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8948A - 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 - Google Patents

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8948A
CN101378948A CNA2007800042765A CN200780004276A CN101378948A CN 101378948 A CN101378948 A CN 101378948A CN A2007800042765 A CNA2007800042765 A CN A2007800042765A CN 200780004276 A CN200780004276 A CN 200780004276A CN 101378948 A CN101378948 A CN 101378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piece
main part
framing member
framework
medi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42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8948B (zh
Inventor
江间光弘
今村美速
桥村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78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8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8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89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所述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被施加外力而抗压时,可以大大防止在框架的焊接部产生开口或破坏。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包括:第一框架构件的一对第一侧部和第二框架构件的一对第二侧部被焊接、且在两侧部形成有一对焊接部的筒状的主体部,设置于该主体部内的加强板的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面,分别与主体部对应的侧部的内侧面抵接。

Description

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身构架及悬架等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乘车人员的安全性,在汽车等车身上设有车身构架、尤其是侧构架(侧围)、碰撞盒、保险杠及悬架等的、在车辆冲突时沿框架的纵向(轴向)抗压而承担冲击能量的中空的强度构件。近来,从车身轻量化的观点考虑,作为这些中空的强度构件,已提出由铝合金制的挤压型材形成的能量吸收构件(例如专利文献1)。
但是,中空的挤压型材形成的能量吸收构件适合保险杠等轴向为直线状的能量吸收构件,而例如客用车的前侧架(侧围)等在轴向是弯曲的,必须通过弯曲加工对直线状的挤压型材进行成形,需要高的加工精度,还存在成本高之类的问题。另外,由于挤压型材的截面形状是一定的,所以,根据被要求构件强度的部位及安装部位改变截面形状比较困难,还存在受框架的设计面制约之类的问题。
为此,还提出了通过挤压等将板材成形成两个开放截面构件,然后利用电焊、电弧焊或激光焊接等对该两个开放截面构件进行接合,由此,形成封闭截面的能量吸收构件(例如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
另外,就能量吸收构件而言,从提高其性能的观点出发,还提出了设置切口等脆弱部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5)、及利用位于脆弱部的加强构件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6)等。
但是,上述的现有技术公开的结构与挤压型材形成的框架相比,截面设计的自由度变大,但在由铝合金形成具有上述的结构的能量吸收构件时,应力容易集中,焊接部比母材部(非焊接部)弱,因此,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在框架被施加外力而抗压时,存在焊接部产生较大开口的问题。一旦焊接部开口、破坏,不但框架抗压时的能量吸收性能可能降低,而且开口部变成锐利的断裂面,因此,该断裂面露出时,存在可能弄伤乘车人员及弄坏周边环境之类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032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3101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20850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17585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3—6563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11—3428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开发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所述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被施加外力而抗压时,可以大大防止在框架的焊接部产生开口或破坏。
本发明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其具备: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从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从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在一起的一对第二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内部加强件,该内部加强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所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所述内部加强件由以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式配置并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加强板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两端面,分别具有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抵接的部分、和离开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而配置的部分,所述主体部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底部的内侧面抵接,而另一端面与所述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抵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箭头II所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框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4是图3中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的箭头VI所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7是图5所示的框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中的XII—XII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7中的XVIII—XVIII线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内部加强件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1是图20中的XXI—XXI线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比较例1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中的箭头XXI—XXI所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24是表示比较例2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4中的箭头XXI—XXI所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26是表示比较例2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破坏状况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6中的XXVII—XXVII线剖视图;
图28是图27中的箭头XXVIII—XXVIII所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29是图26中的XXIX—XXIX线剖视图;
图30是图29中的箭头XXX所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31是表示实施例2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破坏状况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中的XXXII—XXXII线剖视图;
图33是图32中的箭头XXXIII所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34是表示实施例7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破坏状况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35是图34所示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的示意性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3所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以下只称作框架)由主体部1、内部加强件2构成。
所述主体部1形成向规定方向延伸的筒状,垂直于其轴向的截面为大致矩形的封闭截面。该主体部1由第一框架构件1a和第二框架构件1b构成。这些第一框架构件1a和第二框架构件1b以相互对向配置的状态接合,由此,构成所述筒状的主体部1。
具体地说,所述第一框架构件1a通过挤压加工等对铝合金制的板材进行成形,由此,形成具有向一方向开口的开放截面的形状。该第一框架结构1a包括:平板状的第一底部10a、自该第一底部10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垂直地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10b,10b。
所述第二框架构件1b通过挤压加工等对铝合金制的板材进行成形,由此,形成和所述第一框架构件同样的形状。即,该第二框架结构1b包括:平板状的第二底部11a、自该第二底部11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垂直地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第二侧部11b,11b。
而且,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框架构件1a的各第一侧部10b的和第一底部10a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二框架构件1b的对应的第二侧部11b的和第二底部11a相反侧的端部以对接接合、即相互面对的状态通过米格(MIG:Metal Inert Gas)焊接等进行连接。这样一来,则构成所述筒状的主体部1,在其主体部1的两侧部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沿该主体部1的轴向分别配设有第一侧部10b和第二侧部11b的焊接部12。
所述内部加强件2配置于主体部1内,具有限制布置所述焊接部12的主体部1的两侧部向内侧凹陷的作用。该内部加强件2由多个加强板2a构成。各加强板2a为形成大致矩形的板材。各加强板2a以与主体部1的轴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并且沿主体部1的轴向等间隔配置。
而且,由图4可知,加强板2a仅配置在由第一框架构件1a围住的空间内。而且,主体部1的宽度方向的加强板2a的两端面分别与对应的第一侧部10b的内侧面抵接。另外,主体部1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加强板2a的一端面(图4中为上端面),与第一底部10a的内侧面抵接。而且,这些各地接部分中的至少一处通过焊接(连接)被固定。另一方面,所述高度方向的加强板2a的另一端面(图4中为下端面),离开第二框架构件1b而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谓“抵接”是指两个构件接触,包括通过焊接等被固定的情况,也包括仅仅是接触的情况。另外,所谓“连接”是指抵接的情况中,两个构件通过焊接等被固定的情况。在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也同样地将这两个词区分使用。
其次,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框架的车辆的纵向方向(轴向)被附加外力时,该框架由于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产生的能量。此时,如上所述,由于设于主体部1内的内部加强件2(加强板2a),使得连接框架的一对焊接部12,12间的方向的压缩强度大于与该方向成直角的任意方向的压缩强度,从而,可防止布置焊接部12的主体部1的两侧部向内侧凹陷式变形。因此,可防止焊接部12开口、断裂。所以,该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被附加外力而抗压时,能够大大防止焊接部12开口或破坏。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图8对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时,在图5~图8中,对和图1~图4相同的构成物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5和图7所示,该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由主体部1、内部加强件2构成。
所述主体部1形成向规定方向延伸的筒状,垂直于其轴向的截面为大致矩形的封闭截面。该主体部1由第一框架构件1a和第二框架构件1c构成。第二框架构件1c具有和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框架构件1b大致同样的构成。即,第二框架构件1c包括:平板状的第二底部21a、自该第二底部21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垂直地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第二侧部21b,21b。但是,该第二框架构件1c具有比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框架构件1b的宽稍大的宽度。
具体地说,如图8所示,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底部21a具有比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底部10a更大的宽度,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侧部21b,21b的内侧面间的间隔与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侧部10b,10b的外侧面间的间隔相等。而且,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侧部10b的和第一底部10a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侧部21b的和第二底部21a相反侧的端部以重叠接合的方式连接。即,第二侧部21b的和第二底部21a相反侧的端部,以与第一侧部10b的和第一底部10a相反侧的端部的外侧重叠的状态,通过米格焊接对该第一侧部10b的外侧面进行角焊。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只有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侧部10b和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侧部21b的焊接部22为重叠接合这一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的构成和第1实施方式是一样的。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和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动作一样,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框架的纵向方向(轴向)被附加外力时,该框架由于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产生的能量。而且,此时,利用和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可防止焊接部22开口或破坏。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图12对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时,在图9~图12中,对和图1~图8相同的构成物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9和图10所示,该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由主体部1、内部加强件3构成。
所述主体部1形成向规定方向延伸的筒状,垂直于其轴向的截面为大致矩形的封闭截面。该主体部1由第一框架构件1d和第二框架构件1b构成。第一框架构件1d具有和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框架构件1a大致同样的构成。即,第一框架构件1d包括:平板状的第一底部30a、自该第一底部30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垂直地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30b,30b。但是,该第一框架构件1d具有比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框架构件1a的宽稍大的宽度。
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第一框架构件1d的第一底部30a具有比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底部11a更大的宽,第一框架构件1d的第一侧部30b,30b的内侧面间的间隔与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侧部11b,11b的外侧面间的间隔相等。而且,第一框架构件1d的第一侧部30b的和第一底部30a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侧部11b的和第二底部11a相反侧的端部以重叠接合的方式连接。即,第一侧部30b的和第一底部30a相反侧的端部,以与第二侧部11b的和第一底部11a相反侧的端部的外侧重叠的状态,通过米格焊接对该第二侧部11b的端部外侧面进行角焊。
所述内部加强件3时具有和第1实施方式的内部加强件2同样的作用的加强件,由多个加强板3a构成。各加强板3a一与主体部1的轴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在主体部1的内部,并且,沿主体部1的轴向等间隔配置。而且,加强板3a在主体部1的宽度方向,具有与第二侧部11b,11b的内侧面间的间隔相等的尺寸。另外,加强板3a在与主体部1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具有与第一底部30a和第二底部11a的内侧面间的间隔相等的尺寸。
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的宽度方向的加强板3a的两端面分别具有与对应的第二侧部11b的内侧面抵接的部分、离开对应的第一侧部30b的内侧面而配置的部分。具体地说,离开所述第一侧部30b的内侧面而配置的部分,连接在与所述第二侧部11b的内侧面抵接的部分的图10中的上侧。而且,离开所述第一侧部30b的内侧面而配置的部分为向图10的上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3b。而且,与主体部1的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加强板3a的另一端面(图10中为上端面),与第一底部30a的内侧面抵接,另一方面,另一端面(图10中为下端面)与第二底部11a的内侧面抵接。由此,可提高所述高度方向的框架的刚性。
而且,就该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而言,只要以图9及图10所示的方式,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加强板3a和第二框架构件1b的各内侧面的抵接部分中至少一处即可。或者,也可以以图11及图12所示的方式,仅在第二侧部11b,11b的内侧面连接加强板3a和第二框架构件1b,同时,在第二底部11a的内侧面只是接触。
另外,加强板3a的所述高度方向的尺寸,与从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底部11a的内侧面到第二侧部11b的和第二底部11a相反侧的端缘的距离之差,设计为与从所述第二侧部11b的和第二底部11a相反侧的端缘到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底部11a的内侧面第一框架构件1d的第一底部30a的内侧面的距离相等。因此,如上所述,所述高度方向的加强板3a的一端面与第一底部30a的内侧面抵接。该加强板3a和第一底部30a的抵接部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也可以不固定。
而且,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30b的和第一底部30a相反侧的端部,以与第二侧部11b的和第二底部11a相反侧的端部的外侧重叠的状态,通过米格焊接对该第二侧部11b的端部外侧面进行角焊。此时,所述第一侧部30b的端部和所述第二侧部11b的端部的重叠量根据所述高度方向的加强板3a的尺寸来决定。
如上所述,在以重叠接合进行焊接时,以所述第一侧部30b的端部和所述第二侧部11b的端部的重叠量达到所要求的重叠量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框架构件1b对第一框架构件1d正确地定位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加强板3a的所述高度方向的一端面与第一底部30a的内侧面抵接,同时,另一端面与第二底部11a的内侧面抵接,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的定位。即,内部加强件3(加强板3a)不仅具有对框架进行加强的功能,而且还兼备对第一框架构件1d和第二框架构件1b的焊接部32进行定位的功能。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和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动作一样,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框架的纵向方向(轴向)被附加外力时,该框架由于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产生的能量。此时,加强板3a也发生一些变形,有助于外力产生的能量的吸收。而且,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和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由于加强板3a与第一框架构件1d和第二框架构件1b双方抵接,因此,对自这两个框架构件传递来的能量进行一定程度的吸收。从而,该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与如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加强板3a仅与第一框架构件1a抵接的情况相比,可提高对外力产生的能量的吸收性能。而且,如上所述,利用设于主体部1内的内部加强件3(加强板3a),连接框架的一对焊接部32,32间的方向的压缩强度比和该方向成直角的任一方向的压缩强度都高,所以,可防止布置焊接部32的主体部1的两侧部向内侧凹陷式变形。进而,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加强板3a的与第一框架构件1d的第一侧部30b对应的部分设有倾斜部3b,因此,在对应于该倾斜部3b的部分,第一框架构件1d和加强板3a不抵接。所以,第一框架构件1d容易以被压碎的方式进行变形。在其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侧部11b与加强板3a抵接,因此,第二框架构件1b不易变形。根据这种结构,对框架附加外力时,可取代第一框架构件1d中的加强板3a的倾斜部3b对应的部位变形,从而,可防止焊接部32向内侧变形的情况。如上所述,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可防止主体部1的两侧部中的布置焊接部32的部分向内侧凹陷的情况,因此,可防止焊接部32产生开口、断裂。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及图14对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时,在图13及图14中,对和图1~图12相同的构成物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图11及图12的方式),加强板3a和第二框架构件1b仅在加强板3a的两侧面和对应的第二侧部11b,11b的内侧面连接,相对于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与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图13及图14所示,加强板3a和第二框架构件1b仅在主体部1的高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3a的另一端面(底面)和第二底部11a的内侧面连接。除这一点以外,第4实施方式的框架具有和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同样的结构。
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加强板3a仅在底面连接在第二框架构件1b上,在侧面不与第二框架构件1b连接,因此,框架通过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产生的能量时,可促进主体部1的侧部向外侧凸状变形的吸收形式。其结果是,可防止焊接部32产生开口、断裂的情况。
该第4实施方式的框架的除此以外的效果,和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得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及图16对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时,在图15及图16中,对和图1~图14相同的构成物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5及图16所示,该第5实施方式中的框架由主体部1和内部加强件4构成。
所述主体部1具有和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一样的构成,由以相互重叠接合的方式焊接在一起的第一框架构件1a和第二框架构件1c构成。
所述内部加强件4由形成大致矩形的多个加强板4a构成。而且,加强板4a以与主体部1的轴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同时沿主体部1的轴向以等间隔配置。各加强板4a具有与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侧部10b,10b的外侧面间的间隔,换言之,与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侧部21b,21b的内侧面间的间隔相等的宽。而且,各加强板4a只配置在主体部1内的空间中被第二框架构件1c围住的空间内。主体部1的宽度方向的加强板4a的两端面分别与第二框架构件1c对应的第二侧部21b的内侧面抵接。另外,与主体部1的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加强板4a的一端面(图16中为上端面),与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侧部10b的和第一底部10a相反侧的地面抵接。另一方面,所述高度方向的加强板4a的另一端面(图16中为下端面),与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底部21a的内侧面抵接。而且,加强板4a和第二框架构件1c的内侧面的各抵接部分中的至少一处,通过焊接被固定(连接)。
并且,所述加强板4a的一端面与第一侧部10b的和第一底部10a相反侧的地面抵接,由此,加强板4a不仅具有对框架进行加强的功能,而且兼备对第一框架构件1a和第二框架构件1c的焊接部22进行定位的功能。即,在制造框架时,将各加强板4a安装在第二框架构件1c的内侧之后,将第一框架构件1a与第二框架构件1c相对配置。此时,将第一框架构件1a的两第一侧部10b,10b的和第一底部10a相反侧的端部插入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侧部21b,21b的和第二底部21a相反侧的端部间。由此,第一侧部10b,10b的和第一底部10a相反侧的端面与加强板4a的图16中的上端面抵接。此时,根据所述高度方向的加强板4a的尺寸,确定第一侧部10b,10b的和第一底部10a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二侧部21b,21b的和第二底部21a相反侧的端部的重叠量。这样一来,在该第5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加强板4a,以第一侧部10b和第二侧部21b的重叠量为所要求的量的方式,容易地对第一框架构件1a相对于第二框架构件1c进行定位。而且,在具有该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米格焊接将第二侧部21b的和第二底部21a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一侧部10b的内侧面进行角焊。这样一来,则形成第5实施方式的框架。
另外,该第5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动作及得到的效果和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是一样的。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图19对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时,在图17及图18中,对和图1~图16相同的构成物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7及图18所示,该第6实施方式中的框架由主体部1和内部加强件5构成。
所述主体部1具有和上述的第2及第5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一样的构成,由以相互重叠接合的方式焊接在一起的第一框架构件1a和第二框架构件1c构成。
而且,在该第6实施方式中,内部加强件5由多个加强板5a和轴向加强板5b构成。
所述多个加强板5a安装在所述轴向加强板5b上。各加强板5a形成大致矩形形状,以与主体部1的轴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同时沿主体部1的轴向以等间隔配置。主体部1的宽度方向的加强板5a的两端面分别与第一框架构件1a对应的第一侧部10b的内侧面抵接。另外,位于主体部1的高度方向的各加强板5a的端面(图18中为上端面),与第一底部10a的内侧面抵接。
所述轴向加强件5b由沿主体部1的轴向延伸、并且立设于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底部21a的内侧面的板材构成。即,位于所述主体部1的高度方向的另一侧的该轴向加强件5b的地面(图18中为下端面)与第二底部21a的内侧面抵接。另外,轴向加强件5b具有与第二框架构件1c的轴向尺寸相等的长度。而且,利用该轴向加强件5b,可提高框架的轴向的刚性(强度)。如图19所示,在轴向加强件5b上,通过切削加工等沿主体部1的轴向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切入部5c。各切入部5c相对于主体部1的轴向垂直地配置,并且,自图19中的轴向加强件5b的上端面起,按照规定的切入深度形成。
而且,加强板5a的图18这欧冠的上端面与第一底部10a的内侧面抵接,同时,轴向加强件5b的图18的下端面与第二底部21a的内侧面抵接,因此,内部加强件5和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内部加强件3(加强板3a)一样,不仅具有对框架进行加强的功能,而且兼备焊接部22的定位,即兼备以第一侧部10b和第二侧部21b的重叠量成为所要求的重叠量的方式,对第一框架构件1a相对于第二框架构件1c进行定位的功能。
另外,由于内部加强件5依靠其自身自立,因此,在制造框架时,对内部加强件5和第一框架构件1a及第二框架构件1c不进行特殊焊接,而将内部加强件5设置于第二框架构件1c的内侧。而且,在该状态下将第一框架构件1a与第二框架构件1c相对配置。之后,在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侧部10b和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侧部21b具有根据内部加强件5的高度决定的重叠的状态下,在这两个构件的焊接部22,以成为重叠接合的方式进行米格焊接。这样一来,则形成设有内部加强件5的第6实施方式的框架。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第6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第6实施方式的框架和上述的第1~第5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动作一样,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框架的纵向方向(轴向)被附加外力时,该框架由于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产生的能量。此时,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在该第6实施方式中,内部加强件5与第一框架构件1a和第二框架构件1c双方抵接,由此,可提高对外力产生的能量的吸收性能。另外,利用内部加强件5的轴向加强件5b,可提高框架的轴向的刚性,由于在轴向加强件5b上沿主体部1的轴向设有多个切入部5c,从而可防止框架的轴向的压缩强度过高的情况。由此,利用加强板5a提高的连接一对焊接部22,22间的方向上的框架的压缩强度,相对地比轴向的压缩强度高。所以,可防止布置焊接部22的主体部1的侧部向内侧凹陷变形。其结果是,可防止焊接部22产生开口、断裂。
(第7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0及图21对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时,在图20及图21中,对和图1~图19相同的构成物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20及图21所示,该第7实施方式的框架由主体部1和内部加强件6构成。
所述主体部1具有和上述的第3及第4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同样的构成,由以相互重叠接合的方式焊接在一起的第一框架构件1d和第二框架构件1b构成。
而且,在该第7实施方式中,内部加强件6由多个挤压型材6a构成。
所述挤压型材6是通过一边与第二侧部11b,11b的内侧面间的间隔相等的四角筒状的挤压型材,被切断为比第二框架构件1b的纵向方向的尺寸短的规定尺寸而形成。而且,该挤压型材6a排列由多个,并且,在与其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以在同方向朝向各挤压型材6a的轴向的方式配置这些多个挤压型材6a,相邻的挤压型材6a彼此通过焊接等进行连接,由此,形成内部加强件6。而且,内部加强件6以各挤压型材6a的轴向与连接主体部1的一对焊接部32,32间的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1内。由此,可提高框架的轴向的刚性(强度)。另外,内部加强件6仅通过焊接等连接长的挤压型材被切断而形成的各挤压型材6a来制成。因此,与如上述的第6实施方式的内部加强件5,通过切削加工形成切入部5c而制成的情况相比,加工成本非常低廉。另外,各挤压型材6a彼此的连接为临时接合的程度即可,不需要大的接合强度。
而且,在制造框架时,在将内部加强件6设置于第二框架构件1b的内部的状态下,将第一框架构件1d与第二框架构件1b相对配置。之后,在第一框架构件1d的第一侧部30b和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侧部11b具有根据内部加强件5的高度决定的重叠的状态下,在这两个构件的焊接部32,以成为重叠接合的方式进行米格焊接。这样一来,则形成设有内部加强件6的第7实施方式的框架。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第7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第7实施方式的框架和上述的第1~第6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动作一样,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框架的纵向方向(轴向)被附加外力时,该框架由于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产生的能量。此时,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在该第7实施方式中,内部加强件6与与第一框架构件1d和第二框架构件1b双方抵接,由此,可提高对外力产生的能量的吸收性能。另外,由于内部加强件6以挤压型材6a的轴向与连接一对焊接部32,32间的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于主体部1内,因此,连接框架的一对焊接部32,32间的方向上的压缩强度,比与该方向成直角的任一方向的压缩强度都高。所以,可防止布置焊接部32的主体部1的侧部向内侧凹陷变形。其结果是,可防止焊接部32产生开口、断裂。
实施例
下面,对用于证实本发明的效果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是制作图1所示的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第一框架构件1a及第二框架构件1b使用板厚为4mm的A5454P-O铝合金板材,以具有开放截面的方式通过挤压加工而成型。第一框架构件1a及第二框架构件1b的轴向尺寸为500mm,第一底部10a及第二底部11a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面间的尺寸为100mm。
同样地,加强板2a通过将板厚为4mm的A5454P-O铝合金板材成形为矩形而形成。而且,以使其与该第一框架构件1a的内侧面抵接的方式,将该加强板2a配置在距第一框架构件1a的纵向方向的端部50mm的部位,同时,自该位置起沿所述纵向方向以每100mm的等间隔进行配置,通过米格焊接将这些各加强板2a的端面连接在第一框架构件1a的内侧面。
之后,在使第一框架构件1a和第二框架构件1b相对的状态下,以焊接部12成为对接接合的方式进行米格焊接。由此,制成具有100mm高度的框架。另外,米格焊接使用线径为1.2mm的A4043WY焊丝,利用通常的米格焊机进行焊接。
这样一来,在第一框架构件1a的内部以100mm的间隔配置5个加强板2a,从而,制成高100mm、宽100mm、长500mm的具有对接接缝的实施例1的框架。
另外,作为比较例1,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制成在第一框架构件1a的内侧不配置加强板2a的框架,即,具有100mm×100mm的封闭截面及500mm长度,且具有对接接缝的框架。在图22及图23中,对与图1~图21相同的构成物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制成图5所示的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框架。第一框架构件1a及第二框架构件1c使用板厚为4mm的A5454P-O铝合金板材,以具有开放截面的方式通过挤压加工而成型。第一框架构件1a及第二框架构件1c的纵向方向的尺寸为500mm,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底部10a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间的尺寸为100mm,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底部21a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间的尺寸为108mm。
同样地,加强板2a通过将板厚为4mm的A5454P-O铝合金板材成形为矩形而形成。而且,以使其与该第一框架构件1a的内侧面抵接的方式,将该加强板2a配置在距第一框架构件1a的纵向方向的端部50mm的部位,同时,自该位置起沿所述纵向方向以每100mm的等间隔进行配置,通过米格焊接将这些各加强板2a的端面连接在第一框架构件1a的内侧面。
之后,在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侧部10b和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侧部21b具有局部重叠的状态下,以这两构件的焊接部22成为重叠接合的方式进行米格焊接。由此,制成具有100mm高度的框架。另外,米格焊接使用线径为1.2mm的A4043WY焊丝,利用通常的米格焊机进行焊接。
这样一来,在第一框架构件1a的内部以100mm的间隔配置5个加强板2a,从而,制成高为100mm、大的一方的宽为100mm、长为500mm的具有重叠接缝的实施例2的框架。
另外,作为比较例2,如图24及图25所示,在上述的实施例2中,制成在第一框架构件1a的内侧不配置加强板2a的框架,在图24及图25中,对与图1~图21相同的构成物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是制成图11及图12所示的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框架。第一框架构件1d及第二框架构件1b及加强板3a和实施例2同样,使用板厚为4mm的A5454P-O铝合金板材。如图12所示,加强板3a和第二框架构件1b仅在一对第二侧部11b,11b的内侧面通过焊接进行连接。而且,第一框架构件1d的第一侧部30b和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侧部11b在具有根据加强板3a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决定的重叠的状态下,以这两构件的焊接部32成为重叠接合的方式进行米格焊接。由此,制成具有100mm高度的框架。另外,米格焊接使用线径为1.2mm的A4043WY焊丝,利用通常的米格焊机进行焊接。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是制成图13及图14所示的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的框架。如图12所示,上述实施例3的框架是加强板3a和第二框架构件1b仅在第二侧部11b,11b的内侧面被焊接,于此不同的是,如图14所示,该实施例4的框架是加强板3a和第二框架构件1b仅在第二底部11a的内侧面被焊接。除此以外,以具有和上述实施例3的框架同样的结构的方式制成实施例4的框架。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是制成图15及图16所示的上述的第5实施方式的框架。第一框架构件1a、第二框架构件1c及加强板4a和实施例1~实施例4同样,使用板厚为4mm的A5454P-O铝合金板材。而且,如图16所示,将矩形的加强板4a以其端面与第二框架构件1c的内侧面抵接的方式进行配置,同时,如图5所示沿第二框架构件1c的纵向方向以等间隔进行配置。而且,将这些各加强板4a的端面通过米格焊接连接在第二框架构件1c的内侧面。而且,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侧部10b和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侧部21b在具有根据加强板4a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决定的重叠的状态下,以这两构件的焊接部22成为重叠接合的方式进行米格焊接。由此,制成具有100mm高度的框架。另外,米格焊接使用线径为1.2mm的A4043WY焊丝,利用通常的米格焊机进行焊接。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6,是制成图17及图18所示的上述的第6实施方式的框架。第一框架构件1a、第二框架构件1c及内部加强件5,和实施例1~实施例5同样,使用板厚为4mm的A5454P-O铝合金板材。在由和第二框架构件1c的纵向方向的尺寸具有同尺寸的板材构成的轴向加强件5b上,通过切削加工等等间隔地设置切入部5c,将加强板5a以与主体部1的轴向正交的方式插入该切入部5c而形成内部加强件5。由于内部加强件5依靠其自身自立,所以,对内部加强件5和第一框架构件1a及第二框架构件1c不进行特殊焊接,而将内部加强件5设置于第二框架构件1c的内部,在该状态下,将第一框架构件1a与第二框架构件1c相对配置。之后,在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侧部10b和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侧部21b具有根据内部加强件5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决定的重叠的状态下,以这两个构件的焊接部22成为重叠接合的方式进行米格焊接。由此,制成具有100mm高度的框架。另外,米格焊接使用线径为1.2mm的A4043WY焊丝,利用通常的米格焊机进行焊接。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7,是制成图20及图21所示的上述的第7实施方式的框架。首先,通过将一边为80mm且形成为四角筒状的具有2.5mm壁厚的A6063—T5铝合金制的挤压型材以长度为85mm进行切断,制成挤压型材6a。然后,将这样制成的挤压型材6a排列由多个,并且,在各挤压型材6a的轴向与其排列方向正交、且以朝向同方向的方式配置各挤压型材6a。而且,相邻的挤压型材6a彼此通过米格焊接进行连接,由此,制成内部加强件6。而且,在将内部加强件6设置于第二框架构件1b的内部的状态下,将第一框架构件1d与第二框架构件1b相对配置。之后,在第一框架构件1d的第一侧部30b和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侧部11b具有根据内部加强件6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决定的重叠的状态下,以这两个构件的焊接部32成为重叠接合的方式进行米格焊接。由此,制成具有100mm高度的框架。另外,米格焊接使用线径为1.2mm的A4043WY焊丝,利用通常的米格焊机进行焊接。
使用可附加100ton的荷重的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框架的纵方向(长方向)的压缩试验,由此对上述的实施例1~7及比较例1、比较例2进行评价。该压缩试验是将各框架在长方向压缩100mm,当各框架的全长变为400mm时终止压缩,之后,观察各框架的破坏情况。
其结果是,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框架,即内侧没有配置加强板2a的框架,利用万能试验机附加纵压缩荷重时,框架的焊接部12(22)向内侧凹陷式变形,在焊接部12(22)产生了断裂、开口。
图26~图30中表示有比较例2的框架的破坏状况,在图26~图30中,对和图1~图25相同的构成物赋予相同符号,并树立起详细说明。在比较例2的具有重叠接合的框架中,由于应力集中在第一侧部10b和第二侧部21b的界面与焊接部22的交点,如图29及图30所示,焊接部22断裂而产生较大开口。比较例1的具有对接接缝的框架,应力也集中在焊接部22近旁,虽然焊接部12产生断裂。但是,开口程度没有比较例2的框架的开口程度大。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2的框架即内侧连接由加强件2a的框架中,如图31~图33所示,布置焊接部22的主体部1的两侧部向外侧凸状变形,虽然破裂进入焊接部22,但是,焊接部22不会断裂而产生较大开口。认为这是因为,在主体部1的两侧部向外侧产生凸状变形的情况下,在如上所述的第一侧部10b和第二侧部21b的界面与焊接部22的交点不会产生应力集中,因此,焊接部22不会产生达到较大开口的断裂。另外,实施例1的框架的破坏状况也是和实施例2的框架同样的破坏状况。
另外,在实施例3~7的框架中,在其任一个中,在焊接部32(22)都没有产生较大开口、断裂。但是,在如实施例3将加强板3a和第二框架构件1b仅在第二侧部11b,11b的内侧面通过米格焊接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在沿主体部1的轴向延伸的焊接部32中、与加强板3a的设置位置对应的部分没有产生断裂,而在与加强板3a间的区域对应的部分产生了断裂。但是,没有图26所示的较大开口。
另外,如实施例4将加强板3a和第二框架构件1b仅在第二底部11a的内侧面通过米格焊接进行连接的情况,布置焊接部32的主体部1的两侧部向外侧凸状变形,但如图26所示,焊接部32没有较大断裂、开口。
另外,在实施例7的框架中,如图34所示构成内部加强件6的挤压型材6a的壁部向内侧凹陷式变形,但在其壁部的产生最大变形的部位的前后部分(图34所示的部位A),焊接部32也向内侧凹陷变形。在该实施例7的框架中,和主体部1的轴向(长方向)的压缩变形同时,内部加强件6也产生变形,图34所示的部位从内侧支撑主体部1。其结果认为,布置焊接部32的主体部1的两侧部被加强,从而,如上所述,焊接部32没有向内侧变形。而且,该实施例7的框架在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其焊接部32的断裂(破裂)最少。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明了,在对具有开放截面的两个铝合金制的框架构件通过焊接构成封闭截面的框架中,只要将内部加强件以与框架构件的内侧面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框架的内部,则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框架被附加外力而抗压时,焊接部不会产生较大开口。因而,这样构成的框架能够防止抗压时的能量吸收性能的降低,并且,能够防止因焊接部开口、断裂而露出锐利的断裂面,从而对车辆的乘员及周边环境造成伤害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其所有方面都是例示,应该认为其并不被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表示,并且,还包含在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均等的意旨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上述第3及第4实施方式不限于图9~图14所示的第一框架构件1d的第一侧部30b和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侧部11b,以重叠接合的方式进行角焊而形成主体部1的方式。即,也可以如图1所示的上述第1实施方式,将第一框架构件1a和第二框架构件1b通过以对接接合的方式焊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主体部1应用于第3及第4实施方式。
另外,第6实施方式不限于图17及图18所示的第一框架构件1a的第一侧部10b和第二框架构件1c的第二侧部21b以重叠接合的方式进行角焊而形成主体部1的方式。即,也可以将两个框架构件的侧部的端部彼此,通过以对接接合的方式焊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主体部应用于第6实施方式。
另外,第1~第6实施方式中的加强板2a、3a、4a及5a,沿框架的长方向(轴向)以等间隔设置,不过,这些加强板不一定等间隔设置,只要考虑框架的外部及内部的结构,适当地设置即可。
另外,作为第7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内部加强件6的挤压型材6a,使用由同一挤压型材切断形成的同界面形状的型材,但是,不一定使用同形状的型材,也可以考虑框架的外部及内部的结构,使用多种形状的型材。
另外,第7实施方式不限于图20及图21所示的第一框架构件1d的第一侧部30b和第二框架构件1b的第二侧部11b以重叠接合的方式进行角焊而形成主体部1的方式。即,也可以将两个框架构件的侧部的端部彼此,通过以对接接合的方式焊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主体部应用于第7实施方式。
将本发明归纳如下。即,本发明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是具备筒状的主体部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具备: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自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自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在一起的一对第二侧部,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布置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的内部加强件。而且,所述内部加强件由以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式配置,并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加强板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两端面,分别具有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抵接的部分、和离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而配置的部分,所述主体部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底部的内侧面抵接,另一方面,另一端面与所述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抵接。
在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中,构成内部加强件的加强板以与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式设置,该加强板的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面分别具有与对应的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抵接的部分。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其轴向被附加外力时,通过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此时,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利用如上所述设置的加强板,连接对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进行连接的一对焊接部间的方向的压缩强度,比与该方向成直角的任一方向的压缩强度都高,因此,可防止布置所述焊接部的主体部的侧部向内侧凹陷变形。从而,可防止所述焊接部产生开口、断裂。因而,能够防止该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被附加外力而抗压时,在焊接部产生较大开口或断裂的情况。进而,该框架的加强板与第一底部的内侧面和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抵接,所以,能够使高度方向上的刚性提高。另外,在该框架中,加强板与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双方抵接,所以,在被附加外力时,能够利用加强板的变形一定程度地吸收从两框架构件传递来的能量。因此,与仅在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的任一方地皆有加强板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对外力产生的能量的吸收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为具备筒状的主体部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具备: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自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自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在一起的一对第二侧部,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布置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的内部加强件,所述内部加强件由以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式配置,并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加强板构成,所述第二侧部的、和所述第二底部相反侧的端部,以与所述第一侧部的、和所述第一底部相反侧的端部的外侧重合的状态,相对于该第一侧部的端部的外侧面进行角焊,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两端面,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抵接,所述主体部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部的、和所述第一底部相反侧的端面抵接,另一方面,另一端面与所述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抵接。
在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中,构成内部加强件的加强板以与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式设置,该加强板的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面分别与对应的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抵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其轴向被附加外力时,通过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此时,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利用如上所述设置的加强板,连接对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进行连接的一对焊接部间的方向的压缩强度,比与该方向成直角的任一方向的压缩强度都高,因此,可防止布置所述焊接部的主体部的侧部向内侧凹陷变形。从而,可防止所述焊接部产生开口、断裂。因而,能够防止该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被附加外力而抗压时,在焊接部产生较大开口或断裂的情况。另外,在该框架中,与主体部的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上的加强板的一端面,与第一侧部的和第一底部相反侧的端面抵接,另一方面,另一端面与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抵接。因此,将第一侧部的和第一底部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二侧部的和第二底部相反侧的端部重叠并进行角焊时,能够将第一侧部的和第一底部相反侧的端面与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面对在一起,以第一侧部的端部和第二侧部的端部按照所要求的重叠量重叠的方式,将第一框架构件相对于第二框架构件容易地进行定位。
另外,本发明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为具备筒状的主体部的具有封闭截面框架,其具备: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自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自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在一起的一对第二侧部,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布置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的内部加强件,所述内部加强件由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延伸的轴向加强构件、和安装在该轴向加强构件上、以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向配置,并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加强板构成,所述轴向加强构件具有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以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切入部,并且所述各加强板插入该各切入部,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两端面,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抵接,在所述主体部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位于一侧的所述加强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底部的内侧面抵接,另一方面,位于另一侧的所述轴向加强构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抵接。
在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中,构成内部加强件的加强板以与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式设置,该加强板的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面分别与对应的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抵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其轴向被附加外力时,通过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此时,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利用如上所述设置的加强板,连接对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进行连接的一对焊接部间的方向的压缩强度,比与该方向成直角的任一方向的压缩强度都高,因此,可防止布置所述焊接部的主体部的侧部向内侧凹陷变形。从而,可防止所述焊接部产生开口、断裂。因而,能够防止该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被附加外力而抗压时,在焊接部产生较大开口或断裂的情况。另外,在该框架中,设有沿主体部的轴向延伸的轴向加强件,所以,可以使框架的轴向上的刚性提高。在其另一方面,在轴向加强件上沿主体部的轴向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切入部,所以,可防止框架的轴向上的刚性(压缩强度)过高。由此,即使因设置有轴向加强件使得框架的轴向上的刚性提高,也能够在附加外力时防止框架的轴向上的抗压被阻碍。进而,在该框架中在主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位于一侧的加强板的端面抵接在第一底部的内侧面,同时,位于另一侧的轴向加强件的端面抵接在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所以,能够提高框架的高度方向上的刚性。另外,内部加强件抵接在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双方,因此,能够提高框架的对外力产生的能量的吸收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为具备筒状的主体部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具备: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自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自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在一起的一对第二侧部,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布置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的内部加强件,所述内部加强件由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延伸、并且以与所述第一底部的内侧面、所述各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所述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所述各第二侧部的内侧面抵接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筒状的挤压型材构成,所述各挤压型材以其轴向与对连接所述第一框架构件的开口端部和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开口端部的一对焊接部进行接合的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所述主体部的与轴向邻接的所述挤压型材彼此相互连接。
在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中,构成内部加强件的多个筒状的挤压型材在主体部内沿主体部的轴向排列,这些各挤压型材,与第一底部、第一侧部、第二底部及第二侧部的各内侧面抵接,同时,各挤压型材以挤压型材的轴向与连接所述一对焊接部的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其轴向被附加外力时,通过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此时,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利用如上所述设置的作为内部加强件的挤压型材,连接一对焊接部间的方向的压缩强度,比与该方向成直角的任一方向的压缩强度都高,因此,可防止布置所述焊接部的主体部的侧部向内侧凹陷变形。从而,可防止所述焊接部产生开口、断裂。因而,能够防止该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被附加外力而抗压时,在焊接部产生较大开口或断裂的情况。另外,在该框架中,所述挤压型材沿主体部的轴向排列,同时,在其轴向相邻的挤压型材彼此相互连接,所以,可以使框架的轴向上的刚性提高。在其另一方面,筒状的各挤压型材以其轴向与连接所述一对焊接部的方向即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所以,框架的轴向上的压缩强度比宽度方向上的压缩强度低。因此,可防止因框架的轴向上的刚性(压缩强度)过高,而造成附加外力时框架的轴向上的抗压被阻碍的情况。进而,在该框架中,内部加强件与第一底部的内侧面和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抵接,所以,能够提高框架的高度方向上的刚性。另外,内部加强件抵接在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双方,由此,能够提高框架的对外力产生的能量的吸收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为具备筒状的主体部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具备: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自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自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在一起的一对第二侧部,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布置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的内部加强件,所述内部加强件由以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式配置,并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加强板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两端面,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抵接,所述主体部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底部的内侧面抵接,另一方面,另一端面离开所述第二框架构件而配置。
在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中,构成内部加强件的加强板以与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式设置,该加强板的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面分别与对应的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抵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情况下,其轴向被附加外力时,通过在轴向抗压而吸收外力。此时,该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利用如上所述设置的加强板,连接对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进行连接的一对焊接部间的方向的压缩强度,比与该方向成直角的任一方向的压缩强度都高,因此,可防止布置所述焊接部的主体部的侧部向内侧凹陷变形。从而,可防止所述焊接部产生开口、断裂。因而,能够防止该框架在车辆冲突时等被附加外力而抗压时,在焊接部产生较大开口或断裂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中,所述第一侧部的和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和所述第二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中的一放的端部,也可以在与另一方的端部的外侧重叠的状态下,相对于该另一方的端部的外侧面进行角焊。
另外,在上述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中,所述第一框架构件及所述第二框架构件也可以由铝合金制的挤压型材构成。

Claims (7)

1、一种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从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
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从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在一起的一对第二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
内部加强件,该内部加强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所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
所述内部加强件由多个加强板构成,所述多个加强板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差地配置,并且配置成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隔开规定的间隔,
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两端面,分别具有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抵接的部分、和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隔开而配置的部分,
所述主体部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底部的内侧面抵接,而另一端面与所述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抵接。
2、一种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从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
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从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的一对第二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
内部加强件,该内部加强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所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
所述内部加强件由以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式配置并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加强板构成,
所述第二侧部的与所述第二底部相反侧的端部,以与所述第一侧部的和所述第一底部相反侧的端部的外侧重合的状态,相对于该第一侧部的端部的外侧面进行角焊,
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两端面,分别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抵接,
所述主体部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部的和所述第一底部相反侧的端面抵接,而另一端面与所述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抵接。
3、一种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从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
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从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的一对第二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
内部加强件,该内部加强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所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
所述内部加强件由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延伸的轴向加强构件和多个加强板构成,该多个加强板安装在该轴向加强构件上,以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向配置并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以规定间隔配置,
所述轴向加强构件具有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以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切入部,并且所述各加强板插入该各切入部,
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两端面,分别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抵接,
在所述主体部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位于一侧的所述加强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底部的内侧面抵接,而位于另一侧的所述轴向加强构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抵接。
4、一种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从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
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从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的一对第二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
内部加强件,该内部加强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所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
所述内部加强件由多个筒状的挤压型材构成,该多个挤压型材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排列,并且以与所述第一底部的内侧面、所述各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所述第二底部的内侧面、所述各第二侧部的内侧面抵接的方式设置,
所述各挤压型材以其轴向与连结使所述第一框架构件的开口端部和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开口端部连接的一对焊接部的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并且,在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上相邻的所述挤压型材彼此被相互连接。
5、一种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具有第一底部和从该第一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侧部;
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具有第二底部和从该第二底部立起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其端部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焊接的一对第二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一起构成所述主体部;
内部加强件,该内部加强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限制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焊接部所在的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向内侧变形,
所述内部加强件由以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差的方式配置并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加强板构成,
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两端面,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抵接,
所述主体部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所述加强板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底部的内侧面抵接,而另一端面离开所述第二框架构件而配置。
6、如权利要求1及3~5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的与所述第一底部相反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与所述第二底部相反侧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以与另一端部的外侧重合的状态,相对于该另一端部的外侧面进行角焊。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及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由铝合金制的挤压型材构成。
CN2007800042765A 2006-03-30 2007-03-29 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89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94614A JP4562677B2 (ja) 2006-03-30 2006-03-30 溶接構造閉断面フレーム
JP094614/2006 2006-03-30
PCT/JP2007/056808 WO2007114221A1 (ja) 2006-03-30 2007-03-29 閉断面を有するフレー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49592A Division CN101691125B (zh) 2006-03-30 2007-03-29 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8948A true CN101378948A (zh) 2009-03-04
CN101378948B CN101378948B (zh) 2011-06-15

Family

ID=385634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427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8948B (zh) 2006-03-30 2007-03-29 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
CN20091022495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91125B (zh) 2006-03-30 2007-03-29 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495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91125B (zh) 2006-03-30 2007-03-29 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43337A1 (zh)
JP (1) JP4562677B2 (zh)
CN (2) CN101378948B (zh)
DE (1) DE112007000726B4 (zh)
WO (1) WO200711422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5145A (zh) * 2013-11-01 2016-07-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框架结构
CN105814422A (zh) * 2013-12-05 2016-07-27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测试体支承器具、使用了该支承器具的结构构件的碰撞试验装置以及碰撞试验方法
CN110450745A (zh) * 2018-05-08 2019-11-15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机动车的保险杠加强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73949A1 (en) * 2009-12-17 2011-06-23 Multimatic Patentco, Llc Butt jointed closed section hollow structural element
US9227671B2 (en) 2011-03-22 2016-01-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reinforcement
JP5780452B2 (ja) * 2011-04-14 2015-09-16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取付構造
CA2907413C (en) 2013-04-04 2017-06-13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Automobile structural mem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WO2020017647A1 (ja) * 2018-07-20 2020-01-23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車両用構造部材
JP6617859B1 (ja) * 2018-07-20 2019-12-11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車両用構造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89396A (en) * 1972-05-30 1976-11-02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Steel box-column for steel structures
JPS521821A (en) * 1975-06-24 1977-01-08 Nissan Motor Co Ltd Car body construction
DE3637751A1 (de) * 1986-11-05 1988-05-11 Bayer Ag Kunststoffdaempfer mit stossfaenger
JP2772401B2 (ja) * 1989-08-03 1998-07-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潰れビードの配置位置決定方法
JPH07310156A (ja) * 1994-05-12 1995-11-28 Mitsubishi Alum Co Ltd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06084A (zh) * 1997-07-18 1999-01-27 亨凯尔公司 分层构造的隔壁
JPH11342862A (ja) * 1998-01-08 1999-12-14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の強度部材の補強構造
JPH11208504A (ja) * 1998-01-30 1999-08-03 Isuzu Motors Ltd 車体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US6247287B1 (en) * 1998-08-05 2001-06-19 Neo-Ex Lab, Inc.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closing and reinforcing hollow structural members
DE19861026C2 (de) * 1998-12-03 2002-09-12 Peguform Gmbh Energieabsorber für Stoßfänger von Kraftfahrzeugen
US6793274B2 (en) * 2001-11-14 2004-09-21 L&L Products, Inc. Automotive rail/fra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JP2003175858A (ja) * 2001-12-12 2003-06-24 Kobe Steel Ltd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製車体フレーム
US6709047B2 (en) * 2002-07-19 2004-03-2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hsa Bulkhead locking construction
JP3447009B1 (ja) * 2002-10-29 2003-09-16 實 平垣 構築物用構成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182189A (ja) * 2002-12-06 2004-07-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フレーム
JP4133302B2 (ja) 2002-12-25 2008-08-1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体用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
FR2855810B1 (fr) * 2003-06-03 2005-07-29 Plastic Omnium Cie Support d'ail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5145A (zh) * 2013-11-01 2016-07-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框架结构
CN105814422A (zh) * 2013-12-05 2016-07-27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测试体支承器具、使用了该支承器具的结构构件的碰撞试验装置以及碰撞试验方法
CN105814422B (zh) * 2013-12-05 2019-10-11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测试体支承器具、使用了该支承器具的结构构件的碰撞试验装置以及碰撞试验方法
CN110450745A (zh) * 2018-05-08 2019-11-15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机动车的保险杠加强件
CN110450745B (zh) * 2018-05-08 2023-01-10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机动车的保险杠加强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43337A1 (en) 2009-10-01
WO2007114221A1 (ja) 2007-10-11
JP2007269075A (ja) 2007-10-18
CN101691125B (zh) 2012-06-27
JP4562677B2 (ja) 2010-10-13
CN101691125A (zh) 2010-04-07
DE112007000726T5 (de) 2009-01-29
CN101378948B (zh) 2011-06-15
DE112007000726B4 (de) 2020-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8948B (zh) 具有封闭截面的框架
KR101588762B1 (ko) 차체 전방 구조물
JP5211133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0368248C (zh) 由钢制空心型材构成的汽车支承结构
US20040040463A1 (en) Railway car
KR102141455B1 (ko) 자동차 부재
US7441819B2 (en) Tubular structural joint for automotive front end
JP6445606B2 (ja) 車両の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4691964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08006961A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構造
CZ296653B6 (cs) Nárazník
JP2006015859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6113082A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CN102328695A (zh) 尤其位于汽车车身前端上的装置
CN104417621A (zh) 具有结构配件的车辆车身
KR20010083211A (ko) 차량의 충격 흡수 구조
US10150437B2 (en) Bumper unit for a motor vehicle
US6948767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EP3127754A1 (en) Vehicle body framework structure
JP5180950B2 (ja) バンパー構造体
CN114644056B (zh) 一种连接结构、车架与车辆
US6435556B1 (en) Subframe for suspension
JP4993520B2 (ja) 溶接構造閉断面フレーム
CN101508312B (zh) 焊接接头和形成该接头的方法
JP2020093752A (ja) 鉄道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