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8753A - 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8753A
CN101338753A CNA2008100300655A CN200810030065A CN101338753A CN 101338753 A CN101338753 A CN 101338753A CN A2008100300655 A CNA2008100300655 A CN A2008100300655A CN 200810030065 A CN200810030065 A CN 200810030065A CN 101338753 A CN101338753 A CN 1013387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pressurized gas
loop
liquid coolant
compress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300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波
小津政雄
杨泾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81003006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387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1338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87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包括设置在压缩机内的压缩腔,其压缩机外设置有高压气体回路,该高压气体回路一端与压缩机或系统的高压侧相连通,另一端与压缩腔相通。高压气体回路中设置有气体流量调节阀。高压气体回路与连接在系统的冷凝器和膨胀阀之间的液体冷媒回路相连通,高压气体回路和/或液体冷媒回路中设置有实现高压气体回路单独连通、液体冷媒回路单独连通、或高压气体回路和液体冷媒回路同时连通的控制阀。本发明通过将壳体内部的高压气体注入到汽缸的压缩腔中,使压缩机排气温度和压力急速上升,改善暖房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当外界气温低时,在启动、运行和除霜等条件下,暖房启动时间和除霜运行时间都可以大幅度缩短。

Description

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缩机,特别是一种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的暖房运行中有下列根本性的课题:当外界气温在0℃以下的低气温时,暖房的启动速度很慢,室内机吹出的空气温度也比较低,制热量小直接导致室温不能上升等问题;另外,在除霜运行中,暖房功能停止,而且是长时间的停止;在通常条件的运行中,经常出现制热量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稳固、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暖房启动时间和除霜运行时间大幅度缩短的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压缩机内的压缩腔,其特征是压缩机外设置有高压气体回路,该高压气体回路一端与压缩机或系统的高压侧相连通,另一端与压缩腔相通。
所述高压气体回路中设置有气体流量调节阀;压缩机包裹在隔热层内。
所述高压气体回路与连接在系统的冷凝器和膨胀阀之间的液体冷媒回路相连通,高压气体回路和/或液体冷媒回路中设置有实现高压气体回路单独连通、液体冷媒回路单独连通、或高压气体回路和液体冷媒回路同时连通的控制阀。
所述控制阀为三通阀,三通阀第一端与高压气体回路相连通,第二端与液体冷媒回路相连通,毛细管串接在液体冷媒回路中,第三端通过注入管与压缩腔相连通;
或者,控制阀为二通阀和单向阀,二通阀设置在高压气体回路中,单向阀设置在液体冷媒回路中,毛细管串接在液体冷媒回路中,高压气体回路末端和液体冷媒回路末端汇集后与注入管相连通,注入管与压缩腔相连通;
或者,控制阀为第一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流量调节阀,第一流量调节阀设置在高压气体回路中,第二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液体冷媒回路中,毛细管串接在液体冷媒回路中,高压气体回路末端和液体冷媒回路末端汇集后与注入管相连通,注入管与压缩腔相连通;
或者,控制阀为气体流量调节阀、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气体流量调节阀设置在高压气体回路中,膨胀阀两侧分别与液体冷媒回路相通,其一侧依次与第一单向阀、第一毛细管和液体冷媒回路相通,另一侧依次与第二单向阀、第二毛细管和液体冷媒回路相通。
所述压缩机内的压缩腔设置在主轴承和副轴承之间,主轴承上设置有横孔,横孔前端设置有与压缩腔相通的注入孔,高压气体回路另一端通过注入管插入横孔内。
所述压缩机为双缸压缩机,该双缸压缩机的二个气缸之间的中隔板上穿设有注入管,该注入管通过注入孔与第一压缩腔和/或第二压缩腔相通,
或者,压缩机为涡旋式压缩机,在由静涡旋盘和动涡旋盘组成的气缸中设置有注入孔,注入管与注入孔相连通。
一种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将压缩机或系统的高压气体通过高压气体回路注入到压缩机的压缩腔中,促使排气温度上升。
所述高压气体回路中设置有流量调节阀,其根据压缩机或系统中的温度信息装置所反馈的信息,控制高压气体回路中流体的流量。
所述高压气体回路与连接在系统的冷凝器和膨胀阀之间的液体冷媒回路相连通,从而具有三个不同的回路切换方案:单独使用高压气体回路、单独使用液体冷媒回路、和高压气体回路与液体冷媒回路同时使用。
所述高压气体回路和/或液体冷媒回路与压缩机中的一个压缩腔相通,或与压缩机中的二个压缩腔之间的中隔板相通,再通过中隔板与一个或二个压缩腔相通。
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旋转式压缩机和涡旋式压缩机。
本发明提供了在壳体内部压力为高背压的压缩机中,通过将壳体内部的高压气体注入到汽缸的压缩腔中,使压缩机排气温度和压力急速上升的技术,通过稳定运行时切换,为液体冷媒注入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并且可以改善暖房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其结果解决了目前空调系统的暖房循环中的本质课题,取得下述效果:1)当外界气温低时,在启动、运行和除霜等条件下,暖房启动时间和除霜运行时间都可以大幅度缩短,可以促进油的粘度恢复和热交换器的功能恢复;2)在室温上升的稳定过程中,通过注入液体冷媒,可以提高暖房的工作能力和改善系统效率;3)压缩机排气温度可以维持在适当范围内,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4)本发明可以广泛运用于旋转式压缩机和涡旋压缩机等压缩机中;5)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合理,和作为辅助制热装置,设置电加热丝的空调器相比具有制造成本便宜,安全系数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旋转式压缩机的冷暖空调器的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旋转式压缩机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腔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T-T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用莫里尔线表示高压气体注入后的莫里尔线图。
图6为采用三通阀的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用莫里尔线表示液体冷媒注入后的莫里尔线图。
图8为三通阀的替代设计,采用一个二通阀和一个单向阀的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为高压气体回路和液体冷媒回路上分别采用控制阀的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暖房时间和室内空气温度关系图。
图11为膨胀阀两侧分别采用单向阀与液体冷媒回路相连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运用在双缸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旋转式压缩机,2为壳体,3为排气管,4为四通阀,5为室内热交换器,6为膨胀阀,7为室外热交换器,8为吸入管,11为高压气体回路,12为气体调节阀,12.1为第一流量调节阀,12.2为第二流量调节阀,12.3为二通阀,13为隔热层,21为压缩组件,22为电机组件,23为汽缸,23.1为第一汽缸,23.2为第二汽缸,24为活塞,25为主轴承,26为副轴承,27为偏心曲轴,28为滑片,31为排气消声器,32为定子,33为电机线圈,34为转子,35为油,36为上部空腔,37为下部空腔,41为横孔,42为注入管,43为压缩腔,43.1为第一压缩腔,43.2为第二压缩腔,44为注入孔,45为吸入孔,51为三通阀,52为液体冷媒回路,53为毛细管,53.1为第一毛细管,53.2为第二毛细管,54为单向阀,54.1为第一单向阀,54.2为第二单向阀,55为中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为采用旋转式压缩机1的冷暖空调器的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压缩机1的壳体2的上端配置的排气管3通过四通阀4连接室内热交换器5的入口。室内热交换器5的出口通过膨胀阀6连接室外热交换器7的入口。室外热交换器7的出口通过四通阀4和压缩机1的吸入管8连接。通常情况下,在配置旋转式压缩机的系统中,室外热交换器7和吸入管8之间要设置储液器(图略),而且,暖房系统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为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7为蒸发器。
另一方面,压缩机1在壳体2的外部侧面设置有高压气体回路11,高压气体回路11和壳体上部及壳体下部分别连接。高压气体回路11中间安装了气体调节阀12,气体调节阀12可以使用开关旁通管回路的二通阀或者可自动调节回路中冷媒流量的电磁阀等。
整个壳体2采用隔热层13包裹,可以防止压缩机壳体散热,隔热层采用隔热棉防热材料。如后所述,其可以起到提高制热性能的作用。但是,通过将压缩机配置在隔热的密封腔中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参见图2,为旋转式压缩机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壳体2的内部,压缩组件21和电机组件22固定在壳体内壁。压缩组件21由汽缸23、活塞24、主轴承25、副轴承26、偏心曲轴27和滑片28等组成。主轴承25的上部平面安装了排气消声器31。排气消声器31具有缓和在汽缸23被压缩后从主轴承25排出的高压冷媒气体(下称高压气体)的气流脉动的作用。另外,冷媒气体通过壳体外部的吸入管8进入气缸压缩腔43内。电机组件22由定子32、定子内部的电机线圈33、定子内部的固定在偏心曲轴27上的转子34构成。另外,壳体下部封入油35。
在电机组件22的上部与壳体之间形成的空腔为上部空腔36。电机组件22的下部和压缩组件21之间形成的空腔为下部空腔37。高压气体回路11的通过上部空腔36,与插入主轴承25上的横孔41的注入管42连接。横孔41的前端设置有向汽缸的压缩腔43注入冷媒的注入孔44。
参见图3-图4,为汽缸的压缩腔43的局部剖视和T-T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向汽缸的压缩腔43注入冷媒的注入孔44,由活塞24端面开启关闭决定该注入孔的大小和位置。具体设计方案是:通过偏心曲轴27按顺时针方向转动,驱动活塞24的外圆面通过汽缸的吸入孔45后,注入孔44开始开启,汽缸的压缩腔43的压力到达吐出压力前,注入孔44关闭。按这种方案设计的注入孔44的开关位置,使得从注入孔44注入汽缸的压缩腔43的高压气体就不会泄漏到吸入孔45中,可以防止制冷量的损失。汽缸的压缩腔43产生的过压缩气体也不会逆流进入注入孔44中,从而可以防止其发生再膨胀损失。
在暖房运行中,从吸入管8吸入的低温低压冷媒在汽缸的压缩腔43内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冷媒进入排气消声器31。之后,流进下部空腔37的高压冷媒通过电机线圈32的内部和定子32的间隙到达上部空腔36。在这里,电机的温度比从汽缸的压缩腔43排出的高压气体温度通常高10~30℃左右。特别是由于电机效率损失的热影响,电机线圈32的温度最高。因此,高压气体从下部空腔37通过上部空腔36时,和电机进行热交换,所以高压气体温度上升而电机温度下降。
升温后到达上部空腔36的高压气体到达排气管3。因为上部空腔36或排气管3排出的气体温度在压缩机或者整个系统中是最高的,所以下面的说明中将“排气温度”定义为从排气管3出来时的排气温度。
从排气管3出来的高压气体通过四通阀4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中。这时,高压气体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成为冷凝冷媒。冷凝冷媒通过膨胀阀6减压后成为低压冷媒,进一步在室外热交换器7进行蒸发,并从室外空气吸热。吸热后的低压冷媒再次通过四通阀4回到压缩机的吸入管8中。
在这种状态的暖房循环系统启动后,室内热交换器5的温度升高所需要的时间是根本问题,特别是在室外温度为0℃以下的气候条件下,室外热交换器7从室外空气吸收的热量相当小,暖房的工作能力极度降低。由于室外热交换器7的吸热不足,回到压缩机吸入管8中的冷媒蒸发不完全,导致冷媒气液混合变成湿润的气体,并且其压力也比较低。并且,这种系统不运行放置30分钟或1小时以上,压缩机的温度就同室外温度一样低。
在这种条件下启动压缩机时,从汽缸的压缩腔43排出的气体压力和温度都很低,压缩机本身温度也很低,因此供提高室内温度的热源完全不足,从而暖房功能相当不充分。但是暖房系统中,随着室内温度上升,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排气温度逐渐变高,所以30分钟或1小时后,才能改善暖房功能的不足。在排气压力低的条件下,电机输出功率较小,电机线圈33和电机的整体温度也低。因此,从汽缸的压缩腔43排出的气体不能充分加热就从排气管3排出。
为了解决这种暖房系统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启动后数十分钟的制热能力不足、室内热交换器出风温度低的问题,本文提供的技术,实现了大幅度提高从排气管3排出高压气体的压力和温度。如下所述,就是将壳体内上部空腔的高压气体注入汽缸的压缩腔43,即为高压气体注入方式。
图1中,压缩机启动前或启动后,迅速打开气体调节阀12,壳体内的高压侧气体就会通过高压气体回路11流入注入管42,从注入孔44流入汽缸的压缩腔43,汽缸的压缩腔43从吸入管8吸入低压气体,高压侧气体和低压气体混合,高压侧气体的注入相应地增加了被压缩的气体量,因此,汽缸的压缩腔43的排量会大幅增加。
另外,高压侧气体和吸入的低压气体混合会导致吸入气体过热,而且压力上升,其结果从汽缸的压缩腔43排出的气体温度和压力都会上升。通过汽缸的压缩腔→壳体→汽缸的压缩腔→壳体的气体进行循环,就建立高压气体循环体系。该高压气体循环反复进行,从汽缸的压缩腔排出的气体温度和压力会变高,电机出力也会增大,电机发热量会增加,而且是加速增加,其结果是短时间内从排气管3排出的高压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会变高,室内热交换器5的发热量和出风温度也可以迅速地提高改善。
注入汽缸的压缩腔43的高压气体量主要由注入孔44的大小和气体调节阀12的开度来决定的。而气体调节阀12的开度可以根据压缩机的排气管3、室内热交换器5的温度、室内或室外空气温度等信息进行自动控制,也可以象二通阀那样进行简单的开和关,来进行控制注入气体量。因此,通过控制注入气体量,就可以防止压缩机过热。当室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后,气体调节阀12全闭,成为通常的暖房系统,可以维持室内温度。如果需要降低室内温度,可以控制气体调节阀12或者如后述通过注入液体冷媒,恢复室内温度。如果注入汽缸的压缩腔43的高压气体漏进汽缸吸入孔45,那么在室内外热交换器循环的冷媒量就会减小,暖房的能力和效率就会降低。
以上说明都是从壳体2的上部空腔36注入高压气体,但是,从下部空腔37注入气体或从系统侧注入高压气体,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其中,隔热层13具有防止压缩机壳体2的散热损失,和降低暖房的工作能力损失的效果。
参见图5,为用莫里尔线图表示上述高压气体注入后的效果图。注入气体时,气体注入量为gh,压缩中的气体温度由Tco提高到Tc1,汽缸的压缩腔的气体量相应增加gh,变成G+gh,其中的G为在暖房系统循环的原始冷媒量。因此,压缩机
Figure A20081003006500091
相应增加gh x Δi,其中的Δi为压缩气体焓差。而且,排气温度从Td0上升到Td1,排气压力和吸入压力分别从Pd0增加到Pd1、从Ps0增加Ps1,其结果是排气温度上升、排气压力也变高,因此室内热交换器5的换热量也会大幅度改善。
暖房系统中需要频繁对室外热交换器7除霜。除霜运行中,暖房功能停止将引起室温降低,以及由于吸入液体冷媒会带来压缩机故障等问题,采用本技术方案后,可以在除霜前提高压缩机温度,接着再开始除霜,然后在除霜中和除霜后也将高压气体注入汽缸的压缩腔43,其结果是除霜时间和暖房启动时间都可以大幅缩短,由此可以看出,使用本文提供技术方案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改善,并且效果明显。
除霜运行中的压缩机故障发生率最高,其原因是因为从室外热交换器7有大量的液体冷媒回到压缩机,导致压缩机温度降低,冷媒溶入油中,油的粘度也会降低。本文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除霜中和除霜后都注入高压气体,油和压缩机都可以维持高温,预防产生上述问题。并且,也防止了冷媒在油中的溶解,在改善暖房系统循环时,也解决了冷媒不足而导致热交换器性能降低的技术问题。
参见图6,为择一切换选择高压气体的注入模式或液体冷媒的注入模式。安装在注入管42上的三通阀51连接了高压气体回路11和液体冷媒回路52。液体冷媒回路52的另一端连接在室内热交换器5和膨胀阀6之间,该连接位置存在冷凝冷媒,其压力和压缩机壳体内的压力几乎等同,因此,液体冷媒回路52的中间可以连接毛细管53来调整注入汽缸的压缩腔43的液体冷媒量。
在暖房系统中,压缩机启动的同时,将三通阀51切换到高压气体的注入模式,如前所述可以使暖房运行尽快启动。之后,当室温接近设定值时,在电机线圈33温度或者排气温度过度变高之前,通过三通阀51切换为液体冷媒回路52,即切换为液体冷媒的注入模式。该液体冷媒的注入方式是压缩机有隔热层时所需要的技术,因为压缩机由于有隔热层阻碍放热,所以室温高时有过热的危险,通过注入液体冷媒使得压缩机温度、线圈温度和排气温度都可以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图7为注入液体冷媒的莫里尔线图,通过注入液体冷媒在汽缸的压缩腔中,压缩中的气体温度从Tco降低到Tc1,其排气温度也相应从Td0降低到Td1,即和无隔热层13的压缩机排气温度相同。例如,以Pi为液体冷媒的注入压力,液体冷媒注入量为gi,汽缸的压缩腔的气体量为G+gi,那么室内热交换器5的循环冷媒量也是G+gi。因此,暖房的工作能力相应增加gi的部分。
换言之,可以这样理解,由于隔热层13的设置,从压缩机壳体散发的热量减少部分相应的会成为室内热交换器5的增加部分。因此,图6所示的设计方案中由于高压气体注入,不光可以加快暖房运行的启动,还可以通过液体冷媒的注入提高稳定运行时暖房的工作能力和效率,防止压缩机过热。
参见图8,为三通阀的替代设计,将高压气体回路11的气体调节阀12改为二通阀,在液体冷媒回路52中采用单向阀54的设计方案。
参见图9,在高压气体回路11和液体冷媒回路52中不采用三通阀,而独立使用控制阀,高压气体注入和液体冷媒注入可以自由独立地进行控制。而且,还可以同时注入高压气体和液体冷媒控制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参见图9,为采用图8中的控制方案的一个例子。首先,在压缩机启动的同时,高压气体回路全开加速暖房的启动。其后,室内温度上升接近设定温度时,控制高压气体回路的开关以控制室内温度。如果该阶段中压缩机出现过热时,可如图所示,同时打开高压气体回路和液体冷媒回路,控制压缩机温度。最后,高压气体回路阀全闭,并打开液体冷媒回路,如前述所述,该系统的暖房的工作能力也会变高,所以为了维持设定温度,可以对液体冷媒回路阀进行开关控制。
在图6、图8和图9所示暖房循环中,切换为冷房循环时,液体冷媒回路52为低压侧,所以不能注入液体冷媒。但是,如图11所示,在膨胀阀6的两侧如果连接液体冷媒回路,冷房循环也可能注入液体冷媒。其中,53.1为第一毛细管,53.2为第二毛细管,54.1为第一单向阀,54.2为第二单向阀。
高压气体注入时,尽量将大量的气体注入汽缸的压缩腔,另一方面,液体冷媒注入时,液体冷媒的注入量gi通常为系统的冷媒循环量G的10%以下。因此,汽缸的压缩腔43中注入孔44的大小,以及注入孔开关角度一定要区分高压气体注入和液体冷媒注入,建议此时可以区分注入孔的配置数目和位置。
参见图12,在双缸旋转式压缩机中注入高压气体的时候,向二个汽缸同时注入,暖房的启动速度会加快。作为二个汽缸中注入高压气体的方法,可以在第一个汽缸23.1和第二气缸23.2之间的中隔板55中配置注入管42、设置1个注入孔44、分别对汽缸的第一压缩腔43.1和第二压缩腔43.2注入高压气体。在设置变频电机控制转速的压缩机中,暖房循环系统启动时,压缩机转速会增快暖房的启动。特别是室外温度为低温时,压缩机的转速可以到达规定值的上限。这时如果应用本文提供的技术方案就是上策。比如,通过综合应用压缩机转速控制和高压气体注入控制,暖房的启动时间和除霜时间就可以进一步缩短。另外,本技术方案对压缩机的运行可靠性也是有利的。在设置二台以上的压缩机的空调系统中,至少在其中一台的压缩机的压缩腔应用了本技术方案,同样也可以缩短暖房的启动时间和除霜时间。
以上对本文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旋转式压缩机的应用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当在壳体内压为高背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采用本技术方案时,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首先在涡旋式压缩机中由静涡旋盘和动涡旋盘组成的汽缸的压缩腔中设计注入孔,然后将高压气体注入到压缩腔就可以了,这种设计方案比旋转式压缩机的设计方案更为容易。另外,在汽缸的压缩腔中压缩压力低的行程位置设置注入孔,暖房的启动时间会进一步缩短。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外界气温低或除霜运行中,向压缩机的汽缸中注入高压气体冷媒使压缩机的排气急速升温。其结果是大幅缩短了暖房的启动时间和除霜运行时间。在通常条件下,将液体冷媒注入压缩机的汽缸中,不用牺牲系统的效率就可以提高制热量。另外,控制高压气体冷媒或者液体冷媒的注入量将压缩机的排气温度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压缩机内的压缩腔,其特征是压缩机外设置有高压气体回路(11),该高压气体回路一端与压缩机或系统的高压侧相连通,另一端与压缩腔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高压气体回路中设置有气体流量调节阀(12);压缩机包裹在隔热层(13)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高压气体回路与连接在系统的冷凝器(5)和膨胀阀(6)之间的液体冷媒回路(52)相连通,高压气体回路和/或液体冷媒回路中设置有实现高压气体回路单独连通、液体冷媒回路单独连通、或高压气体回路和液体冷媒回路同时连通的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控制阀为三通阀(51),三通阀第一端与高压气体回路相连通,第二端与液体冷媒回路相连通,毛细管(53)串接在液体冷媒回路中,第三端通过注入管(42)与压缩腔相连通;
或者,控制阀为二通阀(12.3)和单向阀(54),二通阀设置在高压气体回路中,单向阀设置在液体冷媒回路中,毛细管串接在液体冷媒回路中,高压气体回路末端和液体冷媒回路末端汇集后与注入管相连通,注入管与压缩腔相连通;
或者,控制阀为第一流量调节阀(12.1)和第二流量调节阀(12.2),第一流量调节阀设置在高压气体回路中,第二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液体冷媒回路中,毛细管串接在液体冷媒回路中,高压气体回路末端和液体冷媒回路末端汇集后与注入管相连通,注入管与压缩腔相连通;
或者,控制阀为气体流量调节阀(12)、第一单向阀(54.1)和第二单向阀(54.2),气体流量调节阀设置在高压气体回路中,膨胀阀两侧分别与液体冷媒回路相通,其一侧依次与第一单向阀、第一毛细管(53.1)和液体冷媒回路相通,另一侧依次与第二单向阀、第二毛细管(53.2)和液体冷媒回路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压缩机内的压缩腔设置在主轴承(25)和副轴承(26)之间,主轴承上设置有横孔(41),横孔前端设置有与压缩腔(43)相通的注入孔(44),高压气体回路另一端通过注入管(42)插入横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压缩机为双缸压缩机,该双缸压缩机的二个气缸之间的中隔板上穿设有注入管,该注入管通过注入孔与第一压缩腔(43.1)和/或第二压缩腔(43.2)相通,
或者,压缩机为涡旋式压缩机,在由静涡旋盘和动涡旋盘组成的气缸中设置有注入孔,注入管与注入孔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将压缩机或系统的高压气体通过高压气体回路注入到压缩机的压缩腔中,促使排气温度上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高压气体回路中设置有流量调节阀,其根据压缩机或系统中的温度信息装置所反馈的信息,控制高压气体回路中流体的流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高压气体回路与连接在系统的冷凝器和膨胀阀之间的液体冷媒回路相连通,从而具有三个不同的回路切换方案:单独使用高压气体回路、单独使用液体冷媒回路、和高压气体回路与液体冷媒回路同时使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高压气体回路和/或液体冷媒回路与压缩机中的一个压缩腔相通,或与压缩机中的二个压缩腔之间的中隔板相通,再通过中隔板与一个或二个压缩腔相通。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方法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旋转式压缩机和涡旋式压缩机。
CNA2008100300655A 2008-08-03 2008-08-03 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013387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0300655A CN101338753A (zh) 2008-08-03 2008-08-03 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0300655A CN101338753A (zh) 2008-08-03 2008-08-03 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8753A true CN101338753A (zh) 2009-01-07

Family

ID=40212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300655A Pending CN101338753A (zh) 2008-08-03 2008-08-03 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38753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0676A (zh) * 2011-11-30 2012-04-11 朱君 压缩机无延时启动控制装置
CN107062679A (zh) * 2017-04-27 2017-08-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65814A (zh) * 2017-05-27 2017-09-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压缩机制冷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255353A (zh) * 2017-07-28 2017-10-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排气温度检测异常的诊断方法、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0676A (zh) * 2011-11-30 2012-04-11 朱君 压缩机无延时启动控制装置
CN107062679A (zh) * 2017-04-27 2017-08-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65814A (zh) * 2017-05-27 2017-09-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压缩机制冷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165814B (zh) * 2017-05-27 2018-1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压缩机制冷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255353A (zh) * 2017-07-28 2017-10-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排气温度检测异常的诊断方法、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75414B1 (en) Injectible two-staged rotary compressor and heat pump system
CN102022332B (zh) 双缸旋转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US4326868A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utilizing a gaseous refrigerant bypass
EP1669701A2 (en) Cogeneration system
TWI323774B (en) Refrigeration circuit system
CN101568777B (zh) 带有排气至吸气旁路的脉宽调制
EP2578886B1 (en) Scroll compresso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20031141A1 (en) Fluid Machine, and Refrigerant Circuit and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Using the Fluid Machine
JP2009127902A (ja) 冷凍装置及び圧縮機
CN102644596A (zh) 容量控制式旋转压缩机
CN208793221U (zh) 涡旋压缩机及包括该涡旋压缩机的空调系统
CN105757798A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1338753A (zh) 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CN111854216B (zh) 空调系统
CN105698426A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JP4963971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設備機器
EP2716999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KR101694604B1 (ko) 공기 조화기
JP2013044469A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H07101133B2 (ja) 冷媒加熱暖冷房機
KR100441008B1 (ko) 냉난방 공기조화시스템
JP201906613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3617742B2 (ja) スクロールコンプレッサ及び空調装置
JP2012247097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595142B (zh) 用于极寒天气下带喷气增焓回路的二氧化碳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