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9086A - 摄影透镜单元、摄影装置及便携终端 - Google Patents

摄影透镜单元、摄影装置及便携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9086A
CN101359086A CNA2008101301458A CN200810130145A CN101359086A CN 101359086 A CN101359086 A CN 101359086A CN A2008101301458 A CNA2008101301458 A CN A2008101301458A CN 200810130145 A CN200810130145 A CN 200810130145A CN 101359086 A CN101359086 A CN 1013590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bject side
convex
optical axis
lens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01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9086B (zh
Inventor
青井裕麻
中川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Huizhou, Chin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981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03169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59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9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9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9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边抑制光学性能降低、边实现进一步低背化的摄影透镜单元。摄影透镜单元包含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排列的第1透镜、孔径光阑、第2透镜及第3透镜。所述第1透镜包含: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1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Description

摄影透镜单元、摄影装置及便携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影透镜单元,详细地说,涉及一种适于搭载在小型摄影装置中的摄影透镜单元。并且,涉及摄影装置及便携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摄影装置的小型化,强烈要求摄影透镜单元的小型化。尤其是,普遍将摄影装置搭载于便携终端,为了与便携终端的厚度相匹配,要求在光轴方向极度小型化,即大低背化。为了实现低背化,减少构成摄影透镜单元的透镜枚数是有效的,但在1枚或2枚的透镜结构中,由于不能充分地补正像差,所以光学特性容易变得不充分。因此,要求边抑制光学特性降低、边可实现低背化的技术。例如,特开2006-154767号公报及特开2006-301403号公报公开从物体面侧看在第1枚及第2枚透镜中使用了弯月形(meniscus)形状透镜的3枚结构的摄影透镜单元。
可是,为了利用有限枚数的透镜补正像差,构成摄影透镜单元的各透镜最好使用难以产生像差的非球面透镜。由于该非球面透镜难以用玻璃制造,所以通常将塑料喷射成形来制造。在喷射成形中为了维持强度,对透镜的厚度具有限制,不能制造极薄的塑料透镜。
另外,随着便携终端薄型化,更加强烈要求便携终端中具备的摄影装置低背化。为了对应于该要求,使用上述各公报的技术,实现更进一步的低背化,必需使构成摄影透镜单元的各透镜更加小型化,但如上所述,使塑料透镜变薄在制造工艺上存在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边抑制光学性能降低、边可实现进一步低背化的摄影透镜单元。
边抑制光学性能降低、边实现进一步低背化的摄影透镜单元。摄影透镜单元包含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而依次排列的第1透镜、孔径光阑、第2透镜及第3透镜。所述第1透镜包含: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1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所述第2透镜包含:物体侧的第1面;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且所述第2透镜形成为弯月形状。所述第3透镜包含:光轴附近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物体侧形成为凹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从下面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结合附图,经由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参照最佳实施方式的下述描述以及附图,可最佳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便携终端非使用时的外观图。
图2是便携终端使用时的外观图,(a)是正面立体图,(b)是背面立体图。
图3是表示便携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摄影装置的、包含光轴的面的示意截面图。
图5(a)是图4的摄影透镜单元的示意截面图,(b)是(a)的第1透镜的详细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说明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a)是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截面图,(b)是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截面图。
图7是说明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a)是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光点图形(spot diagram),(b)是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光点图形。
图8是说明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a)是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场曲及畸变,(b)是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场曲及畸变。
图9是说明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a)是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球差,(b)是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球差。
图10是说明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a)是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传递函数曲线,(b)是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传递函数曲线。
图11是说明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是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在像高0.000mm位置的传递函数曲线。
图12是说明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是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在像高0.900mm位置的传递函数曲线。
图13是说明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是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在像高1.000mm位置的传递函数曲线。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摄影装置的、包含光轴的面的示意截面图。
图15(a)是图14的摄影透镜单元的示意截面图,(b)是(a)的第1透镜的详细的放大截面图。
图16是说明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a)是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截面图,(b)是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截面图。
图17是说明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a)是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光点图形,(b)是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光点图形。
图18是说明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a)是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场曲及畸变,(b)是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场曲及畸变。
图19是说明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a)是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球差,(b)是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球差。
图20是说明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a)是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传递函数曲线,(b)是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传递函数曲线。
图21是说明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是实施例2及比较例1的在像高0.000mm位置的传递函数曲线。
图22是说明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是实施例2及比较例1的在像高0.900mm位置的传递函数曲线。
图23是说明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效果图,是实施例2及比较例1的在像高1.000mm位置的传递函数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相同的数字标记始终用于相同的元件。
下面,依据图1~图13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便携终端。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便携终端是以铰链H为中心而折叠的结构的电话。图1表示便携终端折叠后的状态。在便携终端的外侧前面设置摄影装置50。图2(a)是该便携终端打开后的状态,在便携终端的内侧前面设置显示部23、操作部24。图2(b)是从背面看到的打开的便携终端的图。在该状态下,可通过将摄影装置50朝向要拍摄的对象而操作快门按钮来拍摄对象物。
在图3的框图中示出便携终端的结构。便携终端由通话部11、功能控制部21和摄影装置50构成。通话部11由麦克风12、扬声器13和无线部14构成。无线部14包含天线、发送接收电路、调制解调电路、压缩扩展电路、声音编解码等,将从麦克风12输入的声音作为声音信号,经无线部14进行发送,将通话对方的声音信号经无线部14接收而输出至扬声器13。
显示部23、操作部24在便携终端中除通话用的显示及操作之外,也使用于经因特网的数据通信用的操作及显示。操作部24用于在通话时输入电话号码,或在利用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经因特网的各种数据通信服务时输入期望的字符串。显示部23由液晶显示单元(LCD单元)构成,用于显示在摄影装置50中拍摄到的图像或通过通信取得的图像。
操作部24中设置通话键241、快门键242、功能选择键243、十位按键245,在通话时操作十位按键245输入电话号码,若操作通信键则可发送。并且,在十位按键245中分配英文、片假名、平假名的字符,利用未图示的英数假名转换控制部进行字符代码转换。在字符代码转换中,对应于输入方式是英数假名或是假名汉字转换方式,生成对应于被操作的键的输入字符代码。功能选择键243是有效执行便携终端的规定功能的键,因生产者、机种不同,分配给该键的功能不同。
当操作快门键242时,经主控制部22及摄影装置控制部29,由摄影装置50拍摄图像。在拍摄到的图像经摄影装置控制部29及主控制部22作为图像数据保存在暂时存储装置25中之后,必要时,再次经主控制部22在显示部23中显示,或保存在未图示的外部存储装置中,或再经无线部14与外部通信。
如图4所示,便携终端具备的摄影装置包含:固定在基板57上的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传感器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传感器等摄影元件53。并且,在基板57上经大致圆筒状的第1基底56固定防护玻璃罩CG(cover glass)。在第1基底56上,以向物体(object)侧突出的状态设置有为大致圆筒状、同时在内周面具有内螺纹的第2基底55。并且,大致有底圆筒状并且在外周面具有与第2基底55的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的镜筒51,其底部面向物体侧而被旋入固定于第2基底55。另外,在镜筒51的底部中央部开圆形的贯通孔。
在该贯通孔嵌入光学有效直径部分的状态下,将第1透镜L1固定在镜筒51底部的内平面。即,第1透镜L1的光学有效直径部分的外侧(以后为周围部分)由UV固化树脂等固接在镜筒51的底部内平面。将孔径光阑S由UV固化树脂等固接在该第1透镜L1的像侧,并且面向像侧,将第2透镜L2固接在光阑S上,将第3透镜L3经隔板52同样地固接在第2透镜L2上。另外,在该摄影装置中,通过调节第2基底55内的镜筒51的旋入量,可调整镜筒51与摄影元件53的距离。即,通过调整包含镜筒51内的第1透镜L1~第3透镜L3的摄影透镜单元与摄影元件53的距离,可进行聚焦。
由该摄影透镜单元成像在作为摄影元件53的表面的成像面54上的图像,在摄影元件53中被转换成数字数据之后,如上所述,经摄影装置控制部29,在主控制部22中被处理为图像数据。
而且,使用图5(a)、(b)详细说明摄影透镜单元。在该图5(a)、(b)中为了简化说明,对于透镜,仅图示其光学有效直径的部分。并且,对于以后的图也同样。摄影透镜单元如上所述,从物体侧向像侧而依次由第1透镜L1、光阑S、第2透镜L2、第3透镜L3、防护玻璃罩CG等构成。并且,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都是将树脂材料喷射成形后形成的塑料透镜,同时是非球面透镜。如图5(b)所示,第1透镜L1物体侧的面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就第1透镜L1像侧的面而言,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1透镜L1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下面,在本说明书中,将透镜L1、L2、L3各自的物体侧的面称为第1面,将透镜L1、L2、L3各自的像侧的面称为第2面。
这里,透镜的宽度用最接近物体侧的点与最接近像侧的点之差来表示。以前的第1透镜(图5(b)中用虚线表示)形成为弯月形状,使第1面在物体侧为凸状。因此,最接近物体侧的点即第1面(凸面)的顶点的位置与最接近像侧的点即第2面的透镜端部的位置之差是以前的第1透镜的宽度d1。相反,在实施方式1中,就第1透镜的第2面而言,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1透镜L1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因此,在第1透镜L1的第2面中透镜端部的位置与以前相比向物体侧后退,第2面中的凸面的顶点为最接近像侧的点。结果,实施方式1中第1透镜L1的宽度d2可比以前的第1透镜的宽度d1更小。因此,可将光阑S设置得更靠近物体侧。
如图5(a)所示,第2透镜L2形成为弯月形状,使第2面在像侧为凸面。并且,就第3透镜L3的第1面而言,光轴附近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物体侧形成为凹状。就第3透镜L3的第2面而言,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第1~第3透镜L1~L3全部是非球面透镜。透过第1透镜的光通过透过第2透镜L2及第3透镜L3而将其像差补正。通过第3透镜L3的光在透过防护玻璃罩CG之后,在成像面54上被聚光、成像。
实施方式1的摄影透镜单元具有以下优点。
(1)第1透镜L1的第2面在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同时随着趋向该第1透镜L1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因此,实施方式1中的第1透镜L1的宽度d2比以前的第1透镜的宽度d1小。因此,可将光阑S设置在更靠近物体侧。因此,如果从第1透镜最靠近像侧的位置至成像面54的距离(下面设为透镜全长)相同,则可使从光阑S至成像面54的距离比以前长。因此,像差补正变得容易,提高光学性能。因此,可提供边抑制光学性能降低、边进一步推进低背化的摄影透镜单元。
(2)由于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都是喷射成形树脂材料形成的塑料透镜,所以通过喷射成形可容易且廉价地制造。并且,也容易使透镜单元整体轻量化。
(3)由于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都是非球面透镜,所以即便是3枚透镜,也更容易补正像差,成为边抑制光学性能降低、边进一步推进低背化的摄影透镜单元。
(4)通过使用边抑制光学性能降低、边进一步推进低背化的摄影透镜单元,可提供更加推进低背化的摄像装置。
(5)通过使用更加推进低背化的摄像装置,可提供更加推进低背化的便携终端。
<实施例1>
图6(a)是实施方式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包含光轴的面的截面图。下面示出构成该摄影透镜单元的光学部件的数值数据。
画角  对角:63.8°    水平:53.0°   垂直:41.0°
全系统焦距:2.90mm    后截距:1.08
透镜全长:3.30mm      有效像高:Φ3.6mm
在表1中示出透镜数据。其中,在表1中,面序号i(i=1~8)将第1透镜L1的第1面设为i=1且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分配从第1透镜L1至防护玻璃罩CG的面序号。因此,例如关于面序号,表示第7面的i=7对应于透镜L3的第2面。i=3表示视为单面的光阑S的面序号。Ri表示各面中的曲率半径,Di表示第i面与第i+1面之间的面间隔,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数。另外,非球面在面序号的右方附加*来表示。
【表1】
Figure A20081013014500121
非球面形状由以下式表示。
【式1】
z = ( 1 / R ) H 2 1 + { 1 - ( 1 + K ) ( H / R ) 2 } + A 4 H 4 + A 6 H 6 + A 8 H 8 + A 10 H 10 + A 12 H 12 + A 14 H 14
其中,在式(1)中将光轴方向设为z轴,R为曲率半径,H为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高度,K为二次曲线(コ-ニック)常数,A4、A6、A8、A10、A12、A14分别是4次、6次、8次、10次、12次、14次的非球面系数。
各面中的非球面系数如下面示出的表2。
【表2】
Figure A20081013014500131
(比较例1)
图6(b)是以前摄影透镜单元的包含光轴的面的截面图。下面示出构成该摄影透镜单元的光学部件的数值数据。
画角    对角:60.4°     水平:50.0°    垂直:38.4°
全系统焦距:3.08mm       后截距:1.01
透镜全长:3.30mm         有效像高:Φ3.6mm
在表3中示出透镜数据。其中,在表3中,与表1同样地附以面序号i。Ri、Di、nd、vd是与表1相同的参数。
【表3】
Figure A20081013014500141
非球面形状与实施例1同样地用式(1)导出。各面中的非球面系数如下。
【表4】
Figure A20081013014500151
(实施例1与比较例1的比较)
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将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6a)与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6b)进行比较时,透镜全长都是3.30mm,是相同的,但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光阑S的位置接近物体侧。结果,从光阑S至成像面54的距离变长。
利用图7(a)及图7(b)对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7a)与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7b)的像差进行比较。可知无论在哪个成像位置,点的差异都是实施例一方小,进一步抑制各种像差。并且,可知光的波长导致的差异也小,轴上色差、倍率色差也是实施例1一方被抑制。
利用图8(a)及图8(b)对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8a)和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8b)的场曲和畸变进行比较。可知就场曲而言,因曲线的形状不同而判断困难,但就畸变而言,即便实施例1一方远离光轴也没有抖动(ぶれ)将畸变抑制。
利用图9(a)及图9(b)对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9a)和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9b)的球差进行比较。可知即便在任一波长下就实施例1一方而言其像差的抖动也小而球差被抑制。
图10(a)及图10(b)示出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10a)和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10b)的传递函数(MTF)。图11~图13是在成像面上的3个像高的位置将实施例1与比较例1的传递函数(MTF)进行比较且记述的曲线。可知即便在成像面上的任一位置,或在子午方向及弧矢任一方向,实施例1的曲线在空间频率的大致全部区域也超过比较例1的传递函数值,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成像性能超过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成像性能。
下面,参照图14~图23说明实施方式2的摄影透镜单元。另外,实施方式2在第1透镜的形状不同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其他构成要素与实施方式1的构成要素同样地形成。
如图15(a)、(b)所示,第1透镜L11的第2面在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凸状。因此,第1透镜L11的第2面中透镜端部的位置与以前(图15(b)中用波浪线示出)相比向物体侧后退,第2面(凸面)的顶点为最接近像侧的点。结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实施方式2中第1透镜的宽度d22也可比以前的第1透镜的宽度d1小。因此,可将光阑S设置在更靠近物体侧。
实施方式2的摄影透镜单元具有以下优点(6)及上述实施方式1的(2)~(5)的优点。
(6)第1透镜L11的第1面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第2面在像侧形成为凸状。因此,实施方式2中第1透镜L11的宽度d22比以前的第1透镜的宽度d1小。因此,可将光阑S设置在更靠近物体侧。因此,如果第1透镜的从最靠近像侧的位置至成像面54的距离(透镜全长)相同,则可使从光阑S至成像面54的距离比以前长。因此,像差补正变得容易,提高光学性能。因此,可成为边抑制光学性能降低、边进一步推进低背化的摄影透镜单元。
(实施例2)
图16(a)是实施方式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包含光轴的面的截面图。下面示出构成该摄影透镜单元的光学部件的数值数据。
画角    对角:63.8°  水平:53.0°   垂直:41.0°
全系统焦距:2.90mm    后截距:1.08
透镜全长:3.30mm      有效像高:Φ3.6mm
在表5中示出透镜数据。其中,在表5中,与表1同样地附以面序号i。Ri、Di、nd、vd也是与表1相同的参数。
【表5】
Figure A20081013014500171
非球面形状与实施例1同样地用式(1)导出。各面中的非球面系数如下。
【表6】
Figure A20081013014500181
(实施例2与比较例1的比较)
将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与和实施例1比较时使用的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参照表3、表4)相比较。如图16(a)及图16(b)所示,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图16a)与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16b)的透镜全长都是3.30mm,是相同的,但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光阑S的位置接近物体侧。结果,从光阑S至成像面54的距离变长。
利用图17(a)及图17(b)对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图17a)与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17b)的像差进行比较。可知无论在任一成像位置,点的差异都是实施例一方小,更好抑制各种像差。并且,可知光的波长导致的差异也小,轴上色差、倍率色差也是实施例2一方被抑制。
利用图18(a)及图18(b)对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图18a)与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18b)的场曲和畸变进行比较。可知就场曲而言,因曲线的形状不同而判断困难,但就畸变而言,即便实施例2一方远离光轴也没有抖动将畸变抑制。
利用图19(a)及图19(b)对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图19a)与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19b)的球差进行比较。可知无论在任一波长下就实施例2一方而言其像差的抖动也小而球差被抑制。
图20(a)及图20(b)表示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图20a)和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图20b)的传递函数(MTF)。图21~图23是在成像面上的3个像高的位置将实施例2和比较例1的传递函数(MTF)进行比较且记述的曲线。可知无论在成像面上的任一位置,或在子午方向及弧矢任一方向,实施例2的曲线在空间频率的大致全部区域都超过比较例1的传递函数值,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成像性能超过比较例1的摄影透镜单元的成像性能。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下,本发明可以多种其它特定形式来实施,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而言,应该明白,本发明可以下述方式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都是非球面透镜,但如果可维持同等的光学特性,则不必将全部透镜均设为非球面透镜。通过部分使用制造容易的球面透镜,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都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塑料透镜,但不是必须的。如果维持同等的光学特性,则也可是玻璃铸模非球面透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3透镜和成像面54之间具备防护玻璃罩CG,但不是必须的。并且,替代防护玻璃罩CG,或者除防护玻璃罩CG之外,也可具备截止红外线的滤波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由CCD传感器或CM0S传感器构成的摄影元件53,使摄影装置50成为数字方式,但也可通过使用光学胶片作为摄影元件53,成为胶卷照像用的摄影装置。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摄影装置50用于便携终端,但也可用于普通的照相机或个人计算机。并且,不仅是静止图像,也可用作动态图像摄影用。
因此,应认为当前的实例和实施例是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给出的细节,但在下述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等同描述下可进行变更。

Claims (10)

1、一种摄影透镜单元,具备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而依次排列的第1透镜(L1)、孔径光阑(S)、第2透镜(L2)及第3透镜(L3),
所述第1透镜包含:
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1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所述第2透镜包含:
物体侧的第1面;和
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且所述第2透镜形成为弯月形状,
所述第3透镜包含:
光轴附近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物体侧形成为凹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第1透镜由树脂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第1透镜的第1面及第2面分别是非球面形状。
4、一种摄影透镜单元,具备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而依次排列的第1透镜(L11)、孔径光阑(S)、第2透镜(L2)及第3透镜(L3),
所述第1透镜包含:
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所述第2透镜包含:
物体侧的第1面;和
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且所述第2透镜形成为弯月形状,
所述第3透镜包含:
光轴附近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物体侧形成为凹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影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第1透镜单元由树脂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影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第1透镜的第1面及第2面分别是非球面形状。
7、一种摄影装置(50),具备:
摄影透镜单元(L1,S,L2,L3),其包含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而依次排列的第1透镜(L1)、孔径光阑(S)、第2透镜(L2)及第3透镜(L3);和
摄影元件(53),其将所述摄影透镜单元所形成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
所述第1透镜包含:
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1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所述第2透镜包含:
物体侧的第1面;和
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且所述第2透镜形成为弯月形状,
所述第3透镜包含:
光轴附近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物体侧形成为凹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的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8、一种便携终端,具备摄影装置(50),
该摄影装置包含:
摄影透镜单元(L1,S,L2,L3),其包含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而依次排列的第1透镜(L1)、孔径光阑(S)、第2透镜(L2)及第3透镜(L3);和
摄影元件(53),其将所述摄影透镜单元形成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
所述第1透镜包含:
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1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所述第2透镜包含:
物体侧的第1面;和
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且所述第2透镜形成为弯月形状,
所述第3透镜包含:
光轴附近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物体侧形成为凹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9、一种摄影装置(50),具备:
摄影透镜单元(L1,S,L2,L3),其包含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而依次排列的第1透镜(L1)、孔径光阑(S)、第2透镜(L2)及第3透镜(L3);和
摄影元件(53),其将所述摄影透镜单元形成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
所述第1透镜包含:
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所述第2透镜包含:
物体侧的第1面;和
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且所述第2透镜形成为弯月形状,
所述第3透镜包含:
光轴附近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物体侧形成为凹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10、一种便携终端,具备摄影装置(50),
该摄影装置包含:
摄影透镜单元(L1,S,L2,L3),其包含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而依次排列的第1透镜(L1)、孔径光阑(S)、第2透镜(L2)及第3透镜(L3);和
摄影元件(53),其将所述摄影透镜单元形成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
所述第1透镜包含:
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所述第2透镜包含:
物体侧的第1面;和
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且所述第2透镜形成为弯月形状,
所述第3透镜包含:
光轴附近在物体侧形成为凸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物体侧形成为凹状的、物体侧的第1面;和
光轴附近在像侧形成为凹状并且随着趋向该第3透镜的边缘而在像侧形成为凸状的像侧的第2面。
CN2008101301458A 2007-07-30 2008-07-30 摄影透镜单元、摄影装置及便携终端 Active CN1013590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98179 2007-07-30
JP2007-198180 2007-07-30
JP2007198180A JP2009031697A (ja) 2007-07-30 2007-07-30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影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
JP2007-198179 2007-07-30
JP2007198180 2007-07-30
JP2007198179A JP2009031696A (ja) 2007-07-30 2007-07-30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影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9086A true CN101359086A (zh) 2009-02-04
CN101359086B CN101359086B (zh) 2012-10-03

Family

ID=40331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01458A Active CN101359086B (zh) 2007-07-30 2008-07-30 摄影透镜单元、摄影装置及便携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031696A (zh)
CN (1) CN10135908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1739A (zh) * 2010-04-15 2011-10-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系统
CN102236152A (zh) * 2010-04-29 2011-11-0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CN103246045A (zh) * 2012-02-10 2013-08-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镜片系统
CN104166219A (zh) * 2013-05-16 2014-11-2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装置
CN113687758A (zh) * 2016-06-07 2021-11-23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基于辅助显示区域的操作方法及终端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63434B2 (ja) * 2007-03-30 2012-10-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09288776A (ja) * 2008-04-28 2009-12-10 Optical Logic Inc 撮像レンズ
KR101120964B1 (ko) 2009-08-21 2012-03-05 마이크롭틱스 주식회사 3매 촬상 렌즈
KR101197901B1 (ko) 2010-06-07 2012-11-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소형 광학계
KR101561819B1 (ko) * 2014-04-07 2015-10-22 카바스(주) 초소형 촬상렌즈
JP6834134B2 (ja) * 2016-01-21 2021-02-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コード読取装置
CN115407491A (zh) * 2022-09-30 2022-11-29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近物距的光学成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40461A1 (en) * 2003-07-11 2008-03-2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unit, and mobile terminal provided with this image pick-up unit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1739A (zh) * 2010-04-15 2011-10-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系统
CN102236152A (zh) * 2010-04-29 2011-11-0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CN102236152B (zh) * 2010-04-29 2013-01-2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CN103246045A (zh) * 2012-02-10 2013-08-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镜片系统
CN104166219A (zh) * 2013-05-16 2014-11-2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装置
CN113687758A (zh) * 2016-06-07 2021-11-23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基于辅助显示区域的操作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3687758B (zh) * 2016-06-07 2024-04-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基于辅助显示区域的操作方法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31696A (ja) 2009-02-12
CN101359086B (zh) 2012-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9086B (zh) 摄影透镜单元、摄影装置及便携终端
CN103064173B (zh) 摄影透镜、摄影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KR101248527B1 (ko) 촬상렌즈 및 촬상장치
TWI322897B (zh)
CN100378490C (zh) 成像透镜与成像设备
US7916405B2 (en) Imaging lens unit, imaging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CN102298195A (zh) 成像镜头、和利用该成像镜头的成像设备和信息装置
CN101726837B (zh) 透镜装置、摄影装置
JP2007206611A (ja) 単焦点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20090103190A1 (en) Image lens and image device
JP2005024889A (ja)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6003900A (ja) 小型撮像レンズ系
CN101655598A (zh) 透镜装置、摄影装置
JP2005004028A (ja)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KR20080034394A (ko) 촬상 렌즈 및 촬상장치
US20190154946A1 (en) Imaging lens, camera,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JP2007206612A (ja) 単焦点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213149354U (zh)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751961A (zh)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2763018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4935812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2628981B (zh) 变焦镜头、照相机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JP2009031697A (ja)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影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
CN102621674B (zh) 变焦镜头、照相机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WO2021142628A1 (zh)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417

Owner name: JING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SAN

Effective date: 201504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516083 HU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417

Address after: Dayawan Longshan road nine Xiangshui River Industrial Park 516083 Guangdong city of Huizho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Patentee after: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Patentee after: Huizhou Meida three optical par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6083 Xiangshui River Industrial Park, Longshan Jiu Road, Daya Ba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Patentee after: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Huizhou, Chin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6083 Xiangshui River Industrial Park, Longshan Jiu Road, Daya Ba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Huizhou Meida three optical part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