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1608A - 带扣 - Google Patents

带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1608A
CN101361608A CNA2008101307632A CN200810130763A CN101361608A CN 101361608 A CN101361608 A CN 101361608A CN A2008101307632 A CNA2008101307632 A CN A2008101307632A CN 200810130763 A CN200810130763 A CN 200810130763A CN 101361608 A CN101361608 A CN 1013616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astened component
component
elastic component
bas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07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6327C (zh
Inventor
加藤久典
金子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616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16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632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632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扣。其中,雄构件(A)具有主体部(10)、一对卡合构件(30)和一对弹性构件(50)。主体部具有带安装部(11)和基部(21),基部具有容纳卡合构件一部分的容纳部(25A、25B)、使卡合构件露出的开口(27)。卡合构件可向基部的容纳部的内外方向移动地被容纳,且具有可与雌构件卡合的卡合部(33)。弹性构件容纳到容纳部内,对卡合构件朝向容纳部的外侧施力,且弹性构件具有与基部的开口周缘卡定的防脱部(52)。

Description

带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雄构件和雌构件的带扣。详细地说,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分开带的至少一端、或者2根带彼此之间的带扣。
背景技术
金属制带扣具有重量感,表面看来给人非常结实的印象,并且也感觉很高级。因此,为了给皮包等带来附加价值,期望一种金属制的带扣。
作为对应这样的期望的带扣,公知有公开于文献1(韩国公开实用新型97—26659号公报)中的带扣。该带扣由雄构件和雌构件构成。雄构件由下述构件构成:在底板上突出设置了卡合销的主体部,可向相互接近、远离的方向移动地设置于该主体部两侧、并且具有与卡合销进行动配合的卡合孔的一对卡合构件,对该一对卡合构件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的一对螺旋弹簧,将上述一对卡合构件以及一对螺旋弹簧保持于主体部上的盖构件,将该盖构件固定于主体部上的止动螺钉。
为了将雄构件卡合于雌构件上,将雄构件插入到雌构件内。于是,雄构件的一对卡合构件抵抗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相互向内侧移动之后插入到规定位置,此时,雄构件向外侧移动卡合到雌构件中。
为了解除雄构件和雌构件的卡合,使一对卡合构件抵抗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相互向内侧移动,在解除了雄构件与雌构件的卡合之后,将雄构件从雌构件拔出。由此可以解除卡合。
上述文献1所记载的带扣的雄构件由主体部、一对卡合构件、一对螺旋弹簧、盖构件和止动螺钉构成,因此,零件数量较多。
因此,在组装时,需要进行下述作业:在主体部两侧配置一对卡合构件,并且,在使各卡合构件的卡合孔与主体部的卡合销进行动配合之后,在这些卡合构件之间配置一对螺旋弹簧,对一对卡合构件向相互远离方向的方向施力,最后,在上述构件上覆盖盖构件,用止动螺钉将盖构件固定到主体部上,因此,存在组装工序较多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减少零件数量以及减少组装工序的带扣。
本发明的带扣具有筒状的雌构件和插入到该雌构件内并与该雌构件卡合的雄构件;上述雄构件具有主体部、卡合构件和弹性构件;上述主体部由金属或者混入了金属粉的树脂材料形成,且具有带安装部以及从该带安装部突出的基部;上述基部具有容纳上述卡合构件的一部分的容纳部、使上述卡合构件从该容纳部露出的开口;上述卡合构件由金属或者混入了金属粉的树脂材料形成,且可向上述基部的上述容纳部内外方向移动地被容纳,并且该卡合构件具有可与上述雌构件卡合的卡合部;上述弹性构件对上述卡合构件向上述容纳部的外侧施力,并且容许上述卡合构件向内侧移动;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构件容纳到上述容纳部25内且具有与上述基部的一部分卡定的防脱部。
采用该结构,由于弹性构件具有与基部的一部分卡定的防脱部,因此,当将弹性构件容纳到容纳部内时,弹性构件的防脱部卡定于基部的一部分上。于是,弹性构件对卡合构件朝向容纳部的外侧施力,并且容许卡合构件向内侧移动,因此,通过使卡合构件向内外方向移动,可以使雄构件与雌构件卡合以及解除卡合。
采用本发明的带扣,若将弹性构件容纳到容纳部内,则弹性构件的防脱部起防止脱落作用地被组装起来,因此,与以往的带扣相比,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因此,也可以减少组装工序。
在本发明的带扣中,优选在上述卡合构件向上述容纳部的内外方向移动时,上述弹性构件可与上述卡合构件的移动连动而进行移动地保持在上述卡合构件上。
采用该结构,弹性构件可与卡合构件的移动连动而进行移动地保持在卡合构件上,因此,卡合构件能正确地向内方移动以及向外方移动。
在本发明的带扣中,优选上述卡合构件具有用于保持上述弹性构件的保持部,上述弹性构件具有被上述卡合构件的上述保持部保持的被保持部、设于该被保持部的上述雄构件插入方向端以及反插入方向端的一对防脱部,上述一对防脱部卡定在形成于上述基部的上述容纳部内的卡定部上。
采用该结构,在卡合构件上设置保持弹性构件的保持部,在弹性构件上设置被卡合构件的保持部保持的被保持部,因此,通过使被保持部保持在保持部上,可以简单地将弹性构件保持在卡合构件上。
另外,由于在弹性构件的被保持部两端、即雄构件插入方向端以及反插入方向端分别设有防脱部,因此,当将保持了弹性构件的卡合构件容纳到基部的容纳部内时,弹性构件的一对防脱部卡定到形成在基部的容纳部内的卡定部上。即,卡合构件可以为下述构造:夹着保持了弹性构件的保持部,利用插入方向端以及反插入方向端两端的防脱部卡定到基部的卡定部上,因此,可以使卡合构件以稳定的姿势卡定到基部上,并且,卡合构件不易简单地从基部脱落。
在本发明的带扣中,优选上述一对防脱部由随着从上述被保持部朝向上述卡合构件的反容纳方向去而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片形成。
采用该结构,当将保持了弹性构件的卡合构件从基部开口容纳到容纳部内时,通过基部开口一边使形成一对防脱部的倾斜片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一边将卡合构件收容进去。不久,当倾斜片通过开口时,倾斜片产生弹性回复,卡定到基部的开口缘上,由此能防止卡合构件从基部脱落。因此,仅将保持了弹性构件的卡合构件从基部开口容纳到容纳部内,便可以将卡合构件组装到基部内,因此,也可以非常简单地进行组装作业。
在本发明的带扣中,优选上述弹性构件在上述一对防脱部之间具有弹性变形部,上述基部包括在内部具有上述容纳部的上板以及下板,这些上板以及下板由壁部连接,上述弹性构件的弹性变形部可与该壁部相抵接。
采用该结构,基部具有上板以及下板,这些上板以及下板由壁部连接,弹性构件的弹性变形部与该壁部相抵接,从而被施加有弹性力,并且,该弹性变形部位于防脱部之间,从而当卡合构件向内侧移动时,可以使卡合构件以稳定的姿势向内侧移动,另外,若作用于卡合构件上的朝向内侧的力消失,则通过弹性构件的弹性回复力使卡合构件以稳定的姿势回复到原来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带扣中,优选在上述弹性构件的上述弹性变形部与上述壁部相抵接时,上述防脱部与上述基部的上述开口周缘相抵接。
采用该结构,当弹性变形部与壁部相抵接时,防脱部与基部的开口周缘相抵接,即,卡合构件在被向外侧施力的状态下定位在基部的规定位置,因此,可以维持稳定的卡合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构成雄构件的卡合构件与弹性构件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装入卡合构件与主体部之前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装入卡合构件与主体部之后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将弹性构件卡定于主体部上的状态的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使卡合构件向内侧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上述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表示使卡合构件从图9所示的状态向内侧移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带扣的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表示装入构成雄构件的卡合构件和弹性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用于连接、分离带2(例如,书包的肩带等)的端部2A、2B,该带扣1具有雌部件B和可插入到该凹部件B内且可从该雌部件B内拔出的雄部件A。
雄构件A具有主体部10、一对卡合构件30和一对弹性构件50。其中,主体部10和一对卡合构件30通过金属压铸成型而形成,一对弹性构件50通过对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模塑成型而形成。
作为金属,可以举出例如:铝、不锈钢、镁、钛、铁、铜、锌或者上述物质的合金等金属。其中,优选由铝、镁、钛等轻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形成。
作为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聚缩醛、聚酰胺、聚丙烯等合成树脂。
主体部10
主体部10具有:带安装部11、从该带安装部11突出的基部21。
带安装部11由下述构件构成:两侧的侧框12,将该两侧侧框12的两端之间连接起来的2根连接杆13、14,在该2根连接杆13、14之间架设于侧框12上的中间连接杆15。因此,通过绕着中间连接杆15配置带2的端部2A,可以调节带2的长度。
基部21呈平板状,其具有:从带安装部11的连接杆14向雄构件A的插入方向突出成形的上板22以及下板23、连接该上板22和下板23的前端之间的端面板24,且在由上述构件包围的内部具有容纳卡合构件30的一部分的容纳部25。
在此,雄构件A的插入方向是指与侧框12相对于带安装部11的连接杆14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中上方向)。另外,反插入方向是指侧框12相对于连接杆14延伸的方向(图1中下方向)。另外,内侧是指朝向带扣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外侧表示与该内侧相反的方向。
如图4所示,在上板22以及下板23之间的、与插入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设有连接上板22以及下板23之间、从连接杆14向端面板24延伸的2个壁部26,通过该2个壁部26左右分割容纳部25。而且,该侧壁也可以为1个壁部26。在各容纳部25A、25B外侧形成有用于将卡合构件30从基部21的外部容纳到容纳部25A、25B内的开口27。开口27在上板22和下板23之间、跨整个带安装部11和端面板24之间而形成。在此,在带安装部11侧和端面板24侧的容纳部25内具有用于卡合下述弹性构件50的防脱部52的卡定部27A。另外,使卡合构件30从开口27露出,该露出的部分形成为卡合部33。
各壁部26形成为随着从连接杆14朝向端面板24去向外侧弯曲而在接近开口27的周缘之后远离该周缘地延伸。即,成形为中间部向外侧突出的山脊形形状。从各壁部26的最突出端向开口27一体地形成有作为导向部的导向突条28。如图4所示,一个卡合构件30由形成在下板23上的导向突条28引导,另一个卡合构件30由未图示的形成在上板22上的导向突条引导。另外,导向突条也可以形成在上板22以及下板23两板上。
卡合构件
卡合构件30可向基部21的容纳部25A、25B内外方向移动地被容纳,当卡合构件30向内方移动时,卡合构件30进入到容纳部25内,当从该状态向外侧方向移动时,从开口27露出的卡合构件30的比例增大。卡合构件30具有:卡合构件主体31、与该卡合构件主体31的内表面侧为一体且呈板状延伸设置的支承片34、用于保持一体成形于该支承片34上的弹性构件50的保持部35。
卡合构件主体31的外侧面形成为随着朝向插入方向去而向内侧弯曲成弧状的操作面32,并且,在反插入方向端形成有可与雌构件B的被卡合部72卡合的卡合部33。
支承片34在卡合构件30的一侧面上的在向卡合构件主体31的内表面插入方向端以及反插入方向端,朝向向容纳部25内容纳时的容纳方向(面对开口27的内表面侧)突出形成为比卡合构件主体31的厚度薄的矩形板状。插入方向端及反插入方向端的支承片34也可以相互连续。
保持部35由设于各支承片34上、向与插入方向以及与容纳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2个保持轴36形成。保持轴36在被容纳到容纳部25A、25B内的状态下,向基部21的上板22或者下板23延伸,保持轴36和卡合构件主体31的内表面形成有间隔,将下述弹性构件50的一部分插入并卡定到该间隔内。
弹性构件50
弹性构件50具有防脱部52,对卡合构件30朝向容纳部25A、25B的外侧施力,并且,容许卡合构件30向内侧移动,当该防脱部25保持于卡合构件30上,并且卡合构件30从基部21的开口27容纳到容纳部25A、25B内时,该防脱部25卡定到基部21的一部分上。
具体地说,该弹性构件50具有:由卡合构件30的保持部35保持的被保持部51,设于该被保持部51的插入方向端以及反插入方向端的一对防脱部52,在一对防脱部52的大致中间位置、设于被保持部51上的弹性变形部53。
被保持部51具备:保持于卡合构件主体31的内表面和保持部35之间的第1被保持片51A,从该第1被保持片51A的两端向内侧(与卡合构件主体31相反的一侧)弯曲延长的第2被保持片51B。
在被保持部51保持于保持部35上的状态下,保持轴36的顶端和上板22或者下板23的间隔小于弹性构件50的高度,因此,在容纳到容纳部25内的状态下,弹性构件50不会从保持轴36脱落。
一对防脱部52由倾斜片52A构成,该倾斜片52A从被保持部51的第2被保持片51B的顶端向卡合构件30侧弯曲延长、并随着朝向卡合构件30的反容纳方向去而向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在将卡合构件30从基部21的开口27容纳到容纳部25A、25B内时,上述倾斜片52A一边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一边容纳到容纳部25A、25B内,然后通过弹性回复使其顶端卡定到基端21的开口27的周缘上。因此,弹性构件50的插入方向的长度比开口27长。当倾斜片52A产生弹性变形时,根据变形的程度,第2被保持部51B也产生变形。
弹性变形部53由一对弹性夹持片53A构成,该一对弹性夹持片53A位于被保持部51的第1被保持片51A的中间位置,随着从2个保持轴36之间朝向内侧去而逐渐向分离的方向倾斜。该一对弹性夹持片53A的顶端成形为大致球形状,并且分别与基部21的壁部26的山脊形倾斜面相抵接。
在倾斜片52A的顶端位置卡定到开口27的卡定部27A上的状态下,从保持轴36的内侧端延伸到卡合构件主体31侧,使保持轴36和弹性构件50的第1被保持片51A位于容纳部25A内。在此,为了维持卡合构件30与弹性构件50的卡合,弹性构件50的第1被保持片51A与保持部35卡合的面位于开口27的端缘的内侧,即位于容纳部25内。
雌构件B
雌构件B通过金属压铸而形成,其具有表壁61、背壁62、在两侧具有将表壁61以及背壁62连接起来的侧壁63的扁平四方筒状的筒体64。另外,在此使用的金属与形成雄构件A的主体部10、卡合构件30的金属相同,但也可以不是相同材料。
在筒体64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插入雄构件A的卡合构件30的插入口65,在另一端形成有带安装部66,在筒体64的内部从插入口65朝向另一端形成有容纳雄构件A的容纳空间67。带安装部66由供带2的端部2B穿过的带穿插孔形成。
在侧壁63上形成有使雄构件A的操作面32向雌构件B的外部露出的开口部71,该开口部71朝向表壁61以及背壁62的内部切口为矩形。在开口部71的反插入方向端形成与雄构件A的卡合部33卡合的被卡合部72。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为了组装雄构件A,首先,如图4所示,使弹性构件50保持在卡合构件30上。为此,使弹性构件50的第1被保持片51A嵌入卡合构件30的卡合构件主体31和保持部35之间。于是,通过卡合构件主体31和保持部35限制弹性构件50向卡合构件30的容纳方向的移动,并且,通过使第2被保持片51B与保持部35相抵接而限制弹性构件50向插入方向移动。即,通过使弹性构件50不远离卡合构件主体31来限制弹性构件50向容纳方向的移动;通过使弹性构件50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反插入方向侧、与反插入方向相反的插入方向侧分别与卡合构件30的保持部35卡合来限制弹性构件50向插入方向的移动。由此,弹性构件50在限制了相对于卡合构件30的移动的状态下被保持。
因此,在卡合构件30上设置用于保持弹性构件50的保持部35,在弹性构件50上设置由卡合构件30的保持部35保持的被保持部51,因此,通过使被保持部51保持在保持部35上,可以简单地将弹性构件50保持在卡合构件30上。
在此,预先使卡合构件30的支承片34位于弹性构件50的下侧(图4的右侧),以及位于上侧(图4的左侧)。通过这样做,不需要在左右准备不顺手的构件,也不易产生组装错误。
如图5所示,这样将保持弹性构件50的卡合构件30从基部21的开口27容纳到容纳部25A、25B内。
当将卡合构件30从基部21的开口27容纳到容纳部25A、25B内时,通过基部21的开口27一边使弹性构件50的形成一对防脱部52的倾斜片52A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一边将卡合构件30收容进去。不久,如图6所示,当倾斜片52A通过开口27时,倾斜片52A产生弹性回复卡定到设于基部21的开口27周缘上的卡定部27A上。在开口27的周缘,卡定部27A具有比开口27处的插入方向的长度长的空间,弹性构件50的倾斜片52A的顶端与开口27的周缘抵接而卡合。
此时,作为弹性构件50的弹性变形部53的一对弹性夹持片53A在已经夹持了基部21的壁部26的山脊形斜面的状态下与基部21相抵接,因此,优选通过该一对弹性夹持片53A对弹性构件50施加朝向外侧的弹性力。因此,通过该弹性力,倾斜片52A以紧密接触基部21的开口27周缘的状态被卡定,因此,能防止卡合构件30从基部21脱落。
在该状态下,将弹性构件50保持在卡合构件30上,弹性构件50的防脱部52以紧密接触开口27周缘的卡定部27A的状态被卡定,因此,弹性构件50的防脱部52能防止脱落,卡合构件30不易从基部21脱落。
而且,在弹性构件50的被保持部51的两端、即雄构件A的插入方向端以及反插入方向端分别设置有防脱部52,因此,弹性构件50的一对防脱部52卡定于基部21的开口27的边缘。即,卡合构件30可以为下述构造:夹着保持了弹性构件50的保持部35,利用插入方向端以及反插入方向端两端的防脱部52卡定到基部21的开口27的周缘上,因此,可以使卡合构件30以稳定的姿势卡定到基部21上,并且,使卡合构件30难以简单地从基部21脱离。
因此,在组装雄构件A时,仅将保持了弹性构件50的卡合构件30从基部21的开口27容纳到容纳部25A、25B内,便可以将卡合构件30组装到基部21中,因此,也可以非常简单地进行组装作业。
另外,如图7所示,若使卡合构件30向内侧移动时,则卡合构件30在弹性构件50的一对弹性夹持片53A沿着壁部26的对称的山脊形倾斜面扩张的状态下移动,因此,可以使卡合构件30平行移动,可以使卡合构件30以稳定的姿势向内侧移动,另外,若作用于卡合构件30上的朝向内侧的力消失,则通过弹性构件50的一对弹性夹持片53A的弹性回复力,使弹性夹持片53A回复到原来的形状,一边与山脊形倾斜面滑动接触一边使卡合构件30向原来的位置移动,因此,卡合构件30以稳定的姿势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可以在稳定的姿势下可靠地进行卡合构件30的移动。
在卡合构件30移动时,形成于上板22或者下板23上的导向突条与一对弹性夹持片53A之间滑动接触地进行引导。
如上所述,在使组装完的雄构件A卡合到雌构件B上时,将雄构件A的基部21以及卡合构件30从雌构件B的插入口65插入到容纳空间67内。于是,当卡合构件30向容纳空间67内插入时,卡合构件30利用雌构件B的侧壁63一边向内侧产生弹性变形一边被插入。不久,当卡合构件30的卡合部33插入到越过了雌构件B的侧壁63的位置时,卡合构件30向外侧产生弹性回复。于是,卡合构件30的卡合部33卡合到雌构件B的被卡合部72上。即,雄构件A卡合到雌构件B上。在图5中,用虚线表示卡合后的状态的雌构件B。
另外,在解除雄构件A与雌构件B的卡合时,向内侧按压从雌构件B的开口部71露出的雄构件A的操作面32。于是,卡合构件30的卡合部33从雌构件B的被卡合部72脱出,因此,若在该状态下从雌构件B中抽出雄构件A,则可以解除两者的卡合。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带扣中,雄构件A由主体部10、一对卡合构件30和一对弹性构件50构成,因此,与以往的带扣相比,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即,与以往的带扣相比,由于不需要盖构件、止动螺钉等,因此,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因此,仅将保持了弹性构件50的卡合构件30从基部21的开口27容纳到容纳部25A、25B内,便可以组装雄构件A,因此,也可以实现减少组装工序。
当然,由于雌构件B、雄构件A中的主体部10以及一对卡合构件30由金属形成,因此,可以形成金属制的带扣。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可给人带来重量感的印象的带扣。
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结构的带扣,也包括下述变形例。
例如,也可以为图8、图9、图10所示结构的带扣。这些图所示的带扣中的弹性构件50、卡合构件30、基部21以及雌构件B分别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元件采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对于弹性构件50,虽然被保持部51以及防脱部52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但弹性变形部53的形状不同。该弹性变形部53形成为具有弯曲片53B和台座片53C的形状,该弯曲片53B从被保持部51的一端(插入方向端)朝向反插入方向与第1被保持部51A大致平行地延伸,随着从第1被保持部51A的大致中间点位置朝向反插入方向去而向内侧弯曲,该台座片53C从该弯曲片53B的顶端朝向插入方向与第1被保持片51A大致平行地延伸。台座片53C具有跨过第1被保持片51A的中间位置的长度,其两端形成为圆弧面。
基部21形成为在2个壁部26之间具有狭缝29的形状。即,上板22、下板23以及端面板24在宽度方向大致中间位置被分割。另外,壁部26形成为从连接杆14朝向端面板24的直线状,弹性变形部53的台座片53C的两端与该壁部26相抵接。
在雌构件B的容纳空间67内,从插入口65向带安装部66附近一体成形有隔壁68。由于隔壁68为连接雌构件B的表壁61以及背壁62的结构,因此,可以加强上述构件,并且也兼具有作为引导雄构件A的功能。即,当雄构件A插入到雌构件B内时,雄构件A的狭缝29以隔壁68为引导而被插入,因此,可以防止雄构件A在倾斜的状态下插入。
另外,卡合构件30的支承片34形成在插入方向端以及反插入方向端,其间的槽部可与设置在基部21上的导向突条28滑动接触,由此被引导。
采用该变形例所说明的带扣,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即在卡合构件30容纳到基部21的容纳部25A、25B内的状态下,若使卡合构件30向内侧移动,则如图10所示,弹性变形部53的弯曲片53B弹性变形为接近台座片53C并且与台座片53C大致平行的姿势,因此,可以防止卡合构件30倾斜移动。即,台座片53C在与壁部26抵接的状态下不会大幅度移动,只有弯曲片53B弹性变形为与台座片53C大致平行的姿势,因此,可以防止卡合构件30倾斜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为弹性构件50的防脱部52卡定到基部21的开口27的周缘的结构,但也可以不是弹性构件50的防脱部52卡定到基部21的开口27的周缘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在基部21的容纳部25内设置作为卡定部的突起,在该突起卡定弹性构件50的防脱部52的结构。保持部35的保持轴36也可以为1个。另外,也可以考虑除了卡合构件30的保持部35形成从支承片34突出的保持轴36的构成以外,在支承片34上设置沿表背方向贯通的作为保持部的孔部,在弹性构件50上设置与该孔部卡合的作为被保持部的突起,使上述构件卡定地进行保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一对防脱部52分别产生弹性变形,但也可以例如只有一方防脱部产生弹性变形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可以首先使另一方防脱部卡定之后,以其为中心转动,使一方防脱部52变形而卡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雄构件A的结构为在主体部10的两侧具有卡合构件30的结构,但也可以为仅在主体部10的单侧具有卡合构件30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构成雄构件A的构件中,虽然主体部10以及卡合构件30为金属制,但不限于金属制,也可以由混入了铝、不锈钢、镁、钛、铁、铜、锌或者上述合金等的金属粉等的树脂材料形成。若在树脂材料中混入金属粉,则可以将表面状态做成为与金属相同的质感、重量感,因此,可以获得与金属制品相同的产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雌构件B也为金属制,但不限制构成雌构件B的材质。例如,也可以由混入了与形成雄构件A的主体部10、卡合构件30的材料等相同的金属粉、或者不同种类金属粉的树脂材料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弹性构件50,但具有弹性的材料即可,不限于树脂材料。例如,也可以通过弯曲金属制带板来形成该弹性构件5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为雄构件A的卡合部33与设在雌构件B的开口部71端部的被卡合部72卡合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其它结构。例如,也可以为设置向雄构件A的表背方向突出的卡合部,使该卡合部在雌构件B的容纳空间67内部与设于表壁61和背壁62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雄构件A以及雌构件B上分别形成带安装部11、66,但雌构件B上也可以没有带安装部。即,也可以为将雌构件B直接固定在其他构件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2不限于带状的带,也可以为宽度窄的细绳。

Claims (6)

1.一种带扣,其具有筒状的雌构件(B)和插入到该雌构件(B)内并与该雌构件(B)卡合的雄构件(A),
上述雄构件(A)具有主体部(10)、卡合构件(30)和弹性构件(50),
上述主体部(10)由金属或者混入了金属粉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带安装部(11)以及从该带安装部(11)突出的基部(21),
上述基部(21)具有容纳上述卡合构件(30)的一部分的容纳部(25)、使上述卡合构件(30)从该容纳部(25)露出的开口(27),
上述卡合构件(30)由金属或者混入了金属粉的树脂材料形成,且可向上述基部(21)的上述容纳部(25)的内外方向移动地被容纳,并且具有可与上述雌构件(B)卡合的卡合部
(33),
上述弹性构件(50)对上述卡合构件(30)朝向上述容纳部(25)的外侧施力,并且容许上述卡合构件(30)向内侧移动;
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构件(50)容纳到上述容纳部(25)内,且具有与上述基部(21)的一部分卡定的防脱部(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卡合构件(30)向上述容纳部(25)的内外方向移动时,上述弹性构件(50)可与上述卡合构件(30)的移动连动而进行移动地保持在上述卡合构件(3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构件(30)具有保持上述弹性构件(50)的保持部(35),
上述弹性构件(50)具有被上述卡合构件(30)的上述保持部(35)保持的被保持部(51)、设于该被保持部(51)的上述雄构件插入方向端以及反插入方向端的一对防脱部(52),上述一对防脱部(52)卡定在形成于上述基部(21)的上述容纳部(25)内的卡定部(27A)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防脱部(52)由随着从上述被保持部(51)朝向上述卡合构件(30)的反容纳方向去而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片(52A)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构件(50)在上述一对防脱部(52)之间具有弹性变形部(53),
上述基部(21)包括在内部具有上述容纳部(25)的上板(22)以及下板(23),上述上板(22)以及下板(23)由壁部(26)连接,上述弹性构件(50)的弹性变形部(53)可与该壁部(26)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弹性构件(50)的上述弹性变形部(53)与上述壁部(26)相接触时,上述防脱部(52)与上述基部(21)的上述开口(27)的周缘相接触。
CN200810130763A 2007-08-08 2008-07-17 带扣 Active CN10058632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07129 2007-08-08
JP2007207129A JP4912251B2 (ja) 2007-08-08 2007-08-08 バック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1608A true CN101361608A (zh) 2009-02-11
CN100586327C CN100586327C (zh) 2010-02-03

Family

ID=40388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0763A Active CN100586327C (zh) 2007-08-08 2008-07-17 带扣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912251B2 (zh)
KR (1) KR100983941B1 (zh)
CN (1) CN100586327C (zh)
HK (1) HK1125800A1 (zh)
TW (1) TW20091798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2203A (zh) * 2013-03-12 2014-09-17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
EP2443954A4 (en) * 2009-06-16 2016-04-06 Yifeng Mfg Co Ltd INSERT BUCKET HEAD AND INSERT BUCKLE
CN106552380A (zh) * 2015-09-25 2017-04-05 宇硕股份有限公司 可非常动作的操作用安全带装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4329Y2 (zh) 1977-02-03 1980-12-16
JPH052093Y2 (zh) * 1988-10-07 1993-01-20
US5355562A (en) 1992-09-17 1994-10-18 Yoshida Kogyo K.K. Buckle
KR970026659U (ko) * 1995-12-08 1997-07-24 이영섭 혁대버클
JP3701187B2 (ja) * 2000-09-27 2005-09-28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3892363B2 (ja) * 2002-08-08 2007-03-14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43954A4 (en) * 2009-06-16 2016-04-06 Yifeng Mfg Co Ltd INSERT BUCKET HEAD AND INSERT BUCKLE
CN104042203A (zh) * 2013-03-12 2014-09-17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04042203B (zh) * 2013-03-12 2018-09-07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06552380A (zh) * 2015-09-25 2017-04-05 宇硕股份有限公司 可非常动作的操作用安全带装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7987A (en) 2009-05-01
JP4912251B2 (ja) 2012-04-11
CN100586327C (zh) 2010-02-03
KR20090015795A (ko) 2009-02-12
KR100983941B1 (ko) 2010-09-27
TWI357308B (zh) 2012-02-01
JP2009039291A (ja) 2009-02-26
HK1125800A1 (en) 2009-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69001B1 (ko) 손목 시계 밴드용 걸쇠 기구
CN103251178B (zh) 旁开扣
USD611383S1 (en) Watch strap clasp
CN100586327C (zh) 带扣
WO2005111744A2 (en) Watch strap and fastening mechanism for a watch strap
CN101357013B (zh) 带扣
US7856805B2 (en) Non-extending hinged bracelet
CN101283854B (zh) 连接件、具有连接件的长条体、携带式设备、钟表及装饰品
JP4331600B2 (ja) 留金を備えたブレスレット
US4813108A (en) Streamlined unobtrusive jewelry clasp, members forming same and blank
CN103249324B (zh) 带有卡定机构的按扣
CN102933109A (zh) 带扣
KR20010053495A (ko) 밴드형 장신구용 버클 및 밴드형 장신구
USD469377S1 (en) Buckle for wrist watch strap or bracelet
JPS608729Y2 (ja) 腕輪リンク機構
US20070295028A1 (en) Jewelry design for locket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JP6716832B2 (ja) 携帯機器用腕装着具
US6865908B1 (en) Jewelry connector
TW201018418A (en) Buckle
CN214340547U (zh) 一种无轴拓补链结构
CN216089234U (zh) 一种扣合式手镯
CN216907084U (zh) 一种表扣及使用该表扣的手表
CN220587659U (zh) 一种首饰连接用的连接件
JP3132969U (ja) ファッションバックル
CN213045694U (zh) 一种新型带体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表带、腰带和饰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580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2580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