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2935B - 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 - Google Patents
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42935B CN101342935B CN 200810137711 CN200810137711A CN101342935B CN 101342935 B CN101342935 B CN 101342935B CN 200810137711 CN200810137711 CN 200810137711 CN 200810137711 A CN200810137711 A CN 200810137711A CN 101342935 B CN101342935 B CN 1013429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mentioned
- thickness
- buoyancy
- up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该钓鱼用上装不仅能尽可能地避免腰身部在左右方向上突出,还能使穿用者在水中保持稳定姿势。该钓鱼用上装在上装本体的后身上具有浮力部件;该浮力部件包括相对较厚的较厚部分以及厚度比该较厚部分薄的较薄部分;该浮力部件包括位于该后身左右方向中部的后背部分(16)以及位于该后身左右两端的侧端部(21、22);该后背部分(16)用于支承穿用者后背,由上述较厚部分构成;该侧端部(21、22)由上述较薄部分构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尤其是涉及内部装有浮力部件、例如被称为救生衣的钓鱼用上装。
背景技术
这种救生衣上,在构成上装本体的左前身、右前身以及后身内,都具有由PVC、EVA、NBR、PE等制成的板状浮力部件。这些浮力部件所被形成的形状与前身或后身的形状相应,并被填入左前身、右前身和后身内。
此外,上述后身内的浮力部件为一张平板状的部件,包含后背部分以及一对腰身部分,其中,后背部分可对后背提供支承,腰身部分位于后背部分的左、右两侧,该腰身部从后背部分的沿上下方向的中部以下或大致中部以下的部分,向左右笔直延伸(例如,参照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88789号公报,图1、图2)。
此外,还有一种提案,即,在后身内具有两片浮力部件,这两片浮力部件是由所述后背部分在沿左右方向的中部分割而成的(例如,参照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76925号公报,图1、图2)。
上述前一专利文献(特开2006-188789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前身和后身均具有浮力材料,因此,不仅使救生衣的前、后两部分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且,上述浮力部件上,不论什么部位的厚度都具有相同的厚度,特别是腰身部不仅难以贴身,还会呈现向左右两侧大幅突出的状态,因此,两个腰身部会碰到手,会对手的动作造成妨碍。
另外,上述后一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结构中,后背部分被沿左右方向的中部分割开,因此,其两片浮力部件会发生倾斜而呈现越靠近彼此接近的端部越向外(即穿用者的身后)突出的山形,由此,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地抑制左右侧端向左右方向外方的大幅突出,但其效果十分有限。
此外,不管是上述两专利文献中的哪个结构,都仅仅通过单一厚度的板材构成浮力部件,因此,完全没有考虑浮力是怎么在水中起作用的,一旦在钓鱼时失足落入海中,穿用者很难保持稳定的姿势,这存在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该钓鱼用上装不仅能尽可能地避免腰身部在左右方向的突出,还能使穿衣人在水中保持稳定姿势。
本发明的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在上装本体的后身上具有浮力部件;该浮力部件包括相对较厚的较厚部分以及厚度比上述较厚部分薄的较薄部分;该浮力部件包括位于左右方向中部的后背部分以及位于左右两端的侧端部,该后背部分用于支承穿衣人后背,由上述较厚部分构成;该侧端部由上述较薄部分构成。
由较厚部分构成后背部分,这能够使后背部分产生的浮力大于其他部分产生的浮力,因此,能使后背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容易浮在水中。此外,以较薄部分构成位于左右两端的侧端部,这样,上述侧端部就不会呈现在左右两端侧大幅突出的状态。
上装本体的左前身和右前身都具有浮力部件;左前身和右前身上的浮力部件均包括相对较厚的较厚部分以及厚度比上述较厚部分薄的较薄部分;浮力部件上,靠上述左右前身的对接部一侧的中央部分由较厚部分构成,靠左右两端的侧端部由上述较薄部分构成。
靠左右前身的对接部的中央部分由较厚部分构成,这样,可使中央部分产生的浮力大于其他部分产生的浮力,因此,能使中央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容易浮在水中。此外,以较薄部分构成位于左右两端的侧端部,这样,上述左右两端的侧端部就不会呈现在左右两端侧大幅突出的状态。
上装本体的后身上具有浮力部件,该浮力部件包括相对较厚的较厚部分以及厚度比上述较厚部分薄的较薄部分,并且,该较厚部分比该较薄部分更靠左右方向上的中部;上装本体的左前身和右前身都具有浮力部件,左前身和右前身上的浮力部件均包括相对较厚的较厚部分以及厚度比上述较厚部分薄的较薄部分,并且,该较厚部分比上述较薄部分更靠前身左右方向上的中部;上述前身的较厚部分比上述后身的较厚部分厚。
前身的较厚部分比后身的较厚部分厚,这使得前身左右方向中部的浮力能够大于后身左右方向中部的浮力,因此,在水中,前身左右方向中部比后身左右方向中部更容易浮起来。而且,前身和后身上,除了左右方向中部以外,其他部分均有较薄部分构成,因此,上述各侧端部不会呈现向左右方向大幅突出的状态。
构成上述浮力部件的上述后背部分和位于该后背部分左右两侧的侧端部由彼此独立的构件形成,并且,由第1构件构成上述后背部分,由第2构件构成上述左、右侧端部,该第1构件的厚度大于第2构件的厚度。
上述浮力部件至少由5个构件构成,在上述各第2构件的横向侧方还分别设有第3构件;上述第2构件的厚度小于上述第1构件的厚度,同时,该第3构件的厚度小于该第2构件的厚度,或该第3构件与第2构件的厚度相等。
上述第2构件由上侧第2构件、下侧第2构件这两个构件构成,且上侧第2构件与下侧第2构件彼此间上下分离;该上侧第2构件的厚度小于该下侧第2构件的厚度。
上述第1构件的上侧部分越靠上端宽度越小,呈梯形;上述上侧第2构件位于上述第1构件上侧的左侧或右侧,且该上侧第2构件的上侧部分形成为尖头状,越靠上端其宽度越窄。
上述左前身和右前身上的浮力部件,至少分别由第1部件和第2部件这两个部件构成,并且,第1部件构成上述中央部分,第2部件构成上述侧端部;上述第1部件的厚度大于上述第2部件的厚度。
该浮力部件至少由3个部件构成,它还包括位于上述第2部件左右两侧的靠外一侧的第3部件;上述第3部件的厚度小于上述第2部件的厚度。
上述第1部件由上侧第1部件和下侧第1部件构成,上侧第1部件与下侧第1部件彼此间上下分离;该上侧第1部件的厚度小于该下侧第1部件的厚度。
〔发明的效果〕
由较厚部分构成后背部分,可使后身上,后背部分产生的浮力大于其他部分产生的浮力,因此,在水中,后背部分可比其他部分更容易浮起来;此外,前身上位于左右前身的对接部一侧的中部,其由较厚部分构成,这使得中部产生的浮力能够大于其他部分产生的浮力,因此,在水中,中部能比其他部分更容易浮起来;此外,前身的较厚部分比后身的较厚部分厚,这使得前身左右方向中部产生的浮力能够大于后身左右方向中部产生的浮力,因此,在水中,前身左右方向中部比后身左右方向中部更容易浮起来。由此,本发明所提供的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其后背部分中部或前身中部抑或前身左右方向中部能够浮起来,这样,该上装在水中能够一直保持稳定的姿势。此外,位于左右方向两端部的侧端部由较薄部分构成,这使它不会呈现在左右方向两端突出的状态,因此,侧端部不会与手发生干涉,不会妨碍垂钓者的动作,宜于使用。另外,能够以后背部分支承后背,此时,如果向后倒下,该后背部分还能起到缓冲件的效果。
构成上述浮力部件的上述后背部分和位于该后背部分左右两侧的侧端部由彼此独立的构件形成,并且,由第1构件构成上述后背部分,由第2构件构成上述左、右侧端部,该第1构件的厚度大于第2构件的厚度。此时,不仅后背部分和侧端部之间的间隔,能够使人更易于活动,而且,还能限制浮力部件在左右方向突出。
上述浮力部件至少由5个构件构成,还在上述各第2构件的横向侧方分别设有第3构件;上述第2构件的厚度小于上述第1构件的厚度,同时,该第3构件的厚度小于该第2构件的厚度,或该第3构件与第2构件的厚度相等。此时,不仅5个构件间的间隔,能够使人更容易活动,而且,还能进一步限制浮力部件在左右方向突出。此外,越靠第1构件一侧,所能提供的浮力越大,这使得越靠第1构件一侧更容易浮起来。
上述各第2构件由上侧第2构件、下侧第2构件这两个构件构成,且上侧第2构件与下侧第2构件彼此间上下分离;该上侧第2构件的厚度小于该下侧第2构件的厚度。此时,通过减小了上侧部分的厚度,这样不会给人以很硬的感觉,换言之,提高了穿着舒适感,并且使弯腰更容易。
上述第1构件的上侧部分越靠上端宽度越小,呈梯形;上述上侧第2构件位于上述第1构件上侧的左侧或右侧,且该上侧第2构件上侧部分形成为尖头状,越靠上端其宽度越窄。此时,上端角部不会向外突出,能够提高穿着舒适感。
上述左前身和右前身上的浮力部件,至少分别由第1部件和第2部件这两个部件构成,并且,第1部件构成上述中央部分,第2部件构成上述侧端部;上述第1部件的厚度大于上述第2部件的厚度。此时,与由1个部件构成前身浮力部件相比,本技术方案的结构使人更易于做动作。
该浮力部件至少由3个部件构成,它还包括位于上述第2部件左右两侧的靠外一侧的第3部件;上述第3部件的厚度小于上述第2部件的厚度。此时,与由1个或2个部件构成前身浮力部件相比,本技术方案的结构使人更易于做动作。
上述第1部件由上侧第1部件和下侧第1部件构成,上侧第1部件与下侧第1部件彼此间上下分离;该上侧第1部件的厚度小于该下侧第1部件的厚度。此时,与第1部件由1个部分构成的情况相比,本技术方案的结构使人更易于做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钓鱼用上装的主视图。
图2是用于收纳浮力部件的收纳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收纳在前身的浮力部件的主视图。
图5是收纳在后身的浮力部件的后视图。
图6是钓鱼用上装的后视图。
图7是图6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处于拆下表层的状态的钓鱼用上装的后视图。
图9是表层的主视图。
图10是用于收纳图5所示浮力部件的收纳袋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中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收纳在前身的其它浮力部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前身;1A、左前身;1B、右前身;3、4、浮力部件;3A、4A、第1部件;3B、4B、第2部件;3C、4C、第3部件;3D、4D、第4部件;3K、倾斜部;3S、侧端;3a、上部(部件);3b、下部(部件);3d、上端;3e、侧端部份;3g、倾斜部;3h、倾斜部;5、用于穿脱救生衣的拉链;6、7、8、9、口袋;10、收纳袋;10A、10B、布料;11、卡止件;12、布料;13、线;16、后背部分;16-22、浮力部件;17、18、19、20、第2构件;21、22第3构件;24、衬里;25、收纳袋;25A、25B、布料;26、面层;27、网眼状布料;28、表层;29、上侧部分;30、左侧部分;31、右侧部分;32、线;33;卡止件;34、布料;35、卡止部件;36、被卡止部件;37、38、39、网眼状部件;40、空间;41、42、端部部件;43、外缘部件;D1~D3、E1~E3、厚度;W1、W2、W3、W4、左右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的是作为无袖上装的马甲,该马甲为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的一例,不过,该上装也可以是有袖上装。该马甲被用作诸如矶钓时穿着的救生衣,但也可以用于堤钓或船钓等场合。此外,下述说明中的上、下、左、右指的是图的上、下、左、右。
上述马甲具有前身1以及与该前身1的左右两端相连的后身2,由它们构成上装本体。制作后身2的布料的大部分(也可以是局部)尤其优选采用透气性好的网眼状布料,以确保后身2良好的透气性,不过,也可以采用不透气的布料制作后身2。上述前身1包括左前身1A和右前身1B,左前身1A内具有浮力部件3,在右前身1B内具有浮力部件4。在左前身1A和右前身1B上靠前身左右方向中部一侧设置有用于穿脱马甲的滑动拉链5,通过拉开或拉合该滑动拉链5,穿用者能将马甲穿在身上或从身上脱下马甲,不过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来实现马甲穿脱。换言之,可以采用以滑动拉链5来穿脱马甲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开闭机构实现马甲的穿脱。此外,也可以是不设置这些部件的结构,即,该马甲还可以是套头背心。
上述配置在左侧的前身1A中的浮力材料3和配置在右侧的前身1B中的浮力部件4,如不考虑它们彼此间左右对称的话,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它们也可以是左右不同的形状。
如图1~图3所示,浮力部件3和浮力部件4均由多个部件构成,图中,它们都是由4个部件构成的。具体而言,浮力部件3由第1部件3A、第2部件3B、第3部件3C以及第4部件3D构成,浮力部件4由第1部件4A、第2部件4B、第3部件4C以及第4部件4D构成;其中,第1部件3A和第1部件4A位于前身的中部,即,位于与左右前身的对接部相邻的胸部和腹部处;第2部件3B和第2部件4B位于上述第1部件3A和第1部件4A的远离左右前身的对接部的那一侧,且其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小于上述第1部件3A、4A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尺寸;第3部件3C和第3部件4C位于上述第2部件3B和第2部件4B的远离前身对接部的那一侧,在结构上,其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稍小于第2部件3B、4B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第4部件3D和第4部件4D位于第1部件3A和第1部件4A的上部,即肩部。如上所述,浮力部件3和浮力部件4均被分割为4个部分,其优点在于,上装易于在各分割部位上产生弯曲,可使上装更加贴身,不过,也可以使第4部件3D和第1部件3A一体化、第4部件4D和第1部件4A一体化,并且第2部件3B和第3部件3C一体化、第2部件4B和第3部件4C一体化,使浮力部件3和浮力部件4均由两个部件构成;或者,使第2部件3B与第3部件3C一体化、第2部件4B与第3部件4C一体化,使浮力部件3和浮力部件4均由3个部件构成;或者,可以使浮力部件3和浮力部件4均由5个部件构成;还可以根据情况,使浮力部件3和浮力部件4均由1个部件构成。此外,还可以省略上述第4部件3D和/或第4部件4D。
上述左前身1A的4个浮力部件3A~3D以及右前身1B的4个浮力部件4A~4D包含厚度较厚的较厚部件以及厚度薄于较厚部件的较薄部件。换言之,上述第1部件3A、4A位于马甲的中央部分,靠近上述前身1的对接部,并且,它们由上述较厚部件构成。此外,上述第2部件3B、4B以及第4部件3D、4D由上述较薄部件构成,不过,它们也可以由较厚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图3所示的第1部件4A为较厚部件,其厚度D1的尺寸最大(例如35mm),第2部件4B为较薄部件,其厚度D2的尺寸比第1部件4A的厚度D 1小(例如25mm),第3部件4C为第2较薄部件,其的厚度D3的尺寸比第2部件4B的厚度D2小(例如20mm),第4部件4D为第3较薄部件,其厚度的尺寸比第1部件4A的厚度D1小、但比第2部件4B的厚度D2大(例如30mm),不过,这些部件并不限于这样的尺寸。如此,使体积最大的第1部件3A、4A最厚,这样,能够增大第1部件3A、4A的浮力。本发明中,其它部件的厚度均小于第1部件3A、4A的厚度,均为较薄部件,不过,也可以使第1部件3A、4A和第4部件3D、4D厚度相同,均为较厚部件。总之,只要至少位于左右两端的部件为较薄部件,则第1部件3A、4A以外的其它部件是什么样的厚度都无所谓。图3中,为了使尺寸关系更为明显,以大于实际厚度差的厚度尺寸差来图示3个部件4A、4B、4C。
如图2、图4所示,上述第1部件3A和第1部件4A均由在上下方向上长的长条形部件构成,就该第1部件3A而言,下部3b的左右宽度尺寸W1小于上部3a的左右宽度尺寸W3,就第1部件4A而言,下部4b的左右宽度尺寸W2小于上部4a的左右宽度尺寸W4。与第1部件3A或第1部件4A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均一宽度相比,或是与下部左右宽度大于上部左右宽度的结构相比,上述结构的优点在于,当穿用者向前弯腰时,能够使第1部件3A和第1部件4A在前后方向上弯曲,使上装能够贴身。
上述第1部件3A上,在左、右两端中远离左右前身的对接部一侧的侧端的下部具有倾斜部3K,在第1部件4A上,在左、右两端中远离左右前身的对接部一侧的侧端的下部具有倾斜部4K,且该倾斜部3K、4K上越靠下端的位置越与上述对接部接近,由此,该第1部件3A和第1部件4A均为尖头形状。上述倾斜部3K和倾斜部4K均为向上述对接部一侧弯曲的弯曲部,不过,其也可以呈直线形状。图2、图4中,由一个部件同时构成第1部件3A的上部3a和下部3b,并且由一个部件同时构成第1部件4A的上部4a和下部4b,不过,也可以如图12所示,采用上下分离的上部件3a、下部件3b构成第1部件3A,以上下分离的上部件4a、下部件4b构成第1部件4A。此外,图12中,下侧部件3b、4b、第2部件3B、4B以及第3部件3C、4C,各自的左右两端面平行或大体平行,换言之,在上下方向上,各部件左右宽度相等或大体相等。图12所示的结构中,则上述上侧部件3a、4a与下侧部件3b、4b为彼此厚度相同的较厚部件,其它部件为厚度薄于较厚部分的较薄部件。
上述第1部件3A和第1部件4A的左右两端中,靠近左右前身对接部一侧的侧端3S和侧端4S为上下笔直或大体上下笔直延伸的直线部,其优点在于,在配置第1部件3A和第1部件4A时,它们与左右前身的对接部之间不会形成无用空间。不过,也可以使第1部件3A和第1部件4A上,靠近左右前身的对接部一侧的侧端3S的下侧和侧端4S的下侧为倾斜部,使侧端3S的下侧以及侧端4S的下侧具有上述对接部远离的形状,呈越靠下端处越与前身对接部远离的弯曲形状或直线形状,不过,侧端3S、4S下侧也可以是上下笔直延伸的。此外,第1部件3A的上端3d和第1部件4A的上端4d为其上越靠下的部位越接近上述对接部的倾斜部,不过,该上端3d、4d也可以是水平部。此外,第1部件3A、4A上部的、远离左右前身的对接部远离一侧的侧端3e、4e为弯曲部,该弯曲部3e、4e上越靠下的部位越远离左右前身的对接部,且该弯曲部的弯曲圆弧整体呈向前身对接部侧鼓出的形状,不过,该侧端3e、4e也可以是沿上下方向笔直延伸的直线部。
如上所述,在第1部件3A上,在远离上述左右前身的对接部一侧的侧端的下侧具有倾斜部3K,在第1部件4A上,在远离上述对接部一侧的侧端的下侧具有倾斜部4K,由此,使该下侧向前身对接部接近,使位于上述第1部件3A侧方的第2部件3B与第1部件3A的上部3a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叠,使位于上述第1部件4A侧方的第2部件4B与第1部件4A的上部4a间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叠。此外,在上述第2部件3B和第2部件4B的左右两侧端中,在靠上述第1部件3A、4A一侧的侧端上具有倾斜部3f、4f,该倾斜部3f、4f上越靠下端的部位越接近第1部件3A、4A,不过,该侧端也可以采用上下笔直的直线部。通过以向左右前身的对接部侧鼓出的弯曲部构成上述倾斜部3f、4f,可使得该倾斜部3f与上述第1部件3A的倾斜部3K间间隙、以及倾斜部4f与上述第1部件4A的倾斜部4K间间隙尽可能地小,不过,该倾斜部3f、4f也可为直线部。
在上述第2部件3B的靠第3部件3C一侧的侧端上,具有直线状(也可以是弯曲状)的倾斜部3g;在第2部件4B的靠第3部件4C一侧的侧端上,具有直线状(也可以是弯曲状)的倾斜部4g,且该倾斜部3g、4g上越靠下端的部位越接近第1部件3A、4A一侧;
在配置在第2部件3B侧方的第3部件3C的靠近第2部件3B一侧的侧端上,具有直线状(也可以是弯曲状)的倾斜部3h;在配置在第2部件4B侧方的第3部件4C的靠近第2部件4B一侧的侧端上,具有直线状(也可以是弯曲状)的倾斜部4h,该倾斜部3h、4h上越靠下端的部位越接近第2部件3B、4B一侧。由此,可以使第2部件3B和第3部件3C间间隙、以及第2部件4B和第3部件4D间间隙尽可能地小,不过,也可以使第2部件3B、4B和第3部件3C、4C彼此间相邻侧端的形状为不同形状。
如上所述,从第1部件3A到第3部件3C,在它们彼此间相互邻接的侧端间,从第1部件3A侧起,依次具有倾斜部3K、3f、3g、3h,同时,从第1部件4A到第3部件4C,在它们彼此间相互邻接的侧端间,从第1侧部件4A侧起,依次具有倾斜部4K、4f、4g、4h;这样的优点在于,当穿用者向前弯腰等时候,不会在左、右部件的各自组成部件的彼此间形成相互顶着的状态,能够顺利地向前弯腰。
上述4个部件,即,第1~第4部件3A~3D或第1~第4部件4A~4D,如图2、图3所示,它们以被区划开的状态收纳在网眼状的收纳袋10中。该收纳袋10由两片网眼状布料10A、10B向内折边、重叠、尔后经缝制制成,呈袋状。然后,在上述第1~第4部件3A~3D以及第1~第4部件4A~4D间,在相邻各部件间,通过两根线13、13将布料10A、10B缝起来,由此,收纳4个部件3A、3B、3C、3D或4个部件4A、4B、4C、4D,并使它们呈彼此间隔开的状态,不过,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收纳这些部件。图中所示的附图标记11表示的是用作卡止件的按扣子扣(或母扣),当将收纳有上述4个部件3A、3B、3C、3D或部件4A、4B、4C、4D的收纳袋10收纳到前身1A内部时,卡止件11可与未图示的用作卡止部的按扣母扣(或子扣)卡止,而将收纳袋10固定在前身1A内部,使收纳袋10不易在前身1A的内部移动,因此,优选设置有该按扣,不过也可以没有该按扣。另外,上述卡止件11设置在布料12上,而布料12被缝在收纳袋10上。
如图5、图6、图10所示,上述后身2上具有7块彼此间分割开的板状浮力构件16~22,这些浮力构件共计7个,包括:第1构件16、左右一对上侧第2构件17、19、左右一对下侧第2构件18、20以及第3构件21、22。其中,第1构件16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体与后身2的沿上下方向的尺寸相等或大体相等,以便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支承后背,同时,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占后身2的一半以上或大体一半以上,并且,上半部分越靠上端的部位其宽度尺寸越小,因而该第1构件16整体上呈船形;左右一对上侧第2构成构件17、19以及左右一对下侧第2构成构件18、20共同构成第2构件,且该上侧第2构成构件17、19分别位于该第1构件16的左右两侧;该下侧第2构成构件18、20也分别位于该第1构件16的左右两侧,且上侧第2构成构件17、19分别配置于下侧第2构成构件18、20的上方。第3构件21、22分别位于上述下侧第2构件18、20的左右方向外侧。不过,该上述后身2也可以由1个或两个或3个或5个浮力构件构成。
如上所述,第1构件16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或大体等于后身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同时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为后身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以上或大体一半以上,因而能够对后背切实地进行支承,另一方面,其他4个构件18、20、21、22能够改变姿势,以适合身体腰身的形状,因此,能够避免构件18、20、21、22在左右方向上突出。此外,与肩部相应且位于上侧的第2构件17、19也能随着穿用者肩膀的动作而改变姿势,使穿用者活动自如。如上所述,左侧第2构件由上下分开的上侧第2构件17以及下侧第2构件18这两个构件构成,右侧第2构件由上下分开的上侧第2构件19以及下侧第2构件20这两个构件构成,不过,也可以由一个构件构成第2构件。
上述浮力构件或由厚度较厚的较厚部件构成,或由厚度薄于较厚构件的较薄部件构成。第1构件16作为位于左右方向中部、对后背提供支承的后背部分,其由上述较厚部件构成。位于左右两端、用作端部的第3构件21、22以及其它构件17、18、19、20,换言之不包括第1构件16在内的其它构件,由较薄部件构成。具体而言,上述第1构件件16的厚度E1大于构成上述左右侧端部的第2构件17、18、19、20的厚度E2。此外,上述上侧第2构件17、19的厚度小于上述下侧第2构件18、20的厚度。此外,上述第3构件21、22的厚度与上述上侧第2构件17、19的厚度相等,小于上述下侧第2构件18、20的厚度。
具体而言,第1构件16的厚度E1为最厚的30mm,上侧第2构件17、19的厚度为20mm,下侧第2构件18、20的厚度为25mm,第3构件21、22的厚度为20mm。不过,这些构件的厚度并不限于这些数值。还可以将上述第1构件16左右分割为多个构件。此外,第1构件16、第2构件17、18、19、20以及第3构件21、22,每个构件上各个部位的厚度相同,不过,也可以使它们的局部具有厚度不同于其它部位的部分(与最厚部分相比,厚度较薄的部分)。此时,以最厚部分的厚度作为该构件的厚度。在图11中,同样为了使尺寸关系更为明确,以大于实际厚度差的厚度尺寸来图示3个部件4A、4B、4C。
如图5所示,上述第1构件16的上侧部分为梯形,即,越靠上端的部位宽度越窄,并且,靠近该第1构件16上侧的左右两侧端的第2构件17、19,其上侧部分17A、19A为越靠上端的部位宽度越小的尖头形状,不过,该第1构件和第2构件17、19的形状还可以是具有单一的左右宽度的形状。
观察具有上述结构的上装时,作为上述前身较厚部件的第1部件3A、4A的厚度(实际为35mm),其厚度比作为上述后身较厚部件的第1构件16的厚度(实际为30mm)大,并且设定使二者的面积大体相等,或者将第1部件3A、4A的面积设定得大于第1构件16的面积,由此,前身的第1部件3A、4A产生的浮力更大。不过,也可以将第1部件3A、3B和第1构件产生的浮力设定得大体相等。
构成上述后身2的衬里24(参照图1)的大部(还可以是全部或是局部)由透气的布料制成,如图10、11所示,后身2上具有由透气布料制成的网眼状的收纳袋25,该收纳袋25上具有收纳部,用于分开收纳上述后背部分的第1构件16、第2构件17~20以及第3构件21、22这7个构件。如图6、图7所示,后身2的面层26上具有透气部,用于从上述衬里24一侧起、透过上述收纳袋25、向作为上述后身2一部分的该面层26侧透气。具体而言,上述结构在图8中也有所表示,即,在上述第1构件16以及第2构件17~20、第3构件21、22所处的整个范围内,在上述面层26上与之相应的部分上(如图所示,从比沿上下方向的中部稍靠上的部分起直到下端、跨越半个面层26的范围),具有一片可透气的网眼状布料27,并由该网眼状布料27构成上述透气部。如图10、11所示,与上述情况相同,通过将两片网眼状布料25A、25B折边、重叠并缝合,制成袋状,从而构成上述收纳袋25。然后,在上述7个浮力构件16~22的相邻部位间,通过线32缝合布料25A、25B,收纳这7个浮力构件16~22并使它们呈彼此间隔开的状态;不过,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收纳方法。图中所示附图标记33表示的是用作卡止件的按钮子扣(或母扣),当将上述7个构件16~22收纳在收纳袋25中,并将收纳袋25放入后身2内时,该卡止件33可与后身2内部的用作卡止部的按扣母扣(或子扣)(未图示)卡合,将收纳袋25固定在后身2内,由此,可使收纳袋25不易在后身2内移动。这是优选结构,不过,也可以没有卡止件33。另外,上述卡止件33设置在布料34上,而布料34缝在收纳袋25上。除上述收纳袋25整体具有透气外,还可以使第1构件16和两个第1构件18、20仅彼此间过渡部分能够透气。
如图6、图9所示,后身2上,具有从表面侧覆盖上述网眼状布料27的表层28,该表层28的上端与上述面层26上与之相应部分相连,即与构成该面层26上部的上侧部分29的下端相连,该表层28左端的下侧部分与构成该面层26下部左端的左侧部分30相连,该表层28右端的下侧部分与构成该面层26下部右端的右侧部分31相连。详细而言,上述表层28的上端部和左右端部的外表面上具有多个子扣(或母扣)形式的的卡止部件(例如按扣)35,在上述上侧部分29的下端内表面以及左侧部分30、右侧部分31的内表面上分别具有母扣(或子扣)形式的被卡止件36,并且该被卡止件36可与上述卡止部件35卡合或被解除卡合,由此,可以通过该卡止部件35和被卡止件36间的卡合,将表层28装在面层26上,或是通过该卡止部件35和被卡止件36间卡合的解除,将表层28从面层26上拆下,不过,也可以是将表层28完全固定在面层26上的结构。上述上侧部分29上,沿左右方向具有三处用于透气的网眼状部件37、38、39,由此,能够提升始于衬里24一侧的透气性。
下面,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后身2的透气性进行说明。如图6、图7所示,透过衬里24进入到后身2内部的热气等,或者如图7所示地穿过第1构件16和与该第1构件16相邻的一侧第2构件18之间的透气部,或者如图7所示地穿过形成在收纳袋25外端(左端或右端)的后身2内的空间40,移动到网眼状部件27的外侧,然后,经由形成在表层28左右两端的开口(间隙)28A、或经由形成在表层28下端和网眼状布料27下端之间的开口(间隙),排出到外部。上述空间40由一对端部部件41、42构成,其中,端部部件41的一端缝在上述网眼状布料27的左端或右端上,端部部件42的一端缝在衬里24的左端或右端上,同时,该端部部件41的另一端和端部部件42的另一端彼此间重叠,然后,通过用于镶边的外缘部件43覆盖该端,并进行缝合,构成后身2的左缘部和右缘部。
如图1所示,上述前身1中左前身1A的上侧部分具有上口袋6,左前身1A下侧部分具有下口袋7。此外,右前身1B的上侧部分具有上口袋8,右前身1B的下侧部分具有下口袋9,不过上口袋6、8的个数和形状均可自由改变。这些口袋6、7、8、9均由滑动拉链开闭,不过也可以采用其他开闭结构。
Claims (5)
1.一种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其特征在于,在上装本体的后身上具有浮力部件;该浮力部件包括相对较厚的较厚部分以及厚度比该较厚部分薄的较薄部分;该浮力部件包括位于该后身左右方向中部的后背部分以及位于该后身左右两端的侧端部;该后背部分用于支承穿用者后背,由上述较厚部分构成;该侧端部由上述较薄部分构成,构成上述浮力部件的上述后背部分和位于该后背部分左右两侧的侧端部由彼此独立的构件形成,并且,由第1构件构成上述后背部分,由第2构件构成上述左、右侧端部,该第1构件的厚度大于第2构件的厚度,
上述第2构件由上侧第2构件、下侧第2构件这两个构件构成,该上侧第2构件与下侧第2构件彼此间上下分离;该上侧第2构件的厚度小于该下侧第2构件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其特征在于,上述浮力部件至少由5个构件构成,还包括设置在上述第2构件的横向侧方的第3构件;上述第2构件的厚度小于上述第1构件的厚度,同时,该第3构件的厚度小于或等于该第2构件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构件的上侧部分越靠上端宽度越小,呈梯形;上述上侧第2构件位于上述第1构件上侧的左侧或右侧,且该上侧第2构件的上侧部分形成为尖头状,越靠上端其宽度越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其特征在于,上装本体的左前身和右前身都具有浮力部件,左前身和右前身上的浮力部件均包括相对较厚的较厚部分以及厚度比该较厚部分薄的较薄部分,并且,该较厚部分比上述较薄部分更靠前身左右方向上的中部;上述前身的较厚部分比上述后身的较厚部分厚。
5.一种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其特征在于,上装本体的左前身和右前身都具有浮力部件;左前身和右前身上的浮力部件均包括相对较厚的较厚部分以及厚度比上述较厚部分薄的较薄部分;浮力部件上,靠上述左右前身的对接部一侧的中央部分由上述较厚部分构成,靠左右两侧的侧端部由上述较薄部分构成,上述左前身和右前身上的浮力部件,至少分别由第1部件和第2部件这两个部件构成,并且,第1部件构成上述中央部分,第2部件构成上述侧端部;上述第1部件的厚度大于上述第2部件的厚度,上述第1部件由上侧第1部件和下侧第1部件构成,上侧第1部件和下侧第1部件彼此间上下分离;该上侧第1部件的厚度小于该下侧第1部件的厚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82197 | 2007-07-11 | ||
JP2007182197 | 2007-07-11 | ||
JP2007182197A JP5095282B2 (ja) | 2007-07-11 | 2007-07-11 | 浮力材付き釣り用上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42935A CN101342935A (zh) | 2009-01-14 |
CN101342935B true CN101342935B (zh) | 2013-07-10 |
Family
ID=40245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37711 Active CN101342935B (zh) | 2007-07-11 | 2008-07-11 | 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95282B2 (zh) |
CN (1) | CN10134293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49709A (zh) * | 2011-08-31 | 2012-02-15 | 无锡市骑安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御寒救生衣 |
WO2013176323A1 (ko) * | 2012-05-25 | 2013-11-28 | 충남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피부 무변형선을 이용한 부력복 및 부력복 제작방법 |
CN104340345B (zh) | 2013-07-31 | 2017-04-12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救生背心及其浮力材 |
CN114633858A (zh) * | 2022-03-14 | 2022-06-17 | 浙江科技学院 | 一种游泳用智能可穿戴救生服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366344A (en) * | 1918-08-16 | 1921-01-25 | G H Masten Co Inc | Life-preserver |
US2389735A (en) * | 1944-03-15 | 1945-11-27 | Morner Hans George | Lifesaving jacket |
FR1039318A (fr) * | 1951-07-03 | 1953-10-06 | Poplin Sa Des Ets | Gilet de sauvetage |
GB1057298A (en) * | 1964-08-11 | 1967-02-01 | Quadrant Sailing Ltd | Buoyancy garment |
US3449778A (en) * | 1967-09-21 | 1969-06-17 | American Tent Co Inc | Adjustable water safety jacket |
US4047255A (en) * | 1976-05-04 | 1977-09-13 | Kiefer James E | Flotation hiking harness |
US5823839A (en) * | 1997-01-08 | 1998-10-20 | Extrasport, Inc. | Personal flotation device having elastic armhole periphery |
KR20040101176A (ko) * | 2004-11-12 | 2004-12-02 | 이해숙 | 구명조끼용 부력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226564A (en) * | 1937-10-08 | 1940-12-31 | Rubatex Products Inc | Life preserver |
JPS4526424Y1 (zh) * | 1966-12-09 | 1970-10-15 | ||
JPS591034Y2 (ja) * | 1978-03-16 | 1984-01-12 | 東レ株式会社 | フロ−テイングジヤケツト |
JPS63181594U (zh) * | 1987-05-18 | 1988-11-24 | ||
JP2001207311A (ja) * | 2000-01-26 | 2001-08-03 | Shimano Inc | 浮力材付き衣服 |
JP4355427B2 (ja) * | 2000-06-09 | 2009-11-0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浮力材、浮力材付き着用物、及び浮力材付き釣り用ケース |
JP2002012189A (ja) * | 2000-06-28 | 2002-01-15 | Daiwa Seiko Inc | 釣 服 |
-
2007
- 2007-07-11 JP JP2007182197A patent/JP5095282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7-11 CN CN 200810137711 patent/CN1013429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366344A (en) * | 1918-08-16 | 1921-01-25 | G H Masten Co Inc | Life-preserver |
US2389735A (en) * | 1944-03-15 | 1945-11-27 | Morner Hans George | Lifesaving jacket |
FR1039318A (fr) * | 1951-07-03 | 1953-10-06 | Poplin Sa Des Ets | Gilet de sauvetage |
GB1057298A (en) * | 1964-08-11 | 1967-02-01 | Quadrant Sailing Ltd | Buoyancy garment |
US3449778A (en) * | 1967-09-21 | 1969-06-17 | American Tent Co Inc | Adjustable water safety jacket |
US4047255A (en) * | 1976-05-04 | 1977-09-13 | Kiefer James E | Flotation hiking harness |
US5823839A (en) * | 1997-01-08 | 1998-10-20 | Extrasport, Inc. | Personal flotation device having elastic armhole periphery |
KR20040101176A (ko) * | 2004-11-12 | 2004-12-02 | 이해숙 | 구명조끼용 부력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42935A (zh) | 2009-01-14 |
JP2009019299A (ja) | 2009-01-29 |
JP5095282B2 (ja) | 2012-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42935B (zh) | 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 | |
CN101342936A (zh) | 具有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衣 | |
CN101342024A (zh) | 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 | |
US3154800A (en) | Life saving waders | |
CN101190047A (zh) | 钓鱼用上装的口袋构造 | |
CN101336753B (zh) | 胸罩 | |
CN101204254B (zh) | 具有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装的口袋构造 | |
JP6751598B2 (ja) | 浮力材付き釣り用上着 | |
JP5572401B2 (ja) | 浮力材付き釣り用上着 | |
CN101209132B (zh) | 具有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衣 | |
CN1895109B (zh) | 衣服 | |
KR20080044161A (ko) | 낚시용 상의의 포켓 구조 | |
CN101624090B (zh) | 带浮力部件的钓鱼用上衣 | |
JP5826689B2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ベスト | |
JP3158729U (ja) | 船上着 | |
JP5281621B2 (ja) | カップ付き衣類 | |
WO2018154715A1 (ja) | リュックサック | |
JP3213890U (ja) | マタニティ用ボトムス | |
US20230276866A1 (en) | Floating Swimwear | |
CN210929661U (zh) | 一种女士泳衣塑形美体网 | |
JP6087654B2 (ja) | 釣用パンツ | |
JP2006176925A (ja) | 浮力材を有するベスト | |
WO2022214729A1 (es) | Traje de baño reversible y desmontable | |
RU58301U1 (ru) | Жилет | |
JP2017179679A (ja) | 上衣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