剂通过流出管36从膨胀机30送出来。从膨胀机30送出的制冷剂被送向室外热交换器14。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已流入的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从室外热交换器14出来的低压制冷剂流入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
[0072](油量调节动作)
首先,在压缩机20的运转过程中,冷冻机油被从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供向压缩机构21。已供向压缩机构21的冷冻机油用于润滑压缩机构21,冷冻机油的一部分与压缩后的制冷剂一起喷向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构21喷出的冷冻机油在通过形成在电动机23的转子和定子之间的间隙、形成在定子和压缩机壳体24之间的间隙等时有一部分与制冷剂分离。在压缩机壳体24内已与制冷剂分离的冷冻机油朝着贮油腔27流下去。另一方面,没有与制冷剂分离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通过喷出管26朝着压缩机20的外部流出去。
[0073]在膨胀机30的运转过程中,冷冻机油被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供向膨胀机构31。已供向膨胀机构31的冷冻机油用于润滑膨胀机构31,但冷冻机油有一部分与膨胀后的制冷剂一起被从膨胀机构31送出。被从膨胀机构31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流出管36朝着膨胀机30的外部流出去。
[0074]这样一来,在空调机10的运转过程中,冷冻机油从压缩机20、膨胀机30流出去。从压缩机20、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在制冷剂回路11内循环后,再次返回压缩机20、膨胀机30中来。
[0075]在压缩机20中,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通过吸入管25后被吸入压缩机构21中。已从吸入管25吸入压缩机构21中的冷冻机油与压缩后的制冷剂一起被喷向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如上所述,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构21喷出的冷冻机油有一部分在流过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时与制冷剂分离,返回贮油腔27。也就是说,在压缩机20的运转过程中,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从喷出管26流出,同时已从吸入管25吸入压缩机构21的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中来。因此,确保了压缩机20中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的贮存量。
[0076]另一方面,在膨胀机30中,也是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通过流入管35后,流入膨胀机构31。但是,在膨胀机构31中已膨胀的制冷剂通过流出管36后,直接被朝着膨胀机壳体34的外部送出。因此,已与制冷剂一起流入膨胀机构31的冷冻机油被从流出管36朝着膨胀机壳体34的外部直接送出。也就是说,在膨胀机30中,虽然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的冷冻机油流入膨胀机构31,但是该制冷剂在不返回膨胀机壳体34的贮油腔37的情况下,被从膨胀机壳体34送出去。而且,在膨胀机30中,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供向膨胀机构31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被从膨胀机30送出去。因此,在膨胀机30的运转过程中,贮存在膨胀机壳体34内的冷冻机油的量是逐渐减少的。
[0077]若膨胀机壳体34内的冷冻机油的贮存量减少,则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会伴随于此而下降。当控制器53根据油面传感器51的输出信号判断出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已下降到某一程度以下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油量调节阀52一打开,则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和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就相互连通了。
[0078]在膨胀机壳体34内的冷冻机油的贮存量变少的状态下,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比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低。而且,这时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各自的内部空间通过均压管41相互连通,二者的内压大致相等。因此,在油流通管42中,冷冻机油从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朝着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流动。当控制器53根据油面传感器51的输出信号判断出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已上升到某一程度以上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
[0079]—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均压管41和油流通管42将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连接起来。因此,即使在空调机10的运转过程中出现了冷冻机油偏多地存在于压缩机20的状态,也能够通过油流通管42将冷冻机油从冷冻机油过剩的压缩机20供向冷冻机油不足的膨胀机30中。结果是,能够充分地确保在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各个壳体中的冷冻机油的贮存量,从而能够可靠地对压缩机构21、膨胀机构31进行润滑。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压缩机20、膨胀机30由于润滑不良而被损伤,从而能够确保空调机10的可靠性。
[0080](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追加上分油器60和回油管62而构成的。这里仅对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0081]如图4所示,分油器60布置在压缩机20的喷出侧。该分油器60对从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与冷冻机油加以分离。具体而言,分油器60包括形成为纵高的圆筒形状的密闭容器的主体部件65。该主体部件65中设有入口管66和出口管67。入口管66从主体部件65朝着横向突出,穿过主体部件65的侧壁部的上部。出口管67从主体部件65朝着上方突出,穿过主体部件65的顶部。分油器60的入口管66连接在压缩机20的喷出管26上,出口管67连接在第1四通换向阀12的第一通口上。
[0082]回油管62将分油器60和膨胀机30连接起来,形成回油通路。回油管62的一端连接在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的底部,回油管62的另一端连接在膨胀机壳体34的底部。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的内部空间通过回油管62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连通。
[0083]—运转动作—
该实施方式中,空调机10的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中的动作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动作相同。这里,对在该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油量调节动作进行说明。
[0084]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喷出的冷冻机油流入分油器60,与制冷剂分离后,贮存在主体部件65的底部。贮存在主体部件65的冷冻机油通过回油管62被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另一方面,与制冷剂一起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在制冷剂回路11流动后,被吸入压缩机20的压缩机构21中。被吸入压缩机构21的冷冻机油与压缩后的制冷剂一起喷向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有一部分朝着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流下去。
[0085]这样一来,在该实施方式中,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分油器60和回油管62被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另一方面,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被供向压缩机壳体24内。而且,对压缩机20和膨胀机30双方而言,冷冻机油的流出量和返回量不一定总是均衡。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是控制器53根据油面传感器51的输出信号操作油量调节阀52。
[0086]具体而言,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在该状态下,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比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高度低。因此,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通过油流通管42流入膨胀机壳体3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上升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
[0087]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以上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在该状态下,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比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高度高。因此,膨胀机壳体34内的冷冻机油通过油流通管42流入压缩机壳体2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下降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
[0088]—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用布置在压缩机20下游的分油器60将冷冻机油聚集起来。这里,若正在进行制冷运转,则从压缩机20喷出并通过了分油器60的制冷剂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4;若正在进行制暖运转,则从压缩机20喷出并通过了分油器60的制冷剂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5。因此,若在压缩机20的下游布置上分油器60,则能够使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和室内热交换器15中起气体冷却器(gas cooler)作用的一热交换器的冷冻机油的量减少。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便能够抑制润滑油妨碍起气体冷却器作用的热交换器中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也就能够使该热交换器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0089]—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在该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可以从制冷剂回路11中省去均压管41不用。
[0090]如图5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回油管62在膨胀机壳体34上的连接位置发生了变化。该回油管62的终端朝着总是位于膨胀机壳体34内贮油腔37的油面之上的位置开放。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中贮油腔37上侧的部分通过回油管62与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连通。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与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中位于贮油腔27上侧的部分通过连接入口管66和压缩机20的喷出管26的管道连通。
[0091]这样一来,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压缩机壳体24与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就通过将压缩机20的喷出管26和分油器60的入口管66连接起来的管道、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以及回油管62相互连通。也就是说,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由将压缩机20的喷出管26和分油器60的入口管66连接起来的管道、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以及回油管62构成均压通路40。
[0092]在该变形例中,是一种让将压缩机20和分油器60连接起来的管道与回油管62兼作均压通路40的结构。因此,去掉了用以形成均压通路40的均压管41,从而使制冷剂回路11的结构更加简单。
[0093]—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在该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可以将分油器60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上,而不是连接在膨胀机壳体34上。
[0094]如图6所示,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和压缩机壳体24由回油管61连接起来。回油管61的一端连接在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的底部,另一端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的底部。该回油管61构成让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和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连通的回油通路。
[0095]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喷出的冷冻机油在分油器60与制冷剂分离,之后,通过回油管61被返送给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而且,与制冷剂一起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被吸入压缩机20的压缩机构21,有一部分朝着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内流下去。也就是说,在该变形例中,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和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双方暂时先被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内。
[0096]具体而言,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将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上升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这样通过由控制器53操作油量调节阀52,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冷冻机油便被分配给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
[0097]—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在该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可以将分油器60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的吸入侧,而不是连接在膨胀机壳体34上。
[0098]如图7所示,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和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由回油管61连接起来。回油管61的一端连接在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的底部,另一端连接在将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和第1四通换向阀12的第二通口连接起来的管道上。在回油管61的中途设有用以将冷冻机油减压的毛细管63。该回油管61构成用以将冷冻机油从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导向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回油通路。
[0099]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喷出的冷冻机油在分油器60与制冷剂分离,之后流入回油管61。在回油管61中流动的冷冻机油在通过毛细管63之际被减压后,流入压缩机20的吸入侧,与制冷剂一起通过吸入管25被吸入压缩机构21中。而且,与制冷剂一起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也通过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被吸入压缩机构21中。被吸入压缩机构21的冷冻机油与压缩后的制冷剂一起被喷向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有一部分朝着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流下去。也就是说,在该变形例中,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和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双方暂时先被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内。
[0100]需提一下,控制器53对油量调节阀52的控制和上述变形例2中的情况是一样的。因此,这里说明省略不提。
[0101](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追加上分油器70和回油管71而构成的。这里仅对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0102]如图8所示,分油器70设在膨胀机30的流出侧。该分油器70本身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油器60的结构一样。也就是说,该分油器70包括主体部件65、入口管66和出口管67。分油器70的入口管66连接在膨胀机30的流出管36上,出口管67连接在第2四通换向阀13的第一通口上。
[0103]回油管71将分油器70和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连接起来,形成回油通路。回油管71的一端连接在分油器70的主体部件65的底部;分油器70的另一端连接在将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和第1四通换向阀12的第二通口连接起来的管道上。
[0104]—运转动作—
该实施方式中,空调机10的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中的动作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动作相同。这里,对在该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油量调节动作进行说明。
[0105]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喷出的冷冻机油在制冷剂回路11中流动后,从膨胀机30的流入管35流入膨胀机构31。已流入膨胀机构31中的冷冻机油与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供向膨胀机构31的冷冻机油一起通过流出管36从膨胀机30流出去。
[0106]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与膨胀后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一起流入分油器70的主体部件65内。在主体部件65内部,在其下部贮存有液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混合物,在上部贮存有气体制冷剂。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冷冻机油的比重比液体制冷剂的比重大。因此,在主体部件65内的液体贮存处,越是底层冷冻机油所占的比例越高,越是上层液体制冷剂所占的比例越高。
[0107]分油器70的出口管67成为其下端部浸渍在主体部件65内的液体贮存处的状态。存在于该液体贮存处的上层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出口管67从主体部件65流出,当正在进行制冷运转时,该液体制冷剂被供给室内热交换器15;当正在进行制暖运转时,该液体制冷剂被供给室外热交换器14。
[0108]贮存在分油器70的主体部件65内的冷冻机油通过回油管71流入压缩机20的吸入侧,与制冷剂一起通过吸入管25被吸入压缩机构21中。已被吸入压缩机构21的冷冻机油与压缩后的制冷剂一起被喷向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有一部分朝着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流下去。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和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双方暂时先被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内。
[0109]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在该状态下,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比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高度低。因此,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通过油流通管42流入膨胀机壳体3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上升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这样通过由控制器53操作油量调节阀52,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冷冻机油便被分配给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
[0110]—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用布置在膨胀机30下游侧的分油器70将润滑油聚集起来。这里,若正在进行制冷运转,则从膨胀机30送出并通过了分油器70的制冷剂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5;若正在进行制暖运转,则从膨胀机30送出并通过了分油器70的制冷剂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4。因此,若在膨胀机30的下游布置上分油器70,则能够使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和室内热交换器15中起蒸发器作用的一热交换器的冷冻机油的量减少。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便能够抑制润滑油阻碍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中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也就能够使该热交换器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0111](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压缩机20的构造进行了变更。这里仅对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0112]如图9和图10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压缩机20是所谓的低压拱顶式全密闭型压缩机20。在该压缩机20中,吸入管25贯穿压缩机壳体24的躯体部的上端附近,其终端朝着压缩机壳体24内电动机23上侧的空间开放。喷出管26贯穿压缩机壳体24的躯体部的下端附近,其始端直接连接在压缩机构21上。需提一下,压缩机构21构成旋转式容积型流体机械这一点、驱动轴22构成供油机构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是一样的。
[011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之间设有均压管41。不过,均压管41在压缩机壳体24上的连接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也就是说,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上的均压管41的一端朝着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中的压缩机构21和电动机23之间的空间开放。需提一下,在压缩机壳体24与膨胀机壳体34之间设有油流通管42这一点、在油流通管42中设有油量调节阀52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0114]—运转动作—
该实施方式中,空调机10的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中的动作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动作相同。这里,对在该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油量调节动作进行说明。
[0115]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喷出的冷冻机油在制冷剂回路11中流动后,从膨胀机30的流入管35流入膨胀机构31。已流入膨胀机构31中的冷冻机油与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供向膨胀机构31的冷冻机油一起通过流出管36从膨胀机30流出去。从膨胀机构31流出的冷冻机油在制冷剂回路11内与制冷剂一起流动后,通过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流入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与制冷剂一起流入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在通过形成在电动机23的转子和定子之间的间隙、形成在定子和压缩机壳体24之间的间隙等时与制冷剂分离了。在压缩机壳体24内已与制冷剂分离的冷冻机油朝着贮油腔27流下去。这样一来,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和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双方暂时先被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内。
[0116]需提一下,控制器53对油量调节阀52的控制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也就是说,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当控制器53判断出该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上升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
[0117]在该实施方式中,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与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通过均压管41相互连通,膨胀机壳体34的内压大致与被吸入压缩机壳体24内的制冷剂的压力相等。因此,若在冷冻机油偏多地存在于压缩机壳体24内的状态下打开油量调节阀52,冷冻机油就从压缩机壳体24通过油流通管42朝着膨胀机壳体34流通。也就是说,已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冷冻机油被分配给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
[0118]—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膨胀机壳体34通过均压管41与已由被吸入压缩机构21以前的制冷剂充满的压缩机壳体24连通。
[0119]这里,在制冷剂回路11中,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位于膨胀机30的下游。为确保制冷剂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中的吸热量,优选尽量使从膨胀机30流出的制冷剂的焓低一些。另一方面,被吸入压缩机构21以前的制冷剂的温度比在压缩机构21中压缩后的制冷剂的低。
[0120]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膨胀机壳体34与已由被吸入压缩机构21以前的制冷剂充满的压缩机壳体24连通,所以膨胀机壳体34内的温度不会变得多么高。因此,能够抑制侵入在膨胀机构31中膨胀的制冷剂的热量,也就能够将从膨胀机30流出的制冷剂的焓控制在较低的值上。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充分地确保制冷剂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中的吸热量。
[0121](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是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追加上分油器60和回油管62而构成的。这里仅对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0122]如图11所示,分油器60被布置在压缩机20的喷出侧。回油管62将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和膨胀机壳体34的底部连接起来。分油器60与回油管62的结构、制冷剂回路11的布置情况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一样参考图4。不过,在该实施方式的回油管62上设有用以将冷冻机油减压的毛细管63。该回油管62构成用以将冷冻机油从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引导到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回油通路。
[0123]—运转动作—
该实施方式中,空调机10的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中的动作与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动作相同。这里,对在该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油量调节动作进行说明。
[0124]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在该实施方式中,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分油器60和回油管62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另一方面,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被供向压缩机壳体24内。
[0125]这里,该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器53进行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一样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当控制器53判断出该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上升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而且,
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以上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当控制器53判断出该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下降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
[0126]—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收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一样的效果。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分油器60布置在压缩机20的喷出侧,由该分油器60对制冷剂和冷冻机油进行分离。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妨碍起气体冷却器作用的热交换器中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从而能够使该热交换器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0127]—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该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可以将分油器60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上,而不是连接在膨胀机壳体34上。
[0128]如图12所示,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和压缩机壳体24由回油管61连接起来。回油管61的一端连接在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的底部,另一端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的底部。在回油管61上设有用以将流入的冷冻机油减压的毛细管63。该回油管61构成让分油器60的主体部件65和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连通的回油通路。
[0129]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喷出的冷冻机油在分油器60与制冷剂分离,之后,通过回油管61被返送给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而且,与制冷剂一起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流入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中。也就是说,在该变形例中,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和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双方暂时先被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内。
[0130]具体而言,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将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上升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这样通过由控制器53操作油量调节阀52,已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冷冻机油便被分配给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
[0131](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是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追加上分油器75和回油管77而构成的。这里仅对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0132]如图13所示,分油器75布置在压缩机20的吸入侧。该分油器75本身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油器60的结构一样。也就是说,该分油器75包括主体部件65、入口管66和出口管67。分油器75的入口管66连接第1四通换向阀12的第二通口上,出口管67连接在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上。
[0133]回油管77将分油器75和膨胀机壳体34连接起来,形成回油通路。回油管77的一端连接在分油器75的主体部件65的底部;回油管77的另一端连接在膨胀机壳体34的底部。分油器75的主体部件65的内部空间通过回油管77与膨胀机壳体34的贮油腔37连通。
[0134]—运转动作—
该实施方式中,空调机10的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中的动作与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动作相同。这里,对在该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油量调节动作进行说明。
[0135]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喷出的冷冻机油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后,从膨胀机30的流入管35流入膨胀机构31。已流入膨胀机构31中的冷冻机油与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供向膨胀机构31的冷冻机油一起通过流出管36从膨胀机30流出。从膨胀机构31流出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后,流入分油器75中。
[0136]已流入分油器75的主体部件65内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分离后,贮存在主体部件65内的底部。贮存在主体部件65内的冷冻机油通过回油管77被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另一方面,在分油器75中与冷冻机油分离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流入压缩机壳体24内。这样一来,在该实施方式中,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和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都暂时先被聚集在膨胀机壳体34的贮油腔37中。
[0137]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以上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将膨胀机壳体34内的冷冻机油供向压缩机壳体2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下降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这样通过由控制器53操作油量调节阀52,聚集在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冷冻机油便被分配给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
[0138]—第六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布置在压缩机20的吸入侧的分油器75将冷冻机油聚集起来。因此,能够使与制冷剂一起流入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的量减少。也就是说,能够使被吸入压缩机构21的冷冻机油的量减少。因为压缩机构21在一次吸入步骤中能够吸入的流体的体积已经决定好,所以若能够使与制冷剂一起被吸入压缩机构21的润滑油的量减少,就能够使被吸入压缩机构21的制冷剂的量增加,其增加量与润滑油的减少量相当。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使压缩机20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0139]—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在该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可以从制冷剂回路11中省去均压管41不用。
[0140]如图14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回油管77在膨胀机壳体34上的连接位置发生了变化。该回油管77的终端朝着总是位于膨胀机壳体34内贮油腔37的油面之上的位置开放。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中贮油腔37上侧的部分通过回油管77与分油器75的主体部件65连通。分油器75的主体部件65与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中位于贮油腔27上侧的部分通过连接出口管67和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的管道相互连通。
[0141]这样一来,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压缩机壳体24与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就通过将分油器75的出口管67与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连接起来的管道、分油器75的主体部件65以及回油管77相互连通。也就是说,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由将分油器75的出口管67与压缩机20的吸入管25连接起来的管道、分油器75的主体部件65以及回油管77形成均压通路40。
[0142]在该变形例中,是一种让将分油器75和压缩机20连接起来的管道与回油管77兼作均压通路40的结构。因此,去掉了用以形成均压通路40的均压管41,从而使制冷剂回路11的结构更加简单。
[0143]—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在该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可以将分油器75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上,而不是连接在膨胀机壳体34上。
[0144]如图15所示,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分油器75的主体部件65和压缩机壳体24由回油管76连接起来。回油管76的一端连接在分油器75的主体部件65的底部,另一端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的底部。该回油管76构成让分油器75的主体部件65和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连通的回油通路。
[0145]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喷出的冷冻机油在制冷剂回路11中流动后,从膨胀机30的流入管35流入膨胀机构31,与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供向膨胀机构31的冷冻机油一起通过流出管36从膨胀机30中流出去。从膨胀机构31流出的冷冻机油在制冷剂回路11内与制冷剂一起流动后,流入分油器75,在分油器75与制冷剂分离,被返送给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也就是说,在该变形例中,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和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双方暂时先被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内。
[0146]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将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上升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这样通过由控制器53操作油量调节阀52,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冷冻机油便被分配给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
[0147](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是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追加上分油器70和回油管72而构成的。这里仅对该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机10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0148]如图16所示,分油器70设在膨胀机30的流出侧。该分油器70本身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油器60的结构一样。也就是说,该分油器70包括主体部件65、入口管66和出口管67。分油器70的入口管66连接在膨胀机30的流出管36上,出口管67连接在第2四通换向阀13的第一通口上。
[0149]回油管72将分油器70和膨胀机壳体34连接起来,形成回油通路。回油管72的一端连接在分油器70的主体部件65的底部;分油器70的另一端连接在膨胀机壳体34的底部。该回油管72构成使分油器70的主体部件65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连通的回油通路。
[0150]—运转动作—
该实施方式中,空调机10的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中的动作与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动作相同。这里,对在该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所进行的油量调节动作进行说明。
[0151]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喷出的冷冻机油在制冷剂回路11内流动后,从膨胀机30的流入管35流入膨胀机构31。已流入膨胀机构31中的冷冻机油与从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供向膨胀机构31的冷冻机油一起通过流出管36从膨胀机30流出去。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与膨胀后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一起流入分油器70的主体部件65内。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在主体部件65内的状态是,其底部贮存有冷冻机油和液体制冷剂的混合物,冷冻机油偏多地存在于液体贮存处的下层。
[0152]分油器70的出口管67成为其下端部浸渍在主体部件65内的液体贮存处的状态。存在于该液体贮存处的上层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出口管67从主体部件65流出,当正在进行制冷运转时,该液体制冷剂被供给室内热交换器15;当正在进行制暖运转时,该液体制冷剂被供给室外热交换器14。
[0153]贮存在分油器70的主体部件65内的冷冻机油通过回油管72流入膨胀机壳体34的贮油腔37。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和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双方暂时先被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内。
[0154]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以上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在该状态下,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比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高度高。因此,膨胀机壳体34内的冷冻机油通过油流通管42流入压缩机壳体2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下降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这样通过由控制器53操作油量调节阀52,聚集在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冷冻机油便被分配给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
[0155]—第七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用布置在膨胀机30的流出侧分油器70将润滑油聚集起来。因此,能够收到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一样的效果。也就是说,能够抑制润滑油阻碍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中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也就能够使该热交换器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0156]—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该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可以将分油器70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上,而不是连接在膨胀机壳体34上。
[0157]如图17所示,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分油器70的主体部件65和压缩机壳体24由回油管71连接起来。回油管71的一端连接在分油器70的主体部件65的底部,另一端连接在压缩机壳体24的底部。该回油管71构成让分油器70的主体部件65和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连通的回油通路。
[0158]在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20、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在分油器70与制冷剂分离,通过回油管71被返送给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也就是说,在该变形例中,从压缩机20流出的冷冻机油和从膨胀机30流出的冷冻机油双方暂时先被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的贮油腔27内。
[0159]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将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供向膨胀机壳体3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上升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这样通过由控制器53操作油量调节阀52,聚集在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冷冻机油便被分配给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
[0160](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0161]—第1变形例—
如图18所示,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油流通管42的中途设置毛细管54来作调节机构用。需提一下,图18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1是将该变形例应用到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而得到的。
[0162]若在油流通管42中设置毛细管54,则在油流通管42中流动的冷冻机油的流速就会被抑制在某一程度以下。因此,就是在压缩机壳体24的内压与膨胀机壳体34的内压过度地不同的状态下,而能够防止冷冻机油从压缩机20、膨胀机30中之一方通过油流通管42移动到另一方,从而能够确保在压缩机20、膨胀机30双方中冷冻机油的贮存量。
[0163]—第2变形例—
如图19所示,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调节机构不用。需提一下,图19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1是将该变形例应用到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而得到的。
[0164]在该变形例中,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和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借助油流通管42处于总是连通的状态。在油流通管42中,冷冻机油从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和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中油面位置高的一方流向低的一方。当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和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一样高时,冷冻机油在油流通管42内的流动便停止。
[0165]就这样,在该变形例中,不进行任何的控制,就能够将压缩机壳体24和膨胀机壳体34内的冷冻机油的贮存量平均化。因此,根据该变形例,除确保了压缩机20、膨胀机30的可靠性以外,还能够将制冷剂回路11的复杂化抑制在最小限度上。
[0166]—第3变形例—
如图20所示,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油面传感器51设在压缩机壳体24内。需提一下,图20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1是将该变形例应用到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而得到的。
[0167]该变形例中的控制器53,当判断出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下限值时,便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在该状态下,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高度比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低。因此,膨胀机壳体34内的冷冻机油通过油流通管42流入压缩机壳体2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高度上升到规定基准值时,便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
[0168]当控制器53判断出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高度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以上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打开。在该状态下,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高度比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高度高。因此,压缩机壳体24内的冷冻机油通过油流通管42流入膨胀机壳体34内。当控制器53判断出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的油面位置下降到规定的基准值时,就将油量调节阀52关闭。
[0169]—第4变形例—
如图21所示,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用隔热材38将膨胀机壳体34内的膨胀机构31围起来。
[0170]如上所述,若热从外部侵入通过膨胀机构31的制冷剂中,制冷剂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中的吸热量就减少了所侵入的热量这一部分。相对于此,象该变形例那样,若用隔热材38将膨胀机构31围起来,就能够使侵入通过膨胀机构31的制冷剂的热量减少,从而能够使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0171]这里,与上述第四到第七实施方式那样压缩机20是低压拱顶型的情况相比,在象上述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压缩机20是高压拱顶型的情况下,膨胀机壳体34内的周围温度高。因此,在象上述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压缩机20是高压拱顶型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0172]—第5变形例—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21和膨胀机构31都是由旋转式流体机械构成。但构成压缩机构21、膨胀机构31的流体机械的型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压缩机构21和膨胀机构31可以都是由涡旋式流体机械构成。而且,压缩机构21和膨胀机构31分别可以由型式相互不同的流体机械构成。
[0173]—第6变形例—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由形成在压缩机20的驱动轴22、膨胀机30的输出轴32的供油通路构成离心泵,但可以在驱动轴22、输出轴32的下端连接上机械式泵(例如齿轮式泵、次摆线泵),利用驱动轴22、输出轴32驱动机械式泵,而向压缩机构21、膨胀机构31供油。
[0174]在象上述第四到第七实施方式那样压缩机20是低压拱顶型的情况下,因为压缩机壳体24的内压和膨胀机壳体34的内压大致与冷冻循环的低压相等,所以有可能利用离心泵难以确保充分的供油量。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选在压缩机20、膨胀机30中设置机械式供油泵。
[0175]需提一下,以上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只不过是本质上优选的例子而已,本发明并不意味着要限制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范围等。
工业实用性
[0176]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分别包括壳体的压缩机、膨胀机设在制冷剂回路中的冷冻装置很有用。

Claims (13)

1.一种冷冻装置,包括压缩机(20)和膨胀机(30)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11),让制冷剂在该制冷剂回路(11)中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缩机(20)中设有:将制冷剂吸入后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21)、内装有该压缩机构(21)的压缩机壳体(24)以及将润滑油从该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供向所述压缩机构(21)的供油机构(22),
在所述膨胀机(30)中设有:使已流入的制冷剂膨胀而产生动力的膨胀机构(31)、内装有该膨胀机构(31)的膨胀机壳体(34)以及将润滑油从该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供向所述膨胀机构(31)的供油机构(32);
该冷冻装置包括:
均压通路(40),为使所述压缩机壳体(24)的内部空间的压力和所述膨胀机壳体(34)的内部空间的压力相等,而将该压缩机壳体(24)和该膨胀机壳体(34)连接起来,与
油流通路径(42),为使润滑油在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和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之间移动,而将该压缩机壳体(24)和该膨胀机壳体(34)连接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以调节所述油流通路径(42)中的润滑油的流通状态的调节机构(5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50)包括油面检测器(51)和控制阀(52),该油面检测器(51)对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的贮油腔(27)或者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的贮油腔(37)的油面位置进行检测,该控制阀(52)设在所述油流通路径(42)中,且开度是根据所述油面检测器(51)的输出信号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60)和回油通路(61),该分油器(60)布置在所述压缩机(20)的喷出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61)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60)供向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60)和回油通路(62),该分油器(60)布置在所述压缩机(20)的喷出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62)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60)供向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70)和回油通路(71),该分油器(70)布置在所述膨胀机(30)的流出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71)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70)供向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构(21),将已从所述压缩机壳体(24)的外部直接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后,再朝着该压缩机壳体(24)内喷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60)和回油通路(62),该分油器(60)布置在所述压缩机(20)的喷出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62)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60)供向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
将所述压缩机(20)和所述分油器(60)连接起来的管道和所述回油通路(62)构成所述均压通路(4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构(21),将已从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后,再朝着该压缩机壳体(24)的外部直接喷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75)和回油通路(76),该分油器(75)布置在所述压缩机(20)的吸入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76)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75)供向所述压缩机壳体(24)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75)和回油通路(77),该分油器(75)布置在所述压缩机(20)的吸入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77)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75)供向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分油器(75)和所述压缩机(20)连接起来的管道和所述回油通路(77)构成所述均压通路(40)。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设有分油器(70)和回油通路(72),该分油器(70)布置在所述膨胀机(30)的流出侧,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该回油通路(72)用以将润滑油从该分油器(70)供向所述膨胀机壳体(34)内。
CN2007800130520A 2006-04-20 2007-04-16 冷冻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15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16686A JP4816220B2 (ja) 2006-04-20 2006-04-20 冷凍装置
JP116686/2006 2006-04-20
PCT/JP2007/058287 WO2007123087A1 (ja) 2006-04-20 2007-04-16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1565A true CN101421565A (zh) 2009-04-29
CN101421565B CN101421565B (zh) 2010-09-15

Family

ID=38624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305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1565B (zh) 2006-04-20 2007-04-16 冷冻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312732B2 (zh)
EP (1) EP2015003B1 (zh)
JP (1) JP4816220B2 (zh)
KR (1) KR100991345B1 (zh)
CN (1) CN101421565B (zh)
AU (1) AU2007241900B2 (zh)
ES (1) ES2491223T3 (zh)
WO (1) WO20071230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3657B2 (ja) * 2006-10-25 2012-09-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103952B2 (ja) * 2007-03-08 2012-1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4924450B2 (ja) * 2008-01-25 2012-04-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膨張機
JP5115355B2 (ja) * 2008-02-06 2013-01-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機械
EP2416089B1 (en) * 2009-03-31 2020-04-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device
CN104011483B (zh) * 2011-12-27 2016-05-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FR2991733B1 (fr) * 2012-06-12 2016-09-02 Danfoss Commercial Compressors Dispositif de compression et systeme thermodynamiqu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de compression
JP6403608B2 (ja) * 2015-02-27 2018-10-10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極低温冷凍機及びロータリージョイント
CN204921319U (zh) * 2015-07-14 2015-12-30 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 压缩机系统
US10641268B2 (en) * 2015-08-11 2020-05-05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 compressor configuration with oil-balancing system
GB2541456B (en) * 2015-08-21 2019-05-15 Thermaflex Systems Ltd A refrigeration system comprising a pump or an energy recovery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pump
CN107514351B (zh) * 2017-08-28 2023-07-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压缩机油雾分离器集油箱的高效回油装置
CN113669965A (zh) * 2020-04-30 2021-11-19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并联压缩机中的ocr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85169A (en) * 1972-06-19 1974-01-15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Multiple compressor refrigeration system
JPS57131883A (en) * 1981-02-06 1982-08-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arallel compression type refrigerator
JP2000241033A (ja) 1999-02-23 2000-09-08 Aisin Seiki Co Ltd 蒸気圧縮式冷凍装置
JP2001141315A (ja) * 1999-11-10 2001-05-25 Aisin Seiki Co Ltd 冷凍空調機
JP2003240366A (ja) * 2002-02-21 2003-08-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JP4055902B2 (ja) * 2003-04-28 2008-03-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膨張機を備えた冷凍装置
JP2005002832A (ja) 2003-06-10 2005-01-06 Daikin Ind Ltd ロータリー流体機械
JP4561326B2 (ja) 2004-03-17 2010-10-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機械
JP4569406B2 (ja) 2005-07-20 2010-10-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516127B2 (ja) * 2005-08-26 2010-08-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JP2007113815A (ja) * 2005-10-19 2007-05-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070214827A1 (en) * 2006-03-20 2007-09-20 Chadalavada Venkatasubramaniam Oil-free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technology for air-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JP4715615B2 (ja) * 2006-04-20 2011-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4967435B2 (ja) * 2006-04-20 2012-07-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2008002777A (ja) * 2006-06-26 2008-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023657B2 (ja) * 2006-10-25 2012-09-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8107049A (ja) * 2006-10-27 2008-05-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8209044A (ja) * 2007-02-26 2008-09-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181532B2 (ja) * 2007-05-21 2013-04-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流体機械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9068733A (ja) * 2007-09-11 2009-04-02 Panason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15003A4 (en) 2013-05-01
ES2491223T3 (es) 2014-09-05
WO2007123087A1 (ja) 2007-11-01
AU2007241900A1 (en) 2007-11-01
KR100991345B1 (ko) 2010-11-01
US20090277213A1 (en) 2009-11-12
EP2015003B1 (en) 2014-05-21
AU2007241900B2 (en) 2010-03-04
EP2015003A1 (en) 2009-01-14
KR20080095920A (ko) 2008-10-29
JP2007285680A (ja) 2007-11-01
JP4816220B2 (ja) 2011-11-16
CN101421565B (zh) 2010-09-15
US8312732B2 (en) 2012-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1565B (zh) 冷冻装置
CN101427083B (zh) 冷冻装置
CN101427084B (zh) 冷冻装置
CN101384865B (zh) 空调机
CN101646908A (zh) 冷冻装置
JP2007285681A5 (zh)
CN102227599A (zh) 制冷装置
CN101939599A (zh) 制冷装置
JP4114337B2 (ja) 冷凍装置
JP4258017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4591402B2 (ja) 冷凍装置
JP4720593B2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15

Termination date: 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