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具有很好除草活性且对作物安全的含2-取代乙酸不饱和酯的氯代二苯醚类化合物及其以该类化合物为活性组分的除草组合物,以满足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含2-取代乙酸不饱和酯的氯代二苯醚类化合物,具有如通式
(I)所示的结构及其立体异构体:
式中:
X选自H、F或Cl;
R1选自H或C1-C6烷基;
R2选自H或C1-C6烷基;
Q选自如下基团之一:
其中:R3、R4、R5、R6、R7、R8、R9、R10分别选自H或C1-C6烷基。
本发明中较为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中:
X选自H、F或Cl;
R1选自H或甲基;
R2选自H或甲基;
Q选自如下基团之一:
其中:
R3、R8分别选自H;
R4、R5、R6、R7、R9、R10分别选自H或甲基。
本发明中进一步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中:
X选自H、F或Cl;
R1选自H;
R2选自甲基;
Q选自烯丙基或炔丙基。
通式(I)中所指的烷基包括直链或支链烷基,例如甲基、异丙基等。所述的立体异构体是指:当R1为H、R2选自C1-C6烷基,亦即与其相连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时,通式(I)中化合物可为R体或S体、或二者不同比例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可由如下方法制备,反应式中各基团定义同前。
方法一、
化合物(II)与取代乙酸酯(III) (制备方法参见March J,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4th Ed,John Wiley&sons,1992)在适宜的溶剂中,温度为-10℃到沸点下反应0.5-48小时制得化合物(I)。溶剂可选自氯仿、二氯甲烷、四氯化碳、己烷、苯、甲苯、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或二氧六环等。加入碱类物质,如三乙胺、吡啶、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或碳酸氢钠等对反应有利。
取代乙酸酯(III)中,L为离去基团,例如氯、溴、碘、甲基磺酸基、对甲基苯磺酸基等。
方法二、
化合物(II)与草酰氯、二氯亚砜或三氯化磷等在适宜的溶剂中,温度为-10℃到沸点下反应0.5-48小时,制得取代苯甲酰氯(IV)。溶剂选自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己烷、苯、甲苯、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二氧六环等。加入适宜的碱类物质对反应有利,碱选自有机碱如N,N-二甲基甲酰胺、三乙胺、N,N-二甲基苯胺或吡啶等。
将取代苯甲酰氯(IV)与取代羟基乙酸酯(V)(制备方法参见Tetrahedron Lett.1996,37,2659-2622,March J,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4th Ed,John Wiley&sons,1992)在适宜的溶剂中,温度为-10℃到沸点下反应0.5-48小时制得化合物(I)。溶剂可选自氯仿、二氯甲烷、四氯化碳、己烷、苯、甲苯、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或二氧六环等。加入碱类物质,如三乙胺、吡啶、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或碳酸氢钠等对反应有利。
取代苯氧苯甲酸化合物(II)的制备方法参见US 4388472或US 3957852。也可由如下方法合成:
化合物(II-1)(其中Y选自-CH2OH或-CHO,制备方法参见EP342440、US4344789、US4490167)在碱性条件下,在适宜的溶剂中与氧化剂反应,温度为-10℃到沸点下反应0.5-48小时,再经盐酸、硫酸或冰醋酸等酸化,得到目标化合物(II)。溶剂可选自水、四氢呋喃、丙酮等。氧化剂可选自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钠、重铬酸钾、三氧化铬-吡啶络合物、铬酸双吡啶盐等。碱类物质可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或碳酸氢钠等。
表1:部分如通式(I)所示的本发明化合物
化合物(构型) |
X |
R1 |
R2 |
Q |
外观(熔点℃) |
1 |
H |
H |
H |
烯丙基 |
白色固体(48-50℃) |
2(RS) |
H |
H |
甲基 |
烯丙基 |
黄色油 |
3(S) |
H |
H |
甲基 |
烯丙基 |
黄色油 |
4(R) |
H |
H |
甲基 |
烯丙基 |
黄色油 |
5(RS) |
H |
H |
甲基 |
炔丙基 |
黄色油 |
6(S) |
H |
H |
甲基 |
炔丙基 |
黄色油 |
7(R) |
H |
H |
甲基 |
炔丙基 |
黄色油 |
8(RS) |
Cl |
H |
甲基 |
烯丙基 |
黄色油 |
9(S) |
Cl |
H |
甲基 |
烯丙基 |
黄色油 |
10(R) |
Cl |
H |
甲基 |
烯丙基 |
黄色油 |
11(S) |
Cl |
H |
甲基 |
炔丙基 |
黄色油 |
12 |
H |
甲基 |
甲基 |
烯丙基 |
黄色油 |
13 |
H |
甲基 |
甲基 |
炔丙基 |
黄色油 |
部分化合物的1H NMR(CDCl3,300 MHz)δ(ppm)数据如下:
化合物1
4.690(dd,2H),4.872(s,2H),5.25-5.38(m,2H),5.84-5.96(m,1H),7.037(d,1H),7.105(dd,1H),7.46-7.52(m,2H),7.608(d,1H),7.764(d,1H).
化合物2
1.637(d,3H),4.674(dd,2H),5.23-5.40(m,3H),5.84-5.95(m,1H),7.027(d,1H),7.079(dd,1H),7.45-7.52(m,2H),7.611(d,1H),7.761(d,1H).
化合物3
1.637(d,3H),4.677(dd,2H),5.23-5.40(m,3H),5.84-5.95(m,1H),7.018(d,1H),7.079(dd,1H),7.45-7.52(m,2H),7.613(d,1H),7.762(d,1H).
化合物4
1.638(d,3H),4.677(dd,2H),5.23-5.40(m,3H),5.84-5.95(m,1H),7.026(d,1H),7.079(dd,1H),7.45-7.53(m,2H),7.617(d,1H),7.763(d,1H).
化合物5
1.647(d,3H),2.504(t,1H),4.71-4.84(m,2H),5.368(q,1H),7.029(d,1H),7.080(dd,1H),7.45-7.52(m,2H),7.619(d,1H),7.764(d,1H).
化合物6
1.645(d,3H),2.500(t,1H),4.70-4.84(m,2H),5.366(q,1H),7.025(d,1H),7.077(dd,1H),7.45-7.52(m,2H),7.616(d,1H),7.758(d,1H).
化合物7
1.645(d,3H),2.502(t,1H),4.70-4.84(m,2H),5.367(q,1H),7.027(d,1H),7.079(dd,1H),7.45-7.52(m,2H),7.617(d,1H),7.761(d,1H).
化合物8
1.640(d,3H),4.675(dd,2H),5.238-5.239(m,3H),5.865-5.957(m,1H),6.825(dd,1H),7.382(d,1H),7.467(d,1H),7.696(s,2H).
化合物9
1.613(d,3H,CH3),4.678(d,2H,CH2),5.239-5.389(m,3H),5.866-5.929(m,1H),6.825(dd,1H),7.375(d,1H),7.467(d,1H),7.685(d,2H).
化合物10
1.640(d,3H),4.677(d,2H),5.239-5.390(m,3H),5.866-5.959(m,1H),6.828(dd,1H),3.683(d,1H),7.468(d,1H),7.697(s,2H).
化合物11
1.647(d,3H),2.507(t,1H),4.773(m,2H),3.556(q,1H),6.823(dd,1H),7.365(d,1H),7.394(d,1H),7.592(d,2H).
化合物12
1.712(s,6H),4.656(t,2H),5.202-5.350(m,2H),5.855-5.948(m,1H),7.004-7.072(m,2H),7.433-7.514(m,3H),7.757(m,1H).
化合物13
1.717(s,6H),2.453(t,1H),4.760(d,2H),7.009-7.070(m,2H),7.434-7.511(m,3H),7.759(m,1H).
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具有除草活性。与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化合物相比,本发明的化合物在较低剂量下苗后使用可有效控制双子叶杂草,尤其对阔叶杂草具有令人出乎意料的防除活性。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通式(I)化合物用于控制杂草的用途。
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不但具有优异的除阔叶草活性,而且对阔叶作物大豆、花生具有安全性。
本发明还包括以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除草组合物。该除草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90%。该除草组合物中还包括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的除草组合物可以多种制剂的形式施用。通常将本发明的化合物溶解或分散于载体中配制成制剂以便作为除草剂使用时更易于分散。例如:这些化学制剂可被制成可湿性粉剂或乳油。因此,在这些组合物中,至少加入一种液体或固体载体,并且通常需要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
本发明另外的实施方案为防治杂草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除草组合物施于所述杂草或所述杂草生长的场所或其生长介质的表面上。通常选择的较为适宜有效量为每公顷1克到500克,优选有效量为每公顷2克到250克。对于某些应用,可在本发明的除草组合物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其它的除草剂,由此可产生附加的优点和效果。
本发明的化合物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它已知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肥料等一起混合使用。
应明确的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换和改动。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和生测试验结果可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意味着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中间体2-氯-5-(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苯甲酸的合成
方法一、
在25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3,4-二氯三氟甲苯30.1克(0.14摩尔)、3-甲基-4-氯苯酚22克(0.15摩尔)、DMSO(100毫升)、氢氧化钾10.2克(82%,0.15摩尔),加热回流1小时后反应完全。冷却至室温,加入300毫升乙酸乙酯,250毫升水分液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尽溶剂,得粗品46.5克。柱色谱(淋洗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100)提纯得36.7克甲基物、黄色液体,收率82%。
1H NMR(300MHz,CDCl3)δ(ppm)2.364(s,3H,CH3),6.799(dd,1H,Ar-H),6.913(d,1H,Ar-H),6.956(d,1H,Ar-H),7.319(d,1H,Ar-H),7.446(dd,1H,Ar-H),7.732(d,1H,Ar-H)。
在25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上步反应得到的甲基物16克(0.05摩尔)、碳酸钠10.6克(0.1摩尔)、四氯化碳(50毫升),再加入催化剂量的偶氮二异丁氰,加热回流,滴加液溴9.6克(0.06摩尔)的四氯化碳(100毫升)溶液,4小时后反应完全,冷却至室温,过滤除去固体,有机相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减压蒸尽溶剂,残余物柱色谱(淋洗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100作展开剂)提纯得19.7克一溴甲基物、黄色油状物,收率98%。
1H NMR(300MHz,CDCl3)δ(ppm)4.531(s,2H,CH2),6.906(dd,1H,Ar-H),7.018(d,1H,Ar-H),7.116(d,1H,Ar-H),7.385(d,1H,Ar-H),7.487(dd,1H,Ar-H),7.752(d,1H,Ar-H)。
在25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乙酸钠3.93克(0.048摩尔)、一溴甲基物17.45克(0.044摩尔)、DMF(100毫升),加热回流至反应完全,冷却至室温,加入乙酸乙酯(100毫升),水(100毫升)分液萃取,有机相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减压蒸尽溶剂,得黄色液体,为乙酸基甲基物。
将得到的乙酸基甲基物中加入水(50毫升)、THF(50毫升),再加入氢氧化钠1.76克(0.044摩尔),加热回流至反应完全,冷却至室温,加入乙酸乙酯(100毫升)、水(100毫升)分液萃取,有机相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尽溶剂,残余物经柱色谱(淋洗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10)提纯得到10克苄醇、黄色液体,收率70%。
1H NMR(300MHz,CDCl3)δ(ppm)4.773(s,2H,CH2),6.896(dd,1H,Ar-H),6.987(d,1H,Ar-H),7.208(d,1H,Ar-H),7.357(d,1H,Ar-H),7.471(dd,1H,Ar-H),7.741(d,1H,Ar-H)。
在25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苄醇3克(8.9毫摩尔)、水(50毫升)、氢氧化钾0.67克(82%,9.8毫摩尔)加热回流,分四次加入高锰酸钾4.22克(26.7毫摩尔),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过滤除去固体,向母液中加入乙酸乙酯(30毫升),分液萃取,水层中加入盐酸调节至pH=5,加入乙酸乙酯(200毫升)分液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减压蒸尽溶剂,得2.04克苯甲酸、白色固体,收率65%。熔点:105-107℃(文献:103-104℃)。
1H NMR(300MHz,CDCl3)δ(ppm)7.066(d,1H,Ar-H),7.145(dd,1H,Ar-H),7.486(d,1H,Ar-H),7.515(dd,1H,Ar-H),7.616(d,1H,Ar-H),7.773(d,1H,Ar-H)。
方法二、
在25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甲基物0.96克(3毫摩尔)、碳酸钠1.26克(12毫摩尔)、四氯化碳(10毫升),再加入催化剂量的偶氮二异丁氰,加热回流,滴加液溴1.42克(9摩尔)的四氯化碳(10毫升)溶液,4小时后反应完全,冷却至室温,过滤除去固体,有机相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50毫升)、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减压蒸尽溶剂,残余物柱色谱(淋洗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100)提纯得1.32克二溴甲基物、黄色油状物,收率92%。
1H NMR(300MHz,CDCl3)δ(ppm)6.900(dd,1H,Ar-H),7.045(d,1H,Ar-H),7.048(s,1H,CH),7.328(d,1H,Ar-H),7.512(dd,1H,Ar-H),7.685(d,1H,Ar-H),7.777(d,1H,Ar-H)。
在反应瓶中依次加入二溴甲基物1.2克(3毫摩尔)、乙酸钠4.96克(3.3毫摩尔)、DMF(150毫升),加热回流至反应完全,冷却至室温,加入乙酸乙酯(200毫升)、水(200毫升)分液萃取,再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减压蒸尽溶剂,柱色谱(淋洗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10)提纯得0.61克苯甲醛、黄色油状物,收率为61%。
1H NMR(300MHz,CDCl3)(ppm)7.074(d,1H,Ar-H),7.239(dd,1H,Ar-H),7.463(t,2H,Ar-H),7.522(dd,1H,Ar-H),7.770(d,1H,Ar-H),10.427(s,1H,CHO)。
在25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苯甲醛3克(8.9毫摩尔)、水(50毫升)搅拌,加入氢氧化钾0.67克(82%,9.8毫摩尔),加热回流,分四次加入高锰酸钾4.24克(26.8毫摩尔),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过滤除去固体,向母液中加入乙酸乙酯(30毫升),分液萃取,水层中加入盐酸调节至pH=5,加入乙酸乙酯(200毫升)分液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减压蒸尽溶剂,得2.34克苯甲酸、白色固体,收率75%。熔点:105-107℃(文献:103-104℃)。
实施例2:化合物2的合成
在25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氢氧化钠4.03克(100毫摩尔)、水(50毫升)、乳酸10.02克(100毫摩尔),反应30分钟,减压脱水,得白色固体。再向所得白色固体中加入乙腈(150毫升)、烯丙基溴14.98克(120毫摩尔),加热回流反应12小时。过滤除去固体,减压脱溶,得5.97克乳酸烯丙酯、黄色油状物,收率为42%。
在25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实例1制备的苯甲酸3.46克(9毫摩尔)、二氯甲烷(30毫升),滴加入草酰氯2.62克(18毫摩尔),再加入1滴DMF,室温搅拌5小时,减压脱溶得3.43克苯甲酰氯、黄色液体,收率98%。
在10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苯甲酰氯0.78克(2毫摩尔)、乳酸烯丙酯0.31克(2.2毫摩尔)和二氯甲烷(20毫升),滴加入三乙胺0.24克(2.4毫摩尔),室温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倾入20毫升水中,用150毫升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水、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残余物柱层析提纯(淋洗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20),得0.59克化合物2,黄色油状物,收率为61%。其中R体(保留时间为5.732min)归一含量为48.3%;S-体(保留时间为6.282min)归一含量为48.7%(分离条件:手性色谱柱:CHIRALPAKAD-H,250×4.6mm,5μm;流动相:正己烷∶异丙醇=95∶5;波长:236nm;流速:1ml/min。以下同)。
实施例3:化合物3的合成
在50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S-乳酸25克(0.2摩尔)、丙烯醇(59克,1摩尔)、苯50毫升,再加入1毫升浓硫酸,加热回流,用分水器分去生成的水,加热回流12小时后基本反应完全。减压除尽溶剂,得到黑色油状物。减压蒸馏,收集50-55℃馏分(2mmHg)。得到15克S-乳酸烯丙酯,无色液体,收率:56%。[α]D 20=-9.8°(c=0.2,CHCl3)。
在10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苯甲酰氯0.78克(2毫摩尔)、S-乳酸烯丙酯0.31克(2.2毫摩尔)和二氯甲烷(20毫升),滴加入三乙胺0.24克(2.4毫摩尔),室温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倾入20毫升水中,用150毫升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水、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残余物柱层析提纯(淋洗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20),得0.65克化合物3、黄色油状物,收率为62%。其中R体(保留时间为5.765min)归一含量为1.8%;S-体(保留时间为6.232min)归一含量为92.3%。
实施例4:化合物4的合成
在10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S-乳酸烯丙酯(2.02克,15.5毫摩尔)、对甲苯磺酰氯(2.98克,15.53毫摩尔)和二氯甲烷(50毫升),滴加入三乙胺(1.88克,18.6毫摩尔),室温搅拌24小时,减压脱溶,残余物溶于乙酸乙酯(200毫升),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食盐水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色谱纯化(淋洗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5),得2.05克对甲苯磺酸酯、无色油状物,收率:47%。[α]D 20=-30°(c=0.3,CHCl3)。
在10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依次加入苯甲酸0.77克(2毫摩尔)、N,N-二甲基甲酰胺(20毫升)、碳酸钾0.42克(3毫摩尔)、对甲苯磺酸酯0.57克(2毫摩尔),室温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倾入50毫升水中,用200毫升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水、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残余物柱层析提纯(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1∶20),得0.68克化合物4,黄色油状物,收率为68%。其中R体(保留时间为5.752min)归一含量为92.1%;S-体(保留时间为6.252min)归一含量为1.9%。
实施例5:化合物9的合成
在10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S-乳酸烯丙酯0.40克(3毫摩尔)、10毫升二氯甲烷和三乙胺0.32克(3.2毫摩尔),滴加苯甲酰氯1.01克(2.5毫摩尔,制备方法参见实施例1和2)的二氯甲烷(10毫升)溶液,室温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倾入20毫升水中,用150毫升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水、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残余物柱层析提纯(淋洗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20),得0.9克化合物9,黄色油状物,收率:75%。其中S-体(保留时间为5.132min)归一含量为86.5%;未检测到R体的存在。[α]D 20=-14°(c=1.7,苯)。
实施例6:化合物10的合成
在10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依次加入苯甲酸0.77克(2毫摩尔)、10毫升N,N-二甲基甲酰胺、碳酸钾0.37克(2毫摩尔)、对甲苯磺酸酯0.57克(2毫摩尔),室温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倾入60毫升水中,用100毫升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残余物柱层析提纯(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1∶20),得0.68克化合物10,黄色油状物,收率69%。其中R-体(保留时间为4.523min)归一含量为87.0%;未检测到S体的存在。
实施例7:化合物11的合成
在50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S-乳酸25克(0.2摩尔)、炔丙醇56克(1摩尔)、苯50毫升,再加入1毫升浓硫酸,加热回流,用分水器分去生成的水,加热回流12小时后基本反应完全。减压除尽溶剂,得到黑色油状物。减压蒸馏,收集55-60℃馏分(2mmHg)。得到13克S-乳酸炔丙酯、无色液体,收率:52%。[α]D 20=-12°(c=0.2,CHCl3)。
在100毫升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S-乳酸炔丙酯0.40克(3毫摩尔)、10毫升二氯甲烷和三乙胺0.32克(3.2毫摩尔),滴加苯甲酰氯1.01克(2.5毫摩尔)的二氯甲烷(10毫升)溶液,室温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倾入20毫升水中,用150毫升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水、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残余物柱层析提纯(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1∶20),得0.87克化合物11、黄色油状物,收率:73%。其中S-体(保留时间为6.848min)归一含量为88.8%;未检测到R体的存在。
表1中的其他化合物可通过以上类似的方法制得。
实施例8:生测实例
根据待测化合物的溶解性,原药用丙酮或二甲亚砜溶解,然后用1‰的吐温80溶液配制成所需浓度的待测液50毫升,丙酮或二甲亚砜在总溶液中的含量不超过10%。
用履带式作物喷雾机(英国Engineer Research Ltd.设计生产)进行喷雾处理(喷雾压力1.95kg/cm2,喷液量50ml/m2,履带速度30cm/s,喷嘴为扇形喷嘴)。苗后试验,将定量的杂草(苘麻、稗草、马唐)以及作物(大豆、花生)种子分别播于截面积为100cm2的培养钵中,播后覆土1cm,镇压、淋水后在温室按常规方法培养。待禾本科杂草长至1.5叶期,苘麻2-3叶期;大豆、花生2-3叶期,选取生长均匀一致的试材进行苗后茎叶喷雾处理,以1‰的吐温80静置自来水处理作为对照。试材处理后放在干燥通风处,待药液自然风干后,置于温室内按常规方法管理,处理后48小时内采用从底部灌水的方法,避免药液被冲刷。未用化合物处理的试材作对照。试验设3次重复。
处理后15天进行调查。抑制率为与对照相比的各种损伤程度,包括杀死、失绿、枯斑、扭曲、畸形、生长抑制或叶片灼烧等。 部分测试结果见表2、3、4。
表2:部分通式(I)化合物的除草活性(苗后,抑制率%)
化合物 |
剂量(ga.i./ha) |
苘麻 |
稗草 |
马唐 |
2 |
1000 |
100 |
98 |
98 |
200 |
100 |
95 |
75 |
40 |
100 |
40 |
55 |
4 |
1000 |
100 |
98 |
75 |
200 |
100 |
85 |
70 |
40 |
100 |
45 |
50 |
5 |
1000 |
100 |
100 |
95 |
200 |
100 |
100 |
90 |
40 |
100 |
65 |
65 |
表3:部分通式(I)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和作物安全性(苗后,抑制率%)
化合物 |
剂量ga.i./ha |
苘麻 |
大豆 |
花生 |
1 |
10 |
90 |
6 |
15 |
20 |
95 |
8 |
15 |
40 |
98 |
15 |
20 |
80 |
100 |
25 |
40 |
2 |
10 |
100 |
20 |
8 |
20 |
100 |
25 |
10 |
40 |
100 |
45 |
20 |
80 |
100 |
55 |
30 |
3 |
10 |
98 |
15 |
10 |
20 |
100 |
15 |
20 |
40 |
100 |
65 |
45 |
80 |
100 |
65 |
60 |
5 |
10 |
98 |
20 |
15 |
20 |
98 |
25 |
15 |
40 |
100 |
35 |
20 |
80 |
100 |
45 |
35 |
6 |
10 |
100 |
35 |
30 |
20 |
100 |
40 |
50 |
40 |
100 |
55 |
55 |
80 |
100 |
65 |
60 |
选取化合物1和已知化合物KC(EP20052A1中的化合物15)进行了除草活性的平行测定。结果见表4。
表4:化合物1与已知化合物KC除草活性平行比较(苗后,抑制率%)
化合物 |
剂量ga.i./ha |
苘麻 |
1 |
10 |
70 |
20 |
90 |
40 |
95 |
80 |
100 |
KC |
10 |
15 |
20 |
35 |
40 |
80 |
80 |
95 |
其中化合物KC的结构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