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3545A -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13545A CN101313545A CNA2006800437445A CN200680043744A CN101313545A CN 101313545 A CN101313545 A CN 101313545A CN A2006800437445 A CNA2006800437445 A CN A2006800437445A CN 200680043744 A CN200680043744 A CN 200680043744A CN 101313545 A CN101313545 A CN 1013135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ding mode
- modulation coding
- transmission data
- mode parameter
- applic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0042—Encod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generation operation, e.g. in order to reduce transmit distortions, jitter, or to improve signal shap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6—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8—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维持接收质量,同时得到吞吐量的提高的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在该无线发送装置中,MCS切换控制单元(102)将所需质量比配置于块的两端部分以外的发送数据中所适用的MCS参数低的MCS参数,适用于配置在块的两端部分的发送数据,CP附加单元(105)将CP附加在块的开头,所述CP为通过以小于最大延迟波的延迟时间的长度,对通过MCS切换控制单元(102)适用了MCS参数的发送数据所构成的块的末端部分进行复制而生成。RF发送单元(106)从天线(107)对在块的开头附加了CP的发送数据进行发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频域均衡单载波传输的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下一代通信系统的上行线路的无线接入方式,正在研究使用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频域均衡单载波传输方式(SC-FDE:SingleCarrier with 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在频域均衡单载波传输方式中,对配置在时间轴方向的数据码元进行单载波发送。
作为频域均衡单载波传输系统,有在非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以下,说明该技术。
在非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传输系统中,将由数据块后端的规定的一部分复制而成的CP附加在数据块开头,而生成信号(参照图1)。所附加的CP的长度被设定为长于以不同的频率同时进行发送的终端之间的传播延迟差以及在多路径传输路径上产生的延迟波。其理由为,当存在超过CP长度的延迟波时,将产生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处理单位即FFT块之间的干扰(以下,称为“IBI(Inter Block Interference:信息组间的干扰)”),导致接收质量恶化。
这样,附加了CP的单载波信号从发送装置发送,并且其直接波和延迟波在传播路径中经合成而到达接收装置。在接收装置中,对接收信号进行定时同步处理,从直接波的块的开头提取一个块长的信号。提取出的信号包含直接波分量、延迟波分量以及接收装置中的噪声分量,该信号为合成了这些分量的信号。提取出的信号经在频率轴上进行波形失真的均衡处理(频域均衡),被解调。
[非专利文献1]Falconer,D.;Ariyavisitakul,S.L.;Benyamin-Seeyar,A.;Eidson,B,“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 for single-carrier broadband wirelesssystems,”Communications Magazine,IEEE,Volume 40,Issue 4,pp58-66,April2002.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非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存在以下的问题,即CP的开销变大,从而降低传输效率。具体而言,在仅以CP减低所设想的IBI时,配合系统所设想的小区半径(服务半径)或传输路径环境,CP长度被设定为充分长,以达到能够忽视IBI的程度。因此,CP的开销变大,降低了传输效率。另一方面,为了抑制传输效率的降低,如果使CP长度变短,则无法忽视IBI,导致接收质量恶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维持接收质量的同时,得到吞吐量的提高的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MCS(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在配置于作为时频变换的处理单位的块上的发送数据中,将MCS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所述MCS参数的所需质量低于表示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所适用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组合的MCS参数的所需质量;编码单元,根据由所述MCS切换控制单元适用的MCS参数,对所述发送数据进行编码;调制单元,根据由所述MCS切换控制单元适用的MCS参数,对所述发送数据进行调制;CP附加单元,将循环前缀附加在所述块的开头,所述循环前缀通过以小于最大延迟波的延迟时间的长度复制所述块的末端部分所生成;以及发送单元,将在所述块的开头附加了循环前缀的发送数据进行发送。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方法具有:MCS切换控制步骤,在配置于作为时频变换的处理单位的块上的发送数据中,将MCS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所述MCS参数的所需质量低于表示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所适用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组合的MCS参数的所需质量;CP附加步骤,将循环前缀附加在所述块的开头,所述循环前缀通过以小于最大延迟波的延迟时间的长度复制由适用了所述MCS参数的发送数据构成的所述块的末端部分所生成;以及发送步骤,将在所述块的开头附加了循环前缀的发送数据进行发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维持接收质量,同时得到吞吐量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CP的生成方法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4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所具有的表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4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频域均衡后的每个码元的SINR(Signal-to-Interference plus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噪声比)的图。
图6是表示在发送MCS值是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的情况下的调制控制信号的生成过程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由图2所示的发送装置生成的发送数据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的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所具有的表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在发送MCS值是16QAM的情况下的调制控制信号的生成过程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由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生成的发送数据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的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所具有的表的一例的图。
图12A是表示发送MCS值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四相相移键控)的频域均衡后的每个码元的SINR的图。
图12B是表示发送MCS值16QAM的频域均衡后的每个码元的SINR的图。
图12C是表示发送MCS值64QAM的频域均衡后的每个码元的SINR的图。
图13A是表示由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生成的发送数据的图。
图13B是表示由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生成的发送数据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的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所具有的表的一例的图。
图15A是表示由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生成的发送数据的图。
图15B是表示由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生成的发送数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该图中,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01对每个以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为代表的时频变换的处理单位,即块的除了两端部分以外的数据部分的发送MCS值所示的调制方式,存储使块的两端部分的码元的调制方式(鲁棒MCS值)和适用鲁棒MCS值的码元数(鲁棒MCS码元数)的关系相关连的表。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01根据来自MCS切换控制单元102的咨询,将鲁棒MCS值和鲁棒MCS码元数输出到MCS切换控制单元102。另外,将在后面论述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01的细节。
MCS切换控制单元102从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01取得与从未图示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单元输出的发送MCS值相对应的鲁棒MCS值和鲁棒MCS码元数。MCS切换控制单元102以基于所取得的码元数和另外取得的块定时信号的定时,将表示QPSK、16QAM和64QAM等调制方式的调制控制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04,将编码率输出到编码单元103。
编码单元103根据从MCS切换控制单元102输出的编码率,对发送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处理,并且将进行了编码的发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4。
调制单元104取得从MCS切换控制单元102输出的调制方式控制信号,根据所取得的调制控制信号所示的调制方式,对从编码单元103输出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处理,从而生成发送码元。发送码元被输出到CP附加单元105。
CP附加单元105通过以小于最大延迟波的延迟时间的长度将块的末端部分进行复制而生成CP,并且将所生成的CP附加在该块的开头,所述块的末端部分是放置了从调制单元104输出的发送码元的部分。附加了CP的信号被输出到RF(Repetition Factor:重复因子)发送单元106。另外,CP长度只要为0以上、并小于最大延迟时间即可,由此易于产生信息组间的干扰(IBI)。
RF发送单元106对从CP附加单元105输出的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和上变频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且将进行了无线发送处理的信号从天线107发送给接收装置200。
图3是表示图2中所示的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01所具有的表的一例的图。如该图所示,使发送MCS值64QAM与鲁棒MCS值16QAM相对应。另外,使发送MCS值16QAM与鲁棒MCS值QPSK相对应。进而,使发送MCS值8PSK和QPSK与鲁棒MCS值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相相移键控)相对应。另外,任何一个发送MCS值都使其开头和末端的鲁棒MCS码元数分别与16码元相对应。这样,使鲁棒MCS值与阶数低于发送MCS值的调制方式相对应。另外,在图3的例子的情况下,块的码元数为32码元以上。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接收装置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该图中,RF接收单元202通过天线201接收从图2中所示的发送装置100发送的信号,并且对所接收的信号进行下变频和A/D变换等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进行了无线接收处理的信号被输出到CP去除单元203。
CP去除单元203基于同步定时,从由RF接收单元202输出的信号中去除CP,并且将去除了CP的信号输出到频域均衡单元204。
频域均衡单元204使用FFT等时频变换处理,将从CP去除单元203输出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并且通过在频率轴上进行均衡(频域均衡),校正失真。进行了频域均衡的信号被变换为时域的信号,并且被输出到解调单元207。
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205存储与图2中所示的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 01所具有的表相同的表,即图3中所示的表。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205根据来自MCS切换控制单元206的咨询,将鲁棒MCS值和鲁棒MCS码元数输出到MCS切换控制单元206。
MCS切换控制单元206从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205取得与从未图示的MAC单元输出的发送MCS值相对应的鲁棒MCS值和鲁棒MCS码元数。MCS切换控制单元206以基于所取得的码元数和另外取得的块定时信号的定时,将表示QPSK、16QAM和64QAM等的调制方式的调制控制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07,将编码率输出到解码单元208。
解调单元207根据从MCS切换控制单元206输出的调制控制信号所示的调制方式,对从频域均衡单元204输出的接收码元进行信号点判定,将判定结果输出到解码单元208。解码单元208进行与从MCS切换控制单元206输出的编码率对应的解码处理(纠错解码处理),从而取得接收数据。
这里,在存在超过CP的延迟波时,频域均衡后的每个码元的SINR(Signal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如图5所示。也就是说,在存在超过CP的延迟波时,产生IBI,从而在受到IBI的影响的块的两端部分,SINR的恶化较重,而在除了块的两端部分以外的中央附近,SINR的恶化较轻。
另外,块的两端部分是指,由于通过设想的路径模型(例如,PA、PB、VA和TU模型)或者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之间的传播延迟差(例如,发送定时控制误差)预先进行评价而获得的IBI,频域均衡后的码元的SINR的恶化衰落的范围(在图5中,以虚线的圆包围的范围)。
接着,说明图2中所示的MCS切换控制单元102的动作。图6是表示在发送MCS值为16QAM的情况下的调制控制信号的生成过程的时序图。另外,假设编码率被设定为任意的固定值。
MCS切换控制单元102由于从MAC单元输出的发送MCS值是16QAM,所以从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01取得发送MCS值与16QAM对应的鲁棒MCS值QPSK以及开头和末端鲁棒MCS码元数16。然后,对从块定时信号上升的时间点开始到相当于开头鲁棒MCS码元数即块开头16码元为止,生成表示鲁棒MCS值的QPSK的调制控制信号。
接着,对适用鲁棒MCS值的两端码元以外的数据部分,生成表示发送MCS值16QAM的调制控制信号,对块末端部分的相当于末端鲁棒MCS码元数的部分,即块末端16码元,生成表示鲁棒MCS值的QPSK的调制控制信号。
另外,块定时信号在表示CP长度的区间下降,而在MCS切换控制单元102中,在该区间停止生成调制控制信号。由此,生成如图7所示的发送数据,能够减低由IBI造成的块的两端部分的接收质量的恶化。另外,时频变换可以适用以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和多速率滤波器组等为代表的变换算法。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通过将CP长度设定为小于多路径的最大延迟时间,使适用于块的两端部分的码元的MCS比适用于块的两端部分以外的码元的MCS更为鲁棒,从而能够增大发送数据区域,能够缓解因将CP长度设定为小于多路径的最大延迟时间而产生的IBI使接收质量恶化,因此能够维持接收质量,同时提高吞吐量。
(实施方式2)
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仅在其功能上与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不同,而在其结构上与其相同,所以援用图2和图4进行说明。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以及MCS切换控制单元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各个装置中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仅对发送装置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的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01所具有的表的一例的图。如该图所示,使发送MCS值64QAM与第一鲁棒MCS值32QAM和第二鲁棒MCS值1 6QAM相对应。另外,使发送MCS值16QAM与第一鲁棒MCS值8PSK和第二鲁棒MCS值QPSK相对应。另外,使发送MCS值8PSK与第一鲁棒MCS值QPSK和第二鲁棒MCS值BPSK相对应。进而,使发送MCS值BPSK与第一鲁棒MCS值BPSK和第二鲁棒MCS值BPSK相对应。
另外,每个发送MCS值的第一和第二鲁棒MCS值码元数都分别为八个码元。这样,使第二鲁棒MCS值与低于或等于第一鲁棒MCS值的阶数的调制方式相对应,而使第一鲁棒MCS值与低于或等于发送MCS值的阶数的调制方式相对应。在此提醒,在图8中所示的各个调制方式的所需SINR之间,存在64QAM>32QAM>16QAM>8PSK>QPSK>BPSK的关系。
接着,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MCS切换控制单元102的动作。图9是表示在发送MCS值是16QAM的情况下的调制控制信号的生成过程的时序图。另外,这里,假设编码率被设定为任意的固定值。
MCS切换控制单元102由于从MAC单元输出的发送MCS值是16QAM,所以从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01取得发送MCS值与16QAM对应的第一鲁棒MCS值8PSK、第二鲁棒MCS值QPSK以及第一和第二鲁棒MCS码元数8。然后,对从块定时信号上升的时间点开始到第二鲁棒MCS码元数即块开头8码元为止,生成表示第二鲁棒MCS值QPSK的调制控制信号。接着,对以从块定时信号上升的时间点开始经过第二鲁棒MCS码元数的时间点为起点,到相当于第一鲁棒MCS码元数即从块开头开始算起第9个码元至第16个码元为止,生成表示第一鲁棒MCS值的8PSK的调制控制信号。
接着,对适用第一和第二鲁棒MCS值的两端码元以外的数据部分,生成表示发送MCS值的16QAM的调制控制信号,对从块末端部分往块开头方向溯及16个码元的时间点至第一鲁棒MCS码元数即8码元为止,生成表示第一鲁棒MCS值8PSK的调制控制信号。接着,对从块末端往块开头的方向溯及8个码元的时间点至第二鲁棒MCS码元数即8码元为止,生成表示第二鲁棒MCS值QPSK的调制控制信号。
另外,块定时信号在表示CP长度的区间下降,而在MCS切换控制单元102中,在该区间停止生成调制控制信号。
这样,生成如图10所示的发送数据。也就是说,在块的两端部分,越接近于端部,由IBI造成的接收质量的恶化程度越大,所以通过适用与接收质量的恶化程度相应的调制方式,从而能够提高吞吐量。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因为由IBI造成的接收质量的恶化程度,越接近于块的两端越大,而越远离两端越小,所以通过随着接近于块的两端,阶段性地适用鲁棒的MCS,能够减低接收质量的恶化,同时越远离块的两端,适用传输效率越高的MCS,因此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吞吐量。
(实施方式3)
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仅在其功能上与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不同,而结构上与其相同,所以援用图2和图4进行说明。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以及MCS切换控制单元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各个装置中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仅对发送装置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的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01所具有的表的一例的图。如该图所示,使发送MCS值64QAM与鲁棒MCS值16QAM相对应,而使开头和末端的鲁棒MCS码元数分别与32码元相对应。另外,使发送MCS值16QAM与鲁棒MCS值QPSK相对应,而使开头和末端的鲁棒MCS码元数分别与1 6码元相对应。另外,使发送MCS值8PSK与鲁棒MCS值BPSK相对应,而使开头和末端的鲁棒MCS码元数分别与8码元相对应。另外,使发送MCS值QPSK与鲁棒MCS值BPSK相对应,而使开头和末端的鲁棒MCS码元数分别与4码元相对应。
这样,使鲁棒MCS值与阶数低于发送MCS值的调制方式相对应,同时所需质量越高的发送MCS值(例如,64QAM),设定越多的适用鲁棒MCS值的码元数,而所需质量越低的发送MCS值(例如,QPSK),设定越少的适用鲁棒MCS值的码元数。以下说明这样设定码元数的理由。
图12A~C是表示SINR的图,所述SINR为在存在超过CP的延迟波时,所需质量不同的发送MCS值(64QAM、16QAM和QPSK)的频域均衡后的每个码元的SINR。如这些图所示,SINR恶化的块两端的码元数根据适用发送MCS值的所需质量而不同。也就是说,传输效率高的发送MCS值(例如,64QAM)适用于SINR高的情况,所以由IBI造成的SINR的恶化量大,并且恶化的码元数多。另一方面,传输效率低的发送MCS值(例如,QPSK)适用于SINR低的情况,所以由IBI造成的SINR的恶化量小,并且恶化的码元数少。
由于这样的理由,所需质量越高的发送MCS值(例如,64QAM),设定越多的适用鲁棒MCS值的码元数,而所需质量越低的发送MCS值(例如,QPSK),设定越少的适用鲁棒MCS值的码元数。
MCS切换控制单元102以基于开头和末端的鲁棒MCS码元数和块定时信号的定时,生成调制控制信号,从而生成如图13A或图13B所示的发送数据。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3,通过根据发送MCS值使适用鲁棒MCS值的码元数可变,从而即使受到信息组间的干扰的码元的码元数根据发送MCS值而不同,也能够减低这些码元的接收质量的恶化,因此进一步地提高每个发送MCS值的吞吐量。
(实施方式4)
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仅在其功能上与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不同,而结构上与其相同,所以援用图2和图4进行说明。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以及MCS切换控制单元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各个装置中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仅对发送装置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的MCS及码元数存储单元101所具有的表的一例的图。如该图所示,使发送MCS值64QAM、16QAM、8PSK和QPSK分别与鲁棒MCS值QPSK以及开头和末端的鲁棒MCS码元数16码元相对应。这样,使所需质量越高的发送MCS值(例如,64QAM)与所需质量差越大并越鲁棒的MCS值相对应,而所需质量低的发送MCS值(例如,QPSK)与所需质量差越小的MCS值相对应。
MCS切换控制单元102以基于开头和末端的鲁棒MCS码元数和块定时信号的定时,生成调制控制信号,从而生成如图15A或图15B所示的发送数据。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4,所需质量越高的发送MCS值越易于受到IBI的影响,所以将所需质量差大并鲁棒的MCS值适用于块的两端,而所需质量越低的发送MSC值越不容易受到IBI的影响,所以将所需质量差小的MCS值适用于块的两端,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每个发送MCS值的吞吐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说明了假设对应于发送MCS值的鲁棒MCS值均为QPSK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发送MCS值和鲁棒MCS值的组合例如也可以为64QAM和8PSK、16QAM和QPSK、8PSK和QPSK、以及QPSK和BPSK,换句话说,所需质量越高的发送MCS值,适用所需质量差越大并鲁棒的MCS值,而所需质量越低的发送MCS值,适用所需质量差越小的MCS值即可。
但是,在设想装载于实际装置时,从较少的调制方式中设定鲁棒MCS值,其结果,可以预想事实上将与发送MCS值对应的鲁棒MCS值都设为QPSK。
以上,说明了各个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假设适用鲁棒MCS值的码元为块的两端部分,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将鲁棒MCS仅适用于块开头部分或块末端部分。另外,适用鲁棒MCS的码元数也可在开头部分和末端部分各自不同。在此提醒,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所示例的鲁棒MCS码元数仅为一个例子,不言而喻应根据CP长度或纠错能力等其他要素设定最优的码元数。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作为发送MCS和鲁棒MCS分别以调制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使用编码率,也可使用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以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用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在LSI制造后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他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在2005年12月1日申请的特愿第2005-347997号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摘要的公开内容,都援用于本发明。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能够维持接收质量,同时能够得到吞吐量的提高,能够适用于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等。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无线发送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在配置于作为时频变换的处理单位的块的发送数据中,将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控制为其容错性高于配置在所述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对容错性进行了控制并配置在所述块的发送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将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的发送参数,控制为其容错性高于适用于配置在所述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发送参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参数为调制方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参数为编码率。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参数为表示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还包括:
循环前缀附加单元,将循环前缀附加在所述块的开头,所述循环前缀为通过以小于最大延迟波的延迟时间的长度复制所述块的末端部分而生成的循环前缀。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将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低于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表示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组合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需质量较低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开头部分的发送数据或者配置在所述块的末端部分的发送数据。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需质量较低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两端部分的发送数据。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将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设定为预先与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相对应好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高时,将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设定为越高,而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低时,将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设定为越低。
12.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对越接近于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适用所需质量越低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而对越远离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适用所需质量越高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
13.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将适用所需质量较低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的码元数,设定为与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相应的码元数。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高时,设定越多的所述码元数,而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低时,设定越少的所述码元数。
15.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高时,将与所需质量之间的差越大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而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低时,将与所需质量之间的差越小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时频变换通过傅立叶变换来进行。
1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时频变换通过多速率滤波器组来进行。
1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时频变换通过小波变换来进行。
19. 一种无线发送方法,该方法为:
在配置于作为时频变换的处理单位的块的发送数据中,将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控制为其容错性高于配置在所述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并且将配置在所述块的发送数据发送。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发送方法,其中,
包括:
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步骤,在配置于作为时频变换的处理单位的块的发送数据中,将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低于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表示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组合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
循环前缀附加步骤,将循环前缀附加在所述块的开头,所述循环前缀通过以小于最大延迟波的延迟时间的长度复制由适用了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发送数据所构成的所述块的末端部分所生成;以及
发送步骤,对循环前缀被附加在所述块的开头的发送数据进行发送。
Claims (13)
1.一种无线发送装置,包括:
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在配置于作为时频变换的处理单位的块的发送数据中,将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比表示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组合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低;
编码单元,根据由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适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对所述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调制单元,根据由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适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对所述发送数据进行调制;
循环前缀附加单元,将循环前缀附加在所述块的开头,所述循环前缀通过以小于最大延迟波的延迟时间的长度复制所述块的末端部分所生成;以及
发送单元,对循环前缀被附加在所述块的开头的发送数据进行发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将所需质量低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开头部分的发送数据或者配置在所述块的末端部分的发送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将所需质量低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两端部分的发送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将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设定为预先与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相对应好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高时,将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设定为越高,而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低时,将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设定为越低。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对越接近于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适用所需质量越低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而对越远离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适用所需质量越高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将适用所需质量低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的码元数,设定为与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相应的码元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高时,设定越多的所述码元数,而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低时,设定越少的所述码元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单元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高时,将与所需质量之间的差越大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而在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越低时,将与所需质量之间的差越小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时频变换通过傅立叶变换来进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时频变换通过多速率滤波器组来进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时频变换通过小波变换来进行。
13.一种无线发送方法,包括:
调制编码方式切换控制步骤,在配置于作为时频变换的处理单位的块的发送数据中,将调制编码方式参数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的发送数据,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比表示适用于配置在所述块的端部以外的发送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组合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需质量低;
循环前缀附加步骤,将循环前缀附加在所述块的开头,所述循环前缀通过以小于最大延迟波的延迟时间的长度复制由适用了所述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发送数据所构成的所述块的末端部分所生成;以及
发送步骤,对循环前缀被附加在所述块的开头的发送数据进行发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47997 | 2005-12-01 | ||
JP347997/2005 | 2005-12-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13545A true CN101313545A (zh) | 2008-11-26 |
Family
ID=38092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800437445A Pending CN101313545A (zh) | 2005-12-01 | 2006-11-30 |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70136B2 (zh) |
EP (1) | EP1950924A1 (zh) |
JP (1) | JP4964143B2 (zh) |
CN (1) | CN101313545A (zh) |
WO (1) | WO200706393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936851B1 (en) * | 2006-12-18 | 2019-08-2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through an up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WO2009001465A1 (ja) * | 2007-06-28 | 2010-08-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
US8576859B2 (en) * | 2009-06-17 | 2013-11-05 | Viasat, Inc. | ACM packet fetch and clustering |
JP2012239052A (ja) * | 2011-05-12 | 2012-12-06 | Nec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96942B2 (ja) * | 1998-01-29 | 2000-01-11 |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ティー・エム・アイ | 受信エラー測定システム |
JP2000022600A (ja) * | 1998-07-07 | 2000-01-21 | Fujitsu Ltd | 時間領域等化器のトレーニング方法及びディジタルデータ伝送装置 |
JP3980017B2 (ja) * | 1999-07-28 | 2007-09-1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EP2259530B1 (en) * | 1999-07-28 | 2019-03-27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Apparatus for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ata and method for digital radio communication |
JP2003142636A (ja) | 2001-08-02 | 2003-05-16 | Nec Kyushu Ltd | 封止用樹脂、樹脂封止型半導体及びシステムインパッケージ |
US7039131B2 (en) * | 2002-08-02 | 2006-05-02 | Agere Systems Inc. |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 esti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816450B2 (ja) * | 2003-02-18 | 2006-08-30 | Kddi株式会社 | 送信機及び受信機 |
KR100996080B1 (ko) * | 2003-11-19 | 2010-11-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적응적 변조 및 코딩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
JP4347083B2 (ja) * | 2004-02-24 | 2009-10-21 | Kddi株式会社 | 伝送路特性推定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2005347997A (ja) | 2004-06-02 | 2005-12-15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複合型の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US7418046B2 (en) * | 2004-07-22 | 2008-08-26 | Qualcomm Inc. | Pilot transmissio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for multiple transmitters |
-
2006
- 2006-11-30 EP EP06833726A patent/EP195092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11-30 WO PCT/JP2006/323923 patent/WO200706393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11-30 US US12/095,460 patent/US817013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1-30 CN CNA2006800437445A patent/CN101313545A/zh active Pending
- 2006-11-30 JP JP2007547993A patent/JP496414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90161789A1 (en) | 2009-06-25 |
JP4964143B2 (ja) | 2012-06-27 |
US8170136B2 (en) | 2012-05-01 |
EP1950924A1 (en) | 2008-07-30 |
JPWO2007063937A1 (ja) | 2009-05-07 |
WO2007063937A1 (ja) | 2007-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31124B2 (en) | Multi-mod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transmitter for highly-spectrally-efficient communications | |
US9197374B2 (en) | Repetition coding for a wireless system | |
Hanzo et al. | OFDM and MC-CDMA: a primer | |
CN101107801B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US721868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log-likelihood ratio with precoding | |
CN101258701B (zh) | 自适应无线电/调制装置、接收器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 |
US7948868B2 (e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relating to the insertion of pilot tone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in SC-FDMA | |
JP4409743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式 | |
US20140286459A1 (en) | Multi-mod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receiver for highly-spectrally-efficient communications | |
JP4373977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装置 | |
EP2244407B1 (en) | Method and transmitter structure reducing ambiguity by repetition rearrangement in the symbol domain | |
AU2005318997A1 (en) | Constrained hopp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JP2006352379A (ja) | 無線パラメータ群を生成する装置、送信機及び受信機 | |
CN103560866A (zh)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
US20110080877A1 (en) | Variable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coding | |
CN110691340A (zh) | 涉及消息的重新传输的无线车辆通信 | |
WO2006048061A1 (en) | Method and transmitter structure removing phase ambiguity by repetition rearrangement | |
CN101091326A (zh) | 发送功率控制装置、传播路径估计装置、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及传播路径估计方法 | |
EP1971044A1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 |
WO2008038879A1 (en) | Method of determining a variable quantization step size for improving channel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erforming channel decoding operation based on a variable quantization step size | |
KR20100113522A (ko) |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 있어서의 송신장치 및 방법 | |
WO2008032973A1 (e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in multi-carrier system | |
JP2008206045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機 | |
CN101313545A (zh) |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 |
EP1807960B1 (en) | Method for reducing ambiguity levels of transmitted symbol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1126 |