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1375A - 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1375A
CN101371375A CNA2007800028683A CN200780002868A CN101371375A CN 101371375 A CN101371375 A CN 101371375A CN A2007800028683 A CNA2007800028683 A CN A2007800028683A CN 200780002868 A CN200780002868 A CN 200780002868A CN 101371375 A CN101371375 A CN 1013713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zoelectric element
capacitor
energy
electric
mechan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28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1375B (zh
Inventor
吉兰·德佩斯
托马斯·亚赫
让-雅克·让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CEA
Original Assignee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CE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CEA filed Critical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CEA
Publication of CN101371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1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1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13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8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 H02N2/186Vibration harves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00Electrostatic generators or motors using a solid mov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carrier
    • H02N1/06Influence generators
    • H02N1/08Influence generators with conductive charge carrier, i.e. capacitor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8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 H02N2/181Circuits; Control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一种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所述转换方法通过至少一个压电元件和至少一个可变电容器实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压电元件的机械变形,b)再生由压电元件变形产生的电荷,c)将电荷从压电元件传送到电容器,d)改变电容器的电容,e)再生至少一部分电能。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用于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压电元件(p)和可变电容器(210,212,214),所述压电元件能够将电荷传送到所述电容器。

Description

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用于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尤其是振动转换为电能的提高效率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例如文献《Vibration-to-ElectricEnergyConversion(振动到电能的转换)》;Meninger,S;Mure-Miranda,J.O;Amirtharajah,R.;Chandrakasan,A.;Lang,JH;Very Scale Integration(VLSI)system,IEEE Transactions on,Volume 9,Issue l,Feb.2001 Page(s):64-76,公开了用于将振动形式下的机械能再生为电能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大量的可变电容的电容器,所述可变电容器由固定梳状板和移动梳状板分别携带的两个相对元件形成,移动梳状板在外部振动效果下移动并且改变两个元件之间的间隙,因此,电容器电容改变。
因此,通过在电容器板片之间产生静电力,可能再生电能。
现有技术还公开了使用压电材料来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其中机械能引起压电材料的变形和材料中电荷的出现,电能可以被再生。
通过静电或者压电装置的这种再生不是理想的。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方法提高效率的由机械能到电能的再生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将机械能以最优的方式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发明内容
上述目的通过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实现,所述装置包括能够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压电装置,组合用于放大由压电装置产生的电能的静电装置。
另一方面,转换装置组合压电元件和可变电容器,当压电元件变形时,由压电元件产生的电荷传送到电容器,所述电容器通过它的电容的变化会放大由压电元件产生的电能。
电容的变化通过电容器板片的相对移动获得。当电容器电容减小时,电荷产生阻止电容器板片移动的静电力,因此将一部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因此,当电容器电容减小时,由压电元件产生的电能在压电元件变形时被放大。
优选地,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结构结合了同步方式的静电和压电转换原理。事实上,如果当压电元件变形时,产生电容的变化,可以通过静电结构放大由压电元件获得的能量,然后,如有必要可以向压电元件再注入能量,以便保持连续放大。在每个放大周期,产生制动力(静电的或压电的),它一次比一次大,因此允许将更多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本发明使用的机械电容的变化不是诸如通过转换电容获得的那样的简单电容变化,而是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导行为。事实上,在现有技术中的已知的电容转换允许提高电能源的电势,但是不提高能量级。因此,电压的增加引起维持平均输出功率等于平均输入功率的输出电流的下降,电压-电流乘积保持常量,这是能量的电/电转换,不是机械/电转换。相反地,由于本发明,通过电容因机械变形而减小,不仅电势增大,而且电能被存储;用于使电容变形的所提供的机械能事实上被转换为电能,所述电能放大了存储在电容中的初始电能。
通过机械变形减小电容,电能被放大,然而,使用诸如文献EP 1 050 955中描述的转换电容的系统,只有电压被放大。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当机械电容变形并且值减小时,那么在它们的电极上的存储电荷Q保持常量(电路临时断开),等于存储电荷Q除以电容值C的电压U增大,同样,当U增大时,即当C减小时,存储电能 E capa = 1 2 QU 增大。
E capa = 1 2 CU 2 = 1 2 QU = Q 2 / 2 C
所以,当Q是常量并且电容C减小时,Ecapa增大。
通过诸如转换串联平行的电容实现的转换电容系统具有与通过机械变化实现的电容变化不同的特性。因此,当电容平行时,电荷被分配在所有的电容上,电容的串联设置不会改变电荷的分配,电容量减小,但是在外端上只能找到一部分电荷。
串联的十个相同的预加载电容导致电压乘以10,但是也导致相当的电荷量除以10并且导致存储能量
Figure A200780002868D00073
不变。这是正常的,因为没有外部能量加到系统上。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因此,由电容的机械变化转换的能量相对于由压电元件转换的能量更有意义。
优选地,静电元件的电容极值对应压电元件的端电压极值。在简单的电子装置的帮助下,这允许在电容值最大的时刻有效地将压电元件转换的能量转移到静电元件。然后,这个能量在电容减小的阶段期间被放大。
事实上,如果除了在静电转换和压电转换之间的同步以外,在静电结构上的每个电容极值处,产生压电元件的变形极值,因此这些放大周期可以以理想的方式实现。为此,只要当变形最大时向处于最大电容值的静电结构转移压电元件中存储的电势能。然后,在静电结构从最大电容值到最小电容值期间,在静电结构内部电势能增大。当这个电势能最大时,或者它向存储电路(电池)转移,或者它被注入到压电元件中,以便它再一次被放大。
系统可以用于再生日常环境(汽车,机床等等)中的机械振动能量,以20%的效率每克移动物体几微瓦量级进行再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装置有利地不需要初始的电能源就可以起动,同时保留了小尺寸机械/电耦合形式的静电结构的优点。
因此,本发明主要涉及通过至少一个压电元件和至少一个可变电容器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压电元件的机械变形,
b)再生(récupération)由压电元件的变形产生的电荷,
c)将电荷从压电元件传送到电容器,
d)改变电容器的电容,
e)再生(récupération)至少一部分电能。
优选地,压电元件的变形和电容器电容的改变是同时进行的。
此外,同样优选地,当电容器电容最大时,压电元件的变形最大。
电容例如通过电容器的机械变形改变。因此,压电元件和电容器通过同样的机械应力变形。
可以设计,一部分由电容器转换的电能传送到压电元件。
电荷根据压电元件的变形方向可以向第一或者第二电容器传送。
还可以设计,当压电元件的端点电压最大时,它的符号(signe)是反向的(inversé,相反的),以便产生机械制动力,机械制动力允许在下一个转化周期提高转换的能量。
此外,根据本发明所述方法可以包括由电容器产生的电能传送到第二电容,反之亦然,直到达到电能的预定放大水平的补充步骤。
因此,相对于放大水平的超额量的能量被传送到存储单元或者使用单元。
优选地,步骤c)的电荷传送通过二极管或者具有控制电路的开关控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压电元件和至少一个可变电容器,在压电元件和电容器之间电荷传送的控制装置,以便当压电元件变形时,产生的电荷传送到电容器以便产生通过电容器的电容变化放大的电能。
优选地,传送电荷的控制装置由至少一个二极管或者至少一个具有控制电路的开关形成。
电容器的电容例如通过电容板片的接近而改变。
优选地,压电元件和电容器的板片基本平行,以便它们承受相同的机械应力。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可以包括两个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容按相反方向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包括通过施加机械应力而移动的移动部分,所述移动部分具有位于它的移动轴两侧上的指状物,两个同样具有与所述移动部分的指状物相对的指状物的固定部分,所述压电元件垂直于所述移动部分的移动方向并且电连接所述移动部分,相对(或相面对)的指状物对形成两个串联电容器组,所述两个电容器组的电容按相反方向变化。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压电元件是与静电电极间隔一段距离的悬空柔软膜片形式,以便通过膜片的变形,静电电极和压电元件的第二电极形成可变电容器。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还可以包括层压结构,其中,电容器由第一电势的第一电极,电绝缘材料层和第二电势的第二电极交替组成,电绝缘材料是弹性可变形的并且其中压电元件形成层压结构的一层。
优选地,压电元件包括压电材料层以及压电材料层的两侧的第一和第二电极。
压电材料可以选自陶瓷:PZT(PbZrtio3)或PLZT(用镧)或者BaTiO3,选自纳米晶体(PZN-PT或PMN-PT),选自聚合物(PVDF)或者AFC(活性纤维合成物)。
附图说明
本发明借助于以下的描述和附图会被更好的理解,附图中:
图1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装置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B是与图1A所示装置对应的电路图的实例;
图1C示出了当压电元件变形并且压电元件在微米级变形时,图1A和1B所示装置的电容器根据时间(毫秒)的电容变化(以皮法为单位);
图1D示出了当压电元件变形时,图1A和1B所示装置的电容器端电势根据时间的变化;
图1E是压电元件的电工作模型;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能量再生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B是根据本发明装置的基本原理的电路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B和5C是图5A所示装置的细节图;
图5D是对应图5A所示装置的电路图;
图6是对应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7是对应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8是对应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9是对应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所有描述中,《变形》指的是在给出负载的情况下元件能够弹性变形,元件的材料根据由再生装置可能承受的应力进行选择。
在图1A和1B中,可以看到一个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一个移动部分202和在移动部分202周围的两个固定部分204,206,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是叉指型的。
固定部分和移动部分由导电材料制成。
移动部分202包括Z轴方向的主体208,所述主体具有多个沿Z轴的两侧延伸并且垂直于Z轴的指状物210。固定部分204,206平行于Z轴并且包括垂直于Z轴的指状物(或称齿状物)212,214。固定部分204的指状物212与图中位于指状物210右侧的面210.1相面对并且指状物214与图中位于指状物210左侧的面210.2相面对。
移动部分202可以沿Z轴朝右和左移动。因此,当移动部分202朝右移动时,指状物210远离指状物212并且靠近指状物214。当移动部分202朝左移动时,指状物210靠近指状物212并且远离指状物214.
移动部分202通过可变形支杆218连接到支架216,以便允许沿Z轴移动。至于固定部分204,206,被刚性连接在支架216上。
压电元件P设置在支杆218上以便于当移动部分202移动时也变形;压电元件电串联或者电并联。压电元件P包括压电材料和在压电材料任一侧的两个电极。
固定部分204的指状物212和移动部分202的指状物210的整体形成第一组电容器,当移动部分202向右移动时,电容器的电容增大。
固定部分206的指状物214和移动部分202的指状物210的整体形成第二组电容器,当移动部分202向左移动时,该电容器的电容增大。
在随后的说明中,会考虑到,当移动部分202向右移动时,压电元件的端电压Vp增大并且当移动部分向左移动时,压电元件的端电压Vp减小。
在图1B中,可以看到与图1A中的装置相关联的电路图。电路由两个子电路C1,C2组成。第一子电路C1包括与第一二极管224串联设置的压电元件P,和具有可变电容C226的第一电容器226。电容器226代表等同于由指状物210和212形成的连续电容器的电容器。第二子电路C2包括同样与第二二极管228串联设置的相同的压电元件22和可变电容C230的第二电容器230。第二电容器230代表等同于由指状物210和214形成的连续电容器的电容器。第一二极管224和第二二极管228被相反设置以便允许每个具有相反方向上的电流通道。
因此,当压电元件P的端电压Vp增大时,二极管224变为导通,并且当压电元件P的端电压Vp减小时,轮到二极管228变为导通(即允许电流通过)。
在所示实施例中,电路C1和C2中的每一个都连接一个存储单元C5或者不同的应用设备,但是可以预见到,电路应该连接同样的单元或者同样的应用设备。
现在,将要描述这个装置的功能。
当支架216遭受机械振动时,移动部分沿Z轴从左到右移动。移动部分的移动引起压电元件P的变形。因此,压电元件的端电压产生,因此产生的电荷传送到可变电容器的其中一个中,可变电容器放大由于电容变化和端电势变化再生的电能。
因此,在每个移动方向,压电元件P变形,导致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在所示实施例中,电荷传送的控制装置由二极管224,228形成,但是,可以使用例如具有控制电路的开关。
在使用二极管的情况下,电荷传送从最小电荷值开始连续进行。然而,在使用控制开关的情况下,电荷传送只是在压电元件的电极之间的电势最大的时刻执行一下,。开关需要被相反于二极管控制,而二极管自动变为导通。
在图1E中,可以看到简化的将压电元件的电功能模型化的电路图。
这个电路包括电容为Cp的电容器222.1和由可变形压电材料形成的交流电压的222.2。
在图1C中,可以看到电容器226(曲线III)、230(曲线IV)的端点的电容和压电元件的变形(曲线V)根据时间的变化。
在图1D中,可以看到电容器226(曲线I,II)和230(曲线I’,II’)的端点的电势变化。
当移动部分202向右移动时,压电元件P变形并且压电元件P的端点电压Vp增大且使二极管304恢复导通(图1D,部分1)。因此,通过图1B中的压电元件的电容器P.1中存储的电荷向电容器226的逐渐传送,电容器端点电压V226跟随电压Vp。然后,当压电元件的变形达到最大值时,压电元件的端点电压VP开始减小而相反地电压V226增大(图1D中的部分II),这引起二极管224阻断。电压V226的增大是由于这样的事实:当移动部分202向左移动时,通过二极管224的阻断,电容C226减小(图1D中的部分II’),因此,电容器226与其它部分电绝缘,电容器的电荷Q226=C226V226保持常量。如果这个电荷Q226是常量并且电容C226减小,那么电压V226增大。当电压V226达到最大值时,可以使用传统的放电电路(回归类型的结构或者其他)以便向存储单元C5或者直接向待供电的应用设备传送电荷能量。
在电容C226递减期间获得的电能E226等于1/2Q226(V226max-V226min)或者1/2Q226(1/C226min-1/C226max)。电荷Q226是由压电元件P传送到电容器226的电荷,直到压电元件的端点电压开始下降(图1D中的部分II的开始);电压V226max是在部分II之末(图1D)的电容器226的端点电压;电压V226min是在部分II之初(图1D)的电容器226的端点电压;电容C226min是在部分II之末(图1D)的电容器226的电容;电容C226max是在部分II之初(图1D)的电容器226的电容。
为了检测在压电元件P或者静电结构处的电压极值,例如只要检测从正值到负值的这个电压的分支电流通路就行了。
此外,有利地,装置提供了对称性,因此当电压Vp为负时,即当移动部分202向左移动时,相似的功能出现在电路C2中。因此,这个结构对称性允许在两个移动方向再生能量。然而,我们可以只提供一个电路。
有利地,当电容器226,230的电容最大时,压电元件的端点电压Vp最大。因此转换是最理想的,因为用于计算被转换电能的电压V226的值是电容器226端点的极值。
事实上,如果压电元件P的电压Vp在电容器226的电容C226之前或之后变为最大,电容器226的端点电压V226的值不是极值,但是电压V226的值位于部分II(图1D)上的区间[V226min;V226max]中。
并且,有利地,由压电元件产生的转换和由电容器226,230产生的转换是同步的,因为压电元件P的变形和电容器226,230引起同样的外部机械应力,这引起在压电元件端点产生势差,和电容器226,230的电容的变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静电系统表现出优点,装置无需设置初始电能源就可起动,因为当压电元件通过移动部分202而变形时,压电元件提供初始电能源。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有源充电周期由于电路的损耗是电损耗的根源,电路的损耗允许从已经充电的存储单元中获得能量、允许检测电容的瞬时电荷并且允许将这个能量注入到装置中。根据本发明,有利地,有源充电周期被完全无源的和自然同步的充电周期代替。因为能量转换主要通过静电结构和压电元件实现,压电元件的主要作用是将很少的初始电荷注入到静电结构中,不需要很好的性能。
在图2A中,可以看到根据本发明所述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压电元件P和静电电极4。压电元件P和静电电极4基本平行并且由介电材料(例如空气)隔离。压电元件P和固定电极4通过它们的纵向端固定在支架6上。压电元件P和固定电极4是电绝缘的。
压电元件P包括压电材料9,例如PVDF类型压电聚合物制成的膜片,膜片两侧的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10。第二电极10与固定电极4面对面以便形成电容器12。
压电元件P能够在施加沿Z轴方向的机械负载时变形,其中这个变形引起第二电极10的移动并且因此引起固定电极4和移动电极10之间距离的变化。因此,电容器12通过在膜片9上施加机械应力具有可变的电容。
在图2B中,可以看到根据本发明所述装置的基本原理电路图,例如图1A中的装置。电荷传送的控制装置20设置在电路中。这些装置例如是二极管或者具有控制电路的开关。这些装置20允许电荷从压电元件P向电容器12传送。
当力沿Z轴被施加在压电元件P上时,压电膜片9变形,导致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10之间的电势的出现。压电元件P的这个变形引起第二电极10靠近固定电极4,并且引起电容器12的电容增大。
功能与关于图1A到1E描述的功能一致。
由压电元件P的变形产生的电荷被传送到电容器12。然后,当在压电元件P上停止施加力时,电容器重新回到静止位置,电极4和10分开引起电容的减小。
与电容器12的端点电势变化相联系的这个电容的变化允许再生电能,该电能可以存储或者直接被确定的应用设备使用。
压电元件P的变形与静电元件的电容变化同步,因为是同样的外部机械能引起电容的变化和压电元件的变形。
这个装置可以例如用于再生来自施加在膜片上的压力或者撞击的能量,诸如由在开关上的触压,气体压力的变化,血管压力的变化,或者雨滴跌落在压电元件上产生的能量。
在图3中,可以看到根据本发明所述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U型延伸的支架104,支架分支的内部端106,108支撑着彼此相对的静电电极110,112。装置还包括固定在U型底部的压电元件P。压电元件P包括压电材料制成的两个部分114,116,所述两个部分包括分别位于它们外侧的电极118,120,并且通过它们的内侧固定在导电材料制成的平行于U型分支延伸的横梁的第一端。横梁在它的第二端包括设置在静电电极110,112之间的移动块124。块124包括分别与电极110,112相对的导电面126,128,并且它们由介电材料隔开,例如空气。
面126,128和电极110,112分别形成电容器,当块124在U型的分支之间移动时,电容器的电容可以变化。
因此,由于移动块124的惯性,如果支架104遭受机械振动,装置可以用于再生电能。当支架104遭受机械振动时,块124在U型的分支之间振动,引起压电部分114,116的变形并且因此引起电极118,120和共有电极122之间电势的产生,并且同时引起电容器电容的变化。
因为横梁导电,电极122的电势出现在电极126,128上。
因此,通过结合电路再生电能是可能的,例如图1B所示的电路。
功能与图1A中的装置的功能一致。
在图4中,可以看到用于将机械应力转换为电能的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装置具有由多个层形成的夹层结构。
装置包括压电元件P,所述压电元件具有压电材料404和位于压电材料404两侧的电极406,408。装置还包括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交替的具有相同电势U410的第一导电层410和具有相同电势U412的第二导电层412,两个导电层通过可变形绝缘层414隔开。这个结构设置在压电元件上。
电势U410与电势U412不同。
第一导电层410和第二导电层412通过绝缘层414形成一系列电性平行的可变电容器。
电极406和电极410电接触。
与压电元件相反的一侧用于接受沿Z方向的可变机械应力。
当应力施加在夹层结构上时,压电元件P的端点电势能增大并且通过层410,412的靠近,静电电容增大。层410,412的靠近通过选择易弯曲的电绝缘层(例如橡胶)实现,它在应力下会允许层410,412靠近。
如图1A中的装置,由压电元件P产生的电能当其最大时向电容器416传送。因此,在施加在装置上的应力放松期间,电势能被放大。
当压紧时,压电元件将一部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且在应力放松时,电容器或者静电部分放大这个转换。
也可以讨论静电结构。事实上,当导电层410,412彼此靠近时,它们接受来自压电元件P的电荷。因此,这个电荷创建趋向阻止导电层分开的静电力,因此,使压紧时获得的一部分机械势能转换为电势能。因此,这个获得的电势能可以用于给电路、传动装置或者能量存储单元供电。
在图5A,5B和5C中,可以看到与图1A中的装置图相似的根据本发明所述装置的应用实施例的示意图。
出于简化的原因,采用与图1A中相同的附图标记。
支杆218由在支架的整个宽度上垂直于移动轴Z延伸的压电元件P组成。压电元件P通过它们的端部嵌入在支架和固定部分204,206之间,如可以在图5B的详图中看到的。电绝缘材料层223插入在压电元件P和固定部分204,206之间。压电元件包括设置在压电材料232一侧的电极234,这个电极电连接移动部分202,设置在压电材料232另一侧的两个电极236,238。
电极236,238一起连接在相同的电势上。
有利地,装置包括挡块239,用于避免在路线(course)结束时由指状物之间的接触引起的短路。
应该注意,能量转换装置可以包括多个比图中所示的指状物更大的指状物。
在图5A至5C中显示的尺寸只是作为例子,没有限制作用。
移动部分202具有300微米的宽度和7000微米的长度。指状物间隔150微米并且高度为1200微米。装置的厚度可以是400微米,移动部分202的每一侧包括46个指状物并且装置重大约1克。在指状物之间的间隙可以在1微米至50微米之间变化。
当移动部分202沿Z方向相对于固定部分204,206向图的右面移动时,在移动部分202和固定部分204之间的电容增大,在移动部分202和固定部分206之间的电容减小。同时,压电元件P变形,尤其是拉伸。
我们将考虑压电元件的电极234与移动部分202具有相同的电势。
当压电元件P拉伸时,我们会考虑,通过对称性,电极236,238的电势以同样的方式增大并且可以一起连接到电势V。
系统通过微电子技术可以被部分或者全部制成或者通过传统制造技术(机械加工、铸造或者其他)更大尺寸地制成。
在图5D中,可以看到与图5A中的电路的机械结构相对应的电路。
除了图1B中所示电路以外,这个电路还包括由机械能转换而再生的电能向电能存储单元C5放电的电路C3,以及有利地,用于驱动放电电路C3起动的辅助电源电路C4的一个实例。
放电电路C3并联连接在电路C1和C2上。放电电路包括分别与线圈L1,L2串联并且与电路C1,C2并联的开关K1,K2。放电电路还包括与开关K1,K2连接的且与存储单元C5串联的二极管Ds和线圈Ls。并且线圈L1,L2和Ls具有同样的磁性电路。
二极管Dp与压电元件P并联设置。
辅助电源电路C4包括,例如,两个二极管224’和228’,所述两个二极管一边连接二极管224和228并且另一边连接通过二极管224’和228’可再充电的电源E’。
每当电容C226或C230达到最大值C226max或者C230max时,压电元件P也达到最大变形并且产生可以对电容已经达到最大值的电容器226,230预充电的正电压Vp。
因此,通过预充电电容器226,230的电容值的递减或者电容器226,230端点电压的递增,注入的电荷能量被放大,这种方法与用于图1A中的装置的方法相同。
当电容器226,230的的端点电压达到最大值时,通过在四分之一的共振周期(L1C226或L2C230)内关闭相应的开关K1,K2,那么它的电能借助于放电电路C3向存储单元C5传送。因此,电容器226,230获得的电势能通过开关K1或K2向放电电路C3传送,然后通过二极管Ds由放电电路C3向存储单元C5传送。
如果开始时存储单元C5是空的,控制开关K1和K2所需要的电能可以由辅助电源E’提供,所述辅助电源通过二极管224’和228’自然充电。然后,存储单元C5一达到足够的电压,它就可以为开关的控制供电。
二极管Dp起到对压电元件P的电极222.3再注入电荷的作用,所述电荷先前被传送在电容器226或者230上。
为了最小化损耗,优选地选择具有小阀值、导通状态下小电阻和反向电压时高阻抗的二极管,例如肖特基类型的二极管。优选地选择具有导通状态下小电阻、开路状态下高阻抗和小干扰电容的晶体管,例如MOSFET或JFET类型的晶体管。
关于压电元件,使用的材料、它的厚度和它的长度被选择,以便能够提供足够的电压和电流来对包括电路C1和C2的静电结构预充电,并且以便优选地在力图恢复的机械振动或者相对移动的频率范围内引起静电结构的共振。
压电材料可以在陶瓷:PZT(PbZrtio3)或PLZT(用镧)或者BaTiO3,在纳米晶体(PZN-PT或PMN-PT),在聚合物(PVDF)或者AFC(活性纤维合成物)中选择。
电感变压器的磁性电路被选择,以便可以存储由电容器226或230在一个周期获得的能量。设置在这个磁性电路上的三L1,L2和Ls的线圈数使得磁性电路的充电/放电时间相对于相对移动的机械周期是可以忽略的。这个线圈数尤其取决于C226min,C230min的值和存储单元C5的端点电压。
可以设计,例如电路L1C226min和L2C230min的共振周期是微秒量级的,就是说相对于几毫秒周期的机械振动非常小。
在上面给出的装置的尺寸的基础上,我们会确定通过根据本发明装置再生的能量。
电容器226或230的电容表面积等于:
S=46*0.4*1=18.4mm2
C226min=C230min=e0S/dmax=e0*18.4mm2/50μm=3.3PF
C226max=C230max=e0S/dmin=e0*18.4mm2/1μm=162.7pF
当移动时,dmax和dmin分别是电容器C226和C230的两个指状物之间的最大和最小间隙距离。
如果共振频率等于fr=50Hz,那么相对于移动部分202沿Z方向的移动,压电元件的整体刚性系数k等于:
k=M(2Πfr)p=10-3(2Π50)p=98.7N/m。
当A是相对移动的幅度,在一个周期内机械可用能量等于E ≈1/2kA2
在最有利的情况下(产生最多的能量),A等于(dmax-dmin)/P=24.5μm。
因此,E可用≈1/2kA2=1/2*98.7*(24.85*10-6)2=29.6nJ。
由静电结构在一个周期内电转换的能量为:
Figure A200780002868D00241
如果我们希望电转换能量等于机械可用能量,对应一个减幅(amortissement),大约1:E=E可用,因此V2 充电=2.7V。
要注入静电结构(C226或C230)中用于执行预充电的能量为:
Figure A200780002868D00242
因此,对于24.5μm幅度的相对移动,压电元件完全能够在每个周期内产生2.7V的0.6nJ能量,这个能量对应由静电结构转换的能量的1/49。因此可以看出,压电横梁在此的唯一作用是启动静电转换结构工作。
因为由压电元件转换的电能只是可用机械能的2%,因此,通过微电子制造技术,压电材料的选择可以主要考虑它们的兼容性。
用这样的系统在50Hz和最大幅度再生的功率是:
P可再生50Hz=29.6.10-9*2*50=2.96μW,
因为每个机械周期有两个周期,一个周期用于电容器C226,一个周期用于电容器C230
本发明相对于单独的静电系统能够赢得(gagner,增加)20%的效率。
在图6中,可以看到用于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方式的同步压电和静电元件组合的电路图。
电路包括压电元件P、二极管504、可变电容C506的电容器506、开关508以及与压电元件P并联的线圈510。压电元件P的端点电压是Vp并且电容器506的端点电压是V506
这里将考虑,当Vp减小时,电容器506的电容相反地增大。
在这个实施例中,我们考虑到,开动开关508以便使压电元件的端点电压反向并且改善装置的效率。
当电压Vp最大时,压电元件P的端点电压可以通过在由线圈510和压电元件P的电容形成的电路的半个共振周期上关闭开关508来反向。存储在压电元件P中的电荷的符号的反向导致产生机械制动力,该机械制动力在下个周期能够增大被转换的能量。这个周期对应电压Vp减小的周期。然后,当电压Vp最小时,在引起电压Vp极性反向并且通过二极管504电容器506充电(此时它最大)的半个共振周期内,开关508再一次关闭。然后当电容C506减小时,在相对于电容C506的变化周期很短的时间内,在全部或部分传送到需要供电的应用设备之前,它的电势能增大到直到最大值。剩余的能量可以保留在电容器506中,以便于电压Vp通过非零值开始下一个周期。
在图7中,可以看到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电路图,它允许转换装置在无能量供给的情况下起动。
电路包括压电元件P,一边与二极管604和电容器606并联连接,另一边与二极管608并联连接。
压电元件P和电容器606通过它们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连接地线电势610。电容器606通过它的另一端连接放电电路。
假定当电容器606的电容C606增大时,压电元件的端点电压Vp增大,反之亦然。
当电压Vp增大时二极管604变为导通并且给电容器606充电,直到电压Vp达到最大值。然后当电容C606减小时,被传送到电容器606的电荷被放大。当这个电势能最大时,在放电电路的帮助下电势能向需要供电的应用设备或者存储单元传送。
当电压Vp通常为负时,二极管608的引入允许给压电元件P的电容Cp再充电,以便在它的正周期期间增大电压Vp的最大值。
在图8中,可以看到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变型例的电路图,它使压电元件变得有源(actif)以便再生能量。
在本申请中能量再生期间使压电元件变得有源,意味着电荷被注入压电元件以便创建与它的变形相反方向的静电力。因此,通过创建与移动相反的力,在一个周期内由压电元件转换的能量相对于完全无源的运行显著增大。
图8中的电路包括第一电路C6和第二电路C7。第一电路C6包括压电元件P、二极管704、电容器706、开关708和线圈710。开关708和线圈710与二极管704并联连接。
第二电路C7包括压电元件P、二极管712、电容器714、开关716和与二极管712并联连接的线圈718。开关716和线圈718与二极管712并联连接。
压电元件P连接存储单元C5。在开关708和线圈710之间的第一电路C6和在开关716和线圈718之间的第二电路C7分别通过开关720,722连接存储单元C5。
当所有的开关708,716,720,722断开时,电路如图1B中所示电路一样工作。这个结构允许系统起动,即当压电元件的端点电压Vp增大时,电容器706充电,然后,当电容器706的电容减小时,电容器的端点电压V706增大。然后,当电压V706最大时,不是完全从静电结构向存储单元C5放电,而是一部分电能向压电元件P传送。为此,闭合开关708,这起到在电容器706和压电元件P之间建立电流的效果。这个电流循环允许使电压Vp反向,并且因此在压电元件P处创建制动机械力。最后,全部电能(存储在压电元件、电容器706和线圈710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断开开关708和闭合开关720向存储单元重新传送,直到循环在电路C6和存储单元C5之间的电流被消除。
应该注意到,如果想要压电元件的电容Cp不完全放电以便在非零极性下重新起动下个周期,由于二极管704的存在,电容器706可以不全部放电。这不是个问题,只要这个电压Vp与电压V706的最大值相比保持很小。开关708的闭合时间可以根据在压电元件P处希望的极性值以及在每个周期希望向存储单元C5传送的能量来确定。当压电元件以与图1A中的装置相似的方式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由于结构的对称性,相似的功能存在于电路C7。
在图9中,可以看到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变型例的电路图,其中,压电元件仅被用作初始能量源,然后能量通过静电结构的可变电容被多级放大。
电路包括第一电路C9和第二电路C10。电路C9包括压电元件P、二极管804和可变电容器806。
第二电路C10包括压电元件P、二极管808和可变电容器810.
电容器806与开关812和线圈814并联连接。
电容器810与开关816和线圈814并联连接。
线圈814通过开关818还与存储单元C5连接。
开始,电容器806的端点电压V806为零。当压电元件P的端点电压Vp为正时,电容器806有初始电荷,然后与这个电荷相联系的能量通过电容器806的电容的减小被放大。当电容器806的电容达到最小值时,即当电压V806最大时,电容器806的电势能首先通过闭合开关812向电感814传送,然后通过闭合开关816由电感814向电容器810传送。此外,因为当电容器806的电容最小时,电容器810的电容最大,电势能在电容器810的电容减小过程中再次增大。
在机械周期以前的从一个电容到另一个电容的能量传送时间被认为是可忽略的,即由线圈814和电容器806组成的电路的共振频率以及由线圈814和电容器810组成的电路的共振频率远远大于移动部分的机械振动频率。然后,当电容器810的电势能达到最大值时,它的能量向电容器806传送。
在两个电容器806,810之间的传送继续进行,直到放大水平变得足够大。在每个机械周期,过量的能量向存储单元C5传送。这可以从暂时存储在线圈816中的能量开始进行,然后通过闭合开关818向存储单元C5部分或者全部传送。
由于线路布置的对称性,用压电元件的端点负电压Vp,最初的充电可以通过第二电路来实现.
这个装置展现的优点是,在压电元件处用很小的,十分之几伏的电压(略大于二极管804和808的阀值电压的电压)实现起动。
装置的功能,尤其图2A中的装置的功能通过考虑压紧力来描述,而设计用于使层410,412远离的牵引力形式的能量转换同样可以实现。
本发明不限于微系统,它还应用于米制尺寸的系统以及纳米尺寸的系统。

Claims (20)

1.用于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至少一个压电元件和至少一个可变电容器实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所述压电元件的机械变形,
b)再生由所述压电元件变形产生的电荷,
c)将电荷从所述压电元件传送到所述电容器,
d)通过所述电容器的机械变形改变所述电容器的电容,
e)再生至少一部分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压电元件的变形和所述电容器电容的改变是同时进行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电容器电容最大时,所述压电元件的变形最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压电元件和所述电容器通过相同的机械应力变形。
5.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一部分由所述电容器转换的电能传送到所述压电元件。
6.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电荷根据所述压电元件的变形方向向第一或者第二电容器传送。
7.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压电元件的端点电压最大时,它的符号是相反的,以便产生机械制动力,所述机械制动力允许在下一个转换周期提高转换的能量。
8.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包括由电容器产生的电能传送到第二电容器以及反之亦然,直到达到电能的预定放大水平的一个补充步骤。
9.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于放大水平的超额量的能量被传送到存储单元或者使用单元。
10.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c)的电荷传送通过二极管或者具有控制电路的开关控制。
11.用于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压电元件(p)和至少一个可变电容器,以及在所述压电元件和所述电容器之间电荷传送的控制装置,以便当所述压电元件(p)变形时产生的电荷传送到所述电容器以便产生通过所述电容器的电容变化放大的电能。
12.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电荷传送的控制装置由至少一个二极管或者至少一个具有控制电路的开关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电容器的电容通过所述电容器的板片的移动来改变。
14.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压电元件(p)和所述电容器板片基本平行,以便它们承受相同的机械应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包括两个电容器,它们的电容按相反方向变化。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包括:通过施加机械应力而移动的一个移动部分(202),所述移动部分具有位于它的移动轴两侧上的指状物(210);两个同样具有与所述移动部分(202)的指状物(212)相对的指状物(212,214)的固定部分(204,206),所述压电元件(p)垂直于所述移动部分(202)的移动方向并且电连接所述移动部分(202),相对的指状物对形成两个串联电容器组,所述两个电容器组的电容按相反方向变化。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压电元件(p)是与静电电极(4)间隔一段距离的悬空柔软膜片形式,以便通过所述膜片的变形,所述静电电极(4)和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二电极(10)形成一个可变电容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包括层压结构,其中,所述电容器由具有第一电势的第一电极(410),电绝缘材料层(414)和具有第二电势的第二电极(412)交替形成,所述电绝缘材料是弹性可变形的并且其中所述压电元件(p)形成层压结构的一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压电元件(p)包括压电材料层以及所述压电材料层两侧的第一和第二电极。
20.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压电材料可以在陶瓷:PZT(PbZrtio3)或PLZT(具有镧)或者BaTiO3,在纳米晶体(PZN-PT或PMN-PT),在聚合物(PVDF)或者AFC(活性纤维合成物)中选择。
CN2007800028683A 2006-01-23 2007-01-17 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1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650234 2006-01-23
FR0650234A FR2896635A1 (fr) 2006-01-23 2006-01-23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onversion d'energie mecanique en energie electrique
PCT/EP2007/050435 WO2007082894A1 (fr) 2006-01-23 2007-01-17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onversion d'énergie mecanique en energie electriqu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1375A true CN101371375A (zh) 2009-02-18
CN101371375B CN101371375B (zh) 2012-09-05

Family

ID=36638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286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1375B (zh) 2006-01-23 2007-01-17 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965016B2 (zh)
EP (1) EP1977459B1 (zh)
JP (1) JP5203219B2 (zh)
CN (1) CN101371375B (zh)
AT (1) ATE475995T1 (zh)
DE (1) DE602007008058D1 (zh)
FR (1) FR2896635A1 (zh)
WO (1) WO2007082894A1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4795A (zh) * 2009-05-22 2010-11-24 新加坡格罗方德半导体制造私人有限公司 具有多级电容器的集成电路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86507A (zh) * 2009-10-08 2012-09-19 Vti技术有限公司 能量采集的方法和装置
CN102769328A (zh) * 2012-07-24 2012-11-07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压电效应的能量回收装置
CN103168167A (zh) * 2010-10-12 2013-06-19 希尔温德有限公司 具有带有电荷产生材料的发电机的流体发电系统
CN104704644A (zh) * 2012-10-05 2015-06-10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及关联的方法
CN105556825A (zh) * 2013-08-13 2016-05-04 国立大学法人东北大学 发电装置
CN105870318A (zh) * 2016-04-28 2016-08-17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一种纳米压电微能源系统
CN103168167B (zh) * 2010-10-12 2016-11-30 希尔温德有限公司 具有带有电荷产生材料的发电机的流体发电系统
CN107040166A (zh) * 2017-06-07 2017-08-11 张曦予 用于楼道墙壁指引灯的踩踏式伏能器
CN107045940A (zh) * 2017-02-24 2017-08-15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压力弹簧可变电容的换能器装置
CN108141152A (zh) * 2015-09-04 2018-06-08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电力生成设备及生成方法
CN112729650A (zh) * 2021-02-04 2021-04-30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自供电扭矩监测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88394A1 (fr) 2005-07-08 2007-01-12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capacitif a volume capacitif optimise
US10581347B2 (en) * 2007-07-10 2020-03-03 Omnitek Partners Llc Manually operated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electronic circuitry
US9910060B2 (en) * 2007-07-10 2018-03-06 Omnitek Partners Llc Piezoelectric-based multiple impact sensors and their electronic circuitry
US10447179B2 (en) * 2007-07-10 2019-10-15 Omnitek Partners Llc Inertially operated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electronic circuitry
FR2925792B1 (fr) * 2007-12-21 2012-12-07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de recuperation d'energie a electrode liquide
US10598473B2 (en) * 2008-06-29 2020-03-24 Omnitek Partners Llc Inertially operated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electronic circuitry
US11248893B2 (en) * 2008-06-29 2022-02-15 Omnitek Partners Llc Inertially operated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electronic circuitry
FR2945835B1 (fr) 2009-05-25 2016-01-22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Microsystemes de transformation de pressions et de compression, capteur, roue, puce, micromoteur, pile incorporant ce microsystem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ce microsysteme
US8506495B2 (en) * 2009-06-10 2013-08-13 Cardiac Pacemakers, Inc.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with piezoelectric anchoring member
US8777863B2 (en) * 2009-06-10 2014-07-15 Cardiac Pacemakers, Inc.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with internal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US20100317978A1 (en) * 2009-06-10 2010-12-16 Maile Keith 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housing modified for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DE102009059023A1 (de) * 2009-12-18 2011-06-22 Robert Bosch GmbH, 70469 Generator zum Wandeln von mechanischer Energie in elektrische Energie
KR101104603B1 (ko) * 2010-05-28 2012-01-12 한국과학기술원 멤즈 가변 캐패시터 및 그의 구동 방법
JP5573624B2 (ja) * 2010-11-19 2014-08-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FR2967713B1 (fr) 2010-11-22 2012-12-21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Microsystemes de compression ou de transformation d'une difference de pressions en deplacement
ITRM20100615A1 (it) * 2010-11-25 2012-05-26 Ergo 2000 Srl Generatore elettrico inerziale
FR2970826B1 (fr) 2011-01-24 2013-02-22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Circuit d'optimisation de la recuperation d'energie vibratoire par un convertisseur mecanique/electrique
EP2520333B1 (fr) 2011-05-04 2014-09-03 Sorin CRM SAS Dispositif de récupération d'énergie pour capsule intracorporelle autonome
JP2013081273A (ja) * 2011-10-03 2013-05-02 Seiko Epson Corp 発電装置、発電装置の制御方法、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手段
US8324783B1 (en) 2012-04-24 2012-12-04 UltraSolar Technology, Inc. Non-decaying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from pyroelectric materials
US9294013B2 (en) 2012-09-06 2016-03-22 Sheer Wind, Inc. Buildings with wind-energy-conversion systems
JP6101983B2 (ja) * 2012-12-27 2017-03-2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発電回路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発信装置
CN103367630A (zh) * 2013-07-05 2013-10-23 天津大学 低陶瓷相体积分数的螺旋状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JP6098736B2 (ja) 2014-01-22 2017-03-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圧電発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ラ
US9448126B2 (en) * 2014-03-06 2016-09-20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ingle diaphragm transducer structure
WO2016113199A1 (en) * 2015-01-16 2016-07-21 Chambre De Commerce Et D'industrie De Region Paris Ile De France (Esiee Paris) Miniature kinetic energy harvester for generating electrical energy from mechanical vibrations
WO2016196186A1 (en) * 2015-05-29 2016-12-08 Nike Innovate C.V. Multi-capacitor kinetic energy generator
EP3377168B1 (en) 2015-11-17 2023-06-21 Inspire Medical Systems, Inc. Microstimulation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sdb) therapy device
CN108215804B (zh) * 2018-01-29 2020-11-03 山东交通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再生装置
JP6792249B2 (ja) * 2018-05-08 2020-11-25 国立大学法人 東京大学 振動発電装置
US11316445B2 (en) * 2020-06-02 2022-04-26 Honeywell Federal Manufacturings Technologies, Llc Electrostatic energy harvester
US11437931B2 (en) * 2020-06-02 2022-09-06 Honeywell Federal Manufacturings Technologies, Llc Electrostatic energy harvester
US11316446B2 (en) * 2020-06-02 2022-04-26 Honeywell Federal Manufacturings Technologies, Llc Electrostatic energy harves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14660A (en) * 1955-07-21 1957-11-26 Joseph W Crownover Electrostatic generator and ignition system
US3291882A (en) * 1963-11-21 1966-12-13 Polymer Corp Method for producing thin-walled hollow polylactam articles
US3614374A (en) * 1970-06-30 1971-10-19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 Method of producing a welded joint
US4054826A (en) * 1975-03-10 1977-10-18 Wahlstrom Sven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using variable capacitors
US4675960A (en) * 1985-12-30 1987-06-30 Motorola,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ally variable piezoelectric hybrid capacitor
RU2150170C1 (ru) * 1997-10-30 2000-05-27 Нунупаров Мартын Сергеевич Способ питания электронной систем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EP1186096A1 (en) * 1999-06-01 2002-03-13 Continuum Control Corporation Electrical power extraction from mechanical disturbances
WO2001065615A2 (en) * 2000-02-23 2001-09-07 Sri International Biologically powered electroactive polymer generators
JP3558976B2 (ja) * 2000-10-04 2004-08-25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電圧コンバータ
US6965274B2 (en) * 2003-06-23 2005-11-15 Lg Electronics Inc. Thin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for controlling resonance frequency and 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 using the same
JP4053958B2 (ja) * 2003-09-19 2008-02-27 株式会社東芝 電圧制御発振器
JP2005137071A (ja) * 2003-10-29 2005-05-26 Hitachi Ltd 振動発電装置
EP1803168A4 (en) 2004-10-21 2009-05-20 Michelin Soc Tech MINIATURIZED PIEZOELECTRICALLY BASED VIBRATION ENERGY COLLECTION DEVICE
US7260984B2 (en) * 2005-10-05 2007-08-28 Lv Sensors, Inc. Power generation utilizing tire pressure changes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4795B (zh) * 2009-05-22 2013-12-25 新加坡商格罗方德半导体私人有限公司 具有多级电容器的集成电路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94795A (zh) * 2009-05-22 2010-11-24 新加坡格罗方德半导体制造私人有限公司 具有多级电容器的集成电路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86507A (zh) * 2009-10-08 2012-09-19 Vti技术有限公司 能量采集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86507B (zh) * 2009-10-08 2015-11-25 Vti技术有限公司 能量采集的方法和装置
CN103168167B (zh) * 2010-10-12 2016-11-30 希尔温德有限公司 具有带有电荷产生材料的发电机的流体发电系统
CN103168167A (zh) * 2010-10-12 2013-06-19 希尔温德有限公司 具有带有电荷产生材料的发电机的流体发电系统
CN102769328A (zh) * 2012-07-24 2012-11-07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压电效应的能量回收装置
US9887346B2 (en) 2012-10-05 2018-02-06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4704644A (zh) * 2012-10-05 2015-06-10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及关联的方法
CN105556825A (zh) * 2013-08-13 2016-05-04 国立大学法人东北大学 发电装置
CN105556825B (zh) * 2013-08-13 2018-03-13 国立大学法人东北大学 发电装置
CN108141152A (zh) * 2015-09-04 2018-06-08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电力生成设备及生成方法
CN105870318A (zh) * 2016-04-28 2016-08-17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一种纳米压电微能源系统
CN107045940A (zh) * 2017-02-24 2017-08-15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压力弹簧可变电容的换能器装置
CN107040166A (zh) * 2017-06-07 2017-08-11 张曦予 用于楼道墙壁指引灯的踩踏式伏能器
CN112729650A (zh) * 2021-02-04 2021-04-30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自供电扭矩监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82894A1 (fr) 2007-07-26
JP2009524387A (ja) 2009-06-25
US7965016B2 (en) 2011-06-21
ATE475995T1 (de) 2010-08-15
US20100133954A1 (en) 2010-06-03
CN101371375B (zh) 2012-09-05
JP5203219B2 (ja) 2013-06-05
FR2896635A1 (fr) 2007-07-27
EP1977459B1 (fr) 2010-07-28
EP1977459A1 (fr) 2008-10-08
DE602007008058D1 (de) 2010-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1375B (zh) 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和装置
JP2009524387A5 (zh)
Basset et al. A batch-fabricated and electret-free silicon electrostatic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CN102647109B (zh) 发电装置
EP1259992B1 (en) Biologically powered electroactive polymer generators
Mehraeen et al. Energy harvesting from vibration with alternate scavenging circuitry and tapered cantilever beam
CN101841180B (zh) 电力供给装置
CN105849925B (zh) 压电发电模块以及遥控器
WO2006053479A1 (fr) Procede et systeme de generation d'electricite piezo-electrique a partir de l'energie des vibrations de la route
US20140251701A1 (en) High voltage converters for electrostatic applications
JP2011511618A (ja) 鉄道線路から電力を回収する装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1873081B (zh) 一种用于公交汽车的压力发电系统
EP2672538A1 (en) Power generating device and power generating module using same
CN105556825B (zh) 发电装置
JP2006515242A (ja) 車両電装システム用電源回路
CN102149564B (zh) 具有两个蓄电元件的蓄电系统的重新充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US20180048247A1 (en) Electricity Generating Wheel and Mat
EP1453176A3 (en) Charger for mobile phone and opera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and charging apparatus for mobile phone and charging method for the same
Tan et al. Maximize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using synchronous charge extraction technique for powering autonomous wireless transmitter
CN2745781Y (zh) 汽车振动能量压电发电装置
WO2013088359A2 (en) Driver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for driving a capacitive load, in particular an ultrasound transducer
Wang et al. Energy harvesting with a piezoelectric thunder
RU2009053C1 (ru) Система тягового электроснабжения постоянного тока
US20120126756A1 (en) Charge-driven electrostatic inductance
Kaustubh et al. Highly efficient PVDF film energy harvester for self charging vehicle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1501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