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6837B - 透镜装置、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装置、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6837B
CN101726837B CN2009102081661A CN200910208166A CN101726837B CN 101726837 B CN101726837 B CN 101726837B CN 2009102081661 A CN2009102081661 A CN 2009102081661A CN 200910208166 A CN200910208166 A CN 200910208166A CN 101726837 B CN101726837 B CN 1017268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omparative example
devices
thing side
ch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81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6837A (zh
Inventor
青井裕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Huizhou, Chin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26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6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6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68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装置和摄影装置,该透镜装置具备:第一透镜,其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其具有正光焦度;孔径光阑;第三透镜,其具有负光焦度;和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孔径光阑、所述第三透镜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从物侧向像侧依次排列。

Description

透镜装置、摄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装置,具体而言涉及适合于搭载在小型摄影装置上的透镜装置。另外,涉及一种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使用的摄影装置的大部分是具备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作为摄像元件的数码相机。因此,针对使用在摄像装置上的透镜装置有时也要求与所谓银盐相机不同的性能。例如,由于CC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针对来自斜向的入射光的灵敏度比银盐薄膜低,因此要求作为入射到摄像元件的光线的入射角的主光线入射角度(CRA:ChiefRay Angle)要小。另外,随着摄像元件的集成度的提高,即使是内置在袖珍相机或移动电话中的摄影装置,在要求提高画质的一方面,小型化的要求显然很高。而且,由于内置在袖珍相机或移动电话中的摄影装置是比较廉价供应的商品,因此能够将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的结构也很重要。
这里,为了提高画质,需要将各像差抑制得较低。因此,取代在袖珍机中易设计的3片结构的透镜装置,要求采用进一步容易抑制像差的4片结构的透镜。在JP特开2002-228922号公报、JP特开2003-255222号公报、JP特开2005-91666号公报、JP特开2006-309043号公报中公开了即使是4片结构也较袖珍的透镜装置。
JP特开2002-228922号公报和JP特开2003-255222号公报的透镜系统,被称为在比构成透镜装置的所有透镜更靠近摄影对象侧(以下称作“物侧”)配设了光阑的所谓前光阑型。已知该结构中,一般在比光阑更靠近摄像元件侧(以下称作“像侧”)配置的各透镜中产生中心偏离时,中心偏离的影响会给画质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容易发生因中心偏离而导致的产品不良,会降低透镜装置制造时的成品率,会增加制造成本。
JP特开2005-91666号公报的透镜系统,被称为在最靠近物侧的透镜与从物侧开始第二片的透镜之间配设了光阑的所谓中光阑型。已知该结构中,一般与上述前光阑型透镜装置相比,中心偏离的影响不会给画质带来影响,但是不能断言能够充分抑制由于中心偏离而导致的产品不良的产生。
JP特开2006-309043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透镜,其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负的折射率;第二透镜,其凸面朝向与所述第一透镜接合的物体侧,具有正的折射率;孔径光阑,其构成规定的口径;第三透镜,其凹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折射率;第四透镜,其具有负的折射率(该公报的权利要求1)”。因此,该公报公开的透镜系统是在从物侧开始的第二片透镜与第三片透镜之间具有光阑的中光阑型的结构。因此,认为能够充分抑制由于中心偏离而导致的产品不良的产生。而且,该公报中记载了“通过采用三组四片结构,实现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等,并且从无限远距离摄影到近距离摄影其光学性能良好,能得到适合于400万像素以上的高密度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透镜(该公报的段落0014)”。
但是,JP特开2006-309043号公报所述的透镜装置,由于比光阑靠近物侧的两片透镜由具有负的折射率的第一透镜和具有正的折射率的第二透镜构成,因此易导致折射引起的会聚不充分。因此,提高第二透镜的正的折射率时,第二透镜的厚度变厚,存在透镜装置的全长变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能够充分抑制由于中心偏离而导致的产品不良的产生的中光阑型的四片结构,提供与上述以往相比具有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结构的透镜装置。另外,本发明是具有摄影功能的照相机或附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等摄影装置,提供一种具备所述透镜装置的摄影装置。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的详细描述,能进一步明了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和优点。
附图说明
关于本发明的各种优点和目标等,能通过结合下述附图进行的具体说明而更加明确。
图1是便携终端的非使用时的外观图。
图2是便携终端的使用时的外观图,图2A是正面立体图,图2B是背面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的包括光轴的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5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图5A是表示像面弯曲的图表,图5B是表示畸变像差的图表。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纵像差的图表。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三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三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四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四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13是比较例1的摄影装置的包括光轴的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15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图15A是表示像面弯曲的图表,图15B是表示畸变像差的图表。
图16是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纵像差的图表。
图17是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一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18是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一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19是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二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20是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二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21是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三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22是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三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23是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四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24是表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四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25是比较例2的摄影装置的包括光轴的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26是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27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图27A是表示像面弯曲的图表,图27B是表示畸变像差的图表。
图28是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纵像差的图表。
图29是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一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30是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一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31是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二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32是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二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33是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三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34是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三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35是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四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36是表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四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37是比较例3的摄影装置的包括光轴的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38是表示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39表示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图39A是表示像面弯曲的图表,图39B是表示畸变像差的图表。
图40是表示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纵像差的图表。
图41是表示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42是表示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43是表示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三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44是表示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三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45是表示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四透镜向上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图46是表示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一特性例的、第四透镜向下方中心偏离了5μm时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同样的元件将始终用同样的标记来表示。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例如是以铰链H为中心折叠结构的电话。图1是表示折叠状态下的图,前面露出了作为透镜装置10的一部分的玻璃罩9。图2A是打开该移动电话后将显示部81、操作部82作为前面来表示的图。图2B是从背面看到的打开的移动电话的图。摄影者例如在打开了移动电话的状态下将玻璃罩9对着想要摄影的对象而操作操作部82,从而按下快门就能够拍摄对象物。
如图3所示,透镜装置从物侧向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孔径光阑5、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和玻璃罩6。另外,对玻璃罩9或框架等在说明上不是特别需要的部件省略了图示。另外,虽然CCD图像传感器7不是透镜装置的构成要素,但是为了表示成像面71而一起记载在图中。同样地,也一起记载了入射光8。第一透镜1、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都是塑料透镜。第二透镜2是通过紫外线照射使紫外线硬化树脂硬化而形成的塑料透镜。以下,详细说明图3的结构。
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1(1面)在物侧为凸面形状,并且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2(2面)在像侧为凹面形状。由于该第一透镜1其物侧的曲率半径大,因此是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以下,简单称作“正透镜”)。另外,由于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1(2面)在物侧为凸面状,并且,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2(3面)稍微向像侧凹进。因此,第二透镜2也是正透镜。这里,由于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2与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1接合,因此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形成了一组复合透镜。
更具体而言,形成第一透镜之后,在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2上使用模具来密封填充紫外线硬化树脂,并通过紫外线照射使其硬化来形成第二透镜2的形状,从而制造复合透镜。由该方法制造的复合透镜比起相互独立形成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后贴合两者而形成的复合透镜即贴合透镜,能够使厚度更小。因此能够使透镜装置的全长变小。
在第一透镜1和第二透镜2的像侧配设有孔径光阑5,比该孔径光阑5更靠近像侧处配设有第三透镜3。第三透镜3包括在物侧为凹面形状的物侧面31、在像侧为凸面形状的像侧面32,具有负光焦度。由于该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1(5面)在物侧为凹面形状,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2(3面)在像侧为凹面形状,因此夹持孔径光阑5而对置的两个面都是凹面形状。因此,对于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2和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1的任一个,光的入射角都接近于垂直,能够抑制像差的产生。另外,可知若夹持光阑而对置的曲面为类似的形状,则不易产生温度导致的光学性能的变化。另外,由于第三透镜3是包括在物侧为凹面形状的物侧面的凹凸透镜,因此易良好地修正透过第一透镜1和第二透镜2后的光线上残留的像差。
而且,在第三透镜3的像侧配设有第四透镜4。该第四透镜4是包括物侧面41(7面)和像侧面42(8面)的非球面透镜,物侧面41和像侧面42分别是具有拐点的非球面形状。因此,在第四透镜4的中央部分与周边部分能够改变焦距。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修正光轴附近与周边部分的图象质量之差,并且能够抑制像差。另外,由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42(8面)在像侧为凹面形状,因此与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在像侧面为凸面形状时相比,能够获得长的后焦点。因此,易使主光线入射角度变小。
在该第四透镜4与CCD图像传感器7之间配设有玻璃罩6。作为玻璃罩6,通常使用用于从灰尘等中保护作为摄像元件的CCD图像传感器7的无色透明的玻璃板,但是根据需要,例如有时利用红外线去除滤波器等滤波器。
入射到本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的入射光8被由第一透镜1和第二透镜2构成的复合透镜会聚,由孔径光阑5仅限制为成像所需的光。透过孔径光阑5后的光接下来透过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从而被会聚并被修正像差。透过第四透镜4之后的光进一步透过玻璃罩6之后,在CCD图像传感器7的成像面71上成像。由CCD图像传感器7电变换该像,在按快门时,作为照片用图像来记录。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都具有正光焦度,因此与都具有负光焦度时相比,能够在比孔径光阑5更靠物侧处得到强会聚力。因此,考虑在相同的全长的情况下,使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的整体的厚度变小,同时能够使从孔径光阑5到成像面71的距离变长来减小主光线入射角度。另外,由于比孔径光阑5更靠近物侧的是两片结构,因此与一片结构时相比,能够抑制像差的产生。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1和像侧面42是具有拐点的非球面形状,即第四透镜4是非球面透镜,因此能够在第四透镜4的中央部分与周边部分改变焦距。因此,能够有效地修正各像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2在像侧为凹面形状,因此与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2在像侧为凸面形状时相比,能够实现长的后焦点。因此,易使主光线入射角度变小。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三透镜3是包括在物侧为凹面形状的物侧面31的凹凸透镜,因此易良好地修正透过第一透镜1和第二透镜2之后的光线上残留的像差。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2在像侧为凹面形状,并且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1在物侧是凹面形状。即,夹持孔径光阑5而相互对置的两个面都呈凹面形状。因此,容易抑制因像差修正和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光学特性变化。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透镜1和第二透镜2是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2与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1按照接触的方式形成的一组复合透镜,因此与第一透镜1和第二透镜2为分别独立的透镜时相比,能够使透镜装置的全长变短。另外,由于形成复合透镜后不会在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之间产生中心偏离,因此制造容易,并且会成为成品率高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了通过在第一透镜1上模制成型第二透镜而形成的复合透镜,因此能够使复合透镜的厚度变小。因此,与使用贴合透镜时相比,能够进一步使透镜装置10的全长变短。该透镜装置10是能够充分抑制因中心偏离而导致的产品不良的产生的中光阑型的四片结构的透镜装置,与以往相比,由于是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的结构的透镜装置,因此适合用在作为摄影装置的移动电话上。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具有在复合透镜与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3之间设置了孔径光阑5的三组四片的中光阑型的透镜结构,其中复合透镜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1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2构成。该透镜装置的数值数据如下所示。
全系统焦距 :3.60mm
F值        :2.8
透镜全长   :4.07mm
后焦点       :1.19mm
主光线入射角度(CRA):25°
在表1中表示透镜数据。其中,关于表1中的各面的序号i,如图3所示,设第一透镜1的物侧的面为第一面,这样依次向像侧分配。Ri是各面的曲率半径,Di是第i面与第i+1面之间的面间隔,nd是折射率,vd是阿贝数。
【表1】
Figure G2009102081661D00091
由以下式表示非球面形状。
【数学式1】
z = ( 1 / R ) H 2 1 + { 1 - ( 1 + K ) ( H / R ) 2 } + A 4 H 4 + A 6 H 6 + A 8 H 8 + A 10 H 10 + A 12 H 12 + A 14 H 14 + A 16 H 16
                                        …(1)
其中,式(1)中光轴方向为z轴,R为曲率半径,H为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高度,K是科尼克(ユ一ニツク)常数,A4、A6、A8、A10、A12、A14、A16分别是4次、6次、8次、10次、12次、14、16次的非球面系数。
各面中的非球面系数如下表2所示。
【表2】
Figure G2009102081661D00101
(比较例1)
如图13所示,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具有在第一透镜1的更外侧设置了孔径光阑5的前光阑型4组4片透镜的结构。该透镜装置的数值数据如下所示。
全系统焦距:3.60mm
F值       :2.8
透镜全长  :4.26mm
后焦点    :1.19mm
主光线入射角度(CRA):25°
透镜数据如表3所示。其中,关于表3中各面的序号i,如图13所示,设孔径光阑5为第一面,这样依次向像侧分配。Ri、Di、nd、vd是与表1相同的参数。
【表3】
Figure G2009102081661D00111
另外,利用上式(1)导出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如表4所示。
【表4】
Figure G2009102081661D00121
(比较例2)
如图25所示,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具有在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之间设置了孔径光阑5的中光阑型的四组四片透镜结构。该透镜装置的数值数据如下所示。
全系统焦距:3.60mm
F值       :2.8
透镜全长  :4.20mm
后焦点    :1.19mm
主光线入射角度(CRA):25°
透镜数据如表5所示。其中,关于表5中各面的序号i,如图25所示,设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1为第一面,这样依次向像侧分配。Ri、Di、nd、vd是与表1相同的参数。
【表5】
Figure G2009102081661D00131
另外,利用上式(1)导出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如表6所示。
【表6】
Figure G2009102081661D00141
(比较例3)
如图37所示,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包括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1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2构成的复合透镜,并具有在第一透镜1的物侧设置了孔径光阑5的三组四片的前光阑型的透镜结构。该透镜装置的数值数据如下所示。
全系统焦距:3.60mm
F值       :2.8
透镜全长  :3.96mm
后焦点    :1.14mm
主光线入射角度(CRA):25°
透镜数据如表7所示。其中,关于表7中各面的序号i,如图37所示,设光阑5的面为第一面,这样依次向像侧分配。Ri、Di、nd、vd是与表1相同的参数。
【表7】
Figure G2009102081661D00151
另外,利用上式(1)导出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如表8所示。
【表8】
(实施例与比较例1~3的比较)
比较例1~比较例3所示的透镜装置的全系统焦距、F值、CRA设计得与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相同。比较该比较例1~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和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
1.光学特性
对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即图4与分别表示比较例1、比较例2、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即图14、图26、图38进行比较。任一个图表都没有大的差异,可以判断出实施例1维持了与以往相同的MTF特性。
对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像面弯曲的图表即图5A与分别表示比较例1、比较例2、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像面弯曲的图表即图15A、图27A、图39A进行比较。虽然图表的形状不同,但是在径向方向以及切向方向其图表上都没有大的差异,可以判断实施例1与比较例1~比较例3同等地抑制了像面弯曲。
对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畸变像差的图表即图5B与分别表示比较例1、比较例2、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畸变像差的图表即图15B、图27B、图39B进行比较。虽然图表的形状不同,但是不管是在径向方向还是在切向方向其图表上都没有大的差异,可以判断实施例1与比较例1~比较例3同等地抑制了畸变像差。
对表示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纵像差的图表即图6与分别表示比较例1、比较例2、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纵像差的图表即图16、图28、图40进行比较。虽然图表的形状不同,但是不管在哪一波长其图表上都没有大的差异,可以判断实施例1与比较例1~比较例3同等地抑制了纵像差。
以上,在传递函数(MTF)、像面弯曲、畸变像差、纵像差的所有项目中,都能够判断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光学特性与比较例1~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光学特性相同。
2.制造成本
比较例1~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中使用的部件的种类和元件数量与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中使用的部件的种类和元件数量没有较大差别。此时,制造成品率的高低对成本影响很大。如上所述,在第一透镜1~第四透镜4的各透镜上产生中心偏离时的容许范围越窄,不良品的发生率越高,制造成品率越低。鉴于此,通过传递函数(MTF)的变化评价了产生中心偏离时的影响的大小。
图7~图12表示了使构成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各透镜处于向图3的上方中心偏离5μm(以下仅记载为“5μm”)或向图3的下方中心偏离5μm(以下仅记载为“-5μm”)的状态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图17~图24表示使构成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各透镜处于中心偏离5μm或-5μm的状态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图29~图36表示使构成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各透镜处于中心偏离5μm或-5μm的状态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图41~图46表示使构成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各透镜处于中心偏离5μm或-5μm的状态的传递函数(MTF)的图表。
这里,对同样具有四组四片透镜结构的、前光阑型的比较例1与中光阑型的比较例2进行比较。更具体而言,分别比较并讨论图17~图24与图29~图36时,无论使哪一个透镜中心偏离的情况下,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MTF的劣化程度都比比较例2的透镜装置的MTF的劣化程度大。另外,比较同样具有三组四片透镜结构的、前光阑型的比较例3与中光阑型的比较例1。更具体而言,分别比较并讨论图41~图46与图7~图12时,无论使哪一个透镜中心偏离的情况下,比较例3的透镜装置的MTF的劣化程度都比比较例1的透镜装置的MTF的劣化程度大。因此,能够确定若为同样的透镜结构,则前光阑型的透镜装置的因中心偏离而导致的MTF的劣化程度大。
因此,若为同样的透镜结构,则本发明采用的中光阑型的透镜结构由于因构成的各透镜上产生中心偏离而导致的产品不良产生的概率小,因此能够断言制造成本少。
3.小型化
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的全长为4.07mm,除比较例3之外最小。这里,比较例3是前光阑型,如上所述不能充分抑制由于中心偏离而导致的产品不良的产生。因此,实施例1的透镜装置作为能够充分抑制因中心偏离而导致的产品不良的产生的中光阑型4片结构的透镜装置,可断言与以往相比是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的结构的透镜装置。
本发明由于涉及适合于搭载在小型摄影装置的透镜装置,因此作为小型照相机或附带相机的便携终端用的透镜装置,在产业上能够广泛利用。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具体的变更。例如,可进行如下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第四透镜4都是塑料透镜,但是只要能够维持同等的光学特性,也可以全部都是玻璃透镜。通过使用玻璃透镜会使耐热性增大。另外,由于因温度的体积变化玻璃比塑料小,因此能够抑制因透镜形状随温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图像劣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是塑料透镜,并且第二透镜2通过在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2上树脂模制而成,但是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透镜1通过树脂模制形成在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1上。即,只要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形成为一组复合透镜,都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也可以分别为独立形成的塑料透镜或玻璃透镜,并互相贴合而形成贴合透镜。即,只要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形成为一组复合透镜,则是树脂模制透镜还是贴合透镜都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也可以不是复合透镜。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也可以分别为一片结构的透镜,并在比孔径光阑5更靠近物侧处配设两片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此时,能够抑制像差且使透镜装置的全长变小。另外,与使用复合透镜时相比,能够降低成本。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四透镜4与CCD图像传感器7之间具备了玻璃罩6,但并不是必需的。另外,也可以代替玻璃罩6或在玻璃罩6上附加去除红外线的滤波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影元件具备了CCD图像传感器7,但是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可以利用CMOS图像传感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影元件具备了CCD图像传感器7,但是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也可以通过作为摄影元件使用光学薄膜来作为银盐拍照用摄影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便携终端上使用了摄影装置,但是也可以使用在通常的相机或个人计算机上。另外,除了静止图像外还可以用于运动图像拍摄。
可见,以上所列举的例子和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使本发明更加明了,而并非对本发明进行的限制,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所给出的具体情况,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的情况下能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8)

1.一种透镜装置(10),具备:
第一透镜(1),其具有正光焦度;
第二透镜(2),其具有正光焦度;
孔径光阑(5);
第三透镜(3),其具有负光焦度;和
第四透镜(4);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孔径光阑、所述第三透镜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从物侧向像侧依次排列,
所述第一透镜在物侧具有凸面形状的物侧面,并在像侧具有凹面形状的像侧面,
所述第二透镜在物侧具有凸面形状的物侧面,并在像侧具有凹面形状的像侧面,
所述第三透镜在物侧具有凹面形状的物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物侧面和像侧面,该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方是具有拐点的非球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四透镜在像侧具有凹面形状的像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透镜是凹凸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是按照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接触的方式形成的一组复合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一组复合透镜是通过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中的任一方上模制成型另一方而形成的模制透镜。
7.一种摄影装置,具备透镜装置(10),该透镜装置包括:
第一透镜(1),其具有正光焦度;
第二透镜(2),其具有正光焦度;
孔径光阑(5);
第三透镜(3),其具有负光焦度;和
第四透镜(4);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孔径光阑、所述第三透镜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从物侧向像侧依次排列,
所述第一透镜在物侧具有凸面形状的物侧面,并在像侧具有凹面形状的像侧面,
所述第二透镜在物侧具有凸面形状的物侧面,并在像侧具有凹面形状的像侧面,
所述第三透镜在物侧具有凹面形状的物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是通过在该第一透镜和该第二透镜中的任一方上模制成型另一方而形成的一组复合透镜。
CN2009102081661A 2008-10-30 2009-10-28 透镜装置、摄影装置 Active CN101726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80307A JP5322582B2 (ja) 2008-10-30 2008-10-30 レンズ装置、撮影装置
JP2008-280307 2008-10-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6837A CN101726837A (zh) 2010-06-09
CN101726837B true CN101726837B (zh) 2013-05-29

Family

ID=42131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81661A Active CN101726837B (zh) 2008-10-30 2009-10-28 透镜装置、摄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25719B2 (zh)
JP (1) JP5322582B2 (zh)
KR (1) KR20100048868A (zh)
CN (1) CN1017268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73535A (ja) * 2010-09-29 2012-04-12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TWI421562B (zh) * 2010-12-03 2014-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
TWI440921B (zh) * 2011-03-31 2014-06-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系統
KR20130003455A (ko) * 2011-06-30 2013-01-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US9063544B2 (en) 2012-09-19 2015-06-23 The Boeing Company Aerial forest inventory system
US9198363B2 (en) 2012-12-12 2015-12-01 The Boeing Company Tree metrology system
CN105717616B (zh) * 2013-08-13 2018-02-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系统镜片组
TWI537594B (zh) * 2013-12-16 2016-06-1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近紅外線鏡頭
CN105093503B (zh) * 2015-09-17 2017-07-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交互式镜头
KR20180068585A (ko) 2016-12-14 2018-06-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미지 형성 방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0513A (en) * 1985-11-01 1988-09-13 Nippon Kogaku K. K. Projection lens
US5969883A (en) * 1998-02-27 1999-10-1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Imaging lens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RU2153691C2 (ru) * 1997-12-23 2000-07-27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Красногорский завод им. С.А. Зверева" Светосильный объектив
CN1834717A (zh) * 2005-03-17 2006-09-20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影透镜、摄影装置和具备该摄影装置的携带终端
CN1945370A (zh) * 2005-10-08 2007-04-1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形成像镜组
CN101135768A (zh) * 2006-09-01 2008-03-0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用光学系统
CN101153952A (zh) * 2006-09-25 2008-04-02 富士能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4030B2 (ja) 2001-01-31 2003-07-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
JP2003215449A (ja) * 2002-01-18 2003-07-3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結像レンズ系
JP3564107B2 (ja) 2002-03-05 2004-09-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コンパクトな撮影レンズ
JP4139159B2 (ja) * 2002-08-05 2008-08-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原稿読取レンズ、原稿読取方法および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38552B2 (ja) * 2003-03-31 2008-08-27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4658517B2 (ja) * 2003-05-30 2011-03-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5091666A (ja) 2003-09-17 2005-04-07 Nagano Kogaku Kenkyusho:Kk 撮像レンズ
JP2005134486A (ja) * 2003-10-28 2005-05-26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読取レンズ、カラー画像読取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ラー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33867A (ja) * 2003-10-31 2005-05-26 Nsk Ltd 軸体と環体の結合構造
JP4400193B2 (ja) * 2003-12-02 2010-01-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06309043A (ja) 2005-05-02 2006-11-09 Nidec Copal Corp 撮像レンズ
JP4949711B2 (ja) * 2006-03-28 2012-06-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4965199B2 (ja) * 2006-09-05 2012-07-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0513A (en) * 1985-11-01 1988-09-13 Nippon Kogaku K. K. Projection lens
RU2153691C2 (ru) * 1997-12-23 2000-07-27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Красногорский завод им. С.А. Зверева" Светосильный объектив
US5969883A (en) * 1998-02-27 1999-10-1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Imaging lens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834717A (zh) * 2005-03-17 2006-09-20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影透镜、摄影装置和具备该摄影装置的携带终端
CN1945370A (zh) * 2005-10-08 2007-04-1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形成像镜组
CN101135768A (zh) * 2006-09-01 2008-03-0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用光学系统
CN101153952A (zh) * 2006-09-25 2008-04-02 富士能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25719B2 (en) 2012-02-28
KR20100048868A (ko) 2010-05-11
CN101726837A (zh) 2010-06-09
JP5322582B2 (ja) 2013-10-23
JP2010107774A (ja) 2010-05-13
US20100110562A1 (en) 2010-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6837B (zh) 透镜装置、摄影装置
CN103064173B (zh) 摄影透镜、摄影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KR101811570B1 (ko)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US9279958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imaging lens
US7821724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US11125977B2 (en) High-resolution wide angle lens system
KR101022303B1 (ko) 소형 이미지 캡쳐 렌즈
EP1887400A1 (en) Imaging lens having a two-lens structure
CN102197329B (zh) 摄像透镜、摄像装置及便携终端
US7804653B2 (e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for cameras
CN101655598A (zh) 透镜装置、摄影装置
US9658434B2 (en) Photographic lens optical system
US20090103190A1 (en) Image lens and image device
CN101726836A (zh) 透镜装置及拍摄装置
US7885015B2 (en) Two-lens type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CN111308673B (zh) 广角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US7916402B2 (e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for camera and video telephony camera employing the same
US7764445B2 (en) Optical system
KR101872857B1 (ko) 초소형 광각 촬상 렌즈 시스템
CN102763018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KR101758734B1 (ko) 광각 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상 장치
US9405103B2 (en) Photographic lens optical system
TWI840649B (zh) 光學成像系統
US20240142753A1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photographing module
CN102103249B (zh) 摄像镜头、照相机模块以及便携式信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417

Owner name: JING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SAN

Effective date: 201504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516083 HU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417

Address after: Dayawan Longshan road nine Xiangshui River Industrial Park 516083 Guangdong city of Huizho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Patentee after: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Patentee after: Huizhou Meida three optical par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Moriguchi city Beijing Sakamoto 2 D eyes 5 times 5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6083 Xiangshui River Industrial Park, Longshan Jiu Road, Daya Ba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Patentee after: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Huizhou, Chin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6083 Xiangshui River Industrial Park, Longshan Jiu Road, Daya Ba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Huizhou Meida three optical part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