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1362A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1362A
CN101361362A CNA2007800015575A CN200780001557A CN101361362A CN 101361362 A CN101361362 A CN 101361362A CN A2007800015575 A CNA2007800015575 A CN A2007800015575A CN 200780001557 A CN200780001557 A CN 200780001557A CN 101361362 A CN101361362 A CN 101361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amera head
imaging apparatus
infrared absorbing
absorbing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15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61362B (zh
Inventor
上坂武史
立林圭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61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13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61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13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6Filter hold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摄像装置,通过将摄像装置(100)所具备的红外线吸收膜(14)夹持固定于构成摄像装置(100)的下透镜(11)与光阑板(13)之间,不使用粘接剂,即可将红外线吸收膜(14)容易且恰当地组装到摄像装置(100)。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装置,特别涉及可搭载于手机或个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过将小型摄像装置搭载于手机或便携式电脑等小型便携式终端(电子设备),从而,不仅能远距离传送传送声音信息或文字信息,而且还能远距离传送图像信息。
在该摄像装置中,作为用于对被摄体进行摄像并获得被摄体的图像数据的摄像元件而具备: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装置)型图像传感器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
另外,摄像装置具有将红外线截止以使其不能到达该摄像元件的红外线吸收滤光器。
已知有具备该红外线吸收滤光器的摄像装置,在该摄像装置中,利用粘接剂将滤光器的外周侧面粘贴于遮光板或光阑板、框体等的开口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66340号公报
但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随着近来摄像装置的更加薄型化,在利用粘接剂将形成膜状的红外线吸收滤光器即红外线吸收膜(红外线截止部件)粘贴于规定部位时,由于薄膜侧面涂抹粘接剂的面积狭窄,所以有时导致粘接剂从膜的侧面溢出而流向表面侧。
若粘接剂附着在该红外线吸收膜表面的被摄体光的光路上,则妨碍对被摄体的摄像,故存在如下问题,即导致该摄像装置成为不合格品,是不希望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容易且恰当地组装红外线截止部件的摄像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课题,第一方面发明的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元件、将被摄体光向所述摄像元件引导的多个光学部件、覆盖所述摄像元件和所述光学部件的外框部件,其特征在于,将红外线截止部件夹持固定于所述光学部件之间,该红外线截止部件将所述被摄体光所包含的红外光截止以使其不能到达所述摄像元件。
第一方面发明的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元件、将被摄体光向所述摄像元件引导的光学部件、覆盖所述摄像元件和所述光学部件的外框部件,其特征在于,将红外线截止部件夹持固定于所述光学部件和所述外框部件之间,该红外线截止部件将所述被摄体光所包含的红外光截止以使其不能到达所述摄像元件。
第三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截止部件具有0.02mm以上0.2mm以下的厚度。
第四方面发明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项的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截止部件由有机材料构成。
第五方面发明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项的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通过利用粘接剂将所述光学部件与所述外框部件紧密贴合,从而使所述摄像元件密封在所述外框部件内。
第六方面发明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的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向所述红外线截止部件入射的对角的主光线与所述光学部件的光轴所成的角度为30°以下。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能将摄像装置所具备的红外线截止部件夹持固定在构成摄像装置的多个光学部件之间。
即,能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即像现有技术那样,将红外线截止部件用粘接剂粘贴于摄像装置的光学部件等的规定部位时,导致粘接剂流出并附着在红外线截止部件的表面,因此能将红外线截止部件恰当地组装到摄像装置。
另外,在将红外线截止部件载置于一个光学部件上后,可以与另一个光学部件重叠地将红外线截止部件夹持固定在这些光学部件之间,所以能容易地将红外线截止部件组装到摄像装置。特别是,由于省去涂敷粘接剂的粘接工序,故能容易地将红外线截止部件组装到摄像装置。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能将摄像装置所具备的红外线截止部件夹持固定在构成摄像装置的光学部件与外框部件之间。
即,能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即像现有技术那样,将红外线截止部件用粘接剂向摄像装置的光学部件或外框部件等的规定部位粘贴时,导致粘接剂流出并附着在红外线截止部件的表面,因此,本发明能将红外线截止部件恰当地组装到摄像装置。
另外,在将红外线截止部件载置于外框部件(或光学部件)上后,可以与光学部件(或外框部件)重叠地将红外线截止部件夹持固定在这些光学部件与外框部件之间,所以能容易将红外线截止部件组装到摄像装置。特别是,由于省去涂敷粘接剂的粘接工序,故能容易地将红外线截止部件组装到摄像装置。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不言而喻能得到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发明相同的效果,且由于红外线截止部件为具有0.02mm以上0.2mm以下厚度的薄膜部件,所以间隙精度高,能恰当地夹入摄像装置的规定部件之间而固定。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不言而喻能得到与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项的发明相同的效果,且由于红外线截止部件是由有机材料(例如高分子树脂)构成的部件,所以难于产生碎片,能防止该红外线截止部件的碎片在摄像装置内引起不良情况。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不言而喻能得到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项的发明相同的效果,且由于通过利用粘接剂将光学部件与外框部件紧密贴合,从而可使摄像元件密封在外框部件内,所以能将摄像元件密闭在摄像装置内。
即,尘埃等难以从外部侵入到摄像装置内,从而能减少因尘埃等附着于摄像装置内的摄像元件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不言而喻能得到与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的发明相同的效果,且由于向红外线截止部件入射的对角的主光线与光学部件的光轴所成的角度为30°以下,所以由红外线截止部件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差在摄像元件的中心位置与对角位置没有大的差别,因此能得到良好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摄像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将摄像装置的光阑盖取下来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摄像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的剖面图;
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
图9是图6的IX-IX线的剖面图;
图10是图7的X-X线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摄像元件的摄像区域的角部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板    2摄像元件    2a角部    10光学组件11下透镜(光学部件)    11a透镜部    11b脚部    11c抵接部11d冠部    11e延伸部    12上透镜(光学部件)    12a透镜部12b凸缘部    12c卡合部    13光阑板(光学部件)14红外线吸收膜(红外线截止部件)    15遮光片    16镜框16a内装部    16b外装部    16c嵌合槽    17光阑盖20光学组件    21第一透镜(光学部件)    21a透镜部21b环部    21c抵接部    21d冠部    21e延伸部22第二透镜(光学部件)    22a透镜部    22b凸缘部    22c卡合部22d冠部    23第三透镜(光学部件)    23a透镜部    23b凸缘部23c冠部    24红外线吸收膜(红外线截止部件)25光阑板(光学部件)    26遮光片    27遮光片    28镜框28a内装部    28b外装部    28c通孔    29光阑盖291遮光片    292盖部    30、40外框部件100、200摄像装置    B粘接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图4是图1的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将摄像装置100的光阑盖17取下来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图4中,将沿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光轴方向的前后方向作为与视图相当的上下方向,进行以下的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摄像装置100包括:基板1、配置在基板1一个面上的摄像元件2、设置在摄像元件2上面的光学组件10、将光学组件10和摄像元件2覆盖隐藏的外框部件30等。
光学组件10包括:配置在摄像元件2上面的作为光学部件的下透镜11、配置在下透镜11上面的作为光学部件的上透镜12、安装在下透镜11与上透镜12之间的作为光学部件的光阑板13、被夹持在光阑板13与下透镜11之间的红外线截止部件即红外线吸收膜14、遮光片15。
外框部件30包括:固定在基板1上的镜框16和配置在镜框16上部的光阑盖17。
在基板1安装有摄像元件2。基板1具备未图示的柔性基板,基板1(摄像装置100)经由该柔性基板与规定的电子设备连接。
摄像元件2例如是CCD型图像传感器或CMOS型图像传感器,其下面被安装在基板1的上面。
在摄像元件2的上面中央形成有像素呈二维排列的摄像区域。下透镜11的抵接部11c与该摄像区域外侧的非摄像区域抵接。
摄像元件2的接线用端子即焊盘(省略图示)经由导线W(参照图3)与基板1连接。该导线W与基板1上规定的电路连接。
下透镜11具有:被摄体光透过的透镜部11a、设置在透镜部11a周围的环状脚部11b、设置在脚部11b下端的抵接部11c、设置在脚部11b上端的冠部11d、从脚部11b向外侧的侧面延伸的延伸部11e。
该下透镜11如下配置,即,使抵接部11c与摄像元件2抵接,并且使延伸部11e嵌入镜框16的嵌合槽16c。
上透镜12具有:被摄体光透过的透镜部12a、设置在透镜部12a周围的环状凸缘部12b、设置在凸缘部12b下部的卡合部12c。
使上透镜12的卡合部12c与下透镜11的冠部11d内周面嵌合并粘接,从而将该上透镜12安装在下透镜11的上面。
光阑板13在其中央具有作为将不需要的光截止的光阑的开口部13a。
光阑板13如下配置,即,使其上面与上透镜12抵接,并且在其下面与下透镜11之间将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夹入。
红外线吸收膜14是将具有红外线吸收特性的有机材料(例如高分子树脂)成型为厚度0.02mm~0.2mm的膜部件。另外,红外线吸收膜14也可以对成型为膜状的规定有机材料涂覆具有红外线吸收特性的膜而形成。
该红外线吸收膜14将被摄体光所包含的红外光截止以使其不能到达摄像元件2。
遮光片15是在其中央具有作为将不需要的光截止的光阑的开口部15a的片部件。
另外,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与光阑板13一起被夹持在下透镜11与上透镜12之间。具体地说,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以红外线吸收膜14配置于遮光片15上的状态被夹持在光阑板13与下透镜11之间而固定。
特别是,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不使用粘接剂,而是被光阑板13和下透镜11的夹持力支承而固定。即,在下透镜11和上透镜12之间,将光阑板13与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紧密贴合地配置,并且将光阑板13与下透镜11之间的间隙调整为与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重叠的厚度大致相同。
另外,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的外周形状具有与下透镜11的透镜部11a上面的、冠部11d的内周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
镜框16是由具有遮光性的原料构成的框体,配置在光学组件10的外侧。
镜框16具有:支承光学组件10的内装部16a和安装于基板1的外装部16b。
在内装部16a形成有下透镜11的延伸部11e嵌入的嵌合槽16c。通过将下透镜11的延伸部11e嵌入该嵌合槽16c,从而可限制下透镜11(光学组件10)的姿势和朝向,以使其不能进行以透镜的光轴为中心的旋转。
使下透镜11的延伸部11e与该镜框16的嵌合槽16c对位,若将光学组件10的下透镜11插入镜框16的内装部16a,则内装部16a的下部内周面与下透镜11的外周面抵接,并且,在内装部16a与下透镜11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另外,向内装部16a与下透镜11之间的间隙,沿与基板1或摄像元件2上面垂直的方向注入粘接剂B,并且,在该间隙的开口侧,使粘接剂B沿与基板1或摄像元件2上面平行的方向流入,将下透镜11(光学组件10)与镜框16粘接。
利用填充于该内装部16a与下透镜11之间的空间(间隙)的粘接剂B,将下透镜11(光学组件10)与镜框16紧密贴合固定。
光阑盖17在其中央具有作为将不需要的光截止的光阑的开口部17a,利用粘接剂B固定于镜框16上部。另外,光阑盖17由具有遮光性的原料构成。
若镜框16的外装部16b利用粘接剂B固定于基板1上面的规定位置,则下透镜11的抵接部11c与摄像元件2抵接,并且光学组件10的光轴由摄像元件2确定位置,光学组件10(下透镜11、上透镜12和光阑板13)能将被摄体光向摄像元件2的摄像区域引导,且得到规定的对焦位置。
特别是,使粘接剂B相对于基板1的上面附着在镜框16的外装部16b下端的整个外周面,从而,能将镜框16与基板1紧密贴合固定。
即,由于利用粘接剂B将下透镜11与镜框16粘接而将光学组件10固定于外框部件30,所以通过利用粘接剂B将镜框16和基板1固定,从而能将光学元件10与外框部件30一起固定于具备摄像元件2的基板1,能组装摄像装置100。
如图4所示,由于向红外线吸收膜14入射的对角的主光线与光学部件(下透镜11、上透镜12和光阑板13)的光轴所成的角度被调整为0°以上30°以下,所以由红外线吸收膜14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差在摄像元件2的中心位置与对角位置没有大的差别,因此能得到良好的图像。
另外,在此所述的对角指的是摄像元件2的摄像区域中的对角的角部2a(参照图11)。
这样,通过将固定有光学元件10的镜框16的外框部件30固定于基板1,从而能构成具有光学组件10的光轴与摄像元件2对位的结构的摄像装置100。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100的光学组件10中,将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与光阑板13一起安装于下透镜11与上透镜12之间,并且将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夹入光阑板13与下透镜11之间,从而不使用粘接剂即可将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固定于光学组件10(摄像装置100)。另外,由于红外线吸收膜14是具有0.02mm以上0.2mm以下厚度的薄膜部件,故在摄像装置100的下透镜11与上透镜12(光阑板13)之间,间隙精度高,能恰当地夹入而固定。
即,能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即像现有技术那样,将红外线吸收膜14用粘接剂粘贴于透镜等的规定部位时,导致粘接剂流出并附着在红外线吸收膜14的表面,因此,本发明能将红外线吸收膜14恰当地组装到摄像装置100。
另外,红外线吸收膜14和遮光片15的外周形状与对应于下透镜11的透镜部11a上面的冠部11d的内周形状大致相同,所以在下透镜11的透镜部11a上面依次载置遮光片15和红外线吸收膜14,进一步重叠光阑板13后,将上透镜12安装并固定于下透镜11的上面(冠部11d),从而可容易地组装光学组件10。特别是,由于省去涂敷粘接剂的粘接工序,故能容易地组装红外线吸收膜14。
这样,在摄像装置100中,能容易地将红外线吸收膜14组装到光学组件10,并且由于不使用粘接剂,故能防止因粘接剂而引起的不良情况,能恰当地进行组装。
因此,摄像装置100可以认为是能容易且恰当地组装红外线吸收膜14的摄像装置。
另外,在摄像装置100中,利用粘接剂B将光学组件10的下透镜11的外周面与镜框16的内装部16a的内周面紧密贴合,并且利用粘接剂B将镜框16的外装部16b下端的整个周面与基板1的上面紧密贴合,故摄像元件2被镜框16、光学组件10(下透镜11)和基板1密封,并密闭在摄像装置100内。因此,尘埃等难以从外部侵入到摄像装置100内,从而能减少因尘埃等附着于摄像元件2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另外,由于红外线吸收膜14是由有机材料(例如高分子树脂)构成的部件,所以相比由玻璃等构成的红外线吸收滤光器,难以产生碎片,能防止该红外线吸收膜14的碎片在摄像装置100内附着于摄像元件2等不良情况。
(实施例二)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实施例二。另外,对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说明不同的部分。
图6是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200的俯视图,图7是图6的VII-VII线的剖面图,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图9是图6的IX-IX线的剖面图;图10是图7的X-X线的剖面图。
在图7~图9中,将沿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光轴方向的前后方向作为与视图相当的上下方向,进行以下的说明。
如图6~图10所示,摄像装置200包括:基板1、配置在基板1一个面上的摄像元件2、设置在摄像元件2上面的光学组件20、将光学组件20和摄像元件2覆盖隐藏的外框部件40等。
光学组件20包括:配置在摄像元件2上面的作为光学部件的第一透镜21、配置在第一透镜21上面的作为光学部件的第二透镜22、配置在第二透镜22上面的作为光学部件的第三透镜23、配置在第一透镜21下方的红外线截止部件即红外线吸收膜24、安装在第一透镜21与第二透镜22之间的光阑板25、安装在第二透镜22与第三透镜23之间的遮光片26、配置在第三透镜23上面的遮光片27。
外框部件40包括:固定于基板1的镜框28和配置在镜框28上部的光阑盖29。
在基板1安装有摄像元件2上。另外,基板1具备未图示的柔性基板,基板1(摄像装置200)经由该柔性基板与规定的电子设备连接。
摄像元件2例如是CCD型图像传感器或CMOS型图像传感器,其下面被安装在基板1的上面。
另外,在摄像元件2的上面中央形成有像素呈二维排列的摄像区域。第一透镜21的抵接部21c与该摄像区域外侧的非摄像区域抵接。
摄像元件2的接线用端子即焊盘(省略图示)经由导线W(参照图9)与基板1连接。该导线W与基板1上规定的电路连接。
第一透镜21具有:被摄体光透过的透镜部21a、设置在透镜部21a周围的环部21b、设置在环部21b下端的四个抵接部21c、设置在环部21b上端的冠部21d、从环部21b向下方延伸的两个延伸部21e。
该第一透镜21如下配置,即,使抵接部21c穿过镜框28的内装部28a的通孔28c与摄像元件2抵接,并且使延伸部21e与镜框28的内装部28a上面侧抵接。
第二透镜22具有:被摄体光透过的透镜部22a、设置在透镜部22a周围的环状凸缘部22b、设置在凸缘部22b下部的卡合部22c、设置在凸缘部22b上部的冠部22d。
使第二透镜22的卡合部22c与第一透镜21的冠部21d内周面嵌合并粘接,从而将该第二透镜22安装于第一透镜21的上面。
第三透镜23具有:被摄体光透过的透镜部23a、设置在透镜部23a周围的环状凸缘部23b、设置在凸缘部23b上部的冠部23c。
使凸缘部23b的底面与第二透镜22的冠部22d内周面嵌合并粘接,从而将该第三透镜23安装于第二透镜22的上面。
红外线吸收膜24是将被摄体光所包含的红外光截止以使其不能到达摄像元件2的部件,是由成型为厚度0.02mm~0.2mm的有机材料(例如高分子树脂)构成的膜部件。
如图10所示,该红外线吸收膜24成型为俯视的大致十字形状。另外,红外线吸收膜24被载置于载置面并配置成使第一透镜21的抵接部21c位于与该红外线吸收膜24的四个角相当的缺口部,该载置面在镜框28的内装部28a上面低一段地形成,形成为与该红外线吸收膜24的外周形状大致相同形状。由此,红外线吸收膜24与镜框28的内装部28a的上面对位,其朝向被限制以使其不能进行以光学组件20的透镜的光轴为中心的旋转。
红外线吸收膜24以夹持在第一透镜21的延伸部21e与镜框28的内装部28a之间的方式配置。如图10所示,延伸部21e具有俯视呈大致月牙形状的底面,且沿着镜框28的内周面或红外线吸收膜24的外周形状,因此该延伸部21e能进一步使红外线吸收膜24与内装部28a的上面紧密贴合地支承。由此,红外线吸收膜24被夹在第一透镜21与镜框28之间而固定。
特别是,红外线吸收膜24不使用粘接剂,而是被第一透镜21和镜框28的夹持力支承而固定。即,将红外线吸收膜24紧密贴合地配置在第一透镜21的延伸部21e与镜框28的内装部28a之间,并且将该延伸部21e与内装部28a之间的间隙调整为与红外线吸收膜24的厚度大致相同。
光阑板25在其中央具有作为将不需要的光截止的光阑的开口部25a。另外,光阑板25配置成使其下面与第一透镜21抵接,并且使其上面与第二透镜22抵接。
遮光片26是在其中央具有作为将不需要的光截止的光阑的开口部26a的片部件。遮光片26配置成使其下面与第二透镜22抵接,并且使其上面与第三透镜23抵接。
遮光片27是在其中央具有作为将不需要的光截止的光阑的开口部27a的片部件。遮光片27配置成通过双面胶带而粘贴在第三透镜23的冠部23c的内侧、凸缘部23b的上面。
镜框28是由具有遮光性的原料构成的框体,配置在光学组件20的外侧。
镜框28具有:支承光学组件20的内装部28a和安装于基板1的外装部28b。
另外,在内装部28a形成有第一透镜21的抵接部21c插入的通孔28c。通过将第一透镜21的抵接部21c插入该通孔28c,从而可限制第一透镜21(光学组件20)的姿势和朝向,以使其不能进行透镜的光轴为中心的旋转。
若使光学组件20的第一透镜21的抵接部21c与该镜框28的通孔28c对位并将其插入,则镜框28的内周面与第一透镜21和第二透镜22的外周面抵接。另外,第一透镜21的延伸部21e与镜框28的内装部28a上的红外线吸收膜24抵接。
向从第二透镜22的凸缘部22b外周侧上面至镜框28的内周面的整个范围内注入粘接剂B并使其流入,从而将第二透镜22(光学组件20)与镜框28粘接。
利用粘接剂B将第二透镜22(光学组件20)与镜框28紧密贴合固定,该粘接剂B从第二透镜22的凸缘部22b上面填充到镜框28的内周面。
光阑盖29包括:在其中央具有作为将不需要的光截止的光阑的开口部291a的遮光片291和支承遮光片291并安装于镜框28上部的盖部292。
另外,遮光片291配置成利用双面胶带粘贴在盖部292的上面。盖部292利用粘接剂B固定在镜框28的上部。遮光片291和盖部292由具有遮光性的原料构成。
另外,若镜框28的外装部28b利用粘接剂B固定于基板1上面的规定位置,则第一透镜21的抵接部21c与摄像元件2抵接,并且光学组件20的光轴由摄像元件2确定位置,光学组件20(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和光阑板25等)能将被摄体光向摄像元件2的摄像区域引导,且得到规定的对焦位置。
特别是,使粘接剂B相对于基板1的上面附着在镜框28的外装部28b下端的整个外周面,从而能将镜框28与基板1紧密贴合固定。
即,由于利用粘接剂B将第二透镜22与镜框28粘接而将光学组件20固定于外框部件40,所以通过利用粘接剂B将镜框28和基板1固定,从而能将光学组件20与外框部件40一起固定于具备摄像元件2的基板1,能组装摄像装置200。
另外,如图8所示,由于向红外线吸收膜24入射的对角的主光线与光学部件(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和光阑板25等)的光轴所成的角度被调整为0°以上30°以下,所以由红外线吸收膜24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差在摄像元件2的中心位置与对角位置没有大的差别,因此能得到良好的图像。
在此所述的对角指的是摄像元件2的摄像区域中的对角的角部2a(参照图11)。
这样,通过将固定有光学组件20的镜框28的外框部件40固定于基板1,从而能构成具有光学组件20的光轴与摄像元件2对位的结构的摄像装置200。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200中,通过将红外线吸收膜24夹入第一透镜21的延伸部21e与镜框28的内装部28a之间,不使用粘接剂即可将红外线吸收膜24固定于光学组件20(摄像装置200)。另外,由于红外线吸收膜24是具有0.02mm以上0.2mm以下厚度的薄膜部件,所以在摄像装置200的第一透镜21与镜框28之间,间隙精度高,能恰当地夹入而固定。
即,能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即像现有技术那样,将红外线吸收膜24用粘接剂粘贴于透镜或镜框等的规定部位时,导致粘接剂流出并附着在红外线吸收膜24的表面,因此,本发明能将红外线吸收膜24恰当地组装到摄像装置200。
由于镜框28的内装部28a上面的载置面具有与红外线吸收膜24的外周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所以将红外线吸收膜24载置于镜框28的内装部28a上面之后,通过将光学组件20的第一透镜21的抵接部21c插入镜框28的内装部28a的通孔28c中并固定,从而能够容易地组装光学组件20。特别是,由于省去涂敷粘接剂的粘接工序,故能容易地组装红外线吸收膜24。
这样,在摄像装置200中,能容易地将红外线吸收膜24组装到光学组件20(摄像装置200),并且由于不使用粘接剂,故能防止因粘接剂而引起的不良情况,能恰当地进行组装。
因此,摄像装置200可以认为是能容易且恰当地组装红外线吸收膜24的摄像装置。
另外,在摄像装置200中,利用粘接剂B从光学组件20的第二透镜22的凸缘部22b外周侧上面紧密贴合镜框28的内周面,并且利用粘接剂B将镜框28的外装部28b下端的整个周面与基板1的上面紧密贴合,所以摄像元件2被镜框28、光学组件20(第二透镜22)和基板1密封,并密闭在摄像装置200内。因此,尘埃等难以从外部侵入到摄像装置200内,从而能减少因尘埃等附着于摄像元件2上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另外,由于红外线吸收膜24是由有机材料(例如高分子树脂)构成的部件,所以相比由玻璃等构成的红外线吸收滤光器,难以产生碎片,能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即导致该红外线吸收膜24的碎片在摄像装置200内附着于摄像元件2等不良情况。
在以上实施例中,例举说明了如下两例,即在作为光学部件的透镜与作为光学部件的光阑板之间夹持固定红外线吸收膜的例子和在作为光学部件的透镜与作为外框部件的镜框之间夹持固定红外线吸收膜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红外线吸收膜夹持在作为光学部件的透镜与透镜之间,另外,也可以根据作为光学部件的片部件(例如遮光片)、作为外框部件的片部件等、构成光学组件或摄像装置的其他部件来夹持红外线吸收膜。
除此之外,不言而喻也可对具体的细部结构等适当地进行变更。
工业实用性
由于本发明如上所述构成,故能将摄像装置搭载于手机或便携式电脑等小型便携式终端器件等,能使这些器件具有摄像功能。

Claims (6)

1、一种摄像装置,包括:
摄像元件、
将被摄体光向所述摄像元件引导的多个光学部件、
覆盖所述摄像元件和所述光学部件的外框部件,该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红外线截止部件夹持固定于所述光学部件之间,该红外线截止部件将所述被摄体光所包含的红外光截止以使其不能到达所述摄像元件。
2、一种摄像装置,包括:
摄像元件、
将被摄体光向所述摄像元件引导的多个光学部件、
覆盖所述摄像元件和所述光学部件的外框部件,该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红外线截止部件夹持固定于所述光学部件和所述外框部件之间,该红外线截止部件将所述被摄体光所包含的红外光截止以使其不能到达所述摄像元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截止部件具有0.02mm以上0.2mm以下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截止部件由有机材料构成。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利用粘接剂将所述光学部件与所述外框部件紧密贴合,从而使所述摄像元件密封在所述外框部件内。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向所述红外线截止部件入射的对角的主光线与所述光学部件的光轴所成的角度为30°以下。
CN2007800015575A 2006-03-02 2007-02-22 摄像装置 Active CN101361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56572/2006 2006-03-02
JP2006056572 2006-03-02
PCT/JP2007/053265 WO2007099845A1 (ja) 2006-03-02 2007-02-22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1362A true CN101361362A (zh) 2009-02-04
CN101361362B CN101361362B (zh) 2010-08-18

Family

ID=38458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15575A Active CN101361362B (zh) 2006-03-02 2007-02-22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941781B2 (zh)
CN (1) CN101361362B (zh)
WO (1) WO200709984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2082A (zh) * 2015-09-24 2018-07-1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摄像机模块
CN111788873A (zh) * 2018-03-13 2020-10-16 京瓷株式会社 固定结构、电子设备、拍摄装置、移动体、以及固定结构的制造方法
CN113640242A (zh) * 2021-08-23 2021-11-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基于红外光吸收的便携肝脏总体储备功能检测仪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45212A (ja) * 2016-09-16 2018-03-2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15173B2 (ja) * 2000-04-04 2005-11-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4077968A (ja) * 2002-08-21 2004-03-11 Kyocera Corp 小形撮像モジュール
JP4110988B2 (ja) * 2003-02-03 2008-07-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4441211B2 (ja) * 2003-08-13 2010-03-31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小型撮像モジュール
JP2005094417A (ja) * 2003-09-18 2005-04-07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2005181541A (ja) * 2003-12-17 2005-07-07 Fujinon Corp 撮像装置
JP2005241841A (ja) * 2004-02-25 2005-09-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撮像装置
JP2005250227A (ja) * 2004-03-05 2005-09-15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2005333170A (ja) * 2004-05-18 2005-12-02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固体撮像装置
JP4779315B2 (ja) * 2004-06-29 2011-09-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2082A (zh) * 2015-09-24 2018-07-1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摄像机模块
US11050910B2 (en) 2015-09-24 2021-06-29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US11363178B2 (en) 2015-09-24 2022-06-14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CN108292082B (zh) * 2015-09-24 2022-10-2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摄像机模块
CN111788873A (zh) * 2018-03-13 2020-10-16 京瓷株式会社 固定结构、电子设备、拍摄装置、移动体、以及固定结构的制造方法
CN111788873B (zh) * 2018-03-13 2021-07-23 京瓷株式会社 固定结构、电子设备、拍摄装置、移动体、以及固定结构的制造方法
CN113640242A (zh) * 2021-08-23 2021-11-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基于红外光吸收的便携肝脏总体储备功能检测仪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1362B (zh) 2010-08-18
JPWO2007099845A1 (ja) 2009-07-16
JP4941781B2 (ja) 2012-05-30
WO2007099845A1 (ja) 2007-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3562C (zh) 光学装置模块
US7643081B2 (en) Digital camera module with small sized image sensor chip package
CN100420275C (zh) 光学装置模块及光学装置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1281286B (zh) 固体摄像装置及具有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US7848639B2 (en) Solid-state image sens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US20080252771A1 (en) Camera module with compact packaging of image sensor chip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70269205A1 (en) Camera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9512346A (ja) ウェハー基板付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製造方法
KR20100019036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WO2001065839A1 (fr) Petit module de prise d'images
JP2008262027A (ja) 複数枚レンズ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5286422A (ja) 撮影装置
JP2004242166A (ja) 光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US20030146998A1 (en) Small-size imaging apparatus, in particular photographic appliance or camera
CN101361362B (zh) 摄像装置
KR20060087272A (ko) 광학 필터를 내장한 카메라 모듈용 렌즈 유닛
US20060163461A1 (en) Image sensor module
KR20110026320A (ko) 카메라 모듈 조립구조체 및 그것의 조립방법
CN101281920A (zh) 固体摄像装置及具有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JP2004260357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1025379B1 (ko) 고체 촬상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WO2021073181A1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JP2008153720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撮像装置
KR20070008276A (ko) 디지털 카메라용 이미지 센서 모듈
KR20100027857A (ko) 웨이퍼 레벨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KONICA MINOLTA,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0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204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AL Co.,Ltd.

Assignor: KONICA MINOLTA,Inc.

Contract record no.: 2017990000500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Three-D digital camera shooting device and metho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18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